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The Dynamic Transformation of New Fungicide Pyraoxystrobin in Cucumber

新型杀菌剂唑菌酯在黄瓜植株中的动态代谢



全 文 :  核 农 学 报  2013ꎬ27(6):0861 ~ 0866
Journal of Nuclear Agricultural Sciences
收稿日期:2012 ̄09 ̄26  接受日期:2012 ̄10 ̄15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13FZA6011)ꎬ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103007)ꎬ浙江省科技厅“核技术农业应用科技创新
团队”资助(2010R50033)
作者简介:陈夏(1987 ̄)ꎬ女ꎬ浙江嘉兴人ꎬ硕士研究生ꎬ研究方向为环境生物物理学和同位素示踪ꎮ Tel:0571 ̄86971783ꎻE ̄mail:qingwindy@ 163.
com
通讯作者:丁兴成(1976 ̄)ꎬ男ꎬ浙江上虞人ꎬ副教授ꎬ研究方向为环境生物物理学和同位素示踪ꎮ Tel:0571 ̄86971783ꎻE ̄mail:dingxch@ zju. edu. cn
文章编号:1000 ̄8551(2013)6 ̄0861 ̄06
新型杀菌剂唑菌酯在黄瓜植株中的动态代谢
陈  夏  杨题隆  刘训悦  徐  超  丁兴成
(浙江大学原子核农业科学研究所ꎬ农业部核农学重点实验室ꎬ浙江  杭州 310029)
摘  要:唑菌酯是我国创制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种新型高效杀菌剂ꎮ 本文以14C 放射性标记唑
菌酯为示踪剂ꎬ在实验室条件下ꎬ研究了唑菌酯在黄瓜植株中的动态代谢变化及其规律ꎮ 结果表明:
(1)施药后ꎬ黄瓜植株对唑菌酯的吸收呈随时间推移而增加的趋势ꎬ至 12d 时黄瓜植株对唑菌酯的吸收
量达到 70% ꎮ (2)唑菌酯及其代谢产物在黄瓜植株中的结合残留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ꎬ而可提态残
留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ꎮ (3)本研究共检测到黄瓜植株的 7 个放射性代谢产物ꎬ其中之一为中间
态代谢产物ꎮ
关键词:唑菌酯ꎻ杀菌剂ꎻ黄瓜ꎻ吸收ꎻ代谢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是一种新型广谱杀菌
剂ꎬ能有效地防治子囊菌、卵菌、接合菌、担子菌和半知
菌等几乎所有亚门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ꎬ对植物有保
护和治疗作用ꎬ具有广谱、高效和安全的特点 [1 - 3]ꎮ
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切断细胞色素 b 和 c1 之间的电子
传递ꎬ阻止细胞的 ATP 形成ꎬ从而抑制其线粒体呼吸
作用而达到抑菌效果 [5]ꎮ
唑菌酯(化学名:(E) ̄2 ̄(2 ̄((3 ̄(4 ̄氯苯基) ̄1 ̄甲
基 ̄1H ̄吡唑 ̄5 ̄基氧)甲基)苯基) ̄3 ̄甲氧基丙烯酸甲
酯)是沈阳化工研究院自主创制的一类甲氧基丙烯酸
酯类化合物ꎮ 该类化合物除对黄瓜霜霉病、炭疽病、褐
斑病和黑星病、白粉病等具有较高的杀菌活性外ꎬ还具
有一定的保护和治疗作用[6 - 8]ꎬ同时对稻曲病菌、稻瘟
病菌、纹枯病菌、黄萎病菌、枯萎病菌、灰霉病菌等病原
真菌也具有很高的生物活性[9 - 10]ꎮ 田间试验表明唑
菌酯兼具明显的杀虫、杀螨活性ꎬ可达到病虫兼治之目
的[11]ꎮ
由于同位素示踪技术具有直观、简便、痕量和准确
等特点[12]ꎬ为了深入研究唑菌酯的作用机理、环境行
为及其在靶标植株中的降解代谢ꎬ本文利用放射性14C
同位素示踪技术进行上述研究ꎬ具有其他非核技术无
可比拟的优点ꎮ
在唑菌酯的毒理学研究方面ꎬ文献仅报道了其农
药活性研究和不同环境因子及施药量对土壤中唑菌酯
残留的影响[13]ꎬ而在毒理学其他方面的研究有待继续
深入ꎮ 杀菌剂在植物体中的代谢途径与代谢动力学的
研究在创新型农药研制中具有重要意义ꎮ 通过研究杀
菌剂的代谢途径ꎬ确定杀菌剂分子在植物体内降解产
物的结构ꎬ对杀菌剂母体和代谢产物进行药效研究ꎬ阐
明其在植物体内发挥药效的化学原理ꎬ为进一步改进
活性杀菌剂的化学结构提供依据[14 - 15]ꎮ 本文以14C标
记唑菌酯为示踪剂ꎬ采用具有直观、简便、痕量和准确
等特点的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研究唑菌酯在黄瓜植株
中的代谢动态[12]ꎬ为进一步阐明该杀菌剂的杀菌机理
和作用方式ꎬ为科学、安全、合理地使用唑菌酯提供科
学依据ꎮ
1  材料与方法
1􀆰 1  试验材料
1􀆰 1􀆰 1  唑菌酯标记化合物  由农业部核农学重点试
验室自行合成[16]ꎮ 放射化学纯度与化学纯度均大于
98% ꎬ比活度为 4􀆰 5267 × 108Bq􀅰g - 1ꎬ结构式如图 1ꎮ
1􀆰 1􀆰 2  黄瓜品种  津绿 1号ꎬ自购于浙江省种子公司ꎮ
168
核  农  学  报 27 卷
图 1  14C标记唑菌酯结构式
Fig. 1  Structure of 14C labeled Pyraoxystrobin (SYP ̄3343)
1􀆰 1􀆰 3  试剂   乙腈(HPLC 级)ꎬ双蒸水(ddH2O)ꎬ乙
二醇乙醚ꎬ2ꎬ5 ̄二苯基噁唑(PPO)ꎬ1ꎬ4 ̄ 双 ̄[5 ̄苯基噁
唑基 ̄2]苯(POPOP)ꎬ乙酸乙酯ꎬ甲醇ꎬ二氯甲烷ꎬ异丙
醇ꎬ丙酮ꎮ
1􀆰 2  仪器及设备
高效液相色谱仪 (配备 Waters 2998 Photodiode
array detector紫外检测器及工作站ꎬWaters 2695ꎬ美国
waters公司)ꎬC18色谱柱(Diamonsil 250 × 4􀆰 6mmꎬ迪
马科技)ꎬ生化培养箱(PQX ̄450B ̄30Hꎬ宁波莱福)ꎬ旋
转蒸发仪 ( N ̄100 ̄Wꎬ东京理化)ꎬ恒温摇床 ( HZ ̄
9210Kꎬ华利达)ꎬ液体闪烁测量仪(Wallac1414ꎬ 芬兰
Wallac公司)ꎮ
1􀆰 3  试验方法
1􀆰 3􀆰 1  黄瓜植株培养  黄瓜种子温水浸种ꎬ人工气候
箱 28℃置培养皿中催芽ꎮ 发芽后转移至育苗钵中于
温室大棚孵育(室温为 28 ± 1℃)ꎮ 待幼苗长至 2 ~ 3
叶期移栽至花盆(1 株 /盆)ꎮ
1􀆰 3􀆰 2  唑菌酯施药  黄瓜幼苗长至 4 片真叶时ꎬ选取
长势一致的植株ꎬ用移液枪吸取 200μL (210􀆰 95 × 103
Bq􀅰mL - 1) 14C唑菌酯[17]ꎬ均匀涂抹全株ꎮ
1􀆰 3􀆰 3  采样及处理  分别于1 4C 唑菌酯引入后的 1、
2、4、6、8、12d随机取样ꎬ每次选取 5 株ꎬ取黄瓜植株的
地上部分ꎮ 标记叶用甲醇淋洗 30 s (流速 5􀆰 0 mL􀅰
min - 1ꎬ Waters ̄600E控制泵)ꎬ洗去叶片表面未被吸收
的14C唑菌酯ꎮ 取闪烁液 A (配方:5􀆰 0 g PPO + 0􀆰 5 g
POPOP + 350 mL 乙二醇乙醚 + 650 mL 二甲苯)
10mLꎬ加入到淋洗液中ꎬ用液体闪烁测量仪(LSC)测
量未被吸收的唑菌酯的放射性含量ꎮ
用液氮将黄瓜植株研磨至均质ꎬ取 10g 植株样品
转移至 100mL离心管中ꎮ 共提取 4 次:首先用 50 mL
80%甲醇水溶液 200 r􀅰min - 1连续震荡提取 12hꎮ 提取
液用 5 层纱布过滤后ꎬ在 40℃下减压浓缩ꎬ将甲醇蒸
干ꎬ水溶液调节 pH 值为 3􀆰 0ꎬ再用加了 5%异丙醇的
二氯甲烷萃取 3 次ꎬ直至几乎将所有的放射性含量萃
取进二氯甲烷相ꎮ 水相用 LSC 测量放射性含量ꎬ低于
检测线弃去ꎮ 残渣继续用 50 mL 100%甲醇进行提取ꎬ
条件同上ꎬ提取液用 10 层纱布过滤ꎮ 残渣再各用 50
mL乙酸乙酯提取 2 次ꎬ每步提取液用 LSC 测定其提
取效率ꎮ 最后ꎬ将 4 步提取液合并ꎬ过夜ꎬ4000r􀅰min - 1
离心 10minꎮ 上清液浓缩至 5mLꎬ此粗提取样品在 5℃
下贮藏备用ꎮ
样品纯化:用 5g 弗罗里硅土( florisil)装柱ꎬ采用
湿法上样ꎬ粗提取样品用 1∶ 1(V / V)的乙酸乙酯:环己
烷洗脱ꎬ控制流速 2􀆰 0 mL􀅰min - 1ꎮ 自动收集器收集流
出液ꎬ每管 10mLꎬ共收集 40 管ꎬLSC 测量每管的放射
性含量ꎬ低于本底则弃去ꎬ合并放射性组分并浓缩至 5
mLꎮ 样品再用干法上样ꎬ浓缩液中加入 3 g 弗罗里硅
土填料拌匀ꎬ待液体挥干ꎬ用 1 ∶ 1(V / V)的乙酸乙酯 ∶
甲醇洗脱ꎬ条件同上ꎮ LSC测量每管放射性浓度ꎬ根据
放射性的有无取舍目标物和杂质ꎮ 最后将放射性组分
合并甲醇(色谱级)溶解定容至 2􀆰 0mLꎮ 过 0􀆰 22μm
膜ꎬ18000r􀅰min - 1离心 10minꎮ
定量定性分析:HPLC ̄LSC 分析ꎬ流动相为乙腈:
水(V / V)梯度淋洗ꎻ流速 1􀆰 0mL􀅰min - 1ꎻ检测波长 256
nmꎻ洗脱条件如表 1ꎬ洗脱液按 1mL􀅰min - 1收集ꎮ LSC
测量收集组分的放射性活度ꎬ以便确定各组分的保留
时间ꎮ 流动相组成为 A:乙腈 + 0􀆰 1%醋酸ꎬB:dd H2O
+0􀆰 1%醋酸ꎮ
表 1  唑菌酯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条件
Table 1  HPLC conditions of Pyraoxystrobin
and / or its metabolites for purification
洗脱时间
Elutiontime / min
流速
Flow / (mL􀅰min - 1)
A / % B / %
0 1􀆰 0 20 80
20 1􀆰 0 50 50
50 1􀆰 0 70 30
60 1􀆰 0 20 80
1􀆰 4  数据统计与分析
采用 Excel 2003 软件处理试验数据ꎬ用 Origin8􀆰 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和绘图ꎮ
2  结果与讨论
2􀆰 1  唑菌酯在黄瓜植株体内的吸收动态
杀菌剂在植株体内吸收和传导行为的研究是植物
268
  6 期 新型杀菌剂唑菌酯在黄瓜植株中的动态代谢
病害化学防治理论与实践中备受关注的问题ꎬ对探明
新型杀菌剂的作用方式及其在受体植物中的富集部
位、持效时间、代谢过程和残留动态等药理学行为及指
导田间科学用药具有重要意义[18]ꎮ 本试验中黄瓜植
株对唑菌酯的吸收随时间变化规律如图 2 所示ꎮ 结果
表明ꎬ在整个试验周期ꎬ黄瓜植株对唑菌酯的吸收与时
间具有高度相关性ꎬ且相关系数 R2 为 0􀆰 998ꎮ 总体而
言ꎬ黄瓜植株对唑菌酯的吸收随时间增加而增加ꎬ在施
药 24h后ꎬ植株对唑菌酯的已达引入量的 44% ꎬ可见
黄瓜植株对唑菌酯的吸收相当迅速ꎬ并且在前 6d内对
唑菌酯的吸收一直呈增加趋势ꎬ之后维持在较高水平ꎬ
至 12d时黄瓜植株对唑菌酯的吸收量达到引入量的
70% ꎮ
内吸性杀菌剂都能不同程度地透过角质层到达植
物内部ꎬ随着蒸腾流而达到植物各部分[19]ꎮ 而其渗透
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理化性质ꎬ因为亲水 -亲
脂平衡也是杀菌毒性、膜透过性和传导性所必要的ꎬ如
果杀菌剂具有相当亲脂性ꎬ渗透就快[20]ꎮ 唑菌酯作为
一种内吸性的杀菌剂[21]ꎬ并且具有较强的脂溶性ꎬ结
合试验结果可知ꎬ其能透过植物表皮细胞膜而被吸收
到植物体内ꎮ 至于其在植物体内的传导行为和迁移方
式ꎬ还与它的 pKa 和 Kow 有关ꎬ当化合物 logKow > 4
时ꎬ可以认为该化合物在木质部和韧皮部均不易运
转[22ꎬ 23]ꎮ 唑菌酯的 logKow = 3􀆰 93ꎬ推断其易于在黄瓜
植株体内传输与移动ꎮ 至于唑菌酯在黄瓜植株中的具
体迁移行为ꎬ还需进一步试验研究ꎮ
图 2  唑菌酯在植物体内的吸收动态
Fig. 2  Total absorption of Pyraoxystrobin
in Cucumber
2􀆰 2  唑菌酯在黄瓜植株内的提取与残留分析
唑菌酯在黄瓜植株中可提态与结合态组分变化见
图 3ꎮ 从图 3 可以看出ꎬ结合态残留(唑菌酯和 /或其
代谢产物) 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加ꎬ这与农药在植株体
内形成结合残留的一般规律一致[24 - 25]ꎮ 尤其在 6 ~
12d之内ꎬ由 2%上升到 7% ꎬ增加十分显著ꎮ 而可提
态残留由一开始的逐渐增加至最大后趋向于缓慢下
降ꎬ在 1 ~ 8d 时间内ꎬ可提态残留量从 44%一直增加
到 67% ꎬ接下来出现下降的趋势ꎮ 该试验结果说明在
吸收的后期ꎬ唑菌酯和(或)其代谢产物逐渐由可提态
向结合态转变ꎮ 可能原因在于唑菌酯或其代谢物能与
植物体中的蛋白质、木质素、果胶、半纤维素、蜡质等以
共价或非共价键结合而形成轭合产物ꎬ而该产物只有
小部分可用水或其他有机溶剂提取ꎬ大部分产物在不
显著改变化合物本身或基质结构的情况下用极限抽提
或消化方法均无法使之与天然大分子分离而提取出
来[26]ꎮ 这部分结合残留物在植物体内难以像在土壤
和动物体内一样被重新释放而再次导致植物出现药
害ꎬ因此结合残留的形成是其解毒机制之一ꎮ 同时相
关立法机关对农药的结合残留做了一系列的规定ꎬ规
定了较低的阈值为 0􀆰 05mg(原药等价物)􀅰kg - 1 (植
物)或放射性残留总量的 10% (美国环保局)或 25%
(欧盟委员会) [26]ꎮ 从图 3 结果可以看出ꎬ在 12d 之
前ꎬ唑菌酯的结合残留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ꎬ不会造
成对黄瓜植株的残毒污染ꎬ从而对周边环境和生物具
有相对安全性ꎮ
图 3  唑菌酯在黄瓜植株中的可提态与
结合态残留率变化图
Fig. 3  Dynamics of extractable and bound
residue of Pyraoxystrobin in cucumber
2􀆰 3  唑菌酯在黄瓜植株中的代谢动态
图 4 所示为处理 8d 后唑菌酯及其代谢产物在黄
瓜植株中的放射性谱图(只有高于 2 倍本底的放射性
组分被认为具有放射性)ꎮ 由图可见ꎬ处理 8d 后ꎬ谱
368
核  农  学  报 27 卷
图中共计出现 8 个放射性峰ꎮ 依据放射性示踪技术的
特性ꎬ所有含放射性组分可确定为唑菌酯母体及其代
谢产物ꎮ 定义母体为 M0ꎬM1 ̄7 分别为其代谢产物ꎬ对
应保留时间分别为 41、12、19、31、33、37、48、52min
(图 4)ꎮ
图 4  黄瓜植株中唑菌酯及其代谢产物的放射性图谱
Fig. 4  Radioactive chromatogram of
Pyraoxystrobin and its metabolites in cucumber
表 2  唑菌酯在黄瓜植株中的代谢产物变化动态
Table 2  Dynamics of metabolites of Pyraoxystrobin in cucumber
代谢产物
Metabolites
取样时间
Days after treatment / d
2 4 6 8 12
M0 74􀆰 98 ± 0􀆰 972 61􀆰 13 ± 0􀆰 924 50􀆰 47 ± 0􀆰 112 37􀆰 25 ± 1􀆰 094 34􀆰 28 ± 0􀆰 204
M1 Nd 2􀆰 6 ± 0􀆰 126 2􀆰 9 ± 0􀆰 053 3􀆰 49 ± 0􀆰 006a 3􀆰 56 ± 0􀆰 044a
M2 8􀆰 69 ± 0􀆰 06 15􀆰 49 ± 0􀆰 015 22􀆰 17 ± 0􀆰 554 23􀆰 97 ± 0􀆰 316 25􀆰 42 ± 0􀆰 662
M3 3􀆰 73 ± 0􀆰 032 4􀆰 27 ± 0􀆰 146b 4􀆰 45 ± 0􀆰 059b 5􀆰 27 ± 0􀆰 083 6􀆰 01 ± 0􀆰 096
M4 3􀆰 74 ± 0􀆰 052 6􀆰 09 ± 0􀆰 131 8􀆰 46 ± 0􀆰 067 12􀆰 43 ± 0􀆰 075 13􀆰 07 ± 0􀆰 056
M5 3􀆰 39 ± 0􀆰 006 3􀆰 25 ± 0􀆰 017 2􀆰 83 ± 0􀆰 031 2􀆰 61 ± 0􀆰 017 1􀆰 69 ± 0􀆰 012
M6 3􀆰 78 ± 0􀆰 06 5􀆰 39 ± 0􀆰 017 6􀆰 04 ± 0􀆰 075 10􀆰 54 ± 0􀆰 023c 10􀆰 65 ± 0􀆰 017c
M7 1􀆰 68 ± 0􀆰 023d 1􀆰 78 ± 0􀆰 05d 2􀆰 68 ± 0􀆰 029 4􀆰 44 ± 0􀆰 005 5􀆰 34 ± 0􀆰 035
    注:Nd: 未检测到放射性 (放射性活度小于两倍本底) 表中数据为 􀭰x ± SEMꎬ形式为百分比(% )ꎬ标注相同字母表示无显著性差异ꎮ
Note: Nd: Not detected(The radioactive activity was less than two times background) . The data in the table was 􀭰x ± SEM in the form of percentage (% ).
The data marked with the same letters represent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通过与 LSC ̄HPLC 保留时间的比对ꎬ分析唑菌酯
在黄瓜植株中代谢产物的动态变化规律ꎬ可以定量分
析唑菌酯在黄瓜植株中的降解产物ꎮ 唑菌酯在黄瓜植
株中的代谢产物变化见表 2ꎮ 由表 2 可以看出ꎬ唑菌
酯在黄瓜植株中的代谢速率较快ꎬ处理 12d 后即有
65􀆰 7%的可提态母体发生代谢降解ꎮ 该结果表明唑菌
酯在黄瓜中属于易降解类农药ꎮ 刘艳萍等利用高效液
相色谱法对唑菌酯在黄瓜中的降解半衰期进行了田间
试验研究[27]ꎬ试验结果与本文基本一致ꎮ 但是田间试
验表明ꎬ唑菌酯的降解半衰期为 2􀆰 0 ~ 2􀆰 2 天ꎬ可见田
间降解速度要快于室内降解速度ꎮ 可能原因在于ꎬ在
田间试验条件下ꎬ土壤、大气等环境因素对唑菌酯的降
解产生一定的影响ꎮ 因为田间的微生物种类、生命活
力、作用方式、植物光解速度等更加的复杂与多样化ꎬ
进而有利于唑菌酯的降解ꎮ 相对于只运用高效液相色
谱技术的田间试验ꎬ虽然检测灵敏ꎬ但是本试验结合运
用同位素示踪技术ꎬ不仅灵敏而且可溯源ꎬ所以在室内
条件下试验结果更具可靠性和说服力ꎮ 分析表中数据
可以看出ꎬ在全部的代谢产物中ꎬM2 所占的比例一直
是所有代谢产物中最多的ꎬ并能够长时间维持较高水
平ꎬ直至处理 12d 后ꎬ达到 25􀆰 42% 的总放射性含量
(表 2)ꎮ 这一结果说明ꎬ在黄瓜植株体内 M2 是唑菌
酯的主要代谢产物ꎮ 其次 M4 和 M6 在所有的代谢产
物中所占比例也较多ꎬ说明唑菌酯也较容易转化为 M4
和 M6ꎮ 而代谢产物 M1、M3、M5 和 M7 在各个阶段所
占的比例均未超过 10% ꎬ最大含量时分别只占有
3􀆰 56% 、6􀆰 01% 、3􀆰 39%和 5􀆰 34% (表 2)ꎮ 至于唑菌酯
在黄瓜植株中得代谢产物的结构ꎬ还有待于用 LC ̄MS ̄
MS进行确认分析ꎮ 通过比较不同时间段内各种代谢
产物的比例ꎬ可以看出其代谢动态变化ꎮ 总的来说ꎬ
M1、M2、M3、M4、M6、M7 随时间推移是逐渐增加的ꎬ而
468
  6 期 新型杀菌剂唑菌酯在黄瓜植株中的动态代谢
M5 却呈逐步下降的趋势ꎬ推测 M5 为全部代谢产物中
唯一的中间态代谢产物ꎬ随时间不同会向其它代谢产
物发生转变ꎮ
3  结论
本论文运用叶片涂抹法ꎬ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14C
唑菌酯在黄瓜中的代谢动态ꎮ 唑菌酯施药后 6d 内能
快速吸收到黄瓜植株体内ꎬ之后基本达到吸收平衡状
态ꎬ表明唑菌酯能在该植株中起到快速的杀菌作用ꎮ
唑菌酯在黄瓜植株中的可提态和结合态残留均符合国
家相关规定ꎬ其代谢产物呈动态变化ꎬ至施药 12d时其
母体含量仅为 34% ꎬ表明该农药属于易降解的环境友
好型杀菌剂ꎮ
参考文献:
[ 1 ]  刘长令ꎬ张立新ꎬ王灿明ꎬ余永红.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研
究进展[J] . 农药ꎬ 1998ꎬ 37(3):1 - 6
[ 2 ]  Bartlett D Wꎬ Clough J Mꎬ Godwin J Rꎬ Hall A Aꎬ Hamer Mꎬ
Dobrzanski B P. The strobilurin fungicides [ J] . Pest Management
Scienceꎬ 2002ꎬ 58(7):649 - 662
[ 3 ]  McCartney Cꎬ Mercer P Cꎬ Cooke L Rꎬ Fraaije B A. Effects of a
strobilurin ̄based spray programme on disease controlꎬ green leaf
areaꎬ yield and development of fungicide ̄resistance in
Mycosphaerella graminicola in Northern Ireland [ J ] . Crop
Protectionꎬ 2007ꎬ26(8):1272 - 1280
[ 4 ]  Sauter Hꎬ Steglich Wꎬ Anke T. Strobilurins: Evolution of a new
class of active substances [ J] .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ꎬ 1999ꎬ38(10): 1329 - 1349
[ 5 ]   闰晓静ꎬ金淑惠ꎬ陈馥衡ꎬ王道全. STROBILURIN 类杀菌剂作用
靶标的研究进展[J] . 农药学学报ꎬ 2006ꎬ 8(3): 299 - 305
[ 6 ]  王丽ꎬ李宝聚ꎬ向文胜ꎬ石延霞ꎬ刘长令. 唑菌酯对黄瓜白粉病的
防治效果[J] . 农药ꎬ 2008ꎬ 47 (5):378 - 380
[ 7 ]  王丽ꎬ石延霞ꎬ李宝聚ꎬ刘长令ꎬ向文胜. 唑菌酯对 8 种蔬菜病原
菌的生物活性[J] . 农药学学报ꎬ 2009ꎬ 10(4):417 - 422
[ 8 ]  乔桂双ꎬ王文桥ꎬ韩秀英ꎬ张小风ꎬ马志强ꎬ刘长令. 20%唑菌酯悬
浮剂对黄瓜霜霉病的作用方式[ J] . 农药学学报ꎬ 2009ꎬ11(3):
312 - 316
[ 9 ]  司乃国ꎬ陈亮ꎬ刘君丽ꎬ李志念ꎬ李轲轲ꎬ兰杰ꎬ单中刚ꎬ刘长令.新
化合物 SYP - 3343 的生物活性[C].天津:中化化工科学技术研
究总院ꎬ 2005:368 - 372
[10]  陈亮ꎬ司乃国ꎬ李轲轲ꎬ杨瑞秀ꎬ刘君丽. 新型杀菌剂 SYP - 3343
对稻瘟病菌生物活性研究[C]. 天津:中化化工科学技术研究总
院ꎬ 2009:463 - 466
[11]  范志金ꎬ张海科ꎬ马琳ꎬ刘秀峰ꎬ陈建宇ꎬ刘长令.新杀菌剂唑菌酯
原药的 HPLC 分析 [ J]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ꎬ
2008ꎬ31(3):358 - 360
[12]  李菊英ꎬ韩爱良ꎬ汪海燕ꎬ王伟ꎬ叶庆富. 放射性农药标记化合物
的合成研究进展[J] . 核农学报. 2010ꎬ14(2):415 - 421
[13]  刘训悦ꎬ丁兴成ꎬ徐向红ꎬ陈夏.不同环境因子及施药量对土壤中
唑菌酯残留的影响[J] . 核农学报ꎬ 2012ꎬ 26(2): 348 - 351
[14]  陈万义ꎬ薛振祥ꎬ王能武.新农药研究与开发[M]. 北京:化学工
业出版社ꎬ 1996
[15]   苏少泉.除草剂的代谢与新品种创制[J] . 农药ꎬ 2001ꎬ 40(9):
1 - 3
[16]  刘训悦ꎬ阚登蕾ꎬ丁兴成.新型杀菌剂唑菌酯吡唑环14C标记合成
和鉴定[J] . 化学学报ꎬ2011ꎬ 69(12):1445 - 1449
[17]   Yue Lꎬ Qi W Yꎬ Ye Q Fꎬ Wang H Yꎬ Wang Wꎬ Han A L [ J] .
Pesticid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ꎬ 2012ꎬ 104(1):44 - 49
[18]  朱书生ꎬ刘西莉ꎬ李健强ꎬ司乃国.新型杀菌剂氟吗啉在黄瓜植株
体内的吸收传导行为[ J] .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ꎬ 2006ꎬ27(10):
1887 - 1890
[19]   景峰.苯骈咪唑类内吸性杀菌剂的作用机制及内吸传导方面的
若干问题[J] . 农药工业ꎬ1974ꎬ(4):60 - 65
[20]  Edgington Lꎬ 张少铭.内吸性杀菌剂结构上的必要条件[ J] . 世
界农药ꎬ 1983ꎬ5(1):2 - 8
[21]  乔桂双.五种 Strobilurin 类杀菌剂对黄瓜霜霉病菌生物活性及
其抗性风险[D]. 保定:河北农业大学ꎬ 2009
[22]   Devine Mꎬ Duke S Oꎬ Fedtke C. Physiology of Herbicide Action
[M]. London: PTR Prentice Hallꎬ 1992
[23]   Bromilow R Hꎬ Chamberlain Kꎬ Evans A A. Physicochemical aspects
of phloem translocation of herbicides[ J] . Weed Scienceꎬ1990ꎬ38ꎬ
305 - 314
[24]  江树人. 14C -久效磷涂抹棉苗茎秆后药剂的吸收、分布和代谢
[J] . 核农学报ꎬ 1988ꎬ 2(2): 109 - 113
[25]  江树人ꎬ米勒费良茨. 14C 多菌灵在棉苗植株内的吸收ꎬ传导ꎬ分
布和代谢研究[J] . 北京农业大学学报ꎬ 1987ꎬ 13(1):103 - 114
[26]  Sandermann J H. Bound and unextractable pesticidal plant residues:
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and consumer exposure [ J ] . Pest
Management Scienceꎬ 2004ꎬ 60(7): 613 - 623
[27]  刘艳萍ꎬ孙海滨ꎬ曾繁娟ꎬ刘景梅ꎬ徐燕玲ꎬ王思威.唑菌酯在黄瓜
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分析[J] . 广东农业科学ꎬ 2010ꎬ37(9): 46
- 47
568
Journal of Nuclear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3ꎬ27(6):0861 ~ 0866
The Dynamic Transformation of New Fungicide
Pyraoxystrobin in Cucumber
CHEN Xia  YANG Ti ̄long  LIU Xun ̄yue  XU Chao  DING Xing ̄cheng
( Institute of Nuclear ̄Agricultural Sciences / Key Laboratory of Chines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for
Nuclear ̄Agricultural Sciencesꎬ Zhejiang Universityꎬ Hangzhouꎬ Zhejiang  310029)
Abstract:Pyraoxystrobinꎬ (E) ̄methyl 2 ̄(3 ̄((3 ̄(4 ̄chlorophenyl) ̄1 - methyl ̄1H ̄pyrazol ̄5 ̄yloxy) methyl) phenyl) ̄
3 ̄methoxyacrylateꎬ is a new fungicide and has its own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China. The mechanism of the dynamics
and metabolites of Pyraoxystrobin in cucumber (Cucumis sativa L. ) is investigate by isotopic tracer method with 14C ̄
Pyraoxystrobin 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 Results showed as follows: (1) The pyraoxystrobin absorption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ing of time. At 12 days after treatmentꎬ the uptake of pyraoxystrobin has reached 70% . (2) The bound
residues of Pyraoxystrobin and / or its metabolites in cucumber has the linear relation with the timeꎬ while its extractable
residues increase during the first 8dꎬ and then decreased. (3) There are seven radioactive metabolites detected by LSC ̄
HPLC in cucumber plantsꎬ one of which is an intermediate metabolite.
Key words:Pyraoxystrobinꎻ Fungicideꎻ Cucumberꎻ Absorptionꎻ Metabolize
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