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STUDY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WILD SPECIES OF GENUS GLYSINE FROM LIAONING PROVINCE

辽宁省大豆属植物野生种的分类研究



全 文 :植 . 物 研 究
BU L L E T IN O F BO T A N ICA L R E SE A R CH
第 6卷 .
乍 0 1。 6 。
第 2 期
N
o
.
2
198弓年 4 月
A P
r i l
.
1 983
辽宁省大豆属植物野生种的分类研究
傅 沛 云 陈 佑 安

S T U D Y O N T H E C LA S S!F IC A T! O N O F W ILD S P E C IE S
O F G E NU S G LY S !N E F ROM L! AO N IN G P ROV ! N C E
F u P e i
一 y u n C h e n Y u
一 a n
摘 要
本文主要叙述 了对铁岭农科所几年来广泛调查采集和栽培的辽宁野生
`的大豆属植物的情况和标本等进行观察和研究鉴定的结果 。 发表了在 白然
界占有一定位置 、 栽培试验比较稳定的野大豆的新的变种 “ 自花野大豆”
召 l万 c in e s o ja S i e b . e t Z u e e . v a r . a l吞i f lo o P 。 Y 。 F u e t Y 。 A .
C h e n “ 和新变型 "狭叶 白花野大豆” G l军c i n e s o ja S i e b . e t Z u e e . v a r .
召 I乙i f l o : a P . Y . F u e t Y . A . C h e n f. a n夕:` s t i f o l ia P . Y . F u . e t
Y
.
A
.
C he
n 。 提出 “ 白花宽叶蔓豆 ” 的新中名 , 并对其拉丁学名正确名
称的含义— 特征范围作出修正 。 为了便于鉴别 , 记述了每个种型的拉丁一学名 、 有关异名 、 简要特征及生境 、 产地和分布 , 同时提出了辽宁省野生
大豆属植物分类检索表以利应用 。 对于其种子的变异类型的分类问题认为
是需要另行研究解决的 。
野大豆是栽培大豆的野生祖先 , 它具有抗寒 、 抗病 、 抗盐碱以及营养
成分一蛋白质含量高的优良特性 , 用在大豆的栽培育种上具有重要的经济
意义 。 铁岭农科所自1 9 7 9年以来 , 对辽宁产的野生大豆属植物进行了广泛
本文作者 工作单位 : 辽宁 , 沈阳 , 中国手l学院林业土城研究所 ( In : t又t u t e o f F o r e s t r y a n d
只“ d o l o g y , A ca d e m ia s i n声c a . S h , 。 y a n , L i a o n i n g )
一 1 1 7 一
4
深入的采集和调查 , 共采制腊叶标本及不 同性状的种子共计 8 0 余号 , 同
时迸行 了连年的栽培试验 ; 我们结合已有的标本 、 调查资料和有关的植物
分类文献 , 对铁岭农科所采集的这些标本 , 结合观察其栽培试验结果 , 按
植物分类学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和鉴定 , 得到了不少新的启示和发现 。
原来植物分类文献上 , 野生的大豆属植物只记载 了野生大豆和宽叶蔓
豆两个种 (东北地区 ) 在野大豆种下还记载一个狭叶的变 型 “ 狭 叶 野 大
豆 ” , 一共是 2 种 1 变型 。 而在铁岭农科所采集的标本中 , 我们看到了不
同叶形 、 不同花色 、 不同种子类型以及不同的植株其他变化等多种多样的
特征 , 有一些则是过去植物分类文献记载上所没有的 。 针对这些丰富的标
本 , 我们认真地搜集前人文献的有关记载进行对比研究 , 并结合观察研究
其几年栽培试验结果 , 明确地鉴定出白花野大豆 , 狭叶 白花野大豆等 2个前
人没有发表过的新的变种和变型 , 在辽宁省内一共是 2 种 2 变种 2 变型 ,
现依次记载如下 :
1
. 野大豆 (中国主要植物图说 , 豆科 ) 小落豆秧 (辽宁 )
G l y e i n e s o j a S i
e d
. e t Z u e 。 . i n A b h . A k a d . M u e n e h
.
4 (2 ) :
1 1 9
.
1 8 4 3 , 东北草本植物志 5 : 1 6 1 . 图版 7 1 . 图 1一 2— G . o s s u , i e l s i:
R e g e l e t M a a e k i n R e g e l
,
T e n t
.
F I
.
U s s u r
.
5 0
.
t a b
.
7
.
f i g
.
5一 8 . 1 8 6 1 .— G . s o j a S i e b . e t Z o e e . v a r . o , a t a S k v . , 5 0 了 f e a n -
W i l d
e t C u l t
.
E a s t
.
A s
.
6
.
f i g
.
1
.
1 9 2 7
. — G . 左s , 刀 r i e : 5 15 R e 一g e l e t M a a e k v a r . 西; e , i f o l i a K o m . e t A l i s . K e y P I . F a r E a s t .
I之e g . U S S R Z : 6 8 4 . 1 9 3 2 .
一年生草本 。 茎细弱 、 缠绕 , 多分枝 , 由于主茎纤细 , 因而主茎与分
枝的区别通常不明显 , 被褐色长毛。 羽状复叶 , 具 3 小叶 , 小叶卵状椭凰
形 、 卵形至狭卵形 , 先端锐尖至钝圆 , 有时渐尖 , 长 3 ( 2) 一 6 厘米 , 宽
1
.
5 ( 1) 一 2 . 5 (3 . 5) 厘米 。 花淡红紫色 , 长约 5 毫米 。 英果狭长圆形或
近镰刀形 , 长 17 一 23 毫米 , 密被毛 , 一般含 3 ( 1 一 4 ) 粒种子多 种子长
2
.
5一 4 毫米 , 宽 1 . 8一 2 . 5 毫米 , 百粒重 1 一 2 克 , 种皮通常黑色或有时
为黑黄相间的双色 , 少有褐 、 淡褐 、 淡绿 、 黄褐等色 , 通常有泥膜 , 稀无
泥膜 。
多生于湿草地 、 河岸 、 沼泽地或灌丛间 , 分布于辽宁各地 山 区及 湿
地 , 我国东北吉 、 黑两省及华北 、 华东 、 华中、 华南以及朝鲜 , 日本 , 苏
联都有分布。
野大豆 因生态环境 、 土质脊薄与肥沃等条件不同 , 叶形大小有 变 化 ,
一 1 1 8 一
曾有人据以分之为 v a r . 西 e l, i f o l i a K o m . e t A l i s . 与 v a r . o , a t a , S k v ,
或又有将其降为变型的 , 由于其间的中间交叉形状连续难分 , 不宜 独立 ,
故均并人于种内。
2
. 狭叶野大豆 (东北草本植物志 ) 小落豆秧 (辽宁 ) (变型 )
C l y c i n e s o j a S i
e b
. e t Z u e e
.
f
.
Ia n c e o l a t a ( S k v
.
) P
.
Y
.
F 。
e t y

A
.
C h
e n i n F I
.
P l
.
H
e r b
.
C h i n
.
B o r

O r i e 几 t . 5 : 1 6 1 ,
1 9 7 6
.— G 。 s o i a S i e b . e t Z u e e . v a r . l a o c o o l a t a S k v . S o y B e a n -
W i ld
e t C
u l t

E a s t
.
A s
.
6

1 9 2 7
. — G . 赵 5 5“ 了i e ” s f s R e g e l e t
M a a e k v a r
.
a n g u s t a K O m
.
i n K o m
. e t A l i s
.
K e y P I

F a r R
e g ,
U S S R Z
: 6 8 4

1 9 3 2
.
狭叶野大豆与野大豆的区别主要为小叶狭窄 , 披针形 、 线状披针形或
线形 。 其他特征及生境 、 分布等略同于野大豆 , 在辽宁省内各地常见有零
星分布 , 其分布量少于野大豆 , 在大连棒糙岛曾见有成片成长。 八
狭叶野大豆的小叶由披针形渐狭以至线形 , 叶形是连续交叉的 , 很难
将其中的线形叶者再区分为独立的变型 (f . If粉ar £f of l’a L . 2 . W an g ) 。
至于它和野大豆模式之间 , 虽然有时也可见到某些中间形状 , 但基本上是
可以明显区分开的 , 铁岭农科所自1 9 8。一 85 年连续 6 年 ( 6 代 ) 栽培试验 ,
观察其特征稳定 , 无其他变异 , 故作为变型是适宜的 。
3
. 白花野大豆 (新拟 ) 新变种
G Iy e 后n e s o j a S i e b . e t Z u e e . v a r 。 a lb i f l o r a P . Y . F u e t y ,
A
.
C h e
n , v a r . n o v
.
C o
r o l l
a a l b a

C e t e r u m u t i n t y P o

H a b
. : i n P r a t i s 五u m td i s
L i a o n i n g (江宁 ) : 1 . Z h a n g w u 又I a n (彰武县 ) D a l e o g x i a n g (大冷
乡) , 1 3 . A u g . 1 9 8 0 , Y 。 M . B a o (包 玉梅 ) , 、 s ( T y Pu 、 , I F P ) , 2 .
Z h a n g w u x i
a n (彰武县 ) F e n g j i a x i a n g (冯家乡 ) , 8 . A u g . 1 9 8 1 , G ,
F

W
u (吴冈梵) , 1 0 0 3 , 3 . G a i x i a n (盖 县 ) S h a g a n g 二 i a o g (沙 岗
乡 ) , i 。 A u g . 1 9 8 1 , M 。 2 . C il a o (曹敏章 ) , 5 1 1 0 , 4 . L i n g y u a n x i -
a n (凌源县 ) D a o e r d e n g x i a n g (刀尔登乡 ) , 2 . A u g 。 1 9 5 0 , D . Y -
W
a红 g (王殿云 ) 3 0 2 1。
白花野大豆与野大豆的区别为花白色 , 不为淡红紫色 , 其他特征均略
同于野大豆 。 生于湿草地。 产于辽宁省抚顺阜新、 影武 、 北镇、 凌源 、 建
昌 、 喀左 、 盖县 、 庄河 、 金县等市县 。
白花野大豆经铁岭农科所 自 1 9 8 0 至 1 9 8 5 年连续六年 (六代 ) 栽培试
一 1 1 9 一
验 , 观察其特征稳定 , 无 J专他变异 。
4
. 狭叶白花野大豆 (新拟 ) 新变型
G ly e i n e s o j a S i
e d
. e t Z o e e
. v a r . a lb i f l o r a P
.
Y
.
F u e t y
-
A
.
C h e n f
.
a n g u s t i f o l i a P
.
Y
.
F u e t Y
.
A
.
C h
e n , f
. n o v .
F o l i
o
l
a l a n e e o l a t a
, a n g u s t o l a n e e o l a t a v e l l i n e a r i a
.
C e t e r u位
u t i n T y p
o C
. s可a e S i e b . e t Z u e e . v a r . a l乃f f l o : a o P . Y . F u e t
Y
.
A
.
C h e n
H
a
b
.
i n p r a t i s il u m i d i s e t p a l u d i b u s
L i a o n i n g (辽宁 ) : 1 . Z il a n g w u x i a n (彰武县 ) F e n g j i a x i a n g (冯
·家乡) , 1 9 . A u g . 1 9 8 1 , G . F . W 。 (吴冈梵 ) , 1 0 0 3 ( T y p u s , I F P ) ,
: 2
.
i b i d
.
2 0
.
A u g
.
1 9 8 2
,
G
.
F
.
W

(吴冈梵) , 1 0 0 5 , 3 . H a i e h o n -
g x i a n (海城县 ) W e n x i a n g x i a n g (温香 乡) , · 1 5 . A u g . 1 9 5 0 , Z h a n z
a i w e n (战再文 ) 2 0 4 1。
狭叶白花野大豆与白花野大豆的区别为小叶狭窄 , 披针形 、 狭披针形
或线形 , 其他特征同 白花野大豆 。 生于湿草地和沼东地 。 产于 辽 宁 省彰
武 、 海城 、 庄河等县 。
狭叶白花野大豆经铁岭农科所 自1 9 82 至 1 9 8 5年连续四年 (四代 ) 的栽
·培试验 , 特征稳定 , 无其他变异 。
5
. 宽叶蔓豆 (东北植物检索表 )
G Iy e in e g r a c i l i , S k v
.
S o y B e a n 一 W i l d e t C u ! t E a s t
.
A S
.
8
.
1 9 2 7 : 东北草本植物志 5 : 1 6 3 . 图版 7 1 , 3 一 5 .
一年生草本 , 全株有毛 。 茎较野大豆粗壮 , 粗 2 ( 1 )一 4 毫 米 , 常
多分枝 , 主茎通常比分枝粗壮而明显 , 缠绕于他物或平卧地面 , 有时缠绕
于树上 , 长达数米或更长。 羽状复叶 , 具 3 小叶 , 小叶较大 , 卵形 、 狭卵
形或椭圆状披针形 , 长 5 一功厘米 , 宽 2 . 5 ( 2 )一 导 ( 6 ) 厘米 。 短总状
推序腋生 , 花淡红紫色 , 长约 7 毫米 。 荚果于每花序上通 常 结 2 一 6 个 ,
·长圆形或稍呈镰形 , .长 20 一 3。 ( 4 0) 毫米 , 宽 5一 7 毫米 , 被黄褐色长毛 , -
通常含 3 (1 一 4 ) 粒种子 , 种子椭圆形 , 长 5 一 6 ( 7 ) 毫米 , 宽 4一
峨 . 5 s() 毫米 , 百粒重 3 一 8 克 , 种皮褐色 、 黑色或为黑黄相间的双色 , 少
为其他颇色 , ` 通常有泥膜 , 稀无泥膜。
. . 生于田边 、 路旁、 沟边 、 宅旁的草地上或稍湿地上 , 也见有生于田间
成为田间杂草〔` 〕, 并见沿水流边沿生长的 。 产于辽宁各地 , 吉林 、 黑龙江
(日 因其也生 于 田边及田间 , . 故常 俗称之为半野生或半野生状 `
1 2 Q
两省分布也较多 , 其他省也时有生 一长。
6
. 白花宽叶英豆 (新拟 ) 变种
G ly e i n e g r a c i l i s S k
v . v a r
.
n i g r a S k v
.
5 0 了 B e a n 一W i ld e t C u -
l t
.
E a
s t
.
A s
.
8
.
1 9 2 7
, s e n e u l a t
.
o m e n d
.
P
.
Y
.
F u e t Y
.
A
,
C h e n
.— G . 夕r c c i l i s S k v . v a r . 打19 : a 一乙: u n : e a S k v . 1. e .C o r o l l a a l b a , s e m i n i b u s e o n e o l o r i b u s v e l b i e o l o r i b u s , n i g r i s ,
f u s e i s
, n i g r o 一 f u s e i s v e l a l i t e r e o l o r a n t i b u s
.
H
a b
。 : i n P r a t i s v e l P r o P e a g r u m
.
白花宽叶蔓豆与宽叶蔓豆的区别为花白色 , 不为淡红紫色 , 其他特征
同宽叶蔓豆 。 生于田边 、 路旁、 草地 。 产于铁岭 、 开原 、 西丰 、 清原 、 彰 ·
武 、 锦县 、 建平 、 凌源 、 凤城 、 东沟 、 盖县 、 新金等市县及省内其他一些 `
地方 。
白花宽叶蔓豆经铁岭农科所 自 1 9 8。年至 1 9 8 5 年连续栽培 6 年 ( 6 代 )
试验观察 , 特征稳定 , 未出现分离或变异 。
S k
v
or tz
o v 氏在这一开白花的种群中 , 按种子颜色区分为两个变种 :
( 1 ) G
. 夕r a c i l I’ s v a r . n ig : a S k v . 花白色 , 种 子 黑 色 ; (2 ) G . 夕, a c i l i s。
v a r
. ,勿、 一 b、 n 翻 S k v . 花白色 , 种子花斑黑褐 。 据我们观察 , 种 子特
征尚有不少变异型 , 如有褐色 、 黑黄相间的双色与其他颜色以及有时无泥
膜等 , 不宜一一构成变种 , 可能皆应属于变种以下的类型地 位 , 因 此 , 我
们将 S k v or t z o v 氏的变种含义 (范围 )加以扩大 , 将开 白花者 统作为一个
变种 , 而保留 S k v o r t z o v 氏所命名称中的一个名称即 “ G . 少 ac 浓 : , ar ,
。匆 la S k v . ” 作为本变种的名称 , 另一名称列入异名 。
以上 , 辽宁省的野生大豆属植物现已发现的共有 6个种型 , 分属 一 J;野
大豆及宽叶蔓豆两个种内 , 为了便于鉴别 , 现归纳对比其主对要区别特征 _
作检索表如下 :
1
. 荚果较小 , 长 1 7一 2 3毫米 , 宽 4 ( 3 )一 5 毫米 ; 种子小 , 长 2 . 5一 4
毫米 , 宽 1 . 8一 2 . 5毫米 , 百粒重 1 一 2 克多 茎细弱 , 通常粗 。 . 7一 1 . 5
(2 )毫米 , 缠绕 , 多分枝 , 由于主茎纤细 , 因而主茎与分枝的区 别 不
明显 ; 小叶长 8 ( 2 )一 6 厘米 , 宽 1 . 5 ( 0 . 4 )一 2 . 5 ( 3 . 5 ) J亚米 。
2
. 花淡紫红色 。
3
. 小叶卵状椭圆形 、 卵形至狭卵形 , 长 3 ( 2 )一 6 厘 米 , 宽 1 : .5
( 1 )一 2 . 5 (3 . 5) 厘米 · · · · “一野大豆 G . so 】a S i e b . e t Z cu o .
3
. 小叶披针形 、 线状披针形或线形 , 长 2 . 5一 6厘米 , 宽 0 . 4一 1 . 4
厘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狭· 叶野大豆 G . s oj a is eb · “ t Z “ c 二
1 2 1
f

!盆n e e o l a t a (S k v. ) P。 Y . F e ut y 。 A。 C he n
2
. 花白色 。
4
. 小叶卵状椭圆形 、 卵形至狭卵 形 , 长 3一 6 厘 米 , 宽 1 . 5一 2 . 5
(3

5) 厘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白花 野 大 豆 G . so j直 S jeb . “ t z “ “ “ .
v a r
.
a lb i f lo r a

P
.
Y
.
F u e t Y
.
A
.
C h e n
4
. 小叶披针形 、 狭披针形或线形 , 长 2 . 5一 6 厘 米 , 宽 。 . 4一 1 . `
厘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狭叶白花野大豆 G . s oj a is e b . e t Z “ “ “ .
v a r . a lb i f l o r a P
.
Y
.
F
u e t Y
.
A
.
C h
e n
f
.
a n g u s t i f o l i a P
.
Y
.
F u e t Y
.
A
.
C h e n
1
. 果较大 , ·长20 一 3 0 ( 4 0 ) 毫米 , 宽 5一 7 毫米 ; 种子 一氏 5一 6 ( 7 )皂
米 , 宽 迄一 4 。 5 ( 5 ) 毫米 , 百粒重 3 一 8 克 ; 茎较野大豆粗壮 , 粗 2
( l ) 一 4 毫米 , 缠绕或平卧 , 通 常主茎较分枝粗壮 、 明 显 ; 小 。 }通 一长
5 一 10 厘米 。 宽2 5 ( 2 ) 5 一 ( 6) 厘米 。 .
5
. 花淡红紫色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宽 叶 葛 豆 G . g r a icl i s S k , .
5
. 花 自 色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 , … 、 白色宽叶蔓豆
G
.
9矿a e i ! 15 S k v
. v a r . n i g r a S k v

开 自花为野大豆谣知是愈 1 9幼年辽宁省衫武县采到的 。 先是久杉武几
个区采到宽汗卜的 自才赘于大豆 , 接着又在衫武县冯家乡北沟发现成片的以狭
“ 卜自花野大豆为主的群落 , 尔后又在辽宁另一些县区也采到 了这 两 型标
本 , 同衬于 1 9 8丁乒的全国大豆会议上交流报导了这一新发现 。 当时我们对
员冈兑同志采到的这些标本还不能 肯定其特征的稳定性如何 , 它与不同叶
吧的关系也难以准确判断 , 因此对其分类地位当时难下定论 。 经过几年的
观察 , 一可以着 出连种几代都很稳定 , 白花特征与叶型特征比较起来是更为
稳定的 ; 而且在大豆育种上也有其本身的意义 。 因此 , 此类白花型确应是
野大豆种下的变种 ; 而不同的叶型则应是变种之下的变型 ; 这样的着法认
为是适宜的 。 至一种子形态的变化 , 一般地则应作为其下灼类型看 f导更为
合适 。
在东北地区 , 茎较野大豆粗壮 , 主茎明显 , 完全缠绕或伏卧 , 荚果及
种子较大的宽叶蔓豆 , 在野生条件下 (不包括栽培的茎半直立 或 近 直 立
型 ) 分布较广且数量较多 , 他们应是大豆与野大豆夭然杂交的结果 , 在大
豆育种上己广为东北地区所应用 。 其 白花变种经几年栽培也很稳定 。 至于
— i 之2 —
白花变种的不同种子特征变异 (如种皮的不同颜色 · · · … … 等 ) 应是在此变
种下的一些类型 , 对于它们的分类问题还值得今后另行研究解决。
A B 5 T R A C T
T h i
s p a P e r d e a l s m a i n l y w i t h t五e r e s u l t s o f o b s e r v a t i o n ,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a n d i d
e n t i f i e a t i o n o n t h e s p e e i m e n s a n d t h e i r
r e s e a r e h d e t a o f s o m e w i l d
s p e e i e s o f G e n u s G I万e f: 。 f r o m L i一
a o n i ,n 9 P r o v i n e e
.
T h e s p e e i m e n s m e n t i o n e d a b o v e h a d e x t e n s i
-
v e l y b
e e n e o l l e e t e d a n d e u l t u r e d b y T i e l i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 A g r i
-
e u l t u r a l R e s e a r e il i n r e e e n t y e a r s

N e w v a r i e t i e s o f w i ld s o y
b e a n
,
i
。 e . " G I , e i n e s o i
a S i e b
. e t Z u e e
. v a r . a l占公f l o : a P . Y . F u
e t Y
.
A
.
C h e
n ” a n d i t s n e w v a r i a n t f o r m “ G . s o j a S i e b

e t
Z u e e
. v a r . a l乙i f l o : a P . Y . F u e t Y . A . C h e n f . a , g : s t f f o l f a
P
.
Y
.
F u e t Y
.
A
.
C h e n
” ,
w h i
e
h h
a v e a e e r t a i n p o s i t i o n i n
双 a t u r e a n d a r e m o r e s t a b l e i n e u l t u r a l e x P e r i rn e n t s , a r e P u b l i -
s h e d
.
T h e n e w C h i n o s e n a m e o f “ G . 夕 , a c i l i s S k v . v a r . ” i夕: a
S k v
. , 15 P r o P o s e d a n d t h e m e a n i n g o f i t s e o r r e e t n a m e— t il ee x t e n t o f i t s e h a r a e t e r i z a t i o n 15 r e v i s e d 。
I n t h e p r e s e n t p a p盯 , t h e l e g三t i m a t e a n d e o r r e e t n a m e , s v 弓
n o n y m , i t s b r i e f d e s e r i P t i o n
,
h a b i t a t a n d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o f e a e h
t a x o 丘 a r e r e e o r d e d i n o r d e r t o i d e n t i f y e o n v e n i e n t l y . A t t h e
s a m e t i m e
, a k e y t o t h e e l a s s i f i e a t i o n o f w i l d s P e e i e s o f G
e n u s
G l万c i n e f r o m L i a o n i n g P r o v i n e e 1 5 p r o v i d e d f o r a p p l i e a t i o n ,
.
H
o w e v e r
, a f u r t h e r s t u d琴 o f t h e P r o b l e m s o n t h e e l . , s i f三e a t i o n
o f v a r i a n t f o r m s o f t h e i r s e e d s 15 e o n s i d e r e d t o b e n e e d
e
d
.
. … ` . ` .国 . . . . J`一 J叼 . ` ,曰 ~ J . . . . ` . . . 口口 . . . 口` 口 . . . .
一 1 2 3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