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DETERMINATION OF THE GEOGRAPHICAL ORIGIN OF TEA BY FT-IR SPECTROSCOPY ANALYSIS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TECHNIQUE

应用FT-IR光谱指纹分析和模式识别技术溯源茶叶产地的研究



全 文 :文章编号 :100028551 (2008) 062829205
应用 FT2IR 光谱指纹分析和模式识别
技术溯源茶叶产地的研究
占茉莉1 ,2  李 勇2  魏益民2  潘家荣2  钱 和1  姚卫蓉1
(11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 ,江苏 无锡 214122 ;21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北京 100193)
摘  要 :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 ,对 28 份茶样品进行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浙江省龙井绿茶
近红外原始光谱谱图差异较大 ,而不同产地龙井绿茶原始光谱间差异不甚明显。对原始光谱数学处理
后对其进行主成份分析 ,发现在主成分空间内第 1 主成分得分绝大部分为正 ,继而对不同产地的样品进
行主成分分析 ,西湖龙井有比较明显的主成分特征 ,区别于浙江龙井 ;“西湖龙井”主成份空间分布的离
散度大于浙江各市县龙井的变异。对龙井绿茶样品进行聚类分析 ,得出相同产地的绿茶样品可聚为一
类。初步表明应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可准确、快速、低廉地追溯茶叶的产地。
关键词 :茶叶 ;产地 ;近红外光谱 ;溯源
DETERMINATION OF THE GEOGRAPHICAL ORIGIN OF TEA BY FT2IR
SPECTROSCOPY ANALYSIS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TECHNIQUE
ZHAN Mo2li1 ,2  LI Yong2  WEI Yi2min2  PAN Jia2rong2  QIAN He1  YAO Wei2rong1
(11 School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JiangNan University , Wuxi ,Jiangsu  214122 ;
(21 Institute of Agro2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 Beijing  100193)
Abstract :28 dried Longjing tea samples from Zhejiang Province in China were subjected to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 cluster analysis (CA) ,discriminate analysis (DA) by FT2NIR spectroscop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obvious spectral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The difference of Longjing tea from different geographical origins was relatively unconspicuous ,but
recognizable. The near2infrared reflectance spectra of the tea are studied by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fter
mathematical treatment . It was indicated that principle component score of Longjing tea was positive and principal component
of two different space distribution types express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a samples , however , the characteristics can be
defined as the particular features which distinguish Xihu Longjing tea from Zhejiang Longjing tea. And variation coefficient of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in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Xihu Longjing tea was larger than those of the other in Zhejiang province. It
was concluded that applying FT2NIR fingerprint spectroscopy to trace geographical origin of tea is accurate , rapid with low
cost .
Key words :tea ; geographical origin ;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 traceability
收稿日期 :2008204201  接受日期 :2008205228
基金项目 :“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 (2006BAK02A16)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0671484) ; 国家科技研究发展计划 ( 863 计划)
(2006AA10I268)
作者简介 :占茉莉 ,女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硕士研究生 E2mail :momozhan1106 @1631com
通讯作者 :魏益民 ,男 ,博士 ,教授 ,研究方向为农产品质量与食物安全。Tel :10262815956 ; E2mail :weiyimin36 @hotmail . com  西湖龙井是世界级名茶 ,为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之一 ,定义为以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产区的茶树鲜叶生产加工的龙井绿茶 ,包括狮峰山、龙井村、梅家坞、五 云山、龙井、龙坞镇一带所产的龙井绿茶。浙江省其他的县市 ,比如新昌、缙云、富阳等地区所产茶叶不能使用“西湖龙井”的名称 ,但统称为“浙江龙井”。随着贸
928 核 农 学 报 2008 ,22 (6) :829~833Journal of Nuclear Agricultural Sciences
易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 ,龙井茶的生产和销售面
临越来越多的问题 ,仿冒龙井茶、仿冒产地、以次充好
现象一直发生 ,特别是非龙井茶产区 ,甚至海外的一些
生产厂家 ,也打着“龙井茶”的牌子销售 ,使龙井茶市场
鱼目混珠 ,扰乱了市场秩序 ,龙井茶的品牌被平庸化 ,
使真正的龙井茶受到侵害 ,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
损坏。因此 ,快速、准确、简捷地鉴别龙井茶的产地有
着十分现实的意义。
传统的茶叶识别方法是感官评定法和化学方法。
其中 ,感官评定的结果受人为因素和外界环境的干扰
很大 ,影响到结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1 , 2 ] ;一些化学方
法 ,如利用茶叶中的痕量矿物质、芳香物质、热化学性
质能够准确地识别茶叶品种及产地 ,但步骤繁琐、费用
昂贵 ,不能用于茶叶产地的快速识别[3~6 ] 。目前近红
外光谱分析方法在分析茶叶中氨基酸、蛋白质、咖啡
碱、茶多酚、还原糖、多糖、纤维素、半纤维素、淀粉、果
胶、水分的含量及茶叶种类鉴别上有相关报道[7 ] ,但在
茶叶产地识别上的应用研究极少。近红外光 (NIR) 是
指介于可见光和中红外光之间的电磁波 ,波长范围是
780~2526nm ,波数范围为 4000~12820cm- 1 。一般有
机物在该区的近红外光谱吸收主要是含氢基团 ( —
OH , —CH , —NH , —SH , —PH)的伸缩、振动、弯曲等引
起的倍频和合频的吸收。不同基团或同一基团在不同
环境中产生的光谱在吸收峰位置和强度上有所不同 ,
根据朗伯 - 比尔吸收定律 (Lambert2Beer Law) ,随着样
品成分组成或者结构的变化 ,其光谱特征也将发生变
化 ,近红外光谱具有丰富的结构和组成信息 ,适用于碳
氢有机物的性质分析与组分测定。本研究旨在将近红
外光谱结合模式识别的技术应用于茶叶产地溯源中 ,
建立起一种快速、准确的茶叶产地溯源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1  材料
从浙江省杭州市 (龙井村、梅家坞、龙坞镇) 、缙云
市、新昌县和富阳县 4 大龙井茶产区共采集 28 个龙井
绿茶样品 ,采样点具体情况见表 1。
德国布鲁克光学仪器公司 (BRUKER OPTICS) 产品
TENSOR37 傅立叶变换 ( FT) 近红外光谱仪 , 附漫反射
镀金积分球 ,硫化铅 ( PbS) 检测器。环境温度为室温 ,
光谱扫描波数为 10000~4000cm- 1 ,分辨率 4cm - 1 ,扫
描次数 64 次。OPUS 光谱采集软件 ,光谱数据以文本
格式导出进行处理。
112  方法
11211  采样方法及前处理  样品为茶农自家纯手工
炒制的当年新茶成品。采集时先对各产茶农户进行询
问调查 ,确定其茶树种植位置 ,用 GPS 标记种植地具
体地理位置。茶叶样品装于自封袋内 ,于 - 4 ℃冰箱中
冷藏。样品分析前经 60 ℃烘干至恒重 ,用咖啡粉碎机
粉碎 ,过 80 目筛后得茶叶粉末备用。
表 1  龙井茶叶样品采集地理位置(浙江 ,2007 年 4 月)
Table 1  The geographical origins of the Longjing
tea samples(Zhejiang ,April ,2007)
产地
place
经度
longitude
纬度
latitude
样品编号
sample label
西湖龙井 Hangzhou Longjing Tea XH
 龙井村Longjing village 120°06’ 30°13’ LJC21 ,2 ,3 ,4
 梅家坞 Meijia town 120°05’ 30°12 MJW21 ,2 ,3
 龙坞镇Longwu town 120°02’ 30°11’ LWZ21 ,2 ,3
其他龙井 other Longjing Tea
 富阳县 Fuyang county 119°56’ 30°03’ FY21 ,2 ,3 ,4 ,5
 缙云市 Jiyun city 120°03’ 30°03’ J Y21 ,2 ,3 ,4 ,5 ,6 ,7 ,8 ,9
 新昌县 Xinchang county 120°53’ 29°29’ XC21 ,2 ,3 ,4
113  测定
11311  原始光谱采集  茶叶粉末按四分法随机称取
50g ,置于光谱仪积分球上的旋转样品杯中 ,在室温
25 ℃、空气湿度 50 %的条件下扫描 ,获得近红外光谱
图。每个样品重复 10 次 ,取平均光谱 ,存入计算机待
用。
11312  光谱预处理 为了消除高频随机噪声、基线漂
移、样本不均匀、光散射等对样本的影响 ,需要对数据
均值中心化后再进行光谱预处理。首先采用平均平滑
法进行数据处理 ,平滑窗口大小为 13 , 以此降低噪声
提高信噪比。再进行一阶求导 (first derivative ,FD) ,消
除基线和其他背景的干扰 ,分辨重叠峰 ,提高分辨率和
灵敏度 ;矢量归一化 (VN) 处理 , 消除光程变化或样品
稀释等变化对光谱产生的影响 ;多元散射校正处理
(multiplication signal correction ,MSC) ,消除颗粒分布不
均匀及颗粒大小产生的散射影响。经过以上处理可以
很好地滤除各种因素产生的高频噪声 ,消除倾斜变化
噪声 ,并矫正光谱的离散影响。
11313  数据处理  用 Tensor37 FT2IR 自带的 OPUSΠ
IDENT光谱定性分析软件对原始光谱进行预处理、光
谱距离计算 (因子算法) 、主成分分析 (R 型 :谱图数据
进行了中心化和标准化处理) 、聚类分析 (系统聚类法 :
聚类距离采用欧式距离 ,聚类方法采用离差平方和
法) 。
038 核 农 学 报 22 卷
2  结果与分析
211  近红外光谱分析
从龙井茶近红外全波段光谱分析 ( 10000 ~
4000cm - 1 ) (图 1) 可见 : 9000~7500cm - 1波段 Ⅰ区是近
红外谱的二级倍频谱曲 , 特征信息极弱 ; 7500 ~
5500cm - 1波段 Ⅱ区是近红外的一级倍频谱曲 ;较 Ⅰ段
信息稍强 ,与样品的组成与性质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
5500~4000cm- 1波段 Ⅲ区是近红外光谱的合频谱区 ,
信息比 Ⅰ区和 Ⅱ区强 ,主要原因可能是茶多酚和茶多
糖含量的不同造成谱线高度有较大差异。
图 1  不同产地龙井茶近红外原始光谱图
Fig. 1  Spectra of Longjing tea from different geographical origins
  从平均光谱 (图 2) 可以看出 ,在波数 8000cm- 1以
下不同产地的龙井茶近红外光谱特征存在一定差异 ,
光谱噪音较小 ,在波段 Ⅲ区间内信号较强 ,有较强的吸
收峰 ,吸光度变异较大 ,该波段主要表征为茶多糖类和
茶多酚类的 O —H、C O 、C —H、C H 、C H 和
茶叶蛋白质的 N —H 键振动的主要区间 ,这说明不同
产地龙井茶的成分含量有差异 ,这也是近红外光谱指
纹技术对茶叶产地溯源的前提条件。西湖龙井的近红
外光谱明显区别与其他 3 个地区龙井 ,在低频区吸收
峰较弱 ,在 5200cm - 1处吸收峰与其他 3 个明显不同 ,该
处光谱信息为茶多酚 C = O 键的伸缩振动 ,二级倍频。
对原始光谱进行一阶求导并进行矢量归一化处
理 ,不同地区茶叶的近红外光谱存在差异并且更加显
著 ,光谱的重叠峰明显分开 , 更细致地反映样品的光
谱特征。对近红外光谱进行导数处理可提高光谱分辨
率 , 找到各官能团所对应的吸收峰位置。结果表明 ,
在 743213~615517cm- 1和 548416~419215cm- 1波段附
近 ,富阳、缙云、新昌 3 个产地龙井茶的光谱差异较大 ,
该区域为茶多酚和糖类的主要吸收区。在 4500cm- 1
和 5200cm - 1波数处吸光度值波动较大 ,该区间主要表
征为水的特征吸收峰 ,说明不同产地茶叶的水分含量
差异较大。为减少水分对产地溯源的影响 ,建议在建
立产地溯源模型时去掉表征水分的光谱信息。
212  浙江龙井和西湖龙井近红外光谱主成分空间分
布及聚类分析
对 28 份龙井茶中的 10 份西湖龙井茶和 18 份浙
江龙井茶的近红外光谱进行主成分分析 (见图 3) 和聚
类分析时 ,为减少水分不同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去掉了
近红外光谱水分吸收区 ,选取 399918~421119、458919
~5207、540716~690411 和 713516~1000512cm- 1 4 个
区间 ,对样品原始谱图进行一阶导数、矢量归一化处
理 ,并进行主成分分析 ,主因子数为 7 时 ,累计方差贡
献率为 99181 %。
由图 3 可见 ,产地为梅家坞、龙坞镇、龙井村的龙
井茶中 ,除了龙井村的LJC201 号茶外 ,其余样本的第 1
主成份得分均大于 1 ,第 2 主成份得分较低 ,整体位于
主成份空间的左上角 ;而产于梅家坞、龙井村、龙坞镇
的龙井茶主成分空间分布特征不太明显。产地为新
138 6 期 应用 FT2IR 光谱指纹分析和模式识别技术溯源茶叶产地的研究
昌、缙云、富阳的龙井茶第 1 主成分得分较低 ,第 2 主
成分得分比较高 ,整体位于主成分空间的右下角。在
新昌、缙云、富阳三者之间 ,位于杭州附近的富阳龙井
茶 ( FY202、FY203、FY204、FY205) 有较为独立的空间分 布 ,说明光谱预处理方法对主成分分析显著 ;主成分分析对不同产地的龙井茶有一定的聚类作用 ,可以对来自不同区域的茶叶进行定性鉴别。
图 2  不同产地龙井茶近红外平均光谱图
Fig. 2  Averaged spectra of Longjing tea from different geographical origin
图 3  不同产地龙井茶第 1 和第 2 主成分得分散点图
Fig. 3  Score plots of PC 1 and PC 2 for spectra of Longjing tea from different geographical origins
注 :PC1 :第一主成分得分 ;PC2 :第二主成分得分
Note :PC1 :Score plots of the first principal component ; PC2 :Score plots of the second principal component
  对所有茶叶的光谱进行一阶导数和矢量归一化预
处理 ,开展聚类分析 ,在 399918~ 421119、458919~
5207、540716~690411 和 713516~1000512cm- 1 光谱区 间利用因子法计算光谱距离 ,聚类方法为 ward ,s 算法(最小平方和法) 。结果表明 (见图 4) ,当阈值在 1112~1138 之间时 ,产地为龙井村 (LJC202、LJC203、LJC2
238 核 农 学 报 22 卷
04) 、龙坞镇 (LWZ201、LWZ202、LWZ203 ) 、梅家坞
(MJW201、MJW202、MJW203)的“西湖龙井”聚为一类 ,三
者内部间无明显差异 ;产地为新昌、缙云、富阳的“浙江
龙井”聚为一大类 ,位于杭州市附近的富阳龙井茶与其
他两个茶叶有较为明显的不同 ,独自成类。其结果与
主成分分析基本一致 ,可以对这两个产地的两种茶叶
进行判别分析。其中LJC201 号样品出现聚类异常 ,可
能是在样品采集时误采所致。
图 4  不同产地龙井茶系统聚类分析树状图
Fig. 4  Dendrogram showing the emerging clusters from 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 of the Longjing tea
注 :数据预处理 :一阶求导 + 矢量归一化 ;光谱距离计算方法 :因子化法 ;光谱区间 :4000 - 4212Πcm ;4590~5207Πcm ;5408~6940Πcm ;7136~10005Πcm
Note :spectral data pretreatment :first derivative + vector normalization ; calculation method of spectrum distance :Ward’s
algorithm ; spectrum range :4000 - 4212Πcm ;4590~5207Πcm ;5408~6940Πcm ;7136~10005Πcm
  从上述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可以看出 ,“西湖龙
井”在类间差异较大的情况下 ,也是自成一类 ,说明该
茶叶有其独特特征 ,可利用近红外光谱进行判别 ;同
时 ,离杭州市较近的富阳龙井茶也可独自成类 ,表现出
与其他两种“浙江龙井茶”不同的特征 ;地理位置相距
最远的缙云龙井茶和新昌龙井茶表现出相似的近红外
光谱特征。这一现象说明茶叶本身特征差异与地理距
离的远近关系不大 ,而与产地气候、地理环境等特征关
系密切。
3  结论
不同产区龙井茶傅立叶近红外光谱存在差异。
“西湖龙井”(龙井村、梅家坞、龙坞镇)的近红外光谱特
征明显 ,新昌龙井茶和其他两类浙江龙井茶有交叉 ,对
茶叶的近红外光谱进行相关处理后 ,各地域龙井茶光
谱的特征明显。不同地域龙井茶的近红外光谱的主成
分空间分布有明显的不同 ,特别是“西湖龙井”,第 1、
第 2 主成分分布特征明显。因此 ,合适的光谱预处理
方法和光谱区间的选取是进行主成分分析的必要条
件。根据光谱距离对光谱进行聚类分析 ,整体聚类结
果较好 ,其中新昌、缙云样品存在一些交叉。利用茶叶
的近红外光谱 ,结合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可以对浙
江省的龙井茶进行产地判别 ,而且可以快速、准确的对
“西湖龙井”和“浙江龙井”进行产地溯源。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 , 利用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
技术可以准确、快速、低廉地对茶叶原产地进行鉴别。
原始光谱的预处理、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特
别适用于处理光谱分析中的大量数据 ,不仅能够从大
量光谱信息中提取有用信息 ,降低数据维数 ,而且能够
运用已知样本的性质、特征建立品种识别模型 ,以及定
性判别未知样本。
参考文献 :
[ 1 ]  刘 栩. 茶叶感官审评的误差控制. 中国茶叶 , 2005 ,27 (2) :25
~26
[ 2 ]  傅志民. 茶叶感官审评存在的不足和改进建议. 中国茶叶加工 ,
2005 , (1) :6~17
[ 3 ]  Antonio Moreda2PiÌeiro , Andrew Fisher , Steve J Hill . The classification
of tea according to region of origin using pattern recognition techniques
and trace metal data. Journal of Food Composition and Analysis ,2003 ,16
(2) :195~211
[ 4 ]  N Togari , Kobayashi A , T Aishima. Pattern recognition applied to gas
chromatographic profiles of volatile components in three tea categories.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 1995 ,28 (5) :495
[ 5 ]  聂光华. 不同产地茶叶的热分析鉴别. 湖北农业科学 , 2004 ,
(5) :77~78
[ 6 ]  康海宁 , 杨妙峰 , 陈  波 , 韩  超 , 王  凌 , 王小如. 利用矿质
元素的测定数据判别茶叶的产地和品种. 岩矿测试 ,2006 ,25
(1) :22~26
(下转第 850 页)
338Journal of Nuclear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08 ,22 (6) :829~833
[ 7 ]  韩志萍 ,胡正海. 芦竹对不同重金属耐性的研究. 应用生态学报 ,
2005 ,16 (1) :161~165
[ 8 ]  韩志萍 ,王趁义. 不同生态型芦竹对 Cd、Hg、Pb、Cu 的富集与分
布. 生态环境 ,2007 ,16 (4) :1092~1097
[ 9 ]  韩志萍. 利用芦竹修复湿地重金属污染的研究. 环境污染治理技
术与设备 ,2005 ,6 (8) :30~33
[10 ]  张金彪 ,黄维南. 镉对植物的生理生态效应的研究进展. 生态学
报 ,2000 ,20 (3) :514~523
[11 ]  葛才林 ,杨小勇 ,金 阳 ,孙锦荷 ,王泽港 ,罗时石. 重金属胁迫对
水稻不同品种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 核农学报 ,2003 ,17 (4) :
286~291
[12 ]  葛才林 ,杨小勇 ,朱红霞. 重金属胁迫对水稻叶片过氧化氢酶活
性和同功酶表达的影响. 核农学报 ,2002 ,16 (4) :197~202
[13 ]  葛才林 ,骆剑峰 ,刘  冲. 重金属对水稻光合作用和同化物输配
的影响. 核农学报 ,2005 ,19 (3) :214~218
[14 ]  朱红霞 ,杨小勇 ,葛才林. 重金属对水稻过氧化物酶同功酶的影
响. 核农学报 ,2004 ,18 (3) :233~236
[15 ]  佩奇 A L ,米勒 R H ,基尼 D R. 土壤分析法. 闵九康 ,郝心仁 ,严慧
峻 ,谢承陶译. 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1 :224~265
[16 ]  郝再彬 ,苍 晶 ,徐  仲. 植物生理实验.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
学出版社 ,2004 ,9
[17 ]  高俊凤.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5
[18 ]  Gallego S M ,Benavides M P , Tomaro M L. Effect of heavy metal ion
excess on sunflower leaves :evidence for involve ment of oxidative stress.
Plant Science ,1996 ,121 :151~159
[19 ]  Romero2Puertas M C ,Mc2Carthy I ,Sandalio L M ,et al . Cadmium toxicity
and oxidative metabolism of pea leaf peroxi somes. Free Radic Res ,1999 ,
31 :S25 - S31
[20 ]  李柏林 ,梅慧生. 燕麦叶片衰老与活性氧代谢的关系. 植物生理
学报 ,1989 ,15 (1) :6~12
[21 ]  杨淑慎 ,高俊凤. 活性氧、自由基与植物的衰老. 西北植物学报 ,
2001 ,21 (2) :215~220
[22 ]  刘璐璐 ,柴明良 ,徐晓薇.γ射线辐照对春兰根状茎生长及抗氧化
酶活性的影响. 核农学报 ,2008 ,22 (1) :23~27
[23 ]  许镇坚 ,田 兵 ,华跃进. 不同金属辅基和酶剂量对超氧化物歧
化酶抗氧化、促氧化作用的影响. 核农学报 ,2006 ,20 (4) :349~
352
[24 ]  董 惠. 几种重金属对紫背萍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 云南环境科
学 ,1999 ,18 (2) :13~15
[25 ]  强维亚 ,陈 拓 ,汤红官 ,冯虎元 ,安黎哲 ,王勋陵. Cd 胁迫和增强
UV2B 辐射对大豆根系分泌物的影响. 植物生态学报 ,2003 ,27
(3) :293~298
[26 ]  何 冰 ,叶海波 ,杨肖娥. 铅胁迫下不同生态型东南景天叶片抗
氧化酶活性及叶绿素含量比较.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3 ,22 (3) :
274~278
[27 ]  Haghiri F. Cadmium uptake by plants. Environ Qual ,1973 ,2 :93~96
[28 ]  LIN Dong ,CHEN Daming , YAN Xudong ,etal . Research advance on the
physiologically molecular mechanisms for plant heavy metal tolerance. 浙
江大学学报 (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4 ,30 (4) :375~382
[29 ]  宋道军 ,徐登益 ,万兆良 ,何首林. 修复抑制剂对不同敏感性作物
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核农学
报 ,1997 ,11 (2) :93~96
[30 ]  杨肖娥 ,龙新宪 ,倪吾钟. 超积累植物吸收重金属的生理及分子
机制.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2 ,8 (1) :8~15
[31 ]  韩志萍 ,胡晓斌 ,胡正海. 芦竹修复镉汞污染湿地的研究. 应用生
态学报 ,2005 ,16 (5) :945~949
(上接第 833 页)
[ 7 ]  WANG Duo2jia , ZHOU Xiang2yang , J IN Tong2ming , et al . Application
of near2infrared spectroscopy to agriculture and food analysis.
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 , 2004 , 24 (4) :447
[ 8 ]  Chen Quan2sheng , Zhao Jie2wen , Liu Mu2hua , et al1 Determination of
total polyphenols content in green tea using FT2NIR spectroscopy and
different PLS algorithms.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 , 2008 ,46 (3) :568
[ 9 ]  Chen2Quansheng , Zhao2Jiewen , Zhang2Haidong , Wang2Xinyu.
Feasibility study on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in tea by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with multivariate calibration. Analytica Chimica
Acta , 2006 ,572 (1) :77
[10 ]  Zhang M H , Luypaert J , Fernández Pierna J A , Xu Q S ,Massart D L.
Determination of 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 in green tea by near2infrared
spectroscopy and multivariate calibrationTalanta , 2004 ,62 (1) :25
[11 ]  He2Yong , Lia2Xiaoli and Deng 2Xunfei etc. Discrimination of varieties of
tea using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b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BP model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 2007 ,79 (4) :1238
[12 ]  Luypaert J . , Zhang M H , Massart D L. Feasibility study for the use of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in th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green tea. Camellia sinensis Analytica Chimica Acta ,2003 ,478 (2) :303
058 Journal of Nuclear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08 ,22 (6) :846~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