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Progress on the research of virus dUTPase

纳米生物学——未来之挑战



全 文 :生命科学
Chinese Bulletin of Life Sciences
第 20卷 第 3期
2008年 6月
Vol. 20, No. 3
Jun., 2008
文章编号 :1004-0374(2008)03-0309-01
纳米生物学——未来之挑战
——中国科学院上海交叉学科研究中心第八次上海圆桌会议
Kai SIMONS 1,2,薛 芳2 译
(1 Max Planck Institute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 and Genetics, Dresden, German;
2中国科学院上海交叉学科研究中心,上海 200031)
纳米技术是科技部中长期规划基础研究重大专
项之一,纳米生物学是其重要的一个分支。我们知
道生物细胞已经成为研究纳米技术的重要场所。蛋
白装配成纳米机器,它可以转化能量并制造出各种
大分子。有些蛋白还可作为一种传感器行使功能。
细胞其实就是由各种各样的分子器件组成,其中还
有许多未知有待于我们去探索。目前,技术的发展
还有赖于那些不可循环利用的资源,如石油、汽
油、煤炭、金属等,在今后的几十年中,它们将
逐步被取代。未来的工程师创造新技术时,将从生
物中获取灵感。纳米生物学将不仅仅成为新的工程
技术的基础,它同样可被应用于诊断与治疗。纳米
药物也是纳米技术中一个新兴领域。
在这一背景下,上海交叉学科研究中心(SIAS)
于 2007年 12月 11日至 14日举办第八次上海圆桌会
议,与会的报告人都是国际上在纳米生物学领域知名
的科学家。会议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我们分别在中
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以及位于北京的中科院研究
生院设立了 2个视频转播分会场,对此次会议进行全
程直播,并且每位报告人的报告都由专人整理成文,
发表于《生命科学》2 0 0 8 年第 2 0 卷第 3 期上。
与会的专家讨论了纳米生物学的未来,并着重
分析了纳米生物学在中国的研究现状。世界各国都
正加速其发展进程。圆桌会最后的讨论总结出以下
几个问题,可为中国政府发展纳米生物学研究提供
参考:
1 培训:如何培养出新一代能够自由应对这一
新兴领域复杂性的科学家与工程师。他们必须具备
广阔的知识背景,但又不能太宽泛,否则他们的学
习只会留于表面。培训课程要以物理及工程学为基
础,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将其与一些必要的生物学知
识进行整合。目前,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麻省
理工大学以及瑞士巴塞尔大学在此方面有了新的尝
试。同样,中国的大学也需要引入新的纳米生物学
课程。所有与纳米技术相关的科研院所都应重视对
专业人员的培训,政府也应设立专项资金培育新一
代纳米生物学人才。
2 圆桌会议讨论了中国纳米生物学研究所涉及
的范围,认为应拓宽纳米生物学课题的广度。目
前,国内纳米技术的研究重点都集中于材料科学。
我们应该增加对细胞和发育生物学纳米技术的比
重,也应包括纳米机器以及生物传感器工程学原理
等方面的研究。
3 应该增加对纳米生物学科研经费的投入。虽
然中国在这一领域已经扶植起了一些重大项目,但
还应扩大经费投入范围。建议国家科学基金设立固
定的资助经费,专门用于促进与扶植纳米生物学方
面的研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扩大研究范围,这
正是提高纳米生物学研究质量的前提。
4 圆桌会议建议在中国建一所全新的纳米生物
学研究机构。按照目前对世界一流科研中心规模的
评判标准,在中国还没有一所与纳米生物或生物纳
米研究相关的科研院所在此之列。世界一流的研究
中心应是融生物物理、化学、生物工程学、计算
生物学、细胞生物学与发育生物学研究为一体的科
研机构。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位于德国海德堡的欧
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EMBL)。这个研究所已经培养
出许许多多优秀的科学家,现在他们都在欧洲各国
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以及生物技术公司担任研究项
目负责人。我们也可仿照这样的模式成立中国国家
纳米生物学实验室(CNL),在培养新一代科研领军
人物方面为其他院所树立榜样。从 1974年 EMBL成
立之日起,它就将纳米生物学与分子细胞生物学视
为两个重大挑战。中国科技部可通过引入竞争机制
来启动CNL项目,CNL的项目方案可由这一领域的
专家小组(不包括申请人)进行评估。希望 SIAS能够
承担起推荐专家评估小组成员的任务。中国需要一
个在纳米生物学领域顶尖的科研机构。
· 专题:纳米生物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