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雷公藤属植物的化学、药理和临床应用



全 文 :雷 公 藤 属 植 物 的 化 学 、 药 理
和 临 床 应 用
福建省医学科学研究 所 贾 力
提要 本文对我 国雷公藤属植物在植 物考证 、 化 学研究、 药理作 用 、 临床应 用 、 药剂 学研 究 、 毒
副作用 等方 面 的研 究进展作 了简要 的综述。
自从一9 7 6 年 K u p e h a n 「’ 1发现雷公藤 T r i P t e r , -
9 1 “ 。 w i lf o r dl 1 H 0 0 k
.
f
. 的成分具有抗肿瘤活性
以来 , 雷公藤属植物的化学 、 药理和临床应用进展很
快 , 以下仅就所看到的资料做一综合介绍 。
植 物 考 证
我国已查明的卫矛科 ( ce ! as t r ac ae e ) 雷公藤属
药用植物有 3 种 : 雷公藤 T . 二 i l f o r 山 1 H 0 0 k . f .
产于闽 、 浙 、 赣 、 皖 、 湘 、 台湾等省。 昆明山海棠 T .
h刀P o g l a u e “ 。 . ( I J e v l . ) H u t e h . 产于云 、 贵 、 j ll等
省。 黑蔓 T . r ge e l 1 1 5 p r a g u e e t T a k . 产于东北 ,
亦称东北雷公藤。 雷公藤属植物 的药用部位是根 。
雷公藤作为药物最早收载于 《神农本草经》 , 名
叫莽草 , 明代 《本草纲 目》 、 清代 《植物名实图考》
中亦称莽草 , 而 《本草纲目拾遗 》 记载的雷公藤实际
上是要科植物杠板归仁“ 〕 。 雷公藤的性状特征是木质藤
本 , 坚果具三棱。
植物化学研究
19 36 年赵承暇〔“ 」首先报告从雷公藤根部提取到卫
矛醇 ( d u l e , t o l ) 和雷公藤红 ( t r i p [ e r i n e ) 。 50年代 ,
人们陆续发现五种醋类生物碱 , 这 5 种醋类生物碱的
结构测定至今尚未全部完成 。 70 年代起 , 人们又分离
到松香烷型 a( ib et a ne ) 二 菇类化合物 、 大环精眯生
物碱 ( m a e r o e手一 e l 1 e s P e r m , d i n e a l k a l o i d ) 和不久
前分离的齐墩 果烷型 . ( ol e .a n a n e ) 新五环三菇内醋。
近年雷公藤研究工作的新动向是植物组织培养和
化学合成 。 K ut en y等「刁〕用植物组织培养法把提取雷公
藤素甲 、 雷公藤素乙 的产量分别提高了 3 倍和 6 倍 。
日本 K y o w a 11a k k o K o g y o 公 司 也为组织培养生
产素甲和素乙申请专利 。 19 82年美 国斯坦福 ( S t a n -
fo dr )大学报告了雷公藤素甲和雷公藤酮的化学合成 。
现将从雷公藤根部分离出来的化学成分及其理化性质
列如附表 。
附表 雷公藤* 根部各化学成分的理化性质
结构 分类和名称 结 构 式 、 分 子 式 熔点 ( ℃ ) 比 旋 度 备 注
1
. 确类 生物碱
雷公藤定孩
( w
苦! f o r d i n e )
1 75 ~ 17 6 + 12 (丙酮 ) 19 50 年 A c 「 e e分 离并命名 1 9烈
年 B 。 : o : 。 确定分 子式 、 理化性
质 。 1 9 73 年 日本人测定其化学
结构
“ 。 f吸. ` 、 一, N
雷公藤 灵玻
( w
一 j f o 「 一 n e )
R 二 H
C : J H ; , 0
1 s N
1 6 9~ 1 7 0 + 3 0 (丙酮 ) 19 51年确定分子式 , 19 81年吴 大
刚等 人定结 构式
药学通报 1985 年第20 卷第 2 期
结构分类 和名称 结 构 式 、 分 子 式 熔点 ( ℃ ) 比 旋 度
续表

雷公藤晋碱
( w 1 1 f o
r g i n e )
雷公蔽春喊
(w
一 1 f o r t r 卫n e )
雷公 藤增碱
( w
. 1 f o r z l n e )
2
. 猜胖生物碱类
苯乙始南蛇喊
(
C 。 一a C i ’孟们 d笼)
C
; I
H
月 7
0
一 , N 2 1 1 + 25 (丙阴 )
C
月 一
H
刁 7 0 , o N
C 4 、 H ; 70 1 , N
23 7
.
5 ~ 2 38
17 7 ~ 1 78
+ 10 (丙用 )
本 6 士 2 (丙酮 )
, 户 护
p h价票一 、勺二 、 、 八 / ,丫、润火 、 R
R = t t a n s - 叫』封 . t ; J J P 卜-
勺 , i `3 .崎伪
2 0 3 ~ 20 4 一 19 “ ( C H C 1 3 ) 1 974年 K u p e h a n等 人分离到 本类
生物碱
吠喃南蛇碱
《 e e ! a f u r . n e )
1 5 4 ~ 1 5 5 一 1 1 “ ( C 11C t 、 )
苯代南蛇孩
( e e l a b e n z i n e )
“ ’ 顶刁
几一H Z,玛伪
R一心 1 5 6 ~ 1 5 8 0 “ ( C H C 1 3 ) 1.|les|川es|J|1甸妇 , 从飞
3
. 三 环二菇类
雷公藤素甲
`雷公藤内醋 t : -
1 P t o l i d
e
)
22 6~ 2 2 8 一 1 5 4 ( 0 . 3 6 9 C H 2 C I
皿 -一 “ 民 2 = 0 “
灿 “ 沪 `
雷公膝素乙
(雷公藤经 内脂
t r s p d i
o l . d e )
雷公藤酮
( t
r 一 P t o n i d 。 )
R 、 = O H R Z = O H
C Z
o
H
Z一
0 7
22 6 22 7
R ! 二 H R Z = O
C
: o
H
2 2
O `
一 1 3 8 ( 0 . 1 3 9
C H
Z
C I
Z )
2 5 1 ~ 2 52 一 1 7 5 ( 0 . 14 8
C H
Z
C 1
2
)
雷公藤素 丙
雷公藤异 丙酸
( t
r i p t e r o ! i d
e
)
雷公藤素 甲的 同分异构体 1 9了9年
从 昆明 山海棠提 出
雷酚酮 内醋
( t
r 一 P t o n o l I d e )
2 1 4 ~ 2 1 5
R一二, 〕 凡 . “ R J一 o 片
C加 州” O〕
·
10 2 药学通报 19 85 年第 20 卷第 2 期
续表
结构 分类 和名称 结 构 式 、 分 子 式 熔点 ( ℃ ) 比 旋 度 备 注
雷酚 内酸 R 一二 H R : = H R 3= O H 2 3 2~ 23 3 + 7 0 . 9 ( 0 . 9 3 来自昆明山 海棠 和雷公藤
( 山海棠素 r t : p - C 2o H 2 3O 3 15 2~ 15 4 C H C 1 3、 19 魂2年 S : h e c h te r 证明雷公藤红
t兀〕 Ph e n o l l d e ) R l = 0 R Z = H R 3= O C H s18 9 ~ 19 1 + 4 5 ( 0
.
8 与美洲 南蛇藤根 部的南蛇 膝醇
雷酚 内醋 甲醚 C Z ! H Z : 0 3 20 5 C H C ] 3 ) 为同一物 质
( t
r l P to p h
e n 一) R J = H R Z = O H R 3= O C H 3 318 、 320 19 82 年分 离成功
。 l 一d e m e th - C 2 I H : : O J 3 10 ~ 31 3
y J e 亡h 七 r 夕 、娜 ’ ,雷酚新 内酷 q , 日 380 4( n e o t r 一 P之o P h Oh e n o j 一 d e ) ,4· 五环 三菇 J ` C雷 公藤红 。尹 ’ ` ’(南蛇藤醉 , . Ht r i p L e r i n e , R - 〔, Hc e l a s t r o l少 C 〕o 目肠 0 ,雷公藤内酷 A
( w
一 l 「0 r l三 d e
A )
雷公藤内酷 B
( w 门 f o r l一 d e
B )
除特殊说明外 , 以 一化合物均来 自T r `P t e r , 9 i u 川 四 1 lf o r d i ` H o o k .
药 理 作 用
雷公藤的药理作用主要有抗肿瘤 、 抗炎 、 免疫抑
制和影响生殖功能等 。
K叩 c ha n报道 L`习雷公藤 素甲和素乙对白血病模型
L I: , 。 、 P 3 8。小鼠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 。 雷公藤酮对体
外培养的人鼻咽癌细胞 E D S。 为 10一 10月 拜g/ m l 。
K u cP h a
n认为雷公藤素甲的作用原理是 9 , n 位 环氧
开环 , 使药物对生物大分子发挥选择性烷化剂作用〔` 〕。
国内有人 用o , 2和 o . 25 m g / k g剂量可使一部分 L 6 , 5 白
血病小鼠长期存活 , 而且长期存活小鼠经数次攻击不
导致白血病 “ l 。
对大鼠甲醛性脚肿 、 琼脂性关节肿 、 实验性棉球
肉芽肿以及组织胺 、 蛋清 、 二甲苯 、 醋酸所致的毛细
血管通透性增加等病理模型的试验表明 , 福建雷公藤
水煎剂 、 仁6 ’ 了马昆明山海棠水煎剂仁“ 3均有明显的抗炎作
用 。 雷公藤对豚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抑制作用显著 ,
而对毒性接触性皮炎无明显抑制作 用〔” 〕 。 昆明山海棠
的抗炎作用既不兴奋也不依赖肾上腺皮质系统 , 药物
本身也没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仁8 1 。
溶血素试验 、 脾细胞免疫特异玫瑰花结试验证明 ,
雷公藤总贰 、 雷公藤素甲 、 雷公 藤 生物碱 、 昆 明 山
海棠均具有抑 制抗 绵羊细胞 特异 性 抗体生成的作
用仁5 , 了、 ` “ ’ “ 3 , 但效能略逊于环磷酞胺 , 可能与后者直
接杀伤 B 细胞有关。 雷公藤总贰在一定剂量时连 续用
药可抑栩早出现的馆M 和晚出现的坛 G 的合成仁` 2 〕 。
体外对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 豚鼠旧结核菌素迟发
超敏皮肤试验 、 豚鼠总兔玫瑰花结仁` 3」 、 活 性兔 玫瑰
花结以及天花粉 、 2 , 4 二硝基氯苯所致小鼠迟发超
敏反应等都证明雷公藤总贰 、 总碱具有细胞免疫抑制
作用 。
将雷公藤总贰静脉注射 3 一 5 m g/ kg 或者体外处
理 0 . 25 一 o . s m g 5/ x lo “ T 淋巴细胞 , 能明显 抑 制新
西兰白兔的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 G V H R ) 。 皮下注射
10 一 2 0 m g / k g对新西兰白兔的 G V H R也有一定抑制作
用 , 口服则无效。 50 mg / kg 的总贰经腹腔连续给药o 一
药学通报 1985 年第 20 卷第 2 期
H 天或 2~ 1天对小鼠的同种异体植皮的排斥具有一
定抑制作用 , 使皮片平均存活期从 8 . 5 天提高到17 . 4
天仁`“ 〕 。 而雷公藤素甲对 G V H R及肿瘤相伴免疫 为指
标的细胞免疫无明显影响仁5〕。 对胸腺的影响随给药量 、
小鼠年龄的不同而不同 : 小剂量使幼鼠胸腺增重 , 大
剂量使胸腺萎缩 , 长期给药亦可使成年鼠胸腺萎缩 、
减重仁`“ 〕 。 对脾脏有增重作用 。 对吞噬细胞的影响是 ,
〔钡月山海棠有明显抑制作用仁’ ” 〕而福建雷公藤则无影
响片 飞。 可以展望 , 进一步的免疫药理实验 , 搞清雷公
藤的免疫抑制机理 , 将会为器官移植 、 血液病 、 肾病
以及麻风反应提供一种有特殊作用的新药 。
雷公藤对生殖系统的影响表现为 : 不引起小鼠精
囊 、 前列腺增重 ; 不影响丙酸翠丸酮对 去翠丸鼠副性
腺的作用及雌二醇对幼龄雌鼠子宫的作用。 由此提示
总贰无雄激素样作用 , 亦无抗雌 、 雄激素作用 。 雷公
藤的生药 、 粗制剂 、 总贰及生物碱均可影响动物生育
功能 , 如损伤犬 、 鼠攀丸生殖上皮 、 抑制精原细胞分裂
导致各级生殖细胞减少和消失 。 配对实验中雷公藤可
引起小鼠生育减少及不育 , 但作用可逆 , 且不影响辜
丸 间质细胞仁’ “ 〕 。 雷公藤 醇提 取物 对子 宫平滑肌作用
突 出 , 离体子 宫呈 强 直 性 收缩 , 在体子宫收缩加
强 仁` 月。 。
雷公藤的水 、 醇 、 醚提取液和雷公藤红均有杀虫
毒鼠作用 。 昆明山海棠提取物有抑制鼠疟原虫的作用 。
雷公藤红 、 雷公藤总式和雷公藤去皮根乙醇一乙酸乙醋
提取物 ( T l) 可 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 、 枯草杆 菌 和
60 7分枝杆菌 。
l描 床 应 用
雷公藤可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 红斑狼疮 、
肾病 、 皮肤病 、 重症肝炎等 , 最近发现对斑秃 、 白塞
氏 ( B e he e t ) 综合征有效 。
l 类 风湿 关节炎 自19 69 年福建三明地区第二
医院用雷公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以来 , 目前全国已
报道的总病例数超过 20 00例 。 江苏省雷公藤总贰鉴定
会报告了 18 个单位临床应用的结果 : 显效率 5 % , 症
状减轻者93 纬 。 本品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能消炎止
痛 , 使关节功能改善 、 血沉恢复正常 , 类风湿因子转
阴 。 活动期用药疗效较好 。 药物特点是 , 消炎止痛作
用仅次于肾上腺皮质激素而优于非苗体类抗风湿病药 ,
更优于金制剂 、 D 青霉胺 、 硫哇嗓吟 、 环磷酞胺 。 不
良反应比上述各药少 , 程度轻 。
2
. 红斑狼疮 上海 1峨所医院治疗 14 例红斑狼疮
结果显效 4 例 , 有效 82 例 , 无效 18 例 , 总有效率 87 . 5 % 。
雷公藤糖浆或片剂治疗盘状红斑狼疮 26 例 , 总有效率
92
.
3 %
, 显效以上者占翩 . 2环仁’ 3卫。 若用乙醇 一乙 酸乙
酷提取物雷公藤 T 甲 , 结合辨证论治对系统性红斑狼
疮也有效仁` 6」 。 用药后狼疮细胞 、 抗核抗体转阴 ,总补
体回 升 , 免疫球 蛋 白下降 , 血清唾液酸水平降至正
常仁’ 了飞 , 临床体征改善 。 一般主张 , 轻症单用本药或辨
证配伍中药 , 重症合用激素 。
3
. 肾脏疾病 雷公藤适用于对皮质激素 、 细胞毒
类药 、 消炎痛无效的肾炎患者 、 激素依赖患者 、 伴高
血压合并感染肾功能减退等患者 。 停药后病复发 , 再
次用药仍有效 。 雷公藤对各型肾炎具有较强的选择性
作用 : 原发性肾炎效果最佳 , 狼疮性和紫瘫性肾炎次
之 , 慢性肾炎肾病型和普通型较差 , 对高血压型慢性 `
肾炎疗效差或无效 , 但不加重症状 。 有人主张配合应
用泼尼松 以提高对慢性肾炎肾病型的缓解率 。 据江苏
雷公藤总贰鉴定会资料 , 临床上对儿童原发性 、 继发
性肾病综合征显效率达 75 % 。 用药后生化指标的改善
与激素相似 , 但比环磷酞胺快 , 且无激素样副作用。
疗效突出表现为蛋白尿消失或减少 , 随后水肿消除 。
肌醉清除率试验表明 : 雷公藤消除蛋白尿作用与消炎
痛迥然不同 , 不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对红细胞尿
的作用结果不一致 : 有人报告在急性肾炎 、 隐匿性肾
炎 、 紫厕性肾炎中 , 红细胞尿消失显著 ; 又有人观察
5 例隐匿性肾炎具红细胞尿者无 l 例消失 , 其余慢性
肾炎红细胞尿者效果也不显著 。
4
. 皮肤病 雷公藤治疗银屑病有三大特点 : 用量
大 、 起效快 、 复发率高。 如江苏省 以雷公藤 、鸡血藤 、
甘草配成乙醇浸剂和水煎剂治疗银屑病 , 按生药折算
的剂量由2 0 9 增至50 9 方见效 。 浙江二“ ” 〕治 疗 寻 常型
银屑病 14 8例 , 服药 2 ~ 3 天至 1 个月内即可见皮损全
部消 退 者 83 例 . 总 有效 率 86 . 8 4 % , 但复发率高达
9 1
.
4写。 四川{ “ ` 1 用昆明 山海棠合剂治疗银屑病 , 由
于剂量大 , 出现消化道症状及少数患者肝功能检查锌
浊度升高。 针对以上问题 , 可采取大剂量突击治疗 ,
维持量长期服药 以控制复发。
最近发现 口服雷公藤片剂对斑秃有效乞“ , 〕 。 10 例患
者服药有效后 , 把剂量减半作为维持疗法 , 结果脱发
全部新生 8 例 ; 停止脱发 、 脱发区部分再生 2 例 。 但
制剂中应避免引入`雷公藤根部的黄皮屑 , 否则可能引
起可逆性弥漫性脱发 〔 2“ o]
雷公藤干根切片晒干 , 取 12 9 加水 25 0 0 1 , 文火
煎 (不加盖 ) 3 一 4 小时 , 取药液25 o m l , 早晚分服 ,
3 一 4 天为一疗程 , 可控制麻风反应 「2引 。
5
. 粘膜疾病 病损殃及 口 、 眼 、 皮肤 、 生殖器的
药学通报 19 85 年第 20 卷第 2 期
白塞 氏 (匕。 h,一 e )t 综合征 , 目前尚无可满意控制症状
的药物 。 国内试用雷公藤治疗理 示 ? 6 〕 , 上海累计34 例 ,
显效 12 例 , 有效 17 例 , 无效 5 例 。 治疗特点是 , 起效
快 ( 1 周 ) 、 副作用 少 、 个别患者治愈后不再复发。
因此可能成为治疗白塞氏综合征的有效药 。
6
. 其它 有人报道过雷公藤总武对亚急性 、 慢性
重症肝炎的显效率达 76 % , 用药后可退黄 、 降酶 、 改
善肝功能 。 昆明山海棠用 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瘫
有效率达 6 3 . 6% , 服药 了 一 10 天后出血症状改善 , 血
小板计数于 3 一 5 月后升至最高值「 27 〕 。 多形红斑用雷
公藤片治疗有效率达 96 . 3 % 。
药剂学研究
迄今为止 , 供实验和临床使 用的雷公藤剂型有浸
出制剂 (合剂 、 酒剂 、 配剂和冲剂 ) 、 液体制剂 (乳
剂 、 糖浆剂 ) 、 片剂 、 软膏剂 、 注射剂 。 给药途径有
口服 、 皮下 、 肌肉 、 挣脉 、 腹腔 、 关节腔 以及局部离
子导入和皮肤搽涂 。 剂量因植物来源和治疗目的不 同
而差别甚大 , 生药 从 2 . 25 9 至 50 9 。 湖北省「2“ 2 报 告
了雷公藤片所含总生物碱 、 总菇类的提取方法 , 片剂
制造工艺和质量标准 , 并拟定 了测定片剂中总二菇内
醋 (按雷公藤素甲计算 ) 的比色法 。 福建报告了雷公
藤素甲注射液的配制工艺和用分光光度法进行含量测
定。 雷公藤素甲注射液在 p H 4 时 较 为稳定 , 不易分
解 。
毒性和副作用
雷公藤全株都有毒 。民间传说服其嫩叶 7 个尖 (约
12 9 ) 即可致死 , 与临床观察相符〔29 〕 。服其叶 2 一 3
片可中毒 , 根皮 30 一 60 9 可致死 。 一般中毒后 24 小时
左右死亡 , 最多不超过 4 天 。 动物实验显示的中毒症
状 有 : 胃肠道 刺 激和药物吸收后的中枢神经系统损
害〔“ ` 〕 。鼠 、 犬致死原因为心肝损害厂“ “ 〕 。人 中毒后的主
要死亡原因为肾功能衰竭与休克「29 ’ 。毒性反应以胃肠
道症状最突出 , 其次是神经系统 , 再次是肺及肾脏 症
状〔 31 “ 。临 床 表现 : 恶 心 、 呕吐 (呕 出棕竭色血性液
体 ) 、 腹泻 、 腹痛 、 腰痛 (严重者伴头痛及全身肌肉
痛 ) 、 少尿 、 解出棕黑色水样尿液 、 高烧 。 实验室检
查 : 血象一般正常 、 但有蛋白尿 、 管型尿 、 血尿 、 酸
中毒 、 强阳性便血 、 心律失常 、 心电图 S 一 T 段下移 、
T 波倒置 。 各种程度的中毒均呈急性肾衰 。 中毒程度
与剂量有关 : 犬静脉注射雷公藤素甲20 月 g / k g/ 日 , 连
续 7 天并无毒性出现 , 剂量增至 4 0拼g / k g / 日 以 上 方
显 示心 脏 、 造 血系统和胃肠道的可逆性中毒反应 。
16 0拜隽/ kg / 日引起骨髓抑制 { 3 0 1 。
雷公藤最常见的副作用是消化系统症状 , 极少数
人伴肝功能异常 。 其次为神经系统症状 , 头晕 、 乏力 、
嗜睡等 。 生殖 系统呈可逆性影响 , 表现为精原细胞减
数分裂受抑制 , 月经血量减少及闭经 。 有人利用此副
作用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月经过多进行治疗仁“ 2 〕 。血
象的 改变 主 要 是白细胞数的可逆性下降 。 黎磊石等
人经 4 年累积25 1例的 治疗结果表明 , 白细胞计数小
于 3 0 0 0的 仅 4 例 , 且停 药 可 恢 复 , 再 次服药未下
降` ’ ” 〕 。对心脏的副作用少 , 偶有心悸 、 心 电图改变的
现象。 治疗剂量对肾脏无明显损害 , 个别人有异常现
象。 必须注意 , 雷公藤可通过乳汁引起婴儿中毒 。 一
般情况下 , 又要注意药物的量效关系 , 合理 用药 , 避
免药物的蓄积作用 , 就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参 考 文 献
〔一 j K u p e h a n S M . C a ” c e r T r e o t 尸e 夕 19 76 ; 60 ( 8 ) :
1 1 15
[ 2 } 黄先石等 . ; 中草药 1 9 83 ; 14 ( 3 ) : 3 1
r 3 ] 赵承暇等 . C h , 几 e s e J P h刀 5 1 0 1 1 9 36 ; 10 : 52 9
[ 呈 1 K u t rl 。 , J P e t a l . C a n J C h e m 19 8 1 ; 5 9 ( 17 ) :
26 77
5 ] 张覃沐等 . 中国药理学报 19 8 1 ; 2 ( 2 ) : 12 8
r 6 〕 郑幼兰等 . 福建医 药杂志 19 82 0 4 ( l ) : 36
〔 7 〕 郑家润等 . 中国医 学科学院学报 19 83 ; 5 ( l ) , l
[ 8 ] 邓文龙等 . 中草药 19 8 一 , 12 ( 8 ) : 35 8
「9 〕 钱起丰等 . 蚌埠 医学院学报 19 8 3 ; 8 ( 1 ) : 2 4
打10 〕 邓文龙等 . 中草约 19 8 1 ; 12 ( 10 ) : 4 5 8
[2 1 〕 郑幼兰等 . 福建医药杂志 19 8 2 ; 4 ( 4 ) : 30
〔12 〕 常金丽等 . 雷公藤 总贰免疫抑制作用的初步探讨 ( 内部资
料 ) , 19 8 2年 7 月
【13 ] 郑 家润等 .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19 8 3 ; 5 ( 2 ) : 73
[ 1动 ] 颜渭林等 . 中草药 19 8 3 ; 1 4 ( 3 ) : 27
〔15 ] 秦万章等 . 中医杂志 1 9 82 ; 23 ( 3 ) : 17 9
[ 16 〕 李志铭等 . 新中医 19 8 2 ; ( 12 ) , 22
f l 7 了周 才一等 . 上海医 学 19 8 2 ; 5 ( 9 ) : 55 4
〔18 1 黎磊 石等 . 中华医学杂志 1 9 82 : 62 ( 10 ) : 5 8 1
〔19 〕管 汾等 . 临床皮肤科杂志 19 8 1 ; 10 ( 2 ) : 9 1
[2 0 ] 张家敬等 . 临床皮肤科杂志 19 82 , 11 ( 3 ) : 11 8
〔2 1〕 龙燕玲等 . 中华皮肤科 杂志 19 8 3 ; 16 (一) : 42
〔2 ] 蔡德 酞等 . 中成药研究 19 82 ` ( 10 :) 27
〔2 3 1 钱维君等 . 中华皮肤科 杂志 19 8 1` 14 ( 3 ) : 1 3 5
晗 4J 江苏新 医学院 . 中药大辞典 . 下册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197 7
2 4 6 9
125 ] 谢道孚等 . 中医杂志 19 8 2 ; 23 ( 9 ) ; 66 6
126 〕 冒长峙 . 1洁床皮肤科杂志 19 82 ; 11 ( 3 ) : 12 9
[ 27 」杨绵 本等 . 实用内科杂志 19 82 ; 2 ( 2 ) : 8 5
[ 28 ] 程 自珍等 . 中草药 ] 9 8 1 ( 5 ) ` 14
[ 29 ] 黄 煌 . 中华内科杂志 1 9 82 、 2 1 ( 6 ) : 3 6 3
〔30 〕郑幼兰等 . 中国药理学报 19 8 一, 2 ( l ) : 7 0
[ 3 1 ] 秦 万章等 . 中华皮肤科杂志 19 8 3 ; 16 ( 1 ) : 48
【32 〕舒 沪英等 . 中医杂志 19 83 ; 24 ( 4 ) : 32
药学 通报 19 85 年第 20 卷第 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