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植物激素与谷类作物籽粒发育



全 文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43卷 第1期,2007年2月184
收稿 2006-11-20 修定  2007-01-17
资助 湖北省教育厅科学基金重点项目(D200625005)、襄樊
市科技攻关项目(2006)和襄樊学院科技创新团队项目
(2007)。
* E-mail:huangsmou@yahoo.com.cn;Tel:0710-
3590670
植物激素与谷类作物籽粒发育
黄升谋1,*,邹应斌2,敖和军2
1 襄樊学院化学与生物科学系,湖北襄樊 441053;2 湖南农业大学水稻科学研究所,长沙 410128
Plant Hormone and Grains Development of Cereal
HUANG Sheng-Mou1,*, ZOU Ying-Bin2, AO He-Jun2
1Department of Chemistry and Biology, Xiangfan College, Xiangfan, Hubei 441053, China; 2Rice Research Institute,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China
提要:介绍了细胞分裂素、赤霉素、生长素和脱落酸与谷类作物籽粒发育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植物激素;谷类;籽粒发育
谷类作物的籽粒灌浆速率和最终粒重的大
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籽粒(库)中激素的平衡
和调节(杨建昌等1999)。因此,研究植物激素与
籽粒灌浆的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柏新付
等1989;张上隆等1994)。现就细胞分裂素、赤
霉素、生长素和脱落酸与谷类作物籽粒发育之间
的关系作介绍。
1 细胞分裂素
细胞分裂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控作用(杨
建昌等2001)。魏育明和郑有良(2000)的工作表
明,开花前的小麦胚珠组织中细胞分裂素(CTK)含
量极微,开花期急剧增加,开花结束时达到最高
值,以后开始下降,开花后3周即小麦胚乳细胞停
止分裂的时候,籽粒内几乎检测不到 CTK 存在。
据此认为,CTK 控制着胚乳细胞分裂、分化和调
节籽粒的早期发育乃至决定籽粒的最终体积。细
胞分裂素能提高蔗糖转化酶的活性,经 CTK 处理
的小麦穗中还原糖和果糖含量以及向其作用部位调
运营养的能力都提高(Borkovee和Prochazka 1992)。
14C示踪试验也证明小麦抽穗期喷施6-BA,可增加
籽粒(库)活性,促进同化物向籽粒转移(王桂林
1991;王纪华等1992)。Gan和 Amashino (1995)
将分离的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转化烟草叶肉细胞,
获得的转基因植株中的异戊烯基腺嘌呤(细胞分裂
素的衍生物)合成量增加,叶片衰老明显延缓叶片
的光合速率增加,籽粒灌浆得到促进。
杨建昌等(2001)的工作表明,水稻籽粒中细
胞分裂素含量在开始灌浆时很低,随着灌浆进
程,细胞分裂素含量增加,强势粒在开花后9~15 d
和弱势粒在开花后 12~21 d 到达高峰,以后迅速
下降。一般籽粒充实较好,灌浆速率大的品种,
灌浆前期(花后 3~12 d)细胞分裂素含量较高,峰
值出现的时间早。灌浆前期籽粒和根中细胞分裂
素含量与谷粒充实率、饱粒重、平均灌浆速率均
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抽穗期用10-6 mol·L-1
的细胞分裂素处理,能提高谷粒充实度。显示水
稻的灌浆受根系和籽粒中细胞分裂素的调控,据
此他们认为提高灌浆前期的根系和籽粒中细胞分裂
素含量可能是促进籽粒灌浆,提高籽粒充实度的
方法之一。此外由于籽粒中细胞分裂素含量峰值
早于或同步于胚乳细胞增殖的峰值,而推测籽粒
中 Z+ZR 含量是决定胚乳细胞增殖的速率,并进
而决定籽粒的结实率(杨建昌等2001)。
开花期间籽粒内急剧增加的 C T K 来自何处
呢?1962 年 Кудаева认为,细胞分裂素从根部上
升到地上器官(Курсанов 1982)。杨建昌等(2001)
根据多种水稻品种根中细胞分裂素含量高峰早于籽
粒中的结果推测籽粒细胞分裂素来自于根系。也
有人认为,籽粒中细胞分裂素并不完全依赖根系
的供给,其自身也可以合成部分细胞分裂素(Lee
等 1989)。
2 赤霉素
杨建昌等(2001)的研究结果表明,水稻穗上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43卷 第1期,2007年2月 185
开花后3 d的强势粒GA3 含量较高,6~9 d达到高
峰,以后迅速下降。弱势粒开花 12 d 前 GA3 含
量较强势粒低,12 d 后缓慢升高并高于强势粒,
18 d到达高峰,以后缓慢下降。开花后24 d 与强
势粒差异较小。强势粒 GA3 含量高峰位高于弱势
粒的 GA3 含量高峰位,两者出现时间都先于灌浆
高峰。不同组合间相比较的结果表明,在灌浆初
期籽粒充实度好的组合其强弱势粒中GA3含量均高
于籽粒充实度差的组合,但强势粒的差异较小,
弱势粒差异较大。可见,GA3 对水稻籽粒灌浆起
“开关”作用,并且与强弱势粒的形成有关系(杨
建昌等 1 9 9 9 )。小麦抽穗期的穗中含有大量的
GA 3。开花期的胚珠中 GA 3 含量下降,开花后 2
周又开始增加;开花后 3~4 周的胚乳细胞分裂停
止和细胞扩大之际的 GA 3 含量又出现一个峰值。
在籽粒将进入黄熟期时,GA3 含量又下降(王桂林
1991)。这些试验说明,GA3 对籽粒的灌浆可能有
促进作用。但 GA3 在籽粒发育中的具体生理作用
尚不清楚。小麦种子萌发时GA3 可诱导 a-淀粉酶
的合成,但籽粒发育过程中GA3 与 a-淀粉酶活性
并无关系。因此王纪华等(1992)认为籽粒发育中
G A 3 的作用在于控制种子萌发而不是籽粒生长。
灌浆初期用 GA3 处理的籽粒中 ADPG 焦磷酸化酶、
淀粉合成酶活性及淀粉含量下降,可溶性糖含量
增加,从而导致结实率和产量显著下降(杨建昌等
1999)。
3 生长素
天然存在的生长素主要是吲哚乙酸(IAA)。
IAA 一般在发育的籽粒中合成,再输送到叶片等
其他器官。IAA 有促进气孔开放,增强叶片光合
产物供应,并通过调节ATPase活性而影响籽粒充
实(Kasamo和Yamaki 1976)。田淑兰和王熹(1998)
的研究表明,亚种间杂交水稻灌浆过程中,强势
粒的内源IAA在开花后急剧上升,8 d左右到达高
峰,而弱势粒开花后内源IAA 水平约有12 d 的滞
缓期,开花后20 d 左右才出现高峰。籽粒灌浆期
间强弱势粒灌浆势的变化趋势与强弱势粒内源IAA
含量的变化相似,IAA 通过调节有机养料的分配
控制籽粒的发育。在灌浆前期,强势粒抑制弱势
粒的发育,强势粒的这种抑制作用可以被外源
IAA 代替,这意味着开花较早的强势粒通过化学
信使物质——激素(IAA等)影响养料的调配,控制
籽粒的生长发育,以致弱势粒受精后不能及时得
到营养供应,而引起灌浆滞后现象,据此他们认
为,亚种间杂交稻强弱势粒的有序灌浆及其结实
差异是一种“粒间顶端优势”,即弱势粒的灌浆
启动迟,乃是强势粒通过 I A A 抑制弱势粒的结
果。此外,王熹等(2000)以杂交稻‘协优 413’
为材料的工作也得出类似的结果。
4 脱落酸
通常认为,细胞分裂素、生长素和赤霉素促
进植物的生长发育,而脱落酸则抑制植物的生长
发育,从而加速植物的成熟和衰老。但最近几年
的许多实验表明,脱落酸也能提高植物的库强
度,促进光合产物的韧皮部卸载及在库组织中的
转化,从而促进光合产物的运输和积累。ABA 的
作用体现在以下 3 个方面。
(1)调节库强度和同化物累积。植物受精后,
种子或果实开始快速生长并成为摄取同化物的库。
水稻籽粒重量大和灌浆强度高的籽粒比重量轻或灌
浆强度低的籽粒有较高含量的内源ABA (Kato 等
1993)。杨建昌等(1999)的实验表明,水稻穗上的
强势粒在开花后 3 d 的脱落酸含量较高,开花后
9 d 达到高峰,以后迅速下降。弱势粒开花后 12
d前脱落酸含量很低,开花后18~24 d达到高峰,
以后缓慢下降。开花24 d后强弱势粒之间的脱落
酸含量差异较小。籽粒中 ABA 含量的峰值先于灌
浆高峰出现时间,强势粒中 ABA 含量峰值先于弱
势粒,ABA 含量峰值出现以后,籽粒灌浆速率即
迅速增加。籽粒充实度好的组合强弱势粒 ABA 含
量高于充实度差的组合。这些都说明 ABA 对籽粒
灌浆有促进作用。
外源ABA 可以促进库细胞对同化物的主动吸
收能力(Saftner和Wyse 1984)。杨建昌等(1999)的
实验表明,灌浆初期用低浓度 ABA 处理可提高水
稻籽粒中 ADPG 焦磷酸化酶和淀粉合成酶活性以
及淀粉含量,减少可溶性糖含量。高浓度 ABA 处
理的则相反。显示灌浆初期适当提高 ABA 含量有
利于淀粉的合成和积累。ABA 的这种作用主要表
现在弱势粒上,对强势粒发育影响很小,这可能
与强、弱势粒内源ABA含量或浓度有关(杨建昌等
1999)。14C 同位素示踪试验的结果直接证明 ABA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43卷 第1期,2007年2月186
参与库的调节。在水稻抽穗和灌浆初期,喷施低
浓度(10 mg·g-1)的外源ABA可以促进同化物向穗部
的运输,水稻籽粒增重加快(柏新付等 198 9 )。
Tietz 等(1981)对小麦和大麦的穗部分别喷施
ABA,也见到旗叶中光合固定的14C 向穗部的移动
加快,籽粒中积累的14C 也增多。
(2)调节同化物卸出。豆科植物种子的种皮与
胚之间无维管束联结,Thonre等(1983)通过外科
手术方法去除胚并用适当的介质填充其空穴,收
集并测定介质中同化物含量的结果表明,ABA 处
理10~12 min后14C光合产物自韧皮部的卸出量增
大,在有 KCI 存在时,其提高幅度为 25%~ 40%
(Clifford等1986)。Gifford等(1990)研究大豆种皮
同化物外流的结果也表明,ABA 能促进同化物的
卸出。ABA 之所以能促进同化物自韧皮部的卸出
和库细胞的吸收,其机制可能是:筛管中高浓度
ABA 抑制 H+-ATPase 活性后,筛管膜两侧pH 和电
势差之和——质子驱动力(PMF)降低,糖与质子经
H+/糖共运输系统沿糖梯度进入自由空间,由于贮
藏细胞中 ABA 浓度低,因此 H+-ATPase 活性高,
从而促进质子在自由空间的积累,这样,在贮藏
细胞质膜的两侧建立了强PMF,H+/ 糖共运输系统
用强的 PMF,将糖和质子一同从低糖浓度的自由
空间转移入高糖浓度的贮藏细胞(Tanner 1980)。
(3)调节同化物的代谢和转化。植物库细胞对
有机物的吸收是有选择性的,韧皮部卸出的蔗糖
须先经降解成单糖才能被库细胞吸收利用。活体
中蔗糖和葡萄糖的浓度受转化酶活性控制,外源
A B A 可以提高转化酶活性,增加葡萄糖含量。
ABA 通过调节转化酶活性而促进蔗糖转化为葡萄
糖,进而促进库细胞对有机物的吸收(Acketson
1985)。
至于 ABA 的具体作用机制,杨建昌等(1999)
根据以往的研究以及自己的实验结果推测可能
是:(1) ABA 可以抑制一些水解酶的活性,促进
淀粉合成酶活性,从而有利于淀粉和蛋白质的合
成与累积,于是蔗糖的需求增加,物质运转加
快;(2) ABA通过调节库中酸性转化酶的活性促进
蔗糖分解为葡萄糖和果糖,从而促进库对蔗糖的
吸收和卸载;(3) ABA通过调节ATP酶活性减少H+
穿过膜的运转动力,增加H+/蔗糖共运输,从而促
进同化物向籽粒运输。
5 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籽粒发育中
的作用
植物激素之间相互影响,通过多种激素的相
互平衡而发挥作用。植物发育的调节基因常受不
同激素的共同调节,从而引起生理功能的互作。
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在植物发育进程和生理过程中
的相互作用归根到底是在基因表达调节上的互作。
Dominov等(1992)从烟草培养细胞中构建了pLS216
基因的 c D N A ,并发现生长素可引起其短暂的
mRNA 的积累,而细胞分裂素引起转录产物的积
累则相对较迟,因此他们推测细胞分裂素可能增
加细胞对 IAA 的敏感性,或者能阻断对 IAA 的反
馈抑制。Ye和Varner (1994)研究鱼尾菊(Zinnia
elegans)离体薄壁细胞中p48h-10基因转录中细胞
分裂素调节IAA 作用时,发现单用IAA 处理 48 h
后才出现其转录产物的积累,而加细胞分裂素后
的转录产物积累提前24 h,但单用细胞分裂素则
不能诱导基因的转录。离体培养的烟草细胞中的
b-1, 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的 mRNA积累在单用
IAA或细胞分裂素下 7 d内均增加 20倍,但 IAA
和细胞分裂素同时使用时则完全抑制其积累。
Mohnen等(1985)在分析b-1, 3-葡聚糖酶的启动子
时证实了这 2 种激素有协同作用。但在细胞周期
基因 CYCD3 表达的调节中,IAA 和细胞分裂素则
表现出拮抗作用。离体培养的拟南芥细胞经细胞
分裂素处理 4 h 后的 CYCD3 转录得到加强,IAA
有拮抗细胞分裂素的作用,因而这种转录减弱
(Suty等 1993)。ABA对细胞分裂素的拮抗作用也
反映在基因的表达中,细胞分裂素增加与光合作
用有关的核基因的转录水平,而 ABA 减少这些基
因的转录(Kusnetsov 等 1994)。同样,细胞分裂
素增加大麦黄化子叶中对光依赖的硝酸还原酶基因
的 mRN A 积累,而 ABA 则抑制其积累(Ch e n 等
1993)。细胞分裂素可以中和ABA所引起的玉米和
冰叶日的花中 PEPCase 基因的 mRNA 的调节作用
(Suty等 1993)。细胞分裂素促进而ABA则抑制矮
牵牛花冠的生长和 sam 基因的 mRNA 的积累。在
紫萍(Spirodela schleiden)中,细胞分裂素可抑制
ABA诱导的tur4基因的转录(Chaloupkova和Smart
1994)。植物激素在基因表达中的相互作用必然会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43卷 第1期,2007年2月 187
导致它们功能上的互作。例如高的 CTK/IAA 能诱
导离体培养的各种植物茎尖的再生。植物衰老与
IAA、CTK、乙烯、GA 3 和 ABA 的相互作用有关
(Binns 1994)。IAA接近最适浓度时便诱导乙烯的
合成(周冀衡等 1996)。GA3 能抑制 IAA 氧化酶和
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促进 IAA 合成,提高 IAA 含
量(涂大正1991)。CTK 促进烟叶中活化态 ABA 向
结合态 ABA 转化,降低 ABA 水平。ABA 抑制小
麦GA3 诱导的 a-淀粉酶的合成,促进乙烯的产生
(Mansfield 1987)。水稻籽粒灌浆不仅与籽粒中的
ABA 和 GA3 含量有关,而且与它们之间的比例也
有关,灌浆初期籽粒中较高的 ABA 含量和较大的
ABA 与 GA3 的比值,有利于水稻籽粒的灌浆(杨建
昌等1999)。较高的细胞分裂素与脱落酸之比提高
玉米籽粒库势,较低的细胞分裂素与脱落酸的比
值增强籽粒的抗热激胁迫能力(Cheikh 等 1993)。
魏育明和郑有良(1998)报道,激素之间的比值(尤
其是较高的ZT/IAA和 ZT/ABA)对小麦可育小花数
目的促进作用大于其绝对量的作用。在水分胁迫
条件下,小麦穗中 ABA 含量升高,但 iPAs 含量
明显降低,穗粒数减少,不利于小花的分化发育
(王月福等2000)。王熹等(2000)以杂交稻(‘协优
413’)为材料研究外源 GA3 和 PP333 影响籽粒中内
源IAA 的结果表明,外源GA3 和 PP333 可影响亚种
间杂交水稻籽粒发育过程中强弱势粒的内源 IAA
含量变化动态,并调节强弱势粒的灌浆进程,表
现为 GA3 能增强由 IAA 引起的“粒间顶端优势”,
而 P P 3 3 3 则减弱“粒间顶端优势”。
6 结语
综上所述,细胞分裂素能提高蔗糖转化酶的
活性,因而穗中还原糖和果糖含量以及向其作用
部位调运营养的能力都提高。ABA 可抑制一些水
解酶而提高淀粉合成酶的活性,从而有利于淀粉
和蛋白质的合成与累积,促进物质运转;ABA 能
调节库中酸性转化酶活性,促进蔗糖分解为葡萄
糖和果糖,从而促进库对蔗糖的吸收和卸载;
ABA 通过调节 ATP 酶活性减少 H+ 穿过膜的运转动
力,增加H+/蔗糖共运输,从而促进同化物向籽粒
的运输。因此,这 2 种植物激素都可能提高谷类
作物的产量,黄升谋和邹应斌(2006)的田间栽培
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但由于目前两者价格较
高,其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虽然内源的 I A A 和 G A 3 都有一定的生理功
能,但有关外源 IAA 和 GA3 提高谷类作物产量的
报道尚少。这可能是植物体没有相应的IAA和GA3
受体蛋白与之结合,因而不能调控相应的基因转
录。其次,植物激素的功能是多样的,一方面
是促进籽粒的发育,而另一方面则是阻碍籽粒的
发育。就赤霉素而言,它能促进细胞的伸长和扩
大,有利于胚乳细胞的发育,但它又会导致籽粒
中腺苷二磷酸葡萄糖(ADPG)焦磷酸化酶和淀粉合
成酶活性下降以及a-淀粉酶的活性增加,导致可
溶性糖含量增加,不利于淀粉的积累。所以这 2
种植物激素不能提高谷类作物的产量,黄升谋和
邹应斌(2006)的田间栽培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
谷类籽粒的发育有赖于籽粒(库)本身的活性和
茎叶提供光合产物(源)的能力以及他们之间通道
(维管束)的畅通。但维管束主要是由遗传基因决
定的,一些栽培措施虽能提高茎叶源的供应能
力,但幅度有限,而且一些谷类作物新品种源的
供应能力并不缺,所以促进谷类籽粒的发育的根
本措施是提高籽粒(库)活性,但一般栽培措施难
以大幅度提高籽粒(库)活性,植物激素或植物生
长调节剂调控可能是一条途径。相信随着植物激
素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将来有可能根据
植物激素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设计出活性比现有
植物激素高得多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例如萘乙酸活
性远高于IAA),从而大幅度地提高谷类作物籽粒
(库)活性,促进谷类作物籽粒的发育。
参考文献
柏新付, 蔡永萍, 聂凡(1989). 脱落酸与稻麦籽粒灌浆的关系. 植
物生理学通讯, (3): 40~41
黄升谋, 邹应斌(2006). 杂交水稻结实率和充实度的化学调控. 中
国农学通报, 22 (6): 195~197
Курсанов AA, 张永平译(1982). 植物生理学的几个转折阶段及
其在现代科学和实践中的地位. 植物生理学通讯, (6): 56~63
田淑兰, 王熹(1998). IAA与亚种间杂交稻籽粒发育的关系及烯
效唑的调节. 中国水稻科学, 12 (2): 99~104
涂大正(1991). 植物生理学.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62
王桂林(1991). 小麦粒重形成过程中内源 ABA 和 GAS 的变化及
其调节. 北京农业大学学报, 17 (增刊): 25~29
王纪华, 王树安, 吴庚勇(1992). 小麦籽粒建成过程中的光合特性
及内源激素的研究. 北京农业大学学报, 18 (增刊): 29~35
王熹, 陶龙兴, 俞美玉, 黄效林(2000). GA3对杂交稻粒间顶端优
势及灌浆期间籽粒内源IAA的影响. 植物生理学报, 26 (3):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43卷 第1期,2007年2月188
247~251
王月福, 于振文, 潘庆民(2000). 水分胁迫对耐旱性不同小麦小花
分化发育和氮磷及激素含量的影响. 西北植物学报, 20 (1):
38~43
魏育明, 郑有良(1998). 内源激素对小麦可育小花数的调控. 四川
农业大学学报, 16 (3): 290~293
魏育明, 郑有良(2000). 内源激素与多小穗小麦幼穗分化持续时
间的关系. 麦类作物学报, 20 (2): 35~38
杨建昌, 彭少兵, 顾世梁, Visperas RM, 朱庆森(2001). 水稻结实期
籽粒和根系中玉米素与玉米素核苷含量的变化及其与籽粒
充实的关系. 作物学报, 27 (1): 35~42
杨建昌, 王志琴, 王庆森, 苏宝林(1999). ABA与GA对水稻籽粒
灌浆的调控. 作物学报, 25 (3): 341~347
张上隆, 陈昆松, 叶庆富, 陈大明, 刘春荣 (1994). 柑橘授粉处理和
单性结实子房(幼果)内源 IAA、ABA 和 ZT 含量的变化. 园
艺学报, 21: 117~123
周冀衡, 朱小平, 王彦亭(1996). 烟草生理与生物化学. 合肥: 中国
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30~274
Acketson RC (1985). Invertase activity and abscisic acid in
relation to carbohydrate status in developing soybean repro-
ductive structures. Crop Sci, 25: 615~618
Binns AN (1994). Cytokinin accumulation and action: biochemical,
genetic, and molecular approaches. Annu Rev Plant Physiol
Plant Mol Biol, 45: 173~196
Borkovee V, Prochazka S (1992). Pre-anthesis interaction of
cytokinins and ABA in the transport of 14C-sucrose to the ear
of winter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Agr Crop Sci, 169 (4):
229~235
Chaloupkova K, Smart CC (1994). The abscisic acid induction of
a novel peroxidase is antagonized by cytokinin in Spirodela
polyrrhiza L. Plant Physiol, 105: 497~507
Cheikh N, Jones RJ, Gengenbach BG (1993). The effect of heat
stress on carbohydrate metabolism and horomonal levels of
developing maize kernels. Agron Abs, 9: 110
Chen CM, Jin G, Anderson BR, Ertl JR (1993). Modulation of plant
gene expression by cytokinins. Aust J Plant Physiol, 20:
609~619
Clifford PE, Offler CE, Patrick JW (1986). Growth regulators have
rapid effects on photosynthate unloading from seed coats of
Phaseolus vulgaris L. Plant Physiol, 80 (3): 635~637
Clifford PE, Ross GS, McWha JA (1990). Why are the effects of
abscisic acid on photosynthate unloading so variable? A pos-
sible answer from a source-limited experimental system. J
Plant Physiol, 137 (2): 151~154
Dominov JA, Stenzler L, Lee S, Schwarz JJ, Leisner S, Howell SH
(1992). Cytokinins and auxins control the expression of a
gene in Nicotiana plumbaginifolia cells by feedback regulation.
Plant Cell, 4 (4): 451~461
Gan SS, Amashino RM (1995). Inhibition of leaf senescence by
autoregulated production of cytokinin. Science, 270:
1986~1988
Kasamo K, Yamaki T (1976). In vitro binding of IAA to plasma
membrane-rich fractions containing Mg2+-activited ATPase
from mung bean hypocotyls. Plant Cell Physiol, 17: 149~164
Kato T, Sakarai N, Kuraishi S (1993). The changes of endogenous
ABA in developing grain of two rice cultivars with different
grain size. Jpn J Crop Sci, 62: 456
Kusnetsov VV, Oelmuller R, Sarwat MI, Porfirova SA, Cherepneva
GN, Herrmann RG, Kulaeva ON (1994). Cytokinins, absci-
sic acid and light affect accumulation of chloroplast pro-
teins in lupinus luteus cotyledons without notable effect on
steady-state mRNA level. Planta, 194 (3): 318~327
Lee BT, Martin D, Bangerth F (1989). The effect of sucrose on
the levels of ABA, IAA and Z/ZR in wheat ears growing in
liquid. Physiol Plant, 77: 73~80
Mansfield TA (1987). Hormones as regulators of water balance. In:
Davies PJ (ed). Plant Hormones and Their Role in Plan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Dordrecht: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411~430
Mohnen D, Shinshi H, Felix G, Meins J (1985). Hormonal
regulation of b-1, 3-glucanase messenger RNA levels in
cultured tobacco tissues. EMBO J, 4: 1631~1635
Saftner RA, Wyse RE (1984). Effect of plant hormones on sucrose
uptake by sugar beet root tissue discs. Plant Physiol, 74 (4):
951~957
Suty L, Moureaux L, Leydecker MT, Teyssendier de la Serve B
(1993). Cytokinin affects nitrate reductase expression
through the modulation of polyadenylation of the nitrate
reductase mRNA transcript. Plant Sci, 90 (1): 11~19
Tanner W (1980). On the possible role of ABA on phloem
unloading. Ber Deutsch Bot Ges, 93 (1): 349~351
Thorne JH, Rainbird RM (1983). An in vivo technique for the study
of phloem unloading in seed coats of developing soybean
seeds. Plant Physiol, 72: 268~271
Tietz A, Ludewig M, Dingkuhn M, Dorffling K (1981). Effect of
abscisic acid on the transport of assimilates in barley. Planta,
152 (6): 557~561
Ye ZH, Varner JE (1994). Expression of an auxin- and cytokinin-
regulated gene in cambial region in Zinnia. Proc Natl Acad Sci
USA, 91 (14): 6539~6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