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
摇 摇 摇 摇 摇 生 态 学 报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渊杂匀耘晕郧栽粤陨 载哉耘月粤韵冤
摇 摇 第 猿源卷 第 员员期摇 摇 圆园员源年 远月摇 渊半月刊冤
目摇 摇 次
前沿理论与学科综述
土壤大孔隙流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高朝侠袁徐学选袁赵娇娜袁等 渊圆愿园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能源基地生态修复
我国大型煤炭基地建设的生态恢复技术研究综述 吴摇 钢袁魏摇 东袁周政达袁等 渊圆愿员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国家大型煤电基地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研究要要要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煤电基地为例
魏摇 东袁全摇 元袁王辰星袁等 渊圆愿圆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基于 阅孕杂陨砸模型的国家大型煤电基地生态效应评估指标体系 周政达袁王辰星袁付摇 晓袁等 渊圆愿猿园冤噎噎噎噎
西部干旱区煤炭开采环境影响研究 雷少刚袁卞正富 渊圆愿猿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露天煤矿区生态风险受体分析要要要以内蒙古平庄西露天煤矿为例 高摇 雅袁陆兆华袁魏振宽袁等 渊圆愿源源冤噎噎噎
草原区矿产开发对景观格局和初级生产力的影响要要要以黑岱沟露天煤矿为例
康萨如拉袁牛建明袁张摇 庆袁等 渊圆愿缘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三七对土壤中镉尧铬尧铜尧铅的累积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 林龙勇袁阎秀兰袁廖晓勇袁等 渊圆愿远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某焦化场地土壤中多环芳烃分布的三维空间插值研究 刘摇 庚袁毕如田袁权摇 腾袁等 渊圆愿苑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个体与基础生态
杉木人工混交林对土壤铝毒害的缓解作用 雷摇 波袁刘 摇 彬袁罗承德袁等 渊圆愿愿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基于 啄员缘晕稳定同位素分析的人工防护林大型土壤动物营养级研究 张淑花袁张雪萍 渊圆愿怨圆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铅镉抗性菌株 允月员员强化植物对污染土壤中铅镉的吸收 金忠民袁沙摇 伟袁刘丽杰袁等 渊圆怨园园冤噎噎噎噎噎噎噎
陕北地区石油污染土壤中不动杆菌属的筛选尧鉴定及降解性能 王摇 虎袁吴玲玲袁周立辉袁等 渊圆怨园苑冤噎噎噎噎
祁连山高山植物根际土放线菌生物多样性 马爱爱袁徐世健袁敏玉霞袁等 渊圆怨员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新疆沙冬青 粤酝和 阅杂耘真菌的空间分布 姜摇 桥袁贺学礼袁陈伟燕袁等 渊圆怨圆怨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聚糠萘水剂对不同积温带玉米花后叶片氮同化的影响 高摇 娇袁董志强袁徐田军袁等 渊圆怨猿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内蒙古河套灌区玉米与向日葵霜冻的关键温度 王海梅袁侯摇 琼袁云文丽袁等 渊圆怨源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四种类型栓皮栎栲胶含量 尹艺凝袁张文辉袁何景峰袁等 渊圆怨缘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食物胁迫对翅二型丽斗蟋飞行肌和繁殖发育的影响 吴红军袁赵吕权袁曾摇 杨袁等 渊圆怨远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颜色对梨小食心虫产卵选择性的影响 杨小凡袁马春森袁范摇 凡袁等 渊圆怨苑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缓释单萜类挥发物对落叶松毛虫行为及落叶松主要防御蛋白的影响 林摇 健袁刘文波袁孟昭军袁等 渊圆怨苑愿冤噎噎
种群尧群落和生态系统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植被恢复格局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胡婵娟 袁郭摇 雷 袁刘国华 渊圆怨愿远冤噎噎噎噎噎噎
刺参池塘底质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 闫法军袁田相利袁董双林袁等 渊圆怨怨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基于 阅郧郧耘技术的茯砖茶发花过程细菌群变化分析 刘石泉袁胡治远袁赵运林 渊猿园园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景观尧区域和全球生态
中国区域间隐含碳排放转移 刘红光袁范晓梅 渊猿园员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西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主要林分 缘园年碳汇潜力 姚摇 平袁 陈先刚袁周永锋袁等 渊猿园圆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青海湖流域草地植被动态变化趋势下的物候时空特征 李广泳袁李小雁袁赵国琴袁等 渊猿园猿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黑龙江省温带森林火灾碳排放的计量估算 魏书精袁罗碧珍袁孙摇 龙袁等 渊猿园源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三峡库区森林植被气候生产力模拟 潘摇 磊袁肖文发袁唐万鹏袁等 渊猿园远源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三峡水库支流拟多甲藻水华的形成机制 朱爱民袁李嗣新袁胡摇 俊袁等 渊猿园苑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流域库坝工程开发的生物多样性敏感度分区 李亦秋袁鲁春霞袁邓摇 欧袁等 渊猿园愿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城乡与社会生态
基于集对分析的京津冀区域可持续发展协调能力评价 檀菲菲袁张摇 萌袁李浩然袁等 渊猿园怨园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江西省自然保护区发展布局空缺分析 黄志强袁陆摇 林袁 戴年华袁等 渊猿园怨怨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经济指数评价 黄和平袁彭小琳 袁孔凡斌袁等 渊猿员园苑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基于有害干扰的中国省域森林生态安全评价 刘心竹袁米摇 锋袁张摇 爽袁等 渊猿员员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期刊基本参数院悦晕 员员鄄圆园猿员 辕 匝鄢员怨愿员鄢皂鄢员远鄢猿圆愿鄢扎澡鄢孕鄢 预 怨园郾 园园鄢员缘员园鄢猿缘鄢圆园员源鄄园远
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
封面图说院 三峡库区森林植被要要要三峡地区属亚热带区域袁山高坡陡尧地形复杂尧物种丰富袁森林是其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袁
其面积占到库区总面积的 猿苑豫左右袁库区内现有森林可初步分为 圆 个植被型组袁愿 个植被型袁员愿 个群系组袁源源 个群
系袁员园圆个群丛袁主要树种有马尾松尧杉树尧柏树等袁低海拔处多为落叶阔叶林尧常绿阔叶林袁较高海拔分布有针阔混交
林尧针叶混交林尧灌木林等袁人工林主要有经济林尧竹林等遥 对三峡库区森林气候生产力进行模拟袁分析库区森林植
被的生产力并进行预测袁可以为三峡库区的生态建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遥
彩图及图说提供院 陈建伟教授摇 北京林业大学摇 耘鄄皂葬蚤造院 糟蚤贼藻泽援糟澡藻灶躁憎岳 员远猿援糟燥皂
第 34 卷第 11 期
2014年 6月
生 态 学 报
ACTA ECOLOGICA SINICA
Vol.34,No.11
Jun.,2014
http: / / www.ecologica.cn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1421)
收稿日期:2013鄄01鄄22; 摇 摇 网络出版日期:2014鄄03鄄07
*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E鄄mail: xuxuexuan@ nwsuaf.edu.cn
DOI: 10.5846 / stxb201301220126
高朝侠,徐学选,赵娇娜,赵传普,张少妮.土壤大孔隙流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生态学报,2014,34(11):2801鄄2811.
Gao Z X,Xu X X,Zhao J N, Zhao C P, Zhang S N.Review on macropore flow in soil.Acta Ecologica Sinica,2014,34(11):2801鄄2811.
土壤大孔隙流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高朝侠1,徐学选1,2,*,赵娇娜3,赵传普1,张少妮2
(1. 中国科学院 水利部 水土保持研究所, 杨凌摇 712100; 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水土保持研究所,杨凌摇 712100;
3. 襄禹水利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邢台摇 054000)
摘要:大孔隙流方面的研究是土壤水运动机理由均质走向非均质领域的标志而成为土壤物理学学目前的研究热点,研究成果对
评估土壤污染物风险、确定灌溉、施肥、以及种植作物方案等提供理论依据。 围绕大孔隙的分类标准、大孔隙流的影响因素、土
壤大孔隙流量化方法 3个方面综合介绍了土壤大孔隙流的研究现状,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旨在
为深入研究大孔隙流提供新的思路及参考。
关键词:大孔隙流;影响因素;量化方法;发展趋势
Review on macropore flow in soil
GAO Zhaoxia1,XU Xuexuan1, 2, *,ZHAO Jiaona3, ZHAO Chuanpu1, ZHANG Shaoni2
1 Institut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and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Yangling 712100, China
2 Institut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Northwest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y,Yangling 712100, China
3 Xiangyu Water Conservancy Survey and Design Limited Company, Xingtai 054000, China
Abstract: Macropore flow is a natural and ubiquitous phenomenon in soil environment. Research on macropore flow involves
studying mechanisms of soil water movement from homogeneous to heterogeneous fields, so it has become research focus in
soil physical science. Understanding of mechanisms on macropore flow would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for irrigation,
fertilization, crops planting and pollution tendency simulating. This paper introduces present research situation of macropore
flow from classification standard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the deficiency of present research and
research directions are discussed.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provide some new ideas for deeply studying macropore flow.
Key Words: macropore flow;influencing factors;quantification methods;prognosis
摇 摇 土壤是天然的过滤器及净化器,其性质往往决
定了土壤持水数量以及地下水的质量。 人们通常认
为,土壤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自净能力,进入土壤中
的污染物,通过土壤本身吸附、分解、迁移、转化等自
然作用,可以使污染物浓度降低甚至消失。 然而,大
量的研究表明[1鄄2],即使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没有超
过土壤的自净能力,也会对深部土壤和地下水造成
污染。 甚至还有学者认为,即使是一些迁移性小、降
解周期短、残留量低的农业化学物质仍然能在地下
水中监测到[3鄄4]。 因此可推断,必然存在另外一种机
制,驱使着水及溶质向土壤深部快速运移,这便是优
先流。 早在 1989 年 Monte Verita 研讨会上,参会的
17名科学家已经达成共识[5]:优先流是普遍存在
的,研究优先流意义重大。 随后引起了诸多学者的
关注,大量的田间试验以及室内模拟试验从此展开。
大孔隙流是优先流的一种,土壤大孔隙中的水
http: / / www.ecologica.cn
流可以绕过周围大部分土壤基质并且短时间内到达
土壤深层, 产生大孔隙流,此时的非均质流不再符
合达西定律,土壤水分的流速和流量远大于达西定
律描述下的运动特性[6]。 大孔隙的存在具有两面
性,一方面,大孔隙加快了地下水的响应速度,减少
了地表径流,另外大孔隙增加了土壤的通气性,促进
了根系生长,提高了作物产量,同时,透气性增强了
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有利于植物残渣、农药以及污
染物的分解[7];另一方面,地表垃圾渗滤液、污染物
等可通过大孔隙快速到达深层土壤及地下水中,危
害人类健康,对于农业生产中施放到土壤表面的营
养物质或化学物质来讲,则来不及被土壤基质吸附
和被植物利用,造成了肥料利用率降低以及地下水
的污染[8]。 本文将着重介绍土壤大孔隙流的研究现
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旨在为深入研究大孔隙流
提供一定的参考。
1摇 大孔隙分类
土壤中大孔隙的存在,导致水分入渗时湿润锋
动力学的不稳定性从而产生大孔隙流[9]。 对土壤孔
隙的分类研究及定量观测有利于大孔隙流运移机制
的理解。 目前,人们普遍接受的大孔隙分类标准有
两种:一是基于大孔隙成因,二是基于大孔隙形态。
1.1摇 基于大孔隙成因分类
根据大孔隙成因,大孔隙一般分为生物性孔隙
和非生物性孔隙。 生物孔隙又可细分为根孔及土壤
动物孔隙,非生物孔隙包括裂隙、团聚体间的孔
隙等[9]。
1.1.1摇 生物性孔隙
Hursh等[10]指出在森林土壤中每年植物根系的
腐烂都会形成较多的连续性开放孔道,其间具有快
速的水流,这就是植物根孔。 植物根孔在森林土壤
中大约可以占到土壤孔隙 35%,并随深度增加而下
降。 由植物根系形成错综复杂的孔隙网络通道,显
著影响水分及溶质在土壤中的运动,是形成大孔隙
流的重要机制。 Li 等[11]人工栽培玉米及紫花苜蓿
形成自然植物根孔,通过 NO-3 的穿透试验发现根系
对 NO-3 的迁移有重要影响。 Noguchi等[12]利用白色
涂料研究热带森林土壤大孔隙的水流模式,发现植
物根系区亦是染料集中区。 荐圣淇等[13]同样指出
染色等级高以及染色面积大的区域一般出现在根系
密度较大的池方,因此可推断根系为染料提供了优
先迁移的通道。 根孔包含活体植物根系在生长过程
中与土壤之间形成的孔隙(活孔)以及植物根系死亡
腐败后在土壤中形成的孔道(死孔) [14]。 其中死孔
对水分传导及溶质运移具有重要地位[15鄄18]。
Mitchell等[19]研究了膨胀土的孔隙分布及对土壤下
渗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示踪剂经活根可以下渗 16
cm,而经死根却能下渗 55 cm。 也有学者认为活根
本身不具备水分传导的功能,之所以能进行水分传
导原因在于根系穿插过程土壤收缩而形成了
裂缝[13,15,19]。
植物根系、枯枝落叶、土壤中的有机质通常是土
壤动物食物的来源,因此由土壤动物形成的大孔隙
经常与植物根孔相互交错并且可连通到土壤表面。
土壤动物的活动(如地鼠、蚯蚓、蚂蚁等)形成的孔隙
基本是管状的,大小在 1—50 mm 之间,主要集中于
土壤表层[20]。 在潮湿地区,蚯蚓活动可产生大量的
虫孔, 尤其是 anecic 蚯蚓物种中的 Lumbricus
terrestris蚯蚓,每平方米可以产生几百个管状孔隙,
直径在 2—12 mm 之间,扭曲度在 1.1—1.2 之间,并
且可以不顾中间层的抵抗,直接从表面连通到心土
层[21]。 而表层中的蚯蚓物种,往往产生的是临时性
的虫孔,方向随机,扭曲度大并且多分枝[22]。 Cey
等[23]指出在加拿大西南部 Ontario 区部分饱和土壤
中,蚯蚓孔隙占到总孔隙的 85%,最大深度可达
1郾 2—1.4 m。 蚂蚁活动产生的大孔隙, 直径一般在
2—50 mm, 深度至少 1 m[24]。
植物的生长、土壤动物觅食与排泄处于不断的
运动之中,从而使土壤大孔隙的研究更为复杂。
Meek[15]等发现紫花苜蓿在生长过程中,下渗速率呈
现先下降再上升的特点。 原因在于植物在生长过程
中,根系的穿插堵塞了原有的孔隙,破坏了孔隙的连
通性,从而使下渗速率降低,但随着根系的腐烂,死
孔数量明显增加,下渗速率升高。 Mitchell[19]等应用
亮蓝染色,发现有些孔隙边壁上未被染色,孔隙中间
的团聚体呈现蓝色,推测该孔隙是蚯蚓在染色过程
中形成的新的孔隙,之间蓝色团聚体为蚯蚓的排
泄物。
1.1.2摇 非生物性孔隙
非生物性孔隙是指土壤在水力等外力作用下产
生的孔隙。 如冻融、干湿交替产生的裂隙、化学风化
2082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4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溶解而产生的空洞、亚表层流的侵蚀产生的土壤管
道、耕作形成的暗洞以及产生于破碎心土层的孔
隙[25]。 其中以裂隙的研究较多。 区自清等[26]认为
冻融交替和干湿交替均可使土壤产生大孔隙和优先
水流,并且冻融交替的影响更显著。 裂隙也受成土
过程的影响,土壤越熟化,有机质含量越高,裂隙的
密度越小。 刘目兴[27]等发现三峡库区低山针叶林
土壤剖面的下渗深度最大,主要原因在于该区土壤
存在母岩裂隙。 裂隙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升高,表层
孔隙数量会明显降低,连通性亦会随之降低[28]。
1.2摇 基于大孔隙形态分类
基于大孔隙形态划分,基本上可以划分为 3
类[29]:由洞穴动物和腐烂植物根系形成的管状孔
隙;由干湿、冻融等物理过程形成的裂缝;由耕作和
动物产生的团聚体间的不规则孔隙。
1.2.1摇 管状孔隙
管状孔隙近似圆柱状孔隙,包含无分支、有分支
的以及网络状的孔隙。 植物根孔和土壤动物形成的
土壤孔隙基本上都是管状的,并且内壁通常光滑,植
物的腐烂或动物的吞食排泄使得孔隙壁上的土壤有
机质含量往往高于土壤基质[30]。
1.2.2摇 裂缝
裂隙常不连续,而是由被一些斜裂隙所分割的
长形碎段所组成。 李德成[31]等发现土壤总孔隙中
直径较大的部分主要由裂隙构成,直径较小的部分
则由其它类型孔隙和裂隙共同构成,土体中其它类
型的孔隙直径分布曲线类似对数正态分布,而裂隙
直径分布曲线是不规则的。 Cherkov 等[32]研究发现
膨胀土裂隙的扭曲度在 1.5—2.2 之间,连通性随着
深度的增加而减小。
1.2.3摇 不规则孔隙
不规则孔隙其形状和大小无规律可循,形态各
异,孔隙壁呈棱角形亦或平缓弯曲形、粗糙亦或平
滑。 主要是由于土壤的团聚作用形成的,通常植物
根孔、虫孔等富含丰富的有机物为土壤发生团聚作
用奠定一定的基础。 另外,土壤动物觅食与排泄、化
学风化溶解、亚表层流的侵蚀、耕作等也会形成不规
则孔隙。
2摇 大孔隙流的影响因素
2.1摇 土壤性质
土壤性质,如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容重、孔
隙率、饱和导水率、有机质含量等均会影响到大孔隙
流[33]。 相对于粗质土壤而言,细质土壤水流运动的
非均 匀 程 度 更 高, 优 先 流 特 征 更 明 显[34鄄35]。
Flury[36鄄37]发现结构性好的土壤的染色深度远大于结
构性差的土壤。 陈效民等[38]研究了太湖地区主要
水稻土的大孔隙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发现大孔隙的
含量与土壤容重、孔隙度、饱和导水率、有机质含量
呈极显著相关。
2.2摇 生物因素
土壤根孔与虫孔、裂隙等其它的孔道联系起来,
形成广泛的复杂的优势流网状通道,对土壤中水分
及溶质运移产生重要影响。 赵娇娜[39]认为在有限
补给情况下,林地大孔隙流运移深度最深,其次是草
地,农地相对较小。 Mitchell 等[19]发现种植紫花苜
蓿的土壤稳定入渗率、染色深度均大于种植小麦的
土壤。 土壤动物亦是形成大孔隙的重要因素。 外界
自然环境、动物的种类、区系、生境等均会影响大孔
隙流的整个过程。 免耕土壤利于土壤动物的生存,
大孔隙数量丰富,易于产生连通性的孔隙,对水分分
布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 Bodhinayake 等[40]研究发现
天然草地的大孔隙数量,饱和导水率、输水孔隙度等
均显著大于人工草地。 然而,土壤动物的觅食与排
泄在产生新的孔隙的同时也破坏原有的孔隙,有可
能降低孔隙的连通性。 因此,土壤动物产生的孔隙
随机性更强。
2.3摇 初始含水量
初始含水量也是影响水和溶质迁移的另一重要
因素。 然而,学者们却得出不一致的观点。 一些学
者认为,初始含水量低的土壤由于其疏水性质而使
更多地水分从表层孔隙向深层流动。 Edward 等[41]
发现高强度的暴雨加上干燥的土壤可以产生更多的
优先流。 Shipitalo 等[42]研究得出杀虫剂在干燥的土
壤中的渗漏量远远高于预处理中润湿的土壤。
Hardie等[43]发现 texture鄄contrast 型土壤中干土中染
色剂的入渗深度是湿土的近 3 倍,入渗率是湿土的
近 10倍。 Merdun等[44]设置了 3 个初始含水量水平
研究土壤水分的三维分布特征,发现干土对优先流
响应最为明显。
另一些学者认为,湿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水和
溶质的侧渗,因此湿土比干土更容易产生优先水流。
Flury[37]应用亮蓝染色发现,染色深度中湿土较干土
3082摇 11期 摇 摇 摇 高朝侠摇 等:土壤大孔隙流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深,并且湿土对 Cl-、Br-以及 3 种农药的迁移深度也
比干土深。 Quisenberry 等[45]发现当土壤含水量低
于田间持水量,水和溶质的迁移深度不超过 90 cm,
而当初始含水量大于田间持水量时,大部分的水和
溶质迁移深度都超过了 90 cm。 盛丰等[34]认为初始
含水量高的土壤中土壤水的入渗深度较大,但土壤
含水率对染色面积的分布模式无显著影响。
另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初始含水量对水和溶
质运移没有显著影响。 如 Tallon 等[46]认为,土壤初
始含水量的显著差异并没有引起细菌及氯离子运移
的差异。
2.4摇 降雨强度及灌溉方式
大孔隙流始于降雨或灌溉速率超过土壤入渗率
或出现饱和流的时候,降雨强度及灌溉方式影响穿
透时间及水流通量。 程金花等[47]研究了长江三峡
花岗岩区天然降雨对优先流的影响,发现该区优先
流产流的日降雨量在 26 mm 以上。 Stone 等[4]通过
二元径流分割计算出某 2次降雨中小雨强长历时和
大雨强短历时优先流的贡献率分别为 11%和 51%。
Flury等[36]发现传统的灌溉方式染色深度是喷灌的
2倍。 盛丰[34]等认为入渗水量的增加将提高实际入
渗的均匀程度,然而过多的增加初始水头高度对入
渗的均匀性增长的影响是有限的。
2.5摇 耕作方式
多数研究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中,由于对土壤
表层干扰较少,有利于土壤动物的生存,易在垂直方
向上形成连通到地表的大孔隙,从而使导水率大大
提高。 McGarry 等[48]认为免耕可以增加土壤持水
量、稳定入渗率以及总入渗量;李文凤等[49]研究不
同耕作方式下黑土的渗透性能和优先流特征,表明
免耕土壤的稳定入渗率是秋翻土壤的 1.35 倍,累积
渗透量是秋翻土壤的 1.44 倍,并且免耕土壤的染色
深度(43 cm)明显大于秋翻土壤(27 cm)。
然而,也有少量研究表明,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
分传导性质的改变不如传统耕作,Daraghmeh 等[50]
比较了冬小麦生长过程中传统耕地 ( CT)和少耕
(RT)两种耕作方式下砂壤土饱和导水率的变化特
征,得出从耕种 10月到翌年 6月 CT和 RT方式下表
层土壤饱和导水率变化范围分别为 65—5 mm / h,
52—8 mm / h。 Lipiec 等[51]认为相对于免耕或者少
耕,传统耕作可以增加土壤入渗以及持水量。
Hangen 等[52] 应 用 亮 蓝 染 色 研 究 Luvisol 和
Podzolluvisol两种土壤类型下传统耕作和保护性耕
作对大孔隙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Luvisol 型土壤
中,保护性耕作由于孔隙的连通性,最大染色深度为
120 cm,而传统耕作仅为 50 cm,而 Podzolluvisol型土
壤中,保护性耕作由于表面植物残体对水分的截留,
而是染色深度仅仅为 5cm,而传统耕作达到了
20 cm。
3摇 土壤大孔隙流量化方法
3.1摇 染色示踪法
染色示踪法应用最为广泛,主要用于大孔隙分
布的研究。 染色水流经过的区域,土壤被染色剂染
成明显不同于土壤基底的颜色,从而将水流经过的
区域和没有经过的区域划分开来[53]。 常用的染色
剂有亮蓝、罗丹明 B、荧光素、亚甲基蓝、碘离子等。
Wang等[54]挖取不同的土壤纵剖面,用亮蓝和淀粉鄄
碘化钾两种染色剂分别示踪土壤大孔隙及大孔隙水
流;李文凤等[47]运用亚甲基蓝染料研究不同耕作方
式下黑土的渗透特性和优先流特征;Wang 等[55]应
用碳酸铵外加 PH 指示剂研究水分的运移通道。
Morris 等[56]应用亮蓝染色示踪剂和图像分析技术,
同时结合 TDR 观测剖面和穿透曲线作对比研究了
大孔隙的物理形态特征以及优先流的发生机制。
除染料外,还有 Cl-、Br-、NO-等非吸附性无机
离子、大肠杆菌和 3H、36Cl、15N 等放射性同位素等可
用作示踪分析。 在有些仅需利用示踪物反映水分运
移路径的试验,可用与周围土壤颜色明显区别的红
墨水或黑墨汁来示踪[57]。 Bouma 和 Anderson[58]利
用直接钻孔的办法制造 5 mm内径的人造大孔隙,研
究水及氯离子在大孔隙中的运移机理。 Gazis 等[59]
应用18O稳定同位素在降雨和土壤剖面水流中的不
同组成,研究了混合流和优先流流通路径。 另外,也
有学者综合使用多种示踪剂。 例如 Allaire 等应用亮
蓝、罗丹明以及溴化钾 3 种示踪剂研究不同扭曲性
及连通性孔隙对不同吸附性溶质运移的影响[60鄄61]。
倪余文等[62]采用直径 159 mm,高 600 mm 的填充土
柱,利用玻璃棒在直径为 100 mm 的 PVC 土柱中制
造一直径 6 mm的连通大孔隙,进行了非吸附性离子
Br-和 NO-3 侧向入渗试验的研究;Flury 等研究壤土
和砂土在不同水湿条件下 Br-、Cl-、亮蓝以及 3 种不
4082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4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同吸附性能的杀虫剂的运移情况[37]。
最常见的图片处理方法是将染色区与未染色区
采用黑白两色区分进而分析大孔隙流染色特征,即
就是二元分类法。 常见的特征指标有染色百分比、
染色面积分数曲线、最大染色深度、 50%染色深
度[63]、最大染色深度 / 50%染色深度[63]、平均路径条
数、染色路径宽度 ( SPW)等[64]。 最大染色深度 /
50%染色深度是一个无量纲的数值,是描述优先流
的快速运动特征的一项指标,其值越大,表明优先流
现象在较深土壤层越明显。 SPW 首次由 Weiler 和
Hannes 提出,他们以 SPW<20 mm,20—200 mm,>
200 mm为标准,统计各自所占的百分比例,最终将
水流运动模式分为五种类型[64]。 为了从染色图像
中获取更多地信息,对染色区进行蓝色等级再划分
的多元分类图像处理技术也被提出,旨在分析土壤
剖面染色剂浓度分布情况[64鄄65]。
染色方法的缺点是对土样的挖取具破坏性,试
验结果不能在同一地点重复获得;有的染色剂可以
被土壤基质吸附,研究水分运移具有一定的迟滞性,
可用来研究相同吸附性能污染物的运移状况。 染色
示踪法常常与其他方法(穿透曲线法、水分特征曲线
发、入渗仪法、切片法)相结合对优势流与孔隙综合
特征之间的关系予以补充。 例如王伟等[66]采用环
刀对染色区和未染色区分层采样,利用土壤水分穿
透曲线量化大孔隙数量与分布特征。 吴华山等[67]
将染色区分为 10个等级,并且与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的结果予以对照,结果表明白土和黄泥土>1 mm 的
大孔隙含量与蓝色最深的两个等级之和的百分相
当,而乌栅土与蓝色最深的 3 个等级百分数之和相
当。 李文风等[49]将染色示踪和双环法相结合,对连
续 6年的免耕与秋耕黑土进行水分入渗与优先流的
对比研究。 李德成[68]等通过对原状土壤加入树脂、
固化剂和荧光染料,在紫外光下拍照并进行数字图
像处理,进而评价土壤孔隙变异度和复杂度。
3.2摇 CT扫描法
CT技术是一种无损的 3D 成像技术,土样经过
CT扫描仪扫描后,扫描物体不同密度区就可以在图
像中以不同亮度表示,土壤大孔隙就可以清晰地显
示出来[69]。 Peyton等利用 X射线 CT 扫描的方法对
大孔隙的结构进行了分析, 计算了孔隙的分形维
数[70]。 Luo[71鄄73]等应用 X鄄射线扫描并通过图像三维
提取得出大孔隙的大孔隙度、密度、平均扭曲度,节
点密度、水力半径、网络密度、倾斜角度、路径条数等
指标。 冯杰[74]等对含有各种大孔隙的原状土柱和
已知直径大孔隙的填充土柱进行 CT 扫描, 得到大
孔隙数目、大小、形状和连通性的分布情况。 赵世
伟[75]等利用 CT 扫描,得出土壤孔隙数、孔隙度、孔
隙成圆率和分形维数等孔隙参数。
与其它一些观测方法相比,CT 扫描测定快速方
便,不会破坏土壤的原有结构,而且精确地揭示大孔
隙的数目、大小、形状以及连通性指标,具有优越的
发展前景。 然而,CT 扫描费用较高,并且目前普遍
使用的是医用扫描仪,土壤孔隙扫描以及图片处理
对分辨率有一定的要求,因此研发专门供土壤孔隙
研究的 CT扫描仪成为目前要解决的一大技术难题。
3.3摇 穿透曲线法
土壤溶质穿透曲线是人们认识和研究土壤孔隙
特性和溶质迁移机制的一个重要手段。 穿透曲线实
验多在室内进行,室内实验是从实验地取原状土柱
或在填充土柱中人为设置大孔隙。 各种土柱准备好
以后,在土柱表面施用染色剂或示踪剂,然后人工模
拟降雨或施入一定深度水量,观察初时出流的时间,
计算滞后时间及在一定时间内流出水量,分析其中
的示踪剂含量,得出示踪剂穿透曲线。 出流完成以
后,可以将土柱不同部位切开,观察染色剂染色情
况,计算大孔隙度[76]。
穿透曲线的较早初始穿透、拖尾和双峰现象以
及曲线的不对称性可清晰地表示出大孔隙的作
用[77]。 Radulovich[78]利用基本流量方程和 Poiseulle
方程计算大孔隙半径,这里的大孔隙半径代表每次
收集出流溶液阶段(4—5s)内导水大孔隙的平均半
径,然后计算从开始排水到饱和稳定流阶段大孔隙
的大小分布。 吕刚[79]等同样用水分穿透法研究了
辽西半干旱区 8种植被类型下土壤大孔隙的半径范
围、个数及分布情况。 Li 等[80]研究了含有人工制造
大孔隙的 3 种土质的穿透曲线,发现在给定通量的
前提下,与粗质结构土壤相比,优先流更易发生在细
质结构中;郭会荣等[81]通过室内土柱试验,人工制
造大孔隙的方法,模拟了优先流条件下的穿透曲线,
得出了大孔隙越发育,优先流对穿透曲线的贡献量
越大的结论。
3.4摇 渗透仪法
利用渗透仪控制入渗液水头梯度,测得的不同
5082摇 11期 摇 摇 摇 高朝侠摇 等:土壤大孔隙流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张力条件下的孔隙渗透速度来计算土壤大孔隙分
布。 根据毛管上升公式和 Poiseulle 公式,可对大孔
隙进行分级,计算单位面积大孔隙数量和大孔隙度,
从而可以得到大孔隙的分布。 Clothier 等[82]最早介
绍如何使用圆盘式渗透仪确定低张力条件下土壤孔
隙水的入渗速度; Wilson等[83]使用张力渗透仪估计
了森林流域大孔隙度。 Cey 等[23]将染色示踪与张力
入渗仪结合起来,发现-3 cm 进水压力是产生大孔
隙流的临界水头。 Holden[84]等应用张力入渗仪研究
不同覆被条件下大孔隙特征,表明在 0—20cm 土壤
层中,半径小于 0.25 mm 的土壤孔隙仅能解释 22%
的水流通量。 Carey等[85]通过入渗实验以及图像分
析研究亚北极地区有机土壤不同等级孔隙对水的传
导作用,发现输水总孔隙度为(内径大于 1 mm,具有
传导水分功能的孔隙)为 1.1伊10-4,虽然仅占总孔隙
度 0.01%,却能够解释约 65%的水流通量。 相比于
张力计,Hood 入渗仪可减小因地表扰动,引起的水
力参数的变化,省时省力[86]。 Bucako 等应用 Hood
入渗仪研究耕作方式对水力参数及大孔隙度的
影响[87]。
3.5摇 数学模型法
以上大孔隙和大孔隙流的实验研究方法大都需
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多数只能进行定性和形态
学的研究,不能作出定量的判断。 因而发展了许多
有关大孔隙流的数学模型。 目前研究中主要的数学
模型有:可动鄄不可动模型、双重孔隙度型、多域模
型、数值模型、两阶段模型、多尺度平均模型、随机模
型等[76]。 Weiler[88]应用染色示踪剂喷洒试验与双
渗透率模型研究方法,结合土壤大孔隙的变动性,研
究了 IN3M入渗模型。 G覿rden覿s 等[8]应用可动鄄不可
动、双重孔隙度、双重渗透性等模型模拟污水和农药
在土壤中的渗滤过程,结果表明双重渗透性模型可
以更好的描述优先排泄流。 Stump 等[89]分别采用
numerical transient model ( Hydrus1D ) 和 lumped
dispersion model(DM)来模拟天然降雨条件下含大孔
隙土柱的水分运移,得出优先流对出流通量的贡献
率分别为 0.85 mm /周和 0.42 mm /周。 吴继强[90]等
应用双重渗透率模型并结合 Hydrus2D 软件模拟不
同深度大孔隙土壤水分运移情况,结果表明效果
良好。
4摇 大孔隙流研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大量的田间试验及室内试验使人们对大孔隙流
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然而,仍然有许多问题有待于
深入的研究。
4.1摇 缺乏统一标准
由于大孔隙几何形状的多样性、空间分布的复
杂性和形成的多因素性, 大孔隙的定义至今未达成
共识。 张家明等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综述目前大
孔隙的定义,发现无论是定性还是定量,大孔隙的定
义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的甚至互相矛盾。 测量方
法的不同以及孔隙时效稳定性是导致结果差异性的
主要原因[91]。 例如穿透法、渗透仪法实质上测定的
是孔隙“瓶颈冶大小,实际结果偏小。 而染色法中并
不是所有的染色区域都是孔隙,量化结果往往偏
大[2],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标准化孔隙量化方法,促
进不同方法之间的比较。 另外,目前研究大孔隙流
的室内外试验设备都是根据自己的试验要求组装而
成,如室内试验中的土柱,室外试验中入渗仪、染色
试验布置,其在大小、形状、监测装置等都缺乏统一
的标准。
对大孔隙进行准确的定义,建立标准化量化方
法,研发标准实验设备,形成统一的判断标准,才能
够使众多研究学者有标可寻,同时促进研究结果的
一致性和对比性分析。
4.2摇 建模的局限性
定量描述大孔隙流已成为学术界亟待解决的难
题,然而在数学模型的研究中,需要确定很多的模型
参数,通常情况下这些参数是通过实验获得,还不能
通过理论推导出来,同时,模型研究大都有假设条
件,与真正的大孔隙流水分运移存在一定的差距,加
上时空尺度效应,各种描述大孔隙流的数学模型均
有不足之处。 目前,最关键的问题是解决大孔隙流
和土壤水分运动参数之间的关系,即就是大孔隙与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导水率之间的关系。 土壤水分
特征曲线是土壤水基质势与土壤含水量之间的关
系,土壤导水率是基质势的函数。 土壤水分特征曲
线影响因素复杂,至今上没有从理论上建立土壤含
水量与土壤水基质势之间的关系,通常用经验公式
描述,常用的有 Brooks鄄Corey 模型和 Van Genuchen
模型,都存在自身的局限性。 深入研究土壤水基质
6082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4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势、含水量及导水率的关系,解决基础理论是完善模
型,准确预测的基础。
4.3摇 运移机理尚不明确
目前,在模拟非饱和土壤大孔隙流时,通常认为
当土壤基质的水利传导度低于降雨强度或接近表面
的土壤是饱和时,大孔隙流即会产生。 但 Nimmo[92]
等列举出大量的实例证明大孔隙流在土壤表层未达
到饱和甚至干燥土壤也会产生大孔隙流。 他指出可
能存在两点原因,(1) 孔隙连通性 (2) 土壤斥水性。
斥水性使土壤不能或很难被水湿润,斥水性的临界
土壤含水量是多少? 斥水性、土壤含水量、大孔隙流
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以及土壤含水量对孔隙连通
性的响应等方面的研究可促进对大孔隙流运移机理
的理解。
土壤本身性质(质地、结构、孔隙度、含水量、有
机质含量、导水率、土壤微生物等)和外界环境(降
雨、气候类型、植被类型、动物生境、枯枝落叶、耕作
方式等)共同影响着土壤中大孔隙流,各因素对大孔
隙流影响机制及影响程度大小、大孔隙流产生的影
响因子临界值、影响因素之间的协同、交互、拮抗作
用等方面的研究仍不是十分透彻。
单独大孔隙内、大孔隙与大孔隙间,大孔隙域与
基质域间水分运移机理,水分界面与土壤界面之间
物理机制等微观方面研究目前难度系数仍较大,需
要研发高精度的仪器设备作为依托。
4.4摇 尺度效应
在空间尺度上,大孔隙流的研究主要围绕四种
尺度展开:孔隙尺度、剖面尺度、试验田尺度和流域
尺度。 目前的研究主要基于孔隙尺度及剖面尺度,
而试验田尺度及流域尺度研究较少。 土壤的空间变
异决定了小尺度的研究与实际状况之间必存在难以
调和的差距,实验结果往往误差较大,难以反映真实
的状况。 在时间尺度上,基于染色,CT 扫描,穿透试
验等方法研究大孔隙流均是某一瞬时时间的孔隙状
况,而孔隙的生长与消亡是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的,
这样势必会影响实验结果的代表性。
大尺度、长时间序列研究是探索大孔隙流规律
必不可少。 目前已有学者利用先进的水分连续监测
仪器如 TDR[93],多传感电容探针[94]获取长时间序列
水分运移数据,分析湿润锋运移速率,优先流深度以
及各影响因子对优先流的影响。 另外,将同位素技
术应用到大孔隙流的研究中,可获取较长时间序列
及较大空间范围的数据,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孔隙
流的发展。 如 Vogel等利用 啄18O研究了优先流在坡
地产流中的运移路径及贡献量[95]。
除以上所述,土壤大孔隙中气体扩散机理,冻
土、湿地、喀斯特区域等特殊土壤类型大孔隙运移机
理、黄土干层与土壤大孔隙流之间关系等也是未来
大孔隙流研究的发展方向
5摇 结语
大孔隙流是一种快速非平衡的土壤水分运动,
开展大孔隙流的详细研究,是准确进行污染物风险
评估的前提,同时对于确定灌溉、施肥、以及种植作
物方案,保证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
现实意义。 虽然大量的田间及室内实验使人们对大
孔隙流有了更多地认识,然而由于土壤大孔隙流时
空变异性极强、影响因素繁多,仍存在不少难点问题
亟待解决。 因此,在当前和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有
关大孔隙流问题的研究应侧重于进行大量的田间及
室内实验,改善现有研究大孔隙流的方法、技术,引
进新的先进技术,从而获得足够多的数据资料,完善
大孔隙流研究理论,最终提高模拟精度。
References:
[ 1 ] 摇 Allaire S E, van Bochove E, Denault J T, Dadfar H, Th佴riault
G, Charles A, De Jong R. Preferential pathways of phosphorus
movement from agricultural land to water bodies in the Canadian
Great Lakes basin: A predictive tool. Canadi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2011, 91(3): 361鄄374.
[ 2 ] 摇 Allaire S E, Roulier S, Cessna A J. Quantifying preferential flow
in soils: A review of different techniques. Journal of Hydrology,
2009, 378(1): 179鄄204.
[ 3 ] 摇 Lindahl A M L, Bockstaller C. An indicator of pesticide leaching
risk to groundwater.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12, 23: 95鄄108.
[ 4 ] 摇 Stone W W, Wilson J T. Preferential flow estimates to an
agricultural tile drain with implications for glyphosate transport.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2006, 35(5): 1825鄄1835.
[ 5 ] 摇 Clothier B E, Green S R, Deurer M. Preferential flow and
transport in soil: progress and prognosis. 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2007, 59(1): 2鄄13.
[ 6 ] 摇 Zhang H J, Cheng J H, Shi Y H, He F, Qi S L, Cheng Y.
Response of preferential flow to rainfall on the forestland slope in
the granite area of Three Gorges.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2004, 26(5): 6鄄9.
7082摇 11期 摇 摇 摇 高朝侠摇 等:土壤大孔隙流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 7 ]摇 Hao Z C, Feng J. Recent advances in water and solute movement
in macro鄄porous soil.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2002, 21 ( 1):
67鄄71.
[ 8 ] 摇 G覿rden覿s A I, 譒im 觷unek J, Jarvis N, Van Genuchten M T. Two鄄
dimensional modelling of preferential water flow and pesticide
transport from a tile鄄drained field. Journal of Hydrology, 2006,
329(3): 647鄄660.
[ 9 ] 摇 Beven K, Germann P. Macropores and water flow in soils.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1982, 18(5): 1311鄄1325.
[10] 摇 Hursh C R, Hoover M. Soil profile characteristics pertinent to
hydrologic studies in the Southern Appalachians. Proceedings of
the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1941, 6: 414鄄422.
[11] 摇 Li Y M, Ghodrati M. Preferential transport of nitrate through soil
columns containing root channels.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1994, 58(3): 653鄄659.
[12] 摇 Noguchi S, Rahim Nik A, Kasran B, Tani M, Sammori T,
Morisada K.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preferential flow pathways
in tropical rain forest, Bukit Tarek, Peninsular Malaysia.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 1997, 2(2): 115鄄120.
[13] 摇 Jian S Q, Zhao C Y, Peng H H, Fang S M, Liu Y Y. Root
influence on soil macropores by dye tracing and image processing
technology. 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2011, 47(5): 62鄄66.
[14] 摇 Wang X D, Li G B, Wang D W, Xue B M. Research on features
and ecological function of plant root channel. Journal of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 2005, 3
(1): 74鄄78.
[15] 摇 Meek B D, Rechel E A, Carter L M, DeTar W R. Changes in
infiltration under alfalfa as influenced by time and wheel traffic.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1989, 53(1): 238鄄241.
[16] 摇 Gish T J, Jury W A. Effect of plant roots and root channels on
solute transport. American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s,
1983, 26(2): 440鄄444.
[17] 摇 Meek B D, DeTar W R, Rechel E R, Carter L M, Rolph D.
Infiltration rate as affected by an alfalfa and no鄄till cotton cropping
system.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1990, 54(2):
505鄄508.
[18] 摇 Meek B D, Rechel E R, Carter L M, DeTar W R, Urie A L.
Infiltration rate of a sandy loam soil: effects of traffic, tillage, and
plant roots.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1992, 56
(3): 908鄄913.
[19] 摇 Mitchell A R, Ellsworth T R, Meek B D. Effect of root systems on
preferential flow in swelling soil. Communications in Soil Science
and Plant Analysis, 1995, 26(15 / 16): 2655鄄2666.
[20] 摇 Wang D L, Yin C Q. Functions of root channels in the soil system.
Acta Ecologica Sinca, 2000, 20(5): 869鄄874.
[21] 摇 Shipitalo M J, Butt K R. Occupancy and geometrical properties of
Lumbricus terrestris L鄄burrows affecting infiltration. Pedobiologia,
1999, 43(6): 782鄄794.
[22] 摇 Capowiez Y, Monestiez P, Belzunces L. Burrow systems made by
Aporrectodea nocturna and Allolobophora chlorotica in artificial
cores: morphological differences and effects of interspecific
interactions. Applied Soil Ecology, 2001, 16(2): 109鄄120.
[23] 摇 Cey E E, Rudolph D L. Field study of macropore flow processes
using tension infiltration of a dye tracer in partially saturated soils.
Hydrological Processes, 2009, 23(12): 1768鄄1779.
[24] 摇 Green R D, Askew G P. Observations on the biological
development of macropores in soils of Romney Marsh.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1965, 16(2): 342鄄344.
[25] 摇 Qin Y D, Ren L, Wang J. Review on the study of macropore flow
in soil. 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 2000, 11(2): 203鄄207.
[26] 摇 Qu Z Q, Jia L Q, Jin H Y, Jiang X, Zhang Q, Gao J H.
Macropores and preferential flow and their effects on pollutant
migration in soils. Acta Pedologica Sinica, 1999, 36 ( 3 ):
341鄄347.
[27] 摇 Liu M X, Wang W D, Zhang H L, Du W Z. Forest soil macropore
of different altitudinal zones with dye tracing method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2012, 30
(2): 147鄄155.
[28] 摇 Greve A, Andersen M S, Acworth R I. Investigations of soil
cracking and preferential flow in a weighing lysimeter filled with
cracking clay soil. Journal of Hydrology, 2010, 393 ( 1 ):
105鄄113.
[29] 摇 Lamand佴 M, Labouriau R, Holmstrup M, Torp S B, Greve M H,
Heckrath G, Iversen B V, De Jonge L W, Moldrup P, Jacobsen
O H. Density of macropores as related to soil and earthworm
community parameters in cultivated grasslands. Geoderma, 2011,
162(3): 319鄄326.
[30] 摇 Jarvis N J. A review of non鄄equilibrium water flow and solute
transport in soil macropores: principles, controlling factors and
consequences for water quality. 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2007, 58(3): 523鄄546.
[31] 摇 Li D C, Velde B, Zhang T L. image comparison on structures
between cracks and other types of pores. Soi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2, 11(1): 57鄄60.
[32] 摇 Chertkov V Y, Ravina I. Tortuosity of crack networks in swelling
clay soils.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1999, 63(6):
1523鄄1530.
[33] 摇 Merdun H. Factors affecting preferential flow. Journal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04, 7(2): 90鄄94.
[34] 摇 Sheng F, Fang Y. Study on preferential soil water flow using
iodine鄄starch staining method. Soils, 2012, 44(1): 144鄄148.
[35] 摇 Sheng F, Fang Y, Zhang R D. The impacts of soil texture on
water flow heterogeneity with dye staining methods. Chinese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2012, 43(1): 25鄄30.
[36] 摇 Flury M, Fl俟hler H, Jury W A, Leuenberger J. Susceptibility of
soils to preferential flow of water: A field study.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1994, 30(7): 1945鄄1954.
8082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4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37]摇 Flury M, Leuenberger J, Studer B, Fl俟hler H. Transport of anions
and herbicides in a loamy and a sandy field soil.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1995, 31(4): 823鄄835.
[38] 摇 Chen X M, Huang D A, Wu H S. Characteristics of macropores
and their affecting factors of major paddy soils in Taihu Lake
region. Acta Pedologica Sinica, 2006, 43(3): 509鄄512.
[39] 摇 Zhao J N. Study on macropore flow in soils under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in Changwu tableland. Beijing, 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dademy of Sciences, 2012.
[40] 摇 Bodhinayake W, Cheng Si B. Near鄄saturated surface soil hydraulic
properties under different land uses in the St Denis National
Wildlife Area, Saskatchewan, Canada. Hydrological Processes,
2004, 18(15): 2835鄄2850.
[41] 摇 Edwards W M, Shipitalo M J, Owens L B, Dick W A. Factors
affecting preferential flow of water and atrazine through earthworm
burrows under continuous no鄄till cor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1993, 22(3): 453鄄457.
[42] 摇 Shipitalo M J, Edwards W M. Effects of initial water content on
macropore / matrix flow and transport of surface鄄applied chemical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1996, 25(4): 662鄄670.
[43] 摇 Hardie M A, Cotching W E, Doyle R B, Holz G, Lisson S,
Mattern K. Effect of antecedent soil moisture on preferential flow
in a texture鄄contrast soil. Journal of Hydrology, 2011, 398(3):
191鄄201.
[44] 摇 Merdun H, Meral R, Riza Demirkiran A. Effect of the initial soil
moisture content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water retention.
Eurasian Soil Science, 2008, 41(10): 1098鄄1106.
[45] 摇 Quisenberry V L, Phillips R E. Percolation of surface鄄applied
water in the field.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1976,
40(4): 484鄄489.
[46] 摇 Tallon L K, Si B C, Korber D, Guo X. Soil wetting state and
preferential transport of Escherichia coli in clay soils. Canadi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2007, 87(1): 61鄄72.
[47] 摇 Cheng J H, Zhang H J, Shi Y H, He F, Qi S L, Sun Y H.
Affecting factors of preferential flow in forest of Three Gorges area,
Yangtze River.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06, 20
(5): 28鄄33.
[48] 摇 McGarry D, Bridge B J, Radford B J. Contrasting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after zero and traditional tillage of an alluvial soil in the
semi鄄arid subtropics. 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 2000, 53(2):
105鄄115.
[49] 摇 Li W F, Zhang X P, Liang A Z, Shen Y, Shi X H, Luo J M,
Yang X M. Characters of infiltration and preferential flow of black
soil in Northeast China under different tillage patterns.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08, 19(7): 1506鄄1510.
[50] 摇 Daraghmeh O A, Jensen J R, Petersen C T. Near鄄saturated
hydraulic properties in the surface layer of a sandy loam soil under
conventional and reduced tillage.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2008, 72(6): 1728鄄1737.
[51] 摇 Lipiec J, Ku s忆 J, S覥owi俳ska鄄Jurkiewicz A, Nosalewicz A. Soil
porosity and water infiltration as influenced by tillage methods. 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 2006, 89(2): 210鄄220.
[52] 摇 Hangen E, Buczko U, Bens O, Brunotte J, H俟ttl R F. Infiltration
patterns into two soils under conventional and conservation tillage:
influence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lant root structures and soil
animal activity. 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 2002, 63 ( 3 ):
181鄄186.
[53] 摇 Sheng F, Wang K, Zhang R D, Li E. Study on heterogeneous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water flow in field by dye tracing method.
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2009, 40(1): 101鄄108.
[54] 摇 Wang K, Zhang R D. Heterogeneous soil water flow and
macropores described with combined tracers of dye and iodine.
Journal of Hydrology, 2011, 397(1 / 2): 105鄄117.
[55] 摇 Wang Z, Lu J H, Wu L S, Harter T, Jury W A. Visualizing
preferential flow paths using ammonium carbonate and a pH
indicator.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2002, 66(2):
347鄄351.
[56] 摇 Morris C, Mooney S J. A high鄄resolution system for the
quantification of preferential flow in undisturbed soil using
observations of tracers. Geoderma, 2004, 118(1): 133鄄143.
[57] 摇 Niu J Z, Yu X X, Zhao Y T, Zhang D S, Chen L H, Zhang Z Q.
Study of soil preferential flow in the dark coniferous forest of
gongga mountain, China.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2006, 30
(5): 732鄄742.
[58] 摇 Bouma J, Anderson J L. Water and chloride movement through
soil columns simulating pedal soils.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1977, 41(4): 766鄄770.
[59] 摇 Gazis C, Feng X H. A stable isotope study of soil water: evidence
for mixing and preferential flow paths. Geoderma, 2004, 119(1):
97鄄111.
[60] 摇 Allaire鄄Leung S E, Gupta S C, Moncrief J F. Water and solute
movement in soil as influenced by macropore characteristics: 1.
Macropore continuity. Journal of Contaminant Hydrology, 2000,
41(4): 283鄄301.
[61] 摇 Allaire鄄Leung S E, Gupta S C, Moncrief J F. Water and solute
movement in soil as influenced by macropore characteristics: 1.
Macropore tortuosity. Journal of Contaminant Hydrology, 2000, 41
(3): 303鄄315.
[62] 摇 Ni Y W, Qu Z Q, Ying P F. Preferential flow and its effect on
solute migration in soil.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01, 12(1): 103鄄107.
[63] 摇 Wang K, Zhang R D, Jiao X Y. Characterizing heterogeneity of
water flow and solute transport in the porous media using dye
tracer. 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 2007, 18(5): 662鄄667.
[64] 摇 Weiler M, Fl俟hler H. Inferring flow types from dye patterns in
macroporous soils. Geoderma, 2004, 120(1 / 2): 137鄄153.
[65] 摇 Aeby P, St覿hli D, Aeby P, Fl俟hler H. Dye tracing and image
analysis for quantifying water infiltration into frozen soils. Soil
9082摇 11期 摇 摇 摇 高朝侠摇 等:土壤大孔隙流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2000, 64(2): 505鄄516.
[66] 摇 Wang W, Zhang H J, Cheng J H, Wu Y H, Du S C, Wang R.
Macropore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relationships with the preferential
flow in broadleaved forest soils of Simian Mountains.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10, 21(5): 1217鄄1223.
[67] 摇 Wu H S, Chen X M, Qiu L, Wo F. Study on quantity of
macropore in farmland soils with computer interpretation and
coloration.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06, 20(3):
145鄄149.
[68] 摇 Li D C, Velde B, Zhang T L. Quantitative estimation of pore
variability and complexity in soils by digital image method. Acta
Pedologica Sinica, 2003, 40(5): 678鄄682.
[69] 摇 Cao S A. Study on Preferential Flow and Their Influence on
Nitrogen Migration of Paddy Soil [ D ]. Hangzhou: Zhejiang
University, 2003.
[70] 摇 Peyton R L, Haeffner B A, Anderson S H, Gantzer C J. Applying
X鄄ray CT to measure macropore diameters in undisturbed soil
cores. Geoderma, 1992, 53(3): 329鄄340.
[71] 摇 Luo L F, Lin H, Schmidt J.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il macropore characteristics and preferential flow and transport.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2010, 74 ( 6 ):
1929鄄1937.
[72] 摇 Luo L F, Lin H, Halleck P. Quantifying soil structure and
preferential flow in intact soil using x鄄ray computed tomography.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2008, 72 ( 4 ):
1058鄄1069.
[73] 摇 Luo L F, Lin H, Li S C. Quantification of 3鄄D soil macropore
networks in different soil types and land uses using computed
tomography. Journal of Hydrology, 2010, 393(1): 53鄄64.
[74] 摇 Feng J, Hao Z C. Distribution of soil macropores characterized by
CT. Advance in Water Science, 2002, 13(5): 611鄄617.
[75] 摇 Zhao S W, Zhao Y G, Wu J S.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soil pores
under natural vegetation successions on the Loess Plateau.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2010, 53(4): 617鄄625.
[76] 摇 Feng J. Study on Mechanism of Water and Solute Transport in Soil
with Macropores [D]. Nanjing: Hohai University, 2001.
[77] 摇 Feng J, Hao Z C. Advances in study of water and solute transport
mechanism in macroporous soil. Journal of Hohai University,
2002, 30(2): 63鄄70.
[78] 摇 Radulovich R, Solorzano E, Sollins P. Soil macropore size
distribution from water breakthrough curves.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1989, 53(2): 556鄄559.
[79] 摇 Lu G, Wang H L, Huang L. A study on macropore properties of
forest soil in semi鄄arid region of Western Liaoning province.
Bulleti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12, 32(5): 176鄄181.
[80] 摇 Li Y M, Ghodrati M. Preferential transport of solute through soil
columns containing constructed macropores.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1997, 61(5): 1308鄄1317.
[81] 摇 Guo H R, Jin M G, Wang Y.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preferential flow based on laboratory breakthrough experiments of
soil columns. Ge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09, 28(6): 101鄄106.
[82] 摇 Clothier B E, White I. Measurement of sorptivity and soil water
diffusivity in the field.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1981, 45(2): 241鄄245.
[83] 摇 Wilson G V, Luxmoore R J. Infiltration, macroporosity, and
mesoporosity distributions on two forested watersheds.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1988, 52(2): 329鄄335.
[84] 摇 Holden J. Flow through macropores of different size classes in
blanket peat. Journal of Hydrology, 2009, 364(3 / 4): 342鄄348.
[85] 摇 Carey S K, Quinton W L, Goeller N T. Field and laboratory
estimates of pore size properties and hydraulic characteristics for
subarctic organic soils. Hydrological Processes, 2007, 21( 19):
2560鄄2571.
[86] 摇 Schw覿rzel K, Punzel J. Hood infiltrometer—A new type of tension
infiltrometer.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2007, 71
(5): 1438鄄1447.
[87] 摇 Buczko U, Bens O, H俟ttl R F. Tillage effects on hydraulic
properties and macroporosity in silty and sandy soils.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2006, 70(6): 1998鄄2007.
[88] 摇 Weiler M. An infiltration model based on flow variability in
macropores: development, sensitivity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Journal of Hydrology, 2005, 310(1 / 4): 294鄄315.
[89] 摇 Stumpp C, Maloszewski P. Quantification of preferential flow and
flow heterogeneities in an unsaturated soil planted with different
crops using the environmental isotope d18O. Journal of Hydrology,
2010, 394(3): 407鄄415.
[90] 摇 Wu J Q. Experimental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macropore flow
and solute preferential transport in unstaturated soils. Xi忆an, Xi忆an
University of Technolgy, 2010.
[91] 摇 Zhang J M, Xu Z M, Pei Y G. Macropores in vadose zone of well
vegetated slopes.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2012, 30 ( 4):
439鄄449.
[92] 摇 Nimmo J R. Preferential flow occurs in unsaturated conditions.
Hydrological Processes, 2012, 26(5): 786鄄789.
[93] 摇 Merdun H. Investigation of interactive effects on water flow and
solute transport in sandy loam soil using time domain reflectometry.
Sensors (Basel), 2012, 12(7): 9749鄄9772.
[94] 摇 Hardie M, Lisson S, Doyle R, Cotching W. Determining the
frequency, depth and velocity of preferential flow by high
frequency soil moisture monitoring. Journal of Contaminant
Hydrology, 2013, 144(1): 66鄄77.
[95] 摇 Vogel T, Sanda M, Dusek J, Dohnal M, Votrubova J. Using
oxygen鄄18 to study the role of preferential flow in the formation of
hillslope runoff. Vadose Zone Journal, 2010, 9(2): 252鄄259.
参考文献:
[ 6 ] 摇 张洪江, 程金花, 史玉虎, 何凡, 祁生林, 程云. 三峡库区花
0182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4卷摇
http: / / www.ecologica.cn
岗岩林地坡面优先流对降雨的响应.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4, 26(5): 6鄄9.
[ 7 ] 摇 郝振纯, 冯杰. 水及溶质在大孔隙土壤中运移的实验研究进
展. 灌溉排水, 2002, 12(1): 67鄄71.
[13] 摇 荐圣淇, 赵传燕, 彭焕华, 方书敏, 柳逸月. 利用染色示踪与
图像处理术研究根系对土壤大孔隙的影响. 兰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1, 47(5): 62鄄66.
[14] 摇 王学东, 李贵宝, 王殿武, 薛宝民. 植物根孔的特性及其生态
功能研究进展.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5, 3(1):
74鄄78.
[20] 摇 王大力, 尹澄清. 植物根孔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功能. 生态学
报, 2000, 20(5): 869鄄874.
[25] 摇 秦耀东, 任理, 王济. 土壤中大孔隙流研究进展与现状. 水科
学进展, 2000, 11(2): 203鄄207.
[26] 摇 区自清, 贾良清, 金海燕, 姜霞, 张憉, 高继红. 大孔隙和优
先水流及其对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行为的影响. 土壤学报,
1999, 36(3): 341鄄347.
[27] 摇 刘目兴, 王文德, 张海林, 杜文正. 三峡库区不同垂直带森林
土壤大孔隙染色实验. 山地学报, 2012, 30(2): 147鄄155.
[31] 摇 李德成, Velde B, 张桃林. 土壤中裂隙与其它类型孔隙结构
差异的图像比较. 土壤与环境, 2002, 11(1): 57鄄60.
[34] 摇 盛丰, 方妍. 土壤水非均匀流动的碘鄄淀粉染色示踪研究. 土
壤, 2012, 44(1): 144鄄148.
[35] 摇 盛丰,方妍,张仁铎. 运用染色示踪方法研究土壤质地对土壤
水非均匀流动特征的影响. 土壤通报, 2012, 43(1): 25鄄30.
[38] 摇 陈效民,黄德安,吴华山. 太湖地区主要水稻土的大孔隙特征
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土壤学报, 2006, 43(3): 509鄄512.
[39] 摇 赵娇娜. 长武塬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大孔隙流研究[D].
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2.
[47] 摇 程金花, 张洪江, 史玉虎, 何凡, 祁生林, 孙艳红. 长江三峡
花岗岩区林地优先流影响因子分析. 水土保持学报, 2006, 20
(5): 28鄄33.
[49] 摇 李文凤, 张晓平, 梁爱珍, 申艳, 时秀焕, 罗金明, 杨学明.
不同耕作方式下黑土的渗透特性和优先流特征. 应用生态学
报, 2008, 19(7): 1506鄄1510.
[53] 摇 盛丰, 王康, 张仁铎, 李萼. 田间尺度下土壤水流非均匀运动
特征的染色示踪研究. 水利学报, 2009, 40(1): 101鄄108.
[57] 摇 牛健植, 余新晓, 赵玉涛, 张东升, 陈丽华, 张志强. 贡嘎山
暗针叶林土壤优先流形成因素的初步研究. 植物生态学报,
2006, 30(5): 732鄄742.
[62] 摇 倪余文,区自清, 应佩峰. 土壤优先水流及溶质优先迁移的研
究. 应用生态学报, 2001, 12(1): 103鄄107.
[63] 摇 王康,张仁铎,缴锡云. 多孔介质中非均匀流动特性的染色示
踪试验研究. 水科学进展, 2007, 18(5): 662鄄667.
[66] 摇 王伟, 张洪江, 程金花, 吴煜禾, 杜士才, 王冉. 四面山阔叶
林土壤大孔隙特征与优先流的关系. 应用生态学报, 2010, 21
(5): 1217鄄1223.
[67] 摇 吴华山, 陈效民, 邱琳, 沃飞. 染色法测定、计算机解译农田
土壤中大孔隙数量的研究. 水土保持学报, 2006, 20( 3):
145鄄149.
[68] 摇 李德成 Velde B, 张桃林. 利用土壤切片的数字图像定量评价
土壤孔隙变异度和复杂度. 土壤学报, 2003, 40(5): 678鄄682.
[69] 摇 曹顺爱. 稻田土壤优先流及其对氮肥运移的影响研究 [D].
杭州: 浙江大学, 2003.
[74] 摇 冯杰, 郝振纯. CT 扫描确定土壤大孔隙分布. 水科学进展,
2002, 13(5): 611鄄617.
[75] 摇 赵世伟,赵勇钢, 吴金水. 黄土高原植被演替下土壤孔隙的定
量分析.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0, 40(2): 223鄄231.
[76] 摇 冯杰. 水及溶质在有大孔隙的土壤中运移机制研究 [D]. 南
京: 河海大学, 2001.
[77] 摇 冯杰, 郝振纯. 水及溶质在有大孔隙的土壤中运移机制研究
进展. 河海大学学报, 2002, 30(2): 63鄄70.
[79] 摇 吕刚, 王洪禄, 黄龙. 辽西半干旱区森林土壤大孔隙特征研
究. 水土保持通报, 2012, 32(5): 176鄄181.
[81] 摇 郭会荣,靳孟贵, 王云. 基于室内土柱穿透实验的优先流定量
评价. 地质科技情报, 2009, 28(6): 101鄄106.
[90] 摇 吴继强. 非饱和土壤中大孔隙流及溶质优先迁移基本特性试
验研究[D]. 西安: 西安理工大学,2010.
[91] 摇 张家明, 徐则民, 裴银鸽. 植被发育斜坡非饱和带大孔隙. 山
地学报, 2012, 30(4): 439鄄449.
1182摇 11期 摇 摇 摇 高朝侠摇 等:土壤大孔隙流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摇
粤悦栽粤 耘悦韵蕴韵郧陨悦粤 杂陨晕陨悦粤 灾燥造援猿源袁晕燥援员员 允怎灶藻袁圆园员源渊杂藻皂蚤皂燥灶贼澡造赠冤
悦韵晕栽耘晕栽杂
云则燥灶贼蚤藻则泽 葬灶凿 悦燥皂责则藻澡藻灶泽蚤增藻 砸藻增蚤藻憎
砸藻增蚤藻憎 燥灶 皂葬糟则燥责燥则藻 枣造燥憎 蚤灶 泽燥蚤造 郧粤韵 在澡葬燥曾蚤葬袁载哉 载怎藻曾怎葬灶袁在匀粤韵 允蚤葬燥灶葬袁 藻贼 葬造 渊圆愿园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砸藻泽贼燥则葬贼蚤燥灶
粤 泽怎皂皂葬则赠 燥枣 泽贼怎凿赠 燥灶 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则藻泽贼燥则葬贼蚤燥灶 贼藻糟澡灶燥造燥早赠 燥枣 造葬则早藻 糟燥葬造 遭葬泽藻泽 糟燥灶泽贼则怎糟贼蚤燥灶 蚤灶 悦澡蚤灶葬
宰哉 郧葬灶早袁 宰耘陨 阅燥灶早袁 在匀韵哉 在澡藻灶早凿葬袁 藻贼 葬造 渊圆愿员圆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藻 藻糟燥造燥早赠 葬灶凿 藻灶增蚤则燥灶皂藻灶贼 皂燥灶蚤贼燥则蚤灶早 贼藻糟澡灶蚤糟葬造 泽赠泽贼藻皂泽 蚤灶 灶葬贼蚤燥灶葬造 造葬则早藻鄄泽糟葬造藻 糟燥葬造鄄枣蚤则藻凿 责燥憎藻则 遭葬泽藻院 葬 糟葬泽藻 泽贼怎凿赠 蚤灶 载蚤造蚤灶早燥造
蕴藻葬早怎藻袁 陨灶灶藻则 酝燥灶早燥造蚤葬 宰耘陨 阅燥灶早袁 匝哉粤晕 再怎葬灶袁 宰粤晕郧 悦澡藻灶曾蚤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圆愿圆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增葬造怎葬贼蚤燥灶 蚤灶凿藻曾 泽赠泽贼藻皂 燥灶 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藻枣枣藻糟贼 燥枣 灶葬贼蚤燥灶葬造 造葬则早藻鄄泽糟葬造藻 糟燥葬造鄄枣蚤则藻凿 责燥憎藻则 遭葬泽藻 遭葬泽藻凿 燥灶 贼澡藻 凿责泽蚤则 糟燥灶糟藻责贼怎葬造 皂燥凿藻造
在匀韵哉 在澡藻灶早凿葬袁宰粤晕郧 悦澡藻灶曾蚤灶早袁 云哉 载蚤葬燥袁 藻贼 葬造 渊圆愿猿园冤
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砸藻泽藻葬则糟澡 责则燥早则藻泽泽 燥灶 贼澡藻 藻灶增蚤则燥灶皂藻灶贼 蚤皂责葬糟贼泽 枣则燥皂 怎灶凿藻则早则燥怎灶凿 糟燥葬造 皂蚤灶蚤灶早 蚤灶 葬则蚤凿 憎藻泽贼藻则灶 葬则藻葬 燥枣 悦澡蚤灶葬
蕴耘陨 杂澡葬燥早葬灶早袁 月陨粤晕 在澡藻灶早枣怎 渊圆愿猿苑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则蚤泽噪 则藻糟藻责贼燥则泽 葬灶葬造赠泽蚤泽 燥枣 责蚤灶早扎澡怎葬灶早 憎藻泽贼藻则灶 燥责藻灶鄄糟怎贼 糟燥葬造 皂蚤灶蚤灶早 葬则藻葬 蚤灶 蚤灶灶藻则 皂燥灶早燥造蚤葬
郧粤韵 再葬袁 蕴哉 在澡葬燥澡怎葬袁宰耘陨 在澡藻灶噪怎葬灶袁藻贼 葬造 渊圆愿源源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陨皂责葬糟贼泽 燥枣 皂蚤灶蚤灶早 燥灶 造葬灶凿泽糟葬责藻 责葬贼贼藻则灶 葬灶凿 责则蚤皂葬则赠 责则燥凿怎糟贼蚤增蚤贼赠 蚤灶 贼澡藻 早则葬泽泽造葬灶凿 燥枣 陨灶灶藻则 酝燥灶早燥造蚤葬院 葬 糟葬泽藻 泽贼怎凿赠 燥枣 匀藻蚤凿葬蚤早燥怎
燥责藻灶 责蚤贼 糟燥葬造 皂蚤灶蚤灶早 运粤晕郧 杂葬则怎造葬袁 晕陨哉 允蚤葬灶皂蚤灶早袁 在匀粤晕郧 匝蚤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圆愿缘缘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粤糟糟怎皂怎造葬贼蚤燥灶 燥枣 泽燥蚤造 悦凿袁 悦则袁 悦怎袁 孕遭 遭赠 孕葬灶葬曾 灶燥贼燥早蚤灶泽藻灶早 葬灶凿 蚤贼泽 葬泽泽燥糟蚤葬贼藻凿 澡藻葬造贼澡 则蚤泽噪
蕴陨晕 蕴燥灶早赠燥灶早袁 再粤晕 载蚤怎造葬灶袁 蕴陨粤韵 载蚤葬燥赠燥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圆愿远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猿阅 蚤灶贼藻则责燥造葬贼蚤燥灶 燥枣 泽燥蚤造 孕粤匀泽 凿蚤泽贼则蚤遭怎贼蚤燥灶 蚤灶 葬 糟燥噪蚤灶早 糟燥灶贼葬皂蚤灶葬贼藻凿 泽蚤贼藻 燥枣 悦澡蚤灶葬 蕴陨哉 郧藻灶早袁月陨 砸怎贼蚤葬灶袁匝哉粤晕 栽藻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圆愿苑远冤噎
粤怎贼藻糟燥造燥早赠 驭 云怎灶凿葬皂藻灶贼葬造泽
悦葬贼葬遭葬贼蚤糟 藻枣枣藻糟贼 枣则燥皂 葬则贼蚤枣蚤糟蚤葬造 皂蚤曾藻凿 责造葬灶贼葬贼蚤燥灶 燥枣 悦怎灶灶蚤灶早澡葬皂蚤葬 造葬灶糟藻燥造葬贼葬 燥灶 泽燥蚤造 葬造怎皂蚤灶怎皂 贼燥曾蚤糟蚤贼赠
蕴耘陨 月燥袁 蕴陨哉 月蚤灶袁 蕴哉韵 悦澡藻灶早凿藻袁 藻贼 葬造 渊圆愿愿源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贼怎凿赠 燥灶 贼澡藻 贼则燥责澡蚤糟 造藻增藻造泽 燥枣 泽燥蚤造 皂葬糟则燥枣葬怎灶葬 蚤灶 葬则贼蚤枣蚤糟蚤葬造 责则燥贼藻糟贼蚤燥灶 枣燥则藻泽贼泽 遭赠 皂藻葬灶泽 燥枣 泽贼葬遭造藻 灶蚤贼则燥早藻灶 蚤泽燥贼燥责藻泽
在匀粤晕郧 杂澡怎澡怎葬袁在匀粤晕郧 载怎藻责蚤灶早 渊圆愿怨圆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蕴藻葬凿鄄 葬灶凿 糟葬凿皂蚤怎皂鄄则藻泽蚤泽贼葬灶贼 遭葬糟贼藻则蚤葬造 泽贼则葬蚤灶 允月员员 藻灶澡葬灶糟藻泽 造藻葬凿 葬灶凿 糟葬凿皂蚤怎皂 怎责贼葬噪藻 蚤灶 贼澡藻 责澡赠贼燥则藻皂藻凿蚤葬贼蚤燥灶 燥枣 泽燥蚤造泽
允陨晕 在澡燥灶早皂蚤灶袁 杂匀粤 宰藻蚤袁 蕴陨哉 蕴蚤躁蚤藻袁藻贼 葬造 渊圆怨园园冤
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陨凿藻灶贼蚤枣蚤糟葬贼蚤燥灶 葬灶凿 燥蚤造鄄凿藻早则葬凿蚤灶早 责藻则枣燥则皂葬灶糟藻 燥枣 粤糟蚤灶藻贼燥遭葬糟贼藻则 泽责援 蚤泽燥造葬贼藻凿 枣则燥皂 晕燥则贼澡 杂澡葬葬灶曾蚤 燥蚤造鄄糟燥灶贼葬皂蚤灶葬贼藻凿 泽燥蚤造
宰粤晕郧 匀怎袁 宰哉 蕴蚤灶早造蚤灶早袁 在匀韵哉 蕴蚤澡怎蚤袁 藻贼 葬造 渊圆怨园苑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孕澡赠造燥早藻灶藻贼蚤糟 葬灶凿 责澡赠泽蚤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凿蚤增藻则泽蚤贼赠 燥枣 葬糟贼蚤灶燥皂赠糟藻贼藻泽 蚤泽燥造葬贼藻凿 枣则燥皂 责造葬灶贼 则澡蚤扎燥泽责澡藻则藻 泽燥蚤造泽 蚤灶 贼澡藻 匝蚤造蚤葬灶 酝燥怎灶贼葬蚤灶泽
酝粤 粤蚤葬蚤袁 载哉 杂澡蚤躁蚤葬灶袁 酝陨晕 再怎曾蚤葬袁 藻贼 葬造 渊圆怨员远冤
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责葬贼蚤葬造 凿蚤泽贼则蚤遭怎贼蚤燥灶 燥枣 粤酝 葬灶凿 阅杂耘 枣怎灶早蚤 蚤灶 贼澡藻 则澡蚤扎燥泽责澡藻则藻 燥枣 粤皂皂燥责蚤责贼葬灶贼澡怎泽 灶葬灶怎泽
允陨粤晕郧 匝蚤葬燥袁匀耘 载怎藻造蚤袁悦匀耘晕 宰藻蚤赠葬灶袁藻贼 葬造 渊圆怨圆怨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枣枣藻糟贼泽 燥枣 孕粤杂孕鄄运栽鄄晕粤粤 燥灶 皂葬蚤扎藻 造藻葬枣 灶蚤贼则燥早藻灶 葬泽泽蚤皂蚤造葬贼蚤燥灶 葬枣贼藻则 枣造燥则藻泽糟藻灶糟藻 燥增藻则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贼藻皂责藻则葬贼怎则藻 早则葬凿蚤藻灶贼泽
郧粤韵 允蚤葬燥袁阅韵晕郧 在澡蚤择蚤葬灶早袁 载哉 栽蚤葬灶躁怎灶袁 藻贼 葬造 渊圆怨猿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运藻赠 贼藻皂责藻则葬贼怎则藻泽 燥枣 糟燥则灶 葬灶凿 泽怎灶枣造燥憎藻则 凿怎则蚤灶早 糟燥燥造蚤灶早 责则燥糟藻泽泽 蚤灶 匀藻贼葬燥 蚤则则蚤早葬贼蚤燥灶 凿蚤泽贼则蚤糟贼袁 陨灶灶藻则 酝燥灶早燥造蚤葬
宰粤晕郧 匀葬蚤皂藻蚤袁 匀韵哉 匝蚤燥灶早袁 再哉晕 宰藻灶造蚤袁 藻贼 葬造 渊圆怨源愿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藻 糟燥灶贼藻灶贼 燥枣 贼葬灶灶蚤灶 藻曾贼则葬糟贼 蚤灶 枣燥怎则 贼赠责藻泽 燥枣 匝怎藻则糟怎泽 增葬则蚤葬遭蚤造蚤泽 再陨晕 再蚤灶蚤灶早袁 在匀粤晕郧 宰藻灶澡怎蚤袁 匀耘 允蚤灶早枣藻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圆怨缘源冤噎噎噎噎
耘枣枣藻糟贼 燥枣 枣燥燥凿 泽贼则藻泽泽 燥灶 枣造蚤早澡贼 皂怎泽糟造藻 葬灶凿 则藻责则燥凿怎糟贼蚤燥灶 凿藻增藻造燥责皂藻灶贼 蚤灶 葬 憎蚤灶早 凿蚤皂燥则责澡蚤糟 糟则蚤糟噪藻贼袁 灾藻造葬则蚤枣蚤糟贼燥则怎泽 燥则灶葬贼怎泽
宰哉 匀燥灶早躁怎灶袁 在匀粤韵 蕴俟择怎葬灶袁 在耘晕郧 再葬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圆怨远猿冤
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枣枣藻糟贼 燥枣 糟燥造燥怎则泽 燥灶 燥增蚤责燥泽蚤贼蚤燥灶 责则藻枣藻则藻灶糟藻 燥枣 贼澡藻 燥则蚤藻灶贼葬造 枣则怎蚤贼 皂燥贼澡袁 郧则葬责澡燥造蚤贼葬 皂燥造藻泽贼葬 月怎泽糟噪
再粤晕郧 载蚤葬燥枣葬灶袁 酝粤 悦澡怎灶泽藻灶袁 云粤晕 云葬灶袁 藻贼 葬造 渊圆怨苑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酝燥灶燥贼藻则责藻灶藻 增燥造葬贼蚤造藻泽 葬枣枣藻糟贼蚤灶早 澡燥泽贼 泽藻造藻糟贼蚤燥灶 遭藻澡葬增蚤燥则 燥枣 阅藻灶凿则燥造蚤皂怎泽 泽怎责藻则葬灶泽 葬灶凿 贼澡藻 葬糟贼蚤增蚤贼蚤藻泽 燥枣 凿藻枣藻灶泽藻 责则燥贼藻蚤灶 蚤灶 造葬则糟澡 灶藻藻凿造藻泽
蕴陨晕 允蚤葬灶袁 蕴陨哉 宰藻灶遭燥袁 酝耘晕郧 在澡葬燥躁怎灶袁 藻贼 葬造 渊圆怨苑愿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孕燥责怎造葬贼蚤燥灶袁 悦燥皂皂怎灶蚤贼赠 葬灶凿 耘糟燥泽赠泽贼藻皂
杂燥蚤造 皂蚤糟则燥遭蚤葬造 糟燥皂皂怎灶蚤贼赠 泽贼则怎糟贼怎则藻 怎灶凿藻则 凿蚤枣枣藻则藻灶贼 增藻早藻贼葬贼蚤燥灶 则藻泽贼燥则葬贼蚤燥灶 责葬贼贼藻则灶泽 蚤灶 贼澡藻 造燥藻泽泽 澡蚤造造赠 葬则藻葬
匀哉 悦澡葬灶躁怎葬灶袁 郧哉韵 蕴藻蚤袁 蕴陨哉 郧怎燥澡怎葬 渊圆怨愿远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藻葬泽燥灶葬造 增葬则蚤葬贼蚤燥灶 燥枣 枣怎灶糟贼蚤燥灶葬造 凿蚤增藻则泽蚤贼赠 燥枣 皂蚤糟则燥遭蚤葬造 糟燥皂皂怎灶蚤贼蚤藻泽 蚤灶 泽藻凿蚤皂藻灶贼 葬灶凿 泽澡藻造贼藻则 燥枣 泽藻葬 糟怎糟怎皂遭藻则 渊粤责燥泽贼蚤糟澡燥责怎泽 躁葬责燥灶蚤糟怎泽冤
糟怎造贼怎则葬造 责燥灶凿泽 再粤晕 云葬躁怎灶袁 栽陨粤晕 载蚤葬灶早造蚤袁 阅韵晕郧 杂澡怎葬灶早造蚤灶袁 藻贼 葬造 渊圆怨怨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粤灶葬造赠泽蚤泽 燥枣 遭葬糟贼藻则蚤葬造 枣造燥则葬 凿怎则蚤灶早 贼澡藻 枣葬澡怎葬鄄枣藻则皂藻灶贼葬贼蚤燥灶 责则燥糟藻泽泽 燥枣 枣怎扎澡怎葬灶 遭则蚤糟噪 贼藻葬 责则燥凿怎糟贼蚤燥灶 遭葬泽藻凿 燥灶 阅郧郧耘 贼藻糟澡灶燥造燥早赠
蕴陨哉 杂澡蚤择怎葬灶袁匀哉 在澡蚤赠怎葬灶袁 在匀粤韵 再怎灶造蚤灶 渊猿园园苑冤
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蕴葬灶凿泽糟葬责藻袁 砸藻早蚤燥灶葬造 葬灶凿 郧造燥遭葬造 耘糟燥造燥早赠
悦韵圆 藻皂蚤泽泽蚤燥灶泽 贼则葬灶泽枣藻则 藻皂遭藻凿凿藻凿 蚤灶 蚤灶贼藻则鄄则藻早蚤燥灶葬造 贼则葬凿藻 蚤灶 悦澡蚤灶葬 蕴陨哉 匀燥灶早早怎葬灶早袁 云粤晕 载蚤葬燥皂藻蚤 渊猿园员远冤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悦葬则遭燥灶 泽藻择怎藻泽贼则葬贼蚤燥灶 责燥贼藻灶贼蚤葬造 燥枣 贼澡藻 皂葬躁燥则 泽贼葬灶凿泽 怎灶凿藻则 贼澡藻 郧则葬蚤灶 枣燥则 郧则藻藻灶 孕则燥早则葬皂 蚤灶 杂燥怎贼澡憎藻泽贼 悦澡蚤灶葬 蚤灶 贼澡藻 灶藻曾贼 缘园 赠藻葬则泽
再粤韵 孕蚤灶早袁 悦匀耘晕 载蚤葬灶早葬灶早袁 在匀韵哉 再燥灶早枣藻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猿园圆缘冤
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悦澡葬则葬糟贼藻则蚤泽贼蚤糟泽 燥枣 泽责葬贼蚤葬造 葬灶凿 贼藻皂责燥则葬造 责澡藻灶燥造燥早赠 怎灶凿藻则 贼澡藻 凿赠灶葬皂蚤糟 增葬则蚤葬贼蚤燥灶 燥枣 早则葬泽泽造葬灶凿 蚤灶 贼澡藻 匝蚤灶早澡葬蚤 蕴葬噪藻 憎葬贼藻则泽澡藻凿
蕴陨 郧怎葬灶早赠燥灶早袁 蕴陨 载蚤葬燥赠葬灶袁 在匀粤韵 郧怎燥择蚤灶袁 藻贼 葬造 渊猿园猿愿冤
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泽贼蚤皂葬贼藻泽 燥枣 糟葬则遭燥灶 藻皂蚤泽泽蚤燥灶泽 糟葬怎泽藻凿 遭赠 枣燥则藻泽贼 枣蚤则藻泽 蚤灶 贼澡藻 贼藻皂责藻则葬贼藻 糟造蚤皂葬贼藻 燥枣 匀藻蚤造燥灶早躁蚤葬灶早 孕则燥增蚤灶糟藻袁 悦澡蚤灶葬袁 枣则燥皂 员怨缘猿 贼燥 圆园员圆
宰耘陨 杂澡怎躁蚤灶早袁 蕴哉韵 月蚤扎澡藻灶袁 杂哉晕 蕴燥灶早袁 藻贼 葬造 渊猿园源愿冤
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杂蚤皂怎造葬贼蚤燥灶 燥枣 贼澡藻 糟造蚤皂葬贼蚤糟 责则燥凿怎糟贼蚤增蚤贼赠 燥枣 枣燥则藻泽贼 增藻早藻贼葬贼蚤燥灶 蚤灶 栽澡则藻藻 郧燥则早藻泽 砸藻泽藻则增燥蚤则 葬则藻葬
孕粤晕 蕴藻蚤袁 载陨粤韵 宰藻灶枣葬袁栽粤晕郧 宰葬灶责藻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猿园远源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栽澡藻 皂藻糟澡葬灶蚤泽皂 枣燥则 燥糟糟怎则则藻灶糟藻 燥枣 孕藻则蚤凿蚤灶蚤燥责泽蚤泽 遭造燥燥皂泽 蚤灶 贼澡藻 贼则蚤遭怎贼葬则蚤藻泽 燥枣 栽澡则藻藻 郧燥则早藻泽 砸藻泽藻则增燥蚤则
在匀哉 粤蚤皂蚤灶袁 蕴陨 杂蚤曾蚤灶袁 匀哉 允怎灶袁 藻贼 葬造 渊猿园苑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月蚤燥凿蚤增藻则泽蚤贼赠 泽藻灶泽蚤贼蚤增蚤贼赠 扎燥灶蚤灶早 燥枣 则蚤增藻则 凿葬皂 葬灶凿 则藻泽藻则增燥蚤则 藻灶早蚤灶藻藻则蚤灶早 凿藻增藻造燥责皂藻灶贼 蕴陨 再蚤择蚤怎袁蕴哉 悦澡怎灶曾蚤葬袁阅耘晕郧 韵怎袁 藻贼 葬造 渊猿园愿员冤噎
哉则遭葬灶袁 砸怎则葬造 葬灶凿 杂燥糟蚤葬造 耘糟燥造燥早赠
粤泽泽藻泽泽皂藻灶贼 燥灶 糟燥燥则凿蚤灶葬贼蚤增藻 葬遭蚤造蚤贼赠 燥枣 泽怎泽贼葬蚤灶葬遭造藻 凿藻增藻造燥责皂藻灶贼 燥枣 月藻蚤躁蚤灶早鄄栽蚤葬灶躁蚤灶鄄匀藻遭藻蚤 砸藻早蚤燥灶 遭葬泽藻凿 燥灶 泽藻贼 责葬蚤则 葬灶葬造赠泽蚤泽
栽粤晕 云藻蚤枣藻蚤袁 在匀粤晕郧 酝藻灶早袁 蕴陨 匀葬燥则葬灶袁 藻贼 葬造 渊猿园怨园冤
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灾葬糟葬灶糟赠 葬灶葬造赠泽蚤泽 燥灶 贼澡藻 凿藻增藻造燥责皂藻灶贼 燥枣 灶葬贼怎则藻 则藻泽藻则增藻泽 蚤灶 允蚤葬灶早曾蚤 孕则燥增蚤灶糟藻
匀哉粤晕郧 在澡蚤择蚤葬灶早袁 蕴哉 蕴蚤灶袁 阅粤陨 晕蚤葬灶澡怎葬袁 藻贼 葬造 渊猿园怨怨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耘增葬造怎葬贼蚤燥灶 燥枣 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藻糟燥灶燥皂赠 蚤灶凿藻曾 蚤灶 贼澡藻 责燥赠葬灶早 造葬噪藻 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藻糟燥灶燥皂蚤糟 扎燥灶藻
匀哉粤晕郧 匀藻责蚤灶早袁 孕耘晕郧 载蚤葬燥造蚤灶袁 运韵晕郧 云葬灶遭蚤灶袁藻贼 葬造 渊猿员园苑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砸藻泽藻葬则糟澡 燥灶 悦澡蚤灶葬忆泽 责则燥增蚤灶糟蚤葬造 枣燥则藻泽贼 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泽藻糟怎则蚤贼赠 葬责责则葬蚤泽葬造 遭葬泽藻凿 燥灶 贼澡藻 凿藻贼则蚤皂藻灶贼葬造 蚤灶贼藻则枣藻则藻灶糟藻泽
蕴陨哉 载蚤灶扎澡怎袁酝陨 云藻灶早袁在匀粤晕郧 杂澡怎葬灶早袁藻贼 葬造 渊猿员员缘冤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
愿圆员猿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猿源卷摇
叶生态学报曳圆园员源年征订启事
叶生态学报曳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袁中国生态学学会尧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生态学
高级专业学术期刊袁创刊于 员怨愿员年袁报道生态学领域前沿理论和原始创新性研究成果遥 坚持野百花齐放袁百家
争鸣冶的方针袁依靠和团结广大生态学科研工作者袁探索生态学奥秘袁为生态学基础理论研究搭建交流平台袁
促进生态学研究深入发展袁为我国培养和造就生态学科研人才和知识创新服务尧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遥
叶生态学报曳主要报道生态学及各分支学科的重要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原始创新性科研成果遥 特别欢
迎能反映现代生态学发展方向的优秀综述性文章曰研究简报曰生态学新理论尧新方法尧新技术介绍曰新书评价和
学术尧科研动态及开放实验室介绍等遥
叶生态学报曳为半月刊袁大 员远开本袁圆愿园页袁国内定价 怨园元 辕册袁全年定价 圆员远园元遥
国内邮发代号院愿圆鄄苑袁国外邮发代号院酝远苑园
标准刊号院陨杂杂晕 员园园园鄄园怨猿猿摇 摇 悦晕 员员鄄圆园猿员 辕 匝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袁也可直接与编辑部联系购买遥 欢迎广大科技工作者尧科研单位尧高等院校尧图书
馆等订阅遥
通讯地址院 员园园园愿缘 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员愿号摇 电摇 摇 话院 渊园员园冤远圆怨源员园怨怨曰 远圆愿源猿猿远圆
耘鄄皂葬蚤造院 泽澡藻灶早贼葬蚤曾怎藻遭葬燥岳 则糟藻藻泽援葬糟援糟灶摇 网摇 摇 址院 憎憎憎援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援糟灶
编辑部主任摇 孔红梅摇 摇 摇 执行编辑摇 刘天星摇 段摇 靖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渊杂匀耘晕郧栽粤陨摇 载哉耘月粤韵冤渊半月刊摇 员怨愿员年 猿月创刊冤
第 猿源卷摇 第 员员期摇 渊圆园员源年 远月冤
粤悦栽粤 耘悦韵蕴韵郧陨悦粤 杂陨晕陨悦粤摇渊杂藻皂蚤皂燥灶贼澡造赠袁杂贼葬则贼藻凿 蚤灶 员怨愿员冤摇灾燥造郾 猿源摇 晕燥郾 员员 渊允怎灶藻袁 圆园员源冤
编摇 摇 辑摇 叶生态学报曳编辑部
地址院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员愿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园愿缘
电话院渊园员园冤远圆怨源员园怨怨憎憎憎援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援糟灶泽澡藻灶早贼葬蚤曾怎藻遭葬燥岳 则糟藻藻泽援葬糟援糟灶
主摇 摇 编摇 王如松
主摇 摇 管摇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摇 摇 办摇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地址院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员愿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园愿缘
出摇 摇 版摇
摇 摇 摇 摇 摇 地址院北京东黄城根北街 员远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苑员苑
印摇 摇 刷摇 北京北林印刷厂
发 行摇
地址院东黄城根北街 员远号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苑员苑
电话院渊园员园冤远源园猿源缘远猿耘鄄皂葬蚤造院躁燥怎则灶葬造岳 糟泽责早援灶藻贼
订摇 摇 购摇 全国各地邮局
国外发行摇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地址院北京 猿怨怨信箱
邮政编码院员园园园源源
广告经营
许 可 证摇 京海工商广字第 愿园员猿号
耘凿蚤贼藻凿 遭赠摇 耘凿蚤贼燥则蚤葬造 遭燥葬则凿 燥枣
粤悦栽粤 耘悦韵蕴韵郧陨悦粤 杂陨晕陨悦粤
粤凿凿院员愿袁杂澡怎葬灶早择蚤灶早 杂贼则藻藻贼袁匀葬蚤凿蚤葬灶袁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愿缘袁悦澡蚤灶葬
栽藻造院渊园员园冤远圆怨源员园怨怨
憎憎憎援藻糟燥造燥早蚤糟葬援糟灶
泽澡藻灶早贼葬蚤曾怎藻遭葬燥岳 则糟藻藻泽援葬糟援糟灶
耘凿蚤贼燥则鄄蚤灶鄄糟澡蚤藻枣摇 宰粤晕郧 砸怎泽燥灶早
杂怎责藻则增蚤泽藻凿 遭赠摇 悦澡蚤灶葬 粤泽泽燥糟蚤葬贼蚤燥灶 枣燥则 杂糟蚤藻灶糟藻 葬灶凿 栽藻糟澡灶燥造燥早赠
杂责燥灶泽燥则藻凿 遭赠摇 耘糟燥造燥早蚤糟葬造 杂燥糟蚤藻贼赠 燥枣 悦澡蚤灶葬
砸藻泽藻葬则糟澡 悦藻灶贼藻则 枣燥则 耘糟燥鄄藻灶增蚤则燥灶皂藻灶贼葬造 杂糟蚤藻灶糟藻泽袁 悦粤杂
粤凿凿院员愿袁杂澡怎葬灶早择蚤灶早 杂贼则藻藻贼袁匀葬蚤凿蚤葬灶袁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愿缘袁悦澡蚤灶葬
孕怎遭造蚤泽澡藻凿 遭赠摇 杂糟蚤藻灶糟藻 孕则藻泽泽
粤凿凿院员远 阅燥灶早澡怎葬灶早糟澡藻灶早早藻灶 晕燥则贼澡 杂贼则藻藻贼袁
月藻蚤躁蚤灶早摇 员园园苑员苑袁悦澡蚤灶葬
孕则蚤灶贼藻凿 遭赠摇 月藻蚤躁蚤灶早 月藻蚤 蕴蚤灶 孕则蚤灶贼蚤灶早 匀燥怎泽藻袁
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愿猿袁悦澡蚤灶葬
阅蚤泽贼则蚤遭怎贼藻凿 遭赠摇 杂糟蚤藻灶糟藻 孕则藻泽泽
粤凿凿院员远 阅燥灶早澡怎葬灶早糟澡藻灶早早藻灶 晕燥则贼澡
杂贼则藻藻贼袁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苑员苑袁悦澡蚤灶葬
栽藻造院渊园员园冤远源园猿源缘远猿
耘鄄皂葬蚤造院躁燥怎则灶葬造岳 糟泽责早援灶藻贼
阅燥皂藻泽贼蚤糟 摇 摇 粤造造 蕴燥糟葬造 孕燥泽贼 韵枣枣蚤糟藻泽 蚤灶 悦澡蚤灶葬
云燥则藻蚤早灶 摇 摇 悦澡蚤灶葬 陨灶贼藻则灶葬贼蚤燥灶葬造 月燥燥噪 栽则葬凿蚤灶早
悦燥则责燥则葬贼蚤燥灶
粤凿凿院孕援韵援月燥曾 猿怨怨 月藻蚤躁蚤灶早 员园园园源源袁悦澡蚤灶葬
摇 陨杂杂晕 员园园园鄄园怨猿猿悦晕 员员鄄圆园猿员 辕 匝 国内外公开发行 国内邮发代号 愿圆鄄苑 国外发行代号 酝远苑园 定价 怨园郾 园园元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