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收稿日期:!""#%& 接受日期:!""’"(%!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柏彦超(%&*%—),男,江苏盐城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植物营养研究。./0123:456(!&7 8291: 6;0
!通讯作者 <=3:"(%-’&’&#%(,./0123:>21;?29@?2197%#)A 6;0 水分及铵、硝营养对水稻幼苗氮素吸收的影响 柏彦超%,王娟娟!,倪梅娟%,史春霞%,周明耀),钱晓晴%! (% 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扬州 !!(""&; !莱顿大学数学与自然科学系,荷兰莱顿 &("";) 扬州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扬州 !!(""&) 摘要:采用 (B聚乙二醇(C.D)模拟水分胁迫,研究武育粳 )号水稻幼苗生长状况以及在水分胁迫下对不同 EFG-
E H EI)E质量比例(%"" H "、’( H !(、(" H ("、!( H ’(、" H %"")处理的响应。结果表明,模拟水分胁迫后水稻幼苗生长对不
同的 EFG- EHEI) E处理反应不同,水稻对EFG−E和 EI)E的吸收发生显著改变,水稻幼苗更偏向于吸收 EI)
E营养,与正常水分处理相比其对总氮和 EI)E的吸收量显著增加。
关键词:水分胁迫;水稻;氮素营养
中图分类号:J(%%A"#! 文献标识码:K 文章编号:%""*("(L(!""∗)""%*-"( !""#% &" ’(%#) (*+ *,%)&-#* *.%),%,&* &* *,%)&-#* (/0&)1%,&* &" ),# +KM N19/6O1;%,PKED QR19/SR19!,EM T=2/SR19%,JFM UOR9/>21%,VFIW T29@/51;),XMKE L21;/?29@%! (! "#%&%’%( )* +#,&-)#.(#%/0 12&(#2( /#3 +#4&#((-,5/#467)’ 8#&,(-&%9,5/#467)’ ::;<<=,>7&#/; : ?(@/-%.(#% )* A/%7(./%&2 /#3 B/%’-/0 12&(#2(,C(&3(# 8#&,(-&%9,C(&3(# =;<<,B(%7(-0/#3; D "#%&%’%( )* E93-/’0&2 12&(#2( /#3 +#4&#((-,5/#467)’ 8#&,(-&%9,5/#467)’ ::;<<=,>7&#/) 2/0%)(%:K 8;3RY2;9 6R3Y2Z1Y2;9 =>[=\20=9Y ]18 61\\2=^ ;RY Y; 8YR^5 YO= @\;]YO ;_ \26= 8==^329@ R9^=\ 820R31Y=^ ]1Y=8Y\=88 6;9^2Y2;9((B C;35=YO53=9= @352^,C.D)19^ YO= =__=6Y8 ;_ 02>=^ 92Y\;@=9 9RY\2Y2;9 ]2YO ^2__=\=9Y \1Y2;8 ;_ EFG- EHEI) $E(%"" H ",’( H !(,(" H (",!( H ’(," H %"");9 92Y\;@=9 R[Y1‘= ;_ \26= 29 ]1Y=\ 8Y\=88 6;9^2Y2;9((BC.D):
3#4 ’&)+0:]1Y=\ 8Y\=88;\26=;92Y\;@=9 9RY\2Y2;9
我国水资源短缺,近 *"B的淡水资源被用于农
业生产,其中以水稻种植耗水最多[%],农业水分利用
效率远低于国际先进水平[!]。在保证产量和品质的
前提下,实现水稻节水栽培乃至旱作,不仅节水,而
且还可通过减少径流和渗漏水数量减轻氮素对水体
的污染[)]。适宜条件下,旱作栽培可以获得比传统
淹水栽培更高的水稻子粒产量[-#],但多数情况下, 旱作水稻产量不及淹水栽培[’&],旱作水稻生长和
产量形成的障碍与其他植物受旱时的表现基本类
似[%"]。近年来有关旱作水稻的氮素营养问题引起
了不少研究者的关注[%%]。
旱作条件下土壤中可利用的氮素形态以硝态氮
为主[%!],因此配合施用硝态氮有利于水稻生长与产
量的形成[’∗,%-]。本试验采用营养液培养方法,研
究模拟水分胁迫条件下的水稻氮素营养特征,旨在
为旱作水稻的氮肥施用提供依据。
5 材料与方法
565 供试材料
供试植物为武育粳 )号水稻,开始培养时水稻
幼苗处于 -叶期。培养容器(带盖塑料杯)高 & 60、
直径 ’A( 60、容积为 !!" 0a。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个
处理为正常水分条件,个处理为水分胁迫条件,培养液中 , "、# , #、" , -、# , !##,各处理总氮浓度均为 (# ./ , 0;在水分肋迫的个处理中,培养液中均加入
# / , 0聚乙二醇 123(4, 5)模拟水分胁迫(培养期 间持续水分胁迫),营养液中其他养分含量完全一 致。混合氮溶液用(%&()"6*(、%7%*+ 试剂配制,其 中均按氮素用量加入# ./ , /的双氰胺以抑制可能
发生的硝化作用[!],各处理均重复 +次。 选择大小、长势基本一致的 (叶期水稻幼苗,冲 洗、去除根部杂物,置于大张滤纸上吸去游离水后立 即称重,选择重量基本一致的水稻秧苗进行试验。 将水稻幼苗(每杯 (苗)先用乳胶管固定于杯盖小孔 中,每杯 (孔,每孔 !苗,然后将根系置于盛有营养 液 "## .0的培养杯中,营养液初始 8&调至9",培
养期间不再进行调节。在温度为 ":;,光照强度为
(+(## <#)=> 的人工气候室中培养 "# ?,每天照 光时间为 !" @。培养期间,每 (: @ 更换一次营养 液,测定各次培养后的营养液质量和 8&值。 收集培养后的营养液,测定 %&’( )%(靛酚兰比 色法)和 %*)+ )%(紫外分光光度法)浓度。以各次营 养液质量前后差和各处理蒸发与对照处理的数据计 算水稻幼苗蒸腾作用的耗水量。以营养液中 %&’( ) %、%*)+ )%的减少量来计算作物的养分吸收量。 # 结果与分析 #"! 不同水分条件下水稻幼苗的生长量 正常水分和模拟水分胁迫处理的水稻幼苗生长 量随 %&’( )% , %*)+ )%比例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 随 %&’( )% , %*)+ )% 的降低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图 !)。进一步证实了在两种水分条件下混合供应铵硝 营养更有利于水稻幼苗的生长,这与前人的研究结 果基本一致[-,!A)!-]。正常水分条件下,水稻幼苗生 长量在 %&’( )% , %*)+ )%为 - , "时达到最大,并显著高于相应的水分胁迫处理。模拟水分胁迫后,幼苗生长量在 , -时达到最大,并显著高于相应正常水分处理。可见,在正常水分条件下,水稻幼苗相对偏好铵态氮营养,而模拟水分胁迫条件下则稍偏好硝态氮营养,这亦与前人在小麦上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A)!−]。图!%&’ ()*(+ (对水稻生长量的影响,−./!01123456178869−:8;9−4<742<74−6569=−6875561<−32522>?−9.5[注(E显著水平,下同。FGHI
HDJDKC =DCCDJL GK?GM7CD LG/KGHGM7KC 7C #9#=DND= O P@D L7.D QD=BRO] #"# 不同水分条件下水稻幼苗氮素养分吸收情况 根据培养后营养液中铵态氮和硝态氮浓度及营 养液体积的消长情况计算各处理水稻幼苗对 %&’( ) %和 %*)+ )%的吸收量及总氮吸收量(图 "S、T)。在 正常水分供应的培养条件下,水稻幼苗的氮素吸收 总量随营养液 %&’( )% , %*)+ )%比例的下降呈先上 升后下降的趋势。从作物吸收 %&’( )%的绝对量来 看,单独供应 %&’( )% 处理的水稻吸收 %&’( )% 最 多;混合供应铵硝营养时,水稻幼苗对 %&’( )%的吸 收量变化不大。从相对数量看,%&’( )% , %*)+ )%为 - , "处理的水稻植株实际吸收的氮中# , # 和 " , -两处理实际吸收的氮中的:!!期 柏彦超,等:水分及铵、硝营养对水稻幼苗氮素吸收的影响
图 ! "#%&’ (&)*+#,-.).#,;/:012水分胁迫 3&)* 4)*44 (.)5 012) 受阻有关[6789:]。本实验进一步证实了在水分胁迫 条件下,水稻幼苗更偏向于吸收 ";8< 8"营养。 !<) 不同水分条件下对水稻幼苗蒸腾作用耗水量 的影响 "=>? 8" @ ";8< 8"对水稻幼苗蒸腾作用耗水量的 影响如图 <所示。模拟水分胁迫可显著降低水稻幼 苗蒸作用的耗水量,降低比例随 "=>? 8" @ ";8< 8"比例 的下降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当 "=>? 8" @ ";8< 8"为 6:: @ :和 : @ 6::处理时,模拟水分胁迫更易降低水稻 幼苗蒸腾作用的耗水量。在两种水分条件下,水稻幼 苗蒸腾作用的耗水量均以 "=>? 8" @ ";8< 8"为 9A @ BA 时最高。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B,9:],作物的 水分蒸腾利用效率在完全铵态氮营养下最低,在适度 比例的铵态氮和硝态氮配合下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 最高,合适的 "=>? 8" @ ";8< 8"比例,可促使植株叶绿 图 ) "#% &" ’ "(&) &"对水稻幼苗蒸腾作用耗水量的影响
*+,-) .//0123 4/ 56647+86’ 7+29520 952+43 47 =5209
147386:2+47 4/ 9+10 29573:+952+47
素含量的增加和促进光合系统活力,提高光合作用
效率,从而大大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 不同水分条件对水稻培养液 :#变化的影响
水稻培养后营养液的 C= 值随组成营养液的
"=>? 8" @ ";8< 8"比例不同而出现明显差异(图 ?)。
在正常水分条件下,单独供应 ";8< 8"的处理,培养
后营养液的 C=值始终高于初始营养液的 C=值,培
养第 ? - 后,C= 值变化较为接近。除 "=>? 8 " @
";8< 8"比为 : @ 6:: 的处理外,其余各处理培养后营
养液的 C=值在第 9、?-持平,随后则开始下降,并显
著低于初始培养液的 C=值。单独供应 "=>? 8"处
理营养液的 C=值从培养一开始便显著低于其它各
处理。有趣的是,在本试验中混合供应 "=>? 8" 和
";8< 8"的 <个处理中,在培养初期营养液的 C=值
变化趋于一致,但到培养第 D -后营养液的 C=值有
明显差异,即随 "=>? 8"供应比例的降低呈上升趋
势。在模拟水分胁迫条件下,营养液 C=值的变化
趋势与正常水分条件下的结果大体一致。单独供应
"=>? 8" 处理的营养液 C= 值在培养第 9 - 出现峰
值,而后逐渐降低。模拟水分胁迫后,各处理营养液
C=值在培养期间均高于正常水分条件下的相应处
理。012模拟水分胁迫可能促进了水稻对 ";8< 8"
的吸收利用或抑制了其对"=>? 8"的吸收利用。比
较奇怪的是,在模拟水分胁迫条件下,混合供应
"=>? 8"和 ";8< 8"的 <个处理在培养 ?!D -期间营
养液的 C=值基本一致,但到 D -后有明显差异,即
随 "=>? 8"比例的增加而增加。
ED6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6?卷
图 ! "#!%&’ (&)*+#,-.).#,;/:012水分胁迫 3&)* 4)*44 (.)5 012) ( 讨论 一般认为,水分胁迫会导致水稻幼苗生长量不 同程度地下降[67]。本试验证实随着培养液中氮素 形态比例的不同,水稻幼苗生长量会发生显著改变。 模拟水分胁迫后,适当增加 "89: 9"的供应比例,可 提高水稻幼苗的生长量,有效地清除作物在水分胁 迫下的生长障碍。旱作条件下配合施用硝态氮肥更 有利于水稻生长与产量形成[;9<]。因为 "89: 9"在一 些作物上的表现既是营养元素,也是渗透调节物 质[66],"89: 9"在体内的迅速积累可使作物体内渗 透势很快下降而较好地适应水分胁迫环境。在不同 水分条件下水稻对 "=>? 9"和 "89: 9"的吸收特征 发生显著改变。在水分胁迫条件下,水稻幼苗耗水 量降低,其更偏好于吸收 "89: 9" 营养,对总氮和 "89: 9"的吸收量显著增加。植物对 "89: 9"营养的 相对偏好(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从总体上改善 了水分胁迫条件下植物的氮素营养状况。在研究水 稻作物的氮素营养特征的研究方法上,前人多采用 正常营养液进行培养,处理水平也较少[6:]。本试验 结合旱作水稻的实际情况,采用 012 模拟水分胁 迫,并设计了较多的氮素形态处理,其结果可能更符 合田间生产实际。 参 考 文 献: [7] 薛亮 @ 中国节水农业理论与实践[A]@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 社,6BB6,797;C DE* F@ G5*#H &,- I&+).+* #J &K.+E’)E* #J (&)* 4&L.,K ., +5.,&
[A]@ /*.M.,K:N5.,*4* !K.+E′)E&’ 0*44,6BB6:797;C [6] 段爱旺,张寄阳 @ 中国灌溉农田粮食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O]@ 农业工程学报,6BBB,7P(?):?79??C QE&, ! 3,R5&,K O S@ 3&)* E4* *JJ.+.*,+H #J K&., +#I4 ., .$$.K&)*-
J&$%’&,- ., N5.,&[O]@ G$&,4@ NT!1,6BBB,7P(?):?79??C
[:] 程旺大,赵国平,张国平,等 @ 水稻节水栽培的生态和环境效应
[O]@ 农业工程学报,6BB6,7<(7):7U797U?C
N5*,K 3 Q,R5&# 2 0,R5&,K 2 0 !" #$ @ 1+#’#K.+&’ &,- *,L.$#,%*,V
)&’ *JJ*+) #J (&)*$ 4&L.,K $.+* +E’).L&).#,[O]@ G$&,4@ NT!1,6BB6,7<
(7):7U797U?C
[?] 杨建昌,王志琴,刘立军,等 @ 旱种水稻生育特征与产量形成的
研究[O]@ 作物学报,6BB6,6<(7):7797;C
S&,K O N,3&,K R W,F.E F O !" #$ @ 2$#()5 &,- -*L*’#I%*,) +5&$&+V
)*$.4).+4 &,- H.*’- J#$%&).#, #J -$HV+E’).L&)*- $.+*[O]@ !+)& !K$#,@
T.,@,6BB6,6<(7):7797;C
[X] 李英能,吴景社,黄修桥 @ 节水农业新技术[A]@ 南昌:江西科
学技术出版社,7UU
:69?
学出版社,7UU?C
R5E G S@ A*+5&,.4% &,- )*+5,.YE* #J .$$.K&).#, J#$ %&Z.%E% H.*’-
&,- *JJ.+.*,+H #J $.+*[A]@ T5*,H&,K:F.&#,.,K T+.*,).J.+ 0$*44,7UU?C
[;] 钱晓晴,沈其荣,徐国华 @ 配合施用 "=>? 9"和 "89: 9"对旱作
水稻生长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O]@ 土壤学报,6BB:,?B(P):
W.&, D W,T5*, W [,DE 2 =@ 3&)*E).’.\&).#, ]H.+* K#(.,K ., &*#].+ 4#.’ 4EII’.*- (.)5 -.JJ*∗,)&).# #J "=>? 9" &,- "89: 9"[O]@
!+)& 0*-#’ @ T.,@,6BB:,?B(P):[<] 钱晓晴,沈其荣,徐勇,等 @ 不同水分管理方式下水稻的水分利
用效率与产量[O]@ 应用生态学报,6BB:,7?(:)::UU9?B?C
W.&, D W,T5*, W [,DE S !" #@ 3&)* E4* *JJ.+.*,+H &,- .+∗H.∗′−E,−∗ -.JJ**,) (&)* %&,&K*%*,)4[O]@ N5.,@ O@ !II’ @ 1+#’ @,6BB:,
7?(:)::UU9?B?C
[U] 梁森,韩莉,李慧娴,等 @ 水稻旱作栽培方式及调污灌溉指标试
验研究[O]@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6BB6,6B(6):7:97UC
F.&,K T,=&, F,F. = D !" #@ [*4*&+5 #, +E’).L&).#, I&))*, &,- [Q^ .,-*Z J# -H +E’).L&).#, #J.+*[O]@ !K.+@[∗4@!.- !*&4, ;<77期 柏彦超,等:水分及铵、硝营养对水稻幼苗氮素吸收的影响 !""!,!"(!):#%#&’
[#"] ()*+,-). / 0,123 4,5-67)8 5 59 :;.,<3-3=<>)- 6?)-+)2<3@ 3A 86B
,C3@,6, 3A 8<>6(!"#(I):J#K%J!L’
[##] 李奕松,黄仲青,蒋之埙,等 9 旱作水稻营养吸收特性的研究
[G]9 安徽农业科学,!""!,"(I):IH&%IL",ILI’ D< D 0,M+)@= N O,G<)@= N P *’ %+ 9 QAA6>2 3A 2;6 R+->;6, )@F 32;68 6>3-3=<>)- A)>238 3@ >;)8)>268<,2<>, 3A 2;6 @+28<2<3@ )*,38C2<3@ 3A 8<>6 <@ F8. >+-2?)2<3@[G]9 G 9 5@;+< 5=8<9 0>< 9,!""!,"(I):IH&%IL",
ILI’
[#!] 毛达如 9 植物营养研究法[S]9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H’
S)3 T U9 1@?6,2<=)2<3@ R6)@, 3A C-)@2 @+28<2<3@[S]9 V6<7<@=:(;@6,6 5=8<>+-2+8)- W@[#]石英,沈其荣,茆泽圣,等9旱作水稻根际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时空变异[G]9中国农业科学,!""!,K(K):K!"%K!I’
0;< X,0;6@ O U,S)3 N 0 *’ %+ 9 Y
0>< 9 5=8<>9 0<@9,!""!,K(K):K!",!&(#):#J%!#’
])@= 0 P,:6@ ^ O,P<)3 D Y *’ %+ 9 02+F. 3@ 2;6 6AA6>2, 3A F<>.)@B
F<)R
3A 8<>6[G]9 G 9 M+@)@ 5=8<>9 W@< 9),!""$,!&(#):#J
%!#’
[#H] 戴廷波,曹卫星,荆奇 9 氮形态对不同小麦基因型氮素吸收和
光合作用的影响[G]9 应用生态学报,!""#,#!(H):JI&%JK!’
T)< Y V,()3 ] P,G<@= O9 QAA6>2, 3A @<283=6@ A38R 3@ @<283=6@ )*B
,38C2<3@ )@F C;323,.@2;6,<, 3A F
[#L] 戴廷波,曹卫星,孙传范 9 不同小麦品种苗期对混合形态氮素
营养的反应[G]9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I%#J’
T)< Y V,()3 ] P,0+@ ( _9 U6,C3@,6, 3A F
Y)@ G ^,N;)@= X D,0;6@ O U *’ %+ 9 QAA6>2, 3A F
D< N (,D<+ ] P,N;)3 T D9 (3RC)8<,3@ 3A =83E<@= 26@F6@>. F+8<@=
.3+@= ,66F-<@= *62E66@ C)FF. 8<>6 )@F +C-)@F 8<>6 +@F68 :Q/ E)268B
,286,,[G]9 G 9 (;<@) 5=8<>9 W@[!!] (8)EA38F [ S9 [<28)26:[+28<6@2 )@F ,<=@)- A38 C-)@2 =83E2;[G]9
:-)@2 (6--,#&&K,L:JK%JH’
[!] 肖凯,张树华,邹定辉,等 9 不同形态氮素营养对小麦光合特 征的影响[G]9 作物学报,!""",!H(#):K%KJ’
P<)3 ^,N;)@= 0 M,N3+ T M *’ %+ 9 Y;6 6AA6>2, 3A F
5>2) 5=83@9 0<@9,!""",!H(#):K$%KJ’
JJ#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I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