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POLYMERIZATION OF LOW PHYTIC ACID MUTANT GENES AND FERRITIN GENE IN RICE

水稻低植酸突变基因和外源铁蛋白基因的聚合



全 文 :文章编号 :100028551 (2008) 022117205
水稻低植酸突变基因和外源铁蛋白基因的聚合
李 梅1  郭泽健2  叶红霞1  陆 韵1  包劲松1  舒庆尧1  吴殿星1  沈圣泉1
(11 浙江大学农业部核农学重点实验室 ,浙江 杭州 310029 ;21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病理系 ,北京 100094)
摘  要 :对所获得的 2 份低植酸突变系和 2 份铁蛋白 ( Fer) 转基因富铁系稻米进行了无机磷、种子 GUS、
叶片 PCR、稻米矿质元素含量检测和简单的遗传分析 ,表明这些材料作为低植酸突变种质和 Fer 富铁种
质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对所配杂种 F1 进行了花药培养 ,并对愈伤组织诱导、分化、生根和花培苗倍数
性、成活率、结实性等性状进行考察 ,认为低植酸基因和铁蛋白外源基因对花培过程影响不明显。在大
量的花培后代中筛选到 31 份低植酸基因和外源铁蛋白基因双重表达的花培纯系 ,经检测 ,该批材料富
铁效果极为显著 ,是难得的低植酸富铁转基因优良新种质。
关键词 :水稻 ;低植酸突变基因 ;铁蛋白基因 ( Fer) ;矿质营养 ;花药培养
POLYMERIZATION OF LOW PHYTIC ACID MUTANT GENES AND FERRITIN GENE IN RICE
LI Mei1  GUO Ze2jian2  YE Hong2xia1  LU Yun1  BAO Jin2song1
SHU Qing2yao1  WU Dian2xing1  SHEN Sheng2quan1
(1. Key Laboratory of Nuclear Agricultural Sciences , Zhejiang University , Hangzhou , Zhejiang  310029 ;
2. Department of Plant Pathology ,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Beijing  100094)
Abstract :Inorganic phosphorus analysis , seeds GUS detection , leaves PCR analysis , several mineral nutritional components
contents analysis and simple genetic analysis have been carried out on the two low phytic acid mutant lines and two high2iron
transgenic rice lines obtained previousl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both low phytic acid mutant lines and high2iron lines
showed the great potential application. The anther culture of F1 hybrid progenies between low phytic acid mutant lines and high
iron transgenic rice lines was carried out , and the regeneration efficacy and several seedling traits including ploidy , survival
rate and seed2setting were evaluat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low phytic acid gene and ferritin gene had a slight impact
on the process of anther culture. By screening numerous progenies , 31 homozygous lines of co2expressing low phytic acid gene
and ferritin ( Fer) gene were obtained. Further analysis showed that 31 homozygous lines had significantly high iron contents ,
indicating that they were elite low2phytic acid and high2iron breeding germplasm.
Key words :rice ; low phytic acid mutant gene ; ferritin ; mineral nutrition ; anther culture
收稿日期 :2007206228  接受日期 :2007210203
基金项目 :浙江省“8812”计划专项 (2004C1202021)和浙江省科技攻关项目 (2006C32015)
作者简介 :李梅 (19842) ,女 ,安徽六安人 ,在读硕士研究生 ,植物转基因育种研究。
通讯作者 :沈圣泉 (19622) ,男 ,浙江桐乡人 ,博士 ,副教授 ,水稻诱变种质创新和植物转基因研究。E2mail :shenshq @zju. edu. cn  铁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 ,缺铁会引起贫血和免疫机制受损[1 ] 。水稻作为生产最可靠、效率最高、食用最方便的粮食作物 ,全球有 20 亿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因此 ,提高稻米中铁含量是解决缺铁而引起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2 ] 。 通过基因工程导入外源铁蛋白基因 ( Fer) 是提高铁含量的一种途径[3 ] 。迄今 ,运用转基因技术将外源(大豆、菜豆、豌豆等)铁蛋白基因导入水稻品种来提高籽粒铁含量已有一些成功报道 ,并筛选到了多份铁含量显著高于野生型的富铁转基因系[4~8 ] 。然而有研究
711 核 农 学 报 2008 ,22 (2) :117~121Journal of Nuclear Agricultural Sciences
表明 ,普通稻米中铁的生物有效性较低 ,在人体消化过
程中多数往往不能被肠胃吸收 ,这主要是由于大米等
谷类中的铁属于植物性非原血素铁 ,人体对其吸收较
差 ,以及大米等谷物中含有较高浓度的抗营养因子 ,可
抑制铁等的吸收 ,其中 ,植酸便是一种很强的抗营养因
子[9 ] 。因此 ,富铁水稻的选育除了争取提高铁在水稻
中的绝对含量外 ,还应通过增加其生物有效性以提高
铁的相对含量[10 ] 。
在提高稻米矿质营养的生物有效性方面 ,有人通
过诱变选育低植酸突变体来降低水稻籽粒的植酸含
量 ,从而达到提高其铁等重要矿质营养元素的有效性 ,
并取得了良好进展[10 ,11 ] 。
我们从大量理化诱变后代中筛选到多份低植酸突
变种质 ,经初步研究表明 ,控制该性状的遗传简单 ,突
变性状表达明显 ,植酸含量下降幅度较大 ,是一批有用
的特异种质[12~14 ] 。为此 ,本试验试图利用已得到的低
植酸突变系和 Fer 转基因富铁系 ,尝试应用花培技术
快速聚合低植酸突变基因和外源铁蛋白基因 ,培育出
集两者优良基因于一体的高效富铁水稻纯系 ,争取在
提高稻米铁绝对含量的同时 ,增加其生物有效性 ,从而
实现稻米铁含量高效表达 ,以期解决由缺铁而致的微
量元素营养问题。
1  材料与方法
111  材料
供试的水稻材料包括低植酸突变体 XS1102HIPj1、
XS1102HIPj2 和铁蛋白转基因水稻 XS112Fer34、XS112
Fer65 ,前者由粳稻品种秀水 110 经诱变育成[12~14 ] ,后
者为豌豆铁蛋白基因 ( Pea ferritin , Fer) 转化粳稻品种
秀水 11 自交 7 代选择后获得的纯系[6 ,7 ] 。
112  方法
11211  遗传试验  配制 XS112Fer34ΠXS1102HIPj1 和
XS112Fer65ΠXS1102HIPj2 杂交组合 ,对 F1 植株进行花
药培养。花培苗 H1 在田间种植 ,按组合收获二倍体
(2n)单株种子 ( H2 ) ,进行无机磷和 GUS 检测 ,对所得
结果进行遗传分析。
11212  花药培养  配制 XS112Fer34ΠXS1102HIPj1 和
XS112Fer65ΠXS1102HIPj2 杂交组合 ,按颜昌敬等[17 ] 方法
进行花药培养 ,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分化、生根培养 ,其
中 ,愈伤诱导培养基为 MS + KT 410mgΠL + NAA 310mgΠ
L + 2 ,42D 0101mgΠL + 蔗糖 50gΠL + 琼脂 5gΠL ;分化培
养基为 MS + 62BA 210mgΠL + NAA1mgΠL ;生根培养基用
1Π2MS ,不加任何激素。培养或转移过程中 ,调查出愈
率、分化率、成苗率等。
11213  花培苗种植  试管苗练苗后种于大田 ,精心管
理 ,调查成活率 ;成熟时 ,调查单倍体、二倍体 (区分结
实正常株和不结实株) 、多倍体植株株数及其比例 ;收
获结实二倍体单株 ,用上述方法作 GUS、PCR、无机磷
含量等检测 ,筛选出低植酸突变基因和 Fer 基因双重
表达的花培系。
113  测定与分析
11311  高无机磷测定  每系取 36 粒种子 ,按王玉华
等[11 ]方法进行种子无机磷检测。测得的高无机磷系
(显深兰色 ,含磷量 > 110mgΠg)记为低植酸系[11 ,13 ,14 ] 。
11312  GUS 组织染色  每系取糙米 36 粒 ,横切后取
半粒放于小型离心管中 ,按 Rueb 等[15 ] 的方法染色和
观察。凡米粒横切面显蓝色的记为 GUS+ ,未着色的
记为 GUS - 。
11313 PCR 检测  水稻叶片基因组 DNA 的提取采用
CTAB 法。检测植株 Fer 基因采用 PCR法 ,与徐晓晖等相
同[6] ,正义引物 P1 :5′2ATCTTGCTGTTCCTTCTGTTCC23′,反
义引物 P2 : 5′2ATTGTTGCGTTCT GCCACAC23′,可扩增出
Fer 基因中的 400bp 片段。
11314  矿质元素测定  按任学良等[16 ] 方法测定精米
粉矿质元素 ,用 PU7000 (Philips ,Cambridge , UK) 电感耦
合等离子体光谱 ( ICP2OES)检测金属元素含量 ,所有试
样检测重复 2 次。
2  结果与分析
211  低植酸突变系和 Fer 富铁系生化分子检测及精
米主要矿质元素含量
分别对 2 份低植酸突变系 XS1102HIPj1、XS1102
HIPj2 及其 CK1 (秀水 110) 和 2 份铁蛋白转基因系
XS112Fer34、XS112Fer65 及其 CK2 (秀水 11) 进行种子无
机磷含量测定、种子 GUS 染色检测和叶片铁蛋白外源
基因 ( Fer) PCR 检测。结果 (表 1) 表明 ,参试的 2 份低
植酸突变系均为高无机磷 (低植酸) 、GUS 和 PCR 为阴
性的非转基因纯合系 ;而 2 份铁蛋白转基因系均是低
无机磷 (正常植酸含量) 、GUS 和 PCR 为纯合阳性 Fer
转基因纯合系。
对上述稻米参试材料再进行 6 种主要矿质元素
( K、Ca、Mg、Fe、Zn、Cu) 含量测定。由表 1 可见 ,2 份低
植酸突变系与对照秀水 110 (CK1) 无显著差异 ,说明低
植酸突变基因虽有降低籽粒植酸含量作用 ,但对被检
测的 6 种矿质元素含量却没有明显影响。
2 份 Fer 转基因系与其对照秀水 11 (CK2)相比 ,大
811 核 农 学 报 22 卷
量元素 K、Ca、Mg 含量表现相仿 ,经 t 测验 ,无显著差
异 ;而微量元素 ,2 份 Fer 转基因系的 Fe 含量分别为
3113μgΠg 和 2215μgΠg ,极显著高于 CK2 的 615μgΠg ; Zn
的含量则与 CK2 相仿 ;Cu 的含量变化较为复杂 ,XS112 Fer34 较 CK2 有极显著升高 ,而 XS112Fer65 则变化不明显。由此看来 ,参试的 XS112Fer34 和 XS112Fer65 稻米富铁特性明显 ,其他矿质含量可能也会有不同程度变化。
表 1  低植酸突变系和 Fer 转基因富铁系稻米无机 P检测、GUS染色反应、PCR 检测和主要矿质元素含量
Table 1  Inorganic phosphorus detection , GUS detection , PCR analysis and 6 mineral elements contents in grains
of low phytic acid mutant lines and ferritin transgenic lines
材料
material
无机 P 检测
inorganic
phosphorus
examination
(high∶low)
GUS染
色反应
GUS staining
response
( + ∶- )
PCR 检测
PCR
examination
( + ∶- )
大量元素
macronutrients(mgΠg) 微量元素micronutrients(μgΠg)
K Ca Mg Fe Zn Cu
低植酸突变系
low phytic
acid mutant
lines
Fer 转基因
富铁系
Fer transgenic
lines
XS1102HIPj1
XS1102HIPj2
秀水 110
Xiushui 110
(CK1)
XS112Fer34
XS112Fer65
秀水 11
Xiushui 11
(CK2)
36∶0 0∶36 0∶36 0195 ±0. 05 0113 ±0. 01 0134 ±0. 03 1515 ±2. 2 1416 ±1. 7 211 ±0. 7
36∶0 0∶36 0∶36 0186 ±0. 08 0111 ±0. 01 0132 ±0. 01 1618 ±1. 5 1318 ±3. 0 319 ±1. 0
0∶36 0∶36 0∶36 0185 ±0. 03 0110 ±0. 01 0132 ±0. 01 1317 ±1. 5 1511 ±2. 9 311 ±0. 6
0∶36 36∶0 36∶0 2106 ±0. 01 0118 ±0. 01 1111 ±0. 01 3113 ±6. 633 4419 ±6. 3 1118 ±0. 133
0∶36 36∶0 36∶0 1182 ±0. 05 0115 ±0. 00 1101 ±0. 02 2215 ±2. 533 2612 ±1. 1 214 ±0. 3
0∶36 0∶36 0∶36 2104 ±0. 04 0117 ±0. 02 1103 ±0. 03 615 ±1. 1 3018 ±2. 4 212 ±0. 2
注 :XS1102HIPj1、XS1102HIPj2 和秀水 110 为海南试验收获种子 ;XS112Fer34、XS112Fer65 和秀水 11 为浙江杭州试验收获的种子。33表示差异极显著。
Note : The seeds of XS1102HIPj1 ,XS1102HIPj 2 and Xiushui 110 were harvested in Hainan. The seeds of XS112Fer34 ,XS112Fer65 and Xiushui11 were harvested in
Hangzhou , Zhejiang province. 33 mean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0101 level .
212  低植酸突变基因和 Fer 外源基因的遗传分离
对 2 个杂交组合 ( XS112Fer34Π XS1102HIPj1 和
XS112Fer65ΠXS1102HIPj2)的 F1 进行花药培养 ,并就 H2
株系开展无机磷含量和外源基因 GUS 检测 (表 2) 。结
果表明 ,就单一性状来看 ,低植酸突变性状 (用高无机
磷鉴定)和 Fer 转基因性状 (用 GUS 鉴定) 在 2 个组合
中均符合单基因分离模式 ;就双基因性状而言 ,分离出
4 种类型纯系 (即高无机 P、GUS + ;高无机 P、GUS - ;
低无机 P、GUS + ;低无机 P、GUS - ) ,且符合 1∶1∶1∶1 ,
表明参试材料低植酸突变基因与 Fer 外源基因位于不
同染色体上 ,表现出 2 对独立遗传基因控制。
表 2  低植酸突变基因和 Fer 基因在花培后代( H2 )的遗传分离
Table 2  The genetic segregation of low phytic acid mutant gene and ferritin gene in H2 progenies
组合
combination
高无机 P系
No. of high
inorganic
phosphorus
lines
正常 P系
No. of normal
inorganic
phosphorus
lines
X2(1∶1)
GUS阳性株系
No. of GUS
positive
plants
( + )
GUS阴性株系
No. of GUS
negative
plants
(
-
)
X2(1∶1)
高无机 P、
GUS +系
No. of high
inorganic
phosphorus and
positive
plants
高无机 P、;
GUS - 系
No. of high
inorganic
phosphorus ;
negative
plants
正常 P、
GUS +系
No. of
normal
inorganic
phosphorus ;
positive
plants
正常 P、
GUS - 系
No. of
normal
inorganic
phosphorus ;
negative
plants ;
X2(1∶1∶1∶1)
XS112Fer34ΠXS1102HIPj1 17 26 1188 21 22 0102 9 8 12 14 2112
XS112Fer65ΠXS1102HIPj2 37 49 1167 48 38 1116 22 15 26 23 3102
注 :X20105 (1∶1) 为 3184 ,X20105 (1∶1∶1∶1) 为 7181
213  低植酸突变系和 Fer 富铁系的杂种 F1 花药培养
及其成苗
取 XS112Fer34ΠXS1102HIPj1 和 XS112Fer65ΠXS1102
HIPj2 杂种 F1 植株进行花药培养 ,其方法包括诱导培
养、分化培养和生根培养。结果 (表 3) 表明 ,2 个参试
组合共接种花药数 2700 枚和 5700 枚 ,获得愈伤组织
297 块和 696 块 ,出愈率分别达 1017 %和 1013 % ;分化
出绿苗数为 102 株和 205 株 ,绿苗率分别为 318 %和
316 % ;为了壮苗 ,还进行了生根培养 ,并顺利获得有根
壮苗 95 株和 199 株 ,壮苗率均达 315 %。从本花培试
验结果看 ,结合自身多年对秀水 11、秀水 110 等常规晚
粳稻花培的经验 ,认为低植酸突变基因和 Fer 铁蛋白
911 2 期 水稻低植酸突变基因和外源铁蛋白基因的聚合
外源基因对花药诱导、分化、生根、壮苗等均无明显负
效应。
将培育出的有根壮苗 (试管苗)炼苗后进行田间种
植 ,并对其田间性状认真观察 ,统计出花培苗的成活情
况、倍数性比例和结实性。从得到的数据 (表 4) 来看 ,
花培苗田间生长良好 ,成活率高 ;2 个组合的花培后代
二倍体植株分别占成活绿苗数的 5617 %和 5018 % ;其
中 ,正常结实二倍体株数为 43 和 86 株 ,分别占成活绿
苗数的 4718 %和 4615 %。由此可见 ,低植酸突变基因
和 Fer 铁蛋白外源基因对花培苗成活、生长、结实等也
无明显不利影响。
表 3  低植酸突变系和 Fer 转基因系的杂种 F1 花培及其植株再生
Table 3  The plant regeneration of F1 progenies hybrid low phytic acid mutant gene and ferritin gene by anther culture
组合
combination
诱导培养
induced culture
分化培养
differentiation culture
生根培养
rooting culture
接种花药数
No1of anther
inoculated
愈伤组织数
No1callus 出愈率rate ofcallus
induction
( %)
绿苗数
No1 of
green
plantlet
白苗数
No1of
pollen
plant
albinism
绿苗率
rate of green
plantlet
differentiation
( %)
有根壮苗数
No1of plants
with fair
roots
无根弱苗数
No1of plans
with little
roots
壮苗率
rate of
strengthen
seedling
( %)
XS112Fer34ΠXS1102HIPj1 2700 297 1017 102 15 318 95 7 315
XS112Fer65ΠXS1102HIPj2 5700 696 1013 205 28 316 199 6 315
表 4  低植酸突变系和 Fer 转基因系的花培 H1 成株特性
Table 4  Several traits of seedling and adult plant in anther culture of H1 progenies
组合
combination
田间成活性
survival rate in field
不同倍数性
No1 of different ploidy 二倍体结实性seed2setting of diploid
种植
绿苗数
No1of
green
plantlet
planted
成活株数
No1of
survival
plantlet
成活率
survival
rate
( %)
二倍体株
No1 of
diploid
单倍体株
No1 of
haploid
多倍体株
No1 of
polyploid
二倍体
百分率
frequency
of diploid
( %)
结实二
倍体株
seed2setting
No1 of
diploid
空秕二
倍体株
No1 diploid
no
seed2setting 结实二倍体株diploidseed2settingrate ( %)
XS112Fer34ΠXS1102HIPj1 95 90 9417 51 36 3 5617 43 8 4718
XS112Fer65ΠXS1102HIPj2 199 185 9310 94 83 8 5018 86 8 4615
214  低植酸突变基因和 Fer 外源基因共表达的特异
种质获得
在所获得的正常结实二倍体花培系中 ,经对其种子
(H2 代)进行无机磷含量和 GUS 染色检测 ,得到了 31 份
集高无机磷和外源基因于一体的花培纯系 ,表明这批材
料中含有双重的低植酸突变基因和外源铁蛋白转基因。
经稻米矿质元素含量测定 ,再次表明了其富铁特性 ,因
而是一批宝贵的高效富铁特异种质 (表 5) 。从表中数据
可以看出 ,与秀水 11 相比 ,2 个组合所列出的 4 份花培
代表系 ,其稻米铁元素含量明显偏高 ,且全为高无机磷
(低植酸)纯系 ,从而可以推测这些特异种质的低植酸基
因和 Fer 外源基因已得到了双重表达。
表 5  低植酸突变基因和 Fer 基因双重表达的花培纯系的矿质含量
Table 5  The mineral element contents of some pure lines derived from anther culture with co2expression
of ferritin gene and low phytic acid mutant gene
组合
combination
花培纯系数
(双基因纯合)
pure lines No1
of anther culture
代表系
representative
lines
矿质元素 mineral elements(μgΠg)
Fe Ca Mn Zn Cu
XS112Fer34ΠXS1102HIPj1 9 Fer342HIPj121 13166 ±0. 87 97182 ±0. 06 24124 ±2. 27 25102 ±1. 02 2108 ±0. 09
Fer342HIPj122 14166 ±0. 17 112160 ±0. 44 29176 ±0. 04 26186 ±0. 23 2145 ±0. 01
XS112Fer65ΠXS1102HIPj2 22 Fer652HIPj221 14139 ±0. 14 93124 ±1. 54 24121 ±0. 26 28104 ±0. 07 2145 ±0. 06
Fer652HIPj222 15165 ±0. 26 96181 ±1. 29 26118 ±0. 56 27146 ±0. 80 2173 ±0. 02
秀水 11
Xiushui11 (CK2) 10190 ±0. 38 126189 ±1. 65 21152 ±0. 01 22125 ±0. 60 0197 ±0. 03
  此外 ,在稻米铁含量上升的同时 ,还发现所获的低 植酸富铁花培系 ,锰、锌和铜的含量也明显高于秀水
021 核 农 学 报 22 卷
11 ,而钙元素的含量则有显著下降趋势 ,这种现象是否
存在普遍性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3  讨论
植酸 (肌醇2六磷酸) 通常占到禾谷类作物种子全
磷量的 65 %以上。在生理 pH 条件下 ,植酸可以和金
属营养元素如 Fe、Zn 等形成不能被人和非反刍动物吸
收利用的盐 ,从而降低金属营养元素的生物有效性 ,这
是以禾谷类作物为主食的人群微量金属营养缺乏的最
主要原因[16 ] 。近年来 ,低植酸含量突变作物的培育开
辟了解决植酸相关营养问题的新途径[18 ] 。但植酸含
量测定较为复杂 ,选用一种切实可靠的方法及其判断
指标对加快低植酸性状改良会起到很大作用。经多年
摸索 ,本实验室建立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筛选水稻籽
粒低植酸突变体的技术体系 ,即通过测定种子无机磷
含量 ,选取高无机磷材料作为低植酸个体的方法进行
筛选和鉴定 ,实践证明该方法简单有效[11~14 ] 。为此 ,
本试验对花培后代的低植酸系鉴定也采用了该
方法。  
作为高效富铁水稻的研究和开发 ,其籽粒全铁含
量也是人们关注的核心所在。本试验所用的铁蛋白转
基因种质 (XS112Fer34 和 XS112Fer65) 是从大量所获得
铁蛋白转基因纯系中经稻米全铁量测定后选得的富铁
材料[6 ,7 ] 。而以此培育出的花培后代 ,虽其稻米富铁特
性仍然明显 ,但相比而言 ,这些花培系的富铁程度似乎
有所下降。经我们对这批转基因富铁系的多年研究认
为 ,除了该种微量元素检测误差不可避免外 ,外源铁蛋
白基因 ( Fer)的表达可能与所处环境 (包括土壤、气候、
耕作、施肥等)有关 ,还可能与植株遗传背景有关 ,从而
导致其稻米铁含量积累发生变化。
本试验首次将低植酸基因和 Fer 基因用花培法快
速聚合 ,获得了一批低植酸基因和 Fer 外源基因得到
双重表达的水稻花培纯系。尽管已有检测表明 ,这批
稻米的全铁含量已有显著提高 ,且表现出高无机磷 (低
植酸)特征 ,但要证实其高效富铁的营养价值 ,还有待
于用动物饲养试验来证明 ,为此 ,我们将深入开展这方
面的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
[ 1 ]  Cook J D , Skikne B S , Baynes R D. Iron deficiency : the global
perspective. Adv Exp Med Biol , 1994 ,356 : 219~28
[ 2 ]  Gregorio G B , Senadhira D , Htut T , et al . Improving iron and zinc
value of rice for human nutrition. Agricultureal Development , 1999 , 23
(9) : 77~81
[ 3 ]  Theil E C , Burton J W , Beard J L. A sustainable solution for dietary iron
deficiency through plant biotechnology and breeding to increase seed
ferritin contro1. Eur J Clin Nutr ,1997 ,51 (11) :28~31
[ 4 ]  Goto F , Yoshihara T , Shigemoto N , et al . Iron fortification of rice seed
by the soybean ferritin gene. Nat Biotechnol , 1999 , 17 (3) : 282~286
[ 5 ]  Lucca P , Hurrell R , Potrykus I. Genetic engineering approaches to
improve the bioavailability and the level of iron in rice grains. Theor
Appl Genet , 2001 , 102 (3) : 392~397
[ 6 ]  徐晓晖 ,郭泽建 ,程志强 ,等. 铁蛋白基因的水稻转化及其功能初
步分析. 浙江文学学报 (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 2003 ,29 (1) : 49
~54
[ 7 ]  叶红霞 ,郭泽建 ,舒庆尧 ,等. 两份转 Fer 基因富铁水稻特异种质
应用价值的初步评价. 中国水稻科学 , 2007 ,21 (3) :270~274
[ 8 ]  刘巧泉 ,姚泉洪 ,王红梅 ,等. 转基因水稻胚乳中表达铁结合蛋白
提高稻米铁含量. 遗传学报 , 2004 , 31 (5) :518~524
[ 9 ]  Maberly G F. Programs against micronutrient malnutrition : ending
hidden hunger. Ann Rev Public Health , 1994 , 15 : 277~301
[10 ]  王雪艳 ,左晓旭 ,舒小丽 ,吴殿星. 富铁水稻研究进展. 核农学
报 , 2005 ,19 (5) :404~408
[11 ]  王玉华 ,任学良 ,刘庆龙 ,等. 水稻高无机磷突变体的筛选和培育
技术研究. 中国水稻科学 , 2005 ,19 (1) :47~51
[12 ]  任学良 ,舒庆尧. 低植酸作物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核农学报 ,2004 ,
18 , (6) :438~442
[13 ]  Ren X L , Liu Q L , Fu H W , Wu D X , Shu Q Y. Density alteration of
nutrient elements in rice grains of a low phytate mutant . Food
Chemistry , 2007 , 102 (4) : 1400~1406
[14 ]  Liu Q L , Wu X H , Ren XL , Fu H W , Wu D X , Shu Q Y. Gene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low phytic acid germplasm in rice (Oryza sativa
L. ) . Theoretical & Applied Genetics ,2007 ,114 :803~814
[15 ]  Rueb S , Hensgens L A M. Improved histochemical staining forβ2D2
glucuronidase activity in monocotyledonous plants. Rice Genet Newsl ,
1989 , 6 :168~169
[16 ]  任学良. 水稻低植酸突变体籽粒的品质与发育特性及相关分子
遗传学研究. 杭州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5 , 5
[17 ]  颜昌敬. 植物组织培养手册.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 ,
88~112
[18 ]  王雪艳 ,王忠华 ,梅淑芳 ,洪隽 ,舒庆尧 ,吴殿星. 高无机磷低植酸
含量玉米突变体筛选初报. 核农学报 ,2006 ,20 (1) :15~18
121Journal of Nuclear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08 ,22 (2) :117~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