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Progress in liver type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研究进展



全 文 :第24卷 第2期
2012年2月
Vol. 24, No. 2
Feb., 2012
生命科学
Chinese Bulletin of Life Sciences
文章编号:1004-0374(2012)02-0139-06
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研究进展
王南南,徐力致*,王亚平
(南京大学医学院遗传教研室,江苏省医学分子技术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93)
摘 要: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liver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L-FABP) 是脂肪酸结合蛋白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s,FABPs) 家族重要的成员,在肝脏、小肠、肾脏等组织中均有表达。L-FABP 在不饱和脂肪酸、饱
和脂肪酸、胆固醇、胆汁酸等转运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目前研究显示 L-FABP 在脂肪肝、肝硬化以及肝
癌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并有望作为肝损伤的早期检测指标。此外,新近研究发现尿中 L-FABP 水平
还可以用于预测 1 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在 2 型糖尿病中,尿中 L-FABP 与糖尿病性肾病的病程有密
切关系。主要就 L-FABP 的特性、结构及其与疾病的关系做一综述。
关键词: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脂肪酸;转运;脂肪肝;糖尿病
中图分类号:R587.1; R575 文献标志码:A
Progress in liver type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WANG Nan-Nan, XU Li-Zhi*, WANG Ya-Ping
(Jiangsu Key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Medicine, Medical School,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Abstract: Liver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L-FABP) which mainly expresses in liver, intestine and kidney, is an
important member of FABP family. It is found that L-FABP is related to the translocation of saturated fatty acid,
unsaturated fatty acid, cholesterol, bile acid and so on. Many studies have indicated that L-FABP was involved in
fatty liver, cirrhosis and hepatocarcinoma. Moreover, L-FABP can be an appropriate biomarker in predicting the
progression of liver injury. Recent research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u-LFABP might be a new tool in the prediction
of diabetic nephropathy in type 1 diabetic patients. Besides, L-FABP levels reflect the severity of diabetic
nephropathy accurately in type 2 diabetes. This article aims to review the characteristics, conformation of L-FABP,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ome diseases.
Key words: liver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fatty acid; transport; liver fatty; diabetes
收稿日期:2011-06-03; 修回日期:2011-07-26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
目)(2008CB418102);江苏省环境监测科研基金项目
(1015)
*通信作者:E-mail:xulizhi@nju.edu.cn
脂肪酸结合蛋白 (liver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s,
FABPs) 是一组同源性的低分子 ( 相对分子质量为
14 000~15 000) 胞浆蛋白。1972 年,Ockner 等 [1] 在
研究大鼠的小肠脂肪酸吸收调节时,于肠黏膜首
先发现了 FABPs,并采用凝胶过滤以及等电聚焦
的方法首次获得了纯化的小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intestinal-FABP, I-FABP)。FABPs 广泛分布于哺乳
动物的肠道黏膜、肝脏、肾脏、心肌、脑、脂肪组
织等组织细胞中,目前已分离并鉴定了 9 种不同类
型的脂肪酸结合蛋白:肝脏型 (liver-FABP,L-FABP)、
小肠型 (I-FABP)、心肌型 (heart-FABP, H-FABP)、
睾丸型 (testis-FABP, T-FABP)、表皮型 (epidermal-
FABP, E-FABP)、回肠型 (ileal-FABP, Il-FABP)、脂
肪细胞型 (adipocyte-FABP, A-FABP)、脑细胞型
(brain-FABP, B-FABP) 和髓磷脂型 (myelin-FABP, M-
FABP)[2]。FABPs 含有 126~137 个氨基酸序列,表
现出 38%~70% 的同源性。同时,FABPs 也具有明
显的组织特异性,即来自不同组织的 FABPs 与脂肪
生命科学 第24卷140
酸的亲和力、动力学及热力学特性都有明显差异;
但是在不同物种中,相同组织中的 FABPs 具有相似
的功能。细胞内的 L-FABP 是 FABPs 家族中特殊一
员,其有 2 个脂肪酸结合位点,与脂肪酸具有较
强的亲和力。作为肝脏内唯一表达的脂肪酸结合蛋
白,L-FABP 水平的改变与脂肪肝、肝硬化以及肝
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并有望作为肝损伤早期
检测指标 [3-5]。最新研究显示,L-FABP 与糖尿病的
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尿液中 L-FABP 水平可以用
于预测 1 型糖尿病 (type 1 diabetes mellitus, T1DM)
患者的预后 [6] ;而在 2 型糖尿病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 中,尿中 L-FABP 与糖尿病性肾病
的病程也密切相关 [7]。本文将就 L-FABP 的生物学
特性及其与疾病的相关性做一简要介绍。
1 L-FABP结构特性
L-FABP,即 FABP1,又名 Z- 蛋白,相对分子
质量为 14 400,含有 127 个氨基酸残基和 2 个脂肪
酸结合位点 [8],广泛分布于哺乳动物的肝脏、小肠、
肾脏、心、脑、脂肪等处。L-FABP 是肝脏内唯一
表达的脂肪酸结合蛋白,占肝脏内总胞质蛋白的
2%~5%。研究表明,L-FABP 与其他 FABPs 空间结
构相似:由 10 个反向平行的 β 链以及 N- 端 2 个短
的 α- 螺旋组成 β- 桶型结构。此外 L-FABP 还具有
一个特殊打开的 β- 桶型结构的盖子。β- 桶型结构
稳定性较强,其空间构型不易受到化学修饰、大分
子荧光物质和基因诱变的影响 [9]。
L-FABP 基因结构具有高度保守性,由 4 个
外显子和 3 个内含子组成。在不同种属中,L-FABP
基因的定位略有差异,人源 L-FABP 基因位于 2
号染色体 p11,小鼠位于 6 号染色体,而裸鼠定位
于 4q33。鼠类肝细胞 L-FABP 基因的启动子上游
132 位与下游 21 位存在正向和反向的顺式作用元
件,包括肝细胞核因子 -1(heptaocyte nuclear factor-1,
HNF-1)、TATA、CCAAT 框。在不同器官、组织中,
调控 L-FABP 表达的序列的定位不同,如抑制和增
强盲肠和结肠表达 L-FABP 的序列分别位于 -4 000
至 -1 600 位点与 -597 至 -351 位点,而抑制肾脏表
达 L-FABP 的序列位于 -183 至 -144 位点 [10]。
2 L-FABP生物学特性
2.1 L-FABP的配体结合特性
L-FABP的结合特性是FABPs家族中所特有的,
其有 2 个结合位点,即每摩尔 L-FABP 可以结合 2
摩尔长链脂肪酸,而其他 FABPs 仅有 1 个结合位点。
L-FABP 的 β- 桶状结构帮助其构建了一种模型:配
基通过构象改变来吻合螺旋 - 转角 - 螺旋结构,通
过 β- 桶型结构盖子的开闭实现与 L-FABP 的结合 [11]。
位于 L-FABP 中心的是一个主要结合位点,以羧基
与精氨酸及两个丝氨酸残基相互结合;另一个结合
位点位于分子结构出口处,其羧基朝向入口并与分
子周围的溶质相接触。两个结合位点对饱和脂肪酸
具有相同的亲和力,但中心位点对非饱和脂肪酸的
亲和力却是入口位点处的 10 倍 [9]。在细胞中,
L-FABP 不仅可以结合长链脂肪酸,还可以结合其
他酰基配体,包括磷脂、过氧化物酶增殖体、酰基
辅酶 A、溶血磷脂、胆汁酸盐等 [12],其中 L-FABP
与长链脂肪酸的亲和力最高。L-FABP 对油酸盐的
亲和力随盐浓度的增加而降低,而 L-FABP 结合胆
固醇的作用目前仍存在争议。
2.2 L-FABP与脂肪酸转运
脂肪酸是细胞生命重要的分子,通过 β- 氧化
分解生成 ATP,酯化为甘油和固醇。食物中的脂肪
酸以及来自脂肪组织中的脂肪酸进入细胞主要有三
种方式 ( 图 1) :(1) 被动扩散;(2) 由 CD36 或其他
脂肪酸转运蛋白介导;(3) 脂肪酸的从头合成 (de novo
lipogenesis, DNL)[13]。其中,短链脂肪酸通过扩散
作用可直接进入肠道上皮细胞,而长链脂肪酸进入
细胞需要转运蛋白介导,进而与 FABPs 结合并被转
运至内质网、细胞核、线粒体以及微粒体等处。
FABPs 与长链脂肪酸的亲和力随着长链脂肪酸长度
的降低而减弱,且饱和脂肪酸的亲和力高于非饱和
脂肪酸。研究表明,L-FABP 与小肠内脂质的吸收、
肝脏内脂类转运以及脂蛋白代谢均有密切关系 [14]。
体外细胞膜脂类转运模型表明 L-FABP 介导脂类运
输时并不与膜结构发生碰撞,而是通过扩散作用达
到转运目的 [15]。
研究表明,敲除 L-FABP 基因的小鼠的脂肪酸
结合能力下降,甘油三酯总量下降,脂肪酸吸收和
肝脏磷脂扩散均发生改变 [16-17]。Ockner 和 Manning[18]
发现高脂饮食能增加 L-FABP 的含量,冯爱娟和
陈东风 [3] 在研究 L-FABP 在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
肝病形成中的表达及意义时,证明由于高脂饮食脂
肪肝大鼠肝脏中的 L-FABP 的 mRNA 及蛋白表达
增强。
2.3 L-FABP与胆固醇代谢
肝脏中含有三种潜在的胆汁酸结合蛋白:L-
FABP、谷胱甘肽转移酶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王南南,等: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研究进展第2期 141
GST) 以及 3α 羟类固醇脱氢酶 (3α-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 3α-HSD),其中 FABPs 是目前光敏
感性胆汁酸探针标记的主要胞浆蛋白 [19]。L-FABP
可以调节胆固醇的吸收和代谢,且能影响膜双分子
层中胆固醇的移动。SCP-x/SCP-2 基因沉默的小鼠
实验发现,L-FABP 表达明显增加,而胆汁酸代谢
降低 [20]。由于 SCP-x/SCP-2 也参与了胆汁酸的代
谢 [21],使得体内胆汁酸代谢研究复杂化。
敲除 L-FABP 基因的雄鼠实验表明,L- FABP
在调节胆汁酸的合成和胆汁酸在肝脏中的储存起
到关键作用,且在实验中并未发现 I-FABP 以及其
他 FABPs 表达上调 [19]。Martind 等 [22] 敲除 L-FABP
基因雄性小鼠实验表明,高胆固醇饮食条件下,
L-FABP 可能成为雄性小鼠胆汁酸合成、肝中胆固
醇聚集的重要调节因素。Newberry 等 [23] 发现敲除
L-FABP 基因的大鼠由于改变了饱和脂肪酸的代谢,
而不易发生肥胖。另一方面高胆固醇饮食不会使敲
除 L-FABP 基因的大鼠发生肥胖,也不会积累过多
甘油三脂。由于高胆固醇饮食可以调节许多遗传途
径,如肝 X 受体依赖途径,每一条途径均可激活肝
脏脂肪合成过程中的下游靶位 [24-25],使得 L-FABP
在胆固醇代谢过程中的调节机制复杂化。
2.4 参与细胞信号转导
L-FABP 可以直接调控长链脂肪酸的代谢,还
可以通过调节脂肪酸在细胞核里的分布、与过氧化
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α (peroxisome proliferation activated
receptor-α, PPAR-α) 的相互作用以及 PPAR-α 对长链
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的转录活性的调节等核转录
机制间接调控长链脂肪酸的代谢 [26]。此外,L-
FABP 进入细胞核后还可以引起细胞质内非脂化脂
肪酸浓度升高。研究表明,L-FABP 参与了脂肪酸
激动 PPAR-α 过程,即 L-FABP 实际上起到了配体
的作用 [27]。Schachtrup 等 [28] 研究发现,L-FABP 基
因启动子序列包含过氧化物增殖酶体增殖物受体反
应元件 (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sponse element,
PPRE)。有证据表明,在由过氧化物增殖酶体增殖
物诱导的有丝分裂中,L-FABP 可与丝裂原物质结
合进入细胞核,促进细胞恶性转化,因此认为其具
有核转录因子的作用 [29]。
2.5 L-FABP的表达调控
体外研究表明,L-FABP 表达上调可以促进脂
肪酸的摄取及在细胞中的转运,而在敲除 L-FABP
图1 脂肪酸代谢及L-FABP在肝脏细胞中的作用[13]
生命科学 第24卷142
基因的小鼠实验中发现,脂肪酸的摄取明显减少。
新 近研究证实 L-FABP 主要由 PPAR-α 来调控。
PPAR-α 与 L-FABP 基因启动子区的过氧化物酶体增
殖物反应元件结合,调节其转录 [30]。PPAR 在脂肪
酸分解代谢率高的组织中高表达,如肝脏、肾脏、
心脏及肌肉组织中,并通过诱导线粒体和过氧化物
酶体氧化水平及 L-FABP 基因表达来刺激脂肪酸分
解代谢 [31]。L-FABP 可激活 PPAR 受体,进而导致
L-FABP 合成增加 [32-33]。两者构成了正反馈调节通
路,其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3 L-FABP与疾病
3.1 L-FABP与肝脏疾病
谷丙转氨酶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 以
及天冬氨酸转氨酶是诊断肝损伤常用的标记物。然
而在肝损伤早期检查中,ALT 浓度并不能上升到一
定的界限值。Pelsers 等 [34] 发现,进行肝移植手术
后的患者,在发生免疫排斥的所有时期都可以检测
到 L-FABP 明显升高,而在早期 ALT 的升高并不明
显,提示 L-FABP 可以作为肝移植手术后监测指标。
冯爱娟和陈东风 [3] 在研究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中
L-FABP的动态表达时发现,高脂饮食能引起L-FABP
表达明显增强,导致脂肪酸代谢紊乱,最终引起脂
肪肝的发生和发展。研究表明,在脂质代谢中,
L-FABP 对总胆固醇 (total cholesterol, TC)、甘油三
酯 (triglyceride, TG) 与载脂蛋白 B (apolipo-protein B,
APOB) 结合形成极低密度胆固醇 (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VLDL) 过程起负调控作用。L-FABP 增
高,对 VLDL 的负调控作用增强,进而使 TC、TG
积聚,VLDL 形成减少,导致脂质代谢紊乱,最终
形成脂肪肝 [4]。董立华等 [5] 在研究 L-FABP 与血管
内皮生长因子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变化时发现,
L-FAB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基因以及蛋白质在
肝癌组织中表达均显著上调,且具有正相关性,即
L-FABP 通过摄取血液中的脂肪酸,促进血管内皮
生长因子表达,从而促进血管内皮的生长,最终促
进了肝癌的发展。种种研究提示,L-FABP在脂肪肝、
肝癌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有望成为肝脏损
伤的监测指标。
3.2 L-FABP与肾脏疾病
目前在肾脏中发现两种类型的 FABPs :一种为
L-FABP,表达于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另一种为
H-FABP,表达于远曲小管。在生理情况下,由肾
小球滤过的游离脂肪酸 (free fatty acids, FFAs) 在
近曲小管被吸收进而与 L-FABP 结合,L-FABPs 对
PPARs 起到配体依赖的激活作用。在大量蛋白尿或
局部缺血或其他损伤情况下,近曲小管处的 FFAs
超负荷 [35]。增多的 FFAs 通过激活 PPAR-γ 介导细
胞的凋亡,进而促进慢性肾脏疾病的发展 [36]。研究
表明,在肾病中,近曲小管 L-FABP 表达上调 [37]。
由于 L-FABP 对 FFAs 具有较高的亲和力,并能促
进脂肪酸在线粒体以及过氧化物酶体中的 β- 氧化,
调节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减少细胞内脂肪
酸的堆积,发挥一定的保护作用。Kamijo 等 [38] 对
120 例非糖尿病性肾病患者进行尿 L-FABP 检测发
现,肾功能恶化患者尿中的 L-FABP 水平明显高于
肾功能稳定患者,且 L-FABP 的改变早于尿 N- 乙
酰 -β-D- 氨基葡萄糖苷酶和尿蛋白,提示尿中
L-FABP 可以作为肾脏疾病早期诊断的新指标。而
Tölle 等 [39] 发现,在透明细胞肾癌中,并未检测到
L-FABP 的 mRNA ;而在正常肾组织中,L-FABP
的 mRNA 明显高表达。目前 L-FABP 在肾脏疾病发
生发展过程中的改变仍无定论,其具体确切机制有
待更深一步研究。
3.3 L-FABP与糖尿病
Newberry 等 [23] 研究发现,L-FABP 基因沉默
小鼠通过改变能量供应底物来抵制肥胖,即 L-FABP
基因沉默小鼠增加对糖的利用,而减少了脂质代谢。
间接说明 L-FABP 的功能与胰岛素抵抗有一定关系。
L-FABP 在脂质代谢以及肝脏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而肝内或肝外组织的脂质代谢缺陷被证实是导致胰
岛素抵抗的一个重要病因,提示 L-FABP 与糖尿病
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此外,Nielsen 等 [40] 对 1 型糖
尿病研究时发现,在未检测到肾小球损伤时,其尿
L-FABP 已明显高于正常群体,而伴有微量或大量
蛋白尿的 T1DM 患者尿 L-FABP 进一步增加。在对
165 例首次尿样分析未发现微量白蛋白的 T1DM 患
者长期随访中发现,39 例出现持续性微量蛋白尿,
其中 8 例发展为持续性大量蛋白尿,在校正蛋白尿
发生的其他风险因素后,其尿 L-FABP 具有统计学
差异 [6]。提示尿 L-FABP 水平可以被用来预测
T1DM 患者的临床结局,且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Kamijo-Ikemori 等 [7] 对 140 例 2 型糖尿病患者研究
中发现,尿 L-FABP 水平可以准确地反应糖尿病性
肾病的病程阶段,并有望作为糖尿病性肾病的早期
诊断指标。提示尿 L-FABP 在 T1DM 以及 T2DM 所
致糖尿病性肾病的检测、分期、发展以及临床结局
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王南南,等: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研究进展第2期 143
4 结论
L-FABP 是肝脏中唯一表达的脂肪酸结合蛋白,
介导脂肪酸及多种疏水基团的转运,其确切的转运
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研究发现,
高脂饮食能引起 L-FABP 表达增强,最终导致脂肪
肝的发生;且在光镜下肝组织病理无明显变化时,
L-FABP 表达已发生明显改变。临床实验中发现,
进行肝移植手术后的患者,在发生免疫排斥的所有
时期都可以检测到 L-FABP 明显升高,而在早期
ALT 的升高并不明显。提示 L-FABP 可以作为早期
肝损伤的高敏感检测指标。此外,尿 L-FABP 水平
的改变有望用来预测无蛋白尿的 T1DM 患者的死亡
风险及微量、大量蛋白尿发生的风险,有助于对
T1DM 患者进行早期预防治疗。在 T2DM 中,尿
L-FABP 与糖尿病性肾病的分期有着密切关系,对
T2DM 患者病情发生发展有重要提示意义。总之,
L-FABP 基础研究的继续深入和临床研究的广泛开
展,必将对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方面具有重要的临
床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Ockner RK, Manning JA, Poppenhausen RB, et al. A
binding protein for fatty acids in cytosol of intestinal
mucosa, liver, myocardium, and other tissues. Science,
1972, 177(43): 56-8
[2] Chmurzynska A. The muhigene family of fatty ncid-
binding proteins (FABPs): function, structure and
polymorphism. J Appl Genet, 2006, 47(1): 39-48
[3] 冯爱娟, 陈东风. 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中L-FABP的动态
表达.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4, 12(6): 1373-5
[4] 赵和平, 梁利群. 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大鼠非酒精性
脂肪肝中的动态表达 .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 2009,
15(9): 64-6
[5] 董立华, 李华, 王凡. 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及血管内皮
生长因子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以及相互关系. 南方
医科大学学报, 2007, 27(3): 318-21
[6] Nielsen SE, Sugaya T, Hovind P, et al. Urinary liver-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 predicts progression to nephropathy
in type 1 diabetic patients. Diabetes Care, 2010, 33(6):
1320-4
[7] Kamijo-Ikemori A, Sugaya T, Yasuda T, et al.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urinary liver-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
in diabetic nephropathy of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Diabetes Care, 2011, 34(3): 691-6
[8] Chuang S, Velkov T, Horne J,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drug binding specifcity of rat liver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J Med Chem, 2008, 51(13): 3755-64
[9] He Y, Yang X, Wang H, et al. Solution-state molecular
structure of apo and oleate-liganded liver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Biochemistry, 2007, 46(44): 12543-56
[10] Chmurzyńska A. The multigene family of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s (FABPs): function, structure and
polymorphism. J Appl Genet, 2006, 47(1): 39-48
[11] 张虎, 朱金玲, 张玉萍, 等. 脂肪酸结合蛋白与脂类转运.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8, 16(27): 3065-9
[12] Stremmel W, Pohl L, Ring A, et al. A new concept of
cellular uptake and intracellular trafficking of long-chain
fatty acids. Lipids, 2001, 36(9): 981-9
[13] Newberry EP, Davidson NO. Liver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L-FABP) as a target for the prevention of high fat
diet induced obesity and hepatic steatosis. Immunol
Endocr Metab Agents in Med Chem, 2009, 9(1): 30-7
[14] Storch J, McDermott L.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s. J Lipid Res, 2009, 50
(suppl): S126-31
[15] Weisiger RA. Cytosolic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s
catalyze two distinct steps in intracellular transport of their
ligands. Mol Cell Biochem, 2002, 239(1-2): 35-43
[16] Martin GG, Danneberg H, Kumar LS, et al. Decreased
liver fatty acid binding capacity and altered liver lipid
distribution in mice lacking the liver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 gene. J Biol Chem, 2003, 278(24): 21429-38
[17] Newberry EP, Xie Y, Kennedy S, et al. Decreased hepatic
triglyceride accumulation and altered fatty acid uptake in
mice with deletion of the liver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
gene. J Biol Chem, 2003, 278(51): 51664-72
[18] Ockner RK, Manning JA.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 in
small intestine. Identification, isolation, and evidence for
its role in cellular fatty acid transport. J Clin Invest, 1974,
54(2): 326-38
[19] Martin GG, Atshaves BP, McIntosh AL, et al. Liver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 (L-FABP) gene ablation alters liver
bile acid metabolism in male mice. Biochem J, 2005,
391(Pt3): 549-60
[20] Kannenberg F, Ellinghaus F, Assmann G, et al. Aberrant
oxidation of the cholesterol side chain in bile acid
synthesis of sterol carrier protein-2/sterol carrier protein-x
knockout mice. J Biol Chem, 1999, 274(50): 35455-60
[21] Atshaves BP, McIntosh AL, Landrock D, et al. Effect of
SCP-x gene ablation on branched-chain fatty acid
metabolism. Am J Physiol Gastrointest Liver Physiol,
2007, 292(3): 939-51
[22] Martin GG, Atshaves BP, McIntosh AL, et al. Liver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gene ablation potentiates hepatic
cholesterol accumulation in cholesterol-fed female mice.
Am J Physiol Gastrointest Liver Physiol, 2006, 290(1):
G36-48
[23] Newberry EP, Xie Y, Kennedy SM, et al. Protection
against Western diet-induced obesity and hepatic steatosis
in liver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 knockout mice.
Hepatology, 2006, 44(5): 1191-205
[24] Hoekstra M, Stitzinger M, van Wanrooij EJ, et al.
Microarray analysis indicates an important role for FABP5
and putative novel FABPs on a Western-type diet. J Lipid
Res, 2006, 47(10): 2198-207
[25] Maxwell KN, Soccio RE, Duncan EM, et al. Novel
putative SREBP and LXR target genes identified by
生命科学 第24卷144
microarray analysis in liver of cholesterol-fed mice. J
Lipid Res, 2003, 44(11): 2109-19
[26] Martin GG, Atshaves BP, Mclntosh AL, et al. Liver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gene-ablated female mice exhibit
increased age-dependent obesity. J Nutr, 2008, 138(10):
1859-65
[27] Wolfrum C. Cytoplasmic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sensing fatty acids for 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activation. Cell Mol Life Sci, 2007, 64(19-20):
2465-76
[28] Schachtrup C, Emmler T, Bleck B, et al. Functional
analysis of peroxisome-proliferator-responsive element
motifs in genes of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s. Biochem J,
2004, 382(Pt 1): 239-45
[29] Khan SH, Sorof S. Liver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
specific mediator of the mitogenesis induced by two
classes of carcinogenic peroxisome proliferator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94, 91(3): 848-52
[30] Atshaves BP, Martin GG, Hostetler HA, et al. Liver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 and obesity. J Nutr Biochem, 2010,
21(11): 1015-32
[31] Zlmmerman AW, van Moerkerk HT, Veerkamp JH. Ligand
specificitv and conformational stability of human fattv
acid-binding proteins. Int J Biochem Cell Biol, 2001,
33(9): 865-76
[32] Schroeder F, Petrescu AD, Huang H, et al. Role of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s and long chain fatty acids in
modulating nuclear receptors and gene transcription.
Lipids, 2008, 43(1): 1-17
[33] Huang H, Starodub O, McIntosh A, et al. Liver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colocalizes with 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α and enhances ligand distribution to
nuclei of living cells. Biochemistry, 2004, 43(9): 2484-
500
[34] Pelsers MM, Morovat A, Alexander GF, et al. Liver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 as a sensitive serum marker of acute
hepatocellular damage in liver transplant recipients. Clin
Chem, 2002, 48(11): 2055-7
[35] 孙祥雷, 许冬梅. 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与肾脏
疾病.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2008, 28(4): 517-9
[36] Arici M, Chana R, Lewington A, et al. Stimulation of
proximal tubular cell apoptosis by albumin-bound fatty
acids mediated by 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gamma. J Am Soc Nephrol, 2003, 14(1): 17-27
[37] Kamijo A, Sugaya T, Hikawa A, et al. Urinary excretion of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 reflects stress overload on the
proximal tubules. Am J Pathol, 2004, 165(4): 1243-55
[38] Kamijo A, Kimura K, Sugaya T, et al. Urinary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as a new clinical marker of the progression
of chronic renal disease. J Lab Clin Med, 2004, 143(1):
23-30
[39] Tölle A, Jung M, Lein M, et al. Brain-type and liver-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s: new tumor markers for renal
cancer. BMC Cancer, 2009, 9: 24-8
[40] Nielsen SE, Sugaya T, Tarnow L, et al. Tubular and
glomerular injury in diabetes and the impact of ACE
inhibition. Diabetes Care, 2009, 32(9): 16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