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Study on the special-temporal dynamics of winter wheat water use efficiency and evapotranspiration under bunch planting and plastic film mulching with soil on flat field during the whole growth season

全膜覆土穴播冬小麦农田土壤含水率与耗水量时空动态



全 文 :书全膜覆土穴播冬小麦农田土壤
含水率与耗水量时空动态
何春雨1,2,杜久元2,刘广才3,柴强1,张礼军2,申三宝4,鲁清林2,黄高宝1
(1.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 甘肃省干旱生境作物学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730070;2.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
甘肃综合试验站,甘肃 兰州730070;3.甘肃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甘肃 兰州730004;4.清水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甘肃 天水741400)
摘要:2008—2010年度,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全膜全生育期覆土穴播平作栽培技术(简称 M)对冬小麦全生育期
0~100cm土层内土壤含水率和耗水量时空动态的影响,以期为提高全膜覆盖冬小麦土壤水分利用效率、优化地膜
覆盖技术提供理论参考。设计 M和露地(CK)、10粒/穴密度(相当于267.75kg/hm2 的播种量)、重复3次、随机
区组排列的二因素试验。结果表明,M全生育期显著影响到30~40cm和40~50cm土层水分;M 在抽穗和灌浆
前期能够显著影响30~50cm土层含水率,使供水峰值提前出现。M灌浆中、后期能够充分调动50~60cm水分
到0~30cm土层,对60~70cm产生显著的提升作用以补充上层水分的亏缺。M也有效拉升70~90cm区域水
分的向地表运动,作为重要的水源在生长关键期发挥有效补给作用。本试验结果同时表明,M 的水分利用高效区
域主要发生在0~90cm;对90~100cm含水率和耗水量动态变化的分析表明,M效应可以达到100cm以下。露
地栽培(CK)在相同时期、相同土层,水分补给现象不显著;在灌浆中、后期,对50~70cm水分的利用率较高,造成
阶段性的水分高消耗和含水率快速降低现象,无法及时获得补给;对水分的利用主要发生在0~70cm土层。此
外,M最大的效应之一就是在生育期内、0~40cm土层内拥有的水分含量总体远高于CK。对各层相关分析表明,
取样层次、取样阶段、覆膜与含水率存在显著关系;M条件下,水分呈连续体,在补给、平衡能力方面显著高于CK,
从而保证了小麦的生长。该技术能够显著提升中、深层土壤水分,有效保蓄土壤水分,从而增强小麦抗旱能力;其
对旱地冬小麦生产或可产生较大的影响,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较之以往雨养旱区小麦覆膜技术有突破,即全生
育期全地面平作覆膜、膜上覆土1~2cm、一膜多年连用、免耕,解决了苗穴错位、前期低温有碍生长、后期高温逼熟
问题,达到变无效降水为一部分或绝大部分有效、高效保墒、增温提墒、调动中深层水分的效果。
关键词:覆膜覆土;全生育期;穴播;冬小麦;含水率;耗水量
中图分类号:S512.1+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759(2014)01013111
犇犗犐:10.11686/cyxb20140116  
  降水对雨养旱区小麦的生产具有决定性作用,提高降水利用、入渗、保蓄,变无效为有效,以及提高水分利用
效率(WUE)的栽培措施意义更为重大[12]。早在国外发展的覆膜技术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所以自从
20世纪70年代引入地膜栽培技术以来,地膜覆盖技术以保墒、增温、提水、防蚀、增产等优势深受器重[35]。利用
人工措施减少无效蒸发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WUE)的研究,在蔬菜、花卉等高附加值经济作物上的技术较为成
熟;在大田作物,例如玉米(犣犲犪犿犪狔狊)上的使用在旱区有较大的突破,取得了理想的产量和经济效益[612]。覆膜
栽培技术在小麦(犜狉犻狋犻犮狌犿犪犲狊狋犻狏狌犿)等密植作物上有关水分效应的研究性报道较多,但是,研究成果在大面积推
广时出现了覆膜困难、前期保温低效、后期膜下高温导致早衰、苗穴错位增加人工放苗成本、膜易于被人畜踩破等
诸多问题[6,1314],从而限制了小麦地膜栽培技术的推广和应用[912]。近年来,研究者提出的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
术,采用全生育期与全地面覆膜、膜上覆土1~2cm、一膜多年连用等,使膜上覆土稳定了地膜,解决了播种孔与
膜孔错位、破膜放苗问题,而且实现生育前期保温和后期防止地温过高对幼苗产生危害等问题;一膜连用减少成
第23卷 第1期
Vol.23,No.1
草 业 学 报
ACTAPRATACULTURAESINICA   
131-141
2014年2月
收稿日期:20130822;改回日期:20130929
基金项目: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编号:1304NKCA133),院青年创新基金(编号:2011GAAS0624),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编号:
20090303513)和国家农业部小麦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基金(编号:CAAS0302B)资助。
作者简介:何春雨(1978),男,甘肃陇西人,副研究员,在读博士。Email:hchy456789@163.com
通讯作者。Email:chaiq@gsau.edu.cn
本投入,免耕还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覆膜可以提高小麦水分利用效率[23,1517]。该技术虽然具有较多优点,但
是对其机理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为了研究清楚其对不同层次土壤含水率及其耗水特点的影响,也为了检验该
技术在生产实际中的可行性,本试验从不同土层含水率、耗水量变化动态角度对其效应加以研究,以期为该技术
的大面积推广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试验地位于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甘肃小麦综合试验站、国家引进国外智力示范推广基地清水县试验点,纬
度34°45′、经度106°09′,海拔1430m,常年平均降雨量约510mm,播种至收获期降雨量231.2mm,日照时数
1687.1h,年均气温9.8℃,无霜期170d。
土壤质地为砂壤土,0~20cm土壤含有机质14.0g/kg、全氮0.9g/kg、水解氮67mg/kg,速效磷(P2O5)
12.3mg/kg,速效钾(K2O)128.0mg/kg、缓效钾1.7g/kg,有机质含量为14.7g/kg。
1.2 田间试验设计
2008—2009年与2009—2010年度对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术下冬小麦从拔节—收获期间不同土层含水率变
化动态研究。
试验按全膜覆土平作穴播(简称 M,下同)三重复设置,行距15cm、穴距12cm,种植密度10粒/穴;露地
(CK)设计与 M对应,采用等密度条播方式,即267.75kg/hm2 播量,二者等同于大田密度5.95×106 粒/hm2。
小区面积为30m2(5m×6m),小区间距40cm,区组随机排列。供试材料为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育成
品种兰天26号,采用兰州石化公司宏达塑料薄膜厂生产的宽1.2m、厚0.008mm无色地膜。2008年10月11
日播种,2009年6月29日收获;2009年10月9日播种,2010年7月2日收获。
1.3 测定项目、方法和时期
1.3.1 土壤重量含水率 1)测定方法:采用烘干法连续测定播前、不同生育阶段和收获后0~100cm土壤重量
含水率。
土壤重量含水率(%)=[(烘干前土样重-烘干后土样重)(g)/烘干后干土重(g)]×100
参照其他研究者的标准和分层理论[1819],本试验对100cm土层含水量以10cm为1个层次进行研究,共分
为10层,依次是0~10cm(简记为L1)、10~20cm(L2)、20~30cm(L3)、30~40cm(L4)、40~50cm(L5)、50~
60cm(L6)、60~70cm(L7)、70~80cm(L8)、80~90cm(L9)、90~100cm(L10)。ML1 指全膜覆土处理0~10
cm土层含水率,依次类推;CKL1 指露地对照处理0~10cm土层含水率,依次类推。
2)测定时期:根据生育阶段分为以下时期进行研究,即返青、拔节、孕穗、抽穗、扬花、乳熟、蜡熟、完熟。每10
d取样1次,每小区各处理在行间随机选择3个点测定,平均值为该小区水分含量。
1.3.2 阶段耗水量计算方法[5] 
犈犜1~2=10∑


γ犻犎犻(θ犻1-θ犻2)+犕+犓+犘0
式中,犈犜1~2为阶段耗水量,mm;犻为土壤层次号数;狀为土壤层次总数;γ犻为第犻层土壤干容重,g/cm3;犎犻为第犻
层土壤厚度,cm;θ犻1为第犻层土壤时段初的含水率,以占干土重的百分数计;θ犻2为第犻层土壤时段末的含水率,以
占干土重的百分数计;犕 为时段内的灌水量,mm;犓 为时段内的地下水补给量,mm;犘0 为时段内降水量,mm。
由于本试验中没有灌水补给,地下水埋深远大于2.5m,所以上式简化为:犈犜1~2=10∑


γ犻犎犻(θ犻1-θ犻2)+犘0
1.4 数据处理
利用SPSS11.5和 MicrosoftExcel2003进行数据处理和作图。
2 结果与分析
根据对不同土层重量含水率动态图分析,将变化总体特征和趋势相似的几个土层作为一组进行分析。因此,
分为L1~L4(0~40cm)、L5(40~50cm)、L6~L7(50~70cm)与L8~L10(70~100cm)4个大的土层区域进行
231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14) Vol.23,No.1
分析。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按照该分层分析方法完全符合田间实际与统计学原理。
2.1 L1~L4(0~40cm)土壤重量含水率与阶段耗水量的变化动态
2.1.1 重量含水率 从返青到完熟阶段(图1a与图1b),M 与CK在L1~L4 的重量含水率(2008/2009与
2009/2010两年平均值,下同)总体呈“近正态分布”,除CKL4 峰值推迟1个生育阶段外,其余处理的含水率随着
生育进程推进基本保持一致;相对CK,ML1~ML4 处理含水率更加接近正态分布;ML1~ML4 重量含水率全部
高于CKL1~CKL4(犘<0.01)。ML1~ML4 的峰值都出现在抽穗期,重量含水率分别为28.40%,25.56%,
25.29%与17.29%;CK除CKL4 峰值在扬花期外,CKL1~CKL3 也全部处于抽穗期,其峰值分别比 ML1~ML4
的含水率显著(犘<0.01)低3.48%,1.14%,5.20%与4.70%。
图1 2008/2010年度犔1~犔4 平均重量含水率变化动态
犉犻犵.1 犇狔狀犪犿犻犮犮犺犪狀犵犲狊狅犳犪狏犲狉犪犵犲狑犲犻犵犺狋狑犪狋犲狉犮狅狀狋犲狀狋狉犪狋犲犳狉狅犿犾犪狔犲狉1狋狅4犫犲狋狑犲犲狀2008/2010狔犲犪狉狊
 
2.1.2 阶段耗水量(ET) 从返青、拔节到孕穗(图1a与图1b,表1),M与CK处理的含水率都呈由高到低变化
的态势;ML1、ML2、ML3、ML4 的平均ET分别是-18.09,-15.69,-15.05和-0.84mm(2008/2009、2009/
2010两年度平均值,下同),分别比CKL1、CKL2、CKL3、CKL4 的显著高出2.33,2.31,-3.09和2.05mm(犘<
0.01);随着土层逐渐深入,返青、孕穗水分消耗总体呈上升态势,ML1~ML4 的ET分别为1.19~2.84mm(犘<
0.01)、-23.20~-7.65mm(犘<0.01)。由于孕穗期有较多的降雨(2009年117.4mm,2010年60.2mm,表
2),所以呈补给状态,但绝对消耗量仍随着土层加深而增加;ML3 在返青期有1次较弱的水分补给,这可能与犁
底层在20~30cm有关。拔节期主要是促根、形成分蘖的重要时期,耗水相对较少,由此,ML1~ML4 的ET基本
保持均匀消耗状态,差异不显著,为3.92~3.97mm(犘>0.05);0~40cm土层水分消耗能够保持基本相同,说
明膜上覆盖1~2cm土壤的确能够达到前期保温、增温、稳定膜下耕层土壤环境的能力,协调0~40cm水分循环
和利用。
CKL1~CKL4 的ET,在返青、孕穗阶段变化动态与 ML1~ML4 相似,但是幅度要显著(犘<0.01)大于 M处
理,CKL1~CKL4 的ET分别为-1.99~0.25mm(返青)与-22.04~-4.04mm(孕穗);在拔节期,CK耗水量
随着土层加深,却呈减少态势,这与 M的相反,主要原因可能是露地水分上层消耗过多,加之该阶段无有效降水,
地面覆盖度有限,从而造成浅层水分的过度消耗。
331第23卷第1期 草业学报2014年
表1 2008—2010年度0~100犮犿土层返青至成熟期阶段耗水量动态变化
犜犪犫犾犲1 犜犺犲犈犜犱狔狀犪犿犻犮犮犺犪狀犵犲狊狅犳0-100犮犿犾犪狔犲狉狊狊狅犻犾犳狉狅犿犵狉犲犲狀狉犲狋狌狉狀犻狀犵狋狅犺犪狉狏犲狊狋犻狀犵
犻狀2008/2010犮狉狅狆狊犲犪狊狅狀狊 mm
土层 返青 拔节 孕穗 抽穗 扬花 乳熟 蜡熟 完熟
Soillayers Greenreturning Jointing Booting Heading Anthesis Milkyseed Doughseed Hardseed
CKL1 -1.99 3.62 -22.04 8.23 10.17 3.58 2.18 6.23
CKL2 -1.05 3.33 -20.29 20.41 -2.78 2.09 2.45 7.62
CKL3 0.46 1.96 -14.39 14.35 -2.90 1.74 2.41 8.92
CKL4 0.25 0.90 -4.04 -3.69 6.44 -0.84 4.33 9.11
CKL5 2.13 -0.54 2.22 -1.80 -0.33 1.41 2.00 9.47
CKL6 0.91 1.89 0.63 -5.62 0.67 0.33 -0.14 15.69
CKL7 -0.96 3.02 -1.00 -4.44 2.03 -0.20 1.60 13.37
CKL8 7.02 0.78 -1.08 -0.02 -1.16 0.85 -1.00 13.41
CKL9 5.99 3.26 0.72 -0.40 -2.52 1.76 -0.52 13.40
CKL10 6.77 0.82 1.73 -1.41 -1.10 -1.18 2.83 13.65
CK总计 Total 19.53c 19.05c -57.52e 25.60b 8.53d 9.56d 16.14c 110.87a
ML1 1.19 3.92 -23.20 8.83 10.76 5.07 0.58 9.41
ML2 2.76 2.75 -21.20 13.86 6.04 2.38 0.52 10.82
ML3 -0.27 3.54 -18.33 14.09 2.12 2.61 0.44 11.59
ML4 2.84 3.97 -7.65 -0.13 6.50 0.24 1.14 13.34
ML5 1.01 2.26 -0.22 -1.13 2.31 0.34 0.22 13.17
ML6 0.45 2.29 1.82 -1.45 2.14 -1.59 0.32 13.84
ML7 3.16 0.39 1.44 -2.48 2.86 -1.52 1.95 12.11
ML8 6.12 2.02 1.90 -2.40 -1.67 1.58 -0.18 10.35
ML9 4.19 -0.68 6.46 -6.23 -1.50 2.04 -0.51 10.94
ML10 5.51 -0.68 6.51 -7.70 -0.31 2.33 1.29 10.03
M总计Total 26.96b 19.79c -52.47d 15.26c 29.24b 13.49c 5.77d 115.61a
 注:同行不同字母表示在犘<0.01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
 Note:Thedifferentlettersintherowmeansignificantdifferenceat犘<0.01level.
表2 2008—2010年度冬小麦生育期温度和降水量
犜犪犫犾犲2 犜犲犿狆犲狉犪狋狌狉犲犪狀犱狆狉犲犮犻狆犻狋犪狋犻狅狀犱狌狉犻狀犵狋犺犲犵狉狅狑狋犺狆犲狉犻狅犱犻狀2008—2010犮狉狅狆狊犲犪狊狅狀狊
年份
Year
项目
Items
1月
Jaunary
2月
February
3月
March
4月
April
5月
May
6月
June
7月
July
8月
August
9月
September
10月
October
11月
November
12月
December
2008 温度Temperature(℃) -3.9 1.5 5.1 12.3 16.4 18.6 20.9 19.4 15.2 10.2 2.7 -3.0
降水Precipitation(mm) 0.7 9.9 28.0 26.9 29.1164.7 54.8 58.1 134.5 40.4 10.9 0.1
2009 温度Temperature(℃) -4.5 2.5 5.5 12.1 14.2 19.8 21.4 18.8 15.4 10.4 0.8 -2.8
降水Precipitation(mm) 0.6 11.0 16.3 27.3 90.1 34.5119.9 109.0 32.4 36.4 17.7 4.8
2010 温度Temperature(℃) -2.3 0.9 5.2 9.4 15.8 18.8 22.0 20.0 17.0 9.6 2.5 -3.5
降水Precipitation(mm) 0 4.1 35.3 20.1 40.1 52.4 66.6 153.9 82.1 50.0 10.0 0.8
返青~孕穗初期(表1),ML1~ML4 耗水量总体高于CKL1~CKL4,主要原因是 M 处理的干物质量显著高
于CK、生长势明显强于CK,根层内根条数和根重显著增加[6];此外,0~25cm地温比CK高0.85℃(犘<0.05),
也是导致前期高耗水的原因之一。
431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14) Vol.23,No.1
孕穗中期~抽穗中期(图1a与图1b,表1),L1~L4 的ET随着土层的加深,M 与CK处理都呈近抛物线型,
但是增长动态有差异;ML1、ML2、ML3 的ET分别是8.83,13.86,14.09mm,当到达 ML4 时,不仅没有消耗,反
而有0.13mm的补给;CKL1~CKL2 耗水量从8.23mm增加到20.41mm(犘<0.01),此后ET逐渐降低到
CKL3 的14.35mm,CKL4 时与 ML4 一样有补给,为3.69mm。这表明,在孕穗中期到抽穗中期,M 处理0~30
cm的耗水量持续增加,30~40cm的补给主要源自L5 及以下土层。ML1 与 ML4 的ET在孕穗中期到抽穗中期
比CKL1 与CKL4 的高0.60与3.57mm(犘<0.05),而 ML2、ML3 则分别比CKL1、CKL3 低6.55和0.26mm
(犘<0.05);这表明,M处理能够充分利用30~40mm的水分。
抽穗后期~扬花期(图1a与1b,表1),L1~L4 在 M 与CK处理下的ET随土层深入,变化呈近“U”型的特
点,ML1~ML4 总体处于水分消耗状态,对0~30cm土壤水分消耗逐渐降低,而对30~40cm的水分消耗有较
明显的增加;ML1~ML4 的ET分别是10.76,6.04,2.12和6.05mm,存在显著差异(犘<0.01)。CKL1、CKL4
在该阶段耗水量有显著(犘<0.01)差异,分别为10.17和6.44mm,而在CKL2、CKL3 却有显著(犘<0.01)的补
给、分别为2.78和2.90mm;ML1~ML4 的ET普遍较CKL1~CKL4 高,分别为0.58mm(犘>0.05)、8.82mm
(犘<0.01)、5.02mm(犘<0.01)、0.06mm(犘>0.05)。
乳熟~完熟阶段(图1a与1b,表1),该阶段是产量因子形成关键期,也是水肥敏感期。从ET变化动态分
析,乳熟阶段由于有大量的营养器官覆盖于地表,所以地表温度相对较低。因此,M 与CK的ET随着土层的加
深而逐渐降低。乳熟期ML1、ML2、ML3、ML4 的ET分别为5.07,2.38,2.61和0.24mm,分别比CKL1~CKL4
显著(犘<0.05)高1.49,0.29,0.87和1.08mm;蜡熟期ML1、ML2、ML3、ML4 的ET分别为0.58,0.52,0.44和
1.14mm,分别比CKL1~CKL4 显著(犘<0.01)低1.60,1.93,1.97和3.19mm;完熟期 ML1、ML2、ML3、ML4
的ET分别为9.41,10.82,11.59和13.34mm,分别比CKL1~CKL4 显著(犘<0.01)高3.18,3.20,2.67和4.22
mm。M处理在乳熟与完熟阶段ET显著高于CK,主要原因是覆膜改变了根际环境、增加地温、改善0~40cm
水热循环,形成了生长势优于CK的群体,产量也显著高于CK。因此,M的ET显著高于CK,即使完熟阶段0~
25cm地温平均低于CK处理0.58℃(犘<0.05)。蜡熟阶段绿色营养器官大量降低,籽粒由乳状向蜡质状转变、
需水量显著降低;该阶段 M处理的0~25cm平均地温为18.78℃,低于CK0.52℃(犘<0.05);由此 M 处理的
ET比CK低。
2.2 L5(40~50cm)土壤重量含水率与阶段耗水量的变化动态
2.2.1 重量含水率 从返青期到完熟期(图2),ML5 土壤重量含水率的动态变化呈“倾斜的近 W”型,重量含水
率明显地分为3个阶段,返青~孕穗始期、扬花末期~完熟为含水率递减阶段,孕穗中期~扬花盛期含水率有一
个增加态势,总体表现为“降—升—降”特点,含水率从14.71%(返青)、13.14%(扬花)一直降到10.11%(完熟)
(犘<0.01),且 ML5 的始终高于CKL5。CKL5 的含水率变化态势基本与 ML5 的呈对称分布,呈近似“M”型,返
青(11.94%)~抽穗初期(8.82%)、乳熟中期~完熟期持续处于降低态势,在孕穗期含水率有一个不显著的回升
(犘>0.05);抽穗中期~乳熟初期,含水率显著增高(增加17.1%,犘<0.01)。返青后,ML5 有一个显著峰值,出
现在扬花阶段;CKL5 有2个峰值,分别出现在孕穗与乳熟阶段;与 ML5 相比,其含水率变化动态较为复杂,这与
对土壤水分的控制能力有关。扬花以后,土壤含水率对灌浆具有显著的影响,特别是耕层以下的水分,覆膜能显
著地在开花期调动40~50cm水分,这对于将要到来的灌浆至关重要。CK虽然在40~50cm有2个含水率高
峰值,但是由于在灌浆关键阶段,水分供应迟滞,所以不利于水分的利用。
L5 与L4 比较,2个层次具有显著的差异(犘<0.01),返青~孕穗中期,ML4 与 ML5 持续降低,但是 ML4 降
幅显著大于 ML5,最终低于 ML5(少8.5%,犘<0.01);孕穗后期~完熟,ML4 含水率持续高于 ML5,而且峰值显
著地提前到抽穗阶段。CKL4 的含水率与CKL5 相比,变化总体态势相似,但是完熟期含水率低于CKL5;这可能
与前期上层土壤含水率消耗普遍高于下层有关。L4 与L5 在 M与CK处理下的含水率变化动态表明,该2个层
次的水分运移规律具有显著的不同,特别是在覆膜后,水分的变化更加具有不同。
2.2.2 阶段耗水量(ET) ML5 的ET随着生育进程(表1),变化动态较为复杂,峰值主要出现在拔节、扬花、完
熟阶段,分别是2.26,2.31和13.17mm;谷值处在返青、抽穗、乳熟中后期,分别是1.01,-1.13和0.34mm;在
531第23卷第1期 草业学报2014年
孕穗与拔节期有适当的补给,分别是0.22和1.13mm。CKL5 的ET变化动态规律性较强,峰值处在返青、孕
穗、完熟阶段,分别达到2.13,2.22和9.47mm;谷值处在拔节、抽穗期,分别是-0.54和-1.80mm;在拔节、抽
穗、扬花期水分有一定的补给,分别是0.54,1.80和0.33mm。
在抽穗以前,ML5 与CKL5 的ET变化呈相反状态,即返青、孕穗,ML5 处于谷值而CKL5 在峰值,较之
CKL5 分别显著(犘<0.01)少1.12和2.45mm;拔节期 ML5 处于峰值而CKL5 在谷值,较之CKL5 显著(犘<
0.01)高2.79mm。ML5 在抽穗、扬花后期、完熟期的ET分别比CKL5 高0.67mm(犘>0.05)、2.64mm(犘<
0.01)、3.70mm(犘<0.01),在乳熟、蜡熟期分别显著(犘<0.01)低1.07和1.78mm。这一动态变化充分表明,
40~50cm土层含水量对冬小麦生长至关重要,特别覆膜能够有效控制水分无效蒸发,从而用在关键的孕穗、扬
花与灌浆阶段。
图2 2008/2010年度犔4~犔5 平均重量含水率变化动态
犉犻犵.2 犇狔狀犪犿犻犮犮犺犪狀犵犲狊狅犳犪狏犲狉犪犵犲狑犲犻犵犺狋狑犪狋犲狉犮狅狀狋犲狀狋狉犪狋犲犳狉狅犿犔犪狔犲狉4狋狅5犫犲狋狑犲犲狀2008/2010狔犲犪狉狊
 
2.3 L6~L7(50~70cm)土壤重量含水率与阶段耗水量的变化动态
2.3.1 重量含水率 返青~完熟阶段(图3),ML6 与 ML7 含水率动态变化呈近“W”型,返青~抽穗、扬花~乳
熟、蜡熟~完熟3个阶段含水率呈降低特点,抽穗~扬花、乳熟~蜡熟2个阶段含水率显著增加;形成返青、扬花、
蜡熟3个峰值,ML6 分别是14.60%,12.05%,11.61%,ML7 分别是14.68%,12.62%,11.52%;谷值在抽穗、乳
熟期,ML6 分别是10.86%,10.30%,ML7 分别是10.59%,10.27%;在完熟阶段,含水率整体降低,形成第3个
低点,ML6 与 ML7 分别达到11.34%,9.92%。返青~完熟阶段,CKL6 与CKL7 变化动态完全与 M 处理不同,
CKL6 为典型的“S”型,返青~孕穗中期、扬花~完熟2个阶段降低,孕穗后期~扬花阶段显著增高;CKL7 呈近
“S”型,除返青低于拔节、完熟略高于乳熟外,其他特点完全与CKL6 相同,总体呈“降—升—降”特点。CKL6 与
CKL7 处理抽穗以前含水率全部低于 M,返青~抽穗阶段平均含水率分别比 ML6 与 ML7 显著低10.80%,
6.89%(犘<0.01);扬花~完熟CKL6 与CKL7 处理则比 ML6 与 ML7 显著高6.88%,4.77%(犘<0.01)。50~
70cm含水率的变化动态表明,抽穗前,M提高了群体营养体、改善上层水热状态,从而显著影响了该层次水分含
量;进入扬花和灌浆阶段,由于M群体和生长势显著大于CK,从而大量消耗水分,该层次水分被拉动到50cm以
上土层,用于籽粒灌浆用,因此,含水率显著低于CK。
2.3.2 阶段耗水量(ET) ML6 与 ML7 在返青~抽穗(表1),总ET分别是3.10和2.51mm,扬花~乳熟为
0.54和1.34mm,蜡熟~完熟为1.42和1.41mm,抽穗~扬花为0.68和0.38mm,乳熟~蜡熟为-1.27和
0.43mm。CKL6、CKL7 与 ML6、ML7 相比较,在返青~抽穗阶段ET显著(犘<0.01)低5.29和5.89mm,抽
穗~扬花阶段显著(犘<0.01)低5.63和2.80mm;ET在扬花~乳熟高(犘>0.05)0.46和0.49mm,乳熟~蜡
熟显著(犘<0.01)高1.46和0.98mm,蜡熟~完熟显著(犘<0.01)高1.39和0.91mm。M 处理在50~70cm
处,返青~扬花初期阶段耗水量显著高于CK,但是含水量也仍然显著高于CK,这说明 M 不仅能够蓄积水分,而
631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14) Vol.23,No.1
且可以提升该层水分。
2.4 L8~L10(70~100cm)土壤重量含水率与阶段耗水量的变化动态
2.4.1 重量含水率 返青~完熟(图4a与4b),M处理变化动态呈“\/\”型变化;返青~拔节、乳熟中期~完熟2
个阶段含水率呈下降态势,孕穗~乳熟初期阶段含水率呈上升态势;峰值处于返青与乳熟期,ML8、ML9、ML10各
自为14.53%与9.63%,12.07%与10.23%,13.92%与11.19%;谷值与峰值不一样,ML8 出现在孕穗与蜡熟、为
7.86%与8.34%,ML9 处于拔节与蜡熟、为8.63%与8.55%,ML10处于拔节与完熟、为9.41%与8.22%。返
青~完熟阶段,CKL8~CKL10的含水率全部高于相应的ML8~ML10,这说明露地对深层的水热效应要小于M处
理,从而对70~100cm的水分提升、利用有限。CKL8 与CKL9 的含水率动态变化呈近“W”型,CKL10则类似
ML10呈“\/\”型;CKL8 与CKL9 的峰值出现在返青、乳熟、完熟,分别比同期 ML8 与 ML9 高0.89%(犘>0.05)
图3 2008/2010年度犔6~犔7 平均重量含水率变化动态
犉犻犵.3 犇狔狀犪犿犻犮犮犺犪狀犵犲狅犳犪狏犲狉犪犵犲狑犲犻犵犺狋狑犪狋犲狉犮狅狀狋犲狀狋狉犪狋犲犳狉狅犿犾犪狔犲狉6狋狅7犫犲狋狑犲犲狀2008/2010狔犲犪狉狊
 
图4 2008/2010年度犔8~犔10平均重量含水率变化动态
犉犻犵.4 犇狔狀犪犿犻犮犮犺犪狀犵犲狊狅犳犪狏犲狉犪犵犲狑犲犻犵犺狋狑犪狋犲狉犮狅狀狋犲狀狋狉犪狋犲犳狉狅犿犾犪狔犲狉8狋狅10犫犲狋狑犲犲狀2008/2010狔犲犪狉狊
731第23卷第1期 草业学报2014年
与5.71%(犘<0.01)、1.24%与1.77%(犘<0.01)和2.51%与2.01%(犘<0.01);CKL8 谷值分别出现在孕穗、蜡
熟,分别比 ML8 显著(犘<0.01)高1.24%,1.84%;CKL9 在抽穗、蜡熟阶段分别比 ML9 显著(犘<0.01)高
1.77%,2.00%,谷值CKL9 比CKL8 晚一个生育期,说明L9 对L8 有显著的补给作用。CKL10的变化动态与
ML10相似,但是谷值和峰值有大的区别;CKL10的峰值分别出现在返青、蜡熟,分别显著(犘<0.01)比同期 ML10
含水率高4.21%,4.24%,蜡熟峰值比 ML10的乳熟期晚。
2.4.2 阶段耗水量(ET) ML8 在返青~拔节、孕穗~乳熟初期、乳熟中期~完熟3个阶段(表1),总ET分别
为8.14,-0.59,11.75mm,比CKL8 显著高(犘>0.05)0.34,0.82mm(犘>0.05)、1.52mm(犘<0.05);同理,
ML9 为3.51,0.77,12.48mm,比CKL9 显著(犘<0.01)差异-5.73,1.21,-2.16mm;ML10为4.83,2.33,
13.65mm,比CKL10显著(犘<0.01)差异-2.76,2.79,1.66mm。
2.5 不同处理下各层重量含水率的相关性分析
M和CK在取样年度、土层和日期完全一致的条件下,二者含水率偏相关系数为0.789,达到极显著差异
(犘<0.01),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由于全覆膜产生的真实差异。取样年度、日期和土层对 M和CK各层含水率效应
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的取样日期和土层深度对CK含水率产生极显著效应(犘<0.01),相关系数分
别为0.886和0.928。对 M处理下各土层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表3),ML1~ML4 之间重量含水率变化具有极显
著相关关系,ML5~ML7、ML8~ML10也相互达到极显著相关关系,这与动态图的分组完全一致。所以,前面分
为四大组的分析方法完全符合统计原理。同时也表明,以上对于水分在不同土层间的互补、流动、平衡的动态分
析符合理论研究与田间实际。
对CK土层分析表明(表4),CKL1~CKL4、CKL8~CKL10之间的水分变化动态与 M 相似。但是,居于中间
位置的CKL5~CKL7 土层水分补给、流动、平衡却完全不同,除了CKL6、CKL7 之间水分互补性达到极显著外,
其余都未达到显著相关;说明在CK条件下,水分的连续性显著低于 M,由此印证了前面水分动态变化的结论。
表3 犕处理下各层土壤重量含水率的相关性分析
犜犪犫犾犲3 犜犺犲犮狅狉狉犲犾犪狋犻狅狀狅犳狑犲犻犵犺狋狑犪狋犲狉狉犪狋犲狌狀犱犲狉犕犮狅狀犱犻狋犻狅狀
处理Treatments CKL1 CKL2 CKL3 CKL4 CKL5 CKL6 CKL7 CKL8 CKL9 CKL10
CKL1 1
CKL2 -0.963 1
CKL3 0.927 0.984 1
CKL4 0.842 0.793 0.702 1
CKL5 0.304 0.294 0.212 0.697 1
CKL6 -0.168 -0.125 -0.182 0.298 0.854 1
CKL7 0.041 0.031 0.091 0.521 0.858 0.834 1
CKL8 -0.298 -0.258 -0.324 0.174 0.619 0.677 0.736 1
CKL9 -0.644 -0.697 -0.764 -0.240 0.289 0.462 0.529 0.811 1
CKL10 -0.431 -0.511 -0.604 0.002 0.463 0.521 0.694 0.834 0.955 1
 注:与指分别在犘<0.05与犘<0.01水平上Pearson相关达到显著与极显著。下同。
 Notes:Pearsoncorrelationissignificantat0.05level(2-tail);Pearsoncorrelationissignificantat0.01level(2-tail).Thesamebelow.
3 讨论
以往学者对覆膜或者传统栽培土层含水率的研究,一般采用以20cm为单位的土层进行研究,从本次结果分
析可得,全膜覆土栽培技术对土壤水分的效应可能更加细致,即如果利用传统的20cm土层含水率变化动态描述
水分变化动态,有可能导致对各层水分细微变化的研究不准确,无法分析到水分补给的详细过程[1314]。所以,建
议水分动态研究应该以10cm为单位对全膜覆土栽培技术的这一重要效应进行研究。相邻深层土壤间在生育后
831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14) Vol.23,No.1
期出现的含水率明显差异,是否反映出土壤水分运动能力和运动差异,主要是由于覆膜后的热效应导致,即由于
上层热量发生变化引起深层土壤水循环的变化[1517],由此导致相邻土层间的水分差异。对耕层含水率和阶段耗
水量的结果分析,可以知道膜孔对降水的吸收能力较强,覆膜虽然导致部分降水的无效蒸发,但是膜孔对小于5
mm,对于传统栽培条件下的冬小麦无效的降水却有蓄纳的作用[7,1819],由此,可以知道全膜覆土在干旱区对于正
常降水量和无效降水都有积极的作用,对冬小麦的生长发育创造了有利的微域条件[2021]。小麦水分利用和保蓄
问题一直受到许多研究者的重视,也是小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22];水分的高效利用和保蓄研究是一个综合
性课题,仅从覆膜、阶段耗水量特征、不同器官含水率和灌浆特性独立研究,得到的结论仅是单一的,综合几个方
面进行研究必将有助于该问题的解决和深入认识[11,2325]。虽然膜孔可以有效地吸纳降水,但是,对于入渗率的研
究仍然值得深入进行。
表4 犆犓处理下各层土壤重量含水率的相关性分析
犜犪犫犾犲4 犜犺犲犮狅狉狉犲犾犪狋犻狅狀狅犳狑犲犻犵犺狋狑犪狋犲狉狉犪狋犲狌狀犱犲狉犆犓犮狅狀犱犻狋犻狅狀
处理Treatments CKL1 CKL2 CKL3 CKL4 CKL5 CKL6 CKL7 CKL8 CKL9 CKL10
CKL1 1
CKL2 0.808 1
CKL3 0.791 0.995 1
CKL4 -0.759 0.305 0.306 1
CKL5 -0.125 -0.194 -0.164 0.190 1
CKL6 -0.337 -0.655 -0.615 0.128 -0.010 1
CKL7 0.104 -0.336 -0.318 0.581 0.083 0.820 1
CKL8 -0.226 -0.105 -0.051 -0.167 0.471 0.233 -0.003 1
CKL9 -0.357 -0.183 -0.149 -0.273 0.651 0.119 -0.032 0.898 1
CKL10 -0.394 -0.267 -0.217 -0.139 0.719 0.184 0.043 0.873 0.920 1
4 结论
M在冬小麦的出苗、返青、拔节、孕穗前保墒效果明显,在扬花和灌浆初期供水主要在0~40cm。M 在抽穗
和灌浆前期能够显著影响30~50cm土层的水分变化,使峰值提前出现;灌浆中后期能够充分调动50~60cm水
分,对60~70cm也产生明显影响;M也有效拉升70~90cm区域水分的向地表运动,作为重要的水源在生长关
键期发挥有效补给作用。对90~100cm含水率的变化分析,覆膜效应可以达到100cm以下。CK在相同时期、
相同土层没有出现显著的中下层水分补给现象。
在灌浆中后期,水分大量利用期间,CK对50~70cm水分的利用率较高,但能够实现的补给量很少,造成阶
段性的水分高消耗和含水率快速降低现象;CK无法及时获得补给,M可以获得深层水分有效补给;CK水分利用
主要发生在0~70cm,而 M则有效到0~90cm,甚至更深,所以能够在旱地栽培条件下获得相应的高产、稳产。
M最大的效应之一就是在生育期内、0~40cm土层内拥有的水分含量总体远高于CK。M 能够在孕穗、扬
花、灌浆等关键期及时供水,可以达到在无降雨的情况下将干旱的影响减到最低,保证生育进程正常进行。这一
点是CK无法完成的。
相关性分析表明,M条件下,0~100cm土层水分呈现紧密连续动态变化,其互补、流动、平衡能力显著强于
CK,这有助于水分在小麦生长关键期及时补给,提供生长需要。
参考文献:
[1] LiFR,LiG,ZouH M.Studyonwatereffectsofcovering[J].Agriculture&Technology,2004,24(6):5660.
[2] 樊廷录,宋尚有,徐银萍,等.旱地冬小麦灌浆期冠层温度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关系[J].生态学报,2007,27(11):
931第23卷第1期 草业学报2014年
44914497.
[3] 李凤民,鄢峋,王俊,等.地膜覆盖导致春小麦产量下降的机理[J].中国农业科学,2000,33(5):330333.
[4] 王晓峰,田霄鸿,陈自惠,等.不同覆盖施肥措施对黄土旱塬冬小麦土壤水分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9,20(5):
11051111.
[5] 王德梅,于振文,徐振柱.高产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耗水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J].生态学报,2009,29(12):6552
6560.
[6] 何春雨,周祥椿,杜久元,等.全膜覆土免耕穴播栽培技术对冬小麦产量效应的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6):
746749.
[7] NiuJY,GanYT,HuangGB.Dynamicsofrootgrowthinspringwheatmulchedwithplasticfilm[J].CropScience,2004,
44:16821688.
[8] 王贺正,张均,吴金芝,等.不同氮素水平对小麦旗叶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3,22(4):6975.
[9] LiFM,GuoAH,HongW.Effectsofclearplasticfilmmulchonyieldofspringwheat[J].FieldCropsResearch,1999,63:
7986.
[10] 张睿,刘党校,李素绵.小麦覆膜增产机理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1999,19(2):4548.
[11] LiFM,WangJ,XuJZ,犲狋犪犾.Productivityandsoilresponsetoplasticfilmmulchingdurationsforspringwheatonentisols
inthesemiaridLoessPlateauofChina[J].Soil&TilageResearch,2004,(78):920.
[12] 王彩绒,田霄鸿,李生秀.沟垄覆膜集雨栽培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4,37(2):208
214.
[13] 闫学梅,于振文,张永丽,等.不同小麦品种耗水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差异[J].应用生态学报,2011,22(3):694700.
[14] 郝建平,郝乃香.小麦全生育期地膜覆盖与产量结构关系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01,29(2):1718.
[15] 黄明镜,晋凡生,池宝亮,等.地膜覆盖条件下旱地冬小麦的耗水特征[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9,17(2):2023.
[16] 张保军,杨文平,王银银.穴播地膜小麦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9(4):
7073.
[17] 官情,王俊,宋淑亚,等.黄土旱塬区不同覆盖措施对冬小麦农田土壤呼吸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1,22(6):1471
1476.
[18] WangHX,LiuCM,ZhangL.Water-savingagricultureinChina:Anoverview[J].AdvancesinAgronomy,2002,75:
135171.
[19] 张睿,刘党校,李景琦,等.覆膜条件下稀播冬小麦的生长效应研究[J].麦类作物,1998,18(1):5557.
[20] 褚鹏飞,于振文,王东,等.耕作方式对小麦耗水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9,20(11):26912698.
[21] 尹光华,刘作新,李桂芳,等.水肥耦合对春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4,18(6):156158.
[22] 罗珠珠,黄高宝,蔡立群,等.不同耕作方式下春小麦生育期土壤酶时空变化研究[J].草业学报,2012,21(6):94101.
[23] TheibO,ZhangHP,MustafaP.Wateruseefficiencyofrainfedandirrigatedbreadwheatinamediterraneanenvironment[J].Ag
ronomyJournal,2000,92:231238.
[24] 于爱忠,黄高宝,柴强.不同耕作措施对西北绿洲灌区冬小麦农田土壤呼吸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2,21(1):273278.
[25] 余成群,武俊喜,关法春.西藏高寒退化草地草浆地膜覆盖的保水作用研究[J].草业学报,2013,22(2):318321.
041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14) Vol.23,No.1
犛狋狌犱狔狅狀狋犺犲狊狆犲犮犻犪犾狋犲犿狆狅狉犪犾犱狔狀犪犿犻犮狊狅犳狑犻狀狋犲狉狑犺犲犪狋狑犪狋犲狉狌狊犲犲犳犳犻犮犻犲狀犮狔犪狀犱犲狏犪狆狅狋狉犪狀狊狆犻狉犪狋犻狅狀狌狀犱犲狉
犫狌狀犮犺狆犾犪狀狋犻狀犵犪狀犱狆犾犪狊狋犻犮犳犻犾犿犿狌犾犮犺犻狀犵狑犻狋犺狊狅犻犾狅狀犳犾犪狋犳犻犲犾犱犱狌狉犻狀犵狋犺犲狑犺狅犾犲犵狉狅狑狋犺狊犲犪狊狅狀
HEChunyu1,2,DUJiuyuan2,LIUGuangcai3,CHAIQiang1,ZHANGLijun2,
SHENSanbao4,LUQinglin2,HUANGGaobao

(1.AgronomyDepartmentofGansuAgriculturalUniversity,GansuProvincialKeyLaboratoryof
AridLandCropScience,Lanzhou730070,China;2.WheatInstituteofGansuAgricultural
ScienceAcademy,GansuWheatSynthesisStationofNationalWheatIndustryTechnique
System,Lanzhou730070,China;3.GansuStationforPopularizingAgricultural
Technique,Lanzhou730004,China;4.QingshuiStationforPopularizing
AgriculturalTechnique,Tianshui741400,China)
犃犫狊狋狉犪犮狋:Inordertomakeclearthedynamiccharacterofsoilmoistureandevapotranspirationunderbunch
plantingandplasticfilmmulchingwithsoilonflatfield(M)duringthewholegrowthseason,wedidfieldex
perimentsofstudyingdifferentsoilmoistureandwateruseefficiency(WUE)of0-100cmdepthfrom2008to
2010yearwhichwereaimingtogetthewaterconsumingandsupplyingcharacter.Theexperimentswerede
signedofMandCK(barecultivation),arandomizedcompleteblockwith3replications,267.75kg/haseeds
and10seedsperhole.TheresultsshowsthatMisabletosignificantlyaffectsoilmoisture(SM)of30-40cm
and40-50cmduringwholegrowthand30-50cmatthestageofearingandgrainfilingcomparingwithCK.
Atthemiddleandendofgrainfiling,McouldtransferSMfromthelayerof50-60cmto0-30cmandsig
nificantlymoveSMfrom60-70cmtoupperlayer.TheSMin70-90cmhadalsobeenusedasimportantwa
tersupplicationinkeygrowthstage.UnderMcondition,theSMin0-90cmcouldbeusedefficientlyandis
themostimportantwatersupplyarea.AnalyzingthedynamiccharacterofWUEandETin90-100cmsoil,
wecouldinferthatMcansignificantlyaffectSMbelow100cmsoil.Butthetraditionalcultivation(CK)
couldn’tgettheeffectwheneverandwherever.CKcoulduseSMin50-70cmefficientlyatthemiddleandend
stageofgrainfiling,whichledtoquickandmuchwatershortness.TheSMof0-70cmisthemainsupplier
ofCKatthestageofgrainfilinginsteadofSMin0-90cmasM.Duringthewholegrowthstage,thegeneral
SMofMin0-40cmwashigherthanCK.Mcouldsignificantlyimprovesoilmoisturefromthemiddleand
deepersoillayertotheupperasimportantwatersupplieratthekeygrowthstage.Mcouldhighlyimprove
yieldbyhighWUEandefficientET,whichcouldenhancedroughttolerantabilityofwinterwheatinrainfed
areasandsavemuchwater.
犓犲狔狑狅狉犱狊:mulchingplasticfilmwithsoil;wholegrowth;bunchplanting;winterwheat;soilmoisturerate;
wateruseefficiency
141第23卷第1期 草业学报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