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of land use/land cover and its driving forces in Nanjing from 1995 to 2008

南京市景观时空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



全 文 :
摇 摇 摇 摇 摇 生 态 学 报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渊杂匀耘晕郧栽粤陨 载哉耘月粤韵冤
摇 摇 第 猿猿卷 第 员愿期摇 摇 圆园员猿年 怨月摇 渊半月刊冤
目摇 摇 次
中国生态学学会 圆园员猿年学术年会专辑摇 卷首语
美国农业生态学发展综述 黄国勤袁孕葬贼则蚤糟噪 耘援酝糟悦怎造造燥怎早澡 渊缘源源怨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水足迹研究进展 马摇 晶袁彭摇 建 渊缘源缘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江西省主要作物渊稻尧棉尧油冤生态经济系统综合分析评价 孙卫民袁欧一智袁黄国勤 渊缘源远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植物干旱胁迫下水分代谢尧碳饥饿与死亡机理 董摇 蕾袁李吉跃 渊缘源苑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曾冬萍袁蒋利玲袁曾从盛袁等 渊缘源愿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三峡库区紫色土植被恢复过程的土壤团粒组成及分形特征 王轶浩袁耿养会袁黄仲华 渊缘源怨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城市不同地表覆盖类型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付芝红袁呼延佼奇袁李摇 锋袁等 渊缘缘园园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华南地区 猿种具有不同入侵性的近缘植物对低温胁迫的敏感性 王宇涛袁李春妹袁李韶山 渊缘缘园怨冤噎噎噎噎噎
沙丘稀有种准噶尔无叶豆花部综合特征与传粉适应性 施摇 翔袁刘会良袁张道远袁等 渊缘缘员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水浮莲对水稻竞争效应尧产量与土壤养分的影响 申时才袁徐高峰袁张付斗袁等 渊缘缘圆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珍稀药用植物白及光合与蒸腾生理生态及抗旱特性 吴明开袁刘摇 海袁沈志君袁等 渊缘缘猿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不同温度及二氧化碳浓度下培养的龙须菜光合生理特性对阳光紫外辐射的响应
杨雨玲袁李摇 伟袁陈伟洲袁等 渊缘缘猿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土壤氧气可获得性对双季稻田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影响 秦晓波袁李玉娥袁万运帆袁等 渊缘缘源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免耕稻田氮肥运筹对土壤 晕匀猿挥发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马玉华袁刘摇 兵袁张枝盛袁等 渊缘缘缘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香梨两种树形净光合速率特征及影响因素 孙桂丽袁徐摇 敏袁李摇 疆袁等 渊缘缘远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沙埋对沙米幼苗生长尧存活及光合蒸腾特性的影响 赵哈林袁曲摇 浩袁周瑞莲袁等 渊缘缘苑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半干旱区旱地春小麦全膜覆土穴播对土壤水热效应及产量的影响 王红丽袁宋尚有袁张绪成袁等 渊缘缘愿园冤噎噎噎
基于 蕴藻 月蚤泽泽燥灶灶葬蚤泽法的石漠化区桑树地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研究 汪三树袁黄先智袁史东梅袁等 渊缘缘愿怨冤噎噎噎
不同施肥对雷竹林径流及渗漏水中氮形态流失的影响 陈裴裴袁吴家森袁郑小龙袁等 渊缘缘怨怨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土壤氮素转化微生物生理群特征及差异 邢肖毅袁黄懿梅袁安韶山袁等 渊缘远园愿冤噎噎噎噎噎
黄土丘陵区植被类型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 赵摇 彤袁闫摇 浩袁蒋跃利袁等 渊缘远员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林地覆盖对雷竹林土壤微生物特征及其与土壤养分制约性关系的影响
郭子武袁俞文仙袁陈双林袁等 渊缘远圆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降雨对草地土壤呼吸季节变异性的影响 王摇 旭袁闫玉春袁闫瑞瑞袁等 渊缘远猿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基于土芯法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细根空间变异与取样数量估计 黄超超袁黄锦学袁熊德成袁等 渊缘远猿远冤噎噎噎噎
源种高大树木的叶片性状及 宰哉耘随树高的变化 何春霞袁李吉跃袁孟摇 平袁等 渊缘远源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干旱荒漠区银白杨树干液流动态 张摇 俊袁李晓飞袁李建贵袁等 渊缘远缘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模拟增温和不同凋落物基质质量对凋落物分解速率的影响 刘瑞鹏袁毛子军袁李兴欢袁等 渊缘远远员冤噎噎噎噎噎噎
金沙江干热河谷植物叶片元素含量在地表凋落物周转中的作用 闫帮国袁纪中华袁何光熊袁等 渊缘远远愿冤噎噎噎噎
温带 员圆个树种新老树枝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浓度比较 张海燕袁王传宽袁王兴昌 渊缘远苑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断根结合生长素和钾肥施用对烤烟生长及糖碱比尧有机钾指数的影响 吴彦辉袁薛立新袁许自成袁等 渊缘远愿远冤噎
光周期和高脂食物对雌性高山姬鼠能量代谢和产热的影响 高文荣袁朱万龙袁孟丽华袁等 渊缘远怨远冤噎噎噎噎噎噎
绿原酸对凡纳滨对虾抗氧化系统及抗低盐度胁迫的影响 王摇 芸袁李摇 正袁李摇 健袁等 渊缘苑园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基于盐分梯度的荒漠植物多样性与群落尧种间联接响应 张雪妮袁吕光辉袁杨晓东袁等 渊缘苑员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广西马山岩溶植被年龄序列的群落特征 温远光袁雷丽群袁朱宏光袁等 渊缘苑圆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戴云山黄山松群落与环境的关联 刘金福袁朱德煌袁兰思仁袁等 渊缘苑猿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四川盆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物候期凋落物分解与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关系
王文君袁杨万勤袁谭摇 波袁等 渊缘苑猿苑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季节动态 范跃新袁杨玉盛袁杨智杰袁等 渊缘苑缘员冤噎噎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人工植被及土壤 悦 晕 孕 的化学计量特征 李从娟袁雷加强袁徐新文袁等 渊缘苑远园冤噎噎噎噎
鄱阳湖小天鹅越冬种群数量与行为学特征 戴年华袁邵明勤袁蒋丽红袁等 渊缘苑远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营养盐加富和鱼类添加对浮游植物群落演替和多样性的影响 陈摇 纯袁李思嘉袁肖利娟袁等 渊缘苑苑苑冤噎噎噎噎噎
西藏达则错盐湖沉积背景与有机沉积结构 刘沙沙袁贾沁贤袁刘喜方袁等 渊缘苑愿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西藏草地多项供给及调节服务相互作用的时空演变规律 潘摇 影袁徐增让袁余成群袁等 渊缘苑怨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太湖水体溶解性氨基酸的空间分布特征 姚摇 昕袁朱广伟袁高摇 光袁等 渊缘愿园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基于遥感和 郧陨杂的巢湖流域生态功能分区研究 王传辉袁吴摇 立袁王心源袁等 渊缘愿园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近 圆园年来东北三省春玉米物候期变化趋势及其对温度的时空响应 李正国袁杨摇 鹏袁唐华俊袁等 渊缘愿员愿冤噎噎
鄱阳湖湿地景观恢复的物种选择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谢冬明袁金国花袁周杨明袁等 渊缘愿圆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珠三角河网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时空特征 王摇 超袁李新辉袁赖子尼袁等 渊缘愿猿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南京市景观时空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 贾宝全袁王摇 成袁邱尔发 渊缘愿源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川西亚高山鄄高山土壤表层有机碳及活性组分沿海拔梯度的变化 秦纪洪摇 王摇 琴摇 孙摇 辉 渊缘愿缘愿冤噎噎噎噎
城市森林碳汇及其抵消能源碳排放效果要要要以广州为例 周摇 健袁肖荣波袁庄长伟袁等 渊缘愿远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基于机器学习模型的沙漠腹地地下水含盐量变化过程及模拟研究 范敬龙袁刘海龙袁雷加强袁等 渊缘愿苑源冤噎噎噎
干旱区典型绿洲城市发展与水资源潜力协调度分析 夏富强袁唐摇 宏 袁杨德刚袁等 渊缘愿愿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海岸带区域综合承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要要要以南通市为例
魏摇 超袁叶属峰袁过仲阳袁等 渊缘愿怨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中街山列岛海洋保护区鱼类物种多样性 梁摇 君袁徐汉祥袁王伟定 渊缘怨园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丰水期长江感潮河口段网采浮游植物的分布与长期变化 江志兵袁刘晶晶袁李宏亮袁等 渊缘怨员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基于生态网络的城市代谢结构模拟研究要要要以大连市为例 刘耕源袁杨志峰袁陈摇 彬袁等 渊缘怨圆远冤噎噎噎噎噎噎
保护区及周边居民对野猪容忍性的影响因素要要要以黑龙江凤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徐摇 飞袁蔡体久袁琚存勇袁等 渊缘怨猿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三江源牧户参与草地生态保护的意愿 李惠梅袁张安录袁王摇 珊袁等 渊缘怨源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沈阳市降雨径流初期冲刷效应 李春林袁刘摇 淼袁胡远满袁等 渊缘怨缘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期刊基本参数院悦晕 员员鄄圆园猿员 辕 匝鄢员怨愿员鄢皂鄢员远鄢缘员源鄢扎澡鄢孕鄢 预 怨园郾 园园鄢员缘员园鄢缘怨鄢圆园员猿鄄园怨
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
封面图说院 川西高山地带土壤及植被要要要青藏高原东缘川西的高山地带坡面上为草地袁沟谷地带由于低平且水分较充足袁生长
有很多灌丛遥 川西地区大约在海拔 源园园园皂左右为林线袁以下则分布有亚高山森林遥 亚高山森林是以冷尧云杉属为建
群种或优势种的暗针叶林为主体的森林植被遥 作为高海拔低温生态系统袁高山鄄亚高山地带土壤碳被认为是我国重
要的土壤碳库遥 有研究表明袁易氧化有机碳含量与海拔高度呈显著正相关袁显示高海拔有利于土壤碳的固存遥 因
而袁这里的表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遥
彩图及图说提供院 陈建伟教授摇 北京林业大学摇 耘鄄皂葬蚤造院 糟蚤贼藻泽援糟澡藻灶躁憎岳 员远猿援糟燥皂
第 33 卷第 18 期
2013年 9月
生 态 学 报
ACTA ECOLOGICA SINICA
Vol.33,No.18
Sep.,2013
http: / / www.ecologica.cn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十二五冶科技支撑项目(2011BAD38B03)
收稿日期:2013鄄04鄄11; 摇 摇 修订日期:2013鄄06鄄27
*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E鄄mail: jiabaoquan2006@ 163.com
DOI: 10.5846 / stxb201304110673
贾宝全, 王成,邱尔发.南京市景观时空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生态学报,2013,33(18):5848鄄5857.
Jia B Q,Wang C,Qiu E F.Spatio鄄temporal dynamics of land use / land cover and its driving forces in Nanjing from 1995 to 2008.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3,33(18):5848鄄5857.
南京市景观时空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
贾宝全1,2,3,*, 王摇 成1,2,3,邱尔发1,2,3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北京摇 100091; 2. 国家林业局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 北京摇 100091;
3. 国家林业局城市林业研究中心, 北京摇 100091)
摘要:选择南京市 1995、2000和 2008年的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数据,对其土地利用斑块动态变化与景观斑块的空间稳定性进行
探讨。 结果表明,全市总体上以耕地、林地和草地的减少,以及建设用地和水域的大幅度增加为典型特征。 1995—2000 年间耕
地、林地和草地面积净减少了 12017.2 hm2,2000—2008年间净减少 41029.13 hm2;全市的建设用地面积 1995—2000年间仅增加
了 11981.3 hm2, 2000—2008年间面积增加了 41027.06 hm2。 从斑块类型的面积稳定性来看,各种土地利用斑块的空间稳定性
都非常高,除了 2000—2008年间未利用土地的自身空间保持率为 50.66%外,其他土地景观类型的保持率都在 90%以上。 从不
稳定斑块的空间分布看,1995—2000年间,主要集中在南京市的栖霞区、浦口区和江宁区,呈离散分布特征; 2000—2008 年间,
不稳定斑块一方面呈现出集中连片的分布态势,这在江宁区和栖霞区最为典型,另一方面这种集中分布趋势也扩大到了六合区
与高淳县。 从不稳定斑块的转化方向看,均以建设用地所占比例最大,两个时段内转为建设用地的不稳定斑块分别占到了不稳
定斑块总面积的 87.09%和 68.46%,其次的转化方向为水域,两个时间段内分别达到了 10.61%和 23.86%。 从景观斑块变化的
原因来看,对当地景观斑块稳定性影响最大的主要是人口与经济发展、城市规划的引导和重大的生态建设工程等人为因素。
关键词:土地利用; 时空动态; 驱动力; 南京市
Spatio鄄temporal dynamics of land use / land cover and its driving forces in Nanjing
from 1995 to 2008
JIA Baoquan1,2,3,*,WANG Cheng1,2,3,QIU Erfa1,2,3
1 Research Institute of Forestry,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Beijing 100091, 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Tree Breeding and Cultivation, 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91,China
3 Research Centre of Urban Forestry, 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91,China
Abstract: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both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to describe and understand the dynamics of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for developing optimal urban planning and achieving the healthy urban ecosystem functions. We, hereby,
used the land use maps of Nanjing in 1995, 2000 and 2008 to analyze the dynamics of land use patches, stability and the
driving forces. The methodology includes the ArcGis tools and social鄄economic statistics. Finally the recommendations for
urban forestry planning of Nanjing were provided thereafter.
Overall, the cropland, construction land and forest land of Nanjing were three major landscape patch types and over
50% of the cropland has been the matrix throughout the year of 1995 to 2008. Landscape changes included the area decrease
in cropland, forest land, grass land, and the increase in construction land and waters. In addition, the landscape change
was getting more rapidly over the time. The area of cropland, forest land and grass land had decreased by 12,017 ha in total
from 1995 to 2000, and 41,029 ha from 2000 to 2008. In the meantime, the area of construction land had increased by 11,
981 ha from 1995 to 2000, and 41,027 ha from 2000 to 2008.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tability of the area of landscape
patch types, the spatial stability of each land use type was very high. All land use types had a stability rate over 90%,
http: / / www.ecologica.cn
except for the unutilized land with a stability rate of 50.66%, from 2000 to 2008. Using the GIS spatial locating techniques,
all the unstable patches and its changing direction were all showed on the map. Based on this information, we found that,
the unstable patches were mainly scattered in Qixia District, Pukou District and Jiangning District from 1995 to 2000; and
from 2000 to 2008, those patches were more aggregated and connected especially in Jiangning and Qixia districts, and the
unstable patches were also aggregated in Liuhe District and Gaochun County. Depond on the GIS satistacs founction,we
found that the unstable patches were transformed into the construction land by an area rate of 87.09% and 68.46%, and to
the water bodies by 10. 61% and 23. 86%, respectively, for the two periods. In contrast, the transformation rate in to
cropland, forest land and grass land were all below 5%.
Our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climate warming and drying has posted the effects on the landscape changes and thus
the quality of the whole urban ecosystem of the city, especial on the forest, grassland cropland and water body ecosystem.
Moreover, it was the human factors that posted the most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area and the stability of patches including
population increase, economic development, urban planning strategies. From 2000 to 2008, the population increased from
544.89伊104 to 624.46伊104, and the GDP from 1021.3伊108 to 3814.62伊108, all of this changes exerted prodigious effects
on urban development of Nanjing city.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three major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were
implemented which led the the area of forest increased from 7.71伊104hm2(2000) to15.33伊104hm2(2008).
Key Words: LUCC; temporal and spatial dynamics; driving forces; Nanjing
自 20世纪 90年代以来,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就一直是地理学和生态学研究的前沿与热点[1鄄2] 。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
(LUCC)既是全球环境变化的原因,也是全球环境变化的结果,同时也是区域人口、环境、资源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3鄄4] 。
区域性的 LUCC变化,会在当地、流域和景观等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影响着生物多样性、水文和生物化学循环过程[5] 。 土地利用
时空格局变化也是评估土地利用和环境退化方面最有效的工具[6] 。 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客观记录了人类改变地球表面特征
的空间宏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过程,对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时空表观相互作用的认识是深入理解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的
基础[7] 。 城市是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发展速度快,土地利用变化显著,研究这种变化对于搞好城市规划,实施正确决
策,保证城市社会、经济、环境持续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8] 。 过去的研究工作,大多从数量化的角度对 LUCC变化及其
原因进行分析。 其实从景观生态空间格局优化的角度上看,对土地利用斑块在空间上的变化的了解才是更重要的,但目前这方
面的工作成果还不多见。 我国现正处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期,城市环境污染、景观破碎化、生态用地不足等问题非常突出。 因
此,从景观生态学的视角,准确描述和全面理解城市 LUCC空间结构演变过程,探究城市景观动态变化及其景观斑块的稳定性,
对于构建城市空间结构生态优化模式、确定城市未来的生态建设重点区域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摇 研究地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1摇 南京市概况
南京市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东部苏皖两省交界处,江苏省西南部,跨长江两岸。 南北长 140 km、东西宽 80 km,辖区总面积
6582.31 km2,其中市区面积 4723.07 km2,建成区面积 513 km2。 现辖玄武区、白下区、秦淮区、建邺区、鼓楼区、下关区、雨花台
区、栖霞区、浦口区、江宁区、六合区、溧水县、高淳县等 11区 2县,其中江南八区(鼓楼、白下、玄武、秦淮、建邺、下关、雨花台、栖
霞)是中心城区。
截至 2009年末,全市总户籍人口 629.77伊104人,市区户籍人口 545.97伊104人,全市常住人口 771.31伊104人。 其中江南八区
户籍人口 309.61伊104人,常住人口 433.6伊104人。 2009 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4230.26伊108元,三次产业结构为 3 .1 颐45.6 颐51郾 3。
全市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服务业实现总产值 223. 66伊 108元。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5504 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9858元。
1.2摇 研究方法
1.2.1摇 研究材料
本次研究利用了中国科学院遥感技术与应用研究所的全国 1颐10万 1995、2000和 2008 年 3 个年度 LUCC 数据库中的南京
市域数据。 该数据对 LUCC共划分了 6个一级类 25个二级类。 为了使研究的类别更集中,本次分析中全部使用一级分类,它
们分别是: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 同时为了比较不同区域的变化特点,研究中利用了南京市环境保护
局的生态区划成果作为基本的分析单元(图 1),来从地域自然分异的角度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索。
1.2.2摇 转移概率矩阵
转移概率矩阵是目前景观动态分析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9鄄11] ,该方法可以定量揭示不同景观类型随时间变化的转化方向。
9485摇 18期 摇 摇 摇 贾宝全摇 等:南京市景观时空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图 1摇 南京市生态区划图
Fig.1摇 The map of eco鄄regionalization of Nanjing
玉中部城市发展区 Central urban developing region; 域北部林地与湿
地保护区 North forest and wetland protection region; 芋南部湖泊湿地
保护区 South lake protection region; 郁西部山地保护区West mountain
protection region
研究中我们做了 1995—2000 和 2000—2008 两个时间段内的转
移概率矩阵。
1.2.3摇 不稳定斑块的空间定位
这里将不稳定斑块定义为“在相邻的两个时段内,前一时间
点上的图斑分类属性在后一时间点上发生分裂变化,进而演化
为非原来分类属性的景观分类斑块冶。 例如,在前一时间点上为
耕地的某一斑块,在后一时间点上,可能只有一部分还保持为耕
地,而其余部分则发生了变化,可能演变为林地、草地、建设用地
等等,则这些发生变化的分裂斑块,定义为不稳定斑块。 在具体
定位查找操作时,主要利用 GIS 的图层叠加功能,将相邻两期土
地利用图层进行叠加,然后利用 ARCGIS 的属性查找、选择功能,
即可提取出不稳定图斑,进而供后期的分析研究利用。
2摇 研究结果与讨论
2.1摇 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特征
土地利用的变化首先明显表现在斑块面积与斑块数量两个
方面。 根据南京市 3期土地利用图件,在 GIS的支持下计算的相
关数量特征见表 1。
从表 1可以看出,就南京市总体而言,耕地、建设用地和林
地是最主要的景观类型,其中耕地一直都是区域的景观基质,其
面积占市域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一直都在 50%以上。 从 1995—
2008年的变化来看,其总体上以耕地、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
的减少,以及建设用地和水域的大幅度增加为典型特征,这与杨
英宝、苏伟忠、宗良纲等人对南京的早期相关研究结论一
致[12鄄14] 。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变化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从
耕地的减少看,1995—2000年间,全市减少了 12370 hm2,年均减
少 2474 hm2,年减少的比例为 0.376%;而到了 2000—2008年间,
全市耕地减少了 53500.3 hm2,年均减少 6687.5 hm2,年减少的比
例达到了 1.019%,差不多是前一时段的 2.7倍;林地和草地减少
的绝对面积不大,从年变化率来看,也基本保持了几乎完全一致
的减少速率。 这说明在南京市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用地的保护还是尽了最大努力。 从生态足迹的角度看,耕地、林地、
草地和水域以及部分未利用土地,是一个区域最重要的生态生产性土地,对于维护区域的生态安全格局至关重要,从总的情况
看,南京市 1995—2000年间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净减少了 12017.2 hm2,2000—2008年间净减少 41029.13 hm2。 在生态生产型
土地面积大幅度减少的同时,南京全市的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却在大幅度增加。 从建设用地来看,1995—2000 年间年均增加
仅 2396.3 hm2,而到了 2000—2008年间,年均增加面积达到了 5128.4 hm2,差不多是前一时段增加面积的 2 倍;从水域变化来
看,2000—2008年间每年增加面积相当于 1995—2000年间
表 1摇 南京市 1995、2000和 2008年景观斑块的面积变化
Table 1摇 The changes of patch area and its proportion in 1995, 2000 and 2008
景观类型
Patch types
1995
面积 / hm2
Area
比例 / %
Ratio
2000
面积 / hm2
Area
比例 / %
Ratio
2008
面积 / hm2
Area
比例 / %
Ratio
1995—2000年变化
Annual changes
面积 / hm2
Area
比例 / %
Ratio
2000—2008年变化
Annual changes
面积 / hm2
Area
比例 / %
Ratio
耕地 Farmland 426220.6 64.91 413850.6 63.02 360350.3 54.87 -2474 -0.376 -6687.5 -1.019
林地 Forestry 70709.9 10.77 70050.4 10.67 68927.4 10.50 -131.9 -0.020 -140.4 -0.021
草地 Grassland 6118.8 0.93 5959.2 0.91 5664.2 0.86 -31.94 -0.004 -36.9 -0.005
水域 Water 59855.1 9.11 61063.1 9.30 75136.1 11.44 241.6 0.036 1759.1 0.268
建设用地 Built鄄up area 93391.4 14.22 105372.7 16.05 146399.8 22.29 2396.26 0.364 5128.4 0.781
未利用地 Unused land 381.5 0.06 381.6 0.06 197.8 0.03 0.02 0.000 -23.0 -0.004
0585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3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每年增加面积的 7.3倍。 但在国内外其他地区的研究结果均显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水体都呈现面积减小的变化趋
势[5,15鄄16] 。 南京市地处秦岭—淮河以南,属于水网密集地区,水网对于维持区域的生态平衡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历史
的原因,南京市湿地一直处于萎缩状态。 1995年以来的面积连续增加,对于恢复南京的水乡风貌、重构区域的生态安全格局构
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2摇 南京市土地景观斑块变化方向的数量分析
由于土地类型变化的多方向性,使得一种土地利用斑块减少的面积可能同时增加在其他几种土地利用斑块类型上。 因此,
定量研究其变化方向,对于理解景观变化过程,合理规划未来的区域景观具有重要意义。 在景观生态学中,转移概率矩阵是最
常用的分析方法。 根据相关的土地利用图件所做的分析结果见表 2 、表 3。
表 2摇 南京市 1995—2000土地景观斑块的转移概率矩阵
Table 2摇 The transition probability matrix of Nanjing in 1995—2000
景观类型
Patch types
耕地
Farmland
林地
Forestry
草地
Grassland
水域
Water
建设用地
Built鄄up area
未利用地
Unused land
耕地 Farmland / % / (% / a) 96.99 / 19.4 0.02 / 0.004 0 / 0 0.33 / 0.066 2.67 / 0.534 0 / 0
林地 Forestry / % / (% / a) 0.10 / 0.02 98.93 / 19.79 0 / 0 0.01 / 0.002 0.96 / 0.192 0 / 0
草地 Grassland / % / (% / a) 0.03 / 0.006 0 / 0 97.26 / 19.45 1.83 / 0.37 0.88 / 0.176 0 / 0
水域 Water / % / (% / a) 0.26 / 0.052 0 / 0 0.01 / 0.002 99.46 / 19.89 0.27 / 0.054 0
建设用地 Built鄄up area / % / (% / a) 0.28 / 0.056 0.02 / 0.004 0 / 0 0.01 / 0.002 99.69 / 19.94 0 / 0
未利用地 Unused land / % / (% / a) 0.09 / 0.018 0.43 / 0.086 0 / 0 0 / 0 0.09 / 0.018 99.38 / 19.88
表 3摇 南京市 2000—2008土地景观斑块的转移概率矩阵
Table 3摇 The transition probability matrix of Nanjing in 2000—2008
景观类型
Patch types
耕地
Farmland
林地
Forestry
草地
Grassland
水域
Water
建设用地
Built鄄up area
未利用地
Unused land
耕地 Farmland / (% / a) 85.82 / 10.73 0.37 / 0.05 0.03 / 0.004 3.64 / 0.455 10.14 / 1.268 0 / 0
林地 Forestry(% / a) 0.95 / 0.12 95.45 / 11.93 0 / 0 0.11 / 0.014 3.48 / 0.435 0.01 / 0.001
草地 Grassland / (% / a) 0.32 / 0.04 0.34 / 0.04 92.3 / 11.54 1.63 / 0.204 5.39 / 0.674 0 / 0
水域 Water / (% / a) 1.04 / 0.13 0.07 / 0.01 0.05 / 0.006 97.09 / 12.14 1.75 / 0.219 0 / 0
建设用地 Built鄄up area / (% / a) 3.35 / 0.42 0.40 / 0.05 0.01 / 0.001 0.60 / 0.075 95.64 / 11.96 0 / 0
未利用地 Unused land / (% / a) 0.97 / 0.12 15.51 / 1.94 0 / 0 0.02 / 0.003 32.83 / 4.104 50.66 / 6.33
从这两个表的结果来看,虽然两个时间段的长短有些差异,但无论时段内的总变化还是时段内的年均变化,均表现出相同
的变化趋势,其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斑块的空间稳定性都很高。 除了 2000—2008 年间未利用土地的自身空间保持率为 50.66%
外,其他土地景观类型的保持率都在 90%以上(除了 2000—2008年耕地为 85.82%外),但总体上在变化过程中也呈现出,随时
间的推移,斑块类型的空间稳定性降低、转出比例加速的特征。 以耕地来看,1995—2000年间的空间保持率为 96.99%,年转出
概率为 0.662%,2000—2008年的空间保持率降低到 85.82%,年转出率则升高到了 1.173%,差不多是前一阶段的 2倍。 其变化
的主要方向有两个:水域和建设用地,1995—2000年间的年转移率分别为 0.066%和 0.534%(表 2),2000—2008 年间则分别提
高到了 0.455%和 1.268%(表 3)。 从表 2 与表 3 还可以看出,尽管不同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保持了很高的稳定性,但依然有
0郾 31%—49.34%的地类面积发生了用途与性质的转变,尤其是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的相互转化,这在 2000—2008 年间的变化
尤其明显。 以耕地来看,虽然每年有 1.268%转化为了建设用地、0.455%转化为了水域、0.05%转化为了林地,但同时每年还有
0郾 42%的建设用地、0.13%的水域、0.12%的林地同时转化为了耕地(表 3)。 这一方面显现了土地利用变化的多方向性与其空间
类型的不稳定性,另一方面也显现出南京区域自然鄄社会鄄经济复合生态系统运行过程存在一定的不经济性和脆弱性特点。
2.3摇 南京市土地景观斑块空间稳定性分布
利用 ARCGIS10.0平台所提取的南京市域土地景观的不稳定斑块空间分布见图 2。 从该图中可以看出,1995—2000 年间,
不稳定斑块主要集中在南京市的栖霞区、浦口区和江宁区,不稳定斑块均呈现空间离散分布的特征;而到了 2000—2008 年间,
不稳定斑块一方面呈现出集中连片的分布趋势,尤其以江宁区和栖霞区最为典型;另一方面集中分布区域也扩大到了六合区与
高淳县。
从不稳定斑块的转化类型来看(表 4),两个时段内均以建设用地所占比例最大,分别达到了不稳定斑块总面积的 87.09%
和 68.46%,其次为水域,两个时间段内所占不稳定斑块总面积的比例分别达到了 10.61%和 23.86%,耕地、林地和草地等类型的
1585摇 18期 摇 摇 摇 贾宝全摇 等:南京市景观时空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不稳定斑块的面积比例均在 5%以下;而斑块数量的变化与面积比例变化在大同的前提下又有小异,两个时段总的斑块数量分
别为 10004个和 24764个,2000—2008年间的变化斑块数量为 1995—2000年间的 2.4倍多,呈现出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加速趋势
明显的变化特征。 从不同的景观转出斑块类型看,后一时期其中以耕地的斑块数量为最大,两个时段分别为 4575 个和 11208
个,其次分别为建设用地、林地、水域、草地。
有关研究指出[17] ,在城市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最显著的特点是景观斑块破碎化程度的增加。 从表 4 的统计结果来看,在
1995—2000—2008年的时间序列中,不稳定斑块的破碎化程度在不断加大。 这种加大对于林地、草地等自然、半自然的景观要
素而言,意味着其在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上主导地位的逐渐丧失,同时也意味着南京城市生态系统对社会与公众提供的生
态服务功能的减少[18鄄19] 。
图 2摇 南京市土地景观不稳定性斑块的空间分布与转化类型
Fig.2摇 The distribution and transitional type of unstable patches in Nanjing
表 4摇 南京市不稳定斑块的类型分布
Table 4摇 The statistics of unstable patch in 1995—2000 and 2000—2008
景观类型
Patch type
1995—2000
斑块数 /个
Patch number
面积 / hm2
Area
面积比例 / %
Area ratio
2000—2008
斑块数 /个
Patch number
面积 / hm2
Area
面积比例 / %
Area ratio
耕地 Farmland 4575 279.06 2.00 11208 3217.19 4.96
林地 Forestry 968 39.38 0.28 2993 1639.62 2.53
草地 Grassland 25 1.40 0.01 151 123.86 0.19
水域 Water 741 1477.34 10.61 2558 15479.62 23.86
建设用地 Built鄄up area 3670 12126.03 87.09 7838 44404.32 68.46
未利用地 Unused land 25 1.13 0.01 16 0.59 0.00
合计 Total 10004 13924.34 100.00 24764 64865.20 100.00
从不稳定性斑块在不同生态区的分布可以看出(表 5),两个时间段内,不稳定斑块的绝对面积都在增加,其中无论是绝对
面积还是面积比例都以中部城市发展区为最大,这也与该区域是南京市城市扩展的主要区域相吻合。 其中不稳定斑块面积最
小的区域为北部林地保育、湿地保护区,两个时段不稳定斑块所占面积均在 7%以下。 另外从该表还可以看出,在西部山地保
2585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3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育、湿地保护生态区和北部林地保育、湿地保护生态区,不稳定性斑块虽然绝对面积有所增加,但其面积比例则分别降低了
12郾 96%和 1.23%。 由于这两个区域是南京市森林资源分最集中的地区,也是南京市最主要的天然生态保护屏障之一,因此在
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大前提下,这两个区域景观斑块的相对稳定性保持,对于南京市生态安全格局的可持续性无疑具有非常重要
的意义。
表 5摇 南京市不稳定斑块在不同生态区的分布
Table 5摇 The statistics of unstable patch in different eco鄄region
生态区 Eco鄄region
1995—2000年
斑块数 /个
Number
面积 / hm2
Area
面积比例 / %
Area percent
2000—2008年
斑块数 /个
Number
面积 / hm2
Area
面积比例 / %
Area percent
南部两湖湿地、水源保护区
Wetland and waterhead protection region in the south 1792 2625.12 18.85 5809 14837.58 22.87
西部山地保育、湿地保护生态区
Mountain and wetland protection region in the west 3174 3939.73 28.29 6103 9944.66 15.33
北部林地保育、湿地保护生态区
Forestry and wetland protection region in the north 868 867.48 6.23 4332 3241.73 5.00
中部城市发展、人居维护生态区
Urban developing Area in Middle of Nanjing 4207 6491.75 46.62 8585 36838.88 56.79
合计 Total 10004 13924.34 100 24764 64865.20 100
3摇 影响景观动态与斑块稳定性的原因分析
景观动态变化的驱动因子主要包括了自然条件、气候变化、经济发展、社会环境与人口变化等 5方面的因素[20鄄22] 。 在较短
的时间尺度上,自然因素更重要的是表现为累积性效应,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则相对活跃且容易探测[23] 。 通常地形地貌、土
壤等变化的时间尺度相当长,对以平原为主、侵蚀作用不大的南京地区来说,其短期内对景观变化或景观稳定性所产生影响可
以忽略不计。 就南京市而言,其景观变化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了人口增长[24] 、经济发展[25] 、城市规划修编、大型的生态环境工
程等方面。
3.1摇 气候变化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气候变化的作用是无疑的。 从南京市 1980—2009年的年降水量与年均气温变化情况来看(图
3),气温一直处于不断升高的变化趋势下,降水虽也呈现小幅增高的趋势,但其逐年变化的幅度很大。 这种暖干化的变化趋
势,对于林地、草地、耕地和水体等生态系统的发育与稳定影响无疑是非常大的。 从前面的景观动态变化结果看,在城市化发达
地区,这种影响可能更主要的是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功能、而非绝对面积与空间分布的变化。
图 3摇 南京市 1980—2009年全年降水量与平均气温逐年变化
Fig.3摇 The changes of precipitation and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from 1980 to 2009
3585摇 18期 摇 摇 摇 贾宝全摇 等:南京市景观时空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3.2摇 人口与经济因素
城市空间的扩展变化,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直接结果与体现。 南京市建成区面积的增加与人口增长和城市经济总量的增加
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图 4),尤其在 2002年以后。 南京市国内生产总值 1990年时仅 160.89伊108元,1995年增加到 576.46伊108
元,2000年和 2008年则分别达到了 1021.3伊108元和 3814.62伊108元,18a 间 GDP 翻了 23.7 倍。 而全市常住人口 1990 年时为
501.82伊104人,2000年达到了 544.89伊104人,2008年时达到了 624.46伊104人,平均每年增加 6.8伊104人。 人口的迅猛增加是城市
扩展的内在动因,而强大的经济基础则为这种需求实现提供了最大的经济支撑。 从图 3可以看出,2001年之前,南京市的城市
建成区面积均在 8500 hm2以下,到了 2002年城市建成区面积一跃而为 18819.3 hm2,差不多比 2001年翻了 2倍多,之后一直保
持不断扩大的变化趋势,到了 2008年达到了 27307 hm2,因此,2001—2002年是南京城市面貌变化的分水岭,从这时开始南京市
的城市建设才真正跨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图 4摇 南京市人口、GDP和建成区变化
Fig.4摇 The changes of population,GDP and city constructed area
有关研究指出[26] ,在城市地区,城建用地、人口、GDP 与区域的净第一性生产力(NPP)强烈负相关。 从图 3可以看出,南京
市人口的快速发展,为以住宅建设为主的建设用地的增加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动力,而建设用地的增加又是建立在转化农
田、林地等地类的基础之上的。 这样的连环转化的最终结果,都将引起区域第一性生产力的下降,进而影响到生态系统服务功
能的提供与强有力的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
3.3摇 城市总体规划的导引与行政区划的调整作用
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发展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对于城市景观变化与景观斑块的稳定性具有最直接的决定性影响。 从 1980
年以来至 2008年底,南京市共做过 4次城市总体规划(表 6)。
从表 6可以看出,随着城市总体规划的更新,其表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城市扩展区和中心城区的范围在不断扩大,二是,主
城区空间由江南往江北扩展,同时不断出现围绕中心城的卫星新城。 从 1995—2000和 2000—2008两个时段内,不稳定性斑块
向南、北、东三个方向的扩展与集中分布情形(图 2),完全可以看出城市整体规划变迁的踪影。
城市规划为城市建设描画了蓝图,在现有的国内行政管理体系下,这一蓝图的实现,如果没有行政区划的调整其实施难度
是非常大的[27鄄28] 。 在研究时段内,南京市 1995、1998、2000、2001 和 2002 年均对行政区划做过调整[29] ,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
期,其中 1995—2000年间的前 3次只是行政地域的调整,原来的 10区 5县格局没有变化;2000年之后的两次调整主要是撤县
并区,其中 2001年行政级别的调整为 11区 4县,2002年又调整为 11区 2县,该格局一直延续至今。 通过这些调整,使得南京
市区面积由 2000年仅占南京国土面积的 15.6%一下子提高到了 74.67%之巨,从而为南京市的城市快速扩张消除了操作层面的
最大障碍,也为南京城市建设用地的快速扩张提供了法理基础和土地储备,这也与前面两个时段的相关分析呈现出了逻辑上的
一致性。
3.4摇 大型生态工程项目的影响
南京地处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又是著名的平原鱼米之乡,因此历史上一直以林少田多为特点。 从前面的分析结果看
(表1),在1995—2009年这一研究时段内,南京市林地与草地均呈缓慢减少的变化趋势,但这与统计资料的数据有一定的出
4585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3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表 6摇 南京市研究时段内城市总体规划概况
Table 6摇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city developing plan in 1980—2009
规划时段
Period of time
城市性质
Characteristics
总体布局的空间层次
Distribution
城市规划范围
Planning area
城区(中心城区)规划
范围 Main area
1981—2000 著名古都,江苏省的
政治、 经 济、 文 化
中心
圈层式城镇群体的结构,以市区为主体,围
绕市区由内向外,把市域分为各具功能又相
互有机联系的 5个圈层。
包括南京市区及六
合、江浦、江宁三县
共 4717 km2
122 km2
1991—2010 著名古都、江苏省省
会、沿海地区和长江
流域中心城市
按照城市规划区(市域)鄄都市圈鄄主城 3 个
空间层次进行城市发展的总体布局。 以长
江两岸沿江束状交通走廊作为市域城镇的
主发展轴,以沿宁溧公路、机场专用路为市
域城镇的次发展轴,形成"干"字型城镇带。
以市域 6597 km2为
总体考虑,提出了南
京都市圈的概念,南
京都市圈总面积约
2753 km2
243 km2
1991—2010 ( 2001
年调整) ( adjustment
in 2001)
著名古都、江苏省省
会、沿海地区和长江
流域中心城市
以长江为主轴,以主城为核心,结构多元,间
隔分布,多中心,开敞式的都市发展区空间
格局
其他都与上次规划
一致,但都市圈总面
积规划为 2947 km2
258 km2
2007—2020 著名古都、江苏省省
会、国家中心城市
按照市域鄄都市区鄄中心城区 3个空间层次进
行城市发展的总体布局。 都市发展区按照
主城鄄都市区鄄新城规划布局;主城区按照一
主三副布局
都市区总面积规划
为 4388 km2
834 km2
入。 从统计结果看(图 5),林地自 2002年以后呈现快速增加的变化趋势。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与我们前面利用 30 m
分辨率的遥感影像解译数据有关,由于尺度显粗,所以有的斑块不能够被识别出来;另一方面,与景观的破碎化增加、平均斑块
面积降低,致使林地斑块在影像中难以识别;同时由于造林时间短,林地尚未郁闭,进而影响到影像判读有关。
图 5摇 南京市林地与城市绿地的历年变化
Fig.5摇 The changes of forestry land and city green open space
需要指出的是,在 2000—2008这一时间段内,有三项大的生态工程,对统计数据具有强大的支撑作用。 一个是全市自 2002
年开始的“绿色南京冶工程,另一个是 2006年开始实施的“生态市冶建设工程,第三个是 2006 年实施的东部城市绿色中心建设
工程。 通过这三项市域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南京市的生态环境状况,全市的林地面积由 2000 年的 7.71伊104 hm2增加到
了 2010年的 15.33伊104hm2,相应的森林覆盖率也提高了 10.83 个百分点(图 4)。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
快,城市建成区内的绿地面积有的增加[15] ,有的减少[30] 。 从南京市的情况看(图 4),它是属于增加型的。 另外,从图 4 还可以
看出,建成区绿地面积变化的转折点也与林地面积一样在 2002年之后,在此之前其变化比较平缓。 由于南京市以平原、水网为
主,新造林地大多是见缝插绿、缺乏大块的连片分布,故在本次分析过程中,受 TM 影像分辨率的制约,对生态工程结果中绿色
植被建设部分的成就反映的不够充分,但对于这些生态工程项目中的湿地保护与恢复成果则反映明显。 但无论如何,南京的生
态建设成就有目共睹,这些工作对于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重建与维持无疑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而水域面积的大幅度增加,
5585摇 18期 摇 摇 摇 贾宝全摇 等:南京市景观时空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则与农业结构调整关系密切,其中稻田养殖的大力开展是其最主要的成因[31] ,这在高淳县固城湖周边扩大螃蟹水产养殖过程
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图 2)。
4摇 结论
4.1摇 总体而言,从 1995、2000和 2008年的土地覆盖来看,耕地都是名副其实的景观基质,其面积比例均在 54%以上;不同景观
类型的变化来看,都是以耕地、林地和草地的减少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加为主要特征。 从斑块稳定性的角度看,两个时段都以水
域和建设用地的稳定性最高,其保持属性不发生变化面积比例在 1995—2000 年和 2000—2008 年期间分别为 99. 46%和
97郾 09%、99.69%和 95.64%。
4.2摇 从不稳定斑块的空间分布看,在 1995—2000和 2000—2008 两个时间段,其一方面表现出面积上的极大增加,2000—2008
年间的面积差不多是 1995—2000年间的 6倍多;另一方面,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围绕老城区向南、东、北三个方向的连片扩展。
从不稳定景观斑块类型的转移方向来看,不稳定斑块的转移方向主要有两个:建设用地和水域,其中不稳定斑块面积的 68郾 46%
转变为了建设用地,23.86%转变为了水域。
4.3摇 从景观斑块变化的原因来看,当地近 30年暖干化的气候变化趋势,对当地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不大,而对于土地利用斑
块稳定性影响最大的主要还是人为因素,就南京市而言这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了人口与经济发展、城市规划的引导、行政区划
的调整和重大的生态建设工程等方面。
References:
[ 1 ]摇 Lai Y B, Xu X, Wang J A, Wang L, Yu Y Y, Yang C Y. Analysis of LUCC pattern on physical region in NSTEC. Advance in Earth Science,
2002, 17(2): 215鄄220.
[ 2 ] 摇 Chen B M, Liu X M, Yang H. Review of most recent progresses of study on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03, 22(1):
22鄄29.
[ 3 ] 摇 Xie Y W, Chen F H. The land use / land cover change in arid region and the global environment change.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2,
21(2): 22鄄26.
[ 4 ] 摇 Zeng L Y, Wei S Q. LUCC ecological security analysis of Fuzhou based on landscape pattern. 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1, 24(4): 138鄄142.
[ 5 ] 摇 Chandrasekar N, Sivasubramanian P, Soundranayagam J P. Ec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rapid urban expansion: Tirunelveli, India. African Journal
of Basic & Applied Sciences, 2010, 2(5 / 6): 167鄄176.
[ 6 ] 摇 Brandt J S, Townsend P A. Land use - land cover conversion, regeneration and degradation in the high elevation Bolivian Andes. Landscape
Ecology, 2006, 21(4): 607鄄623.
[ 7 ] 摇 Jansen L J M, Di Gregorio A. Parametric land cover and land鄄use classifications as tools for environmental change detection.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2002, 91(1 / 3): 89鄄100.
[ 8 ] 摇 Li H W, Wang J Y, Guo C X. Research on dynamic change of land鄄use and land鄄cover of Zhengzhou. Journal of Institut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2003, 20(1): 32鄄33, 38鄄38.
[ 9 ] 摇 Forman R T T, Godron M. Landscape Ecology.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1986: 427鄄458.
[10] 摇 Li H, Bai Y, Yang S H, Zhu X, Zhao K. Prediction of vegetations dynamic changes in central Nujiang watershed based on Markov process mode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09, 28(2): 371鄄376.
[11] 摇 Zhu X H, Song X N. Landscape pattern changes and transition tendency factors in Shiyang River basin. 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2010, 46(1): 65鄄71.
[12] 摇 Yang Y B, Jiang N, Su W Z, Zheng G Q. Dynamics of landscape ecology in Nanjing city revealed by RS and GIS.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2005, 14(1): 34鄄39.
[13] 摇 Su W Z, Yang Y B. Study on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Based on Landscape Ecology.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7: 180鄄188.
[14] 摇 Zong L G, Liu C L, Dong Y W. Analysis of landscape spatial evolvement and its driving forces in Nanjing. 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06, 29(3): 49鄄53.
[15] 摇 Zhao S Q, Da L J, Tang Z Y, Fang H J, Song K, Fang J Y. Ec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rapid urban expansion: Shanghai, China. 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2006, 4(7): 341鄄346.
[16] 摇 Li Y R, Long H L, Liu Y 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land use / cover change and their effects on local environment: a case study of Changshu in
eastern coastal China.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Engineering in China, 2010, 4(4): 438鄄448.
[17] 摇 Zhou X L, Wang Y C. Spatial鄄temporal dynamics of urban green space in response to rapid urbanization and greening policies,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1, 100(3): 268鄄277.
[18] 摇 Yuan F. Urban expansion and its environmental impact analysis using high 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data: a case study in the Greater Mankato Area.
in ASPRS 2007 Annual Conference Tampa, Florida, May 7鄄11, 2007.
[19] 摇 Liu Y G, Zeng X X, Xu L, Tian D H, Zeng G M, Hu X J, Tang Y F. Impacts of land鄄use change on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in Changsha, China.
6585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3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11, 18(2): 420鄄428.
[20] 摇 Li X B. Change of arable land area in China during the past 20 years and its policy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 1999, 14(4):
329鄄333.
[21] 摇 Ren Z Y. Analysis on the land use change and its driving factors in the agricultural鄄pasturing ecotone in the Juncture of Shaaxi and Shanxi Provinces
and Inner Mongolia鄄A case study in Junggar banner of Inner Mongolia. Arid Zone Research, 2003, 20(3): 202鄄205.
[22] 摇 Serra P, Pons X, Sauri D. Land鄄cover and land鄄use change in a Mediterranean landscape: A spatial analysis of driving forces integrating
biophysical and human factors. Applied Geography, 2008, 28(3): 189鄄209.
[23] 摇 Liu J Y, Deng X Z. Progress of the Research methodologies on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process of LUCC.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9, 54
(14): 1354鄄1362.
[24] 摇 Wang Q, Zhang Z X, Yi L, Tan W B, Wang C Y. Research on urban expansion in Nanjing, China, Using RS and GIS.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2007, 16(5): 554鄄558.
[25] 摇 Hao S Q, Xu M J, Jiang B. The expans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uildup area of Nanjing city and the related driving forces. Guangdong Land
Science, 2009, 8(5): 44鄄48.
[26] 摇 Lu D S, Xu X F, Tian H Q, Moran E, Zhao M S, Running S. The effects of urbanization on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in Southeastern China.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0, 46(3): 404鄄410.
[27] 摇 Zhang J X, Fan C L, Shen J F. On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adjustment and urbanization promotion. Urban Planning Forum, 2002, (5): 25鄄28.
[28] 摇 Liu X M. Administrative demarcation and urban development. Planners, 2002, 18(7): 53鄄57.
[29] 摇 L俟 X J, Wang M. On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adjustment and urbanization promotion study. Urban Research, 2006, 21(1): 67鄄72.
[30] 摇 Pauleit S, Ennos R, Golding Y. Modeling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urban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鄄study in Merseyside, UK.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5, 71: 295鄄310.
[31] 摇 Mei Z H, Jin Y, Zhang Z H, Zhao C X, Yao C.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of land use change in Nanjing based on TM imagines.
Earth and Environment, 2010, 38(1): 63鄄67.
参考文献:
[ 1 ]摇 赖彦斌, 徐霞, 王静爱, 王理, 于园园, 杨春燕. NSTEC不同自然带土地利用 /覆盖格局分析. 地球科学进展, 2002, 17(2): 215鄄220.
[ 2 ] 摇 陈百明, 刘新卫, 杨红. LUCC研究的最新进展评述. 地理科学进展, 2003, 22(1): 22鄄29.
[ 3 ] 摇 颉耀文, 陈发虎. 干旱区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与全球环境变化.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2, 21(2): 22鄄26.
[ 4 ] 摇 曾丽云, 韦素琼. 基于景观格局的福州 LUCC与生态安全响应.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1, 27(4): 138鄄142.
[ 8 ] 摇 李宏伟, 王洁宇, 郭春霞. 郑州市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动态变化研究. 测绘学院学报, 2003, 20(1): 32鄄33, 38鄄38.
[10] 摇 李晖, 白杨, 杨树华, 朱雪, 赵凯. 基于马尔柯夫模型的怒江流域中段植被动态变化预测. 生态学杂志, 2009, 28(2): 371鄄376.
[11] 摇 朱小华 宋小宁. 石羊河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分析与转移倾向因子. 兰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0, 46(1): 65鄄71.
[12] 摇 杨英宝, 江南, 苏伟忠, 郑国强. RS与 GIS支持下的南京市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5, 14(1): 34鄄39.
[13] 摇 苏伟忠, 杨英宝.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7: 180鄄188.
[14] 摇 宗良纲, 刘存丽, 董雅文. 南京市景观空间格局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6, 29(3): 49鄄53.
[20] 摇 李秀彬. 中国近 20年来耕地面积的变化及其政策启示. 自然资源学报, 1999, 14(4): 329鄄333.
[21] 摇 任志远. 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以内蒙古准格尔旗为例. 干旱区研究, 2003, 20(3): 202鄄205.
[23] 摇 刘纪远, 邓祥征. LUCC时空过程研究的方法进展. 科学通报, 2009, 54(21): 3251鄄3258.
[24] 摇 王茜, 张增祥, 易玲, 谭文彬, 王长友. 南京城市扩展的遥感研究.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7, 16(5): 554鄄558.
[25] 摇 郝素秋, 徐梦洁, 蒋博. 南京市城市建成区扩张的时空特征与驱动力分析. 广东土地科学, 2009, 8(5): 44鄄48.
[27] 摇 张京祥, 范朝礼, 沈建法. 试论行政区划调整与推进城市化. 城市规划汇刊, 2002, (5): 25鄄28.
[28] 摇 刘宪明. 行政区划与城市发展. 规划师, 2002, 18(7): 53鄄57.
[29] 摇 吕宪军, 王梅. 行政区划调整与城市扩张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现代城市研究, 2006, 21(1): 67鄄72.
[31] 摇 梅卓华, 金焰, 张哲海, 赵春霞, 姚诚. 基于 TM影像的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遥感监测与评价. 地球与环境, 2010, 38(1): 63鄄67.
7585摇 18期 摇 摇 摇 贾宝全摇 等:南京市景观时空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 摇
粤悦栽粤 耘悦韵蕴韵郧陨悦粤 杂陨晕陨悦粤 灾燥造援猿猿袁晕燥援员愿 杂藻责援袁圆园员猿渊杂藻皂蚤皂燥灶贼澡造赠冤
悦韵晕栽耘晕栽杂
阅藻增藻造燥责皂藻灶贼 燥枣 葬早则燥藻糟燥造燥早赠 蚤灶 哉杂粤 匀哉粤晕郧 郧怎燥择蚤灶袁酝糟悦怎造造燥怎早澡 孕葬贼则蚤糟噪 耘援 渊缘源源怨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砸藻泽藻葬则糟澡 责则燥早则藻泽泽 燥灶 憎葬贼藻则 枣燥燥贼责则蚤灶贼 酝粤 允蚤灶早袁 孕耘晕郧 允蚤葬灶 渊缘源缘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粤灶葬造赠泽蚤泽 葬灶凿 藻增葬造怎葬贼蚤燥灶 燥枣 贼澡藻 藻糟燥鄄藻糟燥灶燥皂蚤糟 泽赠泽贼藻皂泽 燥枣 贼澡藻 皂葬蚤灶 糟则燥责泽 渊则蚤糟藻袁 糟燥贼贼燥灶 葬灶凿 则葬责藻泽藻藻凿冤 蚤灶 允蚤葬灶早曾蚤 孕则燥增蚤灶糟藻袁 悦澡蚤灶葬杂哉晕 宰藻蚤皂蚤灶袁 韵哉 再蚤扎澡蚤袁 匀哉粤晕郧 郧怎燥择蚤灶 渊缘源远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砸藻造葬贼蚤燥灶泽澡蚤责 葬皂燥灶早 凿则燥怎早澡贼袁 澡赠凿则葬怎造蚤糟 皂藻贼葬遭燥造蚤糟袁 糟葬则遭燥灶 泽贼葬则增葬贼蚤燥灶 葬灶凿 增藻早藻贼葬贼蚤燥灶 皂燥则贼葬造蚤贼赠 阅韵晕郧 蕴藻蚤袁 蕴陨 允蚤赠怎藻 渊缘源苑苑冤噎噎噎噎砸藻增蚤藻憎泽 燥灶 贼澡藻 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泽贼燥蚤糟澡蚤燥皂藻贼则赠 糟澡葬则葬糟贼藻则蚤泽贼蚤糟泽 葬灶凿 蚤贼泽 葬责责造蚤糟葬贼蚤燥灶泽在耘晕郧 阅燥灶早责蚤灶早袁 允陨粤晕郧 蕴蚤造蚤灶早袁 在耘晕郧 悦燥灶早泽澡藻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缘源愿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悦燥皂责燥泽蚤贼蚤燥灶 葬灶凿 枣则葬糟贼葬造 枣藻葬贼怎则藻泽 燥枣 责怎则责造藻 泽燥蚤造 葬早早则藻早葬贼藻泽 凿怎则蚤灶早 贼澡藻 增藻早藻贼葬贼蚤燥灶 则藻泽贼燥则葬贼蚤燥灶 责则燥糟藻泽泽藻泽 蚤灶 贼澡藻 栽澡则藻藻 郧燥则早藻泽 砸藻泽藻则鄄增燥蚤则 砸藻早蚤燥灶 宰粤晕郧 再蚤澡葬燥袁 郧耘晕郧 再葬灶早澡怎蚤袁 匀哉粤晕郧 在澡燥灶早澡怎葬 渊缘源怨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陨皂责葬糟贼泽 燥枣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泽怎则枣葬糟藻 糟燥增藻则泽 燥灶 泽燥蚤造 则藻泽责蚤则葬贼蚤燥灶 蚤灶 怎则遭葬灶 葬则藻葬泽 云哉 在澡蚤澡燥灶早袁 匀哉再粤晕 允蚤葬燥择蚤袁 蕴陨 云藻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缘缘园园冤噎噎噎噎悦澡蚤造造蚤灶早 泽藻灶泽蚤贼蚤增蚤贼蚤藻泽 燥枣 贼澡则藻藻 糟造燥泽藻造赠 则藻造葬贼藻凿 责造葬灶贼泽 憎蚤贼澡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蚤灶增葬泽蚤增藻灶藻泽泽 蚤灶 杂燥怎贼澡 悦澡蚤灶葬宰粤晕郧 再怎贼葬燥袁 蕴陨 悦澡怎灶皂藻蚤袁 蕴陨 杂澡葬燥泽澡葬灶 渊缘缘园怨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栽澡藻 枣造燥憎藻则 泽赠凿则燥皂藻 葬灶凿 责燥造造蚤灶葬贼蚤燥灶 葬凿葬责贼葬贼蚤燥灶 燥枣 凿藻泽藻则贼 则葬则藻 泽责藻糟蚤藻泽 耘则藻皂燥泽责葬则贼燥灶 泽燥灶早燥则蚤糟怎皂 渊造蚤贼增援冤 灾葬泽泽援渊云葬遭葬糟藻葬藻冤杂匀陨 载蚤葬灶早袁 蕴陨哉 匀怎蚤造蚤葬灶早袁 在匀粤晕郧 阅葬燥赠怎葬灶袁 藻贼 葬造 渊缘缘员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悦燥皂责藻贼蚤贼蚤增藻 藻枣枣藻糟贼 燥枣 孕蚤泽贼蚤葬 泽贼则葬贼蚤燥贼藻泽 贼燥 则蚤糟藻 葬灶凿 蚤贼泽 蚤皂责葬糟贼泽 燥灶 则蚤糟藻 赠蚤藻造凿 葬灶凿 泽燥蚤造 灶怎贼则蚤藻灶贼泽杂匀耘晕 杂澡蚤糟葬蚤袁 载哉 郧葬燥枣藻灶早袁 在匀粤晕郧 云怎凿燥怎袁 藻贼 葬造 渊缘缘圆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孕澡燥贼燥泽赠灶贼澡藻贼蚤糟 责澡赠泽蚤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藻糟燥造燥早赠 糟澡葬则葬糟贼藻则蚤泽贼蚤糟泽 燥枣 则葬则藻 皂藻凿蚤糟蚤灶葬造 责造葬灶贼泽 月造藻贼蚤造造葬 泽贼则蚤葬贼葬宰哉 酝蚤灶早噪葬蚤袁 蕴陨哉 匀葬蚤袁 杂匀耘晕 在澡蚤躁怎灶袁 藻贼 葬造 渊缘缘猿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孕澡燥贼燥泽赠灶贼澡藻贼蚤糟 则藻泽责燥灶泽藻泽 贼燥 杂燥造葬则 哉灾 则葬凿蚤葬贼蚤燥灶 燥枣 郧则葬糟蚤造葬则蚤葬 造藻皂葬灶藻蚤枣燥则皂蚤泽 糟怎造贼怎则藻凿 怎灶凿藻则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贼藻皂责藻则葬贼怎则藻泽 葬灶凿 悦韵圆糟燥灶糟藻灶贼则葬贼蚤燥灶泽 再粤晕郧 再怎造蚤灶早袁 蕴陨 宰藻蚤袁 悦匀耘晕 宰藻蚤扎澡燥怎袁 藻贼 葬造 渊缘缘猿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栽澡藻 藻枣枣藻糟贼 燥枣 泽燥蚤造 燥曾赠早藻灶 葬增葬蚤造葬遭蚤造蚤贼赠 燥灶 早则藻藻灶澡燥怎泽藻 早葬泽藻泽 藻皂蚤泽泽蚤燥灶 蚤灶 葬 凿燥怎遭造藻 则蚤糟藻 枣蚤藻造凿匝陨晕 载蚤葬燥遭燥袁 蕴陨 再怎忆藻袁 宰粤晕 再怎灶枣葬灶袁 藻贼 葬造 渊缘缘源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灶蚤贼则燥早藻灶 皂葬灶葬早藻皂藻灶贼 燥灶 晕匀猿 增燥造葬贼蚤造蚤扎葬贼蚤燥灶 葬灶凿 灶蚤贼则燥早藻灶 怎泽藻 藻枣枣蚤糟蚤藻灶糟赠 怎灶凿藻则 灶燥鄄贼蚤造造葬早藻 责葬凿凿赠 枣蚤藻造凿泽酝粤 再怎澡怎葬袁 蕴陨哉 月蚤灶早袁 在匀粤晕郧 在澡蚤泽澡藻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缘缘缘远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杂贼怎凿赠 燥灶 糟澡葬则葬糟贼藻则蚤泽贼蚤糟泽 燥枣 灶藻贼 责澡燥贼燥泽赠灶贼澡藻贼蚤糟 则葬贼藻 燥枣 贼憎燥 噪蚤灶凿泽 燥枣 贼则藻藻 泽澡葬责藻 葬灶凿 陨皂责葬糟贼 云葬糟贼燥则泽 蚤灶 运燥则造葬 枣则葬早则葬灶贼 责藻葬则杂哉晕 郧怎蚤造蚤袁 载哉 酝蚤灶袁 蕴陨 允蚤葬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缘缘远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泽葬灶凿 遭怎则蚤葬造 燥灶 早则燥憎贼澡袁 泽怎则增蚤增葬造袁责澡燥贼燥泽赠灶贼澡藻贼蚤糟 葬灶凿 贼则葬灶泽责蚤则葬贼蚤燥灶 责则燥责藻则贼蚤藻泽 燥枣 粤早则蚤燥责澡赠造造怎皂 泽择怎葬则则燥泽怎皂 泽藻藻凿造蚤灶早泽在匀粤韵 匀葬造蚤灶袁 匝哉 匀葬燥袁 在匀韵哉 砸怎蚤造蚤葬灶袁藻贼 葬造 渊缘缘苑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怎泽蚤灶早 责造葬泽贼蚤糟 枣蚤造皂 葬泽 皂怎造糟澡 糟燥皂遭蚤灶藻凿 憎蚤贼澡 遭怎灶糟澡 责造葬灶贼蚤灶早 燥灶 泽燥蚤造 贼藻皂责藻则葬贼怎则藻袁 皂燥蚤泽贼怎则藻 葬灶凿 赠蚤藻造凿 燥枣 泽责则蚤灶早 憎澡藻葬贼 蚤灶 葬泽藻皂蚤鄄葬则蚤凿 葬则藻葬 蚤灶 凿则赠造葬灶凿泽 燥枣 郧葬灶泽怎袁 悦澡蚤灶葬 宰粤晕郧 匀燥灶早造蚤袁 杂韵晕郧 杂澡葬灶早赠燥怎袁 在匀粤晕郧 载怎糟澡藻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缘缘愿园冤噎噎噎噎噎噎噎杂贼怎凿赠 燥灶 泽燥蚤造 葬早早则藻早葬贼藻泽 泽贼葬遭蚤造蚤贼赠 燥枣 皂怎造遭藻则则赠 则蚤凿早藻 蚤灶 砸燥糟噪赠 阅藻泽藻则贼蚤枣蚤糟葬贼蚤燥灶 遭葬泽藻凿 燥灶 蕴藻 月蚤泽泽燥灶灶葬蚤泽 皂藻贼澡燥凿宰粤晕郧 杂葬灶泽澡怎袁 匀哉粤晕郧 载蚤葬灶扎澡蚤袁 杂匀陨 阅燥灶早皂藻蚤袁 藻贼 葬造 渊缘缘愿怨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枣藻则贼蚤造蚤扎葬贼蚤燥灶 燥灶 灶蚤贼则燥早藻灶 造燥泽泽 憎蚤贼澡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枣燥则皂泽 增蚤葬 则怎灶燥枣枣 葬灶凿 泽藻藻责葬早藻 怎灶凿藻则 孕澡赠造造燥泽贼葬糟澡赠 责则葬藻糟燥曾 泽贼葬灶凿泽悦匀耘晕 孕藻蚤责藻蚤袁 宰哉 允蚤葬泽藻灶袁 在匀耘晕郧 载蚤葬燥造燥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缘缘怨怨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悦澡葬则葬糟贼藻则蚤泽贼蚤糟泽 燥枣 责澡赠泽蚤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早则燥怎责泽 燥枣 泽燥蚤造 灶蚤贼则燥早藻灶鄄贼则葬灶泽枣燥则皂蚤灶早 皂蚤糟则燥遭藻泽 蚤灶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增藻早藻贼葬贼蚤燥灶 贼赠责藻泽 蚤灶 贼澡藻 蕴燥藻泽泽 郧怎造造赠则藻早蚤燥灶袁 悦澡蚤灶葬 载陨晕郧 载蚤葬燥赠蚤袁 匀哉粤晕郧 再蚤皂藻蚤袁粤晕 杂澡葬燥泽澡葬灶袁 藻贼 葬造 渊缘远园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增藻早藻贼葬贼蚤燥灶 贼赠责藻泽 燥灶 泽燥蚤造 皂蚤糟则燥遭蚤葬造 遭蚤燥皂葬泽泽 悦袁 晕袁 孕 燥灶 贼澡藻 蕴燥藻泽泽 匀蚤造造赠 粤则藻葬在匀粤韵 栽燥灶早袁再粤晕 匀葬燥袁允陨粤晕郧 再怎藻造蚤袁藻贼 葬造 渊缘远员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陨灶枣造怎藻灶糟藻 燥枣 皂怎造糟澡蚤灶早 皂葬灶葬早藻皂藻灶贼 燥灶 泽燥蚤造 皂蚤糟则燥遭藻 葬灶凿 蚤贼泽 则藻造葬贼蚤燥灶泽澡蚤责 憎蚤贼澡 泽燥蚤造 灶怎贼则蚤藻灶贼 蚤灶 孕澡赠造造燥泽贼葬糟澡赠泽 责则葬藻糟燥曾 泽贼葬灶凿郧哉韵 在蚤憎怎袁 再哉 宰藻灶曾蚤葬灶袁 悦匀耘晕 杂澡怎葬灶早造蚤灶袁 藻贼 葬造 渊缘远圆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耘枣枣藻糟贼 燥枣 则葬蚤灶枣葬造造 燥灶 贼澡藻 泽藻葬泽燥灶葬造 增葬则蚤葬贼蚤燥灶 燥枣 泽燥蚤造 则藻泽责蚤则葬贼蚤燥灶 蚤灶 匀怎造怎灶遭藻则 酝藻葬凿燥憎 杂贼藻责责藻宰粤晕郧 载怎袁 再粤晕 再怎糟澡怎灶袁 再粤晕 砸怎蚤则怎蚤袁 藻贼 葬造 渊缘远猿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杂责葬贼蚤葬造 澡藻贼藻则燥早藻灶藻蚤贼赠 燥枣 枣蚤灶藻 则燥燥贼泽 蚤灶 葬 泽怎遭贼则燥责蚤糟葬造 藻增藻则早则藻藻灶 遭则燥葬凿鄄造藻葬增藻凿 枣燥则藻泽贼 葬灶凿 贼澡藻蚤则 泽葬皂责造蚤灶早 泽贼则葬贼藻早赠 遭葬泽藻凿 燥灶 泽燥蚤造 糟燥则蚤灶早皂藻贼澡燥凿 匀哉粤晕郧 悦澡葬燥糟澡葬燥袁 匀哉粤晕郧 允蚤灶曾怎藻袁 载陨韵晕郧 阅藻糟澡藻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缘远猿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悦澡葬灶早藻泽 燥枣 造藻葬枣 贼则葬蚤贼泽 葬灶凿 宰哉耘 憎蚤贼澡 糟则燥憎灶 澡藻蚤早澡贼 燥枣 枣燥怎则 贼葬造造 贼则藻藻 泽责藻糟蚤藻泽 匀耘 悦澡怎灶曾蚤葬袁蕴陨 允蚤赠怎藻袁 酝耘晕郧 孕蚤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缘远源源冤噎噎噎杂葬责 枣造燥憎 凿赠灶葬皂蚤糟泽 燥枣 孕燥责怎造怎泽 葬造遭葬 蕴援伊孕援贼葬造葬泽泽蚤糟葬 责造葬灶贼葬贼蚤燥灶 蚤灶 葬则蚤凿 凿藻泽藻则贼 葬则藻葬 在匀粤晕郧 允怎灶袁 蕴陨 载蚤葬燥枣藻蚤袁 蕴陨 允蚤葬灶早怎蚤袁藻贼 葬造 渊缘远缘缘冤噎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泽蚤皂怎造葬贼藻凿 贼藻皂责藻则葬贼怎则藻 蚤灶糟则藻葬泽藻 葬灶凿 增葬则赠 造蚤贼贼造藻 择怎葬造蚤贼赠 燥灶 造蚤贼贼藻则 凿藻糟燥皂责燥泽蚤贼蚤燥灶蕴陨哉 砸怎蚤责藻灶早袁 酝粤韵 在蚤躁怎灶袁 蕴陨 载蚤灶早澡怎葬灶袁 藻贼 葬造 渊缘远远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栽澡藻 藻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造藻葬枣 泽贼燥蚤糟澡蚤燥糟澡藻皂蚤泽贼则蚤糟 糟澡葬则葬糟贼藻则泽 燥灶 造蚤贼贼藻则 贼怎则灶燥增藻则 蚤灶 葬灶 葬则蚤凿鄄澡燥贼 增葬造造藻赠 燥枣 允蚤灶泽澡葬 砸蚤增藻则袁 悦澡蚤灶葬再粤晕 月葬灶早早怎燥袁 允陨 在澡燥灶早澡怎葬袁 匀耘 郧怎葬灶早曾蚤燥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缘远远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悦燥皂责葬则蚤泽燥灶 燥枣 糟燥灶糟藻灶贼则葬贼蚤燥灶泽 燥枣 灶燥灶鄄泽贼则怎糟贼怎则葬造 糟葬则遭燥澡赠凿则葬贼藻泽 遭藻贼憎藻藻灶 灶藻憎 贼憎蚤早泽 葬灶凿 燥造凿 遭则葬灶糟澡藻泽 枣燥则 员圆 贼藻皂责藻则葬贼藻 泽责藻糟蚤藻泽在匀粤晕郧 匀葬蚤赠葬灶袁 宰粤晕郧 悦澡怎葬灶噪怎葬灶袁 宰粤晕郧 载蚤灶早糟澡葬灶早 渊缘远苑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悦燥皂遭蚤灶藻凿 藻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则燥燥贼 糟怎贼贼蚤灶早袁 葬怎曾蚤灶 葬责责造蚤糟葬贼蚤燥灶袁 葬灶凿 责燥贼葬泽泽蚤怎皂 枣藻则贼蚤造蚤扎藻则 燥灶 早则燥憎贼澡袁 泽怎早葬则院灶蚤糟燥贼蚤灶藻 则葬贼蚤燥袁 葬灶凿 燥则早葬灶蚤糟 责燥贼葬泽泽蚤鄄怎皂 蚤灶凿藻曾 燥枣 枣造怎藻鄄糟怎则藻凿 贼燥遭葬糟糟燥 宰哉 再葬灶澡怎蚤袁 载哉耘 蕴蚤曾蚤灶袁 载哉 在蚤糟澡藻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缘远愿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责澡燥贼燥责藻则蚤燥凿 葬灶凿 澡蚤早澡 枣葬贼 凿蚤藻贼 燥灶 藻灶藻则早赠 蚤灶贼葬噪藻 葬灶凿 贼澡藻则皂燥早藻灶藻泽蚤泽 蚤灶 枣藻皂葬造藻 粤责燥凿藻皂怎泽 糟澡藻增则蚤藻则蚤郧粤韵 宰藻灶则燥灶早袁在匀哉 宰葬灶造燥灶早袁酝耘晕郧 蕴蚤澡怎葬袁藻贼 葬造 渊缘远怨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凿蚤藻贼葬则赠 糟澡造燥则燥早藻灶蚤糟 葬糟蚤凿 泽怎责责造藻皂藻灶贼葬贼蚤燥灶 燥灶 葬灶贼蚤燥曾蚤凿葬灶贼 泽赠泽贼藻皂 葬灶凿 葬灶贼蚤鄄造燥憎 泽葬造蚤灶蚤贼赠 燥枣 蕴蚤贼燥责藻灶葬藻怎泽 增葬灶灶葬皂藻蚤宰粤晕郧 再怎灶袁 蕴陨 在澡藻灶早袁 蕴陨 允蚤葬灶袁 藻贼 葬造 渊缘苑园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砸藻泽责燥灶泽藻泽 燥枣 凿藻泽藻则贼 责造葬灶贼 凿蚤增藻则泽蚤贼赠袁 糟燥皂皂怎灶蚤贼赠 葬灶凿 蚤灶贼藻则泽责藻糟蚤枣蚤糟 葬泽泽燥糟蚤葬贼蚤燥灶 贼燥 泽燥蚤造 泽葬造蚤灶蚤贼赠 早则葬凿蚤藻灶贼在匀粤晕郧 载怎藻灶蚤袁 蕴譈 郧怎葬灶早澡怎蚤袁 再粤晕郧 载蚤葬燥凿燥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缘苑员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悦燥皂皂怎灶蚤贼赠 糟澡葬则葬糟贼藻则蚤泽贼蚤糟泽 蚤灶 葬 糟澡则燥灶燥泽藻择怎藻灶糟藻 燥枣 噪葬则泽贼 增藻早藻贼葬贼蚤燥灶 蚤灶 酝葬泽澡葬灶 糟燥怎灶贼赠袁 郧怎葬灶早曾蚤宰耘晕 再怎葬灶早怎葬灶早袁 蕴耘陨 蕴蚤择怎灶袁 在匀哉 匀燥灶早早怎葬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缘苑圆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粤泽泽燥糟蚤葬贼蚤燥灶 遭藻贼憎藻藻灶 藻灶增蚤则燥灶皂藻灶贼 葬灶凿 糟燥皂皂怎灶蚤贼赠 燥枣 孕蚤灶怎泽 贼葬蚤憎葬灶藻灶泽蚤泽 蚤灶 阅葬蚤赠怎灶 酝燥怎灶贼葬蚤灶蕴陨哉 允蚤灶枣怎袁在匀哉 阅藻澡怎葬灶早袁蕴粤晕 杂蚤则藻灶袁藻贼 葬造 渊缘苑猿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栽澡藻 凿赠灶葬皂蚤糟泽 燥枣 泽燥蚤造 枣葬怎灶葬 糟燥皂皂怎灶蚤贼赠 凿怎则蚤灶早 造蚤贼贼藻则 凿藻糟燥皂责燥泽蚤贼蚤燥灶 葬贼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责澡藻灶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泽贼葬早藻泽 蚤灶 贼澡藻 泽怎遭贼则燥责蚤糟葬造 藻增藻则早则藻藻灶遭则燥葬凿鄄造藻葬增藻凿 枣燥则藻泽贼泽 蚤灶 杂蚤糟澡怎葬灶 遭葬泽蚤灶 宰粤晕郧 宰藻灶躁怎灶袁 再粤晕郧 宰葬灶择蚤灶袁 栽粤晕 月燥袁 藻贼 葬造 渊缘苑猿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杂藻葬泽燥灶葬造 凿赠灶葬皂蚤糟泽 葬灶凿 糟燥灶贼藻灶贼 燥枣 泽燥蚤造 造葬遭蚤造藻 燥则早葬灶蚤糟 糟葬则遭燥灶 燥枣 皂蚤凿鄄泽怎遭贼则燥责蚤糟葬造 藻增藻则早则藻藻灶 遭则燥葬凿造藻葬增藻凿 枣燥则藻泽贼 凿怎则蚤灶早 灶葬贼怎则葬造 泽怎糟糟藻鄄泽泽蚤燥灶 云粤晕 再怎藻曾蚤灶袁再粤晕郧 再怎泽澡藻灶早袁再粤晕郧 在澡蚤躁蚤藻袁藻贼 葬造 渊缘苑缘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栽澡藻 泽贼燥蚤糟澡蚤燥皂藻贼则蚤糟 糟澡葬则葬糟贼藻则蚤泽贼蚤糟泽 燥枣 悦袁 晕袁 孕 枣燥则 葬则贼蚤枣蚤糟蚤葬造 责造葬灶贼泽 葬灶凿 泽燥蚤造 蚤灶 贼澡藻 澡蚤灶贼藻则造葬灶凿 燥枣 栽葬噪造蚤皂葬噪葬灶 阅藻泽藻则贼蕴陨 悦燥灶早躁怎葬灶袁 蕴耘陨 允蚤葬择蚤葬灶早袁 载哉 载蚤灶憎藻灶袁藻贼 葬造 渊缘苑远园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粤 责则藻造蚤皂蚤灶葬则赠 蚤灶增藻泽贼蚤早葬贼蚤燥灶 燥灶 贼澡藻 责燥责怎造葬贼蚤燥灶 葬灶凿 遭藻澡葬增蚤燥则 燥枣 贼澡藻 栽怎灶凿则葬 杂憎葬灶 渊悦赠早灶怎泽 糟燥造怎皂遭蚤葬灶怎泽冤 蚤灶 孕燥赠葬灶早 蕴葬噪藻阅粤陨 晕蚤葬灶澡怎葬袁 杂匀粤韵 酝蚤灶早择蚤灶袁允陨粤晕郧 蕴蚤澡燥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缘苑远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灶怎贼则蚤藻灶贼 藻灶则蚤糟澡皂藻灶贼 葬灶凿 枣蚤泽澡 泽贼燥糟噪蚤灶早 燥灶 泽怎糟糟藻泽泽蚤燥灶 葬灶凿 凿蚤增藻则泽蚤贼赠 燥枣 责澡赠贼燥责造葬灶噪贼燥灶 糟燥皂皂怎灶蚤贼赠悦匀耘晕 悦澡怎灶袁 蕴陨 杂蚤躁蚤葬袁 载陨粤韵 蕴蚤躁怎葬灶袁 匀粤晕 月燥责蚤灶早 渊缘苑苑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栽澡藻 凿藻责燥泽蚤贼蚤燥灶葬造 藻灶增蚤则燥灶皂藻灶贼 葬灶凿 燥则早葬灶蚤糟 泽藻凿蚤皂藻灶贼 糟燥皂责燥灶藻灶贼 燥枣 阅葬早扎藻 悦燥袁 葬 泽葬造蚤灶藻 造葬噪藻 蚤灶 栽蚤遭藻贼袁 悦澡蚤灶葬蕴陨哉 杂澡葬泽澡葬袁 允陨粤 匝蚤灶曾蚤葬灶袁 蕴陨哉 载蚤枣葬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缘苑愿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杂责葬贼蚤燥贼藻皂责燥则葬造 增葬则蚤葬贼蚤燥灶 燥枣 蚤灶贼藻则葬糟贼蚤灶早 则藻造葬贼蚤燥灶泽澡蚤责泽 葬皂燥灶早 皂怎造贼蚤责造藻 责则燥增蚤泽蚤燥灶蚤灶早 葬灶凿 则藻早怎造葬贼蚤灶早 泽藻则增蚤糟藻泽 燥枣 栽蚤遭藻贼 早则葬泽泽造葬灶凿 藻糟燥泽赠泽鄄贼藻皂 孕粤晕 再蚤灶早袁 载哉 在藻灶早则葬灶早袁 再哉 悦澡藻灶早择怎灶袁 藻贼 葬造 渊缘苑怨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杂责葬贼蚤葬造 凿蚤泽贼则蚤遭怎贼蚤燥灶 燥枣 凿蚤泽泽造燥增藻凿 葬皂蚤灶燥 葬糟蚤凿泽 蚤灶 蕴葬噪藻 栽葬蚤澡怎袁 悦澡蚤灶葬 再粤韵 载蚤灶袁 在匀哉 郧怎葬灶早憎藻蚤袁 郧粤韵 郧怎葬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缘愿园圆冤噎噎噎噎砸杂鄄 葬灶凿 郧陨杂鄄遭葬泽藻凿 泽贼怎凿赠 燥灶 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枣怎灶糟贼蚤燥灶 则藻早蚤燥灶葬造蚤扎葬贼蚤燥灶 蚤灶 贼澡藻 悦澡葬燥澡怎 蕴葬噪藻 月葬泽蚤灶袁 粤灶澡怎蚤 孕则燥增蚤灶糟藻袁 悦澡蚤灶葬宰粤晕郧 悦澡怎葬灶澡怎蚤袁 宰哉 蕴蚤袁 宰粤晕郧 载蚤灶赠怎葬灶袁 藻贼 葬造 渊缘愿园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栽则藻灶凿泽 燥枣 泽责则蚤灶早 皂葬蚤扎藻 责澡藻灶燥责澡葬泽藻泽 葬灶凿 泽责葬贼蚤燥鄄贼藻皂责燥则葬造 则藻泽责燥灶泽藻泽 贼燥 贼藻皂责藻则葬贼怎则藻 蚤灶 贼澡则藻藻 责则燥增蚤灶糟藻泽 燥枣 晕燥则贼澡藻葬泽贼 悦澡蚤灶葬 凿怎则蚤灶早贼澡藻 责葬泽贼 圆园 赠藻葬则泽 蕴陨 在澡藻灶早早怎燥袁 再粤晕郧 孕藻灶早袁 栽粤晕郧 匀怎葬躁怎灶袁 藻贼 葬造 渊缘愿员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杂责藻糟蚤藻泽 泽藻造藻糟贼蚤燥灶 枣燥则 造葬灶凿泽糟葬责藻 则藻澡葬遭蚤造蚤贼葬贼蚤燥灶 葬灶凿 贼澡藻蚤则 则藻泽责燥灶泽藻 贼燥 藻灶增蚤则燥灶皂藻灶贼葬造 枣葬糟贼燥则泽 蚤灶 孕燥赠葬灶早 蕴葬噪藻 憎藻贼造葬灶凿泽载陨耘 阅燥灶早皂蚤灶早袁 允陨晕 郧怎燥澡怎葬袁 在匀韵哉 再葬灶早皂蚤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缘愿圆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栽藻皂责燥则葬造 葬灶凿 泽责葬贼蚤葬造 责葬贼贼藻则灶 燥枣 贼澡藻 责澡赠贼燥责造葬灶噪贼燥灶 遭蚤燥皂葬泽泽 蚤灶 贼澡藻 孕藻葬则造 砸蚤增藻则 阅藻造贼葬 宰粤晕郧 悦澡葬燥袁 蕴陨 载蚤灶澡怎蚤袁 蕴粤陨 在蚤灶蚤袁 藻贼 葬造 渊缘愿猿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杂责葬贼蚤燥鄄贼藻皂责燥则葬造 凿赠灶葬皂蚤糟泽 燥枣 造葬灶凿 怎泽藻 辕 造葬灶凿 糟燥增藻则 葬灶凿 蚤贼泽 凿则蚤增蚤灶早 枣燥则糟藻泽 蚤灶 晕葬灶躁蚤灶早 枣则燥皂 员怨怨缘 贼燥 圆园园愿允陨粤 月葬燥择怎葬灶袁宰粤晕郧 悦澡藻灶早袁匝陨哉 耘则枣葬 渊缘愿源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悦澡葬灶早藻泽 燥枣 燥则早葬灶蚤糟 糟葬则遭燥灶 葬灶凿 蚤贼泽 造葬遭蚤造藻 枣则葬糟贼蚤燥灶泽 蚤灶 贼燥责泽燥蚤造 憎蚤贼澡 葬造贼蚤贼怎凿藻 蚤灶 泽怎遭葬造责蚤灶藻鄄葬造责蚤灶藻 葬则藻葬 燥枣 泽燥怎贼澡憎藻泽贼藻则灶 悦澡蚤灶葬匝陨晕 允蚤澡燥灶早袁 宰粤晕郧 匝蚤灶袁 杂哉晕 匀怎蚤 渊缘愿缘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栽澡藻 糟葬则遭燥灶 泽蚤灶噪 燥枣 怎则遭葬灶 枣燥则藻泽贼泽 葬灶凿 藻枣枣蚤糟葬糟赠 燥灶 燥枣枣泽藻贼贼蚤灶早 藻灶藻则早赠 糟葬则遭燥灶 藻皂蚤泽泽蚤燥灶泽 枣则燥皂 糟蚤贼赠 蚤灶 郧怎葬灶早扎澡燥怎在匀韵哉 允蚤葬灶袁 载陨粤韵 砸燥灶早遭燥袁 在匀哉粤晕郧 悦澡葬灶早憎藻蚤袁 藻贼 葬造 渊缘愿远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郧则燥怎灶凿憎葬贼藻则 泽葬造贼 糟燥灶贼藻灶贼 糟澡葬灶早藻 葬灶凿 蚤贼泽 泽蚤皂怎造葬贼蚤燥灶 遭葬泽藻凿 燥灶 皂葬糟澡蚤灶藻 造藻葬则灶蚤灶早 皂燥凿藻造 蚤灶 澡蚤灶贼藻则造葬灶凿泽 燥枣 栽葬噪造蚤皂葬噪葬灶 阅藻泽藻则贼云粤晕 允蚤灶早造燥灶早袁 蕴陨哉 匀葬蚤造燥灶早袁 蕴耘陨 允蚤葬择蚤葬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缘愿苑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粤灶葬造赠泽蚤泽 燥枣 糟燥燥则凿蚤灶葬贼蚤燥灶 凿藻早则藻藻 遭藻贼憎藻藻灶 怎则遭葬灶 凿藻增藻造燥责皂藻灶贼 葬灶凿 憎葬贼藻则 则藻泽燥怎则糟藻泽 责燥贼藻灶贼蚤葬造泽 蚤灶 葬则蚤凿 燥葬泽蚤泽 糟蚤贼赠载陨粤 云怎择蚤葬灶早袁栽粤晕郧 匀燥灶早袁再粤晕郧 阅藻早葬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缘愿愿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悦燥灶泽贼则怎糟贼蚤灶早 葬灶 葬泽泽藻泽泽皂藻灶贼 蚤灶凿蚤糟藻泽 泽赠泽贼藻皂 贼燥 葬灶葬造赠扎藻 蚤灶贼藻早则葬贼藻凿 则藻早蚤燥灶葬造 糟葬则则赠蚤灶早 糟葬责葬糟蚤贼赠 蚤灶 贼澡藻 糟燥葬泽贼葬造 扎燥灶藻泽院 葬 糟葬泽藻 蚤灶 晕葬灶贼燥灶早宰耘陨 悦澡葬燥袁 再耘 杂澡怎枣藻灶早袁 郧哉韵 在澡燥灶早赠葬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缘愿怨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云蚤泽澡 泽责藻糟蚤藻泽 凿蚤增藻则泽蚤贼赠 蚤灶 在澡燥灶早躁蚤藻泽澡葬灶 陨泽造葬灶凿泽 酝葬则蚤灶藻 孕则燥贼藻糟贼藻凿 粤则藻葬 渊酝孕粤冤 蕴陨粤晕郧 允怎灶袁 载哉 匀葬灶曾蚤葬灶早袁 宰粤晕郧 宰藻蚤凿蚤灶早 渊缘怨园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阅蚤泽贼则蚤遭怎贼蚤燥灶 葬灶凿 造燥灶早鄄贼藻则皂 糟澡葬灶早藻泽 燥枣 灶藻贼鄄责澡赠贼燥责造葬灶噪贼燥灶 蚤灶 贼澡藻 贼蚤凿葬造 枣则藻泽澡憎葬贼藻则 藻泽贼怎葬则赠 燥枣 悦澡葬灶早躁蚤葬灶早 凿怎则蚤灶早 憎藻贼 泽藻葬泽燥灶允陨粤晕郧 在澡蚤遭蚤灶早袁 蕴陨哉 允蚤灶早躁蚤灶早袁 蕴陨 匀燥灶早造蚤葬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缘怨员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杂贼怎凿赠 燥枣 怎则遭葬灶 皂藻贼葬遭燥造蚤糟 泽贼则怎糟贼怎则藻 遭葬泽藻凿 燥灶 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灶藻贼憎燥则噪院 葬 糟葬泽藻 泽贼怎凿赠 燥枣 阅葬造蚤葬灶蕴陨哉 郧藻灶早赠怎葬灶袁 再粤晕郧 在澡蚤枣藻灶早袁 悦匀耘晕 月蚤灶袁 藻贼 葬造 渊缘怨圆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云葬糟贼燥则泽 蚤灶枣造怎藻灶糟蚤灶早 燥枣 则藻泽蚤凿藻灶贼泽忆 贼燥造藻则葬灶糟藻 贼燥憎葬则凿泽 憎蚤造凿 遭燥葬则 蚤灶 葬灶凿 灶藻葬则 灶葬贼怎则藻 则藻泽藻则增藻院 栽葬噪蚤灶早 贼澡藻 匀藻蚤造燥灶早躁蚤葬灶早 云藻灶早澡怎葬灶早泽澡葬灶晕葬贼怎则藻 砸藻泽藻则增藻 葬泽 贼澡藻 藻曾葬皂责造藻 载哉 云藻蚤袁悦粤陨 栽蚤躁蚤怎袁允哉 悦怎灶赠燥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缘怨猿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匀藻则凿泽皂藻灶忆泽 憎蚤造造蚤灶早灶藻泽泽 贼燥 责葬则贼蚤糟蚤责葬贼藻 蚤灶 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责则燥贼藻糟贼蚤燥灶 蚤灶 杂葬灶躁蚤葬灶早赠怎葬灶 砸藻早蚤燥灶袁 悦澡蚤灶葬蕴陨 匀怎蚤皂藻蚤袁 在匀粤晕郧 粤灶造怎袁宰粤晕郧 杂澡葬灶袁藻贼 葬造 渊缘怨源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粤灶葬造赠泽蚤泽 燥枣 枣蚤则泽贼 枣造怎泽澡 蚤灶 则葬蚤灶枣葬造造 则怎灶燥枣枣 蚤灶 杂澡藻灶赠葬灶早 怎则遭葬灶 糟蚤贼赠 蕴陨 悦澡怎灶造蚤灶袁 蕴陨哉 酝蚤葬燥袁 匀哉 再怎葬灶皂葬灶袁 藻贼 葬造 渊缘怨缘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圆远怨缘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猿猿卷摇
叶生态学报曳圆园员猿年征订启事
叶生态学报曳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袁中国生态学学会尧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生态学
高级专业学术期刊袁创刊于 员怨愿员年袁报道生态学领域前沿理论和原始创新性研究成果遥 坚持野百花齐放袁百家
争鸣冶的方针袁依靠和团结广大生态学科研工作者袁探索生态学奥秘袁为生态学基础理论研究搭建交流平台袁
促进生态学研究深入发展袁为我国培养和造就生态学科研人才和知识创新服务尧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遥
叶生态学报曳主要报道生态学及各分支学科的重要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原始创新性科研成果遥 特别欢
迎能反映现代生态学发展方向的优秀综述性文章曰研究简报曰生态学新理论尧新方法尧新技术介绍曰新书评价和
学术尧科研动态及开放实验室介绍等遥
叶生态学报曳为半月刊袁大 员远开本袁猿园园页袁国内定价 怨园元 辕册袁全年定价 圆员远园元遥
国内邮发代号院愿圆鄄苑袁国外邮发代号院酝远苑园
标准刊号院陨杂杂晕 员园园园鄄园怨猿猿摇 摇 悦晕 员员鄄圆园猿员 辕 匝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袁也可直接与编辑部联系购买遥 欢迎广大科技工作者尧科研单位尧高等院校尧图书
馆等订阅遥
通讯地址院 员园园园愿缘 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员愿号摇 电摇 摇 话院 渊园员园冤远圆怨源员园怨怨曰 远圆愿源猿猿远圆
耘鄄皂葬蚤造院 泽澡藻灶早贼葬蚤曾怎藻遭葬燥岳 则糟藻藻泽援葬糟援糟灶摇 网摇 摇 址院 憎憎憎援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援糟灶
本期责任副主编摇 陈利顶摇 摇 摇 编辑部主任摇 孔红梅摇 摇 摇 执行编辑摇 刘天星摇 段摇 靖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渊杂匀耘晕郧栽粤陨摇 载哉耘月粤韵冤渊半月刊摇 员怨愿员年 猿月创刊冤
第 猿猿卷摇 第 员愿期摇 渊圆园员猿年 怨月冤
粤悦栽粤 耘悦韵蕴韵郧陨悦粤 杂陨晕陨悦粤摇渊杂藻皂蚤皂燥灶贼澡造赠袁杂贼葬则贼藻凿 蚤灶 员怨愿员冤摇灾燥造郾 猿猿摇 晕燥郾 员愿 渊杂藻责贼藻皂遭藻则袁 圆园员猿冤
编摇 摇 辑摇 叶生态学报曳编辑部
地址院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员愿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园愿缘
电话院渊园员园冤远圆怨源员园怨怨憎憎憎援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援糟灶泽澡藻灶早贼葬蚤曾怎藻遭葬燥岳 则糟藻藻泽援葬糟援糟灶
主摇 摇 编摇 王如松
主摇 摇 管摇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摇 摇 办摇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地址院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员愿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园愿缘
出摇 摇 版摇
摇 摇 摇 摇 摇 地址院北京东黄城根北街 员远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苑员苑
印摇 摇 刷摇 北京北林印刷厂
发 行摇
地址院东黄城根北街 员远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苑员苑
电话院渊园员园冤远源园猿源缘远猿耘鄄皂葬蚤造院躁燥怎则灶葬造岳 糟泽责早援灶藻贼
订摇 摇 购摇 全国各地邮局
国外发行摇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地址院北京 猿怨怨信箱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园源源
广告经营
许 可 证摇 京海工商广字第 愿园员猿号
耘凿蚤贼藻凿 遭赠摇 耘凿蚤贼燥则蚤葬造 遭燥葬则凿 燥枣
粤悦栽粤 耘悦韵蕴韵郧陨悦粤 杂陨晕陨悦粤
粤凿凿院员愿袁杂澡怎葬灶早择蚤灶早 杂贼则藻藻贼袁匀葬蚤凿蚤葬灶袁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愿缘袁悦澡蚤灶葬
栽藻造院渊园员园冤远圆怨源员园怨怨
憎憎憎援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援糟灶
泽澡藻灶早贼葬蚤曾怎藻遭葬燥岳 则糟藻藻泽援葬糟援糟灶
耘凿蚤贼燥则鄄蚤灶鄄糟澡蚤藻枣摇 宰粤晕郧 砸怎泽燥灶早
杂怎责藻则增蚤泽藻凿 遭赠摇 悦澡蚤灶葬 粤泽泽燥糟蚤葬贼蚤燥灶 枣燥则 杂糟蚤藻灶糟藻 葬灶凿 栽藻糟澡灶燥造燥早赠
杂责燥灶泽燥则藻凿 遭赠摇 耘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杂燥糟蚤藻贼赠 燥枣 悦澡蚤灶葬
砸藻泽藻葬则糟澡 悦藻灶贼藻则 枣燥则 耘糟燥鄄藻灶增蚤则燥灶皂藻灶贼葬造 杂糟蚤藻灶糟藻泽袁 悦粤杂
粤凿凿院员愿袁杂澡怎葬灶早择蚤灶早 杂贼则藻藻贼袁匀葬蚤凿蚤葬灶袁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愿缘袁悦澡蚤灶葬
孕怎遭造蚤泽澡藻凿 遭赠摇 杂糟蚤藻灶糟藻 孕则藻泽泽
粤凿凿院员远 阅燥灶早澡怎葬灶早糟澡藻灶早早藻灶 晕燥则贼澡 杂贼则藻藻贼袁
月藻蚤躁蚤灶早摇 员园园苑员苑袁悦澡蚤灶葬
孕则蚤灶贼藻凿 遭赠摇 月藻蚤躁蚤灶早 月藻蚤 蕴蚤灶 孕则蚤灶贼蚤灶早 匀燥怎泽藻袁
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愿猿袁悦澡蚤灶葬
阅蚤泽贼则蚤遭怎贼藻凿 遭赠摇 杂糟蚤藻灶糟藻 孕则藻泽泽
粤凿凿院员远 阅燥灶早澡怎葬灶早糟澡藻灶早早藻灶 晕燥则贼澡
杂贼则藻藻贼袁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苑员苑袁悦澡蚤灶葬
栽藻造院渊园员园冤远源园猿源缘远猿
耘鄄皂葬蚤造院躁燥怎则灶葬造岳 糟泽责早援灶藻贼
阅燥皂藻泽贼蚤糟 摇 摇 粤造造 蕴燥糟葬造 孕燥泽贼 韵枣枣蚤糟藻泽 蚤灶 悦澡蚤灶葬
云燥则藻蚤早灶 摇 摇 悦澡蚤灶葬 陨灶贼藻则灶葬贼蚤燥灶葬造 月燥燥噪 栽则葬凿蚤灶早
悦燥则责燥则葬贼蚤燥灶
粤凿凿院孕援韵援月燥曾 猿怨怨 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源源袁悦澡蚤灶葬
摇 陨杂杂晕 员园园园鄄园怨猿猿悦晕 员员鄄圆园猿员 辕 匝 国内外公开发行 国内邮发代号 愿圆鄄苑 国外发行代号 酝远苑园 定价 怨园郾 园园元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