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全 文 :综述与专论
生物技术通报
B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0年第 2期
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白春雨 1, 2  侯玲玲 3 庞全海2  关伟军1  马月辉 1
( 1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北京 100194; 2山西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太古 030801;
3北京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研究院,北京 100044)
  摘  要:  内皮祖细胞的分离方法有免疫磁珠分离法、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法 ( 1. 077)和差速贴壁法, 这 3种方法已被人
们广泛使用, 均可分离到一定的目的细胞。分离到的目的细胞在培养过程中逐渐分化、成熟、发育为内皮细胞。在内皮细胞
和内皮祖细胞的鉴别区分,使用 CD34+ /CD133+ /KDR +鉴定为内皮祖细胞,同时使用内皮祖细胞吞噬 DilacLDLFITCUEA双
阳性的方法也可鉴定为内皮祖细胞。
关键词:  内皮祖细胞 分离 鉴定
Isolation, Culture and Identification of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Bai Chunyu
1, 2  Hou L ingling3  Pang Quanhai2  GuanW eijun1  M aYuehui1
(
1
Institute of Animal Science, ChineseA 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B eijing 100193;
2
College of A nimal Science and Veter inaryM edicine, Shanx i Agr iculture University, Taigu 030801;
3
Institute of Life Science and B ioengineering, B eijing J iaotong University, B eijing 100044)
  Abstrac:t  There a re three iso lation m ethods o f endo the lial progenito r ce lls, includ ing immunom agnetic beads, lym phocy te separa
ting m edium( 1. 077) and d ifferen tia l adhesion, wh ich has been w ide ly used and could iso late a certa in number o f the des ired cells.
These ce lls gradually d ifferen tiate, m ature, and deve lope into endothe lia l ce lls in culture process. In identification, cells w ith CD34+ /
CD133+ /KDR+ are identified as endothe lia l progenito r ce lls, and at the sam e tim e, the doub le positive phagocytos is assay o f D ilacLD
LF ITCUEA also help to iden tify endothe lial progenitor ce lls.
Key words:  Endo the lia l progen ito r ce lls Iso la tion Iden tification
收稿日期: 2009101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 30671539) , 863!课题基金资助项目 ( 2006AA10Z198 ), 863!课题基金资助项目 ( 2007AA10Z170 )
作者简介:白春雨,男,在读硕士,从事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研究
通讯作者:关伟军,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细胞与分子生物学; Em ai:l w jguan86@ iascaas. net. cn
马月辉,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遗传资源学; Em ai:l yuehu .i m a@ 263. net
血管内皮祖细胞 ( endo thelia l progenitor cells,
EPCs)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 即能分化为成
熟血管内皮细胞的祖细胞, 又称血管母细胞 ( ang io
b last)或血管内皮干细胞 ( endo the lia l stem ce lls)来
源于骨髓的原始细胞, 与人类胚胎时期的成血管细
胞 ( ang ioblast)和人脐带静脉内皮细胞 ( human um
b ilica l vein endo thelia l cells, HUVEC)相似,在一定条
件下可诱导分化成为成熟的内皮细胞 ( endothelial
cells, EC s)。 1997年, Asahara等 [ 1 ]首次分离并证实
成年人外周血中存在着能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内
皮祖细胞,并在体内证实了其生成血管的能力,人们
开始了对内皮祖细胞各方面的研究。目前, 内皮祖
细胞先后从脐血、脂肪、骨髓和胎肝中 [ 27]被分离出
来, 并且内皮祖细胞的功能应用研究也取得一定成
果, 为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但是,内皮祖细胞的数
量极其稀少是科研人员对内皮细胞研究的难点, 加
之内皮细胞的细胞表面标志与其它干细胞和成熟内
皮细胞标志极其相似, 使深入研究难上加难。将针
对内皮祖细胞的分离与鉴定方法进行综合论述。
1 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
1. 1 分离方法
1. 1. 1 免疫磁珠分离 免疫磁珠技术具有操作简
便、分选纯度高、回收率高、分选后细胞活性好的特
2010年第 2期 白春雨等: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点,已成为细胞分选的标准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将
磁性微珠直接或间接耦联在抗体上, 通过抗原抗体
反应使磁珠耦联的抗体与表达相应抗原的细胞特异
性结合,磁性标记的细胞在经过一个带有梯度的高
强磁场时会滞留在磁场中, 而不表达相应抗原的细
胞因为没有磁性标记,首先流出来,从而达到磁性分
离的目的。离开磁场后, 磁性标记细胞不再受磁场
作用, 就可以被洗脱下来。使用 CD34磁性分离
K i,t按照说明书, 经过 MACS抗体标记和 MACS分
离即可获得 CD34阳性细胞, 即为内皮祖细胞。郑
奇军等 [ 8]用该方法从骨髓中分离得到内皮祖细胞
分离率达到 76%,可以获得较高的纯度。
1. 1. 2 密度梯度离心法 此种方法根据细胞密度
大小不同, 采用不同密度的分离液将目的细胞从血
液 /骨髓中分离出来。常用的分离液有 Fico ll和 Per
co ll。Fico ll渗透压低,但它的粘度却特别高, 为此常
与泛影葡胺混合使用以降低粘度。目前市场已有各
种浓度 F icoll的成品销售。 Percoll是一种包有乙烯
吡咯烷酮的硅胶颗粒。渗透压很低 ( < 20 mosm /kg
H2O ),粘度也很小, 可形成高达 1. 3 g /mL密度,采
用预先形成的密度梯度时可在低离心力 ( 200 -
1 000 ∀ g)于数分钟内达到满意的细胞分离结果。
由于 Percoll扩散常数低, 所形成的梯度稳定。此
外, Percoll不穿透生物膜, 对细胞无毒害,因此广泛
用于分离细胞、亚细胞成分、细菌及病毒, 还可将受
损细胞及其碎片与完好的活细胞分离。根据所选细
胞的密度大小将分离液配制好,先将配好的分离液
加入透明带盖的玻璃离心管中, 按 1#1的比例将样
品加入离心管,加样品时注意要将样品缓慢加入使
样品叠加在分离液上,不要与分离液混匀。加好后,
2 500 r /m in 30m in,轻轻取出离心管,可见管内分为
3层,下层为红细胞和血小板, 中层为分离液, 上层
为血浆,再上层和中层之间有一层薄薄的白色云雾
状的细胞层,为单核细胞。用细的玻璃吸管轻轻将
该层吸出, 放入另一个离心管中, 加入 PBS重悬细
胞, 800 r /m in 10m in离心 3次清洗分离液, 最后将
所得细胞用培养液重悬,培养。
1. 1. 3 差速贴壁分离法 此种方法主要是用于在
骨髓中分离出内皮祖细胞, 骨髓中细胞多, 且种类
杂,很难分离出单纯的目的细胞。根据各种细胞贴
壁能力的不同而达到分离内皮祖细胞,骨髓中贴壁
能力最强的是成纤维细胞和成熟的内皮细胞, 贾国
梁 [ 9]采用将细胞 4 h贴壁后移至另一孔中, 24 h后
再取出上清收集未贴壁的细胞进行继续培养, 最初
4 h的培养主要消除成纤维细胞和成熟内皮细胞,
以及巨噬细胞, 24 h之内贴壁的细胞主要是骨髓间
充质干细胞和其它干细胞。魏来 [ 10]从收集细胞后
采用 48 h培养, 取培养的上清液, 收集细胞继续培
养, 也可得到内皮祖细胞。郑奇军等 [ 8]将收集到的
细胞培养 24 h后移至另一培养瓶中培养,待 24 h后
收集上清液中的细胞继续培养仍可以得到内皮祖细
胞。程铖 [ 11]从兔的骨髓中分离内皮祖细胞时使用
分离液分离后,直接培养, 不再使用差速贴壁, 贴壁
细胞 D ILacLDL及 FITCUEA1双荧光阳性, 阳性
率为 65%。
目前, 使用差速贴壁分离法从骨髓中分离内皮
祖细胞所使用差速贴壁的时间各不相同,但终可以
获得到目的细胞,在使用差速贴壁法分离时,差速所
需要的时间主要根据所选动物的品种而定, 品种不
同细胞活力和贴壁能力都不相同, 往往哺乳类动物
细胞比禽类的活力强,差速贴壁 48 h后仍可得到内
皮祖细胞, 而禽类在 24 h后可以得到细胞, 48 h后
几乎得不到细胞。
1. 2 培养
内皮祖细胞的培养有别于其它成体干细胞, 其
培养基要求 EGM 2MV专用培养基, 但是专用培养
基价格昂贵。很多学者根据 EGM 2MV的主要成分
使用 M199培养基添加 VEGF, BFGF和 IGF等细胞因
子同时配合血清,来代替专用培养基, 用于内皮祖细
胞的培养。例如李红霞等 [ 12] , 孙龙等 [ 13] 报道用
DMEM, IMEM培养基亦可培养内皮祖细胞。而在
培养基中添加 VEGF等细胞因子的使用上报道也各
不相同, 陈图刚 [ 14] , 姜萌等 [ 15] 培养内皮祖细胞
VEGF的终浓度为 10 ng /mL, 陈文娜等 [ 16]用 5 ng /
mL VEGF, 为了快速诱导为成熟的内皮细胞, Bom
pais
[ 17]
, L i
[ 18 ]提高到 VEGF25, 50 ng /mL。在培养内
皮祖细胞之前,培养板往往要包被纤维连接蛋白,以
便细胞较容易的贴壁。用明胶包被培养板时有报
道, 其浓度所用各不相同,刘宗春 [ 19 ]和 Sm adja等 [ 20]
用 0. 2% 的明胶包被培养板, L i[ 18 ]用 1% 的明胶包
25
生物技术通报 B 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0年第 2期
被培养板。Kobayashi等 [ 21]则用玻璃粘连蛋白包被
培养内皮祖细胞。无论是用纤维粘连蛋白还是明胶
包被培养板,起主要作用的都是帮助细胞贴壁,有利
于细胞快速贴壁生长。内皮细胞在体内是附着在平
滑肌上生长,将血液与平滑肌分开。纤维粘连蛋白
包被的培养板与机体内内皮细胞的生长环境相似,
更有利于其生长;明胶是一种无脂肪的高蛋白,溶水
后膨胀成球形, 也与内皮细胞体内生长环境相近。
所以两者均可用于内皮祖细胞的培养, 但据文献所
报道明胶的浓度各不相同, 1%以下的明胶均可以用
于细胞培养,高于 1%的明胶溶液成为胶冻状无法
用于包被培养板。
2 内皮祖细胞的表面标志及鉴定方法
内皮祖细胞的鉴定主要根据其细胞表面表达的
特异大分子蛋白和一些它所特有的功能来鉴定,现
将内皮祖细胞的细胞表面标志和其所特有的功能分
述如下。
2. 1 内皮组细胞表面鉴定的主要标志
2. 1. 1 CD133 CD133是一种 5次跨膜的细胞表
面分子, 分子质量为 120 kD, 它选择性地表达于骨
髓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及内皮祖细胞表面, 由 Y in
等 1997年首次报道 [ 22]。曾命名为 AC133, 2000年,
在英国 Harrogate举行的第七界人类白细胞分化抗
原国际工作会议上, 正式命名为 CD133。 CD133抗
原可被 3种 CD133抗体识别,即克隆 AC133、293C3
和 AC141。 CD133能够识别人类造血干细胞的
CD34
+亚类,其可作为 CD34筛选人类造血干细胞
的的补充。在外周血中分离到的 CD133+细胞可在
体外诱导分化为内皮细胞, 同时 CD133表达阴性,
所以 CD133的表达是内皮祖细胞的一个标志, 也是
区分内皮祖细胞和成熟的内皮细胞的主要指标。
2. 1. 2 CD34 CD34(即细胞表面的唾液粘蛋白 )
是 ∃型跨膜糖蛋白, 其选择性的表达于早期造血干
细胞、造血祖细胞、胚胎纤维母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
表面。 CD34被认为是造血干 /祖细胞的标志物,
L ink等 [ 23]报道骨髓和外周血来源的 CD34阳性细
胞群体中大部分显示出造血活性, N ieda等 [ 24]从脐
带血中分离出 CD34+细胞,用 rR I2和肿瘤细胞条
件培养基在体外培养获得了内皮细胞, 表明 CD34
在内皮祖细胞中同样表达。虽然, 大多数研究者认
为内皮祖细胞为 CD34阳性,但已经有研究指出可
能存在 CD34阴性的内皮祖细胞亚群。Harraz[ 25 ]发
现 CD34阴性的内皮祖细胞在内皮条件体外培养中
能转化为内皮细胞,这个试验证实了上述观点。
2. 1. 3 KDR KDR又称 VEGFR2, 是一种络氨酸
激酶受体,在体内分布于成熟内皮细胞和内皮祖细
胞膜上。H irash ima等 [ 26]观察到, 来源于胚胎干细
胞的 KDR +细胞最初不具有内皮细胞的其余标志,
它们在体外不需要外源细胞因子即可经 VE钙黏蛋
白 + /PECAM 1+ /CD34-阶段到 VE钙黏蛋白 + /PE
CAM 1+ /CD34+阶段分化为内皮细胞, 认为该细胞
为内皮前体细胞, 即内皮祖细胞。另外, 文献报
道 [ 27, 28] , VEGF通过刺激 KDR介导了内皮细胞增
值, 管腔形成, 内皮细胞存活, 内皮细胞移行和血管
通透性增加等重要活动。
2. 2 内皮祖细胞的鉴定
各时期的内皮祖细胞在外形上各不同,内皮祖
细胞刚刚贴壁时成卵圆形,逐渐生长变为纺锤形、梭
形, 即 early EPCs; 随着内皮祖细胞的分化, 长成铺
路石样,即 late EPCs。内皮祖细胞在生长时具有特
征性生长结构:血岛样细胞团和线性生长。血岛样细
胞团指细胞团中央是圆形的细胞生长,而四周的是纺
锤形和梭形的细胞围绕生长。原始的血岛出现在胚
胎时期的卵黄囊,主要是内皮细胞团和红细胞团。线
性生长指内皮祖细胞在体外培养时仍具有成血管性,
细胞在培养板上可出现首尾相接的条线状结构。
根据细胞形态无法准确的确定内皮祖细胞,细胞
表面标志鉴定成为鉴定的重要手段之一。CD34+ /
CD133
+
/KDR
+ 是目前鉴定内皮祖细胞的主要标
志, 可以从骨髓中众多干细胞和成熟的内皮细胞区
分出来, 不表达 vWF和 VEcadherin[ 29]。随着内皮
祖细胞的培养,逐渐分化成熟,内皮细胞的标志表现
出来, vWF和 VE cadherin表达率升高, CD133表达
下降,当细胞完全分化为成熟的内皮细胞, CD133表
达阴性。由于内皮祖细胞和内皮细胞的表面标志十
分相似,很难区分处以上两种细胞, CD133在区分两
种细胞时突出了重要作用。
内皮祖细胞的鉴定除表面标志鉴定外,可根据
内皮细胞所特有的功能和结构来鉴定内皮祖细胞。
内皮祖细胞具有吞噬 D il标记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
26
2010年第 2期 白春雨等: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 D ilacLDL)和 FITC 标记棘豆凝集素 1 ( FITC
UEA1)的功能, 当内皮祖细胞吞噬了 D ilacLDL
后,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红色荧光;当内皮祖
细胞吞噬了 FITCUEA1后, 可见绿色荧光。正在
分化的内皮祖细胞即可吞噬 D ilacLDL又可吞噬
FITCUEA1,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表现为黄色的
荧光 [ 30, 31] ,成为鉴定内皮祖细胞的又一种方法。在
区别内皮祖细胞和成熟的内皮细胞时, 通过特定的
结构和功能也可反映出细胞所处的时期, 成熟的内
皮细胞胞浆内有少量核蛋白体、粗面内质网,胞浆中
可见一种短棒状小体, 含平行管状的内部结构, 即
W eibelPa lade小体,是内皮细胞特征性的单层质膜
包裹的结构; 成熟的内皮细胞在功能上可以释放
NO,所以通过 RTPCR扩增并电泳后, 鉴定细胞内
eNOS基因的表达,也是区别成熟的内皮细胞和其前
体细胞的一种方法。
3 小结与展望
内皮祖细胞是血管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它的
出现大大克服了成熟内皮细胞扩增能力和细胞活力
不足的限制。但内皮祖细胞的数量有限, 纯化困难,
体外培养周期短,鉴定困难,易分化为成熟的内皮细
胞等缺点限制了内皮祖细胞在临床上的应用。寻找
一种新的体外培养方法, 使内皮祖细胞培养周期延
长,不易分化,解决这个问题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
当这个问题被解决,其将迅速发展应用于临床,参与
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各种组织损伤等疾病为人类
医疗做出贡献。
参 考 文 献
[ 1] Asahara T, Mu rohara T, A lison S, et a1. Isolat ion ofpu tat ive p rogn itor
endoth elial progen itor endoth elial cells of ang iogenesis. Science,
1997, 275( 5302) : 964967.
[ 2] GokiM, Sach iko MT, Tosh ih aru S, et a1. F irst eviden ce that bone
m arrow cel ls con tribute to the cons truction of tissueengineered vas
cu lar au tografts in v ivo. C ircu lat ion, 2003, 108: 17291734.
[ 3] S im per D, S talboerger PG, Panetta C J, et a.l Sm ooth mu scle progen i
tor cells in hum an blood. C ircu lat ion, 2002, 106: 11991204.
[ 4] L in Y, W eisdorf DJ, S olovey A, et a1. Orig ins of circu lating endothe
lial cells and endoth elial outgrow th from blood. J C lin Invest, 2000,
105: 7177.
[ 5] YoonY, AndreaW, LindsayH, et a1. C lonally expanded novelmu lt i
poten t stem cells from hum an bon e m arrow regenerate m yocard iam
after myocard ial infarction. J C l in Invest, 2005, 115: 326338.
[ 6] Jun Y, H irosh i I, M asanofiH, et a1. F lk lpositive cells derived from
emb ryon ic stem cells serve as vascu lar progen itors. Natu re, 2000,
408: 9296.
[ 7] M iranvilleA, H eeschen C, S engen sC, et a1. Im p rovem ent of post na
tal neovascu larizat ion by hum an ad ipose tissue derived stem cells.
C ircu lat ion, 2004, 110: 349355.
[ 8] 郑奇军,刘维永,易定华,等.骨髓内皮祖细胞 EPCs两种分离方
法及其对比研究.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8, 29( 4 ) : 305309.
[ 9] 贾国梁.骨髓内皮祖细胞自体移植治疗冠心病的实验研究 [ D ].
第四军医大学, 2006.
[ 10] 魏来.转染 heONS基因的内皮祖细胞靶向移植治疗动力型肺
动脉高压的实验研究 [ D] .上海:复旦大学, 2006.
[ 11] 程铖,韩莲花,吕海涛,等.兔骨髓源血管内皮祖细胞体外培养
与鉴定.江苏医药, 2007, 33 ( 8) : 815819.
[ 12] 李红霞,金晓明,胡月明.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及生物学特性
的鉴定.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2007, 41( 2) : 173177.
[ 13] 孙龙,胡波,朱洪生,等.大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体外分离鉴定
及内皮细胞的分化.细胞与分子免疫学, 2004, 20( 4 ) : 500503.
[ 14] 陈图刚,谢东旭,陈红娟,等.黄芪对内皮祖细胞数量与功能及
其 iNOS的影响.中药药理与临床, 2007, 23 ( 6) : 4751.
[ 15] 姜萌,王彬尧,王长谦,等.静脉注射携带缺氧诱导因子的内皮
祖细胞对裸鼠缺血下肢血管新生的作用.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07, 15( 8 ): 580585.
[ 16] 陈文娜,李大勇,李曦明,等.体外培养基中加入细胞生长因子
诱导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向内皮细胞的分化.中国组织工程
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8, 12 ( 21) : 40654069.
[ 17] Bom paisH, C hagraou i J, Can ron X, et a.l H um an endoth elial cells
d erived from circu lating progenitors d isp lay specif ic functionalp rop
erties com pared w ith mature vessel w all endothel ial cells. B lood,
2004, 103 ( 7) : 25772585.
[ 18] Li XH, Xu B. HMGC oA redu ctase inh ib itor regu lates endothelial
p rogen itor function th rough the ph osphat idyl inos itol 3%K inase /AKT
signal tran sduction pathw ay. A pp l B iochem B iotechno,l 2009, 157
( 3) : 545553.
[ 19] 刘宗春,杨向红,宗志红,等.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相关分子表
达水平的研究.山东医药, 2007, 47( 27) : 8182.
[ 20] Sm ad ja DM, B as ire A, Am elot A, et a.l Thromb in bound to a fib rin
clot confers angiogen ic and haem ostatic prop erties on endothelial
p rogen itor cells. C ellu lar and M olecu lar M ed icin e, 2008, 12 ( 3 ):
975968.
[ 21] K obayash iH, Sh im izu T, Yam atoM, et a.l Fib rob last sh eets cocu l
tu red w ith endothelial progen itor cells im provecard iac fun ct ion of
in farcted hearts. The Japan ese Society for A rt ificial Organs, 2008,
11( 1) : 141147.
(下转第 32页 )
27
生物技术通报 B iotechnology  Bulletin 2010年第 2期
ily in d evelopm ent and d ifferent iat ion. J C ell Physio l 2004, 200:
34350.
[ 18 ] IorioMV, Casalin i P, et a.l M icroRNA205 regu lates HER3 in hu
m an breast cancer. Can cer Res, 2009, 69( 6) : 2195200.
[ 19] M ichaelM Z, O Conn or SM, vanH o lst Pellek aanNG, et a.l Reduced
accum u lat ion of specif ic m icroRNAs in colorectal neop las ia. M ol
Can cer Res, 2003, 1: 882891.
[ 20 ] Taganov KD, BoldinMP, Ch ang KJ, et a.l NFBdepend ent indu c
tion ofm icroRNA m iR146, an inh ib itor targeted to sign aling pro
teins of innate imm une responses. Proc Nat lA cad SciUSA, 2006,
103( 33 ) : 1248112486.
[ 21 ] O & Connell RM, Taganov KD, Bold in MP, et a.l M icroRNA155 is
indu ced during the m acrophage in flamm atory response. Proc Natl
A cad SciUSA, 2007, 104( 5 ): 16041609.
[ 22] Chu lan K, Zhe H, Er ic N, et a.l M icroRNA1 inf lunces card iac d if
feren tiat ion in d rosoph ila and regu lates Notch signaling. Pro Nat l
Acad S ciUSA, 2005, 102: 1898618991.
[ 23] L iY, H igash iY, Itabe H, et a.l Insu linl ike grow th factor1 receptor
act ivat ion inh ib its ox id ized LDLinduced cytoch rom ec release and
apoptos is via the phosphatidyl inos ito l3 k inase/Ak t signaling path
w ay. B io,l 2003, 23: 21782184.
[ 24] Yu XY, Song YH, Geng YJ, et a.l G lu cose induces apoptos is of car
d iom yocytes via m icroRNA1 and IGF1. B io Che, 2008, 376:
548552.
[ 25] K richevsky AM, Sonn tag KC, Isacson O, et a.l Specific m icroRNAs
m odu late emb ryon ic stem celld erived n eurogen es is. S tem C ells,
2006, 24( 4) : 857864.
(上接第 27页 )
[ 22 ] Y in AH, M iragl ia S, Zan jan i ED, et a.l AC133, a novel m ark er for
human hem atopoiet ic s tem and p rogen itor cells. B lood, 1997, 90
( 12 ): 50025012.
[ 23 ] L ink H, A rsen iev L, Bah re O, et a.l Transplantat ion of a llogeneic
CD34+ b lood cells. B lood, 1996, 87( 11) : 49034909.
[ 24 ] N iedaM, N icolA, D enn inK endall P, et a.l Endoth elial cell precur
sors are nom ral com pon ents of hum an um b ilical cord b lood. B r J
H aem ato,l 1997: 98( 3) : 775777.
[ 25 ] H arrazM, J iao C, H an lonHD, et a.l CD34bloodderived hum an en
dothel ial cell progenitors. Stem cel ls, 2001, 19( 4) : 304312.
[ 26] H irashim aM, K ataokaH, N ish ikawa S, et a.l M atu ration of em bryon
ic stem cells in to endothelial cells in an in v itrom odel of vascu logen
esis. B lood, 1999, 93 ( 4) : 12531263.
[ 27 ] Sh ibuya M, Ito N, C laessonWelsh L. S trueture and function of
VEGF receptorl and2. C urr Topics M ierob iol Immuno,l 1999, 237
( 1 ) : 5983.
[ 28 ] Sh ibuya M. Vascu lar endoth elial grow th faetor recep tor2: Itsun ique
s igna ling and speeif ic ligand, VEGFE. Can cer Sc,i 2003, 94 ( 9 ):
751756.
[ 29 ] Qu iriciN, So ligo D, C anera L, et a.l D ifferent iat ion and expan sion of
endothelial cells from hum an bon e m arrow CD133+ cel ls. B r J
H aem ato,l 2001, 115( 1) : 186194.
[ 30 ] Kalla C, M asudaH, Tak ahash iT, et a.l T ran sp lantation of ex vivo
expanded endoth elial p rogen itor cells for therap ent ic neovasculariza
t ion. Proc NatlA cad SciUSA, 2000, 97( 7) : 34223427.
[ 31 ] VasaM, F ich tlscherer S, A icher A, et a.l Num ber and m igratory ac
t ivity of circulating endoth el ial p rogen itor cells inversely correlate
w ith risk factors for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 ir Res, 2001, 89 ( 1 ):
17.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