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Effects of fertilization on wheat yield and soil organic carbon accumulation in rainfed loessial tablelands

施肥措施对黄土旱塬区小麦产量和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影响



全 文 :收稿日期:!""#$"!$%" 接受日期:!""#$"&$"’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资助(()*+!$,-$ &!&$!)。
作者简介:高会议(%#.!—),安徽砀山人,博士,主要从事土壤碳循环与生态环境研究。/01234:52678393":"%;%<’= >61
! 通讯作者 /01234:?4586;1?@ 3?A>@ 2>@ >B
施肥措施对黄土旱塬区小麦产量和土壤
有机碳积累的影响
高会议%,郭胜利%,!!,刘文兆%,!,车升国%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杨凌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杨凌 :%!%"")
摘要:利用中国科学院长武农田生态试验站的长期田间试验(%#.&年!!"":年),研究了小麦产量,耕层有机碳变
化,评价了土壤管理和气候因素对土壤有机碳(C634 6D52B3> *,CE*)变化的影响。研究涉及 <个处理:休闲地(F);不
施肥(*();有机肥(G);氮肥(H);氮、磷肥(HI)和氮、磷、有机肥(HIG)处理。结果表明,施肥可以显著提高作物产
量和 CE*积累,*(、G、H、HI、HIG处理平均产量依次为 %=J、!=<、!="、’=’、&=" K L 71!,!"":年 F、*(、G、H、HI、
HIG处理 "—!" >1土层 CE*积累量依次为 $ %="#、"=:<、.=J#、%="!、’=&!和 #=J K L 71!。作物产量与 CE*含量呈
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 M "=."),有机碳输入量与 CE*含量相关性更好( ! M "=#:),外源有机碳的输入也是提高 CE*的
重要措施。施肥措施对作物固碳和 CE*影响存在显著(" N "="J)差异。土壤固碳速率(,)与 CE*输入量(+)符合
线性方程 ,M "=!’%+ $ "=".%’( ! M "=#.)。施肥可以提高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土壤生产力和 CE*的积累,且无机肥
和有机肥配施效果最佳。
关键词:施肥措施;黄土旱塬;小麦产量;CE*
中图分类号:C%&:=’;C%J’=< O ! 文献标识码:P 文章编号:%"".$J"J+(!""#)"<$%’’’$"<
!""#$%& ’" "#(%)*)+,%)’- ’- ./#,% 0)#*1 ,-1 &’)* ’(2,-)$ $,(3’-
,$$454*,%)’- )- (,)-"#1 *’#&&),* %,3*#*,-1&
QPE R83093%,QSE C7TB5043%,!!,UVS -TB0W726%,!,*R/ C7TB50586%
(# $%&&’(’ %) *’+%,!-’+ ./0 1/23!%/4’/5,6%!578’+5 9 : ; ./(&3/(,?7../@3 A#B#CC,$73/.;
B D/+535,5’ %) ?%3& ./0 E.5’! $%/+’!2.53%/,$73/’+’ 9-.0’4= %) ?-3’/-’+ ./0 F3/3+5!= %) E.5’! *’+%,!-’+,>./(&3/(,?7../@3 A#B#CC,$73/.)
63&%(,$%:-7T2K 93T4X 2BX ?634 6D52B3> >2DY6B(CE*)>72B5T 2K K7T ?8DZ2>T 429TD ATDT 3B[T?K352KTX Y9 2 46B50KTD1 Z3T4X
T\]TD31TBK A3K7 ?3\ KDT2K1TBK? 2K K7T *72B5A8 />64653>24 CK2K36B 6Z K7T *73BT?T P>2XT19 6Z C>3TB>T? ?K2DKTX ZD61 %#.& K6
!"":= ^7T ?3\ KDT2K1TBK? 2DT Z2446A(F),>6BKD64(*(),6D52B3> 12B8DT(G),B3KD65TB(H),B3KD65TB 2BX ]76?]76D8?
(HI),2BX B3KD65TB 2BX ]76?]76D8? A3K7 6D52B3> 12B8DT(HIG)@ ^7T DT?84K? ?76A K72K K7T >D6] ]D6X8>K3[3K9 2BX CE*
2>>81842K36B 2DT ?35B3Z3>2BK49 3B>DT2?TX 8BXTD K7T ZTDK343WTD 2]]43>2K36B? @ ^7T 2[TD25TX A3BKTD A7T2K 93T4X? 6Z K7T !’ 9T2D?
2DT %=J,!=<,!=",’=’,2BX &=" K L 72 Z6D K7T *(,G,H,HI,2BX HIG KDT2K1TBK?,DT?]T>K3[T49 @ *81842K3[T 2168BK?
6Z CE* 2K "$!" >1 ?634 429TD 3B !"": 2DT $ %="#,"=:<,.=J#,%="!,’=&! 2BX #=J K L 72 Z6D K7T ?3\ KDT2K1TBK? @ ^7TDT
3? 2 ?35B3Z3>2BK >6DDT42K36B YTKATTB >D6] 93T4X 2BX CE* >6BKTBK( ! M "=."),2BX 16DT6[TD,K7TDT 3? 2 ?35B3Z3>2BK >6DDT420
K36B YTKATTB >2DY6B 2]]43>2K36B 2168BK 2BX CE* >6BKTBK( ! M "=#:),A73>7 3BX3>2KT? >2DY6B ZD61 Z2D1 92DX 12B8DT
]429? 2B 31]6DK2BK D64T 3B 31]D6[3B5 CE* >6BKTBK @ ^7TDT 3? 2 ?35B3Z3>2BK X3ZZTDTB>T YTKATTB K7T TZZT>K? 6Z ZTDK343W2K36B 6B
>2DY6B ?T_8T?KD2K36B(" N "="J)Y9 >D6] 2BX CE*,2BX K7T DT42K36B?73] YTKATTB ?634 >2DY6B ?T_8T?KD2K36B D2KT(,)2BX
?634 6D52B3> >2DY6B 3B]8K(+)>2B YT T\]DT??TX Y9 2 43BT2D T_82K36B 6Z , M "=!’%+ $ "=".%’( ! M "=#.)@ FTDK343W2K36B
>2B 3B>DT2?T ?634 ]D6X8>K3[3K9 2BX CE* 2>>81842K36B 3B K7T ?T132D3X DT536B? 6Z K7T U6T?? I42KT28,T?]T>32449 A3K7 K7T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J(<):%’’’$%’’.
""""""""""""""""""""""""""""""""""""""""""""""""""""""""""""""
I42BK H8KD3K36B 2BX FTDK343WTD C>3TB>T
!"#$%&’( )**+%!),%"& "- "./)&%! )&( %&"./)&%! -’.,%+%0’. 1
!"# $%&’(:-’.,%+%0),%"&;.)%&-’( +"’22%)+ ,)$+’+)&(;34’), 5%’+(;678
提高农田土壤有机碳(6"%+ "./)&%! 8,678)库,对
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缓解气候变化趋势具有双
重的积极意义[9:;]。研究显示,9<=>年以来,我国农
田 678库整体上呈不断上升趋势[9:?,@:<]。由于我国
地域辽阔,气候和土壤管理方式复杂多样,区域尺度
上农田的 678盈余表现不一[9>]。目前已有的研究
结果还难以定量评价全国农田 678变化。从区域
角度,研究农田 678动态变化对揭示全国农田 678
库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黄土高原地区为我国典型的雨养农业区和生态
脆弱区[99:9?]。该地区耕地面积达 9<>>万 4#?,占全
国耕地面积(9A B4#?)的 9;C以上[9A]。由于干旱和
水土流失的影响,上世纪 =>年代初,黄土区粮食作
物产量只有全国同期产量的 @@C,农田 678含量仅
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9D]。9<=>年以来,由于经营
体制变化,采取了提高化肥投入、改良品种、治理水
土流失等多种措施,区域土壤生产力提高了 E;C,
部分地区提高一倍以上[9;:9@]。随着土壤生产力的
提高,这一区域的农田土壤成为我国农田土壤固碳
潜力较大的区域之一。本文以设立于该地区的长期
试验为对象,探讨了土壤生产力与 678 变化的关
系,并讨论了土壤管理和气候因素对 678变化的影
响。
) 材料与方法
)*) 试验地的自然条件
长期试验在长武站(中国科学院生态研究网络
8FGH台站)进行,该区位于陕西省长武县(东经
9>EID>J,北纬 A;I9?J),海拔 9?>> #,属于典型的黄土
旱塬区,半湿润季风气候。9<=D年!?>>E年间年均
降水量为 ;=@ ##,其中最高年份为 <;D ##,最低年
份为 ?<@ ##。E!< 月降水量占年总量的 D右。年平均气温 L积温为 A>?日照时数 ??A> 4,日照率为 ;9C,年辐射总量为 D=D
MN O !#?,无霜期 9E9(。土壤为粘壤质黑垆土,母质为
中壤质马兰黄土,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布设试验前
>—?> !#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 @K;> / O M/,全氮 >K@?
/ O M/,碱解氮 AEK> #/ O M/,7+2’&PQ AK> #/ O M/,速效钾
9?K;C,*R =KD。试验地氮、磷含
量较低,钾素丰富,呈微碱性反应[9?]。
)*+ 试验设计与管理
试验始于 9<=D年 <月,设 99种轮作方式与 E种
施肥制度(不完全组合),共 A@个处理,三次重复,随
机区组排列[9?]。小区面积 9>KA # S @K; #,小区间
距 >K; #,区组间距和周边宽各 9K> #。本研究选取
其中的休闲地(T)和冬小麦(U.%,%!V# )’2,%WV# X1)连
作 ;个施肥处理(表 9)。依据党廷辉等[9E]测定有机
肥含碳量(9K>EC),估算每年有机肥中碳的输入量。
表 ) 从长武长期定位试验选择的轮作施肥处理
,-./" ) ,0" ("/"1"’ 2&"-23"42( %5 20" /%4672"&3 "89"&:3"42
:4 ;0-46$< =2-2:%4
处理
U.’),#’&,
施肥量 T’.,%+%0’.2 .),’!
(M/ O 4#?)
H Q B
休闲 T)++"32(T) > > >
对照 8Y > > >
氮肥 H 9?> > >
氮 Z磷 HQ 9?> A< >
有机肥 B > > E;>>>
氮 Z磷 Z有机肥 HQB 9?> A< E;>>>
注(H",’):H—尿素 [.’);Q—磷肥 6V*’.*4"2*4),’;B—有机肥
T).#5).( #)&V.’;!单季作物施肥量 T’.,%+%0),%"& .),’ *’. !."*
供试作物为冬小麦(小麦品种为长武 9A9 系
列),连作种植,每年 9料,播种期为 <月下旬(播量
9;>!9<> M/ O 4#?,行距 ?> !#),试验期间管理措施同
大田,次年 @ 月收获后土壤休闲,期间圆盘耙机耕
(深度小于 ?> !#)松土蓄墒。全部肥料均于播种前
作基肥 9次施入耕层。
)*> 土壤采样与分析方法
土壤样品:?>>E 年小麦收获后,每小区以 6形
采集 ; 钻土样,制成混合土样,@ 个处理,每处理 A
次重复,共计采集 9= 个土样。样品风干,过 >K?;
##筛,分析 678(重铬酸钾容量法—外加热法)[9=]。
用环刀每个小区采集 A次重复,每一处理共 <次重
复,测定土壤容重(表 A)。利用以下公式估算耕层
(>—?> !#)678的储量(6678 , O 4#?):
6678 \ 678 S!S R S >K9
式中:678为土壤有机碳浓度(/ O M/);!为耕层土壤
容重(/ O !#A);R为土层深度(!#)。
植株样品:每年冬小麦成熟期收获小区 9 O A,以
DAA9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9;卷
估算单位面积子实产量和地上部分生物量。秸秆和
子实风干后,称重,在 !"#条件下烘干到统一水分
称重,用于估算小区产量(生物产量和子实产量)。
!"# 作物根茬输入碳的估算
小麦子实产量和地上部分生物量为实测值,"—
$" %&土层根茬还田量以地上部分生物量的 ’()进
行估算,秸秆留茬和叶的凋落物以地上生物量的
*")估算,根茬含碳量取 ’+)[+,*,-$*]。
数据采用 ./.01*(./. 2345 6,*,,,)软件进行统
计分析,当 7检验显著时,进行各处理间的方差分
析。
$ 结果与分析
$"! 施肥措施对小麦产量和根茬碳的影响
党廷辉等[*!]、郭胜利等[*$]曾对该长期定位试
验的小麦产量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只做简要分
析。从表 $ 可以看出,施肥措施显著(! 8 "1"()影
响作物产量($’年平均值)。与不施肥处理 9:(*1(
5 ; <&$)相比,=($1" 5 ; <&$)和 >处理($1+ 5 ; <&$)小麦
产量提高 ’’)和 !’),=?(’1’ 5 ; <&$)和 =?>处理
(@1" 5 ; <&$)则提高 *$")和 *!")。相似地,与对照
相比,=、>、=?、=?>处理地上部生物量依次提高了
’’)、!’)、*$")、*+!)。依据生物量估算根茬还
田量,9:处理根茬碳还田量仅为 "1(+ 5 ;(<&$·A),施
肥处理则较 9:显著(! 8 "1"()提高,但不同施肥处
理提高幅度存在差异,=和 =?处理较 9:提高 ’@)
和 *$"),而 >和 =?>则提高 !’)和 *++)。以上
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农田施肥措施可显
著提高作物产量、地上部生物量和根茬碳还田量,其
中有机无机肥配施效果更为明显[*$]。
表 $ 长武长期定位试验不同施肥条件下冬小麦产量和作物根茬碳还田量
%&’() $ *+)&, -.)(/ &0/ 1)2./3)2 &4530, 1),310)/ ,5 ,+) 25.( 30/)1 ,+) ,1)&,4)0,2
56 ,+) (5078,)14 )9:)1.4)0, .0 ;+&07<3 2,&,.50
处理
BCDA5&D35
产量
EFDGH
(5 ; <&$)
地上部分生物量
.[5 ;(<&$·A)]
根茬碳还田量
KII5L9 F3MN5
[5 ;(<&$·A)]
外源碳的输入量
9 F3MN5 OCI& 7E>
[5 ;(<&$·A)]
7 " A " A " A "
9: *1( J ’1@( J "1(+ J "
= $1" % @1+" % "1!( % "
> $1+ H (1,0 H "1,! H "10
=? ’1’ D !1(, D *1$’ D "
=?> @1" O ,1$" O *1@, O "10
注(=I5D):有机肥含碳量 *1"!);同列数据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 ! 8 "1"(水平上差异显著,下同 9ACJI3 %I35D35 IO ICPA3F% ODC5FGFQDC F4 *1"!) 6
B$"$ 施肥措施对 =>;积累量的影响
与 *,0@年的 .T9(+1(" P ; UP)相比,长期休闲处
理(7),因没有有机物质的输入,到 $""! 年,随着土
壤原有 .T9的不断矿化分解,耕层 .T9含量((1,"
P ; UP)降低了 ,),.T9 积累量为负值(表 ’)。这一
结果显示,$’ 年期间休闲处理的土壤一直是大气
9T$的源。9:处理 $’ 年后耕层 .T9 积累量("1!+
5 ; <&$)略有提高,表明不施肥的条件下,小麦根茬的
输入量与土壤的 9T$ 排放量基本处于平衡状态。=
处理,尽管可以提高 .T9的积累,但幅度有限(*1"$
5 ; <&$)。=?处理则可以显著(! 8 "1"()提高 .T9的
积累量(’1@$ 5 ; <&$),达到 *"+)。直接添加外源有
机肥的条件下,.T9 含量得到显著提高,> 和 =?>
处理提高了 *(!)和 *(,)(! 8 "1"()。上述结果说
明,种植植物是维持或提高 .T9的基础,氮磷配施、
有机肥或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可显著提高耕层 .T9
储量。
? 讨论
?"! 土壤生产力的提高是促进 =>;积累的重要因

土壤有机物输入、.T9 各组分的分解和矿化、
.T9各组分在分解过程中的相互转化,这三个要素
的相互作用决定 .T9的积累水平。生产力的提高
是促进有机物输入,提高 .T9 的重要因素。图 *J
显示,本研究中,作物产量与 .T9变化呈显著的正
相关关系("$ V "1!,+)。相似的结果在太湖地区[+],
黄淮海地区[$]、洞庭湖地区[$$],非洲[$’]、美洲等
(’’*+期 高会议,等:施肥措施对黄土旱塬区小麦产量和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影响
表 ! 长武长期定位试验不同施肥条件下 "#$积累量
%&’() ! "#$ &**+,+(&-./0 +01)2 -3) -2)&-,)0-4 /5 -3) (/067-)2, )89)2.,)0- .0 $3&06:+ 4-&-./0
处理
!"#$%&#’%
()*+ ," -../ ," 012积累量
012
$334&45$%67’
(% 8 9&-)
土壤容重
:45; <#’=6%,
(> 8 3&?)
012
(> 8 ;>)
012储量
012 =%73;
(% 8 9&-)
土壤容重
:45; <#’=6%,
(> 8 3&?)
012
(> 8 ;>)
012储量
012 =%73;
(% 8 9&-)
@ (A? BAC (BA) (A?+ 3 CA) D .A( $ (CA*( $ E (A.) $
2F (A? BAC (BA) (A-* G BA) D .A- G (/ABB G .A/B G
H (A? BAC (BA) (A-* G /A. D .A+ G (/A)- G (A.- G
I (A? BAC (BA) (A(* $ (.A* D (A- < -CA+) < *AC) <
HJ (A? BAC (BA) (A-/ G *A. D .AC 3 -.A?- 3 ?A+- 3
HJI (A? BAC (BA) (A-. $ ((A. D .A* < -BA+. < )AC. #
地[-+E-B]都有报道。
由图 ($中的回归方程可知,作物根茬有机碳的
输入量可以解释 012变化的 B?K,本研究中外源有
机碳的输入量占到了总碳输入量的 ?.K!C.K。根
茬碳与外源碳之和可以解释 012 变异的 )+K(图
(G)。这表明,外源有机碳的输入也是提高 012 的
重要措施,这与潘根兴等[B]的 012积累主要与作物
产量有关,而非依变于有机肥源碳输入研究结果不
同。外源有机碳的最终来源也是作物或植物光合作
用的产物,只有提高作物产量才能获取更多的外源
有机物和根茬有机碳。
图 ; 子实产量和碳输入量(根茬碳 <外源碳)与 "#$变化的关系
=.6>; ?)(&-./043.9 ’)-:))0 "#$ &01 62&.0 @.)(1 &01 $ .09+-
!AB 施肥措施对作物固碳和土壤固碳的差异
在农田生态系统中,作物固碳和 012变化密切
相连,但施肥措施对作物固碳和 012影响存在显著
差异。相对于 2F,同样的施肥措施对作物固碳的提
高量明显高于 012。例如,H处理的作物产量比 2F
提高了 ??K,但 H处理的 012基本上没有明显变化
(较 2F处理提高了 (K)。HJ处理,作物产量较对
照提高了 /?K,012较 2F提高了 (/K。作物的固
碳能力与品种、养分、水分的供应、耕作管理等密切
相关。012积累与有机物输入量、土壤的固碳效率
等有关。
!A! 土壤质地、气候和耕作管理对土壤固碳效率的
影响
长期施用有机肥和化肥对 012的影响因土壤
类型、耕作管理和气候而呈现差异。在黄土高原地
区 012变化速率与碳年输入量存在极显著的相关
关系(L M .A-?(N E .A.*(?,!- M .A)C*-)(图 -)。每
年输入 ( % 的有机碳,其转化为 012 的量大约为
.A-? %。这一结果与此区域有机物料矿化模拟试验
所得到的腐殖化系数(.A-(!.A?/)基本一致[-/],但
明显高于同纬度的黄淮海地区的试验结果[-]。孟磊
等[-]在潮土上的长期试验结果表明,012变化速率
与年碳输入量(根茬碳 O有机肥碳)存在如下关系 L
M .A(.(*N E (+)A++(!- M .A)B*?),孟磊等[-]还认为
收获期作物根茬碳与有机肥中碳之和可作为 012
输入量。因国内外对作物根茬碳还田量的估算方法
B??(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C卷
图 ! 长武长期定位试验土壤碳输入与固氮速率
的相互关系
"#$%! &’()*#+,-.#/- 0’*1’’, 2 #,/3* ),4 2
-’53’-*6)*#+, 6)*’ +7 *.’ (+,$8*’69 ’:/’6#9’,*
#, 2.),$13 -*)*#+,
不统一[!,",#$],为了便于比较,依据孟磊等[!]在潮土
试验中根茬碳占子实碳的比例为 %$&,重新估算了
本研究中根茬碳输入量,得到 ’()变化速率与碳年
输入量的回归方程为 * + ,-%.#/0 1 ,-,.#$( !! +
,-$2#3)。在计算方法相近的条件下,对比两个试验
得到的方程可以看出,黄淮海平原上潮土的固碳效
率大约为 ,-#,,此数值远低于黄土区的黑垆土
(,-%.)。其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本研究的
供试土壤为粘壤质黑垆土,4 ,-,,# 55的粘粒含量
为 #/&[!2],孟磊等[!]的研究的土壤为轻壤质黄潮
土,4 ,-,,# 55的粘粒含量为 ##&[!2];!)本研究所
在地的年降水量(/2, 55)比孟磊等[!]研究所在地
的降水量稍低(",/ 55),且年均气温($-.6)也低于
后者(#%-$6)。黄土区,土壤粘粒含量高、温度低,
因此,在同样有机物输入的条件下,黑垆土较黄淮海
潮土的固碳效率要高。但由于黄淮海地区温度高,
加上灌溉,一年两熟,土壤休闲时间短于黄土区,土
壤生产力也显著高黄土区。因此有机物年输入总量
高于黄土区,这可能是同纬度黄淮海地区 ’()(#-"#
7 8 97)稍高于黄土区(#-#. 7 8 97)的原因所在[#$]。所
以在黄土区采用高留茬等秸秆还田措施对提高 ’()
积累,发挥区域土壤固碳能力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 结论
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农田施肥可显著提高作物
产量和根茬碳还田量。与对照():,#-/ ; 8 <5!)相
比,施氮肥(=),有机肥(>),氮、磷肥(=?),氮、磷与
有机肥(=?>)等 /种处理使得小麦平均产量分别提
高了 %%&、3%&、#!,&和 #"3&(" 4 ,-,/);根茬碳
还田量分别提高了 %.&、3%&、#!,&和 #""&。与
休闲地相比,种植植物是维持或提高 ’()的基础,
施肥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 ’()的积累,氮磷配施、
有机肥或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可显著(" 4 ,-,/)提高
耕层 ’()储量。根据 ’()库的储量与土壤碳的输
入之间呈显著的线性关系,认为 ’()的固定主要来
源于作物根茬和有机肥源碳的总输入量的增加。
参 考 文 献:
[#] 潘根兴 @中国土壤有机碳库及其演变与应对气候变化[A]@ 气
候变化研究进展,!,,2,.(/):!2!1!2$@
?BC D 0@ ’EFG EH7BCFI IBHJEC K;EI9,LMCB5FIK BCL IGF5B;N I5F;F7B;FEC EO )1!2$-
[!] 孟磊,蔡祖聪,丁维新 @长期施肥对土壤碳储量和作物固定碳的
影响[A]@ 土壤学报,!,,/,.!(/):3"$133"@
>NC7 S,)BF T ),UFC7 V 0@ )BHJEC IEC;NC;K FC KEFGK BCL IHEWK BK
BOONI;NL JM GEC7X;NH5 ONH;FGFYB;FEC[A]@ PI;B ?NL@ ’FC@,!,,/,.!(/):
3"$133"-
[%] 潘根兴,赵其国 @我国农田土壤碳库演变研究:全球变化和国家
粮食安全[A]@地球科学进展,!,,/,!,(.):%2.1%$%@
?BC 0 D,TB7HFI[G;[HBG KEFGK EO )OEEL KNI[HF;M[A]@ PLQ@ ]BH;< ’IF @,!,,/,!,(.):%2.1%$%-
[.] 杨学明,张晓平,方华军 @农业土壤固碳对缓解全球变暖的意义
[A]@地理科学,!,,%,!%(#):#,#1#," @
*BC7 0 >,T‘[NK;NHFC7 IBHJEC ;E EOOKN;;FC7 7GEJBG aBH5FC7[ A]@ ’IF @ DNE7HBW<@
’FC@,!,,%,!%(#):#,#1#,"-
[/] 张国盛,黄高宝,*FC )@农田土壤有机碳固碳研究进展[A]@ 生
态学报,!,,/,!/(!):%/#1%/3 @
T;NC;FBG FC IHEWGBCL[A]@ PI;B ]IEG @ ’FC@,!,,/,!/(!):%/#1%/3-
["] 潘根兴,周萍,张旭辉,等 @不同施肥对水稻土作物碳同化与土
壤碳固定的影响—以太湖地区黄泥土肥料长期试验为例[A]@
生态学报,!,,",!"(##):%3,.1%3#, @
?BC D 0,TWHBI;FINK EC IHEW IBHJEC BKKF5FGB;FEC BCL KEFG IBHJEC KN‘[NK;HB;FEC:P
IBKN EO B WBLLM [CLNH B GEC7X;NH5 ONH;FGFYB;FEC ;HFBG OHE5 ;HN7FEC,)[3] 潘根兴,周萍,李恋卿,张旭辉 @固碳土壤学的核心科学问题与
研究进展[A]@土壤学报,!,,3,..(!):%!31%%3 @
?BC D 0,T7HNKKNK EO KEFG KIFNCIN EO ) KN‘[NK;HB;FEC[A]@ PI;B ?NL@ ’FC@,!,,3,
..(!):%!31%%3-
[2] 伊云锋,蔡祖聪 @不同施肥措施对潮土有机碳平衡及固碳潜力
的影响[A]@ 土壤,!,,",%2("):3./13.$ @
*FC * \,)BF T )@ ]OONI; EO ONH;FGFYB;FEC EC N‘[FGFJHF[5 GNQNGK EO EHX
7BCFI IBHJEC BCL IBWBIF;FNK EO KEFG K;BJFGFYFC7 EH7BCFI IBHJEC OEH \G[QEX
B‘[FI KEFG[A]@ ’EFG,!,,",%2("):3./13.$-
3%%#"期 高会议,等:施肥措施对黄土旱塬区小麦产量和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影响
[!] 佟小刚,徐明岗,张文菊,卢昌艾 "长期施肥对红壤和潮土颗粒
有机碳含量与分布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
./01 2 3,24 5 3,67801 9 #,:4 ; <" =0>?4@0A@ /> ?/01BC@DE >@DB
CF?FG8CF/0 /0 A/0C@0C 80H HFICDFJ4CF/0 /> /D180FA A8DJ/0 F0 K8DCFA?@BIFG@
>D8ACF/0I /> D@H I/F? 80H >?4L/B8M4FA I/F? F0 ;7F08[#]" NAF " <1DFA"
NF0",$%%&,’(((():)**’+)*,(-
[(%] 李忠佩,吴大付 "红壤水稻土有机碳库的平衡值确定及固碳潜
力分析[#]"土壤学报,$%%*,’)(():’*+O$"
:F 6 P,94 Q R" SD180FA ; A/0C@0C 8C IC@8HT IC8C@ 80H K/C@0CF8? /> ;
I@M4@ICD8CF/0 /> K8HHT I/F?I F0 N4JCD/KFA8? ;7F08[ #]" NF0",$%%*,’)(():’*+O$-
[((] :F 6,678/ U 3" ;8DJ/0 HF/VFH@ >?4V@I 80H K/C@0CF8? EFCF18CF/0 F0
81DFA4?C4D@ 80H >/D@ICDT /> CD/KFA8? 80H I4JCD/KFA8? ;7F08[#]" ;?FE"
;7801@,(!!&,’%:((!+()$"
[($] 郭胜利,党廷辉,郝明德 "施肥对半干旱区小麦产量、WS+) BW
累积和水分平衡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O,)&(’):,O’
+ ,*%"
34/ N :,Q801 . X,X8/ 5 Q" Y>>@ACI /> >@DCF?FG8CF/0 Z7@8C TF@?H,
WS+) BW 8AA4E4?8CF/0 80H I/F? Z8C@D A/0C@0C F0 I@EFB8DFH 8D@8 /> ;7FB
08[#]" NAF " <1DFA" NF0",$%%O,)&(’):,O’+,*%-
[()] 中国科学院黄土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 "黄土高原地区农林牧
综合发展与合理布局[5]"北京:科学出版社,(!!(- (+($-
.@8E /> ?/@II K?8C@84 I4DL@T 40H@D ;7F0@I@ 8A8H@ET /> IAF@0A@" Q@B
L@?/KE@0C /> 81DFA4?C4D@,>/D@ICDT,80H 74IJ80HDT /0 :/@II P?8C@84
80H FC’I K?800F01[5]" [@F\F01:NAF@0A@ PD@II,(!!(-(+($-
[(’] 杨文治,余存祖 "黄土高原区域治理与评价[5]" 北京:科学出
版社,(!!$- ($O+(&!-
]801 9 6,]4 ; 6" ;/0CD/? 80H 8II@IIE@0C /0 :/@II P?8C@84 /> ;7FB
08[5]" [@F\F01:NAF@0A@ PD@II,(!!$- ($O+(&!"
[(O] 郝明德,张俊兴,胡克昌 "高原沟壑区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肥料
投入[#]"水土保持通报,(!!O,(O(*):(*+$("
X8/ 5 Q,67801 # 2,X4 ^ ;" R@DCF?FG@D F0K4C C/ >F@?H @A/ITIC@E />
P?8C@84B34??T D@1F/0[#]" [4?? " N/F? 98C@D ;/0I,(!!O,(O(*):(*
+$(-
[(*] 李玉山,郑吉文 "黄土高原沟壑区旱作粮食短期内大幅度增产
的理论和技术[<]"李玉山,苏陕民 "长武王东沟高效生态经
济系统综合研究[5]"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O
+$!$ "
:F ] N,67@01 # 9" .7@/DT 80H C@A70FM4@ /> 1D@8C 80H M4FA_ F0B
AD@8I@ /> 8DFH 1D8F0 TF@?H F0 ?/@II K?8C@84 14??T D@1F/0I[<]" :F ] N,
N4 N 5" Y>>FAF@0C @A/?/1FA8? 80H @A/0/EFA ITIC@E F0 9801H/011/4
Z8C@DI7@H /> ;7801Z4 ;/40CT[5]" [@F\F01:NAF@0CF>FA 80H .@A70FA8?
P4J?FI7@DI /> ;7F08,(!!(- $&O+$!$-
[(,] 党廷辉 "不同降水年型旱塬冬小麦优化施肥模式研究[<]"郝
明德,梁银丽 "长武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调控原理与技
术[;]"北京:气象出版社,(!!&" ,*+&%"
Q801 . X" SKCFE4E >@DCF?FG8CF/0 E/H@? /0 ZF0C@D Z7@8C F0 HDT 7F17B
?80H F0 HF>>@D@0C 7THD/?/1FA8? T@8D[<]" X8/ 5 Q,:F801 ] :" .7@
ICD4AC4D@,>40ACF/0 80H A/EE80H KDF0AFK?@ 80H C@A70/?/1T /> C7@ 81D/B
@A/ITIC@E F0 ;7801Z4 IC8CF/0[;]" [@F\F01:;7F08 5@C@D/?/1FA8?
PD@II,(!!& " ,*+&%-
[(&] W@?I/0 Q 9,N/EE@DI : Y" ./C8? A8DJ/0,/D180FA A8DJ/0,80H /DB
180FA E8CC@D,F0 E@C7/HI /> I/F? 808?TIFI(K8DC $)[<]" P81@ < :,
5F??@D ‘ X,^@@0@T Q ‘" ;7@EFA8? 80H EFAD/JF/?/1FA8? KD/K@DCF@I
(N@A/0H @HFCF/0)[5]" 9FIA/0IF0 aN<:58HFI/0,(!&$ " O*$+O*’-
[(!] 郭胜利,吴金水,党廷辉 "轮作和施肥对半干旱区作物地上部
生物量与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
,’’+,O("
34/ N :,94 # N,Q801 . X" Y>>@ACI /> AD/K D/C8CF/0 80H >@DCF?FG8CF/0
/0 8J/L@1D/40H JF/E8II 80H I/F? /D180FA ; F0 N@EFB8DFH ‘@1F/0[#]"
NAF " <1DFA" NF0",$%%&,’(()):,’’+,O(-
[$%] 张镜清,王文山 "农作物根茬培肥土壤的作用[#]"土壤通报,
(!&’,(O($):*)+*’"
67801 # U,9801 9 N" Y>>@ACI /> D//C@H D@IFH4@I /0 I/F? >@DCF?FCT
[#]" ;7F0" #" N/F? NAF ",(!&’,(O($):*)+*’-
[$(] 沈善敏 "农业系统中碳与主要营养元素循环及中国农田土壤
养分收支[<]"沈善敏 "中国土壤肥力[5]"北京:中国农业出
版社,(!!&- O,+*%"
N7@0 N 5" ;TA?F01 /> A8DJ/0 80H EF0@D8? 04CDF@0CI F0 AD/K?80H />
;7F08 80H FC’I J8?80A@[<]" N7@0 N 5" N/F? >@DCF?FCT /> ;7F08[5]"
[@F\F01:<1DFA4?C4D@ PD@II,(!!&-O,+*%-
[$$] 唐国勇,彭佩钦,苏以荣,等 "洞庭湖区不同利用方式下农田土
壤有机碳含量特征[#]"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O($):$(!
+$$$"
.801 3 ],P@01 P U,N4 ] ‘ !" #$ " ;/0C@0CI /> I/F?I A8DJ/0 40H@D
L8DF/4I ?80HB4I@ CTK@I 8C >8DE?80H F0 Q/01CF01 :8_@ D@1F/0[#]" ‘@I"
Y0LFD/0" ]801CG@ [8IF0,$%%*,(O($):$(!+$$$-
[$)] 3D878E ‘ #,X8T0@I #,5@T@D X" N/F? /D180FA E8CC@D A/0C@0C 80H
M48?FCT:Y>>@ACI /> >@DCF?FG@D 8KK?FA8CF/0I,J4D0F01 80H CD8I7 D@C@0CF/0
/0 8 ?/01BC@DE I418DA80@ @VK@DFE@0C F0 N/4C7 <>DFA8[#]" N/F? [F/? "
[F/A7@E",$%%$,)’:!)+(%$-
[$’] X8?L/DI/0 < Q,9F@07/?H [ #,[?8A_ < :" .F??81@,0FCD/1@0,80H
AD/KKF01 ITIC@E @>>@ACI /0 I/F? A8DJ/0 I@M4@ICD8CF/0[#]" N/F? NAF "
N/A" [$O] N7@DD/H : <,P@C@DI/0 3 <,9@IC>8?? Q 3,<74\8 : ‘" ;D/KKF01 F0B
C@0IFCT @0780A@I I/F? /D180FA A8DJ/0 80H 0FCD/1@0 F0 8 0/BCF?? 81D/B@B
A/ITIC@E[#]" N/F? NAF " N/A" [$*] ‘/JF0I/0 ; N,;D4I@ ‘ 5,378>>8DG8H@7 5" ;D/KKF01 ITIC@E 80H 0FB
CD/1@0 @>>@ACI /0 5/??FI/? /D180FA A8DJ/0[#]" N/F? NAF " N/A" (!!*,*%(():$*’+$*!-
[$,] 刘耀宏,戴鸣钧,余存祖 "施加有机物料对土壤有机质影响的
研究[#]"中国科学院水利部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集刊,(!&!,
(():((,+($)-
:F4 ] X,Q8F 5 #,]4 ; 6" .7@ @>>@AC /> /D180FA I4JB
IC80A@I 4K/0 I/F? /D180FA E8CC@D[#]" W/DC7Z@IC@D0 =0I" N/F? 98C@D
;/0I@DL",[$&] 熊毅,李庆逵 "中国土壤(第二版)[5]"北京:科学出版社,
(!!%- !$+(*&-
2F/01 ],:F U ^" N/F? F0 ;7F08($0H")[5]" [@F\F01:NAF@0A@
PD@II,(!!%- !$+(*&-
&))(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O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