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Study on the diversity of vascular plants of mountains in southern Anhui

皖南山区维管植物多样性研究



全 文 :第 24 卷 第 3 期             植   物   研   究 2004 年 7 月
Vol.24 No.3            BULLETIN OF BOTANICAL RESEARCH July  2004
基金项目:安徽师范大学校青年基金(2002XQN47);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基金(2004KJ178);安徽省重要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研
究重点实验室基金;2004年安徽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科研基金(2004JG124)。
第一作者简介:陈明林(1972—),男 ,讲师 ,主要从事植物学研究与教学工作。
*通讯作者:Pinghengxu@sina.com.cn
收稿日期:2003-10-16
皖南山区维管植物多样性研究
陈明林1 , 2 张小平1 , 2* 孙影芝1
(1.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芜湖 241000)
(2.安徽省重要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重点实验室 , 芜湖 241000)
摘 要 皖南山区地形复杂 ,生境多样 ,有维管植物 2 342种 、隶属 198科 913属 。本区植被水平
地带从北到南植被组成日趋复杂 ,南方成分和蕨类植物明显增多 ,阔叶林常见 ,但均呈小块状分
布 ,常绿 、落叶阔叶混交林面积逐渐减小 ,常绿阔叶林面积随之增大 。垂直分布明显 ,从下至上依
次是农耕区 ,常绿阔叶林 ,常绿 、落叶阔叶混交林 ,落叶阔叶林 ,山地灌丛或山地草甸 ,基带以常绿
阔叶林为主 ,推测其原始植被更是如此 ,并随着纬度的升高 ,其植被类型分布的上限随之降低。科
的分布区类型以热带 —亚热带 、热带—温带分布占优势 , 其科的分布类型分别占 31.8%与
23.6%;属的分布区类型显示温带分布占 50.7%处于优势 ,热带分布占 36.6%,其中北温带和泛
热带成分各自占了 19.6%与18.6%,科属统计数据的差异性 ,以及本区草本植物含 59.0%占优势
等 ,都显示本区区系具有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双重性质 ,说明皖南山区是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
的重要地带。皖南山区古老成分众多 ,有单种科 3科 ,单种属和寡种属丰富 ,各有 65与 133属 ,分
占总属数的 7.1%与 14.6%。特有属 、种众多 ,有特有属 29个 ,占总属数的 3.5%,低于全国特有
属所占比例 7.1%,有安徽特有被子植物 25种 ,皖 、浙 、赣三省交界处特有蕨类 4种 ,被子植物 81
种。本区还蕴藏丰富的食用 、药用 、工业与观赏用等经济植物 ,但一些种特别是药用植物的种质资
源正逐渐减少 ,应加大保护力度。
关键词 皖南山区;生境;区系;利用价值
Study on the diversity of vascular plants of mountains in southern Anhui
CHEN M ing-Lin1 ,2 ZHANG Xiao-Ping 1 , 2* SUN Ying-Zhi1
(1.College of Life Science , Anhui Normal Univ ersity , Wuhu 241000)
(2.Anhui key Laboratory of Devolopment and U tiliztion o f Biology Resource ,Wuhu 241000)
Abstract There are 2 342 species of vascular plants in mountains in southern Anhui with complex landforms
and habitats , which belong to 913 genera and 198 families.The floristic compositions in horizontal zonation
become complex from North to South , and the south elements and Pteridophytes increase g radually.Broad-
leaf forest is common but in patch , the area of mixed evergreen-deciduous forest appears a gradually declining
trend toward the south , whereas the everg reen broadleaf forest does conversely.The vertical zonation of vege-
tations are obvious , and the vegetations f rom base belt to top belt are arranged in order as follow s:agricultural
areas , evergreen broadleaf forest belt , mixed evergreen-deciduous forest belt , deciduous broadleaf forest belt ,
mountain shrubbery belt or mountain meadow belt , among which the evergreen broadleaf forest belt is domi-
nant , especially during the original vegetations period.The higher the latitude is , the lower the upper limit of
the vegetation is dist ributed.The families of vascular plants of Tropical-subtropical and Tropical-temperate
distributional pat terns account for 31.8% and 23.6%, respectively , while Temperate distributional patterns
make up 50.6%, taking a predominated position , and the genera of Tropical distributional patterns make up
33.6%, among which the percentage of North hemisphere and Pan-tropical floristic elements is 19.6%and
18.6%, respectively.the discrepancy of the statistic data between families and genera and the higher propor-
tion(59.0%)of herbs etc.show that the floristic interims from Subtropical flora to Temperate subtropical
one are obvious.There are 65 monotypic genera and 133 oligotypic genera which are genetically relic , an-
cient , primitive elements.The endemicity to China is outstanding , with 29 endemic genera , 25Angiosperms
endemic to Anhui , 4 Pteridophytes and 81 Spermatophytes endemic to Anhui , Zhejiang and Jiangxi , while
the proportion of endemic genera in this area is lower than that in China , in spite of the abundant Spermato-
phytes in this area.There are such rich plant resources as for food , medicine , indust ry and ornamental in this
area , but many of w hich , such as medicinal resources , have decreased rapidly in quantity and distribution.
Some protection measures should be enhanced.
Key words mountains in southern Anhui;habitat;flora;value of ut ilization
皖南山区 ,为安徽省五个植被区之一(图 1)[ 1] 。
由于安徽省地貌条件复杂 ,气候变化多样 ,决定了本
省具有丰富植物资源。近年来 ,关于本省的区系 、植
被带的划分和一些重要的山脉如黄山 、清凉峰 、牯牛
降珍稀濒危植物与植被情况已有不少报道[ 2 ~ 14] 。
但它们或侧重于植被带的划分 ,或侧重于不同区域
的区系特点 ,或主要研究珍稀濒危植物 ,而对安徽省
最重要的植被区—皖南山区的维管植物多样性综合
研究还未见报道 。本文将分别对皖南山区的物种 、
生境 、经济植物资源多样性方面逐一探讨 ,以期为本
区的农业 、林业 、旅游业发展及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
理论指导。
1 皖南山区生境多样性
皖南山区 ,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 ,即沿平原丘陵
区以南的山地丘陵地带 ,约在北纬 29°31′~ 31°与东
经116°31′~ 119°45′之间(图 1)。其东 、南 、西三面分
别与浙江省西部和江西省北部的低山丘陵连成一
片 ,中间有明显的三条西南至东北走向的山系 ,即九
华山山系 、黄山山系和皖浙边界的天目山山系(如清
凉峰), 它们的海拔高度分别达到1 342 、1 841 、
1 787 m ,还有皖 、赣边界的六股尖达1 630 m 。在三
条平行的山系间分布许多山间盆地和谷地 ,海拔多
在200 m 左右 ,少数在 100 m 以下。如九华山与黄
山的石台 、泾县盆地 ,黄山与天目山之间祁门 、黟县 、
休宁 、屯溪 、歙县 、绩溪 、宁国等盆地[ 1 , 14] 。
本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雨量充沛 ,年降
图 1 安徽省区系分布区图
Fig.1 Map of the floral regionalization of Anhui Province
水量达1 100 ~ 2 500 mm ,有60%集中在5 ~ 8月间 ,
年平均气温为 15.5 ~ 16℃之间(黄山上部年 平均气
温为7.7℃),一月平均气温为 2.3 ~ 3.7℃(黄山上部
一月平均气温为-3.4℃),七月平均气温为27.4 ~
28.4℃(黄山上部七月平均为17.8℃),无霜期长达
230 ~ 250 d ,初霜期始于十一月中旬 ,终霜期止于三
月下旬[ 1] 。
本地区地带性土壤以红壤为主 ,呈酸性 ,较适宜
南方喜酸性土植物生长 ,如映山红(Rhododendron
simsii)、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毛花连蕊茶
(Camel lia fraterna)、地 (Melastoma dodecandrum)
等 ,其间镶嵌着少量的黄壤 , 中山上部(800 ~
1 000 m)分布一些黄棕壤 。其非地带性土壤有黄山
2853 期                陈明林等:皖南山区维管植物多样性研究
上部的山地草甸沼泽泥炭土 ,还有沿河流两岸及盆
地分布的非石灰性冲击土 ———水稻土。
2 生态系统多样性
皖南山区历史悠久 ,成陆时间早 ,地跨暖温带 、
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 ,地形复杂 ,气候地带性变化明
显 ,决定了本区丰富的植被类型。本区北部属于低
山丘陵区 ,指铜陵 、繁昌 、芜湖弯 一线以南至青阳
木镇 、泾县琴溪 、宣城周王 、广德县芦村一线以北地
区 ,最北端偶尔也有常绿阔叶林如青冈栎(Cyclobal-
anopsis glauca)、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紫楠
(Phoebe sheareri)、老鼠矢(Symplocos stellaris)、米饭
花(Vaccinium mandarinorum)、乌饭树(V.bractea-
tum)、格药柃(Eurya muricata)等可见于广德县一
带 ,但大多呈条状或块状分布 。其中部多见一些马
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和茶园 ,有时夹杂有少量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檫木(Sassafras tzu-
mu)、栎类等。向南至青阳 、铜陵 、南陵一带水热条
件优越 ,常见到一些生长良好的青冈栎 、樟树(Cin-
namomum camphora)、豹皮樟(Litsea coreana)等;本
区中部黄山 、九华山植被片是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只
是植被组成成分南北略有差异 ,其北部如在青阳 、宁
国等地以青冈栎 、苦槠为主 ,在宁国板桥自然保护区
尚存大片的保存得非常良好的甜槠(Castanopsis
eyrei)、石栎(Lithocarpus glaber)等组成的常绿阔叶
林 ,在泾县桃岭黄泥庵一带尚保存小面积的天竺桂
(Cinnamomum japonicum)林。其它常绿阔叶乔 、灌
木树种尚有紫楠 、华东楠(Machi lus leptophylla)、豹
皮樟 、乌药(Lindera aggregata)、马银花(Rhododen-
dron ovatum)、米饭花 、连蕊茶(Camellia cuspidata)、
杨桐(Cleyra japonica)、柃木(Eurya japonica)等。向
南一带如旌德一带部分地段出现以木荷(Schima
superba)为主的常绿阔叶林。伴生树种有青冈栎 、苦
槠 、紫楠 、绵槠(Li thocarpus henryi)、天竺桂等 ,它们
一直分布到绩溪 、歙县一带。本片内针叶林成分比
较多见 ,如马尾松林 、杉木林以及高海拔地区的黄山
松(Pinus hwangshanensis)林等。牯牛降以南地区 ,
包括祁门 、黄山地区 、歙县及东至等一带 ,属皖南南
部山地丘陵植被片 ,本植被片多是中亚热带特征较
为典型的地区 ,这里有着丰富的南方植物区系成分 ,
如野含笑(Michelia skinneriana)、深山含笑(M.
maudiae)、五月茶(Antidesma gracile)、天仙果(Ficus
beecheyana)、三叶赤楠(Syzygium grijsii)、乌楣栲
(Castanopsis jucunda)、罗浮栲 、钩栲(Castanopsis ti-
betana)、花榈木(Ormosia henryi)、颓瓣杜英(Elaeo-
carpus glabripetalus)、钩藤(Uncaria rhynchophylla)、
污毛粗叶木(Lasianthus hartii)、藤黄檀(Dalbergia
hancei)、绞股兰(Gynostemma pentaphyllum)及腺毛
阴行草(Siphonostegia laeta)等 。另外 ,这里的蕨类植
物成分显著增多 , 如芒萁 、里白(Diplopterygium
glaucum)、美丽复叶耳蕨(Arachniodes amoena)等。
由此可见皖南山区从北到南植被组成由简单渐趋复
杂 ,且南方成分和蕨类植物逐渐增多 ,显示向亚热带
的逐渐过渡性。并且从北向南 ,常绿阔叶林分布面
积逐渐扩大 ,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在水平地带保
存得较好 ,如以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苦槠
为主的组合见于繁昌一带 ,宣城高峰山脊下部有锥
栗(Castanea henryi)、青冈栎为主的混交林 ,分布贵
池战大的如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高山栎
(Quercus oxyphylla)占优势的群落 ,此外歙县三阳大
溪源尚有以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莽草(Illi-
cium lanceolatum)为主的组合 ,休宁五城有石栎 、乌
桕(Sapium sebi ferum)为主的组合 ,由于本区地处长
江下游冲击平原 ,除黄山周围有较高的山峰外 ,北部
地势平坦 ,寒流对北部的影响比南方大 ,因此黄山一
线以北分布的混交林面积较大。落叶阔叶林分布
广 ,东部的采石 、宁国 ,南部的歙县 、北部的贵池 、中
部的黄山地区均有所见 ,但均呈小块分布 ,地带性不
很明显。皖南山区的垂直表现为从山麓到山顶依次
出现了常绿阔叶林 ,常绿 、落叶阔叶混交林 ,落叶阔
叶林 ,山地灌从或山地草甸等 ,现以皖南山区主要山
脉六股尖 、牯牛降 、清凉峰 、黄山 、九华山为例来说明
该地植被的垂直分布(图2)[ 1 ,10 ~ 12] 。
图 2 皖南山区几个主要山脉植被垂直分布带谱
Fig.2 Ver tical zonation of vegetations of the main
mountains in Southern Anhui
286       植  物  研  究                  24 卷
结果表明 ,皖南山区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并
在牯牛降与黄山保存得最为完好 ,其代表植物有青
冈栎 、小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gracilis)、青栲(C.
myrsinaefolia)、罗浮栲(C.fabri)、苦槠 、甜槠 、石
栎 、樟树 、紫楠 、豹皮樟 、木荷等多种壳斗科 、樟科 、山
茶科植物。由图 2还可看出几座山脉的常绿阔叶林
的下限参差不齐 ,海拔 400 ~ 500 m以下尽是一些经
济林如杉 、马尾松 、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油桐
(Vernicia fordii)、油茶(Camellia oleifera)等 ,这是由
于人为破坏的结果。调查显示 ,农耕区内仍有少数
常绿阔叶林的分布 ,如具有中亚热带表征意义的木
荷林 、甜槠林在祁门 、休宁 、歙县以及皖南山区的北
缘—宁国县的北部 、宣城县的南部和泾县等地区 ,仍
有一定面积的分布。而垂直分布基部植被带被认为
可以作为植被水平分布区划的依据 ,根据黄山 、牯牛
降的常绿阔叶林的上限均可达到海拔 900 m ,六股
尖虽以常绿和落叶阔叶林外貌为主 ,其实其地带性
植被也为常绿阔叶林 ,只因为二十世纪四 、五十年代
当地农民烧山垦荒后 ,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而发展
为较好的次生植被类型。现仅在其北部和西北部的
山麓还可见到小片的甜槠林和青冈林。由此可见 ,
皖南山区的常绿阔叶林并不是局部片状的分布 ,在
原始的自然状态下 ,常绿阔叶林是普遍分布这一带
的 ,并且随着纬度的升高 ,常绿阔叶林的分布上限也
随之降低 ,如在九华山的常绿阔叶林上限为 700 m ,
而在黄山是900 m ,清凉峰 、黄山所处的纬度近乎相
同 ,但清凉峰的常绿阔叶林上限略低 ,是受东部季风
气候影响稍强的原因。另外 ,黄山松的分布也反映
了这一状况 , 如黄山松在六股尖的分布下限是
900 m ,在牯牛降 、清凉峰 、黄山分别是 750 、800 、
800 m ,而在九华山是 700 m 。图 2还显示常绿 、落
叶阔叶混交林所占比例较大 ,主要分布在 900 ~
1 200 m左右 ,它们主要有小叶青冈 、牛鼻栓(For-
tunearia sinensis)、银鹊树(Tapiscia sinensis)、化香
(Platycarya strobilacea)、君迁子(Diospyros lotus)、交
让木(Daphniphyllum macropodum)等组成 ,这是暖
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地带类型 ,反映了皖南山区区
系的暖温带亚热带特征 。落叶阔叶林虽有分布 ,如
华东椴(Tilia japonica)、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三花莓(Rubus trianthus)、四照花(Dendronbenthamia
japonica)、灯台树(Cornus contraversa)、毛 山樱
(Cerasus serrulata)等 ,其中茅栗(Castanea seguinii)
由于长期遭到滥伐多呈灌木状 ,只有黄山北海一带
还存有少量直径超过十几厘米的乔木 ,多与短柄
(Quercus glanduli fera var.brevipetiolata)、槲栎(Q.
aliena)、化香 、四照花等混生 ,但只是作为垂直带谱
的一个组成部分 ,地带性不很明显。最顶端是山地
灌丛或山地草甸 , 主要有绿叶胡枝子(Lespedeza
buergeri)、黄山栎(Quercus stewardii)、黄山杜鹃
(Rhododendron maculiferum)、箬 竹(Indocalamus
longiauri tus)、伞八仙(Hydrangea umbellata)、南方六
道木(Abelia dielsii)、水马桑(Weigela japonica)、小叶
黄杨(Buxus sinica var.parvi folia)为主的灌木丛 ,并
且在海拔 1 600 m以上绩溪县与歙县交界处的小叶
黄杨灌丛 ,其平均胸径为 4.5 cm ,最大为 7 cm。均
高2.5 m ,最高达4 m ,如此之大的小叶黄杨所形成
的矮林状群落在其他地区也极为少见。还有一枝黄
花(Solidago decurrens)、 吾(Ligularia sibirica)、大
蓟(Cirsium japonica)、蝙蝠草(Cacalia rubescens)等。
在黄山 1 650 ~ 1 750 m的坡地 ,形成大片的山顶草
地 ,为禾草类占优势的群落 ,如野古草(Arundinella
anomala)、鹅观草(Roegneria kamoji)、显子草(Phac-
mosperma globosa )、拟麦氏草(Moliniopsis intermedi-
a)、其中夹杂有苔草(Carex spp.)、藜芦(Veratrum
sp.)、剪秋罗(Lychnis coronata)、地榆(Sanguisorba
of ficinalis)、高山露珠草(Circaea alpina)及伞形科和
菊科的一些植物 ,在黄山西海还有一块华东地区最
大 ,也是黄山唯一仅存的高位藓沼泽 ,主要有一些
草(Scirpus spp.)、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i)、林
荫千里光(Senecio nemorensis)、风轮菜(Clinopodium
chinensis)、苔草和一些禾草构成。
表 1 皖南山区维管植物多样性一览表
Table 1 The vascular plant diversity of mountains in Southern Anhui
分类群 Taxa
科数
Number of
families
属数
Number of
genera
单种属数
Number of
m onotypic genera
寡种属数
Number of
oligotypic genera
种数
Number of
species
种下单位数
Unit s of
subspecies
蕨类 Pteridophytes 41 87 3 12 226 17
裸子植物 Gymnosperms 6 13 2 2 16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151 813 49 104 2 200 192
合计 Total 198 913 54 118 2 342 209
2873 期                陈明林等:皖南山区维管植物多样性研究
3 维管植物多样性
3.1 维管植物种类组成
自 1999年以来 ,本人经数十次分赴黄山 、牯牛
降 、清凉峰等地进行实习 、考察 、调研等活动 ,采集
和鉴定了大量标本 ,现藏于安徽师范大学生物多样
性中心植物标本馆。并通过查阅《安徽植物志》等
相关资料得知 ,皖南山区有维管植物2 342种(包括
亚种和变种)(蕨类按秦仁昌系统 ,裸子植物按郑万
均系统 ,被子植物按恩格勒系统),隶属 198科 , 913
属 ,反映本区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表 1)。
据统计 ,本区有被子植物 826属 、2 200种 ,属 、
种数列前 10位的优势科(其种数多于 40 种)分别
为(属/种):禾本科 82/170 、菊科 55/134 、莎草科
17/129 、蔷薇科 31/97 、豆科 38/36 、唇形科 30/84 、
百合科 25/26 、蓼科 4/45 、玄参科 19/44 、毛茛科
12/41。优势科属种数占全部属 、种的34.3%和
37.8%。其种数多于 20 种的为中等科 ,它们分别
是:伞形科 24/37 、茜草科 7/35 、忍冬科 7/33 、兰科
21/32 、壳斗科 6/31 、虎耳草科 15/29 、十字花科 14/
29 、樟科 7/27 、石竹科 13/25 、山茶科 8/25 、葡萄科
5/25 、报春花科 4/25 、荨麻科 9/24 、大戟科 8/24 、卫
矛科 5/23 、鼠李科 8/22。种数较多的还有:榆科 7/
20 、五加科 6/20 、槭树科 1/19 、冬青科 1/19 、堇菜科
1/19。禾本科 、菊科 、莎草科的种数虽多 ,都超过
100多种 ,但它们都是世界性分布科。而山矾科 、壳
斗科 、杨柳科 、桦木科 、葡萄科 、冬青科 、山茶科 、木
兰科的种数虽然不多 ,但它们的属数占各科世界属
数的比例都比较大 ,分别为 100%、100%、83.3%、
66.7%、41.7%、33.3%、27.6%。显然这些科比较
适宜于本地生长 ,而山矾科 、木兰科 、山茶科 、壳斗
科属热带和亚热带分布 ,葡萄科和冬青科属热带和
图 3 皖南山区维管植物生活型谱
F ig.3 Spectrum of the life forms of vascular plants on the
mountains in Southern Anhui
表 2 皖南山区种子植物植物区系科的分布区类型
Table 2  The areal- ty pes of the families of seed
plants in Southern Anhui
分布区类型
Areal-types
科数 Number
of families
占该区总科数(%)
Percentage in total families
世界分布 Cosmopolitan 26 —
热带至温带分布
Tropical-t emperate 37 23.6
热带分布 Tropical 8 5.1
热带至亚热带分布
Tropical-subt ropical 50 31.8
亚热带分布 Subt ropical 14 8.9
亚热带至温带分布
Subt ropical-t emperate 9 5.7
温带分布 Temperate 13 8.3
合计 Total 157
表 3 皖南山区种子植物区系属的分布区类型
Table 3 The areal-types of the genera of seed
plants in Southern Anhui
分布区类型
Areal-types
属数
Number
of genera
占该区总属数(%)
Percentage in
total genera
世界分布 Cosmopolitan 75 —
泛热带分布 Pan-Trop. 154 18.6
热带美洲 、热带亚洲间断分布
Trop.Asia &Trop.Amer.disjuncted 10 1.2
旧世界热带分布 Old-World T rop. 37 4.5
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
Trop.Asia &T rop.Australasi s 30 3.6
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 Trop.
Asia &Trop.Africa 21 2.5
热带亚洲分布 T rop.Asia 51 6.2
北温带分布 N.t emperate 162 19.6
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
E.Asia &N.Amer.disjuncted 75 9.1
旧世界温带分布
Old-World temperate 61 7.4
温带亚洲分布 Tem perate Asia 11 1.3
地中海 、西亚至中亚分布
Mediterranean;W.Asia to C.Asia 3 0.4
中亚分布 Central Asia 2 0.2
东亚分布 E.Asia 125 12.7
中国特有 China endemics 29 3.5
合计 Total 826
温带分布 ,桦木科 、杨柳科属温带分布[ 15〗,反映本
地从温带到亚热带的过渡性。
根据生活型系统原则 ,将本区的 2 342种维管
植物绘制成生活型谱(图 3),结果表明本区草本植
物占大多数 ,尤其是多年生草本植物 ,占 48.7%,反
映本区由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的双重性质。
3.2 地理成分分析
根据皖南山区维管植物科的地理分布(表 2),
288       植  物  研  究                  24 卷
可以看出 ,本区以热带—亚热带科为主 ,热带—温
带科次之 ,分别占了 31.8%与 23.6%。根据吴征
镒教授的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系统[ 16] ,
将皖南山区 826属种子植物归为 15个分布区类型
(表 3),表 3显示皖南山区植物区系与世界各地有
广泛联系 ,温带分布占 50.7%,热带分布占36.6%,
其中北温带分布 162属 ,占总属的 19.6%,而泛热
带分布有 154属 ,占 18.6%。显然 ,科属的统计略
有差异 ,因为热带亚热带分布的科数虽占较大的比
例 ,但一些科的代表属却很少 ,如藤黄科有 40 属 ,
广泛分布于世界热带 ,仅金丝桃属(Hypericum)与
红花金丝桃属(Triadenum)分布于温带地区 ,而在
皖南地区仅分布后两属。分布于热带 、亚热带地区
的铁青树科有 25 属 ,而在皖南地区只有青皮木属
(Schoepf ia)1属 ,因此 ,在反映区系特征上以属作
为分析单位更有代表性 ,说明该区系温带成分占优
势 ,其温带代表植物有马尾松 、红豆杉(Taxus chi-
nensis)、桦木(Betula lumini fera)、鹅耳枥(Carpi-
nus turczaninowii)、榆(Ulmus pumila)、胡桃
(Juglans regia)、胡颓子(Elaeagnus pungens)、野古
草 、羊茅(Festuca ov ina)、白头翁(Pulsat il la chi-
nensis)、唐松草(Thalictrum aquilegi folium)等。
并有较大比例的热带成分 , 其代表植物有粟米草
(Mollugo pentaphyl la)、秋海棠(Begonia evan-
siana)、算盘子(Glochidion puberum)、青皮木
(Schoepf ia jasm inodora)、木防己(Cocculus orbicu-
latus)、紫金牛(Ardisia japonica)、野茉莉(Styrax
japonica)、山矾(Symplocos sumuntia)、树参(Den-
dropanax dentiger)、黄檀(Dalbergia hupeana)等。
这与沈显生等认为的安徽种子植物区系上属于温
带性质的观点基本一致[ 3] ,但南方区系成分明显较
多 ,前文已有论述 ,典型的南方成分少 ,如清风藤
(Sabia japonica)、广东蛇葡萄(Ampelopsis can-
toniensis)、香花崖豆藤(Mil lett ia dielsiana)、流苏
子(Thysanospermum di f fusum)等 , 还有南酸枣
(Choerospondias axi llaris)、薯 豆 (Elaeocarpus
japonicus)具板根现象 ,部分反映了亚热带向暖温
带过渡的双重性质 ,说明皖南山区是亚热带向暖温
带过渡的重要地带。
3.3古老 、特有成分分析
皖南山区古老成分复杂 ,特有成分众多 。较原
始的被子植物如多心皮的木兰科 , 荑花序类的壳
斗科 、胡桃科 、桑科 、桦木科 、杨梅科 、杨柳科及榆科
等 ,在皖南山区都很常见 , 其中木兰科的鹅掌楸
(Liriodendron chinensis),为古老的孓遗植物 ,地史
资料显示 ,日本 、格陵兰 、意大利 、法国在白垩纪均
有鹅掌楸化石分布。到新生代第三纪 ,广布北半球
温带地区。现残存 2 种 ,间断分布于东亚和北美 ,
黄山 、清凉峰 、牯牛降 、六股尖等山都有零星分布 。
还有较原始的银鹊树科 、连香树科 、领春木科也有
分布。单种科和单种属的古老性和新生性 ,是研究
植物区系起源的重要资料 。单种科 、属的出现在一
定程度上反应植物区系的古老程度和演化过程中
的孤立性 。皖南山区单型科仅有杜仲科 、大血藤
科 、透骨草科 3科 ,但单种属丰富 ,共 65属 ,如银鹊
树(Tapiscia)、刺榆(Hemiptelea)、青钱柳(Cyclo-
carya)、糙叶树(Aphananthe)、青檀(Pterocelt is)、大
血藤(Sargentodoxa)、香果树(Emmenopterys)、刺
楸(Hemiptelea)、南酸枣(Choerospondias)等 60属 ,
其中黄山梅属(Kirengeshoma)是黄山梅亚科的唯
一代表种 ,也是中国 、日本间断分布的典型种类 ,显
示与日本植物区系的联系 。寡种属更多 , 有 133
属 ,如南天竺属(Nandina)、山桐子属(Idesia)、檫
木属(Sassafras)、化香属(Platycarya)等原始而古
老残遗的属 ,如三白草属(Saururus)是三白草科最
原始的代表 ,在渐新世后期开始至第四纪初的喜马
拉雅运动时改变了东亚的地貌和大气环流 ,三白草
属在东部和南部找到了最适环境 ,一直很少变化 ,
至今保留两种 ,即三白草(S .chinensis)和北美三
白草(S .cernuus),分别分布于东亚和北美 ,成为
东亚—北美的间断分布类型[ 17] 。还有一些第三纪
就已存在至今仍占重要地位的双子叶植物古老成
分 , 如八角枫(A langium chinensis)、华东润楠
(Machi lus leptopphy lla)、山胡椒(Lindera glau-
ca)、胡枝子(Lespedera spp .)、菝葜(Smilax chi-
na)、柃木(Eurya japonica)、白栎(Quercus fabri)
等 。单子叶植物中原始泽泻目的矮慈姑(Sargit-
taria pygmaea)也是原始的古老成分 。裸子植物古
老成分有三尖杉(Cephalotaxus fortunei)、南方红
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香榧(Taxus
grandis)以及我国特有的第三纪残遗植物“金钱松”
(Pseudolarix amabil is), 它在皖南休宁 、祁门 、黟
县 、泾县 、黄山地区 、广德均有成片生长 ,在九华山
还有大树数百株 ,反映本地第四冰期时曾是第三纪
区系的避难所之一[ 18] 。蕨类植物中有许多是中生
代甚至更古老的残遗种 , 如松叶蕨(Psilotum
nudum)、卷柏(Selaginella spp.)、石松(Lycopodi-
um spp.)、阴地蕨(Botrychium spp.)等可能是古生
2893 期                陈明林等:皖南山区维管植物多样性研究
代的残遗 。紫萁(Osmunda spp.)、芒萁 、里白 、膜
蕨(Hymenophllum spp.)可能是中生代前期的产
物。海金沙(Lygodium spp.)、乌毛蕨(B lechnum
orientale)肯定在侏罗纪时就已经存在了 ,其它的如
木贼(Equisetum spp.)及水龙骨科 ,还有别的薄囊
蕨类至少可以上溯到中生代末期。
特有科属最能反映一个地区的植物区系的特
殊性。而许多特有科属往往表现为孑遗状态 ,表现
了当地植物区系的古老性。一般说来 ,热带与亚热
带地区比温带有更高的特有现象[ 19〗。本区种子特
有属虽然众多 ,如金钱松属(Pseudolarix)、八角莲
属(Dysosma)、牛鼻栓属(Fortunearia)、七子花属
(Heptacodium)、血水草属(Eomecon)、短穗竹属
(Brachystachyum)等共 29个 ,但由于种子植物特
别丰富 ,只占总属数的 3.5%,低于全国种子特有属
所占比例 7.1%[ 20] 。皖南山区特有蕨类有 4种 ,它
们是:黄山石杉(Huperzia hwangshanensis)、黄山
膜蕨(Hymenopnyllum wangshanensis)、皖南鳞盖
蕨(Microlepia modesta)、边生鳞毛蕨(Dryopteris
tasiroi)。在皖 、浙 、赣三省交界处也有特有蕨类 4
种 ,即:九龙铁角蕨(Asplenium jiulungense)、假红
盖鳞毛蕨(Dryopteris psedo-erythrosora)、折鳞耳蕨
(Polystichum retrose-paleaceum )、 三 尖 石 韦
(Pyrrosia tricuspsis)。真正特产皖南山区的裸子植
物没有 , 特产被子植物达 25 种之多 , 如黄山椴
(Ti lia oblongifolia)、黄山 菊 (Chrysanthemum
hwangshanensis)、黄山柃(Eurya hwangshanensis)、
白背叶腊瓣花(Cory lopsis hypoglauca)、祁门薹草
(Carex qimenensis)、祁门黄芩(Scutellaria chime-
nensis)、休宁小花苣苔(Chiri topsis xiuningensis)
等 ,还有特产皖 、浙 、赣三省交界处的 81 种。随着
区系植物的不断被发掘 ,特有种还会增加 ,当然 ,一
些过去认为的特有种 ,由于在其它的地方不断被发
现 ,也不是特有的了 ,如永瓣藤(Monimopetalum
chinensis)曾被认为是“祁门特有种”或“安徽特有
种” ,现分别在江西 、湖北被发现[ 2 ,8] 。
4 经济植物多样性
当今 ,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 ,生物多样性是
人类繁衍生存的重要保证 ,由于种质资源直接涉及
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食物 、衣着 、卫生 、工业原料
及畜禽饲料 ,所以种质资源研究引起了全世界的重
视。由于皖南地区有复杂的地形地貌 ,具备各种各
样的生境 ,蕴育了丰富的维管植物 ,形成了一个庞
大的绿色基因库 ,是生物长期进化积累而来的宝贵
财富 ,同时也是生物进化的物质基础 。
本区的农作物种类有水稻(Oryza sat iva)、小
麦(Triticum aestivum)、玉米(Zea mays)、大豆
(Glycine max)、山芋(Ipomoea batatas)等。经济作
物有油菜(Brassisa campestris)、花生(Arachis hy-
pogaea)、芝麻(sesamum indicum)、棉花(Gossypi-
um hirsutum)、烟草(Nicot iana tabacum)、苎麻
(Boehmeria nivea)等。
淀粉 、糖料 、油料植物常见。如蕨(Pteridium
aquiolinum)、菝葜 、薜荔(Ficus pum ila)、葛藤
(Pueraria lobata)(块根)和壳斗科的种子都是良好
的淀粉植物 。白茅(Imperate cy lindrica)、金樱子
(Rosa laevigata)、野山楂(Crataegus cuneata)、乌
饭树(Vaccinium bracteatum)等中可提取糖和用来
制酒。
纤维 、纸料植物丰富。构树(Broussonet ia pa-
pyri fera)、小构树(B .kazinoki)、葛藤 、紫藤(Wis-
teria sinensis)、黄荆 (Vitex negundo)、山油麻
(Trema cannabina var.dielsiana)、野桐(Mallotus
japonicus var.f loccosus)、大血藤 、糙叶树 、瑞香属
(Daphne)、苎麻属(Boehmeria)等韧皮纤维发达 ,
可供纤维 、造纸等用。另外 ,一些毛竹类的嫩竹 、芒
(Miscanthus sinensis)、斑茅(Saccharum arundi-
naceum)等也是很好的造纸原料 ,盛产皖南的青檀
枝干的韧皮纤维为制作著名的宣纸原料 。
药用植物 200余种 ,蕨类有石松(Lycopodium
japonicum)、江南卷柏(Selaginella moel lendorf-
f ii)、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等。裸子植物
有三尖杉 、粗榧(Cephalotaxus sinensis)、香榧(Tor-
reya grandis)等。被子植物最多 , 其中以丹皮
(Paeonia suf fruticos)、菊花(Dendranthema mori-
fol ium)、木瓜 (Chaenomeles sinensis)、明党 参
(Changium smyrnioides)、短萼黄连(Copt is chinen-
sis)、山茱萸比较有名 ,但由于采挖严重 ,导致这些
名贵药材的种质资源已急剧减少 ,如短萼黄连原分
布于中国东南地区 ,在青阳 、绩溪 、歙县 、黄山地区
本成片分布 ,由于长期遭受药农采挖 ,现已变得极
为稀少 ,如在黄山刘门亭 、西海门 、清凉峰所见的尽
是少数株高不超过 3 厘米的幼苗。邱英雄等[ 21]通
过核型研究对明党参的遗传多样性作了报道 ,结果
表明明党参居群内的杂合度严重不足 ,这可能是由
于小生境的分化授粉行为或一定程度的近交或自
交造成的。
本区的观赏资源丰富 , 主要有杜鹃花属
(Rhododendron)、溲疏属(Deutzia)、绣球属(Hy-
drangea)的多种植物 , 还有云锦杜鹃(R .for-
290       植  物  研  究                  24 卷
tuner)、马银花 、映山红 、四照花 、大白纸扇(Mus-
saenda esquiroli i)、蝴蝶荚 (Viburnum plica-
tum)、水马桑等 160余种 ,其中最为名贵的要数天
女花(Magnolia siebodi i),不仅花大而美 ,而且芬芳
异常。极具开发前景的还有安徽羽叶报春(Prim-
ula merri lliana)、黄山杜鹃(Rhodo dendron mac-
uli ferum)、黄山木兰(Mognolia cylindrica)等几十
种 ,如安徽羽叶报春具备花朵数量多 、花期长 、气味
好以及羽状叶等特点 ,娇小别致 ,极适宜作为案头
盆景或点缀假山之上 。作者通过 RAPD分析得知 ,
安徽羽叶报春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达71.6%[ 22] ,但
此花适宜生长于典型的阴暗 、潮湿并生有苔藓的生
境 ,由于所在地人为垦荒 、践踏 、旅游等原因 ,现分
布于黄山桃花峰 、剪刀峰 、歙县的桃岭以及石台境
内的分布面积都不足 30 m2[ 23] 。
5 结论
综上所述 ,皖南山区维管植物生物多样性特征
总结如下:
5.1 皖南山区地形复杂 ,生境多样 ,有维管植物
2 342种 ,隶属 198 科 , 913属 。本区植物科的分布
以热带至亚热带成分为主 ,热带至温带成分次之 ,
分别占了 31.8%与 23.6%,属的分布区类型表明
温带分布占 50.7%,热带分布占36.6%,其中北温
带分布 162属 ,占总属的 19.6%,而泛热带分布有
154属 ,占 18.6%。显然 ,该区系温带成分占优势 ,
并有较大比例的泛热带成分 ,科属的统计略有差异
以及草本植物共占总种数的 59.0%等 ,都反映了该
区系具有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双重性质 。区系古
老 、原始成分众多 ,特有现象明显 ,具特有属 29个 ,
安徽特有被子植物 25种 ,特产皖 、浙 、赣三省交界
处的特有蕨类植物 4种 ,被子植物 81种 。
5.2 皖南山区植被类型多样 ,水平地带从南到北
植被成分日趋复杂 ,南方成分和蕨类显著增多 ,常
绿 、落叶阔叶混交林面积逐渐变大 ,常绿阔叶林面
积逐渐缩小 ,阔叶林虽常见 ,但多呈小块状。从下
至上依次是常绿阔叶林 ,常绿 、落叶阔叶混交林 ,落
叶阔叶林 ,山地灌丛与山地草甸 。基带以常绿阔叶
林为主 ,其原始植被更是如此 ,但基带破坏严重 ,海
拔 500 m 以下主要为农耕区 。常绿 、落叶阔叶混交
林所占比例较重 。阔叶林地带性不十分显著 。
5.3 本区是巨大的绿色基因库 ,具有丰富的经济
植物资源可供食用 、药用 、工业与观赏用 ,但一些种
质资源 ,特别是药用资源消退明显 ,应大力加强保
护措施。
参 考 文 献
1.《安徽植被》协作组编.安徽植被.合肥:安徽科学出版社 ,
1981
2.吴诚和.安徽植物区系的探讨.植物学报 , 1982 , 24(5):
468~ 476
3.沈显生 , 张小平.安徽种子植物多样性研究.植物研究 ,
1997 , 17(4):413~ 420
4.郝日明.华东植物区系成分与日本植物间的联系.云南
植物研究 , 1996 , 18(3):269 ~ 276
5.沈显生.安徽大别山天堂寨山区植物区系的研究.植物
学报 , 1986 , 28(6):657 ~ 663
6.陈涛.皖南山地种子植物区系分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92 , 15(1):80~ 86
7.张光富.植物区系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兼与
孙叶根先生商榷.植物研究 , 2001 , 21(1):31~ 33
8.沈显生.从地带性植物群落生活型谱讨论安徽植物界的
划分.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 , 23(3):102 ~
107
9.《牯牛降科学考察集》编委会.牯牛降科学考察集.北京:
中国展望出版社 , 1990
10.黄成林.安徽省清凉峰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的研究.武
汉植物学研究 , 1993 , 11(2):155 ~ 162
11.钱宏 ,汪思龙.安徽省绩溪县清凉峰自然保护区主要森
林植被类型及其分布.生态学杂志 , 1988 , 7(2):32 ~ 36
12.孙叶根.安徽珍稀濒危植物探讨.植物研究 , 2000 , 20
(1):20 ~ 26
13.张光富.安徽珍稀濒危植物及其保护.安徽师范大学学
报(自然科学版), 2000 , 23(1):36~ 39
14.《安徽植物志》协作组编.安徽植物志(1 ~ 5 卷).合肥: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15.王荷生.植物区系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92.1 ~ 176
16.吴征镒.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云南植物研究 ,
1991;1993 , 增刊Ⅳ:1 ~ 139;141 ~ 178
17.梁汉兴.论三白草科的系统演化和地理分布.见:路安民
编.种子植物科属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18.刘 勋.华东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的研究.云南植物研究 ,
1995 ,增刊 Ⅶ :93 ~ 110
19.Hong Qian , Rober t E Ricklefs.A comparison of the taxo-
nomic richness of vascular plants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 tes.The American Naturalist , 1999 , 154(2):160~ 181
20.应俊生 , 张志松.中国植物区系的特有现象—特有属的
研究.植物分类学报 , 1984 , 22(4):259 ~ 268
21.邱英雄 , 黄爱军 , 傅承新.明党参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植
物分类学报 , 2000 , 38(2):111 ~ 120
22.张小平 ,陈明林.安徽羽叶报春与毛茛叶报春的遗传多
样性研究与新资源评估.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 2003 , 17
(3):1~ 5
23.陈明林 ,张小平 , 孟凡庭.皖南齐葩—安徽羽叶报春.植
物杂志 , 2001 , 168(2):6~ 7
2913 期                陈明林等:皖南山区维管植物多样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