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筛选水稻白叶枯病敏感型突变体材料,并确定其与白叶枯病菌互作早期活性氧代谢规律及其与抗病性的关系,用11个白叶枯病菌小种于分蘖期对野生型9311及其10个辐射突变体进行抗性评价,以接种后的病斑长度为依据,聚类分析发现突变体189抗病性与野生型差异最大,进而以突变体189为材料,比较研究接种P6小种后的活性氧变化。结果显示:接种后24 h,9311的O2·-和H2O2释放量达峰值,分别为突变体的120%和134%,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6菌在189和9311叶中的生长趋势基本相同。推测9311可能是因高积累的活性氧分子抑制了白叶枯病菌在叶片中的扩展,从而限制了病斑长度。
全 文 : 核 农 学 报 2014,28(1):0001 ~ 0006
Journal of Nuclear Agricultural Sciences
收稿日期:2013⁃01⁃21 接收日期:2013⁃06⁃1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471074),浙江省水稻种业科技创新团队项目(2010R50024)
作者简介:王涛,男,主要从事植物抗病分子机制研究。 E⁃mail: flyingcream2001@ 163. com
通讯作者:杨玲,女,教授,主要从事水稻逆境生理研究。 E⁃mail: yangl@ zjnu. cn
文章编号:1000⁃8551(2014)01⁃0001⁃06
水稻 9311 及其突变体响应白叶枯病菌的活性氧变化
王 涛1 胡海涛1 张小明2 王长春1 张维林1 严成其2 杨 玲1
( 1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2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1)
摘 要:为筛选水稻白叶枯病敏感型突变体材料,并确定其与白叶枯病菌互作早期活性氧代谢规律及其
与抗病性的关系,用 11 个白叶枯病菌小种于分蘖期对野生型 9311 及其 10 个辐射突变体进行抗性评
价,以接种后的病斑长度为依据,聚类分析发现突变体 189 抗病性与野生型差异最大,进而以突变体
189 为材料,比较研究接种 P6 小种后的活性氧变化。 结果显示:接种后 24 h,9311 的 O2· -和 H2O2 释
放量达峰值,分别为突变体的 120%和 134% ,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6 菌在 189 和 9311 叶中的生长趋势
基本相同。 推测 9311 可能是因高积累的活性氧分子抑制了白叶枯病菌在叶片中的扩展,从而限制了病
斑长度。
关键词:水稻;突变体;白叶枯病;活性氧分子
DOI:10:11869 / j. issn. 100⁃8551. 2014. 01. 0001
水稻白叶枯病 (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Xoo)是导致水稻严重减产的细菌性病害。 水稻 - Xoo
互作符合“基因对基因”假说,随着水稻基因组以及
Xoo基因组测序的完成,水稻 - Xoo互作已经成为研究
植物与细菌互作的模式系统[1]。 辐射诱变可引起植
物后代发生宽幅的变异,而且这种变异大多是可遗传
的[2]。 利用 γ射线对籼稻品种 9311 进行辐照,构建抗
病性差异显著的突变体群体,不但可以为水稻 - Xoo
互作研究提供基础材料,同时筛选到的抗病株系也可
用于水稻育种[2]。
水稻进化出复杂的监视和防御系统,细胞受体感
受病原菌表面保守信号小分子———病原物相关分子模
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接受
来自 PAMP的信号后,刺激 Ca2 +的流入、Cl -和 K +的
流出,引起质膜上 NADPH / NADH 氧化酶等系统的活
化,造成活性氧的迸发[1,3]。 迅速积累的活性氧分子
可直接杀死入侵病原菌,作为底物参与细胞壁的氧化
耦合而使之强化,介导细胞程序性死亡来启动超敏反
应,活性氧分子及其衍生物又是诱导局部和系统获得
抗性的移动信号,促进植保素生成,调节防御反应相关
基因的表达等[3]。 植物中具有完整的系统调控活性
氧分子的积累和清除,以防止继发性侵染的发生,同时
避免氧化胁迫的危害[3]。 水稻对 Xoo 的感病和抗病
反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不管是感病还是抗病与活
性氧含量的高低可能有关[4]。 本研究对初步筛选出
的接种 Xoo 后病斑长度变化较大的 9311 辐射突变体
进行系统的抗谱鉴定,并以与野生型抗病性差异最大
的感病突变体为材料,比较研究接菌 P6 小种后的活性
氧变化及其菌生长量,旨在探讨抗病性差异的生理机
制。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籼稻 9311 经 400 Gy 60Co⁃γ射线辐射后,从 M2 初
步筛选出接种 Xoo 后病斑长度变化较显著的 037、
038、039、042、043、044、069、085、112、189 等 10 个突变
体,自交多代。
10 个突变体及野生型 9311 抗谱分析以不含任何
抗白叶枯病基因的 IR24 及其含已知抗白叶枯病基因
的近等基因系 IRBB1 ( Xa1 )、 IRBB2 ( Xa2 )、 IRBB3
(Xa3)、 IRBB4 ( Xa4 )、 IRBB5 ( xa5 )、 IRBB7 ( Xa7 )、
1
核 农 学 报 28 卷
IRBB8(xa8)、IRBB10(Xa10)、IRBB11(Xa11)、IRBB13
( xa13 )、 IRBB14 ( Xa14 )、 Tetep ( Xa16 )、 Asominori
(Xa17)、IRBB21(Xa21)、扎昌龙(Xa22、Xa24( t))、明
恢 63(Xa25、Xa26)为参照材料,用 10 个国际白叶枯病
鉴别小种 P1(PXO61)、P2(PXO86)、P3(PXO79)、P4
(PXO71)、P5(PXO112)、P6(PXO99)、P7(PXO145)、
P8(PXO280)、P9(PXO339)、P10(PXO124)及 1 个我
国长江流域代表菌株 IV型———Zhe173[2, 5]接种。
活性氧分子 O2· -和 H2O2 含量测定及白叶枯病
菌在水稻叶片中的生长选用 9311、突变体 189、IR24
和 IRBB21 等 4 个水稻品种,接种 P6 小种。
1 2 水稻培养及白叶枯病菌接种
饱满的水稻种子用 10% 次氯酸钠溶液消毒 20
min,蒸馏水冲净后,37℃浸种至露白,挑选发芽基本一
致的种于砂钵中,培养至两叶一心后,将水稻苗移栽至
PVC培养槽,在自然环境下水培至三叶期,大田插秧。
菌种在 NA培养基上活化 2 次,用无菌水配制成含菌
量为 1 × 109cfu·ml - 1 (OD600 = 1 0)的菌液,在分蘖盛
期采用剪叶法[6]对平展剑叶接种,21 d 测量病斑长
度。 每份材料接种 8 片叶子,选择其中病斑长度最长
的 5 片叶片记录数据。 整个试验于 2009 年 9 - 10 月
进行。
1 3 水稻叶片中超氧阴离子O2· -和H2O2 含量的测定
参照孔祥生等[7]的方法测定 H2O2 含量,参照杜
成凤等[8]的方法测定 O2· -含量。
1 4 白叶枯病菌在水稻叶片中的生长
参照 Barton⁃Willis 等[9]的方法测定叶片中白叶枯
病菌含量。 于接种后 0、1、2、3、4、6、9d 选大小基本相同
的 3片叶子,表面用 70%酒精擦拭后,研碎,加 10 mL无
菌水悬浮,梯度稀释后立即涂布 NA 培养基平板上,
28℃倒置培养后,选取菌落数在 50 - 200 个的平板进行
计数,计算每片叶子中 Xoo活菌数,试验重复 3次。
1 5 数据处理
采用 SPSS13 0 软件进行显著性分析,多重比较采
用 Tukey HSD 法。 以接种不同菌株后病斑长度的绝
对值为依据,用 DPS7 0 软件按欧氏距离,类平均法进
行聚类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 1 9311 辐射突变体的抗谱鉴定
不同突变体株系的病斑长度明显不同(表 1),如
突变体 037 和 038 接种 P2 的病斑长度分别为22 8cm、
7 7cm,039 和 042 接种 P3 的病斑长度分别为 23 8、
5 2cm。 统计分析发现,突变体 037 对 P6 小种,038 对
P1 和 P8 小种,042 对 P3、P4、P7 小种,044 对 P4、P6 小
种,069 对 P10 小种,085 对 P7 小种的抗性显著( p <
0 05)高于野生型 9311;突变体 037 对 P2 和 P5 小种,
038 对 Zhe173 小种,039 对 P2、P3、P9 小种,042 对 P2、
P9、P10 小种,189 对 P2、P3、P5、P7、P8、Zhe173 小种的
抗性显著低于 9311。 为了更直观地比较突变体与野
生型间的抗病性差异,借助聚类分析证实突变体 189
与 9311 距离最远(图 1),表明两者在对 Xoo 的抗性上
差异最大。 从图 2 也可看出,突变体 189 的病斑不但
长于野生型,而且长于不含任何抗白叶枯病基因的感
病对照 IR24。 感病材料的发现对于研究水稻 - Xoo 互
作机制中的“基因对基因”感病模式有重要意义,如
Yang等[10]发现的感病基因 Os8N3,Antony 等[11]发现
N3 基因家族成员 Os11N3 也为感病基因。 因此,本试
验筛选出的感病突变体 189 可以作为水稻 - Xoo 互作
机制研究的基础材料。
图 1 9311 及其 10 个突变体株系白叶
枯病抗性聚类分析
Fig. 1 Cluster analysis of the Xoo⁃resistance
of 9311 and its 10 mutants
2 2 水稻 -Xoo互作中超氧阴离子(O2· - )的产生
高感突变体 189、野生型 9311、感病对照 IR24、抗
病对照 IRBB21 在未接种前的 O2· -释放量差异不大;
接种 P6 后,水稻与白叶枯病菌互作 24 h 时,O2· -释
放达到峰值(图 3)。 4 个抗性不同品种的 O2· -释放
能力具有明显差异:IRBB21 的 O2· -释放量始终显著
高于 IR24,最大达到 723 68 μmol·g - 1FW,而 IR24 峰
值为 534 09 μmol·g - 1FW;9311 的 O2· -释放量在 2 d
内显著高于突变体 189,之后趋于相同(图 3)。 用水
模拟的对照组也有少量 O2· -释放,其变化趋势与病菌
处理的相同,但在量上显著低于处理组,可能是机械损
2
1 期 水稻 9311 及其突变体响应白叶枯病菌的活性氧变化
表 1 10 个水稻 γ射线辐射突变体及其野生型 9311 分蘖期抗谱
Table 1 Resistance spectrum of the mutants from 9311 induced by gamma irradiation to Xoo at tillering stage
材料
Material
PXO61
(P1)
PXO86
(P2)
PXO79
(P3)
PXO71
(P4)
PXO112
(P5)
PXO99
(P6)
PXO145
(P7)
PXO280
(P8)
PXO339
(P9)
PXO124
(P10)
Zhe173
9311 MR / 9 00 MS / 11 10 MS / 16 00 MR / 9 80 MR / 8 60 MS / 14 40 MR / 8 50 MR / 4 50 MR / 10 50 MR / 8 50 MS / 14 30
189 MR / 8 50 S / 22 40 S / 22 40 MS / 12 20 MS / 15 50 S / 20 00 MS / 14 70 MS / 12 70 MS / 16 60 MS / 12 20 MS / 19 10
042 MR / 8 00 S / 19 50 MR / 5 20 MR / 5 46 MR / 8 50 MS / 16 40 R / 2 60 HR / 1 76 MS / 17 60 MS / 12 70 MS / 14 30
043 MR / 9 00 MS / 11 80 MS / 15 20 MR / 8 20 MR / 8 00 MR / 10 50 MR / 9 00 MR / 3 60 MR / 9 40 MR / 7 40 MS / 11 40
044 MS / 11 30 MS / 12 30 MS / 17 60 MR / 4 60 MR / 5 60 MR / 10 00 MR / 4 60 R / 2 30 MR / 6 10 MR / 6 10 MS / 15 20
069 MR / 9 50 MS / 14 50 MS / 15 80 MR / 6 20 MR / 5 40 MR / 8 80 MR / 5 40 R / 2 70 MR / 11 00 MR / 3 70 MS / 14 30
037 MS / 11 30 S / 22 80 MS / 10 60 MS / 10 50 MS / 15 50 MR / 7 30 MR / 7 50 MR / 7 10 MR / 8 10 MR / 7 10 MS / 15 80
038 R / 2 26 MR / 7 70 MS / 12 80 MR / 6 10 MR / 6 70 MR / 9 00 MR / 6 88 HR / 1 70 MS / 13 94 MR / 4 40 S / 20 90
039 MR / 8 00 MS / 22 20 S / 23 80 MR / 6 30 MR / 8 50 MS / 18 80 MR / 5 10 R / 2 06 MS / 17 60 MR / 8 90 MS / 12 50
085 MR / 10 60 MS / 11 50 MS / 15 00 MR / 7 10 MR / 8 20 MS / 17 10 R / 2 50 MR / 5 20 MS / 12 20 MR / 7 70 MS / 17 30
112 MR / 8 20 MS / 10 90 MS / 18 10 MR / 6 96 MS / 11 48 S / 17 70 MS / 10 32 MS / 10 80 MS / 15 90 MS / 11 64 MS / 14 70
IR24 MS / 15 20 S / 15 40 S / 19 30 S / 20 90 HS / 21 60 S / 17 20 HS / 27 40 S / 23 20 S / 19 40 S / 21 46 S / 23 20
IRBB1(Xa1) S / 20 60 HR / 1 58 MR / 4 00 MR / 6 70 MR / 6 30 S / 16 70 MR / 6 00 HR / 0 98 R / 2 00 MR / 8 60 S / 26 50
IRBB2(Xa2) R / 2 10 MS / 19 66 S / 21 10 S / 20 62 S / 20 50 MS / 15 66 S / 29 90 HR / 1 46 S / 21 50 MS / 20 20 S / 24 80
IRBB3(Xa3) R / 2 12 MS / 15 10 S / 18 02 S / 21 52 S / 18 06 S / 16 40 S / 24 10 S / 22 20 MS / 12 30 S / 16 66 HS / 21 50
IRBB4(Xa4) HR / 0 96 MS / 13 00 S / 20 60 MR / 6 80 MR / 7 80 S / 16 60 MR / 6 80 HR / 1 16 MS / 13 00 MR / 5 40 HR / 1 64
IRBB5(xa5) HR / 0 62 HR / 0 68 S / 19 20 MS / 9 60 MR / 7 10 S / 12 60 HR / 0 88 R / 2 56 R / 2 00 HR / 0 96 S / 20 80
IRBB7(Xa7) HR / 1 00 HR / 0 86 HR / 1 44 MS / 13 50 S / 17 50 S / 16 00 MR / 6 90 HR / 1 12 S / 18 10 HR / 1 44 HR / 0 26
IRBB8(xa8) MS / 13 84 MR / 5 66 S / 18 10 S / 14 30 S / 16 16 S / 16 60 MR / 5 50 MR / 4 90 S / 16 82 MS / 9 26 MS / 12 80
IRBB10(Xa10) S / 15 94 R / 2 36 S / 15 90 S / 17 16 S / 20 00 S / 18 70 MR / 3 16 S / 21 10 S / 20 40 MS / 18 80 S / 25 10
IRBB11(Xa11) MS / 14 50 S / 22 30 S / 19 90 S / 19 50 S / 19 70 HS / 25 10 S / 17 20 S / 23 70 R / 2 76 S / 19 60 HS / 24 10
IRBB13(xa13) MR / 3 32 S / 17 10 S / 19 00 S / 15 00 S / 20 00 S / 22 00 S / 19 40 S / 22 40 MR / 3 80 S / 24 00 MR / 3 34
IRBB14(Xa14) S / 19 30 S / 17 90 S / 20 80 S / 20 90 S / 17 80 S / 21 20 HS / 23 60 HR / 1 68 S / 17 60 S / 22 90 HS / 21 70
IRBB21(Xa21) HR / 0 78 HR / 0 78 MR / 6 20 HR / 1 28 HR / 1 14 HR / 1 86 R / 2 62 HR / 0 28 HR / 1 74 MS / 13 40 HR / 1 72
Tetep(Xa16) MR / 6 30 S / 22 00 MS / 17 50 S / 22 40 MS / 16 20 MS / 21 20 MS / 16 20 MS / 13 20 MS / 17 50 S / 26 60 MS / 22 20
Asominori (Xa17) HR / 1 84 MS / 6 30 MS / 9 90 MS / 9 30 MS / 10 20 MS / 5 80 S / 13 50 MS / 12 60 R / 2 90 MS / 9 70 R / 2 40
Minghui63
(Xa26,Xa25)
HR / 1 00 MR / 6 00 MR / 6 40 MS / 9 50 MS / 12 10 MS / 18 80 MS / 18 00 MS / 12 60 R / 2 50 MS / 14 00 S / 18 90
Zhachanglong
(Xa22、Xa24( t))
MS / 10 80 HR / 1 40 MR / 4 66 MR / 5 34 MR / 3 10 MS / 13 70 MS / 14 00 MS / 11 60 MR / 3 70 MR / 4 00 HR / 1 70
注:HR:高抗,R:抗病,MR:中抗,MS:中感,S:感病,HS:高感;数据为病斑长度(cm)。
Note: HR: High Resistance, R: Resistance, MR: Medium Resistance, S: Susceptible, HS: High Susceptibility; The number indicates the lesion length
(cm).
伤诱导的结果。
2 3 水稻 -Xoo互作中过氧化氢(H2O2)的产生
4 个品种 H2O2 产量于接种 24 h 时达高峰,此时
IRBB21 和 9311 的 H2O2 含量高达 28 μmol·g - 1FW 以
上,IRBB21 为 IR24 的 148% ,9311 则为突变体 189 的
134% ,随后均快速下降(图 4)。 水模拟的对照组因受
机械损伤也产生 H2O2,相比而言 IRBB21 和 9311 的峰
值略大,但极显著(p < 0 01)小于对应接种处理组的
峰值,且滞后于处理组高峰出现时间点(图 4)。
2 4 白叶枯病菌在叶片中的生长
水稻叶中 P6 病菌含量在接种 7 d 内迅速增加,随
后增幅减缓。 与对照品种 IR24 和 IRBB21 相比,突变
3
核 农 学 报 28 卷
图 2 突变体 189 及其野生型 9311、感病对照 IR24、抗病对照 IRBB21 于分蘖期接种 P6 后的表型
Fig. 2 Phenotypes of mutant 189 and reference varieties to P6(PXO99)at tillering stage
图 3 水稻 - Xoo互作中超氧阴离子(O2· - )产生情况
Fig. 3 Changes in O2· - content during rice⁃Xoo interaction
体 189、野生型 9311 病菌的生长速度及生长量相当
(图 5)。 如图 2 所示,9311 叶片宽度显著大于 IR24
的,这可以部分解释以叶片为单位的病原菌量多于感
病材料 IR24 的。 虽然 IRBB21、9311 病斑长度明显小
于 IR24、189(表 1,图 2),但两者的抗病机理可能不
同,IRBB21 抗白叶枯病是在接种后期抑制了病菌的繁
殖[12],而 9311 可能限制了白叶枯病菌在叶片中的扩
展,从而抑制了病斑长度。
3 讨论
大量研究表明,在植物与病原物互作早期,植物体
内产生并积累 O2· - ,O2· -经超氧化物歧化酶或自发
地歧化生成 H2O2,O2· -和 H2O2 通过 Haber⁃Weiss 反
应能形成毒性更强的·OH,因此出现“氧化迸发”现
象[3, 13 - 14]。 我们的研究表明,水稻与白叶枯病菌互作
早期有 O2· -和 H2O2 的大量释放,在 24 h 达到高峰,
48 h前仍维持在较高水平,随后逐渐下降(图 3,4);而
水稻体内病菌的生长受到抑制 (图 5 );抗病品种
IRBB21 和 9311 在活性氧释放速率和量上显著高于感
病品种 IR24 和突变体 189(图 3,4)。 也就是说,4 个
品种的活性氧释放量与其抗病能力基本呈正相关。 抗
病水稻 9311 叶片受 Xoo侵染诱导产生更多的活性氧,
4
1 期 水稻 9311 及其突变体响应白叶枯病菌的活性氧变化
图 4 水稻 - Xoo互作中过氧化氢(H2O2)的产生
Fig. 4 Changes in H2O2 content during rice⁃Xoo interaction
图 5 水稻叶片接种后 Xoo含量变化
Fig. 5 Growth of Xoo strain P6 in rice leaves
可能有利于促进合成胼质、交联蛋白和酚类等物质,沉
积在细胞壁形成乳头状突起,增强其基础抗性[15]。 另
外,这些次生代谢物在导管中可形成丝状物以包围
Xoo,限制其扩展[16]。 需要注意的是,9311、IR24 这两
个水稻品种的遗传背景差异大,前者叶片显著比后者
的宽(图 2),所以造成以叶片为计量单位的病原菌数
量,9311 的显著多于感病水稻 IR24 中的(图 5)。 综
上所述,从抗病机制角度来看,严格地说 9311 属于耐
病品种。
活性氧分子在植物 -病原菌互作过程中的作用非
常复杂。 在基础抗性方面,参与乳头状突起的形成和
屏蔽的组装;在超敏反应方面,与细胞程序性死亡有
关;在系统性获得抗性方面,与水杨酸互作参与信号传
导[15]。 从本文的结果来看,抗病品种 IRBB21 和耐病
品种 9311 在活性氧释放速率和量上显著高于感病品
种 IR24 和突变体 189,至于活性氧在水稻 9311 防御反
应中的具体作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4 结论
在田间,本试验用 11 个白叶枯病菌小种于分蘖期
对野生型 9311 及其 10 个 γ射线辐射突变体进行抗性
评价,以接种后的病斑长度为依据,发现了与野生型差
异最大的感白叶枯病突变体 189。 以突变体 189 为材
料,比较研究接种菲律宾小种 P6(PXO99)后的活性氧
变化。 接种后突变体 189 及 9311 的 O· -2 和 H2O2 释
放量在 24 h 达到高峰,48 h 前仍维持在较高水平,随
后逐渐下降,结合对照组 IR24 和 IRBB21 活性氧释放
量可知,活性氧释放量与其抗病能力基本呈正相关。
P6 菌在 189 和 9311 叶中的生长趋势基本相同,推测
9311 可能是因高积累的活性氧分子抑制了白叶枯病
菌在叶片中的扩展,从而限制了病斑长度。
参考文献:
[ 1 ] 王涛, 王长春, 张维林, 严成其, 杨玲. 水稻与白叶枯病菌互作
5
Journal of Nuclear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3,28(1):0001 ~ 0006
机制研究进展[J] . 生物技术通报, 2012, (5): 1 - 8
[ 2 ] 严文潮, 孙国昌, 俞法明, 吴伟, 徐建龙, 刘庆龙, 金庆生. 早
籼稻空间诱变新品种“浙 101”的选育[ J] . 核农学报, 2006, 20
(5): 398 - 400
[ 3 ] 郭泽建, 李德葆. 活性氧与植物抗病性[ J] . 植物学报, 2000,
42(9): 881 - 891
[ 4 ] 廖朝晖,朱必凤,刘安玲. 水稻对白叶枯病菌抗性与活性氧关系
的研究[J] .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41(4): 78 - 81
[ 5 ] 方中达, 许志刚, 过崇俭, 殷尚智, 伍尚忠, 徐羡明, 章琦. 中
国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型的研究[J] . 植物病理学报, 1990, 20
(2): 3 - 10
[ 6 ] 方中达. 植病研究方法(第三版)[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 382 - 387
[ 7 ] 孔祥生, 易现峰. 植物生理学实验技术[M]. 北京:中国农业出
版社, 2008: 126 - 128
[ 8 ] 杜成凤,刘天学,蒋寒涛,李潮海. 弱光胁迫及光恢复对玉米幼
苗活性氧代谢的影响[J] . 核农学报, 2011, 25(3): 570 - 575
[ 9 ] Barton - Willis P A, Roberts P D, Guo A, Leach J E. Growth
dynamics of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oryzae in leaves of rice
differential cultivars[J] . Phytopathology, 1989, 79(5): 573 - 578
[10] Yang B, Sugio A, White F F. Os8N3 is a host disease⁃susceptibility
gene for bacterial blight of rice [ J] .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6, 103
(27): 10503 - 10508
[11] Antony G, Zhou J, Huang S, Li T, Liu B, White F, Yang B. Rice
xa13 recessive resistance to bacterial blight is defeated by induction
of the disease susceptibility gene Os - 11N3 [ J] . The Plant Cell,
2010, 22(11): 3864 - 3876
[12] Song W Y, Wang G L, Chen L L, Kim H S, Pi L Y, Holsten T,
Gardner J, Wang B, Zhai W X, Zhu L H, Fauquet C, Ronald P. A
receptor kinase⁃like protein encoded by the rice disease resistance
gene, Xa21[J] . Science, 1995, 270(5243): 1804 - 1806
[13] Vellosillo T, Vicente J, Kulasekaran S, Hamberg M, Castresana C.
Emerging complexity in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production and
signaling during the response of plants to pathogens [ J] . Plant
Physiology, 2010, 154(2): 444 - 448
[14] Torres M A, Jones J D, Dangl J L.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signaling in response to pathogens[J] . Plant Physiology, 2006, 141
(2): 373 - 378
[15] Bolwell G P, Daudi A.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in Plant - Pathogen
Interactions[M]. Heidelberg: Springer⁃Verlag Berlin, 2009, 113 -
133
[16] Nino L, Ronald P C, Bogdanove A J. Xanthomonas oryzae
pathovars: model pathogens of a model crop [ J] . 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 2006, 7(5): 303 - 324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Metabolism in Rice Leaves of 9311 and its
Mutant in Response to Bacterial Blight
WANG Tao1 HU Hai⁃tao1 ZHANG Xiao⁃ming2 WANG Chang⁃chun1 ZHANG Wei⁃lin1
YAN Cheng⁃qi2 YANG Ling1
( 1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Life Sciences,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Zhejiang 321004;
2 Zhe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Hangzhou, Zhejiang 31002l)
Abstract:To screen Xoo⁃susceptible mutant and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ts resistance and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metabolism, the Xoo resistance of 10 radiation⁃induced mutants at tillering stage were evaluated systematically by
using 11 Xoo races from Philippines and China. The software DPS 7 0 was used to cluster analysis the lesion length of
mutant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lesion length of mutant 189 was the longest, and it was the most susceptible
mutant. Then, the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H2O2 and O2· - ) and the population of Xoo were tested in the leaves of
mutant 189 and wild⁃type 9311 inoculated with P6 strain. At 24 h after inoculation, the production of O2· - and H2O2 in
9311 leaves reached the highest value, and was 120% and 134% of that in mutant 189, respectivel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9311 and 189 was significant (p < 0 01). Although the bacteria growth curves in 189 and 9311 were similar,
high production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was thought to inhibit the lesion length by restraining the extension of Xoo in
9311.
Key words:Rice; Mutant; Bacterial blight;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