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THE NOMENCLATURE OF THE MEDICINAL ARTEMISIA IN EARLY CHINESE PHARMACOPOEIAS

中国古本草书艾蒿类植物的初步考订



全 文 :BL L U ET N IO F BO T N A IC AL RS E ER AC H
第 一 卷 , 第 l 期
V o l
.
r l
,
N o
.
l
1 9 9 1 年 l 月
J a 。
. ,
1。` ;
中国古本草书艾篙类植物的初步考订
林 有 润
T HE N OME NC L AT U RE O F I H E ME D IC INA L AR T EMIS IA
IN E ARL Y C H !N E SE P HARMAC O P OE IAS
L 1n g Y e o u
一 r u e n’ n
〔提 要 〕 本文对中国古本草书记载的艾篙类 植 物 , 如 白 篙 、 艾 、 白
艾 、 艾篙 、 野艾 高 、 苹 、 籁篙 、 水 荡、 葵 篙 、 柳叶篙 、 简篙 、 艾 叶 、 家艾 、 薪
艾 、 牛尾高 、 草篇 、 青篙 、 黄花高 、 香篙 、 奥篙 、 讯 高 、 那 高 、 菌 陈 禹 ) 蓬
高 、 野同篙 、 紫香 篙 、 肚篙 、 齐头高 、 水 辣莱 、 奄 a1I 子 、 庵简 、 刘寄奴及金寄
奴等作 了初步考仃 , 同时对一些名为 “ 艾 ” 或 “ 篙 ” 但 非菊科篙属植物亦作一
初 步的考订 。
我国古本草书记载人药的艾篙类植物颇多 , 其中多数种类为菊 科 篙 属 ( A lT e m is l’a
L
.
) 植物 , 《尔雅 》 、 《诗经 》 等书记载的 “ 荻 ” (荻 ) 、 “ 萧 ” 、 “ 萦 ” 、 “ 由胡 ” 、
“ 启了” 、 “ 艾 ” 、 “ 篙 ” 、 “ 篙截 ” 、 “ 冰台 ” 、 “ 购 ” 、 “ 商萎 ” 等均为篙属植物 。
公元前约 16 8年左右帛书 《五十二病方 》 中已记载有青篙人药〔4 〕。 《本经 》 .l( )记 载的
上品 “ 白篙 ” , “ 奄间子 ” , “ 茵陈 ” , 下品 “ 草篙 ” 等 4 种为篙属植物〔幻 。 《唐本草》 ( .2 l)( ,〕
增加中品 “ 艾叶 ” 及下品 “ 刘寄奴草 ” , 另增 “ 牡篙 ” l 种 l( 〕。 宋 《重修政和经 史 证
类备用本草》 .( .s) 〔26 〕增加 “ 邪篙 ” 于 “ 菜部 ” 中。 明 《本草品汇 精 要》 ( .4 ), 〔 5〕记 载
7 种 , 亦录 “ 邪篙 ” 于 “ 菜部 ” 中 , 余属 “ 草部 ” 。 《纲 目》 ( .5 ) , 〔`。〕 载 “ 草部 ” 、 湿
草类有庵简 、 艾 、 茵陈篙 、 青篙 、 黄花篙 、 白篙 、 牡 篙 、 刘 寄 奴 等 8 种 。 《名 实 图
考 》 .( 6、 · 〔23 〕另增加萎篙 、 紫香篙 、 野艾篙 、 野同篙 、 牛尾篙 、 柳叶篙等篙属植 物 以 及
非篙属植物多种 。 以古本草书中记载的 、 属于菊科篙属植物而言 , 其名称也极混乱 , 常
“ 同名异物 ” 或 “ 同物异名 ” , 而近代学者结合近代系统分类对古本 草 药 用 的艾篙类
植物考注甚少 , 以致药用名称相当混乱 , 这多少影响了药用价值 。 作者结合在全国各地
考察 、 飞胃查研究的同时 , 拟对古本草书艾篙类植物作如下初步的考证 :
本文 作者工作单位 : 广州 , 中国 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 S o u t h C h i n a I n s t i t u t e o f B o t a n y , A e a d e m ia
5 i n i e .
,
G
o a n g z h o u
,
C h i
n a
)
.
( . 日 . 即 《 神农本草经 》 , ( . 2 ) . 即店 · 《 新修本草 》 . ( . 3 ) . 以 下简称 《重修政和本草 》 : ( . 4 ) 以下简称 《 品
汇精 要 》 ; ( . 5 )即 ` 本草纲 目 》 : (荟 6 )即 《植物名实图考》 ;
1
。 白篙 (陆生者 )、 艾 、 白艾 、 艾篙 、 野艾篙 :《本经》 最早 记 述 “ 白篙 ” 为 上
品 , “ 味甘平 ” , “ 生川泽 ” , 名医 (勺 )曰 : “ 生中山 、 二月采 ” 。 该书考证 曰 : “ 蔡白篙也 ;陆巩
云凡艾白色者为播篙 ,楚词王逸注云 , 艾白篙也 , 按播白、 音义皆相近 , 艾是药名 , 本草经无
者即白篙是也 ,名医别出艾条非 ” 。 《唐本草》 注 : “ 此篙叶粗于青篙 , 从初生至枯 (秋 ) 白于
众篙 , 欲似细艾者所在有之也 ” , 《纲 目》 引自 《尔雅》 日 : “ 叶颇似艾上有白毛 错 涩 蓬 :篙
可以为范 , 故诗笺云以豆荐繁范也 ” 。 从上述说明可以看出艾与白篙虽不 同 名 称 、 但 却
是 同一种植物 。 然而后世本草书却引出不少混乱的解释 , 如 《重修政和本草》 阐述 ,’I 匀
篙 ” 时引用前人有 “ 蓬篙 、 萎篙 、 茵陈篙之解说 , 其附图实与文不乎合 , 同时还有艾叶
(明州艾叶 ) 项。 《纲目》 载白篙 “ 有水陆二种 ” , “ (二种 ) 谓其春时各有种名 , 至秋老
则皆呼为篙矣 。 日籁 、 日萧 、 日荻 、 皆老篙之通名 , 象秋气肃赖之气 ” 。 又 日 : “ 二种
形状相似 ,但陆生辛熏 , 不及水生者香美尔 ” 。 该书指出: “ 蓬篙 、 牛尾篙 、 萎篙 、 茵陈
均与白篙有别 ” 。 但其附图安徽本的 “ 白篙 ” 与 “ 白艾 ” 无异 , 乃是羽状分裂 、 裂片缺
齿状〔图版 1 (3 ) 、 2 (1 ) 〕; 《名实图考》 示 : ,’( 白篙 ) 分明两种 ” 。 附图为具羽状分裂
之叶 〔附图 l 同 《本草纲 目》 , 图版 5 ( 1) 〕。 《重修政和本草》 、 《纲 目》 和 《名实图
考》 除载 “ 白篙 ” (陆生 ) 外 , 还有 “ 艾叶 ” 、 “ 明州艾叶 ” 、 “ 艾 ” 、 “ 白艾 ” 或 “ 野
艾篙 ” 等名 , 其描述 、 附图及药用等大致与 “ 白篙 ” 相仿 。 作者认为这些名称 , 无论是
白篙 (陆生 ) 与艾叶 、 白艾及野艾篙等 , 可能就是过去常被称之为 “ 艾 ” (即北艾 ) 的
广义种 A r t e m i s i a , u l卯 ,一 15 L i n n . s e n s 。 l a t o , q 。 。 a d S i n . , 该广义种根据不同性
状及地理分布 , 先后被许多学者划分为许多地理小种或区域性近亲替代种 〔“ “ 〕 , 包括艾篙
(野生种 ) A . a r四 i L色v l . e t V a n . , 野艾篙 A . Ia , a n d u l a e f o l i a D C . , 南艾篙 A .
介 : l o r o ; u m L a沉 o t t e , 蒙古篙 A . m o n g o l i e a ( F i s e h . e x B e s s . ) N a k a i , 辽东篙 A .
, e劝 e n a c e a ( K o m a r . ) K i t a g . , 白叶篙 月 . Ie : e o p h夕l l a T u r e z . e x B e s s . , 歧茎篙
J
.
i g n i a , i a M a x im
. , 五月艾 A . i n d i c a W i l l d . 及魁篙 A . p , i n c e p s P a m p . 等 ,
上述白高、 艾 、 野艾篙是这多种复合种的总称 , 但不包括北 艾 A . ” lga 汀: L i n n . ,
因北艾我国仅见于新疆 、 青海 、 甘肃 (西部 ) 及陕西 (太白山 ) 。 上述这些种的叶都是
一至二回羽状深裂或全裂或浅裂 ; 茎 、 叶两面或背面被灰 白色蛛丝状柔毛 , 具 艾 篙 香
气 , 其亲缘关系接近 , 性味 、 功能也相仿 , 因而民间均人药 , 替代作 “ 艾篙 ” 用 。 《名
医别录》 最早记载 (作艾条 )灸百病〔` , ” , , 0, , , , 2 3 · 26 〕。 上述各种分布中心在黄河与长江流
城之间 , 常成重叠分布 , 分布区边缘分别向北分布到华北 、 东北及西北的湿润与半湿润
地区 , 向南分布到南方诸省区 。
德人布勒斯奈德 ( E . B r e t s e h n e i d e r ) ( 5 3)认为 : “ 白篙即大籽篙 A . s i e ` ,e r s i a n a
E h r h
. e x
W i l l d
. ” 。 ( 中药志 ) 〔2 〕载 : a 白篙为冷篙 A . f ; ig id a W i l ld . ” 。 作 者认
为这些都是不当的 , 因为大籽篙与冷篙虽叶两面被白色毛 , 但该二种分 布 于 东 北 、 华
北 、 西北及西南局部高山地区 , 不分布于黄河以南 , 更不生 al l }泽 ” 或 “ 中山” 地区 ,
其农历二月均未萌苗 , 不可能在在 “ 二月采 ” 之说 。 古本草书的作者所记述的种类均是
以黄河与长江流域的种类为主。 日人赤松金 芳〔“ 〕载 : “ 白篙是白毛 篙 A . : t el ler i a , ,
B
e s s 。 或是 日本香青 A 。 。 ph a l i : 召e d o e n : i : M a x i nt . ” 。 这也是不 当的 , 二者不产中国 ,
( .7 ) 即 《 名医名录 》 .
一 , _` J
卜萨奋

因而不可能出现在中国古本草书中。 冈西为人〔` 8、引用白篙学名有 “ A , t己而 : i。 : t。 l l o lr’ -
。 n a
B
e s s . 及 日本冷篙 A . s c hm i了t i a , 。 M a x im . ” 这二种亦非中国所产 , 同样不可能
是 中国古本草所载人药的植物 。
《名实图考 》 载 : “ 野艾篙生田吟 中。 苗叶类艾而细 , 不多花又 。 叶 有 艾 香 , 味
苦 。 采叶煤热 , 水淘去苦味 , 油盐调食 。 按此篙与大蓬篙相类 , 而茎叶白似艾 ” 。 结合
《名实图考》 附图一 、 二所示〔图版 5 (3 一 4) 〕 , 不难得出 : “ 此野艾篙乃是广布于中国
东部与南部的五月艾 A 。 f dn i ca w 川 d . ” 。 牧野富太郎曾在 《 日本植物图鉴》 (4 ”〕中载
a 产中国及 日本的萎篙 、 学名为 A . , : ` lg a , i : L i n n . v a r . , u lg a , i s s f , 。 B e s s . 及野
艾篙 、 学名为 A . , u gl a , 15 L i n n . v a r . P a ,· , i f l o : a M a x im . ” , 作者认为二者均与牧
野本人曰 “ 艾 ” 者同 , 学名即为 A . 动 d i c o W il ld . 或为其近缘种— 野 艾篙 、 学名为才。 la 匆 dn o la 扩。 il a D C . 等 。 区别在于后者枝 、 叶 、 总苞片密被蛛丝状柔毛 , 且叶两面
有白色腺点 。
宋 《大观本草》 〔`。 、 ; 4 、 2“ 〕载 : “ 白篙蓬篙也 , 似青篙而叶粗上有白毛 , 从初 生 至
枯白于众篙 ” 。 《品汇精要》 引自 《图经 》 日 : 春初最先诸草而生 , 似青篙 , 而叶粗上
有白毛错涩 , 从初生至枯 , 白于众篙 , 颇似细艾 , 至秋香美 , 可 生 食 。 《尔 雅 》 所 谓
“ 繁 ” 、 “ 蟠篙 ” 即此是也 ” 。 又 日 : “ 质类青篙 ” 。 《重修政和草本》 在茵陈篙项下
作茵陈人药的还载 “ 阶州有一种名 “ 白篙 ” 亦似青篙而背白本土皆通人药用也 ” 。 《纲
目》 也有 “ 叶如淡色青篙而背白 ” 作 “ 茵陈 ” 人药。 《古今图书集 成 》 〔` 4 〕还引自 《尔
雅》 释日 : a( 白篙 ) 比青篙而粗 , 从初生至枯白于众篙 , 春始生 、 秋香美 , 可生食又可
蒸为范 ” , 并有附图 , 其叶的小裂片栉齿状 。 故该书所指的 “ 白篙 ” , 则 可 能 是白莲 篙
A
. : oc 阳川 m L e d e b . 了 , 该种如同在 《重修政和 本 草 》 所 载一样 , 可作 “ 茵 陈 ”
人药 。
另外古本草在 “ 白篙 ” 条 中常与 “ 茵陈篙 ” 相混称 , 还称 “ 白篙为蓬篙 ” , 如 《农
政全书》 (徐光启 ) 〔14 〕及 《名实图考》 在 “ 白篙 ” 项 引自 《救荒本草 》 日 : “ 白篙生荒
野 中 , 苗高二 、 三尺 , 叶如细丝 , 似初生松针 , 色微青白 , 稍似艾香 , 味微辣 ” 等 〔图
版 5 ( 2 ) 〕。 实际上该种乃是猪毛篙 , 学名为 A . s c o p a ,· i a W a ld s t . e t K i t . 。 综上所述
作者认为 , 大多数古本草书所记述的 “ 白篙 ” (陆生者 ) 乃是 “ 艾篙 ” 等多种复合种的总
称 , 少数古本草书载的 “ 白篙 ” (陆生者 ) 乃是 白莲篙或猪毛篙 。
2
. 白篙 (水生者 ) 、 苹 、 籁篙 、 水篙 、 萎篙 、 柳叶篙 、 筒篙 : 《尔雅 》 称 “ 苹 、 篙
篙 ” 。 《诗经 》 称 “ 萎一名购 、 蔺萎 ” 。 《纲 目》 引郭璞云 : 〔`” , ,们简萎 〔即 白篙 (作者
注 ) 〕篓篙也 , 生下田 ,初生可吠 , 江东用羹鱼也 。 又引 “ 陆巩疏云 : 〔` 。 、 , 4 、 23 〕 “ (白篙 )
其叶似艾 , 白色 , 长数寸 、 高丈余 , 好生水边及泽中” 。 《纲 目》 称 : “ 白篙有水陆二
种 ” 、 “ 二种形状相似 ” , “ 萎乃水篙 ” , “ 水生萎篙也 , 生阪泽中 , 二月发苗 , 叶似
嫩艾而歧细 , 面青背白 。 其茎或赤 、 或白 , 其根白脆 , 采其根茎生熟 范 曝 皆 可食 , 盖
嘉蔬也 ” 。 《救荒本草 )t 7〕称 “ 简篙 ” 。 《名实图考》 除载 “ 萎篙 ” 外 , 还有 “ 柳叶篙 ” ,
二种均附有图〔图版 7 (1 一 2 )〕。 经作者考证认为水生白篙 、 篓篙 、 柳汗卜篙均是 同 种 植
物 , 即植物学上称萎篙 、 学名为 A . se l en 罗 sn is T u r cz . ex B e s s . , 本种乃该属中唯
一可草水而生的植物 , 叶及裂片边缘均具细锯齿 。 国产与篙属近缘的属 、 种 中未 见 有
1
.
IL口F
.乍目..叮r`口1
!…l闷` 水生 ”者 。 河北 、 四川 、 江南等民间常取萎篙嫩苗作蔬菜 , 只是 《名实图考》 的萎篙附图中还有叶的裂片边缘无锯齿的种 〔图版 6 ( 1) 〕 , 这实是篓篙早地生的一变种— 无齿萎葛v a r . : 加 sn 介 n : i : Y . R . L i n g , 该变种多生于山坡或路旁 。 牧野及冈西为人认为 “ 篓
篙 ” 学名是 A . 翻烤ar i : L i n n . v ar . vu lg at l’s : l’m 。 B e s s . , 而经作者研究中国产的该
变种乃是五月艾 刁 . i n d i e a W i l l d . 及野艾篙 A . Ia , a n d u l a e f o l i a D C . 的异名 。 该二
种均不生长在水边 。 《农政全书》 对 “ 筒篙考 ” 项述 : “ 田野中处处有之 , 苗 高 二 尺
余 , · 茎干似艾 , 其叶细 , 长锯齿 , 叶抱茎而生 , 味微苦 、 性微温 (并有附图 ) ” 。 显然这
也是五月艾 A . i dn f ca W il d . 。 因为该种叶的小裂片似长锯齿 , 且广布于东部与 南 部
省区温润的山麓 、 荒野及路旁等。
·
3
. 艾叶 、 家艾 、 薪艾 : 《名医别录 》 〔10 、 14 、 28 〕称 “ 艾 ” 中品 , 又称医草 ; 《重修
政和本草》 称 “ 艾叶 ” , 图称 “ 明州艾叶 ” 。 味苦 、 微温 、 无毒 、 主灸百病 。 可作煎 、
止下痢 、 吐血 、 下部蟹疮 、 妇人漏血 、 利阴气 、 生肌肉 、 辟风寒 、 使人有 子 。 一 名’冰
台 、 一名医草 。 生田野 , 三月三 日采 , 暴干 , 作煎勿令见风 。 《唐本草 》 载 : “ 味苦微
温又杀蛔虫 ” 。 《名医别录》 〔 , 。 、 14 、 26 〕云 : “ 艾生寒熟 热 ” 。 臣 禹 锡 〔26 〕日 : “ 艾叶
能止崩血 、 安胎 、 止腹痛 “一 ” 。 日华子 ( 2的日 : “ 止霍乱 ” 等 。 苏颂 l( 。、 2“旧 : 三月三
日 , 五月五 日 , 采叶暴干 , 陈久方可用 ” 。 《纲 目》 列为湿草类 , 日 : “ 艾叶本草不著土
产 , 但云生田野 “一近代惟汤阴者谓之北艾 , 四明者谓之海艾 , 自成化以来 , 则以薪州
者为胜 , 用充方物 , 天下重之 , 谓之薪艾 ” , “ 其茎直生 , 白色 , 高四五尺 。 其叶四布 ,
状如篙 , 分为五尖 , 梗上复有小尖 , 面青背白 , 有茸而柔厚 ” 。 实际上该书 “ 白艾图 ” :
〔图版 2 (1 ) 〕与该书 “ 白篙 ” 图 〔图版 1 ( 3 ) 〕 无区别 , 乃是 同种植物。 《名实图考 》 亦称
“ 艾 ” 人药 (并附图 ) 〔图版 6 (3 一 4) 〕。 故作者认为上 述 “ 艾叶 ” 实 为 艾 A . a) 茗叭
L如 1 . e t V a n . , 产黄河 、 长江中 、 下游省区的野生种 ; 然而 “ 薪艾 ” 乃是薪州所产 ,
相传为薪州镇郊麒麟山野生种经栽培而得 , 现列为其栽培品种— 薪艾 A . aT g叭 L色vl .
et V a n
. c v . 颐 ia 〔20 〕 , 与野生种略有区别 , 如叶厚 、 毛密 , 味浓等特点 ( 20 ) 。 所以 , 作
者认为 : “ 艾叶 ” 、 “ 家艾 ” 、 “ 薪艾 ” 都是特指 “ 艾 ” 在江淮地区的野生种及其栽培的
品种。
4
。 牛尾篙 : 陆巩疏谓 “ 苹 ” 为牛尾篙 。 《纲 目》 〔`“ 〕在 “ 白篙 ” 条后考证为 “ 苹 ,非牛
尾篙” , 日 : “ 牛尾篙色青不白 , 细叶直上 , 状如牛尾也 ” 。 《名实图考 》 引自郭璞注 ,
曰 : “ 牛尾篙初生时与萎篙同 , 唯一茎旁生横枝 。 秋时枝上发短叶 , 横斜欲午 , 如短尾
随风 , 故俗呼以状名之 。 其茎直硬与萎篙同为烛杆之用 ” 。 从其记 载及附图一 〔图版 7
( 1) 〕及图二 〔图版 7 ( 2) 〕 看 , 这牛尾篙图一是植物学上称为牛尾篙者 , 学名为 A . d助 l’a
W al l
. e x B
e s s . , 图二是植物学上称之为矮篙 , 学名为 A . l a n c e a V a n . 。 二种民间
均人药 , 作 “ 艾 ” 的代用品 , 茎亦作烛杆用 。
5
. 草篙 、 青篙 、 黄花篙 、 香篙 、 臭篙 、 万孔篙 : “ 草篙 ” 最早见于 《本经》 , 为下品 ,
曰 : “ 味苦寒 , 主 疥 搔 、 痴痒 、 恶创 、 杀虱 、 留热在骨节间 , 明 目 , 一名青篙 、 一名方
溃 , 生川泽 ” , “ 名医日生华阴 ” 。 《唐本草》 载 : “ 草篙处处有之 , 即今青篙 , 人亦取杂
香菜食之” 。 案云 : “ 此篙生挪敷金疮 , 大止血 , 生肉 , 止疼痛良” 。 苏颂 l(0 、 ,么 “ “ 〕日 :
“ 春生苗 , 叶极细 , 嫩时人亦取 , 杂诸菜食之 , 至夏高四五尺 , 秋后开细淡黄花 , 花下
门川
|i`.刀,.口月. 1l
,
:,日.,月. .., |
;
冲卜
声沙

便结子如粟米大 , 八九月采 子 阴 干 , 根 、 茎 、 子 、 叶并人药用 ” 。 《本草 衍 义 》 铆 〕
述 “ 草篙今青篙也 , 在处有之 , 得春最早 , 人剔以为蔬 ” 。 又日 : “ (有 ) 青色与深青色
两种 ” 。 《梦溪笔谈 》 〔`。 、 14 〕也称 : “ 青篙一类自有二种 , 一种黄色 , 一种青色 ” , “ 如松
桧之色 ’ 。 《重修政和本草》 引自臣禹锡 曰 : “ 叶似茵陈篙而背不白 , 高四尺许 ,四月五 月
采苗 , 日干 , 江东人呼为狄篙 , 为其臭似狄 、 北人呼为青篙 ” 。 并附 1 !图 。 陆巩 〔” 、 `.0 ` : ’ 6 〕
认为 “ 截青篙也 ” 。 《图经》 ( ` 0) 载 : “ 草篙即青篙也 ” 。 《纲 目》 湿草类除引用 “ 青篙
释名草篙 , 方溃 、 截 、 狄篙 、 香篙 , 苦寒无毒 ” 〔图版 2 ( 4 ) 〕 , 主治同 《本 经》 外 , 又
发明 “ 治虚劳寒热 、 骨蒸 、 烦热 、 虚劳盗汗 、 疟疾寒热 、 赤白痢下 、 姻血 ” 等 。 又述该
种 “ 七 、 八 月 开黄花颇香 。 结实大如麻子 , 中有细子 ” 。 另该书又引人新药 “ 黄花篙 ”
〔图版 l (1 ) . 〕 , 释名 “ 臭篙 ” 。 并认为 “ 香篙 、 臭篙通可名草篙。 此篙与青篙相似 , 但 此
篙色绿带淡黄 , 气辛臭不可食 , 人家采以署酱黄酒曲者是也 ” 。 其记 载的性味功能与青篙
相仿 , 该书阐述了二者相似 , 而青篙又名香篙但有执味 , 黄花篙又名臭篙 , 气辛臭不可
食 , 该书记 载的二种性味实是交叉论述 。 《名实图考》 阐述二种篙并各有附图 〔图版 7
(3 一 4 ) 〕。 纵 观上述经典记述 , 结合野外考察 , 并从现代植物分类学 、 生态学 、 药理学
及临床报导综合考证 , 作者认为 : 古本草书上记述的药用 “ 草篙 ” 及 “ 青篙” 的绝大部
分内容 (除记述花 “ 色淡青 ” 或 “ 淡黄 ” 者外 ) 与 《本草纲 目》 称 “ 黄花篙” 同 , 即植
物学上亦称为黄花篙 、 学名为 A . an nu a L in n . 者 。 所谓 “ 青色与深青色 ” 及一 种黄
色 、 一种青色 ” 之说 , 乃是同种植物在不同生态环境中所产生的生态变异而已 。 在王沂
《三才图会》 〔”〕中就记述 “ 草篙即青篙也 , 生华阴川泽 , 今处处有之 ” , “ 秋后开细淡
黄花 ” 。 前句记述在中原地区各种生境均有分布 , 后句记述的正是黄花篙头状花序小 ,
花黄色的特征了 。 由于黄花篙分布广 , 适应性强 , 在全国各地从低海拔至中 、 高海拔地
区都有 , 尤其在中原地区荒坡 、 野地常成片分布 , 但在湿润 、 半湿润 、 半干旱 、 干旱等
不 同环境其形态特征略有变异 , 如在长江以北 、 黄河流域 、 特别是在西北干旱地区以及阳
光照射强烈的地方所生长的植株 ,其植株略矮小 , 气味极浓烈 ,叶略小 , 色淡绿或淡黄 , 羽
状分裂的裂次亦少 , 茎中部叶通常仅成二回栉齿状羽状分裂 , 而在长江下游及其以南地
区 、 特别是在阴湿环境中生长者 , 其植株极高大 , 而气味不如生长在华北及西北干早地
区者浓烈 , 叶色浓绿 , 且叶长 , 质柔弱 , 茎中部叶分裂的裂次较多。 另从现代药理与临
床资料看 , 药用青篙即黄花篙 A . 0 1洲 a L i n n . , 含青篙素 , 可治疟疾 。 在薪 州地区人
药者 , 又称 “ 鱼仔青篙 ” , 这实际上包括了如苏颂所述 “ 根 、 茎 、 子 、 叶 、 人药 ” 的各
部分 。 而且也如 《本草备要 》 〔` 6〕关于 “ 青篙叶三回羽状全裂 ” 的记载。
但是《植物学》书藉习称的 “ 青篙 ” ,该名先后在 日人小野甫山的《本草纲目启蒙《 ( 18 0 3)
〔3” 〕及饭沼欲斋 《新订本草图说 》 〔“ 2 〕书中出现 , 其学名为 才 。 aP i ac o a H a n c e嗣后 , 牧野
《 日本植物图鉴 》 又称该种为 “ 康篙 ” , 村越三千男 《大植物图鉴 》 〔43 〕亦称 青 篙 。 我
国贾祖璋等 《中国植物图鉴 》 〔“ 8〕引用青篙 、 学名亦为 A . aP i ac ea H a n ce , 现该名称留
传在我国及 日本各植物学书藉中。 作者研究认为该青篙学名的合法名称应为 A . 。 ar ` -
fo il
。 B u c h , 一 H a m . e x R ox b
. 。 经有关药学工作者研究认为该种不含青篙素 ,亦无抗
疟作用 。 该种在秦岭 、 华北 (南部 )及辽宁以南各省区星散分布于低海拨 、 湿润的河岸边
抄地 、 山谷 、 林缘 、 路旁及滨海地区 。 在古本草书中少数提及 “ 青篙花色淡青或淡黄 ”
者 , 有可能也包含本种 , 即《植物学》上习称的 “ 青篙” , 学名为 A . ca 口 i f ol l’a B uc h一
H a m
. e x R o x b
.
(— A . a p i。 c e 。 H a n e e ) , 这不同于中药习称的 “ 青篙开 (即黄花篙 , 学名为A . an lu a L i n n . ) 。 《名实图考 》 记 述 : (青篙 ) “ 湖南园圃中极多 , 结实如芡实大 ,
北地颇少 ” 。 《纲 目》 安徽本与 《名实图考》 均有附图 〔图版 2 ( 4) 。 7 `4 ) 〕。 经考证二
图是将黄花篙植株上密生的虫瘦 , 误当作具较大型的头状花 序 的 青 篙 月 . 。 川坛f ol 坛
B o c h一 H a m . e x R o x b . 了 , 此虫廖寄生现象在长江流域及黄河流域野地里生长的植
株上经常可见 。
《纲 目》 在 “ 青篙 ” 项下记载 : “ 嫩时醋淹为范自然香 ” , 而在 “ 黄花篙 ” 项下也记
载 : “ 以截酱黄酒曲” 。 两种作用相似 。 据调查河南南部民间制酱时有用黄花篙的营养
期植株复盖在酱上作香料用 。 嫩时二者均作菜蔬 。
综上所述药用青篙与《植物学》书上习称黄花篙 A . 。 。 : 。 a L i n n . 雷同 , 而与《植物学》
书上习称青篙 A . ca ;丙厂ol l’a B u 。 h一 H a m . e x R o x b . 迥异 。 两者虽同作清热药 , 但
不应混称 。
6
. 邪篙 : 宋 · 《嘉枯本草》 〔10 、 23 、 2 3〕最早记述 “ 邪篙 ” 并列于菜部中 , 日 : “ 味
辛 、 温平 , 无毒 。 似青篙 , 细软 , 主胸隔中臭烂恶邪气 、 利肠胃 、 通血脉 、 续不足气 ,
生食唯动风 , 作羹食良 , 与胡婪同食 , 令人汗臭气 ” 。 该项还记载 : “ 似青篙 (即黄花
篙 才 . an 砂 a L in n . , 作者注 ) 但细软 ” 。 “ 无毒 、 可食 ” 。 陈藏器〔 ,。、 14 、 25 〕亦 日 :
“ 似青篙细软 ” 。 《纲目》 载 : “ 三四月生苗 , 叶似青高 , 色浅不臭 。 根 、 叶皆可茹” 〔图
版 8 (3 ) 〕。 《救荒本草》 〔7〕日 : “ 邪篙 , 生田园中 , 今处处有之 , 苗高尺余 , 似青篙细
软 , 似胡萝 卜叶 , 微细而多花叉 , 茎叶稠密 , 稍间开小碎瓣黄花 ” 〔图版 8 ( 2 ) 〕。 《品汇
精要》 载: “ (邪篙 ) 嫩时人亦采作羹食之 ” , 煮令熟和酱醋食之治五脏邪气厌谷者及
肠僻大渴热中暴疾恶疮 ” 。 《野菜博录 》 〔幼及 《名实图考》 也有记载并附图〔图版 8 ,
(1 一 2) 〕 ,后者记述 : (邪篙 ) 叶纹即邪 , 味亦非正 , 人鲜食之 , 纹斜遂以邪名 。 味辛亦 ,
多艾气 ” 。 附图同 《纲 目》 图 。 又述 : 此菜有不正之名 , 非殿下所宜食 , 养正 之功因
在慎微” 。 后句讲不可食之意 , 亦附有图 。 有的学者〔` “ 〕(奋 3 )曾认为邪篙即为伞形科邪篙属
S e s e l i L i n n
. 植物 , 如 S 。 11乙a n o t i s K o e il v a r . d a u e i f o l i a D C . , S 。 l i b a n似 15
K o e h
,
S
。 s e s e l o i d e s ( F i
s e h
. e t M e y
. e x T u r e z

) H i r o e 及 S 。 l i ba 冲 o r i : K o e h
s u
b
s p
. 声a p o n i c a H a r a 等 , 还有的学者认为邪篙即黄花篙 A : t e m i s i a a n n 。汀 L i ,飞 n .
或青篙 月 . a tP’ ac ae H a cn e 〔 ` ” 〕。 从上述本草作者的描述及附图看 , 作者认为 : 各书称
“ 邪篙 ” 者 , 其植物不尽相同 。 《救荒本草》 与 《野菜博录》 所载邪篙开黄花 , 洁合附
图〔图版 s ( 2 ) 〕看 , 该种不是伞形科邪篙属 S e s e l i L i n n . 或岩风属 L i乡a n o s i : H i l l .
(二 se s 。 1 L i n n . ) 植物 , 因为该二属花均排成大型复伞形花序 ,两级伞梗均细长 ,叶柄
基部具明显半抱茎的鞘 , 主根粗 、 肥厚 、 圆柱状 、 且未有食用的记 载。 另外 , 其附图显然为略
大型的头状花序 , 且具短梗 , 在分枝的小枝上近于单生于苞片叶腋内 , 因而该图有可能
是植物学上习称为青篙的一变种— 大头青 篙 (变 种 ) A ; t e m is t’a ca r vi fo l佃 B以 h一
H a m
。 e x R o x b
. v a r . : c方o c灸11 ( M a t t f 。 ) P a 范 p 。 (— A 。 s e入o c ki i M a t t f . ) 。 而青篙原变种 v a r . c a , , i f o l i a (— A . a p艺a c e a H a n e e ) 头状花序略小 , 无梗或梗级短 ,
(
. 。 )冈西为人还 引入 S l’ , y 爪 b r i 。沉 , o p h f a L i n n . 为 邪篙的学名 .
4


卜嘴

j卜
在分枝的小枝上排成穗状花序 , 基部的小苞叶较小等区别 。 无论是青篙 (原变种 ) 或大
头青篙 (变种 ) , 在中原一带嫩叶均作蔬菜 。 但是应该指出 : 《纲 目》 安徽本附图与 《名
实图考》 所载的种举及附图同〔图版 8 (3 ) 及图版 8 l( ) 〕 , 该二图绝非菊科篙属植物 , 其
1
. 植株是伞形花序 ; 2 . 《名实图考》 线装本彩色图花着白色 , 即该植物开白花 ; 3 . 植
株的根很多叉 , 非青篙或黄花篙具一年生 、 主根单一 、 狭纺锤形的 特 征 ; 4 . 《名 实 图
考》 记载: “ 此菜有不正之名 , 非殿下所宜食 ” 。 说明该种非食用植物 。 因而作者考证认
为该二书 “ 邪篙 ” 则可能是伞形科的蛇床子 C : i !i( u m m on , i le i ( iL n n . ) C Lt s s o n , 该种
植物叶二至四回栉齿状的羽状全裂 , 复伞形花序 , 但小伞梗较短 , 花 白色 , 主 根常 多
叉 。 该植物有人药的记载 , 但无食用的记录 。
7
. 茵陈篙 、 蓬篙 、 野同篙 、 紫香篙 : 《本经》 最早载 : ,’( 茵陈 ) 上品 , 御览作菌
尘 , 味苦平 , 主风湿寒热邪气 、 热结黄疽 。 生丘陵阪 (阪 ) 岸上 ” 。 又吴普曰 : 因尘 .
犷生田中” 。 . 陈藏器云 : 〔`。 、 2 ” , “ 茵陈经冬不死 , 因旧苗而生故名茵陈 , 后加篙字也 ” 。
清顾观光本 《本经 》 即为 “ 茵陈篙 ” 。 《唐本草 》 载 : “ 生太山及丘陵坡岸上 。 五 月及
立秋采 , 阴干 ” , “ 今处处有 , 似蓬篙而叶紧细 , 茎冬不死 , 春又生 。 惟入疗黄疽用 ” 。
但 《干金要方 》 〔` .0 ` 4 〕却有 “ 茵陈 、 茵陈篙名同而实异 ” 的说法 。 日 华 子 述 : 〔, “ 、 ’ ` 〕
“ 石茵陈与山茵陈同物 。 ” 苏颂 曰 : 〔`“ 、 26 〕 “ 春初生苗高三五寸 , 似蓬篙而叶紧细 , 无
花实 , 秋后叶枯 , 茎干经冬不死至春仍因旧苗而生新叶 , 故名茵陈篙 , 五月七月采茎 、
叶阴干 , 今谓之山茵 陈 ” 之 说 。 《重修政和本草 》 在 “ 草部 、 上品 ” 之下详载茵陈篙
的考证 , 性味功能时还引出 “ 山茵陈 ” 、 “ 家茵陈 ” 的名称 , 附图有 “ 绛州茵陈篙 ” 及
“ 江宁府茵陈 ” 〔图版 4 (3 一 4 ) 〕。 后者还载 : “ 叶大根粗黄白色至夏有花实” 。 《品汇精
要 》 载 : “ 类蓬篙而叶紧细 ” , “ 道地江宁府绛州 ” 。 《纲 目》 “ 湿草类” 所记载的茵
陈篙在考证与论述中含多种植物 , 如有 “ 似蓬篙而叶紧细 ” 的 “ 山茵陈 ” ; 有 “ 叶大根
粗 、 黄白色 ” 的 “ 江宁府茵陈 ” ; 有 “ 似青篙而背 白 ” 的 “ 阶州白篙 ” 的 “ 茵陈 ” ; 有
“ 汁京及北地用者 , 如艾篙 , 叶细而背 白 , 其气亦如艾 , 味苦 , 干则色黑 ” 的汁京及北
一地用的 “ 山茵陈 ” ; 还有 “ 茎叶都似家茵陈而大 , 高三四尺 , 气极芬香 , 味甘辛 , 俗又
名龙脑薄荷 ” 的江南所用的 “ 茵陈” 。 另外 《名实图考》 载茵陈篙时 , 引 自 《纲 目》 及
《蜀本草》 注 , 以 “ 叶似青篙而背白 , 中州俗呼茵陈者当之 ” , 附图同 《纲 目》 安徽本
图〔图版 4 (3 ) 〕。 同时还载有近似茵陈的 “ 叶如细丝 ” 的 “ 白篙 ” (附图 ) 〔图版 5 (2 ) 〕
以及 “ 中牟县 (河南 ) 平野 ” 产的 “叶似邪篙叶而背白 , 又似野胡罗 卜叶微短 ” 的 “ 紫
香篙 ” (附图〔图版 8 ( 4 ) 〕; 还有 “ 叶似白篙 色 微 青 黄 , 又似初生松针而茸细 , 味苦 ”
的 “ 野同篙 ” (附图一 、 二 ) ( . , ” , . ` , )〔图版 9 (1 一 2 ) 〕。 经作者调查并考证认为上述 多 仲
“ 茵陈 ” 中 , 少数称 “ 叶似青篙而背 白 ” 的 “ 茵陈 ” 应为白 莲 篙 A rt e im sl’ 。 : ac : oT u m
L e de b
. 及毛莲篙 A . 介 st l’t a W al l . e x D C . , 《纲目》 安徽本的附图与 《名实图考》
附图同 , 均为白莲篙。 另 “ 叶大根粗 ” 的 “ 江宁府茵陈 ” 有可能 是 唇 形 科 的 野 薄 荷
瓜 n t h a ha 夕l o c a l脚 B r i q . 〔图版 4 ( 4 ) 〔. ` o〕 。 其余本草记述的 “ 茵陈 ” 其 “ 叶如细丝 " ,
(
. 。 )冈西为人 引用 被称为 ` 茵陈 ” 者还有牛至 o r i夕a n u 二 。 u l夕 a r 。 L i n n . 、 香落 E l站 o l t z i o P a 矛r i o i C r a k e
海州香衡 E · h a ` e h o , e n , i , s u n 、 石香莱 M o , I a 户u ” c 才a t a M a x i nz . 等 . 《 中药志 , 1 . 软作 ` 茵陈 . 1 的植
物 , 徐菌陈茜 、 东北茵陈 、 (即猪毛禽 )外 , 尚有牡离 A r t e川 i , i a j a P o o i c a T h u n b . 、 万年篱 、 即白莲离 A . , a c r o r u爪
L e山 b . 、 白茜 A . f r l’ g `d a W i l ld . 、 狐尾棘豆 O x y t r o p` s 咐 y r i o p h y l l。 ( P a l l . ) D C . 及 牛至 O r i g a 。 “ 沉
刀 u l a a r e T . 三n 。 _ 纬
“ 似初生松针 ” 者 , 基本上是茵陈篙 A lt e 二 is ia ca iP l l。 “ : T h u n b二 及猪 毛篙 · A 。
: cO aP
;
i’a W al ds t . e t K i t . 。 作者实地考察了产中原各省及江南地区药用植物时 发现
上述地区人药的 “ 茵陈 ” 大致相同 , 如薪州人药者 , 除 自当地收败、 实是采自附近山坡
的称 “ 山茵陈 ” 外 , 还有传统称为自西京 (西安 ) 输人的 “ 西茵陈 ” 与自汁京 (开封 )
输人的 “ 山茵陈 ” 或 “ 石茵陈” 。 据考证所谓 “ 山茵陈 ” 似 “ 蓬篙 ” 而叶紧细者 , 或称
“ 石茵陈 ” 、 “ 西茵陈 ” 等 , 原植物是猪毛篙 A . : co p o lr’ 。 w al ds t . e t K it . 的基生
叶 , 而 “ 绛州茵陈篙 ” 、 “ 家茵陈 ” 、 “ 江南山茵陈” 、 “ 绵茵陈” , 原植物是茵 陈篙 A ,
ca lP’ l aI lr’s T hu n b . 的基生叶 。 《救荒本草》 与 《名实图考》 称 “ 野同篙 ” .( “ )及 “ 紫香
篙 ” , 其原植物有可能也是猪毛篙。 茵陈篙与猪毛篙二种人药的基生叶均被灰白色或灰
黄色绢毛 ,所含的化学成 分也相仿 , 含氯原酸 、 内脂类 、 黄酮类及聚乙炔类物质 , 有利胆 、
除湿 、 去黄的作用 , 均为治黄胆型或无黄胆型的肝炎及胆囊炎的要药。
8
. 牡篙 、 齐头篙 、 水辣菜: 《名医别录 》 〔` 。〕称 “ 牡篙 ” 为下品 , 生田野 , 五月、
八月采 。 《尔雅 》 〔27 〕称 “ 蔚 ” 、 “ 牡截 ” 。 《唐本草》 l(1 〕载 : 〔谨案〕 “ ( 牡篙 ) 齐头
篙也 , 所在有之 。 叶似防风 , 细薄无光泽 ” 。 《纲目》载 : t’( 牡篙 )齐头篙三四月生苗 ,
其叶扁而本狭 , 末萝有秃歧 。 嫩叶可茹” , “ 秋开细黄花 , 结实大如车前实 , 而内子微
细不可见 , 故人以为无子也 ” 〔图版 4 (2 ) 〕。 《名实图考 》 引自《救荒本草》牡篙称 “ 水辣
菜” , 日 : “ 今泽濒亦有之 , 微作篙气” , 并附图 〔图版 9 (3 ) 〕。 上述牡篙 、 齐 头 篙 、 水
辣菜等 , 植物学均称为牡篙 , 学名为 A . i aP on i ca T h 。 n b . , 据记 载本种可 治 疟 疾 寒
热 、 并有消炎作用 。 另外其近缘种 , 如东北牡篙 A . m a n s无。 , i e 。 ( K 。 m a r . ) K o m a r . 、
南牡篙 通 . 。 : i。。。 J。 B g e . 、 滨海牡篙 通 . z i t r 。 , i c o z。 K i t a m . , 狭叶牡篙 通 . 。 。 g 。 -
s r i s s i 二 a N a k a i 、 西南牡篙 A 。 p泞 ; , i f l o , a B u c h一 H a m . e x R o x b . 等 , 常被混称为
“ 牡篙 ” , 其性味功能与牡篙相仿 , 药用同牡篙。
9
. 奄间子 、 奄阎子 、 庵筒 、 庵简子 、 庵间篙 : 《本经 》 载 : 奄间子旧作 庵 蔺 , 御
览作奄间 , 上品 , 味苦微寒 , 主五脏疲血 、 腹中水气 、 肿胀留热 、 风寒湿 痹 、 身 体 诸
痛 ” , “ 生川谷 ” 。 《名医别录》 日 : “ 生雍州川谷 , 亦生上党及道 边 , 十 月 采 实 阴
干 ” 练 ,。 〕。 《重修政和本草 》 引自陶弘景语 : “ 状如篙艾之类 、 近道处处有” , 又 载 :
“ 江南人家多种此辟蛇 ” , 附图有 “ 宁州庵简子 ” 及 “ 秦州庵简子 ” 二种 〔图版 1 1 ( 4一
5) 〕。 并引苏颂日 : 庵蔺今江淮亦有之 , 春生苗 , 叶如艾篙 , 高二 、 三尺 , 七月开花 ,八
月结实 , 九月采实 。 然而 《纲 目》 载 : “ 庵蔺又称覆间 ,老茎可以盖覆庵间 , 故以名之 ” 。
又日 : “ 叶不似艾 , 似菊叶而薄 ; 多细丫 , 面背皆青。 高者四 五 尺 , 其 茎 白色 , 如艾
茎 而粗。 八 、 九月开细花 , 淡黄色。 结细实如艾实 , 中有细子 , 极易繁衍 。 艺花者以之
接菊 ” 〔图版 8 ( 2) 〕。 《名实图考》除转载 《名医别录》 与 《图经》 “ 惟人诸杂治药中 ,治
踵拆 、 疾血 ” 外 , 还载 “ 大抵篙艾之类” 。 并附具深裂片之叶的图〔图版 9 ( 4) , 同 《纲
目》 图 ) 。 据前龙己载庵蔺学名是 A . k ie s kea “ M iq . 〔“ 、 “ 〕 , 然而从 《重 修 政 和本 -
草》 、 《纲目》 、 《名实图考》 记载及附图看 , 其庵蔺非一种植物 , 如 “ 宁州庵筒 ” 其花序
开展 , 如同苏颂所说“ 生江淮” 叶 “ 如艾篙” , 以及从 《纲 目》 安徽本的附图 和 《名 实 图
考 }) 附图看 , 该种应是五月艾 A . i dn ica W il d . , 民间除作 “ 艾篙 ” 代用品外 , 又治各
种杂病 , 如治骨蒸 、 消化不良 、 风湿性关节炎及皮肤痰痒等 。 清 · 《本草备要》 〔: 6 〕的 ,’ 庵
.


卜 .
彻 ” 可能也是本种 。 《植物学》 习称简庵 、 学名 A .e ki :ke a :。 Mi q.者 , 我国分布于东北
三省及河北 、 . 山东 , 不分布江南地区 。 另外所谓“ 秦州庵蔺子… …江南人家多种辟蛇 ’ ,
“ 叶不似艾 , 似菊叶而薄。 多细 ` f , 面背皆青 ” , “ 花淡黄色 ” 者 , 则可能 是 白 苞 篙
月 . l a c r i f l o ; a W a l l . e x D C . 了 。 该种民间有作蛇药用 。
.
1 0
。 刘寄奴 、 金寄奴 : 《唐本草》 最早记述 “ 刘寄奴草 , 味苦温 ,主破血 , 下胀 , 多
服令人痢 , 生江南 ” 。 又述 : “ 茎似艾篙 , 长三 、 四尺 , 叶似兰草 , 尖长 , 子似稗而细 ,
一茎上有数穗” 。 《品汇精要》 曰 : “ 刘寄奴名医所录金寄奴 ” , 又录 《图经》 曰 : “ 春生
苗 , 茎似艾篙 , 上有四棱 , 高三 、 二尺 , 以来叶青似柳 , 四月开碎小黄白花 , 形如瓦松 ,
七月结实 , 似黍而细 , 一茎上有数穗 , 互生根 , 淡紫色似葛芭 , 其苗 、 花 、 子人药亦通
用也” , “ 生江南 , 今河中府 、 孟州 、 汉中及越州皆有之 , 道地滁州 ” , “ 质类艾篙而有
穗 ” 。 该原植物可能是奇篙 A . 。 。 m al a 5 . M o or e 。 《纲 目》 〔 ,。〕载 : “ 刘寄奴草生江
南 , 茎似艾篙 , 长三 、 四尺 , 叶似 山兰草而尖长 , 一茎直上有穗 , 叶互生 , 其 子 似 稗
而细” 。 然而安徽本附图示 “ 叶为对生 ” 〔图版 3 (4 ) 〕 , 该书又引保异 曰 : “ 今出篙之类
也 , 高四 、 五尺 , 叶似菊 , 其花白色 , 其实黄白色作穗 、 夏月收苗 日干之” 。 李时珍自
考证认为该种 “ 叶似苍术 ,尖长糙涩 ,面深背淡 , 九月茎端分开数枝 , 一枝攒 簇 十 朵 小
花 , 白瓣黄蕊 , 如小菊花状 。 花罢有白絮 , 如苦卖花之絮 , 其子细长 , 亦如苦卖子 。 所云
实为黍稗者 , 似与此不同 , 其叶亦非篙类 ” 。 《纲 目》 安徽本附图不同于江西本附图 。
前者附图为对生叶 , 并为 《名实图考》 所引用 〔图版 10 ( 1) 〕。 作者认为该种是菊科泽兰
五 u乡a t o : i u m ja 力o n i c o m T h u n b . 或华泽兰 E . c入i n e n s e L i n n . 。 (名实图考 》 又日 :
“ 叶如菊 , 排生 , 茎 、 花俱如篙而花色白 , 结黄白小茹 , 俗呼菊叶篙” , 附图二 〔图版
10 ( 2 ) 〕。此 kIJ 寄奴又称 “ 菊叶篙 " ,者 , 可能是白苞篙 A , r e m i: i a l a c t i f l o : a W a l l . e x D C . 。
还有的学者〔 ,幻考证道 : “ 《蜀本草 》 的刘寄奴原植物为白苞篙 ; 《图经本草》 的刘寄奴
原植物为毛地笋 L , c o P u : l u c id: :` T u r e z 。 v a r . h i : t u s R e g e l . ; 《纲目 ) 的刘寄奴 ,
原植物为三脉马兰 A s r e r a g e r a l o id e s T u r e z . 和毛茎马兰 (变种 ) A . a g 。 ; a z o i汀e s
T u r c z
· v a r · l a e i o e l a d u s H a n d一 M a z z . 等 。 作者认为后二者的考证尚需斟酌 。
除上述 “ 艾篙 ” 类外 , 《纲 目》 与 《名实图考》 还载若干种非菊科篙属 ( A材 e而 : i’a
L in n
.
)的 “ 艾 ” 或 “ 篙 ” 类植物 , 如 “ 千年艾” , 原植物为菊科芙蓉菊 (价 os : 。 : t。 lP 初 m
动饭。 e n : e ( L i n n . ) M a k i n o e x C h a m . e t S e h l e e h t . ) 〔图版 2 ( 3 ) 、 1 0 ( 3 ) 〕 ; “ 同
篙 " 原植物为菊科筒篙 ( C h r夕s a n t h e m u二 c o ; o n a r i u n : L i n n . v a r . : p a z i o : 。 m B a i l e y )
〔图版 8 ( 1 ) 、 1 0 ( 4 ) ( 奋 ` ’ , `“ ) ; “ 铁杆篙 , 原植物为菊科的鸡儿肠 ( K a l im e r i s i ,: t e g r i f o l i a
T u cr :
.
) 〔图版 1 1 ( l) 〕 ; “ 薄篙” 或称 “ 获篙 ” 、 “ 萝篙 ” , 原植物非牧野 (4 ” )所认为的
青篙 ( A r t e m i s i a a Pi a c e a H a n e e ) , 而可能是十字花科的播娘篙 〔D e s c u ; a i n i a 5 0 夕丙i a
( L in n
.
) W
e b b〕 〔图版 1 (4 ) 〕 ; 《纲目》 安徽本的 “ 马先篙” 与 “ 角篙 ” 〔图版 4 <1) 、
1 (2 ) 〕 , 连同 《名实图考》 的 “ 马先篙 ” 同 〔图版 n (3 ) 〕 , 原植物可能都是紫藏科角篙
( I
” c a ` ” i l l e a s i n e : 5 15 L a爪 . ) 。 《名实图考》 的 “ 米篙 " 、 “ 花篙 " 、 “ 大蓬篙 , 以及其
他古本草书所载的 “ 萝篙 ” ( 扎记 ) 、 “ 芸篙 ” ( 本草经集注》 ) , “ 红 篙 ” ( 证 类 本
草》 ) 、 .1t 2〕 “ 荚篙 “ ( 唐 本 草注 ) 、 .l( 幻 “ 仙女篙 ” ( 图经 本 草 》 ) 、 “ 茶 若 篙 ” 及
(
. 1 1 )冈西为人还引入 ` 野同篙 ” , 其原植物为母菊 M a t r i c a r i a a 川 b i g u a L e d e b .
“ 地薇篙 ” (图经注 ) 和 “ 黄篙 ” (救荒本草 ) 等暂不详 。
统上所述奋在古本草书上记载的属于菊科篙属药用植物颇多 , 但种名混淆者亦多 ,
经初步考订 : 白篙 (陆生者 ) 、 艾 、 白艾 、 艾篙 、 野艾篙 , 原植物是包括了艾 (野生种 )
月 r , e , n i s i a a r g , i L色v l . e t V a n . 及其近缘种— 野艾篙 A . l a , d n d u l a e f o l i a D C . 、 南艾篙 A . , 。 : l o r o : u m L a m o t t e 、 蒙古篙 A . , o : g o l i c a ( F i s e h . e x B e s s . ) N a k a i 、 白叶
篙 A . l o u e o ph百11召 T u r e z . e x B e s s . 、 歧茎篙 A . i g n i a : i a M a x i m . 、 辽东篙 A . v e , b。 -
” a c e a ( K o m a r . ) K i t a g . 、 五月艾 A . i n d i c a W i l ld . 及魁篙 A . p ; i n c e p s P a m p .
等多种复合种的总称 , 而 《大观本草 》 的 “ 白篙” 为 白莲 篙 A . s ac Or lu m L e de b . ;
《救荒本草》 的 “ 白篙” 可能是猪毛篙 A . sc oP aT t’a W a ld s t . e t K i t . 。 艾叶 、 家艾 、
薪艾 , 原植物是艾的野生及其栽培品种— 薪艾 A . 。塔纽 L ve l . e t V a n . vc . q i ia 。 白篙
(水生者 ) 、 水篙 、 柳叶篙 , 萎篙 、 简篙 , 原植物为萎篙 A . se len ge sn is T ur cz · “ x
B e s s
. 及其变种— 无齿萎篙 v ar . s ha sn i en is : Y . R . L in g 。 ( 纲 目》 、 《名实图考》的牛尾篙部分原植物为牛尾篙 A . 面厉 a W al l . e x B e s s . , 另外一部分原植物为矮篙 A ,
aI lc ca V an
. 。 草篙 、 青篙 (除花淡青 、 淡黄者外 ) 、 黄花篙 、 香篙 、臭篙 、 执篙均 为黄花
篙 A . 。 : un a iL n . , 仅少数谓“ 花淡青 、 淡黄色” 的青篙 , 才可能包含有《植物学 》上习称
的 a 青篙 ” ( A . 。 a r , i ol l i a B u e h一 H a m . e x R o x b . A . a 户i a e e a H a n e e ) , 不同子
药用青篙 (即黄花篙 ) 。 《纲 目》 安徽本及 《名实图考》 附图均将寄生有虫瘦的黄花篙误
为具较大头状花序 , 而在《植物学》上习称的 “ 青篙” 。 邪篙 《救荒本草 》 与 《野菜博录》
所载者 , 可能是大头青篙 (变种 ) A . c ` ; , i f o l i a B u e h一 H a m . e x R o x b . v a r . s c ho c k i i
(M at ft
.
) P
a m p
. , 而 《纲目》 安徽本及 《名实图考》 所载者 , 可能是伞形 科 蛇 床 子
c , i j i : ` m 二 o , : : i e ,一 i ( L . ) C u s s 。 n 。 茵陈篙 , 包括西茵陈 、 北茵陈 、 山茵陈 、 石茵 陈 、 绵
茵陈 、 家茵陈以及蓬篙 、 野同篙 、 紫香篙等等多数种 的 原植 物 为 茵 陈 篙 A月 e爪 l’s l’a
c a p i l l a : 15 T h u n b
. 与猪毛篙 A . s c o p a r i a W a l d s t . e t K i t . ; 此外 《蜀本草 》 的茵
陈 , 原植物是白莲篙 A . s a c ; o r u m L e d e b . 及毛莲篙 A . , 沙 s t i t a W a l l . e x D C . , 而
《重修政和本草》 将野薄荷 M 。 。 t ha h a lP oc al 岁 B r i q . 称为 “ 江宁府茵陈 ” 人药 。 牡
篙 、 齐头篙 、 水辣菜 , 原植物为牡篙 A r r e m i s i a 声a 乡o n i c a T h u n b . 。 庵蔺 、 庵简篙 , 曾
被考订为庵蔺 A . 肠 is k ae an M iq . , 但 《纲 目》 与 《名实图考》 所载者应是五月艾 A .
i 。 id ` 。 W il d
. 。 刘寄奴 、 金寄奴在《唐本草》中所载者 , 原植物可能是奇篙 A . an 。二。 aI
5
.
M
o o r e . ,
(纲 目》 、 《名实图考 ) 所载者 , 其原植物除泽兰 E u p a t o : i o m i a 乡o n i c u二
T h t : n b
. 或华泽兰 E . ` 沉ne sn ` L in n . 外 , 《名实图考》 还将白苞篙 左 r t e m is ia l ac t i -
fl 。 : 。 W al l
. e x D C
. 称为 “ 刘寄奴 ” 并人药。

门闷
喊、
A B ST R AC T
I n E a r l y C h i n e s e P h a o xn a e o p o e i a s o

H e r b a l s m a n y m e d i e i n a l A r t e 坦 i s i a ,
(
. x Z )冈西为 人考证退篙 , 原植物为 泥胡菜 H e o i , t e P t a c a r t五a m o i d e s K u n t z e
夕 l o r i o , a B e s s . e t M o o r e ; 角篙为 H 夕 P e c o u价 P r o c u 沉 b e 招 5 L i n n . , 马先篙为
L i n n
. 及大花益 母草 L e o o u r u s 沉 a e r a n * h u s M a x i rn . : 红蔺 (原植物为松篙 )、 学 名为
” i e z J川 K a n i t z . ; 荚篙原植物为阴行草 S I P h o : o s t e g l’ a e h `” e ” 5 1 5 B e n t h . 。
或马 先 筒 P e d l’ e “ l a r i 犷
P
e
d i
e u
l a
r f s r e s u P i
” 。 t a
P h *丙e ` r o , P e r川 u优 j a P o 一
争目卜


w hi e h
a nm ed (’ Ai ” o r "H ao ” i nC hi ns e e, h a d b e e n i n t r o d u e e d . B u t t h e y

h a d n
` t s e i e n t i f i e n o xn e n e l a t u r e s , i n w h i e h 5 0 m u e h w e r e e o n f u s e d
.
A e e o r d i n g
t o t h e e x a m i n a t i o n s
, a B a i

H a o
’ , (w h i t e A r t e nr i s i a , t e r r e s t r i a l ) ( T a b
.
1 : 3
.
5 : 1 )
, a
A i ” ( T a b
.
6 : 3
, 4 )
, a
B a i

A i
’ , ( T a b
.
2 : 1 )
, a
A i

H a o
" , "
Y e

A i

IJ a
「。 ”
( w i l d A r t e m i s i a ) ( T a b
.
5 : 3 , 4 ) f r o m " S 入e , 2 N o n g B o n c a o I i n g " ( S h e n N o n g ` s
iaC
n o n o f M
a t e r i a M e d i e a
, a b o u t 10 0一 15 0 A . D . , S N C M M ) , S u J i n g , “ T a n g
_
X i n X i u B e n e a o ” ( T h e O f f i e i a l P h a r m a e o P o e i a i n T a n g D y n a s t y , 6 5 9 A
.
D
. ,
T O P )
,
T a n g S h e n
一 w e i , " Z h e n g L e i B e n e a o , ( r e v i s e d ) ( C l a s s i f i e d M a t e r i a
M e d i e a
, r e v i s e d 1 2 49 A
.
D
. ,
C L M M )
, e v e n i n L i S h i
一 z h e n
, “
B e n e a o G a ri
M u ” ( C o m
`
p e n d i u m o f M a t e r i a M e d i。 a , 1 5 9 6 A

D
. ,
C M M ) a n d W
u Q i

j u : 1
,
" Z h i W
u M i n g S h i T u e a o ” ( I l l u s t r a t e d H a n d b o o k o f P l a n t s , 1 8 4 8 , I H P )
a r e t h e e o m p o u n d n a m e s o f t h e s p e e i e s o f A r t e m i s i a L
. ,
w h i
e h i n e l t一d e d
A

A gT 夕i L色v 1. & V a n . a n d i t s a l l i e s — A 。 l a , a n d u l a e f o l i a D C 。 , A .万 e r l o z o : u m I J a m o t t e , A . m o n g o l i c a ( F i s e h . e x B e s s . ) N a k a i , A . l e u c o Ph , I l a
T u r e z
。 e x B e s s
。 ,
A
.
i g n i a )
·
i a M a x i m
. ,
A
. , e r吞e n a c e a ( K o侧 a r . ) K i t a g 。 , A .
i n d i c a W i l l d
。 a n d A
.
P r i n c e P s P a m p
. e t e

A l l o f t h e m h a v e t h e 5 1帅 i l a r
e h a r a e t e r s
, s u e h a s l e a v e s l一 2 一 p i n n a t e ly p a r t e d o r d i v i d e d , w i t h w h i t e
么 r a e h n o i d h a i r s a t a b a x i a l s u r f a e e a n d w i t h s i m i l a r P r o P e r t i e s a n d f u n e t i -
o n s f o r t h e d r u g s
.
B e s i d e s
, t h e y d i s t r i b u t e m a i n ly i n t h e e e n t r a l a n d l o w e r
v a l l e y s o f t h e H u a n g a n d Y a n g t z e R i v e r s

B u t a B a i

H a o ” n a m e d i n A i C h e n g ,
“ D a G u a n g B e n e a o ” ( P h a r m a e o P o e i a i n D a G u a n g o f S o n g D y n a s t y , 1 10 8
A
.
D
。 ,
P D G )
s h o u l d b e A
. s a c了。 : u优 L e d e b . , a n d t h a t n a m e d i n Z h u S u , “ J i u
H
u a n g B e n e a o ” ( H e r b a l s f o r f o o d s
, 1 5 8 8 A

D
. ,
H F ) s h o u l d b e A
. s c o广a : i a

W
a l d s t
.
& K i t
.
( T a b
.
5 : 2 ) B e s i d
e s , “ A i 一 Y e " , “ J i a 一 A i ” ( f a m i l y A r t e m i s i a )
,
u
Q i

A i ” i n a b o y e h e r b a l s a r e t h e s a 浏 e , w h i e h w a s n a m e d A . a ; g y i L 已v l .
& V
a n . e v . 口i a i . M o s t o f " B a i 一 H a o ” ( w h i t e A r t e m i s i a , w a t e r y ) , “ S h u i -
H
a o , ( w a t e r y A r t e m i s i a )
, “
L i u

Y
e 一 H a o ” ( T a b 。 6 : 2 ) , “ L o u 一 H a o " ( T a }) .
6 : 1 ) a n d " L u

h a o
" , a r e A
。 s e
l
e z: g e n s i s T u r e z
. e x B e s s
。 a n d i t s v a r i e t y—一 v a r 。 s h a n s i e n s i s Y . R 。 L i n g , i n w h i e h i t 产 5 s e r r u l a t e l e s s a l o n g l e a f 一 m a r g i n e .
,’ L i u 一W
e i

H
a o ” i n C M M a n d i n IH P a r e b o t h t w o s P e e i e s o f A r r: , I: i s i a
L
. — A 。 d u乙i a W a l l 。 e x B e s s . ( T a b . 7 : 1 ) a n d A . Ia n c e a V a n . ( T a b . 7 : 2 ) 。a C a o 一 H a o ” , “ Q i n g 一 H a o ” ( T a b 。 2 : 4 , 7 : 4 ) , e x e e p t a p a r t o f t h e s p e e i e s
w i t h y e l l
o w i s h a n d g r e e n i s h f l o r e t s
, “
H
u a n g 一 H u a

H a o ” ( T a b
.
1 : 1
,
7 : 3 )
,
,’ X i a n g 一 H a o , ( f r a g r a n t A r t e助 i s i a ) , u C h o u 一万口 。 , ( s t i n k A r t e m i s i a ) , “ X u n -
H
a o ” , a l l a r e A : t 。 m i s i a a 。 n u a L 。 O n ly a P a r t o f " Q i n g 一 H a o ” w i t h y e l l o w i s h
·
o r g r e e n i s h f ] o r e t s
, p e r h a p s i s A
。 c a : F i f
o l i a B u e h 一 H a m 。 e x R o x b 。 (— A .召 P i a c e a H a n e 。 ) , w h i e h 15 d i f f e r e n t f r o m t h e m e d i e i n a l ` Q i n g 一 H a o ” — A 。· a n n u a L 。 B u t t h e s p e c i e s o f “ Q i n g 一 H a o ” a n d a H u a n g 一 H u a 一H a o ” i n C M M a n d
一 1 1 一
I HP( Ta b
.
i: 一, 2 : 4 , 7 : s , 4 ) a r e t h e s a m e , A 。 a n o u口 L . , i n w h i e h , a s
f a e t
.
s a 一 e a l l e d ` Q i n g

H a o ” ( T a b

2 : 4
,
7 : 4 ) w e r e e o n f u e e d b y A
。 a 刀” u a L ,
w i t h t h e i n s e e t
一 g a l l s o n t h e l e a v e s
,
b r a n e h e s a n d s t e m , t o A
。 e a r护泣f o l i a
B u e h一 H a m . e x R口 x b . , w h i e h 15 5 0 一 e a l l e d a Q i n g 一 H a o " i n H F a n d 10 B a o
S h a n
’ s ,’ Y e C a i B o L u " ( H e r b a l s f o r v e g e t a b l e s , 1 6 2 2 A

D
. ,
H V ) ( T
a b
.
8 : 2 )
a r e d i f f
e r e n t f r o m t h e s p e e i e s i n C M M a n d I H P ( T a b
.
3 : 3 , 8 : 1 )
,
I t
产 5 A
. ` a ,·护 i f o l i a B u e h
。 一
H a m
. e x R o x b

i n H F a n d H V
, a n d i t
尹 5 p e r h a P s
C , , i d i u m m o ,: n i e r i ( I
, 。
) C u s s o n w i t h u m b e l i n f l o r e s e e n e e s i n C M M
a n d I H P
。 .
“ Y i n 一 C h e n 一 H a o " , i n e l 。 ,’ X i 一 Y i n 一 C h e n , ( f r o 也 t h e w e s t ) , “ B e i 一 Y i n 一 C h e n ,
( f r o m t h e n o r t h )
, “
S h a n

Y i n

C h e n , ( f r o m t h e w i ld )
, “
S h i

Y i n

C h e n

( f
r o 瓜
t h e s t o n y a r e a s )
, “
M i a 花 一 Y i n 一 C h e n , ( t o m e n t o s e ) , “ G i a 一 Y i n 一 C h e n ” ( f r o m
f a m i l y )
. “
P e n g

H a o
" , “
Y e

T o n

H a o ” ( T a b 。 9 : 1 , 2 ) , “ 2 1一 X i a n g 一H a o , ( T a b ,
8 : 4 )
,
m o s t o f t h e m a r e A
. c a P i l l a ; 15 T h u n b
。 a n d A
. s c o P a r i a W
a ld s t
. e t
K 1 t
.
B o t h a r e t h e w e l l

k n o w n d r u g s i n e o m m o n u s e
, e u r i n g t h e h e P a t i t i s
a n d e h o l e e y s t i t i s
.
B u t t h e s P e e i e s o f a P a r t o f ,’ Y i n 一 C h e n ” ( T a b . 2 : 2 ,
8 : 3 )
,
w h i e h w e r e i n C M M a n d I H P
, a n d i n H a n B a o
一 s h e n g
, “ S h u B e n e a o 护
( H e r b a l s i n S i e h u a n
,
9 3 4 A
.
D
.
) a r e A
. s a c : o : u , n L e d e b
. a n d i n C I
J
M M
5 0 一 e a l l e d " J i a n g n i n f u Y i n

C h e n ” ( T a b

4 : 4 ) 1 5 M e n t h a h a P l o e a l y x B r i q
。 .

M
u 一 H a o ” ( T a b 。 4 : 2 , 9 : 3 ) , “ Q i

T o 让 一 H a o ” , “ S h t i 一 L a 一 C a i ” i n T O P ,
C M 入I , IH P a n d o t h e r h e r b a l s a r e a l l A r t e m i s i a 声a P o 。 i 。 a T h u u b . a A n 一 L住" ,
,’ A n 一 I J住一 H a o , h a v e b e e n e o n s i d e r e d A . k e公s无e a n a M i q 。 B u t i n C M M a n d
IH P
, “
A n

L住’ , ( T a b . 3 : 2 , 9 : 4 ) s l l o u l d b e A . i n d i c a W i l l d 。 ,’ L i u 一 J i 一 N u " ,
“ J i n 一 J i 一 N u ” i n T O P s h o u l d b e A . a n o m a l汀 5 . M o o r e . B u t t h e o r i g i n a t
s P e e i e s i n C M M a n d a P a r t o f t h e s P e e i e s i n I H P ( T a b
.
3 : 4 , 10 : 1 )
s h o u l d b e E : ` P a t o ; i u m i a P o 。 i ` u m T h u n b
。 o r E
。 : h i n e s 。 L . a n d a n o t h e r s p e e i e s
i n IH P ( T a b
.
1 0 : 5 )
s h o u l d b e A , l 。爪 i s i a l a ` r i f l o , a W a l l
。 e x D C
.
B
e s i d e s
, t h e r e a r e s o m e 5 0
一 e a l l e d “ A i , o r ,’ H a o " , w h i e h d o n o t b e l o n g
t o A r z e m i s i a L
。 ,
b认 t o t h e r g e n e r a o f C o 执 P o s i t a 心 o r o t h e r f a m i l i e s i n t h e
h e r b
a l s
,
f o r e x a m p l e s
, a
Q i
a n g 一 N i a n

A i " ( T a b
.
2 : 3
,
1 0 : 3 )一一 lC o s s o : t 。 ph i u m
e几苦n e s 。 ( L i n n . ) M a k i n o e x C h a m . & S e h l e e h t 。 , “ T o n 一 H a o ” ( T a b . 3 : 1 -
10 : 4 )— lC 尽 s a n t入e m u执 c o ; o n a ,· i u n l L . v a r . s P a t i o s u m B a i l e了 ; " T i e 一 G a n 一 H a o 户( T a b . 1 1 : i )— K a l i m。行 5 i n z。 g , i f o l i a T u r e z . , “ L i n 一 H a o " , “ E 一H a o , a n d“
L u o

H a 口” ( T a b 。 l : 4 , 1 1 : 2 )— D o s c u r a i n i a s o Ph i a ( L . ) W e b b ; “ M a 一 X i a n -
H a o
, , , “
J i a o

H a o , ( T a b

1 : 2
, 4 : 1 )— I n c a , , i l l e a s i n e n s i s L a m .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 l 〕 中华人民共和 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 , 1 9 7了年 , 19 8 5 年 , 中华人 民共和国药典 .
〔 2 )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 19 6 。年 , 中药志 , 第三册 。
〔3 〕 王析 , 一e o 7年、 1 0 7 0年影印 , 三才图会 .
〔 4 〕 马王 堆汉墓整理小组 : 马王堆汉墓出土医 书释文 ( 二 ) 《五十二病方 》 , 1 9 了5年 , 《文物 》 。 : 4 2一43 .

门门目
门闷
_
,
l 2
成都 中医学院 , 19 78 年 ,
吴普 ( 魏 )等述 , 孙星衍 、
李时珍 ( 明 ) , 15 0 5 年 ,
中药学 。
孙冯翼 ( 清 )辑 , 19 5 5 年重印 , 神农本草经 。
本草纲 目〔线装本及以 19 0 3 年江西初刻本为底本的校点本 ( 19 7 9 年版 )〕

加甲
〔 5 〕
〔6 〕
( 7 〕
〔 8 〕
( 9 〕
〔 10〕
〔1 1〕
.〔一2〕
( 1 3〕
( 14〕
〔15 〕
〔16 〕
〔17〕
( 18〕
〔1 9〕
〔2 0〕
〔2 1〕
〔2 2 〕
〔2 3 〕
〔 24〕
〔2 5〕
〔2 6〕
〔2 7〕
〔2 8〕
〔2 9 〕
( 3 0 〕
〔3 1〕
〔3 2 〕
〔3 5〕
刘文泰等 ( 明 ) , 19 8 2年重 印 , 本草品汇精要 .
《 全国中草药汇编 》 编写组 , 1 9 75年 , 全国中草药汇编 , 上册 .
朱棣 , 14 0 6年 , 1 9 5 9年影印 , 救荒本草 。
苏敬等 (唐 ) , 6 5 9年 , 19 81 年辑复本 , 新修本草 .
江苏新医学院 , 19 7 7年 , 中药大辞典 , 上册 .
陈重 明等 , 19 81 年 , 邪篙的原植物 考证和 S es el i . L . 属的中名订正 , 植物分类 学报 1沉 4 ) : 5 32 一 5 33 .
阵 梦雷等 (清 ) 17 26年 , 钦定古今 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 草部 、 药部 ) _
陈修园( 清 ) , 1 9 5 9年重印 , 神农本草经读 .
汪昂朝 (清 ) , 19 6 5年重 印 , 本草备要 。
汪讯庵 , 1 9 5 4年 , 详注本草备要 .
杜 文燮 (明 ) , 15 9 8年 , 药鉴 。
何铸 , 1 9 8 。年 , 中药刘寄奴的考证 , 《 中草药研究资料 》 第 19 期 。
林有润 、 黄奏球 , 19 8 3年 , 薪州地区 的薪艾 、 青篙 、 黄花离与菌陈的考订 , 《广西植物》 3 ( 1) : 25 一 31 。
林启寿 , 1 9 7 7年 , 中草药成分化学 .
吴仪洛 (清 ) , 一。 x 3年印 , 本 草从新 .
吴其溶 (清 ) , 线装本 及 1 95 7 年修订本 , 植物名实图考 。
南京药学院药材学教研组 , 1 96 。年 , 药材学 。
俞镇初 , 19 8 6年 , 中国药学史 纲 。
唐懊徽 (宋 ) , 1 108 , ( 19 82 年影印 ) ,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张存惠增订 , 1 24 9年版 ) .
郭琪 , 宗水怀堂原刻本校刊 , 尔雅 .
贾祖璋 , 贾祖珊 , 1 9 5 5 年 , 中国植物一图鉴 .
徐 国钧等 , 19 5 8 年 , 生药学 。
陆文郁 , 19 5 7 年 , 诗草木今释 。
黄宫瓣 , 1 8 0 6年 , 19 5 9 年重印 , 本草求真 .
寇宗爽 (宋 ) , 1 1 19 年版 、 19 5 6 年重印 , 本草衍义 。
第二军 医大学药学系生药学教研室 , 王9 60 年 , 中国药用植物图鉴 。
卜.
( 34 ) 内弘景 (梁 ) , 约 53 6年 , 19 5 5 年重印 , 本草经 集注 .
( 3 5 〕 绝 山( 明 ) , l a 2 2年 , 1 0 6。年影印 , 野莱博录 .
〔 36 ) 赵学敏 (清 ) , 1 7e 5年 . 19 8 3年重印 , 本草纲 目拾遗 .
〔 37 ) 赵烟黄 , 1 9 32 年 , 新本草 图志 .
〔3的 一一一 , 19 36 年 , 祁州药志 , 第一集 . (国立北平研究院生理学研究所 中文报告汇刊第三卷第二号 。 )
〔39 ) 裴 鉴等 , 19 5 6年、 19 6 5年 , 中国药用植物志 , 第四 、 八册 .
( 4 。 ) 小 泉荣次郎 ( 日 ) , 1 9 38 年增订版 , 和汉药考 .
〔41 〕 `石 户谷勉 ( 日 ) , 19 41 年 , 中国北部之药草 .
〔42 ) 白光井太男 ( 日 ) , 本草纲 目考 。
〔4 3 〕 村越三千男 ( 日 ) , 大正 14 年原版 、 19 3。 年 , 第 15 版 , 大植物图鉴 .
〔4们 赤松金芳 ( 日 ) , 19 7 。 年 , 新订和汉药 (新订版 ) .
〔4 5 〕 佐竹义辅等 ( 日 ) , x o s l 年 , 日本 O 野生植物 1 .
( 48 ) 收野 富太郎 ( 日 ) , 明和 15 年原版 , 1肠 2 年重版 , 日本植物图鉴 。
〔` 7 〕 冈不崩 ( 日 ) , 19 3 5 年 , 古典草本杂考 。
〔4 8〕 冈西为 人 ( 日 ) , 1 9 74 年 , 中国医书本草考 . `
〔4 9 ) 森立 之 ( 日 )重辑 , 18 5 4 年版 、 19 5 7 年重印 , 神农本草经 。
〔5 。 ) 难波恒雄 ( 日 ) , 1 9 8。 年 , 原色和汉药图鉴 。
( 5 1 ) 松村任三 (日 ) , 18 8 4 年 , (明 治 17 年 )考定植物名汇 。
( 52 〕 饭沼欲斋著述 ( 日 ) , 1 8 74 年 , (明治 7 年 ) , 新订草本图说 。
〔5 3 〕 Br e t s e丘n e i d e r , E . M . D . , 1 5 0 5 , B o t a n ic o n 5 1皿 i c o m 3 : 1 4 5一 15 2 .
〔5 4 〕 G r e g e r , H . , 10 7 7 , A n t h e二 i d e a e一一 C五e m 坛a l r e , ie , , i n H e” o o d y · H . & a l . T五e B i o l o盯
a n d C h
e m i s t r y o f t五e C o m p o s i t a e 1 . 8 9。一。 3 2 .
〔5 5 〕 K e ls e y , R . G . a n d Sh a f i z a d e五, F . , 一9 7 9 , S e s q t i t e r p e n e le e t o n e s a n d SsY t e m a t王c s o f t五e G e n o s
A r t e m is i a
,
P h y t o e h
e m is t r y 18 : x s o l一 6 1 1 .〔55 〕 B a 二 a 6 a e , r . M . , 10 6 5 , H 日 : p o 及 y民 u , 几 刀 e K a p e T B e a n二 x a p o 皿 a T皿互 e e K皿 x 皿 , e双几叹 e e K a x P a e馆皿 a 自 .
〔5 7〕 介 p o e n , M . 玉1. , 1 0 3 2 , X ; : 肛 ; : 、 e 。 、 。 比 e o e T a s fl o 几从 E e 立 .
( 5妞〕 H 6 p a r 二 二 o , , 中 . H . , 1 9 30 , O e H o a , 、 e 二 e ` a p e T B e Ha ` e e p e 及 e T a a K盆 T a n e ` o n , e 皿二双二 二从 .
( s 。〕 U班双 。 a , H . B . , 19 32 , A T 二 a c 二 e 、 a p c : 。 e , : 从 x n a o T e n 故业 C CC P .
一 1 3 一
篙 为
. . . . . . 口 . . . . . . 曰. . . 曰曰. . 曰. . . . . . 口 . . . . . . . 口 . . . 一命…
篙 蔗 篙 白
、鸭礴}

、 口目
自明

图版 1: 1. 黄花蔺 :2 . 角篙 :3. 白篙 :4. 藏简 ( 自本草纲 目 , 安徽本 .)
一 14 一
*口,
千一振
节言丽 以面r又一 ` ~ ` 一 ` ’一百一众守…毛:
} 蕊 : 青 艾 年
卜,
.
.、月`.;二ó
r
,.万`气
”人卜A户.仁枯目..盆口圈
下`抽淤朴品
,J

!
图版 2 : 卫 . 白艾 ; 2 . 菌陈篙 ; 2 。 千年艾 , 4。 青筒 ( 自本 专用 目 , 安徽本 ) 。
1 5
匕暨一一董 篙 筒众l岁
奴 寄 封 篙 邪参 4瓣缘

, . 目
. 月

田版 3 : 1 . 蔺蔺 , 2 . 庵简 ; 3 . 邪禽 : 4 . 刘寄奴 ( 自本草纲 目 , 安徽本 ) .
- 1 6 一
筒 先 焉
泣 .. .且,1
ó,.. .
\l
e||ó
江享履 〕
圈版 4 : 1 马先篙
; 2
. 牡篙 ( 自本 草纳 目 , 安徽本 ) ; 3 ,
4
、 征宁府 茵陈 ( 自重修政和经虫证类本草 )
绎州茵陈离 :
一 1 7 一
川 , 竺 , ~ ~ . ~ ~ . ~ 口. 如代二 二之二 , , 佗 , 共下 , 节一一 , 二二二= 二代二 一 .二二二吮之笠匕搜性于份 . ,、心在红

自琴们
协黝洲耀
了Z孕遨 汾 1七
一毓毯城
. 侧

彩附草卷十之一
峥自
l陌满||
1
1
|阮障漆停
卷之士一
, 日

图版 5 : 1 . 白离一 ; 2 . 白茜二 : 3 、 4 . 野艾篙 (自植物名实图考 ) ,
一 1 8 一
一口 、 . . J州 , , ~ . . . . . 口` ~ ~侧 ` - .~ 一 ` ~ 一
r ,、 |
,
日 r

J妇
畜名一蔷;止整止
图版 6 : 1 . 萎篙 ; 2 . 柳叶篙 ; 3 、 4 . 艾 (自植物名实图考 )
.
19
二二 .七 , 二 . . 目曰口 . 二 . 口二留 .
“.抽`,.,端口.,砚盯ó行万”`.护.111!lllwe..les·11。!l·IJ
,`.
l
r卜口.吓睁.才。|J|…l!!一
一一— l 峭
. 门
扣子
{ . 阅
l!
I
t厂,t
!

月川训州日j-l别侧曰!引
卜`f
l
l

、 自
, .卜ù月劲灿M
勺 . . 口 . . . 目 . . . . . . 肖` . . . 记二. . . . . . . . . . . 口卜
图版 7 : 1 . 牛尾 蕊一 。 2 . 牛尾 篙二 . 3 . 黄花瀚 , 4 . 青蔺 (自植钧名实田考 ) 。
一 2 0 一
, 尸汗

\又

苏嗽资三三 _ _ _ _ _
忍炎` 食 . . 曰日 . 目匆曰 . . 告 . . .目呀 )` 蕊曰口`
御.
写人踌 -
, . , . ” 砚 . , . 巴润欲、 产吊侧 , 州遨旦竺二二二二竺已二二望二艺 兰北三二科 二艺 , 仁诬艺 j
JōJ,口

卜加么ó.,

!毛

乌戛协
7翅
茵睐禹

限草凳十
膝腻描ù11长J习俪潭遭汗忿
翻版 8 : .1 邪蔺 (自植物名实圈考 ) : 2 . 邪蔺 (自救荒本草 ) ; 3 . 茵陈背 ; 4 . 紫香离 ( 自植物名实图考 .)
一 2 1 -
「 七 {竺竺坦
)
:
l,
l{

植物名贵简禽ù

掣瞥 牛 . 司很晋中卷士之一
,曰
亡Z生
嚼3
. 司

图版 9 : 1 . 野同茜一 : 2 . 野同篙二 , 3 . 牡茜 , 4 . 庵简 ( 自植物名实图考 .)
2 2
鱼万少 刻寄奴凝一日口
入几 .动夕

扮万蔺蓄
,
勺`
丫, ’

|赓髓隆险
`州,睁
图版 J 。 : 1 . 刘寄奴一 ; 2 . 刘寄奴二 : .3 千年艾 : 4 . 荀蓄 ( 自植物 名实图考 ) 。
2 3
. . . . . . . . . . . . . . . .一 ~~
叫捍蓄
.日
阻草巷之士一
.司

勺目
二马二
图版 1铁杆篙 ; 2 .我篙 ; 3 .马 先筒 (自植物名实图考 ) : 4 .宁州庵葡子 :
5
.秦州庵蔺子 (自重修政和经史证类本草) .
一 2 4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