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植物病理学报
ACTA PHYTOPATHOLOGICA SINICA 44(4): 422 ̄427(2014)
收稿日期: 2012 ̄11 ̄09ꎻ 修回日期: 2014 ̄03 ̄14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971954)ꎻ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
通讯作者: 马桂珍ꎬ教授ꎬ主要从事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ꎻTel:0518 ̄85895427ꎬE ̄mail:guizhenma@sohu.com
第一作者: 王淑芳ꎬ女ꎬ河北安国市人ꎬ博士ꎬ主要从事有益微生物的利用及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ꎻE ̄mail:wangshufang2001@hotmail.comꎮ
doi:10.13926 / j.cnki.apps.2014.04.011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技术评价粉红粘帚霉
对水稻纹枯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王淑芳1ꎬ 马桂珍1∗ꎬ 李世东2ꎬ 孙漫红2ꎬ 暴增海1ꎬ 付泓润1ꎬ 葛平华1
( 1淮海工学院海洋学院ꎬ连云港 222005ꎻ 2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植物保护研究所ꎬ北京 100081)
摘要:本研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技术监测施用生防菌前后土壤中粉红粘帚霉 67 ̄1和水稻纹枯病菌 AG ̄1IA的数量ꎬ并
调查发病情况ꎬ收割后测产ꎬ评估生防菌粉红粘帚霉 67 ̄1的田间防治效果ꎮ 实时荧光定量检测结果表明ꎬ粉红粘帚霉 67 ̄1
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效果随着用药浓度的增加而增强ꎬ各处理间差异极显著ꎮ 用药后土壤中粉红粘帚霉 67 ̄1的含量在一定
时间内随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ꎬ停止用药后逐渐减少ꎮ 水稻纹枯病菌在清水对照组中没有显著变化ꎬ在处理组中水稻
纹枯病菌的数量随时间降低ꎮ 60 g / 667 m2菌量的防效及产量与井冈霉素对照组差异不显著ꎮ 防病保产结果与实时荧光定
量结果基本一致ꎬ说明粉红粘帚霉 67 ̄1的孢子制剂对水稻纹枯病具有优良的田间防治效果ꎬ实时荧光定量 PCR 技术可以
用于生物防治效果的田间评价ꎮ
关键词:粉红粘帚霉ꎻ水稻纹枯病菌ꎻ荧光定量 PCRꎻ田间防治效果
Assessment the biocontrol efficacy of Gliocladium roseum on rice sheath blight
using Real ̄time fluorescent PCR method WANG Shu ̄fang1ꎬMA Gui ̄zhen1ꎬ2ꎬ LI Shi ̄dongꎬ
SUN Man ̄hongꎬ BAO Zeng ̄hai1ꎬ FU Hong ̄run1ꎬ GE Ping ̄hua ( 1Marine collegeꎬ Huai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 ̄
gyꎬ Lianyungang 222005ꎬChinaꎻ 2 Institutes of Plant Protectionꎬ CAASꎬ Beijing 100081ꎬ China)
Abstract: Gliocladium is important biocontrol microbe and the protection and therapy Gliocladium roseum
67 ̄1 had been proved. This paper aimed at evaluation field efficacy of 67 ̄1 protect and control rice sheath
blight of G. roseum 67 ̄1 and Rhizoctonia solani AG ̄1IA by the method of 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disease indexand yield. The Real ̄time PCR results found that the numbers of 67 ̄1 increased with timeꎬ the
highest quantity at the 22th day and then decreased . Additionallyꎬ the numbers of rice sheath blight pathogen
A ̄1IA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the pure waterꎬ and data of 60g / 667m2 treatment had no obviously difference
with that of validamycin A control. Field trial results showed that G. roseum 67 ̄1 had obvious of protect and
therapyꎬ which increase the yield of rice. In conclusionꎬ the G. roseum 67 ̄1 spore was effective in controling
rice sheath blight pathogenꎬ and Real ̄time PCR could be used for evaluation of efficacy of biocontrol agents.
Key words: Gliocladium roseumꎻ rice sheath blightꎻ real ̄time fluorescent PCRꎻ Field efficacy
中图分类号: S432.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12 ̄0914(2014)04 ̄0422 ̄06
水稻纹枯病是遍及全球的水稻病害ꎬ对水稻的
危害极大ꎮ 一般造成 10%~ 30%的减产ꎬ严重时可
达 50%[1ꎬ2]ꎮ 由于此病发生面积广、流行频率高ꎬ
所致损失往往高于稻瘟病ꎬ因此成为水稻稳产、高
产的严重障碍ꎮ
长期以来ꎬ生产上用于防治水稻纹枯病的主要
措施之一是喷施井冈霉素及其复配剂ꎮ 由于长期
使用单一品种的药剂ꎬ导致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4期 王淑芳ꎬ等:应用实时荧光定量技术评价粉红粘帚霉对水稻纹枯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逐年下降[ 3~5]ꎮ 随着生物防治技术的日趋成熟ꎬ粘
帚霉(Gliocladium)在植病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潜力
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ꎬ并不断有所突破ꎮ 据报
道ꎬ国内外许多学者已将其用于防治水稻纹枯病ꎬ
国外已有粘帚霉制剂[ 6 ]商品化生产ꎮ
粉红粘帚霉(Gliocladium roseum) 67 ̄1 对核
盘菌的菌核(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有强烈的破
坏作用ꎬ同时还能够寄生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等多种植物病原菌[ 7 ]ꎮ 前期实验证明这一
粉红粘帚霉菌株制剂叶面喷施对小麦纹枯病、大豆
菌核病及番茄灰霉病防效达 70%以上ꎮ 目前已开
发出 67 ̄1 的可湿性粉剂ꎬ田间实验证明该可湿性
粉剂对大豆菌核病的的防效超过或 25%咪鲜胺乳
油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效果ꎬ其增产效果也比
较明显[ 8~10]ꎮ 多年来抗菌机制及防治效果是国内
外学者对生防菌的研究重点ꎬ少有学者关注生防菌
在环境中与病原微生物的相互作用ꎮ 但是ꎬ深入研
究自然土壤生态系中病原微生物和生防微生物的
互作及种群生态学ꎬ对发展植病生防理论和进一步
提高生防菌的防效具有重要意义[11]ꎮ 本实验利用
实时荧光定量 PCR 技术ꎬ以实时监测到的喷施粉
红粘帚霉 67 ̄1可湿性粉剂的水稻土壤中生防菌与
水稻纹枯病菌的定量数据为基础ꎬ同时调查病情指
数ꎬ计算田间防病效果ꎬ并结合测产数据对该菌对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作用进行理论与田间数据相结
合的分析ꎬ为该菌的广泛应用提供依据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2亿活孢子 / g 粉红粘帚霉可湿性粉剂由中国
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土传病害实验室研制
提供ꎮ 5% 井岗霉素水剂由浙江钱江生物化学股
份有限公司生产ꎬ购于江苏省灌云县植保站ꎮ 常用
生化试剂、UNIQ ̄10柱式 DNA 回收试剂盒和实时
荧光定量 PCR扩增引物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
公司生产ꎬSYBR Premix Ex TaqTM( Perfect Real
Time) 试剂由大连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ꎮ
1.2 试验田基本情况
试验于 2011 年在连云港市灌云县水稻田进
行ꎮ 试验田平坦ꎬ排水方便ꎮ 供试品种为新稻 18ꎮ
5月 20 日播种ꎬ6 月 20 日移栽ꎬ6 月 20 日施基肥
(45%复合肥 25 kg / 667m2、尿素 10 kg / 667m2)ꎬ7
月 1日施返青肥尿素 20 kg / 667m2ꎬ8月 10 日施穗
肥尿素 7.5 kg / 667m2ꎮ 11 月 5 日收获ꎮ 水肥管理
采取栽后至烤田前浅水分蘖足水ꎬ孕穗、抽穗扬花
后内歇灌溉ꎬ收割前半个月断水ꎮ
1.3 田间试验设计
粉红粘帚霉孢子制剂(2 亿活孢子 / g)用量设
5 个浓度:30g / 667 m2、40g / 667 m2、50g / 667 m2、
60g / 667 m2、70g / 667 m2ꎻ以 5%井冈霉素 200 mL /
667 m2为对照 CK1ꎬ清水为空白对照 CK2ꎮ 每一
浓度及对照为一处理ꎬ每一处理重复 3次ꎮ 试验田
周围设 2. 5 m 保护行ꎬ小区随机排列ꎬ面积为
16m2ꎬ每小区周围设 0 5 m保护行ꎮ 8月 31日和 9
月 8日分别施药 1次ꎬ采用背负式手动压缩喷雾器
喷雾ꎮ 两次用药前(8 月 31 日和 9 月 8 日)和用药
后(9月 15 日ꎬ9 月 22 日ꎬ10 月 2 日ꎬ10 月 12 日和
10月 22日)按照 5点取样法采集水稻根部 0~15 cm
深度的土壤样品ꎬ提取土壤 DNAꎬ应用实时荧光定
量 PCR方法ꎬ测定不同处理土壤中粉红粘帚霉和水
稻纹枯病菌的数量ꎮ 同时参照 Tan 等[12]的方法ꎬ调
查 8月 31日用药前和 9 月 22 日的病情指数ꎬ计算
防病效果ꎮ 水稻收获后不同小区单独测定水稻产
量ꎬ计算保产效果ꎮ
1.4 标准曲线的构建
参照 White 等的方法[13]ꎬ用 ITS1 / ITS4 引物
分别扩增 67 ̄1菌株和 AG1 ̄IA菌株的 ITS序列ꎬ并
分别克隆到大肠杆菌 DH5а的感受态细胞ꎬ筛选阳
性克隆子ꎮ 分别提取含 67 ̄1菌株 ITS 序列的阳性
克隆子 Z_1和含 AG ̄1IA菌株 ITS序列的阳性克隆
子W_12做标准品ꎬ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质粒的
浓度ꎮ 将制备好的质粒进行 10倍梯度稀释ꎬ使质粒
的浓度为 101 ~108拷贝 / μLꎬ以模板数的对数值为横
坐标ꎬ以临界循环值 Ct为纵坐标ꎬ建立标准曲线ꎮ
1.5 土壤样品 DNA提取和 DNA浓度纯度测定
土壤 DNA提取参照 Zhao等[14]的方法略加修
改ꎬ先进行土壤样品预处理ꎬ再结合玻璃珠破碎和
CTAB ̄SDS 方法进行手提获得粗提 DNAꎮ 粗提
DNA用 UNIQ ̄10 柱式 DAN 回收试剂盒进行纯
化ꎬ纯化后的 DNA经稀释用于 PCR扩增ꎮ
324
植物病理学报 44卷
1.6 扩增体系和程序
粉红粘帚霉实时荧光定量采用特异性引物
GRO ̄R ( 5′ ̄GAATATCACTACTTCGCAGAGG ̄3′)
和 GRO ̄F(5′ ̄GCGTCATTTCAACCCTCAC ̄3′) [15]ꎮ
水稻纹枯病实时荧光定量采用特异性引物 RsFx(5′ ̄
CAGATGAACCGCTTCTAATAGTCCA ̄3′) 和 RsRn
(5′ ̄GGGTAGTCCTACCTGATTTGAGATCA ̄3′)[16]ꎮ
采用大连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 SYBR
Premix Ex TaqTM(Perfect Real Time) 试剂进行扩
增ꎮ 扩增采用 20 μL体系ꎮ 扩增的体系如下:SYBR
buffer:10 μLꎬ引物各 0.3 μmol / LꎬDNA模板 1 μLꎬ
无菌水补足到 20 μLꎮ 扩增采用两步法ꎬ程序如下:
95℃预变性 30 sꎻ 95℃变性 5 sꎬ60℃退火和延伸
30sꎬ此处收集荧光信号ꎬ共 40个循环ꎻ最后按照 iQ5
实时荧光定量检测系统默认程序制备融解曲线ꎬ
95℃变性 1 minꎬ55℃复性 1 minꎬ55℃复性 30 sꎬ此
处收集荧光信号ꎮ 将测定样品的 Ct 值代入标准曲
线的线性公式ꎬ得到体系中模板的数量ꎮ
1.7 数据分析
本研究数据分析采用 SPSS(版本 13.0)软件
进行显著性检验和相关性分析ꎮ
2 结果与分析
2.1 粉红粘帚霉 67 ̄1 和水稻纹枯病菌 AG ̄1IA
实时荧光定量 PCR标准曲线制作
用制备的标准品进行实时荧光定量扩增ꎬ获得
标准曲线(图 1、图 2)ꎮ 由可知ꎬ当粉红粘帚霉 67 ̄
1菌株起始数量在 102108拷贝 / μL之间时ꎬ待测样
品中粉红粘帚霉 67 ̄1 菌株的起始数量与 PCR 扩
增循环数之间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ꎬ相关系数为 0.
998ꎬ线性方程为 y = 3.467x+37. 189ꎬ扩增效率为
94%(图 1)ꎮ 当水稻纹枯病菌 AG ̄1IA起始数量在
103-108拷贝 / μL 之间时ꎬ待测样品中水稻纹枯病
菌 AG-1IA的起始数量与 PCR扩增循环数之间呈
现良好的线性关系ꎬ相关系数为为 0.999ꎬ线性方程
为 y=3.581x+41.969ꎬ扩增效率为 90.2%(图 2)ꎮ
2.2 不同处理后土壤中粉红粘帚霉实时荧光定量
PCR检测结果
提取各处理组土壤样品 DNAꎬ分别进行实时
荧光定量 PCR 检测ꎬ测定粉红粘帚霉 67 ̄1的数量
变化(表 1)ꎮ 可知ꎬ除去 50 g / 667 m2处理组ꎬ其他
处理组中 8月 31日到 9月 22日ꎬ粉红粘帚霉的数
量不断增加ꎬ在 9 月 22 日ꎬ达到最高ꎮ 而且除去
50 g / 667 m2处理组ꎬ其他各个处理组粉红粘帚霉
67 ̄1菌株在 9月 22日的数量随用药量的增加而增
加ꎮ 在 9月 22日到 10月 22日ꎬ除去 50 g / 667 m2
处理组ꎬ其他各处理组数量明显开始减少ꎮ 50g /
667 m2处理组早于其他处理组达到最高ꎬ并以 9 月
15日为转折点ꎬ之后逐渐降低ꎮ 对照组粉红粘帚
霉数量相对于处理组变化不显著(P<0.01)ꎮ
Fig. 1 Real time standard curve of Gliocladi ̄
um roseum 67 ̄1
Fig. 2 Real time standard curve of AG ̄1IA
2.3 不同处理后土壤中水稻纹枯病菌 AG ̄1IA 的
实时荧光定量 PCR检测结果
在检测土壤样品中粉红粘帚霉数量的同时ꎬ对
不同的处理组进行水稻纹枯病菌 AG ̄1IA的实时荧
光定量 PCR检测ꎮ 在处理组和 5%井冈霉素对照组
424
4期 王淑芳ꎬ等:应用实时荧光定量技术评价粉红粘帚霉对水稻纹枯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Table 1 Real ̄time fluorescent PCR of Gliocladium roseum 67 ̄1
Spore weight
g / 667m2
Data / ×109 copiesg dry soil-1
31ꎬ Aug. 8ꎬ Sep. 15ꎬ Sep. 22ꎬ Sep. 2ꎬ Oct. 12ꎬ Oct. 22ꎬ Oct.
30 1.28±0.03 3.71±0.19 4.44±0.14 4.67±0.17 2.10±0.10 2.50±0.11 1.51±0.01
40 1.28±0.03 3.86±0.07 4.37±0.16 4.79±0.18 2.51±0.11 2.49±0.12 2.01±0.01
50 1.28±0.03 4.01±0.20 4.72±0.20 4.66±0.21 2.97±0.08 2.87±0.12 2.40±0.12
60 1.28±0.03 4.18±0.20 4.73±0.24 5.00±0.23 3.35±0.14 3.09±0.15 2.81±0.14
70 1.28±0.03 4.24±0.20 5.00±0.25 5.85±0.26 3.68±0.17 3.43±0.09 3.23±0.16
CK1 1.28±0.03 1.55±0.06 1.37±0.04 1.28±0.07 2.19±0.05 2.17±0.11 1.30±0.06
CK2 1.28±0.03 1.42±0.07 1.57±0.08 1.56±0.05 2.34±0.12 2.32±0.13 1.48±0.05
Table 2 Real ̄time fluorescent PCR of AG ̄1IA
Spore weight
g / 667m2
Data / ×109 copiesg dry soil-1
31ꎬ Aug. 8ꎬ Sep. 15ꎬ Sep. 22ꎬ Sep. 2ꎬ Oct. 12ꎬ Oct. 22ꎬ Oct.
30 4.72±0.25 3.87±0.29 3.49±0.16 3.62±0.13 2.95±0.15 2.58±0.12 2.42±0.11
40 4.72±0.25 3.62±0.13 3.67±0.17 3.42±0.15 2.61±0.09 2.52±0.12 2.25±0.10
50 4.72±0.25 3.51±0.14 3.46±0.12 3.21±0.10 2.99±0.05 2.43±0.11 2.28±0.10
60 4.72±0.25 3.43±0.15 3.21±0.17 2.31±0.15 2.24±0.11 2.16±0.10 2.21±0.03
70 4.72±0.25 3.42±0.14 3.66±0.15 2.60±0.11 2.33±0.11 2.10±0.06 2.09±0.05
CK1 4.72±0.25 3.28±0.15 2.08±0.11 2.18±0.08 2.30±0.12 2.05±0.12 2.35±0.11
CK2 4.72±0.25 5.90±0.02 6.25±0.01 8.00±0.02 4.44±0.17 4.28±0.11 4.18±0.18
Table 3 Biocontrol effect of Gliocladium reseum 67 ̄1 on rice sheath blight
Treatment
(g / 667m2)
Protect
efficiencies / %
Total spike Grains per spike Yield / kg
Increased than
control / %
30 43.47eC 4 251 131.2 13.8 2.22eD
40 49.58dC 4 189 131.5 13.8 2.22eD
50 56.49cB 4 223 132.0 14.0 3.70dC
60 62.59bAB 4 253 132.3 14.3 5.93cB
70 68.51 aA 4 311 132.7 14.8 9.63aA
CK1 65.46 abA 4 237 132.5 14.4 6.67bB
CK2 - 4 187 130.7 13.5 -
CK1中ꎬ水稻纹枯病菌的数量基本上为逐渐下降
的趋势ꎻ而且各个处理组水稻纹枯病菌 AG-1IA
的数量随用药量的增加而减少ꎻ各处理组间除第一
次测量外ꎬ各测量时间获得的菌量均存在极显著差
异(P<0.01)ꎻ清水对照组 CK2 的水稻纹枯病菌数
量相对于其他组ꎬ基本没有变化(表 2)ꎮ
2.4 粉红粘帚霉孢子制剂防治水稻纹枯病试验结果
参照文献[12]ꎬ调查 8月 31日和 9月 22日的
524
植物病理学报 44卷
病情指数ꎬ计算防效ꎮ 水稻收获后测定产量ꎮ 随着
施药量的增加ꎬ病情指数降低ꎬ防效升高ꎮ 在 70 g /
667 m2的时候ꎬ防效最高为 68.51%ꎮ 施用 5%井冈
霉素水剂 200 mL / 667 m2的对照组中ꎬ防效为
65.46%ꎮ喷洒粉红粘帚霉 67 ̄1 菌 70g / 667 m2的处
理与施用 5%井冈霉素水剂 200 mL / 667 m2的处理
防效数值接近ꎮ 测产结果表明ꎬ随着用药量的增
加ꎬ总穗数、穗粒数和产量呈现增加趋势ꎬ且都在
70 g / 667 m2试验田中达到最大ꎮ 产量较清水对照
组 CK1 增加了 9.63%ꎬ比施用 5%井冈霉素水剂
200 mL / 667 m2实验田增加了 2.96%(表 3)ꎮ
3 讨论
本研究利用实施荧光定量 PCR 技术ꎬ对喷施
生防菌粉红粘帚霉 67 ̄1可湿性孢子粉的水稻试验
田中的粉红粘帚霉和水稻纹枯病的数量进行追踪
检测ꎬ并调查田间病指计算防效ꎬ结合田间测产数
据ꎬ对粉红粘帚霉 67 ̄1 田间防止水稻纹枯病的效
果进行评价ꎮ 结果表明ꎬ处理组中随着生防菌粉红
粘帚霉 67 ̄1 的孢子制剂的喷施ꎬ稻田土壤中 67 ̄1
的数量逐渐增加ꎬ水稻纹枯病菌数量逐渐减少ꎮ 降
低的速度与 67 ̄1 粉剂的喷施浓度有关ꎬ孢子浓度
越高抑菌效果越明显ꎮ 70 g / 667 m2浓度的处理组
与未喷施生防菌的清水对照相比ꎬ喷施 67 ̄1 孢子
粉的处理组病情指数显著降低ꎬ 产量增加ꎮ
70 g / 667 m2浓度的处理组与喷施井冈霉素对照相
比ꎬ病情指数和产量相差不大ꎮ 以上数据说明粉红
粘帚霉 67 ̄1 可以有效降低水稻纹枯病菌数量ꎬ抑
制水稻纹枯病发生和流行ꎮ 其对水稻纹枯病的防
治效果与井冈霉素相差不大ꎮ
土壤中 67 ̄1的数量在第 22 d 左右达到最大ꎬ
此后逐渐降低ꎮ 说明生防菌粉红粘帚霉 67 ̄1孢子
进入土壤中后ꎬ与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进行相互作
用ꎬ并逐渐适应环境ꎬ最终定植在土壤中ꎬ这个过程
大概需要 22 dꎮ 施用67 ̄1后ꎬ水稻纹枯病菌 AG ̄
1IA的数量不断减少ꎬ说明粉红粘帚霉 67 ̄1 在实
验浓度可以快速的发挥防治作用ꎮ 因此在实际应
用中以 22 d为一个周期ꎬ每隔 22 d 就要补充一定
量的生防菌孢子ꎬ才能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ꎮ
对粉红粘帚霉 67 ̄1 和水稻纹枯病菌 AG ̄1IA
在同一日期的变化量进行相关性分析ꎬ结果发现处
理组粉红粘帚霉 67 ̄1 的增加量与水稻纹枯病菌
AG ̄1IA的降低量有线性相关关系ꎬ相关性系数
(r)为 0.712ꎬ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ꎮ 以上
数据说明水稻纹枯病菌 AG ̄1IA 的降低与粉红粘
帚霉67 ̄1数量的增加有显著地相关性ꎬ即粉红粘帚
霉 67 ̄1可以用于抑制水稻纹枯病菌 AG ̄1IA 的增
加ꎬ用于水稻纹枯病菌的防治ꎮ
本研究对获得的水稻纹枯病菌 AG ̄1IA 和粉
红粘帚霉 67 ̄1的实时变化量与同时期调查获得的
防效进行相关性分析ꎬ结果发现防效与生防菌及病
原菌的变化量呈现线性相关关系ꎬ相关系数( r)分
别为 0.863和 0.771ꎬ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ꎮ
说明生防菌的增加量能够显著提高防效ꎬ同时病原
菌的降低量能够显著提高防效ꎮ 说明利用本研究
所采用的实时荧光定量 PCR方法可以用于生物防
治的效果评价ꎮ
本研究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 PCR检测体系能
有效的检测土壤中粉红粘帚霉和水稻纹枯病菌的
消长情况ꎬ可以用于评价生物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效
果ꎮ 本实验所得数据对大田中粉红粘帚霉和水稻
纹枯病的互作影响的相关生态学研究提供了依据ꎬ
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ꎬ本实验还是通过测定生防菌
和病原菌数量的方式来检测两种菌的消长动态ꎬ这
种方法ꎬ更加迅速、准确、直观ꎬ为田间病害风险的
评估提供帮助ꎬ也为生防因子的防效评价提供了方
法依据ꎬ更为生物防治的推广提供了有效、合理的
参考模式ꎮ
粉红粘帚霉 67 ̄1 在对照及未施用孢子之前ꎬ
就有一定量的扩增信号(表 1)ꎮ 原因可能是稻田
土壤本身含有 67 ̄1菌ꎬ或者 PCR 扩增中出现非特
异性扩增ꎬ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查找ꎮ 但是ꎬ显著
性检验表明孢子浓度对土壤中 67 ̄1 菌和 AG1 ̄IA
菌的变化有显著影响ꎬ并随时间推移各时间也呈现
显著变化ꎬ因此此扩增信号并不影响本实验的主要
结论ꎮ 由于实验条件限制ꎬ本实验为 1年时间段内
的检测结果ꎮ 要想更好的研究粉红粘帚霉 67 ̄1对
水稻纹枯病的生物防治效果ꎬ应该在此基础上进行
多年份的实验ꎮ 同时ꎬ本次田间实验结果表明随着
孢子粉浓度的增高ꎬ防效增加ꎬ产量相应增加ꎮ 由
于本次实验设置的最高孢子粉浓度 70 g / 667 m2为
最佳防治浓度ꎬ因此限制了更高浓度的孢子粉的防
治效果的检测ꎮ 更高浓度的孢子浓度的防治效果
如何应该进一步得到证明ꎮ
624
4期 王淑芳ꎬ等:应用实时荧光定量技术评价粉红粘帚霉对水稻纹枯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 Shu Z L ꎬHe D BꎬYao K Bꎬet al. Control effect of
Validamycin compound agent on rice sheath blight( in
Chinese) [ J] . Agriculture Science Jiangsu(江苏农业
科学)ꎬ 2012ꎬ 40(6): 104-105.
[2] Hu Iꎬ Tan B X.Occurrence and control of rice sheath
blight( in Chinese)[J] .Seed Science &Technology(种
子科技)ꎬ2010ꎬ(9):45-46.
[3] Wang H Mꎬ Dan F. Occurrence and control of rice
stripe disease ( in Chinese ) [ J ] .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安徽农业科学)ꎬ2007ꎬ35(1) :
140.
[4] Deng J HꎬGu J RꎬZhou X Wꎬ et al. Rice sheath blight
fungicides screening in laboratory and field control
effect( in Chinese) [ J] . Jiangsu Agriculture Sciences
(江苏农业科学)ꎬ2010ꎬ(6): 196-197.
[5] He Z Qꎬ Zang Z Tꎬ Chen Z Y.Rice pest and disease
contro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hina( in Chinese)[J] . Southwest China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西南农业学报)ꎬ2004ꎬ17(1):
110-114.
[6] Jacobsen B Jꎬ Backman P A. Biological and cultural
plant disease controls: alternatives and supplements to
chemical s in IPM systems[J] . Plant Dis ꎬ 1993ꎬ 77:
311-315.
[7] Zhang Y Hꎬ Gao H Lꎬ Ma G Z. Mycoparasitism of
Gliocladium roseum 67 ̄1 on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 in Chinese)[J] . Plant Protection(植物保护)ꎬ2004ꎬ
34 (3):211-214.
[8] Zhang Y Hꎬ Li Lꎬ Peng Z Gꎬ et al. Selection of
adjuvants for Gliocladium wettable power formulation
( in Chinese)[J] . Pesticides(农药)ꎬ2007ꎬ46 (2):94
-96.
[9] Zhang Y Hꎬ Li S Dꎬ Wang G Qꎬ et al. Gliocladium
against soybean sclerotium disease test[ J] . Plant Pro ̄
tection(植物保护)ꎬ2007ꎬ33 (5):141-142.
[10] Ma G Zꎬ Wang S Fꎬ Bao Z Hꎬ et al. Inhibition and
Protective Activities of Gliocladium roseum 67 ̄1 to
Rhizoctonia solanii ( in Chinese) [ J] . Crops (作物杂
志)ꎬ2011ꎬ(6):77-80.
[11] Cordier Cꎬ Ede ̄Hermann Vꎬ Martin ̄Laurent Fꎬ et al.
SCAR ̄based real time PCR to identify a bio ̄control
strain ( T1) of Trichoderma atroviride and study its
population dynamics in soils [ J ] . Microbiological
Methodsꎬ 2007ꎬ 68:60-68.
[12] Tan G Jꎬ Li H. Relationships among disease Indices of
different gradation standards of rice sheath blight ( in
Chinese)[J] .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ꎬ1993ꎬ(3): 228-233.
[13] White T JꎬBruns TꎬLee Sꎬ et al. Amplification and
direct sequencing of fungal ribosomal RNA genes for
phylogenetics ꎬPCR protocols:a guide to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M] . San Diego:Academic Pressꎬ1990:
315-322.
[14] Zhao Yꎬ Zhou Z Hꎬ Li W.DNA extraction from soil
for molecular microbial community analysis ( in Chi ̄
nese)[J] .Journal of Agro ̄environment Science (农业
环境科学学报)ꎬ2005ꎬ24(5):854-860.
[15] Tao Mꎬ Li S Dꎬ Zhang Y H. Development of Real ̄
time PCR quantitative assay for rapid detection of Glio ̄
cladium roseum 67 ̄1ꎬ an effective biocontrol agentꎬ in
soil( in Chinese) [ J] . Chines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ontrol(中国生物防治)ꎬ 2009ꎬ 25(1): 35-40.
[16] Xing N. Monitoring rice sheath blight pathogen by
using Real ̄time PCR method ( in Chinese ) [ D ] .
Beijing: Beijing Foresty University(北京:北京林业大
学)ꎬ2005.
责任编辑:张宗英 曾晓葳
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