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Production of  bacteriolytic enzyme  by Stretomyces sp. G4 and its properities of  produced G4 enzymes

链霉菌G4溶菌酶的产生条件及特性



全 文 :第9卷第1期
2011年1月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ChineseJournalofBioprocessEngineering
Vol.9No.1
Jan.2011
doi:10.3969/j.issn.1672-3678.2011.01.008
收稿日期:2010-06-05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J08LE59)
作者简介:曹 涛(1983—),男,山东聊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生物化工;刘同军(联系人),副教授,Email:liutongjun2003@yahoo.com.cn
链霉菌 G4溶菌酶的产生条件及特性
曹 涛,刘同军,王艳君
(山东轻工业学院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济南 250353)
摘 要:对链霉菌G4的产酶发酵条件和溶菌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蔗糖30g/L、大豆蛋白胨125g/L、牛肉膏
2g/L,对产酶最为有利;G4溶菌酶最适培养温度33℃,培养时间72h,培养基初始pH8。G4溶菌酶的最适作用温
度和最适作用pH分别是55℃和65,多数金属离子会抑制G4溶菌酶的活性,其中Zn2+、Cu2+、Fe2+、Pb2+几乎可
以使其完全失活;对几种细菌、酵母菌的研究表明,G4溶菌酶对卵清溶菌酶不能作用的变形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
球菌有很强的溶解活性。
关键词:溶菌酶;发酵;链霉菌G4
中图分类号:Q9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678(2011)01-0035-06
ProductionofbacteriolyticenzymebyStretomycessp.G4and
itsproperitiesofproducedG4enzymes
CAOTao,LIUTongjun,WANGYanjun
(ColegeofFoodandBioengineering,ShandongInstituteofLightIndustry,Jinan250353,China)
Abstract:FermentationconditionsandbacteriolyticpropertiesofStreptomycessp.G4wereinvestigated.
TheresultsshowedthatthemaximumyieldofthebacteriolyticenzymeG4wasobtainedfromthemedium
containingsucrose30g/L,soybeanpeptone125g/Landbeefextract2g/L.Theoptimumfermentation
temperaturewas33℃ withincubationtimeof72h,initialpHof75.Theoptimumreactiontemperature
andpHoftheenzymewere65℃ and65,respectively.MetalionsinhibitedtheactivityoflysozymeG4,
inwhichZn2+,Cu2+,Fe2+,andPb2+deactivatedtheenzymecompletely.Accordingtolysesomebacteri
aandyeast,G4lysozymehadabroaderbacteriolyticspectrumhavinghighactivityagainstStreptococcus
mutansandStaphylococcusaureuswhichwereresistanttoeggwhitelysozyme.
Keywords:bacteriolyticenzyme;fermentation;Stretomycessp.G4
  对微生物溶菌酶的研究是从寻找比卵清溶菌
酶溶菌谱更为广泛的溶菌酶的过程中开展起来的。
目前,已发现多种有实用价值的微生物溶菌酶,研
究较为透彻的有拟内串生孢霉所产的 Ch酶,来源
于球孢链霉菌1829的 M1酶及来源于天蓝色链霉
菌的Celosyl等[1-2]。这些溶菌酶溶菌谱普遍比卵
清溶菌酶广泛,并且很多已被商品化生产,在食品
防腐、龋齿及炭疽病的防治等方面已有应用性报
道[3]。但国内对微生物溶菌酶的研究与国外相比
相对落后,目前仅有少数几种微生物有产溶菌酶的
报道,如球孢链霉菌 S186和灰色链霉菌 RX
17等[4-6]。
  本文从土壤中筛选得到链霉菌G4,其所产的溶
菌酶能作用于多重卵清溶菌酶不能分解的 G+、G-
细菌,溶菌谱广泛,尤其对导致龋齿的变形链球菌
有很高的溶解能力,在食品防腐、医疗卫生等方面
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种
  链霉菌(Streptomycessp.)G4,自土壤中分离,并
经紫外诱变所得;变形链球菌 (Streptococcusmu
tans),日本大阪大学齿学部赠。
1.1.2 培养基
  变形链球菌培养基(g/L):胰蛋白胨5,蛋白胨
5,蔗糖 5,牛肉膏 5,NaCl7,K2HPO4 1,NaH2PO4
02。pH72~74。
  种子培养基(g/L):葡萄糖10,蛋白胨4,酵母膏4,
MgSO4·7H2O05,KH2PO42,K2HPO44。pH75。
  发酵培养基(g/L):糊精20,大豆蛋白胨4,牛
肉膏2,NaCl7,KH2PO405,Na2HPO41,CaCl201。
pH75。
1.2 方法
1.2.1 G4溶菌酶及指示菌悬液的制备
  G4溶菌酶粗酶液的制备:将链霉菌 G4的孢子
悬浮液接入种子培养基,30℃、200r/min振荡培养
    
24h,再以10%的接种量接入发酵培养基中,同样条
件下培养72h,过滤离心去沉淀,所得上清液即为粗
酶液。
  指示菌悬液的制备:将变形链球菌37℃静置培
养48h,5000r/min离心20min,蒸馏水洗2次,再
用pH56、005mol/L磷酸缓冲液悬浮至 OD580为
08左右,冷藏备用[2]。
1.2.2 G4溶菌酶酶活的测定
  将1mL适当稀释的粗酶液及适量指示菌悬液
加入5mL、0005mol/L、pH56的醋酸 醋酸钠缓
冲液中,55℃保温10min,测定10min前后OD580的
变化。每分钟使反应液浊度降低0001个 OD580单
位的酶量定义为一个酶活单位U。
比酶活 =(OD0min-OD10min)×1000×稀释倍
数/10。
2 结果与讨论
2.1 优化培养基组成的单因子实验
2.1.1 C源实验
  以不同C源代替发酵培养基中的糊精,质量浓
度均为20g/L,培养3d后测酶活,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该菌株能利用的 C源比较广
泛,以蔗糖、葡萄糖、乳糖、糊精、可溶淀粉为 C源的
产酶均较高。蔗糖作为 C源产酶最高,进一步研究
发现30g/L为最适质量浓度。
表1 C源对产酶的影响
Table1 EfectsofcarbonontheproductionofbacteriolyticenzymeG4
C源 糊精 可溶淀粉 葡萄糖 蔗糖 甘油 果糖 麦芽糖 乳糖
比酶活/
(U·mL-1)
43 39 38 45 25 20 31 41
2.1.2 N源实验
  考察无机 N源、有机 N源及其不同的组合对
G4链霉菌产酶的影响,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G4链霉菌利用无机 N源产酶不
高,利用有机N源及复合有机 N源的效果较好,其
中大豆蛋白胨产酶最高。考虑复合 N源对产酶的
影响,再以大豆蛋白胨和牛肉膏二者的组合作为 N
源进行比例优化实验,结果10g/L的大豆蛋白胨与
2g/L的牛肉膏组合,产酶可达43U/mL。
表2 N源对产酶的影响
Table2 EfectsofnitrogenontheproductionofbacteriolyticenzymeG4
N源 牛肉膏 酵母膏 多聚胨 大豆蛋白胨 尿素 (NH4)2SO4 NaNO3 KNO3 NH4NO3 (NH4)2HPO4
比酶活/
(U·mL-1)
39 35 37 40 0 31 33 30 27 0
63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第9卷 
2.2 对C、N培养基的正交实验
  通过上面的单因子实验可以看出,作为最适C、
N源的蔗糖、大豆蛋白胨和牛肉膏的配比对产酶影
响尤为关键。因此对C源、N源进行了三因素三水
平的正交实验,采用L9(3
3)正交实验方案(表3)。
表3 C、N源培养基正交实验方案
Table3 Orthogonalexperimentprogramof
C,Nculturemedium
实验号
因  素/(g·L-1)

ρ(蔗糖)

ρ(大豆蛋白胨)

ρ(牛肉膏)
比酶活/
(U·mL-1)
1 10 75 15 24
2 10 100 20 22
3 10 125 25 19
4 20 75 20 26
5 20 100 25 29
6 20 125 15 35
7 30 75 25 27
8 30 100 15 30
9 30 125 20 45
表4 C、N源培养基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Table4 Resultanalysisoforthogonalexperiment
ofC,Nculturemedium
误差源 A B C
K1 65 77 89
K2 90 81 93
K3 102 99 75
R(极差) 124 74 14
  由表4可知:3个因素中对产酶影响最大的是
蔗糖,其次是大豆蛋白胨,影响最小的是牛肉膏。
最适配方为 A3B3C2,即蔗糖 30g/L,大豆蛋白胨
125g/L,牛肉膏20g/L。经实验验证,在此条件
下G4溶菌酶的产量可达到46U/mL,比单因素实
验确定的最适合培养基提高了7%。
2.3 最适培养条件优化的单因子实验
2.3.1 最适培养温度
  对培养温度进行优化,结果如图1所示。由图1
可知:不同的温度对产酶量和活性影响很大,在27~
30℃范围内菌体生长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酶的
活性在32~34℃之间最高。也就是说最适产酶温度
和最适生长温度并不一致,综合考虑生物量、产酶活
性、比生产量,最优发酵温度选择为32~34℃。
图1 培养温度对菌体生长和产酶的影响
Fig.1 Efectsofculturetemperatureon
productionofbacteriolyticenzyme
2.3.2 最适初始pH
  一般认为培养基中的H+和OH-可间接对微生
物的代谢产生影响,它首先作用于胞外的可解离的
弱酸(或弱碱),形成易透过细胞膜的游离态进入胞
内再作用于参与代谢的各种酶,从而影响菌体的生
长和产物的合成[4]。本实验中发酵培养基的 pH对
微生物生长和酶的产生具有非常明显的影响,结果
见图2。由图2可知:在 pH60~80时,细菌的生
长和酶的活性较好,而 pH在70~80之间酶的活
性最高,故选用发酵培养基的pH为75左右。
图2 培养基起始pH对细胞生长和产酶的影响
Fig.2 EfectsofinitialpHbacterilyticenzyme
onproductionofbacterilyticenzyme
2.3.3 最适发酵时间
  对发酵时间进行优化,结果如图3所示。由图
3可知: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酶的活性逐渐升高,
72h酶活达到最高,之后开始下降,可能是分泌出
的一些蛋白酶引起了产物的损失。从细菌生长曲
线(图3)分析:酶的积累主要发生在对数生长后期,
说明对数生长后期菌体的能量不再用于大量繁殖,
主要消耗在其代谢产物———溶菌酶的合成上,因此
酶的收获要控制在细菌生长的稳定期内[5]。
73 第1期 曹涛等:链霉菌G4溶菌酶的产生条件及特性
图3 培养时间对细胞生长和产酶的影响
Fig.3 Efectsofculturetimeonbacteriolytic
enzymeonproduction
2.4 培养条件优化的正交实验
  依据单因子实验,对培养温度、培养时间、pH进
行三因素三水平L9(3
3)的正交实验,实验结果及分
析分别见表5和表6。
表5 优化培养条件的正交实验方案
Table5 Orthogonalexperimentprogramof
optimumculturecondition
实验号
因  素

温度/℃

时间/h

pH
比酶活/
(U·mL-1)
1 32 65 7 38
2 32 72 75 42
3 32 75 8 30
4 33 65 75 37
5 33 72 8 45
6 33 75 7 31
7 34 65 8 29
8 34 72 7 36
9 34 75 75 42
表6 优化培养条件的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Table6 Resultsoforthogonalexperimentof
optimumculturecondition
误差源 A B C
K1 110 104 105
K2 113 123 121
K3 107 103 104
R(极差) 2 67 57
  从表5可以看出:最佳培养条件的组合为培养
温度33℃、培养时间72h、起始pH8。从表6可以
看出:对酶活影响显著性的顺序为培养时间、起始
pH、培养温度。
2.5 G4溶菌酶酶学性质
2.5.1 G4溶菌酶溶菌活性的测定
  按1.2.2的方法,测定保温不同时间时,酶与底
物混合体系的OD580,得到粗酶液对底物变形链球菌
的溶菌曲线,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G4溶菌酶对变形链球菌的溶菌曲线
Fig.4 BacteriolyticcurveofG4enzymeonS.mutans
  由图4可知:发酵液对变形球菌的溶解作用是
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强的,保温时间为60min时,
这种溶解作用基本上达到了极限。
2.5.2 G4溶菌酶的最适作用pH
  在0005mol/L、pH为3~11的缓冲液中,测定
酶的最适pH,结果见图5。
图5 酶的最适pH
Fig.5 OptimumreactionpHoftheenzyme
  由图5可知:G4溶菌酶的最适pH为65;在中
性偏酸的环境下,酶活损失较少;在 pH为5时,酶
活损失特别明显,可能与它的等电点接近,因此引
起了酶的溶解度降低,造成酶活的损失。在酸性pH
情况下,酶活降低较快。
253 G4溶菌酶的最适作用温度
  研究20~100℃,G4溶菌酶在0005mol/L醋
酸 醋酸钠缓冲体系中的最适作用温度,结果见
图6。
83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第9卷 
图6 酶的最适作用温度
Fig.6 Optimumreactiontemperatureoftheenzyme
  由图6可知:G4溶菌酶作用于变形链球菌的最
适温度为55℃,在50~65℃之间酶活变化不是很
大,在这个范围之外,酶活降低很明显。
2.5.4 酶的pH稳定性和热稳定性
  将酶液分别置于不同的 pH缓冲液中,20℃保
温30min,然后于20℃、pH65测定酶活,结果见
图7。由图7可知:pH为40~100时,酶的稳定性
较好,pH65时稳定性最好。将酶液在20、25、30、
40、45、50℃下保温不同时间,测定酶活,结果见图
8。由图8可知:酶在小于45℃时有较好的稳定性。
图7 pH对酶稳定性的影响
Fig.7 EfectsofpHonstabilityoftheenzymeactivity
图8 温度对酶稳定性的影响
Fig.8 Efectsoftemperatureonstabilityof
theenzymeactivity
2.5.5 金属离子对酶活的影响
  向链霉菌 G4溶菌酶中分别加入各种金属离
子,终浓度为001mol/L。在0005mol/L、pH65
的醋酸 醋酸钠缓冲体系中,55℃条件下测定试样
的酶活,以不加金属离子的酶液作对照[7-10],结果
见图9。
图9 金属离子对G4溶菌酶的影响
Fig.9 Efectsofmetalionsontheenzymeactivity
  由图9可知:Zn2+、Cu2+、Fe2+、Pb2+能使 G4溶
菌酶几乎完全失活,Co2+、Ag+、Mn2+能使酶活大部
分丧失,Mg2+、Ba2+、Ca2+、Na+对酶活影响不大。
2.5.6 G4溶菌酶与卵清溶菌酶对几种常见细菌的
作用比较
  收集几种 G+、G-细菌及酵母菌对数生长期的
细胞作为底物,按对变形链球菌的酶活测定方法,
测定链霉菌 G4溶菌酶对各种底物的溶解活性,把
对溶壁微球菌的活性定位为100,与卵清溶菌酶对
相同底物的活性进行比较,结果见表7。
表7 G4溶菌酶与卵清溶菌酶对细菌、酵母菌的活性比较
Table7 Comparisonbetweenbacteriolyticenzyme
G4andeggwhitelysozymeonsome
bacteriaandyeasts
指示菌
相对酶活/%
G4溶菌酶 卵清溶菌酶
溶壁微球菌 100 100
变形链球菌 372 0
肺炎链球菌 275 0
金黄色葡萄球菌 345 0
枯草芽孢杆菌 432 590
保加利亚杆菌 2375 492
大肠杆菌 126 0
酿酒酵母 0 0
93 第1期 曹涛等:链霉菌G4溶菌酶的产生条件及特性
  从表7可以看出:与卵清溶菌酶相比,G4溶菌
酶有较广的溶菌谱,对变形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
菌等G+细菌有较强的溶解活性,对于 G+大肠杆菌
也有一定作用,但对于酵母菌没有活性。已有的微
生物溶菌酶都是以卵清溶菌酶不能分解的底物(如
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底物筛选出来的,如拟内串生
孢霉所产的Ch酶,球孢链霉菌1829M1酶及来源于
天蓝色链霉菌的Celosyl,一般不能分解革兰氏阴性
菌,而链霉菌 G4产生的溶菌酶是一种新型的溶菌
酶,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都有很强的抑
菌作用。
3 结 论
  通过单因子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了链霉菌G4
溶菌酶的最适 C源和 N源组成:蔗糖30g/L,大豆
蛋白胨125g/L和牛肉膏20g/L,在最适培养条
件中,培养时间对菌种产酶影响最大。
  对粗酶的基本性质进行了研究,发现酶的最适
作用 温 度 和 最 适 pH 分 别 是 55℃ 和 65,
pH为40~100时,酶的稳定性较好。溶菌活性对
离子强度的变化具有高度敏感,多数金属离子会抑
制酶的活性,其中 Zn2+、Cu2+、Fe2+、Pb2+几乎可以
使其完全失活,通过对不同细菌、酵母菌的作用来
看,G4溶菌酶比卵清溶菌酶的溶菌谱更为广泛,不
仅对大部分革兰氏阳性菌有较强的溶解活性,对革
兰氏阴性菌也有作用,尤其是对变形链球菌的高活
性,使该酶在龋齿的防治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船津胜,鹤大典.溶菌酶[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
社,1982.
[2] VinogradovaKA,KirilovaNP,PolinAN.Bacterilolyticenzymes
producedbyActinomycesⅡ:biosynthesisandareasofpractical
application[J].NauchyeDokiVyssShkolyBiolNauki,1989
(2):516.
[3] 吴晓英,林影,陈慧英.溶菌酶的研究进展[J].工业微生物,
2002,32(4):5556.
[4] YokogawaK,KawataS,YoshimuraY.LyticenzymefromStrepto
mycesglobisporus1829strain[J].AgricBiolChem,1973,37
(4):799.
[5] 刘同军,张玉臻,徐文琳.变溶菌素发酵条件的优化研究(Ⅱ)
[J].食品与发酵工业,1999,25(3):59.
[6] 任光文,赵昕,刘红蕾.链霉菌RX 17溶菌酶的研究[J].生
物技术,2002,12(3):20-22.
[7] 谷跃峰,从丽娜,骆宁.重组海参溶菌酶理化特性及生物活性
的初步研究[J].中国酿造,2010(2):8889.
[8] SchuchR,NelsonD,FischetiVA.Abacteriolyticagentthatde
tectsandkilsBacilusanthracis[J].Nature,2002,418:
884889.
[9] PetrovskiAS,DeryabinDG,LoikoNG.Regulationofthefunc
tionactivityoflysozymebyalkylhydroxybenzenes[J].Microbiolo
gy,2008,78(2):144153.
[10] 刘同军,徐文琳,张玉臻.溶氧对变溶菌素发酵的影响[J].生
物工程学报,2000,16(2):
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
229231.
国外动态
美国发现可在有氧条件下生产H2的细菌
美国华盛顿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在英国《自然:通讯》杂志上发表报告说,他们发现1种细菌可以在有
O2存在的自然条件下生产H2,有望成为较廉价的H2来源。这种名为“蓝藻菌51142”的细菌在白天和夜晚
的生理活动不同。在白天有光线的时候,它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生成O2和糖分;而在夜晚,它会燃烧白天生
成的糖分来提供能量,这个过程会耗尽细胞内的O2,使得固氮酶可以安全工作,在有氧环境中也可生产 H2。
通常,固氮酶只要和O2接触就会被破坏,因此,此前发现的一些可生产 H2的微生物都需要在无氧环境中工
作,使得产氢成本提高。研究人员希马
!
里·帕克莱希说,他们正计划对这种细菌进行基因改造,进一步提
高其产氢量。
法国利用转基因绿藻开发疟疾疫苗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发表公报说,该机构的科研人员利用从转基因绿藻中提取的淀粉酶,开发出一种疟
疾疫苗。动物实验显示这种新疫苗有效。科研中心的研究人员采取了一种全新的思路,他们选取几种对疟
原虫比较有效的抗原,将其与转基因莱茵衣藻中提取出的一种名为GBSS的淀粉酶进行混合,后者的特别之
处在于能够对抗原形成保护。科研人员将这种混合物注入体内含有疟原虫的实验鼠,结果大多数实验鼠都
没有患上疟疾,从而证明了这种新疫苗的有效性。
(文伟河)
04 生 物 加 工 过 程   第9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