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东北刺人参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全 文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 44卷 第 2期,2008年 4月 299
收稿 2008-01-14 修定  2008-02-29
* 通讯作者(E-mail:gudizhou@163.com;Tel:0435-
3 2 0 8 0 7 3 )。
东北刺人参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张庆增 1,宿艳萍 2,顾地周 1,*,丛小力 1,何晓燕 1
1通化师范学院生物系,吉林通化 134002;2通化市第二中学,吉林通化 134001
Tissue Culture and Rapid Propagation of Oplopanax elatus Nakai.
ZHANG Qing-Zeng1, SU Yan-Ping2, GU Di-Zhou1,*, CONG Xiao-Li1, HE Xiao-Yan1
1Department of Biology, Tonghua Normal College, Tonghua, Jilin 134002, China; 2The Second Middle School of Tonghua City,
Tonghua, Jilin 134001, China
1 植物名称 东北刺人参( O p l o p a n a x e l a t u s
Naka i.),又称刺参。
2 材料类别 新萌发嫩叶柄。
3 培养条件 基本培养基为MS。(1)愈伤组织诱导
培养基:1/2MS+6-BA 4.5 mg·L-1 (单位下同)+NAA
0.3+3%蔗糖;(2)愈伤组织分化培养基:1/2MS+
6-BA 4.0+NAA 0.1+3%蔗糖;(3)继代增殖培养
基:MS+6-BA 3.5+NAA 0.05+3%蔗糖;(4)生根
培养基:1/4MS (大量元素)+IAA 0.01+2%蔗糖。
上述各培养基均加 0.75%琼脂,pH 5.8。培养温
度为(22±2) ℃,光照强度为 25 µmol·m-2·s-1,光
照时间 10 h·d-1。
4 生长与分化情况
4.1 愈伤组织的诱导 春季,取东北刺人参的新萌
发嫩叶柄,在超净工作台上用 70% 酒精处理 20
s,再用 5%链霉素溶液浸泡 5 min,然后用无菌
水冲洗 6次,无菌滤纸吸干表面水分,切除被杀
菌消毒剂损伤部分,然后将其接种到培养基(1)中
进行叶柄基部愈伤组织诱导培养。45 d后叶柄基
部产生质地疏松的愈伤组织。
4.2 愈伤组织的分化 将嫩叶柄基部产生的愈伤组
织转接至培养基(2)中培养 35 d,愈伤组织分化出
芽苗。继续培养至 60 d,苗可长到 2.5 cm以上,
且苗的形态及长势很好。
4.3 芽的继代与增殖 将带有芽苗的愈伤组织切割
成小块,转接到培养基(3)中,培养 20 d便长出
大量丛生芽。当苗长至 3.0 cm以上时,切下接
入培养基(4)中进行生根培养;小芽苗及愈伤组织
再切割转入培养基(3)中进行继代增殖培养,25 d
为一个继代增殖周期,增殖倍数平均达 20以上。
4.4 生根培养 将生长健壮的丛生苗切下,然后将
其移入培养基(4)中。培养 35 d,苗高可达 4 cm
以上;幼苗的基部长出 2~3条肉质不定根,生根
率达 85% 以上。
4.5 炼苗和移栽 将生根苗从培养瓶中取出,放在
含有 15 mg·L-1杀毒矾溶液中洗去苗上残留的琼
脂,然后植入经 200倍多菌灵消毒过的腐烂松针
和细河砂(5 :1 )混合的基质中,用薄膜覆盖以保
湿、保温,湿度保持在80%,温度控制在(20±2) ℃,
自然光照 6 h·d-1,每天中午通风换气 1次,5 d
后揭膜,每天适时喷洒清水 1次(顾地周等 2007),
成活率达 80% 以上。
5 意义与进展 东北刺人参为五加科刺参属植物,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
物名录(第一册)》中定为渐危种,《中国物种红
色名录》中定为濒危种(汪松和解焱 2004)。其干
燥根、根茎和茎均可入药,是一种用途广泛的野
生珍稀濒危药用植物。根、茎入药,为强化剂
及兴奋剂,可用于治疗神经衰弱、低血压和风湿
性关节炎等症。其茎中的挥发油成分具有抗皮肤
癣菌和抗衰老作用。其扦插成活率和种子萌发率
都很低,在长白山区数量稀少,大多分布于自然
保护区内,开发及利用受到限制。本文结果对其
开发及利用可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金英善等
(2003)研究过东北刺人参愈伤组织的诱导,但未
做到植株再生,所以,其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尚
未见报道。
参考文献
顾地周, 何晓燕, 朱俊义, 孙忠林, 张秋菊(2007). 细叶杜香的组织
培养和快速繁殖. 植物生理学通讯, 43 (5): 898
金英善, 曹后男, 刘继生, 朴日子, 尹英敏(2003). 东北刺人参愈伤
组织的诱导. 延边大学农学学报, 25 (1): 16~19
汪松, 解焱(2004). 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第一卷). 北京: 高等教育出
版社, 304~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