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The marine biotechnology e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blue bioeconomy

海洋生物技术催生蓝色生物经济



全 文 :第24卷 第9期
2012年9月
Vol. 24, No. 9
Sep., 2012
生命科学
Chinese Bulletin of Life Sciences
文章编号:1004-0374(2012)09-0967-13
海洋生物技术催生蓝色生物经济
相建海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 266071)
摘 要:海洋生物技术是 20世纪末国际出现的前沿技术,至今发展势头良好,方兴未艾。在全球经济面临
转型换代的关键时刻,蓝色经济渐现端倪。探讨了蓝色生物经济的概念和内涵,评述了海洋生物技术研发
前沿与重点应用领域,展望了蓝色生物经济的良好市场前景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加快发展我国蓝色生物
经济的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海洋生物技术;蓝色生物经济;研发前沿和重点领域;市场前景;持续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P74; F127 文献标志码:A
The marine biotechnology e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blue bioeconomy
XIANG Jian-Hai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einces, Qingdao 266071, China)
Abstract: Marine biotechnology has been developed since the last decades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blue economy
is emerging in the critical junctures of the worl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during the global recession. This review
focuses the concept and possible connotation of the blue bioeconomy. The priority and key areas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arine biotechnology are summarizes. The market potential of the global blue bioeconomy is
enormous. Obviously, R & D of marine biotechnology is vital enabling sector of the blue bioeconomy. The author
emphasize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blue bioeconomy.
Key words: marine biotechnology; blue bioeconomy; priority and key areas; market potential; sustainability
收稿日期:2012-02-01
通信作者:E-mail: jhxiang@qdio.ac.cn
21世纪,全球经济正在向以海洋经济为中心
的区域经济集聚发展,世界各沿海国家 纷纷加大了
对海洋的投入,采取各种措施,调整本国的海洋发
展战略,展开了“蓝色圈地运动”,如加拿大出台
了《海洋法》和国家海洋战略;韩国颁布了《韩国
海洋 21 世纪》;欧盟发表了《海洋政策绿皮书》;
美国制订了《21世纪海洋蓝图和海洋行动计划》。
又如,把海洋作为立国之本的日本继 2005年制订
出台了《21世纪海洋政策建议》之后,2007年 4
月又在参众两院高票通过了《海洋基本法》[1-2]。随
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全球贸易的持续增长以
及全球生产现代化的进展,海洋经济还将继续保持
快速发展的趋势,海洋领域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世纪之交,海洋生物技术发展进入新阶段。“科
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
竞争,其核心和关键在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以
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
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标志,越来越决定
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每年仅欧洲生
物工业的总产值可达到 15 000亿欧元。开发新的农
业产品、新型食品以及诸如可降解塑料或者新的生
物燃料等新材料,是需要以不断的专业进展以及在
生命科学、生物技术领域的技术发展为基础的。从
生物资源中不仅可以获取蛋白、食物,还可以获取
药物、制品,乃至纤维、材料和能源 [3-4]。以知识
为基础的海洋生物新经济较之传统的海洋农业具更
深邃的内涵和更广阔的外延。本文论述了海洋生物
技术发展的动态和趋势,展望了建立在知识基础上
的海洋生物经济潜力巨大的的市场前景。
生命科学 第24卷968
1 蓝色生物经济概念渐显端倪
生物经济是世纪之交提出的新的经济概念。
1999年,美国率先提出以生物为基础的经济 (biobased
economy)和生物基产品 ( biobased products)的概念。
Davis等 [5]作为一个正式概念于 2000年提出生物经
济 (Bioeconomy)。几乎是同一时间,上海《经济展望》
杂志提出了生物经济这个新名词。它是“以生命科
学与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为基础的、建立在生
物技术产品和产业之上的经济,是一个与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信息经济相对应的新的经济形态”[6]。
短短时间内,由于其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发展潜力,
已越来越被人们所广泛接受,并加以深化和产业化。
杨胜利 [7]认为“医药生物技术产业是未来生物经济
的先导,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是未来生物经济的基础,
工业生物技术产业是未来生物经济的支柱”。
蓝色经济则是最近几年刚刚提出的新经济概
念,尤其是当前全球经济正处于调整转型的关键时
期, 这一新的概念与思维的出现具有特别重要的现
实和重大的战略意义。2009 年 4月,胡锦涛总书记
在山东考察时高瞻远瞩地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
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
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这是总书记站在世界和
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大格局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提出的中国在 21世纪的西部大开发加上东部大海
洋,两翼齐飞、海陆并举的战略构想,是我国区域
经济发展战略的新拓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8]。
2011年 1月 4日,国务院以国函 [2011]1号文件批
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十二五”
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
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标志着山
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1
年 10月 28日至 29日,2011中国·青岛蓝色经济
发展国际高峰论坛在青岛市成功举办,围绕“蓝色
经济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这一主题进行广泛交流
和深入研讨。笔者肤浅认为蓝色经济是知识型、生
态型、开放型、陆海统筹兼顾、以海洋经济高端产
业为主导发展的经济模式,是自主创新、知识引领
的经济增长极,也是东西并举、陆海统筹的科学经
济运作方式。
国际上,点击 Google网站的“Blue Economy”,
网站上立刻显示了成千上万条相关信息。引人注目
的是 Gunter Pauli,他是国际上最早提出零排放理
念的学者、国际零排放研究创新基金会创办人,也
是投身生态系统持续发展 20多年的企业家。由联
合国环境规划专署专题赞助立项研究,Pauli仔细探
寻 21世纪的经济结构转型中能实际实现低碳节
能,且具备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发明。该研究调查了
数百位专家、企业家、分析师、记者等,在全世界
3 000多可持续发展案例中,精选出 100多个无排放、
零污染、低成本,又能创造巨大商机、带來上亿个
工作机会的科技发明,诸如贻贝的粘液可取代目前
市面上含有化学毒素的胶黏剂;养殖水藻吸收二氧
化碳;用藻类生产油脂代替石油;将鱼鳞炼制成胶
原蛋白,成为炙手可热的的养颜珍品;采油排放的
废水转化成水产养殖的新鲜活水等。Pauli在 2010
年 4月出版了专著《蓝色经济 (Blue Economy)》 [9],
该书一上市就全球畅销,并获得 14个国家不同语
言版权。实际上,书中提到的蓝色经济是相对绿色
经济而言,比之更完美和更理想的概念。许多专家
把蓝色经济与海洋 (在美国通常把五大湖也算在海
的范畴 )联系在一起,美国密歇根州是全球汽车工
业的诞生地,曾经历过汽车王国的辉煌,在一个世
纪的激烈竞争中逐渐衰没下来,厂房废弃、失业剧
增,亟待转型振兴。成立于 1992年的该州顶级优
秀的创新计划设计公司 (Project Innovation INC)创
始人兼总裁 Charles Fleetham,在认真分析了世界今
后对于淡水的重大需求和本土拥有的极为丰厚淡水
资源 (拥有世界 20%淡水资源的五大湖 )和一流的
制造业技术和全美拔尖的人才教育优势后,为该州
设计了题为“蓝色经济:水、就业和密歇根的未来”
的战略方案 [10]。又如美国国会参议院在 2009年 6
月 9日特就“蓝色经济:海洋在国家未来经济中
的作用”举行了听证会。再如澳大利亚政府的
Stephen Powell[11]认为“蓝色经济实质上是在蓝色
世界的绿色经济”,他举例说对于太平洋诸小国
(PSIDS)“蓝色经济就是依赖于海洋资源和生态系
统的绿色经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 2011年 11
月 1日,在巴黎举行了“在海洋与海岸带构建可持
续发展的绿色的蓝色经济”会议。欧盟 2011年 12
月 2日在布鲁塞尔举办了智囊团会议,就“欧洲和
全球蓝色经济:海洋,新前沿,可持续利用”专题
进行了讨论。
实际上蓝色生物经济是生物经济与蓝色经济的
交集。本文特指以科学保护、可持续开发和循环利
用海洋生物基资源和海洋、海岸带生态系统的经济
方式。换言之,以海洋生态系统和存在其中的生物
资源 (包括群体、个体、组织、细胞和基因 )为基础,
相建海:海洋生物技术催生蓝色生物经济第9期 969
利用先进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支撑和催生的生物经
济可视为蓝色生物经济。
2 海洋生物技术研发前沿与重点应用领域
知识提升经济,技术催生产业。海洋生物技术
是指利用海洋生物及其组分生产有用的生物产品以
及定向改良海洋生物遗传特性的综合性科学技术。
欧盟科学家认为“海洋生物技术广义简洁的定义是:
海洋生物学知识与技术用于开发制品和为人类谋
利”[12]。美国基础科学委员会与美国科学技术委员
会联合编写的报告《21世纪的生物技术:新地平线》
中 [13],列举了农业、环境生物技术、制造与生物加
工和海洋生物技术与水产养殖等 4个优先发展的重
点领域。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提出,“伴随着
在海洋生物和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技术、分子和细胞
生物学等现代工具的深入应用,海洋科学的革命已
经开始。预期这是一种根本性的变革,在速度上是
按几何级数增长的,在科学和经济意义上是史无前
例的。10年内,不仅在创新知识的数量,还是在洞
察海洋中长期悬而未决的基础性重大科学问题上都
将取得重要进展。” [14]
20世纪 90年代以来,海洋水产养殖、海洋天
然产物开发和海洋环境保护等 3方面成为世界各国
竞相发展的热点。世界沿海各国都认识到海洋生物
技术在开发和利用海洋生物资源中的重要作用,纷
纷加大投资研究和开发海洋生物技术 [13-17]。各国科
学家相继在日本 (1989)、美国 (1991)、挪威 (1994)、
意大利 (1997)、澳大利亚 (2000)、日本 (2003)、加
拿大 (2005)、以色列 (2007)和中国 (2010,青岛 )召
开第 2到第 9次国际海洋生物技术大会。中国政府
审时度势,非常及时地于 1996年正式批准实施了
国家海洋“863”高技术计划,设立了海洋生物技
术主题,标志着我国海洋生物技术走向新的阶段。
2.1 海洋生物技术研发前沿
跨越 21世纪的海洋科学技术前沿主要包括:
海洋生物组学、生物有机化学和合成生物学、免疫
学和病害学、内分泌和发育与生殖生物学以及环境
和进化生物学等 5个学科方面。
2.1.1 海洋生物组学
各种组学技术包括基因组、转录组学、蛋白质
组学和代谢组学在海洋生物和生态系统中得到越来
越广泛和深入的应用 [12,17] 。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组
学研究能够全面解析生物的基因结构、功能,使人
们可以从基因组水平,而不是孤立的单个基因来认
识和理解生物的各种生命过程,如生长、发育、抗
性等,从而为人们设计和优化生物性状提供了可能。
各种不同演化等级的模式生物的基因组被相继测
定,海洋模式生物也加入到基因组学研究的热潮中。
海鞘 Ciona intestinalis[18]、紫海胆 Strongylocentrotus
purpuratus[19]、星状海葵 Nematostella vectensis[20]、
Florida文昌鱼 Amphioxus[21]、淡水枝角水蚤 Daphnia
pulex[22]和鹿角珊瑚 Acropora digitifera[23]等海洋 (或
水生 )模式生物的全基因组测序相继完成。20世纪
90年代末,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先
后宣布启动了包括对虾、牡蛎、罗非鱼、鲶鱼和鲑
鱼等水产经济动物基因组研究计划。罗非鱼的全基
因组 7倍覆盖深度的测序以及序列的拼接组装正在
进行。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在水产生物基因组测序
方面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期间,相对
发达国家的缩减经费而言,我国政府强化了对科技
的投入,科学家奋起直追,后来居上,我国的牡蛎、
半滑舌鳎、大黄鱼、石斑鱼和鲤鱼的全基因组测序
新近先后均在我国宣告完成。我国基因组研究已跨
入国际先进行列。
在水产养殖中,提高养殖对象生长速度和抗逆
性,一直是科学家追求的目标。我国朱作言先生在
世界上率先开展了水产动物的转基因工作,近 20
年来鱼类转生长激素基因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
可望率先准入市场 [24]。生活在寒带的鱼可以产生一
种奇妙的抗冻蛋白,加拿大的丘才良先生和其同事
将这种自然抗冻基因分离出来并通过转基因的方法
转到海洋生物体,从而提高寒冷环境下生物的生长
率和存活率。
宏基因组 (metogenomics)可以分析给定生物群
落的全部基因,而避开一一鉴别物种的困难,特别
适合于海洋环境微生物群落的研究 [25]。深海微生
物具有相当稀有、珍贵的基因,它们可表达产生如
耐高温、高压特性的蛋白,人们运用分子基因方法
克隆耐高温、高压的基因并研究压力和温度的调控
在基因中的表达机制。
2.1.2 生物有机化学和生物合成学
随着从陆地上植物和微生物发现的真正的新化
合物数量日益减少,海洋天然产物化学家们揭示:
几乎所有阶元的海洋生物都具有广泛的独特分子结
构。药物学家、生理学家和生化学家已经证明海洋
生物独特结构的各种分子构成了整个生命体系的基
本框架,这意味着海洋生物在医药和化学工业新产
品开发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 [26]。不同物种的海洋生
生命科学 第24卷970
物会产生一些化合物,来保护自身被捕食、被感染
或有利于生存竞争。科学家证明这些化合物很多可
以应用在农业和医学上。确定这些化合物产生的代
谢途径和查明控制生产过程的环境或生理激发机
理,可以帮助人们开发规模生产这些化合物的技术。
运用计算机可以构建和改造来源于海洋生物的某些
分子,通过基因技术就可以大量开发生产许多稀有
药物。
科学家们从鲨鱼中提取的一种物质可以通过切
断肿瘤血液的供应来抑制肿瘤的生长。从海绵和海
藻中提取的某些物质在止疼,消炎,降低血压、血
脂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药效。另外,研究发现许多
生命活性物质都来源于海洋细菌 [12-13]。
合成生物学 (synthetic biology),最初由 Hobom
B.于 1980年提出来表述基因重组技术,随着分子
系统生物学的发展,2000年 Kool E.重新提出来定
义为基于系统生物学的遗传工程。2010年,在美国
文特研究所,由克雷格·文特 (Craig Venter) 带领
的研究小组成功创造了一个新的细菌物种——
“Synthia”[27]。“合成生物学”可以用人工的方法,
对现有的、天然存在的生物系统进行重新设计和改
造,甚或通过人工的方法,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人
造生命”。因此,创造或改造生命系统,获得性能
改善的人工生物系统,以应对人类社会出现的环境、
能源、材料、健康等需求是合成生物学的核心内容。
2.1.3 免疫学和病害学
免疫学是研究生物体对抗原物质免疫应答性及
其方法的生物 -医学科学。免疫学技术应用于预防
人类和动物疾病是免疫学最重大的成就。生活在海
洋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动植物随时面对病害、寄生
虫和组织病变 (如癌变 )的威胁。疾病所造成的生
态和经济损失是巨大的,我国和世界养虾业被病毒
感染造成严重损失就是令人感到切肤之痛的生动例
子 [28]。
在这一领域中,科学家们正在发展基因探针或
免疫化学试剂开展对海洋生物疾病的诊断;创建鱼
和贝的细胞培养体系来支持对疾病的分子基础研
究;运用 DNA重组技术开发疫苗;运用分子探针
来评估环境体系对生物体的影响,研究生物体和环
境之间相互关系。又如美国为了控制对虾病害,大
规模建立健康对虾养殖系统,实施病毒性疾病监
控,培育高度健康、优质、无特定病毒病原 (specific
pathogens free, SPF)的虾苗。近年来,我国科学家
在水产动物病原致病力和疾病流行的分子基础、宿
主免疫体系及其对病原侵染的应答机理和免疫防治
的技术原理和有效途径等方面研究取得了国际瞩目
的研究成果。海洋生物组学研究与国际同步发展,
徐洵先生实验室最早完成了对虾WSSV全基因组序
列测定 [29];科学家还测定和分析了多种鱼类虹彩病
毒基因组全序列;在海洋无脊椎动物和鱼类的免疫
体系及抗病原感染的机制与网络调控研究上,取得
了许多国际认可的研究进展 (海洋生物病害免疫防
治“973”项目总结,2010)。
海洋生态系统与人类的健康十分密切,海洋环
境及海洋食品中存在着形形色色的有害微生物,无
时无刻不在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深入了解这些病原
与人类免疫体系的相互识别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与机
理,对于确保人类的健康十分必要。
2.1.4 内分泌学、发育与生殖生物学
海洋生物的繁殖、发育和生长都是在一系列激
素调节下进行的。这些激素是生物内分泌系统通过
整合来自配子和环境的信息后产生的。研究神经内
分泌系统在调节生长与发育过程中的中心作用,可
以启发人们开发切实有效的繁育技术,来发展名特
珍优水产品的生产。目前,越来越多的增养殖生物
在人工条件下繁殖成功就是很好的例子。借助于一
种独特的转基因技术,日本海洋生物学家应用精原
干细胞异体移植技术,成功实现异种“借腹生子”,
成功地令亚洲大马哈鱼生出了“原籍”美洲的虹鳟
鱼。利用这种技术可能使某些濒临灭绝的鱼类继续
繁衍下去 [30]。
结合内分泌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知识,也可以利
用激素来提高养殖对象的产量。如克隆重要鱼类的
激素和促生长因子的基因,通过转基因的方法培育
快速生长品系。人工转基因鲤鱼和鲇鱼的生长速度
比对照组快 50%。科学家还通过确定鲍和牡蛎产卵
和附着的控制因子,大力发展经济贝类育苗的商业化。
许多海洋生物在发育过程中都要经历一个高死
亡率的危险期,与这一时期相关的许多因子到目前
为止还不十分清楚,如果能够攻克这一难关,不少
重要养殖对象的育苗、养成技术将会大大改进。
2.1.5 环境和进化生物学
海洋生物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一样被认为是具有
解决复杂科学问题能力的技术,它可以帮助我们了
解海洋生态系统的变化乃至全球变化的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海洋生物的分布、特化、补充和搬迁,
以及它们的进化、适应、相互作用和生产力的阐述。
例如某些海洋微生物在实验室不能培养,但它们在
相建海:海洋生物技术催生蓝色生物经济第9期 971
生化要素的循环和运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
们就可以运用单克隆抗体等生物技术手段来研究这
些微生物体细胞和其内的活动过程。
海洋生物中的共生关系给人们以深刻启迪 [31]。
近年来,大量文献阐述了海洋微生物,特别是海洋
共生微生物作为新药资源的巨大潜力。就海洋无脊
椎动物来说,其组织的细胞内外栖息了大量微生物,
包括细菌、真菌、蓝细菌等。这些共生或内生的微
生物为其宿主提供了碳源和氮源,更重要的是可能
参与了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对海绵、海鞘、软体
动物、苔藓虫等重要药源生物进行的研究发现,通
过食物链摄入或共生的细菌、微藻等微生物,可能
是某些海洋天然产物或其类似物的真正生产者。
从太阳能直接获得动物蛋白并非幻想。热带海
洋中“绿色的牛”——砗磲,依靠其共生的虫黄藻
利用阳光产生的营养物质为生,生产出高营养价值
的动物蛋白。利用分子生物学可以更深刻了解和认
识其代谢途径。又如澳大利亚科学家发现珊瑚的螅
状体中含有大量内共生的虫黄藻,它们很可能与珊
瑚抗热带浅海强烈紫外线 (UV)有密切关系。在热
带珊瑚礁由于赤道上空臭氧层较薄,加上热带浅海
的高透明度,UV强度远远超过一般海洋,可贯穿
20 m水深。澳大利亚科学家们从珊瑚中分离出“S-
320”物质,具有很好的抗 UV能力。
2.2 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应用领域
相应于上述海洋生物前沿科学技术研发,海洋
生物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现代水产养殖、海洋农
业生物安保和食物安全、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和环境
的生物修复、生物材料和生物炼制以及生物膜和防
腐蚀等 5大领域:
2.2.1 现代水产养殖
传统的水产养殖是指在水中开展的鱼虾贝藻的
生产。近 30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业成为大农业中发
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水产品总产量由 1978年的 412
万吨增加到 2009 年的 5 116 万吨,渔业总产值
5 937亿元,其中 68%来自养殖业 ;水产养殖总产
量 3 622吨,占世界水产养殖产量的 69%。渔业的
发展使我国水产品产量连续 10多年居世界首位,
占我国动物性食物产量的 30%,其中近 70%来自
养殖,水产品出口也已占农产品出口净收入的 50%
以上。水产养殖业已经成为拉动农村经济、增加渔
民收入、改善食品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
行业,在保障供给、稳定市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促进贸易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重大作用。作为以最
低成本的谷物来换取动物蛋白的方法,水产养殖已
被国际权威专家认为是世界上获取动物蛋白最有效
率的技术,是中国农业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之一。在
国际上,FAO认为“水产养殖是连续多年较其他动
物源食品生产部门发展更快的行业。自1970年以来,
与捕捞业年增长 1.2%和陆地动物养殖业年增长
2.8%相比,世界水产养殖业年增长率达 8.8%”[32]。
据信,为满足不断膨胀的人口以及人均对蛋白的
刚性增长需求,“水产养殖的产量要从 2005年的
4 800吨增加到 2030年的 8 500万吨”,其间还必须
直面水产养殖发展中可能带来的对土地、水资源、
能源等的耗竭,不断增长的饲料成本和全球性气候
变化可能造成的影响等严峻挑战。
现代水产养殖是在人工控制环境下水生生物的
生产。这里所指的环境,可以是生物反应器、开放
或密封的跑道、池塘或自然水体。养殖的目的是为
了生产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商品,不仅包括鱼虾贝
藻,而且包括药材、食物添加剂、特定元素富集化
合物、多聚体、可替代石油的脂类和食品等。以“传
统非食用”海洋生物 (海洋极端环境微生物、微藻、
盐生植物、棘皮动物、海绵动物、腔肠动物等 )为
对象,拓展传统海水养殖业,扩大养殖种类,增加“非
食用”海洋生物供应源,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
和发展生物能源、功能食品、生物材料、生物医药
等高附加值新兴产业群 [33]。
当然,目前的重点还是生产更多更健康的海洋
食物和优良动物蛋白。除需要更多更好的养殖对象
能在人工条件下完成其生活史外,养殖对象的生产
性状和品质的遗传改良也十分重要, 与此同时,还
应该以低排放或零排放为目标。
近来,特种养殖对象的研究受到重视,如日本
利用微藻固定和吸收二氧化碳,一方面生产生物材
料;另一方面可控制空间二氧化碳的增加,减少温
室效应。日本发现的 Chlorococcum littorale可在高
达 20%的 CO2条件下很好地生长。
2.2.2 海洋农业的生物安保和食品安全
海洋农业在海洋生物经济中发挥了基础性和战
略性作用,海洋农业的持续发展十分重要。生物安
保定义为管理所有和养殖生产过程中相联系的生物
本身健康和环境风险问题。这个风险包括一切外来
物种、引进病害生物和养殖生物的病原,破坏生物
多样性和跨地域流行的造成养殖生物大面积减产的
重大流行性感染疾病以及由于生物技术发展而造成
的生物和环境污染问题等。生物安保理解为在养殖
生命科学 第24卷972
生产过程中采取的一整套卫生防御和病原检测、隔
离、脱毒等技术和管理措施,严格执行这些措施,
就会避免养殖地受到外部病原感染并可有效防止病
原在养殖区内的暴发、传播、泛滥。其主要内容包
括病原监测与有效控制、健康优质品种的选育与种
苗培育、科学合理的养殖工程设施与配套技术、养
殖环境的调控与生物修复、养殖生产过程中管理规
范和标准的制定与实施等一系列内容 [34]。
海洋水产,如鱼类和贝类是人类解决食物数量
的重要源泉,同时也存在着不少危险的因素,如贝
毒、藻毒,以及人类对海洋造成人为污染。近年来,
食用海洋食品中毒事件屡见不鲜,海洋食品的安全
性问题逐渐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运用生物技术
可以对鱼、贝进行检测,研究毒性物质的代谢途径,
并最终转化为无毒物质。
科学家运用分子技术阐明海洋生物有毒物质的
形成途径,分析这些物质的化学特性,确定产生这
些有毒物质的基因。他们还发展酶联免疫技术、免
疫荧光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及 DNA探针技术对
鱼、贝的病毒和细菌进行检测 [35]。
2.2.3 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和生境的生物修复
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一个基本组成部
分,蕴藏了难以估计的丰富资源,也是人类生存环
境的重要调节器。海洋占地球面积的 71%,它是一
个巨大的流体,具有高渗透压、高压、高温和低温
等与陆地截然不同的生态环境,使其成为生命的发
源地和许多特有的生物的栖息地。现代海洋中有
160 000种生物,分属于 49个门。我国经分类鉴定
的海洋生物有 22 629种,分属于 46个门 [36]。
据 FAO统计,全球过度开发、枯竭和正在修
复的渔业资源量从 1974年的 10%上升到 2008年
的 32%,其中 28%的渔业资源存在过度捕捞现象,
3%渔业资源已经枯竭,且仅有 1%的渔业资源正
在修复中 [37]。
生物资源养护 (biological resource conservation)
是指采取有效措施,通过自然或人工途径对受损的
某种或多种生物资源进行恢复和重建,使恶化状态
得到改善的过程;生境修复 (habitat restoration)是
指采取有效措施,对受损的生境进行恢复与重建,
使恶化状态得到改善的过程 [38]。
海洋生物具有降解天然和人造物质的能力。事
实上,在现代化的污物处理场有很大一部分是靠细
菌的代谢来处理废物的。很多工业有毒物质都可以
通过选择合适的微生物来降解为无毒物质。
通过生物技术确定负责降解的基因,并加强它
对某种特定物质降解的功能。开发有针对性的海洋
生物,这一工作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日本从
1 945 m深海底泥分离出可降解油类的细菌。在以
色列,从海洋细菌分离出一种用于石油工业的新型
石油乳化剂,其产品远销包括美国在内的十几个国
家。科学家们发现许多海洋细菌的生物修复的“高
招”,如有以硫化物或苯类作为食物的本事,可以
用来降解令人棘手的污染物。
2.2.4 生物材料与生物炼制
海洋生物可以合成大量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
物质,如蛋白质、酶、多糖和脂类等。这些物质对
人类的健康和生命活动都是必需的。科学家目前的
工作大多集中在对这些自然产物的鉴定、分离、纯
化等初步研究上;今后,生物合成而不是从生物体
中提取这些物质,可能更具有经济前景,如模仿叶
绿体人工构建一个能量转换系统和自然产物的加工厂。
2.2.5 生物膜与防腐蚀
生物膜 (biofilm,又称生物被膜 )是一些微生
物细胞由自身产生的多聚物基质 (主要为多糖 )所
包围而形成,且附着在浸有液体的惰性或生物表面
的,具有结构的群落。海洋生物膜在医学、工业和
生态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40]。
海洋具有非常严酷的腐蚀环境,桥梁、船舶、
管线、码头等以钢铁为主要结构材料的设施时时面
临腐蚀的危害。腐蚀不仅造成材料的浪费,有时还
导致灾难的发生。因此,海洋环境下钢铁腐蚀控制
技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污损生物和海水腐蚀是降低船舶营运效力和破
坏海洋设施与建筑,乃致影响海军国防能力的两个
主要因素。迫切需要从分子水平发展控制这两个过
程的方法。这就需要我们深刻地理解生物体附着的
机制、生物膜生长的过程以及此过程影响生物附着
和电化学腐蚀的机理 [41]。
这方面的例子还有:科学家发现牡蛎贝壳上的
有机基质可以防止污损生物的附着。生物膜两种相
近的污损生物有相互抑制生长的作用,这启示人们
可以从其中一种的体内提取这种基因,作用于另一
种污损生物,从而起到抑制其生长的作用。近些年
来,海洋抗污损研究明显增加,反映了该问题在现
实经济社会中的重要性 (图 1)。
3 蓝色生物经济的市场前景与可持续发展
欧洲 Douglas-Westwood公司 2000年 [43]调查了
相建海:海洋生物技术催生蓝色生物经济第9期 973
全球海洋经济的市场状况,如图 2所示:
可以看出,与海洋油气、船舶运输和海军耗费
相比,与海洋生物技术相关的市场份额主要是海洋
水产生产,当时大约为 220亿美元 /年。
欧洲科学基金委员会 (European Science Foun-
dation, 2010)根据其海洋董事会的报告,乐观估计,
“欧洲在十年内将成为全球海洋生物技术的领先者,
海洋生物技术当前的全球市场价值为 280亿欧元,
如果工业界与科技界共同合作,市场价值将以每年
12%的增速发展”[12]。
海洋对我国目前和长远发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
作用。作为 21世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
富和最大空间,人口趋海移动趋势将加速,海洋经
济正在并将继续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海洋对
于世界人口第一和多种战略资源相对短缺的中国,
尤显重要。中国有 1.8×104 km的海岸线,拥有约
图1 近50年有关“抗污损(antifouling)”作为关键词发表的研究论文数量统计[42]
图2 欧洲Douglas-Westwood公司2000年调查评估得出的海洋经济各行业的全球市场价值
生命科学 第24卷974
3×106 km2的管辖海域和 6 500多个沿海岛屿;海岸
带聚集了我国经济相对发达地区,13%的沿海省市
居住着 40%的人口,创造了近 60%的 GDP,其可
持续发展对区域乃至整个国家有着重要辐射与带动
作用。2007年世界海洋产业产值达 1.4万亿美元,
预计 2010年产值将超过 1.5万亿美元,2020年达 3
万亿美元。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继续保持高于国民
经济发展的增长速度, 2010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
38 439亿元,比上年增长 12.8%。海洋生产总值,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9.7%。其中,海洋产业增加值
22 370亿元,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 16 069亿元;海
洋第一产业增加值 2 06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
18 11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 18 258亿元。海洋经
济三次产业结构 5∶ 47∶ 48。值得关注的是:2010
年,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有力实施,海洋生物医药
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全年实现增加值67亿元,
比上年增长 25.0%;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增加
值 6 839亿元,比上年增长 10.7% [44]。
毋庸置疑,大力发展蓝色海洋生物经济,要以
科学技术为引领,合理生产、开发海洋生物资源,
不仅满足人类越来越高的对优质安全的水产品需
求,更要实现生物精制,创造高附加值的生物制品
和药物,催生新型海洋生物产业群。
为了使蓝色生物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必须高度
关注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我国沿海省市的海岸带
和近海海域承载了沿海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巨大负
荷,局部区域和海区更是不堪重负。人类剧烈活动
和全球气候变暖使我国近海生态系统发生了明显演
变与退化,种种迹象表明,长江、黄河和珠江河口
地区已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而不少人口密集
和经济发达地区的近海也处于亚健康状态,这些趋
势已严重威胁和影响沿海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国家海洋局公布的 2009年监测与评价结果表明,
“健康、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的海洋生态系统分别
占 24%、52%和 24%。我国近岸海洋生态系统面临
的主要生态问题包括环境污染、生境丧失、生物入
侵和生物多样性低等,这些问题在 21世纪初已经
显现,现在愈加突出。总体而言,我国近岸海洋生
态系统健康状况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缓解,生
态保护与建设处于关键阶段。”( 生态系统健康是指
一个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 即在时
间上具有维持其组织结构、自我调节和对胁迫的恢
复能力,它可以通过活力、组织结构和恢复力等 3
个特征进行定义。)迄今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的诊断
和评价的技术十分缺乏,缺少预警体系,更不用说
采取有效的安保措。
近海富营养化不断加剧,氮、磷等营养盐浓度
严重超标,据国家海洋局发布:2009年,全海域未
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为 146 980 km2,其
中较清洁海域面积 70 920 km2,轻度污染海域面积
25 500 km2 ,中度污染海域面积 20 840 km2,严重
污染海域面积 29 720 km2。严重污染海域主要分布
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长江口、杭州湾、珠
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局部水域 [45]。近海基础生
产力和渔业资源质量明显下降、生物群落结构异常、
生物多样性减少、种质退化、生境改变等。渤海、
黄海、东海、南海的主要经济鱼类和经济贝类的产
卵场和育幼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侵害;黄海捕
捞鱼种的平均长度由 20世纪 70年代的 20 cm以上
减少至目前的 10 cm左右。这种现象在河口地区更
为明显,其中以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为例:作为该
海域主要渔产的大黄鱼和墨鱼已面临枯竭;带鱼和
小黄鱼资源也严重衰退。海水养殖发展势头很猛,
局部海区污染严重,难以持续。沿海地区日益扩大
的围海造地、港口和码头无休止的扩张、海岸带的
过度开发使海洋生态系统受到积重难返的扰动,频
繁的海上交通运输和近海石油资源近乎掠夺式的开
发,使生态安全无时无刻不受到威胁。海上溢油事
件时有发生,2010年 7月 16日,大连管道事故导
致数千加仑的原油泄漏,这些泄漏的原油污染了附
近地区以及黄海海面。康菲公司 2011年 6- 9月
在渤海石油泄漏的严重事件更是牵动了全国人民的
心。在此之前,2010年 4月 20日夜间,位于美国
墨西哥湾的“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发生爆炸并引
发大火,英国石油公司在美国路易斯安娜州海岸泄
流的数量达到了 9 400万 ~18 400万加仑。污染面
积已经达到了 430 km2,迫使附近的海滩和港口关
闭,损失巨大,震惊世界。这些无疑是对人们敲响
随时可以发生生态灾难的一次次警钟。
多种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关注,
普遍认识到生态系统的退化已 (或 )成为制约沿海
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我们对于人类活
动和自然变化双重影响下近海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
与功能、演变规律及其资源环境效应尚缺乏足够的
了解和认识。显然,尽快开发和建立中国近海生态
系统健康诊断、评价和安保技术体系建设是十分重
要和紧迫的任务。近海生态系统动态变化和生态安
全问题也得到了有关国际组织的重视 [2]。联合国于
相建海:海洋生物技术催生蓝色生物经济第9期 975
2001年启动实施的“千年生态系统评估 (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报告表明,氮、磷营养盐的
污染是导致近海生态系统发生显著改变的重要驱动
因子,它使得近海生态系统退化,生态系统出现缺
氧、赤潮等非线性变化的风险增加 [46]。联合国环境
规划署 2007年公布的报告《全球环境展望:环境
与发展》对全球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估,指出水体营
养盐污染是最突出的问题之一。IOC和 SCOR联合
资助的国际研究计划 “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生
态系统整合研究 (IMBER)”、“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动
力学研究 (GLOBEC)”、“有害赤潮的生态学与海洋
学研究 (GEOHAB)”中,人类与自然双重影响下海
洋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环境资源效应中重
点内容 [2]。
4 加快发展我国蓝色生物经济的策略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如图 2中红色所示的 R&D
即研发领域,尽管其市场当时仅有 190亿美元左右,
但作为其他海洋产业的“赋能”(Enabling,有译作”
使能”或”给力”的 )部门,其重要的战略和核心作
用却不可轻视。实际上海洋生物技术就是蓝色生物经
济的赋能领域,应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研发力度。
4.1 海洋生物细胞、基因(包括深海特殊功能基因)
新产品开发技术
细胞培养技术可用于分离病毒,研究病原感染
细胞的病理机制。同时,也是理解细胞代谢过程和
大规模获得次生产物的理想途径。海洋动物的干细
胞已被用来作为创制新物种和保存濒临物种的工
具。目前国内外在海洋无脊椎动物细胞培养上的研
究仍停滞在原代细胞培养水平,而建立能持续传代
的细胞系方面还是空白。此方面的技术亟待突破。
海洋生物基因组及功能基因的研究是海洋生物
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础。研究基因组及功能基因,
能深层次地探究海洋生命奥秘;利用基因,能够定
向分子设计优良形状,培育优质、高产、抗逆新品种,
从根本上解决海水养殖生物“质”、“量”和“病”
的问题;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海洋基因工
程新药,可以部分解决海洋药源问题。美国早已启
动了水产经济生物的基因组研究计划,现在又开始
大范围筛选“海洋基因”的尝试;日本率先对深海
中的微生物基因资源进行了拉网式的搜索;挪威正
在把海洋动物功能基因组的研究列入国家未来五年
计划;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也争先恐后地加入
海洋基因资源争夺战的行列 [2]。
我们需重点发展的关键技术包括建立海洋生物
外源基因高效转移系统与表达系统,利用工程菌和
生物反应器等高效表达系统生产功能基因产品作为
饵料、药物、诊断试剂等,实现养殖生物重要性状
功能基因的表达与应用,深海特殊生物基因资源的
筛选和利用技术。
在基因工程商业化过程中,应将注意力集中在
高效基因的表达和选择适宜的寄主生物上。以蛋白
质生产为例,显然如在植物或动物培养细胞上进行
克隆将比目前仅在少数原核细菌上表达成效大得
多。我国科学家早就提出将高蛋白植物的原生质体
与海带的原生质体进行融合培育高蛋白海带新品种
的设想,若得以实现,无疑将为满足人类日益增长
的蛋白质需求提供新的途径。
深海底部生物基因资源的研究已成为海洋领域
地学和生物学交叉学科的热点,同时也正成为海洋
生物技术开发的重要前沿。目前国内外在深海底部
生物基因资源领域的研究重点关注海底深部生物
圈。因为那儿可能生存着当今地球上最古老、最原
始的微生物类群,是研究生命起源和进化的理想场
所。同时它是一个极端环境,是嗜冷、嗜热、嗜压、
嗜酸、嗜碱、嗜盐等极端环境微生物的理想来源。
目前,深海生物的极端酶是一大研究热点。它超越
了传统酶催化功能的界限,极佳的催化效果使得极
端酶在现代工业、医药、环保、生物工程等领域具
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 [47-48]。
4.2 新先进生产模式的构建
为了保证海水养殖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深入研
究野生种类的驯化和培育,利用细胞、分子技术,
实行人工遗传改良,建立起创新的种质体系,源源
不断地提供新的优良种苗,实现养殖良种化。同时,
在人工控制的水环境下,驯化鱼虾贝藻资源,发展
清洁高效、环境友好的海洋生物新生产体系已成为
当前提高水体生产力的重要方式,也成为向人类提
供更丰富更安全的水产品、观赏生物、药用保健生
物和新材料的重要途径。
新生产模式与传统生产模式相比,有巨大的不
同 (表 3)
4.3 海洋渔业资源修复技术
传统的渔业资源已过度开发。通过研究和调查,
理解近海重要渔业资源的补充过程和机制,探讨和
开发人工渔礁等方式保护和恢复近海渔业资源,实
现自然生物资源的再生和可持续利用势在必行。关
键技术包括主要生物资源最大可持续捕量评估技
生命科学 第24卷976
术;现代人工渔礁技术;典型海湾和海岸带关键资
源生物人工可控增殖技术;重要渔场生态系统健康
评价体系与生态修复技术;远洋渔业资源现代开发
技术等。
4.4 海洋生物资源利用过程中的生物安保技术与策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经济全球化及
世界范围内国际贸易的急剧增长,涉及食品安全、
动植物生命和健康以及有关环境方面风险的生物安
保的重要性日显突出。海洋生物安保问题涉及到养
殖生物的病害防治和健康养殖,也涉及到水产品生
产、加工和流通领域的无害、安全。科学家必须对
主要病原生物的危害和流行传播途径有清晰的认
识,能够及早快速检测,并加以防治;对于有害物
质的来源、分布和扩散路径有透彻的理解,以便遏
制和杜绝它们通过水环境和食物链对人体健康造成
危害;而对外来生物入侵和人工遗传修饰生物的盲
目释放形成的对自然资源威胁,必须有完善的预警
体系;因此,研究和开发相关高新技术,及时制定
我国海水养殖产业发展的生物安保标准和规范,并
在生产过程中贯彻执行,才能确保我国海洋生物资
源可持续的开发利用。
联合国粮农组织已经将生物安保作为该组织
十六项学科间行动重点领域之一列入 21世纪中期
计划,推动发展旨在“促进、发展和加强粮食、农业、
渔业和林业政策及管理框架”的共同战略 [49]。
4.5 海洋创新生物制品和药物开发新技术
对于尚未得到充分认识和加以充分利用的海洋
生物,尤其是特有、稀少和特殊环境下新生物资源,
要发展高通量筛选技术,及时发现弥足珍贵的活性
物质,发现药物的先导化合物。通过对这些海洋生
物及其组分的深度开发利用,获得安全有效的新药
物、源源不断地开发可用于医药、农业、工业、环
保和国防等海洋新制品、新能源,实现海洋生物资
源高值化利用,逐步推动形成海洋生物药物和制品
的新产业群,促进经济发展 , 造福人类。
海洋组成了全球最大的生态系统,局部海域特
殊环境条件下的生物组成具有鲜明特性,代谢途径
也非同一般,酶和次级代谢产物具有独到的利用价
值。研究特殊海洋环境下的生命规律,通过对其生
态学、进化学意义及其在全球变化中作用的解释,
对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发现和利用海洋生物特殊
产物,并用于工业、农业和医药领域,具有十分重
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能形成自主产权的海洋新药仍寥寥无
几,发掘新的海洋生物资源和研发候选药物的成药
性已成为海洋药物研究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今后,
开辟新的海洋生物资源,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包括生物的系统筛选技术,海洋化学生态学、海洋
生物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组合化学等交叉
学科的技术优势互补和开拓,是海洋药物研究开发
实现技术跨越的基石。构建新的生物筛选技术,并
以生物筛选为导向,是发现可供临床前及临床研究
的海洋先导化合物,进而开发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
权海洋新药的关键。
4.6 典型海域赤潮及富营养化防控技术
关键技术包括富营养化指标体系、污染物监测
和评价方法、赤潮监测评估和预测预报技术、富营
养化海域生物修复及防治技术、卫星遥感监测技术、
典型海域环境容量计算模式研究、海洋环境容量科
学分配利用与总量控制技术等。
4.7 海洋区域特色物种多样性保护技术
随着全球范围内生物物种多样性下降、生物栖
息地丧失,以及珍贵生物资源的需求增加,生物多
样性特别是海洋区域特色物种保护成为全球关注的
表3 新生产模式与传统生产模式的比较
传统模式 现代模式
生产目的 食用的鱼虾贝藻 食用或更广泛用途的有机体、细胞及其组分
种质种苗 基本来自野生 人工优选乃至分子设计
病害 药物防治 生物安保、免疫防治
方式 捕捞和粗放养殖 增殖和集约化养殖
生产结构 结构简单、三产比例失调 多样化、个性化;三产结构合理
产品安全 难以保障 健康无公害
生产设施 简易、高耗能 工程化、节能降耗
生产链 短,直接上市或者冰冻储存 延长,产物精制实现高值化
生态效益 自然排放,污染严重,难以为继 低或零排放,环境友好,持续发展
相建海:海洋生物技术催生蓝色生物经济第9期 977
热点。通过建立特色物种名录和保护区,利用电子
扫描和跟踪技术、生物克隆和分子生态学技术以及
分子系统进化分析技术可以对西沙群岛、印度西太
平洋群岛等特色海洋区域生物多样性进行监测和
保护。被“Discover”评为 2007年全球最重要的六
大试验之一的海洋生物大普查计划 CoML(census of
marine life)[50],意在对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分布及
丰度历史、现状与未来变化情况评估和解释。生物
DNA条码化 (barcoding)技术被广泛用于普查计划
中。
作为朝阳产业和先导产业,海洋生物技术产业
持续快速发展,已逐渐长入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新
兴经济领域。但也应该看到,海洋生物技术的发展
并非一条平坦的大道,还存在许多卡脖子的“瓶颈”,
如设备昂贵、投资过少、训练有素的人才资源包括
相关技术人员的匮乏等。决策者的愿望及其解决问
题的能力也是影响发展的关键因素。海洋生物技术
具有高投资、高效益和高风险的性质。由于起步较
晚和投资较低,在基础设施和仪器与强国相比,我
们仍有很大差距。
5 加快发展我国蓝色生物经济建议
5.1 发展高新技术,实现海洋经济、环境和社会的
协调发展
海洋经济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必然依靠海洋高技
术的创新和产业化。当今世界的海洋高技术正面临
大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一大好
机遇,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推进海洋科技的
自主创新和关键技术的创新与集成,重点解决制约
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的重大科技战略问题,全面提升
我国核心创新能力,为海洋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
发展提供知识基础和技术支撑。
5.2 整合资源,探索与部门、地方共同推进的运作
机制
整合资源,合理配置,形成合力;实行联合、
开放、竞争、动态管理的运行机制,贯彻学术民主、
团结协作的原则,探索与部门、地方共同推进的管
理运行机制,加强研究所、大学和地方科研单元及
相关企业的合作,构建“产学研联盟”。
5.3 继续实施“人才、专利和标准”三大战略,推
进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机制
进一步瞄准“人才、专利和标准“三大目标,
充分发挥战略科学家、科技骨干和技术人员等积极
作用,组建若干个创新团队,实现培养人才、获得
专利和标准制定多丰收;进一步推进企业为主体的
技术创新机制,实现研究目标的高度凝练,人员、
经费和设备的共享共用,加快研究成果的辐射示范
和转化。
5.4 加强技术平台与基地建设,提升研究开发和产
业化能力
加强技术平台与基地建设,瞄准我国海洋资源
和环境面临的问题,明确产业需求,集中研究目标,
部署重大项目和重要方向项目,提升研究开发和产
业化能力;系统研发共性关键技术,开发新产品,
集成关键装备,实施产业化示范,促进我国海洋产
业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5.5 增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重大海洋生物技术研究计划,充
分发挥和不断增强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的作用和影
响。
5.6 必须加强生物工程制品的开发
它包括疫苗、诊断试剂、添加剂、酶制剂、
DNA芯片、功能食品、精细化工产品和海洋药物等,
尽快形成高附加值的海洋生物制品新产业群 [14]。
考虑到我国海洋水产是世界上具有特色的巨大
产业 , 因此,还是应当一如既往地重视海水养殖方
面的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及产业化。一定要不失
时机地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的水产养殖产
业 , 实现跨越式发展,以对人类的食物供给和食品
安全做出更大贡献。
[参 考 文 献]
[1] 国家海洋局办公室、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 建设
海洋强国, 铸造蓝色辉煌[EB//OL]. 2005. http://www.
soa.gov.cn/zhanlue/hh/index.html
[2] 中国科学院海洋领域战略研究组. 中国至2025年海洋
科技发展路线图[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0: 180
[3] Clever Consult BVBA (Belgium). The Knowledge based
bio-economy (KBBE) in Europe: Achievements and
challenges[EB/OL]. 2010. http://www.io-economy. net/
reports/ files/koln _ paper. Pdf
[4] EuropaBio. En route to the knowledge-based bio-economy
[EB/OL]. http://www.io-economy. net/ reports/
[5] Davis S, Meyer C. What will replace the tech economy.
Time, 2000, 155 ( 21): 76-7
[6] 邓心安. 生物经济时代与新型农业体系.中国科技论坛,
2002, (2): 16-20
[7] 杨胜利 . 工业生物技术与生物经济 . 中国基础科学 ,
2009, (5): 3-7
[8] 敬记. 做好蓝色经济区建设这篇大文章. 求是, 2010, (5):
生命科学 第24卷978
13-5
[9] Pauli GA. The blue economy: 10 years - 100 innovations -
100 million jobs[M]. USA:Paradigm Publication, 2010:
336
[10] Charles Fleetham. A proposal for a blue economy-waters,
jobs and the future of michigean[M]. [S.l.]: Project
Innovations, INC, 2010: 16
[11] Powell S. A green economy in a blue world – an Australian
perspective. Presented in the Pacific Enviornment Forum
2011 [EB/OL]. http: //www.environment.gov.au
[12] Querellou J, Børresen T, Boyen C, et al. Marine bio-
technology: A new vision and strategy for Europe [M].
Belgium: Drukkerij De Windroos NV, 2010: 91
[13] National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Counci(U.S.),
Biotechnology Research Subcommittee. Biotechnology
for the 21st century: New horizons–marine biotechnology
[M]. Washington,D.C.: The Subcommitee,1995: 40
[14] 相建海. 跨越新世纪的海洋生物高技术前沿. 高技术通
讯, 2000, (7): 1-4
[15] 曾呈奎, 相建海. 海洋生物技术[M]. 济南: 山东省科学
技术出版社, 1998: 661
[16] 管华诗. 海洋知识经济[M]. 青岛: 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1999: 301
[17] Boissconnas J, Connolly N, Martoura F, et al. Integrating
marine science in Europe [R]. 2002: 148
[18] Satoh N, Satou Y, Davidson B, et al. Ciona intestinalis: an
emerging model for whole-genome analyses. Trends
Gentics, 2003, 19 (7): 376-81
[19] Sea Urchin genome sequencing consortium. The genome of
the sea urchin strongylocentrotus purpuratus. Science,
2006, 314(5801): 941-52
[20] Putnam NH, Srivastava M, Hellsten U, et al. Sea anemone
renome reveals ancestral eumetazoan gene repertoire and
genomic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7, 317 (5834): 86-94
[21] Putnam NH, Butts T, Ferrier DE, et al.The amphioxus
genome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chordate karyotype.
Nature, 2008, 453: 1064-71
[22] Colbourne JK, Pfrender ME, Gilbert D, et al. The ecores-
ponsive denome of daphnia pulex. Science, 2011, 331
(6017): 555-61
[23] Shinzato C, Shoguchi E, Kawashima T, et al. Using the
acropora digitifera genome to understand coral responses
to environmental change. Nature, 2011, 476: 320-3
[24] 胡炜, 汪亚平, 朱作言. 转基因鱼生态风险评价及其对
策研究进展. 中国科学C 辑: 生命科学, 2007, 37(4): 377-
81
[25] Tringe SG, Von MeHing C, Kobayashi A, et al .
Comparative metagenomics of microbial communities.
Science, 2005, 308(5721): 554-7
[26] 郭跃伟. 海洋天然产物和海洋药物研究的历史、现状
和未来. 自然杂志, 2009, 31(1): 27-33
[27] Gibson DG, Glass JI, Lartigue C, et al. Creation of a
bacterial cell controlled by a chemically synthesized
genome. Science, 2010, 329(5987): 52-6
[28] 相建海. 海水养殖生物病害发生与控制[M]. 北京: 海洋
出版社, 2001: 1-200
[29] Yang F, He J, Lin X, et al. Complete genome sequence of
the shrimp white spot bacilliform virus. J Virol, 2001,
75(23): 11811-20
[30] Takeuchi Y, Yoshizaki G, Takeuchi T. Surrogate brood-
stock produces salmonids. Nature, 2004, 430(7000): 629-
30
[31] Dubilier N, Bergin C, Lott C. Symbiotic diversity in
marine animals: the art of harnessing chemosynthesis. Nat
Rev Microbiol, 2008, 6: 725-7
[32] Director-General of FAO. The role of aquaculture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C]. 19 November 2007, Rome,
Italy.
[33] 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A strategy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uropean Aquaculture[R].
2002, 26
[34] 相建海, 董波. 海水养殖业的生物保安. 高技术通讯,
2003, (9): 94-8
[35] HHS/FDA Strategic Action Plan. Strategic action plan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protecting and advancing
America’s health[R]. 2003, 32
[36] 刘瑞玉 .中国海洋生物名录[M].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2008: 1267
[37] FAO. The state of world 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 [M].
Rome: FAO 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 Department, 2010:
8
[38] 张立斌, 杨红生. 海洋生境修复和生物资源养护原理与
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 生命科学, 2012, 24(9): 1062-9
[39] Ragauskas AJ. The path forward for biofuels and bio-
materials. Science, 2006, 311: 484-9
[40] Decho AW. Microbial biofilms in intertidal systems: an
overview. Cont Shelf Res, 2000, 20 (10-11): 1257-73
[41] 许凤玲, 刘升发, 侯保荣. 海洋生物污损研究进展. 海洋
湖沼通报, 2008, (1): 146-52
[42] Jean-Francois B. Marine antifouling laboratory bioassays:
an overview of their diversity. Biofouling, 2008, 25 (4):
297-311
[43] Westwood J. Marine and ocean technology, worldwide
market potential (PPT)[EB/OL]. 2004. http://www.dw-1.
com
[44] 国家海洋局. 2010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EB/OL].
2011. http://www.soa.gov.cn/soa/hygb/jjgb/webinfo/2011/
03/1299461294144841.htm
[45] 国家海洋局. 2009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EB/OL].
2010. http://www.grzocean.com
[46] Nelson GC. 2005. Chapter 3, Drivers of Ecosystem
Change: Summary Chapter, in “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 Rashid Hassan and Robert Scholes Co-
Chaired
[47] Thornburg CC, Zabriskie TM, McPhail KL. Deep-sea
hydrothermal vents: potential hot spots for natural
相建海:海洋生物技术催生蓝色生物经济第9期 979
products discovery? J Nat Products, 2009, 73(3): 489-99
[48] U.S. Working Group on IODP and the Deep Biosphere.
Scientific opportunities in the deep subseafloor biosphere
[R]. Washington, D.C., 2006: 12
[49] FAO. The biosecurity in food and agriculture discussion
paper [C]. FAO, Committee on Agriculture 17th Session,
Rome,April 2003
[50] CoML. A Decade of Discovery, News update: 8.7 Million
species on earth and counting [EB/OL]. 2010. http://www.
coml.org
• 简讯 •
梅特勒-托利多参加第五届中美药典国际论坛
暨中国药典2012年科学年会
2012年 9月 6~7日,第五届中美药典论坛暨 2012年中国药典科学年会在西安隆重召开,共有 500余
名来自国内食品药品检验系统和药品生产企业的质量监督、检验、研发部门人士参会。本届年会以加强药
品标准的国际合作,扩大在药品标准领域间的交流,不断提升药品质量控制水平,并针对药品标准的发展
趋势与动态、药用辅料标准、企业在药品标准中的重要作用为主题,由中国国家药典委员会、美国药典委
员会、中国医药国际交流中心主办。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局长尹力和美国药典委员会首席执行官 Roger
Williams博士、国家药典委员会秘书长王立丰出席了年会。
梅特勒 -托利多受邀参加了此次年会,并带来了全面的实验室检测解决方案,电子天平、快速水分测
定仪、卡尔费休水分仪、酸度计等实验室产品基本覆盖到全球所有的研发、科研、药物发现及质量控制实
验室,尤其在检测实验室、制药和食品等行业领域应用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