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 43卷 第 3期,2007年 6月 529
薯蓣中内源激素的提取及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
胡建斌 *,李建吾,孙守如
河南农业大学林学园艺学院,郑州 450002
Extraction and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ic Determination
of Endogenous Hormones in Dioscorea zingiberensis C. H. Wright
HU Jian-Bin*, LI Jian-Wu, SUN Shou-Ru
College of Forestry and Horticulture,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2, China
提要:以薯蓣的叶片、茎、块茎和根为材料,探讨了4种内源激素的提取和纯化方法以及适宜于高效液相色谱(HPLC)联
合测试的色谱条件。方法的线性关系良好,回收率高,试验稳定性好。
关键词:薯蓣;内源激素;高效液相色谱;测定
收稿 2007-03-19 修定 2007-05-22
资助 河南省科技攻关重点项目(0 123 011 000 )。
* E - m a i l:j b h u 2 2 0 @ y a h o o . c o m . c n;T e l:0 3 7 1 -
63554959
一些植物内源激素或生长调节物质,如吲哚
乙酸(IAA)、赤霉酸(GA3)、脱落酸(ABA)和茉莉
酸( J A )在大蒜( R a v n i k a r 等 1 9 9 3 )、马铃薯
(Marschner等 1984;马崇坚等 2003)、地黄(薛
建平等 2004)、甘薯(Naktani和 Komeichi 1991;
王庆美等2005)等植物的贮藏器官形成过程中有调
节作用。研究植物内源激素或生长调节物质含量
的变化规律不仅可以加深对植物器官变态机制的认
识,还有望以通过施加外源激素或生长调节物质
的手段调控贮藏器官发育过程,为提高这类作物
的产量提供技术支持。但植物体内激素和生长调
节物质种类多、含量甚微,且易被破坏,因此,
寻求灵敏、专一而又简单易行的测定方法是研究
植物内源激素和生长调节物质的前提。植物内源
激素的测定方法有生物学鉴定法(丁静等 1979)、
气相色谱法(杜黎明和许庆琴 2000)、酶联免疫法
(吴颂如等 1988)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谈锋
1986;李金永等 1994)等。相对而言,HPLC法
有灵敏度高、专一性强和重复性好等优点,但对
样品纯度要求甚高,需要有适宜的提取和纯化内
源激素或生长调节物质的方法。罗正荣(1990)认
为,不同植物材料甚至同一植物不同组织的组分
差异较大,用同一方法难以满足提取和纯化不同
组分组织中内源激素或生长调节物质的要求,所
以迄今对此尚无一个理想的方法。
薯蓣为薯蓣科薯蓣属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
有地下块茎,由于组织中富含多糖、多酚、色
素、甙类等多种成分,分析其内源激素或生长调
节物质含量较为困难(李鹄鸣和张晓蓉 1999)。因
此,目前有关薯蓣属植物的内源激素或生长调节
物质的研究报道甚少。为此,本文对薯蓣的 4种
内源激素或生长调节物质,即 IAA、GA3、ABA
和 JA的提取、纯化以及 HPLC检测方法作了探
讨,同时也为测定其他具有贮藏器官的植物中内
源激素时提供参考。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材料为一年生薯蓣(Dioscorea zingiberensis C.
H. Wright)的叶片、茎、块茎和根。采集新鲜样
品后迅速投入液氮中固定,于 -20 ℃保存备用。
2 仪器与试剂
试验采用Waters公司2010型高效液相色谱系
统,包括 510型双泵,717型自动进样器,2487
型紫外检测器,2010色谱工作站。内源激素提取
装置包括减压旋转浓缩仪、高速离心机和 pH计
等。激素标样品 IAA、GA3及ABA购于 Sigma公
司,JA购于 Fluka Chemie AG公司。
3 内源激素的提取与纯化
准确取1 g冻存样品,加入20 mL预冷的80%
甲醇溶液,低温中研磨匀浆后,于 4 ℃下搅拌 12
h,以 7 200×g离心 15 min,沉淀再用 80%甲醇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 43卷 第 3期,2007年 6月530
提取 2次(20 mL,2 h;10 mL,1 h)。合并上
清液,于 40 ℃下旋转减压蒸至水相,用 0.4 mol·L-1
Na2HPO4调整 pH至 8.0。水相除杂采取 3种方案:
(1)等体积石油醚萃取 3次;(2) 2倍体积石油醚萃
取 3次;(3)等体积石油醚和乙酸乙酯混合液(1:1,
V/V)萃取 3次。旋转减压蒸去残存酯相,加 0.4
g聚乙烯吡咯烷酮(PVP,Sigma)并于 4 ℃下搅拌
30 min,以 7 200×g离心 10 min,弃去 PVP,以
0.4 mol·L-1柠檬酸调 pH值至 3.0,用等体积乙酸乙
酯萃取 3次。合并酯相并于 40 ℃下减压蒸干,用
1 mL 95%乙醇溶解残留物,以 0.45 µm微孔滤膜
过滤后,作试液用。
4 色谱条件
标样液经 200~300 nm全波长扫描,取 210
nm显示检测,灵敏度 0~0.5 AUFS。色谱柱为
Nova-pak C18柱(Waters 3.9 mm ID×150 mm,10
µm P.S.),柱温 35 ℃。在已确定的适宜检测波
长下,比较甲醇:2%乙酸:水(40:40:20,V/V)、色
谱纯甲醇与 0.05 mol·L-1 pH 7.0的磷酸缓冲液(40:
60,V/V)、15%-30%-15% 色谱纯甲醇与 0.05
mol·L-1 pH 7.0的磷酸缓冲液 3种流动相洗脱效果,
流速 0.8 mL·min-1,进样量为 10 µL。样品内源
激素含量用内标法定性,外标法进行峰面积定
量,绘制浓度与峰面积的标准曲线 ( 马崇坚
2003)。
实验结果
1 萃取剂的选择
采取 3种方案对样品进行脱色处理的结果表
明,常规的石油醚萃取法中的方案(1)和(2)的两相
分层速度慢,萃取时间过长(萃取一次大约需 30
mi n),两相界面模糊不清,且脱色不彻底;而
方案(3)的分层速度快,数分钟内两相明显分层,
且水相基本上呈无色和透明状,脱色效果和工作
效率提高。因此认为用石油醚和乙酸乙酯混合萃
取法,即方案(3)更适合于薯蓣组织中内源激素或
生长调节物质的净化。
2 流动相的选择
以 3种流动相分别对含有 IAA、GA3、ABA
和 JA 4种标样溶液进行洗脱和测试的结果显示,
甲醇:2%乙酸:水和等浓度的甲醇和磷酸缓冲液2种
流动相虽然测试时间较短,但均难以将 GA3和
ABA完全分离。从HPLC图谱来看,GA3和ABA
波峰明显受到干扰。而甲醇和磷酸缓冲液混合梯
度洗脱虽时间稍长,但 4种激素的标样品均达到
满意的分离效果(图 1)。
4 线性关系的测验
4种标样品分别配制成已知系列浓度的溶液
并进行HPLC测定,绘制波峰面积与之对应的标
样浓度之间的函数关系,即 4种内源激素或生长
图 1 4种标样以色谱纯甲醇和磷酸缓冲液(0.05 mol·L-1,
pH 7.0)为流动相混合梯度洗脱时的图谱
3 C18柱的样品分离图谱
薯蓣样品中内源激素的分离和测定采用最佳
的提纯方法和色谱条件,提取液以C18柱分离的色
谱图见图 2。在相应的保留时间,4 种内源激素
均出现清晰的波峰,所有波峰均未出现不良峰型
和拖尾现象,说明本法的除杂效果较好,样品中
4 种内源激素得到了良好的分离。这些结果表
明,试验中所用的分离纯化方法和HPLC色谱条
件均可满足HPLC分析测定薯蓣组织中内源激素或
生长调节物质的要求。
图 2 薯蓣样品以色谱纯甲醇和磷酸缓冲液(0.05 mol·L-1,
pH 7.0)为流动相混合梯度洗脱时的图谱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 43卷 第 3期,2007年 6月 531
调节物质的标准曲线。不同激素的标准曲线方程
分别为:YIAA=8.18704E-6X+0.01059 (r=0.9995) ;
YGA3=2.94418E- 5X+0.04696 (r=0.9947) ;YABA=
3.66746E-5X+0.02276 (r=0.9889) ;YJA=5.06107E-
4X- 0.14395 (r=0.9892)。其中,Y为标样浓度
(µg·mL-1),X为色谱图上标样所对应的峰面积。
5 回收率
采用加样回收法测定本法的回收率(王若仲等
2002)。将薯蓣样品等量分成 2份,其中一份加
入已知量的 IAA、GA3、ABA和 JA标样品,另
一份不加以计算本底值。2份样品分别按前述方
法中步骤平行操作,重复 5 次。测定结果表明,
4种内源激素或生长调节物质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
93.6%、88.4%、91.3%和 92.5%。相对标准偏
差(RSD)分别为 3.4%、6.2%、4.7%和 6.8%。说
明本法的回收率符合定量分析要求,且数据误差
小,因而可以认为上述的提取和纯化方法以及
HPLC色谱条件是可行的。
6 方法的应用
用上述提取、纯化和测定方法,测定薯蓣块
茎膨大期的叶片、茎、块茎和根中的内源 IAA、
GA3、ABA和 JA的结果见表 1。同时,用本文
中方法测定薯蓣种子和气生块茎的内源激素也较为
理想,说明此法适合于薯蓣各种器官和部位中内
源激素或生长调节物质含量的测定。
的组分复杂,且组分性质各异,因而分析测试其
内源激素或生长调节物质较为困难。
样品的纯化是内源激素或生长调节物质分析
测定的首要工作。许多植物组织通常只采用石油
醚一种萃取剂即可达到满意的纯化效果,但此法
用于薯蓣则效果较差。由于薯蓣组织中酯溶性杂
质种类多,而不同性质的杂质的最佳溶剂并不一
致,这可能是混合萃取法比单一萃取法效果较好
的主要原因。此外,由于薯蓣不同器官中杂质种
类及其含量并不一致,因而提纯方法可作相应变
动。例如,根中杂质种类和含量均较少,混合
萃取 1次就可以达到纯化的目的,PVP的用量也
可减少;而叶片和茎中的色素含量较高,需 3次
萃取;块茎中虽然色素较少,但多糖、多酚等
杂质较多,因而可适当减少萃取次数而增加 PVP
的用量。因此,针对不同器官组分的特点,可
采取灵活的除杂方法,既可提高工作效率,又可
防止内源激素或生长调节物质损失过多而影响结果
的准确性。另外,采用 PVP净化并结合高速离
心,不仅可最大限度地除去酚类杂质,还可使样
品液中的大分子等杂物充分沉淀。因此,溶解有
内源激素或生长调节物质的提取液不需再经复杂的
过柱等纯化程序,但为了防止操作过程中遗留或
不甚带入的杂物,提取液在上样之前还须经过微
孔过滤。我们的结果表明,提取液经高速离心
(7 200×g~8 000×g) 5~8 min后,取其上部液体直
接上样,同样能得到满意的图谱。用本方法,每
人每天可完成 15~20份样品的分析,比已有报道
(陈雪梅和王沙生 1992;陈昆松等 2003)的操作时
间大大缩短。
适宜的色谱条件是内源激素或生长调节物质
准确定量的有力保证,流动相的选择则是测定工
作的重要环节。本文结果表明,薯蓣组分复杂且
性质差异较大,常规的有机溶剂流动相难以将其
内源激素或生长调节物质完全分离,而用中等离
子强度的磷酸缓冲液并采用梯度洗脱方式则可得到
较好的分辨率和分离效果。方能虎和侯树泉
(1998)也认为,无机盐缓冲液梯度洗脱可提高分
离度,改善峰形,提高灵敏度,对组分复杂样
品的分离有较好的效果。但用磷酸缓冲液作为流
动相时应注意:(1)使用前一定要经过 0.45 µm的
表 1 薯蓣块茎膨大期间的不同器官中内源激素含量
µmol·g -1 (FW)
部位 IAA GA3 ABA JA
叶片 1.02±0.07 0.82±0.07 1.48±0.13 17.84±1.01
叶柄 1.16±0.14 0.43±0.03 0.85±0.06 9.06±0.43
块茎 1.41±0.11 0.11±0.01 2.00±0.17 25.33±2.16
根 2.15±0.23 0.04±0.00 0.40±0.03 11.13±0.55
表中数值为 5 次重复平均值 ± 标准误。
讨 论
用HPLC分析植物组织中激素或生长调节物
质的难易取决于组织中组分的复杂程度。一般来
说,组织中组分简单,内源激素或生长调节物质
的提取、纯化和测定较容易;反之,提取和测
定工作难度则大(罗正荣 1990)。薯蓣属植物组织
植物生理学通讯 第 43卷 第 3期,2007年 6月532
滤膜过滤以防盐沉淀堵塞色谱柱,最好现配现
用;(2)采用超声脱气法除去流动相中的溶解氧;
(3)测试前先用低浓度有机相(如 10%甲醇)作过渡
洗脱剂,防止缓冲液中盐在高浓度有机相中析
出;(4 )测试完毕,依次用 100 % 纯水、甲醇和
水(95:5,V/V)、100%甲醇清洗整个系统 20~30
mi n,以防止盐分残留。
植物体内存在多种内源激素和生长调节物
质,控制贮藏器官形成的内源激素和生长调节物
质的种类远不止此 4种,还有它们的类似物或衍
生物。本文方法对这类物质的定量分析可能也是
可行的,但须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陈昆松, 徐昌杰, 李方, 陈青俊, 张上隆(2003). HPLC法测定果实
组织中内源 IAA、ABA方法的改进. 果树学报, 20 (1): 4~7
陈雪梅, 王沙生(1992). HPLC法定量分析植物组织中ABA, IAA
和NAA. 植物生理学通讯, 28 (5): 368~371
丁静, 沈镇德, 方亦雄, 冯秀香, 李琳, 倪晋山(1979). 植物内源激
素的提取分离和生物鉴定. 植物生理学通讯, (2): 27~39
杜黎明, 许庆琴(2000). 气相色谱法分离和测定 3种植物内源激
素. 色谱, 18 (1): 67~69
方能虎, 侯树泉(1998). 植物激素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和
测定. 色谱, 16 (5): 417~420
李鹄鸣, 张晓蓉(1999). 我国薯蓣属植物基础研究进展. 经济林
研究, 17 (2): 43~45
李金永, 石晶, 赵晓亮, 王广, 于惠芬, 任彦军(1994). 高效液相色
谱法分离和测定三种植物内源激素. 分析化学, 22 (8): 801~
804
罗正荣(1990). 植物激素测定方法. 果树科学, 7 (3): 186~190
马崇坚(2003). 马铃薯试管块茎形成与内源生长物质的关系[博士
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马崇坚, 谢从华, 柳俊, 李培武, 张文(2003). 内源生长物质在马铃
薯试管块茎形成中的作用.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2 (4): 389~
394
谈锋(1986 ). 植物激素的高效液相色谱. 植物生理学通讯, ( 5):
15~23
王庆美, 张力明, 王振林(2005). 甘薯内源激素变化与块根形成
膨大的关系. 中国农业科学, 38 (12): 2414~2420
王若仲, 萧浪涛, 蔺万煌, 曹庸, 卜晓英(2002). 亚种间杂交稻内
源激素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 色谱, 20 (2): 148~150
吴颂如, 陈婉芬, 周燮(1988). 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内源激素.
植物生理学通讯, (5): 53~54
薛建平, 葛德燕, 张爱民, 柳俊, 朱艳芳(2004). 试管地黄的不定
根膨大过程中 4种内源激素的消长. 作物学报, 30 (10): 1056~
1059
Marschner H, Sattelmacher B, Bangerth F (1984). Growth rate of
potato tubers and endogenous contents of indolylacetic acid
and abscisic acid. Physiol Plant, 60: 16~20
Naktani M, Komeichi M (1991). Changes in the endogenous
level of zeatin riboside, abscisic acid and indole acetic acid
during formation and thickening of tuberous root in sweet
potato. Jpn J Crop Sci, 60: 91~100
Ravnikar M, Žel J, Plaper I, Špacapan A (1993). Jasmonic acid
stimulates shoot and bulb formation of garlic in vitro. J Plant
Growth Regul, 12: 7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