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 收稿日期: 20020515
基金项目: 云南省科技厅 十五 攻关项目(2001NG31)
作者简介: 彭兴民(1963 ! ) ,男,云南景东人,工程师.
文章编号: 10011498( 2003) 01007506
印楝生物学特性及引种栽培
彭兴民1, 张燕平1, 赖永祺1, 赵保荣2, 赵培仙3
( 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 云南昆明 650216;
2.云南省元江县林业局,云南元江 653300; 3.云南省元谋县林业局,云南 元谋 651300)
摘 要: 报道了印楝的形态特征和 3 个来自不同水分条件的印楝种源在引种地的适应性及经济性状
的表现。初步认为 3 个印楝种源: ( 1)物候期不同; ( 2)保存率、生长量、结果枝数、结果枝比等生长指
标也都存在明显差异; ( 3)种子的印楝素含量> 0. 4% , 高于原产地的平均水平。从适应性和经济性状
比较,来自干旱、半干旱地区的 2种源优于来自湿润地区种源。
关键词: 印楝; 引种栽培; 生物学特性
中图分类号: S79233 S7227 文献标识码: A
印楝( Azadirachta indica A. Jss. ) ,曾用名为 Melia indica , Melia azadirachta 等。印楝的起源
地曾被认为是Assam 和 Burma , 但至今尚无定论[ 1]。印楝从印度次大陆的热带到亚热带, 干
旱、半干旱到湿润地区都有分布。非洲 20世纪初引种印楝,现已有 30多个国家广为种植。印
度民间利用印楝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具有药用、肥料、土壤改良、环境美化等多种用途[ 2, 3]。
我国无印楝自然分布。20世纪 80年代初, 华南农业大学赵善欢教授曾从非洲多哥引种
印楝,有引种试验结果的报道[ 4]。笔者从1995年起,先后多次从国外引入印楝种子,在云南省
干热河谷地区进行引种栽培试验获得成功[ 5, 6]。干热河谷是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带, 土地退
化极为严重,属于造林极端困难地区[ 7]。印楝在干热河谷地区推广种植,对天然林保护 、退
耕还林 等国家重大林业生态工程实施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报道印楝生物学特性方面研究的
初步结果,供印楝的推广种植参考。
1 概况和方法
1. 1 参试种源概况
供试印楝 3个种源:Y.L07、Y. L08、Y. L09, 1995年采自印度。其分布区从热量看, 均属热
带,而水分条件分别属于干旱、半干旱和湿润区。当年 7月用 16 cm ∀ 20 cm 的营养袋育苗,
1996年 6月下旬定植。
1. 2 试验园概况和栽培措施
1. 2. 1 试验园概况 试验地设在云南省元江县中国林科院资源昆虫研究所元江试验站内。
其经纬度为101#00∃ E, 23#36∃ N。年均气温 23. 9 % ,最冷月平均气温16. 9 % ,最热月平均气温
29. 4 % , 绝对最低温 6. 1 % , &10 % 的活动积温 8 690. 2 % ,年均降水量764. 6 mm, 雨季为5 !
林业科学研究 2003, 16( 1) : 75 80
Forest Research
10月, 雨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 67. 5%。种源试验林造林地为坡积台地, 燥红土,含石砾
多,面积3 500 m2。有机质 1. 34%, 含速效 N 0. 84 mg∋kg- 1, 速效 P 138. 22 mg∋kg- 1, 速效 K
7. 68 mg∋kg- 1, pH值 7. 7。
1. 2. 2 试验栽培措施 植苗造林。穴状整地,规格为 60 cm ∀ 60 cm ∀ 60cm, 株行距 3 m ∀ 3 m。
定植后任其自然生长。定植后前3 a每年雨季前后铲草,雨季开始铲草时每株施复合肥200 g。
1. 3 观测记载方法
( 1) 1996年开始,进行印楝各种源生物学特性观察,每个种源标定 3株作为物候观察株。
不同种源种子的印楝素含量用液相色谱法测定。
( 2)幼果显现后各个种源果实横径、纵径生长量挂牌定果测定,每 5 d测定 1次,每次测定
果实数不少于 30个。
( 3)印楝落叶、枯梢分级标准:
0级:无落叶、无枯梢; 1级:落叶< 1/ 4、枯梢< 1/ 4; 2级: 落叶 1/ 4 1/ 2、枯梢 1/ 4 1/ 2; 3
级:落叶 1/ 2 3/ 4、枯梢 1/ 2 3/ 4; 4级:落叶> 3/ 4、枯梢> 3/ 4; 5级: 叶全落、全株枯。
2 观测结果
图 1 印楝
1.花枝, 2、3.花, 4.雄蕊, 5.子房, 6.子房横切面, 7、8.种子, 9.果实
2. 1 形态特征(图 1)
印楝属楝科( Meliaceae) , 乔
木。树高 6 15 m, 嫩枝具毛,
老枝和树干光滑无毛。叶偶数
或奇数羽状复叶, 长 18 30
cm,宽 13 18 cm; 叶柄 4 11
cm, 光滑, 具叶枕, 羽轴长 8
16. 5 cm,无毛; 4 6 对小叶(即
8 12小叶) , 小叶斜椭圆形, 镰
刀形, 长 2 10. 5 cm, 宽 0. 3
2. 5 cm(如为奇数羽状复叶, 顶
端小叶明显较小) , 小叶边缘有
不规则锯齿,顶部尖锐, 上下表
面光滑, 有 13 20对侧脉。腋
生圆锥花序或光滑的聚伞状花序,长 17. 5 25 cm, 宽 4. 5 9. 0 cm, 初(原)生花梗长 16. 0
22. 5 cm, 苞片小型, 卵圆形,长宽约 0. 5 cm, 脱落。花白色, 长 5 mm,花梗长 1 2 mm, 无毛,小
苞片微小,脱落;萼片5,绿色, 不规则椭圆形, 长宽约1 mm, 覆瓦状排列,光滑或仅具微毛边缘;
花瓣 5,倒披针形,长 5 6 mm,宽 1 mm,覆瓦状排列, 光滑或具毛; 雄蕊 10,雄蕊管白色, 顶端
具齿, 长 4 5 mm,宽 1 mm,具绒毛; 花药(花粉束)黄色,无柄,嵌入雄蕊管, 卵形,长 1 mm,宽
0. 5 mm;子房卵形, 3室,中轴胎座,每室具并行的 2个胚珠,无毛, 圆柱状,长 2 3 cm; 柱头 3
裂,长 0. 5 1. 0 mm,宽 0. 5 mm。成熟果实黄绿色, 椭圆形,长 1. 5 cm, 粗 1. 0 cm, 光滑无毛。
种子 1粒,椭圆形[ 8]。
76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16卷
2. 2 生物学特性观察
2. 2. 1 印楝种源的物候期 印楝物候观测时间为 1996 ! 2000年,见表 1。
表 1 印楝 3种源物候期
种源 生长期 花期 果期 果实成熟期 果实成熟盛期
Y. L07 3 月中旬 ! 10月下旬 4 月上旬 ! 8月中旬 4月下旬 ! 9 月中旬 7月上旬 ! 9 月中旬 8月中旬
Y. L08 3 月下旬 ! 8月中旬 4 月中旬 ! 8月中旬 5月中旬 ! 9 月下旬 7月中旬 ! 9 月下旬 8月中旬
Y. L09 3 月中旬 ! 8月下旬 4 月中旬 ! 8月中旬 5月中旬 ! 9 月下旬 7月下旬 ! 9 月下旬 8月中旬
注:气候情况: 全年平均气温 23. 8 % ,降水量 801. 0 mm, 最低温 0. 9 % 。
图 2 印楝新梢生长过程
2. 2. 2 抽梢和发枝 幼树1 a可以抽3次梢,即
春梢、夏梢和秋梢。春梢于 2月上中旬萌芽, 2
月下旬至 3 月上旬开始抽梢, 5 月中旬生长减
缓, 6月中下旬自春梢顶端再发夏梢, 7、8两月是
1 a中生长最旺盛的时期, 9月上旬生长停滞, 10
月上旬再发秋梢, 至下旬基本停止生长 (图 2)。
新梢的生长,因种源不同,开始抽梢时间、生长量
等方面不同。观察中还发现, 冬末春初, Y. L08
和Y. L09两种源部分植株的枝干顶端有不同程
度的枯梢现象, 而 Y. L07种源则在夏末秋初出
现类似现象。印楝的主干和分枝都会萌生新枝,一般在上一个生长季抽的梢的叶腋发枝,发枝
与抽梢同时发生,春梢则边抽梢边发枝。
2. 2. 3 落叶和枯梢 春梢或夏梢生长的叶片,秋末冬初自然变黄脱落。在冬、春特别干旱的
年份, 梢端落叶,呈顶秃现象,有的还出现枯梢, 甚至整株落叶。3种源中出现顶秃现象以 Y.
L07最严重, Y. L09次之,而 Y. L08仅少数植株顶秃。枯梢现象以 Y. L09最严重, Y. L08次之,
Y. L07基本无枯梢现象(表 2)。
表 2 印楝 3 种源落叶枯梢情况( 19980113)
种源 顶秃落叶占总株数比率/ %
0级 1级 2级 3级 4级 5级
枯梢占总株数比率/ %
0级 1级
Y. L07 14. 8 22. 2 7. 4 9. 3 35. 2 11. 1 100
Y. L08 70. 3 20. 3 9. 4 81. 3 18. 7
Y. L09 28. 4 26. 4 9. 4 11. 3 16. 9 7. 6 76. 2 23. 8
2. 2. 4 开花习性 在当年萌生的春梢上开花。花蕾初为圆形,绿色, 3 6 d后自前向后逐渐
变白, 经过 15 20 d, 花蕾明显伸长、增粗,呈短柱状, 基部萼片绿色。现蕾后 25 35 d开花,
花瓣开放,花粉粒即散放出来。开花后 2 4 d, 花粉粒由黄色变为黄褐色, 15 20 d, 嫩果出
现。花期因种源不同有差异, Y. L08种源较早, 3月下旬始花, Y. L09种源较晚, 至 4月上旬始
花,而 Y. L07种源则在两者之间。花期受当年气候因素影响大, 一般冬季干旱的年份开花较
晚。林内少数个体有第 2次开花现象,并结实成熟。
2. 2. 5 果实生长发育 印楝Y. L07、Y. L08两种源果实生长发育过程如图 3、4。由果实内外
部形态观察可以看出,印楝果实生长发育分 3个时期:果实迅速膨大期、缓慢生长期和成熟期。
如Y. L08种源在4月下旬开花后,果实迅速增大, 到 5月下旬增长速率达高峰,其内部胚生长
77第 1 期 彭兴民等:印楝生物学特性及引种栽培
微弱。6月上旬至 7月下旬,果实缓慢生长, 胚发育, 核逐渐形成、硬化,胚硬化的果实即达成
熟。果实膨大期出现的早晚与种源有关,Y.L08较Y.L07早。
图 3 印楝( YL07种源)果实生长过程 图 4 印楝( Y L08种源)果实生长过程
2. 2. 6 种源特性 在树姿、枝下高、嫩叶颜色、树皮、种子千粒质量、印楝素含量等方面, 3个
种源有各自的特性(表 3)。Y. L07种源树势较强, 树形高大, 主枝直立状, 枝下高较高, 嫩叶颜
色较深,果实成熟期居于 Y. L08、Y. L09两种源之间, 种子千粒质量较 Y. L08重。Y. L08种源
枝条较长, 主枝开张, 枝下高较低,嫩叶颜色较浅,果实成熟期较早, 种子千粒质量较轻; Y. L09
种源则居于两者之间。种子的印楝素含量均高于原产地的平均含量。
表 3 印楝3 种源的种源特性
种源 树姿 枝下高/
cm
嫩叶
颜色 树皮
果实成熟期
(月/旬)
果实横径 ∀ 纵
径/ ( cm ∀ cm)
种子千粒
质量/ g
印楝素含
量/ %
种子发
芽率/ %
Y. L07 直立 64. 3 浓绿 方块状开裂,裂深 7/中 0. 94∀ 1. 37 172. 3 0. 49 71. 0
Y. L08 开张 35. 4 淡绿 方块状开裂,裂浅 7/上 0. 99∀ 1. 38 146. 7 0. 56 83. 3
Y. L09 半开张 71. 2 浓绿 细纹裂 7/下 0. 93∀ 1. 30 191. 7 0. 48 79. 0
注:印楝原产地印楝素平均含量为 0. 27%。
2. 3 栽培试验结果
2. 3. 1 各种源林生长量 5年生印楝生长状况如表 4。在定植后 4年中,树高和地径在定植
当年生长较快, 至第 2年则生长最慢,以后几年生长量较一致。一般 5年生树树高 4 m以上,
地径 9 cm 以上,冠幅 3. 4 m ∀ 3. 3 m。Y. L07种源树势较强,生长较Y.L08和Y. L09两种源快。
2. 3. 2 发枝数、结果枝数与结果枝比 印楝定植后第 2年,结果的植株开始出现少量结果枝,
以后随年龄增大结果枝数量逐渐增加。结果枝比因种源、年份不同而不同。发枝数、结果枝数
和结果枝比Y. L07与 Y. L08相当, 而Y. L09最小(表 4)。
2. 3. 3 保存率、开花株率、花穗数和花穗长度 5年生印楝的保存率、开花株率、花穗数和花
穗长度见表 5。Y. L07和Y. L08种源的保存率变化不大, 而 Y. L09种源则在逐年减少。开花
株率、花序的花穗数和花穗的长度,Y. L07、Y. L08两种源相当,而Y.L09则比较小。
78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16卷
表 4 印楝生长情况
种源 年龄/ a 株数 树高/ m 地径/ cm 冠 幅/ ( m∀ m) 发枝数/条
结果枝
数/条 结果枝比
2 30 2. 55( 0. 86 4. 31( 0. 88 1. 73 ( 0. 34 ∀ 1. 71( 0. 41
Y. L07 3 30 3. 53( 0. 72 4. 90( 0. 81 2. 59 ( 0. 36 ∀ 2. 56( 0. 35 49. 5 23. 0 0. 46
4 31 4. 93( 0. 68 7. 90( 0. 76 3. 45 ( 0. 34 ∀ 3. 39( 0. 33 91. 9 70. 3 0. 76
5 31 6. 90( 0. 54 10. 10 ( 0. 52 4. 13 ( 0. 31 ∀ 4. 08( 0. 29 96. 0 61. 4 0. 64
2 30 2. 40( 0. 45 4. 67( 0. 81 1. 91 ( 0. 52 ∀ 1. 90( 0. 76 ! ! !
Y. L08 3 30 2. 63( 0. 67 5. 40( 0. 89 2. 05 ( 0. 56 ∀ 2. 03( 0. 54 41. 4 22. 2 0. 53
4 31 3. 43( 0. 64 7. 30( 0. 78 2. 87 ( 0. 46 ∀ 2. 52( 0. 47 86. 2 68. 6 0. 79
5 31 4. 38( 0. 57 9. 50( 0. 66 3. 98 ( 0. 32 ∀ 3. 88( 0. 33 98. 0 65. 6 0. 67
2 30 2. 00( 0. 44 3. 79( 0. 87 1. 34 ( 0. 63 ∀ 1. 32( 0. 63 ! ! !
Y. L09 3 30 2. 63( 0. 52 4. 40( 0. 84 1. 70 ( 0. 39 ∀ 1. 68( 0. 38 39. 5 19. 0 0. 48
4 31 3. 55( 0. 67 7. 00( 0. 78 2. 52 ( 0. 43 ∀ 2. 52( 0. 41 56. 3 29. 5 0. 52
5 31 4. 67( 0. 71 9. 40( 0. 65 3. 31 ( 0. 31 ∀ 3. 28( 0. 29 85. 0 39. 9 0. 47
表 5 印楝保存率、开花株率、花穗数和花穗长度
种源 项 目 3年生 4年生 5年生
保存率/ % 95. 0 95. 0 95. 0
开花株率/ % 67. 9 94. 0 100
Y.L07 结果株率/ % 51. 7 89. 8 94. 2
果数/株 ! ! 546
平均每个花序花穗数/穗 4. 0 ! !
平均每个花穗长/ cm 17. 8 ! !
保存率/ % 96. 7 96. 7 96. 7
开花株率/ % 69. 7 95. 1 100
Y.L08 结果株率/ % 53. 3 93. 1 96. 4
果数/株 ! ! 639
平均每个花序花穗数/穗 4. 1 ! !
平均每个花穗长/ cm 17. 2 ! !
保存率/ % 94. 9 91. 7 81. 4
开花株率/ % 11. 6 57. 5 100
Y.L09 结果株率/ % 8. 5 51. 4 91. 7
果数/株 ! ! 543
平均每个花序花穗数/穗 3. 1 ! !
平均每个花穗长/ cm 15. 4 ! !
3 结 论
( 1) 印楝种源不同, 引种后,除造林的
保存率、高生长和粗生长存在明显差异外,
春季萌发期、开花结果期和果实成熟期等
物候期也不同。此外, 其枯梢现象、发枝
数、结果枝数和结果枝比也存在一定差别。
Y. L07和 Y. L08两种源的生长指标明显优
于Y. L09种源,宜优先考虑推广种植。
(2) 印楝的经济产品主要是种子, 种
子既是繁殖的主要材料, 又可作为工业原
料,是最有利用价值的部分。印楝素含量
的高低是评价印楝种子质量或该种源经济
性状优劣的主要指标。Y. L07和 Y.L08两
种源种子的印楝素含量都超过了 0. 4%,
高于印楝原产地的平均水平( 0. 27% ) , 可
作为印楝农药原料林造林树种。
( 3) 几年的生产实践证明,印楝优良种源在干热河谷地区可作为生态林和经济林来发展。
根据林种培育目标, 定向选择具有丰产性状且种子印楝素含量高的 Y. L08种源用于培育经济
林,选择生长快、不枯梢的 Y. L07种源用于培育生态林。
参考文献:
[ 1] Nat ional Research Council. Neem: A Tree for Solving Global Problems[M] . Washint ion, D. C:National Academy Press, 1992
[ 2] Biswas S A S. Neem: A versatile multipose tree[ J] . The Indian Forester, 1995( 11) : 1062 1075
[ 3] 张燕平,赖永祺,彭兴民,等.印楝的世界地理分布与引种栽培概况[ J] .林业调查规划, 2002, 27(3) : 98 101
[ 4] 赵善欢,蔡德智.印楝引种试验初报[ 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1989, 10( 2) : 34 39
79第 1 期 彭兴民等:印楝生物学特性及引种栽培
[ 5] 彭兴民,赖永祺.印楝采种、育苗及造林技术初步研究[ J]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01, 21( 3) : 133 137
[ 6] 彭兴民,赖永祺,张燕平,等.印楝人工幼林生长规律的研究[ J] .林业科学研究, 2002, 15(4) : 469 473
[ 7] 马焕成.干热河谷造林新技术[M ] .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 2001
[ 8] Hla Tin Oo. Neem tree Research[M] . Bangkok, Thailand, Tana Press, 1987. 5 7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s of Azadirachta indica and
Result of Introduction and Cultural Trail
PENG Xingmin1, ZHANG Yanping1, LAI Yongqi1, ZHAO Baorong 2, ZHAO Peixian3
( 1. Research Inst itute of Resource Insects, CAF, Kunming 650216, Yunnan,China;
2. Forestry Bureau of Yuanjiang County Yunnan Province, Yuanjiang 653300, Yunnan, China;
3. Forestry Bureau of Yuanmou County Yunnan Province, Yuanmou 651300, Yunnan, China)
Abstract: This is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The ecological adaptabilit ies and
the economical characters of three provenances of Azadirachta indica from different rainfall level have
been studied: ( 1) Phonological phases are distinct ; ( 2) The difference of some growth indexes such as
survival rate, biomass, the number of branches with fruits and the rat io of genital branches to the total
branches are remarkable; ( 3) The content of azadiractin in the seeds of three provenances are above
04% . According to the ecological adaptability and economical characters of trees, two of the three
provenances from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excell than the provenance from humid region.
key words: Azadirachta indica ; introduction and cultivation; biological character
80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16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