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The mechanisms of iron plaque formation on the surface of
rice roots induced by phosphorus starvation

磷饥饿诱导水稻根表铁膜形成机理初探


The possible mechanisms of iron plaque formation induced by phosphorus (P) starvation for rice seedlings were studied in solution culture or agar culture. Rice roots appeared reddish after 24 h in nutrient solution without P, which might indicate that iron plaque was induced on the surface of rice roots; however, they remained white in solution with P. The rice roots growing in medium with P and without P were explored with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in accord with EDAX (SEM/EDAX) to confirm Fe existence in reddish materials on the root surface of ri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iron in the reddish materials accumulated on the surface of rice root with P starvation. Iron plaque formation induced by P starvation was an interesting phenomenon observed during the experiments.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had been done to find the possible mechanisms of iron plaque induced on the roots without P application. The value of pH and Eh in rhizosphere might be two main factors to induce iron plaque formation on the rice root surface. Furthermore, the changes of pH on the surface of rice root in agar with P and without P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pH indicators. The pH was lower in P0 treatment than that in P treatment. However, the oxidation of α-NA of intact rice root of P starvation for three genotypes was significantly stronger than that of P treatment. It suggested that P starvation enhanced the oxidizing ability of rice root. The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Fe concentrations in apoplast of root without P applicatio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with P treatment, and Fe (Ⅲ) concentrations were much higher than Fe(Ⅱ) concentrations on the surface of rice root. Therefore, the formation of iron plaque on rice root induced by P starvation might be the results of bio-chemical reactions occurred on the rice root surface between rice root and iron in nutrient solution.


全 文 :收稿日期:!""#$%!$!& 接受日期:!""’$"($"(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刘文菊(%(’%—),女,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植物营养与环境科学方面的研究。+,-:"*%!$’&!.!%",/0123-:4,567-37’%89:;123- < =:1
磷饥饿诱导水稻根表铁膜形成机理初探
刘文菊%,!,胡 莹!,朱永官!,高如泰%,赵全利%
(% 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河北保定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 %""".&)
摘要:采用溶液培养的方法,初步探索了磷饥饿诱导水稻根表铁膜形成的机理。磷饥饿 !) 9后水稻的根表出现了
明显的红棕色物质的沉积,扫描电镜的能谱分析结果显示,红棕色物质是铁的氧化物。针对这一现象,首先研究了
没有水稻生长的正常磷营养液和缺磷营养液的变化,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全波长的扫描图谱没有出现差异。采用酸
碱混合指示剂的琼脂染色方法,观察了水稻根系表面及根际 >?值的变化情况,并分别测定了正常磷营养(@)和缺
磷(@")!种条件下水稻的根系活力。结果看出,缺磷时水稻根系活力高于磷营养正常的处理,尤其是基因型
A35!*B,其 @和 @"处理间根系活力差异极显著。水稻根表三价铁的浓度高于二价铁,并且缺磷根系表面三价铁和
二价铁浓度均明显高于供磷处理;缺磷处理水稻根质外体沉积的铁浓度也明显高于供磷处理。因此,初步确定磷
饥饿诱导水稻根表铁膜形成是生物学基础上的化学反应过程。
关键词:磷胁迫;铁膜;根系活力;水稻根表
中图分类号:C()&D’.;E&%%D"%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F(!"".)"%$""!!$"#
!"# $#%"&’()$) *+ (,*’ -.&/0# +*,$&1(*’ *’ 1"# )0,+&%# *+
,(%# ,**1) (’20%#2 34 -"*)-"*,0) )1&,5&1(*’
GHI J,5067%,!,?I K35L!,M?I K:5L0L725!,NBO P70;23%,M?BO C7250-3%
(! "#$$%&% #’ (%)#*+,%) -./ 0.12+#.3%.4-$ 5,2%.,%),6%7%2 8&+2,*$4*+-$ 9.21%+)24:,;-#/2.& <=!<<<,">2.-;
? (%)%-+,> "%.4%+ ’#+ 0,#@0.12+#.3%.4-$ 5,2%.,%),">2.%)% 8,-/%3: #’ 5,2%.,%),;%2A2.& !<<2.-)
63)1,&%1:+9, >:QQ3R-, 1,=9253Q1Q :S 3T:5 >-2U7, S:T12;3:5 35V7=,V RW >9:Q>9:T7Q(@)Q;2TX2;3:5 S:T T3=, Q,,V-35LQ 4,T,
Q;7V3,V 35 Q:-7;3:5 =7-;7T, :T 2L2T =7-;7T, < P3=, T::;Q 2>>,2T,V T,VV3Q9 2S;,T !) 9 35 57;T3,5; Q:-7;3:5 43;9:7; @,493=9
13L9; 35V3=2;, ;92; 3T:5 >-2U7, 42Q 35V7=,V :5 ;9, Q7TS2=, :S T3=, T::;Q;9:4,X,T,;9,W T,1235,V 493;, 35 Q:-7;3:5 43;9 @<
+9, T3=, T::;Q LT:435L 35 1,V371 43;9 @ 25V 43;9:7; @ 4,T, ,Y>-:T,V 43;9 E=25535L /-,=;T:5 Z3=T:Q=:>, 35 2==:TV 43;9
/[BF(E/Z \ /[BF);: =:5S3T1 ], ,Y3Q;,5=, 35 T,VV3Q9 12;,T32-Q :5 ;9, T::; Q7TS2=, :S T3=, < +9, T,Q7-;Q Q9:4,V ;92;
;9,T, 42Q 3T:5 35 ;9, T,VV3Q9 12;,T32-Q 2==717-2;,V :5 ;9, Q7TS2=, :S T3=, T::; 43;9 @ Q;2TX2;3:5 < HT:5 >-2U7, S:T12;3:5 350
V7=,V RW @ Q;2TX2;3:5 42Q 25 35;,T,Q;35L >9,5:1,5:5 :RQ,TX,V V7T35L ;9, ,Y>,T31,5;Q < B Q,T3,Q :S ,Y>,T31,5;Q 92V R,,5
V:5, ;: S35V ;9, >:QQ3R-, 1,=9253Q1Q :S 3T:5 >-2U7, 35V7=,V :5 ;9, T::;Q 43;9:7; @ 2>>-3=2;3:5 < +9, X2-7, :S >? 25V /9
35 T93^:Q>9,T, 13L9; R, ;4: 1235 S2=;:TQ ;: 35V7=, 3T:5 >-2U7, S:T12;3:5 :5 ;9, T3=, T::; Q7TS2=, < ]7T;9,T1:T,,;9,
=925L,Q :S >? :5 ;9, Q7TS2=, :S T3=, T::; 35 2L2T 43;9 @ 25V 43;9:7; @ 4,T, 35X,Q;3L2;,V 7Q35L >? 35V3=2;:TQ < +9, >? 42Q
-:4,T 35 @" ;T,2;1,5; ;925 ;92; 35 @ ;T,2;1,5; < ?:4,X,T,;9, :Y3V2;3:5 :S!$ _B :S 35;2=; T3=, T::; :S @ Q;2TX2;3:5 S:T
;9T,, L,5:;W>,Q 42Q Q3L53S3=25;-W Q;T:5L,T ;925 ;92; :S @ ;T,2;1,5; < H; Q7LL,Q;,V ;92; @ Q;2TX2;3:5 ,5925=,V ;9, :Y3V3^35L
2R3-3;W :S T3=, T::; < +9, T,Q7-;Q 2-Q: Q9:4,V ;92; ], =:5=,5;T2;3:5Q 35 2>:>-2Q; :S T::; 43;9:7; @ 2>>-3=2;3:5 4,T, Q3L53S30
=25;-W 93L9,T ;925 ;9:Q, 43;9 @ ;T,2;1,5;,25V ],(")=:5=,5;T2;3:5Q 4,T, 17=9 93L9,T ;925 ],(#)=:5=,5;T2;3:5Q :5
;9, Q7TS2=, :S T3=, T::; < +9,T,S:T,,;9, S:T12;3:5 :S 3T:5 >-2U7, :5 T3=, T::; 35V7=,V RW @ Q;2TX2;3:5 13L9; R, ;9, T,Q7-;Q
:S R3:0=9,13=2- T,2=;3:5Q :==7TT,V :5 ;9, T3=, T::; Q7TS2=, R,;4,,5 T3=, T::; 25V 3T:5 35 57;T3,5; Q:-7;3:5 <
7#4 8*,2):@ Q;2TX2;3:5;3T:5 >-2U7,;;9, :Y3V3^35L 2R3-3;W :S T::;;T::; Q7TS2=, :S T3=,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 !’
!!!!!!!!!!!!!!!!!!!!!!!!!!!!!!!!!!!!!!!!!!!!!!!!!!!!!!!!!!!!!!
@-25; _7;T3;3:5 25V ],T;3-3^,T E=3,5=,
水稻作为一种湿地植被,生育期内大部分时间
生长在淹水环境中。淹水易造成土壤还原条件增
强,!"值降低,提高了土壤中铁、锰的活性,使其固
定的磷素得以释放,增加了土壤溶液中磷的有效
性[#]。然而,也有研究认为淹水使土壤中结晶态氧
化铁含量明显减少,无定形氧化铁和土壤对磷的吸
附量急剧增加,磷解吸下降;落干则使之发生相反
的变化。因此,土壤中的无定形氧化铁含量与土壤
对磷的吸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关系[$]。%&
等[’]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铁氧化物和磷之间的关
系,即生长在土培条件下的水稻根系,当土壤溶液中
磷浓度较低时其表面可以形成红棕色的铁氧化物。
本研究小组的液培试验也表明,在磷饥饿胁迫下,水
稻根表可以产生铁氧化物膜(铁膜)[(]。正常条件下
及低磷胁迫下水稻根系表面沉积的铁氧化物作为根
际的一部分势必影响着根系对养分以及污染物的吸
收与分泌[)*+]。但是,缺磷诱导根系颜色变化或者
产生铁膜的机理现在仍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旨在
从不同的角度初步探索磷饥饿诱导水稻根表产生铁
膜的机理。
! 材料与方法
!"! 植物培养
供试水稻(!"#$% &%’()% ,-)品种为 ./0$’1、234$$、
56*+7*$,由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的李达模
研究员提供。种子经 ’68 %$9$ 消毒 #):/0后,用去
离子水洗净,播于湿润的珍珠岩中发芽。在珍珠岩中
生长 $#;后,挑选生长一致的 (叶水稻苗移栽到 # < ’
强度的营养液中培养。营养液配方是在 %=>/??[@]的
基础上修改的,培养器皿采用 )66 :,的 AB2管(直径
@C) D:;高 #( D:;每盆 $株水稻苗)。
缺磷(A6)营养液组成:E%(E9’ (C(、F$G9( $、
2H2I$ (、JKG9( #C)、FE9’ #C( ::LI < ,;M=(!)* !3N
O1 )6、%’P9( #6、Q0G9( #C6、2&G9(#C6、J0G9( )C6、
EH$JL9( 6C)、2LG9(·@%$9 6C$":LI < ,。
供磷(A)正常营养液的组成:除用 F%$A9( #C’
和 E%(E9’ ) ::LI < , 代替了缺磷营养液中的
E%(E9’ (C(和 FE9’ #C( ::LI < ,外,其它的组分与
缺磷营养液一致。
所有营养液每 # 周换 $ 次。用 6C# :LI < , F9%
或者 %2I 将 R%值调到 )C)。营养液中提供的铁为
M=$ S,以 M=(!)* !3O1的形式提供,因为淹水的水
稻土中铁的主要存在形态为 M=$ S。
试验在可控光温的生长室中进行,$7T < #("光
照和 $6T < #6" 黑暗,光 照 强 度 为 $+6 ! ’)6
":LI <(:
$·U),相对湿度为 +68!@68。
!"# 试验设计
#C$C# 磷胁迫诱导水稻根表铁膜的形成 将均匀
一致的水稻苗在完全营养液中预培养 @;,然后把所
有的植株分为两组,一组为正常供磷(A表示),即植
株继续在 # < ’强度的完全营养液中培养 #6;;另一
组进行缺磷处理(A6表示),即在缺磷营养液中生长
#6;。收获后的一部分水稻冲洗干净后,立即冷冻干
燥,然而用扫描电镜做根表形貌观察和能谱分析。
#C$C$ 磷饥饿诱导水稻根表铁膜的形成是否属于
纯化学反应的验证 水稻生长在 A6营养液中,其根
表可以形成红棕色的铁氧化物沉积,推测铁氧化物
的形成和水稻的存在有关。因此设计两个处理:一
是在 A6和含 A营养液中不种植水稻,另一个是在
A6和含 A营养液中种植水稻,二者放置在相同的条
件下,观察红棕色物质形成的情况。如果在不种植
水稻的 A6营养液中发现有红棕色物质的形成,这说
明该物质的形成是和水稻没有关系的纯化学反应,
反之亦然。从而验证磷饥饿诱导水稻根表铁膜的形
成是否属于纯化学反应。
#C$C’ 根际或根表 R%值的显色观察 将 #C) K琼
脂分别加热溶解在 #)6 :,的供磷或缺磷营养液中,
营养液的 R%值均为 )C),待琼脂溶液冷却至 (6!
)6T时,加入甲基红和溴甲酚绿混合酸碱指示剂,最
终浓度为 6C66+8(V< B)搅拌均匀,使琼脂呈绿色。
加入指示剂的琼脂溶液继续冷却,此时间内,将不同
磷处理的水稻幼苗(品种为 56*+7*$)从营养液中取
出,用去离子水冲洗根系并用吸水纸轻轻吸干根系
上的水分后,将幼苗的根系仔细地铺展在培养皿中,
固定好地上部。待调好 R%值的指示剂—琼脂混合
液缓缓冷却至适温时,将其缓慢注入铺有根系的培
养皿中。随着温度的继续降低,琼脂溶液凝固为琼
脂板。显色 #$"后观察根系的颜色,酒红色显色的
快慢和程度表示根系分泌的酸性物质使根表的 R%
值降低的程度。
#C$C( 根系活力的测定 在水稻幼苗缺磷处理后
$、+、7和 #+",取 A和 A6处理的水稻活体根系采用#
*萘胺氧化法测定短期缺磷胁迫条件下水稻根系活
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7]。
#C$C) 不同磷营养状况下水稻根表铁形态的分析
首先,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在 #56!566 0:
波长范围内固体扫描水稻(品种为 56*+7*$)根系
(根表面),即不同磷处理条件下生长的根系。其次,
’$#期 刘文菊,等:磷饥饿诱导水稻根表铁膜形成机理初探
用 !"#$%&’"((!)*+,-.-/0120.- )-)31415-)05 150/ /064
7/082 % 91)*7:*-.1.)*37,0.- /068,;7.1)-)混合络合剂的
方法测定根表面 <-(!)和 <-(")的分布情况。具
体操作步骤如下:磷营养设 = 个处理,正常供磷
(’)、移栽后供磷 >/后开始缺磷(’?%@)、移栽后供磷
@A/开始缺磷处理(’?%B)。将需要测定的水稻材料
从营养液中转移至去离子水中 C*,以减少根表残留
的营养液成分对分析结果的干扰[D]。
<-(!)和 <-(")的提取过程:选用 !"#$(@E?
227, F G)% &’"((?E= 227, F G)混合络合剂[D%@A]。用
纸轻轻吸干水稻根系表面的水分后,放入玻璃比色
管中,加入混合提取剂 @? 2G,立即用铝铂纸密闭遮
光,以防止形成的 <-(")%!"#$见光还原为 <-(!)
而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于室温下在水平摇床上
以 @BH 3 F 20.的速度浸提 H*,然后静置 @H*[D]。
<-(!)的测定:浸提结束后,尽快把提取液洗
入 BH 2G 干净的玻璃刻度试管中,定容至刻度。
=?20.后,在 H=H.2的波长条件下,用紫外可见分光
光度计测定 <-(!)% &’"(的吸光值,&’"(%<-(!)
的消光系数为 BBE@A F(227,·52)[D%@?]。
<-(")的测定:吸取提取液 @ 2G于 @? 2G干净
的玻璃比色管中,加入 =? 227, F G I1(BJA B 2G,加入
混合络合剂 B 2G,放置 @ * 后比色测定溶液中 <-
(!)%&’"(的吸光值。通过测定值与 <-(!)含量的
差值计算 <-(")的浓度[D]。
@EBEC 不同磷营养状况下,水稻根系质外体中铁的
测定 将水稻(品种为 D?%CK%B)植株在去离子水中
生长 C*后再进行测定。将根冲洗后轻轻吸干表面
水分后,放入 @H 2G离心管中,在 ?E@ 227, F G L1(JA
溶液中浸泡 =?20.;取出根系后转至 @? 2G的玻璃
比色管中,加入 @EH 227, F G B,B’二联吡啶和 @
227, F G L1(JA,通氮气 H20.;之后再加入连二亚硫
酸钠(I1(BJA)使其最后浓度为 >EH 227, F G,继续通
入氮气 H20.。于波长 HB? .2处比色测定 <-(!)%
联吡啶络合物的吸光值,该络合物的消光系数为
KECH F(227,·52)[@H%@C]。
@EBE=、@EBEH、@EBEC中所用水稻品种为 D?%CK%
B,其它设计方案中所用品种为 M0.B=$、L"NBB 和
D?%CK%B。
! 结果与分析
!"# 缺磷诱导水稻根表红棕色物质的形成
磷饥饿 BA*后,水稻根表出现了明显的红棕色
膜的包被,而磷营养正常的水稻根系仍保持原来的
白色(图 @)。
图 # 磷饥饿 !$小时后水稻根系的颜色变化
%&’(# )&*+ ,--./ 011+0,+2 ,+2 03.+, !$ 4 &5 56.,&+5.
/-76.&-5 8&.4-6. 9(9:),;6. &5 .4+ 9 .,+0.<+5.(9)
.4+= ,+<0&5+2 84&.+
扫描电镜的能谱分析表明(图 B),磷营养正常
的水稻根系表面光滑,能谱并未检测到铁,而缺磷胁
迫条件下,水稻根表诱导出大量的根毛并且能谱检
测到了铁的存在。这说明磷饥饿诱导的,在水稻根
表沉积而形成的红棕色膜为铁氧化物膜,简称铁膜。
!"! 无水稻生长的情况下,加磷和缺磷营养液的变

按照常规化学反应理论,形成铁氧化物的主要
控制条件是:氧化还原电位和 :O值。本试验中营
养液的 :O值为 HEH,铁以 H?#27, F G <-(!)% !"#$
的形式加入。结果显示,在没有植物参与的条件下,
同样的营养液和放置条件,=/后(与有水稻种植时
=/换一次营养液相对应),液体全波长扫描图谱显
示,’和 ’?营养液的图谱没有差异;外观上两种营
养液的颜色也没有差别,即在 ’?的营养液中没有出
现三价铁氧化物的悬浮物或者沉淀。说明没有植物
根系的作用,现有的纯化学条件(溶液中的溶解氧
等)在 =/时间内是不足以将 <-(!)氧化为高铁氧
化物的。因此,缺磷诱导铁膜的形成应该是一个在
生物学基础上进行的化学反应过程。
AB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A卷
图 ! 不同磷营养状况下,水稻根表面的电镜照片和相应的能谱分析图
"#$%! &’( #)*$(+ *,- ./01#2(+ 01 )#,(/*2 (2()(,3+ 0, 3’( +4/1*5( 01 /#5( /003 $/06#,$ #, )(-#4)+ 6#3’ 7(7)
*,- 6#3’043 7(78)4+#,$ +5*,,#,$ (2(53/0, )#5/0+50.( 6#3’ 9:;<
!=> 不同磷处理的水稻根表 .?值的变化
采用酸碱指示剂琼脂染色的方法,观察了水稻
根系对磷胁迫的颜色反应(图 !)。染色结果显示,
缺磷水稻根系被染成酒红色的比例和程度要大于磷
营养正常的根系(甲基红 "溴甲酚绿酸碱混合指示
剂的变色点为 #$%,&’ ( #$% 呈绿色,&’ ) #$% 呈酒
红色),颜色反应还表明,* 种处理条件下新生的幼
根基本呈原来的白色,而大部分的老根则被染为酒
红色,并且缺磷处理根系表面被染成酒红色所需要
的时间要比供磷处理短。
图 > 甲基红和溴甲酚绿的琼脂染色方法指示不
同磷供应条件下水稻根系表面 .?值的变化
"#$%> &’( .? 5’*,$(+ 0, 3’( +4/1*5(+ 01 /#5( /003+
$/06#,$ #, 3’( *$*/ )(-#4)+ 6#3’ 7(7)*,- 6#3’043 7
(78)#,50/.0/*3(- 6#3’ .? #,-#5*30/+
!=@ 不同磷营养状况下水稻根系活力的变化
利用活体根通过!"萘胺氧化法研究了不同时
间段供磷不同的水稻根系活力(图 +)。随着根系在!
"萘胺溶液中作用时间的延长,根系的活力呈增加的
趋势。!个水稻品种,在各个时间段,,-处理的根系
活力均高于 ,处理。但是品种间存在差异,./0*!1在
不同磷处理间根系活力差异达到了最大值,而其它两
个品种 ,和 ,-处理间根系活力无明显差异。
图 @ 不同磷营养水稻根系活力的动态变化
"#$%@ &’( 0A#-*3#0, 01!B C; 01 #,3*53 /#5( /003
6#3’ *,- 6#3’043 7
!=D 不同磷营养状况下水稻根表 "((")和 "((#)
的分布
分别取 !个磷处理的水稻根系(干燥),对其表
面进行固体全波长扫描,结果见图 #。
23(")和 23(#)分别在$456 7 8*- 04和$456
7 +#- 04处有各自的专性吸收峰。二价铁的扫描
结果看出,供磷处理的根系在 8*-04处几乎没有 23
(")的反应信号,而缺磷两处理的根系在该处有一
定的信号响应,二者之间差异不明显,但与三价铁在
+#- 04处的吸收值相比要低的多。图 # 还说明,!
个不同处理的根系对三价铁的响应要明显强于二价
铁;在波长 +#- 04处,!个处理根系的响应程度存在
差异,强弱顺序为:,-"* ( ,-"% ( ,。说明缺磷处理
#*%期 刘文菊,等:磷饥饿诱导水稻根表铁膜形成机理初探
的水稻根表沉积了较多的三价铁的氧化物。但是,
波长扫描的谱图只能定性分析水稻根表铁形态的存
在情况。在此基础上,我们采用 !"#$ % &’"(混合
络合剂的化学方法对根表铁的形态分布进行了定量
分析。
图 )表明,定量分析的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定性
波长扫描所显示的信息。总的趋势是:*种磷处理
条件下,根表 +,(!)的浓度要远远高于 +,(")。其
中,缺磷根系表面三价铁(! - ./..0)和二价铁(! -
./..0)的浓度均明显高于供磷处理。
图 ! 不同磷营养水稻根表不同形态铁的扫描图谱
"#$%! "&(!)’() "&(")*( +,& -./0’1& *0 /#1& /**+
2#+, ’() 2#+,*.+ 3 4&’-./&) 56 78 -9&1+/*4&+&/
(’:供磷处理 (12234567 ’;’.%0:供磷一周后缺磷处理 ’ 89:,88 ;<9,: ’
812235,= >6, ?,,@;’.%A:供磷 A周后缺磷处理 ’ 89:,88 ;<9,: ’ 812235,=
9?> ?,,@8。下同 #B, 8;C, D,3>?E)
图 : 水稻根表 "&(!)和 "&(")的分布
"#$%: "&(!)’() "&(")1*(1&(+/’+#*(-
’11.4.;’+&) *( /#1& /**+ -./0’1&
<=: 水稻根系质外体中铁的分析
缺磷处理根系质外体的铁浓度显著高于供磷处
理(图 F)。缺磷程度越严重,质外体铁沉积的铁浓
度就越高,’.%0 G ’.%A。
图 > 不同磷处理根系质外体铁的累积变化
"#$%> "& 1*(1&(+/’+#*(- *0 #( ’9*9;’-+ *0 /#1& /**+
&?9*-&) +* (.+/#&(+ -*;.+#*(- 2#+, ’() 2#+,*.+ 3
@ 讨论
我们一系列的试验结果初步确定了磷饥饿诱导
水稻根表铁膜的形成是根系生长诱导的化学反应过
程。水稻根表或根际 2H值的染色观察均显示铁膜
的形成与 2H值变化的关系不是很大,因为不论是
营养液中还是根表,水稻生长一段时间后,2H值都
低于 I/I,在低于 I/I的环境中,铁的氧化反应主要
受氧化还原电位的控制。
众所周知,磷素跨膜是需要能量的,是和植物体
内的生理代谢分不开的[0F]。突然磷饥饿可以使水
稻体内的磷外溢这一现象说明磷素的跨膜外运是受
体内的信号调控的。调控磷素外运的信号系统是否
也同样调控了根系释放氧化性物质的能力,需要进
一步分析磷饥饿时根系的放氧能力(氧气和其它的
氧化性物质,如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
等)。根系活力是一个评价根系代谢状况(尤其是呼
吸强度)的指标之一,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根
系释放氧化性物质的情况[0J]。本试验结果表明,缺
磷提高了根系活力,相应增加了根系释放氧化性物
质的能力(图 ))。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一个假
设:缺磷释放的氧化性物质在微酸的环境中可以把
营养液中的 +,(")% !"#$氧化为三价铁而在根表
沉积,新形成的铁氧化物可以作为催化剂,促进了下
一轮氧化反应的进行,从而使二价铁向三价铁的转
化处于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二价铁和三价铁在根
表分布的结果为这一假设提供了间接的证据。研究
结果表明,缺磷处理的水稻根系表面沉积的三价铁
浓度远远高于二价铁(图 ),图 F)。
然而,根表铁膜的形成也不能排除另外一种可
能:供磷的营养液中,磷素可能和营养液中的铁及
)A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0K卷
其它离子(如铵根离子)结合形成配合物;如果形成
的这种配合物的结合能力很强,营养液中存在的溶
解氧也能将二价铁氧化为三价铁。而在缺磷的情况
下,一是根系分泌的氧化性物质较多,二是营养液中
没有磷素存在,缺少了形成稳定络合物的“桥梁”,在
这种环境中,二价铁较容易被氧化为三价铁而在根
表沉积。但这只是另外一个假设,需要进一步研究
确定。
总之,外界生长环境中缺磷可以诱导水稻根表
形成铁膜这一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这一现象的出现
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原因可以解释的。初步确定磷饥
饿诱导水稻根表铁膜形成是根系活性诱导的化学反
应过程。因此,本研究仅是对该现象形成机制的初
步探索,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找到缺磷诱导水稻根
表形成铁膜的直接证据。
参 考 文 献:
[!] 胡霭堂 " 植物营养学(下册)" 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
&’ ( )" *+,-. -’./0.01-(20/3. 450.01-)[6]" 74080-9:74080-9 (9/0:
;’+.’/,+ <-0=4/30.> */433,!##$%
[?] 苏玲,章永松,林咸永 " 干湿交替过程中水稻土铁形态和磷吸
附解吸的变化[@]"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AA!,B(C):C!AD
C!$%
E’ F,GH,-9 I E,F0- J I" KH,-943 1L 0/1- 1M0543 ,-5 NH13NH1/’3
,531/N.01-:5431/N.01- 0- N,55> 310+3 ’-54/ ,+.4/-,.0-9 L+11545 ,-5 5/045
;1-50.01-3[@]" *+,-. O’./ " 24/. " E;0 ",?AA!,B(C):C!ADC!$%
[P] &’ I,F0 @ &,GH’ I Q !" #$ " E4R’43./,.01- 1L (3 S> 0/1- N+,R’4 1-
.H4 /11.3 1L .H/44 /0;4(%&’(# )#"*+# F);’+.0=,/3 0- , +1T:* 310+ T0.H 1/
T0.H1’. * L4/.0+0U4/[@]" V-=0/1-" Q41;H4W" &4,+.H,?AA$,?B:!X#D
!BX%
[C] F0’ Y @,GH’ I Q,EW0.H 2 (,EW0.H E V" Z1 NH13NH1/’3 -’./0.01-
,-5 0/1- N+,R’4 ,+.4/ ,/34-,.4((3)’N.,[4 S> /0;4 3445+0-93 0- H>5/1:
N1-0; ;’+.’/4[@]O4T *H>.1++ ",?AAC,!X?:C\!DC\\%
[$] F0,-9 I K,GH’ I Q,J0, I !" #$ " ]/1- N+,R’4 4-H,-;43 NH13NH1/’3
’N.,[4 S> /0;4(%&’(# )#"*+#)9/1T0-9 ’-54/ =,/>0-9 NH13NH1/’3 ,-5
0/1- ;1-;4-./,.01-3[@]" (--" (NN+ " 701+ ",?AAX,!C#(P):PA$DP!?%
[X] GH,-9 J,GH,-9 2,6,1 Z" VLL4;. 1L 24 N+,R’4 1’.3054 /11.3 1- -’./0:
4-. ’N.,[4 S> /0;4(%&’(# )#"*+# F"):*H13NH1/’3 ’N.,[4[@]" *+,-.
E10+,!###,?A#:!\BD!#?%
[B] &4T0.. V @" E,-5 ,-5 T,.4/;’+.’/4 W4.H153 ’345 0- .H4 3.’5> 1L N+,-.
-’./0.01-(? V5")" )4;H-0;,+ K1WW’-0;,.01- O1" ??[K]% 2,/-H,W
^1>,+,<_:K1WW1-T4,+.H (9/0;’+.’/4 7’/4,’" C,!#XX%
[\] 张志良 " 植物生理学实验手册[6]"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PXDP\%
GH,-9 G F" )H4 4MN4/0W4-.,+ 9’054 L1/ N+,-. NH>301+19>[6]" 74080-9:
&09H4/ V5’;,.01- */433,!##\% PXDP\%
[#] Y,-9 ) Q,*4=4/+> @ &" ]/1- 1M05,.01- 3.,.43 1- /11. 3’/L,;4 1L , T4.:
+,-5 N+,-.[@]" E10+ E;0 " E1;" (W" @",!###,XP:?CBD?$?%
[!A] Y,-9 ) Q,@1H- & *" E;/44-0-9 , 34+4;.0=4 ;H4+,.1/ N,0/ L1/ 30W’+.,:
-41’3 54.4/W0-,.01- 1L 0/1-(!),-5 0/1-(")[@]" E10+ E;0 " E1;"
(W" @",!##\,X?:X!!DX!B%
[!!] 邹春琴,张福锁,Q1+5S,;H & V" 氮素形态对玉米根尖质外体
铁组成影响的短期效应[@]" 科学通报,?AA!,CX:?A$\D?AX!%
G1’ K ‘,GH,-9 2 E,Q1+5S,;H & V" )H4 3H1/.:.4/W 4LL4;.3 1L -0:
./194- L1/W3 1- 24 L/,;.01-3 0- ,N1N+,3. 1L /11. .0N3 1L ;1/-[@]" KH0-"
E;0 " 7’++ ",?AA!,CX:?A$\D!AX!%
[!?] 61-.,3:^,W0/4U F,K+,,334- O,61,T,5 ( 6" Z4.4/W0-,.01- 1L
24? a 0- /0;4 +4,=43(%&’(# )#"*+# F")S> ’30-9 .H4 ;H4+,.1/ 7*ZE
,+1-4 1/ ;1WS0-45 T0.H .H4 ;H4+,.1/ VZ)([ @]" @ " *+,-. O’./ ",
?AAP,?X:?A?PD?APA%
[!P] 6,/3;H-4/ &,^bWH4+5 c,d334-S4/9:O4’H,’3 &" ^,N05 W4.H15 L1/
W4,3’/0-9 ;H,-943 0- N& ,-5 /45’;0-9 N/1;43343 ,+1-9 /11.3 1L 0-.,;.
N+,-.3[@]" G" *L+,-U4-NH>301+19>,!#\?,!A$:CABDC!X%
[!C] O0[1+0; 6,^bWH4+5 c" 64;H,-03W 1L 24 ’N.,[4 S> .H4 +4,L 3>W:
N+,3.:]3 24 0-,;.0=,.01- 0- +4,L , ;,’34 1L 24 54L0;04-;> ;H+1/1303[@]"
*+,-. E10+,!###,?!$:??#D?PB%
[!$] 704-L,0. & 2,c,- 54- 7/04+ Y,643+,-5:6’+ O )" 2/44 3N,;4 0/1-
N11+3 0- /11.3:Q4-4/,.01- ,-5 W1S0+0U,.01-[ @]" *+,-. *H>301+ ",
!#\$,B\:$#XDXAA%
[!X] E./,334/ d,_1H+ _,^ 1WH4+5 c" d=4/:43.0W,.01- 1L ,N1N+,3.0; 24 0-
/11.3 1L 310+ 9/1T- N+,-.3[@]" *+,-. E10+,!###,?!A:!B#D!\B%
[!B] 陆景陵 " 植物营养学(上册)[6]"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
社,?AAP%
F’ @ F" *+,-. -’./0.01-(E4;1-5 450.01-)[6]" 74080-9:KH0-, (9/0:
;’+.’/,+ <-0=4/03.> */433,?AAP%
[!\] (-51 ),I,3H5, E,O03H0>,W, ] " O,.’/4 1L 1M050U0-9 N1T4/ 1L /0;4
/11.3[@]" *+,-. E10+,!#\P,B?:$BDB!%
B?!期 刘文菊,等:磷饥饿诱导水稻根表铁膜形成机理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