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Environmental factors affecting plant species diversity of understory plant communities in a Castanopsis hystrix plantation chronosequence in Pingxiang, Guangxi, China

广西凭祥不同年龄红椎林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环境解释



全 文 :第 36 卷第 1 期
2016年 1月
生 态 学 报
ACTA ECOLOGICA SINICA
Vol.36,No.1
Jan.,2016
http: / / www.ecologica.cn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D22B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460121);广西重大专项计划(1222005)
收稿日期:2014⁃11⁃24;     修订日期:2015⁃04⁃29
∗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 xu980307@ 163.com
DOI: 10.5846 / stxb201411242332
尤业明,徐佳玉,蔡道雄,刘世荣,朱宏光,温远光.广西凭祥不同年龄红椎林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环境解释.生态学报,2016,36(1):164⁃172.
You Y M, Xu J Y, Cai D X, Liu S R, Zhu H G, Wen Y G.Environmental factors affecting plant species diversity of understory plant communities in a
Castanopsis hystrix plantation chronosequence in Pingxiang, Guangxi, China.Acta Ecologica Sinica,2016,36(1):164⁃172.
广西凭祥不同年龄红椎林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环
境解释
尤业明1,2,徐佳玉1,2,蔡道雄4,刘世荣3,朱宏光1,2,∗,温远光1,2
1 广西大学林学院,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南宁  530004
2 广西大学林学院,广西高校林业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南宁 530004
3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91
4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凭祥  532600
摘要:林下植被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调控森林群落结构和功能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揭示人工林林
下植物物种组成的关键控制因素的目标出发,以不同年龄红椎林灌木层和草本层的植物群落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室
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重点探究林下植物物种组成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及其关键控制因子。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龄红椎林
的林下植物物种组成存在明显差异;RDA结果表明,胸高断面积是影响灌木层物种组成的最主要因子,胸高断面积、坡度和海
拔能显著影响影响草本层的物种组成;方差分解结果表明,所调查的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分别解释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组成变异
的 63%和 47%,微环境和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影响林下植物群落物种变异的最主要因素,而土壤与微环境、土壤与植物两者
之间,以及微环境、植物和土壤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林下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的影响较小,甚至无影响,微环境的独立效应对
林下植物物种组成的影响高于植物或土壤因素。
关键词:物种多样性;人工林;年龄;冗余分析(RDA);方差分解;南亚热带
Environmental factors affecting plant species diversity of understory plant
communities in a Castanopsis hystrix plantation chronosequence in Pingxiang,
Guangxi, China
YOU Yeming1,2, XU Jiayu1,2, CAI Daoxiong4, LIU Shirong3, ZHU Hongguang1,2,∗, WEN Yuanguang1,2
1 State Key Laboratory for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Subtropical Agro⁃Bioresources, College of Forestry,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4, China
2 Guangxi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Laboratory of Forestr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 of Forestry,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4, China
3 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Key Laboratory of Forest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Institute of Forest Ecology, Environment and Protection,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Beijing 100091, China
4 Experiment Center of Tropical Forestry,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Pingxiang 532600, China
Abstract: Understory plant communities ar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forest ecosystems, and play a crucial role in the
regulation of community structures and functions. The present study focused on the key controlling factors of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of understory plants in a Castanopsis hystrix plantation chronosequence by combining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laboratory analysis. The objectives were to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derstory plant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their key controlling factors. The results showed significant variations in the plant species
http: / / www.ecologica.cn
composition of shrub and herb layers among stand age classes in the Castanopsis hystrix forest (P< 0.05). Redundancy
analysis suggested that basal area wa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determining the shrub layer plant distribution, and basal
area, slope, and elevation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determining herb layer plant species compositions. Variation
partitioning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two categories of factors, i.e. biotic and abiotic factors, explained 63% and 47% of
the variation in the shrub and herb layer species composition, respectively. The shared effect of the microenvironment and
plant factors ( i.e. slope, elevation and basal area) was the most important combined factor determining understory plant
distribution. However, the shared effects of other combination of factors were insignificant. The effect of microenvironmental
factors wa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effect of soil or plants in determining understory plant distribution in the present study
sites.
Key Words: species diversity; plantation; stand age; redundancy analysis ( RDA); variation partitioning; south
subtropics 
人工林逐渐成为世界森林资源的重要组分,在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 20 世纪 50 年
代以来,我国的林业经营策略主要通过采伐自然林并造单一树种人工纯林用以满足木材产品的需求,其在给
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若干生态问题(例如:土壤肥力下降,物种多样性减少和稳定性降低
等),这些因素都可以造成其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下降,必然会影响我国人工林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迫切需
要建立一种既能够提供高产值木材,也能够增加人工林生物多样性、提高土壤肥力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
经营模式[2]。 设计完善、多目标经营管理的人工林能够恢复部分天然林所具有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1]。 减
缓土壤肥力衰退、增加人工林生物多样性以及林地长期生产力维持已成了林学界普遍关注和亟待解决的
问题。
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是构成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部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灌木层和草本层对维持整个
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在维持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维持系统稳
定、调控地上和地下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水土保持、影响种子的萌发以及幼苗生长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
作用[3⁃5]。 近期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的Wu等[6]发现通过去除人工林林下灌草能引起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的改变并显著减缓凋落物的分解,最终必将影响人工林的养分循环、以及土壤碳排放。 但由于灌木层和草本
层相对于乔木层而言,其生物量在整个群落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而常常被人们所忽视。 影响林下植物群落
物种分布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林分的冠层结构和光照条件[7⁃9]、土壤养分[10]、林分类型和年龄以及经营措
施[11]等。 Ford等[12]通过研究不同年龄序列的阔叶林林下植被发现,林下植被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在不同年
龄序列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 Jules等[13]通过一组 420年的年龄序列研究也发现林下物种丰富度与年龄
之间不存在线性关系。
红椎(Castanopsis hystrix)作为我国重要的珍贵人工树种的代表,已在南方地区得到迅速发展。 但随着林
分结构的改变,生物多样性以及土壤养分循环势必发生变化,最终将影响人工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可持续经
营。 以往研究更多关注其水土保持、土壤养分、生物量、以及物种多样性等,而对其潜在影响林下植物物种多
样性的关键控制因子的认识尚亟需加强。 本研究以广西凭祥不同年龄红椎人工林的林下植物群落作为研究
对象,利用冗余度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和方差分解(Variation partitioning)等多元统计分析,较为系统探
究林下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与生物和非生物因子之间的关系,确定影响人工林林下物种分布格局的最主要因
子,为准确预测人工林林下物种变化并制定科学有效的营林措施和管理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样地概况
本研究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凭祥市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的试验场区域内(22°10′ N,
561  1期       尤业明  等:广西凭祥不同年龄红椎林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环境解释  
http: / / www.ecologica.cn
106°50′ E),海拔 130—1045 m,地形地貌复杂;该区域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南亚热带和北热带气候特
点,年平均温度为 21℃,年均降雨量 1500 mm,主要发生在每年的 4—9月份,年均日照 1260h;土壤类型为花
岗岩风化形成的红壤土为主[14]。
2013年 8月,本研究在考虑树龄和地形等因素的条件下,选取人为干扰较少区域的四组不同年龄(6,16,
30a和 33a)的红椎林作为研究对象,按坡位每组年龄分别随机布设 3 块 1000 m2(20m × 50m)的独立标准样
地,每块 20m × 50m样地细分为 10个 100 m2(10m × 10m)的样方。
1.2  样地调查
本研究采用典型的样地调查方法,记录样地周边营林小班情况,以及样地的经纬度、海拔、坡度、坡向、坡
位等基础信息。 分别对每个样地中胸径大于 2 cm 的乔木进行每木检尺,利用胸径尺测定林木胸径(1.3 m
处),并记录树高、枝下高和冠幅等指标;对样地每个 10m × 10m样方内固定一角设置一个 4 m2(2m × 2m)小
样方调查灌木物种分布,并记录种名、盖度、个体数、平均高度;以此同时在灌木小样方内固定的一角设置一个
1 m2(1m × 1m)的小样方调查草本层物种分布,并记录种名、盖度、个体数、平均高度。 样地的基本信息详见
表 1。
表 1  样地基本信息
Table 1  Summary of stand characteristics measure in August 2013
林龄 / a
Stand age
海拔 / m
Elevation
胸高断面积
Basal area /
(m2 / hm2)
凋落物量
Litter mass /
(g / m2)
坡向
Slope aspect
坡度 / %
Slope
郁闭度
Canopy density
6 325 11.14±3.90 67.13±4.21 SE 53.17 0.40
16 266 47.43±6.87 50.18±5.52 SE 53.17 0.60
30 460 91.39±6.30 65.62±4.50 NE 57.74 0.90
33 360 95.94±6.87 59.6±3.35 N 26.77 0.70
1.3  土壤样品采集和测定
分别在每块样地的 1、5、8 号样方各挖取土壤剖面 1 个,分 0—20cm,20—40cm,40—100cm 三层取样,将
同一样地不同样方同一土层的土样样品混合,采用四分法取 1 kg左右的混合土样带回实验室,风干研磨后过
2mm和 0.149mm土壤筛后封存供测定。 环刀法测定土壤的容重和孔隙度,采用燃烧法测定有机碳含量、凯氏
定氮法测定全氮含量、氯化钾浸提⁃靛酚蓝比色法测定铵态氮含量、硫酸肼⁃N⁃(1⁃萘基)乙二胺盐酸⁃比色法测
定硝态氮含量、凯氏消煮⁃钼锑抗比色法测定全磷含量、双酸浸提⁃钼锑抗比色法测定有效磷含量、氢氧化钠碱
熔⁃火焰光度法测定土壤全钾含量、乙酸铵浸提⁃火焰光度法测定速效钾含量。 pH 值采用氯化钾浸提⁃电位法
测定,水土比为 2.5∶1。
1.4  数据分析
为了描述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在其相对应群落中的地位,本研究采用物种重要值( IV)反映其在相
应群落中的优势,计算公式为:
重要值 =(相对多度 + 相对盖度 + 相对频度) / 3 (1)
本研究采用物种丰富度和 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α多样性)描述样地的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多样
性,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
H = ⁃∑

i = 1
P i lnP i( ) (2)
式中,P i表示第 i个种的多度比例,即 P i =
Ni
N0

本研究采用 β多样性指数描述不同环境梯度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的变化,Whittaker β 多样性
指数:
661   生  态  学  报      36卷 
http: / / www.ecologica.cn
β = S

- 1 (3)
式中,S是研究系统中所记录到的总物种数,A为环境梯度上(样方)所发现物种的平均数。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分别比较不同年龄红椎林之间的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指
数、物种丰富度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程度。 以上所有分析均在软件 SPSS 17.0 for Windows (SPSS Inc.,
Chicago, USA)下运行,采用 LSD程序分析比较它们均值的差异性,显著性水平设为 P<0.05.
基于野外观测和室内分析,一共得到了 22个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包括微环境:海拔、坡位、坡向和坡度;植
物特性:树龄、胸高断面积、地表凋落物量和郁闭度;土壤性质:容重(BD)、含水量(%SWC)、总孔隙度、pH值、
有机碳含量(SOC)、总氮(TN)、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全磷(TP)、有效磷(AP)、全钾(TK)、速效
钾(AK)、碳氮比(C / N)和氮磷比(N / P)。
本研究采用冗余分析(RDA)确定影响该区域红椎林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变异的最主要因子。 首先在
RDA程序中运用蒙特卡洛检验(Monte Carlo, 499 iterations)对得到的 22个生物和非生物因子进行预选,把具
有显著性影响(P<0.05)的生物和非生物因子作为最后 RDA 分析的环境变量。 物种数据分别采用灌木层和
草本层物种的重要值数据,其中灌木层物种数据矩阵为 12 × 63,草本层物种数据矩阵为 12 × 31。 在环境变
量进入 RDA分析之前也需经过转换和量化,其中坡向的转换采用将罗盘测定的 0—360°之间的方位角转换为
0—1之间的数值(transformation of aspect, TRASP; Roberts and Cooper, 1989)。 转换公式如下:
TRASP ={1⁃cos[(π / 180)(aspect-30)] / 2 (4)
式中,TRASP 为坡向指数,aspect为罗盘测得的坡向方位角度,TRASP 值越大,表示生境越干热[15]。 而对于立
地的坡位,分别采用 1、2、3表示下、中、上坡[16]。
以上 RDA分析在软件 CANOCO for Windows 4.5 (Biometris⁃Plant Research international, Wageningen, The
Netherlands) 上进行。 所有的数据在分析之前均经过对数转换。
运用“Vegan”数据包里的“Varpart”功能对影响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组成的生境因子进行方差分解分析,
该程序在 R 3.01(R⁃Development Core Team 2009)上运行,所有数据均经过海灵格(Hellinger)转换。 运用韦恩
图显示各类型生境因子的纯效应(pure effect)以及它们之间的共同效应(share effect),图中的数字代表生境
因子对灌木层或草本层物种组成的解释率;a, b和 c分别代表微环境、植物特性和土壤性质对灌木层或草本
层物种组成的纯效应;d, e和 f代表两组变量之间对灌木层或草本层物种组成的共同效应;g代表三组变量之
间对灌木层或草本层物种组成的共同效应。 解释率为负值时,在图中不作显示,但其解释率等同于“0” [17⁃18]。
2  结果分析
2.1  不同年龄红椎林的林分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变化
在本研究调查的不同年龄的红椎林中,其胸高断面积达到了极显著的差异(P<0.001, F(3,11) = 43.022)。
在所测定的土壤理化性质中,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pH 值、全磷和速效钾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df =
3, 11),而其它土壤理化性质指标的差异性不显著(P>0.05, df= 3, 11)。 在 4组年龄中,33a红椎林的土壤容
重最大,30a的其次,6a的最小;而土壤含水量在 6a 的林分中最大,30a 的其次,16a 的最小;土壤 pH 值在 6a
的林分中最大,16a的其次,30a的最小;土壤全磷含量在 30a的林分中最高,6a 的其次,16a 的最小;速效钾含
量在 33a的林分中最高,6a的其次,30a的最小(表 2)。
2.2  不同年龄红椎林林下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变化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龄红椎之间的灌木层 β 多样性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
F(3, 11)= 6.286),而物种丰富度、α多样性虽然也存在较大差异,但均没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df = 3, 11)。
在 4组年龄中,33a红椎林下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最高,6a的其次,30a的最小;α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规律与物
种丰富度的变化规律相似,而 β多样性指数则表现为 30a的最大,16a的其次,6a和 33a的几乎相同(图 1)。
761  1期       尤业明  等:广西凭祥不同年龄红椎林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环境解释  
http: / / www.ecologica.cn
表 2  不同年龄红椎林之间土壤理化性质汇总表(平均值±标准误差,n= 3)
Table 2  Information on soil physicochemical variables of contrasting stand age classes in Castanopsis hystrix forest (means ± std. error; n= 3)
变量
Variable
树龄 Stand age
6a 16a 30a 33a
容重 BD 0.94±0.03b 1.12±0.03a 1.16±0.06a 1.24±0.09a
含水量%SWC(体积分数) 30.90±1.25a 25.04±0.78b 31.12±1.61a 25.11±0.30b
总孔隙度 SP 70.07±9.96a 54.38±0.96a 52.96±1.89a 57.96±8.59a
pH值 4.48±0.11a 4.31±0.09a 4.02±0.02b 4.30±0.05a
有机碳 SOC / (g / kg) 13.16±1.24a 12.29±1.21a 13.26±2.11a 9.61±2.52a
总氮 TN / (g / kg) 1.46±0.21a 1.41±0.20a 1.84±0.23a 1.37±0.35a
碳氮比 C / N 9.55±1.83a 9.43±2.44a 7.64±1.85a 8.74±3.52a
铵态氮 NH4 ⁃N / (mg / kg) 26.83±3.17a 24.08±0.80a 23.74±1.64a 24.22±2.54a
硝态氮 NO3 ⁃N / (mg / kg) 12.29±5.70a 5.05±2.37a 17.76±1.95a 12.00±4.85a
全磷 TP(g / kg) 0.20±0.02b 0.14±0.03c 0.27±0.01a 0.19±0.01bc
速效磷 AP / (mg / kg) 1.83±0.57a 1.14±0.11a 1.03±0.22a 1.23±0.28a
氮磷比 N / P 7.11±0.76a 10.66±0.95a 6.86±0.56a 7.38±2.00a
全钾 TK / (g / kg) 21.27±5.45a 12.77±0.78ab 8.20±0.78b 15.57±1.47ab
速效钾 AK / (mg / kg) 86.67±22.93a 24.33±8.67b 17.33±3.18b 100.00±15.04a
    不同字母表示该指标在不同年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BD:容重 soil bulk density;%SWC:含水量 soil water content;SP:总孔隙度
soil porosity;SOC:有机碳 soil organic carbon;TN:总氮 total nitrogen;C / N:碳氮比 soil organic carbon to total nitrogen ratio;NH4 ⁃N:铵态氮 ammonium
nitrogen;NO3 ⁃N:硝态氮 nitrate nitrogen;TP:全磷 total phosphorus; AP:速效磷 available phosphorus;N / P:氮磷比 soil total nitrogen to total phosphorus
ratio;TK:全钾 total potassium;AK:速效钾 available potassium
图 1  不同年龄红椎林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变化(平均值 ± 标准误差,n= 3)
Fig.1  The species diversity and richness in shrub layer and herb layer varying stand age classes in Castanopsis hystrix forest (Values are
mean ± SE, n= 3)
不同字母代表该指标在不同年龄之间的差异性显著(P<0.05)
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α多样性和 β多样性的差异均没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df = 3, 11)。 在 4 组年
龄中,33a红椎林下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最高,16a的其次,6a和 30a之间无差异;α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规律和
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规律相似,而 β多样性指数则表现为 30a的最大, 6a的其次, 33a的最小(图 1)。
2.3  影响不同年龄红椎林下物种组成的主要生物和非生物因子
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第一主成分轴和第二主成分轴分别能够解释灌木层物种组成和生境因子关
系变异的 60.9%和 19.9%,第一主成分轴能把 6a或 16a红椎林灌木层的物种和 30a或 33a的区分开,而 6a和
861   生  态  学  报      36卷 
http: / / www.ecologica.cn
16a红椎林灌木层的物种组成能被第二主成分轴分开,30a和 33a红椎林的灌木层物种组成差异不明显,没有
被任何成分轴区分开。 在调查或测定的 22 个生物和非生物因子中,通过进行蒙特卡洛检验预选后确定了 9
个与灌木层物种变异显著相关的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并被选入最后的模型分析,包括树龄、胸高断面积、郁闭
度、容重、坡度、坡位、坡向、pH值和土壤全钾含量,而最后模型确定胸高断面积是影响灌木层物种变异的最主
要生境因子(P<0.01, F= 9.25)(图 2)。
草本层物种组成的 RDA结果表明:第一主成分轴和第二主成分轴总共能解释草本层物种组成和生境因
子关系变异的 70.2%,不同年龄红椎林草本层的物种组成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异,第一主成分轴能把 6a 或 16a
红椎林草本层的物种组成和 30a或 33a的区分开,而第二主成分轴能把 6a 和 16a,以及 30a 和 33a 红椎林草
本层的物种组成区分开。 在调查或测定的 22个生物和非生物因子中,通过进行蒙特卡洛检验预选后确定了
8个与草本层物种组成变异显著相关的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并被选入最后的模型分析,包括胸高断面积、树龄、
坡度、郁闭度、海拔、土壤全磷含量、pH值和坡向,而最后模型确定胸高断面积、坡度和海拔是影响草本层物种
变异的最主要生境因子(P<0.05)(图 2)。
图 2  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组成与样地主要环境因子之间的冗余分析(RDA)
Fig.2  Redundance analysis (RDA) ordination of shrub layer and herb layer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dominant site factors
2.4  影响不同年龄红椎林下物种组成的因子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结果表明,本研究所调查的 3类生境因子(微环境、植物特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总叠加效应分
别解释了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变异的 63%和 47%。 然而影响灌木层物种组成的因素主要来自微环境和植物
特性两类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几乎解释了灌木层物种变异的 50%(图 3e1),其次是微环境的独立效应解释
了 12%灌木层物种的变异(图 3a1),而植物特性或土壤性质的独立效应以及微环境和土壤性质两类因子之间
的交换作用对灌木层物种变异的解释率较小(图 3b1, c1,d1),植物特性和土壤两类因子之间以及微环境、植
物和土壤三类因子之间的交互作者没有对灌木层的物种变异产生影响(图 3f1,g1)。
本研究表明影响草本层物种组成的主要因素同样来自微环境和植物特性两类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几乎
解释了草本层物种变异的 30%(图 3e2),其次是微环境或植物特性的独立效应,解释了草本层物种变异的
10%(图 3a2,b2),而微环境和土壤性质两类因子以及微环境、植物特性和土壤性质三类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
对草本层物种组成的影响较小(图 3d2,g2),而土壤性质的独立效应以及土壤性质和植物特性两类因子之间
的交换作用在本研究中没有发现对草本层物种变异产生任何影响。
961  1期       尤业明  等:广西凭祥不同年龄红椎林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环境解释  
http: / / www.ecologica.cn
图 3  方差分解分析微环境、植物特性和土壤性质分别对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变异影响的纯效应(pure effect)和共同效应(share effect)
Fig.3  Individual and shared effects of microenviroment, plant and edaphic factors on shrub layer and herb layer as derived from variation
partitioning analysis
Values are proportions of variations explainable by individual ( letters a through c) and shared (letters d through g) effects of the three categories of
factors
3  结论与讨论
林下植被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控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和多样性上发挥着不可替
代的作用。 许多研究表明,林分年龄、林分类型通过影响林分的冠层结构、土壤养分和微环境调控林下灌木层
或草本层的物种组成[15,19]。 人工林的林下植物分布不仅受到经营树种、林冠郁闭度和经营措施的影响[11],
而且还受到立地条件(海拔、地形、地貌、土壤养分和光照条件等)的作用,其中光照条件是影响林下植物物种
组成和生长的主要因素之一[8,19]。 本研究的 RDA结果较好反映了生物和非生物因子与灌木层或草本层物种
组成的关系,揭示了乔木层的胸高断面积是影响红椎林灌木层物种变异的最主要因子,胸高断面积、海拔和坡
度是影响红椎林草本层物种变异的最主要因子,其中,本研究的胸高断面积变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林分
的冠层结构特征。 这与许多前期的研究结果一致[20⁃22]。
一些经典的理论模型结果认为林下物种的丰富度在幼龄林中趋于最大,因为这时候其冠层郁闭度最小,
随着年龄的增加,其冠层郁闭度增大,其林下物种丰富度也随之减少,但到了老龄林阶段,由于其冠层郁闭度
逐渐变小,其林下物种丰富度将再度出现增大现象[13]。 本研究的结果与之相似,冠层郁闭度从 6a树龄到 30a
树龄之间是增大,随后出现减少现象,而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和 α 多样性也随冠层郁闭度的增大而逐步减
少,而后来又随郁闭度减少而出现增大现象。 但在本研究中,不同年龄红椎林的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和 α 多样
性差异性不显著,与年龄或冠层郁闭度不存在线性关系,这与一些前期研究结果一致,认为树龄不能显著影响
其林下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12]。 此外,本研究发现土壤理化性质除了少数指标外,其大部分指标在
不同年龄红椎林之间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与一些研究发现土壤理化性质在不同年龄序列中发生了显著变
化的结果有所不同,这种矛盾的出现可能与本研究中不同年龄的优势植被群落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或所选取
的年龄梯度小(只有 27a)有关,而其他一些前期的研究所选年龄梯度较大或植被群落特征已经发生明显
改变[23]。
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分布是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大区域尺度上,降雨和温度被
认为是影响植被分布格局的两大重要因素;但微环境(坡度、坡向、海拔等)、土壤理化性质(有机碳、总氮、全
磷和速效磷等)也可能是影响景观及群落水平上物种组成的重要因素[24]。 本研究证实了小区域尺度上不同
年龄红椎林的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组成存在明显差异,表明了该地区人工林的林下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可能
易受微环境和乔木层特征的影响。 许多前期的研究表明不同的海拔梯度上植物的分布存在显著性的差异,海
071   生  态  学  报      36卷 
http: / / www.ecologica.cn
拔梯度被认为是调控物种分布格局的主要因子之一[18⁃19],但本研究发现海拔没有显著影响灌木层的物种组
成,这可能与本研究的海拔梯度变化范围小有关(266—460 m),但其能显著影响了草本层是物种组成,表明
该地区人工林的草本层的物种组成相对灌木层来说更易受海拔梯度的影响。 地形因子中,坡向、坡位和坡度
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小尺度上的光照、水分,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影响物种的组成[20,25],这可能也
是本研究中坡度能显著影响草本层的物种组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林分类型或年龄的差异,其对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组成的影响主要体现林内的微环境(光照、水分
等)、土壤性质和凋落物性质等因素的作用。 有研究表明,不同林分类型或年龄的森林群落之间的土壤理化
性质和植被的冠层结构可能存在显著的差异,这可能会直接导致响林下植被的物种组成和分布格局发生明显
的变化。 植物的冠层特性可以通过影响森林群落的微气候(例如:光照、净降雨量和蒸散量),最终通过影响
温度和水分来调控林下植物的物种分布,被广泛认为是影响林下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的显著性因子[17,26],这与
本研究的结论相似。 然而在本研究中,没有发现任何测定的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变量能够显著影响灌木层或
草本层的物种组成,这可能与本研究的土壤理化性质在不同年龄红椎林之间的变化幅度小没有能够对林下植
物的物种组成产生明显效应有关,或者其作用已被植物的冠层结构或地形因子等的作用所掩盖,这与 Yu 和
Sun等[15]的研究结果相似,但与一些研究认为的土壤养分是驱动小区域尺度植被物种分布格局的结论有所
不同[9,24]。
同时,本研究通过方差分解分析发现,所调查的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只能解释部分林下植物群落的物
种变异,特别是对草本层物种的变异存在超过 50%的未解释部分,暗示了还存在很多未调查的因子可能也是
显著影响该地区红椎林下植物群落物种变异的重要因子之一,经营历史、经营措施、临界效应和人工抚育等因
素也可能是影响该地区人工林林下物种组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研究发现微环境和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
影响该区域人工林林下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的最主要因素,而土壤与微环境、土壤与植物两者之间,以及微环
境、植物和土壤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林下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的影响较小,甚至无影响;此外,各类生物或
非生物因子的独立效应对本研究人工林林下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的影响有差异,微环境的独立效应对林下灌
木层物种组成的影响要高于植物或土壤的独立效应,微环境和植物的独立效应对林下草本层物种组成的影响
也是不容忽视的。
综上所述,林下植被的物种丰富度和 α 多样性在不同年龄红椎林之间差异不显著,土壤理化性质除个别
指标外,其余大部分指标在不同年龄红椎林之间差异也不显著。 不同年龄红椎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组
成存在明显差异,其中 6a或 16a林分与 30a或 33a的差异程度最为明显,而 6a和 16a以及 30a和 33a之间的
林下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差异较小;胸高断面积是影响灌木层物种变异的最显著因子,而影响林下草本层物种
组成的最主要因子为胸高断面积、坡度和海拔;微环境和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影响该区域人工林林下植物
群落物种组成的最主要因素,而土壤与微环境、土壤与植物两者之间,以及微环境、植物和土壤三者之间的相
互作用对林下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的影响较小,甚至无影响;微环境的独立效应对林下植物群落物种变异的
影响要高于植物或土壤的独立效应。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 ]  Paquette A, Messier C. The role of plantations in managing the world's forests in the Anthropocene. 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2009, 8(1): 27⁃34.
[ 2 ]   Vesterdal L, Schmidt I K, Callesen I, Nilsson L O, Gundersen P. Carbon and nitrogen in forest floor and mineral soil under six common European
tree species.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08, 255(1): 35⁃48.
[ 3 ]   Muller R N. Nutrient relations of the herbaceous layer in deciduous forest ecosystems / / Gilliam F S, Roberts M R. The Herbaceous Layer in Forests
of Eastern North America.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15⁃37.
[ 4 ]   Whigham D F. Ecology of woodland herbs in temperate deciduous forests. 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Evolution, and Systematics, 2004, 35:
583⁃621.
[ 5 ]   Gilliam F S. The ec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herbaceous layer in temperate forest ecosystems. Bioscience, 2007, 57(10): 845⁃858.
171  1期       尤业明  等:广西凭祥不同年龄红椎林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环境解释  
http: / / www.ecologica.cn
[ 6 ]  Wu J P, Liu Z F, Wang X L, Sun Y X, Zhou L X, Lin Y B, Fu S L. Effects of understory removal and tree girdling on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and litter decomposition in two Eucalyptus plantations in South China. Functional Ecology, 2011, 25(4): 921⁃931.
[ 7 ]   Macdonald S E, Fenniak T E. Understory plant communities of boreal mixedwood forests in western Canada: natural patterns and response to
variable⁃retention harvesting.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07, 242(1): 34⁃48.
[ 8 ]   Tinya F, Márialigeti S, Király I, Németh B, Ódor P. The effect of light conditions on herbs, bryophytes and seedlings of temperate mixed forests in
Örség, Western Hungary. Plant Ecology, 2009, 204(1): 69⁃81.
[ 9 ]   Van Couwenberghe R, Collet C, Lacombe E, Gégout J C. Abundance response of western European forest species along canopy openness and soil
pH gradients.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11, 262(8): 1483⁃1490.
[10]   Härdtle W, von Oheimb G, Westphal C. The effects of light and soil conditions on the species richness of the ground vegetation of deciduous forests
in northern Germany (Schleswig⁃Holstein) .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03, 182(1 / 3): 327⁃338.
[11]   Barbier S, Gosselin F, Balandier P. Influence of tree species on understory vegetation diversity and mechanisms involved a critical review for
temperate and boreal forests.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08, 254(1): 1⁃15.
[12]   Ford W M, Odom R H, Hale P E, Chapman B R. Stand⁃age, stand characteristics, and landform effects on understory herbaceous communities in
southern Appalachian cove⁃hardwoods.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000, 93(2): 237⁃246.
[13]   Jules M J, Sawyer J O, Jules E S. Assess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tand development and understory vegetation using a 420⁃year
chronosequence.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08, 255(7): 2384⁃2393.
[14]   Huang X M, Liu S R, Wang H, Hu Z D, Li Z G, You Y M. Changes of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and community composition through mixing
nitrogen⁃fixing species with Eucalyptus urophylla in subtropical China.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2014, 73: 42⁃48.
[15]   Yu M, Sun O J. Effects of forest patch type and site on herb⁃layer vegetation in a temperate forest ecosystem.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13, 300: 14⁃20.
[16]   邱扬, 张金屯. DCCA排序轴分类及其在关帝山八水沟植物群落生态梯度分析中的应用. 生态学报, 2000, 20(2): 199⁃206.
[17]   Peres⁃Neto P R, Legendre P, Dray S, Borcard D. Variation partitioning of species data matrices: estimation and comparison of fractions. Ecology,
2006, 87(10): 2614⁃2625.
[18]   Sattler T, Borcard D, Arlettaz R, Bontadina F, Legendre P, Obrist M K, Moretti M. Spider, bee, and bird communities in cities are shaped by
environmental control and high stochasticity. Ecology, 2010, 91(11): 3343⁃3353.
[19]   朱宏光, 熊江波,尤业民,兰保国,温远光,杨瑶青,刘正富,杨建基. 不同更新方式巨尾桉林下植物群落变化及其环境解释. 广西科学,
2014, 21(5): 469⁃476.
[20]   刘秋锋, 康慕谊, 刘全儒. 中条山混沟地区森林乔木种的数量分类与环境解释. 植物生态学报, 2006, 30(3): 383⁃391.
[21]   冯云, 马克明, 张育新, 祁建. 辽东栎林不同层植物沿海拔梯度分布的 DCCA分析. 植物生态学报, 2008, 32(3): 568⁃573.
[22]   余敏, 周志勇, 康峰峰, 欧阳帅, 米湘成, 孙建新. 山西灵空山小蛇沟林下草本层植物群落梯度分析及环境解释. 植物生态学报, 2013,
37(5): 373⁃383.
[23]   Nyberg G, Bargués Tobella A, Kinyangi J, Ilstedt U. Soil property changes over a 120⁃yr chronosequence from forest to agriculture in western
Kenya. 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 2012, 16(7): 2085⁃2094.
[24]   Siefert A, Ravenscroft C, Althoff D, Alvarez⁃Yépiz J C, Carter B E, Glennon K. L, Heberling J M, Jo I S, Pontes A, Sauer A, Willis A, Fridley
J D. Scale dependence of vegetation – environment relationships: a meta⁃analysis of multivariate data. Journal of Vegetation Science, 2012, 23
(5): 942⁃951.
[25]   沈泽昊, 张新时, 金义兴. 地形对亚热带山地景观尺度植被格局影响的梯度分析. 植物生态学报, 2000, 24(4): 430⁃435.
[26]   Wulf M, Naaf T. Herb layer response to broadleaf tree species with different leaf litter quality and canopy structure in temperate forests. Journal of
Vegetation Science, 2009, 20(3): 517⁃526.
271   生  态  学  报      36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