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
摇 摇 摇 摇 摇 生 态 学 报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渊杂匀耘晕郧栽粤陨 载哉耘月粤韵冤
摇 摇 第 猿猿卷 第 员圆期摇 摇 圆园员猿年 远月摇 渊半月刊冤
目摇 摇 次
前沿理论与学科综述
森林低温霜冻灾害干扰研究综述 李秀芬袁朱教君袁王庆礼袁等 渊猿缘远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碱蓬属植物耐盐机理研究进展 张爱琴袁庞秋颖袁阎秀峰 渊猿缘苑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个体与基础生态
中国东部暖温带刺槐花期空间格局的模拟与预测 徐摇 琳袁陈效逑袁杜摇 星 渊猿缘愿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长白山林线树种岳桦幼树叶功能型性状随海拔梯度的变化 胡启鹏袁郭志华袁孙玲玲袁等 渊猿缘怨源冤噎噎噎噎噎噎
油松天然次生林居群遗传多样性及与产地地理气候因子的关联分析 李摇 明袁王树香袁高宝嘉 渊猿远园圆冤噎噎噎
施氮对木荷 猿 个种源幼苗根系发育和氮磷效率的影响 张摇 蕊袁王摇 艺袁金国庆袁等 渊猿远员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围封对内蒙古大针茅草地土壤碳矿化及其激发效应的影响 王若梦袁董宽虎袁何念鹏袁等 渊猿远圆圆冤噎噎噎噎噎噎
干热河谷主要造林树种气体交换特性的坡位效应 段爱国袁张建国袁何彩云袁等 渊猿远猿园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生物降解对黑碳及土壤上苯酚脱附行为的影响 黄杰勋袁莫建民袁李非里袁等 渊猿远猿怨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猿 个树种对不同程度土壤干旱的生理生化响应 吴摇 芹袁张光灿袁裴摇 斌袁等 渊猿远源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冬小麦节水栽培群体野穗叶比冶及其与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关系 张永平袁张英华袁黄摇 琴袁等 渊猿远缘苑冤噎噎噎噎
不同秧苗素质和移栽密度条件下臭氧胁迫对水稻光合作用尧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影响
彭摇 斌袁李潘林袁周摇 楠袁等 渊猿远远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根域限制下水氮供应对膜下滴灌棉花叶片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陶先萍袁罗宏海袁张亚黎袁等 渊猿远苑远冤噎噎噎噎
光照和生长阶段对菖蒲根系泌氧的影响 王文林袁王国祥袁万寅婧袁等 渊猿远愿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植物病原菌拮抗性野生艾蒿内生菌的分离尧筛选和鉴定 徐亚军袁赵龙飞袁陈摇 普袁等 渊猿远怨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不同生物型棉蚜对夏寄主葫芦科作物的选择 肖云丽袁印象初袁刘同先 渊猿苑园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性别和温度对中华秋沙鸭越冬行为的影响 曾宾宾袁邵明勤袁赖宏清袁等 渊猿苑员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种群尧群落和生态系统
基于干扰的汪清林区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袁摇 菲袁张星耀袁梁摇 军 渊猿苑圆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洞庭湖森林生态系统空间结构均质性评价 李建军袁刘摇 帅袁张会儒袁等 渊猿苑猿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景观尧区域和全球生态
川西米亚罗林区不同海拔岷江冷杉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徐摇 宁袁王晓春袁张远东袁等 渊猿苑源圆冤噎噎噎噎噎噎
圆园园员要圆园员园 年内蒙古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时空格局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穆少杰袁李建龙袁周摇 伟袁等 渊猿苑缘圆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地形因子对盐城滨海湿地景观分布与演变的影响 侯明行袁刘红玉袁张华兵袁等 渊猿苑远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毛乌素沙地南缘植被景观格局演变与空间分布特征 周淑琴袁荆耀栋袁张青峰袁等 渊猿苑苑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贵州白鹇湖沉积物中孢粉记录的 缘援 缘 噪葬月援 孕援以来的气候变化 杜荣荣袁陈敬安袁曾摇 艳袁等 渊猿苑愿猿冤噎噎噎噎
典型河谷型城市春季温湿场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李国栋袁张俊华袁王乃昂袁等 渊猿苑怨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秦岭南北近地面水汽时空变化特征 蒋摇 冲袁王摇 飞袁喻小勇袁等 渊猿愿园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露天矿区景观生态风险空间分异 吴健生袁乔摇 娜袁彭摇 建袁等 渊猿愿员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基于 匀燥造凿则蚤凿早藻和 悦悦粤分析的中国生态地理分区的比较 孔摇 艳袁江摇 洪袁张秀英袁等 渊猿愿圆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资源与产业生态
中国农业生态效率评价方法与实证要要要基于非期望产出的 杂月酝模型分析 潘摇 丹袁 应瑞瑶 渊猿愿猿苑冤噎噎噎噎
舟山市东极大黄鱼养殖系统能值评估 宋摇 科袁赵摇 晟袁蔡慧文袁等 渊猿愿源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不同基因型玉米间混作优势带型配置 赵亚丽袁康摇 杰袁刘天学袁等 渊猿愿缘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气候与土壤对烤后烟叶类胡萝卜素和表面提取物含量的影响 陈摇 伟袁熊摇 晶袁陈摇 懿袁等 渊猿愿远缘冤噎噎噎噎噎
城乡与社会生态
成都市沙河主要绿化树种固碳释氧和降温增湿效益 张艳丽袁 费世民袁李智勇袁等 渊猿愿苑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期刊基本参数院悦晕 员员鄄圆园猿员 辕 匝鄢员怨愿员鄢皂鄢员远鄢猿圆远鄢扎澡鄢孕鄢 预 怨园郾 园园鄢员缘员园鄢猿猿鄢圆园员猿鄄园远
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
封面图说院 长白山南坡的岳桦林要要要长白山岳桦林位于海拔约 员苑园园要圆园园园皂之间的山坡遥 这种阔叶林分布在针叶林带的上
面袁成为山地森林的上缘种类袁在世界山地森林中实属罕见遥 岳桦能够顽强地抗御长白山潮湿尧寒冷尧强风等恶劣气
候因素袁在严酷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纯林袁是与其独特的生长发育机理密切相关的遥 岳桦的枝干颇具韧性袁在迎风处袁
由于风吹雪压袁树干成片地向背风侧倾斜袁这种特性使它能不畏风雪袁顽强生存遥 随着海拔的升高袁岳桦林也逐渐矮
化袁这是岳桦林保护自身生存袁适应大自然的结果遥
彩图及图说提供院 陈建伟教授摇 北京林业大学摇 耘鄄皂葬蚤造院 糟蚤贼藻泽援 糟澡藻灶躁憎岳 员远猿援 糟燥皂
第 33 卷第 12 期
2013 年 6 月
生 态 学 报
ACTA ECOLOGICA SINICA
Vol. 33,No. 12
Jun. ,2013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1070568);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0JJ2022);湖南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11A128)
收稿日期:2012鄄11鄄16; 摇 摇 修订日期:2013鄄04鄄18
*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 E鄄mail: lijianjun_21@ 163. com
DOI: 10. 5846 / stxb201211161608
李建军,刘帅,张会儒,邝祝芳,王传立,张江,曹旭鹏.洞庭湖森林生态系统空间结构均质性评价.生态学报,2013,33(12):3732鄄3741.
Li J J, Liu S, Zhang H R, Kuang Z F, Wang C L, Zhang J, Cao X P. Heterogeneity evaluation of forest ecological system spatial structure in Dongting
Lake. Acta Ecologica Sinica,2013,33(12):3732鄄3741.
洞庭湖森林生态系统空间结构均质性评价
李建军1,2,*,刘摇 帅1,张会儒2,邝祝芳1,王传立1,张摇 江1,曹旭鹏1
(1.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沙摇 410004; 2.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北京摇 100091)
摘要:以东、南、西洞庭湖区域君山岛、龙山、赤山岛龙虎山林场、明朗山、常德林场、和洑林场和桃源县天然次生林为对象,借鉴
生态学有关生态系统内部均衡和均质原理,在森林生态系统(斑块)尺度,从空间结构的混交、竞争、空间分布格局 3 个方面分
析提出空间优化的均质性目标、均质性指数及均质性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 结果表明:15 个洞庭湖湿地调查林分平均均质性
评价指数为 0. 2517。 均质性评价的 5 个等级中处于 1 级和 2 级的林分为 12 个,占 80% ,处于 3 级的林分只有 3 个,仅占 20% 。
说明洞庭湖各林分整体上在空间结构、生长环境和树种优势度等方面不具有明显优势,离理想空间结构差距太大;按照高程不
同,洞庭湖湿地从湖沼到丘陵岗地,林分空间结构均质性特征逐渐增强。 森林生态系统空间优化均质性目标及均质性指数的提
出是森林可持续经营空间途径的拓展,为森林经营的理想空间结构及其表达探索一条新途径。
关键词:洞庭湖湿地;林分空间结构;空间优化;均质性目标;均质性评价
Heterogeneity evaluation of forest ecological system spatial structure in
Dongting Lake
LI Jianjun1,2,*, LIU Shuai1, ZHANG Huiru2, KUANG Zhufang1, WANG Chuanli1, ZHANG Jiang1,
CAO Xupeng1
1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04, China
2 Institute of Forest Resource Information Techniques,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Beijing 100091, China
Abstract: The spatial structure rationality evaluation and ideal spatial structure of forest ecosystem is an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roblem in forest management at home and abroad. In order to reveal the reasons why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is
simple and the stability of ecosystem is poor, and to take the regulation mechanism of structure in Dongting Lake forest, the
research is targeted at East, South, West Dongting Lake area including Junshan Island, Longshan, Longhu forest farm on
Chishan Island, Minglang mountain, Changde forest farm, Hefu Forest farm and natural secondary forest of Taoyuan
County. Utilizing the ecosystem internal balance and homogenizing principle of the ecology, in the forest ecological system
(plaque) scale, it analyses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mixed, competed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then the
heterogeneity goal of optimized stand spatial structure is proposed, which has multiple sub鄄goals in mixed, competed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Meanwhile the heterogeneity index of single tree and stand spatial structure is also defined, and
the evaluation index, evaluation method and evaluation standard of stand spatial structure heterogeneity is determined. By
applying the proposed evaluation method to the Dongting Lake area secondary forest heterogeneity evalu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fifteen Dongting Lake wetlands under investigation, the forest stand average homogeneity evaluation index
is 0. 2517. There are 12 stands in the grade 1 and grade 2 which is accounted for 80% , and only 3 stands in the 3 grade
accounted for only 20% in the five grades of homogeneity index. However, it lacks of the grade 4 and grade 5 ideal stand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spatial structure in Dongting Lake survey. The evaluation results show that only part of stand spatial structure factors in
Dongting Lake Forest meet the standard values. Although there is a certain degree of mixed size between dominant tree
species and pioneer species, and there are more obvious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even鄄aged and uneven鄄aged forest stands, it
yet shows that: the whole stand appears monolayer, and tree species has little isolation; trees忆 distribution pattern appears
randomized into uniform distribution status; competition is more obvious between individual trees, and it has low diversity
and weak illumination. It illustrates that the Dongting Lake stands as a whole have unconspicuous advantage on spatial
structure, growth environment and species dominance and other aspects. Many irrational factors exist in forest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space information, and there is far from ideal spatial structure.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altitudes,
forest spatial structure homogeneity characteristics gradually grow from the lake to the hilly land in Dongting Lake wetland.
This conclusion reflects the real situation of forest resources in Dongting Lake area, and it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long鄄term natural and man鄄made interference,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of fatigue.
The proposed forest ecological system space optimization objectives and heterogeneity index prolongate the 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 The heterogeneity evaluation method breaks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analysis method of forest spatial
structure. The heterogeneity index comprehensively and realistically describ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structure, and
also quantifies the goal structure of forest spatial neighborhood relation and optimized spatial structure. The method has both
forestry and ecological significance on optimizing and adjusting the existing forest spatial structure of Dongting Lake, on
transforming large single plantation which mainly consists poplar and willow, and on restoring the functions of Dongting Lake
ecological system, such as nourishing and cherishing water, conserving soil and water, reinforcing dam and so on.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posed method in this paper has provided a new way to establish and express ideal spatial structure for
other regional forest management.
Key Words: water resource conservation forest in Dongting Lake; stand spatial structure; multi鄄objective optimization;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forest health management
洞庭湖是全球 200 个重要生态区之一,从丘陵岗地到湖沼,其森林生态系统包括常绿阔叶林群落,常绿落
叶阔叶林群落以及湖洲耐水湿防护林和洪水淹没的乔灌木群落,具有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平衡、保持水土、滋养
水源、护堤固岸的重要作用[1鄄2]。 而近年来,由于长期受到自然和人为干扰,湿地森林面积逐渐缩小,不少天
然乔木和灌木树种几近绝迹,以乡土树种为优势种群的次生林群落逐渐消退,大面积人工林(杨树、柳树等)
改变了原有森林群落物种结构,群落结构越来越简单,森林破碎化程度急剧增加,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抗干
扰能力不断降低[1鄄4]。
森林空间结构反映了森林群落内物种的空间关系[5鄄6]。 近年来,森林生态系统空间结构分析与优化经营
决策问题已成为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研究课题[5鄄13]。 然而,目前对森林空间结构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
足[10,12鄄13]:一是在描述森林空间结构特性方面的量化指标选取上仍不够准确和客观,且与非空间结构指标有
不同程度的重叠;二是缺乏一套较为完整的包含空间细节的指标体系表达林分及其单株林木的结构特性,且
各指标反映的林学和生态学意义没有十分科学的描述;三是缺少优化经营的理想(优化目标)森林空间结构,
多仿照相同立地条件的天然原始林的森林空间结构进行调整;四是对各种空间结构指数的优选、评价等问题
尚未开展深入研究。 本文根据景观生态学理论、系统论和结构功能关系原理,针对洞庭湖区森林生态系统提
出空间结构优化的均质性目标,构建科学和全面的森林空间结构均质性评价指标,实施以调整和优化森林生
态系统空间结构为目的合理性评价研究,对制定科学合理的经营措施优化洞庭湖森林空间结构、恢复其生态
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摇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1. 1摇 研究区基本概况
摇 摇 研究区位于我国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河段以南,是国内第二大淡水湖,由东、西、南洞庭湖和大通湖 4 个
3373摇 12 期 摇 摇 摇 李建军摇 等:洞庭湖森林生态系统空间结构均质性评价 摇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较大的湖泊组成,湖面海拔平均 33. 5m,湖滨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水充沛。 东洞庭湖是“国
际湿地公约冶收录的 21 个国际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之一,位于长江中游荆江江段南侧,介于北纬 28毅59义至
29毅38义,东经 112毅43义至 113毅15义之间,濒靠湖南岳阳市,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均气
温 17C毅,降水量 1200 至 1300mm。 南洞庭湖在洞庭湖西南,益阳市东北部,地理位置东经 112毅18忆45义—112毅
45忆15义,北纬 28毅45忆—28毅57忆30义之间,地貌以平原为主,兼有岗地,地域差异不明显。 西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
荆江段南侧,湖南省北部的常德市内,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向北亚热带湿润气候过渡地带,气候温和、
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雨量充沛[2鄄3]。 洞庭湖湿地区域没有明显的山地,一般的丘陵岗地海拔多在 150m以下。
由于地形的特点,以及多种不同生态系统的差异性大,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多种多样,其分布主要表现为带状分
布规律、嵌套分布规律、同心圆分布规律。 从湖沼到丘陵岗地,主要分布有川三蕊柳灌丛,南荻群落,洲滩木本
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林、竹林等[1鄄3]。
1. 2摇 数据来源与调查方法
笔者从 2010 年 8 月开始至 2012 年 11 月历时 2 年多,以洞庭湖湿地区域森林资源分布图为依据,结合地
形图、土壤类型图,通过外业踏查,在了解森林类型及其成分、生态系统受干扰和退化以及人工林植被恢复的
总体状况等基础上,对东洞庭湖君山岛、龙山、注滋河口,南洞庭湖赤山岛、明朗山岛,西洞庭湖常德河洑国家
森林公园、桃源牯牛山、黄石、龙潭和佘家坪区域的次生林进行了森林资源和样地调查。 研究样地的设置根据
洞庭湖区域次生林群落分布特征,采用典型样地与梯度格局法相结合的调查方法[1鄄4],从湖沼到丘陵岗地,海
拔在 40—130m,选择典型样地 15 块,面积为 20 m伊20 m,分别编号为样地 D1、D2、D3、…、D15,主要林分类型
为常绿阔叶林群落 (主要组成树种有香樟 (Cinnamomum camphora)、青椆 (Quercus myrsinaefolia)、青冈
(Cyclobalanopsis glauca)、楠木(Phoebe nanmu)、马褂木(Liriodendron chinense)、木荷(Schima superba)等),落叶
阔叶林群落(白栎(Quercus fabri Hance)、桦木(Betula platyphylla)、杨柳(Populussimonii)、榆树(Ulmus pumila)
等)、杉木、马尾松纯林和混交林等。
调查样地的坡度、坡向、海拔、土壤类型、地貌、郁闭度、树种组成、林下更新等。 对标准样地内胸径大于
5cm的活立木进行定位、编号及每木检尺,调查内容为树种信息、林木空间位置、胸径、树高、枝下高、东西南北
冠幅、相邻树与参照树的距离,并计算每株林木的角尺度、混交度、大小比数、空间密度指数和开敞度等结构指
标因子[5鄄16]。
根据调查数据和当地资料显示,东洞庭湖君山岛、龙山,南洞庭湖赤山岛龙虎山林场,西洞庭湖河洑国家
森林公园、西洞庭湖佘家坪的研究林分为经过轻微干扰并有所恢复的阔叶混交林(样地 D1、D2、D3 、D4、D5、
D6、D9、D13、D15),林内已有部分地带性树种苗木入侵,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较丰富。 D11 为次生性针叶混
交林,D7、D12、D14 次生性落叶阔叶林。 根据树种重要值确定优势树种,重要值计算公式为[17鄄19]:
重要值=(相对频度+ 相对频度 +相对显著度) / 3。
各调查研究样地的林分因子基本特征见表 1。
2摇 研究方法
2. 1摇 森林生态系统空间结构优化的均质性目标
在景观生态学有关斑块的理论中,斑块内部通常为均质且与基质有明显区别[20鄄21],单元同质性也是森林
经营和规划等级方法单元划分的依据[20鄄23]。 林分作为森林景观中的一个斑块,具有空间可分辨的内部均质
性,能从整体上反映出林分空间结构特征以及经营的措施及效果[18鄄19,21鄄23]。 依据景观斑块均质性原理,本文
以林分(斑块)及其所包含的林木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每株林木与其四周近邻木构成的最佳空间结构单元
的空间关系,从水平和垂直三维空间定义单株林木与其空间单元的量化指标—林木空间结构均质性指数和林
分空间结构均质性指数,以客观、准确地描述每株林木在其森林生态系统(群落)内的物种间的空间结构特
性,从而提出包括混交、竞争和分布格局多个子目标的林分空间结构优化均质性目标[11鄄15,18,19]。 林木空间结
构均质性指数所选混交、竞争和林木空间分布格局多个子目标及其定义如下:
4373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3 卷摇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表
1摇
调
查
林
分
因
子
基
本
特
征
Ta
bl
e
1摇
Su
rv
ey
of
re
se
ar
ch
pl
ot
s
样
地
编
号
Pl
ot
co
de
位
置
Po
sit
io
n
林
分
类
型
Fo
re
st
ty
pe
s
坡
度
Sl
op
e
/(
毅)
/
坡
向
Sl
op
e
Di
re
ct
io
n
海
拔
El
ev
at
io
n
/m
土
壤
So
il
ty
pe
地
貌
La
nd
fo
rm
株
数
Nu
m
be
r
of
tre
es
郁
闭
度
Ca
no
py
de
ns
ity
优
势
种
Do
m
in
an
t
tre
e
sp
ec
ie
s
株
数
比
例
Nu
m
be
r
ra
tio
/%
林
层
数
Fo
re
st
la
ye
rs
D1
南
洞
庭
湖
赤
山
岛
龙
虎
山
林
场
常
绿
阔
叶
次
生
林
12
/东
北
90
红
壤
低
山
10
1
0.
85
香
樟
Ci
nn
am
om
um
ca
m
ph
or
a,
青
椆
Qu
er
cu
sm
yr
sin
ae
fo
lia
51
3
D2
南
洞
庭
湖
赤
山
岛
龙
虎
山
林
场
常
绿
阔
叶
次
生
林
13
/西
北
92
红
壤
丘
陵
47
0.
70
青
椆
Qu
er
cu
sm
yr
sin
ae
fo
lia
,
楠
木
Ph
oe
be
na
nm
u
47
3
D3
南
洞
庭
湖
赤
山
岛
龙
虎
山
林
场
常
绿
阔
叶
次
生
林
15
/北
89
红
壤
丘
陵
49
0.
70
构
树
Br
ou
sso
ne
tia
pa
py
rif
er
a,
苦
楝
M
eli
a
ai
ed
ar
ch
32
3
D4
南
洞
庭
湖
明
朗
山
常
绿
阔
叶
次
生
林
0/
无
49
红
壤
平
原
39
0.
80
青
冈
Cy
clo
ba
la
no
ps
is
gl
au
ca
,
楠
木
Ph
oe
be
na
nm
u
89
2
D5
东
洞
庭
湖
君
山
岛
常
绿
阔
叶
次
生
林
10
/西
南
55
砂
质
红
壤
丘
陵
81
0.
85
青
稠
Qu
er
cu
sm
yr
sin
ae
fo
lia
,
女
贞
Li
gu
str
um
lu
cid
um
95
4
D6
东
洞
庭
湖
君
山
岛
常
绿
阔
叶
次
生
林
11
/西
55
砂
质
红
壤
平
原
73
0.
60
香
樟
To
on
a
sin
en
sis
,
榕
叶
冬
青
Ile
x
fic
oi
de
a
H
em
sl
63
3
D7
东
洞
庭
湖
龙
山
郭
镇
乡
落
叶
阔
叶
次
生
林
10
/西
53
红
壤
丘
陵
36
0.
60
白
栎
Qu
er
cu
sf
ab
ri
H
an
ce
,
栎
树
Qu
er
cu
sm
on
go
lic
a
70
3
D8
东
洞
庭
湖
注
滋
河
口
川
三
蕊
柳
次
生
林
0/
无
47
红
壤
平
原
51
0.
65
川
三
蕊
柳
Sa
lix
tri
an
dr
oi
de
s
97
2
D9
西
洞
庭
湖
河
洑
国
家
森
林
公
园
常
绿
阔
叶
天
然
次
生
林
10
/南
87
红
壤
丘
陵
91
0.
80
香
樟
Ci
nn
am
om
um
ca
m
ph
or
a,
木
荷
Sc
hi
m
a
su
pe
rb
a
31
3
D1
0
西
洞
庭
湖
河
洑
国
家
森
林
公
园
常
绿
阔
叶
次
生
林
13
/西
南
67
红
壤
丘
陵
82
0.
75
榆
树
Ul
m
us
pu
m
ila
L,
苦
楝
M
eli
a
ai
ed
ar
ch
,
枫
杨
Pt
er
oc
ar
ya
to
nk
in
es
is
28
.5
3
D1
1
西
洞
庭
湖
桃
源
牯
牛
山
针
阔
混
交
次
生
林
16
/东
南
63
红
壤
丘
陵
96
0.
80
杉
木
Cu
nn
in
gh
am
ia
la
nc
eo
la
ta
,
马
尾
松
Pi
nu
sm
as
so
ni
an
a
La
m
b
91
.5
3
D1
2
西
洞
庭
湖
桃
源
牯
牛
山
落
叶
阔
叶
次
生
林
23
/北
76
红
壤
低
山
10
2
0.
80
栎
树
Qu
er
cu
sm
on
go
lic
a,
黄
柏
Co
rte
x
ph
ell
od
en
dr
ic
hi
ne
ns
is,
47
4
D1
3
西
洞
庭
湖
黄
石
镇
常
绿
阔
叶
次
生
林
29
.5
/西
南
11
1
红
壤
低
山
69
0.
80
香
椿
To
on
a
sin
en
sis
,
桑
树
M
or
us
al
ba
,
构
树
Br
ou
sso
ne
tia
pa
py
rif
er
a
63
3
D1
4
西
洞
庭
湖
龙
潭
落
叶
阔
叶
次
生
林
24
/东
北
12
1
红
壤
丘
陵
73
0.
80
栎
树
Qu
er
cu
sm
on
go
lic
a,
枫
杨
Pt
er
oc
ar
ya
to
nk
in
es
is,
榆
树
Ul
m
us
pu
m
ila
57
3
D1
5
西
洞
庭
湖
佘
家
坪
常
绿
阔
叶
次
生
林
17
/北
11
9
红
壤
丘
陵
88
0.
75
樟
树
Ci
nn
am
om
um
ca
m
ph
or
a,
木
荷
Sc
hi
m
a
su
pe
rb
a
79
3
5373摇 12 期 摇 摇 摇 李建军摇 等:洞庭湖森林生态系统空间结构均质性评价 摇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摇 摇 (1) 混交
林分内林木的混交,包括树种隔离和大小分化,本文应用修正的林分混交度可同时反映林分内树种的隔
离程度和树种多样性[12鄄13,24]、应用大小比数[12,25]表达林木大小分化状况。
混交度公式为[13,24]:
M = 1
5N移Min
忆
i (1)
式中, N表示所调查的林木株数; Mi 表示第 i株树的混交度; ni 忆 表示第 i株树所处的结构单元中树种个数。
大小比数公式为[25]:
ui =
1
n移
n
j = 1
kij (2)
式中, ui 为大小比数; n为相邻木的株数据; i为参照木; j为相邻木号; kij为离散变量,其值定义为若参照树 i
比邻近树 j小, kij =1,若参照树 i比邻近树 j大, kij =0。
(2)林木竞争
林木竞争参数选择与距离有关的竞争指标,采用改进的 Hegyi竞争指数模型[26鄄27]:
CIi =
1
n移
n
j = 1
d jLD
di·Lij
(3)
式中, CIi 为林木 i的点竞争指数; LD 林分内空间结构单元 4 株竞争木与调查木距离的平均值; Lij 对象木 i与
竞争木 j之间的距离; di 对象木 i的胸径; d j 为竞争木 j的胸径; n竞争木株数。
(3)林分在空间分布格局包括水平和垂直结构,在水平面上,林木空间分布格局的均质性是林木的均匀
分布。 已有研究[5鄄8,11鄄15]表明,初期的树木与其近邻者竞争,通过自稀疏使林木之间的距离增加,其分布格局
从聚集演变为均匀,其结果是相对大树要趋于均匀分布,而年幼的林木呈聚集分布。 大树和林分整体均匀分
布可减少林木之间冠层重叠,有效阻止病虫害蔓延和传播,还可以使地表连续覆盖,符合近自然林业要求。 均
质性评价水平结构选择角尺度 Wi 及空间密度指数 Di [12鄄13,28鄄29] 。
角尺度( Wi )是反映树木分布状况的一种空间指标,它用来描述相邻树木围绕参照树 i 的均匀性。 用下
式来表示[13,28]:
Wi =
1
n移
n
j = 1
zij (4)
式中, Wi为角尺度; n为相邻木株数; zij为角尺度取值变量,它是离散型的, zij =1,空间密度指数 Di反映
林木空间分布密度的指标。 其公式为[12]:
Di = 1 -
ri
rmax
(5)
式中, Di 为空间密度指数; ri 为参照树 i包含相邻 n株树木时的最小半径; rmax 在林分中相邻两株林木的最大
距离。
垂直结构用林层指数来表达。 林层指数不仅可反映复层林垂直分布格局,同时能反映出空间结构单元中
林层结构的多样性[30鄄32]。 林层指数计算公式为[30鄄31]:
Si =
Z i
3
. 1
4 移
4
i = 1
Sij (6)
式中, Si为空间结构单元中参照树 i的林层指数; Z i为参照树 i的空间结构单元中林层数; Sij为参照树 i与第
j株相邻木所处层次关系,定义为:
Sij =
1,参照数 i与第 j株相邻木不在同一层时
0,{ 否则
林分整体林层指数取林木平均林层指数的均值,即:
6373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3 卷摇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S = 1
N移
N
i = 1
Si (7)
式中, S为林分林层指数; N为林分内林木的株数。
开阔比数(简称 OP)是描述林分空间结构中高大乔木的光环境而建立的空间结构参数,定义为空间结构
单元中参照树不受相邻木遮蔽的程度[12鄄13]。 公式表示为:
OP i =
1
4 移
n
i = 1
tij (8)
其中: tij =
1,当 lij 叟 h j - hi 时
0,{ 否则
式中, hi 为参照树 i的树高; h j 为相邻木 j的树高; lij 为参照树 i与相邻木 j的距离。
2. 2摇 林分空间结构均质性评价方法
2. 2. 1摇 林分空间结构均质性评价指标
林分空间结构均质性评价指标包括混交、竞争、空间分布格局 3 个方面的空间结构因子,由混交度、大小
比数、林层指数、竞争指数、空间密度指数、角尺度、开阔比数 7 个指标组成。 林木空间结构均质性指数 Li 计
算公式如下[12]:
Li =
1 + Mi
滓Mi
.
1 + OP i
滓OPI
.
1 + Si
滓SI
.
1 + u( )i . 滓ui . 1 + CI( )i . 滓CIi . 1 + D( )i . 滓DI . 1 + W( )i . 滓WI
(9)
式中, 滓Mi为混交度标准差; 滓OPi为开阔比数标准差; 滓Si为林层指数标准差; 滓ui为大小比数标准差; 滓CIi为竞
争指数标准差; 滓Di 为空间密度指数标准差; 滓Wi 为角尺度标准差。
根据 7 个空间结构指标的林学和生态学意义,遵循其一般规律,林分空间均质性评价模型取林分内所有
林木的均质性评价指数的平均值,以反映林分整体的均质性特征。
L = 1
N移
N
i = 1
Li (10)
森林生态系统空间结构均质性评价模型结构如图 1 所示。
图 1摇 森林生态系统空间结构均质性评价指标结构
Fig. 1摇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stand spatial structure heterogeneity of forest ecological
2. 2. 2摇 评价标准
根据林分空间结构均质性目标的定义,所选 7 个指标的林学和生态学意义可确定了林分空间结构均质性
评价标准。 由于林分均质性指数取值在[0. 0628,8]之间,为便于比较,将公式(12) 和公式(13)进行适当转
换,得到如下公式:
(
Li =
1
8
(Li - 1 / 16) (14)
7373摇 12 期 摇 摇 摇 李建军摇 等:洞庭湖森林生态系统空间结构均质性评价 摇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
L = 1
N移
n
i = 1
Li (15)
式中, N为林分内林木株树。
(
Li 为林木空间结构均质性评价指数,
(
L为林分空间结构均质性评价指数。 显然,
(
L(g) 和
(
L的值在均在[0,1]的区域内。
根据林分均质性指数反映的林分空间优化均质性目标的含义,及林分均质性评价指数的定义,参考森林
健康评价和近自然森林经营自然度等级划分方法[15鄄19],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划分为如表 2 所示的 5 个林分空
间结构均质性指数评价等级。
表 2摇 林分空间结构均质性指数评价等级划分
Table 2摇 Classification of homogeneous evaluation of mangrove ecosystems
均质性评价指数
Heterogeneity
evaluation index
林分(生态系统)均质性状态特征描述
The description of Stand ( ecosystem ) heterogeneity of state feature
均质性评价等级值
The grade value of
Heterogeneity evaluation
臆 0. 20
绝大部分林分空间结构因子不满足其取值标准,植被遭破坏形成的林分,乔木树种组成简
单且郁闭度较小,优势树种种类少而且相当明显,大小分化不明显,低于中度混交,林木分
布格局分布不均匀,林木间竞争强度大,多样性较低,光照环境差。
1
0. 20—0. 40
个别林分空间结构因子满足其取值标准,植被遭破坏有所恢复,优势树种与先锋树种混交
林,大小分化比较明显,同龄或异龄林,多为单层林,树种隔离程度小,中度混交,林木分布
格局随机向均匀分布,林木间竞争较明显。
2
0. 40—0. 60
一半左右林分空间结构因子满足其取值标准,郁闭度较高,树种组成以优势树种和伴生树
种为主,中度混交且优势度明显,林层多为复层结构,同龄或异龄林,中度混交,林木分布格
局由团状向均匀分布,竞争强度较小,多样性不高,林下更新较好,光照环境尚可。
3
0. 60—0. 80
演替过渡状态,80%左右的林分空间结构因子满足其取值标准(树种组成以顶级树种为主,
有少量先锋树种,郁闭度在 0. 8 以上,异龄林,林层为复层结构,林木分布格局呈轻微团状
分布向随机分布转化趋势,大树均匀分布,小树聚集分布,强度混交,多样性较高,有枯立
(倒)木,林下更新良好,光照环境较好。
4
>0. 80
理想林分空间结构状态(顶级群落森林),林分空间结构因子基本满足其取值标准,树种相
对丰富,树种组成以稳定的地带性顶级树种和主要伴生树种为主,郁闭度在 0. 85 以上,异
龄林,林层多为 3 层以上复层结构,顶级树种占据林木上层,林木分布格局整体随机分布,
大树均匀,小树聚集分布,树种隔离程度较高,多样性较高,林下更新良好,林木间竞争强度
较弱,光照环境好。
5
3摇 结果分析
15 个样地林分空间结构因子及均质性评价分级如表 3 所示。
从表 3 的结果来看,洞庭湖地区次生林 15 个调查林分空间结构均质性评价分属 1、2、3 级,其中 D4、D6、
D7、D8、D10、D11 为 1 级,占调查林分总数的 40% ;D2、D3、D12、D13、D14、D15 属于 2 级,占 40% ;其余的为 3
级,没有林分结构较理想的 4 级和 5 级。 林分均质性评价等级为 1 级的林分大多树种组成简单且郁闭度较
低,地带性优势树种少,多杂木,大小分化不明显,弱度混交,林木空间格局分布特征不明显,林木间竞争强度
大,多样性较低,光照环境差。 这其中, D4、D8 为湖洲滩地纯林,结构单一,林相简单,受湖区生态环境影响较
大;D6、D6、D10、D11 等则因遭受人为或自然破坏而未完全恢复。 均质性评价为 2 级的林分有个别空间结构
因子较好,但整体欠佳,植被遭破坏有所恢复,多为优势树种与先锋树种混交林,大小分化比较明显,同龄或异
龄林,多维单层林,树种隔离程度小,中度混交,林木分布格局随机向均匀分布,林木间竞争较明显。 只有位于
南洞庭湖赤山岛龙虎山林场、西洞庭湖河洑国家森林公园的调查林分 D1、D5、D9 的空间结构均质性评价分级
为 3 级,其结构特征表现为“一半左右林分空间结构因子满足其取值标准,郁闭度较高,处于正向演替阶段,
且先锋树种已退出群落,树种多为优势树种及其伴生树种,中度混交,优势度明显,林层为多维复层结构,同龄
或异龄林,中度混交,林木分布格局由团状向均匀分布,竞争强度较小,多样性不高,林下更新较好,光照环境
尚可。
8373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3 卷摇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表 3摇 样地林分空间结构因子及均质性评价分级
Table 3摇 Homogeneous indexe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trees in stand D1
样地编号
No.
开阔比数
Open
comparison
index
大小比数
Objective
tree
characteristics
index
角尺度
Uniform
angle
index
林层指数
Stand layer
index
空间密
度指数
Spatial
density
index
混交度
Mingling
degree
竞争指数
Competition
index
均质性指数
Heterogeneity
index
评价指数
Heterogeneity
index
均质性
评价等级
Heterogeneity
index
D1 0. 7446 0. 6982 0. 6393 0. 4786 0. 6739 0. 5339 0. 1697 3. 2751 0. 5250 3
D2 0. 5361 0. 4792 0. 7462 0. 5124 0. 6955 0. 4154 0. 2214 2. 1013 0. 3294 2
D3 0. 8322 0. 4874 0. 5232 0. 2533 0. 7193 0. 5985 0. 1361 1. 9447 0. 3033 2
D4 0. 6752 0. 4748 0. 5683 0. 1988 0. 7488 0. 2465 0. 1930 0. 8436 0. 1198 1
D5 0. 9541 0. 4413 0. 7634 0. 7122 0. 6663 0. 1976 0. 6293 0. 6239 0. 4956 3
D6 0. 3932 0. 4824 0. 5011 0. 5351 0. 7747 0. 3273 0. 1540 0. 9284 0. 1339 1
D7 0. 4215 0. 5114 0. 6565 0. 6231 0. 5974 0. 2963 0. 4410 0. 6264 0. 0836 1
D8 0. 5846 0. 6215 0. 8797 0. 5117 0. 8124 0. 2435 0. 1743 3. 0987 0. 0832 1
D9 0. 8335 0. 7853 0. 4232 0. 2978 0. 3696 0. 3697 0. 0291 2. 9686 0. 4739 3
D10 0. 9126 0. 3719 0. 4012 0. 4631 0. 7416 0. 4225 0. 2052 0. 9985 0. 1456 1
D11 0. 8264 0. 2967 0. 4763 0. 6341 0. 4165 0. 5862 0. 1964 0. 9777 0. 1421 1
D12 0. 4715 0. 5936 0. 4961 0. 1297 0. 3397 0. 3631 0. 0871 1. 3886 0. 2106 2
D13 0. 1362 0. 3468 0. 4731 0. 3566 0. 7194 0. 5871 0. 0770 1. 6501 0. 2542 2
D14 0. 4193 0. 4454 0. 3397 0. 7394 0. 5311 0. 3066 0. 1391 1. 6975 0. 2621 2
D15 0. 413693 0. 5732 0. 3815 0. 3916 0. 5466 0. 2903 0. 1301 1. 7892 0. 2129 2
表 4 的结果显示,目前各类林分均与理想空间结构林分差距较大。 均质性评价为 1 级和 2 级的林分占到
调查林分总数的 80% 。 这部分林分长期以来受到人类及环境演变的干扰,森林恢复及演替过程曲折,整体均
质性水平不高,是实际营林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 评价结果还说明,按照高程不同,洞庭湖湿地区域森
林从湖沼到丘陵岗地,其林分空间结构均质性特征呈逐渐增强趋势,这种趋势反映在郁闭度、树种丰富度、混
交强度上尤为明显,使得各林分具有较清晰的层次结构。 林分呈现的这一特点也与受干扰程度有关,丘陵山
冈林分(如 D1、D5、D9)由于远离人类活动区域,相比湖沼和平原地区(如 D4、D6、D8)其林分整体情况要好一
些。 同时,常绿阔叶次生林(如 D1、D2、D3、D5、D9、D13、D15)的整体均质性高于落叶阔叶林(如 D7、D12、
D14)及纯林和简单混交林(如 D8、D10)。
4摇 结论与讨论
森林生态系统空间结构优化的目标结构及其量化标准一直以来是国内外森林经营研究热点和难
点[8,9,11鄄13,32]。 本文借鉴景观生态学斑块(林分)内部均衡和均质原理,以揭示洞庭湖森林群落结构简单,生态
系统稳定性差等原因以及相应的调控机制为目的,提出了包含混交、竞争和林木空间分布格局多个子目标的
林分空间结构优化的均质性目标。 同时定义了单株林木和林分整体空间结构均质性指数,确定了林分空间结
构均质性评价指数及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以发现包含有空间信息的森林特征中存在的不合理性,为明确森
林经营可量化的目标结构及确定合适的经营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实例应用表明:研究选择的具有代表性的
15 个洞庭湖区调查次生林林分空间结构均质性评价分别属于 1、2、3 级,其中 1、2 级占调查林分总数的 80% ,
处于 3 级的林分仅占 20% ,缺少林分空间结构较理想的 4 级和 5 级。 林分平均空间结构均质性评价指数仅为
0. 2517。 评价结果表明洞庭湖区次生林只有部分林分空间结构因子满足其取值标准,虽然优势树种与先锋树
种存在一定程度树种混交,有较为明显的大小分化,介于同龄和异龄林之间,但林分总体呈现单层林,树种隔
离程度小,林木分布格局呈随机向均匀分布状况,林木个体之间竞争较为明显,多样性较低,光照环境较差。
随着高程的增加,洞庭湖湿地从湖沼到丘陵岗地,林分空间结构均质性特征逐渐增强。 说明洞庭湖区包含有
空间信息的森林结构特征中存在的不合理性因素较多,离理想空间结构差距十分明显。 这一结论较真实地反
映了洞庭湖区次生林资源现状,与长期以来的自然和人为干扰、保护与恢复乏力有着密切的关系。
9373摇 12 期 摇 摇 摇 李建军摇 等:洞庭湖森林生态系统空间结构均质性评价 摇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林分空间结构均质性评价突破了传统的森林空间结构分析方法,全面和客观地描述了林分空间结构特
性,量化了林木的空间邻近关系和林分空间结构优化的目标结构,对优化和调整洞庭湖现有次生林空间结构,
改造以杨树、柳树为主的大面积单一人工林,恢复洞庭湖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护堤固岸等功能
具有明确的林学及生态学意义,为森林经营的理想空间结构及其表达探索了一条新途径。
森林生态系统空间结构优化涉及森林经营的各个方面,研究林分空间结构评价的最终目的是采取合理的
经营措施调控不合理的林分空间结构,是一个渐近的动态过程,需要在优化调整过程中不断分析其空间因子
变化趋势以及各指标的相互影响[10,12鄄13,16鄄17]。 本文提出的评价方法只是根据调查的森林群落空间结构特性
从多目标优化角度进行评价,仍缺少自然竞争演替及通过经营措施影响森林空间结构均质性指数及其各组成
因子变化的动态监测过程及其发展趋势预测,这将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同时,森林生态系统空间结构因子
与所选样地大小有关,由于洞庭湖森林资源分布特征及现实调查的难度,本研究所选 20m伊20m样地面积较小
(小于惠刚盈等研究认为的样地面积大于等于 0. 25 hm2),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大小以及边缘校正方法也将是
今后研究的方向。
此外,还可深入挖掘森林的空间结构信息,建立更为完善的空间结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例如,对
垂直结构可考虑林木对光能的利用,引入树高因子,对林分三维空间进行剖分,结合 GIS 等技术,建立更大研
究尺度、多层次的森林空间结构评价模型。 对于洞庭湖以外其它立地环境、不同功能的森林类型,可在此基础
上根据其主导功能增加相关因子建立评价模型,例如可增加林分立地环境、群落演替、林分年龄分布、材积、生
物量等非空间结构影响因子进行综合分析,使其评价模型具有普适性和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References:
[ 1 ]摇 Yuan Z K, Kuang J J. Analysis of degradation and its genesis of natural wetland in the Dongting Lake area. Yangtze River, 2009, 40 (14):
32鄄34.
[ 2 ] 摇 Wang L Y. Study on Characters of Beach Vegetation and Its Succession in Dongting Lake Area [D]. Beijing: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2009:
13鄄43.
[ 3 ] 摇 Li X M, Chen W J. Analysis on benefit evalu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forestry in plain areas China: Taking Dongting lake region as
an example. Economic Geography, 2010, 30(10): 1729鄄1734.
[ 4 ] 摇 Li J J, Chen D L, Tan J S, Zang H, Cao X P. The stand spatial structure research of the secondary forest in Longhu Mountain in southern Dongting
Lake Wetland.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12, 28(13): 132鄄138.
[ 5 ] 摇 von Gadow K, Hui G Y. Analysis of Forest Structure and Diversity鄄based on neighbourhood relations / / IUFRO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Lisbon
Portugal, 2002: 103鄄107.
[ 6 ] 摇 Hui G Y, von Gadow K, Hu Y B, Xu H. Structure鄄based Forest Management. Beijing: China Forestry Publishing House, 2007: 26鄄42.
[ 7 ] 摇 Hof J, Bevers M. Optimizing forest stand management with natural regeneration and single鄄tree choice variables. Forest Science, 2000, 46(2):
168鄄175.
[ 8 ] 摇 Tang M P. Study on Forest Spatial Structure Analysis and Optimal Management Model [D]. Beijing: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2003.
[ 9 ] 摇 Aguirre O, Hui G Y, von Gadow K, Jim佴nez J. An analysis of spatial forest structure using neighbourhood鄄based variables.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03, 183(1 / 3): 137鄄145.
[10] 摇 Tang M P. Advances in study of forest spatial structure.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10, 46(1): 117鄄122.
[11] 摇 Hui G Y,Li L,Zhao Z H,Dang P X. The comparison of methods in analysis of the tre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Acta ecologica Sinica,2007, 27
(11): 4717鄄4728.
[12] 摇 Li J J.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of Mangrove Ecosystem in Zhangjiang, Guangdong [D]. Beijing: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 2010.
[13] 摇 Hu Y B. Structure鄄based Spatial Optimization Management Model for Natural Uneven鄄aged Forest [ D ]. Beijing: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2010.
[14] 摇 Li M H, He F H, Liu Y, Pan C D. Analysis methods of st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 Ecologic Science, 2003, 22(1): 77鄄81.
[15] 摇 Kong L, Yang H, Hang X G, Gao Y, Feng Q X. Review on the method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in forest. Journal of Northwest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1, 39(5): 119鄄125.
[16] 摇 Baskent E Z, Keles S. Spatial forest planning: a review. Ecological Modelling, 2005, 188(2 / 4): 145鄄173.
[17] 摇 Kir佗ly G, Brolly G. Tree height estimation methods for terrestrial laser scanning in a forest reserve. IAPRS Volume, 2007, 36: 211鄄215.
[18] 摇 Zhang W.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and Appraisement Methods of Forest Vegetation Restoration in Forest鄄Type Scale [D]. Lanzhou: Gansu
0473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3 卷摇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07: 21鄄28.
[19] 摇 Liu G, Lu Y C, Sturm K, Ning J K, Lei X D. Application of Near鄄nature estimation method for forest management in Beijing. Journal of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2009, 37(5): 114鄄118.
[20] 摇 Zhao Y T, Yu X T, Guan W B. Review on landscape heterogeneity.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02, 13(4): 495鄄500.
[21] 摇 Guo J P,Zhang Y X. Studies on the Dynamics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Landscape Elements in the Forest Landscape Restoration Process in
Guandi鄄shan Forest Region.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2,22 (12):2021鄄2029.
[22] 摇 Holmes M J, Reed D D. Competition indices for mixed species northern hardwoods. Forest Science, 1991, 37(5): 1338鄄1349.
[23] 摇 Spathelf P. Reconstruction of crown length of Norway spruce ( Picea abies ( L. ) Karst. ) and Silver fir ( Abies alba Mil. l ) 鄄technique,
establishment of sample methods and application in forest growth analysis. Annals of Forest Science, 2003, 60(8): 833鄄842.
[24] 摇 Hui G Y, Hu Y B. Measuring species spatial isolation in mixed forests. Forest Research, 2001, 14(1): 23鄄27.
[25] 摇 Hui G Y, von Gadow K, Albert M. A new parameter for stand spatial structure neighbourhood comparison. Forest Research, 1999, 12(1): 1鄄6.
[26] 摇 Hegyi F. A simulation model for managing jack鄄pine stands / / Fries J, ed. Growth Models for Tree and Stand Simulation. Sweden: Royal College
of Forestry, 1974: 74鄄90.
[27] 摇 Li J J, Li J P, Liu S Q, Zhao C Y, Zhang H W, Feng X L. The Mangrove spatial structure competitive analysis based on Hegyi improved model.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 2010, 30(12): 23鄄27.
[28] 摇 Hui G Y, von Gadow K, Hu Y B, Chen B W. Characterizing forest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with the mean value of uniform angle index.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4, 24(6): 1225鄄1229.
[29] 摇 Weintraub A, Barahona F, Epstein R. A column generation algorithm for solving general forest planning problems with adjacency constraints.
Forest Science, 1994, 40(1): 142鄄161.
[30] 摇 Lv Y, Zang H, Wan X J, Deng Z A, Li J J. Storey structure study of cyclobalanopsis myrsinaefolia mixed stand based on storey index. Forest
Resources Management, 2012, (3): 81鄄84.
[31] 摇 Lin Y L, Chang W D, Hsieh J G. A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pproach to nonlinear rational filter modeling.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08, 34(2): 1194鄄1199.
[32] 摇 Tang P M, Chen Y G, Shi Y J, Zhou G M, Zhao M S. Intraspecific and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analysis of community dominant plant populations
based on Voronoi diagram.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7, 27(11): 4707鄄4716.
参考文献:
[ 1 ]摇 袁正科, 旷建军. 洞庭湖天然湿地退化及成因分析. 人民长江, 2009, 40(14): 32鄄34.
[ 2 ] 摇 王灵艳. 洞庭湖区滩地植被特征及其演替规律研究 [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09.
[ 3 ] 摇 李晓敏, 陈文俊. 我国平原地区生态林业效益评价及发展路径浅析———以洞庭湖区为例. 经济地理, 2010, 30(10): 1729鄄1734.
[ 4 ] 摇 李建军, 陈端吕, 谭骏珊, 臧颢, 曹旭鹏. 南洞庭湖湿地龙虎山次生林林分空间结构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28(13): 132鄄138.
[ 6 ] 摇 惠刚盈, 克劳斯·冯佳多, 胡艳波, 徐海. 结构化森林经营.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7: 26鄄42.
[ 8 ] 摇 汤孟平. 森林空间结构分析与优化经营模型研究 [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03.
[10] 摇 汤孟平. 森林空间结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林业科学, 2010, 46(1): 117鄄122.
[11] 摇 惠刚盈,李丽,赵中华,党普兴.林木空间分布格局分析方法.生态学报,2007,11(11): 4717鄄4728.
[12] 摇 李建军. 广东湛江红树林生态系统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D]. 北京: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0.
[13] 摇 胡艳波. 基于结构化森林经营的天然异龄林空间优化经营模型研究 [D]. 北京: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0.
[14] 摇 李明辉, 何风华, 刘云, 潘存德. 林分空间格局的研究方法. 生态科学, 2003, 22(1): 77鄄81.
[15] 摇 孔雷, 杨华, 亢新刚, 高延, 冯启祥. 林木空间分布格局研究方法综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1, 39(5): 119鄄125.
[18] 摇 张伟. 林型尺度森林植被恢复测度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 [D]. 兰州: 甘肃农业大学, 2007: 21鄄28.
[19] 摇 刘刚, 陆元昌, Sturm K, 宁金魁, 雷相东. 北京林区森林经营近自然度评价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9, 37(5):
114鄄118.
[20] 摇 赵玉涛, 余新晓, 关文彬. 景观异质性研究评述.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13(4): 495鄄500.
[21] 摇 郭晋平,张芸香.森林景观恢复过程中景观要素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研究. 生态学报,2002,22 (12):2021鄄2029.
[24] 摇 惠刚盈, 胡艳波. 混交林树种空间隔离程度表达方式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1, 14(1): 23鄄27.
[25] 摇 惠刚盈, von Gadow K, Albert M. 一个新的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大小比数. 林业科学研究, 1999, 12(1): 1鄄6.
[27] 摇 李建军, 李际平, 刘素青, 赵春燕, 张宏伟, 冯湘兰. 基于 Hegyi 改进模型的红树林空间结构竞争分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0,
30(12): 23鄄27.
[28] 摇 惠刚盈, von Gadow K, 胡艳波, 陈伯望. 林木分布格局类型的角尺度均值分析方法. 生态学报, 2004, 24(6): 1225鄄1229.
[30] 摇 吕勇, 臧颢,万献军, 邓志昂, 李建军. 基于林层指数的青椆混交林林层结构研究. 林业资源管理, 2012, (3): 81鄄84.
[32] 摇 汤孟平, 陈永刚, 施拥军, 周国模, 赵明水. 基于 Voronoi图的群落优势树种种内种间竞争. 生态学报, 2007, 27(11): 4707鄄4716.
1473摇 12 期 摇 摇 摇 李建军摇 等:洞庭湖森林生态系统空间结构均质性评价 摇
粤悦栽粤 耘悦韵蕴韵郧陨悦粤 杂陨晕陨悦粤 灾燥造援 猿猿袁晕燥援 员圆 允怎灶援 袁圆园员猿渊杂藻皂蚤皂燥灶贼澡造赠冤
悦韵晕栽耘晕栽杂
云则燥灶贼蚤藻则泽 葬灶凿 悦燥皂责则藻澡藻灶泽蚤增藻 砸藻增蚤藻憎
砸藻泽藻葬则糟澡 燥灶 贼澡藻 凿蚤泽贼怎则遭葬灶糟藻 燥枣 枣则燥泽贼 凿葬皂葬早藻 贼燥 枣燥则藻泽贼泽 蕴陨 载蚤怎枣藻灶袁 在匀哉 允蚤葬燥躁怎灶袁 宰粤晕郧 匝蚤灶早造蚤袁藻贼 葬造 渊猿缘远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粤凿增葬灶糟藻泽 蚤灶 泽葬造贼鄄贼燥造藻则葬灶糟藻 皂藻糟澡葬灶蚤泽皂泽 燥枣 杂怎葬藻凿葬 责造葬灶贼泽 在匀粤晕郧 粤蚤择蚤灶袁 孕粤晕郧 匝蚤怎赠蚤灶早袁 再粤晕 载蚤怎枣藻灶早 渊猿缘苑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粤怎贼藻糟燥造燥早赠 驭 云怎灶凿葬皂藻灶贼葬造泽
杂蚤皂怎造葬贼蚤燥灶 葬灶凿 责则藻凿蚤糟贼蚤燥灶 燥枣 泽责葬贼蚤葬造 责葬贼贼藻则灶泽 燥枣 砸燥遭蚤灶蚤葬 责泽藻怎凿燥葬糟葬糟蚤葬 枣造燥憎藻则蚤灶早 凿葬贼藻泽 蚤灶 藻葬泽贼藻则灶 悦澡蚤灶葬忆泽 憎葬则皂 贼藻皂责藻则葬贼藻 扎燥灶藻
载哉 蕴蚤灶袁 悦匀耘晕 载蚤葬燥择蚤怎袁 阅哉 载蚤灶早 渊猿缘愿源冤
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砸藻泽责燥灶泽藻 燥枣 造藻葬枣 枣怎灶糟贼蚤燥灶葬造 贼则葬蚤贼泽 燥枣 月藻贼怎造葬 藻则皂葬灶蚤蚤 泽葬责造蚤灶早泽 贼燥 贼澡藻 葬造贼蚤贼怎凿蚤灶葬造 灾葬则蚤葬贼蚤燥灶
匀哉 匝蚤责藻灶早袁 郧哉韵 在澡蚤澡怎葬袁 杂哉晕 蕴蚤灶早造蚤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猿缘怨源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粤灶葬造赠泽蚤泽 燥枣 早藻灶藻贼蚤糟 凿蚤增藻则泽蚤贼赠 燥枣 糟澡蚤灶藻泽藻 责蚤灶藻 渊孕蚤灶怎泽 贼葬遭怎造葬藻枣燥则皂蚤泽冤 灶葬贼怎则葬造 泽藻糟燥灶凿葬则赠 枣燥则藻泽贼 责燥责怎造葬贼蚤燥灶泽 葬灶凿 糟燥则则藻造葬贼蚤燥灶 憎蚤贼澡 贼澡藻蚤则泽
澡葬遭蚤贼葬贼 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枣葬糟贼燥则泽 蕴陨 酝蚤灶早袁宰粤晕郧 杂澡怎曾蚤葬灶早袁 郧粤韵 月葬燥躁蚤葬 渊猿远园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晕蚤贼则燥早藻灶 葬凿凿蚤贼蚤燥灶 葬枣枣藻糟贼泽 则燥燥贼 早则燥憎贼澡袁 责澡燥泽责澡燥则怎泽 葬灶凿 灶蚤贼则燥早藻灶 藻枣枣蚤糟蚤藻灶糟赠 燥枣 贼澡则藻藻 责则燥增藻灶葬灶糟藻泽 燥枣 杂糟澡蚤皂葬 泽怎责藻则遭葬 蚤灶 遭葬则则藻灶 泽燥蚤造
在匀粤晕郧 砸怎蚤袁 宰粤晕郧 再蚤袁 允陨晕 郧怎燥择蚤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猿远员员冤
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枣枣藻糟贼 燥枣 藻灶糟造燥泽怎则藻 燥灶 泽燥蚤造 悦 皂蚤灶藻则葬造蚤扎葬贼蚤燥灶 葬灶凿 责则蚤皂蚤灶早 藻枣枣藻糟贼 蚤灶 杂贼蚤责葬 早则葬灶凿蚤泽 早则葬泽泽造葬灶凿 燥枣 陨灶灶藻则 酝燥灶早燥造蚤葬
宰粤晕郧 砸怎燥皂藻灶早袁 阅韵晕郧 运怎葬灶澡怎袁匀耘 晕蚤葬灶责藻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猿远圆圆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泽造燥责藻 责燥泽蚤贼蚤燥灶 燥灶 早葬曾 藻曾糟澡葬灶早藻 糟澡葬则葬贼藻则蚤泽贼蚤糟泽 燥枣 皂葬蚤灶 贼则藻藻 泽责藻糟蚤藻泽 枣燥则 增藻早藻贼葬贼蚤燥灶 则藻泽贼燥则葬贼蚤燥灶 蚤灶 凿则赠鄄澡燥贼 增葬造造藻赠 燥枣 允蚤灶早泽澡葬
砸蚤增藻则 阅哉粤晕 粤蚤早怎燥袁 在匀粤晕郧 允蚤葬灶早怎燥袁 匀耘 悦葬蚤赠怎灶袁 藻贼 葬造 渊猿远猿园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陨皂责葬糟贼泽 燥枣 遭蚤燥凿藻早则葬凿葬贼蚤燥灶 燥灶 凿藻泽燥则责贼蚤燥灶 燥枣 责澡藻灶燥造 葬凿泽燥则遭藻凿 燥灶 遭造葬糟噪 糟葬则遭燥灶 葬灶凿 泽燥蚤造
匀哉粤晕郧 允蚤藻曾怎灶袁 酝韵 允蚤葬灶皂蚤灶袁 蕴陨 云藻蚤造蚤袁 藻贼 葬造 渊猿远猿怨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孕澡赠泽蚤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葬灶凿 遭蚤燥糟澡藻皂蚤糟葬造 则藻泽责燥灶泽藻泽 贼燥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泽燥蚤造 凿则燥怎早澡贼 泽贼则藻泽泽 蚤灶 贼澡则藻藻 贼则藻藻 泽责藻糟蚤藻泽
宰哉 匝蚤灶袁 在匀粤晕郧 郧怎葬灶早糟葬灶袁 孕耘陨 月蚤灶袁 藻贼 葬造 渊猿远源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藻 藻葬则鄄造藻葬枣 则葬贼蚤燥 燥枣 责燥责怎造葬贼蚤燥灶 蚤泽 则藻造葬贼藻凿 贼燥 赠蚤藻造凿 葬灶凿 憎葬贼藻则 怎泽藻 藻枣枣蚤糟蚤藻灶糟赠 蚤灶 贼澡藻 憎葬贼藻则鄄泽葬增蚤灶早 糟怎造贼蚤增葬贼蚤燥灶 泽赠泽贼藻皂 燥枣 憎蚤灶贼藻则 憎澡藻葬贼
在匀粤晕郧 再燥灶早责蚤灶早袁 在匀粤晕郧 再蚤灶早澡怎葬袁匀哉粤晕郧 匝蚤灶袁 藻贼 葬造 渊猿远缘苑冤
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燥扎燥灶藻 泽贼则藻泽泽 燥灶 责澡燥贼燥泽赠灶贼澡藻泽蚤泽袁 凿则赠 皂葬贼贼藻则 责则燥凿怎糟贼蚤燥灶 葬灶凿 赠蚤藻造凿 燥枣 则蚤糟藻 怎灶凿藻则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泽藻藻凿造蚤灶早 择怎葬造蚤贼赠 葬灶凿 责造葬灶贼 凿藻灶泽蚤贼赠
孕耘晕郧 月蚤灶袁蕴陨 孕葬灶造蚤灶袁在匀韵哉 晕葬灶袁藻贼 葬造 渊猿远远愿冤
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憎葬贼藻则 葬灶凿 灶蚤贼则燥早藻灶 怎灶凿藻则 则燥燥贼 则藻泽贼则蚤糟贼蚤燥灶 燥灶 责澡燥贼燥泽赠灶贼澡藻贼蚤糟 糟澡葬则葬糟贼藻则泽 燥枣 糟燥贼贼燥灶 责造葬灶贼泽 早则燥憎灶 憎蚤贼澡 怎灶凿藻则鄄皂怎造糟澡 凿则蚤责
蚤则则蚤早葬贼蚤燥灶 栽粤韵 载蚤葬灶责蚤灶早袁 蕴哉韵 匀燥灶早澡葬蚤袁 在匀粤晕郧 再葬造蚤袁藻贼 葬造 渊猿远苑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藻 蚤灶枣造怎藻灶糟藻 燥枣 造蚤早澡贼 葬灶凿 早则燥憎贼澡 泽贼葬早藻 燥灶 燥曾赠早藻灶 凿蚤枣枣怎泽蚤燥灶 糟葬责葬糟蚤贼赠 燥枣 粤糟燥则怎泽 糟葬造葬皂怎泽 则燥燥贼泽
宰粤晕郧 宰藻灶造蚤灶袁 宰粤晕郧 郧怎燥曾蚤葬灶早袁 宰粤晕 再蚤灶躁蚤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猿远愿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陨泽燥造葬贼蚤燥灶袁 泽糟则藻藻灶蚤灶早 葬灶凿 糟澡葬则葬糟贼藻则蚤扎葬贼蚤燥灶 燥枣 责澡赠贼燥责葬贼澡燥早藻灶 葬灶贼葬早燥灶蚤泽贼蚤糟 藻灶凿燥责澡赠贼藻泽 枣则燥皂 憎蚤造凿 粤则贼藻皂蚤泽蚤葬 葬则早赠蚤
载哉 再葬躁怎灶袁 在匀粤韵 蕴燥灶早枣藻蚤袁 悦匀耘晕 孕怎袁 藻贼 葬造 渊猿远怨苑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孕藻则枣燥则皂葬灶糟藻 燥枣 贼澡藻 贼憎燥 澡燥泽贼鄄遭蚤燥贼赠责藻泽 燥枣 粤责澡蚤泽 早燥泽泽赠责蚤蚤 渊匀藻皂蚤责贼藻则葬院 粤责澡蚤凿蚤凿葬藻冤 燥灶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糟怎糟怎则遭蚤贼葬糟藻燥怎泽 澡燥泽贼 责造葬灶贼泽
载陨粤韵 再怎灶造蚤袁 再陨晕 载蚤葬灶早糟澡怎袁 蕴陨哉 栽燥灶早曾蚤葬灶 渊猿苑园远冤
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藻 藻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早藻灶凿藻则 葬灶凿 贼藻皂责藻则葬贼怎则藻 燥灶 贼澡藻 憎蚤灶贼藻则蚤灶早 遭藻澡葬增蚤燥则 燥枣 悦澡蚤灶藻泽藻 皂藻则早葬灶泽藻则
在耘晕郧 月蚤灶遭蚤灶袁 杂匀粤韵 酝蚤灶早择蚤灶袁 蕴粤陨 匀燥灶早择蚤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猿苑员圆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孕燥责怎造葬贼蚤燥灶袁 悦燥皂皂怎灶蚤贼赠 葬灶凿 耘糟燥泽赠泽贼藻皂
粤泽泽藻泽泽皂藻灶贼 蚤灶凿蚤糟葬贼燥则泽 泽赠泽贼藻皂 燥枣 枣燥则藻泽贼 藻糟燥泽赠泽贼藻皂 澡藻葬造贼澡 遭葬泽藻凿 燥灶 贼澡藻 凿蚤泽贼怎则遭葬灶糟藻 蚤灶 宰葬灶早择蚤灶早 枣燥则藻泽贼则赠
再哉粤晕 云藻蚤袁 在匀粤晕郧 载蚤灶早赠葬燥袁 蕴陨粤晕郧 允怎灶 渊猿苑圆圆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匀藻贼藻则燥早藻灶藻蚤贼赠 藻增葬造怎葬贼蚤燥灶 燥枣 枣燥则藻泽贼 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泽赠泽贼藻皂 泽责葬贼蚤葬造 泽贼则怎糟贼怎则藻 蚤灶 阅燥灶早贼蚤灶早 蕴葬噪藻
蕴陨 允蚤葬灶躁怎灶袁 蕴陨哉 杂澡怎葬蚤袁 在匀粤晕郧 匀怎蚤则怎袁 藻贼 葬造 渊猿苑猿圆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蕴葬灶凿泽糟葬责藻袁 砸藻早蚤燥灶葬造 葬灶凿 郧造燥遭葬造 耘糟燥造燥早赠
悦造蚤皂葬贼藻鄄早则燥憎贼澡 则藻造葬贼蚤燥灶泽澡蚤责泽 燥枣 粤遭蚤藻泽 枣葬曾燥灶蚤葬灶葬 枣则燥皂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藻造藻增葬贼蚤燥灶泽 葬贼 酝蚤赠葬造怎燥袁 憎藻泽贼藻则灶 杂蚤糟澡怎葬灶袁 悦澡蚤灶葬
载哉 晕蚤灶早袁 宰粤晕郧 载蚤葬燥糟澡怎灶袁 在匀粤晕郧 再怎葬灶凿燥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猿苑源圆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责葬贼蚤葬造鄄贼藻皂责燥则葬造 凿蚤泽贼则蚤遭怎贼蚤燥灶 燥枣 灶藻贼 责则蚤皂葬则赠 责则燥凿怎糟贼蚤增蚤贼赠 葬灶凿 蚤贼泽 则藻造葬贼蚤燥灶泽澡蚤责 憎蚤贼澡 糟造蚤皂葬贼藻 枣葬糟贼燥则泽 蚤灶 陨灶灶藻则 酝燥灶早燥造蚤葬 枣则燥皂 圆园园员 贼燥
圆园员园 酝哉 杂澡葬燥躁蚤藻袁 蕴陨 允蚤葬灶造燥灶早袁 在匀韵哉 宰藻蚤袁 藻贼 葬造 渊猿苑缘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陨灶枣造怎藻灶糟藻泽 燥枣 贼燥责燥早则葬责澡蚤糟 枣藻葬贼怎则藻泽 燥灶 贼澡藻 凿蚤泽贼则蚤遭怎贼蚤燥灶 葬灶凿 藻增燥造怎贼蚤燥灶 燥枣 造葬灶凿泽糟葬责藻 蚤灶 贼澡藻 糟燥葬泽贼葬造 憎藻贼造葬灶凿 燥枣 再葬灶糟澡藻灶早
匀韵哉 酝蚤灶早澡葬灶早袁 蕴陨哉 匀燥灶早赠怎袁 在匀粤晕郧 匀怎葬遭蚤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猿苑远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灾藻早藻贼葬贼蚤燥灶 造葬灶凿泽糟葬责藻 责葬贼贼藻则灶 糟澡葬灶早藻 葬灶凿 糟澡葬则葬糟贼藻则蚤泽贼蚤糟泽 燥枣 泽责葬贼蚤葬造 凿蚤泽贼则蚤遭怎贼蚤燥灶 蚤灶 泽燥怎贼澡 藻凿早藻 燥枣 酝怎 哉泽 杂葬灶凿赠 蕴葬灶凿
在匀韵哉 杂澡怎择蚤灶袁 允陨晕郧 再葬燥凿燥灶早袁在匀粤晕郧 匝蚤灶早枣藻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猿苑苑源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悦造蚤皂葬贼藻 糟澡葬灶早藻 则藻糟燥则凿藻凿 皂葬蚤灶造赠 遭赠 责燥造造藻灶 枣则燥皂 遭葬蚤曾蚤葬灶 造葬噪藻 凿怎则蚤灶早 贼澡藻 造葬泽贼 缘援 缘噪葬月援 孕援
阅哉 砸燥灶早则燥灶早袁 悦匀耘晕 允蚤灶早忆葬灶袁在耘晕郧 再葬灶袁藻贼 葬造 渊猿苑愿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悦澡葬则葬糟贼藻则蚤泽贼蚤糟泽 燥枣 贼藻皂责藻则葬贼怎则藻 枣蚤藻造凿袁 澡怎皂蚤凿蚤贼赠 枣蚤藻造凿 葬灶凿 贼澡藻蚤则 藻糟燥鄄藻灶增蚤则燥灶皂藻灶贼葬造 藻枣枣藻糟贼泽 蚤灶 泽责则蚤灶早 蚤灶 贼澡藻 贼赠责蚤糟葬造 增葬造造藻赠鄄糟蚤贼赠
蕴陨 郧怎燥凿燥灶早袁 在匀粤晕郧 允怎灶澡怎葬袁 宰粤晕郧 晕葬蚤葬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猿苑怨圆冤
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责葬贼蚤葬造 葬灶凿 贼藻皂责燥则葬造 增葬则蚤葬贼蚤燥灶 燥枣 泽怎则枣葬糟藻 憎葬贼藻则 增葬责燥则 燥增藻则 灶燥则贼澡藻则灶 葬灶凿 泽燥怎贼澡藻则灶 则藻早蚤燥灶泽 燥枣 匝蚤灶造蚤灶早 酝燥怎灶贼葬蚤灶泽
允陨粤晕郧 悦澡燥灶早袁 宰粤晕郧 云藻蚤袁 再哉 载蚤葬燥赠燥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猿愿园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责葬贼蚤葬造 增葬则蚤葬贼蚤燥灶 燥枣 造葬灶凿泽糟葬责藻 藻糟燥鄄则蚤泽噪 蚤灶 燥责藻灶 皂蚤灶藻 葬则藻葬 宰哉 允蚤葬灶泽澡藻灶早袁 匝陨粤韵 晕葬袁 孕耘晕郧 允蚤葬灶袁 藻贼 葬造 渊猿愿员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藻 糟燥皂责葬则蚤泽蚤燥灶 燥枣 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早藻燥早则葬责澡蚤糟葬 则藻早蚤燥灶造蚤扎葬贼蚤燥灶 蚤灶 悦澡蚤灶葬 遭葬泽藻凿 燥灶 匀燥造凿则蚤凿早藻 葬灶凿 悦悦粤 葬灶葬造赠泽蚤泽
运韵晕郧 再葬灶袁允陨粤晕郧 匀燥灶早袁在匀粤晕郧 载蚤怎赠蚤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猿愿圆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砸藻泽燥怎则糟藻 葬灶凿 陨灶凿怎泽贼则蚤葬造 耘糟燥造燥早赠
粤早则蚤糟怎造贼怎则葬造 藻糟燥鄄藻枣枣蚤糟蚤藻灶糟赠 藻增葬造怎葬贼蚤燥灶 蚤灶 悦澡蚤灶葬 遭葬泽藻凿 燥灶 杂月酝 皂燥凿藻造 孕粤晕 阅葬灶袁 再陨晕郧 砸怎蚤赠葬燥 渊猿愿猿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藻 藻皂藻则早赠 葬灶葬造赠泽蚤泽 燥枣 造葬则早藻 赠藻造造燥憎 糟则燥葬噪藻则渊蕴葬则蚤皂蚤糟澡贼澡赠泽 糟则燥糟藻葬冤 葬择怎葬糟怎造贼怎则藻 泽赠泽贼藻皂 葬则燥怎灶凿 阅燥灶早躁蚤 蚤泽造葬灶凿 蚤灶 在澡燥怎泽澡葬灶
杂韵晕郧 运藻袁 在匀粤韵 杂澡藻灶早袁 悦粤陨 匀怎蚤憎藻灶袁 藻贼 葬造 渊猿愿源远冤
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韵责贼蚤皂怎皂 泽贼则蚤责藻 葬则则葬灶早藻皂藻灶贼 枣燥则 蚤灶贼藻则鄄糟则燥责责蚤灶早 葬灶凿 皂蚤曾藻凿鄄糟则燥责责蚤灶早 燥枣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皂葬蚤扎藻 渊在藻葬 皂葬赠泽 蕴援 冤 早藻灶燥贼赠责藻泽
在匀粤韵 再葬造蚤袁 运粤晕郧 允蚤藻袁 蕴陨哉 栽蚤葬灶曾怎藻袁 藻贼 葬造 渊猿愿缘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糟造蚤皂葬贼藻 葬灶凿 泽燥蚤造 燥灶 贼澡藻 糟葬则燥贼藻灶燥蚤凿 葬灶凿 糟怎贼蚤糟怎造葬则 藻曾贼则葬糟贼 糟燥灶贼藻灶贼 燥枣 糟怎则藻凿 贼燥遭葬糟糟燥 造藻葬增藻泽
悦匀耘晕 宰藻蚤袁 载陨韵晕郧 允蚤灶早袁 悦匀耘晕 再蚤袁 藻贼 葬造 渊猿愿远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哉则遭葬灶袁 砸怎则葬造 葬灶凿 杂燥糟蚤葬造 耘糟燥造燥早赠
悦葬则遭燥灶 泽藻择怎藻泽贼则葬贼蚤燥灶 葬灶凿 燥曾赠早藻灶 则藻造藻葬泽藻 葬泽 憎藻造造 葬泽 糟燥燥造蚤灶早 葬灶凿 澡怎皂蚤凿蚤枣蚤糟葬贼蚤燥灶 藻枣枣蚤糟蚤藻灶糟赠 燥枣 贼澡藻 皂葬蚤灶 早则藻藻灶蚤灶早 贼则藻藻 泽责藻糟蚤藻泽 燥枣
杂澡葬 砸蚤增藻则袁 悦澡藻灶早凿怎 在匀粤晕郧 再葬灶造蚤袁 云耘陨 杂澡蚤皂蚤灶袁 蕴陨 在澡蚤赠燥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猿愿苑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愿愿愿猿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猿猿 卷摇
《生态学报》2013 年征订启事
《生态学报》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生态学学会、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生态学
高级专业学术期刊,创刊于 1981 年,报道生态学领域前沿理论和原始创新性研究成果。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
争鸣冶的方针,依靠和团结广大生态学科研工作者,探索生态学奥秘,为生态学基础理论研究搭建交流平台,
促进生态学研究深入发展,为我国培养和造就生态学科研人才和知识创新服务、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
《生态学报》主要报道生态学及各分支学科的重要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原始创新性科研成果。 特别欢
迎能反映现代生态学发展方向的优秀综述性文章;研究简报;生态学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介绍;新书评价和
学术、科研动态及开放实验室介绍等。
《生态学报》为半月刊,大 16 开本,300 页,国内定价 90 元 /册,全年定价 2160 元。
国内邮发代号:82鄄7,国外邮发代号:M670
标准刊号:ISSN 1000鄄0933摇 摇 CN 11鄄2031 / Q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也可直接与编辑部联系购买。 欢迎广大科技工作者、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图书
馆等订阅。
通讯地址: 100085 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18 号摇 电摇 摇 话: (010)62941099; 62843362
E鄄mail: shengtaixuebao@ rcees. ac. cn摇 网摇 摇 址: www. ecologica. cn
本期责任副主编摇 吴文良摇 摇 摇 编辑部主任摇 孔红梅摇 摇 摇 执行编辑摇 刘天星摇 段摇 靖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
(SHENGTAI摇 XUEBAO)
(半月刊摇 1981 年 3 月创刊)
第 33 卷摇 第 12 期摇 (2013 年 6 月)
ACTA ECOLOGICA SINICA
摇
(Semimonthly,Started in 1981)
摇
Vol郾 33摇 No郾 12 (June, 2013)
编摇 摇 辑摇 《生态学报》编辑部
地址: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18 号
邮政编码:100085
电话:(010)62941099
www. ecologica. cn
shengtaixuebao@ rcees. ac. cn
主摇 摇 编摇 王如松
主摇 摇 管摇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摇 摇 办摇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18 号
邮政编码:100085
出摇 摇 版摇
摇 摇 摇 摇 摇 地址:北京东黄城根北街 16 号
邮政编码:100717
印摇 摇 刷摇 北京北林印刷厂
发 行摇
地址:东黄城根北街 16 号
邮政编码:100717
电话:(010)64034563
E鄄mail:journal@ cspg. net
订摇 摇 购摇 全国各地邮局
国外发行摇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地址:北京 399 信箱
邮政编码:100044
广告经营
许 可 证摇 京海工商广字第 8013 号
Edited by摇 Editorial board of
ACTA ECOLOGICA SINICA
Add:18,Shuangqing Street,Haidian,Beijing 100085,China
Tel:(010)62941099
www. ecologica. cn
shengtaixuebao@ rcees. ac. cn
Editor鄄in鄄chief摇 WANG Rusong
Supervised by摇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ponsored by摇 Ec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Research Center for Eco鄄environmental Sciences, CAS
Add:18,Shuangqing Street,Haidian,Beijing 100085,China
Published by摇 Science Press
Add:16 Donghuangchenggen North Street,
Beijing摇 100717,China
Printed by摇 Beijing Bei Lin Printing House,
Beijing 100083,China
Distributed by摇 Science Press
Add:16 Donghuangchenggen North
Street,Beijing 100717,China
Tel:(010)64034563
E鄄mail:journal@ cspg. net
Domestic 摇 摇 All Local Post Offices in China
Foreign 摇 摇 China International Book Trading
Corporation
Add:P. O. Box 399 Beijing 100044,China
摇 ISSN 1000鄄0933
CN 11鄄2031 / Q
国内外公开发行 国内邮发代号 82鄄7 国外发行代号 M670 定价 90郾 00 元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