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42卷 第4期,2006年8月682
藏药麻花艽愈伤组织的诱导及植株再生
徐文华1,2 陈桂琛1,* 周国英1,2 孙菁1,2 马海1,2
1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西宁 810001;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39
Callus Induction and Plantlet Regeneration of Gentiana straminea Maxim.
XU Wen-Hua1,2, CHEN Gui-Chen1,*, ZHOU Guo-Ying1,2, SUN Jing1,2, MA Hai1,2
1Northwest Institute of Plateau Bi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Xining 810001, China; 2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39, China
收稿 2006-01-04 修定 2006-03-21
资助 国家中西部重点项目(2001BA901A47)。
*通讯作者(E-mail: gcchen@nwipb.ac.cn,Tel: 0971-
6143523, 6159630)。
1 植物名称 麻花艽(Gentiana straminea Maxim.),
又名麻花秦艽,藏药中称为“解吉嘎保”。
2 材料类别 幼嫩叶子。
3 培养条件 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1) MS+2,4-D
3.0 mg·L-1 (单位下同); (2) MS+2,4-D 3.0+KT 1.0。
继代培养基:(3) MS+2,4-D 1.0+6-BA 0.5+NAA 0.5。
分化培养基:(4) MS+NAA 1.0+6-BA 2.0+ZT 3.0。
以上培养基均附加 CH (水解酪蛋白) 300、肌醇
200、3% 蔗糖、5 g·L-1 琼脂粉,pH 5.8。培养
温度为(25±1)℃,光源为日光灯,光强为 30~60
mmol·m-2·s-1,光照时间12 h·d-1。
4 生长与分化情况
4.1 无菌材料的获得 春季(4月份),取温室第1年
秋播麻花艽幼叶为初始培养材料。幼叶经流水冲
洗30 min后,用 0.2%的氯化汞溶液消毒6 min,
无菌水冲洗4~5次后,切成0.5 cm×0.5 cm方块接种。
4.2 愈伤组织的诱导及继代培养 将叶片接种到培
养基(1)、(2)上,进行暗培养。3~5 d 后,叶子
拱起、膨大;10 d 后,叶子主脉及侧脉处裂开,
有乳白色小颗粒形成,切口无变化;25 d 后,有
大量致密性愈伤组织形成。(1)和(2)中诱导率为
84.5% 和 50%。(1)中愈伤组织质地致密呈乳黄
色,( 2 )中的呈乳白色、水浸状。愈伤组织经切
割,在培养基(3)上继代培养。
4.3 愈伤组织的分化和芽的增殖 将愈伤组织切割
为0.5 cm×0.5 cm大小接种到培养基(4)上,30 d
左右,愈伤组织产生绿色小芽点并陆续分化、长
大,分化率达 9 0 % 以上。平均分化丛生芽 5 ~ 6
个,在增殖过程中,20 d 即有根长出;3 周后,
形成大量长度5~8 cm的粗根,每苗生根8~15条,
生根率达 1 0 0 %,组培苗健壮。
4.4 移栽 将组培苗放到向阳的房间炼苗。7 d后,
取出试管苗,洗净琼脂,将其根部浸泡在双蒸水
中,2 d后移栽到珍珠岩和腐殖质(1:1)混合的盆
内,保持温度 20~ 2 5℃和空气相对湿度 75% 左
右。后期逐渐通风,增加光照,2~3 d 浇水 1次。
2 周后成活率达 70%。
5 意义与进展 麻花艽属龙胆科龙胆属多年生草本
植物,其以根和花入药,为常用的上品藏药,是
藏药中重要的解吉类植物药物之一,产于西藏、
青海、甘肃、四川等地;生于海拔2 000~4 950 m
的高山草甸、灌丛、山沟及河滩。在医药上具
有祛风湿、退虚热、舒筋止痛的作用,主要用
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痛、肺结核低热盗汗、黄疸型
肝炎、大便不通、外敷消肿等症。麻花艽为青
海省地道药材之一,市场需求量大,但由于盲目
采挖,造成资源锐减和生态破坏。采用组织培养
技术,寻找麻花艽快速繁殖的途径,以扩大其资
源量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对麻花
艽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其有效药效成分的定量分析
及栽培技术的研究(何士剑 2002;李艳 2003;马
潇等2003) 。而经过脱分化(愈伤组织)阶段诱导分
化成芽离体快速繁殖麻花艽,尚未见报道。
参考文献
何士剑(2002). 秦艽育苗技术. 甘肃农业科技, (12): 44
李艳(2003). 秦艽中苦味苷的提取工艺研究. 西北药学杂志, 18
(2): 62~63
马潇, 陈兴国, 胡之德(2003). 甘肃产8种麻花艽的龙胆苦苷含
量比较. 中药材, 26 (2): 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