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
摇 摇 摇 摇 摇 生 态 学 报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渊杂匀耘晕郧栽粤陨 载哉耘月粤韵冤
摇 摇 第 猿源卷 第 员圆期摇 摇 圆园员源年 远月摇 渊半月刊冤
目摇 摇 次
中国景观生态学发展历程与未来研究重点 陈利顶袁李秀珍袁傅伯杰袁等 渊猿员圆怨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城市景观格局演变的水环境效应研究综述 黄摇 硕袁郭青海 渊猿员源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多功能景观研究进展 汤摇 茜袁丁圣彦 渊猿员缘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空间形态受限型城市紧凑发展研究要要要以厦门岛为例 黄摇 硕袁郭青海袁等 渊猿员缘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紫金山森林公园降温效应影响因素 闫伟姣袁孔繁花袁尹海伟袁等 渊猿员远怨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城市公园景观空间结构对其热环境效应的影响 冯悦怡袁胡潭高袁张力小 渊猿员苑怨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基于 韵宰粤的低丘缓坡建设开发适宜性评价要要要以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为例
刘焱序袁彭摇 建袁韩忆楠袁等 渊猿员愿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生态安全条件下土地利用格局优化要要要以皇甫川流域为例 喻摇 锋袁李晓兵袁王摇 宏 渊猿员怨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新疆玛纳斯河流域 圆园园园要圆园员园年土地利用 辕覆盖变化及影响因素 刘金巍袁靳甜甜袁刘国华袁等 渊猿圆员员冤噎噎噎
基于 郧陨杂和 砸杂的赣江上游流域土地利用动态趋势分析 鲁燕飞袁彭摇 芳袁万摇 韵袁等 渊猿圆圆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员怨缘源要圆园员园年三江平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驱动力 刘吉平袁赵丹丹袁田学智袁等 渊猿圆猿源冤噎噎噎噎
基于斑块评价的三峡库区腹地坡耕地优化调控方法与案例研究 王永艳袁李阳兵袁邵景安袁等 渊猿圆源缘冤噎噎噎噎
贵州省山地鄄坝地系统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时空演变 李阳兵袁姚原温袁谢摇 静袁等 渊猿圆缘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中国西南地区土地覆盖情景的时空模拟 李摇 婧袁范泽孟袁岳天祥 渊猿圆远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基于移动窗口法的岷江干旱河谷景观格局梯度分析 张玲玲袁赵永华袁殷摇 莎袁等 渊猿圆苑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基于植被覆盖度的藏羚羊栖息地时空变化研究 赵海迪袁刘世梁袁董世魁袁等 渊猿圆愿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西南峡谷型喀斯特坡地土壤微生物量 悦尧晕尧孕 空间变异特征 范夫静袁黄国勤袁宋同清袁等 渊猿圆怨猿冤噎噎噎噎噎
峡谷型喀斯特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生物量特征 谭秋锦袁宋同清袁彭晚霞袁等 渊猿猿园圆冤噎噎噎噎噎
长三角地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刘桂林袁张落成袁张摇 倩 渊猿猿员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基于视觉廊道的青藏铁路沿线旅游动态景观评价 张瑞英袁席建超袁姚予龙袁等 渊猿猿圆园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基于 砸杂与 郧陨杂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变化特征与景观格局影响研究 任摇 平袁洪步庭袁刘摇 寅袁等 渊猿猿猿员冤噎噎噎
生态系统保护现状及保护等级评估要要要以江西省为例 樊乃卿袁张育新袁吕一河袁等 渊猿猿源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崇明东滩盐沼植被变化对滩涂湿地促淤消浪功能的影响 任璘婧袁李秀珍袁杨世伦袁等 渊猿猿缘园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基于气候尧地貌尧生态系统的景观分类体系要要要以新疆地区为例 师庆东袁王摇 智袁贺龙梅袁等 渊猿猿缘怨冤噎噎噎噎
黄土丘陵沟壑区景观格局演变特征要要要以陕西省延安市为例 钟莉娜袁赵文武袁吕一河袁等 渊猿猿远愿冤噎噎噎噎噎
不同干扰背景下农业景观异质性要要要以巩义市为例 张晓阳袁梁国付袁丁圣彦 渊猿猿苑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山西高原草地景观的数量分类与排序 张先平袁李志琴袁王孟本袁等 渊猿猿愿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山区夏季地表温度的影响因素要要要以泰山为例 孙常峰袁孔繁花袁尹海伟袁等 渊猿猿怨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典型岩溶洼地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 张继光袁苏以荣袁陈洪松袁等 渊猿源园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基于移动窗口法的豫西山地丘陵地区景观异质性分析 李栋科袁丁圣彦袁梁国付袁等 渊猿源员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桂西北喀斯特区域植被变化趋势及其对气候和地形的响应 童晓伟袁王克林袁岳跃民袁等 渊猿源圆缘冤噎噎噎噎噎噎
喀斯特与非喀斯特区域植被覆盖变化景观分析要要要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为例
汪明冲袁王兮之袁梁钊雄袁等 渊猿源猿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不同干扰背景下景观指数与物种多样性的多尺度效应要要要以巩义市为例
董翠芳袁梁国付袁丁圣彦袁等 渊猿源源源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石栎鄄青冈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空间变异特征 杨摇 丹袁项文化袁方摇 晰袁等 渊猿源缘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湘中丘陵区南酸枣阔叶林群落特征及群落更新 易摇 好袁邓湘雯袁项文化袁等 渊猿源远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基于 砸月云晕的桂西北喀斯特区植被碳密度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张明阳袁王克林袁邓振华袁等 渊猿源苑圆冤噎噎噎
期刊基本参数院悦晕 员员鄄圆园猿员 辕 匝鄢员怨愿员鄢皂鄢员远鄢猿缘圆鄢扎澡鄢孕鄢 预 怨园郾 园园鄢员缘员园鄢猿远鄢圆园员源鄄园远
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
封面图说院 空间发展受限城市的厦门要要要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袁中小城市在城镇体系建设中处于中间环节袁起到了联系大城市
和小城镇的作用遥 但是袁每个城市由于发展历史尧社会经济结构尧自然地理形态等因素的不同袁都有其发展的特性袁
这些问题都必须要因地制宜地去把握遥 例如袁厦门岛相对隔离袁没有多余的发展空间袁该城市以居住功能为主袁城市
功能较为单一袁公共服务功能和商业服务功能比例较小遥 研究这样紧凑型的城市发展必须要考虑该城市结构转换
的承受力袁周边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居民的生活习惯等遥
彩图及图说提供院 陈建伟教授摇 北京林业大学摇 耘鄄皂葬蚤造院 糟蚤贼藻泽援糟澡藻灶躁憎岳 员远猿援糟燥皂
第 34 卷第 12 期
2014年 6月
生 态 学 报
ACTA ECOLOGICA SINICA
Vol.34,No.12
Jun.,2014
http: / / www.ecologica.cn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0119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XJY019);国家 973项目(2009CB421105)
收稿日期:2013鄄07鄄29; 摇 摇 修订日期:2014鄄03鄄05
*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E鄄mail: pren121680@ 126.com
DOI: 10.5846 / stxb201307291976
任平,洪步庭,刘寅,周介铭.基于 RS与 GIS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变化特征与景观格局影响研究.生态学报,2014,34(12):3331鄄3340.
Ren P,Hong B T,Liu Y,Zhou J M. A study of spati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settlements and influences of landscape patterns on their distribution
using GIS and RS.Acta Ecologica Sinica,2014,34(12):3331鄄3340.
基于 RS与 GIS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变化特征
与景观格局影响研究
任摇 平1,2,*,洪步庭1,2,刘摇 寅1,2,周介铭1,2
(1. 四川师范大学 西南土地资源评价与监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成都摇 610066;
2. 四川师范大学 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 成都摇 610066)
摘要:农村居民点作为乡村地域空间人口聚居形态,是乡村聚落景观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布局、演变特征受自然、社会、经济多
重因素的影响。 利用都江堰市 2005年和 2010年两期遥感影像提取农村居民点、坡度、道路、河流等矢量数据,借助 RS、GIS 空
间分析技术,定量研究都江堰市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变化过程、格局和趋势,并选取景观格局指数对影响农村居民点布局特征的
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结果表明:(1)2005年和 2010年都江堰市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总体上均表现出显著的聚集趋势,2010
年农村居民点的聚集程度要比 2005年高,但居民点集聚的空间态势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仍然集中在都江堰市的东南部;(2)坡
度、道路和河流对都江堰市农村居民点的布局有显著影响,其中超过 80%的居民点分布在 0—10毅坡度范围内,超过 50%的居民
点分布在道路 500 m范围内,近 60%居民点分布在河流 1000 m范围内;(3)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除了受地形因素影响外,还与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遗产区等保护政策,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灾后重建等规划因素密切相关。 该研究以期为农村居民
点动态变化监测、农村土地整理效果评价、新农村规划等理论和实践提供重要决策参考和技术支撑。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空间特征;景观格局;影响因素
A study of spati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settlements and influences of
landscape patterns on their distribution using GIS and RS
REN Ping1,2,*, HONG Buting1,2, LIU Yin1,2,ZHOU Jieming1,2
1 Key Lab of Land Resources Evaluation and Monitoring in Southwest, Ministry of Education,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6, China
2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Resources Science,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6, China
Abstract: Forms of human habitation within rural settlements are a major component of rural landscapes. The spatial
patterns and evolutionary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settlements are influenced by multiple factors, including natural, social,
and economic elements. It is, therefore, important not only to properly identify and asses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evolutionary modes of rural settlements, but also to uncover causative laws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behind their evolution.
This can facilitate scientific rural planning and enhance optimal distribution of urban and rural land resources. Our study is
based on a series of digitalized vector data, including the locations of rural settlements, land slopes, rivers, and road
networks obtained from remote sensing (RS) images of the city of Dujiangyan in Sichuan Province for 2005 and 2010. We
applied analytical techniques derived from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IS) and RS to quantitatively analyze the
processes, patterns, and trends of spatial evolution in rural settlements. Specifically, we explored landscape pattern indexes
to examine in depth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the study area. Our results
http: / / www.ecologica.cn
showed that: 1) In general, while there was significant clustering 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Dujiangyan during both 2005 and 2010, this settlement pattern was even more significant in 2010. Along with an increase in
the spatial scale, the degree of the clustering tendency also increased, reaching a maximum value at a scale of 13 km. 2)
The presence of land slopes, roads, and river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the distribu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Dujiangyan as
evidenced by the following findings. More than 80% of settlements were located in areas with slopes of less than 10 degrees;
over 50% of settlements were located within 500 m from a road network; and almost 60% were distributed within 1000 m of
a river. 3) In 2005 as well as 2010, there was no obvious change in the concentrated locations of clusters, which were
consistently found in the southeastern region of Dujiangyan City. However, during both time periods, fewer settlements were
found in the townships of Hongkou, Longchi, and Qingcheng Mountain. The reason for this imbalance 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was that besides the influence by natural factors such as the landscape,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Dujiangyan were also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several planning elements. These included a
policy of protecting national regions of scenic interest and a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site located in the city, the rural land
comprehensive consolidation projects and post鄄earthquake reconstruction planning. 4) Based on the above findings on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distribu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our research suggests that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of topographical
and geological conditions is required for optimal adjustment of rural settlement patterns. Scientific planning procedures can
promote the relocation of rural residents from villages to townships and urban areas, and help to lessen disruption in
environmentally protected regions. They can also reinforce the effective use of land resources and increase land supporting
capabilities. We expect our research to provide a methodological reference for similar research conducted in the future. It
can also provide a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rural land鄄related decision鄄making and technical support, for
example, dynamic monitoring of changes in rural settlements, assessments of rural land consolidation, and the “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冶 rural planning policy.
Key Words: rural settlements;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landscape patterns; factor of influence
摇 摇 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城镇建设
用地的需求日益增加,而农村却普遍存在居民点用
地规模小、数量多、内部空间布局松散无序以及农村
“空心化冶趋势加剧等土地粗放、低效利用的现象,这
不仅造成了农村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和建设用地结
构的不合理,而且严重影响了农村产业化、城镇化和
现代化进程[1鄄2],甚至成为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
展的障碍因素。 农村居民点用地是生产和生活等综
合功能的载体,对区域发展起宏观控制的作用,同时
也影响着区域发展的规模和方向[3]。 另外,农村居
民点又是农村聚落的主要景观形态,是在特定的地
理环境和社会经济背景中,人类活动与自然、社会经
济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其分布受到自然条件和社
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共同影响[4]。 因此,正确识别、
判断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形态和模式,揭示其内
在的各种状态、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指导农
村居民点规划,促进城乡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均具有
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都江堰市是我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
遗产区,是成都市统筹城乡的重要组成单元,也是
5·12汶川地震灾区受灾核心区中最大的城市[5]。
自 2005年以来都江堰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增减挂
钩等工作有序推进,尤其是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农村
居民点空间形态、外部特征和规划布局发生了较大
变化。 基于此背景下,以都江堰市为证实研究对象,
借助 2005 年和 2010 年两期遥感影像,通过运用农
村居民点的“面鄄点冶转换模型和 GIS 空间分析技术,
在定量化描述其空间分布格局和动态演变规律的基
础上,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对农村居民点分布的特
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农村居民点
动态变化监测、农村土地整理效果评价、新农村规划
等理论和实践提供重要决策参考和技术支撑。
1摇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1.1摇 研究区概况
都江堰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北边缘,介于东经
2333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4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103毅25 忆—103毅47 忆,北纬 30毅44 忆—31毅22 忆之间,地跨
川西龙门山地带和成都平原岷江冲积扇扇顶部位,
海拔 592—4582 m,最大相对高差 3990 m。 市域面
积 1208 km2,下辖 17 个镇,2 个乡和 1 个街道办。 境
内地质结构复杂,地貌类型多样。 龙门山脉中南段
褶皱地带贯穿市境西部和北部,西北向东南以此分
为高山、中低山、丘陵和平原,山区占 54.3%,丘陵占
11.5%,平坝占 34.2%,地貌特征大致可概括为“五山
二丘三分坝冶。
1.2摇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有都江堰市 2005 年 6
月 11 日与 2010年 11 月 22 日 Quickbird多光谱遥感
影像数据(分辨率为 2.44—2.88 m)、都江堰市 1颐5 万
地形图数据以及相关文字资料。 研究区采用西安 80
坐标系高斯鄄克吕格投影。 首先对研究区 1颐5 万地形
图进行矢量化,提取出等高线并构建 DEM 模型。 利
用 ERDAS 9.1 软件,基于 DEM 模型对 Quickbird 遥
感影像进行正射纠正,选取 Quickbird432 波段合成
假彩色影像,合成影像质量优良,反差适中,达到对
土地利用类型解译的要求。 然后通过建立农村居民
点、道路与河流水系的解译标志,目视解译得到都江
堰市 2005 与 2010 年的农村居民点、道路和河流水
系数据。 利用野外实地调查数据对农村居民点、道
路和河流水系等进行精度验证,采用随机采样的方
法,在选取的 193 个样点中有 181 个被正确识别,因
此地类判读精度达到 93.8%,基本满足研究的要求。
最后,将其与都江堰市的行政界线图层一起导入数
据库(图 1),作为下一步分析的数据基础。
图 1摇 2005年和 2010年都江堰市农村居民点分布图
Fig.1摇 The distributions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2005 and 2010
3333摇 12期 摇 摇 摇 任平摇 等:基于 RS与 GIS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变化特征与景观格局影响研究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2摇 研究方法
2.1摇 最近邻点统计量
最近邻点统计量( R 统计量)最早是由 Clark 和
Evans这两位植物学家于 1954 年提出,后由 Dacey
引入地理学中,其核心思想是将各点之间的最小距
离与某种理论模式中的最近邻点之间的距离相比
较,进而得出点空间分布的某些特征[6]。
R统计量是点分布中最近邻点平均距离的观测
值与期望值之比,计算公式如下:
R =
robs
rexp
(1)
robs =
移
n
i = 1
di
n
(2)
rexp = 0.5
A
n
(3)
式中, robs是最近邻点平均距离的观测值; rexp是由理
论模式决定的最近邻点平均距离的期望值; di 为 i
农村居民点的最近邻点距离; n 为农村居民点总数;
A为研究区面积。
由于 R统计量是将最近邻点距离的观测值与随
机模式下的期望值相比得到的,因此如果 R > 1,则
表明观测模式比随机模式分散;如果观测模式比随
机模式聚集,则 R < 1。 R统计量的取值从 0(完全集
聚分布)到 1(随机分布)再到 2.1491(均匀分布)不
等[7鄄8]。 尽管通过考察 R统计量,可以得出观测模式
与随机模式相比是聚集还是分散,但是仍然无法确
定两者间聚集或分散的程度。 在使用最近邻点统计
量时,一种衡量平均距离的观测值与期望值之间差
异程度的方法,是将它们的差异与最近邻点平均距
离的标准误差( SEr )进行比较[9]。 通过计算标准化
Z值来检验差值与其标准误差之间的比较情况,其
公式如下:
SEr = 0.26136
A
n2
(4)
Z =
robs - rexp
SEr
(5)
式中各参数的含义与前面相同。 如果 Z > 1.96 或
Z < - 1.96,就可以认为在 琢 = 0.05 的显著性水平
下,所计算出的观测模式与随机模式之间的差值具
有统计显著性;反之,如果 - 1.96 < Z < 1.96,则可
认为尽管观测模式看上去更加聚集或更加分散,但
事实上,它与随机模式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2.2摇 Ripley忆s K函数
最近邻点统计量仅仅表达的是点模式下整体分
布状态。 而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可能随研究尺度
的改变而改变,在小尺度下呈现集聚分布,而在大尺
度下有可能为均匀分布或随机分布,Ripley忆s K 函数
可以分析任何尺度下的空间分布格局,是分析农村
居民点空间分布格局的重要方法[10]。 其计算公式
如下:
K(h) = A
N2移
n
i = 1
移
n
j = 1
Ih(dij) (6)
式中, A为研究区面积; N为农村居民点总数; dij 为
农村居民点 i与农村居民点 j之间的距离; h 为空间
尺度大小; Ih 为指示函数,如果 dij < h ,则 Ih = 1,否
则 Ih = 0。
K函数的计算结果本身很难直观地看出其分布
性质[11]。 为了使结果线性化并保持方差稳定性,
Besag等[12]提出对 K(h) 进行一个开方变换,即用
L(h) 代替 K(h) 。
L(h) = K(h)
仔
- h (7)
当 L(h) > 0时,农村居民点的分布在对应空间
尺度上为集聚分布;当 L(h) < 0 时,农村居民点的
分布在相应空间尺度上呈分散趋势;当 L(h) = 0时,
则表明农村居民点的分布在这一尺度上符合空间完
全随机分布(Complete Spatial Randomness, CSR)。
2.3摇 景观格局指数
农村居民点作为农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区
域的坡度是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宏观地理背景,
直接关系到居民点分布的空间格局。 同时,交通条
件通过改变农村居民点的交通区位对其空间分布产
生影响,是农村居民点最初形成的重要条件之
一[13]。 景观格局指数是高度浓缩的景观格局信息,
是反映景观结构组成、空间配置特征的简单量化指
标[14]。 因此,本文选取斑块数 ( NP )、斑块面积
(CA)、平均斑块面积(MPA)、斑块密度(PD)以及面
积加权平均斑块分维数(FRAC_AM)来分析坡度、道
路和河流等环境因素对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影响程
度。 其中 NP 和 MPA 反映农村居民点的用地规模,
4333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4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CA反映农村居民点斑块面积的总和,PD 主要用来
反映农村居民点在空间上的分布状态,PD 值越大,
区域内居民点的空间分布越密集;FRAC_AM反映农
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形态,其值越大,表示该景观类
型越复杂[5,15鄄16]。
3摇 研究结果
3.1摇 最近邻点统计量
在 ArcGIS9.3中,先提取面状农村居民点的质心
将其转为点状;然后利用 Near 工具,计算出 2005 年
和 2010年都江堰市各农村居民点之间的最近距离;
接着根据公式(2)和公式(3)分别计算这两年份农
村居民点最近邻点平均距离的观测值和期望值;再
根据公式(1)计算出相应的 R统计量;最后通过公式
(4)和公式(5)得到这两者各自的标准化 Z 值,结果
如表 1所示。
表 1摇 2005年和 2010年农村居民点分布的最近邻点统计量分析结果
Table 1摇 Summary of the Nearest Neighbor analysis for the rural settlements in 2005 and 2010
年份
Year
居民点总数
Number of
settlements
最近邻点
平均距离(观测) / m
Average distance
(Observed)
最近邻点
平均距离(期望) / m
Average distance
(Expected)
R统计量
R statistics
标准误差
Standard error
标准化 Z值
Standard Z鄄score
2005 702 552.13 655.90 0.84 12.94 -8.02
2010 1317 380.62 478.86 0.79 6.90 -14.24
摇 摇 从表 1 的 R 统计量来看,都江堰市 2005 年和
2010年农村居民点分布的 R 统计量均小于 1,表明
这两年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都比随机模式聚集;
从标准化 Z值来看均小于-1.96,说明两者聚集的态
势都比较显著;对比两年份的 R 统计量,可以发现
2010年都江堰市农村居民点分布比 2005 年更加集
聚,因为 2010年的 R统计量相比 2005 年来说,更加
趋近于 0(完全集聚分布)。
3.2摇 Ripley忆s K函数
利用 David W. S. Wong 和 Jay Lee[9]软件工具,
利用 ArcView3.3 计算基于 Ripley忆s K 函数的 L(h)
函数值。 空间尺度设置为 5 km,计算结果绘制成散
点图所示。
从图 2可以看出,都江堰市 2005年和 2010年农
村居民点分布的 L(h) 均大于 0,表明这两年农村居
民点的空间分布格局总体上属于集聚分布。 在 0—
13 km的范围内,2005 年和 2010 年的 L(h) 呈上升
趋势,并且增幅较大,在 13 km 处达到最大,然后缓
慢下降,说明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加,农村居民点的聚
集度也随之增加,直到 13 km 以后其聚集度才逐渐
下降,并且聚集发生在较小的空间尺度内,也就是
说,聚集是在局部尺度上出现的;在 0—34 km 的范
围内,2010年的 L(h) 要大于 2005年,说明在这一空
间尺度范围内 2010 年农村居民点的聚集程度要比
图 2摇 2005年和 2010年农村居民点分布的 L(h) 函数
Fig.2摇 The L ( h) functions for the rural settlements in 2005
and 2010
2005 年来得高;34 km 以后,2010 年的 L(h) 小于
2005年,表明在较大的空间尺度上,2005 年农村居
民点的聚集程度比 2010年高。
3.3摇 不同环境因素对农村居民点分布影响的景观
格局分析
在 ArcGIS9. 3 中,首先对坡度按照 0—5毅、5—
10毅、10—15毅、15—25毅和>25毅进行分级,然后选择道
路和河流及其较大的支流按 500、1000、1500、2000 m
和>2000m 的半径做缓冲区分析,再将坡度、道路缓
冲区和河流缓冲区与 2005 年和 2010 年的农村居民
点矢量图层分别进行叠加(图 3—图 5),利用查询统
5333摇 12期 摇 摇 摇 任平摇 等:基于 RS与 GIS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变化特征与景观格局影响研究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计功能,计算不同坡度、离道路和河流不同距离范围 内农村居民点斑块的景观格局指数(表 2—表 4)。
图 3摇 2005年和 2010年不同坡度农村居民点分布图
Fig.3摇 The distributions of rural settlements at areas with different slopes in 2005 and 2010
表 2摇 坡度对农村居民点分布影响的景观格局指数统计表
Table 2摇 Summary of landscape pattern index of slope as the influence to the rural settlements
坡度 / ( 毅)
Slope
年份
Year
斑块数
NP /个
Patch number
占斑块总数
的比重 / %
Proportion
斑块面积
CA / hm2
Patch area
占斑块总面积
的比重 / %
Proportion
平均斑块面积
MPA / hm2
Mean patch area
斑块密度 PD
/ (个 / hm2)
Patch density
斑块分维数
FRAC_AM
Patch fractal
dimension
0—5 2005 519 73.93 4586.55 75.34 8.84 0.11 1.063
2010 1108 84.13 5674.63 80.87 5.12 0.20 1.098
5—10 2005 40 5.70 340.87 5.60 8.52 0.12 1.052
2010 76 5.77 508.27 7.24 6.69 0.15 1.108
10—15 2005 74 10.54 598.99 9.84 8.09 0.12 1.062
2010 75 5.69 521.08 7.43 6.95 0.14 1.100
15—25 2005 50 7.12 323.66 5.32 6.47 0.15 1.064
2010 49 3.72 259.46 3.70 5.30 0.19 1.076
>25 2005 19 2.71 237.50 3.90 12.50 0.08 1.065
2010 9 0.68 53.24 0.76 5.92 0.17 1.132
摇 摇 从表 2 可以看出,0—10毅由于地势平缓,起伏较
小,水土流失轻微,是农村居民点布局的理想坡度条
件,2005年和 2010年都江堰市有超过 80%的农村居
民点分布在这一坡度范围内;随着坡度的增加,农村
居民点的斑块数和斑块面积总体上先减少后增加再
减少,其中>25毅分布的农村居民点斑块数最少,斑块
面积最小,分维数最高;2005年农村居民点的平均斑
块面积先减少后增加,2010 年则表现出震荡上升的
态势;2005年农村居民点的斑块密度先增加后减少,
2010年则呈现震荡下降的趋势;2005 年农村居民点
的斑块分维数先减小后增加,2010年则是震荡上升。
对比这两个年份农村居民点的景观格局指数可以发
6333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4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现,在各个坡度区间内,2010年与 2005 年相比,农村
居民点的平均斑块面积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尤其是
坡度>25毅的范围,下降幅度最大;斑块密度和斑块分
维数则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在 0—10毅的区间范围内,
农村居民点的斑块数和斑块面积有显著的增加;
10—25毅范围内斑块数几乎没有变化,但斑块面积却
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坡度>25毅的范围,斑块数和斑块
面积则有显著减少。
图 4摇 2005年和 2010年不同道路缓冲区农村居民点分布图
Fig.4摇 The distributions of rural settlements with indifferent buffers of road in 2005 and 2010
表 3摇 道路对农村居民点分布影响的景观格局指数统计表
Table 3摇 Summary of landscape pattern index of road as the influence to the rural settlements
距离 / m
Distance
年份
Year
斑块数
NP /个
Patch number
占斑块总数
的比重 / %
Proportion
斑块面积
CA / hm2
Patch area
占斑块总面积
的比重 / %
Proportion
平均斑块面积
MPA / hm2
Mean patch area
斑块密度
PD / (个 / hm2)
Patch density
斑块分维数
FRAC_AM
Patch fractal
dimension
0—500 2005 394 56.13 3444.14 56.58 8.74 0.11 1.061
2010 725 55.05 4460.50 63.57 6.15 0.16 1.101
500—1000 2005 142 20.23 1229.18 20.19 8.66 0.12 1.059
2010 282 21.41 1266.54 18.05 4.49 0.22 1.096
1000—1500 2005 67 9.54 458.91 7.54 6.85 0.15 1.053
2010 151 11.47 587.15 8.37 3.89 0.26 1.083
1500—2000 2005 43 6.13 524.74 8.62 12.20 0.08 1.091
2010 89 6.76 395.39 5.64 4.44 0.23 1.089
>2000 2005 56 7.98 430.62 7.07 7.69 0.13 1.057
2010 70 5.32 307.10 4.38 4.39 0.23 1.106
摇 摇 由表 3 可知,距道路 500 m 范围内分布的农村
居民点斑块数最多,斑块面积最大,均超过了 50%;
随着距离的增加,分布的农村居民点逐渐减少,尤其
是 0—1500 m的范围内,下降趋势明显;平均斑块面
7333摇 12期 摇 摇 摇 任平摇 等:基于 RS与 GIS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变化特征与景观格局影响研究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积和 2005年的分维数表现出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
的态势,2010年的斑块密度则呈现先增加后减少再
增加的趋势。 对比这两个年份农村居民点的景观格
局指数可以发现,在不同距离区间范围内,2010 年农
村居民点的斑块数、斑块面积、斑块密度和分维数比
2005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平均斑块面积则有不
同程度的减少。
图 5摇 2005年和 2010年不同河流缓冲区农村居民点分布图
Fig.5摇 The distributions of rural settlements within different buffers of river in 2005 and 2010
表 4摇 河流对农村居民点分布影响的景观格局指数统计表
Table 4摇 Summary of landscape pattern index of river as the influence to the rural settlements
距离 / m
Distance
年份
Year
斑块数 NP /个
Patch number
占斑块总数
的比重 / %
Proportion
斑块面积
CA / hm2
Patch area
占斑块总面积
的比重 / %
Proportion
平均斑块面积
MPA / hm2
Mean patch area
斑块密度
PD / (个 / hm2)
Patch density
斑块分维数
FRAC_AM
Patch fractal
dimension
0—500 2005 291 41.45 2636.37 43.31 9.06 0.11 1.064
2010 489 37.13 2800.58 39.91 5.73 0.17 1.098
500—1000 2005 162 23.08 1359.08 22.33 8.39 0.12 1.066
2010 328 24.91 1598.64 22.78 4.87 0.21 1.096
1000—1500 2005 122 17.38 937.24 15.40 7.68 0.13 1.060
2010 240 18.22 1203.88 17.16 5.02 0.20 1.102
1500—2000 2005 63 8.97 579.13 9.51 9.19 0.11 1.065
2010 127 9.64 768.04 10.95 6.05 0.17 1.096
>2000 2005 64 9.12 575.75 9.46 9.00 0.11 1.050
2010 133 10.10 645.56 9.20 4.85 0.21 1.101
摇 摇 从表 4可以看出,超过 60%的农村居民点与河
流的距离在 1000 m以内,500 m 以内的农村居民点
斑块数超过了 1 / 3;随着离河流距离逐渐增加,农村
居民点的斑块数和斑块面积也在不断的减少;平均
8333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4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斑块面积表现出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的趋势;2010
年的斑块密度和分维数呈现震荡上升的态势,2005
年的分维数则表现为震荡下降。 对比这两个年份农
村居民点的景观格局指数可以发现,在不同距离区
间上,2010年农村居民点的斑块数、斑块面积、斑块
密度和分维数均比 2005年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平均
斑块面积则有一定的减少。
4摇 结论与讨论
本文采用 RS和 GIS等空间数据分析法,运用 R
统计量和 Ripley忆s K函数来研究都江堰市 2005 年和
2010年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演变规律,
并在此基础上,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坡
度、道路及河流对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影响。 研究结
论与讨论如下:
(1)2005 年和 2010 年都江堰市农村居民点的
空间分布总体上均表现出显著的聚集趋势,随着空
间尺度的增加,农村居民点的聚集度也随之增加,并
且在 13 km处达到最大,之后逐渐降低;2010年农村
居民点的聚集程度总体上要比 2005 年高一些,尤其
是在 0到 34 km 的空间尺度内,34 km 之后 2005 年
农村居民点的聚集程度则比 2010年略高。
(2)坡度、道路和河流等景观要素对都江堰市农
村居民点的布局有显著影响,其中超过 80%的居民
点分布在 0—10毅坡度范围内,超过 50%的居民点分
布在道路 500 m 范围内,近 60%居民点分布在河流
1000 m范围内。 随着坡度和距道路、河流距离的增
加,农村居民点的斑块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但
农村居民点在不同坡度级中的分布数量出现了波
动,这主要是由于都江堰市山地、丘陵地形面积较
广,受空间因素限制,农村居民点在坡度较大地形中
分布也较多。
(3)2005 年和 2010 年都江堰市农村居民点聚
集趋势并没有改变,从空间区位来看,主要在都江堰
市东南部集聚;虹口乡、龙池镇、青城山镇农村居民
点分布较少,除了受地形因素影响外,还与其为国家
级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遗产区等保护政策因素
相关。
(4)从 2005 年和 2010 年都江堰市农村居民点
变化结果及趋势来看,农村居民点分布处于逐渐优
化的过程和状态,农民下山沿镇沿城集聚的趋势比
较明显,尤其是道路、河流等要素成为影响集聚的主
要因素。 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都江堰市农村土地
综合整治和地震灾后重建规划,通过规划引导农民
下山集中居住,这一过程和分布形态也表明农民宅
基地退出后重新规划选址更加注重自然、环境等要
素影响。 因此,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要充分考虑地
形、地质条件,通过规划促使农民下山进镇进城,尽
量减少对保护区的环境干扰和破坏。 同时,都江堰
市适宜居住区空间有限,必须进一步加强土地节约
集约利用,提高土地承载能力。
本文借助地理信息技术和空间分析技术分析不
同时期农村居民点空间变化过程,反映环境因素对
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的影响,并揭示其分布特征及
演变规律,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可靠性,能
为今后同类研究提供一定的方法借鉴和技术支撑。
研究结果可为都江堰市新农村建设规划、增减挂钩
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等提供决策参考。
致谢: 感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纪
远研究员,四川师范大学杨存建研究员,四川省国土
勘测规划研究院王玉川研究员等提供的支持和
帮助。
References:
[ 1 ] 摇 Liu X T, Zheng X Q, Li D B. Voronoi diagram鄄based research on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settlements and its
affecting factors a case study of Changping district, Beijing.
Journal of Ecology and Rural Environment, 2009, 25(2): 30鄄33.
[2] 摇 Liu F, Zhang Z X, Wang X, Wei X H. The dynamic monitoring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in Beijing and driving force analysis based
on Multi鄄source remote sensing data. Remote Sensing for Land &
Resources, 2009, (3): 88鄄93.
[3] 摇 Qin T T, Qi W, Li Y Q, Qu Y B. Suitability evaluat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based on niche theory in mountainous area.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2, 32(16): 5175鄄5183.
[4] 摇 Jerzy B, Monika W. Transformations in housing construction in
rural areas of poland忆 s Lublin region鄄influence on the spatial
settlement structure and landscape aesthetics.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0, 94(2): 116鄄126.
[5] 摇 Chang F, Yang Y. Spatial variations and farmers忆 livelihood
features in typical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in earthquake鄄stricken
region. Territory & Natural Resources Study, 2012, (4): 34鄄36.
[6] 摇 Mao Z Y, Li L. The Measurement of Spatial Patterns and Its
Applications.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4: 8鄄66.
[7] 摇 Yang Q W, Bian Z F. Study on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settlements
based on GIS鄄SDA. Geography and Geo鄄Information Science,
9333摇 12期 摇 摇 摇 任平摇 等:基于 RS与 GIS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变化特征与景观格局影响研究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2008, 24(3): 57鄄61.
[8] 摇 Ma L B, Guo X D, Zhang Q Y. Spatial pattern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loess hilly area a case study of Tongwei County, Gansu
Province.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2012, 30(4): 408鄄416.
[9] 摇 Wong D, Lee J.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with
ArcView GIS and ArcGIS. Beijing: China Financial & Economic
Publishing House, 2008: 224鄄224.
[10] 摇 Yan Q W, Bian Z F, Wang Z. A spatial analysis on patterns of
settlements distribution in Xuzhou. Scienc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2009, 34(5): 160鄄163.
[11] 摇 Shen C H. Spatial distribution scale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settlements and analysis on influencing factors in Danyang city.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12, 28(22): 261鄄268.
[12] 摇 Besag J. Spatial interaction and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lattice
systems.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Ser B, 1974, 36
(2): 192鄄236.
[13] 摇 Jiang G H, Zhang F R, Qin J, Zhang L, Gong P.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tribution changes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and
environment in mountainous areas of Beijing.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06, 22 ( 11 ):
85鄄92.
[14] 摇 Wu J G. Landscape Ecology鄄Pattern, Process, Scale and Rank.
2nd ed.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7.
[15] 摇 Pan J H, Jin X T, Han W C. Landscape pattern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in Gangu
county.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1, 41(1): 127鄄133.
[16] 摇 Yue W Z, Xu J H, Ai N S. Quantity character analysis and fractal
model study on the mosaic structure of the landscape in a
Mountaionous area a case study on Xigu district of Lanzhou
city.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2002, 20(2): 150鄄156.
参考文献:
[ 1 ]摇 刘仙桃, 郑新奇, 李道兵. 基于 Voronoi图的农村居民点空间
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市昌平区为例. 生态
与农村环境研究, 2009, 25(2): 30鄄33.
[ 2 ] 摇 刘芳, 张增祥, 汪潇, 魏显虎. 北京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遥感
动态监测及驱动力分析. 国土资源遥感, 2009, (3): 88鄄93.
[ 3 ] 摇 秦天天, 齐伟, 李云强, 曲衍波. 基于生态位的山地农村居民
点适宜度评价. 生态学报, 2012, 32(16): 5175鄄5183.
[ 5 ] 摇 常飞, 杨勇. 地震灾区典型农村居民点空间变化与农户生计
特征.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2, (4): 34鄄36.
[ 6 ] 摇 毛政元, 李霖. 空间模式的测度及其应用. 北京: 科学出版
社, 2004: 8鄄66.
[ 7 ] 摇 闫庆武, 卞正富. 基于 GIS鄄SDA的居民点空间分布研究. 地理
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8, 24(3): 57鄄61.
[ 8 ] 摇 马利邦,郭晓冬,张启媛. 陇中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的空间格
局———以甘肃省通渭县为例. 山地学报, 2012, 30 ( 4 ):
408鄄416.
[ 9 ] 摇 Wong D, Lee J. ArcView GIS与 ArcGIS地理信息统计分析. 上
海: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8: 224鄄224.
[10] 摇 闫庆武,卞正富, 王桢. 基于空间分析的徐州市居民点分布模
式研究. 测绘科学, 2009, 34(5): 160鄄163.
[11] 摇 沈陈华. 丹阳市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尺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
析.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28(22): 261鄄268.
[13] 摇 姜广辉, 张凤荣, 秦静, 张琳, 宫攀. 北京山区农村居民点分
布变化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农业工程学报, 2006, 22(11):
85鄄92.
[14] 摇 邬建国. 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第二版)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15] 摇 潘竟虎,靳学涛, 韩文超. 甘谷县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与空间
分布特征. 西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1, 41 ( 1):
127鄄133.
[16] 摇 岳文泽,徐建华, 艾南山. 山区景观镶嵌体的数量特征分析与
分形结构模型———以兰州山区西固区为例.山地学报, 2002,
20(2): 150鄄156.
0433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4卷摇
粤悦栽粤 耘悦韵蕴韵郧陨悦粤 杂陨晕陨悦粤 灾燥造援猿源袁晕燥援员圆 允怎灶藻袁圆园员源渊杂藻皂蚤皂燥灶贼澡造赠冤
悦韵晕栽耘晕栽杂
阅藻增藻造燥责皂藻灶贼 澡蚤泽贼燥则赠 葬灶凿 枣怎贼怎则藻 则藻泽藻葬则糟澡 责则蚤燥则蚤贼蚤藻泽 燥枣 造葬灶凿泽糟葬责藻 藻糟燥造燥早赠 蚤灶 悦澡蚤灶葬
悦匀耘晕 蕴蚤凿蚤灶早袁 蕴陨 载蚤怎扎澡藻灶袁 云哉 月燥躁蚤藻袁 藻贼 葬造 渊猿员圆怨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砸藻泽藻葬则糟澡 则藻增蚤藻憎 燥灶 藻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怎则遭葬灶 造葬灶凿泽糟葬责藻 责葬贼贼藻则灶 糟澡葬灶早藻泽 燥灶 憎葬贼藻则 藻灶增蚤则燥灶皂藻灶贼 匀哉粤晕郧 杂澡怎燥袁郧哉韵 匝蚤灶早澡葬蚤 渊猿员源圆冤噎噎噎噎
粤 则藻增蚤藻憎 燥枣 皂怎造贼蚤枣怎灶糟贼蚤燥灶葬造 造葬灶凿泽糟葬责藻 栽粤晕郧 匝蚤葬灶袁 阅陨晕郧 杂澡藻灶早赠葬灶 渊猿员缘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悦燥皂责葬糟贼 凿藻增藻造燥责皂藻灶贼 燥枣 泽责葬糟藻鄄造蚤皂蚤贼藻凿 糟蚤贼赠院 葬 糟葬泽藻 泽贼怎凿赠 燥枣 载蚤葬皂藻灶 陨泽造葬灶凿 匀哉粤晕郧 杂澡怎燥袁 郧哉韵 匝蚤灶早澡葬蚤袁 栽粤晕郧 蕴蚤灶葬 渊猿员缘愿冤噎噎噎
粤灶葬造赠泽蚤泽 燥枣 枣葬糟贼燥则泽 糟燥灶贼则蚤遭怎贼蚤灶早 贼燥 贼澡藻 糟燥燥造蚤灶早 藻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孕怎则责造藻 酝燥怎灶贼葬蚤灶 云燥则藻泽贼 孕葬则噪
再粤晕 宰藻蚤躁蚤葬燥袁 运韵晕郧 云葬灶澡怎葬袁 再陨晕 匀葬蚤憎藻蚤袁 藻贼 葬造 渊猿员远怨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陨皂责葬糟贼泽 燥枣 泽贼则怎糟贼怎则藻 糟澡葬则葬糟贼藻则蚤泽贼蚤糟泽 燥灶 贼澡藻 贼澡藻则皂葬造 藻灶增蚤则燥灶皂藻灶贼 藻枣枣藻糟贼 燥枣 糟蚤贼赠 责葬则噪泽
云耘晕郧 再怎藻赠蚤袁 匀哉 栽葬灶早葬燥袁 在匀粤晕郧 蕴蚤曾蚤葬燥 渊猿员苑怨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怎蚤贼葬遭蚤造蚤贼赠 葬泽泽藻泽泽皂藻灶贼 枣燥则 遭怎蚤造凿蚤灶早 造葬灶凿 糟燥灶泽燥造蚤凿葬贼蚤燥灶 燥灶 早藻灶贼造藻 澡蚤造造泽蚤凿藻 遭葬泽藻凿 燥灶 韵宰粤 燥责藻则葬贼燥则院葬 糟葬泽藻 蚤灶 阅葬造蚤 月葬蚤 晕葬贼蚤燥灶葬造蚤贼赠
月燥则燥怎早澡 蚤灶 再怎灶灶葬灶袁 悦澡蚤灶葬 蕴陨哉 再葬灶曾怎袁 孕耘晕郧 允蚤葬灶袁 匀粤晕 再蚤灶葬灶袁 藻贼 葬造 渊猿员愿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韵责贼蚤皂蚤扎葬贼蚤燥灶 燥枣 造葬灶凿 怎泽藻 责葬贼贼藻则灶 遭葬泽藻凿 燥灶 藻糟燥鄄泽藻糟怎则蚤贼赠院 葬 糟葬泽藻 泽贼怎凿赠 蚤灶 贼澡藻 澡怎葬灶早枣怎糟澡怎葬灶 憎葬贼藻则泽澡藻凿
再哉 云藻灶早袁 蕴陨 载蚤葬燥遭蚤灶早袁 宰粤晕郧 匀燥灶早 渊猿员怨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粤灶葬造赠泽蚤泽 燥枣 造葬灶凿 怎泽藻 辕 糟燥增藻则 糟澡葬灶早藻 枣则燥皂 圆园园园 贼燥 圆园员园 葬灶凿 蚤贼泽 凿则蚤增蚤灶早 枣燥则糟藻泽 蚤灶 酝葬灶葬泽 砸蚤增藻则 月葬泽蚤灶袁 载蚤灶躁蚤葬灶早
蕴陨哉 允蚤灶憎藻蚤袁 允陨晕 栽蚤葬灶贼蚤葬灶袁 蕴陨哉 郧怎燥澡怎葬袁 藻贼 葬造 渊猿圆员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阅赠灶葬皂蚤糟 贼则藻灶凿 葬灶葬造赠泽蚤泽 燥枣 造葬灶凿 怎泽藻 糟澡葬灶早藻 蚤灶 贼澡藻 早葬灶躁蚤葬灶早 怎责泽贼则藻葬皂 憎葬贼藻则泽澡藻凿 遭赠 怎泽蚤灶早 砸杂 葬灶凿 郧陨杂 贼藻糟澡灶蚤择怎藻泽
蕴哉 再葬灶枣藻蚤袁 孕耘晕郧 云葬灶早袁 宰粤晕 再怎灶袁 藻贼 葬造 渊猿圆圆源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蕴葬灶凿泽糟葬责藻 责葬贼贼藻则灶 凿赠灶葬皂蚤糟泽 葬灶凿 凿则蚤增蚤灶早 枣燥则糟藻泽 葬灶葬造赠泽蚤泽 蚤灶 贼澡藻 杂葬灶躁蚤葬灶早 孕造葬蚤灶 枣则燥皂 员怨缘源 贼燥 圆园员园
蕴陨哉 允蚤责蚤灶早袁 在匀粤韵 阅葬灶凿葬灶袁 栽陨粤晕 载怎藻扎澡蚤袁 藻贼 葬造 渊猿圆猿源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韵责贼蚤皂蚤扎蚤灶早 贼澡藻燥则赠 葬灶凿 糟葬泽藻 泽贼怎凿蚤藻泽 燥枣 糟怎造贼蚤增葬贼藻凿 泽造燥责藻 造葬灶凿 蚤灶 贼澡藻 糟藻灶贼藻则 燥枣 贼澡则藻藻 早燥则早藻泽 则藻泽藻则增燥蚤则 葬则藻葬 遭葬泽藻凿 燥灶 责葬贼糟澡鄄泽糟葬造藻 造葬灶凿
藻增葬造怎葬贼蚤燥灶 宰粤晕郧 再燥灶早赠葬灶袁蕴陨 再葬灶早遭蚤灶早袁 杂匀粤韵 允蚤灶早葬灶袁藻贼 葬造 渊猿圆源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责葬贼蚤葬造鄄贼藻皂责燥则葬造 藻增燥造怎贼蚤燥灶 燥枣 造葬灶凿 怎泽藻 葬灶凿 造葬灶凿泽糟葬责藻 责葬贼贼藻则灶 燥枣 贼澡藻 皂燥怎灶贼葬蚤灶鄄遭葬泽蚤灶 泽赠泽贼藻皂 蚤灶 郧怎蚤扎澡燥怎 孕则燥增蚤灶糟藻
蕴陨 再葬灶早遭蚤灶早袁再粤韵 再怎葬灶憎藻灶袁载陨耘 允蚤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猿圆缘苑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责葬贼蚤燥鄄贼藻皂责燥则葬造 泽蚤皂怎造葬贼蚤燥灶 燥枣 造葬灶凿 糟燥增藻则 泽糟藻灶葬则蚤燥泽 蚤灶 泽燥怎贼澡憎藻泽贼藻则灶 燥枣 悦澡蚤灶葬 蕴陨 允蚤灶早袁 云粤晕 在藻皂藻灶早袁 再哉耘 栽蚤葬灶曾蚤葬灶早 渊猿圆远远冤噎噎噎噎
郧则葬凿蚤藻灶贼 葬灶葬造赠泽蚤泽 燥枣 凿则赠 增葬造造藻赠 燥枣 酝蚤灶躁蚤葬灶早 砸蚤增藻则 造葬灶凿泽糟葬责藻 责葬贼贼藻则灶袁 遭葬泽藻凿 燥灶 皂燥增蚤灶早 憎蚤灶凿燥憎 皂藻贼澡燥凿
在匀粤晕郧 蕴蚤灶早造蚤灶早袁 在匀粤韵 再燥灶早澡怎葬袁 再陨晕 杂澡葬袁 藻贼 葬造 渊猿圆苑远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贼怎凿赠 燥灶 泽责葬贼蚤燥鄄贼藻皂责藻则葬造 糟澡葬灶早藻 燥枣 栽蚤遭藻贼葬灶 粤灶贼藻造燥责藻忆泽 澡葬遭蚤贼葬贼 遭葬泽藻凿 燥灶 增藻早藻贼葬贼蚤燥灶 糟燥增藻则葬早藻
在匀粤韵 匀葬蚤凿蚤袁 蕴陨哉 杂澡蚤造蚤葬灶早袁 阅韵晕郧 杂澡蚤噪怎蚤袁 藻贼 葬造 渊猿圆愿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责葬贼蚤葬造 澡藻贼藻则燥早藻灶藻蚤贼赠 燥枣 泽燥蚤造 皂蚤糟则燥遭蚤葬造 遭蚤燥皂葬泽泽 糟葬则遭燥灶袁 灶蚤贼则燥早藻灶袁 葬灶凿 责澡燥泽责澡燥则怎泽 蚤灶 泽造燥责蚤灶早 枣蚤藻造凿 蚤灶 葬 早则燥早藻 运葬则泽贼 则藻早蚤燥灶袁
杂燥怎贼澡憎藻泽贼 悦澡蚤灶葬 云粤晕 云怎躁蚤灶早袁 匀哉粤晕郧 郧怎燥择蚤灶袁 杂韵晕郧 栽燥灶早择蚤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猿圆怨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悦澡葬则葬糟贼藻则蚤泽贼蚤糟泽 燥枣 泽燥蚤造 皂蚤糟则燥遭蚤葬造 责燥责怎造葬贼蚤燥灶泽 葬灶凿 遭蚤燥皂葬泽泽 怎灶凿藻则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藻糟燥泽赠泽贼藻皂泽 蚤灶 葬 糟葬灶赠燥灶 噪葬则泽贼 则藻早蚤燥灶
栽粤晕 匝蚤怎躁蚤灶袁 杂韵晕郧 栽燥灶早择蚤灶早袁 孕耘晕郧 宰葬灶曾蚤葬袁 藻贼 葬造 渊猿猿园圆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责葬贼蚤葬造 葬灶凿 贼藻皂责燥则葬造 凿赠灶葬皂蚤糟泽 燥枣 造葬灶凿 怎泽藻 葬灶凿 蚤贼泽 蚤灶枣造怎藻灶糟藻 燥灶 藻糟燥泽赠泽贼藻皂 泽藻则增蚤糟藻 增葬造怎藻 蚤灶 再葬灶早贼扎藻 砸蚤增藻则 阅藻造贼葬
蕴陨哉 郧怎蚤造蚤灶袁在匀粤晕郧 蕴怎燥糟澡藻灶早袁在匀粤晕郧 匝蚤葬灶 渊猿猿员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增葬造怎葬贼蚤燥灶 燥枣 贼燥怎则蚤泽皂 凿赠灶葬皂蚤糟 造葬灶凿泽糟葬责藻 葬造燥灶早 匝蚤灶早澡葬蚤鄄栽蚤遭藻贼 则葬蚤造憎葬赠 遭葬泽藻凿 燥灶 贼澡藻 增蚤泽怎葬造 糟燥则则蚤凿燥则
在匀粤晕郧 砸怎蚤赠蚤灶早袁载陨 允蚤葬灶糟澡葬燥袁再粤韵 再怎造燥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猿猿圆园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粤 泽贼怎凿赠 燥枣 泽责葬贼蚤葬造 藻增燥造怎贼蚤燥灶 糟澡葬则葬糟贼藻则蚤泽贼蚤糟泽 燥枣 则怎则葬造 泽藻贼贼造藻皂藻灶贼泽 葬灶凿 蚤灶枣造怎藻灶糟藻泽 燥枣 造葬灶凿泽糟葬责藻 责葬贼贼藻则灶泽 燥灶 贼澡藻蚤则 凿蚤泽贼则蚤遭怎贼蚤燥灶 怎泽蚤灶早 郧陨杂
葬灶凿 砸杂 砸耘晕 孕蚤灶早袁 匀韵晕郧 月怎贼蚤灶早袁 蕴陨哉 再蚤灶袁藻贼 葬造 渊猿猿猿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粤泽泽藻泽泽蚤灶早 贼澡藻 藻糟燥泽赠泽贼藻皂 糟燥灶泽藻则增葬贼蚤燥灶 泽贼葬贼怎泽 葬灶凿 责则蚤燥则蚤贼赠院 葬 糟葬泽藻 泽贼怎凿赠 枣则燥皂 允蚤葬灶早曾蚤 孕则燥增蚤灶糟藻袁 悦澡蚤灶葬
云粤晕 晕葬蚤择蚤灶早袁 在匀粤晕郧 再怎曾蚤灶袁 蕴譈 再蚤澡藻袁 藻贼 葬造 渊猿猿源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藻 蚤皂责葬糟贼 燥枣 泽葬造贼 皂葬则泽澡 糟澡葬灶早藻 燥灶 泽藻凿蚤皂藻灶贼 葬糟糟怎皂怎造葬贼蚤燥灶 葬灶凿 憎葬增藻 葬贼贼藻灶怎葬贼蚤燥灶 葬贼 贼澡藻 耘葬泽贼 悦澡燥灶早皂蚤灶早 陨泽造葬灶凿
砸耘晕 蕴蚤灶躁蚤灶早袁 蕴陨 载蚤怎扎澡藻灶袁 再粤晕郧 杂澡蚤造怎灶袁 藻贼 葬造 渊猿猿缘园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蕴葬灶凿泽糟葬责藻 糟造葬泽泽蚤枣蚤糟葬贼蚤燥灶 泽赠泽贼藻皂 遭葬泽藻凿 燥灶 糟造蚤皂葬贼藻袁 造葬灶凿枣燥则皂袁 藻糟燥泽赠泽贼藻皂院 葬 糟葬泽藻 泽贼怎凿赠 燥枣 载蚤灶躁蚤葬灶早 葬则藻葬
杂匀陨 匝蚤灶早凿燥灶早袁 宰粤晕郧 在澡蚤袁 匀耘 蕴燥灶早皂藻蚤袁 藻贼 葬造 渊猿猿缘怨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粤灶葬造赠泽蚤泽 燥枣 造葬灶凿泽糟葬责藻 责葬贼贼藻则灶 藻增燥造怎贼蚤燥灶 糟澡葬则葬糟贼藻则蚤泽贼蚤糟 蚤灶 贼澡藻 澡蚤造造赠 葬灶凿 早怎造造赠 葬则藻葬 燥枣 造燥藻泽泽 责造葬贼藻葬怎院 葬 糟葬泽藻 泽贼怎凿赠 蚤灶 再葬灶忆葬灶 悦蚤贼赠袁
杂澡葬葬灶曾蚤 孕则燥增蚤灶糟藻 在匀韵晕郧 蕴蚤灶葬袁 在匀粤韵 宰藻灶憎怎袁 蕴灾 再蚤澡藻袁 藻贼 葬造 渊猿猿远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粤灶葬造赠泽蚤泽 燥枣 贼澡藻 糟澡葬则葬糟贼藻则蚤泽贼蚤糟泽 燥枣 葬早则燥鄄造葬灶凿泽糟葬责藻 澡藻贼藻则燥早藻灶藻蚤贼赠 怎灶凿藻则 贼澡藻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凿蚤泽贼怎则遭葬灶糟藻泽院葬 糟葬泽藻 泽贼怎凿赠 燥枣 郧燥灶早赠蚤 悦蚤贼赠
在匀粤晕郧 载蚤葬燥赠葬灶早袁 蕴陨粤晕郧 郧怎燥枣怎袁 阅陨晕郧 杂澡藻灶早赠葬灶 渊猿猿苑愿冤
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悦造葬泽泽蚤枣蚤糟葬贼蚤燥灶 葬灶凿 燥则凿蚤灶葬贼蚤燥灶 燥枣 早则葬泽泽造葬灶凿 造葬灶凿泽糟葬责藻 蚤灶 贼澡藻 杂澡葬灶曾蚤 孕造葬贼藻葬怎
在匀粤晕郧 载蚤葬灶责蚤灶早袁 蕴陨 在澡蚤择蚤灶袁 宰粤晕郧 酝藻灶早遭藻灶袁 藻贼 葬造 渊猿猿愿远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粤灶葬造赠泽蚤泽 燥枣 枣葬糟贼燥则泽 葬枣枣藻糟贼蚤灶早 皂燥怎灶贼葬蚤灶燥怎泽 造葬灶凿 泽怎则枣葬糟藻 贼藻皂责藻则葬贼怎则藻 蚤灶 贼澡藻 泽怎皂皂藻则院 葬 糟葬泽藻 泽贼怎凿赠 燥增藻则 酝燥怎灶贼 栽葬蚤
杂哉晕 悦澡葬灶早枣藻灶早袁 运韵晕郧 云葬灶澡怎葬袁 再陨晕 匀葬蚤憎藻蚤袁 藻贼 葬造 渊猿猿怨远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砸藻泽藻葬则糟澡 燥灶 泽责葬贼蚤葬造 凿蚤泽贼则蚤遭怎贼蚤燥灶 葬灶凿 蚤灶枣造怎藻灶糟蚤灶早 枣葬糟贼燥则 燥枣 泽燥蚤造 皂燥蚤泽贼怎则藻 蚤灶 贼赠责蚤糟葬造 凿藻责则藻泽泽蚤燥灶 葬则藻葬 燥枣 噪葬则泽贼 则藻早蚤燥灶
在匀粤晕郧 允蚤早怎葬灶早袁 杂哉 再蚤则燥灶早袁 悦匀耘晕 匀燥灶早泽燥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猿源园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蕴葬灶凿泽糟葬责藻 澡藻贼藻则燥早藻灶藻蚤贼赠 燥枣 皂燥怎灶贼葬蚤灶燥怎泽 葬灶凿 澡蚤造造赠 葬则藻葬 蚤灶 贼澡藻 憎藻泽贼藻则灶 匀藻灶葬灶 孕则燥增蚤灶糟藻 遭葬泽藻凿 燥灶 皂燥增蚤灶早 憎蚤灶凿燥憎 皂藻贼澡燥凿
蕴陨 阅燥灶早噪藻袁阅陨晕郧 杂澡藻灶早赠葬灶袁蕴陨粤晕郧 郧怎燥枣怎袁藻贼 葬造 渊猿源员源冤
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则藻灶凿泽 蚤灶 增藻早藻贼葬贼蚤燥灶 葬灶凿 贼澡藻蚤则 则藻泽责燥灶泽藻泽 贼燥 糟造蚤皂葬贼藻 葬灶凿 贼燥责燥早则葬责澡赠 蚤灶 灶燥则贼澡憎藻泽贼 郧怎葬灶早曾蚤
栽韵晕郧 载蚤葬燥憎藻蚤袁 宰粤晕郧 运藻造蚤灶袁再哉耘 再怎藻皂蚤灶袁 藻贼 葬造 渊猿源圆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蕴葬灶凿泽糟葬责藻 责葬贼贼藻则灶 葬灶葬造赠泽蚤泽 燥灶 糟澡葬灶早藻 燥枣 枣则葬糟贼蚤燥灶葬造 增藻早藻贼葬贼蚤燥灶 糟燥增藻则 遭藻贼憎藻藻灶 噪葬则泽贼 葬灶凿 灶燥鄄噪葬则泽贼 葬则藻葬泽院 葬 糟葬泽藻 泽贼怎凿赠 蚤灶 匀藻糟澡蚤
阅蚤泽贼则蚤糟贼袁 郧怎葬灶早曾蚤 在澡怎葬灶早 粤怎贼燥灶燥皂燥怎泽 砸藻早蚤燥灶 宰粤晕郧 酝蚤灶早糟澡燥灶早袁 宰粤晕郧 载蚤扎澡蚤袁 蕴陨粤晕郧 在澡葬燥曾蚤燥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猿源猿缘冤噎噎噎噎噎
酝怎造贼蚤鄄泽糟葬造藻 藻枣枣藻糟贼泽 枣燥则 造葬灶凿泽糟葬责藻 皂藻贼则蚤糟泽 葬灶凿 泽责藻糟蚤藻泽 凿蚤增藻则泽蚤贼赠 怎灶凿藻则 贼澡藻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凿蚤泽贼怎则遭葬灶糟藻院 葬 糟葬泽藻 泽贼怎凿赠 燥枣 郧燥灶早赠蚤 悦蚤贼赠
阅韵晕郧 悦怎蚤枣葬灶早袁 蕴陨粤晕郧 郧怎燥枣怎袁 阅陨晕郧 杂澡藻灶早赠葬灶袁 藻贼 葬造 渊猿源源源冤
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责葬贼蚤葬造 澡藻贼藻则燥早藻灶藻蚤贼赠 燥枣 泽燥蚤造 燥则早葬灶蚤糟 糟葬则遭燥灶 葬灶凿 贼燥贼葬造 灶蚤贼则燥早藻灶 糟燥灶糟藻灶贼则葬贼蚤燥灶泽 蚤灶 葬 蕴蚤贼澡燥糟葬则责怎泽 早造葬遭藻则鄄悦赠糟造燥遭葬造葬灶燥责泽蚤泽 早造葬怎糟葬
藻增藻则早则藻藻灶 遭则燥葬凿造藻葬增藻凿 枣燥则藻泽贼 再粤晕郧 阅葬灶袁 载陨粤晕郧 宰藻灶澡怎葬袁 云粤晕郧 载蚤袁 藻贼 葬造 渊猿源缘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藻 糟澡葬则葬糟贼藻则蚤泽贼蚤糟泽 葬灶凿 则藻早藻灶藻则葬贼蚤燥灶 燥枣 贼澡藻 悦澡燥藻则燥泽责燥灶凿蚤葬泽 葬曾蚤造造葬则蚤藻泽 遭则燥葬凿鄄造藻葬增藻凿 糟燥皂皂怎灶蚤贼赠 蚤灶 贼澡藻 澡蚤造造赠 则藻早蚤燥灶 燥枣 糟藻灶贼则葬造 匀怎灶葬灶
孕则燥增蚤灶糟藻袁 悦澡蚤灶葬 再陨 匀葬燥袁 阅耘晕郧 载蚤葬灶早憎藻灶袁 载陨粤晕郧 宰藻灶澡怎葬袁 藻贼 葬造 渊猿源远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云葬糟贼燥则泽 蚤灶枣造怎藻灶糟蚤灶早 贼澡藻 泽责葬贼蚤葬造 凿蚤泽贼则蚤遭怎贼蚤燥灶 燥枣 增藻早藻贼葬贼蚤燥灶 糟葬则遭燥灶 凿藻灶泽蚤贼赠 蚤灶 噪葬则泽贼 造葬灶凿泽糟葬责藻泽 燥枣 晕燥则贼澡憎藻泽贼 郧怎葬灶早曾蚤院 葬 糟葬泽藻 泽贼怎凿赠
遭葬泽藻凿 燥灶 则葬凿蚤葬造 遭葬泽蚤泽 枣怎灶糟贼蚤燥灶 灶藻贼憎燥则噪 皂燥凿藻造 在匀粤晕郧 酝蚤灶早赠葬灶早袁 宰粤晕郧 运藻造蚤灶袁阅耘晕郧 在澡藻灶澡怎葬袁 藻贼 葬造 渊猿源苑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园愿源猿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猿源卷摇
叶生态学报曳圆园员源年征订启事
叶生态学报曳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袁中国生态学学会尧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生态学
高级专业学术期刊袁创刊于 员怨愿员年袁报道生态学领域前沿理论和原始创新性研究成果遥 坚持野百花齐放袁百家
争鸣冶的方针袁依靠和团结广大生态学科研工作者袁探索生态学奥秘袁为生态学基础理论研究搭建交流平台袁
促进生态学研究深入发展袁为我国培养和造就生态学科研人才和知识创新服务尧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遥
叶生态学报曳主要报道生态学及各分支学科的重要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原始创新性科研成果遥 特别欢
迎能反映现代生态学发展方向的优秀综述性文章曰研究简报曰生态学新理论尧新方法尧新技术介绍曰新书评价和
学术尧科研动态及开放实验室介绍等遥
叶生态学报曳为半月刊袁大 员远开本袁圆愿园页袁国内定价 怨园元 辕册袁全年定价 圆员远园元遥
国内邮发代号院愿圆鄄苑袁国外邮发代号院酝远苑园
标准刊号院陨杂杂晕 员园园园鄄园怨猿猿摇 摇 悦晕 员员鄄圆园猿员 辕 匝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袁也可直接与编辑部联系购买遥 欢迎广大科技工作者尧科研单位尧高等院校尧图书
馆等订阅遥
通讯地址院 员园园园愿缘 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员愿号摇 电摇 摇 话院 渊园员园冤远圆怨源员园怨怨曰 远圆愿源猿猿远圆
耘鄄皂葬蚤造院 泽澡藻灶早贼葬蚤曾怎藻遭葬燥岳 则糟藻藻泽援葬糟援糟灶摇 网摇 摇 址院 憎憎憎援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援糟灶
编辑部主任摇 孔红梅摇 摇 摇 执行编辑摇 刘天星摇 段摇 靖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渊杂匀耘晕郧栽粤陨摇 载哉耘月粤韵冤渊半月刊摇 员怨愿员年 猿月创刊冤
第 猿源卷摇 第 员圆期摇 渊圆园员源年 远月冤
粤悦栽粤 耘悦韵蕴韵郧陨悦粤 杂陨晕陨悦粤摇渊杂藻皂蚤皂燥灶贼澡造赠袁杂贼葬则贼藻凿 蚤灶 员怨愿员冤摇灾燥造郾 猿源摇 晕燥郾 员圆 渊允怎灶藻袁 圆园员源冤
编摇 摇 辑摇 叶生态学报曳编辑部
地址院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员愿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园愿缘
电话院渊园员园冤远圆怨源员园怨怨憎憎憎援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援糟灶泽澡藻灶早贼葬蚤曾怎藻遭葬燥岳 则糟藻藻泽援葬糟援糟灶
主摇 摇 编摇 王如松
主摇 摇 管摇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摇 摇 办摇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地址院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员愿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园愿缘
出摇 摇 版摇
摇 摇 摇 摇 摇 地址院北京东黄城根北街 员远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苑员苑
印摇 摇 刷摇 北京北林印刷厂
发 行摇
地址院东黄城根北街 员远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苑员苑
电话院渊园员园冤远源园猿源缘远猿耘鄄皂葬蚤造院躁燥怎则灶葬造岳 糟泽责早援灶藻贼
订摇 摇 购摇 全国各地邮局
国外发行摇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地址院北京 猿怨怨信箱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园源源
广告经营
许 可 证摇 京海工商广字第 愿园员猿号
耘凿蚤贼藻凿 遭赠摇 耘凿蚤贼燥则蚤葬造 遭燥葬则凿 燥枣
粤悦栽粤 耘悦韵蕴韵郧陨悦粤 杂陨晕陨悦粤
粤凿凿院员愿袁杂澡怎葬灶早择蚤灶早 杂贼则藻藻贼袁匀葬蚤凿蚤葬灶袁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愿缘袁悦澡蚤灶葬
栽藻造院渊园员园冤远圆怨源员园怨怨
憎憎憎援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援糟灶
泽澡藻灶早贼葬蚤曾怎藻遭葬燥岳 则糟藻藻泽援葬糟援糟灶
耘凿蚤贼燥则鄄蚤灶鄄糟澡蚤藻枣摇 宰粤晕郧 砸怎泽燥灶早
杂怎责藻则增蚤泽藻凿 遭赠摇 悦澡蚤灶葬 粤泽泽燥糟蚤葬贼蚤燥灶 枣燥则 杂糟蚤藻灶糟藻 葬灶凿 栽藻糟澡灶燥造燥早赠
杂责燥灶泽燥则藻凿 遭赠摇 耘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杂燥糟蚤藻贼赠 燥枣 悦澡蚤灶葬
砸藻泽藻葬则糟澡 悦藻灶贼藻则 枣燥则 耘糟燥鄄藻灶增蚤则燥灶皂藻灶贼葬造 杂糟蚤藻灶糟藻泽袁 悦粤杂
粤凿凿院员愿袁杂澡怎葬灶早择蚤灶早 杂贼则藻藻贼袁匀葬蚤凿蚤葬灶袁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愿缘袁悦澡蚤灶葬
孕怎遭造蚤泽澡藻凿 遭赠摇 杂糟蚤藻灶糟藻 孕则藻泽泽
粤凿凿院员远 阅燥灶早澡怎葬灶早糟澡藻灶早早藻灶 晕燥则贼澡 杂贼则藻藻贼袁
月藻蚤躁蚤灶早摇 员园园苑员苑袁悦澡蚤灶葬
孕则蚤灶贼藻凿 遭赠摇 月藻蚤躁蚤灶早 月藻蚤 蕴蚤灶 孕则蚤灶贼蚤灶早 匀燥怎泽藻袁
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愿猿袁悦澡蚤灶葬
阅蚤泽贼则蚤遭怎贼藻凿 遭赠摇 杂糟蚤藻灶糟藻 孕则藻泽泽
粤凿凿院员远 阅燥灶早澡怎葬灶早糟澡藻灶早早藻灶 晕燥则贼澡
杂贼则藻藻贼袁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苑员苑袁悦澡蚤灶葬
栽藻造院渊园员园冤远源园猿源缘远猿
耘鄄皂葬蚤造院躁燥怎则灶葬造岳 糟泽责早援灶藻贼
阅燥皂藻泽贼蚤糟 摇 摇 粤造造 蕴燥糟葬造 孕燥泽贼 韵枣枣蚤糟藻泽 蚤灶 悦澡蚤灶葬
云燥则藻蚤早灶 摇 摇 悦澡蚤灶葬 陨灶贼藻则灶葬贼蚤燥灶葬造 月燥燥噪 栽则葬凿蚤灶早
悦燥则责燥则葬贼蚤燥灶
粤凿凿院孕援韵援月燥曾 猿怨怨 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源源袁悦澡蚤灶葬
摇 陨杂杂晕 员园园园鄄园怨猿猿悦晕 员员鄄圆园猿员 辕 匝 国内外公开发行 国内邮发代号 愿圆鄄苑 国外发行代号 酝远苑园 定价 怨园郾 园园元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