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The Nutrient Content Variations of Different Forest Species and the Forest Soil in Loess Region of Western Shanxi

晋西黄土区不同森林树种及其林地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



全 文 :林业科学研究 2016,29(4):587 595
ForestResearch
  文章编号:10011498(2016)04058709
晋西黄土区不同森林树种及其
林地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
李 慧1,王百田1,2,刘 涛1
(1.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北京 100083;2.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
收稿日期:20151208
基金项目:中科院战略先导专项“暖温带落叶阔叶混交林区域山西中部森林固碳现状、速率和潜力研究”(XDAO50502030401)
作者简介:李 慧(1991—),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林业生态工程.Email:lxh331014@163.com
通讯作者:王百田(1958—),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态环境工程,林业生态工程,水土保持方面研究.Email:wbaitian@bjfu.
edu.cn.
摘要:[目的]探究晋西黄土区不同树种营养器官(叶、枝、干、根)及其土壤的养分含量变化特征。[方法]通过野外
样地调查和取样分析方法,对3种典型森林树种(刺槐、侧柏、辽东栎)不同器官及其林地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
量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不同树种叶片与其土壤C、N、P化学计量的关系。[结果]辽东栎、刺槐和侧柏的叶片有机
碳含量分别为468.43、454.96、438.53g·kg-1,刺槐、辽东栎和侧柏叶片的全氮含量分别为27.52、20.74、12.73g·
kg-1,辽东栎、侧柏和刺槐叶片的全磷含量分别为2.73、2.15、1.35g·kg-1,叶片 C∶N值为侧柏 >辽东栎 >刺槐,
C∶P、N∶P值分别为刺槐>侧柏>辽东栎、刺槐>辽东栎>侧柏;3个树种树枝的有机碳含量均最大,树叶的全氮含
量均最大,而树干的全氮含量均最小。侧柏、辽东栎、刺槐树枝的全磷含量分别为3.07、3.07、1.87g·kg-1,显著比
其它器官的大;3种森林土壤的C、N、P含量均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且0 10cm土层的含量最大,C∶N、C∶P、N∶P
值随土层深度的变化不一致;刺槐叶片的有机碳、全磷含量与土壤C∶N值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侧柏叶片的有机碳
含量均与土壤C∶N、C∶P、N∶P值极显著负相关,叶片N∶P值与土壤C∶N、C∶P、N∶P值均极显著正相关;辽东栎叶片
的有机碳含量、C∶P值与土壤有机碳含量极显著负相关。[结论]辽东栎、刺槐和侧柏的有机碳含量均较高,分别为
46843、45496、438.53g·kg-1;辽东栎和刺槐对晋西黄土区干旱环境的防御能力比侧柏强,当地环境较适宜辽东
栎的生长发育,而刺槐和侧柏的生长分别受土壤P和N的限制。
关键词:森林树种;养分含量,相关性;黄土区
中图分类号:S714 文献标识码:A
TheNutrientContentVariationsofDiferentForestSpeciesand
theForestSoilinLoessRegionofWesternShanxi
LIHui1,WANGBaitian1,2,LIUTao1
(1.School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BeijingForestryUniversity,Beijing 100083,China;
2.KeyLaboratory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andDesertificationCombating,MinistryofEducation,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nutrientcontentvariationcharacteristicsofvegetativeorgans(leaf,branch,
stemandroot)ofdiferenttreespeciesandtheforestsoilinloessregionofwesternShanxiProvince.[Method]
Themethodsofinvestigationandsamplesanalysiswereusedtostudythecontentsofsoilorganiccarbon(SOC),to
talnitrogen(TN)andtotalphosphorus(TP)indiferentorgansofthreetypicalforestspecies(Robiniapseudoaca
cia,Platycladusorientalis,Quercusliaotungensis)andintheforestsoil.ThestoichiometricrelationshipsofC,N
andPbetweenleafandthesoilwerediscussed.[Result]TheresultsshowedthattheleafSOCcontentsofQ.liao
tungensis,R.pseudoacaciaandP.orientaliswere468.43,454.96and438.53g·kg-1,theleafTNcontentsof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29卷
R.pseudoacacia,Q.liaotungensisandP.orientaliswere27.52,20.74and12.73g·kg-1,theleafTPcontents
ofQ.liaotungensis,P.orientalisandR.pseudoacaciawere2.73,2.15and1.35g·kg-1,theleafC∶Nvaluede
creasedintheorderofP.orientalis>Q.liaotungensis>R.pseudoacacia,thevaluesofC∶PandN∶Pdecreasedin
theorderofR.pseudoacacia,P.orientalis,Q.liaotungensisandR.pseudoacacia,Q.liaotungensis,P.orientalis
respectively;TheSOCcontentofbranchofthethreespecieswerethelargest.TheleafTNcontentwasthelargest,
whilethestemwastheleastofthethreespecies.ThebranchTPcontentsofP.orientalis,Q.liaotungensisandR.
pseudoacaciawere3.07,3.07and1.87g·kg-1,whichweresignificantlylargerthanthatoftheotherorgans;The
contentsofSOC,TNandTPintheforestsoildecreasedwiththeincreaseofsoildepth,andthe0 10cmsoillay
erwasthelargest,thevaluesofC∶P,N∶PandC∶Nindiferentforestsoilswerenotconsistentwiththevariationof
soildepths;TheleafSOCandTPcontentsinR.pseudoacaciahadanextremelysignificantnegativecorelationwith
thesoilvalueofC∶N;theleafSOCcontentwassignificantlynegativelycorelatedwiththesoilvaluesofC∶N,C∶P
andN∶P,andtheleafvalueofN∶PinP.orientaliswassignificantlypositivelycorelatedwiththesoilvaluesofC
∶N,C∶PandN∶P;theleafSOCcontentandvalueofC∶PinQ.liaotungensishadasignificantlynegativecorela
tionwithsoilSOCcontent.[Conclusion]TheorganiccarboncontentofQ.liaotungensis,R.pseudoacaciaandP.
orientaliswerehigher,with468.43,454.96,438.53g·kg-1respectively;Q.liaotungensisandR.pseudoacacia
ownedstrongerdroughtstresstolerancethanP.orientalisinaridregionontheLoessPlateauofWesternShanxi;The
localenvironmentwasmoresuitableforthegrowthanddevelopmentofQ.liaotungensis,whileitwouldlimtthe
growthofR.pseudoacaciaandP.orientalisduetosoilPandN,respectively.
Keywords:forestspecies;nutrientcontent;corelation;loessregion
生态计量学把生物学科不同层次从分子尺度到
全球尺度的研究理论有机的统一起来[1],为认识复
杂的生态系统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手段。土壤和
植物间生态计量特征具有紧密联系,植物生长吸收
利用效率和植物体内循环的稳定性受土壤中有效养
分含量的影响。土壤中的 N、P是生态系统中最常
见的限制性元素,常被用于衡量植物生长是否受到
限制的重要指标[2-3]。目前,国外学者利用生态计
量学方法已经在种群动态、森林演替及碳循环等多
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4-7]。Feike等[8]研究了半
干旱草地氮、磷化学计量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Peuelas等[9]综述了不同环境中生物和生态系统的
C、N、P化学计量比特征,Reich等[10]对全球尺度变
异性的研究表明,植物体中 N∶P随着温度和土壤基
质年龄的生物地理梯度的变化而改变。近年来,我
国学者对森林生态系统、荒漠和湿地等生态系统的
乔木、灌木、草本及土壤元素计量研究取得了较大成
果,如王绍强等[11]和程滨等[12]先后对生态化学计
量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朱秋莲等[13]研究了黄土
丘陵沟壑区不同植被区土壤计量特征存在明显的不
同;王晶苑等[14]对中国四种森林类型主要优势植物
的C∶N∶P计量特征进行了评价,针对极端环境;李
从娟等[15]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人工植被与土壤元
素计量特征变化进行了论述;崔艳芳[16]研究了永定
新河河口湿地翅碱蓬植物 C、N、P化学计量特征及
其与土壤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宋彦涛等[17]分析了松
嫩草地各生活型和功能群叶片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由此可看出,国内外针对生态计量学方面的研
究多集中于植物体或土壤元素生态化学特征,缺乏
对森林类型植物、土壤二者之间关系的探讨,同时针
对植物的元素计量多集中于叶片部分,很少细化至
枝、干、根器官的元素含量分析,因此,研究晋西黄土
区3种典型森林树种及其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针
对每一树种的不同器官及其林地土壤元素含量的分
析,对比3个树种间的差异,深入探讨植物—土壤之
间耦合关系,对了解黄土地区生态系统碳汇潜力以
及如何响应未来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有助
于揭示土壤养分供应潜力与植物体资源分配策略,
以期为黄土干旱区脆弱生境的植被恢复与管理提供
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山西省西南部、黄河中游、吕梁山南
端的临汾吉县北京林业大学试验基地(110°40′
110°48′E,36°14′ 36°18′N)内。地貌类型复杂,主
要有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及河谷川地等多种类型,
885
第4期 李 慧,等:晋西黄土区不同森林树种及其林地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
其中,以黄土丘陵为主;气候属于暖温带大陆性气
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度较高,年平均降水量为
576mm且降雨量季节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于6、7、
8月;该地区年均蒸发量1723.9mm,4—7月蒸发量
最大,占全年蒸发量的54%,而且各月的蒸发量也
远远大于降雨量;本地区年均气温10℃,历年极端
最高温度38.1℃,极端最低温度达到 -20.4℃,无
霜期平均约170d。
土壤类型主要为褐土,土壤较贫瘠,有机质含量
小于1%;森林植被主要由乔木、灌木、木质藤本、半
灌木、草本等群落构成。该地区的天然乔木主要有
山杨(Populusdavidiana.Dode.)、辽东栋(Quercusli
aotungensisKoidz.)、侧柏(Platycladusorientalis(L.)
Franco)、白桦(BetulaplatyphylaSuk.)等,人工林包
括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Linn.)、油松(Pinus
tabuliformisCar.),灌木林主要包括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Linn.)、黄刺玫(RosaxanthineLindl.)、
胡枝子(LespedezabicolorTurcz.)、虎棒子(Ostryopsis
davidianaDecne.)等,草本植物主要有艾蒿(Artemis
iaargyiH.Lév.&Vaniot)、画眉草(Eragrostispilosa
(L.)Beauv.)、草地早熟禾(PoapratensisL.)等。
试验地概况见表1。
表1 样地概况
树种类型 演替阶段 土壤类型 坡度/(°) 林龄/a 郁闭度 海拔/m 平均胸径/cm 平均树高/m
刺槐林 人工林 山地褐土 3 25 0.4 1351 1374 11.90 9.84
侧柏林 天然林 山地褐土 24 45 0.7 1255 1267 8.52 4.58
辽东栎林 天然林 山地褐土 24 45 0.7 1397 1446 10.65 9.94
2 研究方法
2.1 野外调查与样品采集
每种森林树种设置3个重复样地,统一采用长
方形(50m×20m),每个样地面积均为1000m2。
对3种样地内的每株树木进行每木检尺,测定胸径、
树高、冠幅,得到样地林分平均胸径、平均高、平均形
数等平均标志值,3种样地内均选取基本符合该计
算值的3株树木作为标准木。采用高枝剪在每标准
木树冠东、西、南、北4个方向按上、中、下3个部位
采集叶、枝样品,混匀后利用四分法选取约300g样
装入密封塑料袋;树干样品在树干部位进行少许破
坏性采集(用油锯将标准木伐倒后,取3 5cm厚
树干圆盘作为待测样品,不易锯树盘的,采用较细的
直径4.3mm生长锥对活树进行样芯采样);根样品
以每标准木基干为中心在冠幅范围内任何一边利用
内径为10cm的土钻从0 40cm土层向下钻取土
芯样品,人工分拣出直径在2 3cm的根系,装袋
带回实验室待测;3种森林样地的每一样地内沿对
角线均选择3个采样点,在每个采样点挖取1个土
壤剖面,进行土壤剖面观测并采集0 10、10 20、
20 30、30 50、50 100cm共5个层次的土壤样
品。共采集植物样108个,土样45个,将每一鲜样
带回实验室 80℃下烘干至恒质量,冷却研磨成粉
末,进行元素含量测定和分析。
2.2 元素含量测定方法
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和植物有机碳(SOC)含
量均采用重铬酸钾氧化外加热法测定;土壤全氮
(TN)含量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植物全氮(TN)含
量采用H2SO4H2O2消煮法测定;土壤全磷(TP)含
量和植物全磷(TP)含量均利用 H2SO4H2O2消煮、
钼锑抗比色法测定。植物与土壤的元素测定方法参
照文献[18]。
2.3 数据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 Excel2010和 SPSS19.0软件
进行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
和最小显著差异法(LSD)比较不同数据组间的差
异,Pearson相关分析(双尾检验,ɑ=0.05)法分析数
据的相关性,表中数据为(均值±标准差)。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森林树种各器官的C、N、P含量变化特征
由表2可看出:3个树种各器官的平均有机碳
含量的差异不显著,大小顺序为:侧柏>辽东栎>刺
槐;刺槐不同器官的平均全氮含量为 18.38g·
kg-1,显著比辽东栎和侧柏的高,而辽东栎的显著比
侧柏的高;3个树种各器官的平均全磷含量差异显
著,侧柏最大(2.47g·kg-1),辽东栎(2.42g·
kg-1)次之 ,刺槐(1.53g·kg-1)最小;侧柏的 C∶N
显著比辽东栎和刺槐的高,而辽东栎又显著大于刺
槐;C∶P及 N∶P呈现相似的差异性规律,均为刺槐
>辽东栎>侧柏。
表2还显示:同一树种不同器官的元素含量及
985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29卷
表2 不同森林树种各器官的SOC、TN、T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
树种 项目
有机碳(SOC)/
(g·kg-1)
全氮(TN)/
(g·kg-1)
全磷(TP)/
(g·kg-1)
C∶N C∶P N∶P
叶 454.96±5.87b 27.52±0.77a 1.35±0.02c 16.54±0.65c 338.10±1.08a 20.46±0.82a
枝 468.60±4.60a 11.84±0.55c 1.87±0.04a 39.62±1.80a 250.70±3.78c 6.34±0.37b
刺槐 干 458.96±5.27ab 11.18±0.53c 1.57±0.04b 41.10±2.03a 291.63±5.86b 7.10±0.22b
根 446.16±5.25b 23.03±0.67b 1.32±0.02c 19.38±0.40b 338.28±4.35a 17.46±0.20a
平均 457.17±5.11A 18.39±0.09A 1.53±0.02C 29.16±0.53C 304.68±0.98A 12.84±0.23A
叶 438.53±4.09c 12.73±0.24a 2.15±0.03c 34.45±0.92d 204.22±3.37a 5.93±0.08a
枝 475.35±9.23a 6.92±0.10c 3.07±0.04a 68.73±1.25b 154.76±2.32c 2.25±0.05c
侧柏 干 465.93±7.16ab 5.78±0.06d 2.46±0.04b 80.56±1.16a 189.35±5.59b 2.35±0.05c
根 458.33±2.27b 7.83±0.21b 2.20±0.03c 58.52±1.31c 208.75±3.94a 3.57±0.14b
平均 459.54±0.46A 8.32±0.11C 2.47±0.02A 60.57±0.83A 189.27±1.35C 3.53±0.06C
叶 468.43±4.61a 20.74±0.85a 2.73±0.05b 22.62±1.06c 171.49±4.54b 7.59±0.28a
枝 471.48±3.34a 7.03±0.16b 3.07±0.07a 67.07±1.92b 153.85±4.67c 2.29±0.03d
辽东栎 干 454.30±4.92b 5.80±0.08c 1.99±0.05c 78.35±0.71a 228.73±3.01a 2.92±0.05c
根 441.60±3.68c 6.58±0.13bc 1.88±0.03d 67.11±1.51b 235.09±3.72a 3.50±0.12b
平均 458.95±3.72A 10.04±0.25B 2.42±0.02B 58.79±0.88B 197.29±2.07B 4.08±0.09B
  注:同列数据后大写字母表示不同乔木类型之间差异显著(p<0.05);小写字母表示同一乔木类型不同器官间差异显著(p<0.05)。
计量比的差异均显著。刺槐各器官的有机碳含量均
值大小顺序为树枝 >树干 >树叶 >树根,且树枝的
有机碳含量显著大于树根,侧柏各器官有机碳含量
为树枝>树干 >树根 >树叶,辽东栎各器官有机碳
含量为树枝 >树叶 >树干 >树根。总体上看,这3
个树种器官的有机碳含量最大值均出现在树枝部
位。3个树种各器官的全氮含量也存在显著差异:
刺槐与侧柏均为树叶 >树根 >树枝 >树干,辽东栎
为树叶 >树枝 >树根 >树干。由此可看出:3个树
种器官的全氮含量最大值为树叶部分,而树干部分
最小。各器官全磷含量差异明显:其变化规律与有
机碳含量类似,刺槐和侧柏均为树枝和树干部分显
著大于树叶和树根部分,辽东栎树枝的全磷含量
(3.07g·kg-1)最大,树根的最小,仅为 1.88g
·kg-1。
刺槐和侧柏的 C∶N值大小顺序一致:树干 >
树枝 >树根 >树叶,但辽东栎 C∶N大小顺序为树
干 >树根 >树枝 >树叶;刺槐与侧柏 C∶P值大小
顺序一致:树根 >树叶 >树干 >树枝,但辽东栎
C∶P大小顺序为树根 >树干 >树叶 >树枝;3个
树种的 N∶P值变化规律均为树叶 >树根 >树干
>树枝。
3.2 不同森林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及变化
特征
3.2.1 不同森林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 图
1所示:3种林地土壤的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均随
土层的加深而降低,且 0 10cm土层含量最大。
其中0 100cm土层刺槐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为
4.06 8.88g·kg-1,变化幅度为54.28%;侧柏林
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为2.16 18.43g·kg-1,变化幅
度为88.28%;辽东栎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为2.86
13.22g·kg-1,变化幅度为78.37%。整体来看,
0 50cm土层,3种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大小顺序
为侧柏>辽东栎 >刺槐,而50 100cm土层的大
小顺序刚好相反。
土壤全氮含量也是表层含量最大。0 100cm
土层,刺槐为 1.13 2.02g·kg-1,变化幅度
44.06%;侧柏为 0.86 3.14g·kg-1,变化幅度
72.61%;辽东栎为0.91 2.86g·kg-1,变化幅度
68.18%。当土层为0 20cm时,全氮含量侧柏最
大,辽东栎次之,刺槐最小,3种林地20cm以下土层
的全氮含量大小变化顺序差异较大。3种林地的全
磷含量变化规律尤为相似。与有机碳、全氮相似,土
壤全磷含量的表聚作用也很明显,3种森林类型林
地0 10cm土层的全磷含量最大,随土层加深而
一直趋于较缓慢的下降趋势。
3.2.2 不同森林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及变
化特征 由图 2可看出:不同森林土壤的 C∶N、
C∶P、N∶P值随土壤深度的变化不一致。3种森林
土壤C∶N都随土层的加深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
且3种森林土壤0 10cm土层的C∶N值均最高。
刺槐林土壤 C∶N值为3.20 4.30,均值为 3.68,
变异系数11.66%;侧柏林土壤的 C∶N值为 2.51
6.03,均值4.59,变异系数29.73%;辽东栎林土
壤 C∶N值为 3.15 4.53,均值 4.06,变异系数
16.12。辽东栎林各土层 C∶N值的差异不显著,刺
095
第4期 李 慧,等:晋西黄土区不同森林树种及其林地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
图1 不同森林土壤不同土层的C、N、P含量
槐林0 10cm土层 C∶N值显著比20 30cm的
大,侧柏林表层土壤的 C∶N值均显著比30 50、
50 100cm的大。
图2还显示:刺槐林土壤 C∶P值随土层的加深
而逐渐增大,介于6.35 36.05,均值23.45,变异系
数50.27%;侧柏林土壤 C∶P值随土层的加深先增
大后减小,变化范围19.85 47.63,均值33.79,变
异系数33.45%,20 30cm土层的最高;辽东栎林
土壤C∶P值随土层的加深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介
于27.53 43.48,均值35.30,变异系数17.71%。
辽东栎林各土层C∶P值的差异也不显著,但刺槐林
土壤C∶P值均显著小于其它土层。
刺槐林表层土壤 N∶P值显著小于深层土壤,且
随土层的加深而逐渐增大,50 100cm土层最大
(10.03),均值6.56,变异系数49.58%;侧柏林和辽
东栎林的N∶P值变化规律正相反,分别随土层的加
深而增大和减小,侧柏林50 100cm土层的 N∶P
值最大,辽东栎林0 10cm土层的N∶P值最大,均
值分别是 7.77、8.58,变异系数分别是 33.63%、
图2 不同森林土壤不同土层的C、N、P计量特征
6.42%。
3.3 不同森林树种叶片中与其土壤中的有机碳、全
氮、全磷含量的相关性
  植物与土壤作为一个整体,养分含量密切相关。
由表3可看出:刺槐叶片有机碳、全磷含量与土壤
C∶N值极显著负相关;叶片 C∶P值与土壤C∶P值极
显著正相关。
表3所示:侧柏叶片有机碳含量和土壤 C∶N、
C∶P、N∶P值极显著负相关;全氮含量与土壤C∶N值
显著正相关;全磷含量只与土壤全磷含量极显著负
相关;叶片 C∶N值与土壤 C∶N值极显著负相关;
N∶P值与土壤 C∶N、C∶P、N∶P值均呈极显著正相
关。从表3还可看出:辽东栎叶片有机碳含量、C∶P
值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均为极显著负相关;全磷含量
和土壤有机碳含量极显著正相关。
4 讨论
4.1 不同森林树种各器官的C、N、P含量分析
植物叶片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因此,植
物在生长过程中,将大量的养分转移到叶片中,叶片
195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29卷
表3 不同森林树种叶片与其土壤的SOC、TN、T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相关性
土壤
刺槐
SOC TN TP C∶N C∶P N∶P
SOC -0.940 0.476 -0.832 -0.665 -0.327 0.606
TN -0.821 0.233 -0.662 -0.451 -0.559 0.381
TP -0.902 0.387 -0.774 -0.589 -0.419 0.525
C∶N -0.996 0.804 -0.989 -0.920 0.106 0.887
C∶P 0.063 0.617 -0.176 -0.419 0.997 0.488
N∶P 0.500 0.203 0.279 0.028 0.859 0.049
侧柏
SOC TN TP C∶N C∶P N∶P
SOC -0.904 0.482 -0.480 -0.654 -0.257 0.946
TN -0.843 0.366 -0.574 -0.552 -0.132 0.898
TP -0.429 -0.673 -0.999 -0.026 0.831 0.527
C∶N -0.992 0.981 0.518 -0.999 -0.905 0.999
C∶P -0.999 0.818 0.127 -0.920 -0.656 0.995
N∶P -0.997 0.851 0.187 -0.942 -0.700 0.999
辽东栎
SOC TN TP C∶N C∶P N∶P
SOC   -0.992 0.527    0.995 -0.695   -0.995 0.143
TN -0.893 0.779 0.905 -0.894 -0.904 0.464
TP -0.835 0.846 0.850 -0.940 -0.849 0.563
C∶N -0.903 -0.017 0.891 -0.195 -0.892 -0.415
C∶P -0.923 0.032 0.913 -0.244 -0.913 -0.370
N∶P -0.673 -0.395 0.653 0.191 -0.654 -0.729
  注:表示极显著相关(P<0.01);表示显著相关(P<0.05)。
中营养元素的含量及利用效率对于植物的生长发
育、竞争替换起决定作用。C是构成植物体干物质
的最主要元素[19],N和P是生物体蛋白质和遗传物
质的基本组成元素,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20]。本
研究中,3个森林树种叶片C含量:辽东栎(468.43g
·kg-1)>刺槐(454.96g·kg-1)>侧柏(438.53g
·kg-1),刺槐和侧柏的低于全球492种陆地植物叶
片C含量(464g·kg-1[21])和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
森林类型乔木叶片C含量(496.15g·kg-1[22]),但
高于我国黄土高原植被叶片 C含量(438g·
kg-1[23]),这说明研究区3个森林树种的叶片有机
化合物含量相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域来说较高,但
不丰富,其中,刺槐和辽东栎叶片C含量比侧柏叶片
C含量更高,这表示其光合速率较低,生长速率慢,
比叶重大,对外界不利环境的防御能力较强[24];叶
片N含量为刺槐(27.52g·kg-1)>辽东栎(20.74
g·kg-1)>侧柏(12.73g·kg-1),P含量为辽东栎
(2.73g·kg-1)>侧柏(2.15g·kg-1)>刺槐
(1.35g·kg-1),侧柏叶片的 N含量显著低于全球
(N:20.1g·kg-1)和全国范围内(N:18.63g·
kg-1)的含量水平[10,25],这可能与侧柏为针叶树种,
其对N素的吸收、贮存、转化机理有关,同时也与叶
型有关,在降雨量基本一致的情况下,侧柏针叶林与
辽东栎和刺槐阔叶林相比,降雨淋洗作用更强烈一
些,所以侧柏叶N含量低于全球和全国水平;同时,
刺槐叶片 P含量显著低于全球水平(P:1.99g·
kg-1),但与全国(P:1.21g·kg-1)水平相近,这与
地表土壤对 P的吸附作用、黄土高原地区强烈的风
化作用和水土流失作用有关,亦与全国土壤 P含量
普遍低的结果一致。总体分析而言,辽东栎叶片的
N和P含量与全球水平相当,有研究表明,生长在极
端环境物种较生长在非极端环境的物种的氮磷储存
能力更高[26]。由此可知,当地环境条件较适宜辽东
栎林的生长发育,而刺槐和侧柏的生长分别受 P和
N的限制。
3个森林树种不同器官的平均C含量与P含量
的变化规律一致,都是针叶林大于落叶阔叶林,而 N
含量与这一规律刚好相反,这与王晶苑等[14]的研究
结果一致;同时,研究中同一森林树种不同器官的
C、N、P含量也存在不同的变化规律,C、P含量主要
集中在树枝和树干部位,而树根部分最小,这可能是
因为树干和树枝是连接地下吸收器官和地上同化组
295
第4期 李 慧,等:晋西黄土区不同森林树种及其林地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
织的传导器官,在树叶展开之前已储存了大量的 C
物质,同时树干和树枝富含C元素的多糖物质,这些
物质是植物体的骨架性物质,而树根要供应整个植
株包括树枝、干、叶等养分和水分导致所积累的元素
含量较小;不同器官的N含量主要集中在树叶部分,
树干最小,这主要是因为采样季节属于夏季生长旺
盛期,叶片部分光合作用增强,因此 N贮存量增多。
由此可知,植物对不同营养元素的积累能力及元素
在植物体内的营养作用和运输机制不同会影响植物
各器官组分的化学元素分配。
4.2 不同森林树种各器官C、N、P的计量比特征
植物C∶N和 C∶P反映了植物营养元素的利用
效率以及不同森林类型固 C能力的差异[27]。从本
研究结果可看出:3个树种叶片 C∶N、C∶P分别是侧
柏>辽东栎>刺槐,刺槐>侧柏>辽东栎,因此侧柏
吸收少量的 N就可同化更多的 C,即对 N的利用效
率最高,而刺槐吸收少量的P可同化更多的 C,即对
P的利用效率较高,同时也说明侧柏和刺槐的叶片
N、P元素供应缺乏,才导致较高的养分利用效率;
N∶P是衡量植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重要指标,常作
为决定生产力高低的营养元素指示剂[28],Ko
erselman等[29]研究表明,当植物 N:P>16表示 P限
制,N∶P<14表示 N限制,14<N∶P<16则同时受
N、P的限制。本研究结果N∶P排序为刺槐(20.46)
>辽东栎(7.59)>侧柏(5.93),主要是因为刺槐属
于豆科植物,刺槐叶 N含量较高,从而导致其 N∶P
高于辽东栎和侧柏。辽东栎和侧柏都缺乏 N,而刺
槐受 P限制较严重,这与前面对元素含量的分析结
果一致。
光合作用中C的同化与植物营养元素的吸收属
不同途径,通常 C不是植物生长的限制元素,C在
大多数植物体内含量很高且变异较小,影响 C∶N和
C∶P的主要因素是 N和 P含量的变化[27]。本研究
中,3个森林树种树干的 C∶N值均最大,树叶的最
小,主要是因为树干的 N含量最小,树叶 N含量最
大,造成 C∶N值不同;同理,3个森林树种各器官的
P含量也影响C∶P值;在3个森林树种不同器官N∶
P值的变化规律一致,均为叶 >根 >干 >枝,受生长
旺季影响,光合作用强烈,叶片内包含相关的酶、三
磷酸腺苷(ATP)、二磷酸腺苷(ADP)等富含 N、P元
素的物质,因此造成树叶的N∶P值最大。
4.3 不同森林土壤C、N、P元素含量变化
黄土区土壤在垂直空间上的成土物质、理化性
质和植被类型存在差异,因此,C、N、P元素的含量也
在土壤剖面垂直空间出现分层分布的特征。本研究
中,3个森林土壤的有机碳含量随土层加深而减小,
且表层含量显著大于深层土壤,这主要是因为地上
部分的枯落物、动物残体等聚集在表层,从而丰富了
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50cm土层以上,有机碳含
量平均值的排序为侧柏 >辽东栎 >刺槐,这可能与
不同森林的起源有关,侧柏和辽东栎属于天然林演
替阶段,而刺槐是人工林演替阶段,相对而言,林内
的水分、光照、枯落物量、人为干扰等因素影响更大,
50cm土层下,有机碳含量平均值为侧柏 <辽东栎
<刺槐,这反映了在不同森林环境条件下,树木根
系、枯落物及微生物影响土壤养分循环的活跃程度。
不同森林土壤的全氮、全磷含量的变化规律与有机
碳类似,表聚作用明显,全氮与有机碳含量主要受枯
落物分解的影响,全磷含量受成土母质和枯落物腐
解的双重影响[30]。
土壤化学计量比是反映土壤内部 C、N、P循环
的重要指标,由本文分析结果可知:土壤的 C∶N∶P
值远小于全球尺度下土壤中的C∶N∶P平均值186∶
13∶1以及我国土壤(250cm)中的C∶N∶P值60∶5∶
1[31-32]。本研究的森林土壤 C∶N随土层的变化幅
度的差异,说明侧柏林地土壤 C、N营养状况及养分
循环较其它2种森林土壤更敏感;土壤 C∶P的高低
与全磷含量关系密切,不同森林土壤 C∶P的排序为
辽东栎>侧柏>刺槐,说明刺槐林地土壤受全磷含
量影响更严重,这与刺槐叶片全磷的变化规律一致;
土壤N∶P值是衡量土壤供应植物生长 N、P情况的
重要指标,不同森林土壤 N∶P值的差异揭示出研究
区域植物生长所需的N、P水平。
4.4 不同森林树种叶与土壤 C、N、P含量及计量比
的关系
  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养分,植物通过光合
作用固定C并以枯落物形式将 C和其它一些元素
返还给土壤[33]。研究结果显示:刺槐林地土壤 C∶N
与刺槐叶片的有机碳、全磷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负
相关,说明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对植被生长和各器官
结构功能有重要影响。同时,刺槐林地土壤 C∶P与
叶片C∶P含量显著正相关,可见黄土区刺槐的土壤
与植被间养分流动、碳循环关系密切。
侧柏林地土壤 C∶N、C∶P、N∶P与叶片有机碳含
量及N∶P分别呈极显著负相关和极显著正相关,说
明土壤中 C、N、P计量比变化对侧柏的固碳能力有
395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29卷
显著的影响,且制约着植物对 N、P元素的利用率高
低。另外,侧柏林地土壤 C∶N、全磷与叶片 C∶N、全
磷均为极显著负相关。由此可知,该区域侧柏的全
磷含量、C∶N变化和土壤保持高度一致;辽东栎林地
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叶片有机碳、C∶P极显著负相关,
与全磷极显著正相关,说明辽东栎的有机碳、全磷含
量变化与土壤中的有机碳、全磷含量变化有直接联
系,同时,叶片全氮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及
计量比的相关性不显著,也表明了辽东栎土壤对 N
素的供应相对较缺乏。
3种森林土壤的C、N、P含量计量比与植被的相
关性不显著的原因复杂,土壤中营养元素含量的高
低直接影响到地上植物群落的生产力。王长庭
等[34]研究表明,土壤中营养元素在空间和时间上存
在异质性分布的特征,这会影响植物的生长,例如植
物根系会选择性的在养分丰富的局部环境中生长,
从而增加了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导致植物与土壤营
养元素相关性不显著。另一方面植物对营养元素的
吸收具有主动性,体现在对 N、P元素形态的选择性
吸收,比如全氮和碱解氮、全磷和速效磷的选择,这
也导致植物与土壤C、N、P元素之间相关性不显著。
另外,还可能与每种森林立地条件的差异、坡度、水
分、海拔、温度和季节等原因有关。对于黄土区森林
与土壤间元素含量及生态计量研究还有待深入,可
考虑将土壤枯落物植物三者作为一个整体,研究
其相互作用和紧密联系,为黄土区森林经营和碳循
环、植被恢复工作提供参考。
5 结论
(1)3个森林树种不同器官的平均有机碳含量
与全磷含量变化规律一致,都是侧柏林大于辽东栎
和刺槐林,而全氮含量与此规律相反。同一森林树
种不同器官的有机碳、全磷含量主要集中在树枝和
树干部位,而树根部分最小,全氮含量主要集中在树
叶部分,树干最小。
(2)各森林土壤中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均随
土层的加深而降低,且0 10cm土层含量最大。3
种森林土壤 C∶N都呈现随土层的加深先减小后增
大再减小的变化趋势;刺槐林土壤的 C∶P随土层加
深而逐渐增大,侧柏林随土层加深先增大后减小,而
辽东栎林则随土层加深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刺槐
林和侧柏林表层土壤N∶P显著小于深层土壤,且随
土层的加深而逐渐增大,辽东栎林随土层的加深而
逐渐减小。
(3)刺槐叶片有机碳、全磷含量与土壤 C∶N极
显著或显著负相关;叶片C∶P与土壤C∶P极显著正
相关。侧柏叶片有机碳含量与其土壤 C∶N、C∶P、
N∶P均极显著负相关;全氮含量与土壤 C∶N显著正
相关;全磷含量只与土壤全磷含量极显著负相关;辽
东栎叶片有机碳含量、C∶P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呈极
显著负相关;全磷含量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正
相关。
参考文献:
[1]曾德慧,陈广生.生态化学计量学:复杂生命系统奥秘的探索
[J].植物生态学报,2005,29(6):1007-1019.
[2]VitousekPM,HowarthRW.Nitrogenlimitationonlandandinthe
sea:howcanitoccur?[J].Biogeochemistry,1991,13(2):87-115.
[3]DelucaTH,NilssonMC,ZackrissonO.Nitrogenmineralization
andphenolaccumulationalongafireChronosequenceinnorthern
Sweden[J].Oecologia,2002,133:206-214.
[4]AndersonT,ElserJJ,HessenDO.Stoichiometryandpopulation
dynamics[J].EcologyLeters,2004,7(9):884-900.
[5]UrabeJ,KyleM,MakinoW,etal.Reducedlightincreasesherbi
voreproductionduetostoichiometricefectsoflight:nutrientbalance
[J].Ecology,2002,83(3):619-627.
[6]WardleDA,WalkerLR,BardgetRD.Ecosystempropertiesand
forestdeclineincontrastinglongtermchronosequences[J].Science,
2004,305(5683):509-513.
[7]LermanA,MackenzieFT,VerLMB.Nitrogenandphosphorous
controlsofthecarboncycle[J].JournalofConferenceAbstracts,
2000,5(2):638.
[8]DijkstraFA,PendalE,MorganJA,etal.Climatechangealters
stoichiometryofphosphorusandnitrogeninasemiaridgrassland[J].
NewPhytologist,2012,196(3):807-815.
[9]PenuelasJ,RivasUbachA,SardansJ.TheC∶N∶Pstoichiometryof
organismsandecosystemsinachangingworld:Areviewandper
spectives[J].PerspectivesinPlantEcology,EvolutionandSystemat
ics,2012,14(1):33-47.
[10]ReichPBJ.Oleksyn.GlobalpaternsofplantleafNandPinre
lationtotemperatureandlatitude[J].ProceedingsoftheNational
AcademyofSciencesoftheUnitedStatesofAmerica,2004,101
(30):11001-11006.
[11]王绍强,于贵瑞.生态系统碳氮磷元素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J].生态学报,2008,28(8):3937-3947.
[12]程 滨,赵永军,张文广,等.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进展[J].
生态学报,2010,30(6):1628-1637.
[13]朱秋莲,邢肖毅,张 宏,等.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植被区土
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J].生态学报,2013,33(15):4674
-4682.
[14]王晶苑,王绍强,李纫兰,等.中国四种森林类型主要优势植
物的C∶N∶P化学计量学特征[J].植物生态学报,2011,35
495
第4期 李 慧,等:晋西黄土区不同森林树种及其林地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
(6):587-595.
[15]李从娟,雷加强,徐新文,等.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人工植被
及土壤 CNP的化学计量特征[J].生态学报,2013,33(18):
5760-5767.
[16]崔艳芳.永定新河河口湿地翅碱蓬植物 C、N、P化学计量特征
及其与土壤环境的相关性[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4.
[17]宋彦涛,周道玮,李 强,等.松嫩草地80种草本植物叶片氮
磷化学计量特征[J].植物生态学报,2012,36(3):222-230.
[18]鲍士旦.土壤农化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25
-97.
[19]项文化,黄志宏,闫文德,等.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功能耦
合研究综述[J].生态学报,2006,26(7):2365-2372.
[20]平 川,王传宽,全先奎.环境变化对兴安落叶松氮磷化学计
量特征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4,34(8):1965-1974.
[21]ElserJJ,FaganWF,DennoRF,etal.Nutritionalconstraintsin
terestrialandfreshwaterfoodwebs[J].Nature,2000,408
(6812):578-580.
[22]俞月凤,彭晚霞,宋同清,等.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森林类型
植物和土壤 C、N、P化学计量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4,
25(4):947-954.
[23]郑淑霞,上官周平.黄土高原地区植物叶片养分组成的空间分
布格局[J].自然科学进展,2006,16(8):965-973.
[24]王凯博,上官周平.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典型植物叶片C、N、P
化学计量特征季节变化[J].生态学报,2011,31(17):4985
-4991.
[25]任书杰,于贵瑞,陶 波,等.中国东部南北样带 654种植物
叶片氮和磷的化学计量学特征研究[J].环境科学,2007,28
(12):1-9.
[26]ChapinFSII,SchulzeED,MooneyHA.Theecologyandeco
nomicsofstorageinplants[J].AnnualReviewofEcologyandSys
tematics,1990,21:423-447.
[27]曾昭霞,王克林,刘孝利,等.桂西北喀斯特森林植物-凋落
物-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J].植物生态学报,2015,39
(7):682-693.
[28]ElserJJ,BrackenMES,ClelandEE,etal.Globalanalysisof
nitrogenandphosphoruslimitationofprimaryproducersinfreshwa
ter,marineandterestrialecosystems[J].EcologyLeters,2007,
10(12):1135-1142.
[29]KoerselmanW,MeulemanAFM.ThevegetationN∶Pratio:A
newtooltodetectthenatureofnutrientlimitation[J].Journalof
AppliedEcology,1996,33:1441-1450.
[30]刘万德,苏建荣,李帅锋,等.云南普洱季风常绿阔叶林演替
系列植物和土壤 C、N、P化学计量特征[J].生态学报,2010,
30(23):6581-6590.
[31]ClevelandCC,LiptzinD.C∶N∶Pstoichiometryinsoil:istherea
“Redfieldratio”forthemicrobialbiomass?[J].Biogeochemistry,
2007,85(3):235-252.
[32]黄昌勇,李保国,潘兴根,等.土壤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
版社,2000.
[33]朱秋莲.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带立地条件对植物 -枯落物 -
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
学,2013.
[34]王长庭,龙瑞军,曹广民,等.高寒草甸不同类型草地土壤养
分与物种多样性一生产力关系[J].土壤学报,2008,39(1):
1-8.
(责任编辑:詹春梅)
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