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GAMETOPHYTES OF FERNS FROM NORTH- EASTERN CHINA X. WOODISIACEAE

东北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的研究X.岩蕨科



全 文 :植   物   研   究
BULLETIN OF BOTANICAL RESEARCH
第 18 卷 第 4 期 1998 年 10 月
Vol.18 No.4 Oct.,  1998
东北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的研究 X.岩蕨科
包文美1 林孝辉1 王全喜1 敖志文2
(1.哈尔滨师范大学生物系 ,哈尔滨 150080) (2.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 , 哈尔滨 150040))
摘 要 在室内培养条件下 ,详尽地比较观察了我国东北产的岩蕨科 2属 4种的配
子体发育过程 ,了解该科在配子体发育上的特征 ,来说明建立岩蕨科的合理性和种
属间的区别。
关键词 蕨类配子体;岩蕨科;中国东北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GAMETOPHYTESOF FERNS FROM NORTH-
EASTERN CHINA X.WOODISIACEAE
Bao Wen-mei1 Lin Xiao-hui1 Wang Quan-xi1 Aur Zhi-wen2
(1.Biology Department of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 Harbin 150080))
(2.Depar tment of Forestry , North-eastern Forestry univ ersity , Harbin 150040)
Abstract The whole processes of the gametophytes development of 4 species belong-
ing to 2 genera in Woodsiaceae f rom northeastern China w ere cultured and compara-
tively studied.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 ametophytes are recognized , the found of a
family is reasonable.And there are also distinctive differences among the genera and
species in the family.
The spo res germination are of the Vit taria-type (Nayar & Kaur 1971).The
germ filaments are 5-9 cells long , uniserate , acute or atteunate and terminated into
hai rs.A apical meristemic cell is fo rmed laterally behind the hair from the filament and
divides obliquely.The pro thallial development are of the Aspidium -ty pe (Nayar &
Kaur 1971).The prothalli are hairy and cordata.
In Protow oodsia germ filament is 5 cells long , acute.The hairs w ith persistent
国家和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陈立群同学参加部分工作
 收稿日期:1997-11-27
ex tracellular secretions occur marginally on the prothallus.Antheridium is cylindrical
globose.And in Woodsia germ filaments 7-9 cells long , at tenuate.Ex tracellualr se-
cretions of the hair deciduous.Antheridium globose to long g lobose.
Filament 7 cells long , hair club-shaped , marginal hai rs on the top of the lobe in
Woodsia subcordata.Filament 8 cells long , hair long club-shaped , marg inal hairs dis-
tributed regularly in W.intermedia.Filament 9 cells long , hair short club-shaped ,
marginal hairs dist ributed profusely and irregularly in W.poly stichoides.
As mention above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 specially the germ filament acute o r at-
tenuate are apparent clear , Separating it f rom Dryopteridaceae , Polypodiaceae , Athy ri-
aceae etc.is also support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gametophy tes.
Key words Gametophy te of fern;Woodisiaceae;Northeastern China
岩蕨类曾先后分别隶属于水龙骨科 、叉蕨科 、鳞毛蕨科和蹄盖蕨科 ,但它们的孢子体上
特有的形态特征 ,尤其是其囊群盖为杯形到蝶形 ,不宜归入于上述各科内。秦仁昌(1940)建
立了岩蕨科 ,当时包括 2个属 ,后来(1978)扩展为 3个展 , 1991年吴兆洪 、秦仁昌将本科分
为 4属。本文以东北产的岩蕨科为材料 ,了解它们在配子体发育上的特征 ,说明建立岩蕨科
的合理性和种属间的区别 。东北产的岩蕨科按秦仁昌系统包括 2 个属 ,即膀胱蕨属和岩蕨
属 ,本文研究的种类有膀胱蕨属的膀胱蕨和岩蕨属的心岩蕨 、中岩蕨及耳羽岩蕨 。
1.材料和方法
本文以我国东北产岩蕨科 4种孢子为培养材料 ,材料来源见表 1 ,凭证标本现存哈尔滨
师范大学水生生物研究室 。野外采集具孢子的叶片 ,自植物体上采下放入信封中 ,待孢子囊
自然干燥开裂 ,孢子散落于信封中后 ,取出接种或将其置于 4℃冰箱中保存备用。
表 1 孢子采集地点
Table 1  The spore collection site
编 号
No.
种  名
Species
采集地点
Site
采集日期
Date
1
膀胱蕨
Protowoodsia manchuriensi s
黑龙江省尚志县帽儿山 1991.8.7
2
心岩蕨
Woodisia subcordata
吉林省长白山天池 1991.8.10
3
中岩蕨
W .intermedia 黑龙江省伊春市带岭 1992.8.2
4
耳羽岩蕨
W .polyst ichoides 黑龙江省伊春市带岭 1992.8.4
取孢子置于 5ml的离心管内 ,用无菌水离心洗涤 2-3 次 ,每次 15-20分钟 ,最后使孢
子全部沉淀。用 5%的安替福民消毒 5-7分钟 ,再加无菌水离心洗涤 2-3次 ,每次 3-5
分钟。最后用无菌水制成悬浊液 ,均匀接种在 1.5%的改良 Knop 琼脂培养基上。培养基
408 植  物  研  究               18 卷
和培养容器均经常规灭菌处理 。重复培养 10-15次 ,每次 3-9份 ,培养过程中始终保持一
定的湿度 。接种后先置黑暗处保存 24小时 ,以促其同步萌发 ,然后置于装有日光灯的培养
架上 ,每天光照 、黑暗各 12小时 ,光强 1900-2000Lux 。黑暗温度 12-20℃,光下温度 20-
25℃。依各发育阶段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记录并照相 。孢子萌发时间是 10-15 次重复培养
的平均值 ,精子器官是 20个材料的平均值。
2.结 果
膀胱蕨属(Protowoodsia Ching)
膀胱蕨(Protowoodsia manchuriensis(Hook.)Ching)
孢子及孢子萌发 孢子为黄褐色 ,孢子大小(53-68.7)60.85×51(42-60)μ。接种 7
-12天孢子萌发 ,从孢子壁的单裂缝处伸出初生假根 ,假根内叶绿体含量少 ,孢子萌发为书
带蕨型(Nayar &Kaur 1971),孢子壁逐渐脱落 。
丝状体 原叶体原始细胞横裂为 2 ,再经前端细胞分裂 ,形成 5个细胞长的单列丝状
体 ,丝状体急尖(图版 I ,1),最前端的细胞发育成毛状体 ,内含有少量的叶绿体 ,与毛状体相
连的那个细胞进行斜向分裂 ,在分裂面的下方产生 1个顶端细胞(图版 I , 2),顶端细胞进行
斜向分裂可在其两侧产生细胞 ,进入片状体阶段 ,形状向一侧歪斜 ,呈不对称形(图版 I ,3)。
片状体 在第 1条毛状体对侧 ,产生第2条毛状体(图版 I , 4)。由于两侧细胞横裂而增
多 ,前端出现凹陷 ,并在两侧又分别产生两个毛状体(图版 I ,5)。
原叶体 原叶体的发育为三叉蕨型(Nayar &Kaur 1971),原叶体发育由不对称逐渐趋
向对称 ,同时毛状体的数量也不断增多 , 15条以上毛状体时呈心脏形 ,原叶体的分生组织细
胞4-5个(图版 I ,6),表面观为梯形 。自接种 6周以后产生颈卵器以前 ,在原叶体的背腹两
面产生毛状体 ,其形状同边缘的毛状体基本一样。原叶体边缘一层细胞 ,约 30-40μ厚 ,原
叶体倒卵状心脏形(图版 I ,7),长度大于宽度 ,一般为 5×3.5mm ,最大可达 7.5×5mm 。两
翼有褶 ,外侧边缘有波折 ,每隔 1-5个细胞产生一条毛状体(图版 I , 8),成长的毛状体覆盖
腺体分泌物宿存而明显 ,边缘细胞多为五边形 ,翼细胞为多角形 。
毛状体 在原叶体的边缘和背腹面都有产生 ,毛状体为长棒形 ,基部略宽(图版 I ,9)。
一般长为 38-80μ,直径 10-15μ。成长后 ,顶端因具腺体而稍膨大 ,分泌物明显 ,内含有少
量的叶绿体。
中脉 倒卵形 ,向表面鼓起 ,一般 3-5层细胞厚 ,约 120-180μ。中脉的背腹面都有颈
卵器 ,密生假根 。
假根 幼原叶体时期在基部的边缘产生许多假根 。成熟的原叶体在中脉的背腹两面密
生假根 ,直径 13-18μ,最长 2mm ,壁淡褐色 ,老的不含叶绿体 ,前端有球形膨大 。
性器官 自接种 10-14周以后出现 ,同岩蕨属的种类相比 ,发育较晚 ,雌雄同株或异
株。精子器发生在畸形或生长不良的原叶体表面 ,数量几十个不等 ,颈卵器产生于生长良好
的典型的心脏形原叶体生长点之下 ,并随中脉发育而下延 ,在原叶体背腹两面中脉范围内 ,
稍向后倾斜 ,数量十几个到几十个不等。精子器圆柱状圆球形(图版 I , 10),高 48μ左右 ,直
径34μ左右。精子器壁由3个细胞组成 ,基细胞同环细胞的直径近等径 ,基细胞的高度低于
环细胞的高度。基细胞为倒梯形 ,环细胞为梯形。
岩蕨属(Woodsia R.Brown)
4094 期          包文美等:东北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的研究 X.岩蕨科
心岩蕨(Woodsia subcordata Turcz.孢子及孢子萌发 孢子为褐色 ,孢子大小为(50-
69)58.2×52(48-56)μ。孢子吸涨后 ,细胞变为绿色并有较多的叶绿体 ,接种 7-10天孢子
萌发 ,从孢子壁的单裂缝处伸出初生假根 ,假根内有少量叶绿体 。孢子萌发为书带蕨型
(Nayar &Kaur 1971)。
丝状体 原叶体原始细胞横裂为 2个细胞 ,便进入丝状体阶段 ,经其前端的细胞横裂形
成 7个细胞长的单列丝状体 ,丝状体渐尖 ,最前端的细胞发育为毛状体 ,内含有大量的叶绿
体(图版 , I , 11)。当丝状体长为 7个细胞时 ,与毛状体相连的细胞之下的第二个细胞 ,先行
分裂 ,产生 2个细胞其中一个细胞为顶端细胞(图版 I ,12)。
片状体 由于丝状体的顶端细胞分裂 ,形成片状体。当片状体前端两侧各产生 1个毛
状体时 ,前端出现凹陷。产生 4个毛状体时 ,形状仍不对称(图版 I ,13)。
原叶体 原叶体的发育为三叉蕨型(Nayar &Kaur 1971),一般原叶体产生 20个以上
毛状体时 ,才呈对称的心脏形 ,分生组织 4个细胞 ,表面观为梯形(图版 I ,14)。在产生颈卵
器之前 ,原叶体的表面产生少量的毛状体 。孢子壁从原叶体时期开始脱落。原叶体边缘细
胞一层 ,厚约 35-45μ,原叶体为宽倒卵状心脏形(图版Ⅱ ,15),宽大于长 ,大小一般为 5×3.
8mm ,最大为 9×5.5mm 。两翼明显向两侧上方伸展 ,内侧叉开 ,相接或重叠 ,边缘为裂片
状 ,裂片顶端为毛状体 ,边缘细胞为长方形和五边形 ,翼细胞为多角形 。
毛状体 毛状体顶端有分泌物 ,原叶体边缘每隔 1-3个细胞产生一条毛状体 ,位于浅
裂片顶端(图版 Ⅱ ,16),背面和腹面皆有毛状体。毛状体长 40-60μ不等 ,直径 16-25μ,为
棒形 ,顶端稍膨大 ,但无腺体分泌物或不明显(图版 Ⅱ , 17),内含较多的叶绿体。
中脉 为卵形 ,向表面彭起 ,5-7层细胞 ,厚约 420-500μ,中脉表面密生假根 。
假根 成熟的原叶体在中脉的背腹两面也密生假根 ,直径10-15μ,长为 2-3mm ,壁红
褐色 ,内无叶绿体。
性器官 自接种 5-13周发生 ,雌雄异株或同株。雄原叶体小而不规则 ,在任何部位都
可以产生精子器 ,数量较多 。雌原叶体生长点的下部产生颈卵器 ,以后因中脉的发育而下
移 ,稍向后倾斜 。也有的雌原叶体生长到一定时期在中脉和边缘等处产生大量的精子器 ,便
成为雌雄同株 ,背腹两面都有颈卵器 ,数量在 20个以上 。精子器长圆球形(图版 Ⅱ ,18)高
50-60μ,直径 40-48μ,精子器壁由 3个细胞组成 ,精细胞的高度等于或矮于环细胞 ,精子
成熟时盖细胞孔裂使精子放出 。
中岩蕨(Woodsia intermedia Tagaw a)
孢子及孢子萌发 孢子为深红褐色 ,大小为(49-63)58.2×44(38-50)μ,孢子吸涨
后 ,细胞变为绿色 ,含有较多的叶绿体 ,接种 9-12天孢子萌发 ,要比心岩蕨晚萌发 2-3天 ,
从孢壁的单裂缝处伸出初生假根 ,假根内有少量叶绿体 。孢子萌发为书带蕨型(Nayar &
Kaur 1971)。
丝状体 原叶体原始细胞横裂为 2个细胞 ,进入丝状体阶段。以后经其前端的细胞横
向分裂 ,产生 8个细胞长的单列丝状体 ,丝状体渐尖 ,最前端的细胞发育为毛状体 ,内含有大
量的叶绿体(图版Ⅱ ,19)。当丝状体长 8个细胞时 ,与毛状体相连的细胞之下的第 3个细胞
产生一个顶端细胞(图版 Ⅱ ,20),并进行斜向分裂(图版 Ⅱ , 21)。
片状体 由于丝状体的顶端细胞分裂 ,形成片状体 ,前端两侧各有毛状体 ,产生 6-7个
毛状体时 ,形状仍为不对称形 ,但变化较大(图版Ⅱ ,22)。
410 植  物  研  究               18 卷
原叶体 原叶体的发育为三叉蕨型(Nayar &Kaur 1971),片状体产生 8-9 个毛状体
时 ,形状趋于对称 ,出现分生组织 ,分生组织 4-5个细胞 ,呈梯形(图版Ⅱ , 23)。在颈卵器要
出现时 ,在原叶体背腹两面出现毛状体 ,其形状与边缘的毛状体相似 。原叶体边缘细胞一层
厚约 35-45μ,原叶体为广圆状心脏形(图版Ⅱ ,24),宽大于比 ,两翼重叠 ,相接或叉开 ,一般
5.5×3.2mm ,最大 10×5mm 。边缘毛状体分布整齐 ,边缘细胞为多角形 ,翼细胞亦为多角
形。
毛状体 顶端略有腺体分泌物 ,但早落 ,内含有叶绿体 ,为长棒状(图版 Ⅱ , 26),长为 50
-100μ,直径 12-17μ,原叶体边缘每隔 0-5个细胞就产生一条毛状体(图版Ⅱ ,25),背腹
两面也产生少量的毛状体 。
中脉 卵形 ,向表面鼓起 ,为 3-5层细胞 ,厚约 100-200μ,中脉表面密生假根。
假根 初生假根含有少量叶绿体 ,以后不含叶绿体 ,直径 14-20μ,长 2-3.5mm ,前端
膨大为球形 ,壁红褐色。
性器官 自接种 7-13周出现 ,雌雄异株 ,少有雌雄同株 ,颈卵器刚产生时位于原叶体
生长点的下方 ,背腹两面中脉范围内 ,向后倾斜 ,以后位置逐渐下移。雌雄同株者精子器多
在原叶体的下部及边缘。畸形原叶体只产生精子器 ,数量大 。精子器在原叶体上一般无一
定位置 ,数量较多 ,精子器壁由 3个细胞组成 ,偶有柄细胞 ,为圆球形(图版 Ⅱ , 27),高 40-
55μ左右 ,直径 44-55μ左右 。基细胞略高于环细胞。精细胞成熟时 ,盖细胞孔裂或撕裂使
精子放出 。
耳羽岩蕨(Woodsia polystichoides Eaton)
孢子及孢子萌发 孢子为深红褐色 ,比中岩蕨的孢子颜色要深 。孢子大小为(50-64)
51×46.5(41-52)μ。接种 9-13天萌发 ,要比中岩蕨晚 1-2天。从孢子壁单裂缝处伸出
初生假根 ,假根内有少量叶绿体。孢子萌发为书带蕨型(Nayar &Kaur 1971)。
丝状体 原叶体原始细胞横裂为 2个细胞 ,形成丝状体 ,以后经其前端的细胞横向分
裂 ,产生 9个细胞长的单列丝状体 ,丝状体渐尖 ,最前端的细胞发育为毛状体(图版 Ⅲ ,28),
该毛状体为短棒状 ,比心岩蕨的还要短小 ,含有少量的叶绿体。当丝状体长 9 个细胞时 ,与
毛状体相连的细胞之下第 2个细胞先行分裂 ,产生 2 个细胞 ,其中 1个细胞为顶端细胞 ,顶
端细胞分裂产生的细胞又横裂 ,形成数个细胞(图版Ⅲ ,29)。
片状体 顶端细胞进一步分裂 ,可在两侧产生毛状体 ,此时片状体不对称 ,顶端细胞位
于一侧(图版Ⅲ ,30)。片状体 4个毛状体时逐趋对称(图版 Ⅲ ,31)。片状体 7-10个毛状体
时 ,孢子壁开始脱落 。
原叶体 原叶体的发育为三叉蕨型(Nayar &Kaur 1971),片状体产生 23-25个毛状
体时 ,分生组织细胞 4个 ,两翼明显 ,形状对称 ,分生组织细胞表面观梯形(图版 Ⅲ ,32)。颈
卵器出现以前在原叶体背腹两面产生毛状体 ,其形状与边缘的毛状体相似。原叶体边缘细
胞一层 ,厚约 40-45μ,毛状体分布稠密而不整齐。原叶体倒卵状心脏形(图版 Ⅲ , 33),长度
大于宽度 ,一般 5×3mm ,最大10×5.5mm 。内侧多相接 ,少有重叠 ,边缘有褶。边缘细胞为
长方形或多角形;翼细胞为多角形 。
毛状体 在原叶体的边缘和背腹两面均有产生 ,长 20-40μ,直径 12-14μ,为短棒形
(图版 Ⅲ ,33),顶端有腺体 ,但早落 ,内稍含叶绿体 。毛状体在原叶体边缘排列紧密 ,每隔 1
-3个细胞就产生 1个毛状体(图版Ⅲ ,34)。
4114 期          包文美等:东北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的研究 X.岩蕨科
中脉 为卵形 , 5-7层细胞 ,厚 150-180μ,向表面鼓起 ,中脉表面密生假根。
假根 直径 10-15μ,长为 2-3mm ,壁红褐色 ,老的内无叶绿体。
性器官 自接种 5-13周出现 ,雌雄异株或同株。雄原叶体形状小而不规则 ,在任何部
位都可以产生精子器 ,数量较多。雌原叶体先在生长点的下部产生颈卵器 ,以后随中脉的发
育而下移 ,有的雌株发育到一定阶段 ,在其中脉 、边缘等处都能产生大量的精子器 ,成为雌雄
同株。背腹都有颈卵器 ,向后倾斜 ,数量在 20以上 。精子器宽长圆球形(图版Ⅲ ,35),高 60
-70μ,直径 50-65μ。精子器壁由 3个细胞组成 ,基细胞的高度等于或矮于环细胞。另外
还有 10%左右的精子器在环细胞上长出一条毛状体(图版Ⅲ ,37)。精子成熟时盖细胞孔裂
使精子放出。
3.讨 论
岩蕨科的膀胱蕨属和岩蕨属在配子体发育中的共同特点是孢子萌发为丝状体时 ,丝状
体急尖或渐尖 ,最后一个顶端的细胞发育为一条毛状体。因毛状体的出现限制了它的细胞
顶端生长 ,势必由它们下方的细胞产生楔形的顶端细胞 ,在丝状体的一侧进行斜向分裂 ,形
成生长点 ,这样使片状体向一侧歪斜 ,呈不对称形 ,直至产生分生组织后逐渐变为对称形的
幼原叶体。岩蕨科丝状体产生顶端细胞的过程是三叉蕨型(Nayar &Kaur 1971),毛状体首
先在丝状体顶端出现 ,而后丝状体侧面产生顶端细胞 ,由于它的分裂将顶端的毛状体挤向另
一侧 ,马义伦(1986)对此问题的观察忽略了这个过程 ,只看到后阶段毛状体已偏向一侧 ,误
认为它是丝状体细胞纵向分裂而来 。三叉蕨型的发育 ,许多种类都或多或少具有此发育类
型 ,但是所不同的是岩蕨类的丝状体急尖或渐类 ,前端的细胞逐个变小 ,其他种类丝状体的
直径前后一致 ,细胞同样大小 。此特点尤与水龙骨科 、叉蕨科 、鳞毛蕨科和蹄盖蕨科都不相
同 ,有其独特之处 ,故将岩蕨科分立为独立的科是合理的。
Brown(1964)研究数种岩蕨科配子体的发育 ,认为它们之间不存在有意义的区别 ,但本
文认为属种之间的区别明显。膀胱蕨属的丝状体仅 5个细胞长 ,顶端急尖为毛状体 ,后期毛
状体顶端覆盖腺体分泌物 ,宿存 ,至原叶体成熟时仍很明显 ,精子器为圆柱状圆球形 ,高 48
微米 ,直径 34微米。岩蕨属的丝状体 ,就以东北产的 3个种来看 ,它们由 7-9个细胞组成 ,
顶端渐尖为毛状体 ,毛状体不具腺体分泌物或早落 ,精子器官均为长圆球形或圆球形 。
在岩蕨属的 3种中 ,除了丝状体细胞数不一 ,它们毛状体的形状和大小及原叶体的形态
都各有差别 ,心岩蕨毛状体为棒形 ,长 40-60 微米 ,直径 16-25微米;中岩蕨为长棒形 ,长
50-100微米 ,直径 12-17 微米;耳羽岩蕨为短棒形 ,长 20-40微米 ,直径 12-14 微米。
心岩蕨的原叶体为宽倒卵状心脏形 ,边缘分裂状 ,裂片顶端为毛状体;中岩蕨为广圆状心脏
形 ,边缘近全缘 ,毛状体分布整齐;耳羽岩蕨为倒卵状心脏形 ,边缘时常有褶 ,毛状体分布稠
密而不整齐。
Brown(1964)认为岩蕨科种类的孢子大小与系统与发育有关 ,进化地位低的种类孢子
较大 ,高的种类孢子较小 ,本文涉及的 4种孢子经我们测量 ,其多数孢子的大小:膀胱蕨为
60.82×51 ,心岩蕨为 58.2×52 ,中岩蕨为 56.2×44 ,耳羽岩蕨为 51×46.5 ,则此 4种岩蕨
类的进化地位以膀胱蕨为最低 ,耳羽岩蕨为最高。如以此观点来看 ,它们的丝状体细胞数 ,
则进化地位最低的数目最少 ,高的数目多 ,膀胱蕨为 5个细胞 ,心岩蕨为 6 ,中岩蕨为 7 ,耳羽
岩蕨为 8 ,此数据也反映了它们种间的区别 。
412 植  物  研  究               18 卷
参  考  文  献
1.马义伦 、王伏雄.岩蕨属植物配子体发育初报.云南植物研究 , 1986 , 8(2):133-140
2.马义伦.中国岩蕨科植物研究(二)———成熟孢子体的比较形态解剖.植物分类学报 , 1983 , 25(2):93-105
3.马义伦.中国岩蕨科植物研究(三)———系统发育和种类发生的探讨.植物分类学报 , 1987 , 25(4):299-306
4.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东北草本植物志第一卷.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58
5.包文美 、陈发生.蕨原叶体的培养和有性生殖的观察.哈尔滨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78 , 2:51-58
6.包文美 、敖志文等.东北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的研究 , V.球子蕨科.植物研究 , 1988 , 8(3):193-208
7.吴兆洪 、秦仁昌.中国蕨类植物科属志.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91
8.秦仁昌.水龙骨科的自然分类.Sunyatsenia , 1940 , 5(4):201-268
9.秦仁昌.中国蕨类植物科属的系统排列和历史来源.植物分类学报 , 1978 , 16(3):1-35;16(4):16-37
10.敖志文 、李国范.黑龙江省蕨类植物.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 1990
11.邢公侠译(Atkinson , L.R.著).配子体与科的关系.生物科学参考资料第二十二集.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87
12.Arnautova E.M.Gametophyte of some species of the Woodsia(Woodsiaceae).вотаничЕскийжурнал, 1988 , 73(2):198
-203
13.Atkinson L.R., A.G.Stokey.Comparative morphology of the gametophyte of homosporous ferns.Phytomorphology ,
1964 , 14(1):51-70
14.Brow n D.F.M.A monographic study of the fern genus Woodsia.Nava Hedwigia , 1964 , 16:1-154
15.Momose S.Prothallia of the Japanese ferns(Filicales).Tokyo:Universi ty of Tokyo Press , 1967
16.Nayar B.K., S.Kau r.Gametophytes of homosporous ferns.Bot.Rev., 1971 , 37(3):295-396
17.Stokey A.G.T he cont ribution by the gametophytes to classification of the homosporous ferns.Phytomorphology , 1951 ,
1:39-58
图  版  说  明
图版Ⅰ  1-10膀胱蕨:1.丝状体;2.丝状体出现顶端细胞;3.顶端细胞斜向分裂为片状体;4 、5.片状体向一侧歪斜;6.
幼原叶体;7.原叶体;8.原叶体边缘细胞示毛状体;9.毛状体;10.精子器;11-14.心岩蕨:11.丝状体;12.丝状体顶
端细胞出现并分裂;13.片状体;14.幼原叶体。
图版Ⅱ 15-18.心岩蕨:15.原叶体;16.原叶体边缘细胞示毛状体;17.毛状体;18.精子器;19-27.中岩蕨;19.丝
状体;20.丝状体出现顶端细胞;21.顶端细胞分裂;22.片状体;23.幼原叶体;24.原叶体;25.原叶体边缘细胞示毛状
体;26.毛状体;27.精子器。
图版Ⅲ 28-37.耳羽岩蕨:28.丝状体;29.丝状体出现顶端细胞并分裂;30 、31.片状体;32.幼原叶体;33.原叶体;
34.原叶体边缘细胞示毛状体;35.毛状体;36.精子器;37.精子器上产生毛状体。
Explanation of plates
Plate Ⅰ  1-10.Protowoodsia manchuriensi s:1.A filamen t;2.A apical meristemic cell occurs in filament;3.A apical
meristemic cell divides obliquely;4 , 5.Prothallial plate asymmet rically;6.Young prothallus;7.Adult prothallus;8.Marginal
cells of prothallus , show ing hairs;9.A hair;10.A antheridium;11-14.Woodsia subcordate;11.A filament;12.A apical
meristemic cell occurs in fi lament and divides;13.Prothallial plate;14.Young p rothallus.
PlateⅡ 15-18.Woodsia subcordate;15.Prothallus;16.Marginal cells of prothallus , show ing hairs;17.A hair;18.A
antheridium;19-27.Woodsia intermed ia;19.A filament;20.A apical meristemic cell occurs;21.A apical meristemic cell
divides obliquely;22.Prothallial plate symmerically;23.Youmg Prothallus;24.A adult prothallus;25.Marginal cells of pro-
thallus , show ing hai rs;26.A hair;27.A antheridium.
PlateⅢ 28-37.Woodsia polyst ichoides;28.A filament;29.Ameristemic cell occurs and divides;30 , 31.Prothalli al plate ,
32.Young prothallus;33.Adult prothallus;34.Marginal cells of prothallus show ing hai rs;35.A hair;36.A antheridium;
37.A hai r occurs on the antheridium.
4134 期          包文美等:东北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的研究 X.岩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