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CO2 emissions transfer embedded in inter-regional trade in China

中国区域间隐含碳排放转移



全 文 :
摇 摇 摇 摇 摇 生 态 学 报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渊杂匀耘晕郧栽粤陨 载哉耘月粤韵冤
摇 摇 第 猿源卷 第 员员期摇 摇 圆园员源年 远月摇 渊半月刊冤
目摇 摇 次
前沿理论与学科综述
土壤大孔隙流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高朝侠袁徐学选袁赵娇娜袁等 渊圆愿园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能源基地生态修复
我国大型煤炭基地建设的生态恢复技术研究综述 吴摇 钢袁魏摇 东袁周政达袁等 渊圆愿员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国家大型煤电基地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研究要要要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煤电基地为例
魏摇 东袁全摇 元袁王辰星袁等 渊圆愿圆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基于 阅孕杂陨砸模型的国家大型煤电基地生态效应评估指标体系 周政达袁王辰星袁付摇 晓袁等 渊圆愿猿园冤噎噎噎噎
西部干旱区煤炭开采环境影响研究 雷少刚袁卞正富 渊圆愿猿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露天煤矿区生态风险受体分析要要要以内蒙古平庄西露天煤矿为例 高摇 雅袁陆兆华袁魏振宽袁等 渊圆愿源源冤噎噎噎
草原区矿产开发对景观格局和初级生产力的影响要要要以黑岱沟露天煤矿为例
康萨如拉袁牛建明袁张摇 庆袁等 渊圆愿缘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三七对土壤中镉尧铬尧铜尧铅的累积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 林龙勇袁阎秀兰袁廖晓勇袁等 渊圆愿远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某焦化场地土壤中多环芳烃分布的三维空间插值研究 刘摇 庚袁毕如田袁权摇 腾袁等 渊圆愿苑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个体与基础生态
杉木人工混交林对土壤铝毒害的缓解作用 雷摇 波袁刘 摇 彬袁罗承德袁等 渊圆愿愿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基于 啄员缘晕稳定同位素分析的人工防护林大型土壤动物营养级研究 张淑花袁张雪萍 渊圆愿怨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铅镉抗性菌株 允月员员强化植物对污染土壤中铅镉的吸收 金忠民袁沙摇 伟袁刘丽杰袁等 渊圆怨园园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陕北地区石油污染土壤中不动杆菌属的筛选尧鉴定及降解性能 王摇 虎袁吴玲玲袁周立辉袁等 渊圆怨园苑冤噎噎噎噎
祁连山高山植物根际土放线菌生物多样性 马爱爱袁徐世健袁敏玉霞袁等 渊圆怨员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新疆沙冬青 粤酝和 阅杂耘真菌的空间分布 姜摇 桥袁贺学礼袁陈伟燕袁等 渊圆怨圆怨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聚糠萘水剂对不同积温带玉米花后叶片氮同化的影响 高摇 娇袁董志强袁徐田军袁等 渊圆怨猿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内蒙古河套灌区玉米与向日葵霜冻的关键温度 王海梅袁侯摇 琼袁云文丽袁等 渊圆怨源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四种类型栓皮栎栲胶含量 尹艺凝袁张文辉袁何景峰袁等 渊圆怨缘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食物胁迫对翅二型丽斗蟋飞行肌和繁殖发育的影响 吴红军袁赵吕权袁曾摇 杨袁等 渊圆怨远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颜色对梨小食心虫产卵选择性的影响 杨小凡袁马春森袁范摇 凡袁等 渊圆怨苑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缓释单萜类挥发物对落叶松毛虫行为及落叶松主要防御蛋白的影响 林摇 健袁刘文波袁孟昭军袁等 渊圆怨苑愿冤噎噎
种群尧群落和生态系统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植被恢复格局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胡婵娟 袁郭摇 雷 袁刘国华 渊圆怨愿远冤噎噎噎噎噎噎
刺参池塘底质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 闫法军袁田相利袁董双林袁等 渊圆怨怨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基于 阅郧郧耘技术的茯砖茶发花过程细菌群变化分析 刘石泉袁胡治远袁赵运林 渊猿园园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景观尧区域和全球生态
中国区域间隐含碳排放转移 刘红光袁范晓梅 渊猿园员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西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主要林分 缘园年碳汇潜力 姚摇 平袁 陈先刚袁周永锋袁等 渊猿园圆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青海湖流域草地植被动态变化趋势下的物候时空特征 李广泳袁李小雁袁赵国琴袁等 渊猿园猿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黑龙江省温带森林火灾碳排放的计量估算 魏书精袁罗碧珍袁孙摇 龙袁等 渊猿园源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三峡库区森林植被气候生产力模拟 潘摇 磊袁肖文发袁唐万鹏袁等 渊猿园远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三峡水库支流拟多甲藻水华的形成机制 朱爱民袁李嗣新袁胡摇 俊袁等 渊猿园苑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流域库坝工程开发的生物多样性敏感度分区 李亦秋袁鲁春霞袁邓摇 欧袁等 渊猿园愿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城乡与社会生态
基于集对分析的京津冀区域可持续发展协调能力评价 檀菲菲袁张摇 萌袁李浩然袁等 渊猿园怨园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江西省自然保护区发展布局空缺分析 黄志强袁陆摇 林袁 戴年华袁等 渊猿园怨怨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经济指数评价 黄和平袁彭小琳 袁孔凡斌袁等 渊猿员园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基于有害干扰的中国省域森林生态安全评价 刘心竹袁米摇 锋袁张摇 爽袁等 渊猿员员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期刊基本参数院悦晕 员员鄄圆园猿员 辕 匝鄢员怨愿员鄢皂鄢员远鄢猿圆愿鄢扎澡鄢孕鄢 预 怨园郾 园园鄢员缘员园鄢猿缘鄢圆园员源鄄园远
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
封面图说院 三峡库区森林植被要要要三峡地区属亚热带区域袁山高坡陡尧地形复杂尧物种丰富袁森林是其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袁
其面积占到库区总面积的 猿苑豫左右袁库区内现有森林可初步分为 圆 个植被型组袁愿 个植被型袁员愿 个群系组袁源源 个群
系袁员园圆个群丛袁主要树种有马尾松尧杉树尧柏树等袁低海拔处多为落叶阔叶林尧常绿阔叶林袁较高海拔分布有针阔混交
林尧针叶混交林尧灌木林等袁人工林主要有经济林尧竹林等遥 对三峡库区森林气候生产力进行模拟袁分析库区森林植
被的生产力并进行预测袁可以为三峡库区的生态建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遥
彩图及图说提供院 陈建伟教授摇 北京林业大学摇 耘鄄皂葬蚤造院 糟蚤贼藻泽援糟澡藻灶躁憎岳 员远猿援糟燥皂
第 34 卷第 11 期
2014年 6月
生 态 学 报
ACTA ECOLOGICA SINICA
Vol.34,No.11
Jun.,2014
http: / / www.ecologica.cn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41101118)
收稿日期:2012鄄11鄄19; 摇 摇 网络出版日期:2014鄄02鄄24
*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E鄄mail: liuhg@ njau.edu.cn
DOI: 10.5846 / stxb201211191627
刘红光, 范晓梅.中国区域间隐含碳排放转移.生态学报,2014,34(11):3016鄄3024.
Liu H G, Fan X M.CO2 emissions transfer embedded in inter鄄regional trade in China.Acta Ecologica Sinica,2014,34(11):3016鄄3024.
中国区域间隐含碳排放转移
刘红光1,*, 范晓梅2
(1.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摇 210095; 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遥感学院, 南京摇 210044)
摘要: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对消费视角下碳排放的核算方法及国际贸易中隐含碳排放转移的研究是当前国际学术界碳排放研究
的焦点问题之一。 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构建了区域间隐含碳排放转移的核算方法,
并计算了 1997年和 2007年中国 8个主要区域间隐含的碳排放转移及其变化。 结果显示,不管是在规模还是空间上,中国区域
间隐含碳排放转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总体上呈现向西部地区延伸的趋势,尤其是西北地区成为最大的碳排放承接区域。 而京
津和东南沿海地区始终是主要的碳转出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因出口而导致的碳排放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增加最为明显。
因此,调整东部地区的出口结构,优化投资和消费结构,避免落后淘汰产能通过区域转移进一步发展,提高节能技术的应用是我
国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碳排放; 投入产出; 碳转移
CO2 emissions transfer embedded in inter鄄regional trade in China
LIU Hongguang1,*, FAN Xiaomei2
1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 China
2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Nanjing 210044, China
Abstract: As the global climate change problem becomes increasingly serious, the global climate negotiation process
becomes more complex and pressure increases on China to reduce its carbon emissions. The challenge of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s has become a focu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e police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imed at reducing
nationally produced CO2 emissions may result in the relocation of emission鄄intensive industries to poor countries with less
stringent policies. This often leads to a simple relocation of emissions and to an absolute increase of emissions, owing to less
advanced technolog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a failure to meet globa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reduction targets. For a
country like China with a very large territory, carbon emission relocation between sub鄄national regions may also lead to
failure of the entire national carbon reduction effort. To overcome this difficulty, input鄄output technology鄄based research on
consumption鄄based carbon emission accounting and carbon emissions embedded in trade are important aspects in the field of
carbon emission study.
This study is a contribution to that literature. Following the latest related research,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model to
calculate the carbon transfer embedded in trade between sub鄄national regions by use of input鄄output tables. It then takes
China as an example, to examine the change of carbon transfer embedded in trade by 17 sectors in eight main regions of the
country, in 1997 and 2007. First, we find that the region with the highest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always has high per
capita product鄄based emissions and high per capita consumption鄄based emissions. This is in contrast to that of the global
scale, in which developed countries generally have low product鄄based emissions with high consumption鄄based emissions.
http: / / www.ecologica.cn
Second, influenced by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natural resource use strategies, the middle and eastern regions are the
largest net exporters of carbon emissions. In the northwest region in particular, there are about 67 million tons net carbon,
which account for 33.64% of its direct emissions in 2007, transferred from other regions such as the southeast coastal and
Beijing鄄Tianjin areas. Compared with 1997, emissions in 2007 showed a big change of carbon emission transfer in China, in
terms of both magnitude and region. The change has an overall trend of increasing carbon emission transfer from the
southeast coast to western China. Specifically, the northwest region has become the biggest carbon net transfer鄄in region,
and the Beijing鄄Tianjin and southeast coastal areas are always the main net transfer鄄out regions. The increase of embedded
carbon transfer from southeast China to the middle and western regions caused by southeastern exports is the most obvious.
To continue the globalization process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western China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 role of the middle
and western regions as suppliers of raw and processed materials becomes increasingly important, as trade expands on the
southern and eastern coasts. As a result, there must be more carbon emissions “transferred冶 in the future, from the western
and central regions to the southern and eastern coastal areas. Therefore, adjusting the export and investment structure of
eastern China and establishing an improved regional carbon reduction policy should be thoroughly considered by
administrators in China.
Key Words: carbon emissions; input鄄output model; carbon transfer
摇 摇 目前核算一个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方法是采
用生产责任法,即因生产出口产品而排放的 CO2是
包含在一个国家的排放账户里的,但是进口引起的
排放却被排除在外。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发达国家
(大多是京都议定书中的附件 1国家)凭借其技术和
资本优势,将一些高碳排放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自身消费则通过增加进口并没有减少。 而发展中国
家为了发展经济,往往乐于接受这种转移,但由于其
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再加上对植被的破坏,往往会排
放更多的二氧化碳,由此导致全球碳排放的整体增
加,这种现象也被称为“碳泄露冶。 大量学者对国际
贸易中“碳泄漏冶问题进行研究[1鄄10]。 在这些研究
中,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对特定国家对外贸易中的
隐含碳排放进行单个研究[1,6鄄7],另一种是对全球主
要国家或地区之间贸易中隐含的碳排放进行全面研
究[2鄄5,8鄄10]。 研究表明,首先全球贸易中隐含的碳排
放迅速增加,其次,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输出国
家。 如 Peters和 Minx等研究发现,全球贸易中隐含
的碳排放从 1990 年的 4.3GtCO2(约占全球排放量
20%)增加到 2008 年的 7.8GtCO2(约占全球排放量
26%),发达国家通过贸易向发展中国家净转移的碳
排放已经超过了京都议定书要求附件 1 国家的减排
量,而这期间,中国出口中隐含的碳排放占全球碳排
放增量的 18%[9]。 因此,许多学者开始对中国的碳
排放问题进行研究[6鄄7],并有学者测算了中国对外贸
易过程中隐含的碳排放[11鄄13],结果显示除了中国自
身消费水平提高和固定资产投资加快以外,对外贸
易的扩大是中国碳排放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还有学者对中国与特定国家之间贸易中隐含的
碳排放[14鄄16]以及居民消费隐含的碳排放[17]进行了
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
消费和碳排放水平也随之大幅增加。 中国能源消费
总量从 1978 年的 5.7 亿 t 标准煤上升到 2007 年的
26.56亿 t 标准煤淤。 同时,根据美国橡树岭国家实
验室测算,中国每年因化石能源燃烧导致的碳排放
量也从 1978年的 4.04 亿 t 增加到 2007 年的 18.02
亿 t,且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 随着中
国碳排放问题的逐渐凸显和减排压力的加大,中国
也开始采取积极措施实施节能减排,并将减排目标
分配到各省级行政区。 中国幅员辽阔,区域之间在
资源禀赋、经济水平、产业结构上存在较大差距,碳
排放水平也存在很大差距[18],由于区域之间的贸易
壁垒相对于国家之间大为减少,因此区域减排目标
的制定也必然更容易导致区域间“碳泄露冶问题的产
生。 针对这一问题也有学者试图进行研究,如 Meng
和 Guo等[19]研究了中国区域间电力供应与消费引
起的碳排放转移,姚亮和刘晶茹[20]研究了 1997年中
7103摇 11期 摇 摇 摇 刘红光摇 等:中国区域间隐含碳排放转移 摇
淤 根据发电耗煤计算
http: / / www.ecologica.cn
国主要区域间碳排放的转移,Guo 和 Zhang 等[13]研
究了 2002年中国主要区域间碳排放转移。 以上研
究主要是通过区域间投入产出表计算区域生产排放
和消费排放,进而计算区域净输入或净输出排放,但
对于具体的转移空间并没有给出很好的解释。 本文
借鉴相关研究,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针对
一个国家内的多个区域,建立了区域间碳排放转移
模型,并以中国为例,考察了中国 1997 年和 2007 年
两个时间点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的空间变化特征。
1摇 研究方法
假设一个国家存在 n 个区域,根据区域间价值
型投入产出表(MRIO)有:
x = ( I - Ad) -1(移yi + 移ei) (1)
式中, x 为总产出, Ad 为国内区域间直接消耗系
数淤, yi为 i区域最终使用, ei为 i区域出口。 为方便
计算,将列昂惕夫逆矩阵记为 b ,即:
x = b 伊 (移yi + 移ei) (2)
根据各区域分行业能源消费量和总产出,可得 r
区域 i部门单位总产出(价值)碳排放,令其为 fri ,则
n个区域的总碳排放为:
c = f 伊 x = f 伊 b 伊 (移yi + 移ei) (3)

f 伊 x = f1…fr…f( )n 伊
b11 b12 … b1n
b21 b22 … b2n
左 左 埙 左
bn1 bn2 … b
æ
è
ç
ç
ç
çç
ö
ø
÷
÷
÷
÷÷nn

(移yi + 移ei) (4)
式中, brs 表示列昂惕夫逆矩阵中的块矩阵,则 r区域
的碳排放量可表示为:
cr = fr 伊 移 j移 ibriyij + fr 伊 移 kbrkek (5)
上式右边第一项表示最终使用引起的 r 区域碳
排放,第二项表示出口引起的 r 区域碳排放。 其中 s
区域引起的 r区域碳排放为:
crs = fr 伊 移 ibriyis + fr 伊 brses (6)
根据对称性原理,可得 r区域引起的 s区域碳排
放为:
csr = fs 伊 移 ibsiyir + fs 伊 bsrer (7)
因此,针对国内区域(不考虑进口),r 区域的直
接排放总量可表示为:
crpro =移 scrs (8)
完全排放量可表示为:
crcom =移 scsr (9)
s区域引起 r 区域的净碳排放量(即 s 区域向 r
区域的净转移碳排放)可表示为:
crsnet = crs - csr (10)
2摇 实证分析
根据上述计算方法,本文拟在 1997 和 2007 两
个年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结合这两个年
份分行业分区域能源消费水平,核算 1997 年和 2007
年的碳排放区位转移量,并比较其变化趋势和特点。
2.1摇 区域和产业划分
根据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中的区域划分,以
省、自治区、直辖市级行政界限为基础,将中国划分
为八大区域:东北区域(黑、吉、辽),京津区域(京、
津),北部沿海区域(冀、鲁),东部沿海区域(沪、苏、
浙),南部沿海区域(闽、粤、琼),中部区域(晋、豫、
皖、鄂、湘、赣),西北区域(蒙、陕、宁、甘、青、疆)和
西南区域(川、渝、桂、云、贵、藏)。 其中字母表示代
码。 受资料限制,不包括中国香港、澳门及台湾
地区。
根据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中国统计年鉴》
以及《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的部门分类,本研究将中
国产业行业划分为 17个部门(表 1),并对某些部门
作适当调整,例如将木材及竹材采运业归并为农业
等。 产业部门划分不包括居民消费排放部分。
2.2摇 数据来源与说明
(1)数据来源
淤分区域分行业能源消费数据来源于 1997 年
和 2007年各省市自治区能源平衡表以及各省市自
治区统计年鉴中 1997 年和 2007 年分行业分区域能
源消费量数据,并参考 2004 年和 2008 年中国第一
次、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中的分行业能源消费数据;
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采用 2005 年国家信息中心编
制的 1997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21]和中国科学
8103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4卷摇
淤 即扣除进口后的直接消耗系数,在编制 MRIO表时一般采用线性
模型将中间投入部分的国内部分和进口部分进行分离,由此会
增加 MRIO的不确定性
http: / / www.ecologica.cn
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在 2011
年编制的 2007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盂分品种
能源热值、潜在碳排放系数及氧化率依照中国能源
统计年鉴附录 4 中的平均低位发热量、IPCC2006 指
南[22]中分品种能源潜在碳排放系数以及相关研
究[23]进行确定。
表 1摇 中国产业部门划分表
Table 1摇 Sectors classification
序号 No. 部门 Sectors 序号 No. 部门 Sectors
1 农业 10 机械工业
2 采选业 11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3 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 12 电气机械及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
4 纺织服装业 13 其他制造业
5 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 14 电力蒸汽热水、煤气自来水生产供应业
6 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 15 建筑业
7 石化工业 16 商业、运输业
8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7 其他服务业
9 金属冶炼及制品业
摇 摇 (2)数据处理说明
淤考虑消费电力热力不直接排放 CO2,且区域
间投入产出表中已包含电力热力行业对其他行业的
投入,因此这里分行业能源消费量不包括电力热力。
同时电力热力能源消费量采用含碳能源投入总量,
即不扣除输出的二次能源;其他行业则采用终端能
源消费量且扣除电力热力能源;石油加工与炼焦等
能源加工转换行业考虑了加工过程中的能源损失;
于由于统计口径原因,个别省市区统计年鉴中能源
消费数据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能源平衡表有所出
入,均以中国能源平衡表为准,电力热力的能源消费
总量采用能源平衡表中火电和热力生产的能源投入
总量;盂由于个别省份(河北、黑龙江、西藏、新疆等)
统计年鉴中没有分行业能源消费量,则采用经济普
查中的能源数据计算分行业含碳能源消费比重结合
当年含碳能源消费总量进行折算;榆对于区域间投
入产出表,为了避免进口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笔者对
1997年和 2007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进行了处
理,按比例扣除了中间投入和最终使用中的进口部
分;虞考虑到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中其他项的存在会
对计算结果的解释产生影响,为了避免其他项的干
扰,将其他项从总产出中扣除,以扣除后的数据计算
各行业碳排放系数。
2.3摇 结果分析
(1)碳排放系数
根据分区域碳排放总量和各区域总产出可计算
出 1997 年和 2007 年各区域碳排放系数,即单位总
产出的碳排放量(表 2),可以发现:
第一,区域碳排放系数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基
本呈反比(表 2),即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单位总
产出的碳排放水平较低,如京津地区和东南沿海地
区,而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单位总产出的碳排放
水平较高,如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地区。 这说明经济
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其能耗水平越低,这与区域的
产业结构、能耗技术、能源结构等因素有关,京津和
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产业以服务业和高
端制造业为主,产业节能工艺先进,电力消耗以外部
输送为主,碳排放系数自然较低。 而东北和中西部
地区,产业以低端制造业为主,能源及原材料产业占
比较大,能耗技术相对落后,碳排放系数高。
表 2摇 中国区域碳排放系数和人均 GDP
Table 2摇 Regional carbon emissions factors in China
碳排放系数
Carbon emissions
factors / ( t /万元)
1997 2007
GDP /
(万元 /人)
1997 2007
东北地区 North East 0.69 0.31 0.73 2.15
京津地区 Jing Jin 0.41 0.12 1.39 5.24
北部沿海地区
North Coast 0.41 0.23 0.69 2.43
东部沿海地区
East Coast 0.25 0.13 1.13 3.90
南部沿海地区
South Coast 0.24 0.11 0.97 3.00
中部地区
Middle Region 0.53 0.27 0.47 1.47
西北地区 North West 0.73 0.44 0.42 1.62
西南地区 South West 0.47 0.25 0.38 1.17
变异系数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0.384 0.483
9103摇 11期 摇 摇 摇 刘红光摇 等:中国区域间隐含碳排放转移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摇 摇 第二,碳排放系数区域差异增加较快。 1997 年
区域碳排放系数的变异系数为 0.384,而 2007 年则
达到了 0.483,十年间碳排放水平的区域差异增加了
25.7%。 这反应了原先碳排放水平较低的区域(经济
发达地区),凭借其产业、技术优势,通过不断淘汰落
后产能,进一步降低了碳排放水平,而原先碳排放水
平较高的区域(经济相对落后地区)为了发展经济,
不得不发展高耗能产业,导致碳排放水平的进一步
提高。 碳排放系数区域差异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也
反应了碳排放的区域转移。
(2)完全排放量
中国碳排放总量从 1997 年的 8.40 亿 t / a 增加
到 2007年的 16.27亿 t / a,其中消费、投资、出口三大
活动引起完全排放比重分别从 44. 85%、36郾 19%、
18郾 96%变动为 35.58%、37.04%、27.38%,出口引起
的完全排放大幅增加。 人均完全排放量(含出口)从
1997年的 0.69t /人增加到 2007 年的 1.25t /人,增幅
达 82.4%。 分区域来看,有以下特征:
第一,出口和投资的增长是区域人均完全排放
增加的主要原因。 1997—2007 年间,各区域人均完
全排放水平均有所增加,其主要原因是出口和投资
的大幅增加(图 1)。 如 1997—2007年间,北部沿海、
东部沿海和中部地区出口引起的完全排放量分别增
加了 333%、211%和 241%,投资引起的完全排放也
均增加 1 倍以上,而消费引起的完全排放增加幅度
明显较低。 中西部地区完全排放量的增加则主要由
于本地消费和投资增长引起。
第二,区域人均完全排放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
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不管是 1997 年还是 2007 年,
人均 GDP 较高的地区,如京津、东部沿海、南部沿海
等地区,其人均完全排放量也相对较高,而人均 GDP
相对较低的地区,其人均完全排放量也较低。 这说
明虽然经济发达地区单位产出的直接碳排放较低,
但由于其居民消费水平较高,人均完全排放量却
很高。
图 1摇 区域人均完全碳排放水平及其结构图
Fig.1摇 Regional full emissions per capita and its components
NE:东北地区 North East;JJ:京津地区 Jing Jin;NC:北部沿海地区 North Coast;EC:东部沿海地区 East Coast;SC:南部沿海地区 South Coast;
MR:中部地区 Middle Region;NW:西北地区 North West;SW:西南地区 South West
摇 摇 (3)区域间碳排放转移
从 1997 年到 2007 年,中国区域间碳排放转移
量从 2.56亿 t 增加到 2007 年的 6.10 亿 t,占当年排
放总量的比重从 30.51%增加到 37.53%(表 3),转移
规模大幅增加。 分区域来看,具有以下特征:
表 3摇 1997年和 2007年碳排放转移规模对比
Table 3摇 Compare between carbon emissions transfer in 1997 and 2007
1997
碳排放转移总量 /亿 t
Gross carbon transfer
占当年排放比重 / %
Rate to gross eimssions
2007
碳排放转移总量 /亿 t
Gross carbon transfer
占当年排放比重 / %
Rate to gross eimssions
转移总量 Gross transfer 2.56 30.51 6.10 37.53
消费引起 Caused by consumption 1.05 12.48 2.00 12.19
投资引起 Caused by consumption 1.01 12.07 2.45 15.05
出口引起 Caused by consumption 0.50 5.97 1.65 10.30
0203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4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摇 摇 第一,中国区域间碳转移规模增加的主要原因
是投资的增加和出口的扩张。 从转移规模上看(表
3),1997年 8个区域之间的碳排放转移总量为 2.56
亿 t,其中区域间碳转移最大的驱动因素为消费,其
次是投资引起的碳转移,而出口引起的碳转移只有
0.50亿 t。 而到了 2007年,8个区域之间的碳排放转
移总量增长到了 6.10亿 t,投资成为碳转移排放的最
大驱动因素,其引起的碳转移量为 2.45 亿 t,其次是
消费,但与 1997 年相比,消费引起碳转移的比重有
所下降,而出口对区域间碳转移的作用增加很快,出
口引起碳转移占当年全部排放的比重从 1997 年的
5.97%增加到 2007年的 10.30%,可见出口对碳排放
转移增加的贡献程度很大。
第二,从 8个区域间碳排放的净转移来看,净转
移规模和主要转移区域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图 2)。
1997年碳排放净转移主要发生在东部沿海、南部沿
海与北部沿海、中部区域之间,如东部沿海向北部沿
海、中部地区分别净转移了 1166万 t和 1897万 t,二
者之和相当于东部沿海自身直接排放总量的
27郾 0%。 南部沿海向中部地区净转移碳 1359万 t,相
当于其自身排放总量的 19%。 到了 2007 年,虽然东
南沿海、北部沿海、中部地区之间仍然存在很大量的
碳排放净转移,但同时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以及京津
地区之间也都存在着大量的碳排放转移。 如西北地
区承接了其他地区的净转移碳排放 6718 万 t,占其
当年排放总量的 33.64%,主要来自于东部沿海、南
部沿海、东北以及京津地区的转移。 同时西南地区
也成为了南部沿海最大的净转入地。 因此,可以说
我国碳排放的转移从 1997 年的东部向中部地区转
移演变为 2007 年的东部地区向中部地区和西部地
区同时转移的空间转移特征。
图 2摇 中国区域间碳排放净转移总量示意图
Fig.2摇 Regional net transfer emissions embodied in trade
摇 摇 第三,出口引起的碳排放转移变化最明显。 分
结构来看,虽然消费和投资引起的区域间碳排放转
移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出口引起的碳排放在空间
上的转移变化程度最大(图 3)。 出口驱动下,碳排
放净转移量从 1997年的 3256.94万 t增加到 2007年
的 10949.07万 t,增加了 2.36倍。 1997—2007年间,
出口引起的碳排放转移空间结构并没有发生很大变
化,依然主要是从东南沿海地区和经济地区向中西
部地区及北部沿海地区转移。 但转移规模大幅增
加,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因东南沿海地区出口而净转
入的碳排放增加最快,如东部沿海地区向中部地区
的净转移量从 1997年的 643.39 万 t 增加到 2007 年
的 2278.36万 t,东部沿海地区向西北地区的碳排放
净转移量分别从 1997 年的 142. 22 万 t 增加到了
2007年的 1187.10万 t,南部沿海地区向中部地区和
西南地区的碳排放净转出量从 1997年的 640.95万 t
和 314. 88 万 t 增加到 2007 年的 1288. 72 万 t 和
1204郾 85万 t,增加幅度都很大。 因此,东南沿海地区
的出口导致了中西部地区碳排放水平的大量增加。
1203摇 11期 摇 摇 摇 刘红光摇 等:中国区域间隐含碳排放转移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图 3摇 消费、投资、出口驱动下区域间碳排放净转移示意图
Fig.3摇 Regional net transfer emissions embodied in trade driven by consumption, investment and export respectively
3摇 讨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首先,经济发达地区单
位产出的直接碳排放较低,但由于其居民消费水平
较高,人均完全排放量却很高。 其次,1997—2007 年
间,不管是在规模上还是在空间范围上,我国区域间
隐含碳排放的转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受经济活动
空间组织变化的影响,碳排放区位转移从以东南沿
2203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4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海区域向中部地区和北部沿海地区转移为主演变为
以东南沿海和京津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为主,总
体上碳转移空间范围开始向西部地区延伸,特别是
西北地区成为我国最大的碳排放承接区域。 分结构
来看,消费引起的碳排放转移增加较慢,京津地区成
为最大的消费碳转出地区,投资和出口引起的碳排
放转移增加较快,主要体现在京津及东南沿海地区
投资和出口对中西部地区碳排放诱发作用,特别是
中西部地区因东南沿海地区出口而净转入的碳排放
增加最快。 因此,调整东部地区的出口结构,优化投
资和消费结构,避免落后淘汰产能通过区域转移进
一步发展,提高节能技术的应用是我国节能减排工
作的重要内容。
从消费的角度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碳排放水
平可以有效避免碳泄漏问题的产生,从而可以从根
本上削减全球的碳排放水平,具有很好的实际意义,
也引起了全球社会的关注。 但与生产责任法相比
较,消费责任法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到目前为
止仍没有成为政府决策的直接依据,其不确定性主
要来自投入产出模型本身的不确定性。 首先,进口
或调入的产品是被用于中间投入还是最终使用,以
及如何在各行业之间进行分配,都很难区分清楚,一
般在编制过程中都采用线性模型进行模拟,这样会
产生较大的不确定性。 其次,各个国家或地区编制
的投入产出表质量差异很大,比如北京、上海等发达
地区的编制水平肯定要高于其他省份,这会进一步
增加消费排放方法的不确定性,而且这种不确定性
很难进行计算。 Kainuma 等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和一
般均衡模型分别对几个主要国家的消费碳排放进行
了核算,结果发现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得到的结果比
一般均衡模型的结果偏大许多[24鄄26]。 因此认为仅仅
依靠投入产出模型的计算结果作为国际政策制定的
依据是不充分的,在生产消费环节比较复杂的情况
下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应特别注意。
Refrences:
[ 1 ]摇 Munksgaard J, Pedersen K A. CO2 accounts for open economies:
producer or consumer responsibility?. Energy Policy, 2001, 29
(4): 327鄄334.
[ 2 ] 摇 Ahmad N, Wyckoff A.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Embodied in
International Trade of Goods. OECD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Working Papers, 2003, 15, OECD Publishing.
[ 3 ] 摇 Lenzen M, Pade L L, Munksgaard J. CO2 multipliers in multi鄄
region input鄄output models. 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 2004,
16(4): 391鄄412.
[ 4 ] 摇 Munksgaard J, Pade L L, Minx J, Lenzen M. Influence of trade
on national CO2 emiss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lobal Energy
Issues, 2005, 23(4): 324鄄336.
[ 5 ] 摇 Wilting H, Vringer K.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from a producer
or a consumer principle: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covering the
world / / Proceedings of the 16th International Input鄄Output
Conference. Istanbul, Turkey, 2007.
[ 6 ] 摇 Peters G P, Weber C L, Guan D B, Hubacek K. China忆s growing
CO2 emissions鄄a race between increasing consumption and
efficiency gain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07, 41
(17): 5939鄄5944.
[ 7 ] 摇 Shu Y Q.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 emissions from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a.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2, 32
(16): 4950鄄4960.
[ 8 ] 摇 Davis S J, Caldeira K. Consumption鄄based accounting of CO2
emission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0, 107(12): 5687鄄5692.
[ 9 ] 摇 Peters G P, Minx J C, Weber C L, Edenhofer O. Growth in
emission transfers via international trade from 1990 to 2008.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1, 108(21): 8903鄄8908.
[10] 摇 Chen Z M, Chen G Q. An overview of energy consumption of the
globalized world economy. Energy Policy, 2011, 39 ( 10 ):
5920鄄5928.
[11] 摇 Pan J H, Phillips J, Chen Y. China忆 s balance of emissions
embodied in trade: approaches to measurement and allocating
international responsibility. 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
2008, 24(2): 354鄄376.
[12] 摇 Lin B Q, Sun C W. Evaluating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of China. Energy Policy, 2010, 38 ( 1 ):
613鄄621.
[13] 摇 Guo J E, Zhang Z K, Meng L. China忆s provincial CO2 emissions
embodied in international and interprovincial trade. Energy
Policy, 2012, 42: 486鄄497.
[14] 摇 Li Y, Hewitt C N. The effect of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the UK
on national and global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Energy Policy,
2008, 36(6): 1907鄄1914.
[15] 摇 Yu H C, Wang L M. Carbon emission transfer by international
trade: taking the case of sino鄄U. S. merchandise Trade as an
example.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10, 1 ( 2 ):
155鄄163.
[16] 摇 Xu M, Allenby B, Chen W Q. Energy and air emissions embodied
in China鄄U. S. Trade: eastbound assessment using adjusted
bilateral trade data.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9, 43(9): 3378鄄3384.
[17] 摇 Yao L, Liu J R, Wang R S. The carbon emissions embodied in
3203摇 11期 摇 摇 摇 刘红光摇 等:中国区域间隐含碳排放转移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Chinese household consumption by the driving factors.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1, 31(19): 5632鄄5637.
[18] 摇 Feng K S, Hubacek K, Guan D B. Lifestyles, technology and
CO2 emissions in China: a regional comparative analysis.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9, 69(1): 145鄄154.
[19] 摇 Meng L, Guo J E, Chai J, Zhang Z K. China忆 s regional CO2
emissions: Characteristics, inter鄄regional transfer and emission
reduction policies. Energy Policy, 2011, 39(10): 6136鄄6144.
[20] 摇 Yao L, Liu J R. Transfer of carbon emissions between China忆 s
eight major regions.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0, 20(12): 16鄄19.
[21] 摇 State Information Center. Multi鄄Regional Input鄄Output Model for
China.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2005.
[22] 摇 IPCC. 2006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 / / Eggleston H S, Buendia L, Miwa K, Ngara T,
Tanabe K, eds. Prepared by the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 Programme. Washington: IGES, 2006.
[23] 摇 Fan Y, Liang Q M, Wei Y M, Okada N. A model for China忆s
energy requirements and CO2 emissions analysis. Environmental
Modelling & Software, 2007, 22(3): 378鄄393.
[24] 摇 Jalil A, Mahmud S F. Environment Kuznets curve for CO2
emissions: A cointegration analysis for China. Energy Policy,
2009, 37(12): 5167鄄5172.
[25] 摇 Jaunky V C. The CO2 emissions鄄income nexus: Evidence from
rich countries. Energy Policy, 2011, 39(3): 1228鄄1240.
[26] 摇 Kainuma M, Matsuoka Y, Morita T. Estimation of embodied CO2
emissions by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0, 122(2): 392鄄404.
参考文献:
[ 7 ] 摇 舒娱琴. 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时空特征. 生态学报, 2012,
32(16): 4950鄄4960.
[17] 摇 姚亮,刘晶茹,王如松. 中国居民消费隐含的碳排放量变化的
驱动因素. 生态学报, 2011, 31(19): 5632鄄5637.
[20] 摇 姚亮, 刘晶茹. 中国八大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 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 2010, 20(12): 16鄄19.
[21] 摇 国家信息中心. 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 2005.
4203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4卷摇
粤悦栽粤 耘悦韵蕴韵郧陨悦粤 杂陨晕陨悦粤 灾燥造援猿源袁晕燥援员员 允怎灶藻袁圆园员源渊杂藻皂蚤皂燥灶贼澡造赠冤
悦韵晕栽耘晕栽杂
云则燥灶贼蚤藻则泽 葬灶凿 悦燥皂责则藻澡藻灶泽蚤增藻 砸藻增蚤藻憎
砸藻增蚤藻憎 燥灶 皂葬糟则燥责燥则藻 枣造燥憎 蚤灶 泽燥蚤造 郧粤韵 在澡葬燥曾蚤葬袁载哉 载怎藻曾怎葬灶袁在匀粤韵 允蚤葬燥灶葬袁 藻贼 葬造 渊圆愿园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砸藻泽贼燥则葬贼蚤燥灶
粤 泽怎皂皂葬则赠 燥枣 泽贼怎凿赠 燥灶 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则藻泽贼燥则葬贼蚤燥灶 贼藻糟澡灶燥造燥早赠 燥枣 造葬则早藻 糟燥葬造 遭葬泽藻泽 糟燥灶泽贼则怎糟贼蚤燥灶 蚤灶 悦澡蚤灶葬
宰哉 郧葬灶早袁 宰耘陨 阅燥灶早袁 在匀韵哉 在澡藻灶早凿葬袁 藻贼 葬造 渊圆愿员圆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藻 藻糟燥造燥早赠 葬灶凿 藻灶增蚤则燥灶皂藻灶贼 皂燥灶蚤贼燥则蚤灶早 贼藻糟澡灶蚤糟葬造 泽赠泽贼藻皂泽 蚤灶 灶葬贼蚤燥灶葬造 造葬则早藻鄄泽糟葬造藻 糟燥葬造鄄枣蚤则藻凿 责燥憎藻则 遭葬泽藻院 葬 糟葬泽藻 泽贼怎凿赠 蚤灶 载蚤造蚤灶早燥造
蕴藻葬早怎藻袁 陨灶灶藻则 酝燥灶早燥造蚤葬 宰耘陨 阅燥灶早袁 匝哉粤晕 再怎葬灶袁 宰粤晕郧 悦澡藻灶曾蚤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圆愿圆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增葬造怎葬贼蚤燥灶 蚤灶凿藻曾 泽赠泽贼藻皂 燥灶 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藻枣枣藻糟贼 燥枣 灶葬贼蚤燥灶葬造 造葬则早藻鄄泽糟葬造藻 糟燥葬造鄄枣蚤则藻凿 责燥憎藻则 遭葬泽藻 遭葬泽藻凿 燥灶 贼澡藻 凿责泽蚤则 糟燥灶糟藻责贼怎葬造 皂燥凿藻造
在匀韵哉 在澡藻灶早凿葬袁宰粤晕郧 悦澡藻灶曾蚤灶早袁 云哉 载蚤葬燥袁 藻贼 葬造 渊圆愿猿园冤
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砸藻泽藻葬则糟澡 责则燥早则藻泽泽 燥灶 贼澡藻 藻灶增蚤则燥灶皂藻灶贼 蚤皂责葬糟贼泽 枣则燥皂 怎灶凿藻则早则燥怎灶凿 糟燥葬造 皂蚤灶蚤灶早 蚤灶 葬则蚤凿 憎藻泽贼藻则灶 葬则藻葬 燥枣 悦澡蚤灶葬
蕴耘陨 杂澡葬燥早葬灶早袁 月陨粤晕 在澡藻灶早枣怎 渊圆愿猿苑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则蚤泽噪 则藻糟藻责贼燥则泽 葬灶葬造赠泽蚤泽 燥枣 责蚤灶早扎澡怎葬灶早 憎藻泽贼藻则灶 燥责藻灶鄄糟怎贼 糟燥葬造 皂蚤灶蚤灶早 葬则藻葬 蚤灶 蚤灶灶藻则 皂燥灶早燥造蚤葬
郧粤韵 再葬袁 蕴哉 在澡葬燥澡怎葬袁宰耘陨 在澡藻灶噪怎葬灶袁藻贼 葬造 渊圆愿源源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陨皂责葬糟贼泽 燥枣 皂蚤灶蚤灶早 燥灶 造葬灶凿泽糟葬责藻 责葬贼贼藻则灶 葬灶凿 责则蚤皂葬则赠 责则燥凿怎糟贼蚤增蚤贼赠 蚤灶 贼澡藻 早则葬泽泽造葬灶凿 燥枣 陨灶灶藻则 酝燥灶早燥造蚤葬院 葬 糟葬泽藻 泽贼怎凿赠 燥枣 匀藻蚤凿葬蚤早燥怎
燥责藻灶 责蚤贼 糟燥葬造 皂蚤灶蚤灶早 运粤晕郧 杂葬则怎造葬袁 晕陨哉 允蚤葬灶皂蚤灶早袁 在匀粤晕郧 匝蚤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圆愿缘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粤糟糟怎皂怎造葬贼蚤燥灶 燥枣 泽燥蚤造 悦凿袁 悦则袁 悦怎袁 孕遭 遭赠 孕葬灶葬曾 灶燥贼燥早蚤灶泽藻灶早 葬灶凿 蚤贼泽 葬泽泽燥糟蚤葬贼藻凿 澡藻葬造贼澡 则蚤泽噪
蕴陨晕 蕴燥灶早赠燥灶早袁 再粤晕 载蚤怎造葬灶袁 蕴陨粤韵 载蚤葬燥赠燥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圆愿远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猿阅 蚤灶贼藻则责燥造葬贼蚤燥灶 燥枣 泽燥蚤造 孕粤匀泽 凿蚤泽贼则蚤遭怎贼蚤燥灶 蚤灶 葬 糟燥噪蚤灶早 糟燥灶贼葬皂蚤灶葬贼藻凿 泽蚤贼藻 燥枣 悦澡蚤灶葬 蕴陨哉 郧藻灶早袁月陨 砸怎贼蚤葬灶袁匝哉粤晕 栽藻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圆愿苑远冤噎
粤怎贼藻糟燥造燥早赠 驭 云怎灶凿葬皂藻灶贼葬造泽
悦葬贼葬遭葬贼蚤糟 藻枣枣藻糟贼 枣则燥皂 葬则贼蚤枣蚤糟蚤葬造 皂蚤曾藻凿 责造葬灶贼葬贼蚤燥灶 燥枣 悦怎灶灶蚤灶早澡葬皂蚤葬 造葬灶糟藻燥造葬贼葬 燥灶 泽燥蚤造 葬造怎皂蚤灶怎皂 贼燥曾蚤糟蚤贼赠
蕴耘陨 月燥袁 蕴陨哉 月蚤灶袁 蕴哉韵 悦澡藻灶早凿藻袁 藻贼 葬造 渊圆愿愿源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贼怎凿赠 燥灶 贼澡藻 贼则燥责澡蚤糟 造藻增藻造泽 燥枣 泽燥蚤造 皂葬糟则燥枣葬怎灶葬 蚤灶 葬则贼蚤枣蚤糟蚤葬造 责则燥贼藻糟贼蚤燥灶 枣燥则藻泽贼泽 遭赠 皂藻葬灶泽 燥枣 泽贼葬遭造藻 灶蚤贼则燥早藻灶 蚤泽燥贼燥责藻泽
在匀粤晕郧 杂澡怎澡怎葬袁在匀粤晕郧 载怎藻责蚤灶早 渊圆愿怨圆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蕴藻葬凿鄄 葬灶凿 糟葬凿皂蚤怎皂鄄则藻泽蚤泽贼葬灶贼 遭葬糟贼藻则蚤葬造 泽贼则葬蚤灶 允月员员 藻灶澡葬灶糟藻泽 造藻葬凿 葬灶凿 糟葬凿皂蚤怎皂 怎责贼葬噪藻 蚤灶 贼澡藻 责澡赠贼燥则藻皂藻凿蚤葬贼蚤燥灶 燥枣 泽燥蚤造泽
允陨晕 在澡燥灶早皂蚤灶袁 杂匀粤 宰藻蚤袁 蕴陨哉 蕴蚤躁蚤藻袁藻贼 葬造 渊圆怨园园冤
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陨凿藻灶贼蚤枣蚤糟葬贼蚤燥灶 葬灶凿 燥蚤造鄄凿藻早则葬凿蚤灶早 责藻则枣燥则皂葬灶糟藻 燥枣 粤糟蚤灶藻贼燥遭葬糟贼藻则 泽责援 蚤泽燥造葬贼藻凿 枣则燥皂 晕燥则贼澡 杂澡葬葬灶曾蚤 燥蚤造鄄糟燥灶贼葬皂蚤灶葬贼藻凿 泽燥蚤造
宰粤晕郧 匀怎袁 宰哉 蕴蚤灶早造蚤灶早袁 在匀韵哉 蕴蚤澡怎蚤袁 藻贼 葬造 渊圆怨园苑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孕澡赠造燥早藻灶藻贼蚤糟 葬灶凿 责澡赠泽蚤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凿蚤增藻则泽蚤贼赠 燥枣 葬糟贼蚤灶燥皂赠糟藻贼藻泽 蚤泽燥造葬贼藻凿 枣则燥皂 责造葬灶贼 则澡蚤扎燥泽责澡藻则藻 泽燥蚤造泽 蚤灶 贼澡藻 匝蚤造蚤葬灶 酝燥怎灶贼葬蚤灶泽
酝粤 粤蚤葬蚤袁 载哉 杂澡蚤躁蚤葬灶袁 酝陨晕 再怎曾蚤葬袁 藻贼 葬造 渊圆怨员远冤
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责葬贼蚤葬造 凿蚤泽贼则蚤遭怎贼蚤燥灶 燥枣 粤酝 葬灶凿 阅杂耘 枣怎灶早蚤 蚤灶 贼澡藻 则澡蚤扎燥泽责澡藻则藻 燥枣 粤皂皂燥责蚤责贼葬灶贼澡怎泽 灶葬灶怎泽
允陨粤晕郧 匝蚤葬燥袁匀耘 载怎藻造蚤袁悦匀耘晕 宰藻蚤赠葬灶袁藻贼 葬造 渊圆怨圆怨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孕粤杂孕鄄运栽鄄晕粤粤 燥灶 皂葬蚤扎藻 造藻葬枣 灶蚤贼则燥早藻灶 葬泽泽蚤皂蚤造葬贼蚤燥灶 葬枣贼藻则 枣造燥则藻泽糟藻灶糟藻 燥增藻则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贼藻皂责藻则葬贼怎则藻 早则葬凿蚤藻灶贼泽
郧粤韵 允蚤葬燥袁阅韵晕郧 在澡蚤择蚤葬灶早袁 载哉 栽蚤葬灶躁怎灶袁 藻贼 葬造 渊圆怨猿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运藻赠 贼藻皂责藻则葬贼怎则藻泽 燥枣 糟燥则灶 葬灶凿 泽怎灶枣造燥憎藻则 凿怎则蚤灶早 糟燥燥造蚤灶早 责则燥糟藻泽泽 蚤灶 匀藻贼葬燥 蚤则则蚤早葬贼蚤燥灶 凿蚤泽贼则蚤糟贼袁 陨灶灶藻则 酝燥灶早燥造蚤葬
宰粤晕郧 匀葬蚤皂藻蚤袁 匀韵哉 匝蚤燥灶早袁 再哉晕 宰藻灶造蚤袁 藻贼 葬造 渊圆怨源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藻 糟燥灶贼藻灶贼 燥枣 贼葬灶灶蚤灶 藻曾贼则葬糟贼 蚤灶 枣燥怎则 贼赠责藻泽 燥枣 匝怎藻则糟怎泽 增葬则蚤葬遭蚤造蚤泽 再陨晕 再蚤灶蚤灶早袁 在匀粤晕郧 宰藻灶澡怎蚤袁 匀耘 允蚤灶早枣藻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圆怨缘源冤噎噎噎噎
耘枣枣藻糟贼 燥枣 枣燥燥凿 泽贼则藻泽泽 燥灶 枣造蚤早澡贼 皂怎泽糟造藻 葬灶凿 则藻责则燥凿怎糟贼蚤燥灶 凿藻增藻造燥责皂藻灶贼 蚤灶 葬 憎蚤灶早 凿蚤皂燥则责澡蚤糟 糟则蚤糟噪藻贼袁 灾藻造葬则蚤枣蚤糟贼燥则怎泽 燥则灶葬贼怎泽
宰哉 匀燥灶早躁怎灶袁 在匀粤韵 蕴俟择怎葬灶袁 在耘晕郧 再葬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圆怨远猿冤
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枣枣藻糟贼 燥枣 糟燥造燥怎则泽 燥灶 燥增蚤责燥泽蚤贼蚤燥灶 责则藻枣藻则藻灶糟藻 燥枣 贼澡藻 燥则蚤藻灶贼葬造 枣则怎蚤贼 皂燥贼澡袁 郧则葬责澡燥造蚤贼葬 皂燥造藻泽贼葬 月怎泽糟噪
再粤晕郧 载蚤葬燥枣葬灶袁 酝粤 悦澡怎灶泽藻灶袁 云粤晕 云葬灶袁 藻贼 葬造 渊圆怨苑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酝燥灶燥贼藻则责藻灶藻 增燥造葬贼蚤造藻泽 葬枣枣藻糟贼蚤灶早 澡燥泽贼 泽藻造藻糟贼蚤燥灶 遭藻澡葬增蚤燥则 燥枣 阅藻灶凿则燥造蚤皂怎泽 泽怎责藻则葬灶泽 葬灶凿 贼澡藻 葬糟贼蚤增蚤贼蚤藻泽 燥枣 凿藻枣藻灶泽藻 责则燥贼藻蚤灶 蚤灶 造葬则糟澡 灶藻藻凿造藻泽
蕴陨晕 允蚤葬灶袁 蕴陨哉 宰藻灶遭燥袁 酝耘晕郧 在澡葬燥躁怎灶袁 藻贼 葬造 渊圆怨苑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孕燥责怎造葬贼蚤燥灶袁 悦燥皂皂怎灶蚤贼赠 葬灶凿 耘糟燥泽赠泽贼藻皂
杂燥蚤造 皂蚤糟则燥遭蚤葬造 糟燥皂皂怎灶蚤贼赠 泽贼则怎糟贼怎则藻 怎灶凿藻则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增藻早藻贼葬贼蚤燥灶 则藻泽贼燥则葬贼蚤燥灶 责葬贼贼藻则灶泽 蚤灶 贼澡藻 造燥藻泽泽 澡蚤造造赠 葬则藻葬
匀哉 悦澡葬灶躁怎葬灶袁 郧哉韵 蕴藻蚤袁 蕴陨哉 郧怎燥澡怎葬 渊圆怨愿远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藻葬泽燥灶葬造 增葬则蚤葬贼蚤燥灶 燥枣 枣怎灶糟贼蚤燥灶葬造 凿蚤增藻则泽蚤贼赠 燥枣 皂蚤糟则燥遭蚤葬造 糟燥皂皂怎灶蚤贼蚤藻泽 蚤灶 泽藻凿蚤皂藻灶贼 葬灶凿 泽澡藻造贼藻则 燥枣 泽藻葬 糟怎糟怎皂遭藻则 渊粤责燥泽贼蚤糟澡燥责怎泽 躁葬责燥灶蚤糟怎泽冤
糟怎造贼怎则葬造 责燥灶凿泽 再粤晕 云葬躁怎灶袁 栽陨粤晕 载蚤葬灶早造蚤袁 阅韵晕郧 杂澡怎葬灶早造蚤灶袁 藻贼 葬造 渊圆怨怨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粤灶葬造赠泽蚤泽 燥枣 遭葬糟贼藻则蚤葬造 枣造燥则葬 凿怎则蚤灶早 贼澡藻 枣葬澡怎葬鄄枣藻则皂藻灶贼葬贼蚤燥灶 责则燥糟藻泽泽 燥枣 枣怎扎澡怎葬灶 遭则蚤糟噪 贼藻葬 责则燥凿怎糟贼蚤燥灶 遭葬泽藻凿 燥灶 阅郧郧耘 贼藻糟澡灶燥造燥早赠
蕴陨哉 杂澡蚤择怎葬灶袁匀哉 在澡蚤赠怎葬灶袁 在匀粤韵 再怎灶造蚤灶 渊猿园园苑冤
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蕴葬灶凿泽糟葬责藻袁 砸藻早蚤燥灶葬造 葬灶凿 郧造燥遭葬造 耘糟燥造燥早赠
悦韵圆 藻皂蚤泽泽蚤燥灶泽 贼则葬灶泽枣藻则 藻皂遭藻凿凿藻凿 蚤灶 蚤灶贼藻则鄄则藻早蚤燥灶葬造 贼则葬凿藻 蚤灶 悦澡蚤灶葬 蕴陨哉 匀燥灶早早怎葬灶早袁 云粤晕 载蚤葬燥皂藻蚤 渊猿园员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悦葬则遭燥灶 泽藻择怎藻泽贼则葬贼蚤燥灶 责燥贼藻灶贼蚤葬造 燥枣 贼澡藻 皂葬躁燥则 泽贼葬灶凿泽 怎灶凿藻则 贼澡藻 郧则葬蚤灶 枣燥则 郧则藻藻灶 孕则燥早则葬皂 蚤灶 杂燥怎贼澡憎藻泽贼 悦澡蚤灶葬 蚤灶 贼澡藻 灶藻曾贼 缘园 赠藻葬则泽
再粤韵 孕蚤灶早袁 悦匀耘晕 载蚤葬灶早葬灶早袁 在匀韵哉 再燥灶早枣藻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猿园圆缘冤
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悦澡葬则葬糟贼藻则蚤泽贼蚤糟泽 燥枣 泽责葬贼蚤葬造 葬灶凿 贼藻皂责燥则葬造 责澡藻灶燥造燥早赠 怎灶凿藻则 贼澡藻 凿赠灶葬皂蚤糟 增葬则蚤葬贼蚤燥灶 燥枣 早则葬泽泽造葬灶凿 蚤灶 贼澡藻 匝蚤灶早澡葬蚤 蕴葬噪藻 憎葬贼藻则泽澡藻凿
蕴陨 郧怎葬灶早赠燥灶早袁 蕴陨 载蚤葬燥赠葬灶袁 在匀粤韵 郧怎燥择蚤灶袁 藻贼 葬造 渊猿园猿愿冤
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泽贼蚤皂葬贼藻泽 燥枣 糟葬则遭燥灶 藻皂蚤泽泽蚤燥灶泽 糟葬怎泽藻凿 遭赠 枣燥则藻泽贼 枣蚤则藻泽 蚤灶 贼澡藻 贼藻皂责藻则葬贼藻 糟造蚤皂葬贼藻 燥枣 匀藻蚤造燥灶早躁蚤葬灶早 孕则燥增蚤灶糟藻袁 悦澡蚤灶葬袁 枣则燥皂 员怨缘猿 贼燥 圆园员圆
宰耘陨 杂澡怎躁蚤灶早袁 蕴哉韵 月蚤扎澡藻灶袁 杂哉晕 蕴燥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猿园源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蚤皂怎造葬贼蚤燥灶 燥枣 贼澡藻 糟造蚤皂葬贼蚤糟 责则燥凿怎糟贼蚤增蚤贼赠 燥枣 枣燥则藻泽贼 增藻早藻贼葬贼蚤燥灶 蚤灶 栽澡则藻藻 郧燥则早藻泽 砸藻泽藻则增燥蚤则 葬则藻葬
孕粤晕 蕴藻蚤袁 载陨粤韵 宰藻灶枣葬袁栽粤晕郧 宰葬灶责藻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猿园远源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藻 皂藻糟澡葬灶蚤泽皂 枣燥则 燥糟糟怎则则藻灶糟藻 燥枣 孕藻则蚤凿蚤灶蚤燥责泽蚤泽 遭造燥燥皂泽 蚤灶 贼澡藻 贼则蚤遭怎贼葬则蚤藻泽 燥枣 栽澡则藻藻 郧燥则早藻泽 砸藻泽藻则增燥蚤则
在匀哉 粤蚤皂蚤灶袁 蕴陨 杂蚤曾蚤灶袁 匀哉 允怎灶袁 藻贼 葬造 渊猿园苑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月蚤燥凿蚤增藻则泽蚤贼赠 泽藻灶泽蚤贼蚤增蚤贼赠 扎燥灶蚤灶早 燥枣 则蚤增藻则 凿葬皂 葬灶凿 则藻泽藻则增燥蚤则 藻灶早蚤灶藻藻则蚤灶早 凿藻增藻造燥责皂藻灶贼 蕴陨 再蚤择蚤怎袁蕴哉 悦澡怎灶曾蚤葬袁阅耘晕郧 韵怎袁 藻贼 葬造 渊猿园愿员冤噎
哉则遭葬灶袁 砸怎则葬造 葬灶凿 杂燥糟蚤葬造 耘糟燥造燥早赠
粤泽泽藻泽泽皂藻灶贼 燥灶 糟燥燥则凿蚤灶葬贼蚤增藻 葬遭蚤造蚤贼赠 燥枣 泽怎泽贼葬蚤灶葬遭造藻 凿藻增藻造燥责皂藻灶贼 燥枣 月藻蚤躁蚤灶早鄄栽蚤葬灶躁蚤灶鄄匀藻遭藻蚤 砸藻早蚤燥灶 遭葬泽藻凿 燥灶 泽藻贼 责葬蚤则 葬灶葬造赠泽蚤泽
栽粤晕 云藻蚤枣藻蚤袁 在匀粤晕郧 酝藻灶早袁 蕴陨 匀葬燥则葬灶袁 藻贼 葬造 渊猿园怨园冤
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灾葬糟葬灶糟赠 葬灶葬造赠泽蚤泽 燥灶 贼澡藻 凿藻增藻造燥责皂藻灶贼 燥枣 灶葬贼怎则藻 则藻泽藻则增藻泽 蚤灶 允蚤葬灶早曾蚤 孕则燥增蚤灶糟藻
匀哉粤晕郧 在澡蚤择蚤葬灶早袁 蕴哉 蕴蚤灶袁 阅粤陨 晕蚤葬灶澡怎葬袁 藻贼 葬造 渊猿园怨怨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增葬造怎葬贼蚤燥灶 燥枣 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藻糟燥灶燥皂赠 蚤灶凿藻曾 蚤灶 贼澡藻 责燥赠葬灶早 造葬噪藻 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藻糟燥灶燥皂蚤糟 扎燥灶藻
匀哉粤晕郧 匀藻责蚤灶早袁 孕耘晕郧 载蚤葬燥造蚤灶袁 运韵晕郧 云葬灶遭蚤灶袁藻贼 葬造 渊猿员园苑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砸藻泽藻葬则糟澡 燥灶 悦澡蚤灶葬忆泽 责则燥增蚤灶糟蚤葬造 枣燥则藻泽贼 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泽藻糟怎则蚤贼赠 葬责责则葬蚤泽葬造 遭葬泽藻凿 燥灶 贼澡藻 凿藻贼则蚤皂藻灶贼葬造 蚤灶贼藻则枣藻则藻灶糟藻泽
蕴陨哉 载蚤灶扎澡怎袁酝陨 云藻灶早袁在匀粤晕郧 杂澡怎葬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猿员员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愿圆员猿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猿源卷摇
叶生态学报曳圆园员源年征订启事
叶生态学报曳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袁中国生态学学会尧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生态学
高级专业学术期刊袁创刊于 员怨愿员年袁报道生态学领域前沿理论和原始创新性研究成果遥 坚持野百花齐放袁百家
争鸣冶的方针袁依靠和团结广大生态学科研工作者袁探索生态学奥秘袁为生态学基础理论研究搭建交流平台袁
促进生态学研究深入发展袁为我国培养和造就生态学科研人才和知识创新服务尧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遥
叶生态学报曳主要报道生态学及各分支学科的重要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原始创新性科研成果遥 特别欢
迎能反映现代生态学发展方向的优秀综述性文章曰研究简报曰生态学新理论尧新方法尧新技术介绍曰新书评价和
学术尧科研动态及开放实验室介绍等遥
叶生态学报曳为半月刊袁大 员远开本袁圆愿园页袁国内定价 怨园元 辕册袁全年定价 圆员远园元遥
国内邮发代号院愿圆鄄苑袁国外邮发代号院酝远苑园
标准刊号院陨杂杂晕 员园园园鄄园怨猿猿摇 摇 悦晕 员员鄄圆园猿员 辕 匝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袁也可直接与编辑部联系购买遥 欢迎广大科技工作者尧科研单位尧高等院校尧图书
馆等订阅遥
通讯地址院 员园园园愿缘 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员愿号摇 电摇 摇 话院 渊园员园冤远圆怨源员园怨怨曰 远圆愿源猿猿远圆
耘鄄皂葬蚤造院 泽澡藻灶早贼葬蚤曾怎藻遭葬燥岳 则糟藻藻泽援葬糟援糟灶摇 网摇 摇 址院 憎憎憎援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援糟灶
编辑部主任摇 孔红梅摇 摇 摇 执行编辑摇 刘天星摇 段摇 靖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渊杂匀耘晕郧栽粤陨摇 载哉耘月粤韵冤渊半月刊摇 员怨愿员年 猿月创刊冤
第 猿源卷摇 第 员员期摇 渊圆园员源年 远月冤
粤悦栽粤 耘悦韵蕴韵郧陨悦粤 杂陨晕陨悦粤摇渊杂藻皂蚤皂燥灶贼澡造赠袁杂贼葬则贼藻凿 蚤灶 员怨愿员冤摇灾燥造郾 猿源摇 晕燥郾 员员 渊允怎灶藻袁 圆园员源冤
编摇 摇 辑摇 叶生态学报曳编辑部
地址院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员愿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园愿缘
电话院渊园员园冤远圆怨源员园怨怨憎憎憎援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援糟灶泽澡藻灶早贼葬蚤曾怎藻遭葬燥岳 则糟藻藻泽援葬糟援糟灶
主摇 摇 编摇 王如松
主摇 摇 管摇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摇 摇 办摇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地址院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员愿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园愿缘
出摇 摇 版摇
摇 摇 摇 摇 摇 地址院北京东黄城根北街 员远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苑员苑
印摇 摇 刷摇 北京北林印刷厂
发 行摇
地址院东黄城根北街 员远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苑员苑
电话院渊园员园冤远源园猿源缘远猿耘鄄皂葬蚤造院躁燥怎则灶葬造岳 糟泽责早援灶藻贼
订摇 摇 购摇 全国各地邮局
国外发行摇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地址院北京 猿怨怨信箱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园源源
广告经营
许 可 证摇 京海工商广字第 愿园员猿号
耘凿蚤贼藻凿 遭赠摇 耘凿蚤贼燥则蚤葬造 遭燥葬则凿 燥枣
粤悦栽粤 耘悦韵蕴韵郧陨悦粤 杂陨晕陨悦粤
粤凿凿院员愿袁杂澡怎葬灶早择蚤灶早 杂贼则藻藻贼袁匀葬蚤凿蚤葬灶袁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愿缘袁悦澡蚤灶葬
栽藻造院渊园员园冤远圆怨源员园怨怨
憎憎憎援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援糟灶
泽澡藻灶早贼葬蚤曾怎藻遭葬燥岳 则糟藻藻泽援葬糟援糟灶
耘凿蚤贼燥则鄄蚤灶鄄糟澡蚤藻枣摇 宰粤晕郧 砸怎泽燥灶早
杂怎责藻则增蚤泽藻凿 遭赠摇 悦澡蚤灶葬 粤泽泽燥糟蚤葬贼蚤燥灶 枣燥则 杂糟蚤藻灶糟藻 葬灶凿 栽藻糟澡灶燥造燥早赠
杂责燥灶泽燥则藻凿 遭赠摇 耘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杂燥糟蚤藻贼赠 燥枣 悦澡蚤灶葬
砸藻泽藻葬则糟澡 悦藻灶贼藻则 枣燥则 耘糟燥鄄藻灶增蚤则燥灶皂藻灶贼葬造 杂糟蚤藻灶糟藻泽袁 悦粤杂
粤凿凿院员愿袁杂澡怎葬灶早择蚤灶早 杂贼则藻藻贼袁匀葬蚤凿蚤葬灶袁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愿缘袁悦澡蚤灶葬
孕怎遭造蚤泽澡藻凿 遭赠摇 杂糟蚤藻灶糟藻 孕则藻泽泽
粤凿凿院员远 阅燥灶早澡怎葬灶早糟澡藻灶早早藻灶 晕燥则贼澡 杂贼则藻藻贼袁
月藻蚤躁蚤灶早摇 员园园苑员苑袁悦澡蚤灶葬
孕则蚤灶贼藻凿 遭赠摇 月藻蚤躁蚤灶早 月藻蚤 蕴蚤灶 孕则蚤灶贼蚤灶早 匀燥怎泽藻袁
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愿猿袁悦澡蚤灶葬
阅蚤泽贼则蚤遭怎贼藻凿 遭赠摇 杂糟蚤藻灶糟藻 孕则藻泽泽
粤凿凿院员远 阅燥灶早澡怎葬灶早糟澡藻灶早早藻灶 晕燥则贼澡
杂贼则藻藻贼袁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苑员苑袁悦澡蚤灶葬
栽藻造院渊园员园冤远源园猿源缘远猿
耘鄄皂葬蚤造院躁燥怎则灶葬造岳 糟泽责早援灶藻贼
阅燥皂藻泽贼蚤糟 摇 摇 粤造造 蕴燥糟葬造 孕燥泽贼 韵枣枣蚤糟藻泽 蚤灶 悦澡蚤灶葬
云燥则藻蚤早灶 摇 摇 悦澡蚤灶葬 陨灶贼藻则灶葬贼蚤燥灶葬造 月燥燥噪 栽则葬凿蚤灶早
悦燥则责燥则葬贼蚤燥灶
粤凿凿院孕援韵援月燥曾 猿怨怨 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源源袁悦澡蚤灶葬
摇 陨杂杂晕 员园园园鄄园怨猿猿悦晕 员员鄄圆园猿员 辕 匝 国内外公开发行 国内邮发代号 愿圆鄄苑 国外发行代号 酝远苑园 定价 怨园郾 园园元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