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生命科学
Chinese Bulletin of Life Sciences
第 18卷 第 1期
2006年 2月
Vol. 18, No. 1
Feb., 2006
我国预防医学研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朱惠莲1,洪 微2,张作文2*
(1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广州 51008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北京 100085)
摘 要: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预防医学理论发展和研究方向也发生相应的改变。
本文就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人群分子流行病学与基因多态性研究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研
究技术手段给预防医学研究带来的生机,我国预防医学在新世纪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及其发展趋势作一探讨。
关键词:预防医学;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R1; R-1 文献标识码:D
Preventive medicine research and its challenges in China
ZHU Hui-Lian1, HONG Wei2, ZHANG Zuo-Wen2*
(1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80, China;
2 Department of Life Sciences, NSFC, Beijing 100085,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 the theory and research content of
preventive medicine are updating accordingly. This paper overviews the impacts on preventive medicine
brought by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molecular biology and modern informatics. It also overviews the challenges,
the trend and the developmental opportunity on preventive medicine with the coming of new century.
Key words: preventive medicine; uptrend
收稿日期:2005-11-18
作者简介:朱惠莲( 1 9 6 6 —),女,博士,副教授;洪 微( 1 9 6 6 —),女,博士,副教授;张作文( 1 9 6 2 —),
男,博士,副研究员,* 通讯作者。
文章编号 :1004-0374(2006)01-0004-05
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ine)是从医学中分化
出来的,由多门分支学科组成的一个独立的学科
群。它以人类群体为研究对象,应用生物医学、环
境医学和社会医学的理论,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
法,研究疾病发生与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健康的各种
因素,制定预防对策和措施,达到预防疾病、促
进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的一门学科[1]。预防
医学学科包括环境卫生学、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童与少年卫生学、毒理学、
社会医学、流行病学、地方病学、卫生与医学统
计学、卫生检验学、媒介生物学、寄生虫学、消
毒学、传染病学、性传播疾病学等学科。
1 医学模式的改变为预防医学理论研究开辟了新
的方向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由灾荒、
瘟疫、贫困、生活条件恶劣等引起的各种疾病已大
为减少。这一方面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存质量得
到大大改善;但另一方面也给人类的生态环境和社
会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和
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造成了紧张的社会环境,这给人
类带来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随之引起疾病谱的变
化,如高血压、消化道溃疡、癌症、冠心病以及
对人的猜疑、妒嫉、敌视、悲伤、神经障碍等发
病率的急剧上升。为此,传统的仅限于生物学上的
·基 金 ·
5朱惠莲,等:我国预防医学研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第 1期
健康概念——健康指人的身体处于无疾病的状态与
现代社会已不相适应。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
关于健康的新概念认为,健康是指身体上、精神上
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
虚弱[2]。WHO关于健康新概念的定义,不仅包括
人的生物学上和精神上两个方面的健康状态,而且
把健康概念扩展到一个人的社会相互影响的质量。
因此,医学模式也随着健康概念的更新而有所转
变,从生物医学模式开始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
模式的转变,这个转变对预防医学理论的发展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预防医学的研究也从单纯的病因预
防,向着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和延
长寿命为目的的方向发展,以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
2 新的研究技术和手段以及多学科的交叉和合作
为预防医学研究增添了新的活力
2.1 基因组学 基因组学的目的在于阐明基因组的
结构与功能。基因组学发展至今,仍有相当多的基
因功能不清,这对环境有害因素的致病机制、营养
对防治疾病的机制、传染病以及各种慢性病的发病
机制提出了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机遇。基因组学研
究技术在预防医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如DNA重组
技术应用于乙肝重组亚单位疫苗的研制并成功地在
我国推广应用。
基因克隆技术的应用产生转基因或基因敲除动
物和细胞株,转基因技术可导入外源性的或发生突
变的基因片断,在染色体基因组内稳定整合,使导
入的基因能进行稳定的遗传并表达,把基因敲除与
转基因技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可以用于研究和发
现重大传染病或慢性疾病的新基因及功能。
DNA测序在人体对环境有害因素易感性差异的
遗传因素研究中,用高通量技术迅速收集核心遗传
学数据并进行再测序,以便掌握整个人群和不同人
种中这些“环境疾病”基因的等位基因变异和频
率,从而鉴定多态功能上的意义,并实施与等位因
素、暴露和疾病发生率有关的人群研究,最后可据
此改进危险度评价与环境的暴露控制法规,对高危
人群进行目标疾病的复查,更好地保护易感人群[3]。
以核酸杂交技术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DNA芯
片技术可以使大量生物信息得以自动、快速、平行
的分析,在基因组水平上研究基因表达。在预防医
学研究中,通过比较组织细胞基因的表达谱差异,
可以发现新的可能致病基因或疾病相关基因,用于
监测病原微生物的传播流行和传染病的扩散[4]。此
外,以核酸杂交技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聚合酶链反
应(PCR)技术可以进行各种致病病原体的检测,不
仅可以做单一病原体的专用检测,也可以将有关病
毒、细菌中不同的品种作一次多元检测,大大提高
了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5]。对于难于培养的病毒
(乙肝)、细菌(如结核、厌氧菌)和原虫(如梅毒螺旋
体)等来说尤为适用。
此外,质粒图谱分析技术、限制性内切酶图
谱分析以及寡核苷酸图谱分析等,在病原体检测、
分型、鉴别致病性、分析变异以及宿主作为传染源
的传染性和测定排毒期的长短等研究中也有着广泛
的应用。
2.2 蛋白质组学与生物标志物 基因是遗传信息的
携带者,蛋白质是生命功能的执行体。蛋白质组学
是对特定细胞、组织或器官所包含的蛋白质进行系
统的研究,是以基因组编码的所有蛋白为研究对
象,从细胞及整体水平上研究蛋白质的组成及其变
化规律,从而深入认识有机体的各种生理和病理过
程[6]。毒物蛋白质组学有助于阐明那些直接作用于
蛋白质的环境化学物的作用机制。个体血清蛋白质
谱的研究为同时寻找暴露、效应和易感性三类生物
标志物提供了捷径。我国已经开展包括接触标志
物、效应标志物以及易感标志物三大类在内的数十
种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蛋白质组学为环境化学物致
病机制的研究和寻找新的生物标志物,从而在职业
危险度评价、生物监测、职业与环境流行病学调
查、易感性预测以及职业病临床等方面发现早期诊
断生物标志物带来了希望[3]。
肿瘤蛋白质组学是指对正常组织与疾病组织(从
癌前病变到肿瘤)之间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的鉴定和定
量分析[7]。一个细胞由非疾病状态转变为肿瘤的过
程中,细胞内蛋白质表达谱会发生一系列显著的变
化,使用蛋白质组分析技术能够从细胞整体水平上
显示出这种变化,为寻找特异的肿瘤早期诊断生物
标志物带来了生机。蛋白质组学通过和基因组学研
究数据结合,可以建立研究细胞分子通路的数学模
型。利用这一模型,研究者可以发现新的蛋白质、
分子通路,并预测一些未知的相互作用,有望降低
肿瘤的发生和死亡率。
近几年来对传染病的研究变得比以前更为深入
和细致,包括 SARS病毒等在内的一些新的病原体
不断出现,使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疾病的挑战。同
时,一些原来认为已被控制的疾病,如结核、多
6 生命科学 第18卷
抗药性的链球菌属感染等又死灰复燃,给人类健康
带来巨大的威胁。因此,对有毒力的微生物进行蛋
白质组学的分析,用来寻找和研究病原微生物的毒
力因子及其抗原、研制疫苗等,对于疾病的诊断、
治疗和预防极为重要。
2.3 分子流行病学与基因多态性研究 分子流行病
学不仅将分子生物学技术用于研究病原微生物的蛋
白质和核酸分子结构的差异,以阐明疾病的流行病
学特点,同时也用来检测暴露于外来化学致癌物中
的DNA特有分子标记,以表示DNA受损程度并观
察其后果。我国预防医学领域中关于基因多态性的
研究既包括基因多态性与病因未知的疾病关系的研
究,又包括对已知特定环境因素致病易感基因的筛
检,涉及的疾病有肿瘤、神经系统、生长发育、
循环系统和骨骼疾病等。基因多态性的研究在职业
医学领域更具有实际意义。通过对易感基因和易感
性生物标志物的分析,将某些携带敏感基因型的人
甄别出来,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将提高预防职业
性危害工作的效率[8]。此外,由于职业人群在生产
环境中接触污染物的种类和水平便于检测,易于评
价,使得在特定职业人群中开展遗传易感性研究更
具针对性,更有的放矢地根据污染物的致病过程选
择相关基因进行研究,而这些研究又推动了遗传易
感性标志物研究的迅速发展。
2.4 现代信息技术 生物信息学是基于人类基因组
信息分析的需要而出现的一门与信息科学、数学、
计算机科学等交叉的新兴领域。生物信息学和其他
学科进一步交叉、融合,发展形成了整合生物学,
其主要特征是从分子、细胞、器官到机体和从个
体、群体到生态系统的不同层次上生物信息的整合
和定量化[9]。 整合生物学将成为今后生物学研究的
重要方向,也是预防医学研究的前沿课题。接触一
个或多个代表性环境化学物后,利用各种基因组学
和蛋白质组学的技术,来研究生物种属间全部分子
影响差异,从而外推环境化学物在种属间作用过
程,建立数学模式评估mRNA、蛋白质、代谢水
平的变化或差异,来阐明整体生物学效应,同时应
用毒物动力学和毒物效应学的信息和数据,可显著
改善传统的危险度评价中的不确定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因特网为代表的计算
机与通讯技术广泛应用,已经或正在改变科学研究
和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医学信息网络的建立,
可以把流行病学监测网收集的大量传染病疫情及媒
介生物学方面的数据,通过建立综合分析技术方法
和信息共享技术平台,把这些分散、孤立的、没
有可以进行比较分析的共同时间和空间基础的数据
整合起来,用于分析在我国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过
程中重要传染病的流行规律、变化趋势及其主要的
自然和社会因素,构建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时空
传播动态模型,对传染病发生的地域和时间进行风
险评估,对流行强度进行预测,实现重要传染病的
早期预警,极大地发挥其在指导预防策略和制定措
施方面应发挥的作用。
3 新世纪我国预防医学面临的挑战
3.1 传染病仍然是当前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健康
的主要疾病 近年来,一些已被控制的传染病又呈
死灰复燃之势。如在疫苗接种以及抗结核药物应用
的影响下,发病得到明显控制的结核病在20世纪80
年代又卷土重来。2005年卫生部公布的我国首次开
展的结核病防治社会评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有近
半数人口感染过结核菌,现有肺结核病人 450万,
每年还有新发肺结核病人 145万人 [10]。
此外,近 20年来,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如
SARS、艾滋病、军团菌病、莱姆病(Lyme)、埃
博拉出血热(Ebola)、拉沙热(Lassa)、O139型霍乱、
致病性大肠杆菌O157∶H7引起的出血性肠炎、肠
弯曲菌肠炎、汉坦病毒、B 组轮状病毒腹泻、疯
牛病(克 -雅氏病)、禽流感等等,这些新传染病的
出现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后果[12]。经济贸易的
全球化,国际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也加速了一些传染
病的全球化进程,加快了新发传染病的传播速度,
也使一些过去得到控制的传染病重新蔓延。
3.2 非传染性慢性病对人民健康的危害加剧 我国
的疾病谱、死因谱正在发生变化。高血压、心脑
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
(COPD)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
引起的死亡比例不断增加,已成为我国居民最重要
的死因。据统计,肿瘤、脑血管病和心脏病分别
占我国居民死因的前三位,20世纪 90年代与 70年
代相比,慢性病在总死亡人口中的比例从 60%上
升到 80%。估计目前高血压患者有 1 亿人;糖尿
病患者 2 000万;现存脑卒中患者 600万,脑卒中
每年新发病人 156万;每年肿瘤新发病人 160万,
癌症已成为城市居民的首位死因,其中肺癌占第一
位,我国非传染性慢性病的危害将呈持续上升的趋
势 [ 1 3 ]。
7朱惠莲,等:我国预防医学研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第 1期
2 000万人。伤害已经成为全球半数以上国家的第一
位死因。我国每年约有 70~80万人死于各种伤害,
占死亡总数的 11%,居死因顺位第 5位[16]。由于伤
害的高发生率和高致残率消耗了大量的卫生资源,
给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
担。我国因意外伤害而致死的前三位是:自杀、
交通事故和溺毙。
3.6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日趋严重 人口老龄化
是全球性问题。目前我国有 1.32亿 60岁以上的老
人,占总人口的 10% 以上。而且老人的数量以每
年 3 . 2 % 的速度不断增加。据人口学家统计,到
205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达到 4亿,占全国人口
的 23.5%[17]。大部分老人生活在社会保障不健全的
农村,老人完全依赖子女善待他们勉强为生。老年
人的健康问题比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多,而且解决难
度也大。如何提高我国老年人群的无残疾预期寿
命,将是预防医学面临的新课题。
3.7 妇女儿童健康倍受关注 世界卫生组织确定
2005年世界卫生日主题是“健康的母亲和儿童”,
口号是“珍爱每一位母亲和儿童”。我国制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的立法宗旨是“保
障母亲和婴儿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改善中
国妇女儿童的健康状况,关注贫困地区的母亲和儿
童,一直是政府的卫生工作重点。在我国,随着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妇女和儿童的健康水平不断提
高。但是由于我国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在经济、
文化条件相对落后地区,一些疾病仍然严重威胁着
妇女和儿童的健康。尤其在我国农村,孕产妇死亡
率接近城市的两倍,婴儿死亡率农村也明显高于城
市。关注妇幼卫生保健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
3.8 我国食品安全面临严峻的考验 近几年来,国
内外食品安全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如比利时的二恶
英污染事件、法国葡萄酒事件、英国疯牛病事件、
日本“0157”事件、多国发生的口蹄疫以及禽流
感事件等等都给全球的食品安全提出了新的课题。
此外,我国近年也出现了瘦肉精事件、有毒大米事
件、酱油的毛发水事件、劣质奶粉事件、苏丹红
一号事件、假酒事件、哈根达斯事件、雀巢奶粉
事件等等,我国食品安全的红灯频频亮起,我国当
前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3.9 关注人类健康状况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 环境
-健康-发展是医学与地理学的边缘领域,随着传
统的传染病,如天花、霍乱、鼠疫在全球的有效
3.3 地方病和职业病将长期存在,危害严重 我国
是世界上地方病病种最多、分布最广、危害严重的
国家。全国 592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中,有 576
个是地方病流行的重病区。5.1亿人口生活在缺碘
地区,占全世界缺碘人口的 50%,占西太平洋地区
的 80%。缺碘不仅引起地甲病和克汀病,还会导致
儿童智力低下,我国现有智力残疾人约 1 017万人,
其中 80% 由缺碘所致。由于水、煤含氟量过高所
引起的地方性氟中毒,全国约有 3 877万氟斑牙患
者和 284 万氟骨症患者。硒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
素,缺硒可引起克山病、大骨节病和心脑血管病,
我国有大骨节病患者 81万人(其中 12岁以下患者 5.
59万人)、慢型克山病患者 1.09万人、潜在型克山
病患者 2.99万人。此外,还有地方性砷中毒患者
9 686人[14]。
随着工业的发展,特别是乡镇企业的迅猛发
展,我国职业病迅速上升,表现为“旧的不去新
的到来”的局面,传统的职业病危害尚未完全消
除,新的职业病危害又不断产生。在全国报告的各
类职业病中,尘肺病占到半数以上,慢性职业中毒
以铅、苯、二硝基甲苯、汞、锰等为主;急性
职业中毒以有机磷、氯气、硫化氢等为主。此外,
我国每年还发生急性农药中毒10万例。随着工农业
的迅速发展,职业病也必将随之增加。同时随着新
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还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
职业病。
3.4 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随着我国
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入,社
会竞争不断加剧,劳动力的重新组合,人口和家庭
结构的变化,原有社会支持网络的削弱,导致了各
种心理应激因素急剧增加,精神卫生问题日益突
出。儿童的行为问题、大中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
职业心理健康问题、妇女的产后和更年期抑郁、老
年期精神障碍、酒精与麻醉药品滥用以及自杀等问
题明显增多[15]。在我国一些综合性医院中,约十分
之一的门诊病人及三分之一的住院病人情绪低落、
持续性疲乏、精力缺乏患有抑郁症,但其中只有不
到一半被识别,精神疾病已经成为全球性重大公共
卫生问题,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已迫在眉睫。
3.5 意外伤害发生率在我国不断上升 意外伤害是
全球各国面临的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越来越
引起预防医学研究领域的重视。我国每年因各种伤
害而需急诊和住院治疗的伤害患者估计可能超过
8 生命科学 第18卷
控制,人类的发展面临一系列的新的全球性危机,
如人口剧增、环境污染、气候变暖、臭氧损耗、
生态破坏、能源耗竭等问题的出现。此外,社会
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健康的概念逐渐拓展
为完全的体质健康、精神健康和完美的社会生活状
态。因此,随着 21世纪全球环境变化和经济全球
化的进程,环境-健康-发展研究将面临前所未有
的挑战。
4 预防医学的发展趋势
进入新世纪,预防医学将朝着一个新的方向发
展[11,18]。首先,预防医学向社会预防为主的方向发
展。随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人们认识到预防疾病,促进健
康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要实现“人人享有卫
生保健”的目标,必须是医学更加社会化。深入
地进行健康教育,引导群众合理消费,接受健康的
生活方式是预防医学社会化的一项重要任务。许多
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只有
通过广泛深入的健康教育和个人合理的生活方式,
以及公平合理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才能达到减少
发病和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确保人人健康的目
的。其次,预防医学朝着防治结合,向促进健康、
提高生活质量和人口素质的方向发展。 随着国民经
济和文化水平的提高,群众不仅要求有病能及时得
到治疗,而且要求懂得防病和保健的知识,以提高
自我保健能力。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结合是医学
发展的必然趋势。再次,环境与健康问题将成为预
防医学的热点,也是预防医学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21世纪人类面临四大问题:人口爆炸、环境污染、
能源匮乏、疾病控制。环境污染问题已引起全球的
关注,预防医学应积极参与解决环境与健康问题,
特别是对环境中有害因素的允许量和消除方法,以
及环境中微量有害因素长期危害性的研究尤为迫
切。最后,重视心理、精神和行为因素对健康的
影响可能成为预防医学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现代工
业化社会带来的新一系列心理、精神问题,这些需
要心理卫生教育、社会的关心和政府的政策支持。
当前,医学的发展趋势,一方面从治疗扩展到预
防;另一方面从生理扩展到心理。21世纪心理学有
可能继分子生物学之后,成为医学中的带头学科。
[参 考 文 献]
[1] 陈宁庆, 童道玉. 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预
防医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5
[2] 龚幼龙. 社会医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3] 郑玉新, 何凤生. 环境基因组与预防医学发展. 中华医学
杂志, 2000, 80(9): 656~658
[4] 方福德. 基因组研究与预防医学.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1, 35(1): 6~7
[5] 李君文, 靳连群, 晁福寰. 生物芯片技术在预防医学领域
的应用展望.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01, 19(2): 153~156
[6] Collins F S, Green E D, Guttmacher A E, et al. A vision for
the future of genomics research. Nature, 2003, 422: 835~847
[7] 孙 薇,贺福初. 蛋白质组学在肝病研究中的应用. 中国
科学(C辑): 生命科学, 2004, 34(1): 1~5
[8] 俞顺章, 陈声林. 我国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中华流行
病学杂志, 2000, 5(21): 383~386
[9] 陈益强, 高 文, 付 岩, 等. 基于信息技术的蛋白质识别研
究. 生命科学, 2003, 15(2): 70~78
[10] 简讯: 我国每年新增肺结核病人 145万. 中国健康教育,
2005, 21(4): 281
[11] 周绍聪. 预防医学发展趋势.浙江预防医学, 2000, 12(1):
1~3
[12] 杨占清, 彭佐林.近年我国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实用医药
杂志, 2002, 19(2): 158~160
[13] 李 栋, 许 砚. 我国主要慢性病的流行特点及疾病负担.中
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3, 17(1): 32~34
[14] 卫生部, 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
(2004~2010年)[Z].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04, 9
[15] 2002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系列宣传活动新闻稿[Z]. 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02
[16]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伤害监测工作的通知[Z]. 北
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05
[17] 顾劲杨, 励建安. 人口老化问题分析与对策. 南京医科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 136~139
[18] 中华预防医学会. 预防医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Z].
科学发展蓝皮书, 2002, 256~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