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核 农 学 报 2014,28(1):0146 ~ 0153
Journal of Nuclear Agricultural Sciences
收稿日期:2013⁃04⁃19 接受日期:2013⁃06⁃26
基金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资金(CARS - 25),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创新基金(2010CBS004)。
作者简介:张景云,女,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蔬菜育种与栽培研究。 E⁃mail:zhangjingyun0108@ 126. com
通讯作者:缪南生,男,研究员,主要从事园艺植物遗传育种研究。 E⁃mail:jaasvfimiao@ 163. com
文章编号:1000⁃8551(2014)01⁃0146⁃08
小白菜耐热性鉴定及其耐热性分析
张景云1 赵晓东2 万新建1 熊德桃1 胡新龙1 缪南生1
( 1江西省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江西 南昌 330200; 2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
摘 要:以 68 份小白菜为试材,通过田间表型鉴定,筛选出耐热性不同的材料,并对不同耐热性材料的丙
二醛含量、叶片质膜透性和脯氨酸含量进行测定。 结果表明,通过田间表型鉴定,筛选出 5 份耐热材料
和 5 份不耐热材料,高温胁迫下,随着时间的延长,耐热材料和不耐热材料的丙二醛含量、叶片质膜透性
和脯氨酸含量呈升高的趋势,且两者间差异达显著水平。 因此,丙二醛含量、叶片质膜透性和脯氨酸含
量可以作为小白菜耐热性鉴定的间接指标。
关键词:小白菜;耐热性;鉴定;生理指标
DOI:10:11869 / j. issn. 100⁃8551. 2014. 01. 0146
小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L. ssp. chinensis(L. )
Makino var. communis Tsen et Lee]属不结球白菜类,其
适应性强,生长快,产量高,营养好,消费量居各类蔬菜
之首。 但在夏季和初秋季节,环境温度常高于其生长
发育各阶段的最适温度要求,往往使小白菜节间拉长、
生长缓慢、病害严重,味苦、纤维含量明显增加等,影响
其商品性,给小白菜的生产带来了严重的问题。 选择
和培育耐热性相对较强的品种,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必
由之路,而耐热性鉴定是选育耐热品种的重要手段。
在高温胁迫下,植物体的生理生化过程会有不同
程度的变化。 对于耐热性鉴定的指标已有相关报道,
如细胞质外渗率、丙二醛(MDA)含量、SOD 活性、POD
活性、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及叶绿素含量
等一些与抗热性关系密切的指标可作为耐热性鉴定指
标[1 - 6]。 虽然近年来的研究提出以热害指数、抗氧化
保护酶、细胞膜透性以及多种经济性状等指标作为小
白菜耐热性鉴定方法[7 - 10],但试验基本上都是在人工
培养箱内进行的,在田间直接进行鉴定的研究还较少。
本试验以 68 份小白菜为试材,在田间自然高温条
件下胁迫,对其表型进行鉴定,筛选出耐热性不同的材
料,并对不同耐热性材料的 MDA 含量、叶片质膜透性
和脯氨酸含量进行测定,比对在高温胁迫下耐热性不
同的材料在生理性状上是否存在相应的差异,从而找
到适合耐热性鉴定的方法,探讨高温胁迫下小白菜耐
热的生理机制,为有效地筛选和培育耐热性强的小白
菜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本试验以 68 份小白菜为试验材料,分别为上海
青、苏州青、矮脚黄,并对其进行编号 BCC11⁃1 ~
BCC11⁃68。
1 2 方法
试验于 2012 年 7 - 8 月在江西省农业科学院蔬菜
花卉研究所实验基地及实验室进行。
选取籽粒饱满、整齐一致、无病虫害的种子 2 ~ 3
粒直播于 50 孔穴盘内,幼苗子叶展平后进行间苗,每
穴留苗 1 株,长至 3 - 4 片真叶时,选取生长健壮、苗龄
一致的植株移栽到田间,其他管理均按常规。
1 2 1 热害调查 移栽后 8d和 16d选取上述材料各
30 株,进行热害症状的调查并计算热害指数。
参照胡俏强等[8]的方法,略有改动,热害症状分
级标准:
0 级—无热害症状,植株生长正常;
1 级—植株受害叶片数 <全株叶片数的 1 / 3;
641
1 期 小白菜耐热性鉴定及其耐热性分析
3 级—全株叶片数的 1 / 3≤植株受害叶片数 <全
株叶片数的 1 / 2;
5 级—全株叶片数的 1 / 2≤植株受害叶片数 <全
株叶片数的 2 / 3;
7 级—植株受害叶片数≥全株叶片数的 2 / 3,但
未死亡。
9 级—植株失去经济价值或死亡。
热害指数 = ∑(X × X i)A × N × 100%
X:代表热害级数;X i:代表 X 热害级数下植株数;A:代
表最高级数;N:代表调查总株数
1 2 2 生理指标的测定 通过田间表型鉴定,计算热
害指数,筛选出耐热性不同的材料,用于生理指标的测
定。 移栽后第 7 天开始取样,每隔 5d 取样一次,重复
3 次。
(1)电导率的测定:将叶片用 6 ~ 8mm 的打孔器
切割成大小一致的叶块,每个处理取 30 片,分别装入
3 支洁净的刻度试管中,每管放 10 片,加入 10mL的去
离子水,抽气,使叶片沉入水下,试管置室温下保持
1h,充分混匀,采用 DDS -11A型电导仪测定测其初电
导值;测毕,将各试管盖塞封口,置沸水浴中 10min,冷
却,摇匀,测其终电导值[11]。
(2)MDA含量的测定:准确称取 0 5g,加入 10%
三氯乙酸研磨成匀浆至 5mL,移至离心管中,3000r·
min - 1,离心 10min,吸取 2mL 提取液,再加入 2mL
0 6%硫代巴比妥酸,在沸水中煮沸 10min,取出冷却,
4000r·min - 1,离心 10min,测定 450、532 和 600nm 的
OD值,计算丙二醛含量。
(3)脯氨酸含量的测定:取剪碎混合的叶片 0 2 ~
0 5g放入大试管中,加入 5mL 3%磺基水杨酸溶液,加
盖玻璃球,于沸水浴中浸提 10min。 取出试管,待冷却
至室温后,吸取上清液 2mL,加入 2mL 冰乙酸和 3ml
显色液,于沸水浴中加热 40min,取出冷却后加入 5mL
甲苯充分震荡,以萃取红色物质。 静止待分层后吸取
甲苯层在 520nm下比色。
1 3 数据分析
原始数据的整理采用 Microsoft Excel 2003 软件完
成;方差分析及差异显著性测验采用 DPS 软件完
成[12]。
2 结果与分析
2 1 不同耐热性材料的筛选
热害指数越小说明材料耐热性越强[10]。 通过 2
次热害指数的调查,计算平均值,依据热害指数平均值
筛选出热害指数最小的 5 份材料为耐热材料,即
BCC11 - 13、 BCC11 - 17、 BCC11 - 25、 BCC11 - 46、
BCC12 - 7,热害指数最大的 5 份材料为不耐热材料,
即 BCC11 - 9、BCC11 - 27、BCC11 - 32、BCC11 - 38、
BCC12 - 6(表 1)。 利用筛选出的耐热材料和不耐热
材料用于后续生理指标的测定。
2 2 生理指标的测定
2 2 1 高温胁迫对小白菜 MDA 含量的影响 MDA
是植物膜脂过氧化作用的重要产物,其含量多少直接
反映植物细胞膜脂过氧化程度。 高温胁迫下,随着胁
迫时间的延长,小白菜耐热材料与不耐热材料的 MDA
含量均呈上升的趋势,膜脂过氧化程度在逐渐加剧,不
耐热材料 MDA 含量升高的幅度高于耐热材料,说明
耐热材料受高温伤害程度轻于不耐热材料(图 3)。 定
植后 7d,除耐热材料 BCC11 - 46 和不耐热材料 BCC11
- 32 的 MDA含量差异达显著水平外,其余材料间均
没有显著差异,在定植后 12d,除耐热材料 BCC11 - 17
与不耐热材料 BCC11 - 38、BCC12 - 6 的 MDA 含量无
显著差异外,其他耐热材料与不耐热材料间差异均达
显著水平,定植 17d 后,耐热材料与不耐热材料间
MDA含量达差异显著。 说明不同材料之间的耐热性
存在差异,耐热材料细胞膜稳定性高于不耐热材料,两
者之间从定植 17d后开始存在差异显著性,耐热材料
膜脂过氧化程度较低(表 2)。
2 2 2 高温胁迫对小白菜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植物
组织处于逆境胁迫时,细胞膜是受害最为敏感的部位。
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耐热小白菜材料与不耐热材料
的相对电导率均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细胞膜受伤害
程度逐渐加剧,不耐热材料的增幅明显高于耐热材料,
说明在耐热材料的细胞膜受到的伤害程度小于不耐热
材料(图 4)。 定植后 12d, BCC11 - 13 与不耐热材料
的相对电导率差异达显著水平,BCC11 - 25、BCC11 -
46 与不耐热材料 BCC11 - 27、BCC11 - 32、BCC11 - 38
差异达显著水平;定植后 17d,除耐热材料与 BCC12 -
6 无显著差异外,与其他不耐热材料差异达显著水平,
定植后 22、27 d,耐热材料与不耐热材料的相对电导率
均达差异显著水平。 说明从定植后第 22d,耐热材料
与不耐热材料之间的相对电导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小白菜材料之间的耐热性存在着差异(表 3)。
2 2 3 高温胁迫对小白菜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脯氨
酸(Pro)是植物体内的一种渗透调节物质,可以保护细
胞膜系统免受外来伤害,提高机体抗逆性。 高温胁迫
下,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小白菜脯氨酸含量呈逐渐升
741
核 农 学 报 28 卷
表 1 热害指数调查结果
Table 1 Test results of 68 materials hot injury indice
编号
Serial
number
调查
株数
The number
of survey
第一次调查
热害指数
Heat injury
index of the
first sruvey
第二次调查
热害指数
Heat injury
index of the
second survey
平均值
Average
编号
Serial
number
调查
株数
The number
of survey
第一次调查
热害指数
Heat injury
index of the
first sruvey
第二次调查
热害指数
Heat injury
index of the
second survey
平均值
Average
BCC11 - 1 30 0 35 0 22 0 285 BCC11 - 35 30 0 22 0 17 0 195
BCC11 - 2 30 0 16 0 18 0 17 BCC11 - 36 30 0 27 0 15 0 21
BCC11 - 3 30 0 23 0 13 0 18 BCC11 - 37 30 0 42 0 32 0 37
BCC11 - 4 30 0 17 0 16 0 165 BCC11 - 38 30 0 55 0 41 0 48
BCC11 - 5 30 0 23 0 14 0 185 BCC11 - 39 30 0 21 0 16 0 185
BCC11 - 6 30 0 14 0 16 0 15 BCC11 - 40 30 0 22 0 19 0 205
BCC11 - 7 30 0 21 0 17 0 19 BCC11 - 46 30 0 14 0 13 0 135
BCC11 - 8 30 0 33 0 29 0 31 BCC11 - 47 30 0 31 0 20 0 255
BCC11 - 9 30 0 53 0 42 0 475 BCC11 - 48 30 0 21 0 21 0 21
BCC11 - 10 30 0 24 0 16 0 20 BCC11 - 49 30 0 38 0 28 0 33
BCC11 - 11 30 0 22 0 17 0 195 BCC11 - 50 30 0 34 0 29 0 315
BCC11 - 12 30 0 27 0 23 0 25 BCC11 - 51 30 0 37 0 26 0 315
BCC11 - 13 29 0 12 0 12 0 12 BCC11 - 52 30 0 47 0 40 0 435
BCC11 - 14 30 0 17 0 14 0 16 BCC11 - 53 30 0 38 0 35 0 365
BCC11 - 15 30 0 16 0 18 0 17 BCC11 - 54 30 0 39 0 33 0 36
BCC11 - 16 30 0 18 0 17 0 175 BCC12 - 1 30 0 30 0 18 0 24
BCC11 - 17 22 0 11 0 06 0 085 BCC12 - 2 30 0 55 0 33 0 44
BCC11 - 18 30 0 30 0 16 0 23 BCC12 - 3 30 0 47 0 33 0 40
BCC11 - 19 30 0 33 0 27 0 30 BCC12 - 4 30 0 31 0 25 0 28
BCC11 - 20 30 0 23 0 16 0 195 BCC12 - 5 30 0 49 0 40 0 445
BCC11 - 21 30 0 24 0 22 0 23 BCC12 - 6 30 0 53 0 41 0 47
BCC11 - 22 30 0 19 0 21 0 20 BCC12 - 7 30 0 15 0 11 0 13
BCC11 - 23 30 0 27 0 24 0 255 BCC12 - 8 30 0 16 0 13 0 145
BCC11 - 24 30 0 21 0 12 0 165 BCC12 - 9 30 0 17 0 14 0 155
BCC11 - 25 30 0 13 0 14 0 135 BCC12 - 10 30 0 37 0 26 0 315
BCC11 - 26 30 0 17 0 14 0 155 BCC12 - 11 30 0 31 0 24 0 275
BCC11 - 27 19 0 68 0 47 0 575 BCC12 - 12 30 0 32 0 37 0 345
BCC11 - 28 30 0 33 0 24 0 285 BCC12 - 13 30 0 39 0 28 0 335
BCC11 - 29 30 0 26 0 19 0 225 BCC12 - 14 30 0 21 0 17 0 19
BCC11 - 30 30 0 33 0 19 0 26 BCC12 - 15 30 0 24 0 19 0 215
BCC11 - 31 30 0 33 0 17 0 25 BCC12 - 16 30 0 44 0 36 0 40
BCC11 - 32 15 0 55 0 45 0 50 BCC12 - 17 30 0 39 0 27 0 33
BCC11 - 33 30 0 37 0 23 0 30 BCC12 - 18 30 0 41 0 36 0 385
BCC11 - 34 30 0 38 0 25 0 31 BCC12 - 19 30 0 34 0 28 0 31
841
1 期 小白菜耐热性鉴定及其耐热性分析
图 1 耐热(左)与不耐热(右)小白菜田间表现
Fig. 1 The field expression of tolerant( left)and intolerant(right) to high temperature
with Brassica campestris ssp. chinensis
图 2 小白菜不耐热的症状:叶片干枯(左)、皱缩,叶缘卷曲(右)
Fig. 2 Thermolabile symptoms of Brassica campestris ssp. chinensis: dry and wrinkled
leaves( left), inward⁃rolled leaf edges(right)
图 3 高温胁迫下小白菜MDA含量的变化
Fig. 3 Changes of MDA content in Brassica campestris ssp. chinensis under high temperature stress
941
核 农 学 报 28 卷
表 2 高温胁迫下小白菜丙二醛(MDA)
含量的多重比较
Table 2 The multiple comparison on MDA content in Brassica
campestris ssp. chinensis under high temperature stress
编号
Serial
number
定植后 7d
Transplanted
in the fied 7 d
12d 17d 22d 27d
BCC11 - 13 5 39 ab 5 83 d 6 86 c 8 89 c 9 52 b
BCC11 - 17 5 84 ab 6 53 cd 7 12 c 9 09 c 9 91 b
BCC11 - 25 5 82 ab 6 02 d 6 51 c 8 46 c 9 50 b
BCC11 - 46 5 35 b 5 93 d 7 12 c 8 05 c 9 34 b
BCC12 - 7 5 64 ab 5 93 d 6 58 c 8 59 c 9 48 b
BCC11 - 9 5 94 ab 8 11 a 8 50 b 11 44 a 11 85 a
BCC11 - 27 5 81 ab 8 03 ab 9 46 a 10 49 ab 11 18 a
BCC11 - 32 6 03 a 7 87 ab 8 53 b 10 14 b 11 52 a
BCC11 - 38 5 92 ab 7 07 bc 8 78 b 10 54 ab 11 47 a
BCC12 - 6 5 83 ab 7 40 abc 8 50 b 10 51 ab 11 37 a
注:采用新复极差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测验, 小写字母表示 5%显著
水平。 下同。
Note: DMRT was used to separate means, with small letter denoting
significance at 5% level. The same as following.
图 4 高温胁迫下小白菜相对电导率的变化
Fig. 4 Changes of relative electric conductivity in Brassica campestris ssp. chinensis under high temperature stress
高的趋势,耐热材料的脯氨酸含量上升幅度高于不耐
热材料,说明小白菜受到高温胁迫后,耐热材料的脯氨
酸积累量高于不耐热材料,在相同的胁迫条件下,耐热
材料具有较强的渗透调节能力(图 5)。 在定植后 12
d,耐热材料 BCC12 - 7 与不耐热材料 BCC11 - 27、
BCC12 - 6的脯氨酸含量差异达显著水平,BCC11 - 25
表 3 高温胁迫下小白菜相对电导率的多重比较
Table 3 The multiple comparison on relative
electric conductivity in Brassica campestris ssp.
chinensis under high temperature stress
编号
Serial
number
定植后 7d
Transplanted
in the fied 7 d
12d 17d 22d 27d
BCC11 - 13 54 60 a 57 27 c 71 98 b 75 12 b 74 25 b
BCC11 - 17 52 15 a 68 62 abc 72 83 b 73 21 b 76 66 b
BCC11 - 25 51 87 a 66 85 bc 71 76 b 75 81 b 77 00 b
BCC11 - 46 54 13 a 64 06 bc 72 20 b 73 52 b 75 85 b
BCC12 - 7 54 19 a 65 46 abc 71 99 b 69 36 b 76 10 b
BCC11 - 9 57 94 a 76 36 ab 84 63 a 86 14 a 88 91 a
BCC11 - 27 53 64 a 80 62 a 86 21 a 87 11 a 88 68 a
BCC11 - 32 54 48 a 79 85 a 83 50 a 86 75 a 91 46 a
BCC11 - 38 55 74 a 79 80 a 82 69 a 86 15 a 90 72 a
BCC12 - 6 56 82 a 76 36 ab 87 10 b 86 71 a 89 23 a
与 BCC11 - 27 差异达显著水平,定植后 17 d,耐热材
料 BCC11 - 17、 BCC11 - 25 与不耐热材料差异达显著
水平,BCC11 - 13、 BCC12 - 7 与 BCC11 - 27、 BCC11
- 38 差异达显著水平,定植后 22 d,除不耐热材料
BCC11 - 27、BCC12 - 6 外,其余材料均与耐热材料达
显著性差异,在定植后 27 d,除耐热材料 BCC11 - 13
和 BCC11 - 25 与不耐热材料 BCC11 - 27 和 BCC12 -
6 差异达不显著,其余耐热性不同的材料之间差异达
显著水平。 这说明小白菜在遭受高温胁迫时,脯氨酸
051
1 期 小白菜耐热性鉴定及其耐热性分析
图 5 高温胁迫下小白菜脯氨酸(Pro)含量的变化
Fig. 5 Changes of proline content in Brassica campestris ssp. chinensis under high temperature stress
表 4 高温胁迫下小白菜脯氨酸(Pro)含量的多重比较
Table 4 The multiple comparison on proline content
in Brassica campestris ssp. chinensis
under high temperature stress
编号
Serial
number
定植后 7d
Transplanted
in the fied 7 d
12d 17d 22d 27d
BCC11 - 13 41 10 a 46 51 abc 58 04 ab 65 87 ab 72 15 bc
BCC11 - 17 41 83 a 45 57 abc 60 49 a 66 46 ab 74 76 b
BCC11 - 25 42 15 a 47 15 ab 61 25 a 66 69 ab 72 73 bc
BCC11 - 46 41 44 a 46 16 abc 55 40 bc 67 83 a 79 21 a
BCC12 - 7 42 67 a 48 43 a 58 03 ab 63 67 ab 76 01 ab
BCC11 - 9 40 21 a 44 71 abc 55 20 bc 56 84 c 71 28 ef
BCC11 - 27 42 15 a 43 00 c 53 52 c 62 43 b 71 91 cde
BCC11 - 32 42 17 a 45 51 abc 54 61 bc 55 87 cd 67 87 de
BCC11 - 38 41 57 a 45 47 abc 51 95 c 51 60 d 63 05 f
BCC12 - 6 42 76 a 44 40 bc 54 99 bc 63 49 ab 69 57 cd
开始积累,各材料间的耐热性存在差异,耐热材料具有
更强的渗透调节能力,能显著提高耐热性(表 4)。
3 讨论
小白菜为喜冷凉蔬菜,适宜在 15 ~ 20℃的温度条
件下生长。 当温度超过 25℃时,其生长势减弱,品质
变差。 对于品种或材料而言,耐热性只是一个相对的
概念,本研究中的 5 份耐热材料和 5 份不耐热材料只
是相对于其对高温胁迫的适应性存在差异,这种材料
之间的差异并不影响他们都仍属于喜冷凉蔬菜的类
型,对于耐热性鉴定就是在众多品种或材料中筛选出
对高温胁迫适应性相对较强的品种,为耐热性研究提
供试材。
田间自然高温进行鉴定,更符合实际生产,但是由
于其鉴定方法耗时费力,并因在自然高温胁迫下外界
环境变化较大使鉴定结果重复性较差。 近年来,在蔬
菜作物的抗热育种中,多辅以室内措施筛选,涉及光合
作用[13],质膜透性[14 - 16],膜结构及膜脂成分[17],酶与
蛋白质的热稳定性以及蛋白质合成[18]等方面。 其中,
尤以代表质膜透性变化的电解质渗漏量最为常用[19]。
徐小万等[20]人对辣椒苗期耐热耐湿鉴定方法的研究,
认为耐逆性度量值(D 值)不失为一种快速准确地筛
选鉴定耐热耐湿辣椒种质资源的方法。 下一步我们将
在人工培养箱内和田间再进行鉴定,最后根据品种的
耐热、抗病、抗暴雨及速生性状等进行综合分析,利用
耐逆性度量值(D 值)建立小白菜耐热性综合鉴定的
方法。
植物中的 MDA 是膜脂过氧化作用的最终产物,
其含量高低是膜脂过氧化程度的重要标志[21]。 电导
率已经被广泛用于植物抗逆性测定,一致认为是一个
比较好的鉴定方法。 本研究中,在高温胁迫下,随着时
间的延长,MDA含量和叶片质膜透性均逐渐升高,耐
热材料升高的幅度低于不耐热材料,且差异达显著水
平。 可见,耐热材料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以减少
MDA的积累,减轻细胞膜受到损伤,这与前人的研究
151
核 农 学 报 28 卷
结果一致。
脯氨酸是植物体内的一种渗透调节物质,广泛存
在与植物体内,可以保护细胞膜系统免受外来伤害,提
高机体抗逆性。 有研究表明,在高温等逆境条件下,脯
氨酸在植物体内明显积累,含量呈上升趋势,有利于提
高对高温胁迫的抵抗能力[22 - 23]。 在本试验中,随着胁
迫时间的延长,小白菜体内的脯氨酸含量逐渐升高,耐
热材料升高幅度高于不耐热材料,因此,耐热材料的抵
抗能力高于不耐热材料,这与周斯建等[24]、王向阳
等[25]的研究结果一致。
4 结论
本研究中通过热害症状的鉴定和热害指数调查,
筛选出 5 份耐热的材料;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与田间
表型鉴定的结果相一致,丙二醛含量、相对电导率、脯
氨酸含量可以作为小白菜耐热性鉴定的间接指标。 这
为小白菜耐热性鉴定、评价及耐热品种的选育提供了
基础。
参考文献:
[ 1 ] 周斯建, 穆鼎, 义鸣放. 辐射百合对其鳞片扦插幼苗耐热生理
反应的影响[J] . 核农学报, 2005, 19 (6): 412 - 424
[ 2 ] 陈传军, 沈益新, 周建国, 李志华.高温季节草地早熟禾草坪质
量与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J] . 草业学报, 2006, 15 (4):
81 - 87
[ 3 ] 李云, 张钢, 杨际双. 热激锻炼对高温胁迫下菊花生理代谢的
影响[J] . 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8, 26 (2):175 - 178
[ 4 ] 刘媛媛, 滕中华, 王三根, 何光华.高温胁迫对水稻可溶性糖及
膜保护酶的影响研究[J] .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30
(2): 59 - 63
[ 5 ] 曹志洋, 韦志彦, 李兴军. 高温高湿处理对稻谷发芽率与糖类、
蛋白质及氨基酸含量的影响[J] .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 2009, 30 (1): 22 - 28
[ 6 ] 徐小万, 雷建军, 罗少波, 李颖, 王恒明, 田永红, 曾莉. 高温
高湿对不同品种(系)现蕾期辣椒(Capsicum annuum L. )抗氧
化性的影响[J] . 核农学报, 2010, 24 (2): 394 - 400
[ 7 ] 张玉明.不结球白菜耐热性鉴定方法的研究[D]. 南京: 南京农
业大学, 2000
[ 8 ] 胡俏强, 陈龙正,张永吉, 徐 海,宋 波,苏小俊,袁希汉. 普通
白菜苗期耐热性鉴定方法研究[ J] . 中国蔬菜, 2011, (2): 56
- 61
[ 9 ] 苏小俊,李彬,袁希汉,曹碚生. 小白菜田间耐热性鉴定方法研
究[J] . 江苏农业科学, 2004, (5): 63 - 65, 95
[10] 刘燕燕.不结球白菜耐热性鉴定及其生理生化指标的研究[D].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 2005
[11] 郝再彬, 苍晶, 徐仲. 植物生理实验技术[M]. 黑龙江;哈尔滨
出版社. 2002
[12] 唐启义, 冯明光. 1997. 实用统计分析及计算机处理平台[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189 - 192
[13] Pastenes C, Horton P. Effect of high temperature on photosynthesis
in beans (Ⅱ: CO2 Assimilation and metabolite contents)[J] . Plant
Physiology, 1996, 112: 1253 - 1260
[14] 罗少波, 李智军, 周微波. 大白菜品种耐热性的鉴定方法[ J] .
中国蔬菜,1996, (2):16 - 18
[15] 萧顺元, 赵大中. 柑桔叶片耐热性生理生化指标初探[J] . 果树
科学, 1990, 7 (4): 217 - 220
[16] 陈应松, 刘星辉. 高温胁迫对桃和柚细胞膜透性和光合色素的
影响[J] . 武汉植物学研究, 1997, 15 (37): 233 - 237
[17] 刘箭. 菜豆热激蛋白在生物膜上的定位[ J] . 植物学报, 1995,
37 (2): 87 - 90
[18] Min⁃Hisun Hsieh. A class of soybean low molecular weight heat
shock proteins[J] . Plant Physiology, 1992, 99: 1279 - 1284
[19] Chen H H, Shen Z Y, and Li P H. Adaptability of crop plants to
high temperature stress[J] . Crop Science,1982, 22: 719 - 725
[20] 徐小万, 雷建军, 罗少波, 曹必好, 陈国菊, 李颖, 王恒明. 辣
椒苗期耐热耐湿鉴定方法的研究 [ J] . 核农学报, 2009, 23
(5): 884 - 890
[21] 李成琼, 宋洪元, 雷建军, 宋明, 任雪松, 向珣. 甘蓝耐热性鉴
定研究[J]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8, 20 (4): 298 - 301
[22] 涂三思, 秦天才. 高温胁迫对黄姜叶片脯氨酸、可溶性糖和丙二
醛含量的影响[J] . 湖北农业科学, 2004 (4): 98 - 100
[23] 赵福康, 刘友良. 胁迫条件高等植物内 Pro 代谢及调节研究进
展[J] . 植物学通报, 1999, 16 (5): 540 - 546
[24] 周斯建, 义鸣放, 穆鼎. 高温胁迫下铁炮百合幼苗形态及生理
反应的初步研究[J] . 园艺学报, 2005, 32 (1): 145 - 147
[25] 王向阳. 高温对小麦幼苗生理特性影响的初步研究[J] . 河南农
业大学学报, 1992, 26 (1): 9 - 15
251
Journal of Nuclear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4,28(1):0146 ~ 0153
Identification and Analysis of Heat Tolerance Identification and Analysis
for Brassica campestris ssp. chinensis
ZHANG Jing⁃yun1 ZHAO Xiao⁃dong2 WAN Xin⁃jian1 XIONG De⁃tao1 HU Xin⁃long1 MIAO Nan⁃sheng1
( 1 Institute of Vegetable and Flower, Jiang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Nanchang, Jiangxi 330200;
2 College of Agriculture,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45)
Abstract:Sixty⁃eight varieties of Brassica campestris ssp. chinensiswere tested and screened for heat tolerance based on
phenotype evaluation in field, and varieties with various heat tolerances were measured for their malondialdehyde
content, relative leaf membrane permeability and proline cont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e five tolerant varieties and five
sensitive varieties selected were increased in malondialdehyde content, relative leaf membrane permeability and proline
content under heat stress as time proceeded, bu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varieties.
Therefore, malondialdehyde content, membrane permeability and proline content could be used as physiological indices
for identification of heat tolerance in Brassica campestris ssp. chinensis.
Key words:Brassica campestris ssp. chinensis; Heat tolerance; Identification; Physiological index
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