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核 农 学 报 2014,28(1):0108 ~ 0115
Journal of Nuclear Agricultural Sciences
收稿日期:2013⁃01⁃09 接受日期:2013⁃04⁃27
基金项目:四川省育种攻关项目(2006yzgg12),校科技成果转化基金(003523519)
作者简介:代沙,女,主要从事药用植物研究。 E⁃mail: daisha2010@ 126. com
通讯作者:吴卫,女,教授,主要从事药用植物育种学研究。 E⁃mail:ewuwei@ gmail. com
文章编号:1000⁃8551(2014)01⁃0108⁃08
HPLC法测定不同品系紫苏酚类物质的含量
代 沙 吴 卫 李 钰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摘 要:采用福林酚法测定总多酚的含量,并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提取条件和不同紫苏品系
间酚类物质组成及含量,比较不同提取方法的优劣和不同紫苏品系间的差异。 结果表明:HPLC 方法分
离定性了 8 种酚类物质;以 40%乙醇做提取剂的提取方法更加简便快捷。 不同品系间单体酚类含量不
相同,其中紫苏品系单体酚类种类比白苏品系多。 在本试验所检测的单体多酚中,紫苏叶以酚酸类为
主,可达 80%以上,其酚酸类主要为迷迭香酸和咖啡酸,而其黄酮类则主要为槲皮素和芹菜素。 本试验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准确、重现性好,并结合对不同品系紫苏叶酚类物质含量进行比较,能够为生产原
料选择和工艺提供质量控制依据。
关键词:HPLC;福林酚法;单体酚类;紫苏品系
DOI:10:11869 / j. issn. 100⁃8551. 2014. 01. 0108
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 ) Britt. ]为唇形科紫苏
属一年生植物,我国主要产于四川、江苏、安徽等
地[1],是卫生部首批颁布的 60 种药食同源植物之
一[2]。 紫苏叶中含有丰富活性酚类成分,酚类化合物
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二级代谢产物,这类物质
的共同点是:在苯环上具有一个或多个羟基,通常以酯
化或者糖苷化的形式存在于植物组织中[3]。 植物多
酚主要包括酚酸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异黄酮醇类)、
花青素类[4 - 5],这些次生代谢产物具有多种生理活性,
如抗炎抗菌、抗突变、清除自由基[6],还可通过抑制氧
化酶和络合过渡金属离子等起到抗氧化作用[7 - 8],许
多酚类物质的抗氧化活性甚至强于天然抗氧化剂———
维生素[9]。 紫苏中酚类物质主要包括酚酸和桂皮酸
衍生物(迷迭香酸、阿魏酸、咖啡酸)、黄酮类和苯丙素
酚类 (芹菜素、木犀草素、七叶内酯等)、色素类
(Malonylshisonin、shisonin等) [10]。
据《中国植物志》,紫苏有 1 个种 3 个变种,即紫
苏(原变种,包括紫苏和白苏)、野生紫苏、回回苏、耳
齿紫苏。 韩碧群等[11]通过对紫苏的本草考证,也认为
紫苏与白苏只是种内形态差异。 已有的研究表明,紫
苏和白苏叶中的成分含量和活性不尽相同[12 - 13]。 过
去对紫苏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应用气质联用测定其
挥发油成分,HPLC 测定其维生素和氨基酸含量等
[14 - 17]。 关于紫苏叶多酚方面的研究,主要为其总酚含
量测定,黄酮类化合物和花色苷的提取分离[18 - 19],以
及应用高效液相法进行单一成分迷迭香酸的测定,对
于具体酚类物质的研究较少,而对紫、白苏间具体酚类
物质含量比较目前尚未见报道。 本研究应用梯度洗脱
法同时测定了多种酚类物质,对不同品系紫(白)苏和
不同提取方法进行比较,以期为不同类型紫苏的优选
育种提供参考,并为紫苏开发成食品添加剂等产品提
供一定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与试剂
将紫苏品系 P06 - 1、P06 - 4、P06 - 11 和 P07 - 1
种植于四川江油,并同田种植两份白苏品系 P06 - 15、
P06 - 16。 3 月中下旬至 4 月上旬播种,采用随机区组
试验设计,3 次重复。 小区面积 16 m2,小区长宽比
4∶ 1,株行距 50 cm ×60 cm,小区间间隔 0 6 m,四周设
置保护行。 于 9 - 10 月开花初期,采用五点采样法,对
801
1 期 HPLC法测定不同品系紫苏酚类物质的含量
紫苏叶进行采收。 晒干,粉碎,过 40 目筛,备用。 P06
- 1、P06 - 4、P06 - 11、P06 - 15、P06 - 16 和 P07 - 1
由四川农业大学杨光辉老师鉴定为紫苏,其中 P06 -
15 和 P06 - 16 叶全绿称为白苏,其余 4 品系叶两面紫
或面青背紫称为紫苏。
槲皮素、福林酚试剂(Sigma);没食子酸标准品购
于中国药品生物制品鉴定所;咖啡酸、阿魏酸、迷迭香
酸、原儿茶醛、芹菜素、木犀草素、七叶内酯标准品(纯
度≥98% )购于成都瑞芬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甲醇、
磷酸为色谱纯,甲醇(提取溶剂)、乙醇等其他试剂为
分析纯。
1 2 仪器与设备
SB - 3200 DTD 超声波清洗仪(宁波新芝生物科
技股份有限公司);HH -4 恒温水浴锅(国华电器有限
公司);RE - 2000 旋转蒸发仪(上海亚荣生化仪器
厂);UV -2450 型紫外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公司);
1100 高效液相色谱仪(DAD 检测器) (美国安捷伦公
司)。
1 3 方法
1 3 1 提取方法 处理 1、处理 2:称在 40℃烘干至恒
重的紫苏叶粉末 0 50 g,以料液比 1∶ 45(g·mL - 1)加入
提取溶剂,超声提取(频率:40 kHz;功率:180 W)70
min,4000 r·min - 1离心 5 min,过滤,重复提取 2 次,合
并滤液,40℃真空旋转浓缩,定容至 10 mL,4℃避光保
存,备用。 处理 1 以 40%乙醇为提取溶剂;处理 2 以
80%甲醇为提取溶剂,材料为 P06 - 4。
处理 3:称上述紫苏粉末 0 50 g,加入 80%甲醇 2
mL、2 moL·L - 1 HCL 0 2 mL,再加入 40 mL 体积分数
80%的甲醇,超声 (频率:40 KHz;功率:180 W) 35
min,80℃加热 30 min,再超声 35 min,离心,过滤,重复
提取 2 次,合并滤液,于 80℃冷凝回流 2 h,40℃真空
旋转浓缩,定容至 10 mL,4℃避光保存,备用。
1 3 2 混合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确称取干燥至恒
定的原儿茶醛 0 51 mg、咖啡酸 0 50 mg、阿魏酸 0 50
mg、迷迭香酸 5 08 mg、槲皮素 0 50 mg、木犀草素
0 50 mg、芹菜素 0 50 mg、七叶内酯 1 18 mg 溶解,转
入 10 mL容量瓶中,用甲醇定容,配制成质量浓度分别
为 0 051、0 050、0 050、0 508、0 050、0 050、0 050、
0 118 mg·mL - 1的混合对照品溶液,于 4℃冰箱中避光
保存。
1 3 3 样品制备 测定总酚含量的样品和不同品系
间紫苏叶提取液均采用处理 1 的提取方法进行制备。
1 3 4 总酚含量的测定 采用福林酚比色法[20],略
有修改。 取 1 3 1 中按处理 1 制备的提取液稀释 250
倍,精确移取 0 2 mL稀释液于 50 mL容量瓶,加入 10
mL 蒸馏水, 0 5 mL 福林酚试剂, 10 mL 7 5% 的
Na2CO3 溶液,25℃避光反应 60 min,然后用水定容至
50 mL,以 0 2 mL蒸馏水代替样品溶液为空白,在波长
745 nm处测定吸光度。 准确称取标准物质没食子酸
2 89 mg,水定容至 25 mL。 移取标准溶液 0 2、0 5、
1 0、2 0、3 0、4 0 mL于 50 mL容量瓶,然后按上述测
定,以吸光度对没食子酸质量进行线性回归,得方程:
Y = 1 3666X + 0 0068, R2 = 0 9994,线性范围为
0 02312 ~ 0 4624 mg。
1 3 5 色谱条件 色谱柱:ZORBAX Extend 300 - C18
柱(4 6 × 150 mm,3 5 μm);流动相:甲醇(A),0 1%
磷酸(B);梯度洗脱(1% A;0 ~ 5 min:4 5% A;5 ~ 10
min:30% A;10 ~ 12 min:40% A;12 ~ 17 min:65% A;
17 ~ 18 min:80% A;18 ~ 22 min:50% A;22 ~ 23 min:
1% A),保持 7 min;进样量:10 μL;柱温:30℃;检测波
长:280 nm(原儿茶醛)、320 nm(咖啡酸、迷迭香酸、阿
魏酸)、350 nm(芹菜素、木犀草素、槲皮素、七叶内
酯)。 根据保留时间和特征吸收色谱与标准品对照定
性,外标法定量。
1 4 数据处理
利用统计软件 DPS 对不同品系紫苏叶多酚总含
量和单体酚类物质含量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 LSD 多
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 1 混合对照品的测定
精确移取 1 3 2 中的混合对照品 1 mL 稀释至一
定浓度。 稀释后对照品和 1 3 1 中的样品溶液在
1 3 4 色谱条件下进样 10 μL,原儿茶醛、咖啡酸、阿魏
酸、迷迭香酸、七叶内酯、木犀草素、芹菜素、槲皮素均
能够得到良好的分离。 根据保留时间和色谱峰的比
对,样品中测得了 8 种对应的单体酚类物质,分别为原
儿茶醛、咖啡酸、阿魏酸、迷迭香酸、七叶内酯、木犀草
素、芹菜素、槲皮素,如图 1。
在相同色谱条件下,测定不同质量浓度对照品混
合溶液。 以不同质量梯度为横坐标,峰面积为纵坐标,
得到酚类化合物回归方程(表 1),各对照品质量与峰
面积的相关性良好,R2 > 0 998。
901
核 农 学 报 28 卷
注:1.原儿茶醛(11 985 min);2.七叶内酯(13 16 min);3.咖啡酸(13 624 min);4.阿魏酸(16 406 min);5.迷迭香酸(18 886 min);
6.槲皮素(20 541 min);7.木犀草素(20 859 min);8.芹菜素(21 629 min)。
Note:1. Protocatechuic aldehyde (11 985 min),2. Esculetin (13 16 min),3. Caffeic acid (13 624 min),4. Ferulic acid (16 406 min),
5. Rosmarinic acid (18 886 min),6. Quercetin (20 541 min),7. Luteolin (20 859 min),8. Apigenin (21 629 min) .
图 1 混合酚类标准溶液和样品色谱图
Fig. 1 Chromatogram of prepared stangdard solutions of phenolic compounds and samples
表 1 8 种单体酚类物质标准曲线
Table 1 Standard curves of 8 kinds of phenol monomer
检测波长
Detection wavelength / nm
化合物
Chemical compound
线性方程
Regression equation
R2
线性范围
Linear range / μg
tR / min
280 原儿茶醛 Y = 12240X + 83. 8 0. 9991 0. 0102 ~ 0. 3054 11. 985
320 咖啡酸 Y = 2699. 2 X + 90. 005 0. 9981 0. 0100 ~ 0. 3000 13. 624
阿魏酸 Y = 7686. 9 X + 16. 859 0. 9995 0. 0100 ~ 0. 3006 16. 406
迷迭香酸 Y = 3684 X + 304. 95 0. 9986 0. 1016 ~ 3. 0480 18. 886
350 七叶内酯 Y = 2372. 8 X + 58. 239 0. 9985 0. 0236 ~ 0. 7080 13. 160
槲皮素 Y = 1501. 4 X + 17. 757 0. 9984 0. 0101 ~ 0. 3024 20. 541
木犀草素 Y = 2739. 1 X + 26. 109 0. 9989 0. 0101 ~ 0. 3018 20. 851
芹菜素 Y = 4714. 2 X + 72. 469 0. 9992 0. 0100 ~ 0. 3006 21. 629
2 2 分析方法的评价
精密度:移取混合对照品 10 μL,连续进样 5 次,
以峰面积计算相对标准偏差(RSD),考察仪器的精密
度。 原儿茶醛、七叶内酯、咖啡酸、阿魏酸、迷迭香酸、
槲皮素、木犀草素、芹菜素峰面积 RSD分别为 0 60% 、
1 08% 、 0 77% 、 1 04% 、 0 34% 、 0 47% 、 1 92% 、
1 67% ,说明仪器精密度良好。
稳定性:处理 1 制备的样品溶液,精密移取 10
μL,提取后 1、4、8、16、32 h各测定一次。 原儿茶醛、咖
啡酸、阿魏酸、迷迭香酸、七叶内酯、槲皮素、木犀草素、
芹菜 素 的 RSD 分 别 为 0 54% 、 1 61% 、 1 52% 、
0 69% 、0 97% 、0 46% 、1 34% 、0 83% 。 表明待测液
中 8 种成分在 32 h内稳定性良好。
重复性:称取同一产地同一品系紫苏叶粉末 5 份,
按处理 1 制备溶液,精密移取 10 μL 进样,原儿茶醛、
咖啡酸、阿魏酸、迷迭香酸、七叶内酯、槲皮素、木犀草
素、芹菜素的 RSD 分别为 1 01% 、1 57% 、0 94% 、
0 94% 、1 95% 、1 39% 、1 26% 、0 38% ,方法重现性
良好。
加标回收率:精确称取已知 8 种单体酚类含量的
紫苏叶粉末 7 份,其中 2 份加入 1 3 2 中的混合对照
品溶液 0 1 mL,2 份加入稀释 10 倍的混合对照品溶液
0 2 mL,2 份加入稀释 10 倍的混合对照品溶液 0 1
mL,1 份留作空白。 然后按照处理 1 提取方法制备试
样,在 1 3 4 色谱条件进样 10 μL。 原儿茶醛、咖啡
酸、阿魏酸、迷迭香酸、七叶内酯、槲皮素、木犀草素、芹
011
1 期 HPLC法测定不同品系紫苏酚类物质的含量
菜素的回收率分别为 98 70% 、 99 10% 、 99 15% 、
99 45% 、99 03% 、99 13% 、99 11% 、99 47% ,RSD 为
1 90% 、 0 61% 、 1 24% 、 1 40% 、 1 33% 、 0 82% 、
1 46% 、1 04% 。 说明本方法可行。
表 2 不同提取方法样品的总多酚和单体酚类物质含量方差分析表(LSD)
Table 2 Variance analysis of Total polyphenenol and individual phenolics contents with different extracted conditions(LSD)
化合物
Chemical compound
处理 1
Treatment 1
处理 2
Treatment 2
处理 3
Treatment 3
总多酚 / (mg·g - 1) 23. 77 ± 0. 74 Bb 17. 20 ± 0. 64 Cc 31. 40 ± 0. 54 Aa
原儿茶醛 / (μg·g - 1) 32. 50 ± 0. 81 Aa 23. 21 ± 1. 16 Bb 35. 62 ± 0. 71 Aa
咖啡酸 / (μg·g - 1) 614. 25 ± 39. 94 Aa 248. 76 ± 15. 32 Bb 629. 43 ± 5. 00 Aa
阿魏酸 / (μg·g - 1) 85. 13 ± 3. 58 Aa 59. 24 ± 2. 63 Bb 50. 01 ± 1. 21 Cc
迷迭香酸 / (μg·g - 1) 2548. 75 ± 29. 68 Aa 2499. 41 ± 95. 34 Aa 1504. 03 ± 10. 77 Bb
七叶内酯 / (μg·g - 1) 14. 25 ± 2. 35 Ab N 23. 80 ± 0. 46 Aa
槲皮素 / (μg·g - 1) 202. 37 ± 3. 73 Bb N 433. 53 ± 3. 26 Aa
木犀草素 / (μg·g - 1) 314. 72 ± 38. 14 Aa 72. 17 ± 2. 26 Bb 240. 00 ± 1. 61 Aa
芹菜素 / (μg·g - 1) 238. 81 ± 9. 53 Aa 167. 52 ± 7. 25 ABc 200. 52 ± 4. 60 Bb
注:N:表示未检测到;同一行不同大写字母表示 1%显著水平差异,小写字母表示 5%显著水平差异。 下同。
Note: N: Not detected. Different capital and small letters in the same row show the significance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at P < 0 01 and P < 0 05 levels
respectively. The same as following.
2 3 不同提取方法对多酚含量和组成的影响
对不同提取方法下样品中总多酚和单体酚类物质
进行比较发现:在 280 nm 检测波长下,处理 3 色谱峰
分离得到最多,共 23 个;处理 1 和 2 都分离得到 19 个
色谱峰。 处理 3、处理 1 分离到 8 种酚类物质;处理 2
只有 6 种,不含七叶内酯、槲皮素。 体积分数 40%的
乙醇比 80%甲醇更利于酚类物质的提取。 以处理 3
的方法提取可使得单体酚的含量增加,主要为黄酮类
化合物。 说明紫苏叶中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是以结合态
黄酮苷的形式存在,前人已得出紫苏叶中黄酮类化合
物为 2 种黄酮和 9 种黄酮苷[21]。 说明加酸和高温处
理可以有效的提高黄酮类物质的溶出率,提高酚类物
质的含量。
总多酚和单体酚类物质含量比较发现(表 2):处
理 3 总多酚含量最高 (31 4 mg·g - 1 ),处理 2 最低
(17 20 mg·g - 1)。 处理 1 除七叶内酯和槲皮素含量较
低外,其他含量均较高;处理 1 除两种黄酮类化合物含
量较低外,其他单体酚类含量与处理 3 不存在显著性
差异。 加酸高温处理使得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增加,但
酚酸类含量降低。 处理 3 提取条件多酚含量最高,但
该处理过程复杂繁琐,而处理 1 与处理 3 总体上差异
不显著。 综上,认为处理 1 多酚提取条件较好。
2 4 不同品系间多酚含量和组成的差异
称取不同品系紫苏叶粉末样品,按照 1 3 1 中处
理 1 的方法制备样液。 进行总多酚含量测定和高效液
相色谱分析。 表 3 可以看出:总多酚含量 P06 - 1 和
P07 - 1 最高,P06 - 15 含量最低;紫苏品系均高于白
苏品系。
具体酚类物质中原儿茶醛含量 P06 - 11 最高,
P06 - 16 最低;紫苏品系高于白苏品系,但紫苏品系间
不存在显著差异;咖啡酸、迷迭香酸含量 P07 - 1 最
高,阿魏酸含量 P06 - 1 最高,P07 - 1、P06 - 16 最低。
木犀草素和七叶内酯在 P06 - 1 中含量最高;槲皮素
含量 P06 - 11 最高,其他品系差异不显著;芹菜素含
量最高为 P06 - 16,最低为 P06 - 1。 但两个白苏品系
中均未检测到七叶内酯。 可以看出,不同单体酚类物
质在不同品系中含量不相同;与白苏品系相比,紫苏单
体酚类种类更多。
本试验测得的酚类包括酚酸类和黄酮类。 酚酸类
包括原儿茶醛、咖啡酸、阿魏酸和迷迭香酸;黄酮类包括
七叶内酯、槲皮素、木犀草素和芹菜素。 根据表 3 可以
看出,4种酚酸总含量以紫苏品系 P07 - 1 和 P06 - 1 较
高,白苏品系较低;4 种黄酮总含量以 P06 - 1 较高,紫
苏和白苏品系间差异不显著。 根据表 4 可以看出,所有
品系均以酚酸类物质为主,占 8种酚类单体总和的 80%
以上,P07 - 1 甚至达到了 96 52%。 酚酸类物质中,含
量最多的为迷迭香酸,在 8种酚类单体中所占比率达到
50%以上;其次为咖啡酸。 黄酮类物质中,以槲皮素和
111
核 农 学 报 28 卷
211
表
3
不
同
品
系
紫
苏
叶
总
多
酚
及
单
体
酚
类
物
质
含
量
(L
SD
)
Ta
bl
e
3
To
ta
lp
ol
yp
he
ne
no
la
nd
in
di
vi
du
al
ph
en
ol
ic
s
co
nt
en
ts
of
di
ffe
re
nt
Pe
ri
lla
fr
ut
es
ce
ns
st
ra
in
s
类
别
Cl
as
sif
ic
at
io
n
化
合
物
Ch
em
ic
al
co
m
po
un
d
紫
P0
6
-
1
Pu
rp
le
P0
6
-
1
紫
P0
6
-
4
Pu
rp
le
P0
6
-
4
紫
P0
6
-
11
Pu
rp
le
P0
6
-
11
紫
P0
7
-
1
Pu
rp
le
P0
7
-
1
白
P0
6
-
15
W
hi
te
P0
6
-
15
白
P0
6
-
16
W
hi
te
P0
6
-
16
总
多
酚
To
ta
lp
ol
yp
he
no
ls
总
多
酚
/(
m
g·
gg
-
1
)
32
.6
0
±
1.
16
Aa
24
.2
7
±
0.
64
Bb
23
.7
3
±
0.
30
Bb
32
.2
3
±
0.
39
Aa
20
.4
9
±
0.
41
Cc
23
.5
0
±
0.
94
BC
b
酚
酸
类
Ph
en
ol
ic
ac
id
s
原
儿
茶
醛
/(
μg
·
gg
-
1
)
Pr
ot
oc
at
ec
hu
ic
al
de
hy
de
43
.7
8
±
2.
61
AB
ab
42
.3
6
±
5.
68
AB
ab
47
.3
7
±
3.
29
Aa
40
.7
9
±
0.
93
AB
ab
34
.7
7
±
1.
98
AB
bc
30
.3
2
±
3.
20
Bc
咖
啡
酸
/(
μg
·
gg
-
1
)
Ca
ffe
ic
ac
id
49
3.
15
±
1.
31
Dd
55
5.
37
±
38
.8
3C
Dd
70
1.
86
±
2.
28
Cc
12
51
.4
7
±
6.
51
Aa
55
9.
47
±
35
.5
3C
Dd
87
3.
70
±
67
.2
4B
b
阿
魏
酸
/(
μg
·
gg
-
1
)
Fe
ru
lic
ac
id
20
2.
89
±
6.
82
Aa
10
4.
79
±
10
.0
1B
bc
95
.2
9
±
2.
07
BC
c
59
.1
9
±
17
.1
2C
Dd
12
6.
65
±
6.
49
Bb
39
.2
6
±
1.
59
Dd
迷
迭
香
酸
/(
μg
·
gg
-
1
)
Ro
sh
la
rin
ic
38
64
.3
9
±
57
.1
5B
b
26
35
.6
8
±
25
1.
34
CD
c
16
78
.6
0
±
71
.7
1E
d
13
42
1.
55
±
11
1.
85
Aa
19
48
.1
8
±
10
7.
38
DE
d
29
40
.2
9
±
23
9.
73
Cc
酚
酸
类
总
计
43
13
.9
6
±
66
.8
3B
b
28
87
.6
2
±
27
6.
74
CD
c
19
16
.5
4
±
78
.4
5E
d
13
58
0.
71
±
81
.2
0A
a
22
36
.2
6
±
12
1.
93
DE
d
30
49
.1
3
±
24
6.
08
Cc
黄
酮
类
Fl
av
on
oi
ds
七
叶
内
酯
/(
μg
·
gg
-
1
)
Es
cu
le
tin
20
8.
72
±
6.
73
Aa
6.
62
±
2.
41
Cc
12
.3
0
±
3.
08
BC
c
34
.5
6
±
7.
76
Bb
N
N
槲
皮
素
/(
μg
·
gg
-
1
)
Qu
er
ce
tin
21
5.
85
±
1.
17
Aa
b
20
7.
01
±
10
.2
6A
b
26
7.
88
±
16
.3
1A
a
24
5.
37
±
20
.3
4A
ab
22
1.
49
±
25
.2
8A
ab
20
0.
68
±
22
.5
1A
b
木
犀
草
素
/(
μg
·
gg
-
1
)
Lu
te
ol
in
17
1.
05
±
17
.9
4A
a
14
3.
57
±
10
.6
8A
Ba
b
10
8.
10
±
6.
84
Bb
36
.4
2
±
9.
87
Cc
14
6.
73
±
15
.8
7A
Ba
b
51
.8
2
±
11
.9
2C
c
芹
菜
素
/(
μg
·
gg
-
1
)
Ap
ig
eh
in
14
6.
51
±
0.
25
Bc
20
3.
18
±
3.
87
Bb
c
23
7.
72
±
9.
37
Bb
21
8.
38
±
9.
67
Bb
c
24
0.
43
±
15
.5
1B
b
36
1.
50
±
55
.1
5A
a
黄
酮
类
总
计
74
2.
13
±
25
.4
7A
a
56
0.
37
±
16
.1
1A
Bb
62
6.
00
±
7.
44
AB
ab
53
4.
72
±
23
.3
3B
b
60
8.
66
±
48
.5
9A
Bb
61
4.
00
±
84
.3
9A
Ba
b
1 期 HPLC法测定不同品系紫苏酚类物质的含量
表 4 不同品系间单体酚类物质比率表
Table 4 The ratio of individual phenolics of different Perilla frutescens strains / %
化合物
Chemical compound
紫 P06 -1
Purple P06 -1
紫 P06 -4
Purple P06 -4
紫 P06 -11
Purple P06 -11
紫 P07 -1
Purple P07 -1
白 P06 -15
White P06 -15
白 P06 -16
White P06 -16
原儿茶醛 0 82 1 08 1 51 0 27 1 06 0 67
咖啡酸 9 23 14 27 22 31 8 18 17 05 19 45
阿魏酸 3 79 2 68 3 03 0 39 3 86 0 88
迷迭香酸 72 28 67 42 53 26 87 68 59 44 65 41
酚酸类总计 86 12 85 45 80 11 96 52 81 41 86 41
七叶内酯 3 90 0 18 0 39 0 22 0 0
槲皮素 4 04 5 36 8 54 1 60 6 72 4 44
木犀草素 3 19 3 72 3 43 0 24 4 51 1 14
芹菜素 2 74 5 30 7 54 1 43 7 36 8 01
黄酮类总计 13 87 14 56 19 9 3 27 18 59 13 59
芹菜素所占比率较大。
3 讨论
本试验通过建立 HPLC 法测定了 8 种不同的多酚
类物质,并进行了方法学的考察,说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由于同时测定的物质较多,采用梯度洗脱,所以存在基
线漂移的问题[8,22],可以通过增加柱效,以及增加柱长
等方法进一步的优化,这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加
强。 通过对色谱图进行比较发现,样品图中有 3 个较高
的峰没有对比鉴定出,且 3个峰的高低也随着样品的不
同而变化。 根据前人对紫苏叶中化学成分的研究[10]:
紫苏苷为水溶性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最高的为丙二酰基
紫苏宁和紫苏宁[23],推测 3 个较高峰有可能为紫苏色
素和酸酯类成分。
李秀信等[21]的研究结果表明:甲醇提取法黄酮含
量更低,且甲醇污染重,成本高。 本试验比较了不同提
取方法,结果发现与甲醇相比,乙醇做为溶剂较优,进
一步证实了其结果。 前人对于紫苏提取物的抑菌和抗
氧化活性的测定,均采用的乙醇提取法[24 - 25],本试验
测得乙醇提取法酚类物质种类和含量都更多,所以乙
醇作为提取溶剂为提取液进一步开发利用,减少提取
剂毒害作用提供可能。
本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紫(白)苏品系间酚酸及黄
酮含量不尽相同。 不同品系紫苏间酚酸含量变化范围
为 1 917 ~ 4 314 mg·g - 1,且紫苏高于白苏。 Meng
等[26]研究了 4 种紫苏和 4 种白苏叶中酚酸的含量,发
现紫苏高于白苏,这与本试验研究结果一致。 本试验
还测得不同品系间黄酮含量变化为 0 535 ~ 0 742
mg·g - 1,白苏品系含量居中。 上官海燕等[13]研究表
明:紫苏叶黄酮含量高于白苏;王静等[12]的研究结果
却表明:黄酮含量白苏高于紫苏。 本试验与两者的研
究结果均不一致。 这可能是由于不同的环境和不同品
种间的差异造成的。 Meng等[26]认为紫苏酚酸组成与
紫苏的植物来源没有必然联系,更多的是受到了地域
和气候的影响。 本试验是在同田条件下种植不同紫苏
品系,其多酚和黄酮种类和含量均有差异,据此认为,
紫苏中多酚含量和组成不仅与环境有关,也受其遗传
背景所决定,这为选育不同类型优良紫苏品系提供了
依据,奠定了基础。
4 结论
在本试验条件下以甲醇和 0 1%磷酸为流动相,
对紫苏叶提取物进行梯度洗脱,用外标法分离得到 8
种单体多酚物质,包括原儿茶醛、咖啡酸、阿魏酸、迷迭
香酸、七叶内酯、槲皮素、木犀草素和芹菜素,且该方法
可行、可靠。 通过对不同提取条件的比较,发现水解后
能够得到更多的黄酮类物质,但以 40%乙醇做提取剂
不水解的方法更加简便有效。 不同品系间总多酚含量
P06 - 1 和 P07 - 1 最高,P06 - 15 含量最低。 总体上,
以茎叶为紫色的紫苏品系高于茎叶为绿色的白苏品
系,提示今后选育高多酚含量的新品系可重点从紫苏
材料中选择。 此外,不同单体酚类在不同品系中含量
也不相同,紫苏品系单体酚类种类比白苏品系多。 本
试验结果还表明,紫苏叶中单体酚类主要包括酚酸类
和黄酮类,酚酸类含量较多,比率高达 80%以上。 酚
酸类物质中,主要为迷迭香酸,比率达到 50%以上,其
311
核 农 学 报 28 卷
次为咖啡酸。 黄酮类物质中主要为槲皮素和芹菜素。
参考文献:
[ 1 ] 蒲海燕,李影球,李梅.紫苏的功能性成分及其产品开发[ J] .中
国食品添加剂. 2009,(2):133 - 137
[ 2 ] 陈菊.生药紫苏研究概况[J] .凯里学院学报. 2009,27(3):58 -
59
[ 3 ] Balasundram N, Sundram K, Samman S. Phenolic compounds in
plants and agri⁃industrial by0products: Antioxidant activity,
occurrence, and potential uses [J] . Food Chemistry, 2006,9(1):
191 - 203
[ 4 ] Viiliers AD, Kalili K M, Malan M, Roodman J. Improving HPLC
Separation of Polyphenols [J] . LC·GC Europe, 2010,23(9):466
- 478
[ 5 ] 杨红叶,柴岩,王玉堂,陕方,王敏. 不同种类荞麦中各种存在形
式多酚含量的研究[J] .食品科学,2011,32(17):60 - 64
[ 6 ] 潘剑用,汪志平,党江波,谢彦广,董丹丹,邵斌,王景梅,蓝瑾瑾,
陈子元.夏桑叶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及其主要功能成分研究[ J] .
核农学报,2011,25(4):754 - 759
[ 7 ] 阮征,邓泽元,严奉伟,高梦祥,邹琛,吴谋成.菜籽多酚和 VC在
化学模拟体系中清除超氧阴离子和羟自由基的能力[J] .核农学
报,2007,21(6):602 - 605
[ 8 ] Nagavani V, Madhavi Y, Rao Bhaskar D, Rao Koteswara P, Rao
Raghava T. Free Radical Scavenging Activity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Polyphenols by RP⁃HPLC in the Flowers of Couroupita
guianensis Abul [ J ] . Electronic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10,9(9):1471 - 1484
[ 9 ] Alessandra D, Caro·Antonio P. Polyphenol composition of peel and
pulp of two Italian fresh fig fruits cultivars (Ficus carica L. ) [ J] .
European Food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2008,226(4):715 - 719
[10] 王玉萍,杨俊山,赵杨景,朱兆仪.紫苏类中药化学和药理的研究
概况[J] .中国药学杂志,2003,38(4):250 - 253
[11] 韩碧群,彭勇. “紫苏”和“白苏”的本草学研究[ J] . 中药材.
2012,35(5):818 - 821
[12] 王静,刘大川. 紫(白)苏叶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性能的研究
[J] .中国油脂,2004,29(3):33 - 36
[13] 上官海燕,吴巧凤.紫苏叶与白苏叶的总黄酮和微量元素的比较
分析[J] .广东微量元素. 2008,15(4):30 - 32
[14] 吴周和,吴传茂,徐燕.紫苏叶精油化学成分分析研究[ J] . 氨基
酸和生物资源,2003,25(2):18 - 20
[15] 任淑清,孙长海,方洪壮,赵晨曦. 紫苏叶挥发油 GC⁃MS 与直观
推导式演进特征投影法分析[J] .中国药房,2008,19(12):914 -
916
[16] 蔡乾蓉,吴卫,郑有良,杨文婷.紫苏属植物叶片氨基酸组成及含
量分析[J] .现代商贸工业,2009,1:384 - 385
[17] 张旭,吴卫,郑有良,陈黎,杨国丽. 紫苏属植物中不同部位无机
元素及维生素分析[J] .时珍国医国药,2008,19(6):1383 - 1385
[18] 刘大川,王静,刘贵华,颜凤,王梨. 紫苏叶中色素及黄酮类化合
物提取工艺研究[J] .粮食与油脂,2000,(5):36 - 39
[19] 胡晓丹,孙爱东,徐瑞聪,张德权.大孔吸附树脂纯化紫苏叶总黄
酮的研究[J] .中药材,2009,32(3):438 - 441
[20] 王根女.紫苏中酚类物质的微波辅助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能力
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0
[21] 李秀信,汪晓峰,王兰珍,李萍.紫苏茎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及
鉴定[J] .西北农业学报,2002,11(4):49 - 51
[22] 宋烨,翟衡,刘金豹,杜远鹏,陈锋,魏树伟.苹果加工品种过时中
的分类物质与褐变的研究[ J] . 中国农业科学,2007,40 (11):
2563 - 2568
[23] 胡晓丹,张德权,孙爱东. 大孔吸附树脂纯化紫苏叶花色素苷的
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30(4):34 - 38
[24] 黄丹,冯冶平,余光蓉.紫苏抑菌成分的提取工艺研究[ J] . 食品
工业科技,2008,29(3):181 - 185
[25] 冯蓉洁,吕佩惠,盛振华,吴巧凤. 紫苏提取物抗氧化 活性及酚
性成分的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2009,20(5):1165 - 1167
[26] Meng L, Lozano Y, Bombarda I. Polyphenol extraction from eight
Perilla frutescens cultivars [ J] . Comptes Rendus Chimie,2008,12
(5):602 - 611
411
Journal of Nuclear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4,28(1):0108 ~ 0115
Determination of Polyphenol Contents in Different Perilla frutescens
Strains with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DAI Sha WU Wei LI Yu
(Agronomy College, Chengdu Campus,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engdu,Sichuan 611130)
Abstract:To compare the variation on the polyphenol components and contents among different Perilla frutescens plants,
the total polyphenenol content was analyzed using Folin⁃ciocalteu colorimetry method, then HPLC was applied to analyse
individual phenolics content in various P. frutescens lines under different extraction conditi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8
kinds of individual phenolics were separated using HPLC, which was more convenient and faster. The contens of
individual phenolics were different among P. frutescens lines, and the purple cultivars had more kinds of phenolics than
the green ones. The test also demonstrated that the phenolics in P. frutescens leaves were mainly phenolic acids which
reached over 80% of the total, and the major compositions of phenolic acids were rosmarinic acid and caffeic acid, while
quercetin and apigenin were the major flavonoids. Overall, this method was accurate for investigation of the polyphenol
contents and components and lay down a base for the choice of production material.
Key words:HPLC; Folin⁃ciocalteu colorimetry; Individual phenolics; Perilla frutescens strains
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