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The livable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space in Lanzhou

兰州城市宜居性评价及其空间特征



全 文 :第 34 卷第 21 期
2014年 11月
生 态 学 报
ACTA ECOLOGICA SINICA
Vol.34,No.21
Nov.,2014
http: / / www.ecologica.cn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61028)
收稿日期:2013鄄12鄄31; 摇 摇 修订日期:2014鄄07鄄30
*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E鄄mail: jujilong88@ 163.com
DOI: 10.5846 / stxb201312313074
张志斌,巨继龙,陈志杰.兰州城市宜居性评价及其空间特征.生态学报,2014,34(21):6379鄄6389.
Zhang Z B,Ju J L,Chen Z J.The livable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space in Lanzhou.Acta Ecologica Sinica,2014,34(21):6379鄄6389.
兰州城市宜居性评价及其空间特征
张志斌,巨继龙*,陈志杰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兰州摇 730070)
摘要: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宜居性已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研究的热点。 基于问卷调查、ArcGIS 空间分析方法及聚类分析法,选
取设施完善度、出行便捷度、居住安全度、环境健康度、景观优美度和居民归属感 6个一级指标和 27个分指标,建立城市宜居性
综合评价模型。 在此基础上,以兰州市主城区内的 48个街道和 1个高新技术开发区为研究对象,从市区层面、分区层面和片区
层面 3个空间尺度,对兰州市宜居性进行了系统评价,以期为兰州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结果表明:兰州市宜居性总体水平不高,
市区层面上受河流山体的提升作用,宜居性整体呈带状分布;分区层面上东西部差异明显。 其中,城关区宜居性最好,七里河最
差;片区层面受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呈“多中心冶分布格局。
关键词:宜居性;评价;空间特征;兰州市
The livable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of space in Lanzhou
ZHANG Zhibin,JU Jilong*,CHEN Zhijie
Geographic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institute,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China
Abstract: In 1898, Howard put forward “garden city冶 as an introspection of the expense human paid for cities忆 vigorous
development. One hundred years later,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China came the same problem. Nowaday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livability as an important direction in the research of urban geography has
become the hot topics in the study of urban development at present. Hence, many scholars focus on the study of urban
residential suitability. This paper base on the data of numerous filed survey questionnaires on the six indexes such as
facilities perfection, travel convenience, residential security, environmental health, landscape beauty and the sense of
belonging of the local residents, questionnaires are designed to investigate the residents who had stable life in Lanzhou for
more than a year. Then using the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ArcGIS space analysis method and cluster analysis, and establish
urban habitabilit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es and model. Choosing 48 streets and a high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zone of major regions of Lanzhou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livability and analyses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Lanzhou c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ree spatial levels on city, district and area as basic unit. Study
on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urban livability restrict factors has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urban
development programming, and it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urban construction of Lanzhou.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drawn: Lanzhou city lives with a general level of overall livability. For instance, Chengguan which is located in the center of
city is the most livable district and Qilihe is the worst. That is to say, the livability is obviously restricted by rivers and
mountains spatially and expressed zonally along valleys. The livability of Lanzhou city turns out to be a “multi鄄center冶
pattern and present huge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 and west. Generally speaking, the score descents of the city level and
district level gradually from city center to suburbs in spatial pattern and divergences of indexes are also lager. It accords with
http: / / www.ecologica.cn
the result of evaluation on area level.
Key Words: sustainable; evaluation;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Lanzhou
摇 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交通拥挤、环境污染、
房价高企、生态恶化等一系列城市问题日益尖锐,城
市居民的生活品质与居住环境不断恶化。 与此同
时,经济收入的增加、环保意识的提高,城市生活质
量和居住环境越来越受到关注。 因此,如何营造更
加和谐的宜居性城市不仅成为城市发展中的重要议
题,也是实现绿色城市目标的重要内容[1鄄3]。
宜居城市一般是指适宜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城
市,但其内涵与实质至今还未形成统一观点,大部分
学者对其定义的描述主要从自然环境、城市形态和
市民生活等方面概括[4]。 二战后,面对资源环境的
严峻挑战和城市重建的要求,希腊学者道萨迪斯(C.
A.Doxiadis)正式提出了人类聚居学的概念,并强调
了人类居住环境的综合研究[5]。 之后,E. Salzano 从
可持续的角度发展了宜居性的概念,认为宜居城市
链接了过去和未来,它尊重历史的烙印,尊重我们的
后代[6]。 A.Palej 从建筑和规划的角度讨论了宜居
性城市,认为宜居性城市是社会组织的元素能够被
保存和更新的城市[7]。 P. Evans 认为宜居性城市的
核心是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即良好的居住条件,便利
的工作地,合适的收入,完善的公共设施以及可持续
的生态环境[8]。 本文所讲的城市宜居性是指能够满
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
居住的城市。
近年来,学术界对城市宜居性评价的研究主要
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关于居住客观环境指标
体系的构建,以及单指标评价和综合评价的探讨与
分析,如 Vanessa 和 Dr.Dola鄄Kate Seymoar 在总结大
温哥华地区宜居规划得失的基础上,提出宜居性评
价指标应包括绿色空间的公平性、生活基础服务设
施、居民的可移动能力和对城市发展决策的参与性
等[9];二是建立宜居城市指标评价模型,对不同居住
空间人居环境差异进行研究(焦华富等[10] );三是从
不同居民的主观属性出发,如居民的年龄,性别,收
入等对城市宜居性评价的影响等(谌丽等[1])。
国外关于城市宜居性研究主要从环境、经济和
社会等角度展开。 Timothy D. Berg 认为,宜居城市
的核心思想是重塑城市环境,在城市形态上,要建设
适合行人的道路和街区,恢复过去的城市肌理;在城
市功能上要实现城市的工作、居住、零售等综合职
能;应增强城市的多样性,使其变得更适宜一般市民
的居住[11]。 M. Clark 则认为,市场经济的作用往往
大于政府政策的调控力度,导致城市发展的收益人
主要是高收入的市民,市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城
市的宜居性并没有得到提高,所以,政府建设宜居城
市的设想一定要和经济部门的行为想协调,避免城
市发展单独由市场控制[12]。 Irene Van Kamp 等人在
研究大城市环境与市民福利时指出,大城市在发展
过程中出现了市民隔离、社区退化、交通拥挤、社会
分异等问题,导致城市宜居性下降[13]。 上述评价包
括主观评价法和客观评价两个方面,前者在问卷调
查的基础上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后者通
过 GIS软件对空间数据进行分析计算从而建立定量
指标体系。 不过近来也出现了将两种方法结合应用
的研究[4],Gideon E.D尝试将主观和客观结合起来,
从就业、住房、公共设施及服务、教育、负面事件、经
济社会等六个方面对尼日利亚首都贝宁市的社区生
活质量进行客观评价,得出各个社区生活质量评价
结果后,访问社区居民对前五个方面的满意度,并据
此对社区的主观评价进行排名,最后,对居民的主观
评价进行综合分析[14]。 葛坚、Hokao Kazunori 则用
客观数据来解释居民的主观评价,通过对主观和客
观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建立关系等式体系,探究
主观感受和客观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15]。
国内城市宜居性研究起步较晚,始于 1990 年
代,主要涉及自然、环境、社会等方面。 1993 年,吴良
镛在借鉴希腊学者道萨迪斯(C.A. Doxiadis) “人居
聚居学冶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建立了人居
环境科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16]。 之后,陆续有学
者开展了人居环境方面的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如
宁越敏等建立了包括居住条件、生态环境质量、基础
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三大类 20 项指标的人居环境
评价指标,并以上海市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17]。 李
华生等构建了城市尺度人居环境建设水平评价体
0836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4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系,以南京市区为例对人居环境客观建设水平和居
民满意度进行评价[18]。 梁文钊等运用主成份分析
法,选取了居住条件、生态环境、经济水平、社会文化
和基础设施水平等五大综合指标 29 个单项指标,对
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宜居性进行了全面刻画,并结合
当地实际进行比较分析[19]。 考虑到城市宜居性应
主要通过人们的感受来体现,因此,其后的研究开始
考虑居民对城市宜居性的主观感知。 如王德利运用
问卷调查法建立了城市宜居性综合评价指标及模
型,揭示了北京城市宜居性的空间分异,并提出建设
宜居之都的具体路径[20]。 董晓峰运用模糊数学模
型建立主观评价指标体系,对兰州市民宜居性满意
度做了探索性分析[21]。
总之,关于宜居性城市的研究,主要是在构建指
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主观或客观评价方法,从宏观
视角进行比较分析的成果居多,而对城市内部居住
空间的系统评价相对欠缺;宜居性城市的核心内容
是与居民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城市内部居住环境,
是由城市居民的感受来体现。 基于此,本文依据大
量的调查问卷,试图从市区(宏观)、分区(中观)和
片区(微观)3 个层面,对兰州城市宜居性进行较为
全面的评价,旨在为宜居城市建设提供理论引导和
决策依据。
1摇 研究区域
兰州为甘肃省省会,甘肃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中心,也是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黄河
自西向东穿城而过,形成典型的“两山夹一川冶的地
形特点。 现辖城关、七里河、西固、安宁、红古 5 个区
和永登、榆中、皋兰 3个县,市域总面积 1.31 万 km2,
常住人口 360多万人。 受河谷地形以及南北两山的
限制,兰州城市空间发展受到很大制约,地域空间狭
窄且完整性差,是国内典型的河谷型城市[22],受此
影响而形成的人居环境具有特殊性。 本文选择兰州
城市建成区所在的黄河河谷盆地为研究区域,范围
为 103毅31忆E—104毅00忆E,36毅00忆N—36毅10忆N,包括城
关、安宁、西固和七里河四区(图 1),共 48 个街道和
1个高新技术开发区,常住人口 249 万人,面积约
221km2,其中,居住用地面积 50.31km2,占城市建设
用地的 30.59%,人均居住用地 24.65m2[23]。
图 1摇 研究区域
Fig.1摇 Study area
2摇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摇 数据获取
摇 摇 基于兰州市城市空间布局,并保证调查数据的
科学性、可信度和代表性前提下,按照街道人口密度
分布采用随机抽样与交叉控制配额抽样(性别、年
龄)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24],具体调查方法是将
课题组成员分成若干组,分别在各街道进行街头访
问调查,或者在街道所辖社区发放问卷进行调查,调
查样本以街道为基本单元,覆盖了兰州市 48 个街道
和 1个高新技术开发区。 为确保调查对象对兰州市
的了解程度,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均为 16 周岁以上的
兰州市常住居民,不包括短期停留人口(小于 1a)。
如此获得的研究数据,保证了统计样本和调查数据
的权威性。
问卷调查于 2013年 3月 5日开始,4 月 20 日结
束,为期 45d,4月 21—4月 25 日利用 EpiData 软件,
对问卷信息进行录入,然后通过 Excel2007 软件将问
卷数据信息化,建立数据库。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
2000份,其中,有效回收问卷为 1774份,问卷有效率
为 88.7%。 从调查人群的构成来看,年龄以 20—50
岁为主,占 71.4%;学历以本科、专科及高中为主,占
到了 80.7%;家庭月收入以 2000—5000元为主,占到
60%;家庭人口结构以 2—4 口之家居多,占到
75郾 6%;同时,66.1%的市民在兰州居住时间超过了
10a。 在完成问卷信息录入后,将问卷数据与数字化
后的兰州市行政区划图相对应进行宜居性分析。
2.2摇 指标界定
构建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要遵循全面性、
层次性、系统性及可比性原则,还要根据城市自身的
特点,突出指标的区域属性,从而最大程度地反映居
民在工作、居住和生活等方面的真实诉求[25鄄27]。 宜
1836摇 21期 摇 摇 摇 张志斌摇 等:兰州城市宜居性评价及其空间特征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居城市是一个由自然物质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相互
融合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其中自然环境,人工设施
构成的自然物质环境,为居民舒适方便的生活奠定
了良好的基础;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构成
的社会人文环境则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公共安全,
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浓郁的文化氛围,是宜居性城市
发展的深化[24]。
根据以上原则,结合城市宜居性相关理论及其
评价方法的基础上[28鄄32],提取对居民居住环境影响
程度较大的六个方面作为评价的一级指标,分别为
设施完善度、交通便捷度、居住安全度、环境健康度、
景观优美度和居民归属感。 其中,居民归属感属于
文化心理概念,它是指居民对周边居住环境的认同、
喜爱和依恋等的心理感觉[33],将其作为宜居性城市
评价的一个人文环境指标,能更好的体现出“以人文
本冶的宜居城市理念。 课题组在确定 6 个一级指标
的基础上,先期进行了居民主观感知中的评价指标
体系的预调查,根据居民对问卷中设计指标重要性
的打分情况,进行指标筛选,共选取了 27 项分指标,
将其归并分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了各项指
标的权重(表 1)。
表 1摇 兰州市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Table 1摇 The system and proportion of the evaluated indexes for residential in Lanzhou
总指标
Total index
一级指标
First grade index
分指标
Classified indexes
权重
Weight
居住环境 设施完善度(0.1430) 教育设施 0.0812
Living condition The perfect degree of facilities 公共服务设施 0.1314
基础服务设施 0.3776
休闲文化娱乐设施 0.0669
医疗设施 0.3178
其他设施 0.0251
出行便捷度(0.4499) 到工作地点的便利程度 0.3977
Convenient degree of Travel 到附近学校的便利程度 0.1110
到附近医院的便利程度 0.0651
到市中心的便利程度 0.0628
到市内各地的可达性 0.1253
居住地交通畅通性感受 0.2168
出行交通成本 0.0213
居住安全度(0.1484) 社区社会治安 0.2312
Living comfortable level 社区交通安全 0.7085
抗灾能力 0.0603
环境健康度(0.1484) 空气质量 0.2064
Environmental health level 周围噪音 0.6293
水体质量 0.1161
环境卫生 0.0482
景观优美度(0.0501) 小区的设计风格 0.0783
Landscape beautiful degree 公园、广场、绿化水平 0.7504
街道布局状况 0.1713
居民归属感(0.0602) 社区文化氛围 0.1076
Residents忆 sense of belonging 邻里和谐程度 0.6355
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 0.0409
对社区的了解关心程度 0.2160
2.3摇 研究方法
2.3.1摇 宜居性评价模型
在问卷中要求居民对 27 项分指标按照非常满
意、比较满意、尚可、比较不满意、非常不满意五项进
行判断,并根据居民选择分别赋予 100、80、60、40、20
的分值,得出分要素、分指标的评价得分,然后对各
2836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4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分项指标加权汇总,得到不同层次各区域的评价
分值。
Si = (Ai 伊 100 + B i 伊 80 + C i 伊 60 + Di 伊 40 +
E i 伊 20) / Ni (1)
Qk =移
6
i = 1
MkiWi 摇 摇 k = 1,2,3( ),… (2)
Zk =移
n
k = 1
Qk
n
(3)
式中, Si 为第 i个指标的分街道满意度评价得分值,
i= 1,2,…,n(分别代表 n 个分指标),Ai、B i、C i、Di、
E i 分别代表第 i个评价因子在某街道内有效问卷中
非常满意、比较满意、尚可、比较不满意、非常不满意
选项的样本数。 Ni 为某街道内调查总样本数。 Qk 为
k街道分要素综合评价值, Mki 为 k 街道 i 指标满意
度评价值, Wi 为 i指标的权重; Zk 为综合评价值,n
为街道数量[20]。
2.3.2摇 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将数据划分为不同的类或者族的过
程,同一类中的对象具有相似性,而不同类中的对象
则又有明显的差异性[34]。 为了揭示居民对宜居性
感知的空间差异,对不同的居住片区,采用 Q型聚类
分析方法中的欧式最小距离法进行宜居性类型划
分。 具体公式如下:
dij =
1
m 移
m
k = 1
X ik - X( )jk
2
(4)
式中, dij 表示第 i个片区与第 j 个片区之间的距离。
X ik 表示第 i个片区第 k个指标值, X jk 表示第 j 个片
区第 k个指标值,k= 1,2,…,m;m为指标个数。
根据上式可得到各片区之间的初始距离矩阵,
矩阵中每一个片区都被看作不同的宜居性类别,合
并距离最近的两个区域为新的一类,并计算新类与
各类之间的距离,再重复直至所有片区都归为一类,
然后绘制出片区的宜居性聚类谱系图,确定宜居性
的类型[24]。
3摇 结果与分析
3.1摇 市区层面
3.1.1摇 宜居性评价
根据指标权重和宜居性评价模型得到表 2 和图
2。 从表 2中可以看出,兰州城市宜居性总体得分不
高,为 63.9分。 其中,6项一级指标中的设施完善度
和出行便捷度分值较高,分别达到 69.4和 66.4,而环
境健康度得分最低,为 51.7。
图 2摇 兰州市城市宜居性分指标得分
Fig. 2 摇 The satisfaction level of second鄄degree index in the
urban residential suitability evaluation of Lanzhou
从图 2中可以看出,27 项分指标差异较大。 其
中,教育设施、居住地到学校的便利程度两项得分较
高。 如 30—39岁居民在选择住宅区时,有 53%最看
重教育环境。 同时,空气质量、周围噪音、环境卫生、
水体质量、小区设计风格等五项得分较低,说明兰州
市在空气质量、环境卫生等方面仍不尽人意。
3.1.2摇 居民属性与宜居性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究居民主观属性对宜居性评价的
影响,本文利用 SPASS17.0将年龄、家庭构成等属性
与宜居性评价总体得分和六大类一级指标得分进行
相关性分析,得到居民社会经济属性与宜居评价的
相关关系(表 3)。 分析表 3,可以看出:
(1)除“出行便捷度冶、“景观优美度冶外,年龄与
宜居性指标呈正相关。 不同年龄的人群对“景观优
美度冶和“出行便捷度冶的感受明显不同。 年龄越
大,对“出行便捷度冶和“景观优美度冶的感觉越差。
这与老年人口行动不便、对周边环境的期望更高有
直接关系。 客观来讲,兰州城市交通拥堵日益严重,
一些开敞空间,如绿地、黄河滩涂等不断减少,对老
3836摇 21期 摇 摇 摇 张志斌摇 等:兰州城市宜居性评价及其空间特征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年人的出行和健身休闲带来不便。
表 2摇 兰州市各行政区宜居性得分
Table 2摇 Evaluatement on satisfaction grades of livability in different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Lanzhou
评价指标
Evaluation index 城关区 七里河区 安宁区 西固区 兰州市
设施完善度 The perfect degree of facilities 73.9 68.2 70.1 68.6 69.4
出行便捷度 Convenient degree of Travel 68.1 64.5 65.7 66.2 66.4
居住安全度 Living comfortable level 64.9 62.7 64.6 62.7 63.8
环境健康度 Environment health level 52.5 50.9 53.8 50.0 51.7
景观优美度 Landscape beautiful degree 60.0 58.5 60.2 59.5 59.6
居民归属感 Residents忆 sense of belonging 66.2 61.0 65.5 62.72 63.5
综合得分 Synthesis score 65.7 62.4 64.3 63.2 63.9
表 3摇 个人属性与宜居性评价的相关关系
Table 3摇 The correlations analysis between evaluation result and individual attributes
属性
Attribute
项目
Project
设施完善度
The perfect
degree of
facilities
出行便捷度
Convenient
degree of
travel
居住安全度
Living
comfortable
level
环境健康度
Environmental
health level
景观优美度
Landscape
beautiful
degree
居民归属感
Residents忆
sense of
belonging
总体评价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年龄 Age 相关系数 0.011 -0.027 0.017 0.01 -0.067* 0.039 0.006
显著水平 0.431 0.212 0.411 0.523 0.126 0.614 0.381
家庭构成 相关系数 -0.021 -0.042 0.019 -0.065* -0.032 0.022 -0.052*
Family composition 显著水平 0.012 0.032 0.026 0.002 0.039 0.004 0.018
收入 Income 相关系数 0.191** 0.202** 0.175** 0.211** 0.290** 0.217** 0.191**
显著水平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摇 摇 *表示相关性在 0.05水平上显著;**表示相关性在 0.01水平上显著
摇 摇 (2)除“居民归属感冶、“居住安全度冶外,家庭构
成与宜居性指标呈负相关。 家庭成员越多,居民所
承担的家庭负担越重,生活压力也越大,因此,对“出
行便捷度冶、“环境健康度冶、“景观优美度冶的感受普
遍较差。 特别是人数较多的 4 口、5 口之家,一般都
有老人和小孩,他们大多对社区活动比较积极,对居
住安全也较为重视,因此,“居民归属感冶和“居住安
全度冶感知明显。
(3)收入与宜居性指标均呈显著的正相关。 说
明收入越高,对宜居性评价也越好。 这是因为收入
水平的高低对居民居住区位的选择有直接影响,高
收入居民所选择的居住小区周边环境普遍较好,容
易享受到相对完善的生活、出行、安全、健康等方面
的条件;而低收入者一般居住在城市周边或者“城中
村冶,对城市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享受较少,从而影响
到他们对城市宜居性的感知。
3.1.3摇 宜居性空间特征
空间插值分析能直观地反映出各个街道宜居性
的连续性变化过程[35]。 为了进一步揭示宜居性空
间差异,运用各街道宜居性得分,进行克里金插值
(Kriging)得到宜居性空间差异图(图 3),可以看出
兰州城市宜居性的空间特征:
图 3摇 兰州市宜居性空间差异
Fig. 3 摇 Chat on the spatial differences about livability of
Lanzhou city
(1)河流山体作用明显
兰州市作为典型的带状河谷型城市,“两山夹一
河冶的独特地形,使城市宜居性呈现出沿河依山普遍
较高的分布特征。 如银滩大桥至雁滩黄河大桥南北
滨河路两岸宜居性明显要高。 同时,城关区的白塔
4836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4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山、五泉山附近,以及西固区、安宁区靠近山体的地
段,其宜居性也普遍较高。
(2)城市空间结构影响较大
兰州市从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带状组团
结构,分区平衡发展冶的规划理念,到第四版城市总
体规划提出“一河一心三轴四片区冶的城市空间结构
布局以来,城市空间结构一直得以传承和延续。 在
其引导下的城市产业布局、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配
置等,对城市宜居性的影响十分明显,出现了多个宜
居性的高值区域,整体呈“多中心冶空间格局。
(3)东西部差异明显
兰州城市宜居性具有“东高西低冶的不均衡特
征。 以金城关—中山路为界,东部整体宜居度较高,
全市宜居满意度超过 70 分的 7 个街道中,东部占 5
个,且在西关、南关、五泉广场附近出现了 3 个高值
区域。 同时,在庆阳路、东岗西路、白银路等主要交
通干线附近宜居性也较好,并呈串珠状集中分布。
西部宜居性较好的地区出现在西站、费家营、西固
城,分布相对分散。
3.2摇 分区层面
3.2.1摇 宜居性评价
从表 2可以看出,尽管各行政区的宜居性分值
比较接近,但仍存在一定差异。 城关和安宁两区超
过了兰州市平均得分 63.9,且各项一级指标分值也
位居前列;西固和七里河两区则低于兰州市平均水
平,各项一级分值也处在较低水平。
(1)城关区宜居性得分最高
作为兰州市的行政、办公、商业中心,科研院所
和高科技产业比较集中,居民归属感较高。 同时,有
五泉山和白塔山公园,以及徐家山、五一山森林公园
等风景旅游区,加之绿地、广场较多,环境相对优越。
亚欧、西单等商业中心的繁荣,路网密度大,交通便
捷,设施完善度突出。 此外,居住安全度、出行便捷
度均位居前列,因此,其宜居性最好。
(2)安宁区宜居性得分居第二位
作为兰州市科教、文化中心,众多高校聚集,区
内又有银滩湿地公园、仁寿山公园、兰州植物园等大
型绿色开敞空间,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良好。 地 5
大道商业街的开通与培黎广场的扩建,使得商业设
施进一步完善。 新建成的兰州市第一条 BRT快速公
交也投入运营,使得其交通更加通畅。 不过,在区位
上偏离省市行政中心对其宜居性有一定的影响。
(3)西固区宜居性居第三
作为兰州主城区的西大门,虽然远离市中心,但
区内交通网络完善,出行便捷度较高。 但西部最大
的石油化工基地的功能定位,使其拥有众多的污染
型工业企业,空气质量较差,噪音污染严重,所以环
境健康度得分在各行政区中最低。 由于居民就业大
多依托石化产业,收入相对稳定,基础设施、社区治
安以及环境治理不断改善,居民归属感、居住安全度
相对较好。
(4)七里河区宜居性最差
作为机械、轻工、铁路枢纽为主的工业区,噪音
污染、车辆拥堵等现象较为严重,区内整体的文化氛
围、邻里和谐度和社会治安等得分均不高,除环境健
康度略高于西固区外,其余各项均处于较低水平。
3.2.2摇 宜居性空间特征
从图 3、表 2 可以看出,行政区层面的宜居性也
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
(1)各行政中心宜居性较好
作为兰州市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城关区整体
宜居性较好,区内大致形成以西关、南关以及五泉广
场为核心的三个高值区域;安宁东路和安宁西路所
在的区域将安宁区分为东西两片,东部宜居性高于
西部,受行政中心变迁影响,大致呈现出以费家营和
十里店为中心沿安宁东路向周边递减的“哑铃式冶宜
居模式;西固区宜居性以西固城为中心向四周递减;
七里河区的宜居性分值最低,且以西站为中心沿西
津路向周边递减。
(2)行政区边界区域宜居性较差
行政区边界区域由于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加之
地形条件限制,往往形成交通上的蜂腰地段,车流和
人流量较大,交通拥堵、空气和噪音污染严重,对宜
居性影响较为明显。 以西固区与安宁区交界处最具
代表性。
3.3摇 片区层面
3.3.1摇 居住片区分类
居住环境是指围绕居住和生活空间,且与居民
生活和居住密切相关的各种环境总和[36]。 为了进
一步揭示兰州城市宜居性的空间特征,结合带状组
团的空间结构特点,以兰州市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
中对居住用地空间布局为依据,选取主城区内的 15
5836摇 21期 摇 摇 摇 张志斌摇 等:兰州城市宜居性评价及其空间特征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个居住功能片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宜居性评价模
型对各个居住片区六项一级指标进行加权统计,得
到各居住片区一级指标评价分值(表 4)。 在此基础
图 4摇 兰州市不同居住片区宜居性聚类分析谱系
Fig.4摇 The plot cluster analysis of urban residential suitability
on different-type areas of Lanzhou
上,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得到宜居性初始数据矩阵,
运用公式(4)对初始数据矩阵进行聚类分析,得的居
住片区类型(图 4)。
从图 4可以看出,当距离为 5 时,可将各居住片
区分为 5 类,由于九州片区和沙井驿片区均为新规
划的住宅区,且宜居性得分差别较小,故将其合并为
一类,由此得到 4个类型的居住片区,见表 5和图 5。
3.3.2摇 宜居性空间特征
第一类型居住片区宜居性最好
包括两大片区,一是占据兰州市中心地理位置
的城关片区,区内公园和广场较多(如五泉山公园、
水车博览园、东方红广场等),环境健康度和景观优
美度均为最高。 同时,又处在全市商业中心地段,设
施完善度高,治安状况良好,居民生活方便。 另一片
表 4摇 兰州市不同类型居住片区宜居性得分
Table 4摇 The evaluatement on livabilities in different areas of Lanzhou
编号
Number
片区
District
设施完善度
The perfect
degree of
facilities
出行便捷度
Convenient
degree of
travel
居住安全度
Living
comfortable level
环境健康度
Environmental
health level
景观优美度
Landscape
beautiful
degree
居民归属感
Residents忆
sense of
belonging
1 西固东部片区 59.19 64.05 58.31 52.26 56.33 62.45
2 盐场片区 59.71 59.55 58.58 52.34 59.43 62.85
3 西固西部片区 60.39 64.6 63.12 52.34 54.61 59.43
4 彭家坪片区 69.81 63.86 61.22 58.32 61.66 59.67
5 两坪片区 63.80 62.81 57.39 57.38 60.97 59.71
6 东岗片区 62.30 60.03 59.85 58.13 63.33 61.03
7 西固南部片区 67.75 67.25 64.81 59.36 62.24 69.52
8 七里河片区 68.42 71.45 65.48 55.69 66.33 60.37
9 安宁西部片区 67.07 69.45 63.31 59.67 67.12 69.77
10 两滩片区 62.56 68.02 58.50 58.45 65.64 66.52
11 安宁东部片区 64.47 67.54 66.29 55.71 67.75 64.95
12 九州片区 63.54 65.06 58.24 53.23 52.16 61.97
13 城关片区 72.13 72.80 67.04 63.37 68.74 65.22
14 雁滩片区 67.25 68.04 60.25 62.91 66.35 65.75
15 沙井驿片区 60.82 62.74 56.71 62.31 50.84 56.46
表 5摇 兰州市不同居住片区类型划分
Table 5摇 The classification on the different鄄type areas of Lanzhou
类型 Type 下辖片区 Governs the area
第一类 Frist kind 城关片区、雁滩片区
第二类 Second kind 西固南部片区、安宁西部片区、安宁东部片区、两滩片区、七里河片区
第三类 Third kind 西固西部片区、西固东部片区、彭家坪片区、两坪片区、盐场片区、东岗片区
第四类 Forth kind 沙井驿片区、九州片区
6836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4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图 5摇 兰州市宜居性居住片区类型及周边设施空间分布
Fig.5摇 The livability residential area type and the surrounding
facilities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Lanzhou
区是近年来形成的新兴住宅区,即雁滩片区,靠近城
市中心区的良好地理位置,使其逐渐成为市中心居
住、商贸职能的扩散地,整体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居
民的宜居满意度也相对较高。 不过,城市快速扩展
过程中出现的“城中村冶改造,大量外来人口的无序
管理以及相对滞后的交通等问题,对其宜居性产生
了一定影响。
第二类型型居住片区宜居性居中
其中,西固南部片区,是西固区最重要的生活
区,离石油化工企业相对较远,并且城市建设基础较
好,交通路网密集,因此,宜居性较好;开发较晚的两
滩片区,交通便捷,现代都市风貌特征明显,基础配
套设施相对完善,宜居性也相对较好。 众多高校聚
集的安宁西部片区和安宁东部片区,由于浓厚的文
化氛围和优越的人文环境,加上 BRT 快速公交的运
行,出行便捷度明显提高,出现了许多设施齐全、环
境舒适的新兴居住小区,大大提升了其宜居性水平。
七里河片区作为辐射安宁和西固两区的重要商业中
心,人口比较密集,住宅相对集中,宜居性较好。 不
过,人流和车流量大,环境健康度有待提高。
第三类居住片区宜居性较差
该类型居住片区数量最多,是兰州最主要的居
住片区类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城市宜居性水平
整体不高。 由于均位于兰州市老城区的外围,离市
中心较远,居民日常购物不便,生活娱乐设施较少,
尚不能很好地满足当地居民需求。 同时,居住区内
基础设施较落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活便捷度和
景观优美度。 除了盐场片区(内有白塔山、徐家山森
林公园)环境健康度较高外,其他片区分值都比
较低。
第四类居住类型片区宜居性最差
由于均为新开发的居住片区,各项指标差异不
大。 位于城市西北郊区的沙井驿片区,现代物流产
业和新兴石化产业发展较快,已对当地产生了较为
严重的环境污染,景观优美度和居住安全度较差。
不过,由于是通往中川机场和兰州国家级新区的重
要交通出口,居民对出行便捷度评价相对较高;九州
经济开发区,周围有五一山森林公园,噪音和污染较
小,环境健康度好,但由于远离市区,出行便捷度较
差,且受特殊的地质构造和削山造地影响,滑坡、坍
塌等地质灾害频发,居住安全度低。
4摇 结论
(1)兰州市总体宜居性水平不高,空间上受河流
山体作用明显,沿河谷及山体成带状分布;城市空间
结构对宜居性影响较大,呈“多中心冶分布格局,且具
有“东高西低冶的不均衡特征。 采用空间插值等地理
信息空间方法来刻画和理解兰州市城市宜居性的总
体特征,能直观地表现出各行政边界和街道的过渡,
其宜居性空间分布是兰州城市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
演变过程的响应。
(2)各行政区宜居性差别不大。 城关区宜居性
最好,安宁区次之,西固区一般,七里河区最差。 从
行政区内部看,宜居性沿行政中心向周围逐渐递减,
行政区边界宜居性水平最低。 行政区尺度的宜居性
评价,一方面反映了不同区域居民的最大关切,另一
方面也折射出城市自然物质环境、社会人文环境以
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这对兰州城市
发展规划和宜居性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居住片区宜居性差异较大,第一类居住片区
宜居性最好,包括城关片区和雁滩片区,均位于城关
区;第二类为宜居性较好,除城关区外,在其他各行
政区均有分布;第三类宜居性片区分布在老城区外
围,宜居性稍差,为兰州市最主要的居住片区;第四
类居住片区作为新兴的开发区,各指标得分不高。
这与城市整体的宜居性水平不高的结果相吻合,可
以说,兰州城市的宜居性建设任重而道远。
7836摇 21期 摇 摇 摇 张志斌摇 等:兰州城市宜居性评价及其空间特征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致谢:本文的问卷发放和数据整理得到刘洋、张应
亚、张小玉、朱晓姗、赵永霞等课题组成员的大力帮
助,特此致谢。
References:
[ 1 ]摇 Chen L, Zhang W Z, Li Y J. Urban residential suitability
evaluation of Dalian忆s residents.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8,
63(10): 1022鄄1030.
[ 2 ] 摇 Gu C L, Tang P Y, Yang X Z. Urbanization. Science Press,
2011: 605鄄606.
[ 3 ] 摇 Sun Z F, Wang Y P.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n urban inhabitable
environment of Hohhot.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7, 21(4): 84鄄87.
[ 4 ] 摇 Tian S C. A review of foreign studies of theories and methods on
livable city. Economic Geography, 2008, 28(4): 535鄄538.
[ 5 ] 摇 Dong X F, Yang B J. The advancement of construction and
research on livable city in China. 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
2008 23(3): 323鄄326.
[ 6 ] 摇 Salzano E. Seven aims for the livable city in Lennard / / von
Ungern鄄Sternberg S H S, Lennard H L. Making Cities Livable.
International Making Cities Livable Conferences. California, USA:
Gondolier Press, 1997: 22鄄23.
[ 7 ] 摇 Palej A. “Architecture for, by and with children: A way to teach
livable city冶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making cities
livable conferences. Vienna, Austria, 2000.
[ 8 ] 摇 Evans P B. Livable Cities Urban Struggles for Livelihood and
Sustainability. California, US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td, 2002: 32鄄34.
[ 9 ] 摇 Timmer V, Seymoar N. The livable city. World Urban
Forum, 2006.
[10] 摇 Jiao H F, L俟 Z T. Study on residential location of Wuhu city.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0, 30(3): 336鄄342.
[11] 摇 Berg T D. Reshaping Gotham: The City Livable Movement and the
Redevelopment of New York City, 1961—1998 [ D]. Purdue
Mall: Purdue University, 1999: 1鄄54.
[12] 摇 Clark M. Domestic futures and sustainable residential develop.
Futures, 2001, 33(10): 817鄄836.
[13] 摇 van Kamp I, Leidelmeijer K, Marsman G, de Hollander A. Urban
environment quality and human well鄄being: Toward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demarcation of concepts; a literature study.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3, 65(1 / 2): 5鄄18.
[14] 摇 Gideon E D O. The quality of urban life and the Perception of
livability: A case study of neighborhoods in Benin city, Nigeria.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998, 20(4): 417鄄440.
[15] 摇 Ge J, Hokao K.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index system and
evaluation model established by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methods.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2004, 5(9): 1028鄄1034.
[16] 摇 Wu L Y. Introduction to Science of Human Settlements.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Building Press, 2001.
[17] 摇 Ning Y M, Zha Z Q. The study of evaluation and optimization for
human settlement in the metropolitan areas: Take Shanghai for
example. City Planning Review, 1999, 23(6): 15鄄20.
[18] 摇 Li H S, Xu R X, Gao Z G. Quality evaluation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a city scale A case study on Nanjing city.
Human Geography, 2005, 20(1): 1鄄5.
[19] 摇 Liang W Z, Hou D A.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assessment of livable cities. 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2008, 44(4): 51鄄54.
[20] 摇 Wang D L. Comprehensive measures and improvement path of
residential suitability of Beijing.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3, 23(2): 11鄄15.
[21] 摇 Dong X F, Liu X G, Liu L C. Public participatory survey of urban
livability of Lanzhou city. Arid Land Geography, 2010, 33(1):
125鄄128.
[22] 摇 Zhang Z B, Pan J, Li X H. The spatial evolution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population density in Lanzhou city over the past 30
years.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3, 33(1): 36鄄42.
[23] 摇 Liu Z G, Zhang Z B, Wang X X, Da F W. The distribution of
urban living space in Lanzhou and their causes analysis.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4, 28(1): 72鄄77.
[24] 摇 Ren X H, Li X, Zhang H J, Zhang W Z. The spatial evaluation of
urban residential suitability in Dalian.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8, 27(3): 683鄄691.
[25] 摇 Zhang W Z, Yi W H, Zhang J Q. The Report of China Livable
City Research.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2006:
15鄄18.
[26] 摇 Wang L C, Li Z C. The city livable evaluation standard
construction in Gansu province.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9, 23(7): 77鄄81.
[27] 摇 Chen J, Yi W H, Zhang J Q. Amenity city and evaluation on
Beijing city. Journal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06, 4(2): 15鄄19.
[28] 摇 Zhang W Z. Study on intrinsic meanings of the livable city and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livable city. Urban Planning Forum, 2007,
(3): 30鄄34.
[29] 摇 Zhou Z T. Study and evaluation on livable cities in China.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4, 14(1): 27鄄30.
[30] 摇 Peter E. Political strategies for more livable cities: lessons from six
cases of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transition. City Review, 2001,
(2): 203鄄229.
[31] 摇 George L. Livable cities? The politics of urban livelihood and
sustainability. The Built Environment, 2000, (2): 211鄄219.
[32] 摇 Li Y J, Zhang W Z, Tian S C, Yu J H. Review of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livable city. 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 2008, 27
(3): 101鄄107.
[33] 摇 Li X M, Liu W W. An estimation on sense of belonging of city
housing plot environment: taking Dalian as an example.
8836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4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6, 25(5): 785鄄790.
[34] 摇 Wang Z, Wu J. Quantitative Methods in Geography.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1: 62鄄64.
[35] 摇 Meng B, Yi W H, Zhang J Q, Zhang W Z.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vable city satisfaction degree index in
Beijing.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9, 28(5): 1318鄄1325.
[36] 摇 Zhang W Z. Index system and method of residential environmental
evaluation in Inner cities.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7, 27
(1): 18鄄22.
参考文献:
[ 1 ]摇 谌丽, 张文忠, 李业锦. 大连居民的城市宜居性评价. 地理学
报, 2008, 63(10): 1022鄄1030.
[ 2 ] 摇 顾朝林, 汤培源, 杨兴柱译. 城市化.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 605鄄606.
[ 3 ] 摇 孙志芬, 王永平. 呼和浩特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分析. 干旱区资
源与环境, 2007, 21(4): 84鄄87.
[ 4 ] 摇 田山川. 国外宜居城市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经济地理, 2008,
28(4): 535鄄538.
[ 5 ] 摇 董晓峰, 杨保军. 宜居性城市研究进展. 地球科学进展, 2008
23(3): 323鄄326.
[10] 摇 焦华富,吕祯婷. 芜湖市城市居住区位研究. 地理科学, 2010,
30(3): 336鄄342.
[16] 摇 吴良镛.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 2001.
[17] 摇 宁越敏,查志强. 大都市人居环境评价和优化研究:以上海市
为例. 城市规划, 1999, 23(6): 15鄄20.
[18] 摇 李华生, 徐瑞详, 高中贵. 城市尺度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研
究———以南京市为例. 人文地理, 2005, 20(1): 1鄄5.
[19] 摇 梁文钊, 候典安. 宜居城市的主成份分析与评价. 兰州大学学
报: 自然科学版, 2008, 44(4): 51鄄54.
[20] 摇 王德利. 北京城市宜居性的综合测度与提升路径. 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 2013, 23(2): 11鄄15.
[21] 摇 董晓峰, 刘星光, 刘理臣. 兰州市城市宜居性的参与式评价.
干旱区地理, 2010, 33(1): 125鄄128.
[22] 摇 张志斌, 潘晶, 李小虎. 近 30 年来兰州市人口密度空间演变
及其形成机制. 地理科学, 2013, 33(1): 36鄄42.
[23] 摇 刘争光, 张志斌, 汪晓霞, 达福文. 兰州市居住空间分布及其
成因.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4, 28(1): 72鄄77.
[24] 摇 任雪慧, 林霞, 张海静, 张文忠. 大连市居住适宜性的空间评
价. 地理研究, 2008, 27(3): 683鄄691.
[25] 摇 张文忠, 伊卫红, 张景秋.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 北京: 社
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15鄄18.
[26] 摇 王录仓, 李肇琛. 甘肃省各地级市宜居性比较标准的构建和
评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9, 23(7): 77鄄81.
[27] 摇 陈静, 伊卫红, 张景秋. 宜居城市与北京城市居住适宜性评
价.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4 ( 2):
15鄄19.
[28] 摇 张文忠. 宜居城市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城市规划学
刊, 2007, (3): 30鄄34.
[29] 摇 周志田. 中国适宜人居城市研究与评价.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
境, 2004, 14(1): 27鄄30.
[32] 摇 李业锦, 张文忠, 田山川, 余建辉. 宜居城市的理论基础和评
价研究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 2008, 27(3): 101鄄107.
[33] 摇 李雪铭, 刘巍巍. 城市居住小区环境归属感评价———以大连
市为例. 地理研究, 2006, 25(5): 785鄄790.
[34] 摇 王铮, 吴静. 计算地理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 62鄄64.
[35] 摇 孟斌, 尹卫红, 张景秋, 张文忠. 北京宜居城市满意度空间特
征. 地理研究, 2009, 28(5): 1318鄄1325.
[36] 摇 张文忠. 城市内部居住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 地理科学,
2007, 27(1): 17鄄23.
9836摇 21期 摇 摇 摇 张志斌摇 等:兰州城市宜居性评价及其空间特征 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