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10年度,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全膜全生育期覆土穴播平作栽培技术(简称M)对冬小麦叶片、秆鞘(节秆和叶鞘)、颖壳(颖壳和穗轴)、整株与籽粒在不同生育阶段的含水率动态变化,并以相应的千粒重大小来衡量水分消耗的效应,目的在于揭示水分在不同器官内的分布、流动和消长规律,为该技术在旱区大面积推广提供理论参考.设计M和露地(CK)、10粒/穴密度(相当于267.75 kg·hm-2的播种量)、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的二因素试验.结果表明,M能够显著(P<0.01)增加各器官水分含量,在不同生育期内总体水分含量显著高于CK;返青至完熟阶段,M叶片、秆鞘、整株的平均含水率分别显著(P<0.05)高于CK处理 4.76%、3.0%、4.76%;扬花至灌浆,M处理的籽粒与颖壳平均含水率显著高于CK 3.33%(P<0.05)与6.12%(P<0.01).CK千粒重略高(P>0.05)于M处理0.29%~2.73%,但在群体和穗粒数上显著(P<0.01)比M低 16.69%~35.11%与4.03%~5.11%,从而影响了最终产量的提高, 显著(P<0.01)低于M 29.87%~34.73%.M处理能够满足较高的公顷穗数和穗粒数生长发育要求,从而通过大群体和高的籽粒产量获得高产,也是M供给、调配、协调不同生育阶段植株、不同部位水分能力的体现.相关性分析表明,M显著地影响各器官的水分分布和流动关系,叶片与整株的含水率同步性最高.同时,M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群体营养器官冗余导致的水分和养分偏耗与供应不足问题.本研究揭示了全膜覆土穴播平作栽培条件下冬小麦不同部位水分消长动态和规律,为该技术在不同降水区域推广使用提供参考依据.
全 文 :核 农 学 报!"#$%!"&"$## $$A$# )$A$’
!"#$%&’"()#*’+&$,-$.*#’/#$&’0*.+%*+1
收稿日期!"#$(*$(*$"!接受日期!"#$%*#.*$A
基金项目!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EkI,$((# (院青年创新基金""#$$G,,?#H @"%# (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Ek-,#("# (国家引进国外智
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 @小麦条锈病基因控制资助
作者简介!何春雨!男!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小麦抗性育种和栽培生理研究工作% /*0123$U;UM%.H’&A4$H(8;J0
通讯作者!柴强!男!教授!主要从事多熟种植(循环农业和节水农业研究% /*0123$;U12o4LP1789:78;5
文章编号!$###*&..$""#$%#$#*$A$#*#&
全膜覆土穴播平作对冬小麦不同器官含水率
动态变化效应
何春雨$!"!杜久元"!白!斌"!申三宝(!张礼军"!柴!强$!黄高宝
$
" $ 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T甘肃省干旱生境作物学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T
国家引进国外智力推广示范基地!甘肃 兰州!’(##’#*(清水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甘肃 天水!’%$%###
摘!要!"##&+"#$# 年度!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全膜全生育期覆土穴播平作栽培技术"简称 Z#对冬小
麦叶片$秆鞘"节秆和叶鞘#$颖壳"颖壳和穗轴#$整株与籽粒在不同生育阶段的含水率动态变化!并以
相应的千粒重大小来衡量水分消耗的效应!目的在于揭示水分在不同器官内的分布$流动和消长规律!
为该技术在旱区大面积推广提供理论参考’ 设计 Z和露地 "Ik#$$# 粒T穴密度 "相当于 "H’Q’.
NL%U0@"的播种量#$重复 ( 次$随机区组排列的二因素试验’ 结果表明!Z能够显著"2v#Q#$#增加各
器官水分含量!在不同生育期内总体水分含量显著高于 Ik&返青至完熟阶段!Z叶片$秆鞘$整株的平
均含水率分别显著"2v#Q#.#高于 Ik处理 %Q’HR$(Q#R$%Q’HR&扬花至灌浆!Z处理的籽粒与颖壳
平均含水率显著高于 Ik(Q((R"2v#Q#.#与 HQ$"R"2v#Q#$#’ Ik千粒重略高"2q#Q#.#于 Z处理
#Q"AR )"Q’(R!但在群体和穗粒数上显著"2v#Q#$#比 Z低 $HQHAR )(.Q$$R与 %Q#(R ).Q$$R!
从而影响了最终产量的提高! 显著"2v#Q#$#低于 Z"AQ&’R )(%Q’(R’ Z处理能够满足较高的公顷
穗数和穗粒数生长发育要求!从而通过大群体和高的籽粒产量获得高产!也是 Z供给$调配$协调不同
生育阶段植株$不同部位水分能力的体现’ 相关性分析表明!Z显著地影响各器官的水分分布和流动
关系!叶片与整株的含水率同步性最高’ 同时!Z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群体营养器官冗余导致的
水分和养分偏耗与供应不足问题’ 本研究揭示了全膜覆土穴播平作栽培条件下冬小麦不同部位水分消
长动态和规律!为该技术在不同降水区域推广使用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全膜覆土&全生育期&穴播&平作&冬小麦&器官含水率&千粒重&产量
-SC$$#Q$$&HAT682PP58$##*&..$Q"#$%Q$#8$A$#
!!塑料地膜(秸秆(可降解有机薄膜等不同覆盖条件
下小麦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研究表明!全地面的覆盖
能够大幅度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最终体现在显著增加
的产量水平上!因此增产机理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土壤
水分高效保蓄和利用方面!但是对小麦植株不同器官
的水分利用和保蓄能力研究较少 &$ @%’ % 地膜覆盖在高
效作用于土壤水分之外!也通过小麦不同部位器官的
水分状态得以体现 &$!(!.’ % 特别在全地面塑料地膜覆
盖以后!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被抑制到最小程度后!对
植株不同器官的水分消耗状态研究相对于土壤水分研
究较为有限 &. @&’ % 在全生育期(全地面(平作覆盖地膜
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膜上加土(穴播(平作不起垄为
主要特点的全膜覆土穴播平作栽培技术"简称全膜或
Z#!采用全生育期与全地面覆膜(膜上覆土 $ )" ;0(
一膜多年连用等!使膜上覆土稳定了地膜!解决了播种
孔与膜孔错位(破膜放苗问题!而且实现生育前期保温
和后期防止地温过高对幼苗产生危害等问题*一膜连
用减少成本投入!免耕还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覆膜
可以提高小麦水分利用效率 &H @$#’ % 该技术能够显著
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增加土壤水分含量(减少蒸
#$A$
!$# 期 全膜覆土穴播平作对冬小麦不同器官含水率动态变化效应
腾(提高产量(增加群体!同时促进分蘖(形成壮苗% 其
虽然对土壤水分利用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
对植株器官水分的利用动态研究未有报道 &H!&!$#’ % 所
以!本研究重点对 Z处理下不同生育期器官水分动态
进行研究!从而揭示该栽培条件下!冬小麦不同部位水
分消长动态和规律!为该技术在不同降水区域推广使
用提供参考依据%
!"材料与方法
!#!"试验区概况
试验地位于国家引进国外智力示范推广基地 @小
麦条锈病基因控制(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甘肃小麦
综合试验站!(%%.nE($#H#An/!海拔 $%(#0!常年平
均降雨量 %A# )..#00!播种至收获期降雨量平均
"($Q"00!日照时数平均 $H&’Q$U!年均气温 AQ&^!年
均无霜期 $’#:% 土壤质地为砂壤土!# )"#;0土壤含
有机质 $%Q# L)NL@$(全氮 #QA L)NL@$(水解氮 H’ 0L)
NL@$!速效磷 "V"S. # $"Q( 0L)NL
@$!速效钾 "k"S#
$"&Q# 0L)NL@$(缓效钾 $Q’ L)NL@$!有机质含量为
$%Q’ L)NL@$%
表 !"$HHW+$H!H 年度冬小麦生育期气温和降水量
%&’()!"%):.)+&2-+)&1;.+)83.32&23,1;-+315 29)5+,<29.)+3,;31$HHW+$H!H 8+,./)&/,1/
年份
j91X
项目
C[90P
一月
>158
二月
D9<8
三月
Z1X8
四月
,YX8
五月
Z1M
六月
>758
七月
>738
八月
,7L8
九月
?9Y8
$# 月
S;[8
$$ 月
EJ\8
$" 月
-9;8
"##& 温度
F90Y9X1[7X9T^
@(QA $Q. .Q$ $"Q( $HQ% $&QH "#QA $AQ% $.Q" $#Q" "Q’ @(Q#
降水
VX9;2Y2[1[2J5T00
#Q’ AQA "&Q# "HQA "AQ$ $H%Q’ .%Q& .&Q$ $(%Q. %#Q% $#QA #Q$
"##A 温度
F90Y9X1[7X9T^
@%Q. "Q. .Q. $"Q$ $%Q" $AQ& "$Q% $&Q& $.Q% $#Q% #Q& @"Q&
降水
VX9;2Y2[1[2J5T00
#QH $$ $HQ( "’Q( A#Q$ (%Q. $$AQA $#AQ# ("Q% (HQ% $’Q’ %Q&
"#$# 温度
F90Y9X1[7X9T^
@"Q( #QA .Q" AQ% $.Q& $&Q& ""Q# "#Q# $’Q# AQH "Q. @(Q.
降水
VX9;2Y2[1[2J5T00
# %Q$ (.Q( "#Q$ %#Q$ ."Q% HHQH $.(QA &"Q$ .#Q# $#Q# #Q&
!#$"试验设计
"##& @"##A 年度与 "##A @"#$# 年度对全膜覆土
穴播平作栽培技术下冬小麦从返青 )完熟期间不同土
层含水率变化动态研究% 试验设置 ( 次重复!行距
$.;0(穴距 $";0!种植密度 $# 粒T穴*露地"Ik#设计
与全 膜 对 应! 采 用 等 密 度 条 播 方 式! 即 "H’Q’.
NL)U0@"播量!二者等同于大田密度 .QA. ‘$#H 粒)
U0@"% 小区面积为 (#0" ".0‘H0#!小区间距 %#;0!
随机区组排列% 供试品种为甘肃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
育成品种兰天 "H 号!采用兰州石化公司宏达塑料薄膜
厂生产的宽 $Q"0(厚 #Q##&00无色地膜% "##& 年 $#
月 $$ 日播种!"##A 年 H 月 "A 日收获*"##A 年 $# 月 A
日播种!"#$# 年 ’ 月 " 日收获% 试验期间没有任何人
为补灌措施!降雨和气温情况如下"表 $#%
!#F"不同器官含水率测定项目"方法和时期
$#项目$颖壳"包括颖壳和穗轴#(籽粒(叶片"单
茎秆上全部完整叶片#(秆鞘"为整根节秆和叶鞘#(整
株"完整的单株#的鲜重和干重!计算各器官含水率%
"#方法$每小区按对角线选取包含 (# 个穴的正
方形区域 ( 个!定点(适期调查统计!A# 穴T小区!各小
区 ( 次重复*平均值即为该小区该项目的样值%
(#取样量$按照不同生育阶段随机取样 "# 株!按
照不同部位分为叶片"以实际数为准#(秆鞘 "# 根(颖
壳 "# 个(籽粒""# 穗的全部籽粒#*再单独选取完整植
株 "# 株!作为整株含水率测定专用% 先分别称量鲜
重!再烘干(称量干重!计算重量含水率% "##& @"##A
年度与 "##A @"#$# 年度的平均值为本次分析数据%
%#时期$根据生育阶段分为以下时期进行研究!
返青(拔节(孕穗(抽穗(扬花(乳熟(蜡熟(完熟% 每 $#
天取样一次!每小区各处理在行间随机选择 ( 个点测
定!平均值为该小区水分含量% 测定项目(方法(时期
参照参考文献!并根据实际略有改进 &.! ’ !A’ *将以往许
多研究者单茎测定改为完整单株(取样由通常的 . )
$# 茎改为 "# 株(测定点由通常的 . )$# 个增加为 (#
个(籽粒由通常的单穗 $. 粒增加为 "# 穗的全部!这样
$$A$
核!农!学!报 "& 卷
增加了样本量!降低了有可能由于取样造成的误差%
!#K"小区计产
小区产量以实际脱粒自然风干产量为准!然后折
合为公顷产量%
!#P"数据处理
利用 ?V?? $(Q# 和 Z2;XJPJf[/=;93"##’ 进行数据
处理和作图%
$"结果与分析
$#!"叶片含水率变化动态
从返青到完熟阶段!Z处理的叶片含水率全部显
著高于 Ik*随着生育进程的变化!叶片含水率都呈降
低趋势!但是 Z降低幅度小于 Ik"图 $#% 在孕穗(蜡
熟(完熟阶段!Z叶片含水率比 Ik分别极显著地"2v
#Q#$#高 HQ#$R(’QH’R("HQ’%R!在返青(抽穗(扬
花(乳熟阶段分别显著"2v#Q#$#高 $Q%%R("QH&R(
"Q."R((Q#’R!在拔节期 Z与 Ik差异不显著 "2q
#Q#.# #Q%&R% 这表明!Z处理在保持叶片含水率与
供水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从而保证了叶片高效光合
所需水分要求% 返青阶段叶片含水率影响冬小麦抵御
初春+倒春寒,的能力!含水率相对较高!有益于抵抗
寒冷和冻害% 在扬花与灌浆阶段!叶片的高水分含量
对穗粒数和粒重增加具有重要作用%
图 !"$HHW B$H!H 年度不同处理下叶片平均重量
含水率动态变化
4356!"RN1&:3889&15)/,0()&0&Q)+&5)<&2)+8,12)12-1;)+
;300)+)122+)&2:)12/&:,15 $HHW B$H!H 8+,./)&/,1/
$#$"秆鞘#节秆和叶鞘$含水率变化动态
从返青到完熟!Z秆鞘含水率动态变化呈左臂加
长的近+O,型!Ik总体呈降低的趋势"图 "#% 返青到
图 $"$HHW B$H!H 年度不同处理下秆鞘平均重量
含水率动态变化
4356$"RN1&:3889&15)/,0/2): &1;/9)&29&Q)+&5)
<&2)+8,12)12-1;)+;300)+)122+)&2:)12/&:,15
$HHW B$H!H 8+,./)&/,1/
扬花阶段!Z含水率处于降低态势!特别在孕穗期!含
水率显著地"2v#Q#$#低于 Ik(Q((R*而在返青(拔
节(抽穗期!Z却极显著地 "2v#Q#$#高于 Ik处理
%Q""R($$QH"R($%Q’’R% 进入灌浆期后!Z处理的
含水率有了显著的回升!而 Ik在乳熟到蜡熟阶段略
有增加后!又迅速降低*在乳熟期与蜡熟期!Z含水率
显著"2v#Q#$#低于 Ik$(Q$’R与 HQ#AR!但在完熟
期却极显著地"2v#Q#$#高于 Ik$"Q(.R% 秆鞘含水
率的高低直接决定叶片含水率的高低!在 Z处理下!
秆鞘含水率在几个关键期全部显著高于 Ik!这就保障
了水分源源不断地向叶片的输送%
$#F"全株含水率变化动态
在扬花期 Z与 Ik处理下的整株含水率差异不显
著"2q#Q#.#!Z在乳熟期极显著地"2v#Q#$#低于
Ik处理 $$Q#AR*在返青(拔节(孕穗(抽穗(蜡熟(完
熟期却分别显著地"2v#Q#$#高于 Ik处理 HQ’&R(
$#Q#"R(&Q$&R(AQ’"R(%Q"&R("(Q.%R"图 (#% 完
整植株的含水率可以体现该品种的水分供应(循环(调
配(平衡综合能力!在 Z条件下这一能力得到加强!在
以营养生长为主的返青 @抽穗与生殖生长为核心的乳
熟后期 @蜡熟阶段得到充分体现*前阶段保证营养储
备!后阶段满足灌浆需求!从而保证了再大群体下的正
常灌浆和显著增产% 而 Ik的土壤水分蒸发得不到有
效控制!群体以最经济(简约(有效的方式完成灌浆!所
以!整体含水率基本保持在较低水平%
"$A$
!$# 期 全膜覆土穴播平作对冬小麦不同器官含水率动态变化效应
图 F"$HHW B$H!H 年度不同处理下整株平均重量
含水率动态变化
4356F"RN1&:3889&15)/,0<9,().(&12&Q)+&5)<&2)+
8,12)12-1;)+;300)+)122+)&2:)12/&:,15
$HHW B$H!H 8+,./)&/,1/
图 K"$HHW B$H!H 年度不同处理下颖壳#含穗轴$
平均重量含水率动态变化
4356K"RN1&:3889&15)/,05(-:)/#318(-;315 /.3c)I/2&(c$
&Q)+&5)<&2)+8,12)12-1;)+;300)+)122+)&2:)12/&:,15
$HHW B$H!H 8+,./)&/,1/
$#K"颖壳#含穗轴$含水率变化动态
Z颖壳"含穗轴#含水率除了在花后 .("#(%. : 显
著"2v#Q#$#低于 Ik.Q#’R(%Q".R($#Q%$R外"图
%#!其余都显著高于 Ik!花后 $#($.(".((#((.(%# :
的含水率分别显著 "2v#Q#$ # 高于 Ik ’Q#HR(
%Q$&R(%Q("R(.Q..R(((Q$#R($"Q$HR% 这一结果
与籽粒含水率保持吻合!因为籽粒高水位的保持!必然
需要供水体的高水位供给% 大的群体需要较大的转运
能力!Z能够借助其对土壤水分的有效控制!重新根
据需要调配不同生育阶段水分!由此满足需要% Z处
理的含水率显著高于 Ik!这与叶片(秆鞘(整株的高水
分含量保持密切关联!在扬花前期!植株整体和各营养
器官通过全膜覆盖后的优越条件!在体内保持较高的
含水率!从而满足花后灌浆阶段的水分需求%
$#P"籽粒含水率变化动态
扬花后就进入灌浆期!从花后第 . 天开始跟踪研
究籽粒含水率变化动态!结果表明"图 .#!Z除了花后
.($.(%# : 籽粒含水率分别显著 "2v#Q#$#低于 Ik
处理 "Q.’R(%Q(AR("Q$"R外!其余都高于对照*花
后 $#(".((.(%. :!Z的籽粒含水率分别显著 "2v
#Q#$ # 高 于 Ik 处 理 .Q$’R( $&Q%"R( "Q#$R(
"%Q&(R!花后 (# : 的差异不显著"2q#Q#.#%
图 P"$HHW B$H!H 年度不同处理下籽粒平均
重量含水率动态变化
4356P"RN1&:3889&15)/,0/));&Q)+&5)<&2)+
8,12)12-1;)+;300)+)122+)&2:)12/&:,15
$HHW B$H!H 8+,./)&/,1/
图 G"$HHW B$H!H 年度不同处理下千粒重平均
重量含水率动态变化
4356G"RN1&:3889&15)/,0&Q)+&5)29,-/&1;Ic)+1)(
<)3592-1;)+;300)+)122+)&2:)12/&:,15
$HHW B$H!H 8+,./)&/,1/
$#G"千粒重变化特点与最终产量分析
"QHQ$!千粒重变化特点!Z处理花后 . : 的千粒重
比 Ik显著高 &Q.(R"2v#Q#$#!在花后 $. : 与差异
不显著"2q#Q#.#"图 H#!在花后 $#("#(". : 分别极
显著 地 " 2 v#Q#$ # 低 于 Ik (#QA’R( $(Q’(R(
(.Q’.R!花 后 (#( (.: 显 著 "2v#Q#. # 低 于 Ik
HQ"(R(.Q"AR!到花后 %#(%. : 时差异又不显著的"2
($A$
核!农!学!报 "& 卷
q#Q#.#% Ik虽然在乳熟(蜡熟中前期粒重显著高于
Z!但在完熟阶段粒重与 Z处理差距显著减小% 这说
明 Z在籽粒完熟阶段凭借其较强的水分供应(运输能
够稳定地增加籽粒重量!从而保证灌浆的顺利进行!这
一点在粒重增长方程中得以验证和体现% 千粒重增长
动态具有典型的+?,型特点!适宜于 BJL2P[2;(GXJe[U 与
+?,方程模建立数学模型% 对不同模型经过比较!结
果表明!BJL2P[2;方程为最佳!单籽粒重的增加完全符
合该方程的表述$
S6_..Q$AR"$ K#Q’’(+
@#QH" H X# "@" _#QA."!9_
$(’Q((’!2v#Q##$#*S
"@" _#QA(#!9_A"Q%"!2v#Q##$#*其中 j为单籽粒
重量"0L#!i为花后天数" :#% j0与 jIk方程的系数
和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千粒重的增加与实际大田变
化规律高度符合*Z千粒重与 Ik的差异不显著"Vq
#Q#.#!但增加潜力高于 Ik!即 Z在该试验条件下的
产量潜力仍然有进一步提高的可能%
表 $"覆膜处理下植株含水率之间及其与千粒重的相关性分析
%&’()$"%9)8,++)(&23,1&1&(N/3/&:,15 ;300)+)12,+5&1/<&2)+8,12)12&1;29,-/&1;Ic)+1)(<)3592-1;)+D 8,1;323,1
项目
C[90P
籽粒含水率
?99: e1[9X
;J5[95[
千粒重
$### @N9X593
e92LU[
颖壳含水率
G3709PdF
叶片含水率
B91fdF
整株含水率
dUJ39Y315[dF
秆鞘含水率
?[9015:
PU91[U dF
籽粒含水率
?99: dF
$
千粒重
$### @N9X593e92LU[ @#QA&&
## $
颖壳含水率
G3709PdF #QA"(
## @#QA#%## $
叶片含水率
B91fdF #Q&%A
## @#Q&&H## #Q&&.## $
整株含水率
dUJ39Y315[dF #QA"$
## @#QA.H## #QA#"## #Q&$’# $
秆鞘含水率
?[9015: PU91[U dF #Q(
# @#Q&%(## #Q’A’# #QH(’ #QA.#
!!注$$8#与##指分别在 Vv#Q#. 与 Vv#Q#$ 水平上 V91XPJ5 相关达到显著与极显著% "8dF是含水率的缩写% 下同%
EJ[9$ $8#V91XPJ5 ;JXX931[2J5 2PP2L52f2;15[1[#Q#. 39\93"" @[123# *## V91XPJ5 ;JXX931[2J5 2PP2L52f2;15[1[#Q#$ 39\93"" @[123#8"8dF2P[U9
1<
高产量 "AQ&’R )(%Q’(R!主要源于群体增加!公顷
穗数显著"Vv#Q#$#增加 $HQHAR )(.Q$$R*相应地
穗粒数也显著"2v#Q#$#提高 %Q#(R ).Q$$R% 虽然
Z处理的千粒重比 Ik低 #Q"AR )"Q’(R!但是方差
分析表明差异不显著"2q#Q#.#% Z在水分综合调控
方面有显著的优势!特别在土壤水分保蓄(阶段性调
配(植株体水分平衡(输送等方面效率较高% 全膜全生
育期覆盖后土壤水分无效蒸发显著降低(群体供水充
裕(分蘖能力增强导致了一定的营养器官冗余和光合
有机物的非籽粒偏耗!对粒重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
Ik虽然在灌浆中前期占有优势!但是后期水分短缺成
了主要限制因子!有效营养器官(公顷穗数(穗粒数显
著降低!最终导致产量显著低于 Z%
$#]"不同器官含水率之间及其与千粒重的相关性分析
由表 " 分析表明!不同器官含水率与千粒重的相
关性虽然不是在全生育阶段达到显著相关!但是器官
之间及其与千粒重的相关性在总体趋势上表现显著*
整株含水率与籽粒(颖壳(叶片(秆鞘含水率都达到极
显著与显著相关水平!也印证了 Z在平衡和调配水分
方面的显著作用和强大能力*叶片和颖壳含水率与籽
粒含水率达到极显著相关体现了主要光合器官对籽粒
水分供应的重要作用% 千粒重与灌浆速率和籽粒(颖
壳(叶片(秆鞘含水率相关性在个别时期没有表现显著
相关关系!但是整个灌浆时期总体表现显著负相关*这
说明单个器官水分含量动态循环效率的高低!直接或
间接决定了灌浆速率的高低!对籽粒干物质和粒重的
提高具有极为显著的意义%
Ik叶片(颖壳(秆鞘(籽粒含水率之间相关性与覆
膜总体特征相似"表 (#!说明各器官最基本的功用是
保持必需的生物量并完成籽粒灌浆!达到保证正常生
长发育需求的目的% 与 Z处理的区别在于叶片与秆
鞘含水率达到显著相关!原因可能是与 Z相比 Ik群
%$A$
!$# 期 全膜覆土穴播平作对冬小麦不同器官含水率动态变化效应
!!!! 表 F"@U阶段耗水量"植株含水率与籽粒灌浆速率的相关性分析
%&’()F"%9)8,++)(&23,1&1&(N/3/&:,15 ;300)+)12,+5&1/<&2)+8,12)12&1;29,-/&1;Ic)+1)(<)3592-1;)+@U8,1;323,1
项目
C[90P
籽粒含水率
?99: dF
籽粒单重
?99: e92LU[
颖壳含水率
G3709PdF
叶片含水率
B91fdF
整株含水率
dUJ39Y315[dF
秆鞘含水率
?[9015: PU91[U dF
籽粒含水率
?99: dF
$
籽粒单重
?99: e92LU[ @#QA’H
## $
颖壳含水率
G3709PdF #QA&(
## @#QAA(## $
叶片含水率
B91fdF #Q&H%
## @#Q&&’## #Q&’### $
整株含水率
dUJ39Y315[dF #QA’#
## @#QA## #QA’’## #QA("## $
秆鞘含水率
?[9015: PU91[U dF #Q&AH
## @#Q&’(## #Q&(.## #Q’(H# #Q&H’## $
体显著小!在灌浆中后期水分无效耗散量大!因此显著
影响了叶片水分状态% Z则基本形成了一个半封闭
状态的循环体!因此!水分在秆鞘和叶片间的水势差异
不显著!故此相关性上没有体现%
F"讨论
小麦水分利用和保蓄问题一直受到许多研究者的
重视!也是小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塑料地膜不仅
保墒(蓄水(增温!而且在一些区域获得了较高的小麦
产量和经济收益 &H!&!$#’ % 从本课题组和协作研究单位
"##. @"#$# 年多年(多点不同生态区域试验表明!全
膜覆土穴播平作技术在降雨量处于 (## )..#00的小
麦产区(甘肃陇东旱塬(陇南半山旱地(陇中半干旱偏
湿润区等地实施!能够克服其他诸如半膜覆盖(阶段性
全地面覆盖(起垄沟播等模式存在的问题 &$!(!. @H!$#’ %
在增加群体密度(缩短生育天数(高效率利用土壤水
分!与其他模式存在相同之处!但是从实施技术(增产
效益和适宜方面分析!其更具有优势 &&!$"!$%’ % 本研究
在 Z处理下的器官含水率(千粒重与产量方面的研究
表明!优良的栽培技术可以显著降低耗水量(提高器官
含水率(增加群体(增加穗粒数(增加分蘖成穗率!最终
提高产量% 这与以前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有类似之
处!但是在器官含水率方面!本研究是鲜有的报道
者 &H @$#’ % Z在提高植株体内水分高效分配(利用的同
时!通过植株生长发育显著地影响着土壤水分阶段耗
水量% 以往研究者多注重土壤水分消长动态!对不同
器官水分动态研究鲜有报道 &&!$$ @$"’ % 相关性分析表
明!Z以影响土壤水分和植株体水分的方式!显著地
"2v#Q#$#改变了各器官与千粒重的水分协调关系!
这一点优于 Ik!该结论与诸多类似研究报道也保持一
致 &$#!$( @$%’ *Z粒重虽然没有与 Ik形成显著差异!但
是产量却获益于公顷穗数和穗粒数的增加而得以大幅
度提高!这与有些研究结果不一致!与另外一些相
同 &(!$#!$.’ % 在生育期内!Z能够显著 "2v#Q#$#增加
叶片(秆鞘(颖壳(籽粒和全株含水率!在不同生育期内
总体水分含量显著"2v#Q#$#高于 Ik!说明 Z在土壤
与植株体水分的调配(运输(平衡与利用方面具有较高
的效率!在水分关键期能够通过高效的+土壤 @植株
@营养器官 @籽粒,的水分循环系统完成籽粒灌浆*
许多学者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单一某个器官方面!缺
乏对相关其它器官进行关联系统研究 &$H @$&!"$’ % Ik虽
然有较为显著的灌浆速率优势!但是灌浆后期水分逐
渐成为关键的限制因素!严重影响了群体的保有量和
穗粒数!从而影响了产量的提高!这与许多报道基本一
致 &H!$& @"#’ % 同时!覆膜后土壤水分无效蒸发远低于
Ik!阶段耗水量也保持较低状态!在返青(拔节(孕穗(
抽穗阶段!土壤水分利用率较高!Ik在该阶段由于无
效蒸发消耗量大!在扬花和灌浆阶段!水分显著出现亏
缺 &H!&’ % 覆膜栽培方式在不同小麦生产区域都有一定
作用!增产效果差异较大!对水分的保持因作物种类(
品种特性有较大的变化!冬小麦一般在 H 月中旬或者
下旬完成灌浆!该阶段许多塑料地膜覆盖模式往往导
致高温逼熟问题 &(!$A ! "" @"(’ % 全膜覆土技术不仅利用
了以往模式的优点!而且克服了许多缺点!特别是植株
不同部位的高含水率保障了灌浆正常进行!这一点在
.$A$
核!农!学!报 "& 卷
许多研究中鲜有报道%
K"结论
全膜全生育期覆土穴播平作栽培技术能够显著增
加叶片(秆鞘"节秆和叶鞘#(颖壳"含穗轴#和籽粒以
及全株的水分含量"2v#Q#$#*能够在不同生长阶段
对不同器官间水分进行有效调配和高效利用!同时以
其器官高含水率方式避免了后期大群体(高温可能造
成的籽粒灌浆不饱满问题%
该技术通过显著增加分蘖数(有效小穗数和穗粒
数大幅提高产量*Ik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加粒重!
但是由于灌浆后期过多的水分散失导致群体和穗粒数
显著低于 Z处理"2v#Q#$#!从而影响了最终产量的
提高% Z能够在植株水分利用关键期!通过 +土壤-
植株不同器官-籽粒,的水分循环体系和全地面全生
育期地面塑料地膜覆盖!最终在北方干旱雨养农业区
达到节水(高效用水和显著提高产量的双重目的%
参考文献!
& $ ’!王彩绒!田霄鸿!李生秀8沟垄覆膜集雨栽培对冬小麦水分利用
效率及产量的影响&>’8中国农业科学!"##%!(’""# $"#& @"$%
& " ’!樊廷录!宋尚有!徐银萍!李尚中8旱地冬小麦灌浆期冠层温度与
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关系&>’8生态学报!"##’!"’"$$# $%%A$
@%%A’
& ( ’!李凤民!鄢峋!王俊!李世清8地膜覆盖导致春小麦产量下降的机
理&>’8中国农业科学!"###!((".# $((# @(((8
& % ’!B27 j! Z1JB! ]9i! IU95LG! Z1i>! ,5 Bm! D95L]j8
W1Y2: ;U15L9Jf,Zf75L13;J00752[M25 1X125*f9: eU91[f293: e2[U
PUJX[*[9X0Y31P[2;f230073;U25LYX1;[2;9&>’8ZM;JXXU2l1! "#$"! ""
"$# $ ($ @(A
& . ’!薛澄!王朝辉!李富翠!赵护兵!周玲!李小涵8渭北旱塬不同施
肥与覆盖栽培对冬小麦产量形成及土壤水分利用的影响&>’8
中国农业科学 "#$$!%%""$# $%(A. @%%#.
& H ’!何春雨!周祥椿!杜久元!鲁清林!张礼军!周洁!白斌!周刚8全膜
覆土免耕穴播栽培技术对冬小麦产量效应的研究&>’8农业现代
化研究!"#$#!($"H# $’%H @’%A
& ’ ’!王晓峰!田霄鸿!陈自惠!陈辉林! 王朝辉8不同施肥措施对黄土
旱塬冬小麦土壤水分的影响&>’8应用生态学报! "##A!"# ".# $
$$#. @$$$$
& & ’!何春雨!杜久元!刘广才!柴强!张礼军!申三宝!鲁清林!黄高宝8
全膜覆土穴播冬小麦农田土壤含水率与耗水量时空动态&>’8
草业学报!"#$%!"("$# $$($ @$%$
& A ’!B2DZ! G7J,]! d92]8/f9;[PJf;391XY31P[2;f230073;U J5
M293: JfPYX25LeU91[&>’8D293: IXJYPW9P91X;U! $AAA!H($’A @&H8
&$#’!鲁清林!柴守玺!张礼军!常磊8全膜覆土一茬和二茬小麦蓄水
保墒效应研究&>’8核农学报!"#$(!"’"$"# $$A#( @$A$$
&$$’!B2DZ! d15L>! i7 >m! i7 ]B8VXJ:7;[2\2[M15: PJ23X9PYJ5P9[J
Y31P[2;f230073;U25L:7X1[2J5PfJXPYX25LeU91[J5 95[2PJ3P25 [U9
P9021X2: BJ9PPV31[917 JfIU251&>’8?J23x F231L9W9P91X;U!
"##%!’& $A @"#
&$"’!梁亮!张连蓬!林卉!杜培军8基于导数光谱的小麦冠层叶片含
水量反演&>’8中国农业科学! "#$(!%H "$# $$& @"A
&$(’!闫学梅!于振文!张永丽!姜东8不同小麦品种耗水特性和籽粒
产量的差异&>’8应用生态学报!"#$$!"""(# $HA% @’##
&$%’!郝建平!郝乃香8小麦全生育期地膜覆盖与产量结构关系分析
&>’8山西农业科学!"##$!"A""# $$’ @$&
&$.’!褚鹏飞!于振文!王东!张永丽!许振柱8耕作方式对小麦开花后
旗叶水势与叶绿素荧光参数日变化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8
作物学报!"#$"!(&"H# $$#.$ @$#H$
&$H’!骆兰平!于振文!王东!张永丽!石玉8土壤水分和种植密度对小
麦旗叶光合性能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8作物学报!
"#$$!(’ "H# $$#%A @$#.A
&$’’!黄明镜!晋凡生!池宝亮!陈奇恩8地膜覆盖条件下旱地冬小麦的
耗水特征&>’8干旱地区农业研究!$AAA!$’""# $"# @"(
&$&’!E27 >j! G15 jF! ]715LG+8-M5102;PJfWJJ[GXJe[U 25 ?YX25L
dU91[Z73;U9: e2[U V31P[2;D230&>’8IXJY ?;295;9! "##%! %%$
$H&" @$H&&
&$A’!张睿!刘党校!李景琦!李素锦8覆膜条件下稀播冬小麦的生长
效应研究&>’8麦类作物!$AA&!$&"$# $.. @.’
&"#’!褚鹏飞!于振文!王东! 张永丽!许振柱8耕作方式对小麦耗水特
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8应用生态学报!"##A!"#"$$# $"HA$ @
"HA&
&"$’!于显枫! 张绪成! 王红丽8高浓度 IS" 下氮素对小麦叶片干物
质积累及碳氮关系的影响&>’8核农学报!"#$"!"H "’# $$#.& @
$#H(
&""’!刘晓伟! 何宝林! 郭天文8全膜双垄沟不同覆膜时期对玉米土
壤水分和产量的影响&>’8核农学报!"#$"!"H"(# $H#" @H#&!H"’
&"(’!曹雯梅!刘松涛!郑贝贝!路凤银8小麦高产及超高产优化管理模
式对氮素吸收分配尧土壤硝态氮累积及产量的影响&>’8核农学
报!"#$(!"’"$## $$.H’ @$.’%8
H$A$
!"#$%&’"()#*’+&$,-$.*#’/#$&’0*.+%*+1
"#$%!"&"$## $$A$# )$A$’
72-;N ,129)Y&2)+@,12)12RN1&:38/,0R30)+)12Y312)+Y9)&2
\+5&1/-1;)+S-189>(&12315 &1;>(&/23843(:D-(89315 <3297,3(
,14(&243)(;;-+315 29)Y9,()@+,.7)&/,1/
]/IU75*M7$!"!-a>27*M715"!+,C+25"!?]/E?15*<1J(!m],EGB2*675"
I],Cc215L$! ]a,EGG1J*<1J
$
" $K&%1# 2$">.%*.&’Q+5A&3"$&/"$5"(,$.= A&%= <$"40*.+%*+R,-$"%"65L+4&$/6+%/"(K&%1# ,-$.*#’/#$&’D%.>+$1./5! A&%:;"# K&%1#!’(##’#*
"M;+&/O%1/./#/+"(K&%0# ,-$.*#’/#$&’0*.+%*+,*&=+65RB;+)&/."%&’2"4#’&$.:&/."% &%= L+6"%1/$&/."% 0/&/."% "(O%/$"=#*.%- E7/+$%&’O%/+’.-+%*+!
K&%1# A&%:;"# ’(##’#* (W.%-1;#.0/&/."% ("$2"4#’&$.:.%- ,-$.*#’/#$&’B+*;%.F#+! B.&%1;#.K&%1#!’%$%###
T’/2+&82$C5 JX:9X[J01N9;391X[U9:M5102;;U1X1;[9XJf:2f9X95[JXL15Pe1[9X;J5[95["dF# 75:9X<75;U Y315[25L
15: Y31P[2;f230073;U25Le2[U PJ23J5 f31[f293: :7X25L[U9eUJ39LXJe[U P91PJ5 "Z#! e9;J5:7;[9: f293: 9=Y9X2095[P[J
X9P91X;U [U9e1[9X;J5[95[Jf391f! P[9015: PU91[U! L3709P15: PY2N9*P[13N! eUJ39Y315[! 15: P99:8,f[9XP[7:M25LJ5
[U9e1[9X:2P[X2<7[2J5! f3Je! LXJe[U 15: :9;3259;U1X1;[9XP10J5L:2f9X95[JXL15P! 15: [1N25L[U9:M5102;;U15L9PJf
[UJ7P15:*N9X593e92LU[1[[U9P109[2091P;U9;N Jfe1[9X;J5P70Y[2J5 9f9;[! e9UJY9[U9X9P73[PeJ73: ;J5[X2<7[9[J
7P925 YX1;[2;98FU99=Y9X2095[Pe9X9:9P2L59: JfZ15: Ik" <1X9;73[2\1[2J5#! 1X15:J02l9: ;J0Y39[9<3J;N e2[U (
X9Y32;1[2J5P! $# P99:PY9XUJ39":95P2[M67P[1P"H’Q’. NL)U0@"#8FU9X9P73[PPUJe9: [U1[Z2P1<39[JP2L52f2;15[3M"2
v#Q#$#20YXJ\9[U9:2f9X95[JXL15P1\9X1L9dF15: U2LU9X[U15 [U1[JfIk8DXJ0GX995 X9[7X525L[J]1X\9P[[209!
391fdF! P[9015: PU91[U dF! 15: eUJ39Y315[dF75:9XZ;J5:2[2J5 e9X9P2L52f2;15[3M"2v#Q#.#U2LU9X[U15 [U1[Jf
Ik
570<9XY9XPY2N9P2L52f2;15[3M"2v#Q#$#3Je9X[U15 [U1[JfZ
9PY9;213M! 391fdF15: eUJ39Y315[dF;J73: N99Y U2LU ;J5P2P[95;M[U15 Ik8dUMZ L9[U2LU M293: 75:9X31XL9
YJY731[2J5! U2LU P99: 570<9X! 15: 3Je[UJ7P15:*N9X593e92LU[01253M:9Y95:9: J5 [U99=;9395[1<232[MJfP7YY3M25L!
:9Y3JM25L15: ;JJX:251[25Le1[9X10J5L:2f9X95[JXL15P1[:2f9X95[LXJe[U P[1L9P8FU9X9P73[PX9\913P[U9e1[9X:M5102;
;U1X1;[9XP! N9MLXJe[U P[1L915: 0J2P[7X9;2X;731[25L31e10J5L:2f9X95[JXL15P75:9XZ;J5:2[2J5P8C[;15 YXJ\2:9fJX
YJY731X2l1[2J5 Jf[U9[9;U52o7925 1X91PJf:2f9X95[X125f138
U)N <,+;/$Z73;U25LY31P[2;f230e2[U PJ23* dUJ39;XJY P91PJ5* +75;U Y315[25L* IJ5\95[2J5 Y315[25L* d25[9XeU91[*
SXL15 e1[9X;J5[95[* FUJ7P15:*N9X593e92LU[* j29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