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
摇 摇 摇 摇 摇 生 态 学 报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SHENGTAI XUEBAO)
摇 摇 第 32 卷 第 21 期摇 摇 2012 年 11 月摇 (半月刊)
目摇 摇 次
白洋淀富营养化湖泊湿地厌氧氨氧化菌的分布及对氮循环的影响 王衫允,祝贵兵,曲冬梅,等 (6591)………
造纸废水灌溉对滨海退化盐碱湿地土壤酶活性的响应 夏孟婧,苗颖,陆兆华,等 (6599)………………………
图们江下游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朱卫红,郭艳丽,孙摇 鹏,等 (6609)…………………………………………
适应白洋淀湿地健康评价的 IBI方法 陈摇 展,林摇 波,尚摇 鹤,等 (6619)………………………………………
基于 MODIS的洞庭湖湿地面积对水文的响应 梁摇 婕,蔡摇 青,郭生练,等 (6628)……………………………
崇明东滩湿地不同潮汐带入侵植物互花米草根际细菌的多样性 章振亚,丁陈利,肖摇 明 (6636)……………
中国东部亚热带地区树轮 啄13C方位变化的谐波分析 赵兴云,李宝惠,王摇 建,等 (6647)……………………
甘肃臭草型退化草地优势种群空间格局及其关联性 高福元,赵成章 (6661)……………………………………
川西亚高山 /高山森林土壤氧化还原酶活性及其对季节性冻融的响应 谭摇 波,吴福忠,杨万勤,等 (6670)…
模拟分类经营对小兴安岭林区森林生物量的影响 邓华卫,布仁仓,刘晓梅,等 (6679)…………………………
苹果三维树冠的净光合速率分布模拟 高照全,赵晨霞,张显川,等 (6688)………………………………………
拟茎点霉 B3 与有机肥配施对连作草莓生长的影响 郝玉敏,戴传超,戴志东,等 (6695)………………………
落叶松林土壤可溶性碳、氮和官能团特征的时空变化及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苏冬雪,王文杰,邱摇 岭,等 (6705)
………………………………
……………………………………………………………………………
人工固沙区与流沙区准噶尔无叶豆种群数量特征与空间格局对比研究
张永宽,陶摇 冶,刘会良,等 (6715)
…………………………………………
……………………………………………………………………………
山地河流浅滩深潭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比较研究———以重庆开县东河为例
王摇 强,袁兴中,刘摇 红 (6726)
…………………………………
…………………………………………………………………………………
荣成俚岛人工鱼礁区游泳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 吴忠鑫,张摇 磊,张秀梅,等 (6737)……
北黄海秋、冬季浮游动物多样性及年间变化 杨摇 青,王真良,樊景凤,等 (6747)………………………………
鄂尔多斯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蒙吉军,朱利凯,杨摇 倩,等 (6755)……………………………………
村落文化林与非文化林多尺度物种多样性加性分配 高摇 虹,陈圣宾,欧阳志云 (6767)………………………
不同生计方式农户的环境感知———以甘南高原为例 赵雪雁 (6776)……………………………………………
两种预测模型在地下水动态中的比较与应用 张摇 霞,李占斌,张振文,等 (6788)………………………………
四川黄龙沟少花鹤顶兰繁殖成功特征 黄宝强,寇摇 勇,安德军 (6795)…………………………………………
硝化抑制剂对蔬菜土硝化和反硝化细菌的影响 杨摇 扬,孟德龙,秦红灵,等 (6803)……………………………
新疆两典型微咸水湖水体免培养古菌多样性 邓丽娟,娄摇 恺,曾摇 军,等 (6811)………………………………
白洋淀异养鞭毛虫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赵玉娟,李凤超,张摇 强,等 (6819)……………………
双酚 A对萼花臂尾轮虫毒性及生活史的影响 陆正和,赵宝坤,杨家新 (6828)…………………………………
孵化温度对双斑锦蛇初生幼体行为和呼吸代谢的影响 曹梦洁,祝摇 思,蔡若茹,等 (6836)……………………
黄玛草蛉捕食米蛾卵的功能反应与数值反应 李水泉,黄寿山,韩诗畴,等 (6842)………………………………
互惠鄄寄生耦合系统的稳定性 高摇 磊,杨摇 燕,贺军州,等 (6848)………………………………………………
超微七味白术散对肠道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 谭周进,吴摇 海,刘富林,等 (6856)……………………………
专论与综述
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吸存的影响 陈摇 浩,莫江明,张摇 炜,等 (6864)………………………………………
全球 CO2水平升高对浮游植物生理和生态影响的研究进展 赵旭辉,孔繁翔,谢薇薇,等 (6880)………………
跨界自然保护区———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手段 石龙宇,李摇 杜,陈摇 蕾,等 (6892)………………………
研究简报
会同和朱亭 11 年生杉木林能量积累与分配 康文星,熊振湘,何介南,等 (6901)………………………………
退化草地阿尔泰针茅生殖株丛与非生殖株丛的空间格局 任摇 珩,赵成章,高福元,等 (6909)…………………
期刊基本参数:CN 11鄄2031 / Q*1981*m*16*326*zh*P* ¥ 70郾 00*1510*35*
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室
2012鄄11
封面图说: 白洋淀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湿地。 淀区内沟壕纵横交织错落,村庄、苇地、园田星罗棋布,在水文、水化学、生
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非常复杂的异质性。 随着上游城镇污废水、农田径流进入水域,淀区
富营养化日益加剧。 复杂的水环境特点、高度的景观异质性和良好的生物多样性,使得该地区成为探索规模性厌氧
氨氧化反应的良好研究地点(详见本期第 6591—6598 页)。
彩图提供: 王为东博士摇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摇 E鄄mail: wdwangh@ yahoo. com
第 32 卷第 21 期
2012 年 11 月
生 态 学 报
ACTA ECOLOGICA SINICA
Vol. 32,No. 21
Nov. ,2012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1125019,41061051);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鄄 11鄄 0910); 教育部科学技术重点项目
(210231) ;西北师范大学骨干项目(SKQNGC11033)
收稿日期:2011鄄09鄄21; 摇 摇 修订日期:2012鄄02鄄01
*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 E鄄mail: xbzhaoxy@ 163. com
DOI: 10. 5846 / stxb201109211386
赵雪雁.不同生计方式农户的环境感知———以甘南高原为例.生态学报,2012,32(21):6776鄄6787.
Zhao X Y.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of farmers of different livelihood strategies: a case of Gannan Plateau. Acta Ecologica Sinica,2012,32 ( 21 ):
6776鄄6787.
不同生计方式农户的环境感知
———以甘南高原为例
赵雪雁*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兰州摇 730070)
摘要:准确的环境感知是合理环境行为的前提,利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研究了甘南高原不同生计方式农户的环境感知。 结
果发现:(1)甘南高原农户生计方式较单一,生计多样化指数仅为 1. 76,纯牧区、半农半牧区、农区农户的非农化水平依次提高,
但非农活动均以外出打工为主;(2)随着非农化水平的提高,农户的生态关注度、生态保护认知度以及生态变化感知度发生有
规律变化,纯农户、兼业户、非农户的生态关注度、生态恶化感知度依次降低,但生态保护认知度依次增强; 3) 非农户、兼业户
的环保活动参与度强于纯农户。
关键词:甘南高原;农户;生计方式;环境感知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of farmers of different livelihood strategies: a case of
Gannan Plateau
ZHAO Xueyan*
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North鄄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China
Abstract: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has been drown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ll over the world. Through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survey, 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 and investigation of plots, 117 household are investigated and
sampled. Farmers ar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the farmer household, the household with combined occupation and the off
farming household. Using the investigation data,the paper analyzes the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of the farmers of different
livelihood strategies in the Gannan Plateau. The results show: (1) the farmers忆 livelihood diversification is low, the
livelihood diversification index of the farmers is 1. 76, and of in the pure pasturing area, the farming鄄pastoral area and the
farming area, the non鄄agricultural level is higher than its predecessor, but the non鄄agricultural activity is mainly doing work
for others; (2) the farmers忆 ecological attention is high,but the cognition of ecology protection is low, the ecological
attention declines from the farmer household to the household with combined occupation and then to the off farming
household,the index of ecological attention is 2. 80,2. 72 and 2. 65 respectively, but the cognition of ecology protection
increases accordingly, the index of the cognition is 2. 00,2. 22 and 2. 26 respectively; (3) The majority of interviewees
(nearly 76. 92 per cent) consider that the local eco鄄environment is worse than recent years before, the farmer household忆
environmental deterioration perception is the first,the secondary is the household with combined occupation,the third is the
off farming household,the index of ecological change perception is 1. 20,1. 37 and 1. 44;(4)The perception of grassland
degradation and water resource shortage declines from the farmer household to the household with combined occupation and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then to the off farming household;(5)The majority of interviewees (nearly 86. 32 per cent) are willing to take part in th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ctivity, the participation willing of the household with combined occupation is higher than the off
farming household and the farmer household.
Key Words: Gannan Plateau; the farmers ;livelihood strategy;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环境感知是人们环境行为的心理基础,准确的环境感知是合理环境行为的前提[1],目前环境感知已成为
人文主义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农户作为农村最主要的经济活动主体与最基本的决策单位,具有自主
的发展权与决策权[2鄄3],他们的环境感知及态度反映了区域发展中人地关系的变化和作用,其中,环境感知是
其对生态环境变化的主观认知,环境态度是其对生态环境变化的主动响应。 研究农户的环境感知特性及其规
律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理解复杂的人地关系变化,更有助于寻求解决人地矛盾的最佳切入点。
地处青藏高原东缘的甘南高原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农户生计方式较为单一,严重依赖于草地资源与耕
地资源,致使该区土地资源不同程度地退化,不仅使农户失去赖以生存的物质来源,还引发了土地沙漠化、生
物多样性损失、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碳汇丧失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在日益严峻的人地关系胁迫下,农户生计
方式由传统的农业开始向兼业化、非农化转变,相应地引起了农户对土地资源依赖程度的变化。 环境感知作
为农户对人地关系的主观认知,是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呢? 环境感知的变化是否会引起环境态度及环境行为
的变化呢? 此前的研究已发现甘南高原农户环境感知受农户的个体特征,如年龄、收入水平、教育程度、生活
满意度等因素的影响[4]。 本研究仅以生计方式为主发点,通过分析不同生计方式农户的环境感知,探求生计
方式变迁过程中农户的环境感知特性及其规律,旨在为解决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退化问题提供借鉴和参考。
1摇 研究区概况
甘南高原地处青藏高原东缘,主要包括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合作、碌曲、玛曲、夏河、迭部、卓尼、临潭、舟曲
等 1 市 7 县,大部分区域海拔 3000—3600 m,气候寒冷湿润,年均温普遍低于 3益,年均降水量在 400—700
mm之间,植被以高寒草甸、灌丛和山地森林为主,水系发达,黄河干流、洮河、大夏河三条河流在该区的流域
面积达 3. 057伊104 km2,多年平均补给黄河水资源 65. 9伊108 m3,从而使该区成为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
区[5]。 然而,近年来甘南高原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致使该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锐减,严重影响了黄河流域、乃
至整个北方地区的生态安全。
受自然环境以及人文环境地域差异的影响,甘南高原内部分异明显,形成纯牧区、半农半牧区和农区。 不
同区域农户采取的生计方式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纯牧区农户主要从事畜牧业,畜牧业从业人员占乡村从业人
员的 63. 07% ,畜牧业收入占农户总收入的 64. 06% ,玛曲县高达 100% ;半农半牧区农户主要从事种植业与畜
牧业,种植业与畜牧业从业人员分别占乡村从业人员的 58. 44% 、26. 10% ,种植业与畜牧业收入分别占农户
总收入的 50. 15% 、10. 20% ;农区农户主要从事种植业,种植业从业人员占乡村从业人员的 56郾 34% ,种植业
收入占农户总收入的 42. 89% 。
2摇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 1摇 数据来源
2010 年 10—11 月,在甘南高原进行了 20 余天的野外调查。 首先,在县级部门和各个乡镇收集了自然、
社会经济统计资料,然后进行农户调查以获取相关数据。 农户调查主要基于参与式农村评估法(PRA),采用
调查问卷、观察法、小型座谈会等 PRA工具进行。 由于甘南高原地域辽阔、农牧民居住分散,访谈难度较大,
因此仅在纯牧区玛曲和碌曲各选择 4 个乡、夏河和合作各选择 2 个乡,在半农半牧区卓尼县和农区临潭县各
选择 5 个乡,每个乡抽取 5—8户进行问卷调查,共调查了 134 户农牧民家庭,由于户主对农户家庭的生产、生
活安排往往起着决定作用,因此调查对象以户主为主,家庭其他成员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补充。 收回有效问卷
117 份,其中纯牧区 52 份、半农半牧区 36 份、农区 29 份。 在调查过程中,为了确保信息准确,聘请了县草原站
7776摇 21 期 摇 摇 摇 赵雪雁:不同生计方式农户的环境感知———以甘南高原为例 摇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图 1摇 研究区分布图
Fig. 1摇 The distribution map of study area
和调查乡镇的藏族干部作为语言翻译,每户问卷调查时间约为 2—3 h。 虽然本次调查样本较少,但由于甘南
高原纯牧区、半农半牧区、农区农户的生计方式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因此能较好地反映甘南高原农户的普遍情
况。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1)农户所从事的生计方式;(2)农户对生态环境的关注程度;(3)农户对生态保护
的认知;(4)农户对生态环境变化的感知;(5)农户的环保参与意愿等。
2. 2摇 研究方法
2. 2. 1摇 农户生计类型划分及生计多样化指数
根据甘南藏族自治州农村住户调查年报及课题组入户调查资料,将甘南高原农户家庭劳动力从事的生计
活动分为畜牧、种植、采集、外出打工、运输、经商、手工业、企事业单位任职等,其中畜牧、种植、采集属于农业
活动,其余为非农活动。 按照非农化程度及农户生计多样化的差异,综合已有农户类型划分的研究成果[6],
以家庭劳动力的投入方向(有无劳动力从事非农活动)为标准,将农户生计类型划分为纯农户、兼业户、非农
户。 其中,纯农户的全部劳动力均从事农业;兼业户的部分劳动力从事农业、部分从事非农业;非农户的全部
劳动力均从事非农活动。
为了描述农户生计多样化程度,特引入生计多样化指数,即将农户所从事的每种生计活动赋值为 1,如某
户从事养殖、种植两种生计活动, 则其多样化指数值为 2[7]。
D = 1
n移
n
i = 1
di
式中, di 为第 i个农户的生计多样化指数,n为该区的农户个数,D为该区的生计多样化指数。
2. 2. 2摇 农户环境感知的测度
环境感知过程可分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指导行为等 3 个阶段,农户的环境感知是否准确既依赖于农
户的信息采集是否全面、信息处理是否合理、指导行为是否正确,同时也与客观的物理环境是否具有有利于农
户感知的“明显特征冶有关。 本研究主要从农户的生态关注度、生态保护认知度、生态变化感知度、生态问题
感知度、环保活动参与度出发,通过向受访户询问相关问题来分析农户的环境感知。 为了便于检验不同区域、
不同生计方式农户的环境感知是否存在差异,对各问题的答案进行了赋值;将不同区域、不同农户的各指标赋
值加总平均后得到该区域、该类农户的感知度指数(表 1):
8776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2 卷摇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Pmj =
1
n移
n
i = 1
pmij
式中, pmij 为第 j个区域或第 j种类型的第 i个农户的第 m种感知度的赋值,n为第 j个区域或第 j种类型的农
户个数,Pmj 为第 j个区域或第 j种类型农户的第 m种感知度指数。
表 1摇 环境感知的测度指标及赋值
Table 1摇 The measure index and evalua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指标
The index
测度问题
The measure question
赋值
Evaluation
生态关注度 Ecological attention 生产生活中是否关注生态环境 经常关注=3,偶尔关注=2,不关注=1
生态保护认知度 Cognition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哪个更重要
生态保护更重要=3, 二者一样重要=2,经济发展重要 = 1;
不清楚=0
生态变化感知度 Perception of
ecological change 近年来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好转还是恶化? 好转
=3,没变化=2,恶化=1
生态问题感知度 是否感知到草地退化? 感知强烈=3;感知较弱=2;没有感知=1
Perception of ecological question 是否感知到水资源紧缺?
是否感知到水土流失
是否感知到湿地面积减少?
是否感知到生物多样性丧失?
环保活动参与度 Particip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ctivity 是否愿意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愿意
=3,无所谓=2,不愿意=1
3摇 结果
3. 1摇 农户的生计方式
甘南高原纯牧区、半农半牧区和农区农户在农业活动安排、非农活动引入及其组合上存在较大差异。 纯
牧区、半农半牧区、农区的纯农户比例依次下降,分别为 51. 92% 、25. 0% 、13. 79% ;非农化水平依次提高,非
农户比例分别为 5. 77% 、22. 23% 、41. 38% 。 但是,甘南高原农户的非农活动以外出打工为主,其中,纯牧区
兼业户中有家庭成员外出打工的占 7. 69% ,半农半牧区该比例高达 41. 67% 、农区达 31. 03% ;半农半牧区非
农户均为外出打工家庭,农区该比例达 31. 03% (表 2)。 纯牧区非农化水平之所以远低于农区,主要因为农
区农户受教育程度高于纯牧区,加之人均耕地面积小,家庭剩余劳动力多,且自然资本产出不能满足基本生活
需求,因而外出打工比例较高;而纯牧区农户以藏族为主,存在语言障碍,受教育程度低,且放牧所需劳动力较
多,因而外出打工比例较低。 调查中也发现,甘南高原大多非农就业岗位(如,零售批发业、餐饮业、建筑业
等)都被外来人口(主要为甘肃临夏、武山等地)占有,当地藏族群众很少从事这些职业,即使有零星的当地藏
族从业人员,也主要承担工地看护、向导等工作。 问及原因,主要因为当地藏族群众常年从事放牧,不具备相
关技能,而且存在语言限制,另一方面是因为当地大部分藏族群众就业观念仍很传统,认为行政事业部门的工
作才算是真正的非农就业,不愿意从事餐饮服务等“伺候人冶的职业。
表 2摇 甘南高原农户的生计方式
Table 2摇 The livelihood pattern of the peasants in Ganan plateau
生计多样化指数
Livelihood diversification index
最大值 最小值 标准差 均值
纯农户
比重
Proportion
of farming
household
/ %
兼业户比重
Proportion of household
with combined occupation
% 农
+
打工 / %
农+
工资 / %
农+其他
非农 / %
非农户比重
Proportion of off
farming household
% 外出打工 / %
纯牧区 3 1 0. 61 1. 50 51. 92 42. 31 7. 69 15. 38 19. 24 5. 77 0
半农半牧区 5 1 0. 99 2. 03 25. 0 52. 77 41. 67 5. 56 5. 57 22. 23 22. 23
农区 5 1 1. 05 1. 90 13. 79 44. 83 31. 03 0 13. 79 41. 48 31. 03
甘南高原 5 1 0. 89 1. 76 28. 57 48. 09 27. 19 7. 03 13. 87 23. 34 19. 68
摇 摇 纯牧区 Pure pasturing area; 半农半牧区 Farming鄄pastoral area; 农区 Farming area; 甘南高原 Gannan plateau
9776摇 21 期 摇 摇 摇 赵雪雁:不同生计方式农户的环境感知———以甘南高原为例 摇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甘南高原纯牧区、半农半牧区和农区农户的生计多样化程度存在差异。 采取一种生计方式的农户占受访
户的 47. 01% ,其中,纯牧区该比例高达 55. 77% ,农区、半农半牧区分别为 44. 83% 、36. 11% ;采取两种生计方
式的农户占 35. 04% ,纯牧区、半农半牧区、农区的该比例分别为 38. 46% 、33. 33% 、31. 03% ;采取 3 种及以上
生计方式的农户仅占 17. 95% ,半农半牧区该比例为 30. 56% ,农区为 24. 14% ,纯牧区仅为 5. 77% 。 总体来
看,甘南高原农户生计活动多样化程度较低,生计多样化指数仅为 1. 76,其中,半农半牧区为 2. 03、农区为
1郾 90、纯牧区仅为 1. 50(表 2)。 进一步对纯牧区、半农半牧区、农区农户生计多样化指数进行方差分析, 发现
Levene统计量为 2. 873(P=0. 061),组间方差在 0. 05 水平上具有齐性, F值为 4. 469(P= 0. 014),在 0. 05 水
平上显著。 这充分说明,甘南高原纯牧区、半农半牧区、农区农户的生计方式存在显著差异。
3. 2摇 农户的环境感知
3. 2. 1摇 农户的生态关注度
甘南高原农户的生态关注度较高,73. 50%的受访户经常关注生态环境,这一方面与藏族传统文化有关,
藏族历来重视生态环境,形成了万物一体、崇敬自然、尊重生命的价值观[8];另外,电视、广播等宣传媒体的介
入以及 “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生态建设项目冶的实施与宣传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当地居民对生态环境的关
注度。 对纯牧区、半农半牧区、农区农户的生态关注度进行方差分析,发现 Levene 统计量为 1. 941 (P =
0郾 4181),组间方差在 0. 05 水平上具有齐性,F值为 5. 561(P=0. 005),在 0. 05 水平上显著,这说明甘南高原
不同区域农户的生态关注度存在显著差异。 进一步分析发现,纯牧区、半农半牧区、农区农户的生态关注度依
次降低,生态关注度指数分别为 2. 81、2. 69、2. 66,经常关注生态环境的农户比例分别为 78. 84% 、72. 22% 、
65郾 32% (表 3)。
对甘南高原纯农户、兼业户、非农户的生态关注度进行方差分析,发现 Levene 统计量为 1. 932 (P =
0郾 151),组间方差在 0. 05 水平上具有齐性,F值为 3. 381(P = 0. 037),在 0. 05 水平上显著,这说明甘南高原
不同生计方式农户的生态关注度存在显著差异。 进一步分析发现,纯农户、兼业户、非农户的生态关注度依次
降低,生态关注度指数分别为 2. 80、2. 72、2. 65,经常关注生态环境的各类农户比例分别为 80. 00% 、74. 07% 、
60. 87% (表 3);三个区域中,不同生计方式农户的生态关注度均呈该趋势,纯牧区纯农户中该比例更高达
81郾 48% 。 这充分说明,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越高的农户,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越强。
表 3摇 甘南高原农户的生态关注度
Table 3摇 The farmers忆 eco鄄environmental attention in Gannan Plateau
不同区域农户
Household in the different region
纯牧区 半农半牧区 农区
不同生计方式农户
Household with the different livelihood mode
纯农型 兼业型 非农型
经常关注 Frequently attention / % 78. 84 72. 22 65. 32 80. 00 25. 93 34. 78
偶尔关注 Occasionally attention / % 21. 16 27. 78 34. 68 20. 00 74. 07 65. 22
生态关注度指数 Index of 摇 均值 2. 81 2. 69 2. 66 2. 800 2. 722 2. 652
ecological attention摇 摇 摇 摇 标准差 0. 397 0. 467 0. 483 0. 405 0. 452 0. 487
Levene统计量 Levene statistic 1. 941(0. 418)** 1. 932(0. 151)**
F 5. 561(0. 005)** 3. 381(0. 037)**
摇 摇 括号内为 P值,**在 0. 05 水平上显著
3. 2. 2摇 农户的生态保护认知度
对甘南高原纯牧区、半农半牧区、农区农户的生态保护认知度进行方差分析,发现 Levene统计量为 1. 367
(P=0. 259),组间方差在 0. 1 水平上具有齐性,F值为 2. 842(P = 0. 062),在 0. 1 水平上显著,这说明甘南高
原不同区域农户的生态保护认知度存在显著差异。 进一步分析发现,半农半牧区、农区、纯牧区农户的生态保
护认知度依次降低,生态保护认知度指数分别为 2. 28、2. 14、2. 08,认为“生态保护比经济发展更重要的冶农户
比例分别为 55. 56% 、48. 70% 、44. 82% ,认为“二者同样重要的冶农户比例分别为 25. 0% 、31. 03% 、17. 31% 。
0876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2 卷摇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总体来看,甘南高原农户对生态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不太高,仅有 49. 57%的农户认为生态保护更重要(表 4)。
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在于甘南高原农户生计活动多样化程度低,收入渠道较为单一,抗风险能力弱,纯牧区
农户尤为严重,为了保证生活水平不下降并能应付各种支出,大部分农牧民只得以经济发展为重[4]。 访谈中
大部分受访户反映,为了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他们只能弱化生态保护愿望,一旦有比较好的生计出路,他们
根本不会破坏生态环境。
表 4摇 甘南高原农户的生态保护认知度
Table 4摇 The farmers忆 cognition of the ecology protection importance in Gannan Plateau
不同区域农户
Household in the different region
纯牧区 半农半牧区 农区
不同生计方式农户
Household with the different livelihood mode
纯农型 兼业型 非农型
生态保护更重要 Ecological
protection more important / % 48. 08 55. 56 44. 83 42. 50 51. 85 56. 52
发展经济更重要 Developing
economic more important / % 28. 85 11. 11 17. 24 32. 50 14. 81 13. 04
二者一样重要
Both important / % 17. 31 25. 00 31. 03 20. 00 25. 93 21. 74
不清楚 Unclear / % 5. 76 8. 33 6. 90 5. 0 7. 41 8. 70
生态保护认知度指数摇 均值 2. 08 2. 69 2. 66 2. 00 2. 22 2. 260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标准差 1. 006 0. 467 0. 483 0. 987 0. 965 1. 009
Levene统计量 Levene statistics 1. 367(0. 259)* 1. 487(0. 417)*
F值 F value 2. 842(0. 062)* 2. 761(0. 073)*
摇 摇 括号内为 P值,*在 0. 1 水平上显著
对甘南高原纯农户、兼业户、非农户的生态保护认知度进行方差分析,发现 Levene 统计量为 1. 487(P =
0郾 417),组间方差在 0. 1 水平上具有齐性,F值为 2. 761(P = 0. 073),在 0. 1 水平显著。 这说明,甘南高原不
同生计方式农户的生态保护认知度存在显著差异。 进一步分析发现,纯农户、兼业户、非农户的生态保护认知
度依次增强,生态保护认知度指数分别为 2. 00、2. 22、2. 26,认为“生态保护比经济发展更重要的冶农户比例分
别为 47. 50% 、48. 15% 、55. 52% ,认为“二者同样重要的冶农户比例分别为 21. 74% 、25. 93% 、20. 00% (表 4)。
这也说明,农户生计方式越依赖自然资源,越有可能把加大自然资源利用强度作为发展经济、增强自身处理胁
迫和冲击能力的首要选择。
3. 2. 3摇 农户的生态变化感知度
对甘南高原纯牧区、半农半牧区、农区农户的生态变化感知度进行方差分析,发现 Levene统计量为 0. 231
(P=0. 794),组间方差在 0. 1 水平上具有齐性,F值为 2. 501(P = 0. 087),在 0. 1 水平显著,这说明甘南高原
不同区域农户的生态变化感知度存在显著差异。 进一步分析发现,纯牧区、半农半牧区、农区农户的生态变化
感知度指数分别为 1. 25、1. 42、1. 34,纯牧区农户的生态恶化感知度最强,其次为农区与半农半牧区农户,感
知到生态环境恶化的农户比例分别为 82. 69% 、75. 68% 、69. 4% ;半农半牧区农户的生态好转感知度最强,其
次为农区与纯牧区农户,感知到生态环境好转的农户比例分别为 7. 69% 、10. 34% 、11. 11% (表 5)。 总体来
看,甘南高原农户对生态恶化的感知强于生态好转。 持好转观点的农户(9. 40% )认为近年来用于改善甘南
黄河水源补给区生态环境的资金投入加大,居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加强,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甘南高原
生态环境的好转;持恶化观点的农户(76. 92% )认为,近年来甘南高原草地退化、水资源紧缺、水土流失等日
渐严重,草层高度降低、不能食用杂毒草增加、鼠害越来越严重、草地沙化面积扩大,草地退化已对他们的生计
带来极大影响;许多草地变成了干草滩,溪沟里的水量也减少了,许多溪沟干枯,河水也比以前混浊了。
对甘南高原纯农户、兼业户、非农户的生态变化感知度进行方差分析,发现 Levene 统计量为 0. 093(P =
0郾 911),组间方差在 0. 05 水平上具有齐性,F值为 4. 513(P = 0. 013),在 0. 05 水平上显著,这说明甘南高原
不同生计方式农户的生态变化感知存在显著差异。 进一步分析发现,纯农户、兼业户、非农户的生态变化感知
1876摇 21 期 摇 摇 摇 赵雪雁:不同生计方式农户的环境感知———以甘南高原为例 摇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度指数分别为 1. 20、1. 37、1. 44,对生态恶化的感知强度依次降低,感知到生态恶化的农户比例分别为
85郾 00% 、74. 07% 、69. 57% ;对生态好转的感知强度依次增强,感知到生态好转的农户比例分别为 5. 0% 、
11郾 11% 、13郾 04% 。 其中,纯牧区纯农户对生态环境退化的感知尤为强烈,有 88. 89%的该类农户感知到了生
态退化(表 5)。 这说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越强的农户,对生态环境恶化的感知越强烈。
表 5摇 甘南高原农户的生态变化感知度
Table 5摇 The farmers忆 per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Gannan Plateau
不同区域农户
Household in the different region
纯牧区 半农半牧区 农区
不同生计方式农户
Household with the different livelihood mode
纯农型 兼业型 非农型
好转 Better / % 7. 69 11. 11 10. 34 5. 00 11. 11 13. 04
没变 No change / % 9. 62 19. 44 13. 79 10. 00 14. 81 17. 39
恶化 Worse / % 82. 69 69. 45 75. 67 85. 00 74. 08 69. 57
生态变化感知度指数 Index of 摇 均值 1. 25 1. 42 1. 34 1. 20 1. 37 1. 44
ecological change perception摇 摇 标准差 0. 590 0. 692 0. 670 0. 516 0. 681 0. 728
Levene统计量 Levene statistic 0. 231(0. 794)* 0. 093(0. 911)**
F 2. 501(0. 087)* 4. 513(0. 013)**
摇 摇 括号内为 P值,*在 0. 1 水平上显著,**在 0. 05 水平上显著
3. 2. 4摇 农户的生态问题感知度
对甘南高原纯牧区、半农半牧区、农区农户对草地退化、水资源紧缺、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损失、湿地面
积减少等生态问题的感知度进行方差分析,发现不同区域农户对草地退化、水资源紧缺、湿地面积减少的感知
度存在显著差异(表 6)。 其中,草地退化感知度的 Levene 统计量为 5. 427(P = 0. 007),组间方差在 0. 005 水
平上具有齐性,F值为 5. 329(P = 0. 000),在 0. 005 水平显著;水资源紧缺感知度的 Levene 统计量为 1. 545
(P=0. 218),组间方差在 0. 05 水平上具有齐性,F值为 3. 089(P = 0. 049),在 0. 05 水平显著;湿地面积减少
感知度的 Levene 统计量为 5. 095 (P = 0. 008),组间方差在 0. 005 水平上具有齐性,F 值为 26. 803 (P =
0郾 000),在 0. 005 水平显著。 进一步分析发现:(1)同一区域农户对不同生态问题的感知强度不同,纯牧区、
半农半牧区农户对草地退化、水资源紧缺、湿地面积减少的感知强度依次降低,感知度指数分别为 2. 58、
2郾 27、1. 62 与 2. 22、1. 83、1. 11,而农区农户对水资源紧缺感知度最强,其次为湿地面积减少、草地退化,感知
度指数分别为 2. 38、1. 41、1. 21;(2)不同区域农户对同一种生态问题的感知度不同,纯牧区农户对草地退化
的感知强于半农半牧区与农区农户,而农区农户对水资源紧缺的感知强于纯牧区与半农半牧区农户。 纯牧区
农户之所以对草地退化感知最强烈,关键在于草地资源是其赖以生存的生计资源。
对甘南高原纯农户、兼业户、非农户对草地退化、水资源紧缺、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损失、湿地面积减少
等生态问题的感知度进行方差分析,发现不同生计方式农户对草地退化、水资源紧缺、生物多样性损失、湿地
面积减少的感知度存在显著差异(表 6)。 其中,草地退化感知度的 Levene 统计量为 5. 062(P = 0. 008),组间
方差在 0. 005 水平上具有齐性,F值为 5. 642(P=0. 005),在 0. 005 水平显著;水资源紧缺感知度的 Levene 统
计量为 4. 514(P=0. 013),组间方差在 0. 01 水平上具有齐性,F值为 4. 872(P=0. 007),在 0. 01 水平显著;生
物多样性损失的 Levene统计量为 1. 427(P = 0. 244),组间方差在 0. 01 水平上具有齐性,F 值为 4、877(P =
0郾 009),在 0. 01 水平显著;湿地面积减少的 Levene统计量为 0. 335(P = 0. 716),组间方差在 0. 005 水平上具
有齐性,F值为 6. 358(P=0. 002),在 0. 0051 水平显著。 进一步分析发现:(1)随着非农化水平的提高,纯农
户、兼业户、非农户对草地退化、水资源紧缺的感知强度依次降低,草地退化感知度指数分别为 2. 45、2. 11、
1郾 61,水资源紧缺感知度指数分别为 2. 35、2. 07、2. 04,感知到草地退化的农户比例分别为 75% 、55. 56% 、
30郾 43% ,感知到水资源紧缺的农户比例分别为 65% 、53. 70% 、52. 17% ;(2)农户对某种自然资源的依赖度越
高,对相应生态问题的感知越强烈,甘南高原纯农户、兼业户在生产中对草地资源、水资源的依赖度较高,而对
生物资源及湿地资源的利用程度降低,因而纯农户、兼业户对草地退化、水资源紧缺、湿地面积减少、生物多样
2876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2 卷摇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性损失的感知度依次降低。 非农户对生物多样性损失的感知强于其他生态环境问题,访谈中发现这主要因为
大部分非农户是由于生物多样性损失使其无法继续挖虫草、采摘野生菌类,不得已才外出打工的。
表 6摇 甘南高原农户对生态问题的感知度
Table 6摇 The farmer忆s per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question
不同区域农户
Household in the different region
纯牧区 半农半牧区 农区
不同生计方式农户
Household with the different livelihood mode
纯农型 兼业型 非农型
草地退化感知度 农户 / % 80. 77 11. 11 10. 34 75. 00 55. 56 30. 43
Perception of grassland 指数均值 2. 58 2. 22 1. 21 2. 45 2. 11 1. 61
degradation 指数标准差 0. 824 0. 989 0. 620 0. 904 1. 00 1. 941
Levene统计量
5. 427
(0. 007)****
5. 062
(0. 008)****
F值
6. 329
(0. 000)****
5. 642
(0. 005)****
水资源紧缺感知度 农户 / % 61. 54 41. 67 68. 97 65. 00 53. 70 52. 17
Perception of water 指数均值 2. 27 1. 83 2. 38 2. 35 2. 07 2. 04
resource shortage 指数标准差 0. 972 1. 000 0. 942 0. 948 1. 00 1. 02
Levene统计量
1. 545
(0. 218)**
4. 514
(0. 013)****
F值
3. 089
(0. 049)**
4. 872
(0. 007)****
水土流失感知度 农户 / % 21. 15 61. 11 62. 07 37. 50 42. 59 56. 52
Perception of soil erosion 指数均值 1. 42 2. 22 2. 24 1. 750 1. 85 2. 13
指数标准差 0. 825 0. 989 0. 988 0. 981 0. 998 1. 01
Levene统计量 8. 68(0. 000)
0. 687
(0. 505)
F值 11. 167(0. 000)
1. 087
(0. 341)
生物多样性损失感知度 农户 / % 26. 92 22. 22 24. 14 32. 50 16. 67 30. 43
Perception of creature 指数均值 1. 54 1. 44 2. 24 1. 50 1. 26 2. 81
diversity lost 指数标准差 0. 896 0. 843 0. 988 0. 877 0. 678 0. 585
Levene统计量 0. 432(0. 650)
1. 427
(0. 244)****
F值 0. 113(0. 893)
4. 877
(0. 009)****
湿地面积减少感知度 农户 / % 30. 77 5. 56 3. 45 25. 00 12. 96 8. 70
Perception of wetland 指数均值 1. 62 1. 11 1. 41 1. 6 1. 33 1. 61
acreage decrease 指数标准差 0. 932 0. 465 0. 825 0. 928 0. 752 0. 941
Levene统计量
5. 095
(0. 008)****
0. 335
(0. 716)****
F值
26. 803
(0. 000)****
6. 358
(0. 002)****
摇 摇 括号内为 P值, **在 0. 05 水平上显著,***在 0. 01 水平上显著,****在 0. 005 水平上显著
3. 2. 5摇 农户的环保活动参与度
甘南高原农户的环保活动参与意愿强烈,86. 32%的农户愿意参与环保活动,究其参与原因,41. 88%的受
访户认为环境保护需要大家一起努力,44. 45%的则认为保护环境会给自己和别人的生产生活带来好处。 这
说明,受传统文化及现代传媒的影响,甘南高原大部分农户具有积极、强烈的环保意识,今后政府应充分发挥
农户的环保积极性。 进一步分析发现,纯牧区、半农半牧区、农区农户的环保活动参与度依次降低,参与度指
数分别为 2. 73、2. 72、2. 66,愿意参与环保活动的农户比例分别为 88. 46% 、86. 11% 、82. 76% ,但对 3 个区域
农户的环保活动参与度进行方差分析,却发现 Levene统计量为 0. 432(P=0. 650),组间方差在 0. 05 水平上具
3876摇 21 期 摇 摇 摇 赵雪雁:不同生计方式农户的环境感知———以甘南高原为例 摇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有齐性,但 F值为 0. 113(P=0. 893),在 0. 05 水平上不显著,说明甘南高原不同区域农户的环保活动参与度
不存在显著差异(表 7)。
对甘南高原纯农户、兼业户、非农户的环保活动参与度进行方差分析,发现 Levene 统计量为 1. 427(P =
0郾 244),组间方差在 0. 05 水平上具有齐性,F值为 4. 877(P = 0. 009),在 0. 05 水平上显著,这说明甘南高原
不同生计方式农户的环保活动参与度存在显著差异。 进一步分析发现,兼业户的环保参与意愿最强烈,非农
户次之,纯农户最低,参与度指数分别为 2. 81、2. 65、2. 60,愿意参与环保活动的兼业户、非农户、纯农户比例
分别为 92. 59% 、82. 61% 、80% (表 7)。 这一方面因为,大部分兼业户虽从事非农业,但仍以种植业或畜牧业
为主,其生计对自然资源仍存在较高的依赖性,生态环境质量影响着其生计产出,因而他们具有较为强烈的环
保需求;另一方面,家庭成员从事非农活动,使家庭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信息量增大,对环保重要性的认识
有所深化。 访谈中,大部分兼业户反映,他们之所以愿意参与环保活动,一方面是因为家里虽有人从事非农活
动,但主要收入还是依靠种植业或畜牧业,如果不参加环保活动,任由生态环境退化,那么他们的生产、生活会
遭受严重影响,保护生态环境是他们的责任与使命,如果有关部门能组织环保活动,他们都愿意积极参加;另
一方面,他们认为保护生态环境是大家的事情,不能单靠政府,而且这里是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自己更
有责任与义务保护生态环境。 在纯牧区、半农半牧区、农区,纯农户的环保参与意愿都比其他两类农户低,访
谈中发现,绝大部分不愿参与环保活动的纯农户对环保活动的理解存在误区,他们原以为“参与环保活动冶就
是要让他们放弃原来的生计方式,他们觉得自己除了种地、放牧外,没有别的技能,也没有资金从事其他生产
经营,所以不愿参与环保活动,后经调查人员解释,他们都愿意参与环保活动,而且认为他们的生产、生活与生
态环境息息相关,保护生态环境是他们的责任,同时表示如果生态环境再退化,他们的生产活动就会遭受严重
影响。
表 7摇 甘南高原农户的环保活动参与度
Table 7摇 The farmer忆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articipation wish
不同区域农户
Household in the different region
纯牧区 半农半牧区 农区
不同生计方式农户
Household with the different livelihood mode
纯农型 兼业型 非农型
愿意参与 Willing participation / % 88. 46 86. 11 82. 76 80. 00 92. 59 82. 61
不愿意参与 Unwilling participation / % 11. 54 13. 89 17. 24 20. 00 7. 41 17. 39
环保活动参与度指数 Index of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均值 2. 73 2. 72 2. 66 2. 60 2. 81 2. 65
participating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ctivity摇 标准差 0. 689 0. 701 0. 769 0. 810 0. 585 0. 775
Levene统计量 Levene statistic 0. 432(0. 650) 1. 427(0. 244)**
F 0. 113(0. 893) 4. 877(0. 009)**
摇 摇 括号内为 P值,**在 0. 05 水平上显著
4摇 讨论
4. 1摇 环境感知的空间层次性
由于人们与某一特定物理环境的空间距离越短,越有可能收集到丰富、确切的环境信息,因而使环境感知
具有空间层次性[1,9鄄10]。 本研究结果也表明,甘南高原农户环境感知具有明显的空间层次性。 一方面,随着非
农化水平的提高,纯农户、兼业户、非农户因其对生态环境的依赖性逐渐降低,生计活动与生态环境的距离逐
渐增加,而使其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以及生态环境退化的感知度均依次降低;同时,纯农户、兼业户、非农户对
草地资源、水资源的依赖程度逐渐降低,生计活动与草地资源、水资源的距离逐渐增加,因而他们对草地退化、
水资源紧缺的感知强度依次降低。 另一方面,同类农户对不同生态环境问题的感知强度也反映出较强的空间
层次性,他们对与其生计活动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例如,草地退化、水资源紧缺等)感知强度较高,而对
其生计活动依赖性较低的生态环境环境问题(例如,湿地面积减少等)的感知度较低,例如,草地资源是纯牧
区纯农户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因而该区纯农户对草地退化的感知强于水资源紧缺、湿地面积减少、生物多样
4876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2 卷摇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性损失。
4. 2摇 环境感知的集团性
由于同一集团内的个体具有相似的利益视角或关注领域,因此在环境感知过程中会有一些相似性,从而
使环境感知具有集团性[1,9鄄10]。 本研究结果也表明,甘南高原农户环境感知具有明显的集团性。 一方面,纯农
户、兼业户、非农户由于其生计方式存在显著差异,而使其对生态环境的关注程度、对生态保护的认知程度、对
生态环境变化的感知度、对生态问题的感知以及环保活动参与度均存在显著差异,体现出明显的集团性;另一
方面,纯牧区、半农半牧区、农区由于自然环境、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以及社会因素存在较大差异,而使不同区
域农户的生态关注度、生态保护认知度、生态变化感知度、生态问题感知度等也存在显著差异。
4. 3摇 非农化与生态关注度、生态变化感知度
研究结果显示,随着非农化水平的提高,甘南高原纯农户、兼业化、非农户的生态关注度呈下降趋势,生态
环境恶化感知度、草地退化及水资源紧缺感知度也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在于非农化水平的提高导致农户对
生态环境及农业资源的依赖程度降低,使其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草地退化及水资源紧缺的感知度降低。 农
户的生态关注度、生态恶化感知度以及对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感知度下降,势必影响农户的生产行为,有可能
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 谭淑豪等[11]发现非农就业可能使农户抛荒或粗放利用土地,致使土地因缺乏管理而
退化;Holden 等[12]也发现非农收入的获得虽然减少了农业生产的强度, 但同时也减少了农户投资土地保护
的动力,导致更多的土壤侵蚀和更迅速的土地退化。 因此,在非农化过程中,强化农户的生态关注度及对生态
环境问题的感知度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4. 4摇 非农化与生态保护认知度、环保活动参与度
研究结果显示,随着非农化水平的提高,甘南高原纯农户、兼业户、非农户的生态保护认知度呈上升趋势,
环保活动参与度也呈上升趋势,主要原因在于甘南高原大部分非农户都是因为生态环境恶化,土地产出不足
以满足其生存需求而外出打工的,由于深受生态环境退化的胁迫,因而其生态保护认知度强烈,环保活动参与
度较强。 调查中大量农户也反映,由于收入渠道单一,为了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不得不超载过牧、滥挖滥采,
如果有好的生计出路,他们也会自觉地保护环境。 这也说明,只有生存问题得以满足,农户才会重视生态保
护,否则生态保护只是“空中楼阁冶。 因此,尽管非农化会降低农户的生态关注度与生态恶化感知度,但大量
研究表明,以非农活动为主的生计多样化不仅有利于降低生计脆弱性,减少饥荒威胁,而且能增强农户对生态
环境变化的响应能力,有效地减轻生态压力[13鄄16],肯尼亚的研究也发现小农对干旱的有效响应方式已从传统
的种植策略转移到就业多样化[17],以非农化为主的生计多样化已成为当前发展中国家居民采取的一种重要
生计策略。 因此,促进农户生计转型、增强农户生计多样化、非农化是甘南高原保护生态环境的关键举措。 探
索与塑建可持续的生计方式,不仅是重要的科学问题,更是迫切的社会需求。
5摇 讨论与研究展望
5. 1摇 结论
分析生计方式对农户环境感知的影响,并依此出发寻求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出路是甘南高原生态环境建
设的重要出发点。 本文利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研究了甘南高原不同区域、不同生计方式农户的环境感知,
得出以下结论:
(1)甘南高原农户生计活动多样化程度较低,纯牧区、半农半牧区、农区农户的非农化水平依次增高,但
该区非农活动以外出打工为主;
(2)纯牧区、半农半牧区、农区农户的生态关注度、生态恶化的感知度以及草地退化感知度依次降低,对
生态好转的感知依次增强。
(3)随着非农化水平的提高,纯农户、兼业户、非农户生态保护认知度依次增强,生态关注度、生态恶化感
知度以及草地退化感知度与水资源紧缺感知度均依次降低;纯农户、非农户、兼业户的环保参与意愿依次
增强。
5876摇 21 期 摇 摇 摇 赵雪雁:不同生计方式农户的环境感知———以甘南高原为例 摇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5. 2摇 研究展望
在不同的生态环境、资源禀赋、传统文化等背景下,农户会采取不同的生计方式,生计方式作为影响居民
响应人口压力和环境退化的决定因素[18],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一直受到广泛关注[19鄄20],生计方式变迁已成为
农户响应人地关系变化的最佳选择[13鄄17]。 而环境感知是人对生态环境变化的主观认知,通过研究人的环境
知觉与空间行为,可以透彻地了解和检验人地之间的关系,为人地关系的调控提供新视角。 因而,本研究从生
计方式变迁出发,研究了不同生计方式农户的环境感知。 今后,还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研究:(1)生计方式变
迁引起了环境感知变化,这种变化会对农户的生产决策行为产生何种的影响,需要关注农户的生计方式、环境
感知与空间行为之间的关系;(2)生计方式影响环境感知的作用大小及作用机制需要深入探讨;(3)应尝试建
立生计模式的评价指标体系,以便于分析其演化规律、建立模拟模型分析生计模式的作用大小及作用机制;
(4)今后应尝试将生计模式与环境感知引入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框架,建立生计模式影响生态环境的分析框
架,探明甘南高原农户生计模式对生态环境的作用机制,揭示生计模式在甘南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
展中的作用。
致谢:调查问卷由张丽、侯成成、江进德、路慧琳等录入、整理,图件由刘霜绘制,特此致谢。
References:
[ 1 ]摇 Peng J, Zhou S Y.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nd awareness building of Beijing citizens: a case study of Nansha river. Human Geography, 2001,
16(3): 21鄄25.
[ 2 ] 摇 Li X J, Zhou X F, Qiao J J, Wang L, Wang Y C. Self鄄developing ability of rural households and its impact on growth of the household income: a
geographical study.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9, 64(6): 643鄄653.
[ 3 ] 摇 Li X J. Reductionism and geography of rural households.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0, 29(5): 767鄄777.
[ 4 ] 摇 Zhao X Y. Research on the herds忆 per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 in the high and cold pasturing area: a case of Ganan pasturing area.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9, 29(5): 2427鄄2436.
[ 5 ] 摇 Yao Y B, Deng Z Y, Yin D, Zhang X Y, Yang J H, Chen C P, An H Y. Climatic changes and eco鄄environmental effects in the Yellow River
important water source supply area of Gannan Plateau.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7, 26(4): 844鄄852.
[ 6 ] 摇 Yan J Z, Zhuo R G, Xie D T, Zhang Y L. Land use characters of farmers of different livelihood strategies: cases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0, 65(11): 1401鄄1410.
[ 7 ] 摇 Yan J Z, Wu Y Y, Zhang Y L, Zhou S B, Shi Y L. Livelihood diversification of peasants and nomads of eastern transect in Tibetan Plateau.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9, 64(2): 221鄄233.
[ 8 ] 摇 Nan W Y. Construction of Tibetan ecological culture and Tibet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Tibetan region. Journal of Qinghai Nationalities
Institute: Social Sciences, 2000, 26(4): 1鄄7.
[ 9 ] 摇 Gold J R. An Introduction to Behavioural Geograph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42鄄42.
[10] 摇 Burneett K P, Golledge R G, Rushton G. Behavioural geography and philosophy of mind / / Golledge R G, Rushton G, eds. Spatial Choice and
Spatial Behavior. Columbus: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76.
[11] 摇 Tan S H, Qu F T, Huang X J. Difference of farm households忆 land use decision鄄making and land conservation policies under market economy.
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01, 24(2): 110鄄114.
[12] 摇 Holden S, Shiferaw B, Pender J. Non鄄farm income, household welfare, and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 in a less鄄favoured area in the Ethiopian
highlands. Food Policy, 2004, 29(4): 369鄄392.
[13] 摇 Ellis F. Household strategies and rural livelihood diversification.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1998, 35(1): 1鄄38.
[14] 摇 Block S, Webb P. The dynamics of livelihood diversification in post鄄famine Ethiopia. Food Policy, 2001, 26(4): 333鄄350.
[15] 摇 Glavovic B C, Boonzaier S. Confronting coastal poverty: building sustainable coastal livelihoods in South Africa. Ocean and Coastal Management,
2007, 50(1 / 2): 1鄄23.
[16] 摇 Shackleton C M, Shackleton S E, Buiten E, Bird N. The importance of dry woodlands and forests in rural livelihoods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South Africa. 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 2007, 9(5): 558鄄577.
[17] 摇 Downing T E, Gitu K W, Kaman C M. Coping with Drought in Kenya: national and local strategies. Boulder: Lynne Rienner, 1989: 411鄄411.
6876 摇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摇 摇 摇 32 卷摇
http: / / www. ecologica. cn
[18]摇 Yan J Z, Zhang Y L, Zhu H Y, Bai W Q, Zheng D. Residents忆 response to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case studies from three villages in the
upper Dadu river watershed.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6, 61(2): 146鄄156.
[19] 摇 Block S, Webb P. The dynamics of livelihood diversification in post鄄famine Ethiopia. Food Policy, 2001, 26(4): 333鄄350.
[20] 摇 Bouahom B, Douangsavanh L, Rigg J. Building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in Laos: untangling farm from non鄄farm, progress from distress. Geoforum,
2004, 35(5): 607鄄619.
参考文献:
[ 1 ]摇 彭建, 周尚意. 公众环境感知与建立环境意识———以北京市南沙河环境感知调查为例. 人文地理, 2001, 16(3): 21鄄25.
[ 2 ] 摇 李小建, 周雄飞, 乔家君, 王丽, 王玉婵. 不同环境下农户自主发展能力对收入增长的影响. 地理学报, 2009, 64(6): 643鄄653.
[ 3 ] 摇 李小建. 还原论与农户地理研究. 地理研究, 2010, 29(5): 767鄄777.
[ 4 ] 摇 赵雪雁. 牧民对高寒牧区生态环境的感知———以甘南牧区为例. 生态学报, 2009, 29(5): 2427鄄2436.
[ 5 ] 摇 姚玉璧, 邓振镛, 尹东, 张秀云, 杨金虎, 陈昌平, 安华银. 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甘南高原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地理研究,
2007, 26(4): 844鄄852.
[ 6 ] 摇 阎建忠, 卓仁贵, 谢德体, 张镱锂. 不同生计类型农户的土地利用———三峡库区典型村的实证研究. 地理学报, 2010, 65 (11):
1401鄄1410.
[ 7 ] 摇 阎建忠, 吴莹莹, 张镱锂, 周绍宾, 石玉林. 青藏高原东部样带农牧民生计的多样化. 地理学报, 2009, 64(2): 221鄄233.
[ 8 ] 摇 南文渊. 藏族生态文化的继承与藏区生态文明建设.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0, 26(4): 1鄄7.
[11] 摇 谭淑豪, 曲福田, 黄贤金. 市场经济环境下不同类型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差异及土地保护政策分析.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1, 24(2):
110鄄114.
[18] 摇 阎建忠, 张镱锂, 朱会义, 摆万奇, 郑度. 大渡河上游不同地带居民对环境退化的响应. 地理学报, 2006, 61(2): 146鄄156.
7876摇 21 期 摇 摇 摇 赵雪雁:不同生计方式农户的环境感知———以甘南高原为例 摇
ACTA ECOLOGICA SINICA Vol. 32,No. 21 November,2012(Semimonthly)
CONTENTS
Widespread of anaerobic ammonia oxidation bacteria in an eutrophic freshwater lake wetland and its impact on nitrogen cycle
WANG Shanyun, ZHU Guibing, QU Dongmei, et al (6591)
………
………………………………………………………………………
Responds of soil enzfyme activities of degraded coastal saline wetlands to irrigation with treated paper mill effluent
XIA Mengjing, MIAO Ying, LU Zhaohua, et al (6599)
…………………
……………………………………………………………………………
Wetland ecosystem health assessment of the Tumen River downstream ZHU Weihong,GUO Yanli,SUN Peng,et al (6609)…………
An index of biological integrity:developing the methodology for assessing the health of the Baiyangdian wetland
CHEN Zhan, LIN Bo, SHANG He,et al (6619)
………………………
……………………………………………………………………………………
MODIS鄄based analysis of wetland area responses to hydrological processes in the Dongting Lake
LIANG Jie, CAI Qing, GUO Shenglian, et al (6628)
………………………………………
………………………………………………………………………………
The diversity of invasive plant Spartina Alterniflora rhizosphere bacteria in a tidal salt marshes at Chongming Dongtan in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 ZHANG Zhengya, DING Chengli, XIAO Ming (6636)………………………………………………………………
Analyzing the azimuth distribution of tree ring 啄13C in subtropical regions of eastern China using the harmonic analysis
ZHAO Xingyun, LI Baohui,WANG Jian, et al (6647)
………………
……………………………………………………………………………
In the process of grassland degradation the spatial pattern and spatial association of dominant species
GAO Fuyuan, ZHAO Chengzhang (6661)
…………………………………
……………………………………………………………………………………………
Activities of soil oxidordeuctase and their response to seasonal freeze鄄thaw in the subalpine / alpine forests of western Sichuan
TAN Bo, WU Fuzhong, YANG Wanqin, et al (6670)
………
………………………………………………………………………………
Simulating the effects of forestry classified management on forest biomass in Xiao Xing忆an Mountains
DENG Huawei, BU Rencang,LIU Xiaomei, et al (6679)
…………………………………
…………………………………………………………………………
The simulation of three鄄dimensional canopy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of apple tree
GAO Zhaoquan,ZHAO Chenxia, ZHANG Xianchuan, et al (6688)
………………………………………………………
………………………………………………………………
The effect of Phomopsis B3 and organic fertilizer used together during continuous cropping of strawberry (Fragaria ananassa Duch)
HAO Yumin, DAI Chuanchao, DAI Zhidong, et al (6695)
…
…………………………………………………………………………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of DOC, DON and their function group characteristics in larch plantations and possible relations
with other physical鄄chemical properties SU Dongxue,WANG Wenjie,QIU Ling,et al (6705)……………………………………
Comparisons of quantita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Eremosparton songoricum populations in an artificial
sand fixed area and a natural bare sand area in the Gurbantunggut Desert, Northwestern China
ZHANG Yongkuan, TAO Ye, LIU Huiliang, et al (6715)
…………………………………
…………………………………………………………………………
Comparison study on macroinvertebrate assemblage of riffles and pools:a case study of Dong River in Kaixian County of Chongqing,
China WANG Qiang,YUAN Xingzhong,LIU Hong (6726)…………………………………………………………………………
Ne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main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in Lidao artificial reef zones of Rongcheng
WU Zhongxin,ZHANG Lei,ZHANG Xiumei,et al (6737)
………
…………………………………………………………………………
Zooplankton diversity and its variation in the Northern Yellow Sea in the autumn and winter of 1959, 1982 and 2009
YANG Qing, WANG Zhenliang, FAN Jingfeng, et al (6747)
………………
………………………………………………………………………
Building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based on land use:a case study of Ordos, Northern China
MENG Jijun,ZHU Likai,YANG Qianet al (6755)
…………………………………………
…………………………………………………………………………………
Additive partition of species diversity across multiple spatial scales in community culturally protected forests and non鄄culturally
protected forests GAO Hong, CHEN Shengbin, OUYANG Zhiyun (6767)…………………………………………………………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of farmers of different livelihood strategies: a case of Gannan Plateau ZHAO Xueyan (6776)………………
Application and comparison of two prediction models for groundwater dynamics
ZHANG Xia,LI Zhanbin,ZHANG Zhenwen, et al (6788)
………………………………………………………
…………………………………………………………………………
Pollination success of Phaius delavayi in Huanglong Valley, Sichuan HUANG Baoqiang, KOU Yong, AN Dejun (6795)……………
Mechanism of nitrification inhibitor on nitrogen鄄transformation bacteria in vegetable soil
YANG Yang, MENG Denglong, QIN Hongling, et al (6803)
………………………………………………
………………………………………………………………………
Archaea diversity in water of two typical brackish lakes in Xinjiang DENG Lijuan, LOU Kai, ZENG Jun, et al (6811)……………
Abundance and biomass of heterotrophic flagellates in Baiyangdian Lake, as well as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environmental factors
ZHAO Yujuan,LI Fengchao,ZHANG Qiang,et al (6819)
……
…………………………………………………………………………
Effects of bisphenol A on the toxicity and life history of the rotifer Brachionus calyciflorus
LU Zhenghe, ZHAO Baokun, YANG Jiaxin (6828)
……………………………………………
…………………………………………………………………………………
Effect of incubation temperature on behavior and metabolism in the Chinese cornsnake, Elaphe bimaculata
CAO Mengjie, ZHU Si, CAI Ruoru, et al (6836)
…………………………
…………………………………………………………………………………
Functional and numerical responses of Mallada besalis feeding on Corcyra cephalonica eggs
LI Shuiquan, HUANG Shoushan, HAN Shichou,et al (6842)
……………………………………………
………………………………………………………………………
Stability analysis of mutualistic鄄parasitic coupled system GAO Lei, YANG Yan, HE Junzhou, et al (6848)…………………………
Effect of ultra鄄micro powder qiweibaishusan on 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and enzyme activities in mice
TAN Zhoujin,WU Hai,LIU Fulin,et al (6856)
………………………………
……………………………………………………………………………………
Review and Monograph
The effects of nitrogen deposition on forest carbon sequestration:a review
CHEN Hao, MO Jiangming, ZHANG Wei, et al (6864)
………………………………………………………………
……………………………………………………………………………
Effect of enhanced CO2 level on the physiology and ecology of phytoplankton
ZHAO Xuhui, KONG Fanxiang, XIE Weiwei, et al (6880)
…………………………………………………………
………………………………………………………………………
Transboundary protected areas as a means to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SHI Longyu, LI Du, CHEN Lei, et al (6892)………………
Scientific Note
The energy storage and its distribution in 11鄄year鄄old chinese fir plantations in Huitong and Zhuting
KANG Wenxing,XIONG Zhengxiang,HE Jienan,et al (6901)
…………………………………
………………………………………………………………………
Spatial pattern of sexual plants and vegetative plants of Stipa krylovii population in alpine degraded grassland
REN Heng, ZHAO Chengzhang, GAO Fuyuan, et al (6909)
………………………
………………………………………………………………………
《生态学报》2013 年征订启事
《生态学报》是中国生态学学会主办的生态学专业性高级学术期刊,创刊于 1981 年。 主要报道生态学研
究原始创新性科研成果,特别欢迎能反映现代生态学发展方向的优秀综述性文章;研究简报;生态学新理论、
新方法、新技术介绍;新书评介和学术、科研动态及开放实验室介绍等。
《生态学报》为半月刊,大 16 开本,300 页,国内定价 90 元 /册,全年定价 2160 元。
国内邮发代号:82鄄7,国外邮发代号:M670
标准刊号:ISSN 1000鄄0933摇 摇 CN 11鄄2031 / Q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也可直接与编辑部联系购买。 欢迎广大科技工作者、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图书
馆等订阅。
通讯地址: 100085 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18 号摇 电摇 摇 话: (010)62941099; 62843362
E鄄mail: shengtaixuebao@ rcees. ac. cn摇 网摇 摇 址: www. ecologica. cn
摇 摇 编辑部主任摇 孔红梅摇 摇 摇 执行编辑摇 刘天星摇 段摇 靖
生摇 态摇 学摇 报
(SHENGTAI摇 XUEBAO)
(半月刊摇 1981 年 3 月创刊)
第 32 卷摇 第 21 期摇 (2012 年 11 月)
ACTA ECOLOGICA SINICA
摇
(Semimonthly,Started in 1981)
摇
Vol郾 32摇 No郾 21 (November, 2012)
编摇 摇 辑摇 《生态学报》编辑部
地址: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18 号
邮政编码:100085
电话:(010)62941099
www. ecologica. cn
shengtaixuebao@ rcees. ac. cn
主摇 摇 编摇 冯宗炜
主摇 摇 管摇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摇 摇 办摇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海淀区双清路 18 号
邮政编码:100085
出摇 摇 版摇
摇 摇 摇 摇 摇 地址:北京东黄城根北街 16 号
邮政编码:1R00717
印摇 摇 刷摇 北京北林印刷厂
发 行摇
地址:东黄城根北街 16 号
邮政编码:100717
电话:(010)64034563
E鄄mail:journal@ cspg. net
订摇 摇 购摇 全国各地邮局
国外发行摇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地址:北京 399 信箱
邮政编码:100044
广告经营
许 可 证摇 京海工商广字第 8013 号
Edited by摇 Editorial board of
ACTA ECOLOGICA SINICA
Add:18,Shuangqing Street,Haidian,Beijing 100085,China
Tel:(010)62941099
www. ecologica. cn
Shengtaixuebao@ rcees. ac. cn
Editor鄄in鄄chief摇 FENG Zong鄄Wei
Supervised by摇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ponsored by摇 Ec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Research Center for Eco鄄environmental Sciences, CAS
Add:18,Shuangqing Street,Haidian,Beijing 100085,China
Published by摇 Science Press
Add:16 Donghuangchenggen North Street,
Beijing摇 100717,China
Printed by摇 Beijing Bei Lin Printing House,
Beijing 100083,China
Distributed by摇 Science Press
Add:16 Donghuangchenggen North
Street,Beijing 100717,China
Tel:(010)64034563
E鄄mail:journal@ cspg. net
Domestic 摇 摇 All Local Post Offices in China
Foreign 摇 摇 China International Book Trading
Corporation
Add:P. O. Box 399 Beijing 100044,China
摇 ISSN 1000鄄0933
CN 11鄄2031 / Q
国内外公开发行 国内邮发代号 82鄄7 国外发行代号 M670 定价 70郾 00 元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