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 收稿日期: 1998-11-16
基金项目: “八五”攻关专题“桉树纸浆材新品种选育”( 85-18-01-06)的内容之一
作者简介: 梁坤南( 1962-) ,男,广西北流人,副研究员.
* 试验得到广东省开平市林业局和开平市镇海林场的大力支持,部分参试种源由专题主持单位——桉树研究开发中心
提供,在此一并致谢.
文章编号: 1001-1498( 2000) 02-0203-06
桉属树种/种源试验*
梁 坤 南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520)
关键词: 桉属树种/种源; 尾叶桉; 选择
中图分类号: S722. 7 文献标识码: A
广东省江门地区为调整人工林树种结构,提高人工林的产量和质量,发展以阔叶树种为主
的人工林。现桉树( Eucalyp tus spp. )已成为该市营造短轮伐期工业用材林的主要树种 [ 1]。本试
验的目的在于通过从澳大利亚引进桉属树种,进行桉属树种/种源试验,为江门市选出更适合
当地生长的优良桉树树种和优良种源,促进该地区桉树人工林的发展。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广东省开平市镇海林场, 22°25′~22°40′N, 112°15′~112°45′E。属南亚热带
气候, 年平均温度 22. 1 ℃,极端最高温度 38. 3 ℃, 极端最低温度 1 ℃, 年平均降水量 1 822
mm ,多分布在 3~9月份,冬季水量较少。年平均湿度 80% ,有霜期 3 d。
试验地的前作为马尾松( Pinus massoniana Lamb. )疏林。土壤属赤红壤,有机质含量为
1. 63% ,全 N 含量为 0. 051% ,缓效 K、速效 K、速效 N 和速效 P 分别为 44. 21、13. 41、71. 27、
0. 32 mg·kg - 1, 土壤严重缺P,少 K, N 和有机质中下。土壤酸性, pH 值为 4. 6。
2 试验材料和方法
2. 1 试验材料
参试树种 8个, 共21个种源。除对照的窿缘桉外,其余树种和种源均来自澳大利亚联邦科
学与工业组织林业研究所种子中心, 其中尾叶桉种源5个, 包括韦塔种源[ 2 ]。参试的树种/种源
除个别为新引进的种源外, 其余均为在其它点试验过的树种内生长最好的种源。树种/种源产
地概况见表 1。
2. 2 试验方法
试验地为低山丘陵,坡度 5~15°, 采用撩壕整地, 壕宽 40 cm ,深 35 cm,壕间距 3 m。1992
年3月种植,株距 2 m。造林时每穴施磷肥 150 g ,复合肥 50 g 作基肥。试验采用平衡不完全区
组设计, 21个处理(种源) , 5次重复, 21个区组, 5个小区/区组, 16( 4×4)株小区。定植后 3个
月调查成活率,此后,每年调查树高、胸径等指标。
林业科学研究 2000, 13( 2) : 203~208
For est R esear ch
百分率数据经反正弦转换后用 GENST AT5[ 3]软件进行成活率、保存率和生长指标的方
差分析和邓肯多重比较等。用以下公式[ 4]计算单株材积:
V = D 21. 3 H / 3 ( 1)
用以下公式进行树种/种源生长性状和保存率的综合评价,以 P i 值小为优,评选优良树种
/种源[ 5]。
P i = ∑
j
K j ( 1 -
aij
a0j
)
2
( 2)
式中 P i 为第 i个树种/种源的综合评定值; K j 为 j 个性状的权重系数; a ij为第 i个树种/
种源第 j 个指标数据, a0j为第 j 个指标最优的树种/种源数据。
以各性状的遗传相关矩阵,用 Jacobi法进行矩阵的线性正交变换, 求出特征根和特征向
量,根据各性状在主成分中对综合指标的贡献, 确定性状权重系数。
表 1 树种/种源产地概况
试验
号
种批
号 树 种 学 名 产 地
母树
/株
纬度/
(°) (′) S
经度/
(°) (′) E
海拔/
m
1 13408 布拉斯桉 E . br assiana S. T . Blake 20. 6 K N MUSGRAVE ST N QLD 10 14 37 143 26 270
2 13409 布拉斯桉 11. 5 K NE COE QLD 5 13 54 143 14 485
3 13415 布拉斯桉 8. 8 K NE BAMAGA QLD 10 10 56 142 27 50
4 16720 赤 桉 E . camaldulensis Dehnh PET FORD AREA QLD 101 17 24 145 02 590
5 17635 赤 桉 KAT HERINE RIVER NT 11 14 25 132 18 120
6 18276 赤 桉 LAURA RIVER QLD 25 15 39 144 31 100
7 14422 昆士兰桉 E . cloez eana F.M uel l 12 KM SSW CARDWEEL QLD 25 18 22 146 01 30
8 16010 斑皮桉 E . maculata Hook 59. 4 KM NNW CHINCHILLA QLD 5 26 16 150 33 380
9 16360 斑皮桉 SW OF WARWICK QLD 20 28 23 151 42 750
10 14915 粗皮桉 E . p ell ita F. Muell S OF CAEDWELL N QLD 10 18 26 146 08 15
11 17854 粗皮桉 BUPUL -M UT IN G IND 17 7 21 140 36 40
12 18149 粗皮桉 10-25K SE CARDWELL QLD 27 18 21 146 04 15
13 18197 粗皮桉 S OF KIRIWO WP PNG 41 8 25 141 30 45
14 15825 细叶桉 E . te reti corni s Sm ith LAURA R CROSSING PDR QLD 13 15 44 144 41 140
15 17864 细叶桉 NORT H KENNEDY R QLD 5 15 17 144 00 70
16 15982 尾叶桉 E . urop hy lla S . T .Blake MT WUKO FLORES IS . IND 14 8 33 122 35 800
17 17565 尾叶桉 LEWOTOBI IND 49 8 32 122 48 375
18 17567 尾叶桉 MT . EGON FLORES IND 82 8 38 122 27 450
19 17836 尾叶桉 SW OF UHAR NE WETAR IND 20 7 39 126 29 350
20 17564 尾叶桉 MANDIRI FL ORES IND 10 8 15 122 58 410
21 CK 窿缘桉 E . ex ser ta F. Muell JIANFENG HAINAN - 18 45 N 109 10 80
3 结果与分析
3. 1 树种/种源适应性
植后 3个月的成活率方差分析(表 2)表明,树种/种源间的差异显著。Pet ford种源的赤
桉、巴布亚新几内亚种源的粗皮桉、M t. w uko 种源的尾叶桉和对照的窿缘桉保持 100%的成
活率。除昆士兰桉成活率 81. 3%外,其余种源的成活率都在 92%以上。昆士兰桉 14422种源
204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13卷
的成活率低的原因是播床苗易得猝倒病,出苗率低; 苗期生长又慢,苗木比其它种源小,根系发
育不全,植后不能很快适应立地的环境。
表 2 树种/种源的成活率和 4. 5 年生的保存率方差分析
变异来源 自由度 成 活 率离差平方和 均方 均方比
保 存 率
离差平方和 均方 均方比 F
区 组 20 2 390. 20 119. 51 1. 81* 2 131. 61 106. 58 1. 28 F0. 05( 20, 64) = 1. 74
树种/种源 20 2 863. 05 143. 15 2. 17* 8 096. 71 404. 84 4. 85* *
误 差 64 4 229. 04 66. 08 5 341. 56 83. 46 F0. 01( 20, 64) = 2. 18
总 计 104 9 482. 29 15 569. 88
4. 5年生的保存率的方差分析(表 2)表明, 种源间的差异极显著。主要表现在昆士兰桉保
存率低,仅 48. 33% ,与其余种源差异显著至极显著。原因为造林后 5个月连续 4次台风对昆
士兰桉的影响最大,风倒小树,没能及时扶
正培土,造成死亡的较多。8个月生时调查
的保存率为 51. 3%, 与 4. 5年生时的保存
率变化不大,说明只要造林当年台风后抚
育及时,其保存率是会大有提高的。21个
树种/种源中保存率最高的为 15号细叶桉
Kennedy 河种源, 达 97. 14%, 有 14 个树
种/种源与其差异不显著(表 3)。5个尾叶
桉种源中, 种批号为 17567( Mt . Egon 种
源)的保存率最高, 为 93. 57% , 而种批号
17565( Lew otobi种源)的保存率最低, 仅
为 72. 44% ,两者间差异极显著。4个种源
间的粗皮桉保存率差异不显著。
3. 2 树种/种源的生长分析
4. 5年生的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经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树种/种源间和区组间
的差异均极显著(表 4)。
表 3 树种/种源 4. 5 年生的保存率的邓肯多重比较
试验号 树种 保存率/ % 0. 05 0. 01
15 细叶桉 97. 14 a a
6 赤 桉 95. 06 a ab
18 尾叶桉 93. 57 a ab
12 粗皮桉 93. 27 a ab
20 尾叶桉 92. 68 a ab
5 赤 桉 91. 79 ab ab
11 粗皮桉 90. 89 ab ab
10, 19 粗皮桉,尾叶桉 90. 6 ab ab
4, 16 赤桉,尾叶桉 90. 3 ab abc
21 窿缘桉 89. 11 ab abcd
14 细叶桉 88. 51 ab abcd
1, 13 布拉斯桉,粗皮桉 85. 54 ab c abcd
3 布拉斯桉 78. 39 bcd bcde
2 布拉斯桉 73. 04 cde cde
8 斑皮桉 72. 74 cde de
17 尾叶桉 72. 44 de de
9 斑皮桉 61. 43 e ef
7 昆士兰桉 48. 33 f f
注:具相同字母的,则表示它们间差异不显著,下同。
表 4 树种/种源的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的方差分析
项目 变异来源 自由度 离差平方和 均方 均方比 F
树高 区 组 20 1 367. 507 68. 375 18. 97* * F 0. 01( 20, 1 374) = 1. 88
树种/种源 20 3 408. 957 170. 448 47. 29* *
误 差 1 374( 265) 4 952. 715 3. 605
胸径 区 组 20 1 573. 33 78. 666 18. 00* * F 0. 01( 20, 1 374) = 1. 88
树种/种源 20 5 535. 197 276. 76 63. 32* *
误 差 1 374( 265) 6 005. 678 4. 371
材积 区 组 20 0. 139 212 5 0. 006 960 6 19. 72* * F 0. 01( 20, 1 374) = 1. 88
树种/种源 20 0. 406 109 4 0. 020 305 5 57. 52* *
误 差 1 374( 265) 0. 485 042 0 0. 000 353 0
205第 2 期 梁坤南:桉属树种/种源试验
树高生长最好的为 17号尾叶桉 Lew otobi种源( 17565) , 平均树高为 13. 64 m, 年平均生
长量为 3. 03 m; 其次为 20号的尾叶桉 Mandiri种源, 平均树高为 13. 44 m ,年平均生长量为
2. 99 m; 而生长最差的为 2号布拉斯桉种源( 16363) , 仅为 8. 38 m ,最好的是最差的 1. 63倍,
是对照( 21号窿缘桉 9. 03 m)的 1. 5倍(表 5)。5个尾叶桉种源间和 4个粗皮桉种源间的高生
长差异均不显著。尾叶桉的 5个种源的 4. 5年生平均树高为 12. 73 m ,表现最好, 粗皮桉的 4
个种源次之,为 11. 46 m。值得注意的是昆士兰桉的 Cardw eel种源 27个月生树高在 8个树种
中的排列为倒数第二, 现已排列第四,说明该种源后期生长快, 如在育苗和造林措施方面下功
夫,确保较高的保存率是很有发展潜力的[ 6]。
胸径生长最好的为 20号尾叶桉Mandir i种源( 17564) ,平均胸径为 11. 45 cm ,年生长量为
2. 54 cm; 其次为 17号的尾叶桉 Lew otobi种源, 平均胸径为 11. 28 cm,年生长量为 2. 51 cm。2
号的布拉斯桉种源( 5. 34 cm )仍然最差,为最好种源的46. 64%(表 5)。尾叶桉和粗皮桉的种源
间胸径生长差异不显著,平均胸径都大于试验林的平均胸径( 7. 78 cm ) , 是对照窿缘桉( 4. 66
cm )的 1. 39~1. 87倍。
材积生长仍然以20号的尾叶桉Mandir i种源最好, 4. 5年生平均单株材积为 0. 065 6 m 3,其
次是 17号的尾叶桉Lew otobi种源( 0. 063 6 m3 ) ; 生长最差的为 3号的布拉斯桉种源( 0. 009 1
m
3 ) ,生长最好的种源是最差的 7. 21倍。5个尾叶桉种源间材积生长差异明显, 16号 Mt. Wuko
种源和 19号Wetar 种源略差,与 20号 Madiri种源存在显著差异;而 4个粗皮桉种源间差异不
显著。5个尾叶桉种源的单株材积平均为 0. 051 2 m 3, 4个粗皮桉种源平均为 0. 037 3 m3。
表 5 21 个种源 4. 5 年生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生长的邓肯多重比较
试验
号 树种
树高/
m
0. 05 0. 01
试验
号
胸径/
cm
0. 05 0. 01
试验
号
材积/
m 3
0. 05 0. 01
17 尾叶桉 13. 64 a a 20 11. 45 a a 20 0. 065 6 a a
20 尾叶桉 13. 44 a a 17 11. 28 a a 17 0. 063 6 ab ab
18 尾叶桉 12. 65 ab ab 18 10. 49 ab ab 18 0. 050 6 abc abc
19 尾叶桉 12. 55 ab ab 13 9. 72 abc abc 13 0. 043 5 abcd abcd
13 粗皮桉 12. 15 abc abc 11 9. 48 abcd abcd 11 0. 040 4 abcde abcd
11 粗皮桉 12. 00 abcd abcd 12 9. 34 abcd abcde 16 0. 038 0 bcd ef abcd
12 粗皮楼 11. 36 abcde abcd 16 9. 25 abcd abcde 19 0. 038 0 bcd ef abcd
16 尾叶桉 11. 35 abcde abcd 19 9. 12 abcde abcde 12 0. 036 8 cdefg abcd
14 细叶桉 10. 92 abcdef abcd 10 8. 48 abcdef abcde 7 0. 030 1 cdefg bcd
6 赤 桉 10. 89 abcdef abcd 7 8. 19 bcdefg abcde 10 0. 028 3 cdefg cd
15 细叶桉 10. 87 abcdef abcd 15 6. 93 cdefg b cde 14 0. 019 9 defg cd
7 昆士兰桉 10. 36 b cdef abcd 14 6. 62 defg b cde 6 0. 019 3 defg cd
10 粗皮桉 10. 31 b cdef abcd 6 6. 54 defg b cde 15 0. 018 5 defg cd
4 赤 桉 10. 06 b cdef abcd 21 6. 11 efg cde 8 0. 015 6 efg cd
1 布拉斯桉 9. 69 cdef bcd 9 6. 11 efg cde 9 0. 014 6 efg d
8 斑皮桉 9. 28 def bcd 8 6. 01 fg cde 5 0. 013 8 efg d
5 赤 桉 9. 08 ef bcd 1 5. 98 fg cde 1 0. 013 6 efg d
21 窿缘桉 9. 03 ef bcd 5 5. 92 fg cde 4 0. 013 1 efg d
9 斑皮桉 8. 70 ef cd 4 5. 57 fg de 21 0. 010 9 fg d
3 布拉斯桉 8. 66 ef cd 3 5. 38 fg e 2 0. 009 7 fg d
2 布拉斯桉 8. 38 f d 2 5. 34 g e 3 0. 009 1 g d
206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13卷
3. 3 树种/种源综合评价
以树种/种源的小区生长性状的平均值、小区保存率建立性状的遗传相关矩阵, 经正交变
换求出特征根和特征向量, 选择第一、第二主成分(累积贡献率 98. 73% ) ,则求出各性状对综
合指标的贡献大小(权重系数)为:
K j (权重系数) = (树高∶胸径∶单株材积∶保存率) = ( 0. 180∶0. 264∶0. 267∶0. 289)
根据公式( 2)计算出树种/种源的综合评定值(表 6)。树种/种源的综合评定 P i的平均值
为0. 570 377,标准差为 0. 010 696。参试树种/种源中的 Pi值小于均值加 2个标准差值的包括
了参试的 5个尾叶桉种源和除 10号粗皮桉种源外的其它 3个粗皮桉种源,为速生的优良种
源,其中又以 20号尾叶桉 Mandiri种源最优,蓄积量达 101. 32 m 3·hm- 2 ,年生长量为22. 52
m
3·hm - 2, 其次是 18号的尾叶桉 M t. Egon 种源( 78. 88 m3·hm- 2 ) , 年生长量为17. 53 m3·
hm
- 2。而P i值大于均值加 2个标准差值的为慢生种源,如参试的 3个布拉斯桉种源、2个斑皮
桉种源、4号和 5号的赤桉种源和 7号的昆士兰桉种源,这些种源生长慢或适应性差,不宜在
该地区发展。
表 6 树种/种源的综合评价
试验号 树种 P i值 名次 试验号 树种 P i 值 名次 试验号 树种 Pi 值 名次
1 布拉斯桉 0. 596 618 14 8 斑皮桉 0. 620 538 18 15 细叶桉 0. 564 789 10
2 布拉斯桉 0. 636 367 21 9 斑皮桉 0. 635 088 19 16 尾叶桉 0. 528 799 8
3 布拉斯桉 0. 635 921 20 10 粗皮桉 0. 551 251 9 17 尾叶桉 0. 514 160 3
4 赤 桉 0. 611 119 16 11 粗皮桉 0. 520 350 4 18 尾叶桉 0. 503 783 2
5 赤 桉 0. 610 762 15 12 粗皮桉 0. 526 629 7 19 尾叶桉 0. 523 103 6
6 赤 桉 0. 591 753 13 13 粗皮桉 0. 521 465 5 20 尾叶桉 0. 489 044 1
7 昆士兰桉 0. 616 121 17 14 细叶桉 0. 588 736 11 21 窿缘桉 0. 591 525 12
4 结语与建议
( 1)参试的 21个树种/种源间在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的生长差异极显著,而参试的 5个
尾叶桉种源间和4个粗皮桉种源间除尾叶桉种源间在单株材积差异显著外,其余均不显著。本
次参试的尾叶桉和粗皮桉种源是经挑选的种源,并未包括全分布区的种源,尤其是高海拔尾叶
桉种源,因此,本试验未能反映出这两个树种的种源间差异[ 7, 10]。
( 2) 4. 5年生的结果表明, 尾叶桉 Mandiri种源( 20号)是所有参试的种源中最好的种源,
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生长分别为13. 44 m、11. 45 cm 和 0. 065 6 m 3,保存率也是较高的,材积
年生长量达 22. 52 m 3·hm - 2。该种源在海南琼海、临高的试验中生长表现也是最好 [ 7~9] ,其年
材积生长量分别为 25. 67、32. 32 m3·hm- 2 ,因此,可在该地区推广。鉴于该种源在多地点的生
长表现极佳,建议应针对该种源进一步引进家系,进行多点家系测定选出最好家系进行推广,
并逐步对家系试验改造为实生种子园; 此外,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选择优树建立无性系种子
园或开展无性系测定, 选出优良无性系进行推广应用,以提高该种源的遗传增益。
( 3)与尾叶桉亲缘关系密切的粗皮桉 [ 11]在该地区生长仅次于尾叶桉的生长, 尤其是来自
低纬度的 13号巴布亚新几内亚种源,在 4个种源内各个生长指标均为最好, 保存率也较高,可
考虑在该地区发展。参试的 4个粗皮桉种源中,以低纬度的表现较好。
207第 2 期 梁坤南:桉属树种/种源试验
( 4)赤桉和细叶桉的参试种源虽抗风能力较强, 保存率较高,但生长仍然不及尾叶桉和粗
皮桉的参试种源。与海南的琼海试验 [ 8]相比,同一种源树龄相同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和材积
生长明显低于琼海试验,本试验 3个赤桉种源中生长最好的 Laura 种源年材积生长量仅为6. 8
m
3·hm - 2, 而在琼海试验 14个赤桉种源中生长最好的也是 Laura 种源, 材积年生长量达
15. 54 m
3·hm- 2。同样细叶桉 Kennedy 河种源在两地的材积年平均生长量分别为 6. 64、
13. 85 m
3·hm - 2。因此,在推广种植这两个树种的某一种源时必须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不能
以某一地点的种源试验结果,在异地去推广种植。
参考文献:
[ 1 ] 薛华正,吴之扬,陈霞,等.桉属树种与种源、家系比较试验[ J] .林业科学研究, 1997, 10( 6) : 591~598.
[ 2 ] Pryor L D, Wil liam s E R, Gunn B V. A m orphometric an alysis of Eu calyp tus urop hyl la and related tax a w ith
des cript ions of tw o new species[ J] . Aus t ral ian Sys temact ic Botany , 1995, 8: 57~70.
[ 3 ] Payne R W , Lane P W, Ain sley A E, et al. T he Genstat 5 Reference Manual[ M ] .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 s,
1989.
[ 4 ] Mckenney D W , Davis J, Tu rnbul l J W, et al . Th e Impact of Aus t ral ian Tree Species Research in China[ R] . Can berr a:
ACIAR Econom ic Assessmen t Series , 1991.
[ 5 ] 全国杉木种源试验协作组.杉木造林区种源选择[ J] .林业科学研究, 1988, 1( 1) : 1~13.
[ 6 ] 莫启平.桉树树种(种源)与施肥试验[ A] .广西桉树论文集[ C] . 1990, 129~134.
[ 7 ] 周文龙,梁坤南.尾叶桉种源试验[ J] .林业科学研究, 1991, 4( 2) : 172~177.
[ 8 ] 梁坤南,周文龙.海南岛东部地区桉树树种/种源试验[ J] .林业科学研究, 1994, 7( 4) : 399~407.
[ 9 ] 吴坤明,吴菊英,徐建民.桉属树种造林试验[ J] .广东林业科技, 1992, 8( 1) : 26~29.
[ 10] R. E .佩格,王国祥.粗皮桉家系试验初报[ A] .澳大利亚阔叶树种研究[ C]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3.
[ 11 ] Pryor L D, Joh nson. L A S . A class ificat ion of th e Eu calyp tus[ M ] . Can berra: Aus t ral ian Nat ional University Pres s,
1971.
Study on Trial of Eucalyptus Species/ Provenance
L I A N G K un-nan
( Th e Research In st itute of T ropical For est ry, CAF Guan gzhou 510520, Guan gdong, Chin a)
Abstract: T he t rial of 21 eucalyptus species/ pro venances at the 4. 5-year-old established at
Kaiping City of Guangdong Province were analyzed. T he resul ts show that there ar e distinct
dif ferences on the increments of height , DBH and volume at the 4. 5-year -old among 8 species
w ith different provenances, and Eucalyp tus urophy lla is the best species among 8 species.
Among 5 provenances of E . urophy lla, M andiri pr ovenance ( Seedlo t No. 17564) is the best
pr ovenance w ith a mean height , mean DBH, mean individual volume and volume increment o f
13. 44 m, 11. 45 cm, 0. 065 6 m
3
and 22. 52 m
3·hm - 2·a- 1 respect ively, w hich ar e respect ively
1. 49, 1. 87, 6. 02 and 6. 24 t imes compared w ith that of E. ex serta as contr ast . E. ur op hy lla
fr om Mandiri is suggested to be extended in this area and carry out the genet ic impr ovement
based on E. urophy lla f rom M andir i pr ovenance.
Key words : eucalyptus species/ prov enance; E . ur op hy lla; pro venance selection
208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13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