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收稿日期:!""#"!& 接受日期:!""#"′!(
基金项目:国家“)(%”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要方向项目(-.*/%!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福建省
青年科技人才创新项目(!""(2%"!");福建省教育厅 +类项目(3+"("(4)资助。
作者简介:马红亮(,)(#—),男,山西原平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土壤碳氮循环与调控方面的研究。
567:"’),$#%&#%(%,,89:;<7::=7)%4>,4%? @A:。! 通讯作者 89:;<7:BCD=E>
土壤速效钾的影响
马红亮,,朱建国!!,谢祖彬!,刘 钢!,曾 青!
(, 福建省亚热带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福州 %’"""(;
!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江苏南京 !,"""#)
摘要:采用 2I*8(2J66 ;
长季对土壤钾的吸收增加,但并没有降低作物主要生长期土壤("—’、’—,’ @:土层)速效钾的含量;*O! 浓度升高
使土壤速效钾增加的幅度在作物根际达 4?%Q!!!?%Q,在行间达 %?(Q!,,?!Q,且土壤速效钾增加的幅度在小
麦季大于水稻季。表明根系对土壤速效钾的影响很大,因此,短期内土壤钾含量不会成为限制因素而影响作物对
高 *O!浓度的响应,反而会增加土壤钾的有效性。但在土壤肥力较低的土壤上可能会产生消极影响。
关键词:*O!浓度升高;水稻土;水稻;小麦;速效钾
中图分类号:0,’%?4 文献标识码:I 文章编号:,""#′"′/(!""))""4"("4 !""#% &" "’## ()’ (’*&+,-)&.)-# #+’)/0#+% &+ 1&)2 (3()2(*2# 4
)+ ’)$#,5/#(% ’&%(%)&+ 161%#0
RI SAHC97<;HC,,.ST 3<;H9CEA!!,/U8 .E9K
*4 5*%- 5,%/’,/,G=%’/8/ I,&9/;0 *4 5,%/’,/8,@&’%:5=6 6ZZ6@N AZ 676[;N6L ;N:AF\=6J<@ *O! AH FA<7 ;[;<7;K76 -
人类活动使大量碳进入大气,促使大气中 *O!
浓度升高。这种趋势还在继续,已由工业革命前(大
约 ,(’"年)的 !#" ‘ ,"!V P V增长到 !""& 年的大约
%#"!V P V左右
[,]。目前,许多研究关注地上植物部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4"($4,!
""""""""""""""""""""""""""""""""""""""""""""""""""""""""""""""
a7;HN XENJ
大气 %!浓度升高对土壤钾(’)影响
的研究较少。在大气 /技术平台,在农田生态系统
的稻麦轮作中,研究大气 /系统平台[1(]于 !((1 年 2 月至
!((3年 2月建于江苏省无锡市安镇镇年余农场(#14
#&56,1!(4!+5/),土壤类型为水耕人为土(俗称黄泥
土),年降水量 11((!1!(( 77,年平均温度约 128,
年日照时间大于 !((( 9,年无霜天数大于 !#( :,耕
作方式为水稻—冬小麦轮作。土壤的基本性质:砂
粒((;(*!1 77),! < 0 =<,粉砂粒((;((1!(;(* 77)
2*& < 0 =<,粘粒( > (;((1 77)!*1 < 0 =<,容重 1;!
< 0 ?7#,有机碳 1* < 0 =<,全氮 1;*, < 0 =<,全磷 1;!#
< 0 =<,速效磷 1(;3 7< 0 =<,@A 2;+。!((3 年 2 月至
!((*年 2月重建于江苏省江都市小纪镇(11,43!5 (55
/,#!4#*5*556),土壤有关基本性质为:砂粒(!!
(;(! 77)*&+ < 0 =<,粉砂粒((;(!!(;((! 77)!+* < 0
=<,粘粒( > (;((! 77)1#& < 0 =<,(—1* ?7土壤容重
1;12 < 0 ?7#,全碳 1+;3 < 0 =<,全氮 1;* < 0 =<,全磷 (;2
< 0 =<,速效磷 1(;! 7< 0 =<,@A &;,。
!"# 田间试验处理
无锡 -./试验采用裂区设计。%! 浓度为主
处理,氮肥处理为副处理。在 -./圈(高%! 圈,
%! 浓度,.)内设 !
个氮水平,即:常规氮(水稻和小麦各施 6 !*(
=< 0 97!,66表示)和低氮(水稻施 6 1*( =< 0 97!,小
麦施 6 1!* =< 0 97!,B6 表示);I 水平均为 I!%* &*
=< 0 97!。水稻季用复合肥、尿素和磷酸氢二铵分 3
次施用,分别在水稻移栽前 1 :、移栽后 *、*1和 21 :
作为基肥、苗肥、拔节肥和穗肥施用;低氮和常规氮
处理第 1和第 #次施肥分别用复合肥 # 0 *和 ! 0 *,第
!次用 ! 0 # 尿素和磷酸氢二铵,第 3 次施尿素 1 0 #。
移栽行距为 !* 7,株距为 12;& 7,合 !3穴 0 7!。小麦
季用复合肥和尿素分 3次施用,分别在小麦播种后
*、!2、11*和 13+ :作为基肥、苗肥、拔节肥和穗肥施
用;低氮处理在第 1和第 #次分别施复合肥的 ! 0 #
和 1 0 #,第 !和第 3次各施尿素 1 0 !;常规 6处理在
第 1和第 #次分别施复合肥 ! 0 #和 1 0 #、尿素分别施
! 0&和 1 0 &,第 !和第 3次各施尿素 ! 0 &。播种行距
!( ?7,密度 #(( J 1(3 0 97!。
江都 -./ 田间试验采用裂区设计。水稻于 !((3年 *月 !(日播种,2月 13日人工移栽,行距为 !* ?7,株距为 12;& ?7,!3 穴 0 7!。施氮量设:低氮 (6 1!* =< 0 97!,B6)、常规氮(6 !*( =< 0 97!,66)!个 水平,施磷、钾肥均为 &( =< 0 97!。施氮时间和施氮 量:2 月 1# 日施基肥,2 月 1, 日施分蘖肥,& 月 #( 日施穗肥,其中基、蘖肥占总施氮量的 2(),穗肥占 总施氮量的 3();I(I!%*)、’(’!%)肥均作为基肥 施用。!((3!!((*年小麦试验,氮肥分低氮(6 11!; * =< 0 97!,B6)和常规氮(6 !!* =< 0 97!,66),磷肥 (I!%*)和钾肥(’!%)施用量各 &* =< 0 97!。氮肥为尿 素,磷、钾肥为复混肥。磷、钾肥在小麦播种前 ! : 作基肥一次施入,氮肥分别按基肥、拔节肥(播种后 11# :)和孕穗肥(播种后 132 :)施用,施用量分别为 总量的 *()、1()和 3()。%! 浓度处理设计同无
锡试验。
!"土样采集与分析 无锡试验:水稻于 !((1年 2月 1#日进行移栽, 移栽后 !&、3,、&2和 1!# :采样,分别代表着分蘖期、 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每次采 (—*、*—1* ?7 土样,约 1 =<,取土时,将一个不锈钢铝框插入土壤 1( ?7,把框内的水抽去,用铲子取表层土,再取低层 土。同一肥料处理的同一层土混合,挑出可见的有 机物质和石砾。小麦于 !((1 年 11 月 + 日播种,播 种后 1!+、1*!、1&1和 !(! :分别采样,分别代表着分 蘖期、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每次采 (—*、*— 1* ?7两层土样,约 1 =<。取土时,在小麦行间用铲 子取表层土,接着取低层土。同一肥料处理的同一 层土混合,挑出可见有机物质和石砾。每次取土后 土壤样品风干保存备用。 江都试验:!((3年 1(月水稻和 !((*年 2月小 麦收获后,分别挖取远离根系 * ?7的行间土壤,同 时挖取靠近根系 * ?7之内的土壤,连同根系一起挖 出,适当风干后,将外面的土壤打碎、抖落,将紧靠根 +(2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1*卷 系的土壤收集,作为根际土壤。 土壤全钾含量测定用常规方法[!!];土壤速效 钾用乙酸铵提取,火焰光度计测定[!!]。 试验数据采用 "#%"、&’检验和 ()*方法,在
不同 +,浓度条件下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 结果与分析 !"#%!浓度升高对作物各生长期土壤速效钾的
影响
在水稻季,高 +, 浓度条件下土壤速效钾含量 比对照处理增加,主要表现在分蘖期、抽穗期和成熟 期。在分蘖期不同土壤层次和成熟期 -—. /0 土 层,低氮((#)水平下增加幅度较大;而常规氮(##) 水平在抽穗期增加幅度较大(图 !)。在小麦季,高 +,浓度条件下,不同 #水平小麦越冬期土壤速效
钾增加幅度最大,达到 1234!!5254;在分蘖期、
拔节期和收获期土壤速效钾在 (#水平下增加幅度
大于 ##水平;而且 ##水平 -—. /0土层速效钾有
降低趋势。高 +,浓度使土壤速效钾总体上表现为 .—!. /0土层增加幅度大于 -—. /0土层,(#水平 增加幅度大于 ##水平。尽管高 +, 浓度对土壤速
效钾的影响不够显著,但是即使少量的增加也有益
于维持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养分供给的平衡,对于提
高粮食产量和品质来说也是很重要的。
图 # %! 05 /0’1 323’1361, 7 3. 4’++,8,5. (809.: /.3(,/ ’5 8’-,;9:,3. 80.3.’05 /[注(#678):(#—低氮 (69 #;##—常规氮 #6:0;< #;-—.、.—!.—土层 )6=< <;>8:?(/0);@—分蘖期 @=<<8:=AB;
C—拔节期 C<6AB;7=AB;D—抽穗期 D8;E=AB;&—灌浆期 &=<<=AB;F—成熟期 F;7G:=7>;H—越冬期 H=A78:=AB;下同 @I8 ?;08 J8<69K]
!"! , 浓度处理,高 +, 浓度使土壤速效钾含量增加幅度在小麦季大于水稻 季,且增加幅度在根际大于行间。水稻季 (# 水平 下根际和行间速效钾分别升高 L2M4和 3214;## 水平下分别升高 5234和 N234。在对照 +, 处理
下,随着施肥水平的提高,根际和行间土壤速效钾含
量分别降低了 N2-4和 !214;在 +,浓度升高处理下,随着施肥水平提高,根际和行间土壤速效钾含量分别降低了52L4和!2!4。高+, 浓度使小麦季
(#水平下根际和行间速效钾分别升高 !M2-4和
!!2,4,##水平下分别升高 ,,234和 !-2-4。在对
L-53期 马红亮,等:开放式空气 +,浓度升高对水稻 O小麦轮作土壤速效钾的影响 照 !"#处理下,随着施肥水平增加,根际和行间土壤 速效钾含量分别降低了%&’和 (%(’;在 !"#浓度
升高处理下,随着施肥水平的提高,根际和行间土壤
速效钾含量分别降低了 (%)’和 *%(’。表明高 !"#
浓度条件下,不只是在作物生长期土壤速效钾偏高,
就是在收获以后土壤速效钾仍然保持较高的水平,
这样有利于作物生长对高 !"#浓度的积极响应。
图 ! "#!浓度升高对水稻—小麦季结束后根系不同部位土壤速效钾的影响
%E’(A
B C%CC#)、&%)’、EC%)’(A B C%CCD)、#F%F’和 F%(’;在 ++处理下
分别降低 )%*’、增加 *)%(’(A B C%C#D)、((%(’和
#)%E’。!"#浓度升高条件下,水稻和小麦对钾的
吸收比对照增加,且在水稻分蘖期和小麦拔节期增
加显著。从作物需求的角度分析,土壤中钾含量可
能会影响作物对 !"# 浓度升高的响应,所以在作物
生长期需根据土壤情况补充适当钾肥。
图 < "#!浓度升高对水稻和小麦不同生育期土壤钾吸收的影响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E)卷
! 讨论
众所周知,!"#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底物,其
浓度的升高直接促进生物量的增加[,],需要更
多的矿质元素包括氮、磷、钾,因此作物对钾的吸收
在几个关键生育期增加。由于生物量在不同 !"#浓
度下产生的差异造成了作物对土壤钾吸收的不同,
必然会引起土壤钾的降低,很可能会限制作物对高
!"#浓度的持续响应[%’]。但是试验结果显示,短期
内在作物生物量增加、吸收更多钾的情况下,土壤速
效钾也没有显著降低,反而有所增加,可能与农业生
态系统中土壤肥力较高、有较多的有机质增加土壤
钾的缓冲能力有关。土壤中的钾主要是无机态,它
来源于外界施肥、土壤矿物的风化和有机物质的分
解代谢。在施用钾肥一致的条件下,高 !"# 浓度引
起土壤钾供给增加且土壤有效钾不降低,很大程度
上归于土壤矿物和有机物质的贡献。因为高 !"#浓
度下将有更多的同化产物进入土壤[(&),%*&%+],为土壤
有机生物提供了额外的碳源和能量,有利于土壤生
物和酶活性的提高,促进有机物质的分解,释放更多
的无机钾,间接地影响土壤过程[%,]。同时,高 !"#
浓度下,作物根系生物量增加且在纵向穿透和横向
分布上有所提高,在水平方向距离根系的不同位置
对土壤产生的影响不同[%,],这种影响在作物根际和
行间土壤速效钾的变化上有所体现。结果显示,相
对于对照 !"#浓度处理,高 !"# 浓度使水稻和小麦
季根际土壤速效钾含量增加幅度大于行间,表明根
系活动和分泌物对速效钾的积极影响。因此,在高
!"#浓度条件下土壤发生的变化既保证了作物吸收
钾的需要,也保证了土壤速效钾含量不降低。而且
已有的研究显示,不但是钾没有降低,氮和磷也没有
降低[*&+,%(]。这些结果无不说明与根系的紧密关系。
研究表明,矿物态氮的有效性是控制植物对高
!"#浓度响应的关键因素[%)]。大量的证据表明,地
上生物量会因氮肥的不足而减弱对 !"# 的响
应[#-&#%],因此氮水平将影响生物量的变化,自然会
影响到土壤钾的变化。试验结果显示,在不同氮水
平下,高 !"#浓度对土壤速效钾的影响并不显著,表
明在农田生态系统氮素还没有成为主要的限制因
子,即使在作物根际和行间土壤所产生的差异也不
显著。由于土壤钾含量的变化与生物量有一定的关
系[%#&%],在不同氮肥水平下,高 !"# 浓度对土壤钾 的影响是作物吸收和土壤有效钾变化的结果。因 此,在外施肥料的情况下,还是要适当考虑增加有机 肥的施用,保证土壤钾的供给和养分的平衡。 参 考 文 献: [%] ./0123 ! 4,53367 8 9,:;<03; = !" # % >?3 @A3/21A B12C D@; /2E?;@F
G@H321A !"#[I]J .A132A3,#--’,−∗:+,&$,%K
[#] 43CC3;C3;C 4 I 9,L/2 M3 :31N2 . !,L/2 O332 I 9J PDD3AEB @D 363F
O/E3Q /ER@BG?3;1A !"#&63O36B @2 E?3 A/;0@2 3A@2@R7 @D / B@16 G6/2E3Q
S1E? S?3/E[9]J T@
E;@H32 /2Q B@16 R@1BE<;3 @2 Q;7 R/EE3; /AA
[’] !?32H W,[2<06@H1A/6 21E;@H32 D1\/E1@2,21E;@H32 R123;/61]/E1@2 /2Q A/;0@2 Q3A@RG@B1F
E1@2 12 B<0R3;H3Q ;1A3 B@16[I]J T1@6 J 53;E J .@16BJ,#--%,’:,&%K
[*] 马红亮,朱建国,谢祖彬,等 J 开放式空气 !"# 浓度升高对水
稻土壤可溶性 !、=和 Z的影响[I]J 土壤,#--’,+(′):)#&
),K U/ ^ 4,Y?< I :,_13 Y T !" # % PDD3AE @D 59!P(5;33 91; !/;0@2F
Q1@\1Q3 P2;1A?R32E)@2 /O/16/063 !,= /2Q Z 12 B@16 Q<;12H ;1A3 H;@SF
12H[I]J .@16B,#--’,+(′):)#&),K [+] 马红亮,朱建国,谢祖彬,等 J 不同氮水平下 !"# 浓度升高对 小麦土壤可溶性 !、=和 Z的影响[I]J 土壤,#--*,,():#(’ &#()K U/ ^ 4,Y?< I :,_13 Y T !" # % PDD3AE @D 59!P(5;33 91; !/;0@2F
Q1@\1Q3 P2;1A?R32E)@2 /O/16/063 !,= /2Q Z 12 B@16 Q<;12H S12E3;
S?3/E H;@S12H[I]J .@16B,#--*,,():#(’&#()K
[,] 李伏生,康绍忠 J !"#浓度升高、氮和水对春小麦养分吸收和土
壤养分的效应[I]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J
41 5 .,X/2H . YJ PDD3AEB @D !"# A@2A32E;/E1@2 32;1A?R32E,21E;@H32
/2Q S/E3; @2 B@16 2
T1@A?3RJ,%))%,#:()* +!,!--! 12 ;3BG@2B3 E@ 363O/E3Q /ER@BG?3;1A !"# S1E?
3RG?/B1B @2 B@16 A/;0@2 Q72/R1AB[I]J Z6/2E .@16,%)),,%((:#))&
−(K[(%-):%#*&%#*(K 41< :,^/2 V,Y?< I : !" # % 81A3FS?3/E ;@E/E1@2/6 59!P G6/ED@;R
! J .7BE3R BE;
[%%] 鲁如坤 J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U]J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
版社,#---K %((&%)*K
4< 8 XJ 92/67B1B R3E?@QB D@; B@16 /H;1A<6E<;/6 A?3R1BE;7[U]J T31F
N12H:!?12/ 9H;1A<6E<;/6 .A132E3A? Z;3BB,#---K %((&%)*K
[%#] 谢祖彬,朱建国,张雅丽,等 J 水稻生长及其体内 !、=、Z组
成对开放式空气 !"# 浓度增高和 =、Z施肥的响应[I]J 应用
%%+期 马红亮,等:开放式空气 !"#浓度升高对水稻 ‘小麦轮作土壤速效钾的影响 生态学报,!""!,#(#"):#!!"&
’() * +,*,- . /,*,012 3 4 !" #(#"):#!!"&
[#]马红亮,朱建国,谢祖彬,等L开放式空气?M!浓度升高对冬小麦生长和@吸收的影响[.]L作物学报,!""N,#(#!):#OPQ&
R0 S 4,*,- . /,’() * + !" ##(#!):#OPQ&
[#P] VJ))B8J0 .,A)J=81)1 .,A)J=81)1F60(1(8 AL D7(;0J >)W)J87B)1= 01>
2:8<=, 89 G0:J)X -1>): >(99):)1= ?M! 01> 1(=:82)1 :)2(B)6[.]L . L DF
2:81L ?:87 U;( L,#QQP,#Y:YQ % E99);= 89 )J)W0=)> ?M! 81
:,(K867,):) ;0:G81 9J8< 01> 68(J B(;:8G(0J 7:8;)66)6[ .]L /J8GL
?,012) +8(J L,#QQY,:OYY&
[#O] H(0K U,/:(B) . A,S0::(6 . !" #,
OP:O#O%O#Y& [#Y] 马红亮,朱建国,谢祖彬 L 大气 ?M!浓度升高对植物%土壤系 统地下过程影响的研究[.]L 土壤,!"",$N(O):PON%PY!&
R0 S 4,*,- . /,’() * +L E99);= 89 )J)W0=)> 0=B867,):(; ?M! 81
G)J8
[#Z] R0 S 4,*,- . /,4(- / !" # % U8(J B(1):0J 1(=:82)1 0W0(JF
0G(J(=X <06 -1099);=)> GX )J)W0=)> 0=B867,):(; A?M! (1 0 98-: X)0: 8J>
9()J> )I7):(B)1=(U<(66 CD?E)[.]L AJ01= U8(J,!""",!!Y:!Q#%
!QQ&
[!"] 4\6;,): D,S0:=<(2 ] D,U-=): H !" # % H8)6 1(=:82)1 1-=:(:(81
:)6=:(;= =,) ?M! :)67816) 89 9):=(J) 2:066J01> J0;T(12 J)2-B)6[.]L M)F
;8J82(0,#QQY,##!:#Y%!N&
!#O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N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