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澳门大潭山垃圾填埋场植物群落景观恢复的现状
与评价
王琳1,2, 易绮斐1, 宋贤利1, 郭菲力3, 陆镇桦4, 邢福武1*
(1.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广州 510650; 2.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广州 510225; 3. 澳门民政总署, 澳门 999078; 4. 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 澳
门 999078)
摘要: 为了解澳门大潭山垃圾填埋场的景观恢复情况,采用样方法调查分析了群落的种类组成、垂直结构、区系成分、群落外
貌等特征,并对景观恢复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 1200 m2 样地中共有维管植物 83 种,区系成分以泛热带分布属占优势
(38.98%),群落外貌主要由草质、单叶和小型叶的小、中高位芽植物所决定。植物群落现状的各指标与自然群落相似,说明自然
恢复良好。同时,提出了垃圾填埋场景观恢复的优选物种和改造建议。建议对垃圾填埋场的景观恢复应分期进行,在不同的演
替阶段进行适当的人工干预,以加速景观恢复并获得更好的景观效果。
关键词: 垃圾填埋场; 植物群落; 景观恢复; 澳门
doi: 10.11926/j.issn.1005–3395.2014.06.003
Current Situation and Evaluation of Landscape Restoration of Landfill
in Big Taipa Hill, Macau
WANG Lin1,2, YI Qi-fei1, SONG Xian-li1, GUO Fei-li3, LU Zhen-hua4, XING Fu-wu1*
(1. South China Botanical Garde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angzhou 510650, China; 2. Zhongkai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
Guangzhou 510225, China; 3. Macau Civil Administration Office, Macau 999078, China; 4. Macau Meteor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Bureau, Macau
999078,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landscape restoration of landfill in Big Taipa Hill, Macau,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vertical structure, floristic components, and community appearance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sampling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83 vascular plants in 12 plots of 1200 m2. The floristic
composition of the community was dominated by Pantropical genera, account for 38.98%. The community
appearance was determined by the micro- and meso-phanerophyte with herbaceous, simple and micro-
monophylls. The indexes of the landfill community were similar to that of nature plant community, indicated that
the restoration of landfill was good.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andfill, some preferred species for landscape
restoration were selected, and suggestions were given for improving landscape. It was recommended that the
landscape restoration should be carried out in stages. To get faster and better landscape restoration, proper manual
intervention should be taken at different stages of community succession.
Key words: Landfill; Plant community; Landscape restoration; Macau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14, 22(4): 558 ~ 566
Journal of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Botany
收稿日期: 2014–01–08 接受日期: 2014–04–08
基金项目: 澳门植物监测研究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 王琳,女,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园林植物学。E-mail: wanglin@163.com
* 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xinfw@scbg.ac.cn
第6期 559
垃圾作为城市化的必然产物,也随着城市化的
进程不断增加。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对城市垃
圾填埋场进行绿化修复,使封场后的垃圾填埋场恢
复到当地的生态水平,这通常是城市垃圾填埋场高
效合理利用土地花费最小的方案[1]。澳门开埠较早,
地域面积小,每公顷的人口密度达 1.84 万人[2],人
均绿地占有率小。如何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增加
城市绿地率是澳门政府关注的问题,也是澳门民众
追求良好人居环境的迫切需要。
本研究对澳门大潭山垃圾填埋场的植被现状
进行调查,分析了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垂直结构、
区系成分、外貌等特征,同时对景观恢复现状进行
了评价,旨在为澳门及周边地区垃圾填埋场景观恢
复选择适宜的树种和人工改造提供科学参考。
1 自然概况
澳门特别行政区地处中国东南部沿海,珠江三
角洲出口,地理位置优越[3]。澳门包括澳门半岛、氹
仔岛和路环岛,三面临海、半岛地形是澳门地形的
主要特征[4]。澳门地域狭小,由于多年的填海造陆,
截止 2011 年统计,面积已达 29.9 km2,其中氹仔
岛为 7.4 km2 [2]。澳门属亚热带气候,从 1981 年到
2010 年的 30 年内,年平均气温为 21.9℃[2],春、夏
季潮湿多雨,秋、冬季相对湿度较低,且雨量较少。
台风季节为 5–10 月,以 7–9 月最为频繁。
澳门地域狭小,对废弃地的二次开发利用是澳
门营造景观的重要手段。大潭山位于氹仔岛东部,
海拔 158.2 m,是氹仔岛的最高点[2]。垃圾填埋场位
于大潭山东北山坡,堆填成分主要为建筑和生活垃
圾,1988 年因堆填达到饱和而停止运作。由于澳
门土地资源的有限性,澳门政府决定对垃圾填埋场
进行改造,景观恢复的最终目标是符合安全性与景
观性的公共休闲绿地。经工程改造和人工绿化后,
于 2001 年正式开放予大众使用,目前为澳门主要
郊野公园之一。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方法
于 2012 年 10 月对大潭山垃圾填埋场植物群
落进行全面的考察和记录,在环山径两侧确定标准
样地,设置了 12 个 10 m ×10 m 的样方,其中 2 个
样方分布在垃圾填埋场外围,其余样方分布在中
间。样方内的乔木采用“每木记账法”,对胸径≥
2 cm、高度≥1.5 m 的立木进行调查,记录每株植物
的高度、胸径、冠幅、枝下高等;在每个样方内随机
选择 2 个 5 m×5 m 的小样方,共计 24 个,记录小
样方内所有灌木、草本、藤本植物以及繁殖层[5]小苗
的种类、株数、多度和盖度等。同时观察记录植物
的生长状况及景观恢复情况。
2.2 数据分析
分别计算样方中植物的相对多度、相对频度、
相对盖度、相对显著度和重要值[5–9]。其中,乔木重
要值(IV)=相对多度(RA) + 相对频度(RF) + 相对显
著度(RD);灌木草本重要值(IV)=相对多度(RA) +
相对频度(RF) + 相对盖度(RC)。
采 用 α-多 样 性 指 数[10–12]计 算 物 种 多 样 性。
Magarlef 丰富度指数: E=(S–1)/lnN; Simpson 指数:
D=1–∑Pi
2; Shannon 指数: H′=–∑PilnPi; Pielou 均匀
度指数: Jsw=(–∑PilnPi)/lnS。式中,S 为样方中植物
种类的总和;N 为样方中所有物种的个体数之和;Pi
为种 i 的个体数占所有物种个体数的比率。
3 结果和分析
对澳门大潭山垃圾填埋场植物群落进行调查
统计,结果表明,该区共有维管植物 83 种,隶属于
41 科 72 属。其中,蕨类植物有 7 科 7 属 9 种,裸子
植物有 1 科 1 属 1 种。被子植物有 33 科 64 属 73
种,约占总种数的 87.95%。大戟科(Euphorbiaceae)
和茜草科(Rubiaceae)的种类较多,分别有 7 属 8 种
和 8 属 9 种,占总种数的 20.48%, 仅含有 1 种的科
有 22 科,占总科数的 53.66%。
3.1 群落结构
重要值[13]是用来表示某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
位和作用的综合数量指标。澳门大潭山垃圾填埋
场植物群落乔木层共有 18 种植物(表 1),胸径≥
2 cm、高度≥2 m 的乔木有 163 株,平均高度 5.4 m,
其中高于 6 m 的乔木共有 74 株,分布较稀疏。灌
木层植物共有 28 种(表 2),其中有 7 种乔木层植物
的幼苗,高度在 1.5~5 m,盖度为 50%~65%,多数是
耐旱常绿植物。草本层植物共有 15 种(表 3),盖度
约为 75%,以蕨类植物为主,以芒萁(Dicranopteris
王琳等:澳门大潭山垃圾填埋场植物群落景观恢复的现状与评价
560 第22卷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表 1 乔木层物种的重要值
Table 1 Importance value of species in tree layer
植物 Species 数量 Number H (m) RA (%) RF (%) RD (%) IV (%)
假苹婆 Sterculia lanceolata 31 4.45 19.02 8.74 12.58 40.34
豺皮樟 Litsea rotundifolia var. oblongifolia 21 4.33 12.88 14.56 7.97 35.41
木荷 Schima superba 13 9.43 7.98 10.68 13.47 32.13
鸭脚木 Schefflera heptaphylla 13 4.79 7.98 11.65 12.37 32.00
亮叶猴耳环 Pithecellobium lucidum 25 3.31 15.34 4.85 2.87 23.06
白楸 Mallotus paniculatus 8 7.38 4.91 6.80 8.78 20.48
潺槁树 Litsea glutinosa 8 8.58 4.91 7.77 5.50 18.17
山乌桕 Triadica cochinchinensis 6 9.75 3.68 4.85 8.78 17.31
九节 Psychotria asiatica 10 2.28 6.13 6.80 0.16 13.09
银柴 Aporosa dioica 2 2.00 1.23 0.97 9.79 11.99
台湾相思 Acacia confusa 4 11.00 2.45 3.88 4.57 10.91
枫香 Liquidambar formosana 6 6.83 3.68 4.85 1.22 9.76
乌桕 Triadica sebifera 1 16.00 0.61 0.97 7.82 9.41
天料木 Homalium cochinchinense 5 6.92 3.07 2.91 3.36 9.34
革叶铁榄 Sinosideroxylon wightianum 5 2.54 3.07 4.85 0.14 8.06
变叶榕 Ficus variolosa 3 2.93 1.84 2.91 0.23 4.98
假玉桂 Celtis timorensis 1 9.50 0.61 0.97 0.29 1.87
簕欓花椒 Zanthoxylum avicennae 1 4.80 0.61 0.97 0.10 1.69
H: 平均株高; RA: 相对多度; RF: 相对频度; RD: 相对显著度; IV: 重要值。下表同。
H: Mean height;RA: Relative abundance; RF: Relative frequence; RD: Relative dominance; IV: Importance value. The same is following Tables.
表 2 灌木层物种的重要值
Table 2 Importance value of species in shrub layer
植物 Species 数量 Number H (m) RA (%) RF (%) RC (%) IV (%)
梅叶冬青 Ilex asprella 69 0.66 20.97 15.44 51.87 88.29
假鹰爪 Desmos chinensis 58 0.30 17.63 11.76 3.28 32.68
九节 Psychotria asiatica 48 0.90 14.59 7.35 7.33 29.27
栀子 Gardenia jasminoides 5 1.78 1.52 2.94 14.87 19.33
石斑木 Rhaphiolepis indica 18 0.72 5.47 7.35 4.31 17.14
假苹婆 Sterculia lanceolata 11 1.80 3.34 5.15 4.69 13.18
黑面神 Breynia fruticosa 12 0.21 3.65 6.62 1.76 12.03
越南叶下珠 Phyllanthus cochinchinensis 25 0.35 7.60 2.94 0.84 11.38
酒饼簕 Atalantia buxifolia 14 0.20 4.26 5.15 1.73 11.13
中华卫矛 Euonymus nitidus 8 0.18 2.43 5.15 0.18 7.76
豺皮樟 Litsea rotundifolia var. oblongifolia 5 1.36 1.52 2.21 3.94 7.66
朱砂根 Ardisia crenata 12 0.20 3.65 2.94 0.20 6.79
鸭脚木 Schefflera heptaphylla 9 1.08 2.74 2.21 0.83 5.77
变叶榕 Ficus variolosa 5 0.25 1.52 3.68 0.13 5.33
亮叶猴耳环 Pithecellobium lucidum 5 1.24 1.52 2.94 0.81 5.27
细齿叶柃 Eurya nitida 3 0.73 0.91 2.21 0.56 3.68
柳叶石斑木 Rhaphiolepis salicifolia 4 0.21 1.22 2.21 0.05 3.47
第6期 561
植物 Species 数量 Number H (m) RA (%) RF (%) RC (%) IV (%)
羊角拗 Strophanthus divaricatus 3 0.27 0.91 2.21 0.07 3.19
桃金娘 Rhodomyrtus tomentosa 1 2.10 0.30 0.74 1.85 2.89
破布叶 Microcos paniculata 3 0.27 0.91 1.47 0.23 2.61
浓子茉莉 Fagerlindia scandens 2 0.50 0.61 1.47 0.10 2.18
潺槁树 Litsea glutinosa 2 1.20 0.61 1.47 0.03 2.11
猪肚木 Canthium horridum 2 0.40 0.61 0.74 0.10 1.44
毛果算盘子 Glochidion eriocarpum 1 0.60 0.30 0.74 0.11 1.15
白桐树 Claoxylon indicum 1 0.06 0.30 0.74 0.05 1.09
油茶 Camellia oleifera 1 0.40 0.30 0.74 0.03 1.07
多花野牡丹 Melastoma affine 1 0.35 0.30 0.74 0.02 1.06
对叶榕 Ficus hispida 1 0.20 0.30 0.74 0.02 1.06
RC: 相对盖度。
RC: Relative coverage.
表 3 草本层物种的重要值
Table 3 Importance value of species in herb layer
植物 Species 株数 Number RA (%) RF (%) RC (%) IV (%)
芒萁 Dicranopteris pedata 544 62.89 15.91 80.10 158.90
山麦冬 Liriope spacata 77 8.90 19.32 4.15 32.37
淡竹叶 Lophatherum gracile 105 12.14 12.50 4.25 28.89
扇叶铁线蕨 Adiantum flabellulatum 42 4.86 13.64 2.27 20.76
海芋 Alocasia odora 16 1.85 7.95 1.21 11.02
毛果珍珠茅 Scleria levis 14 1.62 5.68 0.76 8.06
乌毛蕨 Blechnum orientale 4 0.46 3.41 3.56 7.43
异叶鳞始蕨 Lindsaea heterophyllum 10 1.16 5.68 0.54 7.38
弓果黍 Cyrtococcum patens 25 2.89 2.27 0.67 5.84
团叶鳞始蕨 Lindsaea orbiculata 4 0.46 4.55 0.22 5.22
二花珍珠茅 Scleria biflora 6 0.69 3.41 0.32 4.43
剑叶鳞始蕨 Lindsaea ensifolia 12 1.39 2.27 0.65 4.31
芒 Miscanthus sinensis 3 0.35 1.14 0.65 2.13
华南毛蕨 Cyclosorus parasiticus 1 0.12 1.14 0.54 1.79
半边旗 Pteris semipinnata 2 0.23 1.14 0.11 1.48
pedata)的重要值最大,在群落下层成片分布,形
成单优层片;淡竹叶(Lophatherum gracile)成群丛
分布,其他种类呈零星分布。藤本植物共有 23
种,以木质藤本为主,主要有亮叶崖豆藤(Millettia
nitida)、玉 叶 金 花(Mussaenda pubescens)、蔓 九 节
(Psychotria serpens)、土茯苓(Smilax glabra)、酸藤子
(Embelia laeta)等,草质藤本仅有粪箕笃(Stephania
longa)。繁殖层有阴香(Cinnamomum burmanni)、蒲
桃(Syzygium jambos)、朴树(Celtis sinensis)、罗汉松
(Podocarpus macrophyllus)、山牡荆(Vitex quinata)、
楝叶吴茱萸(Tetradium glabrifolium)等,这些物种的
小苗均≤5 株,为新近定居到该群落中的物种。目
前垃圾填埋场植物群落已经形成乔木、灌木、草本
与藤本植物相结合的群落类型,垂直结构完整,各
层次的优势种明显,并且繁殖层中幼苗已定居,为
群落向更高的演替阶段演替提供可能性。
续表(Continued)
王琳等:澳门大潭山垃圾填埋场植物群落景观恢复的现状与评价
562 第22卷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表 4 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Table 4 Species diversity of communities
E D H′ Jsw
乔木层 Tree layer 3.3374 0.8865 2.5068 0.8673
灌木层 Shrub layer 4.6583 0.8966 2.5829 0.7751
草本层 Herb layer 2.0702 0.5776 1.3894 0.5131
藤本层 Liana layer 3.5683 0.8867 2.5344 0.8083
大潭山群落 Big Taipa Hill community 10.9134 0.8949 3.2100 0.7264
松山群落 Guia Hill community 11.6168 0.8886 2.8627 0.6410
E: 丰富度指数; D: Simpson 指数; H′: Shannon 指数; Jsw: 均匀度指数。
E: Margalef index; D: Simpson index; H′: Shannon index; Jsw: Pielou index.
3.2 物种多样性分析
从物种丰富度(表 4)来看,灌木层的物种数量
最多,这是由于灌木层不仅具有灌木种类,也包括
部分乔木层种类的幼苗。从 Simpson 和 Shannon
指数(表 4)来看,也是灌木层最高,乔木层次之,草
木层最低,这是因为乔木层物种分布比较均匀,而
草本层物种的个体数量不均匀。从均匀度指数来
看,也表现为乔木层分布最均匀,草本层最不均匀,
主要是草本层中芒萁个体占绝对优势,其他种类的
个体数较少。这与鼎湖山南亚热带森林的物种多
样性[14] 一致。另外,该群落与澳门松山自然群落相
比,在物种丰富度上虽然稍低,但物种多样性指数
与均匀度指数均高于松山群落[15],总体来说各个指
标相差不大,说明该群落的自然恢复良好,是由人
工群落向自然群落发展比较理想的群落。
3.3 区系成分
调 查 样 地 中 栽 培 的 树 种 有 罗 汉 松、枫 香
(Liquidambar formosana)、油 茶(Camellia oleifera)、
台 湾 相 思(Acacia confusa)和 蒲 桃 等 5 种,栽 培 种
与自然定居植物之比为 1︰15.6。根据李锡文[16]
的观点,对样地中的 69 种野生种子植物进行区
系成分分析。在科级水平上,种子植物 32 科中
世 界 分 布 科 有 4 科,占 总 科 数 的 12.50%,包 括
蔷 薇 科(Rosaceae)、禾 本 科(Gramineae)、莎 草 科
(Cyperaceae)和百合科(Liliaceae);泛热带分布科有
24 科,占总科数的 75.00%,其中大戟科、茜草科、山
茶科(Theaceae)、芸香科(Rutaceae)、桑科(Moraceae)
等为优势科;热带亚洲,大洋洲(至新西兰)和中、南
美(或墨西哥)间断分布的有椴树科(Tiliaceae)、桃金
娘科(Myrtaceae)和紫金牛科(Myrsinaceae);旧世界
热带分布只有番荔枝科(Annonaceae)。
按吴征镒等[17]对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
类型的划分方法,该区种子植物属可以划分为 11
个 分 布 区 类 型(表 5)。 该 区 野 生 种 子 植 物 有 60
属,以 泛 热 带 分 布 属 最 多,如 苹 婆 属(Sterculia)、
乌 桕 属 (Triadica)、叶 下 珠 属 (Phyllanthus)、九
节 属(Psychotria)等;其 次 为 热 带 亚 洲 至 热 带 大
洋 洲 分 布 属,包 括 假 鹰 爪 属(Desmos)、桃 金 娘
属(Rhodomyrtus)、黑 面 神 属(Breynia)、银 柴 属
(Aporosa)等;旧 世 界 热 带 分 布 有 7 属,包 括 弓 果
藤 属(Toxocarpus)、娃 儿 藤 属(Tylophora)、弓 果 黍
属(Cyrtococcum)等;东 亚(中 国-日 本)分 布 属 有 石
斑木属(Rhaphiolepis)、四数花属(Tetradium)、芒属
(Miscanthus)和山麦冬属(Liriope)。热带亚洲和热
带美洲间断分布属有木姜子属(Litsea)、木防己属
(Cocculus)和 柃 木 属(Eurya);热 带 亚 洲 至 热 带 非
洲分布属有羊角拗属(Strophanthus)、玉叶金花属
(Mussaenda);热带亚洲(印度-马来西亚)分布属有破
布叶属(Microcos)、鸡矢藤属(Paederia)、浓子茉莉
属(Fagerlindia);匙羹藤属(Gymnema)为热带亚洲、
非洲(或东非、马达加斯加)和大洋洲间断分布;木荷
属(Schima)为爪哇(或苏门答腊)、喜马拉雅间断或
星散分布到华南、西南;铁榄属(Sinosideroxylon)为
越南或中南半岛至华南(或西南)分布。世界广布属
仅有卫矛属(Euonymus)。可见,该植物群落与世界
热带植物区系,特别是泛热带植物区系和热带亚洲
区系有密切关系,而与温带和东亚植物区系联系不
密切。
第6期 563
3.4 群落外貌
目前植物生活型运用得最为普遍的是 Raunkiaer
的系统[18],然而仅以休眠芽的位置进行植物生活
型的划分难以全面反映植物对外界综合环境的适
应方式或能力,因为植物在生长季节中的状态被
忽略了[19]。因此本文采用高贤明等[19]修订过的生
活型分类系统,既能够较好地反映植物与环境关
系又方便运用。结果表明(表 6),该群落中高位芽
植物占绝对优势,共有 58 种,占总种数的 69.88%,
其中常绿阔叶小型地上芽植物最多,包括有假鹰
爪(Desmos chinensis)、黑面神(Breynia fruticosa)、越
南 叶 下 珠(Phyllanthus cochinchinensis)等;常 绿 阔
叶中高位芽植物有阴香、潺槁树(Litsea glutinosa)、
豺皮樟(L. rotundifolia var. oblongifolia)等。根茎地
表 5 垃圾填埋场植物群落中种子植物属的区系成分类型
Table 5 Areal-types of genera of seed plants in landfill plant community
分布区类型 Areal-type 属数 Number of genera %
1. 世界分布 Cosmopolitan 1 –
2. 泛热带分布 Pantropic 23 38.98
3. 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间断分布 Trop. Asia & Trop. Amer. disjunct 3 5.08
4. 旧世界热带 Old World Tropics 7 11.86
4.1 热带亚洲、非洲(或东非、马达加斯加)和大洋洲间断分布 Trop. Asia., Africa (or E. Afr.,
Madagascar) & Australiasia disjunct
1 1.69
5. 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 Trop. Asia & Trop. Australasia 13 22.03
6. 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 Trop. Asia to Trop. Africa 3 5.08
7. 热带亚洲(印度-马来西亚) Trop. Asia (Indo-Malesia) 3 5.08
7.1 爪哇(或苏门答腊)、喜马拉雅间断或星散分布到华南、西南 Java (or Sumatra), Himalaya
to S., SW. China disjunct or diffused
1 1.69
7.4 越南或中南半岛至华南(或西南)分布 Vietnam (or Indo-Chinese Peninsula) to S. China (or
SW. China)
1 1.69
14. 东亚和北美洲间断分布 East Asia & N. Amer. disjunct 4 6.78
–:不包括世界分布类型
–:Cosmopolitan exclused
表 6 垃圾填埋场群落植物的生活型谱
Table 6 Life form spectrum of the landfill plant community
生活型 Life form 种数 Number %
常绿阔叶矮高位芽植物 Evergreen broad-leaved nanophanerophyte 5 6.02
常绿阔叶小高位芽植物 Evergreen broad-leaved microphanerophyte 25 30.12
落叶阔叶小高位芽植物 Deciduous broad-leaved microphanerophyte 1 1.20
落叶阔叶中高位芽植物 Evergreen broad-leaved mesophanerophyte 19 22.89
常绿针叶中高位芽植物 Evergreen needle mesophanerophyte 1 1.20
落叶阔叶中高位芽植物 Deciduous broad-leaved mesophanerophyte 6 7.23
落叶阔叶大高位芽植物 Deciduous broad-leaved macrophanerophyte 1 1.20
簇生地面芽植物 Caespitose hemicryptophyte 3 3.61
茎叶地面芽植物 Cormophytic hemicryptophyte 4 4.82
根茎地下芽植物 Rhizome geocryptophyte 8 9.64
一年生草本植物 Therophyte 1 1.20
木质藤本植物 Ligneous liana 8 9.64
草质藤本植物 Herbaceous liana 1 1.20
王琳等:澳门大潭山垃圾填埋场植物群落景观恢复的现状与评价
564 第22卷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下芽植物有乌毛蕨(Blechnum orientale)、华南毛蕨
(Cyclosorus parasiticus)等。大高位芽植物仅有枫
香。落叶阔叶中高位芽植物有天料木(Homalium
cochinchinense)、山 乌 桕(Triadica cochinchinensis)、
乌桕(Triadica sebifera)等。一年生植物稀少,仅有
弓果黍(Cyrtococcum patens) 1 种。可见,该群落以
常绿中高位芽植物与常绿小型地上芽植物占优势,
常绿阔叶矮高位芽植物与藤本植物也占一定比例,
但缺乏常绿阔叶大高位芽植物。群落一年四季林
相略有变化,假苹婆(Sterculia lanceolata)的重要值
及相对多度较大,春季叶片有集中变色和落叶期,
使群落呈现较大的黄色斑块。山乌桕和乌桕的春、
秋色叶颜色不同,使群落外貌出现黄色、红色斑块。
叶的性质是构成群落外貌的重要方面,它既可
以反映群落的生态,也反应其历史[15]。结果表明(表
7),小型叶和中型叶植物远多于大型叶和微型叶植
物。在叶型上,单叶植物远多于复叶植物。在叶质
上,以草质叶和革质叶为主,而膜质叶和厚革质叶
较少,这与常绿阔叶林的叶型和叶质比较一致。在
叶缘方面,以全缘叶为主,这与常绿阔叶林有差异,
但与王发国等[20]报道的澳门路环岛灌丛群落相一
致,这可能是由于生境的异质性以及种群的差异性
造成的。
3.5 景观恢复评价
澳门民政总署园林绿化部反馈的历史资料
显 示,1991 年 在 大 潭 山 种 植 了 23 种 植 物,共
计 77408 株;2003 年 在 大 潭 山 东 北 部 种 植 了 阴
香、破 布 叶 (Microcos paniculata)、白 楸 (Mallotus
paniculatus)、鸭脚木(Schefflera heptaphylla)、山牡荆
等 15 种乔木。在本次的调查样地内有台湾相思、
枫香、山乌桕、木荷(Schima superba)、假苹婆和白楸
6 种人工种植树种。调查样地位于大潭山东北山
坡基部,临近大潭山最高点,坡度较大,因此推测可
能有一些物种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在重力、风力或
雨水的作用下到达山坡基部,然后定居生长。经过
人工造林及多年的自然恢复,目前该区植物群落种
类达到 83 种,这些物种能够较好地适应修复后的
垃圾填埋场生境,已经形成了乔灌草及藤本相结合
的群落类型。根据物种重要值、生态习性及景观特
性[21],提出了垃圾填埋场景观恢复的优选物种名录
(表 8)。从物种多样性水平来看,该植物群落与鼎
湖山南亚热带森林及澳门松山自然群落较为接近;
从区系成分来看,该群落以泛热带分布属占优势,
与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成分非常相似;从群落外貌
来看,植物的生活型和叶的性质与常绿阔叶林基本
一致,这表明大潭山垃圾填埋场植物群落是人工向
自然转化较为理想的植物群落。
然而,该群落景观恢复效果还有一些需要优化
的地方。调查样地位于大潭山郊野公园内环山径
两侧,是观光游客和健身人群的必经之路,群落显
示出的景观效果对目标使用人群会产生直接的影
表 7 垃圾填埋场植物群落叶片的性质
Table 7 Leaf characteristics of landfill plant community
叶的性质
Leaf characteristics
大潭山群落 Big Taipa Hill community 常绿阔叶林群落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种数 Number % %
叶级 Leaf size 大型叶 Macrophyll 3 3.60 8.80
中型叶 Mesophyll 38 45.80 42.80
小型叶 Microphyll 39 47.00 46.90
微型叶 Nanophyll 3 3.60 1.50
叶型 Leaf shape 单叶 Simple 70 84.30 78.60
复叶 Compound 13 15.70 21.40
叶质 Leaf texture 膜质 Membranous 5 6.00 –
草质 Herbaceous 37 44.60 56.90
革质 Leathery 39 47.00 30.50
厚革质 Thick leathery 2 2.40 12.60
叶缘 Leaf margin 全缘 Entire margin 51 61.40 45.00
非全缘 Unentire margin 32 38.60 55.00
第6期 565
响。群落外貌虽略有季相变化,而对游人产生直接
感官感受的观赏价值高的灌木层植物较少,草本层
中芒箕借助其孢子的易传播性和根茎扩展定居的
双重繁殖方式,在该群落中形成密集郁闭的单优势
种斑块的分布格局,抑制了乔木层和灌木层植物幼
苗的生长发育,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他树种的
定居与更新过程;层间植物由于缺乏良好的攀援条
件,大部分均在地面攀爬生长。自然教育径路面为
夯实土路,游客经过时会带起部分尘土,且道路两
侧缺乏枝叶细密、滞尘能力强的树种。
4 结论和讨论
澳门大潭山垃圾填埋场植物群落为经人工绿
化后的自然恢复群落,目前植物种类已增至 83 种,
物种多样性、区系成分、群落外貌等均与邻近的南
亚热带森林和松山自然群落相似,是人工向自然转
化较为理想的植物群落。景观恢复初期人工种植
的 5 种植物长势良好,且从周边自然入侵定植的豺
皮樟、九节等也已成为群落的优势种。这一方面可
能是因为前期对垃圾填埋场的场地防渗、安装倒排
系统等工程做得比较到位,减少了渗滤液和填埋气
等有害物质对环境的污染,生态环境适合植物生
长;另一方面是因为地势和小环境影响,周边的植
物可以在此定居,并且生长良好。
人工干预下的植被恢复既是加速废弃垃圾场
达到理想景观的有效手法之一,又是植物景观的构
成基础,在景观恢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2]。因
此建议对该群落进行适当的改造:(1) 对芒萁单优
层片进行适当的人工干预,为其他植物的的定居创
造条件,促进群落发展成为由当地物种组成的完
整生态系统;(2) 在林分改造上,应着重增加适应性
强、观赏价值高的灌木树种数量,随着灌木层的郁
闭度增大,使下层的草本种类也发生变化,丰富游
客的感官感受,从而使群落向自然林方向演变,加
速景观恢复。
大潭山垃圾填埋场植物群落景观恢复现状对
临近地区垃圾填埋场废弃地改造具有一定的借鉴
和启示意义。垃圾填埋场景观恢复最好是分期进
行[1]:(1) 初期以自然恢复的野生先锋草本植物为主
体开始缓慢的次生演替。同时为了改善和美化景
观质量,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工绿化,选择适合当地
气候特征的乔木树种,营造良好的林下环境,利于
灌木树种的定居,以加速并优化生态恢复的进程。
(2) 中期可以逐渐引入生态效益及观赏性高的植物
类群,使恢复后的群落向理想的景观效果发展。(3)
由于景观的异质性有利于生物多样性和提高景观
生态元的稳定性[23],因此后期可以对先锋植物形成
的同质性单优层片进行适当的人工干预,增加景观
的异质性,缩短演替时间,提高群落的生物多样性
和稳定性,从而获得更好的景观效果。
表 8 澳门地区垃圾填埋场景观恢复的适宜物种
Table 8 Species suitable for landfill landscape restoration in Macau
植物 Species 类型 Form 特性 Character
假苹婆 Sterculia lanceolata 乔木 Tree 抗风力强 Wind-resisting
木荷 Schima superba 乔木 Tree 耐火,先锋树种 Fire-resisting, pioneer species
亮叶猴耳环 Pithecellobium lucidum 乔木 Tree 耐荫蔽,适应性强 Resistant shade, strong adaptability
潺槁树 Litsea glutinosa 乔木 Tree 抗旱耐瘠,适应性强 Resistant drought and infertile, strong adaptability
山乌桕 Triadica cochinchinensis 乔木 Tree 抗旱耐瘠,秋色叶 Resistant drought and infertile, autumn-color leaf
台湾相思 Acacia confusa 乔木 Tree 耐瘠薄,抗风力强 Resistant infertile and wind
天料木 Homalium cochinchinense 乔木 Tree 耐旱,适应性强,秋色叶 Drought-resistant, strong adaptability, autumn-color leaf
九节 Psychotria asiatica 灌木或小乔木
Shrub or small tree
耐荫蔽,耐寒 Resistant shade and cold
石斑木 Rhaphiolepis indica 灌木 Shrub 耐阴、耐盐、抗风 Resistant shade, salt and wind
假鹰爪 Desmos chinensis 灌木 Shrub 耐瘠薄,耐阴 Resistant infertile and shade
亮叶崖豆藤 Millettia nitida 攀援灌木
Climbing shrub
耐瘠薄 Resistant infertile
芒萁 Dicranopteris pedata 蕨类 Fern 先锋物种 Pioneer species
王琳等:澳门大潭山垃圾填埋场植物群落景观恢复的现状与评价
566 第22卷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参考文献
[1] Liu Y H, Wei T X, Sun Y. Review on municipal refuse landfills
virescence [J]. Res Soil Water Conserv, 2007, 14(2): 108–111.
刘艳辉, 魏天兴, 孙毅. 城市垃圾填埋场植被恢复研究进展 [J].
水土保持研究, 2007, 14(2): 108–111.
[2] Government of Macau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Statistics
and Census Service. Macao Yearbook 2012 [M]. Macao: Government
of Macau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Statistics and Census
Service, 2012: 35–38.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暨普查局. 澳门年鉴2012 [M]. 澳门: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暨普查局, 2012: 35–38.
[3] Liu N W, He G C. Geografia Natural de Macau [M]. Guangdong:
Guangdong Map Publishing House, 1992: 169–203.
刘南威, 何广才. 澳门自然地理 [M]. 广东: 广东省地图出版社,
1992: 169–203.
[4] Zhen J W.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Macau [J].
Trop Geogr, 2002, 22(2): 135–137.
甄坚伟. 澳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J]. 热带地理, 2002, 22(2):
135–137.
[5] Wang B S, Yu S X, Peng S L. Laboratory Manual of Phyto-
coenology [M]. Guangzhou: Guangdo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1996: 8–30.
王伯荪, 余世孝, 彭少麟. 植物群落学实验手册 [M]. 广州: 广东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8–30.
[6] Fang J Y, Wang X P, Shen Z H, et al. Methods and protocols for
plant community inventory [J]. Biodiv Sci, 2009, 17(6): 533–548.
方精云, 王襄平, 沈泽昊, 等. 植物群落清查的主要内容、方法
和技术规范 [J]. 生物多样性, 2009, 17(6): 533–548.
[7] Lin P. Phytoecology [M]. Shanghai: Shang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1986: 45–67.
林鹏. 植物群落学 [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 45–67.
[8] Qiao Q, Xing F W, Chen H F,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community
and in situ conservation strategy of Bretschneidera sinensis in
Nankun Mountain, Guangdong Province [J]. Acta Bot Boreal-
Occid Sin, 2010, 30(2): 377–384.
乔琦, 邢福武, 陈红锋, 等. 广东省南昆山伯乐树群落特征及其
保护策略 [J]. 西北植物学报, 2010, 30(2): 377–384.
[9] Wang B S. Phytopopulology [M]. Guangzhou: Guangdo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1995: 8–20.
王伯荪. 植物种群学 [M]. 广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 8–20.
[10] Smipson E H. Measurement of diversity [J]. Nature, 1949,
163(4148): 688.
[11] Magurran A E. Ecological Diversity and Its Measurement [M].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8: 1–179.
[12] Qian Y Q, Ma K P.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Biodiversity
Research [M]. Beijing: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1994: 141–165.
钱迎倩, 马克平. 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原理与方法 [M]. 北京: 中
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141–165.
[13] Sun R Y, Li B Z, Ge Y, et al. General Ecology [M].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1993: 1–242.
孙儒泳, 李博诸, 葛阳, 等. 普通生态学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
版社, 1993: 1–242.
[14] Huang Z L, Kong G H, He D Q. Plant community diversity in
Dinghushan Nature Reserve [J]. Acta Ecol Sin, 2000, 20(2):
193–198.
黄忠良, 孔国辉, 何道泉. 鼎湖山植物群落多样性的研究 [J].
生态学报, 2000, 20(2): 193–198.
[15] Song X L, Xing F W, Yi Q F, et al. Characteristics and species
diversity of Cinnamomum burmannii community on Song
Mountain, Macao [J]. J Fujian For Sci Techn, 2013, 40(3): 1–7.
宋贤利, 邢福武, 易绮斐, 等. 澳门松山阴香群落特征及物种多
样性研究 [J]. 福建林业科技, 2013, 40(3): 1–7.
[16] Li X W. Floristic Statistics and analyses of seed plants from
China [J]. Acta Bot Yunnan, 1996, 18(4): 363–384.
李锡文. 中国种子植物区系统计分析 [J]. 云南植物研究, 1996,
18(4): 363–384.
[17] Wu Z Y. The areal-types of Chinese genera of seed plants [J].
Acta Bot Yunnan, 1991(Supp. Ⅳ): 1–139.
吴征镒. 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 [J]. 云南植物研究,
1991(增刊IV): 1–139.
[18] Raunkiaer C. The Life Forms of Plants and Statistical Plant
Geography [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34: 1–632.
[19] Gao X M, Chen L Z. The revision of plant life-form system
and an analysis of the life-form spectrum of forest plants in the
warm temperate zone of China [J]. Acta Bot Sin, 1998, 40(6):
553–559.
高贤明, 陈灵芝. 植物生活型分类系统的修订及中国暖温带森
林植物生活型谱分析 [J]. 植物学报, 1998, 40(6): 553–559.
[20] Wang F G, Xing F W, Ye H G, et al. Studies on the charac-
teristics of shrub communities in Coloane, Macau [J]. Bull Bot
Res, 2005, 25(2): 236–241.
王发国, 邢福武, 叶华谷, 等. 澳门路环岛灌丛群落的特征 [J].
植物研究, 2005, 25(2): 236–241.
[21] Xing F W, Zeng Q W, Chen H F, et al. Landscape Plants of
China [M]. Wuhan: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2009: 1–1765.
邢福武, 曾庆文, 陈红锋, 等. 中国景观植物 [M]. 武汉: 华中科
技大学出版社, 2009: 1–1765.
[22] Yu S J, Ding S G. Lifescape: From landfills to fresh kills
landscape [J]. Landscape Archit, 2006(6): 26–31.
虞莳君, 丁绍刚. 生命景观——从垃圾填埋场到清泉公园 [J].
风景园林, 2006(6): 26–31.
[23] Deng Y. The ecological design of urban landscape [J]. Urban
Probl, 2002(6): 17–20.
邓毅. 城市景观的生态化设计 [J]. 城市问题, 2002(6): 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