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 35 卷第 20 期
2015年 10月
生 态 学 报
ACTA ECOLOGICA SINICA
Vol.35,No.20
Oct.,2015
http: / / www.ecologica.cn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51321001); 国家生态十年变化遥感评估重大专项(STSN鄄 13鄄04鄄01); 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
项目(201401078)
收稿日期:2014鄄05鄄21; 摇 摇 修订日期:2014鄄11鄄03
*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E鄄mail: liyunkai@ 126.com
DOI: 10.5846 / stxb201405211051
张宇, 李云开, 欧阳志云, 刘建国.华北平原冬小麦鄄夏玉米生产灰水足迹及其县域尺度变化特征.生态学报,2015,35(20):6647鄄6654.
Zhang Y, Li Y K, Ouyang Z Y, Liu J G.The grey water footprint of the winter wheat鄄summer maize crop rotation system of the North China Plain.Acta
Ecologica Sinica,2015,35(20):6647鄄6654.
华北平原冬小麦鄄夏玉米生产灰水足迹及其县域尺度
变化特征
张摇 宇1, 李云开1,*, 欧阳志云2, 刘建国3
1 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北京摇 100083
2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摇 100085
3 Center for System Integr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East Lansing, MI 48823, USA
摘要:华北平原是种植冬小麦和夏玉米的主要区域,农民为达高产而过量使用化肥对该区造成了严重的面源污染。 “有河皆
干,有水皆污冶已经成为华北平原水资源与水环境现状的概语。 灰水足迹理论与方法的提出为定量评价农业生产对水环境的
影响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因此,基于精细的县域尺度农业基础数据,运用灰水足迹评价方法,分析了华北平原 1986—2010年
的冬小麦鄄夏玉米灰水足迹及其时空变异特征。 结果表明:华北平原冬小麦和夏玉米产品灰水足迹分别为 0.55—2.97m3 / kg和
0.50—2.02m3 / kg,均为美国、德国等地区的 2—10倍;河北衡水、保定等地区灰水足迹较低,渤海湾等地区灰水足迹较高;冬小麦
和夏玉米 25a总灰水体积为 2.67伊1010—5.84伊1010m3,平均值为 3.90伊1010m3,总体表现为随时间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 建议在
华北平原要注意严格控制施肥量、提高肥效,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缓释肥等养分资源管理技术,积极发展利用沼液、有机肥
等化肥替代技术;要控制肥料地表流失和地下淋失,大力发展冬小麦鄄夏玉米轮作条件下的机械化喷灌、滴灌、微喷带等灌溉系
统条件下的水肥一体化技术,全面实施秸秆、地膜等覆盖技术减少农田土壤流失以及深松等耕作技术实现土壤水库的增容
扩蓄。
关键词:灰水足迹; 华北平原; 冬小麦; 夏玉米; 氮肥
The grey water footprint of the winter wheat鄄summer maize crop rotation system
of the North China Plain
ZHANG Yu1, LI Yunkai1,*, OUYANG Zhiyun2, LIU Jianguo3
1 Department of College of Water Resources & Civil Engineering,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Urban and Regional Ecology, Research Center for Eco鄄environmental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85, China
3 Center for System Integr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East Lansing, MI 48823, USA
Abstract: Much of the North China Plain (NCP) is dedicated to cultivation of winter wheat and summer maize. In order to
achieve high crop yields, nitrogen fertilizer has been used in excess, constituting the major cause of water pollution in the
area. The saying that “all rivers are dry and polluted冶 has come to characterize the NCP忆s water resource environment. The
grey water footprint of a product (WFproc,grey) is a novel method for quantitatively estimating water resource pollution due to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Using agricultural data accurate at the county scale, we evaluated the WFproc,grey of crops grown in
the NCP from 1986 to 2010 and analyzed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The WFproc,grey of winter wheat was found to be
0.55—2.97 m3 / kg and that for summer maize was 0.50—2.02 m3 / kg; these values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2—10 times)
http: / / www.ecologica.cn
than those for similar crops grown in the rest of the world, such as the U.S. and Germany. On comparing regions within the
NCP, we found relatively low WFproc,grey values for crops grown in Hengshui, Baoding, and some regions of Hebei province,
while it was high for crops grown in Bohai Bay. The total grey water volume of winter wheat and summer maize production
over 25 years was estimated in the range of 2.67伊1010—5.84伊1010m3, with an average of 3.90 伊 1010m3; despite yearly
fluctuations, a sustained upward trend was apparent. In light of these results, the need becomes apparent for a reduction in
the amount of fertilizer used in agriculture, improvements in the efficiency of applied fertilize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thods (such as formula fertilization by soil testing and controlled鄄release fertilizers), and the replacement of traditional
fertilizer with organic fertilizer and biogas slurry. Water resource pollution can be further reduced by preventing fertilizer
losses from surface runoff and leaching into groundwater, adopting water鄄saving irrigation techniques (e.g., drip irrigation
and micro irrigation with integrated water and fertilizer technology), reducing water and soil loss via straw mulching and
film mulching, and increasing water storage and organic matter accumulation in subsoil.
Key Words: grey water footprint; North China Plain; winter wheat; summer maize; nitrogenous fertilizer
华北平原是我国粮棉油作物的主要生产基地,冬小麦和夏玉米轮作是该区主要粮食种植制度。 近年来随
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农民对农田的投入迅速增加。 农业生产过程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也日益严重。 其中
水污染问题尤为突出,2009年《河北省环境状况公报》报道了关于河北省地表水的污染情况。 35.6%的河流
断面氨氮浓度为劣 V类,28%的断面化学需氧量出于劣 V 类状态。 水系中主要污染物为氨氮、化学需氧量、
生化需氧量、总磷、高锰酸钾指数、石油类和挥发酚等。 赵同科等人对环渤海 7 个省(市)地下水污染情况进
行了调查,发现地下水中的 NO3鄄N 含量品均值为 11.9mg / L,约 34.1%的地下水超过 WHO 制定的饮用水标
准[1]。 其中,农业生产中过量施肥是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严重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2]。 “有河皆干,有水皆
污冶已经成为华北平原水资源现状的概语,作为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的地区,由于水资源的过量开发,华
北已经出现了地下水漏斗、平原区河道干涸、湖泊湿地萎缩、地表和地下水污染等生态环境恶化问题。 因此,
有必要对农业生产对水环境污染进行评价并找出合理的解决方式。 传统的水污染评价方法主要有综合污染
指数法、模糊数学方法、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方法和热力学方法等[3鄄6],这些方法主要是评价受污染水体的污染
程度,对于水资源数量与质量相互影响的关系研究不多。 而灰水足迹概念的提出为定量评价水量鄄水质关系
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水足迹思想来源于 1992 年加拿大经济学家 WiiliamRees 提出的“生态足迹冶理论[7]。 荷兰水资源专家
Hoekstra在虚拟水研究的基础上,于 2002 年提出了水足迹(water footprints)的概念。 2008 年,Hoekstra 和
Chapagain首次提出灰水足迹概念,用于反映生产、生活造成的水污染状况。 2010 年末,灰水足迹的计算方法
得到统一:灰水足迹是与污染有关的指标,定义为以自然本底浓度和现有的环境水质标准为基准,将一定的污
染物负荷吸收同化所需的淡水的体积[8]。 有许多国外学者对关于农业生产或流域平原区的水足迹(包括灰
水足迹)进行了研究[9鄄11],但这些研究中并没有单独研究灰水足迹并分析量化其与水污染之间的关系。 国内
学者如刘俊国[12]、张郁[13]、曹连海[14]等人对区域性的灰水足迹进行了研究。 但缺乏从长时间尺度变化的角
度进行研究,同时没有从实际角度考虑不同地区因施肥率不同而产生灰水足迹的空间变异,因而空间分辨率
也不高。 目前并未有学者基于县域统计数据对华北平原灰水足迹做过精细研究,本文基于华北平原 1986—
2010年县域尺度的氮肥施用及冬小麦夏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等基础数据,从长时间尺度和高空间分辨率的
角度估算了因施肥而引起的灰水足迹,计算并分析了华北平原灰水足迹的时空变异规律,对研究华北平原农
业粮食生产产生的水污染现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治污提供依据和理论对策。
1摇 材料与方法
1.1摇 研究区域概况
摇 摇 华北平原位于我国东部,处于燕山山脉以南,太行山山脉以东,地势平坦广阔,海拔不超过 100m,自北、
8466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5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图 1摇 华北平原区域图
Fig.1摇 The study area NCP
西、南 3个方向向渤海湾倾斜。 地理坐标为东经 112毅
30忆—119毅30忆,北纬 34毅46忆—40毅25忆,全区包括北京、天
津、河北省全部平原及河南省、山东省的黄河以北平原,
共计 21市 207县(市),总面积约 136200 km2。 区域地
理位置分布如图 1 所示。 全区耕地面积有 3419.2 万
hm2,占全国耕地面积的 18. 3%。 粮食总产量达
10937万 t,占全国的 22%。 粮食播种面积约占全部作
物播种面积的 80%,其中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种植面积
较广,分别占全区粮食播种面积的 50%和 46%左右。
1.2摇 灰水足迹估算方法
本文采用水足迹评价手册[8]中的计算方法,作物
或树木生长过程中的灰水足迹(WFproc,grey,m3 / t)计算公
式为:
WFproc,grey =
(琢 伊 AR) / (cmax - cnat)
Y
(体积 / 质量)
(1)
式中,AR为每公顷土地的化肥施用量(kg / hm2); 琢 为
淋溶率(即进入水体的污染量占总化学物质施用量的
比例); cmax 为最大容许浓度(kg / m3); cnat 为污染物的自然本底浓度(kg / m3);Y为作物产量(t / hm2)。
表 1摇 华北平原行政区面积统计表
Table 1摇 Statistics of administrative area of NCP
平原亚区
Plain subregion
城市
City
省级行政区
Province
面积 / km2
Area
北京平原 Beijing plain 北京 北京市 6149
天津平原 Tianjin plain 天津 天津市 10457
河北平原 Hebei plain
石家庄
唐山
秦皇岛
保定
廊坊
沧州
衡水
邢台
邯郸
河北省
河北省
河北省
河北省
河北省
河北省
河北省
河北省
河北省
6738
7480
1280
10386
6300
14056
8850
8691
7311
豫北平原
Yubei plain
安阳
濮阳
鹤壁
焦作
新乡
河南省
河南省
河南省
河南省
河南省
4351
4213
1322
1124
6683
鲁北平原
Lubei plain
德州
聊城
济南
滨州
东营
山东省
山东省
山东省
山东省
山东省
10296
8595
2433
6233
3241
总计 Total 136189
本文参考了赵荣芳等人的研究结果[15],认为华北
平原平均溶淋率为 25%,该值是综合对 24 个地点的研
究,7篇文献的总结得到的平均值。 假设自然水体当中
氮的浓度为 0,即 cnat为 0[8]。 一般采用 EPA 的标准,认
为每升饮用水中不能超过 10mg 的氮[16],即 cmax 为
0.01。
关于 AR 的计算,由于收集到的施肥数据是县域尺
度所有作物总的施肥量,缺乏冬小麦夏玉米分开的施肥
率的数据,本文参照王兴仁、张福锁、张卫峰等人编著的
《中国农化服务肥料与施肥手册》,通过施肥比例分配
的方法将每个县施用的总氮肥分开,得到冬小麦夏玉米
各自的施肥率县域数据。 根据手册中描述,将华北平原
主要施肥作物分为冬小麦,夏玉米,水果,蔬菜和其他作
物五类。 具体分配方法如下:
FNi = FN总 伊
si fi
移
n = 5
i = 1
si fi
(2)
AR i =
FNi
Si
(3)
式中,FN总为县域所有作物施肥量之和,FNi为各作物施
肥量, si 为各作物种植面积之比, fi 为各作物施肥率之
比,( i= 1,2,3,4,5;1代表夏玉米,2代表冬小麦,3代表水果,4代表蔬菜,5 代表其他); AR 为施肥率, S 为各
9466摇 20期 摇 摇 摇 张宇摇 等:华北平原冬小麦鄄夏玉米生产灰水足迹及其县域尺度变化特征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作物种植面积。
1.3摇 数据来源
本文计算了 1986—2010年共 25a的冬小麦、夏玉米生产灰水足迹。 其中用到的农业基础数据包括冬小
麦、夏玉米、水果、蔬菜、其他农作物种植面积,冬小麦、夏玉米总产量,所有粮食作物总氮肥施用量。 这些县域
数据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该所是以农业信息学科研究和提供农业科技文献与信息为主要任
务的国家级非营利性科研机构,数据来源真实可靠。
以县为单位的宏观农业统计数据由各县市逐级上报,最后上报到农业部后,将会使用专门的数据分析软
件进行初步检验,检验后的数据保证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发展变化趋势,数据之间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在本研
究中,为保证研究结果的更加合理可靠,作者对研究涉及到的农业宏观统计数据再次进行了认真的检查,对存
在的个别问题,通过与已公开发表的文献、统计年鉴数据的对比分析进行改正。
(1)异常值观察法摇 在某一数据列中,数值的大小明显异常的做出标记,然后与公开出版的数据进行核
对,排除数据录入错误,再对数据进行适当修正。
(2)包含原则摇 比如,总人口肯定大于农业人口,要是农业人口大于了总人口,那么该项数据肯定是错误
了。 在进行数据检验过程中没有这样的错误。
(3)空值处理摇 有些地区没有数据或者数据严重不全,这这种情况下,把该县域单元设置为零值。
2摇 结果与分析
2.1摇 冬小麦夏玉米施氮率空间分布
由图 2可以看出,华北平原施氮量集中在 200—400kg / hm2,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空间分布较为相似,但总
体冬小麦的施氮量大于夏玉米。 无论对冬小麦还是夏玉米,可以看出河北低平原地区施氮量较小,豫北平原
施氮量较大。 经过 GIS区域统计计算得出区域平均值,夏玉米:豫北平原(252.06 kg / hm2)>天津平原(245.41
kg / hm2)>鲁北平原(229.57kg / hm2)>河北平原(198.97kg / hm2) >北京平原(177.66kg / hm2)。 冬小麦:豫北平
原(275.56 kg / hm2)>鲁北平原(235.98kg / hm2) >天津平原(213.17kg / hm2) >河北平原(211.31kg / hm2) >北京
平原(197.06kg / hm2)。 夏玉米的最小值出现在武强(86.21kg / hm2),最大值出现在宁河(438.44kg / hm2);冬小
麦的最小值出现在武强 (93.56kg / hm2),最大值出现在获嘉 (446.33kg / hm2)。 天津宁河,河北乐亭县,山东
利津,河南新乡等地区施氮量较大,平均超过 300kg / hm2。 结果显示大部分农民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
施氮量超过 500kgN / hm2,有的甚至超过 700kgN / hm2,相比之下,美国的堪萨斯州、密西西比州,加拿大的魁北
克省的玉米施氮率最大值仅为 300、250、280 kgN / hm2。 华北平原施氮量远远超过冬小麦 /夏玉米平均产量所
需要的总氮吸收为 311kg / hm2,而两者的回收利用率分别仅为 28%和 16%,显著低于我国玉米的 26.1%和美
国伊利诺斯州的 49%—69%[17]。 本文计算结果与张玲敏等人在关于华北平原地区施氮量的调查结果
一致[18]。
2.2摇 冬小麦夏玉米灰水足迹空间分布
夏玉米灰水足迹为 0.50—2.02m3 / kg,范围跨度较大(图 3),但 82.31%的区域主要集中在0.7—1.4 m3 / kg,
说明除较高、较低值外,大部分地区的灰水足迹较为相近。 经过 GIS 区域统计计算得出区域平均值,夏玉米:
天津平原(1.30 m3 / kg)>豫北平原(1.18 m3 / kg) >河北平原(1.12m3 / kg) >鲁北平原(1.11m3 / kg) >北京平原
(0.96m3 / kg)。 临近渤海地区、河北邯郸、邢台、石家庄、河南新乡等地区的部分县市较高,最高值高达
2.02 m3 / kg(利津)。 从图 3 可以看出,冬小麦:豫北平原(1.28 m3 / kg) >鲁北平原(1.26 m3 / kg) >河北平原
(1.21 m3 / kg)>天津平原(1.16 m3 / kg) >北京平原(1.04 m3 / kg)。 总体而言环渤海周边地区较高, 83.15%的
区域灰水足迹在 0.8—1.6m3 / kg,河北石家庄、山东德州部分地区较低,冬小麦多年平均灰水足迹为 0.55—
2.97m3 / kg,最高值出现在宁河,最低值出现在河北阜城。 本文估算出华北平原冬小麦产品灰水足迹为 0.55—
2.97m3 / kg,明显高于美国的 0.23m3 / kg、德国的 0.185 m3 / kg,甚至还高于灰水足迹很大的埃及的0.412 m3 / kg,
0566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5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也高于全球的平均值 0. 208 m3 / kg;夏玉米产品的灰水足迹为 0. 50—2. 02m3 / kg,明显高于全球均值
0.194 m3 / kg。 这主要是由于华北平原属于集约化冬小麦 /夏玉米轮作种植区,施肥量大引起的。
图 2摇 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施氮率空间分布
Fig.2摇 Nitrogen rate of winter wheat and summer maize in NCP
图 3摇 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灰水足迹空间分布
Fig.3摇 Grey footprint of winter wheat and summer maize in NCP
1566摇 20期 摇 摇 摇 张宇摇 等:华北平原冬小麦鄄夏玉米生产灰水足迹及其县域尺度变化特征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2.3摇 冬小麦夏玉米灰水足迹多年变化
图 4摇 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灰水体积多年变化
Fig.4摇 Total grey water volume temporal variability in NCP
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总灰水体积为 2.67伊1010—
5.84伊1010m3,25a平均值约为 3.90伊1010m3,总体表现为
呈波动中持续的上升趋势(y = 7.03伊108 x+2.98伊1010,
R2 = 0. 49, 琢 = 0. 05, F = 21. 88,显著), 5a 平均值从
1986—1990年的 3.22伊1010m3增加到 2006—2010 年的
4.86 伊 1010 m3,最大、最小值分别为出现在 2009 年和
1989年。 冬小麦的灰水总体高于夏玉米的灰水,总体
都成波动的上升趋势。 夏玉米所占比例呈线性上升趋
势,冬小麦比例呈下降趋势,反映了华北平原在粮食作
物肥料投入上的变化。 笔者认为,1998 年的小峰值反
应了当年长江流域洪水对华北平原地区的影响。 1998
年以前的上升趋势,主要是由于改革开放前期、人口急
剧增加、粮食需求增长等因素引起的。 而北粮南运格局
的出现也对灰水的增加产生了影响。 历史上,中国粮食一直是南粮北运的格局,但近 10年这一态势发生了逆
转。 一方面是由于北方生产供给增强,另一方面是由于南方经济增长拉动消费水平提高,人口向南方流动造
成南方市场需求增加,粮食需求的增加导致了肥料投入加大。
3摇 讨论
3.1摇 污染源的选取
从本文施氮率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华北平原地区农田氮肥投入量远远超出其他地区。 在华北平原冬小
麦夏玉米种植过程中,施肥、喷洒农药等都会对种植区及周边的环境的水质产生污染。 选取氮肥作为灰水足
迹计算的目标,首先是因为华北平原农田氮肥施用量大,造成的污染最为严重。 其次,因为通常土壤中的磷能
和其他矿物质反应生成不容易溶解的化合物,造成水污染较少;钾离子可以被土壤胶体离子吸引以而不容易
被过滤;氮很容易在土壤中流动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并且在华北平原地区,氮、磷、钾 3种肥料中氮肥占有极
大比例。 因此在计算肥料引起的灰水足迹时可以忽略磷肥、钾肥,仅考虑氮污染。 几乎所有农药的使用都会
引起地下水或地表水的污染,之所以没有将农药作为计算目标,一是由于华北平原农田施用农药种类繁多、最
大允许浓度也差异较大并且难以收集施用量的数据,因而很难在灰水足迹计算中考虑农药对水质的影响。 二
是因为稀释氮污染的水体和稀释农药污染的水体会有重叠部分,这在一定强度上降低了忽略农药引起的灰水
足迹计算风险。
3.2摇 减少华北平原灰水足迹的方法
从灰水足迹的概念可以看出,减少灰水足迹的途径主要有两个。 一是减少污染源对水体污染,二是增加
粮食产量。 增加粮食产量的途径已有成熟的体系研究,且华北平原为粮食高产地区,本文在此不作过多讨论。
经过 GIS区域统计计算得出区域灰水足迹平均值,夏玉米:天津平原>豫北平原>河北平原>鲁北平原>北京平
原;冬小麦:豫北平原>鲁北平原>河北平原>天津平原>北京平原。 这主要和施氮率有关,豫北平原灰水足迹
较高的问题更应得到重视,其次为河北平原和鲁北平原。 减少水体污染应该减少污染源(氮肥)和污染物进
入水体的途径,以下将针对华北平原的具体情况进行探讨。
(1)控制施肥量,提高肥效
在华北平原地区,地下水硝酸盐超标的原因主要与农田施肥量有关[1,19],大部分农民在冬小麦夏玉米轮
作体系中施氮量超过 500kgN / hm2,有的甚至超过 700kgN / hm2。 农业生产中对水资源污染最严重的过程是施
肥环节,减少污染源首先要控制施肥量、提高肥效。 许多研究表明施肥量与肥料的利用率呈明显的负相关关
2566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5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系[20鄄23],因此控制施肥量和提高肥效是相辅相成的。 华北平原地区农户氮、磷、钾肥的施用比例大约为 5:3:
1,其中氮磷肥的投入已远超过同期作物养分消耗量,钾肥施用量偏低。 采用秸秆、畜禽粪便还田以及部分沼
液、有机肥等代替化肥,可以减少化肥的用量,缓解华北平原土壤有机质偏低而限制作物产量的状况。 其次,
要在保证粮食产量的前提下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依据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技术[23],在华北平原地区采用平衡
施肥、测土配方施肥、专用配方施肥和施用缓释肥等技术[21鄄23],增施适量钾肥,可以明显提高肥效。
(2)减少肥料地表流失和地下淋失,实行水肥一体化,适时、按需补充作物养分资源
通常情况下华北平原降雨很少产生径流,农田硝态氮随径流损失相对较少,而淋溶损失则较为常见。 华
北平原降雨集中在 6—9月份,此时为夏玉米种植时节,容易形成径流损失。 在夏玉米种植之前实现冬小麦的
秸秆还田可以增大雨水入渗,扩大土壤水库库容,减少地表径流带来的肥料流失。 在 10 月至次年 6 月份,华
北平原冬小麦生长主要依靠灌溉水,此时主要为地下淋失。 灌溉时需要控制适宜的灌水量[24],因为过量的灌
溉水会使土壤中的硝态氮随水流渗入地下水。 采用翻耕法、深松耕等蓄水聚肥改土耕作方式可以增容扩蓄
的,尽量将肥水留在根区,减少下渗。 在适当的时期施肥,也可以帮助提高肥料的利用率[25],但是传统的施肥
方式在施加底肥后不能达到适时、按需补充养分。 因此,在华北平原冬小麦鄄夏玉米轮作系统中推广精量灌溉
方式,采用高效节水灌溉系统,配合水肥一体化技术,结合改进的地面灌溉、喷灌、微灌等施加肥料[26鄄27],既可
以减少地面流失,又可以将肥水保留在作物根区,提高肥效,减少肥料的地下淋失。
4摇 结论
(1)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总灰水体积为 2.67伊1010—5.84伊1010m3,25a 平均值约为 3.90伊1010m3,总体表
现为呈波动中持续的上升趋势(y= 7.03伊108x+2.98伊1010,R2 = 0.49,琢= 0.05,F = 21.88,显著)。 冬小麦的灰水
总体高于夏玉米的灰水,两者总体均呈波动的上升趋势。
(2)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多年平均产品灰水足迹为 0.55—2.97m3 / kg、0.50—2.02m3 / kg,冬小麦夏玉
米灰水足迹明显高于美国,德国等地区的灰水足迹,约为美国和德国的 2—10倍。
(3)从施肥角度可以看出冬小麦和夏玉米氮肥施用空间分布较为相似,河北的衡水和沧州等地区施氮率
和灰水足迹都较低,渤海湾地区灰水足迹明显较高。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 ]摇 赵同科, 张成军, 杜连凤, 刘宝存, 安志装. 环渤海七省(市)地下水硝酸盐含量调查.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7, 26(2):779鄄783.
[ 2 ] 摇 张兆吉, 费宇红, 郭春, 艳钱永, 李亚松. 华北平原区域地下水污染评价.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2, 42(5):1457鄄1461.
[ 3 ] 摇 付国伟, 程声通. 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85.
[ 4 ] 摇 张永波, 时红, 王玉和. 地下水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3.
[ 5 ] 摇 Yang M N, Li D F, Yang J B, Xiong W. FANN鄄Based surface water quality evaluation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shaoguan area. Geo鄄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 10(4):303鄄310.
[ 6 ] 摇 王冬生, 李世华, 周杏鹏. 基于 PSO鄄RBF 神经网络模型的原水水质评价方法及应用.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41( 5):
1020鄄1023.
[ 7 ] 摇 Wakemagel M, Rees W. Our Ecological Footprint: Reducing Human Impact on the Earth. Gabriola Island, BC, Canada: New Society
Publishers, 1996.
[ 8 ] 摇 Hoekstra A Y, Chapagain A K, Aldaya M M, Mekonnen M M. The Water Footprint Assessment Manual:Setting the Global Standard. London, UK:
Earthscan, 2011.
[ 9 ] 摇 Vanham D. An assessment of the virtual water balance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EU river basins. Water Resources and Industry, 2013, 1鄄 2:
49鄄59.
[10] 摇 Dumont A, Salmoral G, Ram佼n Llamas M. The water footprint of a river basin with a special focus on groundwater:The case of Guadalquivir basin
(Spain) . Water Resources and Industry, 2013, 1鄄2:60鄄76.
[11] 摇 Bulsink F, Hoekstra A Y, Booij M J. The water footprint of Indonesian provinces related to the consumption of crop products. 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 2010, 14(1):119鄄128.
3566摇 20期 摇 摇 摇 张宇摇 等:华北平原冬小麦鄄夏玉米生产灰水足迹及其县域尺度变化特征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12]摇 Zeng Z, Liu J, Koeneman P H, Zarate E, Hoekstra A Y. Assessing water footprint at river basin level:a case study for the Heihe River Basin in
northwest China. 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 2012, 16(8):2771鄄2781.
[13] 摇 张郁, 张铮, 苏明涛. 基于化肥污染的黑龙江垦区粮食生产灰水足迹研究.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3, 27(7):29鄄32.
[14] 摇 曹连海, 吴普特, 赵西宁, 王玉宝. 内蒙古河套灌区粮食生产灰水足迹评价. 农业工程学报, 2014, 30(1):63鄄72.
[15] 摇 赵荣芳, 陈新平, 张福锁. 华北地区冬小麦鄄夏玉米轮作体系的氮素循环与平衡. 土壤学报, 2009, 46(4):685鄄697.
[16] 摇 EPA. List of Drinking Water Contaminants:Ground Water and Drinking Water. Washington, DC: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2005.
[17] 摇 Stevens W B, Hoeft R G, Mulvaney R L. Fate of nitrogen鄄15 in a long鄄term Nitrogen rate study. II. Nitrogen uptake efficiency. Agronomy Journal,
2005, 97(4):1046鄄1053.
[18] 摇 张玲敏. 河北省施肥现状的评价[D]. 保定:河北农业大学, 2002.
[19] 摇 张维理, 田哲旭, 张宁, 李晓齐. 我国北方农用氮肥造成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调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1995, 1(2):80鄄87.
[20] 摇 巨晓棠, 潘家荣, 刘学军, 张福锁, 北京郊区冬小麦 /夏玉米轮作体系中氮肥去向研究.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3, 9(3):264鄄270.
[21] 摇 张福锁, 江荣风, 陈新平.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11.
[22] 摇 张福锁, 陈新平, 高祥照. 协调作物高产与环境保护的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8.
[23] 摇 张福锁, 马文奇, 陈新平, 养分资源综合管理理论与技术概论.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6.
[24] 摇 Li H, Wang L G, Qiu J J, Li C S, Gao M F, Gao C Y. Calibration of DNDC model for nitrate leaching from an intensively cultivated region of
Northern China. Geoderma, 2014, 223鄄225:108鄄118.
[25] 摇 Qui觡ones A, Mart侏nez鄄Alc佗ntara B, Legaz F. Influence of irrigation system and fertilization management on seasonal distribution of N in the soil
profile and on N鄄uptake by citrus trees.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2007, 122(3):399鄄409.
[26] 摇 Liu H J, Kang Y H. Effect of sprinkler irrigation on microclimate in the winter wheat field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2006, 84(1 / 2):3鄄19.
[27] 摇 Man J G, Yu J S, White P J, Gu S B, Zhang Y L, Guo Q F, Shi Y, Wang D. Effects of supplemental irrigation with micro鄄sprinkling hoses on
water distribution in soil and grain yield of winter wheat. Field Crops Research, 2014, 161:26鄄37.
4566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5卷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