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书西北植物学报! 超氧化物歧化酶 C +
"#$
!
%$
"
&
#$
"$&(")"
!"#$%%&()$*+,""-.)/#0-/
!!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
收稿日期$
!"#&*"0*#1
&修改稿收到日期$
!"#$*"!*#"
基金项目$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
!"#!234"#2"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453%"&0"
#
作者简介$贾文庆"
#00(
#!男!在读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从事观赏植物生理生物技术研究(
6*78-9
$
,
-8:
;
!"#!
!
#!)+<=7
"
通信作者$李纪元!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山茶花栽培及生物技术研究(
6*78-9
$
,
-8:
;
00
!
#!)+<=7
大花红山茶花粉形态特征和培养条件
及其储藏过程的生理动态分析
贾文庆#!!王少平!!李纪元#"
"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浙江富阳
%##&""
&
!
河南科技学院 园艺园林学院!河南新乡
&$%""%
#
摘
!
要$以大花红山茶花粉为材料!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花粉表观形态!采用离体培养法研究花粉的萌发特性!
并就不同贮藏温度与时间对花粉萌发率超氧化物歧化酶"
>?4
#过氧化物酶"
@?4
#和过氧化氢酶"
A3B
#活性的
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
#大花红山茶花粉极面观呈正三角形!沟界极区较宽&花粉粒纹饰为穴状小沟状雕
饰纹&花粉粒平均极轴长为
#+"$
"
7
&说明大花红山茶在山茶属中具有较为特殊的分类地位和系统进化地位("
!
#
大花红山茶花粉萌发的最适宜培养基为$
#$"
C
)
D
(#蔗糖
E!"7
C
)
D
(#硼酸
E#""7
C
)
D
(#
FG?
%
E$"7
C
)
D
(#
H
C
>?
&
E%""7
C
)
D
(#
A8
"
G?
%
#
!
!花粉萌发率可达
)1+#"I
("
%
#大花红山茶花粉最佳贮藏条件为
(1"J
&
(1"J
下贮藏
%)"K
后!萌发率仍可达到
%0+&"I
("
&
#
(!"J
(1"J
贮藏条件下!大花红山茶花粉
%
种保护酶
"
>?4
@?4
A3B
#的活性较高!花粉抗氧化抗衰老的能力较强&且在花粉贮藏过程中!
%
种酶活性高峰值前后花粉
萌发率出现大幅度下降("
$
#不同贮藏温度下!
%
种保护酶的作用不同!常温下!
>?4
为敏感性保护酶&
J
(!"
J
下!
@?4
为敏感性保护酶&
(1"J
下
A3B
为敏感性保护酶&
%
种酶活性对花粉萌发率的影响依次为$过氧化氢酶
#
超氧化物歧化酶
#
过氧化物酶(
关键词$大花红山茶&花粉&萌发&贮藏&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
中图分类号$
L0&&+&!
&
L0&$+)
文献标志码$
3
$"%&(")
*
+"%"
,-
!
./")0
,
&1"!#/#"0!$+
-
2#"%"
,
#30%
-
4
-
05#31+0
,
&!6)#
,
./")0
,
&"71$2)**-$2$
3
/-
4
*&($
MN3 OP/
;
-/
C
#
!
!
O3GQ>R8=
S
-/
C
!
!
DNM-
T
U8/
#
"
"
#VP.P8W
S
-<895=WP.XW
T
!
AR-/P.P3<8KP7
T
=Y5=WP.XW
T
!
5U
T
8/
C
!
[RP
,
-8/
C
%##&""
!
AR-/8
&
!\P/8/N/.X-XUXP=Y
><-P/
!
]-/^-8/
C
!
\P
*
/8/&$%""%
!
AR-/8
#
892/)03/
$
BRP
S
=9P/7=W
S
R=9=
CT
=Y!"#$%%&"#"
(&
)
%*+":8.-/_P.X-
C
8XPKU/KPW.<8//-/
C
P9P
P
"
>6H
#!
5WP.R
S
=9P/=Y!,#"
(&
)
%*+":8.X==` 8.78XPW-89.X=XP.XXRP
S
=9P/_-8Z-9-X
T
Z
T
&(
-&.+*+6YYP
=9P/_-8Z-9-X
T
!
>?4
!
@?48/KA3B:PWP89.=-/_P.X-
C
8XPK+
BRPWP.U9X..R=:XR8X
"
#
#
BRP
S
=98WY8
U-98XPW89XW-8/
C
9P
!
XRP
C
PW7-/898
S
PWXUWP-.:-KPW=/XRP
S
=*
98W+BRPP^-/P=W/87P/X8X-=/:PWP78-/9
TS
PWY=W8XP
!
.U9<-Y=W7+BRP8_PW8
C
P9P/
C
XR=Y
S
=98W8^-.-.#+"$
"
7
!
:R-
(&
)
%*+".R=U9K=<ST
.
S
P<-89X8^=/=7-<.X8XU.-/XRP
C
P/U.A87P9-8+
"
!
#
BRPZP.X
<=7Z-/8X-=/Y=W
S
=9P/
C
PW7-/8X-=/-.#$"
C
)
D
(#
.U
"7
C
)
D
(#
Z=W-<8<-K
!
#""7
C
)
D
(#
FG?
%
!
$"
7
C
)
D
(#
H
C
>?
&
!
%""7
C
)
D
(#
A8
"
G?
%
#
!
+BRP
C
PW7-/8X-=/W8XPWP8
%
#
(1"J.P89PK.X=W8
C
P
-.XRPZP.X.X=W8
C
P<=/K-X-=/X= P`P
S
XRP_-X89-X
T
=Y
S
=9P/
!
XRP
C
PW7-/8X-=/W8XP=Y
S
=9P/WP8
C
P+
"
&
#
BRPXRWPP -`/K.=YP/a
T
7P8
RPW
!
3/X-=^-K8/X
!
8
C
-/
C
8Z-9-X
T
:PWP89.=R-
C
RPW-/(!"
J8/K(1"J.X=W8
C
P+BRP
C
PW7-/8X-=/
S
W=
S
=WX-=/=Y
S
=9P/KP
/-Y-<8/X9
T
:RP/XRP8
!
@?48/KA3B:PWP8W=U/KXRPR-
C
RP.X9P_P9.
&"
$
#
BRPXRWPPP/a
T
7P.R8KK-YYPWP/XWP.
S
=/.P.X=XRP.X=W8
C
P
XP7
S
PW8XUWP+>?4:8.8WP.
S
=/K-/
CS
W=XP
7P.8X/=W789XP7
S
PW8XUWP
!
@?4:8.8WP.
S
=/K-/
CS
W=*
XP
7P.8X&J8/K(!"J
!
:R-9PA3B:8.8WP.
S
=/K-/
CS
W=XP
7P.8X(1"J+BRP
PYYP
7P.=/
S
=9P/
C
PW7-/8X-=/-.A3B
#
>?4
#
@?4+
:&
-
;")!2
$
!"#$%%&"#"
(&
)
%*+"
&
S
=9P/
&
C
PW7-/8X-=/
&
.X=W8
C
P
&
>?4
&
@?4
&
A3B
!!
大花红山茶"
!"#$%%&"#"
(&
)
%*+"
#为山茶科
山茶属内罕见的天然八倍体物种!其花大如牡丹!艳
红亮丽&茶籽榨油!既为高级食用油!又可制成高级
化妆品!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分布
在低山地区而具有较强的抗寒抗病能力!因而是一
种重要的遗传种质资源(红山茶组"
>P
#多种植物开花量大!但花径小!抗性差(因此!开
展红山茶组种类与山茶的种间杂交工作!是培育大
花抗性强观赏品种最具潜力的途径之一(
杂交育种是培育园林植物新品种最有效最常
用的手段之一!杂交经常遇到花期不遇远距离杂交
的实际问题!这就需要采集和保存花粉!花粉生活力
是评价贮藏成败的主要标志!离体培养法是检测花
粉萌发率最准确的方法之一+&*),(有关大花红山茶
花粉生活力及贮藏特性尚未见报道(当前!有关花
粉保存的研究多集中在不同贮藏方法"温度湿度
等#和萌发率的关系!赵文飞等+,谭健晖+1,刘艳萍
等+0,研究发现$花粉保存期间!内部发生一系列的生
理代谢反应!活力逐渐下降!而花粉中的保护酶类能
够清除氧自由基!延缓衰老!因此!保护酶活性的高
低也是反映花粉活力的重要指标(本试验以大花红
山茶花粉为试验材料!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
花粉表观形态!采用离体培养法研究了花粉的萌发
特性!并探讨了不同贮藏方法对花粉萌发率
>?4
@?4
和
A3B
活性的影响!旨在找出大花红山茶花
粉生活力测定的快速准确方法!从花粉的酶活性方
面对花粉贮藏期间的生理生化反应进行探索!以期
为开展山茶属种间杂交育种及亲本选择提供依据(
#
!
材料和方法
<+<
!
试验材料
试验于
!"#%
年在中国林业科学院亚热带林业
研究所山茶资源圃进行(材料为生长健壮的树龄为
#$8
的大花红山茶植株(
!"#%
年
!
月上旬上午
#"
时采集盛花期微开花朵!把花药剪下放到硫酸纸上!
常温放置
!&R
让其自然散粉!收集花粉!一部分用
于花粉生活力测定!一部分真空干燥
)R
后转入离
心管密封保存!备用(
<+=
!
花粉形态扫描电镜观测
将真空干燥花粉均匀撒于贴有双面胶的样品台
上!放在日立
>b*#$#"
扫描电镜下观察!记录极轴
"
@
#值赤道长度"
6
#值!观察描述记录花粉的表面
纹饰(花粉形态的描述主要依据王开发和王宪曾
"
#01%
#的-孢粉学概论.中的名词术语和定义(
<+>
!
不同培养基对大花红山茶花粉萌发的影响
在预备试验基础上!共设
%"
个固体培养基!基
础成分为$
#""7
C
)
D
(#
FG?
%
E$"7
C
)
D
(#
H
C
*
>?
&
E%""7
C
)
D
(#
A8
"
G?
%
#
!
!添加不同浓度的硼
酸蔗糖!浓度梯度见表
#
!
S
\$+1
(用毛笔蘸取花
粉播于载玻片培养基上!放入培养皿里浸湿的吸水
纸上!加盖(培养条件为"
!$c#
#
J
!全光照培养(
每处理设置
%
重复!每重复观察
%
个视野!总计观察
花粉数大于
#$"
粒!计算花粉萌发率+,(
花粉萌发率"
I
#
d
花粉管长度大于花粉直径的
花粉数%观察花粉数
e#""I
<+?
!
不同贮藏方法对大花红山茶山茶花粉萌发保
护酶活性的影响试验
将真空干燥的花粉!设置常温
& J
"低温#
(!"J
(1"J
"超低温#
&
种贮藏温度!将花粉装
入放有硅胶干燥剂
7D
试管中!用棉花封口!每贮
藏温度放置
#"
#
#$
支(贮藏
!&
&"
!
#!"
#1&
!)&
#""
%)"K
后!从
&
种贮藏条件中各取出
#
支花
粉!用少许采用
#+!
所得最佳培养基测定萌发率!其
余花粉用于保护酶活性测验(
<+@
!
不同贮藏方法对保护酶活性的影响试验
酶液的提取$准确称取
#+"""
C
大花红山茶花
粉!放入
&J
预冷玻璃研钵中!加入少许
@f@
石英
砂!然后加入
#"7D"+"$7=9
)
D
(#磷酸缓冲液
"
S
\+"
#!匀速研磨
%"
#
&">
!然后将混合液倒入
试管中于
#""""W
%
7-/
冷冻离心机里离心
!"7-/
(
上清液即为酶液(
超氧化物岐化酶"
>?4
#活性采用氮蓝四唑法
"
G2B
#
+
#"
,测定&过氧化氢酶"
A3B
#活性采用紫外吸
收法+##,测定&过氧化物酶"
@?4
#活性采用愈创木酚
$$
&
期
!!!!!!!!
贾文庆!等$大花红山茶花粉形态特征和培养条件及其储藏过程的生理动态分析
显色法+#",进行测定(
数据用
>@>>##+"
进行方差分析!采用
6^
进行绘图(
!
!
结果与分析
=+<
!
大花红山茶表观形态
从图
#
可以看出大花红山茶花粉粒为椭球形
"图
#
!
3
#
5
#!大花红山茶花粉粒平均极轴长为
#+"$
"
7
!平均赤道轴长约
%&+1%
"
7
!与本组卵果
红山茶大小相似度较高+#!,!属于大型花粉(畸形花
粉较多!占
!&+$)I
!呈船型或不规则形状"图
#
!
3
2
#(大花红山茶花粉粒纹饰为穴状小沟状雕饰
纹!网眼为圆形长条形三角形及不规则形(网脊
粗大弯曲!粗细均匀!网眼大!形状及大小不规则!网
眼平均间距约为
#+0
"
7
!分布不均匀"图
#
!
N
#(
花粉赤道面观长椭圆形!两端渐宽!极面观三裂圆
形!花粉具
%
孔沟!沟宽约
$
"
7
!沟长快达到花粉粒
两端!长度平均约
"+)$
"
7
!沟区有光滑的沟膜!沟
界极区平均宽约
)+$%
"
7
(
=+=
!
不同培养基对大花红山茶花粉萌发的影响
表
#
表明!大花红山茶在蔗糖硼酸浓度都为
"
和单独添加蔗糖或者硼酸时萌发率不高!在空白基
础培养基上萌发率为
#)+$$I
!当单独使用蔗糖时!
浓度为
#$"
C
)
D
(#萌发率最高!达
+11I
&单独使
用硼酸时!浓度为
!" 7
C
)
D
(#萌发率最高!达
!0+))I
(高浓度的蔗糖和硼酸使花粉萌发率下降!
图
#
!
大花红山茶花粉扫描电镜观察
5-
C
+#
!
@=9P/7=W
S
R=9=
CT
=Y!,#"
(&
)
%*+"U/KPW>6H
表
<
!
不同培养基对大花红山茶花粉萌发率的影响
B8Z9P#
!
6YYP
=9P/
C
PW7-/8X-=/=Y!,#"
(&
)
%*+"
硼酸
2=W-<8<-K
%"
7
C
)
D
(#
#
蔗糖
>U
C
8W
%"
C
)
D
(#
#
" $" #"" #$" !"" !$"
" #)+$$c"+&$Xb !#+!!c"+!#.B %#+)1c"+#19D +11c"+#!
C
Q %$+)%c"+%
,
M !&+c"+%"
;
LV
#" !!+)%c"+)%W> !)+!)c"+!)
S
@ %&+%&c"+%&`MF $%+)#c"+##!" !0+))c"+))/G %1+!%c"+!%-N &1+%c"+!%P6 )1+#"c"+)"83 $$+&0c"+%1Z2 %1+#%c"+%%-N
%" !$+#c"+%
S
@L %&+)c"+!)
,
M`F &"+&c"+!&RQ\ $#+!c"+!)K4 &"+"$c"+"$R\ %"+%c"+!7/HG
&" !#+)!c"+%1.>B %#+#c"+#97DH %&+!)c"+!)` F &&+&c"+&"Y5 !0+$1c"+#/G !&+%$c"+%$
;
V
!!
注$不同大小写字母分别表示在
"+"#
"+"$
水平上存在差异(
G=XP
$
BRPK8X8:-XRK-YYPWP/X<8
S
-X898/K/=W7899PXXPW.-/K-<8XP.-
C
/-Y-<8/XK-YYPWP/
西
!
北
!
植
!
物
!
学
!
报
!!!!!!!!!!!!!!!!!!!
%$
卷
供试的
%"
种培养基中!硼酸和蔗糖浓度分别为
!"
7
C
)
D
(#
#$"
C
)
D
(#时!花粉萌发率最高!达
)1+#"I
!显著高于其它组合!为大花红山茶最佳花
粉萌发培养基(
=+>
!
不同贮藏温度贮藏时间下花粉萌发情况
图
!
表明!不同贮藏温度与时间对大花红山茶
花粉活力影响显著!贮藏后花粉萌发率差异较大(
常温贮藏的花粉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花粉萌发率迅速
降低!贮藏
#!"K
后花粉失去生活力!不再萌发&
&
J
下贮藏
#1&K
时花粉萌发率降为
"
(
"
#
#!"K
时!
(!"J
(1"J
贮藏条件花粉活力出现较快的下
降趋势&贮藏
#!"
#
%)"K
!
(!"J
(1"J
贮藏条
件花粉活力下降速度较慢!至
%)"K
时!
(1"J
贮
藏的花粉仍保持较高的萌发率!达
%0+&"I
!
(!"J
贮藏的花粉萌发率也达到
!#+%"I
(综上所述!适
宜花粉贮藏的条件为
(1"J
(
图
!
!
不同贮藏方法对花粉萌发的影响
5-
C
+!
!
6YYP
P7PXR=K.
=/
S
=9P/
*
.
C
PW7-/8X-=/
=+?
!
不同贮藏温度与时间对大花红山茶花粉保护
酶活性的影响
=+?+<
!
不同贮藏温度和时间对大花红山茶花粉超
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
从表
!
和图
%
可以看
出!不同的贮藏时间和贮藏温度对
>?4
活性有显著
影响"
0
$
"+"#
#(由图
!
可知!大花红山茶花粉
>?4
活性在常温
&J
贮藏条件下!随贮藏时间的
延长呈先升高再迅速下降趋势!最高峰分别出现在
贮藏后
!K
和
#!"K
!说明花粉常温
&J
贮藏后超
氧自由基不断增加!诱导
>?4
的活性增强!随着时
间的延长!
>?4
活性随萌发率的下降而迅速下降(
&J
下贮藏
!)&K
花粉萌发率降为
"
时的
>?4
活性
仅为最高峰的
&+%#I
(
(!"J
(1"J
贮藏
"
#
#1&K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呈缓慢下降
*
缓慢上升
*
再下降!比较而言!
(1"J
贮藏的大花红山茶花粉
图
%
!
不同贮藏时间及贮藏温度对
大花红山茶花粉
>?4
活性的影响
5-
C
+%
!
6YYP
PX-7P.8/K
XP7
S
PW8XUWP.=/
S
=9P/
*
.>?48
表
=
!
不同贮藏温度与时间对大花红山茶花粉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B8Z9P!
!
6YYP
PX-7P8/KXP7
S
PW8XUWP=/
S
=9P/
*
.
S
W=XP
7P.8
贮藏时间
>X=W8
C
P
X-7P
%
K
超氧化物歧化酶
>?4
常温
G=W789
XP7
S
PW8XUWP
&J (!"J (1"J
过氧化物酶
@?4
常温
G=W789
XP7
S
PW8XUWP
&J (!"J (1"J
过氧化氢酶
A3B
常温
G=W789
XP7
S
PW8XUWP
&J (!"J (1"J
" !%!4 !%!6 !%!4 !%!6 &)2 &)5 &)5 &)5 !03 !03 !04 !04
!& %"A !$&4 #)%Q #0%5 %&4 $06 $6 &05 !)2 !2 %"4 %&2
&" %&!2 !0!A !"&5 !%&6 &2 1"A &4 )4 !#A !)2 &!3 %13
! $!#3 % %#)3 !1#A ##!3 012 10A A #&4 !%A !04 %%2
#!" #"!6 $"03 !$!2 !)04 A ##$3 #"3 0"2 ##6 #4 !!5 %"A
#1& !%5 #%&5 !A !%"6 #6 $4 0$2 013 &5 $6 !)6 !)6
!)& " #"Q !#&6 !0$2 &5 ##Q 1A 12 " !5 %%A !14
%)" " " #&)\ %#&3 " " &&5 )!6 " " %02 %#A
!!
注$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同列数据在
"+"#
水平上存在差异(
G=XP
$
BRPK8X8:-XRK-YYPWP/X<8
S
-X899PXXPW.-/K-<8XP.-
C
/-Y-<8/XK-YYPWP/
&
期
!!!!!!!!
贾文庆!等$大花红山茶花粉形态特征和培养条件及其储藏过程的生理动态分析
>?4
活性下降幅度曲线明显较
(!"J
平缓(
(!"
J
(1"J
贮藏
#1&
#
%)"K
!
(1"J
下超氧化物歧
化酶活性呈缓慢上升的趋势!而
(!"J
下则呈现持
续下降的趋势&
(1" J
贮藏
%)"K
!
>?4
活性为
%#&
!达到原来的
#+%$
倍!说明大花红山茶花粉仍保
持较高的活性(
=+?+=
!
不同贮藏温度和时间对大花红山茶花粉过
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
从表
!
和图
&
可以看出!大
花红山茶花粉经过不同低温和时间处理后!
@?4
活
图
&
!
不同贮藏时间及贮藏温度对
大花红山茶花粉
@?4
活性的影响
5-
C
+&
!
6YYP
PX-7P.8/K
XP7
S
PW8XUWP.=/
S
=9P/
*
.@?48
图
$
!
不同贮藏时间及贮藏温度对
大花红山茶花粉
A3B
活性的影响
5-
C
+$
!
6YYP
PX-7P.8/K
XP7
S
PW8XUWP.=/
S
=9P/
*
.A3B8
表
>
!
花粉萌发率与
>
种保护酶活性的相关分析表
B8Z9P%
!
BRP<=WWP98X-=/8/89
T
.-.=Y
S
=9P/
*
.
C
PW7-/8X-=/
8/K8
W=XP
7P.
保护酶
@W=XP
T
7P
相关方程
4P
S
P/KP/X
P
;
U8X-=/
相关系数
A=WWP98X-=/
<=PYY-
>?4
1
d#,11$12E#$!+)0 "+%)
过氧化物酶
@?4
1
d",&!1!2E&$+$$ "+%!1
过氧化氢酶
A3B
1
d",%1!2E0+"%") "+1")
""
!!
注$
""
表示
"+"#
水平显著性(
G=XP
$
""
-/K-<8XPK.-
C
/-Y-<8/
0
$
"+"#
#(常温
&J
贮藏下!大花红
山茶花粉的过氧化物酶活性随时间的增长!基本呈
现逐步升高后迅速下降的趋势!常温保存至
!K
时!过氧化物酶活性升至
##!
!达到最高!为原来的
!+&%
倍!之后随着时间的增长!大花红山茶花粉自
身的保护能力迅速下降!过氧化物酶合成受到抑制!
至贮藏
!)&K
!降为
"
&
J
贮藏!大花红山茶花粉的
过氧化物酶活性最高峰出现在
#!"K
!之后随着时间
的增长!
@?4
活性开始迅速降低!到
!)&K
时!
@?4
降为
##
&
(!"J
和
(1"J
贮藏!过氧化物酶活性变
化基本一致!呈升高
*
下降的趋势!最高峰分别出现
在
#!"
及
#1&K
(此时过氧化物酶活性分别为原来
的
!+%%
和
!+#%
倍!之后过氧化物酶活性开始下降(
%)"K
时过氧化物酶活性分别降为
&&
和
)!
!为原来
的
"+0)
和
#+%$
倍!这表明花粉能够及时分解自由
基!进而保护花粉减少低温伤害!保持较高的花粉
活力(
=+?+>
!
不同贮藏温度和时间对大花红山茶花粉过
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
如表
!
和图
$
所示!不同贮
藏方法对
A3B
活性差异显著!常温
&J
贮藏温度
下!大花红山茶花粉的
A3B
活性随贮藏时间的延
长!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分别在贮藏
!)&K
和
%)"
K
降为
"
(
(!"J
(1"J
贮藏温度下随贮藏时间
的延长!大花红山茶花粉的
A3B
活性呈现升高
*
下
降
*
再升高的趋势!总体上
(!"J
贮藏下
A3B
高低
起伏较大!最高值均出现在
&"K
!最高峰峰值分别为
&!
和
%1
!为原来的
#+&$
倍和
#+%#
倍(
=+@
!
大花红山茶花粉萌发率与过氧化物酶过氧化
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关系
相关分析显示!花粉萌发率与
%
种保护酶之间
呈正相关"表
%
#!花粉萌发率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
性过氧化物酶呈正相关!与过氧化氢酶活性呈显著
正相关"
0
$
"+"#
#!说明在大花红山茶花粉的贮藏
过程中!过氧化氢酶活性对花粉萌发率起着主导作
用!即过氧化氢酶活性对花粉萌发率的影响作用大
于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
%
!
讨
!
论
>+<
!
大花红山茶花粉表观形态
山茶属植物由于种类众多!形态差异较大!其分
类上一直存在许多分歧(利用花粉形态作为本属分
类的依据就成为比较可靠的方法之一(本研究中首
次使用扫描电镜对大花红山茶花粉形态进行观测!
其椭球形的花粉形态基本符合山茶属花粉形态多为
1$
西
!
北
!
植
!
物
!
学
!
报
!!!!!!!!!!!!!!!!!!!
%$
卷
球形长球形和扁球形的一般特征+#%,!但与倪穗
等+#!,对红山茶组其它
!
个种的花粉形态研究结果
相比!大花红山茶的花粉表观形态与之差异较大!主
要表现在$"
#
#本种极面观呈正三角形!沟界极区较
宽!其它种则相对较窄+#!,&"
!
#本种花粉粒纹饰为穴
状小沟状雕饰纹!其它种花粉外壁纹饰一般为皱沟
状皱波状皱波状
*
颗粒状和颗粒状
&
种类型("
%
#
大花红山茶花粉粒平均极轴长为
#+"$
"
7
!除与卵
果红山茶基本相当外!其它种均较小(这些差异表
明!大花红山茶在山茶属中可能具有较特殊的分类
地位和系统演化地位!本种与其它红山茶组植物花
粉外壁纹饰的亚显微特征不同对其分类地位及演化
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
不同培养基及不同贮藏方法对花粉萌发的
影响
离体萌发法结果准确简单易行!因此应用广
泛+&*0,(山茶科植物花粉萌发所需的蔗糖硼酸浓度
一般分别为
#""
#
!""
C
)
D
(#
!
$"
#
#"" 7
C
)
D
(#
+
#!
!
#&
,
(本试验结果显示!大花红山茶花粉萌发
最适蔗糖硼酸浓度分别为
#$"
C
)
D
(#
!"7
C
)
D
(#
!与多数山茶科植物花粉萌发所需蔗糖浓度范
围相一致!但仅需要较低浓度的硼酸(
适宜的贮藏方法可以确保杂交育种获得较多群
体数量的后代(低温贮藏可降低花粉的生理功能!
适宜较长时间保持花粉生活力+&*,(本试验结果表
明!经过不同贮藏处理的花粉发芽率较初始发芽率
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常温
&J
贮藏的花粉发芽率
下降明显!常温保存的花粉
#!"K
后完全丧失生活
力(
&J
条件下的花粉生活力在贮藏前
&"K
时萌
发率下降缓慢!而后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而迅速下
降!贮藏
!)&K
时!花粉完全丧失生活力(说明
&J
条件只适合花粉短期贮藏(在
(1"J
贮藏条件下!
花粉贮藏前期生活力保持相对平衡状态!贮藏
!&K
时达到最高值!之后出现下降的趋势!贮藏
%)"K
的
花粉萌发率仍达
%0+&"I
(这表明大花红山茶花粉
在超低温贮藏条件下能保持较高的生活力(不同山
茶花种间花期相差很大!有夏季开花的杜鹃红山茶!
秋季开花的油茶!贮藏大花红山茶花粉作为父本!对
于种间杂交解决花期不遇培育新品种具有重要的
意义(
>+>
!
花粉萌发率与
>
种保护酶活性
适宜的贮藏方法可使花粉生活力和保护酶活性
保持较高的水平+*0,!本试验表明$
(!"J
(1"J
下贮藏花粉!贮藏
%)"K
后!花粉萌发率为
!#+%"I
!
%0+&"I
!分别达到原来的
%#+!I
和
$+1)I
!
%
种
保护酶活性基本在原来的
)!+0%I
以上!说明贮藏
%)"K
后花粉生命力旺盛!对活性氧的清除能力强!
仍能通过自身协调作用来抑制花粉衰老和失活(
研究花粉在低温胁迫条件下的生理生化变化!
有助于了解低温胁迫对花粉伤害的机制!同时也可
为今后花粉贮藏方法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逆境条
件下!植物通常可以提高保护酶活性!清除过多的活
性氧!维持代谢平衡!保持膜系统的稳定!从而避免
或减少伤害+#$*#,(降低贮藏期间花粉含水量以及贮
藏温度有利于降低贮藏时的生理活动!减少营养消
耗!但随着贮藏时间的增长!自由基增多!出现膜脂
过氧化作用!花粉为了避免或减少伤害!启动
%
种保
护酶进行保护!清除活性氧自由基!维持细胞膜稳
定(但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花粉细胞水分胁迫加重!
自由基出现累积!花粉细胞衰老出现氧化胁迫!大花
红山茶花粉的
%
种保护酶酶活性不足以消除因胁迫
而造成的伤害!致使花粉生活力逐渐下降!最后死
亡+*0,(本试验发现$花粉萌发率下降最快时期"常
温下
!&
#
!K
!
&J
贮藏
&"
#
#!"K
!
(!"J
1"J
下
&"
#
#1&K
#!
A3B
@?4
>?4
酶活性迅速增高!
先后出现高峰值!之后又逐渐下降!其中
(!"J
1"
J
下
A3B
的活性随着贮藏时间的进一步延长!又
出现升高的趋势(这表明在花粉贮藏过程中!萌发
率下降最快期间!
%
种保护酶活性迅速增高!出现最
高峰值!活性增强!协同作用以抵抗胁迫!在此前后
花粉萌发率出现大幅度下降!推测
%
种保护酶活性
毕竟是有限的!当其活性不足以消除因胁迫而造成
的伤害!花粉也会逐渐死亡!表现出花粉生活力迅速
下降+*0,(
花粉生活力在贮藏过程中逐渐降低!花粉细胞
内部的生理代谢活动与加速和抑制其衰老失活的
诸多因子紧密相关!花粉萌发率是花粉内部保护机
制效果的外在表现+*0,(本试验显示$常温下随着贮
藏时间的延长!
>?4
首先启动!
@?4
随后启动!而
后
%
种保护酶活性随着花粉萌发率的快速下降而迅
速下降!这表明常温下
>?4
较为敏感!常温不适合
花粉的长期保存(
&J
(!"J
下!
@?4
高峰值首
先出现!但单一的
>?4
的抗氧化能力有限!随着胁
迫的加剧!
>?4
启动!在
#!"K
出现最高值!之后迅
速下降!这段时间也是花粉活力迅速下降的时期!这
表明!
&J
下
@?4
敏感!适合花粉
#
#
)
个月的保
存&
(1"J
下
A3B
高峰值首先出现!贮藏
%)"K
的
花粉萌发率仍达
%0+&"I
(这表明
A3B
为零下低
0$
&
期
!!!!!!!!
贾文庆!等$大花红山茶花粉形态特征和培养条件及其储藏过程的生理动态分析
温敏感性保护酶!
(1"J
适合大花红山茶花粉的长 期保存(
参考文献!
+
#
,
!
A\6GLH
"陈钦铭#!
MN3GQgO
"江永文#
+BRP=
9=-K!"#$%%&"#"
(&
)
%*+"-.
C
==K
+
M
,
,0%"(.3
"植物杂志#!
#011
!"
$
#$
#
"
-/AR-*
/P.P
#
+
+
!
,
!
DNMg
"李纪元#!
]N6HA"谢明初#!
O3GQ]"王新海#!
$."%+QPW7
S
98.7WP.=UW
(&
)
%*+"8/K
S
=XP/X-89UX-9-a8X-=/
+
M
,
+4*5+("%*
)
67$
8
&"(
9*+$3.+
1
:;&$(;$"(<=$;7(*%*
1
"浙江林业科技#!
""!
!
==
"
)
#$
)($1
"
-/AR-/P.P
#
+
+
%
,
!
[\3GQ"张
!
华#
+BRP
C
=7
S
R=.-..XP7
C
W8YX-/
C
XP
=Y!"#$%%&"#"
(&
)
%*+"=/R877PW-/
C
Z9=<`
+
M
,
,4*5+("%*
)
>5("(9*+/
$3.+
1
:;&$(;$"(<=$;7(*%*
1
"湖南林业科技#!
""$
!
>=
"
%
#$
)!()%
"
-/AR-/P.P
#
+
+
&
,
!
潘瑞炽
+
植物生理学+
H
,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
!$(!)#+
+
$
,
!
MN3OL
贾文庆#!
g?bg
"尤
!
扬#!
DNb\A"刘会超#!
$."%+H=W
S
R=9=
C
-<89=Z.PW_8X-=/8/K
S
=9P/_-8Z-9-X
T
=YK:8WY
S
P=/
T
+
M
,
,4*5+/
("%*
)
?*+.7@$3.9*+$3.+
1
A(&-$+3&.
1
"西北林学院学报#!
"#!
!
=A
"
$
#$
)(0
"
-/AR-/P.P
#
+
+
)
,
!
Qb3Gg
"管
!
雨#!
MN3 O L
"贾文庆#!
DNb\A"刘会超#!
$."%+@=9P/_-8Z-9-X
T
8/K.X=W8
C
P=Y!7"$(*#$%$33&($(3&3
+
M
,
,4*5+("%*
)
67$
8
&"(
9*+$3.+
1
!*%%$
$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
!
=B
"
$
#$
0"(0&
"
-/AR-/P.P
#
+
+
,
!
[\3?O5
"赵文飞#!
]NGQ>\g
"邢世岩#!
MN3GQg]
"姜永旭#!
$."%+6YYP
PX-7P=/
C
PW7-/8X-=/
S
PW
P8/K
S
W=XP
T
7P.8
=YB&(C
*D&%*D"D+
S
=9P/
+
M
,
+4*5+("%*
)
E57"(F*."(&;"%G$3$"+;7
"武汉植物学研究#!
""&
!
==
"
%
#$
!$0(!)%
"
-/AR-*
/P.P
#
+
+
1
,
!
B3GM"谭健晖#
+6YYP
PXP7
S
PW8XUWP8/K.X=W8
C
PX-7P=/
C
PW7-/8X-=/W8XP8/K
S
W=XP
7P.8
=Y0&(53#"33*(&/
"("
S
=9P/
+
M
,
,:;&$(.&":&%-"$:&(&;"$
"林业科学#!
"##
!
?A
"
0
#$
!1(%!
"
-/AR-/P.P
#
+
+
0
,
!
DNbg@
"刘艳萍#!
[\bgD
"朱延林#!
H3gB
"马永涛#!
$."%+6YYP
P<=/K-X-=/.=/
C
PW7-/8X-=/W8XP8/K
S
W=XP
T
7P.8
=YH8
C
/=9-8-9
!
Y9=W84P.W+
S
=9P/
+
M
,
+4*5+("%*
)
?*+.7$"3.9*+$3.+
1
A(&-$+3&.
1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
!
?=
"
&
#$
0(
)#
"
-/AR-/P.P
#
+
+
#"
,
!
李合生!孙
!
群!赵世杰!等
+
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和技术+
H
,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
#)&(#)+
+
##
,
!
?VH3GVQ+@PW=^PKP9P_P9.8/KXRP8
S
PW=^-K8.P8/K-/K=9P8
8/K8YXPW
.PPK9-/
C
.
+
M
,
,0%"(.07
1
3&*%*
1
!
#01"
!
)$
$
&"(&"1+
+
#!
,
!
GN>
"倪
!
穗#!
DNMg
"李纪元#!
BN3G H
"田
!
敏#!
$."%+@=9P/P^-/P.
XUWP=Y>P
P/U.!"#$%%&"8/K-X.X8^=/=7-<
.-
C
/-Y-<8/
M
,
,4*5+("%*
)
?"(
8
&(
9*+$3.+
1
A(&-$+3&.
1
""
G8X+><-+6K-+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
><
"
&
#$
#)(!"
"
-/
AR-/P.P
#
+
+
#%
,
!
]bD
"许
!
林#!
4bF2
"杜克兵#!
A\6G5["陈法志#!
$."%+@=9P/7=W
S
R=9=
CT
!
_-X89-X
T
8/K.X=W8
C
P<8
S
8<-X
T
=Y!"#$%%&"+*3.7*+(&/
"("\8/K+*H8aa
+
M
,
,H;.">*+.&;5%.5+"$:&(&;"
"园艺学报#!
"#"
!
>A
"
##
#$
#1$(#1)!
"
-/AR-/P.P
#
+
+
#&
,
!
\b3GQg5
"黄永芳#!
Ob]"吴雪辉#!
\6H6
"何美儿#!
$."%+>XUK-P.=/XRP
S
=9P/.X=W8
C
P8/K_-8Z-9-X
T
=Y%=-9*XP8.
S
P<-P.
+
M
,
+
4*5+("%*
)
95
8
&"(!*%%$
$*
)
9*+$3.+
1
"福建林学院学报#!
"##
!
><
"
#
#$
)($0
"
-/AR-/P.P
#
+
+
#$
,
!
A3?]L
"曹锡清#
+6YYP
-K
S
PW=^-K8X-=/=/
8/-.7
+
M
,
+0+*
+$33&(F&*;7$#&3.+
1
"(
7
1
3&;3
"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
进展#!
#01)
!
<>
"
!
#$
#(!%
"
-/AR-/P.P
#
+
+
#)
,
!
3F\?G4H3g
!
H?DD3H3!
N>D3H H?
!
$."%+AW=..<=7
S
8X-Z-9-X
T
ZPX:PP/HD$%#*3;753$3;5%$(.538/KH,#*3;7".53
+
M
,
+J5/
I
7
1
.&;"
!
"#!
!
<
"
%
#$
#$(#1"+
+
#
,
!
HNDBN34N>f
!
@?VDNGQN>NA+6YYP
PW8XUWP=/
S
=9P/
C
PW7-/8X-=/8/K
S
=9P/XUZP
C
W=:XR
!
PYYP
=9-/8X-=/
S
PW-=K8/K
YWU-X.PX=Y
S
P8W
+
M
,
,>*+.,:;&$(;$
!
#01$
!
=C
"
&
#$
%%(%$+
!编辑"潘新社#
!!
")
西
!
北
!
植
!
物
!
学
!
报
!!!!!!!!!!!!!!!!!!!
%$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