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Regulation of EGTA and Tartaric Acid on Cd Stress and Accumulation in Ricinus communis L.

EGTA和酒石酸对蓖麻Cd胁迫与积累的调控作用



全 文 :书西北植物学报!
"#$
!
%$
"
&
#$
#"!&#"%#
!"#$%&#%&()$*+,""-.)/#0-/
!!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
收稿日期$
!"#$("#("!
&修改稿收到日期$
!"#$("%(!+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
作者简介$陈亚慧"
#00"
#!女!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污染土壤修复研究
1(23-4
$
0$&&05)%
!66
*782
"
通信作者$王明新!副教授!主要从事污染土壤修复研究
1(23-4
$
92:73;
!
#+%*782
$%&
和酒石酸对蓖麻
(!
胁迫
与积累的调控作用
陈亚慧!李
!
君!王明新"!方顺平!朱
!

"常州大学 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江苏常州
!#%#+$
#

!
要$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解毒剂酒石酸与螯合剂
1<=>
的单施与配施对强化蓖麻修复
?@
污染土壤的作用!
探讨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中螯合剂与解毒剂配合使用的可行性结果显示$"
#
#除酒石酸单施处理外!其余处
理均可显著提高土壤中醋酸提取态
?@
含量!增强土壤
?@
的活性!并以酒石酸与
1<=>
配施的效果更显好!其土
壤醋酸提取态
?@
含量为对照的
#*$#
"
!*$0
倍"
!
#
1<=>
能有效促进
?@
从蓖麻根部向地上部的转移!但高剂量
1<=>
处理对蓖麻根系有明显的毒害作用&
1<=>
与酒石酸配合施能缓解
?@
对植株的毒害作用!增大蓖麻生物量

?@
积累量!其地上部
?@
积累量比对照增加
$*&+
"
5*%!
倍"
%
#蓖麻叶片
?@
含量(地上部积累总量以及土壤净
化率随土壤醋酸提取态
?@
含量的升高而增大!并且呈良好的线性递增关系研究表明!酒石酸与
1<=>
配施可
通过调控土壤
?@
的植物可利用性和降低
?@
的生理毒性来提高蓖麻对
?@
的富集能力和对
?@
污染土壤的修复
效果
关键词$植物修复&
?@
胁迫&酒石酸&
1<=>
&蓖麻
中图分类号$
A0$5*##+
文献标志码$
>
)*
+
,-./#"0"1$%&.0!&.2/.2#33#!"0(!4/2*55
.0!33,6,-./#"0#01-"-/23"&442/-378
?B1CD3E;-
!
FGH;/
!
I>CK
:-/
"
!
L>CN
-/
K
!
OBPQ3/
K
"
?84R
K
R8S1/T-U8/2R/V34WM3SRV
X
1/
K
-/RRU-/
K
!
?E3/
K
YE8;P/-TRU.-V
X
!
?E3/
K
YE8;
!
H-3/
K
.;!#%#+$
!
?E-/3
#
95/2.3/
$
>
N
8VR:
N
RU-2R/V93.
N
RUS8U2R@V8.V;@
X
VERRSSR7V-TR/R..8SV3UV3U-737-@3/@1<=>3/@VER-U
782Z-/R@;.R-/R/E3/7-/
K
UR2R@-3V-8/8S?@78/V32-/3VR@.8-49-VE!"#"$%&#((%$"&F*
!
.83.V8@-.7;..
VERSR3.-Z-4-V
X
8S7ER43V-/
K
3
K
R/V.3/@3/V-@8VR-/
N
E
X
V8UR2R@-3V-8/8SER3T
X
2RV3478/V32-/3VR@.8-4*=ER
UR.;4V..E89R@VE3V
$"
#
#
>4VUR3V2R/V.R:7R
N
V.-/
K
4R;.R8SV3UV3U-737-@78;4@.-
K
/-S-73/V4
X
-/7UR3.R37RV3VR(
R:VU37V3Z4R?@78/7R/VU3V-8/.-/.8-4.*=ER37RV3VR(R:VU37V3Z4R?@78/7R/VU3V-8/.-/1<=> WV3UV3U-737-@
VUR3V2R/V9RUR#*$#
"
!*$0V-2R.E-
K
ERUVE3/VE3V8SVER78/VU84*
"
!
#
=ER?@78/7R/VU3V-8/-/!"#"$%&#()
(%$"&F*.E88V.-/7UR3.R@.-
K
/-S-73/V4
X
9-VE1<=>VUR3V2R/V.
!
Z;VE-
K
E@8.R8S1<=>@R28/.VU3VR@V8:-7
RSSR7V.8/
N
43/VU88V.*=ER1<=>WV3UV3U-737-@VUR3V2R/V.9RUR28URRSSR7V-TRS8U?@@RV8:-73V-8/
!
VU3/.(
4873V-8/3/@Z-823..377;2;43V-8/
!
9E-7E?@377;2;43V-8/.-/.E88V.3UR$*&+
"
5*%!V-2R.E-
K
ERUVE3/
VE3V8S78/VU84*>..;7E
!
VER
N
E
X
V8UR2R@-3V-8/RSS-7-R/7
X
-.-/7UR3.R@*
"
%
#
MV3V-.V-7343/34
X
.-.URTR34..-
K
/-S-(
73/V
N
8.-V-TRUR43V-8/.ZRV9RR/VER37RV3VR(R:VU37V3Z4R?@78/7R/VU3V-8/.3/@VER?@78/VR/V-/4R3TR.
!
VER
?@377;2;43V-8/-/.E88V.
!
3/@73@2-;2UR28T34U3VR.-/.8-4
!
UR.
N
R7V-TR4
X
*=ERURS8UR
!
1<=>782Z-/R@
9-VEV3UV3U-737-@73/RSSR7V-TR4
X
-2
N
U8TR?@377;2;43V-8/73
N
37-V
X
-/!"#"$%&#((%$"&F*.E88V.Z
X
3@
,
;.(
V-/
K
?@Z-83T3-43Z-4-V
X
3/@UR@;7-/
K
-V.
N
E
X
.-848
K
-734V8:-7-V
X
*
:*
;
<"2!5
$
N
E
X
V8UR2R@-3V-8/
&
73@2-;2.VUR..
&
V3UV3U-737-@
&
1<=>
&
!"#"$%&#((%$"&F*
!!
随着中国土壤
?@
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以及大力
发展生物质能源缓解石油危机的迫切需要!越来越
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采用能源植物修复
?@
污染土
壤)#(!*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表明!多种能源植物对重
金属具有较好的耐性!适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
复)%($*利用
?@
污染土壤种植能源植物!可以使土

?@
远离食物链!不仅有利于逐渐恢复土地生产
力和土壤环境质量!还可以为燃料乙醇或生物柴油
工业提供原料!因此具有较好的环境(经济和能源效
益!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在植物修复中!重金属往往积累在植物根部!转
运到地上部的较少)&*!限制了植物对
?@
污染土壤
的修复效率因此!如何提高植物地上部对
?@

富集能力是改善植物对重金属的积累能力和提高其
应用前景的关键问题之一许多研究通过往土壤中
施加螯合剂"如
1[=>
(
1[[M
和柠檬酸等#来活化
重金属!提高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从而促进植物对
土壤重金属的吸收)+()*其中!螯合剂
1<=>

?@
选择性高(
?@(1<=>
络合物稳定!可优先用于活化
土壤中的
?@
)
5
*

OE8;
等)0*对苎麻的研究表明!
1<=>
能显著提高苎麻地上部
?@
含量然而!高
浓度的人工螯合剂本身会对植物和微生物产生毒害
效应)#"*!应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中!有
可能影响其正常生长!从而降低其经济价值有研
究表明!酒石酸对
?@
有较明显的解毒作用)##*!夏小
燕等)#!*在
$"
#
284
+
F
#的
?@
溶液中添加
#2284
+
F
#的酒石酸!显著缓解了
?@
胁迫下小麦的生物量
降低症状&同时杨艳等)#%*在
?@
浓度为
#"2
K
+
K
#的盆栽试验中发现!低浓度"
"
"
"*&2284
+
K
#
#的酒石酸能够提高油菜的植株干重和叶绿素
含量!高浓度酒石酸"
*&
"
#2284
+
K
#
#对
?@

迫缓解作用持续增强!酒石酸起到了较好的解毒剂
的作用因此!螯合剂与解毒剂配合使用是否可以
在提高重金属积累能力的同时!降低重金属的毒性!
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本试验以能源植物蓖麻"
!"#"$%&#((%$"&
F*
#为供试材料!以
1<=>
为供试螯合剂!以酒石酸
为供试解毒剂!通过盆栽试验研究酒石酸和
1<=>
单施与配施对土壤
?@
可利用性(蓖麻生长和
?@

蓖麻不同器官中的富集与分配的影响!探讨重金属
污染土壤植物修复中螯合剂与解毒剂配合使用的可
行性!旨在为提高能源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效
率提供科学依据
#
!
材料和方法
=*=
!
实验材料
供试土壤采自江苏省常州科教城周边菜地!将
采集的表层
"
"
#&72
土壤样品经风干后过
!22
筛备用其基本理化性质为$
N
B
值为
+*0
!有机质
含量为
!+*%)
K
+
K
#
!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和
土壤全
?@
含量分别为
%&*&#
(
!$*)%
(
#!#*%!
(
"*%)
2
K
+
K
#
重金属
?@
以分析纯
?@?4
!
+
!*&B
!
]
溶液形式喷施入土壤!充分混匀!平衡
#
年!模拟
?@
重度污染土壤"
?@
含量为
#""2
K
+
K
#
#
供试蓖麻品种为,淄蓖麻
&
号-!种子由山东淄
博农业科学研究院提供选择饱满种子直接播种于
潮湿的石英砂中!置于全封闭光照培养箱中育苗!光
周期为
#!E^ #!E
"光
^
暗#!昼%夜温度为
!&_
%
#5
_
!待苗长出
$
片真叶后选择大小一致(长势良好的
幼苗移栽入盆!每盆
#
株!实验期间保持土壤含水量
为田间持水量的
+"`

=*>
!
实验设计
于直径为
!&72
的塑料花盆中装入上述平衡土

!K
!施入氮素"尿素#
!""2
K
+
K
#
(磷素"磷酸
二氢钙#
$"2
K
+
K
#
(钾素"氯化钾#
+"2
K
+
K
#
作为基肥实验土壤
?@
含量为
#""2
K
+
K
#
!酒
石酸和
1<=>

?@
理论上的结合比例均为
#^ #
!
考虑到
1<=>
可显著加大镉的有效性和生物毒性!
本研究选取
1<=>

?@
剂量比为
"*&^ #

#^ #
两种研究方案!同时根据杨艳等)#%*研究表明!酒石
酸在
?@
浓度
#
"
#"
倍剂量下!酒石酸对
?@
均有缓
解作用!综合考虑设定酒石酸与
?@
剂量比为
!^ #
!
具体实验设置如下$
$
对照"
?a
#$不施入任何外源
添加剂&
%
酒石酸"
=>
#$
!2284
+
K
#
&
&
1<=>#
"
1#
#$
"*&2284
+
K
#
&

1<=>!
"
1!
#$
#2284
+
K
#
&
(
酒石酸
b1<=>#
"
=>1#
#$
!2284
+
K
#
酒石酸与
"*&2284
+
K
#
1<=>
配施&
)
酒石酸
b1<=>!
"
=>1!
#$
! 2284
+
K
#酒石酸与
#
2284
+
K
#
1<=>
配施每个处理
%
次重复!以
移栽日为盆栽第
"
天开始计时!盆栽第
%"
天时以溶
+!"#
西
!

!

!

!

!

!!!!!!!!!!!!!!!!!!!
%$

液滴灌形式加入各处理试剂!处理
!"@
后即盆栽第
&"
天时收获植株种植期间分别取盆栽第
#&
(
%"
(
%&
(
$"
(
$&
天根际土壤!自然风干!测定土壤醋酸提
取态
?@
含量!其中第
%"
天根际土壤为处理前
取样
=*?
!
分析方法
土壤醋酸提取态
?@
含量的测定采用改进
Q?c
"
1;U8
N
R3/?822;/-V
X
Q;UR3;8ScRSRUR/7R
#连续
提取法)#$*$称取
#
K
风干土壤加入
"*##284
+
F
#
B>7
提取液
$"2F
!室温下振荡
#+E
"
!&"U
+
2-/
#
#!以
$"""U
+
2-/
#离心
!"2-/
取上清液!
定容至
&"2F
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德国赛
默飞!
J;4V-S;
K
Rd#c
#测定土壤
?@
含量
取收获植株根(茎(叶于
#"&_
下杀青
"*&E
!
)&
_
烘干至恒重!用电子天平称取各部分干质量测

?@
含量时!取
#""2
K
粉碎烘干样品加入
52F
+&` BC]
%

#2F%"` B
!
]
!
!采用微波消解仪
"上海新仪!
J[M(5<
#进行消解!并采用上述原子吸
收分光光度计测定!最终换算成植物各组织干重单
位重量的
?@
含量并计算如下参数$
地上部吸收
?@
的质量分数
e
"地上部
?@
积累
量%植株
?@
积累总量#
f#""`
&
土壤总
?@

e
污染土壤
?@
含量"
#""2
K
+
K
#
#
f
污染土壤质量"
!K
#
土壤净化率
e
地上部
?@
积累量%土壤总
?@

=*@
!
数据分析
实验数据采用
MgMM#0
统计软件进行回归分
析(
>C]h>
方差显著性分析和
FM[
检验!采用
J-7U8.8SV1:7R4!"#"
绘制图形
!
!
结果与分析
>8=
!
不同处理对土壤中醋酸提取态
(!
含量的
影响
本试验用醋酸提取态
?@
含量来反映土壤
?@
的生物有效性由表
#
可知!
=>
处理下土壤醋酸
提取态
?@
含量相较于
?a
无显著差异!而其余处理
则显著提高了土壤醋酸提取态
?@
含量"
*
#
"*"&
#
可见!酒石酸对土壤
?@
的活化能力较弱!单施并不
能有效提高土壤
?@
的可利用性&而
1<=>
单施及
与酒石酸配施处理中!土壤醋酸提取态
?@
含量显
著升高!说明
1<=>
具有活化土壤重金属
?@
的能
力!增强土壤
?@
的植物有效性!有利于提高植物对
土壤重金属的萃取能力进一步对比
1<=>
的单
施与配施发现!土壤醋酸提取态
?@
含量在配施时
达到最大!其中
=>1!
处理中第
%&
天醋酸提取态
?@
含量为
?a

!*$0
倍!显著高于
1<=>
单施处
理"
1!
#!同期
=>1#
处理的醋酸提取态
?@
含量虽

?a

#*$!
倍!但与
1<=>
单施处理"
1#
#无显
著差异!说明
1<=>
配施的活化效应还与其剂量
有关
另外!根据不同添加剂投加后土壤醋酸提取态
?@
含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发现至盆栽第
$&
天!不同
浓度的
1<=>
单施与配施处理土壤醋酸提取态
?@
含量仍处于较高水平!且显著高于对照!这说明
?@(
1<=>
络合物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其在土壤中的存
在具有持久性!如果不能被植物迅速吸收!则灌溉或
者降水作用可能会提高重金属的渗滤风险!对地下
水造成潜在威胁)*

=
!
不同处理下土壤醋酸提取态
(!
含量随时间的变化
=3Z4R#
!
=R2
N
8U347E3/
K
R.8S37RV3VRR:VU37V3Z4R?@78/7R/VU3V-8/.-/@-SSRUR/VVUR3V2R/V.
%"
2
K
+
K
#
#
处理
=UR3V2R/V
栽培天数
g43/V-/
K
@3
X
.
%
@
#& %" %& $" $&
?a !)*"5i"*)&3 !0*%$i"*0+3 %#*"$i"*+%@ %!*0)i$*#!7 !)*!%i!*)&Z
=> !)*$&i#*!&3 !0*5#i"*+!3 !0*+"i#*#%@ !0*#)i#*%#@ !&*&!i%*%%Z
1# !+*%!i!* !5*+%i"*5&3 $0*$!i&*$07 &0*#5i)*503 &"*0#i+*#%3
1! !+*")i"*&+3 !5*+&i!*++3 &0*55i!*%&Z &5*&+i&*)%3 $%*&)i+*&03
=>1# !+*05i"*&03 !0*%0i"*#53 $%*0$i%*057 $!*+!i$*"!Z $+*&!i!*003
=>1! !%*0&i#*"%Z !0*&)i"*%&3 ))*$#i&*!#3 +%*+#i)*#53 $&*#&i+*#&3
!!
注$
?a*
对照!不施入任何外源添加剂&
=>*!2284
+
K
#酒石酸&
1#*"*&2284
+
K
#
1<=>
&
1!*#2284
+
K
#
1<=>
&
=>1#*!2284
+
K
#酒石酸
b"*&2284
+
K
#
1<=>
&
=>1!*!2284
+
K
#酒石酸
b#2284
+
K
#
1<=>
&同列不同字母表示各处理间在
"*"&
水平上存
在显著性差异&下同
C8VR
$
?a*?8/VU84
&
=>*!2284
+
K
#
V3UV3U-737-@
&
1#*"*&2284
+
K
#
1<=>
&
1!*#2284
+
K
#
1<=>
&
=>1#*!2284
+
K
#
V3UV3U-7
37-@b"*&2284
+
K
#
1<=>
&
=>1!*!2284
+
K
#
V3UV3U-737-@b#2284
+
K
#
1<=>
&
[-SSRUR/V4RVVRU.-/VER.32R784;2/-/@-73VR.-
K
/-S-(
73/V@-SSRUR/7R-/@-SSRUR/VVUR3V2R/V.3V"*"&4RTR4
&
=ER.32R3.ZR489*
)!"#
&

!!!!!!!!!!!
陈亚慧!等$
1<=>
和酒石酸对蓖麻
?@
胁迫与积累的调控作用
>*>
!
不同处理对蓖麻生物量的影响
生物量是衡量植物生长情况的重要指标本试
验在蓖麻盆栽第
%"
天施入酒石酸(
1<=>
及其组
合等不同处理!栽培至第
&"
天收获植株!整个实验
过程中所有处理蓖麻幼苗均没有表现出叶黄(枯萎(
落叶等情况图
#
显示!蓖麻根系生物量在
1!

理下比对照"
?a
#显著降低!而在其它处理下与
?a
相比无显著差异!说明高浓度
1<=>
单施会对植物
产生一定生物毒害效应!显著抑制了植株根系生长

=>1!
处理未见根系干重减少!说明酒石酸的存
在缓解了高浓度
1<=>
对蓖麻根系的毒害!恢复了
蓖麻根系生物量!可见酒石酸具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同时!所有处理中蓖麻地上部"茎(叶#生物量与
?a
相比未见显著差异考虑到
1<=>
与酒石酸的
施入显著增大了土壤醋酸提取态镉含量!即相较于
?a
!酒石酸与
1<=>
的添加增强了土壤中的有效

?@
含量!然而蓖麻地上部干重差异不显著!且
=>1!
处理的叶片生物量为
?a

#*!+
倍!说明采

1<=>
和酒石酸单施或两者配施来螯合强化修

?@
污染土壤!对蓖麻地上部生长并不会造成显
著负面影响!为利用
?@
污染土壤种植能源植物蓖
麻提供了有利保障
>8?
!
不同处理对蓖麻各器官
(!
含量的影响
植物修复的效果与其不同器官吸收和积累特性
密切有关不同修复措施除了影响植物生长外!其
吸收特性也会因修复措施而异由表
!
可知!所有
处理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蓖麻根系对
?@
的富集

#
!
酒石酸与
1<=>

?@
胁迫条件下
蓖麻生物量的影响
不同字母表示不同处理下植物生物量在
"*"&
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L-
K
*#
!
1SSR7V.8S=>3/@1<=>8/Z-823..
8S!+#((%$"&F*;/@RU?@.VUR..
[-SSRUR/V4RVVRU.-/@-73VR.-
K
/-S-73/V@-SSRUR/7R
328/
K
@-SSRUR/VVUR3V2R/V.3V"*"&4RTR4
作用!其中
=>1!
处理相较于
?a
达到显著差异水
平!而
1!
处理中根系
?@
含量相对较低!加之其根
系生物量也较小!说明高浓度的
1<=>
单施对植株
产生的毒害作用严重影响了植株正常生理活动及对
?@
的富集效果!同时也进一步说明酒石酸与
1<=>
配施能缓解高浓度
1<=>
对植株的毒害!具有一定
的解毒作用同时!对不同处理措施下蓖麻茎对
?@
的富集而言!以
1!

=>1!
处理蓖麻茎中
?@
含量
较高!且与
?a
相比达到显著差异水平!显示了
1<=>
对于
?@
从根系向地上部的转移具有显著的
促进作用另外!对于蓖麻叶片对
?@
的富集!除
=>
处理外!所有处理措施均显著提高叶片
?@
含量
"
*
#
"*"&
#!并以
=>1!
处理效果最好!其叶片
?@
含量为
?a

#%*&#

蓖麻各器官对
?@
吸收在
?a
中呈现出根
$

$
叶的富集特征!这与
C-;
等)#&*对蓖麻的研究结果
是一致的&而在酒石酸与
1<=>
的不同措施处理
下!除了
=>
处理!其余处理措施均呈现出根
$

$
茎的富集特征!说明不同浓度
1<=>
的单施与配施
均能显著增大叶片对
?@
的富集能力对于蓖麻而
言!叶片是其可循环部分!随着蓖麻的生长!叶片可
以通过周期性的生长脱落达到修复
?@
污染土壤的
目的因此!在采用
1<=>
辅助蓖麻修复
?@
污染
土壤时!要注意其落叶的收集处理!以免影响修复效
果)#+*
>8@
!
不同处理对土壤
(!
的净化率及蓖麻
(!
富集
能力的影响
植株污染物积累量和土壤净化率分别反映了植
物对土壤污染物的萃取能力和修复效果从表
%

以看出!所有的修复处理措施均提高了蓖麻植株中

?@
积累总量!且
1<=>
配施处理均比单施效果
好!其中
=>1!
处理与
?a
存在显著差异从地上
部吸收
?@
的质量分数来看!不同浓度
1<=>
的单

>
!
酒石酸与
$%&
对蓖麻各器官
(!
含量的影响
=3Z4R!
!
1SSR7V.8S=>3/@1<=>8/?@
78/7R/VU3V-8/-/!+#((%$"&F*8U
K
3/.
处理
=UR3V2R/V
各器官
?@
含量
?@78/7R/VU3V-8/8S
N
43/V8U
K
3/.
%"
2
K
+
K
#
#

c88V

MVR2

FR3S
?a !&#*$&i&"*)"Z #0*!!i"*%&7 5*+$i"*$#Z
=> %5!*5"i)5*%%Z !)*!+i%*!"Z7 0*!"i"*"!Z
1# &+&*&"i&5*"03Z %0*%+i$*&)Z7 0#*#&i#"*5%3
1! $!$*0"i%$*%&3Z +!*0$i&*+"3 00*"5i+*#$3
=>1# &"!*%"i++*0)3Z %5*$5i!*00Z7 05*%5i0*%&3
=>1! +0!*5"i!5*%53 $&*""i!*)&Z ##+*)"i+*)%3
5!"#
西
!

!

!

!

!

!!!!!!!!!!!!!!!!!!!
%$

施和配施处理均能显著提高了
?@
在蓖麻地上部的
分配比重但是从地上部含
?@
绝对量来说!酒石
酸与
1<=>
的配施处理则好于
1<=>
单施处理!
这主要由于酒石酸与
1<=>
的组合处理植株有较
大的生物量!使得地上部
?@
的积累量(土壤净化率
略高于
1<=>
单施处理其中!与
?a
相比!
=>1!
处理植株地上部生物量增加了
!"*$`
!茎(叶
?@

累量分别增加了
#*%$

#!*&#
倍!从而使得其地上

?@
积累量与对照相比增加了
5*%!

>8A
!
土壤醋酸提取态
(!
含量对蓖麻
(!
积累影响
植物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取决于土壤
重金属的植物有效性和植物对重金属的萃取能力
我们先前的实验结果与其它学者的报道均表明!蓖
麻对重金属的富集主要集中在根部)#)(#5*!蓖麻地上

?@
积累能力较低是影响蓖麻修复
?@
污染土壤
效率的重要原因本试验以不同处理下土壤醋酸提
取态
?@
含量
&
次取样的平均值"表
#
#为自变量!以
蓖麻地上部
?@
积累量"表
%
#为因变量进行曲线拟
合"图
!
#!发现蓖麻叶片
?@
含量(地上部
?@
积累总
量以及土壤净化率随土壤醋酸提取态
?@
含量的升
高而增大!并呈现出显著的线性关系这可能是由
于外源添加剂不仅提高了土壤中
?@
的植物可利用
性!也影响了
?@
在植物体内的化学形态分布和亚
细胞分布特征!即添加剂与
?@
形成的络合物在植
物体内可能具有更好的可移动性!从而提高了
?@
从植物根系到地上部的转移能力因此!通过外源
螯合调控措施!强化土壤
?@
的植物可利用性!可能
是提高地上部富集能力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增强蓖
麻地上部对
?@
的积累量及其在
?@
污染土壤修复
中的应用前景

?
!
不同修复措施对蓖麻的
(!
积累量和土壤净化率的影响
=3Z4R%
!
1SSR7V.8S@-SSRUR/VVUR3V2R/V.8/?@377;2;43V-8/3/@UR28T34U3VR.8S?@-/.8-4Z
X
!+#((%$"&F*
处理
=UR3V2R/V
?@
积累量
?@377;2;43V-8/
%"
#
K
+
N
43/V
#
#
地上部
ME88V
根部
c88V
总计
=8V34
地上部吸收
?@
质量分数
J3..SU37V-8/8S?@
377;2;43V-8/-/.E88V.
%
`
土壤净化率
?@
N
;U-S-73V-8/
U3VR
%
j
?a &*%)i"*0$7 !0*+!i$*5%Z %$*00i&*))Z #&*%$7 "*"%7
=> &*$!i"*&%7 $5*!%i5*5#3Z &%*++i0*%$Z ##*&+7 "*"%7
1# %!*"0i%*5#3Z ++*"$i%*!53Z 05*#%i)*#"3Z %$*$$Z "*#+Z
1! %)*"#i&*)$Z %&*$&i$*5+Z )!*$+i&*!5Z &!*!!3 "*#03Z
=>1# !0*5+i0*$0Z &)*)!i!*$%3Z 5)*&5i##*0!3Z %$*$"Z "*#&Z
=>1! &"*#"i$*!$3 0%*)!i)*!)3 #$%*5!i#!*&%3 %&*&#Z "*!&3
!!
注$地上部吸收
?@
的质量分数
e
"地上部
?@
积累量%植株
?@
积累总量#
f#""`
&土壤净化率
e
地上部
?@
积累量%土壤总
?@
量&土壤总
?@

e
污染土壤
?@
含量"
#""2
K
+
K
#
#
f
污染土壤质量"
!K
#
C8VR
$
J3..SU37V-8/8S?@377;2;43V-8/-/.E88V.eVER328;/V8S?@3@.8UZR@-/.E88V.
%
VER328;/V8S?@3@.8UZR@-/V8V34
N
43/V
&
?@
N
;U-S-73V-8/U3VReVER3(
28;/V8S?@3@.8UZR@-/.E88V.
%
VERV8V34?@8S.8-4
&
=ERV8V34?@8S.8-4e?@78/7R/VU3V-8/8S
N
84;V-8/.8-4
"
#""2
K
+
K
#
#
f.8-423..
"
!K
#
*

!
!
土壤醋酸提取态
?@
含量与蓖麻地上部
?@
富集能力及土壤净化率的关系
L-
K
*!
!
=ERUR43V-8/.E-
N
.ZRV9RR/37RV3VR(R:VU37V3Z4R?@78/7R/VU3V-8/.
3/@.E88V?@377;2;43V-8/3/@.8-4
N
;U-S-73V-8/U3VR.
0!"#
&

!!!!!!!!!!!
陈亚慧!等$
1<=>
和酒石酸对蓖麻
?@
胁迫与积累的调控作用
%!

!

土壤中重金属的环境行为和生态效应与其存在
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醋酸提取态包括水溶态(可交
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0*!是改进
Q?c
法所有提取
态中对环境和生物体危害及毒性程度最高的提取
态!这部分重金属在土壤中具有较大的活性!容易被
植物所吸收利用)!"*本研究中!不同处理下土壤醋
酸提取态
?@
含量表明$
1<=>
与酒石酸配施效果
最佳!活化作用持久&
1<=>
单施处理次之&酒石酸
对土壤
?@
的活化能力较弱!单施并不能有效提高
土壤
?@
的可利用性不同外源添加剂对土壤重金
属的活化与提取能力与添加剂与重金属形成络合物
的稳定性有关!越稳定的金属络合体越有利于从土
壤中提取)!#*
1<=>

?@
形成的络合物稳定常数
较高!因此对
?@
的活化和提取能力较强!这与郑明
霞等)!!*对
1<=>
的研究结果一致而酒石酸单施

?@
的活化效果不显著!可能是因为酒石酸是一
种有机酸!其活化效果受自身矿化速度(土壤缓冲力
及浓度的影响)!%*
外源添加剂对植物生物量的影响因添加剂的种
类与剂量的不同而异本实验结果表明!
1!
处理对
蓖麻根系生长产生抑制作用!这可能是由于高浓度
1<=>
的加入增加了土壤溶液中
?@
浓度!在
?@

合物和螯合剂的双重胁迫下!蓖麻的生长受到了抑
制)!$*而
=>1!
处理蓖麻根系生物量与
?a
相比
则无显著差异!说明酒石酸缓解了蓖麻根系毒害症
状!提高根系生物量!使其恢复到正常水平夏小燕
等)#!*研究也表明!酒石酸对
?@
抑制下小麦植株的
根长和根表面积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使根系得到
不同程度的恢复可见!酒石酸具有一定的解毒作
用!也可能是由于酒石酸通过酸化(溶解等作用活化
了土壤中的矿物成分!间接地促使植物营养元素含
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蓖麻的生长!从而提高
了蓖麻对
?@
胁迫的耐性)!%*
蓖麻对重金属的富集主要集中在根部)#)(#5*!转
移系数较低直接影响了蓖麻对重金属的富集效果!
提高蓖麻地上部
?@
积累量是强化蓖麻修复
?@

染土壤的重要途径本研究表明!所有的修复措施
均提高了蓖麻植株中的
?@
积累总量!且对于不同
浓度的
1<=>
单施与配施处理!蓖麻地上部
?@

累量显著高于对照!其中
=>1!
处理使蓖麻地上部
?@
积累量比
?a
增加了
5*%!
倍雒焕章等)!&*发
现!
1<=>
能显著提高杨树地上部对
?@
的富集!不
同浓度
1<=>
作用下杨树地上部
?@
含量为对照的
#*)%
"
!*0"
倍!说明
1<=>
可以促进
?@
从根部向
地上部转移此外!蓖麻叶片
?@
含量(地上部积累
总量以及土壤净化率均随土壤醋酸提取态
?@
含量
的升高而增大!并呈现出显著的线性关系!这可能是
由于
1<=>
对于
?@
的高活化能力增大了蓖麻根部
1<=>(?@
络合物的浓度!致使植物通过蒸腾作用
向地上部的迁移量也随之增多同时!
1<=>
与酒
石酸配施处理蓖麻植株具有较大生物量!使得地上

?@
的积累量(土壤净化率高于
1<=>
单施处理!
因而酒石酸与
1<=>
的组合措施对土壤
?@
的净化
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本研究中!单施
1<=>
可以提高土
壤重金属有效性和植物体内重金属的含量!但对蓖
麻植株生长造成了显著伤害&相反!单施酒石酸可以
提高植株对重金属的耐性!但难以提高土壤
?@

效性以及植株对
?@
的萃取能力
1<=>
对土壤
?@
起到了螯合作用!而酒石酸则可以起到解毒作
用!两者的配施则同时显著增加了蓖麻生物量和植

?@
含量!因此显著提高了蓖麻地上部
?@
积累
量!即提高了对土壤
?@
的萃取能力其中的
=>1!
处理效果更佳!其叶片
?@
积累量比对照增加了
#!*&#
倍!地上部
?@
积累量比对照增加了
5*%!

酒石酸与
1<=>
配施效果表明!螯合剂与解毒剂的
配合使用对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具有较好
的促进作用!为植物修复的调控途径研究提供了一
个较好的研究视角!其综合调控机制则有待继续深
入研究
参考文献!
)
#
*
!
OB>CH
"詹
!
杰#!
I1GMBB
"魏树和#!
CGPc?B
"牛荣成#
*>@T3/7R.8S73@2-;278/V32-/3VR@
N
3@@
X
.8-4UR.R3U7E3/@/R92R3.;UR8S
-V..3SR
N
U8@;7V-8/-/?E-/3
$
>cRT-R9
)
H
*
*,%-$./
0
1
2
-)3$4"-$(5$67#"5$#5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
?=
"
)
#$
#!&)#!+%
"
-/?E-(
/R.R
#
*
)
!
*
!
!
J11cM1
!
!
56./*gE
X
V8UR2R@-3V-8/S8UER3T
X
2RV34(78/V32-/3VR@.8-4.782Z-/R@9-VEZ-8R/RU
KXN
U8@;7(
V-8/
)
H
*
*,%-$./
0
3$4"-$(5$6./3$
2
"$55-"$
2
.$89.$8&#.
:
5;.$.
2
5(5$
!
"")
!
=A
"
$
#$
!!)!%+*
"%"#
西
!

!

!

!

!

!!!!!!!!!!!!!!!!!!!
%$

)%
*
!
IP IL
"武文飞#!
C>COBc
"南忠仁#!
I>C"王胜利#!
56./*P
N
V3\RRSSR7V8S?@3/@gZZ
X
U3
N
R;/@RU.-/
K
4R?@
%
gZ3/@?@(gZ
782Z-/R@.VUR..
)
H
*
*3$4"-$(5$6./7#"5$#5
"环境科学#!
"#!
!
??
"
0
#$
%!&%%!+"
"
-/?E-/R.R
#
*
)
$
*
!
IG==1cMC
!
h>CMFD?a1CM
!
cPcc1CM>
!
56./*ME8UV(U8V3V-8/78
NN
-7R8S9-489S8U
N
E
X
V8UR2R@-3V-8/8S32RV34(78/V32-/3VR@3
K
(
U-7;4V;U343UR3
$
>.;.V3-/3Z-4-V
X
3..R..2R/V
)
H
*
*<"5$5-
2=
!5&5.-#>
!
""0
!
>
"
%
#$
#$$#&!*
)
&
*
!
OB>C"张
!
杰#!
OB]PMBQ
"周守标#!
BP>C"黄永杰#!
56./*?8
NN
RUV84RU3/7R3/@377;2;43V-8/7E3U37VRU-.V-7.8SR/RU
KX
N
43/V;"&#.$6>%&&.##>.-"
0
/-%&
"
J3:-2*
#
QR/VE
)
H
*
*,%-$./
0
7"/.$8?.65-@$&5-4.6"$
"水土保持学报#!
"#%
!
>B
"
!
#$
#+5#)!
"
-/
?E-/R.R
#
*
)
+
*
!
JkBFQ>?B]hl<*M8-42-7U8Z-3437V-T-V-R.3/@ER3T
X
2RV3428Z-4-V
X
-/48/
K
(VRU278/V32-/3VR@.8-4.3SVRU3@@-V-8/8S1[=>3/@1[[M
)
H
*
*3#/
2
"#./3$
2
"$55-"$
2
!
"##
!
?B
"
)
#$
#"+$#")#*
)*
!
gmc1O(1M=1Q>CH
!
1M?]FlM=G?]?
!
J84-/RU>
!
56./*?ER2-734.
N
R7-3V-8/3/@28Z-4-Y3V-8/8S78
NN
RU3/@Y-/7-//3V;U34
X
78/V32-/3(
VR@2-/R.8-4.9-VE7-VU-73/@V3UV3U-737-@.
)
H
*
*@>5(&
:
>5-5
!
"#%
!
CD
"
!
#$
!)+!5%*
)
5
*
!
BPDB
"胡亚虎#!
I1GMBB
"魏树和#!
OB]PAd
"周启星#!
56./*>
NN
4-73V-8/8S7ER43V8U-/
N
E
X
V8UR2R@-3V-8/8SER3T
X
2RV34.78/V32-(
/3VR@.8-4.
$
>URT-R9
)
H
*
*,%-$./
0
1
2
-)3$4"-$(5$67#"5$#5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
>C
"
##
#$
!"&&!"+%
"
-/?E-/R.R
#
*
)
0
*
!
OB]PHB
!
D>C!
F>C?D
!
56./*BR3T
X
2RV34;
N
V3\R3/@R:VU37V-8/
N
8VR/V-348SV98<5#>(5-".$"45.
"
F*
#
<3;@*
"
c32-R
#
T3U-(
RV-R.3..87-3VR@9-VE7ER2-734UR3
K
R/V.
)
H
*
+?.65-
!
1"-.$87"/*//%6"$
!
"#"
!
>==
"
#$
#$
%&0%++*
)
#"
*
!
I>C"王学锋#!
D>]DD
"姚远鹰#!
OB1C"郑立庆#
*1[=>3..-.VR@
N
E
X
V8UR2R@-3V-8/8S@>5$
:
8"%(&5-6"$%(F*S8UgZ
3/@gZ(?@78/V32-/3VR@.8-4
)
H
*
*,%-$./
0
1
2
-)3$4"-$(5$67#"5$#5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
>C
"
!
#$
!55!0!
"
-/?E-/R.R
#
*
)
##
*
!
?B1CDd
"陈英旭#!
FGCA
"林
!
琦#!
FPL
"陆
!
芳#!
56./*MV;@
X
8/@RV8:-73V-8/8S8U
K
3/-737-@V8U3@@-.E;/@RUVER.VUR..8SgZ3/@
?@
)
H
*
*1#6.7#"5$6".5@"-#%(&6.$6".5
"环境科学学报#!
"""
!
>D
"
$
#$
+)$)!
"
-/?E-/R.R
#
*
)
#!
*
!
dG>dd
"夏小燕#!
D>C"杨丽琴#!
OB>GLA
"翟福勤#!
56./*]U
K
3/-737-@.34RT-3V-/
K
VERV8:-7-V
X
8S?@V8
X
8;/
K
9ER3V
N
43/V.
)
H
*
*,%-$./
0
1
2
-)3$4"-$(5$67#"5$#5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
>E
"
%
#$
00"00&
"
-/?E-/R.R
#
*
)
#%
*
!
D>C"杨
!
艳#!
I>C"汪
!
敏#!
FGPdD
"刘雪云#!
56./*1SSR7V.8S8U
K
3/-737-@.8/VER
K
U89VE8SU3
N
R;/@RU?@.VUR..
)
H
*
*
,%-$./
0
1$>%"A-(./B$"45-&"6
=
"
C3V*M7-*1@-*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
?D
"
!
#$
#&5#+!
"
-/?E-/R.R
#
*
)
#$
*
!
OB>C"张朝阳#!
g1C
"彭平安#!
M]C"宋建中#!
56./*PV-4-Y3V-8/8S28@-S-R@Q?c
N
U87R@;URS8UVER7ER2-734.
N
R7-(
3V-8/8SER3T
X
2RV34.-/?E-/R.R.8-4URSRUR/7R23VRU-34
)
H
*
*3#/
2=
.$83$4"-$(5$6./7#"5$#5&
"生态环境学报#!
"#!
!
>=
"
##
#$
#55#
#55$
"
-/?E-/R.R
#
*
)
#&
*
!
CGPOd
!
MPCFC
!
MPC=B
!
56./*1T34;3V-8/8S
N
E
X
V8R:VU37V-/
K
73@2-;23/@4R3@Z
X
.;/S489RU
!
U-7-/;.
!
34S34S33/@2;.V3U@-/E
X
@U8(
N
8/-77;4V;UR
)
H
*
*,%-$./
0
3$4"-$(5$6./7#"5$#5&
!
"")
!
=C
"
5
#$
0+#0+)*
)
#+
*
!
MB1CFg
"沈莉萍#!
O]C"宗良纲#!
HG>C"蒋
!
培#!
56./*1:VU37V-8/8S?@Z
X
U32-RSU82.8-4.3.3SSR7VR@Z
X
3
NN
4-73V-8/.8S
7ER43V8U.3/@
N
R3V
)
H
*
*3$4"-$(5$6./7#"5$#5
"环境科学#!
""0
!
?D
"
0
#$
!)+)!)+!
"
-/?E-/R.R
#
*
)
#)
*
!
c]J1Gc]FM
!
F>F>J J>
!
LPcF>Cgc
!
56./*FR3@;
N
V3\R3/@V84RU3/7R8S!"#"$%&#((%$"&F*
)
H
*
*<-.C"/".$,%-$./
0
*/.$6*>
=
&"/
2=
!
""+
!
=F
"
$
#$
5%$50*
)
#5
*
!
BP>C!
DPC
!
I>C!
56./*=ER
N
E
X
V8UR2R@-3V-8/
N
8VR/V-348SZ-8R/RU
KX
7U8
N
!"#"$%&#((%$"&S8U[[=.3/@73@2-;278(78/(
V32-/3VR@.8-4
)
H
*
*<"-5&%-#5D5#>$/
2=
!
"##
!
=D>
"
!%
#$
##"%$##"%5*
)
#0
*
!
MB1CJ
"沈
!
敏#!
DPBd
"于红霞#!
[1C"邓西海#!
56./*BR3T
X
2RV34.-/.;US37R.R@-2R/V.SU82489RUUR37E8SVERD3/
K
VYR
c-TRU
)
H
*
*18("$"&6-.6"$.$8D5#>$"
E
%5
0
3$4"-$(5$6./;$"6-"$
2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
!
=F
"
&
#$
#
"
-/?E-/R.R
#
*
)
!"
*
!
B]PJ
!
I>CX
8/R:VU37V-8/78/@-V-8/.3/@R:VU37V3/V.S8U3T3-43Z4RT3/3@-;2-/.8-4
)
H
*
*@>"$5&5,%-$./
0
7"/7#"5$#5
!
!"#"
!
@=
"
&
#$
#!$##!$&*
)
!#
*
!
!
g][1c
!
J>11>L*?82
N
3U3V-TRER3T
X
2RV347ER2-734R:VU37V-8/SU823/3RU8Z-734
X
@-
K
R.VR@Z-8.84-@.
)
H
*
+F
=
8-(56./)
/%-
2=
!
"##
!
=DF
"
#
%
!
#$
##&#!#*
)
!!
*
!
OB1C"郑明霞#!
L1C"冯
!
流#!
FGPH
"刘
!
洁#!
56./*1SSR7V.8S7ER43V8U.8/.
N
R7-R.3/@Z-83T3-43Z-4-V
X
8S73@2-;2-/.8-4
)
H
*
*3$#"-$(5$6./@>5("&6-
=
"环境化学#!
"")
!
>E
"
&
#$
+"++"0
"
-/?E-/R.R
#
*
)
!%
*
!
HGC?B
"金
!
诚#!
C>COBc
"南忠仁#!
BPDB
"胡亚虎#!
56./*?ER43V8U(R/E3/7R@
N
E
X
V8UR2R@-3V-8/8SgZSU8278/V32-/3VR@3U3Z4R
.8-4-/3U-@UR
K
-8/Z
X
*
:
%/%&G//5.$.F3;7ER
)
H
*
*,%-$./
0
1
2
-)3$4"-$(5$67#"5$#5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
?=
"
#!
#$
!%$"
!%$$
"
-/?E-/R.R
#
*
)
!$
*
!
[GC"丁竹红#!
BPd
"胡
!
忻#!
OB>C"张宇峰#
*JRV34;
N
V3\R8S9ER3V.RR@-/
K
3/@2RV34@-.VU-Z;V-8/3SVRUVER3@@-V-8/8S
1[=>
!)
M
!
M
*
(1[[M3/@[=g>
)
H
*
*3#/
2=
.$83$4"-$(5$6./7#"5$#5&
"生态环境学报#!
"#"
!
=C
"
#
#$
0)#"#
"
-/?E-/R.R
#
*
)
!&
*
!
FP]BOB
"雒焕章#!
C>COBc
"南忠仁#!
BPDB
"胡亚虎#!
56./*?ER43VR(-/@;7R@;
N
V3\R3/@377;2;43V-8/8S?@-/.8-4Z
XN
8
N
43U
"
*
:
%/%&G//5.$.F3;7ER
#)
H
*
*@>"$.3$4"-$(5$6./7#"5$#5
"中国环境科学#!
"#%
!
??
"
%
#$
+#$+&
"
-/?E-/R.R
#
*
#%"#
&

!!!!!!!!!!!
陈亚慧!等$
1<=>
和酒石酸对蓖麻
?@
胁迫与积累的调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