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书塔克拉玛干沙漠生物结皮中几种藻类的系统发育分析
王丹,龚春霞,苟亚峰,周路,朱军保,高剑峰
(石河子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新疆 石河子832000)
摘要: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富含多种沙漠藻类,严酷的沙漠环境造就了这些沙漠微藻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但对于
这些沙漠微藻的研究,相关报道较少。本研究以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沙样为素材,通过实验室培养,以有限稀释法
和平板法进行分离,分离得到6株沙漠微藻。形态学观察后初步鉴定5株属于绿藻门(TLD2A1,TLD2B,
TLD7A2,TLD6B,TLD7B5),1株为蓝藻门(TLD5A1)。分别比对分析了5株绿藻的18SrDNA和其中3株的
5.8SrDNAITS序列,1株蓝藻 TLD5A1的16SrDNA 序列,并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TLD2A1和
TLD6B与小球藻科物种亲缘关系很近,TLD2B和衣藻科物种亲缘关系很近。TLD7B5形态呈新月形,分子鉴定
与环藻科物种亲缘关系较近,TLD5A1与念珠藻科的物种聚为一支,同时与念珠藻属的椭孢念珠藻同源性高达
97%。本研究确定了6株沙漠微藻的分类地位,为后续塔克拉玛干沙漠微藻的研究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塔克拉玛干沙漠;绿藻;蓝藻;系统发育
中图分类号:Q945.3;Q9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759(2014)03009707
犇犗犐:10.11686/cyxb20140310
据统计,2011年中国北方沙漠化土地达37.59万km2,其中轻度沙漠化土地占33.80%,中度沙漠化土地占
22.84%,重度沙漠化土地占22.16%,严重沙漠化土地面积占21.21%,沙漠化已成为人类所面临的严重的环境
问题之一[1]。在沙漠化修复的研究中,现阶段固沙的主要生物技术方法为防风林及草带的建立[2],与此同时微生
物在沙漠化治理的研究中也得到了初步探讨。潘惠霞等[3]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结皮中分离到了一株寡营
养细菌,该菌株可产生大量胞外粘多糖,将该菌株的培养液喷洒到流沙表面后,可形成6mm厚的粘合性的沙层。
邹碧莹和张元翼[4]在地中海沙漠化生态系统的研究中发现,植物种子萌发期加入丛枝菌根真菌与固氮根瘤菌不
仅能协助植被在沙漠化区域的建立,同时还可以增加土壤肥力与质量。尽管沙漠化区域微生物的研究展示了一
定的应用潜力,而相对于沙漠化区域的大面积分布,对沙漠化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58]。
生物结皮通常是由各种光合及非光合生物组成的,包括蓝藻、地衣、绿藻、苔藓、真菌及一些微小原生动物。
这些栖居在土壤表层的生物往往生活在极端恶劣的气候环境条件下。例如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腹地的古尔班通
古特沙漠年平均降水量不超过150mm,在沙漠腹地仅有70~100mm,年均温为6~10℃,极端温度为40℃以
上,均有结皮生物[910]。Evans和Ratledge[11]一致认为结皮生物群落在沙漠中对固定土壤和养分循环发挥着重
要的作用。
目前,李芳芳等[12]用18SrRNA基因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分离的绿藻进行了系统学研究,赵建成等[9]对该
沙漠生物结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沙漠中有很多常见的单细胞绿藻,例如小球藻、胶球藻、链带藻和衣藻等。
Lewis和Lewis[13]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结皮生物中的绿藻主要包含三大类群,绿藻纲、共球藻纲和轮藻纲。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研究其生物结皮及微生物组成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沙漠化严重威胁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和北缘的绿洲农业发展。围绕塔克拉玛干沙漠生态环境已经有很多学者进行了有关研究报
道,但主要集中在沙危害分异规律、沙漠腹地人工绿地、沙漠自然植被光合特性、耗水量、根生态以及土壤种子库
的研究等方面[27],而关于微生物的研究仅见关于其数量在结皮中的分布研究[13],特别是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对
第23卷 第3期
Vol.23,No.3
草 业 学 报
ACTAPRATACULTURAESINICA
97-103
2014年6月
收稿日期:20130621;改回日期:20130929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计划)(2011CB200900G)资助。
作者简介:王丹(1987),女,吉林长春人,在读硕士。Email:296793644@qq.com
通讯作者。Email:jianfengg@shzu.edu.cn
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更为少见。张丙昌等[14]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中绿藻的区系组成、生态分布特点和结
皮不同发育阶段绿藻种类组成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李芳芳等[12]运用分子生物学18SrRNA基因对古尔班通
古特沙漠分离的绿藻进行了系统学研究。本研究运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生物
结皮中几种藻类进行研究,拟建立一个适合分离纯化和鉴定沙漠微藻的方法,为后续塔克拉玛干沙漠微藻的研究
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自然概况
中国新疆塔里木盆地中央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气候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暖温带干旱荒漠气候,年平均气温9~
11.2℃,最热月份8月的极端最高气温为43.2℃,最冷月份1月的极端最低气温为-19.3℃,年降水量60~80
mm,年内分配不均衡,多集中在春、夏两季,且年际变率大。沿着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公路附近采集沙样
(N37°36.732′~N40°47.377′,E80°23.442′~E84°17.638′),多流动沙丘上基本无植物生长,偶见沙米(犃犵狉犻狅
狆犺狔犾犾狌犿狊狇狌犪狉狉狅狊狌犿)及花棒(犎犲犱狔狊犪狉狌犿狊犮狅狆犪狉犻狌犿),盖度小于1%。
1.2 采样
采样时,用无藻铲采集沙样表层及其以下至10
cm深,收集于无菌密封袋。每次采样后用70%酒精
擦拭采样工具,以防交叉污染。
本实验藻种均分离自塔克拉玛干沙漠采集沙样的
混合培养藻液。表1列出了2011年11月19日从塔
克拉玛干沙漠分离的6株微藻的沙样采集地点。
1.3 沙漠微藻的混合培养、分离与纯化
1.3.1 混合培养 称取5g采集的沙样于灭菌的装
有30mL培养液的50mL三角瓶中,充分混匀,置于
光照培养箱,光照强度为2500lx,光暗周期为12h/12
h,温度为23℃的条件下培养1~2周,随时观察杂菌
污染情况,如杂菌过多,则终止培养。
1.3.2 分离与纯化 采用平板法和96孔板有限稀释
法分离纯化上述混合培养的藻液。分离过程中定期镜
表1 塔克拉玛干沙漠采样地的分布概况
犜犪犫犾犲1 犛犪犿狆犾犻狀犵犾狅犮犪狋犻狅狀狊狅犳犪犾犵犪犲狊狋狉犪犻狀狊狌狊犲犱犻狀
狆狉犲狊犲狀狋狊狋狌犱狔犻狀狋犺犲犜犪犽犾犻犿犪犽犪狀犱犲狊犲狉狋
藻株编号
Algaestrains
number
分离自沙样
Isolatedfrom
thesandsample
地理位置
Thegeographical
position
海拔
Altitude
(m)
TLD2A1 2A N40°47.377′,E84°17.638′ 924
TLD2B 2B N40°47.377′,E84°17.638′ 924
TLD5A1 5A N37°39.334′,E82°54.167′ 1300
TLD6B 6B N37°36.732′,E80°23.442′ 1254
TLD7A2 7A N38°55.621′,E80°55.579′ 1125
TLD7B5 7B N38°55.621′,E80°55.579′ 1125
TLD:塔克拉玛干沙漠 TaklimakanDesert;2,5,6,7:采样地代号
Numberofthesampleplot;A,B:样品号Numberofthesample.
检培养藻液,直到1000倍镜下观察的微藻形态一致即纯化成功,然后将已纯化成功的微藻进行逐级扩大培养。
1.4 分离纯化微藻的分子鉴定
1.4.1 DNA提取 取对数生长期OD680的藻液400~600mL,3000r/min离心8min,收集沉淀,用液氮研磨至
粉末置于1.5mL离心管中;用TIANGEN植物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微藻基因组DNA。
1.4.2 序列扩增及测序 用于扩增绿藻的5.8SITS的引物序列为:上游5′TTCTTAGTTGGTGGGTTGC
CT3′,下游5′TTTCATCTTTCCCTCACGGTA3′[15]。
用于扩增真核绿藻的18SrDNA的引物序列为:上游5′ACCTGGTTGATCCTGCCAGTAG3′,下游5′
ACCTTGTTACGACTTCTCCTTCCTCC3′[16]。
用于扩增16SrDNA的原核生物通用引物序列为:上游5′AGAGTTTGATCCTGGCTCAG3′,下游5′
AAGGAGGTGATCCAGCC3′[17]。
PCR反应体系为20μL,ddH2O:12.4μL,Buffer:2.0μL,MgCl2:1.2μL,dNTP:1.2μL,引物1:1.0μL,引
物2:1.0μL,DNA模板:1.0μL,Taq酶:0.2μL。PCR反应体系扩增条件:94℃预变性5min;94℃变性1min,
60℃退火30s,72℃延伸90s,30个循环;72℃延伸5min,扩增结果用1%的琼脂糖进行电泳检测,凝胶成像系统
89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14) Vol.23,No.3
记录实验结果。将PCR产物用TIANGEN普通琼脂糖凝胶DNA回收试剂盒回收后再用pMD18T载体连接试
剂盒(TaKaRa)进行连接,转入大肠杆菌DH5a,由北京六合华大基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测序。
1.5 系统发育分析
将测得序列提交至GeneBank,利用Blast搜索引擎中的nucleotideblast获得所测序列的同源序列,用Gene
Doc软件进行多序列对位分析,MEGA4.1软件进行序列分析,并采用邻接法 (NJ)建树,Kimura2parameter
计算遗传距离值,重复1000次计算bootstrap值。
2 结果与分析
2.1 5株藻种的形态学特征
从塔克拉玛干沙漠6个采样地分离得到6株微藻。在光学显微镜100倍油镜下观察其细胞形态。其特征为
TLD2A1单细胞球形,色素体杯状,占细胞的一半或稍多,细胞直径3~6μm。TLD2B细胞呈椭圆或卵形,两端
略为变尖,眼点位于细胞中部,细胞宽3~5μm,长7~9μm。TLD5A1植物体呈中空而薄的裂片状,生长后期漂
浮,呈褐色或深褐色,藻丝呈强烈卷曲或有时平行排列,细胞呈球形或近球形。TLD6B单细胞或几个细胞聚在一
起,呈球形,细胞壁薄,细胞直径5~10μm。TLD7A2游动的单细胞,细胞呈椭圆形,细胞宽8~12μm,长10~
13μm。TLD7B5单细胞,形态多呈月牙状,细胞长3~9μm,宽2~4μm,两顶端直线距离3~7μm。
根据其形态特征参照文献[18]进行检索分类,经鉴定表明TLD2A1、TLD6B的初步分类地位为绿藻门、绿藻
纲、绿球藻目;TLD2B、TLD7A2初步分类为绿藻门,绿藻纲,团藻目;TLD7B5初步分类为绿藻门、绿藻纲;
TLD5A1初步分类为蓝藻门(经石河子大学高剑峰教授加以鉴定)。
2.2 序列分析
2.2.1 5株绿藻的序列分析 依据形态观察TLD2A1、TLD2B、TLD6B、TLD7A2和TLD7B5均为绿藻门,用
18SrDNA保守区引物分别扩增了5株微藻的18SrDNA序列,其长度分别为1767,1759,1766,1764和2657
bp;TLD2A1、TLD7A2、TLD7B5三株藻5.8SrDNAITS的扩增产物长度分别为1539,1437,2428bp,与NCBI
已知的数据库进行比较,根据比对同源性相近藻的18SrDNA 全序列及普通小球藻(犆犺犾狅狉犲犾犾犪狏狌犾犵犪狉犻狊)
(AB237642)rDNA序列,确定5.8SrDNAITS(包括ITS1、ITS2和5.8SrDNA区域)序列长度分别为650,564
和672bp。数据提交至GenBank。其中TLD7B5的18S核糖体rDNA测序后发现其长度比另外2株绿藻长很
多,将其在Blast比对后发现有2个内含子,去除内含子后与各序列于NCBIBlastn比对并进行核酸数据库同源
性分析(表2)。TLD2A1、TLD2B、TLD6B、TLD7A2、TLD7B5的18SrDNA序列G+C含量分别为49.7%,
49.5%,49.8%,48.0%和48.2%。
表2 6株沙漠微藻核酸序列与犖犆犅犐核酸数据库同源性比对分析
犜犪犫犾犲2 犅犾犪狊狋狅犳狋犺犲狀狌犮犾犲狅狋犻犱犲狊犲狇狌犲狀犮犲狅犳6犱犲狊犲狉狋犪犾犵犪犲狊狋狉犪犻狀狊
藻株Algaebeads 相近藻株Similaralgaebeads 相似性Similarity(%) 碱基差异Basedifferences 序列号Theserialnumber
TLD2A1(18S) 普通小球藻犆犺犾狅狉犲犾犾犪狏狌犾犵犪狉犻狊 99.77 4 AB080308.1
TLD2B(18S) 咸胞藻犅狉犪犮犺犻狅犿狅狀犪狊sp. 98.16 32 AB183637.1
TLD6B(18S) 普通小球藻犆犺犾狅狉犲犾犾犪狏狌犾犵犪狉犻狊 99.72 5 AB080308.1
TLD7B5(18S) 巴西绿球藻犜犲狋狉犪狀犲狆犺狉犻狊犫狉犪狊犻犾犻犲狀狊犻狊 98.86 20 HM565929.1
TLD5A1(16S) 椭孢念珠藻 犖狅狊狋狅犮犲犾犾犻狆狊狅狊狆狅狉狌犿 97.00 37 AJ630450.1
TLD7A2(18S) 衣藻犆犺犾犪犿狔犱狅犿狅狀犪狊sp. 97.65 39 FR865563.1
TLD2A1(ITS) 小球藻犆犺犾狅狉犲犾犾犪sp. 99.85 1 JQ315187.1
TLD7A2(ITS) 衣藻犆犺犾犪犿狔犱狅犿狅狀犪狊sp. 72.94 154 FR865559.1
TLD7B5(ITS) 月芽藻犘狊犲狌犱狅犽犻狉犮犺狀犲狉犻犲犾犾犪sp. 87.31 90 JX096945.1
99第23卷第3期 草业学报2014年
2.2.2 16SrDNA序列分析 依据形态观察TLD5A1为蓝藻门,用16SrDNA引物序列扩增了TLD5A1的16S
rDNA序列,长度为1481bp。数据提交至GenBank,将测得序列与GenBank中7个序列及外类群集胞藻的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排列对齐,排序后共有1443bp位点,比较了TLD5A1的16SrDNA和GenBank中7个序
列的碱基组成发现,TLD5A1的GC含量为54.7%,其他7个序列的G+C含量均在53.9%~55.0%之间。其
序列于NCBIBlastn比对并进行核酸数据库同源性分析(表2)。
2.3 系统发育分析
2.3.1 绿藻系统发育分析 将分离藻株中5株绿藻的18SrDNA和其中3株的5.8SrDNAITS序列于Blast
同源比对分析,下载与其同源性相对较高的序列5~9个,全部输入GeneDoc软件,比对后将序列开始和结尾长
短不一的片段删减整齐,比对结果输入到 MEGA4.1软件中,选取的核苷酸置换模型为 Kimura双参数模型
(Kimura2parameter),自展支持分析重复1000次。得到的18SrDNA和5.8SrDNA的NJ树(图1和图2)。
图1 基于18犛狉犇犖犃基因序列的邻接树
犉犻犵.1 犖犑狋狉犲犲犫犪狊犲犱狅狀狊犲狇狌犲狀犮犲狊狅犳18犛狉犇犖犃犵犲狀犲
节点处数字代表1000次重复自展分析所得到支持率(%)Thenumbersatthenodesrepresentbootstrapsupportof1000replicates(%).下同The
samebelow.
5株绿藻的18SrDNA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实验所分离的5株绿藻可以分别在3个大分支内,其中1个类
群可归于小球藻科,以TLD2A1、TLD6B为代表,它们的18SrDNA序列与普通小球藻藻株的相似性最高,为
99.89%。TLD2B和TLD7A2分别与衣藻科的9个物种聚为一大分支,其中TLD2B与咸胞藻(犅狉犪犮犺犻狅犿狅狀犪狊
sp.)聚为一支相似性为98.16%,自展支持率为91%,TLD7A2与犆犺犾犪犿狔犱狅犿狅狀犪狊sp聚为一支相似性为
97.65%,自展支持率为72%,TLD7B5的18SrDNA 与绿藻门,绿藻纲环藻目的Selenastraceae、栅藻科
(Scenedesmaceae)、环藻目Sphaeropleales三科物种聚为一支,其中与绿球藻(犜犲狋狉犪狀犲狆犺狉犻狊犫狉犪狊犻犾犻犲狀狊犻狊)同源性
001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14) Vol.23,No.3
最高为98.86%。
TLD2A1、TLD7A2、TLD7B5三株绿藻的5.8SrDNAITS系统发育分析,结合他们的18SrDNA数据表
明,TLD2A1与犆犺犾狅狉犲犾犾犪sp.为同一属,TLD7A2的5.8SrDNAITS与莱茵衣藻(犔狅犫狅犮犺犾犪犿狔狊狊犲犵狀犻狊)、衣藻
(犆犺犾犪犿狔犱狅犿狅狀犪狊犻狀犳犾犲狓犪)、南极衣藻(犆犺犾犪犿狔犱狅犿狅狀犪狊sp.)聚为一支,与南极衣藻相似性最高为72.94%。
TLD7B5的5.8SrDNAITS与环藻目科(Selenastraceae)的月牙藻(犘狊犲狌犱狅犽犻狉犮犺狀犲狉犻犲犾犾犪sp.)聚为一支,相似性
最高,为87.31%,自展支持率低于50%,这与其18SrDNA数据有些差异。
图2 基于5.8犛狉犇犖犃犐犜犛基因序列的邻接树
犉犻犵.2 犖犑狋狉犲犲犫犪狊犲犱狅狀狊犲狇狌犲狀犮犲狊狅犳5.8犛狉犇犖犃犐犜犛犵犲狀犲
2.3.2 1株蓝藻系统发育分析 将TLD5A1的16SrDNA序列于Blast同源比对分析,下载与其同源性相对较
高的序列7个,全部输入GeneDoc软件,比对后将序列开始和结尾长短不一的片段删减整齐,比对结果输入到
MEGA4.1软件中,选取的核苷酸置换模型为 Kimura双参数模型(Kimura2parameter),自展支持分析重复
1000次,得到的16SrDNA的NJ树见图3。
图3 基于16犛狉犇犖犃犐犜犛基因序列的邻接树
犉犻犵.3 犖犑狋狉犲犲犫犪狊犲犱狅狀狊犲狇狌犲狀犮犲狊狅犳16犛狉犇犖犃犐犜犛犵犲狀犲
它的16SrDNA序列与念珠藻科的物种聚为一支,其中与念珠藻属的蓝藻(犖狅狊狋狅犮犲犾犾犻狆狊狅狊狆狅狉狌犿)相似性最
高,为97%,有37个碱基不同,NJ树也与其聚为一支,自展支持率为60%。
101第23卷第3期 草业学报2014年
3 讨论
3.1 鉴定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藻类研究相关报道较少见,目前国内对藻类结皮的研究,主要为形态学鉴定,这种方法费
时并且需要鉴定者有丰富的分类经验,很多形态学特征会随着生长环境和生长阶段的改变而变化。随着分子生
物学技术的发展,5.8SrDNA、18SrDNA、16SrDNA等序列分析方法在物种鉴定中已经普遍使用[1517]。本研究
先采用传统的形态鉴定,再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藻株进行分析,这样较大程度地保证了结果的准确
性。本研究从塔克拉玛干沙漠通过形态学和分子学鉴定分离得到了5株绿藻,其中3株隶属于绿藻纲,2株为共
球藻纲。在沙漠中的绿藻主要包含三大类群,绿藻纲、共球藻纲和轮藻纲[1920],因此推断这些沙漠绿藻均起源于
淡水藻,当然这有待更多实验研究的验证。
3.2 结论
依据文献报道,97%~99%全序列相似的可判定为一个属。形态学和18SrDNA数据结合分析表明,实验分
离的5株绿藻均鉴定到科,分别为衣藻科(TLD2B,TLD7A2)、小球藻科(TLD2A1、TLD6B)、环藻科(TLD7B
5),5.8SrDNAITS序列进化速度快,变异丰富,适合种内鉴定,TLD2A1的5.8SrDNA与18SrDNA数据结果
一致,与小球藻亲缘关系最近,TLD7B5的5.8SrDNAITS与18S结果有一定差异,可能是因为GenBank中物
种序列不全所造成的。
5株绿藻的18SrDNA序列 GC含量为48.0%~49.8%,包含在与它们同源的30个类群 GC含量之间
(48.0%~50.0%),差异为1.8%。同时对3株绿藻的5.8SrDNAITS序列的碱基构成进行分析,TLD2A1同
其小球藻属的物种比对发现 GC含量均在57.1%~58.4%之间,差异不足1.4%。TLD7A2的 GC含量为
44.2%,远小于其他4个相近物种的GC含量(50.2%~52.0%),可能和TLD7B5类似,由于数据库中物种序列
不完全所导致的。发现18SrDNA序列GC含量没有明显差异,而5.8SrDNAITS序列不同科属之间的GC含
量差异明显,并且同一科属其GC含量也可能有所不同(如TLD7A2)。TLD5A1的GC含量为54.7%,Blast比
对后与其同源性较高的其他7个序列的GC含量均在53.9%~55.0%之间,这与Li和 Watanabe[21]检测了50株
纯培养的鱼腥藻的GC含量,并比较了依据GC含量分类与应用形态学、生理和生化分类的结果,得出相同物种
的GC含量是相近的,但是具有相同GC含量的物种却不一定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结果一致。
参考文献:
[1] 金铭.地球荒漠化威胁人类生存[J].生态经济,2012,257(9):1217.
[2] 张威,章高森,刘光,等.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可培养微生物群落数量与结构特征[J].生态学报,2012,(2):567577.
[3] 潘惠霞,程争鸣,张元明,等.寡营养细菌(犗犾犻犵狅犵狉犪狆犺犻犮犫犪犮狋犲狉犻犪)及其固沙作用的研究[J].中国沙漠,2007,(3):473477.
[4] 邹碧莹,张元翼.丛枝菌根(AM)真菌对植物营养代谢的影响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08,(15):1013.
[5] 周智彬,徐新文,李丙文.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人工绿地水盐动态的研究[J].干旱区研究,2000,17(1):2126.
[6] 闫海龙,张希明,许浩,等.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植物沙拐枣气体交换特性对干旱胁迫的响应[J].中国沙漠,2007,
27(3):460465.
[7] 马建兵,张希明,闫海龙,等.塔克拉玛干沙漠土壤种子库特征初探[J].干旱区研究,2009,26(1):7177.
[8] 刘自强,武胜利,李志忠.塔克拉玛干沙摸西北边缘植被特征与生态保护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23(3):7175.
[9] 赵建成,张丙昌,张元明.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生物结皮绿藻研究[J].干旱区研究,2006,23(2):189193.
[10] 王雪芹,雷加强,黄强.塔里木沙漠公路风沙危害分异规律的研究[J].中国沙漠,2000,20(4):438442.
[11] EvansCT,RatledgeC.InfluenceofnitrogenmetabolismoflipidaccumulationbyrhodosporidiumtorloidesCBS14[J].
JournalofGeneralMicrobiology,1984,130(7):17041705.
[12] 李芳芳,隋正红,龚春霞,等.5种沙漠微藻的分离鉴定及其18SrDNA保守区片段差异分析[J].石河子大学学报,2012,
30(3):265270.
[13] LewisLA,LewisPO.Unearthingthemolecularphylodiversityofdesertsoilgreenalgae(Chlorophyta)[J].SystemsBiolo
201 ACTAPRATACULTURAESINICA(2014) Vol.23,No.3
gy,2005,54(6):936947.
[14] 张丙昌,张元明,赵建成.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生物结皮藻类的组成和生态分布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5,25(10):
20482055.
[15] 张东,隋正红,王春燕,等.一株海洋微型硅藻的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J].海洋学报,2010,32(2):168173.
[16] ZhangJM,VolkerARH,SunXP,犲狋犪犾.Morphologyandphylogeneticpositionofatrebouxiophyceaegreenalga(Chlorophyta)
growingontherubbertree,犎犲狏犲犪犫狉犪狊犻犾犻犲狀狊犻狊,withthedescriptionofanewgenusandspecies[J].EuropeanJournalofPhycolo
gy,2008,43:185193.
[17] 刘晶晶,康升云,曹建国,等.利用16SrRNA基因分析3种念珠藻的亲缘关系[J].西北植物学报,2008,28(3):459464.
[18] 胡鸿钧,魏印心.中国淡水藻类———系统、分类及生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526541.
[19] LewisLA,FlechtnerVR.Greenalgae(Chlorophyta)ofdesertmicrobioticcrusts:DiversityofNorthAmericantaxa[J].
Taxon,2002,51(3):443451.
[20] LewisLA,FlechtnerVR.CrypticspeciesofScenedesmus(Chlorophyta)fromdesertsoilcommunitiesofWesternNorthA
merica[J].Phycology,2004,40(6):11271137.
[21] LiRH,WatanabeM M.DNAbasecompositionofplanktonicspeciesofAnabaena(Cyanobacteria)anditstaxonomicvalue[J].
JournalofGeneralandAppliedMicrobiology,2002,48:7782.
犘犺狔犾狅犵犲狀犲狋犻犮犪狀犪犾狔狊犲狊狅狀狋犺犲犫犻狅犾狅犵犻犮犪犾犮狉狌狊狋狊狅犳狊犲狏犲狉犪犾犪犾犵犪犲犻狀狋犺犲犜犪犽犾犻犿犪犽犪狀犇犲狊犲狉狋
WANGDan,GONGChunxia,GOUYafeng,ZHOULu,ZHUJunbao,GAOJianfeng
(ColegeofLifeScience,ShiheziUniversity,Shihezi832000,China)
犃犫狊狋狉犪犮狋:TheuniquebiologicalpropertyofdesertalgaecomesfromtheextremeenvironmentoftheTaklima
kanDesertinXinjiang,butsofartherearenorelatedreportsonthedesertalgae.Tostudythemicroalgaespe
ciesoftheTakilimakanDesert,6desertmicroalgaewereisolatedfromsandsamplesusing96welplatelimited
dilutionandspreadplatemethods.Morphologicaly,5ofthestrainsinvestigatedwereChlorophyta(TLD2A1,
TLD2B,TLD6B,TLD7A2,TLD7B5)whileTLD5A1wasaCyanobacterium.TLD2A1andTLD2Bshoweda
closerelationshipwithChlorelaceae,TLD2BandTLD7A2withChlamydomonadaceae,andTLD7B5with
犜犲狋狉犪狀犲狆犺狉犻狊犫狉犪狊犻犾犻犲狀狊犻狊oftheSphaeropleales.TLD5A1andNostocclusteredinasingleclade,andthe
TLD5A1strainwas97%similarto犖狅狊狋狅犮犲犾犾犻狆狊狅狊狆狅狉狌犿.Thisstudydeterminedthetaxonomicstatusofthe6
strainsofmicroalgaeinthedesert,providingatheoreticalbasisforfutureresearchoftheTaklimakanDesertal
gae.
犓犲狔狑狅狉犱狊:Taklimakandesert;Chlorophyta;Cyanobacteria;phylogeny
301第23卷第3期 草业学报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