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
摇 摇 摇 摇 摇 生 态 学 报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渊杂匀耘晕郧栽粤陨 载哉耘月粤韵冤
摇 摇 第 猿源卷 第 远期摇 摇 圆园员源年 猿月摇 渊半月刊冤
目摇 摇 次
前沿理论与学科综述
全球气候变暖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宋摇 飘袁张乃莉袁马克平袁等 渊员猿圆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从系统到景观院区域物质流分析的景观取向 张晓刚袁曾摇 辉 渊员猿源园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论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多维度价值评估方法 宋豫秦袁张晓蕾 渊员猿缘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保幼激素在昆虫中的分子作用机理 金敏娜袁林欣大 渊员猿远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岩画和壁画类文物微生物病害研究进展 李摇 强袁葛琴雅袁潘晓轩袁等 渊员猿苑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基于 猿杂技术的图们江流域湿地生态安全评价与预警研究 朱卫红袁苗承玉袁郑小军袁等 渊员猿苑怨冤噎噎噎噎噎噎
跨界保护区网络构建研究进展 王摇 伟袁田摇 瑜袁常摇 明袁等 渊员猿怨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个体与基础生态
速生树种尾巨桉和竹柳幼苗耗水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 邱摇 权袁潘摇 昕袁李吉跃袁等 渊员源园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三种增温情景对入侵植物空心莲子草形态可塑性的影响 褚延梅袁杨摇 健袁李景吉袁等 渊员源员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气象要素及土壤理化性质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冬夏岩溶作用的影响 刘摇 文袁张摇 强袁贾亚男 渊员源员愿冤噎噎
施用纳米碳对烤烟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梁太波袁尹启生袁张艳玲袁等 渊员源圆怨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基于 灾燥则燥灶燥蚤图的林分空间模型及分布格局研究 刘摇 帅袁吴舒辞袁王摇 红袁等 渊员源猿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近自然毛竹林空间结构动态变化 仇建习袁汤孟平袁沈利芬袁等 渊员源源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基于种实性状的无患子天然群体表型多样性研究 刁松锋袁邵文豪袁姜景民袁等 渊员源缘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不同林分起源的相容性生物量模型构建 符利勇袁雷渊才袁孙摇 伟袁等 渊员源远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种群尧群落和生态系统
毛竹材用林林下植被群落结构对多花黄精生长的影响 樊艳荣袁陈双林袁杨清平袁等 渊员源苑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温度和 悦韵圆浓度升高下转 月贼水稻种植对土壤活性碳氮和线虫群落的短期影响
陈摇 婧袁陈法军袁刘满强袁等 渊员源愿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中国东北地区近 缘园年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时空动态 李摇 洁袁张远东袁顾峰雪袁等 渊员源怨园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遥感与 郧陨杂支持下的盘锦湿地水禽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董张玉袁刘殿伟袁王宗明袁等 渊员缘园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秦岭火地塘林区土壤大孔隙分布特征及对导水性能的影响 陆摇 斌袁张胜利袁李摇 侃袁等 渊员缘员圆冤噎噎噎噎噎噎
磷浓度对铜绿微囊藻尧大型溞和金鱼藻三者相互作用的影响 马剑敏靳摇 萍袁郭摇 萌袁等 渊员缘圆园冤噎噎噎噎噎噎
普生轮藻浸提液对两种淡水藻类的化感抑制作用及其数学模型 何宗祥袁刘摇 璐袁李摇 诚袁等 渊员缘圆苑冤噎噎噎噎
北京永定河鄄海河干流河岸带植物的区系分析 修摇 晨袁欧阳志云袁郑摇 华 渊员缘猿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基于河流生境调查的东河河流生境评价 王摇 强袁袁兴中袁刘摇 红袁等 渊员缘源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景观尧区域和全球生态
应用 杂宰粤栽模型研究潮河流域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对径流的影响 郭军庭袁张志强袁王盛萍袁等 渊员缘缘怨冤噎噎
长白山不同海拔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差异 陈摇 力袁尹云鹤袁赵东升袁等 渊员缘远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石家庄市空气花粉散布规律及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李摇 英袁李月丛袁吕素青袁等 渊员缘苑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不同放牧梯度下呼伦贝尔草甸草原土壤碳氮变化及固碳效应 闫瑞瑞袁辛晓平袁王摇 旭袁等 渊员缘愿苑冤噎噎噎噎噎
南四湖区农田土壤有机质和微量元素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武摇 婕袁李玉环袁李增兵袁等 渊员缘怨远冤噎噎噎噎
资源与产业生态
跨国土地利用及其生态影响 陆小璇 渊员远园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期刊基本参数院悦晕 员员鄄圆园猿员 辕 匝鄢员怨愿员鄢皂鄢员远鄢圆愿愿鄢扎澡鄢孕鄢 预 怨园郾 园园鄢员缘员园鄢猿园鄢圆园员源鄄园猿
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
封面图说院 图们江河流中段要要要图们江位于吉林省东南边境袁发源于长白山东南部的石乙水袁河流的绝大部分是中国与朝鲜的
界河袁下游很小一段为俄罗斯与朝鲜的界河袁并由这里流入日本海袁我国珲春距离日本海最近的地方仅有 员缘噪皂遥 图
们江是我国重要的国际性河流之一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崛起袁图们江地区进入到多国合作联合开发阶段袁湿地生
态系统处于中度预警状态袁并有向重度预警发展的趋势袁生态安全面临的威胁越来越严重遥 对该区域进行湿地生态
安全评价与预警研究袁可为图们江流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遥 图中河道的远方为朝鲜尧河道近方为
中国遥
彩图及图说提供院 陈建伟教授摇 北京林业大学摇 耘鄄皂葬蚤造院 糟蚤贼藻泽援糟澡藻灶躁憎岳 员远猿援糟燥皂
第 34 卷第 6 期
2014年 3月
生 态 学 报
ACTA ECOLOGICA SINICA
Vol.34,No.6
Mar.,2014
http: / / www.ecologica.cn
基金项目:财政部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课题(2009鄄JBKY鄄16)
收稿日期:2013鄄07鄄05; 摇 摇 修订日期:2014鄄03鄄03
*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E鄄mail: panjiaonk@ nankai.edu.cn
DOI: 10.5846 / stxb201307051841
李强,葛琴雅,潘晓轩,王宇,朱旭东,郭宏,潘皎.岩画和壁画类文物微生物病害研究进展.生态学报,2014,34(6):1371鄄1378.
Li Q,Ge Q Y,Pan X X, Wang Y,Zhu X D,Guo H,Pan J.Microbial deterioration in ancient cave and wall paintings.Acta Ecologica Sinica,2014,34(6):
1371鄄1378.
岩画和壁画类文物微生物病害研究进展
李摇 强1,葛琴雅2,潘晓轩1,王摇 宇1,朱旭东1,郭摇 宏2,潘摇 皎1,*
(1.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系,分子微生物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天津摇 300071;
2.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北京摇 100029)
摘要:古代岩画和壁画是人类文明发展历史进程的重要记录,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及科学价值,但他们无时无刻不受
到环境因素引起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的劣化作用。 近年,有关微生物对古代岩 /壁画的危害逐渐受到关注。 阐述了世界一些著
名的岩 /壁画文物的微生物的研究进展,如法国拉斯科洞穴岩画(Lascaux Cave)、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Altamira Cave)、
敦煌石窟壁画、嘉峪关魏晋墓壁画以及我国东北地区公元 5世纪的墓葬壁画等。 通过对以上所述岩画和壁画微生物群落的分
析比较,发现主要的细菌群落是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放线菌门以假诺卡氏菌为主。 真菌群落主要以虫生真菌为主。 进一步分
析了岩画和壁画微生物病害的共性和区别,揭示了洞穴、墓室等特殊环境下的微生物群落特点,为防治古代岩 /壁画微生物病害
提供了以下借鉴。
关键词:岩画和壁画;群落分析;变形菌门;假诺卡氏菌;虫生真菌;藻类
Microbial deterioration in ancient cave and wall paintings
LI Qiang1,GE Qinya2,PAN Xiaoxuan1, WANG Yu1,ZHU Xudong1,GUO Hong2,PAN Jiao1,*
1 Key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Microbiology and Technology, Ministry of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2 Chinese Academy of Cultural Heritage,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Ancient cave and wall paintings are important records of human civilization, with great historical, artistic and
scientific value, however they are commonly affected by physic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deteriora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issue of microbial deterioration in ancient cave and wall paintings has received more attentio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effect of microbes on famous cave and wall paintings throughout the world, such as the Lascaux
cave paintings (France), the Altamira cave paintings (Spain), the Dunhuang Mogao grottoes murals (China), the Wei
and Jin dynasty tomb wall paintings ( Jiayuguan, China), and the 5 th century tomb murals from the northeast of China.
Through a comparative study of microbial communities at these sites, we conclude that the microbes responsible for cave
painting degradation are mainly Proteobacteria and Actinobacteria, of which Escherichia and Enterobacter are types of human
pathogenic Proteobacteria.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in this review, the emergence of these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cave
and wall painting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resence of tourists. The acid metabolism produced by Pseudonomas and
Nitrobacter causes serious corrosion of mural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Actinobacteria Pseudonocadia accounts for
approximately 68% of bacteria in a clone library produced from samples taken from 5 th Century tomb murals in northeast
China. Pseudonocadia is the dominant microflora responsible for white biofilms attached to the murals, while algae are the
dominant flora responsible for the green biofilms, the abundance of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light, carbon dioxide and
humidity levels in the cave. Conversely, fungal communities on cave murals, dominated by entomogenous fungi, appear to
http: / / www.ecologica.cn
have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insects that live in the cave. This paper analyzed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microbial
communities that do harm to famous ancient cave and wall paintings, in an effort to underst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specific conditions found in caves and tombs, and also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for ancient painting conservation.
Firstly, if effective measures are to be taken to protect these world heritage sites, it is important to consider the ecological
perspective. Microorganisms do not grow in isol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arious microorganisms, between
microorganisms and the environment, and between microorganisms and insects,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 protection process. For example, a change in cave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will prevent a proportion of the microflora
from growing due to the newly unsuitable conditions. Secondly, adopting a cross鄄disciplinary approach incorporating
physics, chemistry, biology and engineering science, will help to control the emergence of these damaging microfloral
communities. Furthermore, employing the methodology of phage inhibition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to inhibit the growth of
unwanted microbial communities has proven to be an important research direction in recent years. Thirdly, both the
conservation and tourist requirements of these cave sites must be balanced in the long鄄term, for example by reducing the
number of visitors that enter the caves and tombs, and by employing the use of disposable sterile clothing and shoe covers to
reduce the transmission of exogenous microbes into the caves. The long鄄term monitoring and regular analysis of cave and
tomb paintings and the balancing of the local ecosystem are both important directions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se cultural
heritage sites.
Key Words: cave paintings and wall paintings; community analysis; proteobacteria; Pseudonocardia; entomogenous
fungus; algae
摇 摇 古代岩画与壁画是人类文明历史进程的重要记
录,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然
而,长期的温 /湿度改变、光照、风沙、雨水冲刷、微生
物等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得这些珍贵文物
不得不承受着裂隙、空鼓、酥碱和霉变等多种病害的
损坏[1]。 传统的研究主要是物理化学方面的防治,
生物作用给壁画带来的损坏研究较少。 但是随着考
古科学的进行,生物病害问题逐渐引起关注。 法国
拉斯科洞穴(Lascaux Cave)岩画就是一个很好地例
子。 拉斯科洞穴岩画反映了旧石器时代人类的文
明,对于现代人追溯远古人类生活和艺术创造活动
具有极高的价值。 但是由于后续的人为的活动,造
成洞穴内部壁画受到了藻类、细菌以及真菌的损坏。
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Altamira Cave)是保存
完好的并反映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社会状况的古老
岩画,由于长期对完开放,目前也正遭受到微生物病
害的侵袭。 敦煌石窟壁画、嘉峪关魏晋墓壁画以及
我国东北地区公元 5世纪的墓葬壁画是我国古代文
明的象征,反映出我国古代人的生活以及社会状况,
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以及体现古代人极高的
艺术造诣。 但是,由于一些外界以及人为因素的影
响,微生物病害对壁画也造成了严重的损坏。 本文
阐述了世界一些著名的岩 /壁画类微生物的研究进
展,如法国拉斯科洞穴岩画(Lascaux Cave)、西班牙
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Altamira Cave)、敦煌石窟壁
画、嘉峪关魏晋墓壁画以及我国东北地区公元 5 世
纪的墓葬壁画等,分析了其微生物病害的共性和区
别,以期揭示洞窟、墓室等特殊环境下的一些微生物
群落特点,为古代岩 /壁画的保护提供参考。
1摇 细菌与岩 /壁画文物
马燕天等[2]研究表明,洞穴岩画、石窟壁画、墓
葬壁画表面的微生物中,细菌占有绝大多数比例,而
其中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是目前发现的主要的细菌
类群。
1.1摇 变形菌门
变形菌门是细菌中的一大类,为革兰氏阴性菌。
依据 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及分子系统发育研究,
这类细菌可被分为 5 个纲,分别为 琢、茁、酌、啄 和 着 变
形菌纲。 琢鄄变形菌纲除了光合微生物外也有固氮微
生物的存在;茁鄄变形菌纲大部分为好氧和兼性厌氧
性细菌,通常具有很强的降解能力;酌鄄变形菌纲是自
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类菌,其中一些是医学上和科
学 研 究 中 很 重 要 的 类 群, 如 肠 杆 菌 科
2731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4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Enterobacteraceae)、弧菌科(Vibrionaceae)和假单胞
菌科(Pseudomonadaceae)等很多重要的病原菌;啄鄄变
形菌纲主要是跟硫代谢相关的类群,如硫酸盐还原
菌;着鄄变形菌纲只有少数几个属,多数是弯曲或螺旋
形的细菌。
在法国拉斯科、西班牙阿尔塔米拉和 Tito
Bustillo 洞穴,以及中国多地墓室壁画和石窟壁画中
均发现,变形菌门一般占到微生物群落的 45%—
50%。 其中,变形菌门在拉斯科洞穴中可占到
98%[3],其中以青枯杆菌(Ralstonia sp.)和假单胞菌
(Pseudonomonas sp.)为主。 阿尔塔米拉洞穴中的变
形菌门占 52%;Portillo等人利用 RNA 技术和 DGGE
相结合,对阿尔塔米拉岩画上白色微生物污染菌群
进行分析,发现几乎全部为与鞘氨醇单胞属相关细
菌(Sphingomonas鄄related bacteria,SRB)为主的 琢鄄变
形菌门(琢鄄proteobacteria),其次还有其他优势种类,
如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
茁鄄变形菌 ( 茁鄄proteobacteria) 以及 酌鄄变形菌门 ( 酌鄄
proteobacteria) [4];这与基于 16S rDNA鉴定的主要优
势菌为变形菌门和酸杆菌门的结果相吻合[5]。 在对
敦煌莫高窟洞窟内细菌的研究中发现,白色污染物
主要是细菌生长而形成的菌斑,所测得的微生物中
几乎全部属于 酌鄄变形菌门,变形菌门细菌通常可占
到洞窟中微生物群落总数的 45%—50%;测得 5 个
属,分别为肠杆菌属 ( Enterobacter )、 埃希菌属
(Escherichia)、固氮菌属(Azotobacter)、沙雷氏菌属
(Serratia)和克雷伯菌属(Klebsiella);其中埃希菌属
和肠杆菌属为优势属[6鄄7]。 本研究组通过构建细菌
16S rDNA以及真菌克隆文库对我国北方公元 5世纪
墓葬壁画表面微生物进行了群落分析,根据随机挑
取的 70个克隆转化子所含 DNA 片段情况,检测到
了埃氏慢生根瘤菌(Bradyrhizobium elkanii)、红假单
胞菌属(Rhodopseudomonas sp.)以及非培养变形菌
(Uncultured Proteobacterium)分别占到细菌克隆文库
的 2.86%、1.43%和 7.14%[8],表明这些变形菌的存
在对壁画也造成一定潜在的危害。
变形菌门多数为人体致病菌,可以在岩画 /壁画
等寡营养条件下生存,并且能降解其他生物难以利
用的物质。 埃希菌、肠杆菌、沙雷氏菌和克雷伯菌属
广泛存在于土壤、大气和水环境中,推测洞穴内细菌
的大量存在与人类活动有一些相关[6],其大量繁殖
形成的菌落严重影响壁画的美观;而另一类主要菌
群假单胞菌如斯氏假单胞菌(P. stutzeri)、荧光假单
胞菌和弯曲假单胞菌(P. geniculata)等的部分菌株
具有联合固氮作用,可以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亚
硝酸或者硝酸,对壁画可造成一定的腐蚀[9]。 此外,
发现变形菌门中的铜绿假单胞菌(绿脓杆菌)、荧光
假单胞菌、恶臭假单胞菌等在微生物存在于岩石土
壤中,该属细菌有较强的解磷作用,即将植物等难以
利用的含磷成分转变为可以利用的磷盐形式,特别
是以溶解不溶性磷酸盐类为特征的无机解磷作用进
而破坏石质文物的岩石结构,造成壁画表面颜料的
脱落。 由于变形菌门中的微生物分布较广泛,并且
与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对世界各地已经对外
开放的洞窟和洞穴壁画上微生物的群落分析中几乎
都能检测到变形菌门的存在。 一方面,假单胞菌属、
肠杆菌属等常见细菌的生长,会在壁画表面形成大
小不等的有色的菌落,影响壁画的美观。 阿尔塔米
拉洞穴壁画、敦煌莫高窟壁画表面的白色菌斑严重
影响了壁画的观赏价值。 另一方面,硝化细菌以及
硫化细菌的存在把空气中的无机氮以及无机硫转化
成可以被其他微生物利用的无机盐类,有利于其他
异养菌在壁画上的繁殖。 另外,由于壁画大多采用
动物胶或者植物胶等有机物为胶结材料,为微生物
的生长提供营养物质。 异养菌的大量繁殖会造成壁
画颜料脱落以及石质材料腐蚀等一系列潜在的
危害。
1.2摇 放线菌门
假诺卡氏菌(Pseudonocardia sp.)属于放线菌门、
诺卡氏菌科、假诺卡氏菌属;基内菌丝多横隔,顶生
芽殖;多数种为异养需氧型,少数种可营自养;其适
宜生长适 pH 值一般为弱碱性(pH 值 7.5—8.5);代
表菌株为嗜热假诺卡氏菌;该类微生物次级代谢旺
盛,代谢产物多为色素、有机酸以及粘性物质等;假
诺卡氏菌属的许多菌株会产生抗生素,这无疑会对
许多微生物起到抑制生长的作用。 研究表明,地下
墓室、洞穴环境中,壁画会首先会受到以诺卡氏菌属
(Pseudonocardia)和链霉菌属( Streptomyces)为主的
放线菌的侵袭,随着环境的改变,逐渐被其他的细
菌、真菌和藻类所取代。 武发思等[10]通过构建克隆
文库对嘉峪关魏晋砖壁画墓壁画表面白色菌斑进行
16S rDNA分析发现,造成 6 号墓和 7 号墓白色污染
3731摇 6期 摇 摇 摇 李强摇 等:岩画和壁画类文物微生物病害研究进展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的细菌主要是假诺卡氏菌;其中在六号墓克隆文库
中假诺卡氏菌占 70%。 Stomeo 等[11]发现,塞维亚
Dona Trinidad 和 Santimamne洞穴壁画上代谢活性最
强的微生物种群假诺卡氏菌(Pseudonocardia)分别
占到了 16S rRNA 基因文库和总基因文库中的
85郾 6%和 65.7%。 本课题组针对造成我国北方公元
5 世纪墓葬壁画表面白色病害 (图 1),运用 16S
rDNA克隆文库技术对墓室的壁画样品进行分析[8]。
图 1摇 我国东北地区公元 5世纪墓葬壁画微生物的白色菌斑
Fig. 1 摇 White biofilms on the tomb murals drawn in 5th
century in Northeast China
结果表明,造成壁画白色污染的主要为假诺卡
氏菌(GenBank登录号:JX416705),其在墓室多个样
品中所占的比例为 68%左右(图 2)。
由于该墓葬属于半地下墓,内部环境较稳定,长
年温度 8—17 益,相对湿度多在 95%以上。 壁画主
要是在花岗岩上直接涂抹颜料和动物胶的混合物绘
制的,主体颜色为红、绿、黄,成份分别为朱砂
(HgS )、石绿 [ CuCO3 · Cu ( OH) 2 ] 和铁黄 ( 琢鄄
FeOOH)。 研究中发现该菌在壁画不同颜色颜料上
表现出一定的偏好性,绿色颜料几乎全部覆盖白色
菌斑,这可能是由于假诺卡氏菌对 Cu2+有一定的偏
好性,进而栖息于该染料上。 此外,墓室内壁画的寡
养环境以及高盐的特性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其他微生
物与假诺卡氏的竞争。 壁画表面假诺卡氏菌的生长
不仅影响了壁画的观赏,也对壁画造成了潜在的威
胁。 Abdulla等[12]指出,在完好的石块上没有检测到
假诺卡氏菌(Pseudonocardia),而只有在破损的石头
上才能检测出该菌;将该属菌株涂抹在石灰石上培
养 4周后,伴随 pH 值降低,石头重量减少了 4%,说
图 2摇 壁画表面菌斑细菌克隆文库示意图
Fig. 2 摇 The diagram of the bacterial clone libraries from
biofilms of mural surface
明该属菌株可能分泌胞外有机酸,对石块造成一定
的腐蚀。 最近,Soledad Cuezva等[13]发现在阿尔塔米
拉洞穴岩画中发现的放线菌能利用空气中的 CO2并
在壁画的表面形成灰色斑点并造成需钙微生物的生
长,其代谢产物中的酸性物质会对壁画造成严重的
腐蚀。 放线菌的基内菌丝会伸入壁画内部,造成壁
画颜料层的脱落;由于大部分的放线菌的次级代谢
比较旺盛,其分泌的色素、有机酸以及粘性物质会对
壁画的本体材料造成腐蚀作用,严重影响了壁画的
保存和外观。
2摇 真菌与岩 /壁画文物
虽然在上述洞穴和墓葬壁画微生物中以细菌为
主,但一旦爆发真菌病害,可能对壁画造成更加严重
的损坏。 这是因为真菌产生的菌斑不仅污染壁画,
严重影响壁画艺术价值,而且发达的菌丝会伸入壁
画内部,造成颜料和地仗脱落,同时分泌的有机酸或
者粘性代谢物,会腐蚀壁画并在其表面形成结晶体。
4731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4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敦煌莫高窟壁画的主要病害之一是红色铅丹的褐变
(变色);李最雄[14]的研究表明,铅丹褐变过程是铅
丹首先转变为铅白,铅白再转化为褐色(黑色)二氧
化铅,这种变化在一定的湿度和光照条件下即能完
成;后期的研究结果证明,由铅白到二氧化铅的转变
必须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才能够完成,冯清平等[15]发
现枝孢霉(Cladosporium sp.)和黑曲霉可以利用牛皮
胶为营养物质的壁画颜料层上生长,造成颜料的脱
落和颜料的褐变。 在法国拉斯科洞穴、西班牙阿尔
塔米拉洞窟以及我国东北地区公元 5 世纪墓葬壁画
也都发现了大量真菌的存在。
对于壁画真菌的防治,不能忽视相同环境中生
活的节肢动物。 研究发现,一些穴居的昆虫,如石蛾
等,经常在洞穴中度过夏天,进入洞穴的同时带去外
来真菌;另一方面,这些昆虫的尸体可以为真菌提供
丰富的营养物质,为真菌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生存环
境。 Valme Jurado 研究发现在洞窟、墓葬、壁画以及
教堂外彩绘玻璃窗存在大量的昆虫寄生真菌,在节
肢动物的死亡、有机物的清除以及真菌孢子的生长
和扩散中起到重要的作用[16]。 Dupont 等[17]首次报
道腐皮镰刀菌在拉斯科洞穴中形成的白色菌斑,并
且发现了其他真菌,由于这些真菌大部分是昆虫致
病真菌,因此推测岩画表面微生物的爆发跟洞穴内
的节肢动物存在一定的关系。 Jurado 等人[18]通过模
拟岩画材料的研究,分离出了阿尔塔米拉洞穴中一
些真菌,主要为直立顶孢霉(Acremonium strictum)、淡
色生赤壳菌 ( Bionectria ochroleuca)、枝状枝孢霉
(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刀孢轮枝菌(Lecanicillium
psalliotae)和马昆德拟青霉(Paecilomyces marquandii);并
且在洞穴内还发现了 Stenophylax fissus(一种在西班
牙洞窟中常见的石蚕蛾)的尸体,上边覆盖了一层虫
草棒束孢菌(Isaria farinosa)。 同时还发现了感染单端
孢菌(Trichothecium asperum)的昆虫;这与法国拉斯科
洞穴中的黑色霉斑周围的一种弹尾纲跳虫比较相
似。 这些动物一方面可以把真菌的菌丝体带到壁画
的其他地方,造成壁画表面的大面积污染;另一方面
它们的蜕皮、尸体可以为真菌提供营养物质。
本课题组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墓室内同样也发现
了弹尾纲虫,并且检测出的真菌,如爪哇拟青霉、毡
状地丝霉、蜡蚧轮枝菌等,其大部分为虫生真菌;爪
哇拟青霉在自然界里主要感染双翅目和鳞翅目昆
虫,菌丝有很强的几丁质酶活性,可以利用昆虫的外
壳为营养物质进行代谢活动(数据未出版)。 结果表
明,爪哇拟青霉(P. javanicus)占真菌克隆文库总数
的 20%,但不同样品中真菌的优势种群不一致(图
3);毡状地丝霉和蜡蚧轮枝菌是重要的昆虫病原体,
可以低温下生存并且利用昆虫传播孢子,从而造成
壁画大范围的菌害的发生。 本研究中弹尾纲虫与真
菌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将是本课题组今后研
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如果弹尾纲虫是真菌的寄生
体,并且可以利用昆虫的大范围活动进而传播孢子,
那么对于后续病害的防治将提供了新的思路。 另
外,墓室常年处于低温环境下,为上述推测提供了理
论依据。 蚂蚁和假诺卡氏菌的共生关系先前早有报
道,而在本研究中弹尾纲虫的出现以及假诺卡氏菌
害的爆发有无必然的联系,也是后续研究中关注的
一个重要的问题。 对于墓室内复杂的环境与微生物
病害之间的共生关系结合起来讨论,才能制定有效
的防治措施,从根本上抑制病害的发生。
图 3摇 壁画表面菌斑真菌克隆文库示意图
Fig.3摇 The diagram of the fungal clone libraries from biofilms
of mural surface
3摇 藻类与岩画 /壁画文物
研究发现,藻类是造成岩画和壁画病害的另一
5731摇 6期 摇 摇 摇 李强摇 等:岩画和壁画类文物微生物病害研究进展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个重要原因。 拉斯科洞穴第 1 次病害爆发主要是微
细绿藻(Bracteacoccus minor)繁殖,形成绿色生物被
膜[19],洞穴被迫于 1963年关闭。 本课题组对上述墓
室内照明灯附近的绿色微生物进行了分子鉴定,发
现造成墓室内部壁画表面绿色病害微生物主要是蓝
细菌(Cyanobacteria)中的瘦鞘丝藻(图 4)(数据未出
版)。 瘦鞘丝藻见于国内外很多报道,在马耳他古基
督徒[20]和罗马 St. Callistus and St. Domitilla 的地下
墓室[21]、意大利 Boboli 花园大理石雕像[22]、墨西哥
玛雅石质文物[23]、西班牙 Seville 大教堂、葡萄牙
Santa Clara鄄a鄄Velha修道院石灰石建筑等[24]遗址或
文物上均分析出该种类微生物;中国福建水田[25]、
(南极)海洋等自然环境[26鄄27]也分析出该种类微生
物,它是石质建筑表面光合群落里最常见的蓝细菌
之一。 一方面,藻类呼吸产生的 CO2气体会溶于水
形成碳酸,碳酸的化学酸蚀作用会使石材腐蚀;另一
方面,藻类与其他真菌形成共生关系,藻类利用真菌
提供的无机质生长,真菌利用藻类提供的有机物质
大量繁殖,进而造成壁画的脱落和损坏。
图 4摇 我国北方公元 5世纪墓葬壁画微生物的绿色菌斑
Fig.4摇 Green biofilms on the tomb murals drawn in 5th century
inNorth China
由于墓葬位于地下,墓室存在严重的渗水现象,
墓室内部水份充足,墓室长期对外开放,游客的大量
涌入带了了充足的 CO2。 绿色菌斑的周围又有长期
的日光灯的照射,为藻类的光合作用提供了充足的
外部条件,使得藻类大量繁殖。 研究中发现只在日
光灯照射的壁画上出现了绿色藻类,充分的说明灯
光的照射是藻类的大量繁殖的直接原因。 李永
新[28]研究表明,生长在岩石上的藻类会利用水中的
CO2进行光合作用,进而造成水中 CO2的分压降低,
使得 CaCO3在水中的溶解度降低而析出沉淀;同时
有些生物能分泌大量含有粘性有机质的胶鞘,具有
粘结、捕获碳酸钙微细颗粒而富集沉积碳酸钙的作
用。 壁画表面 CaCO3颗粒的沉积,造成壁画内部颜
料晶体的迁移进而引起壁画的脱色。
4摇 展望
目前国内外对各类岩画 /壁画的保护大多采用
物理、化学以及工程技术的方法,如应用激光技术进
行石材的清洗与翻新、壁画表面化学保护材料的应
用、原位保护加固技术以及防腐化学试剂的应用,在
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文物的寿命,但是部分方法存在
着明显的缺陷,如材料老化、岩 /壁画色泽的变异、保
护材料的存留以及后期不可预测的环境问题。 尤其
是微生物病害问题,传统的物理化学方法很难从根
本上解决。 当壁画遭受到微生物的代谢腐蚀和生长
损坏时,对于病害微生物类群的定性研究尤为重要。
盲目的使用抗生素或化学杀菌剂会打破岩画和壁画
表面固有的微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平衡,由于某些
微生物会产生对药物的抗药性而大量繁殖,从而进
一步对岩画和壁画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坏[19]。 拉斯
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为了抑制绿化膜的生长,人
们大量喷洒杀虫剂和甲醛类化学试剂,造成了青枯
杆菌和假单胞菌菌害的爆发,以及后续的造成壁画
表面 黑 色 菌 斑 的 齿 梗 孢 属 ( Scolecobasidium
tshawytschae) 的出现都 与 滥 用 杀 菌 剂 有 密 切
关系[29]。
因此,若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世界遗产地的
保护,生态学思想在文物保护中起到重要作用,为了
达到真正的保护目的,必须从洞穴内整个生态学角
度功能方面考虑,而不是单独的去针对某一方面。
因此必须对造成病害的微生物类群进行定期的监测
和充分的研究。 洞窟以及洞穴环境中的任何一种生
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对于微生物的检测不能只停
留在某种微生物的出现与否为检测依据,必须充分
了解整个生态系统中微生物所处的位置、作用、相互
关系及变化规律等。 当然这种关系包括微生物之间
的关系、微生物与动植物之间的关系、微生物与壁画
或岩画的关系以及微生物与杀菌剂、保护材料之间
的关系。 如洞穴内温度湿度的变化会导致一部分微
生物因为环境不适宜而停止生长,由于微生物之间
6731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4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可能存在共生或者竞争关系,一种微生物的减少会
引起另一种微生物的减少或者增加。 由于不同微生
物之间代谢类型以及生理生化性质的差异,这种微
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会对文物造成深远的影响。 像
本研究中墓室常年处于低温潮湿,环境条件的改变
也势必对墓室壁画表面颜料的稳定以及岩石的本体
结构造成一定的改变,进而对墓室壁画造成危害。
因此开展对墓室内环境的长年的检测,有利于维持
墓室内环境的稳定。
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使得文物保护研究的手
段不断增多。 由于不同文物的地理位置、环境以及
材质不同,目前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研究保护手段。
例如本研究中的白色菌斑主要是假诺卡氏菌,但是
敦煌莫高窟壁画上的白色菌斑主要是变形菌门。 因
此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适当学习和借鉴其他
文物的保护方法,并且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保护方
案,有利于保护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另外,考虑到
文物材料本身珍贵,开发新的生物研究手段,如何利
用尽可能少的样品得到更多的信息成为文物保护中
优先考虑的问题。
适当的人工干预措施也是非常必要的,比如适
当控制壁画和岩画所处环境中的温、湿度,减少游客
参观以及游客进入时使用一次性无菌衣和鞋套以减
少外源微生物的带入等;物理、化学、生物学以及工
程学等多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也是目前文物病害检
测与保护的热点。 另外,采用噬菌体抑制细菌,或依
靠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等生物防控手段也是当前
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因此通过对壁画或岩画表面
的微生物群落系统进行长期的定期监测分析,掌握
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及变化规律,针对主要病害进
行有效的防范和治理,最终达到使整个生态系统维
持健康、稳定、平衡的发展,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微生
物对壁画或岩画的破坏,是目前微生物学研究在壁
画或岩画保护领域主要的发展方向。
References:
[ 1 ]摇 Li Z X. The protection situation and the task of the Dunhuang
grottoes. Dunhuang Research, 2000, (1): 10鄄23.
[ 2 ] 摇 Ma Y T, Wu F S, Ma X, Wang W F, Ma X J, An L Z, Feng H
Y. A review on a microbial community in prehistoric Altamira Cave
paintings. Dunhuang Research, 2011, (6): 115鄄120.
[ 3 ] 摇 Bastian F, Alabouvette C, Jurado V, Saiz鄄Jimenez C. Impact of
biocide treatments on the bacterial communities of the Lascaux
Cave. Naturwissenschaften, 2009, 96(7): 863鄄868.
[ 4 ] 摇 Portillo M C, Saiz鄄Jimenez C, Gonzalez J M.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total and metabolically active bacterial
communities of " white colonizations" in the Altamira Cave, Spain.
Research in Microbiology, 2009, 160(1): 41鄄47.
[ 5 ] 摇 Portillo M C, Gonzalez J M, Saiz鄄Jimenez C. Metabolically active
microbial communities of yellow and grey colonizations on the walls
of Altamira Cave, Spain. 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 2008,
104(3): 681鄄691.
[ 6 ] 摇 Zhang R L, Tang D P, Zhang N, Wang W R, Zhang D M, Wu F
S, Xui L G. The bacterial diversity in the Mogao Grottoes,
Dunhuang, China. Microbiology, 2012, 39(5): 614鄄623.
[ 7 ] 摇 Wu F S, Wang W F, He D P, Chen G Q, Ma Y T, Zhang X D,
Feng H Y. Molecular techniques used to analyze the bacterial
groups on mural paintings in Wei and Jin Dynasty Tombs,
Jiayuguan. Dunhuang Research, 2011, 130(6): 51鄄58.
[ 8 ] 摇 Ge Q Y, Li Z M, Sun Y Z, Pan J, Wen A H, Guo H.
Application of molecular biological techniques in identifying
pathogenic microbes on mural paintings. Science of Conservation
and Archaeology, 2012, 24(2): 14鄄21.
[ 9 ] 摇 Yan F, Ge Q Y, Li Q, Yu M, Zhu X D, Pan J. Analysis of
microbial community on the surface of the historic stone and
nearby rock samples in Yungang Grottoes. Acta Microbiologica
Sinica, 2012, 52(5): 629鄄636.
[10] 摇 Groth I, Vettermann R, Schuetze B, Schumann P, Saiz鄄Jimenez
C. Actinomycetes in Karstic caves of northern Spain (Altamira and
Tito Bustillo) . Journal of Microbiological Methods, 1999, 36(1 /
2): 115鄄122.
[11] 摇 Stomeo F, Portillo M C, Gonzalez J M, Laiz L, Saiz鄄Jimenez C.
Pseudonocardia in white colonizations in two caves with Paleolithic
paintings. International Biodeterioration and Biodegradation,
2008, 62(4): 483鄄486.
[12] 摇 Abdulla H, May E, Bahgat M, Dewedar A. Characterisation of
Actinomycetes isolated from ancient stone and their potential for
deterioration. Polish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2008, 57 ( 3 ):
213鄄220.
[13] 摇 Schabereiter鄄Gurtner C, Saiz鄄Jimenez C, Pi觡ar G, Lubitz W,
R觟lleke S. Altamira cave Paleolithic paintings harbor partly
unknown bacterial communities. FEMS Microbiology Letters,
2002, 211(1): 7鄄11.
[14] 摇 Li Z X, Stetan M. The effect of Light and humidity on terra rossa,
cinnabar and minium. Dunhuang Research, 1989, 6: 80鄄93.
[15] 摇 Feng Q P, Zhang X J, Ma Q L, Ma X J. Studies on microbiology
factor in colour change of Mogao Gtottoes Murals鄄域. Effect of
microorganism on the pigment of imitative Mural. Acta
Microbiologica Sinica, 1998, 38(2): 131鄄136.
[16] 摇 Jurado V, Sanchez鄄Moral S, Saiz鄄Jimenez C. Entomogenous fungi
and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A review.
7731摇 6期 摇 摇 摇 李强摇 等:岩画和壁画类文物微生物病害研究进展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International Biodeterioration and Biodegradation, 2008, 62(4):
325鄄330.
[17] 摇 Dupont J, Jacquet C, Dennetiere B, Lacoste S, Bousta F, Orial
G, Cruaud C, Couloux A, Roquebert M F. Invasion of the French
Paleolithic painted cave of Lascaux by members of the Fusarium
solani species complex. Mycologia, 2007, 99(4): 526鄄533.
[18] 摇 Jurado V, Fernandez鄄Cortes A, Cuezva S, Laiz L, Ca觡averas J
C, Sanchez鄄Moral S, Saiz鄄Jimenez C. The fungal colonisation of
rock鄄art caves: experimental evidence. Naturwissenschaften,
2009, 96(9): 1027鄄1034.
[19] 摇 Bastian F, Alabouvette C. Lights and shadows on the conservation
of a rock art cave: the case of Lascaux Cav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eleology, 2009, 38(1): 55鄄60.
[20] 摇 Zammit G, Psaila P, Albertano P, et al. An investigation into
biodeterioration caused by microbial communities colonising
artworks in three maltese palaeo鄄christian catacombs.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DT of Art, Jerusalem Israel, 2008:
25鄄30.
[21] 摇 Saarela M, Alakomi H L, Suihko M L, Maunuksela L, Raaska L,
Mattila鄄Sandholm T. Heterotrophic microorganisms in air and
biofilm samples from Roman catacombs,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actinobacteria and fungi. International Biodeterioration and
Biodegradation, 2004, 54(1): 27鄄37.
[22] 摇 Lamenti G, Tiano P, Tomaselli L. Biodeterioration of ornamental
marble statues in the Boboli Gardens(Florence, Italy) . Journal of
Applied Phycology, 2000, 12(3 / 5): 427鄄433.
[23] 摇 McNamara C J, Perry T D, Bearce K A, Hernandez鄄Duque G,
Mitchell R. Epilithic and endolithic bacterial communities in
limestone from a Maya archaeological site. Microbial Ecology,
2006, 51(1): 51鄄64.
[24] 摇 Miller A Z, Laiz L, Dion侏sio A, Macedo M F, Saiz鄄Jimenez C.
Growth of phototrophic biofilms from limestone monuments 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 International Biodeterioration and
Biodegradation, 2009, 63(7): 860鄄867.
[25] 摇 Song T Y, M覽rtensson L, Eriksson T, Zheng W W, Rasmussen
U. Biodiversity and 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cyanobacterial
assemblage in a rice paddy field in Fujian, China. FEMS
Microbiology Ecology, 2005, 54(1): 131鄄140.
[26] 摇 Premanandh J, Priya B, Prabaharan D, Uma L. Genetic
heterogeneity of the marine cyanobacterium Leptolyngbya
valderiana (Pseudanabaenaceae) evidenced by RAPD molecular
markers and 16S rDNA sequence data. Journal of Plankton
Research, 2009, 31(10): 1141鄄1150.
[27] 摇 Kom佗rek J. Phenotype diversity of the cyanobacterial genus
Leptolyngbya in the maritime Antarctic. Polish Polar Research,
2007, 28(3): 211鄄231.
[28] 摇 Li Y X, Tian Y P, Li Y. Tufa algae and biological karstification at
Huanglong, Sichuan. Carsologica Sinica, 2011, 30(1): 86鄄92.
[29] 摇 Ma X, Mao L, Ma Y T, Wu F S, Wang W F, Ma X J, An L Z,
Feng H Y. A review on microbial community ecology in prehistoric
Lascaux Cave paintings. Dunhuang Research, 2010, ( 6 ):
115鄄120.
参考文献:
[ 1 ] 摇 李最雄. 敦煌石窟的保护现状和面临的任务. 敦煌研究,
2000, (1): 10鄄23.
[ 2 ] 摇 马燕天, 武发思, 马旭, 汪万福, 马晓军, 安黎哲, 冯虎元.
史前洞窟阿尔塔米拉(Altamira Cave)壁画微生物群落研究进
展. 敦煌研究, 2011, (6): 115鄄120.
[ 6 ] 摇 张昺林, 唐德平, 张楠, 王婉如, 张东明, 武发思, 薛林贵.
敦煌莫高窟中细菌多样性的研究. 微生物学通报, 2012, 39
(5): 614鄄623.
[ 7 ] 摇 武发思, 汪万福, 贺东鹏, 陈港泉, 马燕天, 张晓东, 冯虎元.
嘉峪关魏晋墓腐蚀壁画细菌类群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敦煌研
究, 2011, 130(6): 51鄄58.
[ 8 ] 摇 葛琴雅, 李哲敏, 孙延忠, 潘皎, 文安华, 郭宏. 壁画菌害主
要种群之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12,
24(2): 14鄄21.
[ 9 ] 摇 颜菲, 葛琴雅, 李强, 于淼, 朱旭东, 潘皎. 云冈石窟石质文
物表面及周边岩石样品中微生物群落分析. 微生物学报,
2012, 52(5): 629鄄636.
[14] 摇 李最雄, Stefan M. 光和湿度对土红、朱砂和铅丹变色的影响.
敦煌研究, 1989, 6: 80鄄93.
[15] 摇 冯清平, 张晓军, 马清林, 马晓军. 敦煌壁画色变中微生物因
素的研究摇 域.微生物对模拟石窟壁画颜料的影响. 微生物学
报, 1998, 38(2): 131鄄136.
[28] 摇 李永新, 田友萍, 李银. 四川黄龙钙华藻类及其生物岩溶作
用. 中国岩溶, 2011, 30(1): 86鄄92.
[29] 摇 马旭, 毛琳, 马燕天, 武发思, 汪万福, 马晓军, 安黎哲, 冯
虎元. 拉斯科洞穴史前壁画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敦煌研
究, 2010, (6): 115鄄120.
8731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4卷摇
粤悦栽粤 耘悦韵蕴韵郧陨悦粤 杂陨晕陨悦粤 灾燥造援猿源袁晕燥援远 酝葬则援袁圆园员源渊杂藻皂蚤皂燥灶贼澡造赠冤
悦韵晕栽耘晕栽杂
云则燥灶贼蚤藻则泽 葬灶凿 悦燥皂责则藻澡藻灶泽蚤增藻 砸藻增蚤藻憎
陨皂责葬糟贼泽 燥枣 早造燥遭葬造 憎葬则皂蚤灶早 燥灶 造蚤贼贼藻则 凿藻糟燥皂责燥泽蚤贼蚤燥灶 杂韵晕郧 孕蚤葬燥袁在匀粤晕郧 晕葬蚤造蚤袁 酝粤 运藻责蚤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员猿圆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云则燥皂 泽赠泽贼藻皂 贼燥 造葬灶凿泽糟葬责藻院 贼澡藻 燥贼澡藻则 燥则蚤藻灶贼葬贼蚤燥灶 燥枣 则藻早蚤燥灶葬造 皂葬贼藻则蚤葬造 枣造燥憎 葬灶葬造赠泽蚤泽 在匀粤晕郧 载蚤葬燥早葬灶早袁 在耘晕郧 匀怎蚤 渊员猿源园冤噎噎噎噎噎
粤 皂怎造贼蚤鄄凿蚤皂藻灶泽蚤燥灶葬造 葬责责则燥葬糟澡 枣燥则 憎藻贼造葬灶凿 藻糟燥泽赠泽贼藻皂 泽藻则增蚤糟藻 增葬造怎葬贼蚤燥灶 杂韵晕郧 再怎择蚤灶袁 在匀粤晕郧 载蚤葬燥造藻蚤 渊员猿缘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酝燥造藻糟怎造葬则 皂藻糟澡葬灶蚤泽皂泽 燥枣 贼澡藻 蚤灶泽藻糟贼 躁怎增藻灶蚤造藻 澡燥则皂燥灶藻 允陨晕 酝蚤灶灶葬袁 蕴陨晕 载蚤灶凿葬 渊员猿远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酝蚤糟则燥遭蚤葬造 凿藻贼藻则蚤燥则葬贼蚤燥灶 蚤灶 葬灶糟蚤藻灶贼 糟葬增藻 葬灶凿 憎葬造造 责葬蚤灶贼蚤灶早泽 蕴陨 匝蚤葬灶早袁郧耘 匝蚤灶赠葬袁孕粤晕 载蚤葬燥曾怎葬灶袁 藻贼 葬造 渊员猿苑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贼怎凿赠 燥灶 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泽葬枣藻贼赠 藻增葬造怎葬贼蚤燥灶 葬灶凿 憎葬则灶蚤灶早 燥枣 憎藻贼造葬灶凿泽 蚤灶 栽怎皂藻灶 砸蚤增藻则 憎葬贼藻则泽澡藻凿 遭葬泽藻凿 燥灶 猿杂 贼藻糟澡灶燥造燥早赠
在匀哉 宰藻蚤澡燥灶早袁 酝陨粤韵 悦澡藻灶早赠怎袁 在匀耘晕郧 载蚤葬燥躁怎灶袁藻贼 葬造 渊员猿苑怨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粤 则藻增蚤藻憎 燥枣贼则葬灶泽遭燥怎灶凿葬则赠 责则燥贼藻糟贼藻凿 葬则藻葬泽 灶藻贼憎燥则噪 藻泽贼葬遭造蚤泽澡皂藻灶贼 宰粤晕郧 宰藻蚤袁栽陨粤晕 再怎袁 悦匀粤晕郧 酝蚤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员猿怨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粤怎贼藻糟燥造燥早赠 驭 云怎灶凿葬皂藻灶贼葬造泽
宰葬贼藻则 糟燥灶泽怎皂责贼蚤燥灶 糟澡葬则葬糟贼藻则蚤泽贼蚤糟泽 葬灶凿 憎葬贼藻则 怎泽藻 藻枣枣蚤糟蚤藻灶糟赠 燥枣 耘怎糟葬造赠责贼怎泽 怎则燥责澡赠造造葬 伊 耘怎糟葬造赠责贼怎泽 早则葬灶凿蚤泽 葬灶凿 遭葬皂遭燥燥鄄憎蚤造造燥憎
泽藻藻凿造蚤灶早泽 匝陨哉 匝怎葬灶袁 孕粤晕 载蚤灶袁 蕴陨 允蚤赠怎藻袁藻贼 葬造 渊员源园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则藻藻 憎葬则皂蚤灶早 泽糟藻灶葬则蚤燥泽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蚤葬造造赠 葬枣枣藻糟贼 贼澡藻皂燥则责澡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责造葬泽贼蚤糟蚤贼赠 燥枣 葬灶 蚤灶增葬泽蚤增藻 澡藻则遭 粤造贼藻则灶葬灶贼澡藻则葬 责澡蚤造燥曾藻则燥蚤凿藻泽
悦匀哉 再葬灶皂藻蚤袁 再粤晕郧 允蚤葬灶袁 蕴陨 允蚤灶早躁蚤袁藻贼 葬造 渊员源员员冤
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藻 蚤灶枣造怎藻灶糟藻 燥枣 皂藻贼藻燥则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枣葬糟贼燥则泽 葬灶凿 泽燥蚤造 责澡赠泽蚤糟燥糟澡藻皂蚤糟葬造 责则燥责藻则贼蚤藻泽 燥灶 噪葬则泽贼 责则燥糟藻泽泽藻泽 蚤灶 泽蚤曾 造葬灶凿鄄怎泽藻 责葬贼贼藻则灶泽 蚤灶 泽怎皂皂藻则
葬灶凿 憎蚤灶贼藻则 蚤灶 葬 贼赠责蚤糟葬造 噪葬则泽贼 增葬造造藻赠 蕴陨哉 宰藻灶袁 在匀粤晕郧 匝蚤葬灶早袁允陨粤 再葬灶葬灶 渊员源员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灶葬灶燥糟葬则遭燥灶 葬责责造蚤糟葬贼蚤燥灶 燥灶 灶蚤贼则燥早藻灶 葬遭泽燥则责贼蚤燥灶 葬灶凿 怎贼蚤造蚤扎葬贼蚤燥灶 燥枣 枣造怎藻鄄糟怎则藻凿 贼燥遭葬糟糟燥
蕴陨粤晕郧 栽葬蚤遭燥袁 再陨晕 匝蚤泽澡藻灶早袁 在匀粤晕郧 再葬灶造蚤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员源圆怨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藻 泽贼葬灶凿 泽责葬贼蚤葬造 皂燥凿藻造 葬灶凿 责葬贼贼藻则灶 遭葬泽藻凿 燥灶 增燥则燥灶燥蚤 凿蚤葬早则葬皂 蕴陨哉 杂澡怎葬蚤袁 宰哉 杂澡怎糟蚤袁 宰粤晕郧 匀燥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员源猿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阅赠灶葬皂蚤糟 葬灶葬造赠泽蚤泽 燥枣 泽责葬贼蚤葬造 泽贼则怎糟贼怎则藻 蚤灶 葬 糟造燥泽藻鄄贼燥鄄灶葬贼怎则藻 孕澡赠造造燥泽贼葬糟澡赠泽 藻凿怎造蚤泽 泽贼葬灶凿泽
匝陨哉 允蚤葬灶曾蚤袁栽粤晕郧 酝藻灶早责蚤灶早袁 杂匀耘晕 蕴蚤枣藻灶袁藻贼 葬造 渊员源源源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孕澡藻灶燥贼赠责蚤糟 凿蚤增藻则泽蚤贼赠 蚤灶 灶葬贼怎则葬造 责燥责怎造葬贼蚤燥灶泽燥枣 杂葬责蚤灶凿怎泽 皂怎噪燥则燥泽泽蚤 遭葬泽藻凿 燥灶 枣则怎蚤贼 葬灶凿 泽藻藻凿 贼则葬蚤贼泽
阅陨粤韵 杂燥灶早枣藻灶早袁 杂匀粤韵 宰藻灶澡葬燥袁 允陨粤晕郧 允蚤灶早皂蚤灶袁藻贼 葬造 渊员源缘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阅藻增藻造燥责皂藻灶贼 燥枣 糟燥皂责葬贼蚤遭造藻 遭蚤燥皂葬泽泽 皂燥凿藻造泽 枣燥则 贼则藻藻泽 枣则燥皂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泽贼葬灶凿 燥则蚤早蚤灶 云哉 蕴蚤赠燥灶早袁 蕴耘陨 再怎葬灶糟葬蚤袁 杂哉晕 宰藻蚤袁藻贼 葬造 渊员源远员冤噎
孕燥责怎造葬贼蚤燥灶袁 悦燥皂皂怎灶蚤贼赠 葬灶凿 耘糟燥泽赠泽贼藻皂
栽澡藻 蚤皂责葬糟贼 燥枣 怎灶凿藻则泽贼燥则赠 增藻早藻贼葬贼蚤燥灶 泽贼则怎糟贼怎则藻 燥灶 早则燥憎贼澡 燥枣 孕燥造赠早燥灶葬贼怎皂 糟赠则贼燥灶藻皂葬 蚤灶 藻曾贼藻灶泽蚤增藻造赠 皂葬灶葬早藻凿 孕澡赠造造燥泽贼葬糟澡赠泽 藻凿怎造蚤泽
责造葬灶贼葬贼蚤燥灶 云粤晕 再葬灶则燥灶早袁 悦匀耘晕 杂澡怎葬灶早造蚤灶袁 再粤晕郧 匝蚤灶早责蚤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员源苑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澡燥则贼鄄贼藻则皂 藻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悦韵圆 糟燥灶糟藻灶贼则葬贼蚤燥灶 藻造藻增葬贼蚤燥灶袁 憎葬则皂蚤灶早 葬灶凿 贼则葬灶泽早藻灶蚤糟 月贼 则蚤糟藻 糟则燥责责蚤灶早 燥灶 泽燥蚤造 造葬遭蚤造藻 燥则早葬灶蚤糟 糟葬则遭燥灶 葬灶凿
灶蚤贼则燥早藻灶袁 葬灶凿 灶藻皂葬贼燥凿藻 糟燥皂皂怎灶蚤贼蚤藻泽 悦匀耘晕 允蚤灶早袁 悦匀耘晕 云葬躁怎灶袁 蕴陨哉 酝葬灶择蚤葬灶早袁 藻贼 葬造早 渊员源愿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藻皂责燥则燥泽责葬贼蚤葬造 增葬则蚤葬贼蚤燥灶泽 蚤灶 灶藻贼 藻糟燥泽赠泽贼藻皂 责则燥凿怎糟贼蚤增蚤贼赠 蚤灶 晕燥则贼澡藻葬泽贼 悦澡蚤灶葬 泽蚤灶糟藻 员怨远员
蕴陨 允蚤藻袁 在匀粤晕郧 再怎葬灶凿燥灶早袁郧哉 云藻灶早曾怎藻袁藻贼 葬造 渊员源怨园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粤泽泽藻泽泽皂藻灶贼 燥枣 贼澡藻 澡葬遭蚤贼葬贼 泽怎蚤贼葬遭蚤造蚤贼赠 枣燥则 憎葬贼藻则枣燥憎造泽 蚤灶 贼澡藻 孕葬灶躁蚤灶袁 蕴蚤葬燥灶蚤灶早 憎蚤贼澡 郧陨杂 葬灶凿 则藻皂燥贼藻 泽藻灶泽蚤灶早
阅韵晕郧 在澡葬灶早赠怎袁 蕴陨哉 阅蚤葬灶憎藻蚤袁宰粤晕郧 在燥灶早皂蚤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员缘园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阅蚤泽贼则蚤遭怎贼蚤燥灶 燥枣 泽燥蚤造 皂葬糟则燥责燥则藻泽 葬灶凿 贼澡藻蚤则 蚤灶枣造怎藻灶糟藻 燥灶 泽葬贼怎则葬贼藻凿 澡赠凿则葬怎造蚤糟 糟燥灶凿怎糟贼蚤增蚤贼赠 蚤灶 贼澡藻 匀怎燥凿蚤贼葬灶早 枣燥则藻泽贼 则藻早蚤燥灶 燥枣 贼澡藻
匝蚤灶造蚤灶早 酝燥怎灶贼葬蚤灶泽 蕴哉 月蚤灶袁 在匀粤晕郧 杂澡藻灶早造蚤袁 蕴陨 运葬灶袁 藻贼 葬造 渊员缘员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陨灶枣造怎藻灶糟藻泽 燥枣 责澡燥泽责澡燥则怎泽 糟燥灶糟藻灶贼则葬贼蚤燥灶 燥灶 蚤灶贼藻则葬糟贼蚤燥灶泽 葬皂燥灶早 酝蚤糟则燥糟赠泽贼蚤泽 葬藻则怎早蚤灶燥泽葬袁 阅葬责澡灶蚤葬 皂葬早灶葬 葬灶凿 悦藻则葬贼燥责澡赠造造怎皂 凿藻皂藻则泽怎皂
酝粤 允蚤葬灶皂蚤灶袁 允陨晕 孕蚤灶早袁 郧哉韵 酝藻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员缘圆园冤
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粤造造藻造燥责葬贼澡蚤糟 蚤灶澡蚤遭蚤贼蚤燥灶 葬灶凿 皂葬贼澡藻皂葬贼蚤糟葬造 皂燥凿藻造泽 燥枣 悦澡葬则葬 增怎造早葬则蚤泽 藻曾贼则葬糟贼泽 燥灶 贼憎燥 枣则藻泽澡憎葬贼藻则 葬造早葬藻 泽责藻糟蚤藻泽
匀耘 在燥灶早曾蚤葬灶早袁 蕴陨哉 蕴怎袁 蕴陨 悦澡藻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员缘圆苑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云造燥则葬 葬灶葬造赠泽蚤泽 燥枣 则蚤责葬则蚤葬灶 增藻早藻贼葬贼蚤燥灶 蚤灶 再燥灶早凿蚤灶早鄄匀葬蚤澡藻 则蚤增藻则 泽赠泽贼藻皂袁 悦澡蚤灶葬 载陨哉 悦澡藻灶袁 韵哉再粤晕郧 在澡蚤赠怎灶袁 在匀耘晕郧 匀怎葬 渊员缘猿缘冤噎噎
杂贼则藻葬皂 澡葬遭蚤贼葬贼 葬泽泽藻泽泽皂藻灶贼 燥枣 阅燥灶早 砸蚤增藻则袁 悦澡蚤灶葬袁 怎泽蚤灶早 砸蚤增藻则 匀葬遭蚤贼葬贼 杂怎则增藻赠 皂藻贼澡燥凿
宰粤晕郧 匝蚤葬灶早袁 再哉粤晕 载蚤灶早扎澡燥灶早袁 蕴陨哉 匀燥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员缘源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蕴葬灶凿泽糟葬责藻袁 砸藻早蚤燥灶葬造 葬灶凿 郧造燥遭葬造 耘糟燥造燥早赠
粤责责造蚤灶早 杂宰粤栽 皂燥凿藻造 贼燥 藻曾责造燥则藻 贼澡藻 蚤皂责葬糟贼 燥枣 糟澡葬灶早藻泽 蚤灶 造葬灶凿 怎泽藻 葬灶凿 糟造蚤皂葬贼藻 燥灶 贼澡藻 泽贼则藻葬皂枣造燥憎 蚤灶 葬 宰葬贼藻则泽澡藻凿 燥枣 晕燥则贼澡藻则灶
悦澡蚤灶葬 郧哉韵 允怎灶贼蚤灶早袁 在匀粤晕郧 在澡蚤择蚤葬灶早袁 宰粤晕郧 杂澡藻灶早责蚤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员缘缘怨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悦造蚤皂葬贼藻 则藻泽责燥灶泽藻 燥枣 贼则藻藻 早则燥憎贼澡 葬造燥灶早 葬灶 葬造贼蚤贼怎凿蚤灶葬造 早则葬凿蚤藻灶贼 蚤灶 贼澡藻 悦澡葬灶早遭葬蚤 酝燥怎灶贼葬蚤灶泽袁 晕燥则贼澡藻葬泽贼 悦澡蚤灶葬
悦匀耘晕 蕴蚤袁 再陨晕 再怎灶澡藻袁 在匀粤韵 阅燥灶早泽澡藻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员缘远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藻 凿蚤泽责藻则泽蚤燥灶 燥枣 葬蚤则遭燥则灶藻 责燥造造藻灶 葬灶凿 蚤贼泽 则藻造葬贼蚤燥灶泽澡蚤责 憎蚤贼澡 皂葬躁燥则 糟造蚤皂葬贼蚤糟 责葬则葬皂藻贼藻则泽 蚤灶 杂澡蚤躁蚤葬扎澡怎葬灶早
蕴陨 再蚤灶早袁 蕴陨 再怎藻糟燥灶早袁 蕴譈 杂怎择蚤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员缘苑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藻 糟澡葬灶早藻 燥枣 泽燥蚤造 糟葬则遭燥灶 葬灶凿 灶蚤贼则燥早藻灶 怎灶凿藻则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早则葬扎蚤灶早 早则葬凿蚤藻灶贼泽 蚤灶 匀怎造怎灶遭藻则 皂藻葬凿燥憎 泽贼藻责责藻
再粤晕 砸怎蚤则怎蚤袁载陨晕 载蚤葬燥责蚤灶早袁 宰粤晕郧 载怎袁 藻贼 葬造 渊员缘愿苑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责葬贼蚤葬造 凿蚤泽贼则蚤遭怎贼蚤燥灶 葬灶凿 蚤灶枣造怎藻灶糟蚤灶早 枣葬糟贼燥则泽 燥枣 枣葬则皂造葬灶凿 泽燥蚤造 燥则早葬灶蚤糟 皂葬贼贼藻则 葬灶凿 贼则葬糟藻 藻造藻皂藻灶贼泽 蚤灶 贼澡藻 灶葬灶泽蚤澡怎 则藻早蚤燥灶
宰哉 允蚤藻袁 蕴陨 再怎澡怎葬灶袁 蕴陨 在藻灶早遭蚤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员缘怨远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砸藻泽燥怎则糟藻 葬灶凿 陨灶凿怎泽贼则蚤葬造 耘糟燥造燥早赠
栽则葬灶泽灶葬贼蚤燥灶葬造 造葬灶凿 怎泽藻 葬灶凿 蚤贼泽 责燥贼藻灶贼蚤葬造 藻灶增蚤则燥灶皂藻灶贼葬造 糟燥灶泽藻择怎藻灶糟藻 蕴哉 载蚤葬燥曾怎葬灶 渊员远园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源员远员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猿源卷摇
叶生态学报曳圆园员源年征订启事
叶生态学报曳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袁中国生态学学会尧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生态学
高级专业学术期刊袁创刊于 员怨愿员年袁报道生态学领域前沿理论和原始创新性研究成果遥 坚持野百花齐放袁百家
争鸣冶的方针袁依靠和团结广大生态学科研工作者袁探索生态学奥秘袁为生态学基础理论研究搭建交流平台袁
促进生态学研究深入发展袁为我国培养和造就生态学科研人才和知识创新服务尧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遥
叶生态学报曳主要报道生态学及各分支学科的重要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原始创新性科研成果遥 特别欢
迎能反映现代生态学发展方向的优秀综述性文章曰研究简报曰生态学新理论尧新方法尧新技术介绍曰新书评价和
学术尧科研动态及开放实验室介绍等遥
叶生态学报曳为半月刊袁大 员远开本袁圆愿园页袁国内定价 怨园元 辕册袁全年定价 圆员远园元遥
国内邮发代号院愿圆鄄苑袁国外邮发代号院酝远苑园
标准刊号院陨杂杂晕 员园园园鄄园怨猿猿摇 摇 悦晕 员员鄄圆园猿员 辕 匝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袁也可直接与编辑部联系购买遥 欢迎广大科技工作者尧科研单位尧高等院校尧图书
馆等订阅遥
通讯地址院 员园园园愿缘 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员愿号摇 电摇 摇 话院 渊园员园冤远圆怨源员园怨怨曰 远圆愿源猿猿远圆
耘鄄皂葬蚤造院 泽澡藻灶早贼葬蚤曾怎藻遭葬燥岳 则糟藻藻泽援葬糟援糟灶摇 网摇 摇 址院 憎憎憎援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援糟灶
本期责任副主编摇 薛建辉摇 摇 摇 编辑部主任摇 孔红梅摇 摇 摇 执行编辑摇 刘天星摇 段摇 靖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渊杂匀耘晕郧栽粤陨摇 载哉耘月粤韵冤渊半月刊摇 员怨愿员年 猿月创刊冤
第 猿源卷摇 第 远期摇 渊圆园员源年 猿月冤
粤悦栽粤 耘悦韵蕴韵郧陨悦粤 杂陨晕陨悦粤摇渊杂藻皂蚤皂燥灶贼澡造赠袁杂贼葬则贼藻凿 蚤灶 员怨愿员冤摇灾燥造郾 猿源摇 晕燥郾 远 渊酝葬则糟澡袁 圆园员源冤
编摇 摇 辑摇 叶生态学报曳编辑部
地址院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员愿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园愿缘
电话院渊园员园冤远圆怨源员园怨怨憎憎憎援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援糟灶泽澡藻灶早贼葬蚤曾怎藻遭葬燥岳 则糟藻藻泽援葬糟援糟灶
主摇 摇 编摇 王如松
主摇 摇 管摇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摇 摇 办摇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地址院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员愿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园愿缘
出摇 摇 版摇
摇 摇 摇 摇 摇 地址院北京东黄城根北街 员远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苑员苑
印摇 摇 刷摇 北京北林印刷厂
发 行摇
地址院东黄城根北街 员远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苑员苑
电话院渊园员园冤远源园猿源缘远猿耘鄄皂葬蚤造院躁燥怎则灶葬造岳 糟泽责早援灶藻贼
订摇 摇 购摇 全国各地邮局
国外发行摇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地址院北京 猿怨怨信箱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园源源
广告经营
许 可 证摇 京海工商广字第 愿园员猿号
耘凿蚤贼藻凿 遭赠摇 耘凿蚤贼燥则蚤葬造 遭燥葬则凿 燥枣
粤悦栽粤 耘悦韵蕴韵郧陨悦粤 杂陨晕陨悦粤
粤凿凿院员愿袁杂澡怎葬灶早择蚤灶早 杂贼则藻藻贼袁匀葬蚤凿蚤葬灶袁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愿缘袁悦澡蚤灶葬
栽藻造院渊园员园冤远圆怨源员园怨怨
憎憎憎援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援糟灶
泽澡藻灶早贼葬蚤曾怎藻遭葬燥岳 则糟藻藻泽援葬糟援糟灶
耘凿蚤贼燥则鄄蚤灶鄄糟澡蚤藻枣摇 宰粤晕郧 砸怎泽燥灶早
杂怎责藻则增蚤泽藻凿 遭赠摇 悦澡蚤灶葬 粤泽泽燥糟蚤葬贼蚤燥灶 枣燥则 杂糟蚤藻灶糟藻 葬灶凿 栽藻糟澡灶燥造燥早赠
杂责燥灶泽燥则藻凿 遭赠摇 耘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杂燥糟蚤藻贼赠 燥枣 悦澡蚤灶葬
砸藻泽藻葬则糟澡 悦藻灶贼藻则 枣燥则 耘糟燥鄄藻灶增蚤则燥灶皂藻灶贼葬造 杂糟蚤藻灶糟藻泽袁 悦粤杂
粤凿凿院员愿袁杂澡怎葬灶早择蚤灶早 杂贼则藻藻贼袁匀葬蚤凿蚤葬灶袁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愿缘袁悦澡蚤灶葬
孕怎遭造蚤泽澡藻凿 遭赠摇 杂糟蚤藻灶糟藻 孕则藻泽泽
粤凿凿院员远 阅燥灶早澡怎葬灶早糟澡藻灶早早藻灶 晕燥则贼澡 杂贼则藻藻贼袁
月藻蚤躁蚤灶早摇 员园园苑员苑袁悦澡蚤灶葬
孕则蚤灶贼藻凿 遭赠摇 月藻蚤躁蚤灶早 月藻蚤 蕴蚤灶 孕则蚤灶贼蚤灶早 匀燥怎泽藻袁
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愿猿袁悦澡蚤灶葬
阅蚤泽贼则蚤遭怎贼藻凿 遭赠摇 杂糟蚤藻灶糟藻 孕则藻泽泽
粤凿凿院员远 阅燥灶早澡怎葬灶早糟澡藻灶早早藻灶 晕燥则贼澡
杂贼则藻藻贼袁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苑员苑袁悦澡蚤灶葬
栽藻造院渊园员园冤远源园猿源缘远猿
耘鄄皂葬蚤造院躁燥怎则灶葬造岳 糟泽责早援灶藻贼
阅燥皂藻泽贼蚤糟 摇 摇 粤造造 蕴燥糟葬造 孕燥泽贼 韵枣枣蚤糟藻泽 蚤灶 悦澡蚤灶葬
云燥则藻蚤早灶 摇 摇 悦澡蚤灶葬 陨灶贼藻则灶葬贼蚤燥灶葬造 月燥燥噪 栽则葬凿蚤灶早
悦燥则责燥则葬贼蚤燥灶
粤凿凿院孕援韵援月燥曾 猿怨怨 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源源袁悦澡蚤灶葬
摇 陨杂杂晕 员园园园鄄园怨猿猿悦晕 员员鄄圆园猿员 辕 匝 国内外公开发行 国内邮发代号 愿圆鄄苑 国外发行代号 酝远苑园 定价 怨园郾 园园元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