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收稿日期:!""#$"!$%& 接受日期:!""#$"’$("
基金项目: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农业部转化资金项目("&-./!%&%""!&();国际植物营养研究所项目(01/0)
资助。
作者简介:李逢雨(%2#%—),男,黑龙江绥化人,主要从事土壤肥力研究。-34567:789!%#: ;<=>? @<4。
!通讯作者 -34567:;A>: 6BC6 ? CDA
麦秆、油菜秆还田腐解速率及养分释放规律研究
李逢雨%,孙锡发%,冯文强%,秦鱼生%,王昌全!,涂仕华%!
(%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四川成都 ’%""’’;! 四川农业大学资环学院,四川雅安 ’!&"%,)
摘要:采用尼龙网袋法直接覆盖还田和组织结构切片方法,研究了麦秆、油菜秆还田后的腐解速率及养分释放规
律。结果表明,麦秆、油菜秆还田后,腐解速率均表现为前期快,后期慢。试验期间(%"" E),麦秆、油菜秆的累计腐
解率分别为 ’’F%#G和 &&F’!G;养分释放均为钾 H 磷 H 氮。麦秆、油菜秆还田前 %" E 内,钾的释放分别达到
2#F2!G和 2#FI,G。在麦秆腐解过程中,前 &" E未见任何明显的结构破坏;&" E后,组织结构的破坏主要发生在基
本组织的薄壁细胞及其所包围的维管束,表皮和机械组织以及其所包围的维管束的破坏仍不明显。在油菜秆腐解
过程中,组织结构的破坏主要发生在腐解的前 %" E,次生木质部以上的维管形成层、韧皮纤维、皮层薄壁组织和表
皮均受到破坏而脱落。结果说明,秸秆中的钾是水可浸提的,为速效钾,作物推荐施肥量中可减去所用秸秆的钾含
量;由于秸秆中氮、磷含量较低,特别是磷,因此在还田初期可不考虑调整氮、磷肥用量。
关键词:麦秆;油菜秆;腐解;养分释放;组织结构
中图分类号:J%,%F,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K(!""2)"!$"(I,$"I
!"#$%&’# $&(&)*& +)##&$’* )’, ,&-./+.*%’0 $)#&* .1 23&)# )’, $)+&*&&, *#$)2
L0 .DCM39>%,JN/ K6385%,.-/O PDC3Q65CM%,R0/ S>3;=DCM%,P*/O T=5CM3Q>5C!,UN J=63=>5%!
(! "#$% &’( )*+,$%$-*+ .’/,$,0,*,"$120&’ 31&(*45 #6 37+$10%,0+&% "1$*’1*/,82*’7(0 9!::99,82$’&;
; 8#%%*7* #6 <*/#0+1* &’( =’>$+#’4*’,,"$120&’ 37+$10%,0+&% ?’$>*+/$,5,@&’&’ 9;A:!B,82$’&)
45*#$)-#:U=D C>AV6DCA VD7D5;D B5AADVC; 5CE ED@<4B<;6CM V5AD; <8 W=D5A 5CE V5BD;DDE ;AV5W; WDVD ;A>E6DE 6C V6@D 86D7E; ?
U=D ;AV5W; WDVD WV5BBDE 6C CDA C97
WDVD A5YDC
&&F’!G 8
7D5;D V5AD 6; @
7D5;DE 8V<4 W=D5A ;AV5W,5CE 2#FI,G 8V<4 V5BD ;=<A6@D5X7D A6;;>D E545MD <8 A=D W=D5A ;AV5W 5A A=D 86V;A &" E,5CE 58ADV &" E,A=D A6;;>D E545MD 456C79 A5YD B75@D 5A A=D
B5VDC@=945 @D77; 5CE 6A; ;>VV<>CEDE Z5;@>75V X>CE7D;,W=67D A=D @>A6@7D 5CE 4D@=5C6@ A6;;>D; ;DD4 C@5CA79 ? .
@54X6>4 <>A;6ED <8 A=D ;D@
8>VA=DV ED4
;AV5W; ;=<>7E XD ;>XAV5@ADE 8V<4 A=D VD@<44DCEDE 8DVA676^5A6
6^5A6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I,$(#"
""""""""""""""""""""""""""""""""""""""""""""""""""""""""""""""
175CA />AV6A6
资源,含有较丰富的植物养分和有机碳。秸秆还田
后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解,能释放出氮(!)、磷
(")、钾(#)和其他各种微量元素养分,供植物吸收
利用。近年来,在国家对农作物秸秆资源合理利用
的政策推动下,我国科学家已在秸秆还田对培肥土
壤及提高作物产量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和积累了大
量资料[$%&]。然而,对水稻 % 小麦和水稻 % 油菜轮
作系统中秸秆还田后养分的释放速率和释放规律的
研究相对较少。同时,现有研究大多是通过将秸秆
粉碎过筛与土壤混合,测定土壤有机碳、氮的变化,
进而来推断秸秆的腐解矿化进程[’%(],这与秸秆直
接覆盖还田或翻埋还田条件下的腐解矿化过程有一
定差异。为此,采用把秸秆置于尼龙网袋内,直接覆
盖在稻田内秧苗行间,定期取样分析秸秆养分释放、
腐解情况,并用切片法在数码显微镜下观察秸秆组
织结构的变化,对麦秆、油菜秆还田后的腐解和养分
释放特征及其与组织结构变化的关系进行研究,以
期揭示麦秆、油菜秆的腐解和养分释放规律,为秸秆
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田养分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 材料与方法
!"! 试验设计
试验设在四川省广汉市西高乡,地处东经 $)*+
)&,*-.至 $)*+/(,*0.和北纬 -)+0-,*$.至 -$+)1,-1.之
间,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均气温 $&2-3,积温
0(1)2*3,降水量为 1()21 44,日照时数为 $//(2/
5,无霜期达 /1$ 6。主要作物轮作方式为水稻 %小
麦(油菜)。供试土壤类型为灰棕冲积水稻土,其土
壤 78值 020*、有机质 -$2- 9 : ;9、全 ! /2)/ 9 : ;9、全
" $2)* 9 : ;9、全 # ’2&( 9 : ;9、速效 ! $1(2’& 49 : ;9、
速效 " $/2&$ 49 : ;9、速效 # (020 49 : ;9、缓效 #
$&/2’ 49 : ;9。
$2$2$ 麦秆、油菜秆田间腐解试验 腐解试验采用
尼龙网袋法[$)]进行。尼龙网袋规格为 -0 <4 = /0
<4(长 =宽),孔径为 $ 44。供试麦秆、油菜秆经风
干后,剪切至 /) <4 左右放入尼龙网袋中,扎紧袋
口。每袋装麦秆 *) 9(干重),油菜秆 () 9(干重),水
稻插秧后置于稻田行间,代表最常见的秸秆覆盖还
田。试验设 *个处理:($)麦秆,(/)麦秆 >腐秆灵,
(-)油菜秆,(*)油菜秆 >腐秆灵。腐解菌名为金葵
子牌腐秆灵,产自广东,用量为 -) ;9 : 54/。每个处
理设 $/次重复,共分 &次取样,每次取 /个重复,取
样时间分别为还田后的 $)、-)、0)、’)、()、$)) 6。取
样后用去离子水洗净泥沙,在阴凉干燥处悬挂晾干,
供测定秸秆干重、全 !、全 "、全 #用。供试麦秆基
本养分含量为 ? *0$ 9 : ;9、! *2/ 9 : ;9、" )2( 9 : ;9、#
$/20 9 : ;9;油菜秆基本养分含量为 ? */& 9 : ;9、!
*2& 9 : ;9、" )2& 9 : ;9、# $’2& 9 : ;9。
分别在麦秆、油菜秆腐解的不同时期取样在
% $03条件下做冰冻切片(恒温冷冻切片机 @AB %
#/)-)),观察麦秆、油菜秆腐解后组织结构的变化情
况。制片方法参照刘剑锋[$$]等的方法,麦秆、油菜
秆的切片厚度分别为 /)!4 和 $0!4,展片后用
0)C甘油封片,在数码显微镜(DEF47GH IJ0$ %
-//8)$)下观察并拍照。
$2$2/ 麦秆、油菜秆网室模拟试验 预备试验发
现,秸秆中的 #在前 $) 6释放速度很快。为了弄清
麦秆、油菜秆在还入稻田后最初 $) 6内 #的释放情
况,进行了模拟试验。模拟试验安排在四川省农业
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的网室中进行。试验所用尼
龙网袋规格与田间腐解试验相同,麦秆、油菜秆用量
分别为每袋 /) 9(干重)和 *0 9(干重),试验不设加
腐秆灵处理。将处理好的秸秆样品放在直径约 *)
<4的塑料盆中浸泡,每个塑料盆中放 / 个样品,盛
水约 0 K,以保证淹没样品。试验设 $)个重复,于浸
泡后 /、*、&、1、$) 6取样,每次取 /个重复,测定样品
干重、全 #含量。
!"# 分析测定方法
秸秆干重用烘干法测定,烘干温度为 &)3;秸
秆全 !用 8/@D* %8/D/ 消煮—蒸馏法、全 "用钼锑
抗比色法、全 #用火焰光度计法测定[$/]。
# 结果与讨论
#"! 麦秆、油菜秆还田腐解特点
麦秆、油菜秆还田后的腐解情况通常用腐解量、
腐解率和腐解速率来描述。表 $看出,两种秸秆的
腐解均表现为前期快,后期慢的特点。这主要是因
为在腐解前期秸秆中的可溶性有机物如多糖、氨基
酸、有机酸等以及无机养分较多,为微生物提供了大
量的碳源(能源)和养分,微生物数量增多,活性增
强;随着腐解的进行,秸秆中可溶性有机物逐渐减
少,剩余部分主要为难分解的有机物质,导致微生物
活性降低,秸秆的腐解也就随之变慢。何念祖等[$-]
在浙江研究稻草腐解时也发现了类似的规律。
在试验的前 $) 6 内,麦秆的累计腐解率为
$12/&C(占总分解量的 /1C),油菜秆的累计腐解率
为 /*20/C(占总分解量的 **C),高于麦秆;至试验
0’-/期 李逢雨,等:麦秆、油菜秆还田腐解速率及养分释放规律研究
结束时的 !"" # 内,麦秆的累计腐解率为 $$%!&’,
油菜秆的累计腐解率为 ((%$)’,低于麦秆。这一
腐解差异可能是由麦秆与油菜秆在组织结构上的较
大差异所致。油菜秆外表面具有很厚的角质层,且
中腔被易腐解的髓所填满;而麦秆外表面不具有像
油菜秆那样厚的角质层,中腔也没有易腐解的髓,是
中空的腔。在试验前 !" #,油菜秆中易腐解的髓已
基本腐解,表皮层脱落,剩下的表面角质层腐解较麦
秆慢。所以油菜秆在试验前 !" #的腐解率高于麦
秆,而在后期至试验结束时低于麦秆。
从各期平均腐解速率来看,麦秆的快速腐解阶
段是在还田后的前 *" #,其中前 !" #最快,为 "%+*
, -#;在随后的 +" # 内,腐解率仅为 "%"+! "%)!
, - #。油菜秆的快速腐解阶段是在还田后的前 !" #,
达到 )%)! , - #;在随后的 ." #内,腐解率仅为 "%)!
!"%*$ , - #。
试验中,麦秆加腐秆灵和油菜秆加腐秆灵处理
的累计腐解率分别为 $+%*(’和 ((%*!’,与不加腐
秆灵处理的 $$%!&’和 ((%$)’相比,并未起到加速
腐解的作用。原因可能为试验所用腐秆灵属于好氧
型微生物制剂,在还田后的最初几天,该试验稻田处
于湿润灌溉,加腐秆灵处理的腐解率高于未加腐秆
灵的处理;随后稻田保持水层,致使淹水厌氧条件
下微生物不能起到促腐作用。这在四川省其他相关
研究中也观察到了类似现象。
表 ! 麦秆、油菜秆田间腐解情况
"#$%& ! ’#(&) #*+ #,-.*() -/ 01( #*+ 2#3& )(2#0 +&4-,3-)&+ #) #//&4(&+ $5 6*-4.%#(6-* -/ +&4-,3-)6*7 $#4(&26#
处理
/01234153
腐解量和腐解率
6178498:;5, 248<53 25# 0231
腐解时间 6178498:;5, 3;41(#)
!" *" (" +" ." !""
麦秆
=>123
:302?
各期腐解量(,)
6178498:;5, 248<53
+%* @
"%)A
.%!* @
"%)&
!%A) @
"%!.
A%). @
"%)$
)%AA @
"%*!
!%&& @
"%)(
累计腐解率(’)
B<4
各期平均腐解速率(, - #)
ED102,1 #178498:;5, 0231
"%+* "%A$ "%"+ "%)! "%!) "%!.
麦秆 F腐秆灵
=>123 :302?
;587
#178498:;5,
G27310;2
各期腐解量(,)
6178498:;5, 248<53
&%)& @
"%)*
+%++ @
"%)(
!%!( @
"%!&
)%.) @
"%)A
A%)A @
"%*"
)%(+ @
"%))
累计腐解率(’)
B<4
各期平均腐解速率(, - #)
ED102,1 #178498:;5, 0231
"%&* "%*. "%"$ "%!( "%)! "%)$
油菜秆
H291
:>883
各期腐解量(,)
6178498:;5, 248<53
))%"+ @
"%*)
&%*( @
"%))
(%&+ @
"%!&
$%"$ @
"%)!
A%!! @
"%)"
*%$! @
"%!$
累计腐解率(’)
B<4
各期平均腐解速率(, - #)
ED102,1 #178498:;5, 0231
)%)! "%*) "%). "%* "%)! "%*$油菜秆 F腐秆灵
H291 :>883
;587
#178498:;5,
G27310;2
各期腐解量(,)
#178498:;5, 248<53
))%A) @
"%*"
&%(( @
"%)!
A%)) @
"%!.
+%$( @
"%)*
*%*A @
"%!&
*%$ @
"%!&
累计腐解率(’)
B<4
各期平均腐解速率(, - #)
ED102,1 #178498:;5, 0231 )%)A "%(* "%)! "%*& "%!+ "%*$
898 麦秆、油菜秆还田养分释放特点
)%)%! 麦秆还田养分释放特点 图 !可知,麦秆还
田后 I的释放最快,J次之,K最慢。在麦秆还田的
前 !" #,两个处理 I的释放率分别达到了 .+%A$’和
..%*$’,J的释放率为 +)%+&’和 &"%""’,而 K 的
释放率仅为 *A%!)’和 A!%*+’。至试验结束时,两
个处理 I的释放率分别为 .&%.)’和 ..%+A’,J的
释放率分别为 &!%*.’和 &!%.A’,K的释放率分别
$+*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卷
为 !"#$!%和 !$#&"%。这可能是因为 ’ 生物化学
特性与 (、)不同,在植物体内 ’不以化合物形态存
在,而是以 ’*形态存在于细胞中或植物组织内,很
容易被水浸提释放出来,这与一些研究结果基本一
致[+",+-]。麦秆中 ’的水易提取特性,表明这些 ’是
作物可利用的速效钾。因此,在制定作物施肥方案
时,可以从当季作物的需钾量中减去秸秆能释放的
钾素总量,以减少钾肥的用量,保证作物高产优质;
但是,在秸秆还田初期,应特别注意防止稻田钾素的
流失。
图 +还看出,在还田的前 +. /,麦秆加腐秆灵的
处理 (、)的释放率比未加腐秆灵处理高 0!1个百
分点,’的释放率差别不大;还田 +. /之后直至试
验结束时,两个处理的 (、)、’ 的累计释放率则趋
同。这可能是在麦秆还田初期(前 +. /),稻田处于
湿润灌溉,加入腐秆灵处理的微生物数量激增,加速
了秸秆的分解,促进了养分的释放;麦秆还田 +. /
之后,田间一直保持了 -—+. 23水层,处于淹水厌
氧环境下,腐秆灵处理的微生物数量减少,且活性受
到抑制,促腐作用较差。
在麦秆还田腐解至 0.!4. /时,两个处理均出
现了 (、) 养分停止期或富集期。这可能是从 1 月
上旬开始,试验区水稻正开始抽穗扬花,使水稻的部
分花粉散落在覆盖于田间的麦秆上,散落花粉中所
含的氮、磷化合物对覆盖麦秆污染造成的 (、)暂时
富集现象。但这种推测是否属实尚待进一步研究,
同时还要确定散落花粉中养分的准确含量。
图 ! 麦秆覆盖还田养分释放率
"#$%! &’()#*+( )*,*-.* )-(*. /0 (1* 2’,31#+$ 41*-( .()-4
& 油菜秆还田养分释放特点 如图 &所示,油
菜秆还田的养分释放规律与麦秆还田相似,依然为
’释放最快,)居中,(最慢。加腐秆灵的处理在还
田初期(前 +. /)(、)的释放率高于未加腐秆灵的处
理,至试验结束时两个处理的养分释放率趋同。再
次印证了本试验使用的腐秆灵没有发挥出应有的腐
解效果。在油菜秆的腐解过程中,同样观察到了在
0.!4. /腐解期间 (、)含量升高的现象。整个试
验期间,油菜秆中 (的累计释放率略高于麦秆,)、’
的累计释放率则与麦秆相差不大。
图 5 油菜秆还田养分释放率
"#$%5 &’()#*+( )*,*-.* )-(*. /0 (1* 2’,31#+$ )-6* .1//(
00"&期 李逢雨,等:麦秆、油菜秆还田腐解速率及养分释放规律研究
!"!"# 麦秆、油菜秆还田初期 $的释放特点 网室
模拟试验结果(图 #)表明,在麦秆、油菜秆还田 ! %
后,大部分 $养分已释放,释放率分别为 &’"(’)和
*+"##)。还田 * %后,$养分已基本释放完全,累计
释放率分别为 +’"&*)和 +,"+#)。
图 ! 麦秆、油菜秆 "的释放率
#$%&! " ’()(*+( ’*,(+ -. /0(*, *12 ’*3( +,’*/+
45! 麦秆、油菜秆还田后组织结构的变化特点
为进一步探索秸秆腐解程度与秸秆组织结构的
破坏程度的关系。观察腐解后秸秆组织结构的变
化,以更深入地了解秸秆腐解及其养分释放规律。
!"#"( 麦秆还田后组织结构的变化特点 麦秆横
切面可分为表皮、机械组织、维管束和基本组织等几
部分(图 ’-)。显微观察结果(图 ,)看出,麦秆还田
(. %后,表皮、机械组织、维管束和基本组织均较为
完好,尚未受到破坏。腐解至 #. % 时,只有基本组
织中的薄壁细胞受到破坏,表皮、机械组织和维管束
等几部分组织未发生明显变化。腐解至 ,. % 时与
#. %时的情况基本一致。腐解至 &. %时,基本组织
的薄壁细胞破坏较为严重,被其所包围的维管束也
发生了变化,维管束壳被破坏,气腔有断裂的迹象。
腐解至 +. %时,基本组织的薄壁细胞大量脱落,被
其所包围的维管束也因受到破坏而脱落。表皮、机
械组织和被其所包围的维管束仍未发生明显的变
化。腐解至 (.. % 试验结束时,被机械组织所包围
的维管束受到破坏,气腔发生断裂,表皮和机械组织
仍没有受到明显的破坏。
结果说明,在麦秆还田腐解的过程中,组织结构
的破坏主要发生在基本组织的薄壁细胞及其所包围
的维管束,表皮和机械组织以及其所包围的维管束
的破坏不明显;且麦秆对基本组织及其所包围的维
管束的破坏在麦秆腐解的前期(,. %前)并不明显,
主要发生在麦秆腐解的后期。在水稻生育期内,麦
秆中 +&)的 $和 )的 /主要是在还田前 (. %释
放的,与机械组织的腐解关系不大。从秸秆腐解过
程中组织结构变化的角度佐证了麦秆中 $的水易
提取特点,有 )的 /和 #’)的 0是易水解 1分解
的有机态,其余部分为难水解 1分解形态,与机械组
织的腐解密切相关。
图 6 麦秆(7,8 9:)和油菜秆(;,8 6)横切面组织结构图
#$%&6 <’%*1$=*,$-1 +,’>?,>’*) $@*%(+ -. /0(*, +,’*/(7,8 9:)*12 ’*3( +0--,(;,8 6),’*1+A(’+( +(?,$-1
!"#"! 油菜秆还田后组织结构的变化特点 油菜
秆横切面可分为表皮、皮层薄壁组织、韧皮纤维、维
管形成层和次生木质部等几部分(图 ’2)。显微观
察结果(图 *)看出,油菜秆还田 (. %后,次生木质部
以上的组织结构均受到破坏而脱落,包括维管形成
层、韧皮纤维、皮层薄壁组织和表皮,随后是其次生
木质部因腐解而不断变薄的过程;至 (.. %试验结
束时,次生木质部的厚度约为原来的 ! 1 #,说明油菜
秆最难腐解的部分为次生木质部。
在水稻生育期中,油菜秆中 ++)的 $是在还田
前 (. %释放的,与机械组织的腐解关系不大,佐证
了油菜秸秆中的 $ 也是以离子形态存在的。虽然
3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卷
前 !"#出现次生木质部以上的皮层脱落,但参考麦
秆中 !" #内 $释放的情况,%"&的 $应该属于易水解
’分解的有机态,残余 ("&的 $和 )*&的 +是难水解
’分解的有机态,与随后的机械组织腐解密切相关。
图 ! 麦秆还田腐解不同阶段组织结构变化图( " #$)
%&’(! )*+ ,&--.+ /+01231-&4’ 3510+-- 16 ,*+ 2.70*&4’ 8*+9, -,598
图 : 油菜秆腐解不同阶段组织结构变化图( " ;)
%&’(: )*+ ,&--.+ /+01231-&4’ 3510+-- 16 ,*+ 2.70*&4’ 593+ -*11,
< 结论
!)麦秆和油菜秆还田后腐解速率均表现为前期
快,特别是还田前 !" #,随后减慢。在试验开始的前
!" # 内,麦秆的腐解率为 !%,(-&,油菜秆为
(.,)(&;在 !"" #的试验期间,麦秆、油菜秆的累积
*/0(期 李逢雨,等:麦秆、油菜秆还田腐解速率及养分释放规律研究
腐解率分别为 !!"#$%和 &&"!’%,麦秆高于油菜
秆。秸秆加腐秆灵并未起到加速腐解的作用,说明
腐秆灵可能属于好氧型微生物制剂。
’)麦秆和油菜秆还田后 (的释放率远远大于
)、*。麦秆和油菜秸秆中的 (在还田前 ! +时释放
了 ,-".!%和 ,&",/%,#0 + 时释放了 ,$",’%和
,$".-%。#0 +时 )的累积释放率分别为 .’".$%和
$0"00%,*的释放分别为 /-"#’%和 -#"/.%;至试
验结束时,麦秆和油菜秆中 ) 的释放率分别为
$#"/,%和 $#",-%,* 的释放率分别为 !/"-!%和
!-"’/%。
/)在麦秆还田腐解的过程中,组织结构的破坏
缓慢,主要发生在基本组织的薄壁细胞及其所包围
的维管束,表皮和机械组织以及其所包围的维管束
的破坏不明显;在油菜秆腐解过程中,组织结构的
破坏主要发生在腐解的前 #0 +,次生木质部以上的
维管形成层、韧皮纤维、皮层薄壁组织和表皮均受到
破坏而脱落,髓部流失;随后次生木质部逐渐变薄。
两种秸秆中 (的释放与其组织结构破坏无关,其中
难水解 1分解形态的 )(麦秆中约占 ’.%,油菜秆中
约占 ’0%)和 *(麦秆中约占 !!%,油菜秆中约占
&,%)与组织结构破坏的关系密切。
参 考 文 献:
[#] 陈芝兰,张涪平,蔡晓布,等 2秸秆还田对西藏中部退化农田土
壤微生物的影响[3]2 土壤学报,’00&,-’(-):!,!4!,,"
5678 9 :,96;8< = ),5;> ? @ !" #$ 2 ABB7CD EB F7DGF8>8< HDF;IH DE
B>7J+ E8 K>CFEL7H EB +7<787F;D7+ HE>J >8 C78DF;J M>L7D[3]2 NCD; )7+EJ 2
O>82,’00&,-’(-):!,!4!,,"
[’] 朱玉芹,岳玉兰 2 玉米秸秆还田培肥地力研究综述[3]2 玉米科
学,’00-,#’(/):#0!4#0$"
96G P Q,PG7 P :2 ODG+R E8 HE>J B7FD>J>DR EB F7DGF8>8< CEF8 HDF;I DE
HE>J[3]2 5EF8 OC> 2,’00-,#’(/):#0!4#0$"
[/] 劳秀荣,孙伟红,王真,等 2 秸秆还田与化肥配合施用对土壤肥
力的影响[3]2 土壤学报,’00/,-0(-):!#,4!’/"
:;E ? S,OG8 T U,T;8< 9 !" #$ 2 ABB7CD EB KGJC6>8< GH7 EB HDF;I
;8+ C67K>C;J B7FD>J>V7F E8 HE>J B7FD>J>DR[3]2 NCD; )7+EJ 2 O>82,’00/,
-0(-):!#,4!’/"
[-] 劳秀荣,吴子一,高燕春 2 长期秸秆还田改土培肥效应的研究
[3]2 农业工程学报,’00’,#$(’):-,4&’"
:;E ? S,TG 9 P,W;E 5 P2 ABB7CD EB JE8
HE>J E8 HE>J B7FD>J>DR[3]2 MF;8H2 5ONA,’00’,#$(’):-,4&’"
[&] 刘明,谭宏志,李华兴,等 2 有机肥和钾肥配合施用对水稻产量
及土壤肥力的影响[3]2 土壤肥料,’00#,(/):/!4/$"
:>G Y,M;8 U 9,:> U ? !" #$ 2 ABB7CD EB EF<;8>C ;8+ ZED;H6 B7FD>J>V7F
GH7+ DE HE>J E8 F>C7 R>7J+ ;8+ HE>J B7FD>J>DR[3]2 OE>JH =7FD 2,’00#,(/):
/!4/$"
[!] 王振忠,李庆康,吴敬民,等 2 稻麦秸秆全量直接还田技术对
土壤的培肥效应[3]2 江苏农业科学,’000,(-):-.4-,"
T;8< 9 9,:> Q (,TG 3 Y !" #$ 2 ABB7CD EB +>F7CD F7DGF8>8< I6EJ7 F>C7
;8+ I67;D HDF;I DE HE>J E8 HE>J B7FD>J>DR[3]2 3>;8
(-):-.4-,"
[.] 鲁彩艳,陈欣 2 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及不同 5 1 *比有机物料中有
机 *的矿化进程[3]2 土壤通报,’00/,/-(-):’!.4’.0"
:G 5 P,5678 ?2 Y>87F;J>V;D>E8 ZFEC7HH EB HE>J EF<;8>C 8>DFE<78 >8+>BX
B7F78D B7FD>J>V7F HRHD7KH ;8+ EF<;8>C K;D7F>;JH I>D6 +>BB7F78D 5 1 * F;D>EH
[3]2 56>82 32 OE>J OC> 2,’00/,/-(-):’!.4’.0"
[$] 王维敏 2 麦秸、氮肥与土壤混合培养对氮素的固定、矿化与麦
秸的分解[3]2 土壤学报,#,$!,’/(’):,.4#0-
T;8< T Y2 [KKEL>J>V;D>E8 ;8+ K>87F;J>V;D>E8 EB 8>DFE<78 ;8+ +7CEKX
ZEH>D>E8 EB HDF;I +GF>8< >8CGL;D>E8 EB HE>JH K>\7+ I>D6 I67;D HDF;I ;8+
8>DFE<78 B7FD>J>V7F[3]2 NCD; )7+EJ 2 O>82,#,$!,’/(’):,.4#0-"
[,] 鲁彩艳,陈欣 2 有机碳源添加对不同 5 1 *比有机物料氮矿化进
程的影响[3]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00-,’#(#):#0$ 4
##’"
:G 5 P,5678 ?2 ABB7CD EB EF<;8>C C;FLE8 E8 D67 K>87F;J>V;D>E8 ZFEX
C7HH EB EF<;8>C 8>DFE<78>8 EF<;8>C K;D7F>;J I>D6 +>BB7F78D 5 1 * F;D>E[3]2
3 2 WF;+2 OC6EEJ 5NO,’00-,’#(#):#0$4##’"
[#0] 胡肄慧,陈灵芝,陈清朗,等 2 几种树木叶子分解速率的试验
研究[3]2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 4
#/#2
UG P U,5678 : 9,5678 Q : !" #$ 2 ODG+>7H E8 D67 J>DD7F +7CEKZEX
H>D>E8 F;D7H EB H7]7F;J ZJ;8DH[ 3]2 NCD; )6RDE7CEJ 2 W7ELED 2 O>82,
#,$.,##(’):#’-4#’$"
[##] 刘剑锋,程云清,阎秀峰,等 2 植物冰冻切片技术的改进[3]2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0!,/0(/):#’$4#/0"
:>G 3 =,5678< P Q,P;8 ? = !" #$ 2 [KZFE]7K78D EB ZJ;8D 5FREXH7CX
D>E8>8< D7C68>^G7[3]2 3 2 *;8_>8< =EF 2 ‘8>]2(*;D 2 OC> 2 A+2),
’00!,/0(/):#’$4#/0"
[#’] 鲁如坤 2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Y]2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
版社,’000" #’.4/0!"
:G S (2 OE>J ;
[#/] 何念祖,林咸永,林荣新,等 2 面施和深施对秸秆中氮磷钾释
放的影响[3]2 土壤通报,#,,&,’!(.):-04-’"
U7 * 9,:>8 ? P,:>8 S ? !" #$ 2 ABB7CD EB HDF;I KGJC6 ;8+ LGF>7+
E8 D67 F7J7;H7H EB 8>DFE<78,Z6EHZ6EFGH ;8+ ZED;HH>GK >8 HDF;I[3]2
56>82 32 OE>J OC> 2,#,,&,’!(.):-04-’"
[#-] 杨振权,陈永星 2 水田机械秸秆深施的养分释放及增产效果
研究[3]2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000,’!(/):
/’,4//#"
P;8< 9 Q,5678 P ?2 ODG+R E8 8GDF>78D F7J7;H7 ;8+ R>7J+ ;++7+ EB
>FF><;D7+ B>7J+ HDF;I LGF>7+[3]2 3 2 967_>;8< ‘8>]2(N
OC> 2),’000,’!(/):/’,4//#"
[#&] 吴珊眉,UEGH7 W 3,韩纯儒 2 免耕和常规耕作农田生态系统冬
季覆盖作物残茬分解和养分变化[3]2 土壤学报,#,$!,’/(/):
’0-4’##"
TG O Y,UEGH7 W 3,U;8 5 S2 b;F>;D>E8 EB 8GDF>78D 7J7K78DH EB
I>8D7F CE]7F CFEZ F7H>+G7H >8 ;
]78D>E8;J D>JJ;<7[3]2 NCD; )7+EJ 2 O>82,#,$!,’/(/):’0-4’##"
0$/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