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Effects of soil-surface mulching on organic carbon, inorganic carbon and
light fraction organic carbon in dryland soil

不同地表覆盖栽培对旱地土壤有机碳、无机碳和轻质有机碳的影响



全 文 :收稿日期:!""#$"%$!& 接受日期:!""#$"’$!(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 *"*)"#&*);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资
助。
作者简介:李利利(%.#*—),女,甘肃静宁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土壤碳氮方面的研究。/01234:53460!""#47896:%(*; 8<1
! 通讯作者 /01234:=0>?2不同地表覆盖栽培对旱地土壤有机碳、
无机碳和轻质有机碳的影响
李利利,王朝辉!,王西娜,张文伟,李小涵,李生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杨凌 )%!%"")
摘要:通过田间长期定位试验,分层采集冬小麦—休闲种植体系 "—&" 81土层的土样,研究了常规、地表覆膜和覆
草栽培对土壤有机碳、无机碳和轻质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或覆草可以显著增加地上部小麦生物量和子
粒产量。不同地表覆盖对 "—&" 81土层的无机碳含量和分布无显著影响,但与常规栽培相比,地表覆膜使 "—’ 81
土层的有机碳含量显著降低,"—&" 81各土层轻质有机碳表现出明显降低趋势,平均降低 C (;%!)&;’ 1D E 9D;地
表覆草却表现出明显增加土壤轻质有机碳的趋势,"—’、’—%"、%"—!" 81 土层的轻质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 C
!*’;!、%.";"和 %&&;. 1D E 9D,相当于常规的 *#;)F、*!;.F和 *&;’F。同时,覆草栽培还表现出降低 "—%" 81土层
轻质有机质含碳量的趋势,并使 "—!" 81土层轻质有机碳占有机碳的比例显著高于常规栽培和地表覆膜处理。可
见,地表长期覆膜不利于旱地土壤有机碳累积,覆草不仅可以增加表层土壤的轻质有机碳累积,还可改善土壤碳氮
组成。
关键词:覆盖栽培;旱地土壤;有机碳;无机碳;轻质有机碳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H(!"".)"!$"&)#$"(
!""#$%& ’" &’()*&+,"-$# .+)$/(01 ’0 ’,1-0($ $-,2’0,(0’,1-0($ $-,2’0 -03
)(1/% ",-$%(’0 ’,1-0($ $-,2’0 (0 3,4)-03 &’()
5I 53043,J,KL M?2<0?73!,J,KL H30@2,MN,KL JA@0=A3,5I H32<0?2@,5I G?A@D0O37
(!"##$%$ "& ’$(")*+$( ,-. /-01*"-2$-3,# 4+1$-+$,5"*367$(3 8%*1+)#3)*$ ,-. 9"*$(3*: ;-10$*(13:,<,-%#1-%,46,,-=1 >?@?AA,!61-,)
52&%,-$%:P< Q7QB23@ B?A R242@8A D2@38 12BBATQ ?2WA RAA@ UTRAA@ 82TT3AV <7B =3B? =3@BAT =?A2B 2@V S244<= T426ATQ B< QB7V6 B?A ASSA8BQ Q<34 GZ 3@8TA2QAV Q3D@3S382@B46 R3<12QQ 2@V DT23@ 63A4V X -3SSATA@B Q<34 Q7TS28A 1748?3@D ?2V @< Q3D@3S382@B ASSA8BQ <@ Q<34 3@D2@38 82TR<@ 8<@BA@BQ 2@V 3BQ V3QBT3R7B3<@ 3@ "$&" 81 Q<34 426ATQ X YZ BTA2B1A@B Q3D@3S382@B46 VA8TA2QAV G[C 8<@BA@BQ 3@ "
$’ 81 Q<34 426AT,R7B VA8TA2QAV 5\[C R6 C (;% $)&;’ 1D E 9D 8<1U2TAV B< CP 3@ " $&" 81 Q<34 426ATQ X I@ 8<@BT2QB,
=?A2B QBT2= 1748?3@D Q3D@3S382@B46 3@8TA2QAV 5\[C 3@ " $’,’ $%" 2@V %" $!" 81 Q<34 426ATQ R6 C !*’;!,%.";" 2@V
%&&;. 1D E 9D,TAQUA8B3WA46 X I@ B?A 1A2@ B31A,GZ 24Q< BA@V B< VA8TA2QA B?A 82TR<@ 8<@BA@B 3@ 43D?B ST28B3<@ BAT(5\[Z)3@ "$%" 81 Q<34 426ATQ 2@V 3@8TA2QA B?A UTCP 2Q =A44 2Q YZX P?3Q 3@V382BAQ B?2B 4<@D0BAT1 Q<34 Q7TS28A 1748?3@D =3B? U42QB38 S341 =2Q @28871742B3<@ 3@ VT642@V Q<34 X Z748?3@D Q<34 Q7TS28A =3B? 8T28871742B3<@ 3@ Q7TS28A Q<34,R7B 24Q< 31UT6#4 7’,3&:1748?3@D 874B3W2B3<@;VT642@V Q<34;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
Y42@B K7BT3B3<@ 2@V \ATB343>AT G83A@8A
土壤有机质包括进入土壤的植物、动物及微生
物残体、排泄物、分泌物及其部分分解产物和土壤腐
殖质[!],存在于土壤有机质中的碳称为土壤有机碳。
土壤碳库包括有机碳库和无机碳库,土壤有机碳库
是陆地生物圈中最大的有机碳库["],约占陆地生态
系统总碳储量的三分之二[#]。$%&%& 和 ’(%)[*]根据
有机碳的不同分解速率把土壤有机碳库分为活跃碳
库、非活跃碳库和惰性碳库。农田土壤中的有机碳
主要来自于植物的根、茎、叶的死亡组织及人为施入
土壤的有机肥。土地利用、耕作、作物种类、种植密
度、灌溉、施肥等农业生产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变
化均能产生影响[!]。对黄土高原不同开垦年限土壤
的对比研究发现,黄绵土开垦 +年后 ,—", -.土壤
有机碳损失了 //0,损失速率为 "1!+ 2 3((."·%),其
主要原因为水蚀和耕作侵蚀[+]。在免耕 4年的麦田
土壤上实行播前翻耕,#年后 ,—!+ -.表层土壤有
机碳比持续保持免耕的降低 +150[5]。在我国东北
棕壤区的田间试验表明,经过 !/年地膜覆盖导致玉
米田块土壤有机质消耗,有机碳含量降低[/]。
轻质有机质是指土壤经过分散之后,采用一定
密度的液体浮选分离得到的有机物质部分[67!,],由
可识别的处于不同分解阶段的植物残体,真菌的菌
丝和孢子、种子、动物残体、微生物残骸以及一些吸
附在有机碎屑上的矿质颗粒组成[!!]。其化学成分
主要是碳水化合物、蛋白、多酚(如木质素)和烷基化
合物组成[!"7!#]。土壤轻质有机质的腐殖化程度低,
与土壤粘粒结合松散,主要分散在团粒结构外部或
团粒之间,不受粘粒矿物或其他机制保护[!*7!+],是
微生物的一个重要碳和能量来源;极易被土壤微生
物利用,参与土壤碳氮循环[!5],是土壤有机质的活
跃或活性较强的部分[!/]。轻质有机质虽然仅占总
有机质的一小部分,但在土壤养分循环中起着重要
作用[!6],是土壤有机质周转和作物有效养分的暂时
存贮库,可以敏感地反映外界环境或人为因素变化
对土壤有机质或有机碳库的影响[!#,!4]。这部分有
机质的性质、数量和组成,反映了土壤中动植物残体
物质的投入、固持与分解之间的平衡程度与水平。
明确这部分有机碳的固定、矿化特性及其与土壤有
机碳库的关系,正确评价其在土壤 7植物体系物质
循环中的作用,对改进作物栽培和水肥管理,增加土
壤对大气碳素的固定,减少 ’8" 等温室效应气体的
排放有重要意义。这一方面的研究正受到越来越广
泛的关注[",7""]。
目前,在我国西北旱地,地表覆膜、覆草等已成
为普遍采用的集水保水栽培模式,在促进水分、养分
吸收利用,提高作物产量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然
而关于地表覆盖栽培对农田土壤碳库影响的研究较
少,已有的一些工作也多集中于土壤总有机碳的变
化,而对轻质有机碳、无机碳关注甚少。为此,通过
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地表覆膜和覆草农田土壤有
机碳、无机碳和轻质有机碳的变化,为优化旱地作物
栽培,不断培肥和提高土壤肥力提供理论依据。
! 材料与方法
!"! 试验设计
试验于 ",," 年 !, 月设在黄土高原南部,陕西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作一站。该地海拔 +", .
左右,年均气温 !"149,年均降水量 5#" ..左右,降
水主要集中在 /!4月,年均蒸发量 !*,, ..左右,
属半湿润易干旱地区。土壤为土垫旱耕人为土,种
植方式为冬小麦—休闲一年一作,每年 !, 月初播
种,次年 5 月初收获。试验设:常规(裸地无灌溉,
当地农民常用方式,’:);地膜覆盖(全区覆膜,按 ",
-.行距、穴距 / -.打孔播种,;<);覆草覆盖(将小
麦秸秆切碎成 + -.左右,出苗后以 *+,, => 3 (." 均
匀覆盖于行间,?<)# 个处理,重复 * 次,共 !" 个小
区,每小区面积为 "616 ."。以 @ "*,、;"8+ !,,
=> 3 (."为底肥,肥料撒施并翻入耕层土壤,小麦生育
期间不追施肥料。其他管理按常规进行。
!"# 采样与测定
于 ",,/年 5月小麦收获后,在小区内按 ?形分
别采取 ,—+、+—!,、!,—",、",—#,、#,—*, -. 土
样。,—+ -.和 +—!, -.土层采 !,钻(土钻钻头直
径为 " -.),其余各层采 +钻,同一小区同一层次土
壤混匀作为 !个样品,共 5,个样品。部分鲜样采用
!,+9烘干法测定水分,其余于室内风干,过 " ..和
,1!+ ..筛,贮存备用。
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的测定:称取 ,1!+,!
,1",, >和 ,1,#,!,1,+, >过 ,1!+ ..筛的土样,采
用岛津 :8’7??<7+,,,A碳分析仪,分别于 4,,9和
",,9燃烧测定总碳(:’)和无机碳(B’),有机碳通过
:’减去 B’而获得。
土壤轻质有机质的提取:称取过 " ..筛的土
样 "+ >于 !,, .C离心管中,加入比重为 !1/ > 3 -.#
的 @%B 溶液,于 ",, D 3 .E)条件下振荡 ! (。然后以
!,,, F >离心 ", .E),将浮在 @%B表面的轻质部分倾
倒于装有 ,1*+!.纤维滤膜的容器过滤器中进行抽
滤。把滤膜上的轻质部分先用 /+ .C ,1,! .G& 3 C的
4/*"期 李利利,等:不同地表覆盖栽培对旱地土壤有机碳、无机碳和轻质有机碳的影响
!"!#$溶液洗涤,再用至少 %& ’(蒸馏水洗涤,然后
将滤纸上的轻质部分水洗转移到烧杯中。再向该离
心管加入 )*% + , -’. /"0溶液使液面达到第一次离
心后的液面,用同样方法进行第二次提取,两次提取
后的轻质部分在 123下烘干、称重。烘干的轻质有
机质用玛瑙研钵研细过 2*$& ’’筛后保存备用。
轻质有机质含碳量测定:称取 2*2$&2!2*2.2 +
研细的轻质有机质在岛津 45!67786&2229碳分析
仪上测定其含碳量[&,:]。其计算式:
土壤轻质有机碳含量(’+ , ;+)< 轻质有机质重
量 =轻质有机质含碳量> = )2 ,干土重 $& + = )26.
式中轻质有机质重量为 $& +称取量干土中的质量。
! 结果与分析
!"# 地表覆盖对地上部生物量和子粒产量的影响
与常规栽培模式相比,覆膜和覆草栽培可以显
著增加地上部冬小麦生物量(图 ))。覆膜栽培时,
冬小麦生物量为 ):&$& ;+ , ?’$,覆膜时为 )%:@2
;+ , ?’$,分别比常规高 $1*$>和 $)*1>。覆膜和覆
草栽培时子粒产量也显著高于常规,分别为 :).@和
1A1$ ;+ , ?’$,高出常规 @2*A>和 $2*1>。与覆草栽
培相比,覆膜冬小麦生物量和子粒产量均表现出增
趋势。可见,覆草和覆膜都可以显著提高冬小麦的
生物量和子粒产量,覆膜栽培的提高效果更为明显。
!"! 不同地表覆盖土壤的有机碳和无机碳
对不同地表覆盖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的测定结果
(表 ))表明,其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在 .2—
@2 -’土层达到最低。常规栽培 2—.2 -’各层土壤
的有机碳含量无显著差异;覆膜栽培 2—$2 -’、覆
图 # 不同地表覆盖对冬小麦生物量和子粒产量的影响
$%&’# ())*+,- .) -.%/ -01)2+* 30/+4%5& .5 6%5,*1
64*2, 7%.32-- 258 &12%5 9%*/8
(!4—常规耕作 !BCDECFGBC"# FG##"+E;H8—地膜覆盖 H#"IFG-JKG#’ ’L#-?GC+;
78—秸秆覆盖 M?E"F IFN"O ’L#-?GC+)
草栽培 2—)2 -’各层土壤间的有机碳含量亦无显
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 .2—@2 -’土层的有机碳含
量。. 种栽培模式,2—& 和 .2—@2 -’土层有机碳
含量差值分别为:! $*%、$*)、.*. + , ;+。在 2—.2 -’
的土壤中,覆草与常规栽培相同土层比较,有机碳含
量无显著差异,介于 ! %*A!A*$ + , ;+;但覆膜却使
2—& -’的有机碳含量比常规显著降低 ! 2*1 + , ;+。
可见,覆草增大了表层与下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差
异,而覆膜显著降低了 2—& -’表层土壤的有机碳
含量。
土壤无机碳库包括土壤溶液中 P!5.6、土壤空
气中 !5$及土壤中淀积的 !"!5.,后者多以结核状、
菌丝状存在于土壤剖面[$.]。由无机碳的剖面分布
看出(表 )),在 2—@2 -’土层,同一地表覆盖模式
表 # 不同地表覆盖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
:27/* # :4* +.5,*5, .) -.%/ .1&25%+ ; 258 %5.1&25%+ ; 058*1 8%))*1*5, -.%/ -01)2+* 30/+4%5&
项目 地表覆盖 土层 ("QENI(-’)
0FE’ 7BG# ILNK"-E ’L#-?GC+ 2—& &—)2 )2—$2 $2—.2 .2—@2 (7R2*2&
有机碳
4BF"# BN+"CG- !
(! + , ;+)
常规 !4 A*$ :*: :*A :*1 1*& 2*A
覆膜 H8 :*1 :*% :*) %*: 1*& 2*%
覆草 78 A*2 A*$ :*& %*A &*% 2*&
(7R2*2& 2*1 2*: 2*% )*. 2*%
无机碳
0CBN+"CG- !
(! + , ;+)
常规 !4 %*@ %*@ %*& %*% %*1 2*&
覆膜 H8 %*: %*: :*. :*@ :*2 2*1
覆草 78 %*$ %*. %*1 %*1 %*@ 2*@
(7R2*2& )*@ )*@ )*& )*: $*2
注:两个处理间或两个土层间的差值小于 (7R2*2&值,则差异不显著,下同。
/BFE:RGKKENEC-EI SEFOEEC FOB FNE"F’ECFI BN FOB #"QENI #BOEN F?"C (7R2*2& D"#LE "NE CBF IG+CGKG-"CF T 4?E I"’E SE#BOT
2:@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卷
各土层的无机碳含量无显著差异,常规栽培、覆膜和
覆草分别介于 ! "#$!"#"、"#%!%#$ 和 "#&!"#’
( ) *(。虽然地表覆膜有增加土壤中无机碳的趋势,但
同一土层各栽培模式间无显著差异。
!"# 不同地表覆盖土壤的轻质有机碳
对不同地表覆盖栽培土壤轻质有机碳测定(表
&)看出,土壤轻质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迅
速降低,+—,和 ,—-+ ./土层中轻质有机碳含量最
高,但无显著差异;0+—$+ ./ 土层含量最低。常
规、覆膜、覆草栽培 +—-+ ./土层的轻质有机碳含
量平均分别为 ! ,10#-、,’,#- 和 %+,#" /( ) *(,比
0+—$+ ./土层高出 &#&、$#& 和 $#+ 倍。与常规栽
培相比,覆膜栽培不同土层的轻质有机碳含量表现
出明显的降低趋势,平均降低 ! ’#-!"$#, /( ) *(;
覆草栽培却表现出轻质有机碳含量明显增加的趋
势,+—,、,—-+、-+—&+ ./土层的轻质有机碳含量
分别比常规栽培高出 ! &0,#&、-1+#+ 和 -$$#1
/( ) *(,相当于增加 0%#"2、0 和 0$#,2。
表 ! 不同地表覆盖土壤轻质有机碳($ %& ’ (&)
)*+,- ! ./0, ,0&12 34*520/6 /4&*605 $ 768-4 8033-4-62
9/0, 9743*5- %7,5106&
处理 土层 345678(./)
9764: ; +—, ,—-+ -+—&+ &+—0+ 0+—$+ 3<=+#+,
常规 !9 ’+%#+ ,"%#& $&+#- 00$#0 -%0#1 1"#1
覆膜 >? ,,%#+ ,"&#- 0%&#& &%0#0 -+1#$ 1&#"
覆草 3<=+#+, -$"#, -"%#+ ---#& -+$#- -+1#0
!": 不同地表覆盖土壤轻质有机碳占有机碳的比

土壤轻质有机碳占有机碳的比例,反映了轻质
有机质在有机质组成中的比重和土壤有机质的活
性。表 0表明,土壤轻质有机碳占有机碳的比例随
土层深度增加而显著降低,+—,和 ,—-+ ./土层的
比值最高,且无显著差异,介于 ’#,!1#$;-+—&+、
&+—0+、0+—$+ ./土层的比值依次显著降低。与常
规无覆盖栽培相比,地表覆膜土壤的比值无显著变
化,而覆草土壤 +—,、,—-+、-+—&+ ./土层的显著
高于常规栽培,也高于地表覆膜土壤 &,#%2!
$&#’2。
!"; 不同地表覆盖土壤的轻质有机质含碳量
土壤轻质有机质的含碳量是评价其性质的重要
指标,碳含量越高,则这部分有机质被土壤微生物矿
化的难度就越大。对土壤轻质有机质含碳量的测定
(表 $)表明,+—$+ ./土层中轻质有机质含碳量介
于 1#$2!-,#%2,同一地表覆盖土壤 +—0+ ./各土
层的轻质有机质含碳含量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
于 0+—$+ ./土层的轻质有机质含碳量,两者相差
&,#"2!$+#,2。同一土层不同地表覆盖土壤的轻
质有机质含碳量亦没有显著差异,但覆草有降低
+—,和 ,—-+ ./土层轻质有机质碳含量的趋势。
表 # 不同覆盖土壤轻质有机碳占土壤总有机碳的比例(<)
)*+,- # )1- =4/=/420/69 /3 >?@$ 2/ )@$ 768-4 8033-4-62
9/0, 9743*5- %7,5106&
处理 土层 345678(./)
9764: ; +—, ,—-+ -+—&+ &+—0+ 0+—$+ 3<=+#+,
常规 !9 ’#’ ’#’ $#" 0#1 &#% +#%
覆膜 >? ’#, ’#’ $#" 0#’ -#% +#1
覆草 3<=+#+, -#1 -#% -#& -#& -#’
表 : 不同地表覆盖下轻质有机质的含碳量(<)
)*+,- : )1- $ 5/62-62 06 ,0&12 34*520/6 /4&*605 %*22-4 768-4
8033-4-62 9/0, 9743*5- %7,5106&
处理 土层 345678(./)
9764: ; +—, ,—-+ -+—&+ &+—0+ 0+—$+ 3<=+#+,
常规 !9 -,#- -,#+ -$#0 -0#% 1#’ &#$
覆膜 >? -,#& -,#$ -0#’ -0#" 1#$ &#’
覆草 3<=+#+, &#+ -#, 0#0 &#& &#+
# 讨论
田间定位试验开始于 &++&年,迄今虽然已经过
了 ,个冬小麦生长年季,地表覆膜或覆草栽培可以
显著增加地上部小麦的生物量和子粒产量,但并没
有显著影响 +—$+ ./各土层的无机碳含量与分布。
有机碳的情况与此不同,覆膜栽培显著降低了 +—,
./表层土壤的有机碳含量,覆草栽培增大了表层与
下层土壤有机碳的差异。此外,与常规栽培相比,覆
膜栽培 +—$+ ./各土层轻质有机碳含量表现出明
显的降低趋势,平均降低 ! ’#-!"$#, /( ) *(;而覆
草栽培却表现出明显增加的趋势,+—,、,—-+ 和
-+—&+ ./土层的轻质有机碳含量分别比常规栽培
高出 ! &0,#&、-1+#+ 和 -$$#1 /( ) *(,相当于增加
0%#"2、0 和 0$#,2。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地
表覆盖模式虽没有显著影响 +—$+ ./土层中轻质
有机质的含碳量,但地表覆草表现出降低 +—, 和
-%$&期 李利利,等:不同地表覆盖栽培对旱地土壤有机碳、无机碳和轻质有机碳的影响
!—"# $%土层轻质有机质碳含量的趋势。而且,与
常规栽培相比,地表覆膜土壤轻质有机碳占有机碳
的比例无显著变化;覆草却使 #—!、!—"#、"#—&#
$%土层的这一比值显著高于常规栽培,也高于地表
覆膜土壤。
不少研究表明,覆膜栽培可以提高作物子粒产
量和生物量[&’(&!],从而增加回归土壤的植物残体。
然而,本研究却发现,覆膜栽培显著降低了 #—! $%
表层土壤的有机碳含量。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
是地膜改善了表层土壤的水热条件[&)],特别是在北
方旱地土壤水分的增加和温度的提高,有利于增强
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从而促进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碳
的降解[&)]。本研究看出,覆膜栽培降低了表层土壤
的轻质有机碳含量,进一步证明了覆膜促进土壤有
机质降解、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作用,而且这种作
用主要发生在土壤有机质的轻质部分。
与覆膜栽培不同,经过 !个冬小麦生长年季后,
覆草栽培虽然没有能使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却增
大了表层与下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差异(表 "),增
加了表层土壤的轻质有机碳(表 &),轻质有机碳占
有机碳的比例也相应显著高于常规栽培和地表覆膜
土壤(表 *)。但逄蕾等[&+]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研
究认为,由于作物收获后经过耕耱,表层土壤已混合
均匀,传统耕作结合秸秆还田并没有增加 #—*# $%
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含量的土壤剖面垂直分布
也不明显。郑立臣等[&,]报道,在我国东北连续 )年
玉米秸秆还田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并提高了
#—&# $%土壤有机碳含量。在我国南方荔园进行
的试验看出,覆草后土壤有机碳和轻质有机碳显著
提高[&-]。可见,土壤有机碳的增加受耕作、气候等
多种条件的影响,覆草或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碳
的效应需要一定时间才能表现出来。
在本研究中,地表覆草虽然增加了 #—!和 !—
"# $%土壤轻质有机质,却同时使其含碳量降低(表
’)。这一现象还未见有类似报道。其原因可能是由
于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后,为表层土壤微生物提供了
充足的碳源,提高了微生物活性,增了微生物对氮的
固定,从而使轻质有机质中碳的相对含量减少。究
竟是否如此,还需要进一步的试验研究证明。
参 考 文 献:
["] 姜勇,庄秋丽,梁文举 . 农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库及其影响
因子[/]. 生态学杂志,&##+,&)(&):&+,(&,!0
/1234 5,678234 9 :,:1234 ; /. <=1> =?4231$ $2?@=3 A==> 23B 1CD 2EF
EG$C134 E2$C=?D 13 E2?% >23B G$=DHDCG%[/]. I713. /. J$=.,&##+,&)
(&):&+,(&,!0
[&] I2?B=3 6 K,L8342CG M N,I2%@2?BG>>2 I N !" #$ . I=3C?2DC134 GEEG$CD
=E G>GO2CGB IP& =3 =>B 23B 3GQ D=1> $2?@=3 A==>D[/]. <=1> M1=> . R
M1=$7G%.,&##",**(*):*)!(*+*0
[*] S2>T=QDT1 U,<$7=>GD V /,M=H>G J !" #$ . W7G 4>=@2> $2?@=3 $H$>G:N
CGDC =E =8? T3=Q>GB4G =E J2?C7 2D 2 DHDCG%[/]. <$1G3$G,&###,&-#:
&-"(&-)0
[’] X2>2> V I,I723 Y 5. <=1> =?4231$ %2CCG? 13 ?213EGB $?=AA134 DHDCG%D
=E C7G N8DC?2>123 $G?G2> @G>C[/]. N8DC . /. <=1> VGD.,&##",*-:’*!
(’)’0
[!] 武天云,/GEE / <,李凤民,等 . 耕作对黄土高原和北美大草原三
种典型农业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Z &&"*(&&",0
;8 W 5,/GEE / <,:1 S [ !" #$ . \3E>8G3$G =E $8>C1O2C1=3 =3 =?4231$
$2?@=3 13 C7?GG CHA1$2> D=1>D =E I7132 :=GDD U>2CG28 23B I232B2 U?21?1GD
[/]. I713. /. NAA> . J$=> .,&##*,"’("&):&&"*(&&",0
[)] I2%A@G>> I N,[$I=3TGH M K,6G3C3G? V U !" #$ . W1>>24G 23B $?=A
?=C2C1=3 GEEG$CD =3 D=1> =?4231$ I 23B ] 13 2 $=2?DGFCG^C8?GB WHA1$ L2AF
>=@=?=>> 13 D=8C7QGDCG?3 <2DT2C$7GQ23[/]. <=1> R W1>> . VGD.,"--),
*+:*("’0
[+] 李丛,汪景宽 . 长期地膜覆盖及不同施肥处理对棕壤有机碳和
全氮的影响[/]. 辽宁农业科学,&##!,()):,("#0
:1 I,;234 / Y. JEEG$C D =E >=34FCG?% %8>$7134 23B EG?C1>1_G? C?G2CF
%G3C D =3 =?4231$ $2?@=3 23B C=C2> 31C?=4G3 13 @?=Q3 D=1>[/]. :12=3134
N4?1$. <$1 .,&##!()):,("#0
[,] K?GG3>23B X /,S=?B K ;. >H 78%1E1GB =?4231$
%2CG?12>D @H 8>C?2D=31$ B1DAG?D1=3[I]. \3CG?3. <=$. <=1> <$1 .,W?23DF
2$C1=3 =E C7G J147C7 \3CG?32C1=32> I=34?GDD =E <=1> <$1G3$G,M8$72?GDC,
V=%2312,"-)’,*:"*+("’,0
[-] K?G4=?1$7 J K,J>>G?C M L. :147C E?2$C1=3 23B %1$?==?4231$ %2CCG? 13
%13G?2> D=1>D[N]. I2?CG? [ V(GBD.). <=1> D2%A>134 23B %GC7=BD =E
232>HD1D[[]. M=$2 V2C=3,S:::GQ1D U8@>1D7G?D,X1O1D1=3 =E IVI
U?GDD,"--*0 *-+(’#!0
["#] 谢锦升,杨玉盛,解明曙,等 . 土壤轻组有机质研究进展[/].
福建林学院学报,&##),&)(*):&,"(&,,0
‘1G / <,5234 5 <,‘1G [ < !" #$ . NBO23$G =E ?GDG2?$7 =3 >147C
E?2$C1=3 =?4231$ %2CCG? 13 D=1>[/]. / . S8a123 I=>> . S=? .,&##),&)
(*):&,"(&,,0
[""] >13D U,V=DG <. I2?@=3 23B 31C?=4G3 13 C7G >147C E?2$F
C1=3 =E E=?GDC D=1>:bG?C1$2> B1DC?1@8C1=3 23B DG2D=32> A2CCG?3D[/]. <=1>
<$1 .,"-,*,"*!:+-(,+0
["&] W8?$7G3GT :;,P2BGD / [. S?2$C1=3D =E =?423F%13G?2> $=%A>G^GD @H
DGB1%G3C2C1=3 23B BG3D1CH CG$731c8GD[/]. KG=BG?%2,"-+-,&":*""
(*’*0
["*] /23_G3 L L,I2%A@G>> I N,M?23BC < N !" #$ . :147C E?2$C1=3 =?4231$
%2CCG? 13 D=1>D E?=% >=34FCG?% $?=A ?=C2C1=3D[/]. <=1> <$1 . <=$.,
"--&,!):"+--(",#,0
["’] X2>2> V I,[2HG? V /. :=34FCG?% C?G3BD 13 EG?C1>1CH =E D=1>D 83BG?
$=3C138=8D $8>C1O2C1=3 23B $G?G2> $?=AA134 13 <=8C7G?3 98GG3D>23B.
\b. :=DD =E =?4231$ $2?@=3 E?=% B1EEG?G3C BG3D1CH E?2$C1=3D[/]. N8DC .
<=1> VGD.,"-,),&’:*#"(*#-0
&,’ 植 物 营 养 与 肥 料 学 报 "!卷
[!"] #$%&’()*+ , -,.*/*/ 0 1,2*3345 6 78 #9&:)34(:49;: ;5<&();=*);45(
4> :?/);<*);45 &>>&:)( 45 43=*5;: ’*))&3 4> <&3);(4/([,]8 #4;/ #:; 8 #4:8
@’8,!ABC,"D:E"FGE"AH
[!C] @/<*3&I 1 0,@/<*3&I 0,J3;=&3* K # !" #$ 8 @((4:;*);45( L&)M&&5 43N
=*5;: ’*))&3 >3*:);45( *5+ )O& *:);<& (4;/ ’;:34L;*/ L;4’*(([,]8 #4;/
2;4/ 8 2;4:O&’8,!AAB,ED:PCPGPPEH
[!P] J3&=43;:O Q J,1*3)&3 K 0,@5=&3( . @ !" #$ 8 R4M*3+( * ’;5;’?’
+*)* (&) )4 *((&(( (4;/ 43=*5;: ’*))&3 S?*/;)T ;5 *=3;:?/)?3*/ (4;/([,]8
#4;/ #:; 8,!AAF,PF:EPCGEB"H
[!B] 2;&+&3L&:$ U -,,*5I&5 V V,1*’9L&// 1 @ !" #$ 8 W*L;/& (4;/ 43N
=*5;: ’*))&3 *( ;5>/?&5:&+ LT :3499;5= 93*:);:&( ;5 *5 *3;+ &5<;345N
’&5)[,]8 #4;/ 2;4/ 8 2;4:O&’8,!AAF,XC:!CFPG!C"CH
[!A] 2*33;4( Q,2?3&(O 0 ,,#93&5) , Y 8 -3=*5;: ’*))&3 ;5 (4;/ 9*3);:/& (;I&
*5+ +&5(;)T >3*:);45( >34’ ’*;I& *5+ /&=?’& :3499;5= (T()&’([,]8
#4;/ 2;4/ 8 2;4:O&’8,!AAC,XB:!B"G!AEH
[XD] 杨长明,欧阳竹,董玉红 8 不同施肥模式对潮土有机碳组分及
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8 生态学杂志,XDD",XF(B):BBPGBAXH
Z*5= 1 K,-?T*5= [,.45= Z V8 -3=*5;: :*3L45 >3*:);45( *5+ *=N
=3&=*)& ()*L;/;)T ;5 *S?*);: (4;/ ?5+&3 +;>>&3&5) >&3);/;I*);45[,]8 1O;58
,8 Q:4/ 8,XDD",XF(B):BBPGBAXH
[X!] K*/O; # #,V*3*9;*$ , R,\TL43= K !" #$ 8 R4)*/ *5+ /;=O) >3*:);45 43N
=*5;: 1 ;5 * )O;5 2/*:$ 1O&354I&’;: =3*((/*5+ (4;/ *( *>>&:)&+ LT XP
*55?*/ *99/;:*);45( 4> (;] 3*)&( 4> >&3);/;I&3 \[,]8 \?)3 8 1T:/ 8 @=34&N
:4(T() 8,XDDE,CC:EEGF!H
[XX] ;^//;*’ 0 1,.*5;&/ @ @,6&)3* K8 RO& :45)3;L?);45 4> (4;/ 43=*5;:
’*))&3 >3*:);45( )4 :*3L45 *5+ 5;)34=&5 ’;5&3*/;I*);45 *5+ ’;:34L;*/
:4’’?5;)T (;I& *5+ ()3?:)?3&[,]8 #4;/ 2;4/ 8 _ 2;4:O&’8,XDD",EP:
!PXCG!PEPH
[XE] 潘根兴 8 中国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库量研究[,]8 科技通报,
!AAA,!"(")EEDGEEXH
6*5 J ‘8 #)?+T 45 :*3L45 3&(&3<4;3 ;5 (4;/( 4> 1O;5*[,]8 2?// 8 #:; 8
R&:O8,!AAA,!"("):EEDGEEXH
[XF] 李华,王朝辉,王西娜,等 8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形成
及氮素吸收转运的影响[,]8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XDDP,XC(!):
ECAGEPFH
W; V,^*5= [ V,^*5= ‘ \ !" #$ 8 Q>>&:)( 4> :?/);<*);45 )T9&( 45
T;&/+ >43’*);45 *5+ 5;)34=&5 *::?’?/*);45 *5+ 3&’4L;/;I*);45 >43 M;5N
)&3 MO&*)[,]8 , 8 @=34NQ5<;3458 #:; 8,XDDP,XC(!):ECAGEPFH
[X"] W; 7 K,J?4 @ V,^ &; V8 Q>>&:)( 4> 9/*();: >;/’ ’?/:O 45 )O& T;&/+ 4>
(93;5= MO&*)[,]8 7;&/+ 1349( 0&(8,!AAA,CE(!):PAGBCH
[XC] 宋秋华,李凤民,王俊,等 8 覆膜对春小麦农田微生物数量和
土壤养分的影响[,]8 生态学报,XDDX,XX(!X):X!XCGX!EXH
#45= a V,W; 7 K,^*5= , !" #$ 8 Q>>&:) 4> <*3;4?( ’?/:O;5= +?3*N
);45( M;)O 9/*();: >;/’ 45 (4;/ ’;:34L;*/ S?*5);)T *5+ 9/*5) 5?)3;&5)( 4>
(93;5= MO&*) >;&/+ ;5 (&’;N*3;+ W4&(( 6/*)&*? 4> 1O;5*[,]8 @:)* Q:4/ 8
#;58,XDDX,XX(!X):X!XCGX!EXH
[XP] 逄蕾,黄高宝 8 不同耕作措施对旱地土壤有机碳转化的影响
[,]8 水土保持学报,XDDC,XD(E):!!DG!!EH
6*5= W,V*5= J 28 Y’9*:) 4> +;>>&3&5) );//*=& ’&)O4+ 45 :O*5=;5= 4>
(4;/ 43=*5;: :*3L45 ;5 (&’;N*3;+ *3&*[,]8 , 8 #4;/ ^*)&3 145(&3<8,
XDDC,XD(E):!!DG!!EH
[XB] 郑立臣,解宏图,何红波,等 8 秸秆还田对水溶性有机碳的影
响[,]8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XDDC,C(X"):EEDGEEXH
[O&5= W 1,‘;& V R,V& V 2 !" #$ 8 #)?+T 45 &>>&:) 4> ()4:$ 3&)?35
)4 (4;/ 45 M*)&3 (4/?L/& 43=*5;: :*3L45[,]8 , 8 W;*45;5= R&:O8 b5;<8,
XDDC,C(X"):EEDGEEXH
[XA] 钟羡芳,张有利,陈光水,等 8 稻草覆盖对荔枝果园土壤易变
碳含量的影响[@]8 福建省水土保持学会 XDDC年学术年会论
文集[1]8 XDDCH
[O45= K 7,[O*5= Z W,1O&5 J # !" #$ 8 Q>>&:) 4> 0;:& #)3*M
’?/:O;5= 45 /;:O&& 43:O*3+ (4;/( /;*L/& 43=*5;: :*3L45[1]8 634:&&+N
;5=( 4> )O& @55?*/ K&&);5= 4> ^*)&3 *5+ #4;/ 145(&3<*);45 #4:;&)T 4>
7?%;*5,XDDCH
EBFX期 李利利,等:不同地表覆盖栽培对旱地土壤有机碳、无机碳和轻质有机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