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噬藻体和蓝藻间的基因转移及协同进化作用



全 文 :·综述与专论·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1 年第 7 期
噬藻体和蓝藻间的基因转移及协同进化作用
刘腾腾 刘丽 魏大巧 夏雪山
(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昆明 650224)
摘 要: 生物物种之间的水平基因转移广泛存在于细菌、古生菌和真核生物中,并能造成同一生境中种群的快速协同
进化。噬藻体是感染蓝藻的专一性病毒,近年研究表明其在蓝藻水华生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人们认识到了噬藻体的重要
生态地位。综述了物种间的水平基因转移,介绍了噬藻体遗传多样性研究中常用的光合作用基因、结构蛋白基因等靶标基因
所介导的基因转移以及基因转移引起的病毒和宿主的协同进化,并介绍了研究基因转移所用到的试验技术以及今后所要面
临的问题。
关键词: 水平基因转移 噬藻体 蓝藻 协同进化
The Role of Horizontal Gene Transfer and Co-evolution
Mechanism Between Cyanophage and Cyanobacteria
Liu Tengteng Liu Li Wei Daqiao Xia Xueshan
(Faculty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unming 650224)
Abstract: Horizontal gene transfer between cells and individuals or species were widely found in bacteria,archaea and eu-
karyotes. Horizontal gene transfer may cause the species fast co-evolution at the same environment. Cyanophage is the specifical virus
that infects cyanobacteria which play a key role in eliminating algal blooms. This paper mainly reviewed the horizontal gene transfer be-
tween species and the virus-host co-evolution caused by gene transfer which mainly mediated by target genes,such as photosynthesis
genes,structural genes,and the research prosrect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Horizontal gene transfer Cyanophage Cyanobacteria Co-evolution
收稿日期:2011-01-0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960005) ,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9ZC044M)
作者简介:刘腾腾,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分子病毒学;E-mail:liutengstar@ 163. com
通讯作者:刘丽,副教授,硕士生导师,E-mail:Liuli2272@ 163. com
生物物种间的遗传物质的转移和传递一直以来
都是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这些研究不仅可以
揭示基因转移对生物进化的作用,而且还能促进物
种间的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生物物种间的基因转移
一般分为两种类型:垂直基因转移和水平基因转移。
垂直转移是指有性繁殖或无性繁殖中上一代的遗传
物质传递到下一代,垂直基因转移是通过传递物种
的整个基因组而使下一代获得物种遗传。水平基因
转移,又称侧向基因转移[1],是指在差异生物个体
之间,或单个细胞内部细胞器之间所进行的遗传物
质的交流,差异生物个体可以是同种但含有不同的
遗传信息的生物个体,也可以是远缘的,甚至没有亲
缘关系的生物个体,单个细胞内部细胞器主要指的
是叶绿体、线粒体及细胞核等。水平基因转移的最
早证据是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后的抗性基因的快速扩
散。最近,研究者通过比较原核生物的基因组序列
信息,发现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中 24%的基因
信息是通过水平基因转移而来[2]。
由于垂直基因转移主要是指由父传子、子传孙
的 DNA 传递方式,遗传物质传递比较稳定,而水平
基因转移是指生物从其生境中获得外源 DNA 的过
程,它既可以通过自然选择获取也可以通过人为改
造获取,主要发生在不同的生物物种之间,从而引起
了生物物种的遗传多样性。近年来水平基因转移得
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具有较高的研究意义,同时,
随着淡水湖及海洋中蓝藻水华的频繁出现,噬藻体
2011 年第 7 期 刘腾腾等:噬藻体和蓝藻间的基因转移及协同进化作用
与其宿主蓝藻之间的基因转移与协同进化也倍受关
注。现主要讨论生物体间的水平基因转移现象,以
及广泛存在于噬藻体和其宿主蓝藻之间的基因
转移。
1 物种间的水平基因转移
物种间水平基因转移主要是由移动基因元件
(mobile gene element)或这些元件的组合,称之为水
平基因池介导进行的,这些移动基因元件主要包括
插入序列(IS)[3]、转座子(transposons)[4]、整合子
(integrons)[5]、可转移质粒(transferable plasmids)、
基因岛(genomic islands)[3]和噬菌体(phage)。由于
移动基因元件不具有种间或基因组间的特异性,所
以能在不同物种间进行广泛转移。
1. 1 原核生物中的水平基因转移
由于对原核生物中的基因水平转移现象研究较
早,因此人们对原核生物中基因水平转移的方式和
机制了解的也比较清楚,其水平转移方式主要有转
化、接合和转导。
转化是指受体菌不需要任何载体介入直接摄取
供体菌的 DNA 片段,从而得到新的表达性状,是生
物在进化中早期获取外源基因的主要途径。早在
1943 年,Avery等就发现有毒肺炎双球菌的 DNA 与
无毒肺炎双球菌共培养后产生有毒性的肺炎双球菌
后代的转化现象,这是自然转化。但 DNA进入细胞
的效率很低,在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工作中通常
使用感受态细胞,从而提高转化效率。例如,大肠杆
菌经冰冷 CaCl2的处理后,成为感受态细菌,当加入
重组质粒并突然由 4℃转入 42℃作短时间处理,质
粒 DNA便能进入细菌,提高了转化效率。
接合是以细菌的性菌毛为中间介质,将遗传物
质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转导是以温和噬菌体为
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 DNA 转移到受体菌内,从而
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转导可以在多种细菌中发
生,在陆生环境、水生环境和动植物体内等各种条件
下均可发生,以噬菌体为载体,显示了原核生物已经
能够通过特定的载体实现不同生物个体之间基因的
交流整合[6],加快了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促进了
不同生物物种间的协同进化。
1. 2 真核生物中的水平基因转移
与原核生物基因水平转移的方式和机制不同,
真核生物中很少发生转化、接合和转导等现象[7],
真核生物基因水平转移的方式更加复杂。对于真核
生物基因水平转移的机制,目前知道的还很少。但
是,真核生物中供体和受体的生活习性、地理分布、
进化历史等可以帮助我们揭示水平基因转移是如何
发生的,不同的物种之间的病毒转染,共生生物的直
接接触,以及宿主寄生关系等都为水平基因转移提
供了可能。
到目前为止,最易于被人们接受的真核水平基
因转移的方式是宿主和与其寄生的生物通过相互接
触实现基因水平转移,或借助病毒、细菌、螨虫和昆
虫等载体来实现基因的水平转移[8]。1985 年,Ta-
kahashi[9]通过碱基序列分析,发现仓鼠的内源反转
录病毒 IAP编码的两个基因 gag 和 pol 的核苷酸序
列与仓鼠免疫球蛋白 E 结合因子基因的核苷酸序
列编码区相似性高达 72%,推测免疫球蛋白结合因
子基因是一个病毒起源的杂合基因,表明该病毒基
因通过内源反转录病毒 IAP的反转录转移到了仓鼠
中,可见反转录病毒作为基因水平转移的载体在生
物进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999 年,Jordan 等[10]报
道了 copia反转录转座子从黑腹果蝇中通过水平转
移进入到另一种果蝇中,并且指出寄生螨虫和昆虫
病毒可能是发生基因水平转移的介质。
1. 3 内共生理论
1883 年,Schimper 最先提出了内共生理论,内
共生假说认为,真核生物的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
起源是内共生于真核生物细胞中的原核生物。已有
大量证据表明[11],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植物线粒体、
叶绿体等细胞器的大量基因是通过水平转移进入到
细胞核中。Kondo[12]在研究甲虫的时候发现,沃尔
巴克式体通过内共生关系将自身 11 kb 的 DNA 片
段转移到昆虫宿主绿豆象的 X 染色体上。虽然这
些机制已在水平转移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
这些机制并不能解释所有真核生物之间的基因水平
转移现象,因此有些科学家提出了另外一些可能机
制来解释基因水平转移现象,如亲缘关系较远的被
子植物间通过花粉进行的远缘杂交来实现基因水平
转移,某些生物通过摄取土壤中裸露的 DNA进行基
因水平转移等[13]。
31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1 年第 7 期
1. 4 水平基因转移在生物协同进化中的作用
水平基因转移同基因突变一样,在生物进化中
起着重要的作用,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材料,水平基
因转移可以通过插入、重组与细胞中的原有基因整
合,从而产生具有新的功能的基因,这比基因单纯地
突变获得新基因更加快捷,因此,水平基因转移能加
快物种的演化速度。基因垂直传递是亲代将遗传物
质传递给子代,保证了物种的延续,而水平基因转移
则实现了不同物种之间遗传物质的交流,大大促进
了生物进化的速度,为生物能够更快的适应环境提
供了便利的条件。水平基因转移能够使生活在相同
环境的生物之间传递基因,使适应环境的优良基因
能够快速的在生物中保存下来,而水平基因转移载
体在同一生境中可以穿梭于种间而进行基因的传播
和沟通,如果时间足够长,物种之间的差别将逐渐缩
小,从而产生协同进化现象。水平基因转移跟生物
所处的环境有关,处于逆境下的生物易于接受外界
DNA,使其能够更快的适应变化的环境,基因水平转
移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同时也增加了物种的遗传
多样性。
2 噬藻体与蓝藻间的水平基因转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增加,水体富营
养化程度和蓝藻水华发生日益严重,因此水华生物
防治工作十分紧迫,而蓝藻作为引起水华的主要研
究对象,是地球生物合成初级生产力的主要成
员[14],与其寄生病毒噬藻体的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具
有较大应用意义。通过研究噬藻体与蓝藻之间的基
因转移来寻找噬藻体中广泛的标记基因,探索噬藻
体和蓝藻之间的协同进化机制[15],利用噬藻体作为
防治蓝藻类水华的有效生物调控因子。
蓝藻,又称蓝细菌,是一类个体微小的光合自养
原核生物,噬藻体是蓝藻的专一性病毒,大量的噬藻
体能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感染蓝藻,噬藻体
是一种双链 DNA病毒,属于三种形态界定的病毒家
族:短尾病毒科(Podoviridae)、肌尾病毒科(Myoviri-
dae)和长尾病毒科(Styloviridae)。迄今为止,研究
者取得了噬藻体生物学特性以及与宿主相互关系的
成果,但有关噬藻体遗传多样性的报道还不是很多。
噬藻体是高度差异性的病毒类群,缺乏广泛的遗传
标记。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发现肌尾病毒科噬
藻体的结构蛋白基因 g20[16]具有相当强的保守性,
因此可以利用 g20 作为研究噬藻体分子进化的靶标
基因。另外,肌尾病毒科噬藻体和短尾病毒科噬藻
体都能编码 DNA聚合酶基因,也可用其作为检测噬
藻体分子进化的靶标基因,而对于长尾病毒科噬藻
体,还没有很好的分子标记。
2. 1 蓝藻与噬藻体间的基因转移
在噬藻体中,短尾病毒和长尾病毒具有明确的
宿主范围,而肌尾病毒一般有一个较大的宿主范围,
甚至能跨越属的界限,所以一般用肌尾病毒作为通
过转导的水平基因转移的载体。生物中的基因转移
是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机制,噬藻体作为基因转移
的一个媒介,在蓝藻进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提
供给蓝藻新的遗传物质并且可用噬藻体编码的基因
来代替蓝藻中相同作用的基因,从蓝藻中获得的
DNA或者噬藻体总的基因库中的基因交换反过来
影响噬藻体的进化。
噬藻体与宿主蓝藻的新陈代谢和生命循环有密
切的联系,对生态环境和蓝藻有重要的影响。溶源
性或非裂解性噬藻体感染蓝藻后,其基因将与蓝藻
的基因组发生整合,并随着蓝藻细胞一起进行复制,
在选择压力作用下,噬藻体通过与蓝藻细胞基因组
进行整合的方式与蓝藻基因组发生持续的遗传物质
交换,进行基因转移,从而获得了更大的遗传差异和
宿主抗性来逃避蓝藻的免疫机制系统,这样就促进
了噬藻体和蓝藻的协同进化,而且这种基因传递对
生物种群多样性以及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有重要意
义。当噬藻体逃避蓝藻的免疫机制,感染蓝藻后,就
有可能导致蓝藻死亡。Fuhrman[17]指出,噬藻体等
病毒在海洋表层水体中的浓度达到 1010 /mL 时,能
造成海洋细菌和蓝藻的高致死率而使初级生产力
下降。
许多学者在进行噬藻体中常用靶标基因的研究
时发现,噬藻体是蓝藻基因水平转移的重要执行者,
噬藻体能编码靶标基因并在蓝藻中表达,这些基因
的表达保证了病毒复制过程中的能量供应,从而增
加了噬藻体在蓝藻中的适应性。
2. 2 噬藻体与蓝藻基因转移中常见的靶标基因
2. 2. 1 光合作用基因 光合作用基因 psbA 和 ps-
bD基因[18]是叶绿体基因组中重要的光调控基因,
41
2011 年第 7 期 刘腾腾等:噬藻体和蓝藻间的基因转移及协同进化作用
分别编码光系统Ⅱ反应中心的的 D1 和 D2 蛋白(PS
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物种,因此光合基因可作为
蓝藻株系之间的鉴定依据)。随后,研究发现它们
具有一定的保守性,而且噬藻体能运载和表达光合
作用基因,因此通过研究光合基因可以作为研究噬
藻体多样性的辅助方法。
光合作用基因在噬藻体和其宿主蓝藻中的基因
转移主要是水平基因转移,噬藻体是海洋蓝藻中的
水平基因转移的重要因素,而蓝藻是海洋中主要的
光合作用生物,一些噬藻体携带并表达和蓝藻具有
同样作用的基因,在噬藻体感染蓝藻的时候很可能
会增强蓝藻的光合作用机制,引起蓝藻的光合作用
机制进化。为了研究这种现象的存在和它的进化形
态,Sullivan等[19]培养了 33 种不同基因家族和宿主
范围的噬藻体,用来寻找光系统 II 中心基因 psbA
和 psbD的存在,结果发现 88%的噬菌体的基因组
含有 psbA,50%含有 psbA 和 psbD。几乎所有能编
码 psbA和 psbD的噬藻体都可以扩大它们的宿主范
围,噬藻体感染蓝藻时间的长短也能决定噬藻体基
因组中 psbA的存在与否。另外,在不同的蓝藻的光
合作用中心,噬藻体是否携带 psbD会影响噬藻体和
宿主编码的 psbA-psbD的偶联约束。通过对这些噬
藻体的基因系统分析,在进化过程中不同类型不同
数量的整个基因从宿主转移到噬藻体(psbA 有 4
个,psbD有 2 个)[20]。此外,在不同噬藻体中也存
在基因的纵向和横向基因转移,这样就增大了噬藻
体的遗传多样性,而噬藻体作为它们宿主的基因载
体反过来影响蓝藻的光合作用机制的进化,从而引
起了蓝藻和噬藻体的协同进化。
最近通过研究表明[19],噬藻体编码的 psbA 基
因在感染的时候会表达,因为在噬藻体感染蓝藻的
时候,大量的噬藻体生产依赖于光合作用并且宿主
的 psbA编码的 D1 蛋白转导非常快,在感染的时候
D1 蛋白也会衰退,这些噬藻体编码的基因的表达会
增强其光合作用,然后提高噬藻体的生存适应性。
2. 2. 2 结构蛋白基因 g20 1998 年,Fuller 等[21]发
现遗传起源截然不同的肌病毒科噬藻体 S-PM2、S-
BnM1 和 S-WHM1 共有 1 个保守基因,此基因能编
码病毒结构蛋白,序列分析表明这个保守基因与 T4
噬菌体的 g20 基因有很大的相似性,表明它们是同
源的,而且它具有高度保守性,可用作研究噬藻体遗
传多样性的分子标记。
Short和 Suttle[22]也针对噬藻体 g20 基因设计了
新引物 G20-2,同时结合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对
PCR产物进行快速分析。相比形态学研究,用分子
生物学方法研究得知的噬藻体有更为广泛的多样
性,群落结构受到坡度、光、营养盐以及宿主群落结
构影响。然而,在温度和盐度差别很大的海域中发
现有高于 99%的相似序列[23],在深海中也发现了
扩增产物,这些结果说明宿主和病毒在海洋环境中
的广泛分布是由于基因在不同环境之间发生了水平
转移,分析表明海洋噬藻体有很广泛的基因多样性,
与 psbA、psbD基因不同,噬藻体 g20 基因同源相关
性在地理分布上并无明显差异,在生物遗传多样性
的研究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 2. 3 MazG基因 MazG[24]是细菌中的焦磷核苷
酸水解酶,起到调节营养压力应激的作用,是控制细
胞程序性死亡的一个调控因子。噬藻体 S-PM2 是
Bryan等[25]从英吉利海峡中分离得到的一种属于肌
病毒科的噬藻体,可以感染海洋中的聚球藻,它的基
因组约 196 kb,239 个 ORFs 中有 20 个与聚球藻基
因同源,其中包括 mazG 编码基因[26]。为了检测
mazG基因在不同水域和不同噬藻体中的存在情况,
Bryan设计了 mazG 基因简并 PCR 引物,结果发现
mazG基因在不同水域的聚球藻肌病毒科和短尾病
毒科噬藻体中都有存在且高度保守。噬藻体 mazG
的基因检测表明噬藻体呈全球性分布,不同噬藻体
间频繁进行横向基因转移,比对分析显示聚球藻和
绿球藻噬藻体 mazG与其宿主 mazG不聚在同一簇,
说明噬藻体的 mazG 基因并未来自其宿主,而 mazG
所感染的宿主与其本身宿主之间发生了基因转移。
3 研究中常用的试验技术
蓝藻和噬藻体之间的基因转移的研究是在浓缩
水样和病毒核酸抽提纯化的基础上,通过对基因序
列系统分析得出的结论,而得到基因序列所用到的
试验技术有 PCR、PFGE和 RFLP等。
3. 1 PCR技术
PCR技术在噬藻体检测中的应用已日趋成熟,
PCR技术现已用于研究噬藻体与宿主进化关系,噬
藻体种类分布和噬藻体分子进化图谱等方面。相对
51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1 年第 7 期
其他方法,PCR技术无需对宿主和病毒进行纯化培
养,且灵敏度高、准确性好,还能够检测溶原性病毒,
通过此方法,人们已经获得了一些以前用常规方法
所不能得到的病毒种群结构的相关数据。随着研究
的深入和噬藻体基因库的不断丰富,利用 PCR技术
对噬藻体进行研究的方法将日渐完善。
3. 2 PFGE技术
PFGE(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 ,是 20 世纪 80 年
代初期发展起来的,该技术依靠有规律地改变电场
方向而使大分子 DNA得以分离。目前,已能分辨高
达 60 000 kb乃至 100 000 kb 以上的 DNA 片段,这
一独具的高分辨力使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的应用范
围几乎涉及所有的生物基因组研究。
最近,PFGE 被应用于水环境中病毒群落的动
力学研究。运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可对水体中噬藻体
的基因组大小,不同基因组大小的噬藻体丰度以及
不同基因组大小的噬藻体与环境因素间的相互关系
进行研究。例如,Marjolijn 等[27]对荷兰 Loos-drecht
湖的病毒种群动态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得知病毒
基因大小在 30 - 200 kb间,病毒种群动态与环境参
数相关。PFGE 是一种快速检测病毒种群的方法,
但运用 PFGE检测病毒基因组多样性存在明显的缺
点:PFGE对于研究病毒群落的整体结构,而不适用
于特定病毒类群的研究,并且 PFGE 不能有效的将
具有相似大小基因组的病毒分离开,低估了病毒多
样性。
3. 3 RFLP技术
RFL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是 Grodzcker 在
1974 年创立的,其主要原理是利用不同 DNA 片段
中特定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的不同产生不同的限
制性片段,从而将其分开。RFLP 技术快捷、敏感、
可重复性强,是检测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动力学的常
用方法。1994 年首次用来鉴定复杂的细菌群落,自
此之后广泛用于不同环境中细菌、真核藻、病毒群落
结构的研究。Chen 等[28]应用 PCR 和 RFLP 结合方
法来鉴定海洋藻病毒群落的遗传多样性,其先用
PCR扩出 DNA聚合酶基因,再运用两种限制性内切
酶 Hae Ⅲ和 Msp I 进行酶切反应,选取有差异性的
DNA片段进行测序,得到 5 种不同的 OTUs;Wang
等[29]运用 RFLP 分析方法检测切萨皮克湾噬藻体
的遗传多样性,鉴别出 15 种不同 OTUs。以上研究
表明,RFLP筛选法是一种鉴定未知病毒的实用方
法,可用来鉴定噬藻体中未知的其他种类,从而更好
研究噬藻体的多样性。
4 问题与展望
噬藻体及其宿主的部分新功能的产生可能由水
平基因转移导致,而水平基因转移的机制需要进一
步研究,在发生基因转移的同时可能导致基因突变
或者基因内重组,因而除水平基因转移外其他哪些
因素也影响功能进化,以及重叠基因的起源及其在
进化中作用值得更多关注。点突变以及基因内重组
都能改变功能,水平基因转移所能带来的进化推动
以及生理形态改变都需要进一步地深入研究。近年
来虽然对噬藻体的研究有了显著的进展,但由于社
会的发展,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和蓝藻水华发生日益
严重,因此水华生物防治工作十分紧迫。通过研究
噬藻体和蓝藻中的基因转移来研究它们的分子水平
上的依存和制约关系,并将噬藻体作为防治蓝藻类
水华的有效生物调控因子加以利用。
参 考 文 献
[1] Keeling PJ,Palmer JD. Horizontal transfer in eukaryotic evolution.
Nature Rev Genet,2008,9:605-618.
[2]张瑞福,蒋建东,代先祝,等.环境中污染物降解基因的水平转移
(HGT)及其在生物修复中的作用.遗传,2005,27(5) :845-851.
[3]Loreto EL,Carareto CM,Capy P,et al. Revisiting horizontal transfer
oftransposable elements in Drosophila. Heredity,2008,100:
545-554.
[4]Gilbert C,Schaack S,Pace JK,et al. A role for host-parasite interac-
tions in the horizontal transfer of transposons across phyla. Nature,
2010,464:1347-1350.
[5]Pace JK,Gilbert C,Clark MS,et al. Repeated horizontal transfer of a
DNA transposon in mammals and other tetrapods. 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8,105:17023-17028.
[6] Novick P,Smith J,Ray D,et al. Independent and parallel lateral
transfer of DNA transposons in tetrapod genomes. Gene,2009,449
(1-2) :85-94.
[7] Loy C,Haas W. Prevalence of cercariae from Lymnaea stagnalis
snails in a pond system in Southern Germany. Parasitol Res,2001,
87(10) :878-882.
[8]Thomas CS. Origin of the cell nucleus,mitosis and sex:roles of intra-
cellular coevolution. Biology Direct,2010,5(1) :7.
[9] Shimotohno K,Takahashi Y,Shimizu N,et al. Complete nucleotide
61
2011 年第 7 期 刘腾腾等:噬藻体和蓝藻间的基因转移及协同进化作用
sequence of an infectious clone of human T-cell leukemia virus type
II:an open reading frame for the protease gene. Proc Natl Acad Sci
USA,1985,82(10) :3101-3105.
[10] Jordan IK,Matyunina LV,McDonald JF,et al. Evidence for the re-
cent horizontal transfer of long terminal repeat retrotransposon. Proc
Natl Acad Sci USA,1999,96(22) :12621-12625.
[11]Richards TA,Hirt RP,Williams BA,et al. Horizontal gene transfer
and the evolution of parasitic protozoa. Protist,2003,154(1) :
17-32.
[12] Kondo M,Shibata R,Miura R,et al. Caloric restriction stimulates
revascularization in response to ischemia via adiponectin-mediated
activation of endothelial nitric-oxide synthase. Biol Chem,2009,
284:1718-1724.
[13]Hoffmeister M,Martin W. Interspecific evolution:microbial symbio-
sis,endosymbiosis and gene transfer. Environ Microbiol,2003,5
(8) :641-649.
[14]Goericke R,Welschmeyer NA. The marine prochlorophyte Prochlo-
rococcus contributes signi antly to phytoplankton biomassand prima-
ry production in the Sargasso Sea. Deep Sea Res,1993,40(11-
12) :2283-2294.
[15]Bailey S,Clokie MRJ,Millard AM,et al. Cyanophage infection and
photoinhibition in marine cyanobacteria. Research in Microbiology,
2004,155(9) :720-725.
[16] Dorigo U,Jacquet S,Humbert JF. Cyanophage diversity,inferred
from g20 gene analyses,in the largest natural lake in France,Lake
Bourget.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004,70(2) :1017-1022.
[17]Fuhrman JA. Marine viruses and their biogeochemical and ecologi-
cal effects. Nature,1999,399(6736) :541-8.
[18] Sharon I,Alperovitch A,Pohwer F,et al. Photosystem I gene cas-
settes are present in marine virus genomes. Nature,2009,461:
258-262.
[19]Sullivan MB,Lindell D,Lee JA,et al. Prevalence and evolution of
core photosystem II genes in marine cyanobacterial viruses and their
hosts. PLoS Biol,2006,4(8) :e234.
[20]Millard A,Clokie MRJ,Shub DA,et al. Genetic organization of the
psbAD region in phages infecting marine Synechococcus strains.
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4,101(30) :11007-11012.
[21]Fuller NJ,Wilson WH,Joint IR,et al. Occurrence of a sequence in
marine cyanophages similar to that of T4 g20 and its application to
PCR-based detection and quantification techniques.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1998,64(6) :2051-2060.
[22]Wilhelm SW,Carberry MJ,Eldridge ML,et al. Marine and freshwa-
ter cyanophages in a Laurentian Great Lake:evidence from infectiv-
ity assays and molecular analyses of g20 genes. Environmental Mi-
crobilogy,2006,72(7) :4957-4963.
[23]Chen F,Suttle CA,Short SM. Genetic diversity in marine algal virus
communities as revealed by sequence analysis of DNA polymerase
genes. Environ Microbiol,1996,62(8) :2869-2874.
[24]Gross M,Marianovsky I,Glaser G. MazG-a regulator of programmed
cell death in Escherichia coli. Molecular Microbiology,2006,59
(2) :590-601.
[25]Mann NH,Clokie MRJ,Millard A,et al. The genome of S-PM2,a
“Photosynthetic”T4-type bacteriophage that infects marine Syne-
chococcus strains. Journal of Bacteriology,2005,187(9) :3188-
3200.
[26]Bryan MJ,Burroughs NJ,Spence EM,et al. Evidence for the intense
exchange of MazG in marine cyanophages by horizontal gene trans-
fer. PLoS ONE,2008,3(4) :e2048.
[27]Tijdens M,Hoogveld HL,Kamst-van Agterveld MP,et al. Popula-
tion dynamics and diversity of viruses,bacteria and phytoplankton
in a Shallow Eutrophic Lake. Microb Ecol,2008,56(1) :29-42.
[28]Chen F,Suttle CA,Short SM. Genetic diversity in marine algal virus
communities as revealed by sequence analysis of DNA polymerase
genes.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1996,62(8) :
2869-2874.
[29]Wang K,Chen F. Genetic diversity and population dynamics ofcya-
nophage communities in the Chesapeake Bay. Microbial Ecology,
2004,34:105-116.
(责任编辑 马鑫)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