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Relationships between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axus wallichiana and Climate in China

云南红豆杉的地理分布与气候关系



全 文 :林业科学研究 2005, 18 (5) : 510~515
Forest Research
  文章编号 : 100121498 (2005) 0520510206
云南红豆杉的地理分布与气候关系 3
苏建荣 1 , 张志钧 1 , 邓 疆 1 , 李国松 2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 ,云南 昆明 650224;
2. 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平管理局 ,云南 新平 653407)
摘要 :在广泛收集云南红豆杉地理分布资料的基础上 ,利用国际上比较流行的研究植被与气候相互关系的指标和方
法 ,包括 Kira温暖指数、寒冷指数和徐文铎湿度指数 , Penman可能蒸散、干燥度 , Thornthwaite可能蒸散和水分指数 ,
Holdridg生命地带分类系统指标生物温度和可能蒸散率 ,以及年平均气温、1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
温、极端最低气温、≥10 ℃积温、年降水量和年相对湿度等单一气象因子 ,研究了云南红豆杉在中国的地理分布及
其与气候的关系 ,讨论了云南红豆杉垂直分布的上限、下限以及北界热量指标状况。通过主成分分析 ,找出了影响
云南红豆杉地理分布的主要因子 ,按作用大小的排序是 :低温条件 >湿度因子 >高温条件 >光照因子。
关键词 :云南红豆杉 ; 地理分布 ;气候指标
中图分类号 : S791149   文献标识码 : A
收稿日期 : 2005201215
基金项目 : 科技部科研院所公益研究专项项目“濒危植物云南红豆杉的资源及保护技术研究 ”( 2004D IBJ104)和科技部政府间国际合
作项目“长江上游生态系统管理”(2002DFG00017)的部分研究内容
作者简介 : 苏建荣 (1970—) ,男 ,云南永胜县人 ,副研究员 ,在读博士生 13 本研究在导师蒋有绪先生的指导下完成 ,并得到哀牢山自然保护区新平管理局、景东管理局 ,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保山管理局、腾冲
管理局、百花岭实验站以及双江、泸水、兰坪、鹤庆、香格里拉、宁蒗、大姚、木里等县林业局的大力帮助 ,在此一并致谢 !
Rela tion sh ips between Geograph ica l D istr ibution of
Taxus w a llich iana and C lima te in Ch ina
SU J ian2rong, ZHANG Zhi2jun, DENG J iang, L I Guo2song 2
(11Research Institute of Resource Insects, CAF, Kunm ing 650224, Yunnan, China)
(21Xinp ing Bureau of A ilao Nature Reserve, Xinp ing 653407, Yunnan, 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data on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axus wallich iana Cheng et L. K. Fu, several indexes
widely used for the study of vegetation2climate interaction were app lied. These indexes included Kira’s warm th index and
coldness index, Xu’s hum idity index, Penman’s formula, Thornthwaite’s indexes and climate classification, Holdridge’
s life zone classification system,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mean temperature in January, mean temperature in July,
maximum temperature, m inimum temperature, ≥10 ℃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and p recip it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2
tween the distribution of T. wallichiana and climate in China was analized and the Kira’s water2temperature indexes on
distributional upper lim it, lower lim it and north lim it were discussed. The p 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showed that rela2
tive effect of climate indexe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T. wallichiana followed the order thermal factor in coldness month >
relative hum idity > thermal factor in hotness month > accumulated sunshine time.
Key W ords: Taxus w a llich iana;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meteorological indexes
云南红豆杉 ( Taxus w a llich iana Zuce K1Fu) 又
名紫金杉、紫杉 ,起源古老 ,与罗汉松科 ( Podocar2 paceae)、粗榧科 ( Cephalotaxaceae)植物具有共同的祖先 [ 1 ]。红豆杉属植物富含的紫杉醇具有独特的抗
第 5期 苏建荣等 :云南红豆杉的地理分布与气候关系
癌机理 ,对卵巢癌、乳腺癌等癌症的单药有效率高达
16% ~59% ,仅中国的年需求量就在 200~250 kg以
上 [ 2, 3 ]。随着紫杉醇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云南红豆
杉因紫杉醇含量高、资源相对丰富 [ 4 ]而遭到严重破
坏 ,濒危程度骤增 ,曾被国际松杉类专家组 (CSG)确
定为 3级渐危种 ,此后又分别于 1986年、1993年和
1999年被列为云南省二级保护植物、林业部二级保
护植物和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虽然关于云南红豆杉
保护、利用的研究倍受重视 ,但是对它的地理分布尚
无系统研究 ,鲜见专论文献 ,有关其地理分布与气候
关系的研究亦未见报道。
植物与气候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
意义 ,有关研究已从定性描述发展到定量研究。四
川大头茶 ( Gordon ia acum ina te Chang)、水青冈属植
物 ( Fagus spp. )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优势种及常见
种、“三北 ”防护林地区主要树种 [ 5 ] :红松 ( Pinus ko2
ra iensis Sieb. et Zucc. )、杉木 (Cunningham ia lanceo2
la ta ( Lamb. ) Hook )、马 尾 松 ( P. m asson iana
Lamb. )、珙桐 (D avid ia involucra te B ill. )、秃杉 ( Tai2
w ania flousiana Gaussen)等中国主要造林树种和珍
稀濒危植物 [ 6 ]地理分布与气候关系的定量研究 ,为
本研究在理论、方法方面奠定了基础 [ 7 ]。
本研究在 2001—2004年的 3次野外调查基础
上 ,结合相关文献资料 ,试图较全面、系统地论述我
国云南红豆杉的地理分布 ,并采用国际上比较流行
的研究植被 —气候相互关系的指标和方法 ,综合研
究云南红豆杉的地理分布与环境水热状况的关系 ,
为深入研究其生态适应机理和濒危灭绝机制 ,为保
护、恢复野生资源和发展人工原料林提供理论依据
和基础资料。
1 研究方法
111 植物分布资料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文献查阅、整理相结合的
方法 ,尽可能全面查清云南红豆杉的现代分布点。
2001—2004年间 ,对云南省新平县、景东县、双江
县、腾冲县、隆阳区、泸水县、兰坪县、云龙县、洱源
县、鹤庆县、玉龙县、香格里拉县、宁蒗县、大姚县 ;四
川省木里县、盐源县、西昌县等 17个县 (区 )的野生
红豆杉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同时 ,通过中国植物
志、相关省份的植物志、植被、森林等有关书籍、学术
论文、野外调查记录、地方性植被调查报告、地方性
植物名录、自然保护区调查报告、珍稀濒危植物专项
调查报告与资料等 ,广泛收集野生云南红豆杉的水
平和垂直分布资料。
112 气象资料
气象资料来源于国家气象局气象台站 1951—
1980年的记录 [ 8 ] ,部分地方按当地气象记录进行了
补充。所记录的指标为 :经度、纬度、海拔高度、年及
各月平均气温、降水量、蒸发量、年相对湿度、日照百
分率及风速 ,均包括年及各月平均值或合计值。读
取云南红豆杉分布区范围气象台站的记录 ,依次计
算分布区的气象指标。本研究涉及的气象台站共
31个。
113 气候指标
应用国际上比较流行的研究植被与气候相互关
系的指标和方法 ,包括 Kira[ 9 ]的温暖指数、寒冷指数
和徐文铎 [ 10 ]的湿度指数 , Penman[ 11 ]的可能蒸散、干
燥度 , Thornthwaite[ 12 ]的可能蒸散和水分指数 , Hold2
ridge[ 13 ]的生命地带分类系统指标生物温度和可能
蒸散率 ,以及年平均气温、1月均温 , 7月均温、极端
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10 ℃积温、年降水量、
相对湿度等单一气象因子。
按文献 [ 9, 10 ]所示方法计算温暖指数 ,寒冷指
数和徐文铎湿度指数。 Penman指数、Thornthwaite
指数和 Holdridge指数按张新时等 [ 14~16 ]的方法与程
序计算。
114 气温直减率
以山地气温直减率为 0. 5 ℃ /100 m进行计算。
利用山地已知海拔高度的气候数据 ,按气温直减率
每间隔 100 m高度计算 1次 ,并换算成温暖指数和
寒冷指数值。根据垂直分布资料的上限和下限 ,确
定云南红豆杉垂直分布范围内的温暖指数和寒冷指
数值及年平均气温值。
115 热量指数分布的最适范围
在资料充足、可靠的情况下 ,树种温度分布曲线
的范围可以认为是该树种分布最大的水平或垂直分
布范围。考虑计算的误差 ,在热量指标的频数接近
于正态分布时 ,可采用半峰宽 ( PW H )计算法确定树
种热量分布的最适范围 [ 10 ]。半峰宽公式为 : PW H =
2. 354·S,最适范围为 X - 0. 5PW H~X + 0. 5PW H,式
中 S为树种热量指数的标准差 , X 为热量指数的平
均值。
2 结果与讨论
211 云南红豆杉的地理分布
21111 水平分布  云南红豆杉水平分布范围是 23°
115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18卷
28′~30°19′N, 89°10′~102°16′E,跨越了中亚热
带、北亚热带、暖温带和寒温带等 4个热量带 ,主要
分布在滇西、滇西北、滇西南、滇中、川西、藏东南等
地区。云南红豆杉的分布以横断山区为中心 ,在高
黎贡山、怒江上游、澜沧江上游和金沙江上游地区呈
连续分布 ;向北间断分布于喜玛拉雅山和雅鲁藏布
江中下游地区 ;向南延伸至哀牢山、永德大雪山、滇
西南地区、滇中地区一带呈间断分布。它的自然分
布还从云南、西藏向西延伸到缅甸北部、不丹、尼泊
尔一带。
按行政区划 ,云南红豆杉分布于我国的 13个地
(州、市 ) 38个县 (区 )。在云南省境内 ,云南红豆杉
分布于丽江市的宁蒗县、玉龙县、永胜县 ;大理州的
云龙县、鹤庆县、剑川县、漾濞县、洱源县、祥云县、永
平县、弥渡县、宾川县 ;怒江州的泸水县、福贡县、贡
山县、兰坪县 ;迪庆州的香格里拉县、德钦县、维西
县 ;保山市的隆阳区、腾冲县 ;思茅市的景东县 ;临沧
市的临沧县、凤庆县、云县、永德县、双江县 ;楚雄市
的双柏县、大姚县 ;玉溪市的新平县等 9州 (市 ) 30
县。在四川省境内 ,云南红豆杉分布于凉山州的木
里县、盐源县、西昌市 ;甘孜州的九龙县等 2州 4县。
在西藏自治区境内 ,云南红豆杉分布于林芝地区的
察隅县、波密县、墨脱县 ;日喀则地区的亚东县等 2
地 4县。
21112 垂直分布  云南红豆杉的垂直分布范围为
1 400~4 300 m,上限与下限之间相差 2 900 m,集中
分布地带的海拔高度为 2 600~3 300 m。由于云南
红豆杉分布区的地形、地貌复杂 ,气候多变 ,不同分
布点的垂直分布情况差异很大 ,即使是同一山体两
侧的情况也大不一样。野外调查表明 ,云南红豆杉
在高黎贡山西坡的垂直分布范围仅是 2 800~3 100
m;在东坡的垂直分布范围则在 1 900~3 600 m。相
关分析表明 (表 1) ,云南红豆杉垂直分布的上限、下
限与纬度的线性相关不显著 ;下限与经度线性相关
不显著 ,上限与经度在 0. 05水平上显著线性相关 ,
从而呈现出垂直分布的上限海拔高度随着经度的增
大而升高的趋势。
怒江州的泸水县、福贡县、贡山县一带 ,云南红
豆杉分布的最低海拔分别是 1 400、1 400 和
1 600 m,为我国云南红豆杉垂直分布的下限。丽江
市的宁蒗县、玉龙县和怒江州兰坪县一带 ,云南红豆
杉分布的最高海拔分别是 4 300、4 000和 4 000 m,
为我国云南红豆杉垂直分布的上限。
表 1 云南红豆杉垂直分布上限、下限与
纬度、经度的相关系数
纬度 下限 经度 上限
纬度 1. 000
下限 - 0. 218NS
经度 - 0. 290NS 0. 081NS
上限 0. 159NS - 0. 299NS 0. 3483 1. 000
  注 : 3 为显著相关 ( P = 0. 05) , NS为相关不显著 , n = 34。
21113 分布生境  云南红豆杉主要分布在温凉、潮
湿、多雾的高山、亚高山缓坡、沟谷、溪流两岸以及阴
坡、半阴坡立地 ,多在亚高山暗叶针叶林、中山针阔
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内散生或群状生长 ,常成为下
木第 Ⅱ林层。常见的伴生树种有云杉 ( P icea aspera2
ta Mast. )、冷杉 (A bies fabri (Mast. ) Craib)、云南铁
杉 ( Tsuga dum osa (D. Don. ) Eichler)、高山松 ( P i2
nus densa ta Mast. )、华山松 ( P. arm andi Franch. )、
黃背栎 (Q uercus pannosa Hand. - Mass. )、川滇高山
栎 (Q. aqu ifolioides Rehd. et W ils. )、槲栎 (Q. den2
ta te Thunb. )、箭竹 ( Fargesia spa thacea Franch. )、滇
川小檗 (B erberis jam esiana Forrest etW. W. Sm ith)、
槭树 (A cer spp. )、杜鹃 (R hododend ron spp. )等。
云南红豆杉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 ,在山地红壤、
沟谷冲积土、森林棕壤、灰棕壤、高山沟谷冲积土、溪
流两侧冲积土均能生长。此外 ,也有少量云南红豆
杉在石灰岩石砾土上生长。
212 云南红豆杉分布与气候指标的关系
通过计算得出云南红豆杉分布的各种气候指标。
从表 2可知 ,云南红豆杉分布区的年平均气温为
6. 756~11. 881 ℃,最适范围为 7. 830~11. 244 ℃,平
均值为 9. 539 ℃;温暖指数为 39. 989~82. 872 ℃·
月 - 1 ,最适范围为 47. 301~75. 272 ℃·月 - 1 ,平均值
为 61. 287 ℃·月 - 1 ;寒冷指数为 - 19. 123~0 ℃·
月 - 1 ,平均值为 - 7. 021 ℃·月 - 1 ; Holdridge可能蒸
散平均值为 562. 064 mm, 生物温度平均值为
9. 538 ℃;结合其它指标如徐文铎湿润指数平均值为
16. 622、Penman干燥度平均值为 0. 693, Holdridge可
能蒸散率平均值为 0. 583, Thornthwaite水分指数平均
值为 57. 672、≥10 ℃积温平均值为 4 324. 634 ℃、年
相对湿度平均值为 70. 594% , 年日照时数平均值为
2 186. 375 h等来看 ,分布区内的水热指标均反映出湿
润温凉 ,光照充足的共同特点。
215
第 5期 苏建荣等 :云南红豆杉的地理分布与气候关系
表 2 云南红豆杉分布的气候指标
指标 平均值 标准差 最小值 最大值
最适范围
下限 上限
1月均温 /℃ 2. 242 2. 024 - 1. 520 6. 281 - 0. 140 4. 624
7月均温 /℃ 15. 061 1. 021 13. 089 17. 805 13. 859 16. 262
极端最高气温 /℃ 30. 547 4. 018 16. 238 36. 937
极端最低气温 /℃ - 13. 595 4. 312 - 27. 020 - 5. 069
年均气温 /℃ 9. 539 1. 449 6. 756 11. 881 7. 834 11. 244
≥10 ℃积温 /℃ 4 324. 634 1 529. 032 686. 700 7 108. 500 2 524. 964 6 124. 305
Kira温暖指数 / (℃·月 - 1 ) 61. 287 11. 882 39. 989 82. 872 47. 301 75. 272
Kira寒冷指数 / (℃·月 - 1 ) - 7. 021 5. 916 - 19. 123 0. 000
徐文铎湿润指数 16. 622 4. 078 11. 488 29. 570
年降水量 /mm 997. 741 234. 011 624. 800 1 667. 600
年相对湿度 /% 70. 594 5. 684 57. 000 80. 000
Penman潜在可能蒸散 /mm 424. 393 91. 924 236. 496 575. 023 316. 199 - 186. 432
Penman干燥度 0. 693 0. 223 0. 169 1. 157 0. 430 0. 956
Thornthwaite可能蒸散 /mm 630. 546 50. 793 557. 604 728. 551 570. 762 690. 329
Thornthwaite热量系数 / cm 63. 055 5. 079 55. 760 72. 855 57. 076 69. 033
Thornthwaite水分指数 57. 672 31. 151 1. 559 146. 408
Holdridge生物温度 /℃ 9. 538 1. 422 6. 880 11. 906 7. 864 11. 211
Holdridge可能蒸散 /mm 562. 064 83. 783 405. 414 701. 621 463. 452 660. 677
Holdridge可能蒸散率 0. 583 0. 117 0. 338 0. 753
日照时数 / ( h·a - 1 ) 2 186. 375 309. 767 1 322. 900 2 622. 100
温湿度系数 7. 583 1. 330 5. 661 10. 536 6. 017 9. 148
野外调查发现 ,云南红豆杉常分布在阴坡、半阴
坡、沟谷、溪流两岸等湿度较高的地方。在光照充足
的林窗或林分边缘 ,云南红豆杉生长良好 ,发育成干
形好、高大的乔木 ,雌株结实量和自然更新的幼苗较
多 ;而在光照不足、湿度较高的冷杉 —箭竹群落中 ,
雌株结实量和自然更新的幼苗较少。这些现象从侧
面说明了云南红豆杉喜湿、喜光的生态习性。
张新时 [ 14 ]曾按 Penman潜在可能蒸散与干燥度
对我国的植被带进行划分 ,云南红豆杉的潜在可能
蒸散与干燥度分别为 424. 393 mm和 0. 693,属于凉
温带针阔混交林带树种。按 Thornthwaite 气候系
统 [ 15 ] ,云南红豆杉的水分指数是 57. 672,热量系数
为 63. 055 cm ,它的分布区气候属于 B2 B1 ′型 ,即为
中温湿润型。按 Holdridge生命地带分类系统 [ 16 ] ,
云南红豆杉分布区的生物温度为 9. 538 ℃,年降水
量为 997. 741 mm,可能蒸散率为 0. 583,属于冷温带
湿润森林生命地带类型中的树种。
从表 2 还可看出 , 云南红豆杉分布区的
Thornthwaite水分指数 , Holdridge可能蒸散率 , 年
降水量的全范围与最适范围都不宽 ,而且它们的
平均值也不低 ,表明云南红豆杉对水、湿条件的
要求很高 ;热量指标也呈现同样的规律性 ,由此
反映出云南红豆杉分布相对狭窄 ,生态幅狭小 ,
生态适应性差的特点 ,这是导致云南红豆杉趋于
濒危灭绝的原因之一。
213 云南红豆杉分布界限的热量状况
如前所述 ,泸水县、福贡县、贡山县一线是我国
云南红豆杉分布的垂直分布下限 ;宁蒗县、玉龙县、
兰坪县一线是分布的垂直上限 ;九龙县、察隅县、波
密县一线是水平分布的北界 ;双江县、临沧县、永德
县一线是水平分布的南界。表 3列出了云南红豆杉
垂直分布上限、下限以及水平分布北界的年平均气
温、kira温暖指数和寒冷指数值 ,研究所用气象站点
数各为 3个 ,共 9个。
表 3 云南红豆杉分布界限的热量指标
指标
上限
平均值 标准差
下限
平均值 标准差
北界
平均值 标准差
年均温度 /℃ 8. 531 0. 272 10. 829 0. 401 8. 850 1. 286
Kira温暖指数 53. 120 1. 592 72. 074 4. 086 56. 432 10. 148
Kira寒冷指数 - 10. 648 3. 503 - 2. 099 1. 845 - 10. 601 5. 310
315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18卷
寒冷指数是影响森林向上和向北分布最显著的
因子。云南红豆杉上限和北界的寒冷指数值较低为
- 10. 648和 - 10. 601,温暖指数值也较低为 53. 120
和 56. 432;下限温暖指数值仅为 72. 074,寒冷指数
值为 - 2. 099,限制它向上、向北和向下的分布 ,从而
集中生长在海拔较高、纬度偏北地区 ,加之喜湿、喜
光的生态习性 ,使它成为局限分布于横断山区及其
周边的特有树种。
表 3还表明 ,云南红豆杉上限的温暖指数值为
53. 120,要比北界的 56. 432低 ,寒冷指数也呈同样
的规律 ,这也与研究中国水青冈属 [ 17 ]和四川大头
茶 [ 18 ]等阔叶树种所发现的规律相同。其原因是温
度垂直向上递减率比向北的快 ,而且山地气候温差
小 ,湿度有效性大 ,同时随海拔的升高湿度增大。一
般而言 ,年平均气温、温暖指数、寒冷指数与树种的
地理分布越相关 ,它们的标准差就越低 ,用植物生长
季节长度修正后标准差可直接用来比较 [ 9 ]。因此 ,
可进一步通过比较云南红豆杉与其主要伴生树种热
量指数的标准差 ,深入研究它的生态适应性与濒危
灭绝机制。
214 水热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采用 SPSS统计软件对 1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
气温、≥10 ℃的年均积温、温暖指数、寒冷指数、年
降水量、相对湿度、年日照时数这 8个水热指标进行
主成分分析 ( PCA) ,得出各主成分的负荷量、特征值
及信息量。
从表 4可以看出 , 8项水热指标中 ,第 1、第
2、第 3、第 4、第 5主成分的信息量分别占总信息
量的 39. 475 %、14. 401 %、13. 492 %、12. 716 %
和 11. 907 %。它们的积累信息量已经占总信息
量的 90 %以上 ,已能反映各因子影响云南红豆杉
分布的主要信息 ,所以选用前 5个主成分进行分
析。第 1主成分中 , 1月平均气温和寒冷指数的
负荷值较大 ,且两者的差异不大 ,故第 1主成分
反映低温期的热量条件 ,可定义为“低温条件 ”;
第 2主成分以相对湿度的负荷量最大 ,其它指标
的负荷量较小 ,定义为“湿度因子 ”;第 3主成分
以高温期的热量条件为主 ,定义为“高温条件 ”;
第 4 主成分以日照时数为主 ,定义为“光照因
子 ”;第 5主成分以年降水量为主 ,定义为“降水
因子 ”。由此可见 ,前 4个主成分对云南红豆杉
地理分布的影响最大 ,按影响大小的的排列次序
是 :低温条件、湿度因子、高温条件、光照因子。
表 4 气候水热指标中前 5个主成分的负荷量
指标
主成分
1 2 3 4 5
1月平均气温 0. 967 0. 039 0. 126 0. 034 0. 162
7月平均气温 0. 369 - 0. 037 0. 884 - 0. 279 - 0. 004
年均积温 (≥10 ℃) 0. 585 0. 321 - 0. 076 0. 157 0. 240
温暖指数 0. 870 0. 081 0. 414 - 0. 039 0. 056
寒冷指数 0. 941 - 0. 003 0. 165 0. 054 0. 192
年均降水量 0. 303 0. 290 0. 002 - 0. 288 0. 850
相对湿度 0. 042 0. 944 - 0. 019 - 0. 215 0. 211
年日照时数 0. 096 - 0. 254 - 0. 277 0. 883 - 0. 249
特征值 4. 068 1. 784 1. 331 0. 452 0. 174
信息量 /% 39. 475 14. 401 13. 492 12. 716 11. 907
积累信息量 /% 39. 475 53. 875 67. 367 80. 083 91. 990
3 小结
(1)云南红豆杉起源古老 ,药用价值很高 ,系国
家一级保护植物。它分布在滇西、滇西北、滇西南、
滇中、川西、藏东南的 13个地 (州、市 )的 38个县。
水平分布以横断山区为中心 ,连续分布在高黎贡山、
怒江上游、澜沧江上游和金沙江上游 ;向北间断分布
在喜玛拉雅山、雅鲁藏布江中下游 ;向南间断分布在
哀牢山、永德大雪山、滇西南和滇中地区 ;向西延伸
至缅甸北部、不丹和尼泊尔一带。垂直分布范围为
1 400~4 300 m ,集中分布地带的海拔为 2 600~
3 300 m。
(2)云南红豆杉分布区湿润温凉 ,光照充足。
分布区的年平均气温在 6. 756~11. 881 ℃之间 ,最
适范围为 7. 834~11. 244 ℃,平均值为 9. 539℃;温
暖指数在 39. 989~82. 872 ℃·月 - 1之间 ,平均值为
415
第 5期 苏建荣等 :云南红豆杉的地理分布与气候关系
61. 287 ℃·月 - 1 ;寒冷指数在 - 19. 123~0 ℃·
月 - 1之间 ,平均值为 - 7. 021 ℃·月 - 1 ;年均相对湿
度在 57% ~80%之间 ,平均值为 70. 594% ;年日照
时数在 1 322. 9 ~ 2 622. 1 h 之间 , 平均值为
2 186. 375 h。按 Penman指数 ,云南红豆杉属于凉
温带针阔混交林带树种 ;在 Holdridge分类系统中 ,
它属于冷温带湿润森林生命地带类型树种 ; 在
Thornthwaite系统中 ,云南红豆杉分布区的气候属中
温湿润型气候。
(3)云南红豆杉上限、下限和北界的寒冷指数
值分别为 - 10. 648、- 2. 099和 - 10. 601,温暖指数
分别为 53. 120、72. 074和 56. 432,呈现出上限的温
暖指数值和寒冷指数均比北界的温暖指数值和寒冷
指数低的规律 ,而且不同分布点的垂直分布情况差
异很大。
(4)主成分分析表明 , 4个因子对云南红豆杉地
理分布起主导作用 ,按作用大小的排序是 :低温条件
>湿度因子 >高温条件 >光照因子。
参考文献 :
[ 1 ] 吴征镒 ,王荷生. 中国自然地理 (植物地理 ) ,上册 [M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1983: 9~13
[ 2 ] Schiff P B, Fant J, Horw S B. Prom ofM icrotubule A ssembly in V itro
by Taxol[ J ]. Nature, 1979, 277 (22) : 665~667
[ 3 ] 吴彦 ,刘庆 ,胡科 ,等. 我国红豆杉资源现状和紫杉醇产业化对
策 [ J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02 , 11 (6) : 515~520
[ 4 ] 陈振峰 ,张文成 ,冠玉峰. 我国红豆杉资源及可持续利用对策
[ J ]. 世界科学技术 , 2002, 4 (1) : 106~109
[ 5 ] 方精云 ,唐艳鸿 ,林俊达 ,等. 全球生态学 :气候变化与生态响应
[M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海德堡 :施普林格出版社 , 2002:
158~176
[ 6 ] 徐德应 ,郭泉水 ,阎洪 ,等. 气候变化对中国森林影响研究 [M ].
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7: 35~74
[ 7 ] 孟猛 ,倪健 ,张治国. 地理生态学的干燥度指数及其应用评述
[ J ]. 植物生态学报 , 2004, 28 (6) : 853~861
[ 8 ] 北京气象中心资料室. 中国地面气候资料 [M ]. 北京 :气象出版
社 , 1984
[ 9 ] Kira T. On the A ltitudinal A rrangement of Climatic Zone in Japan
[ J ]. Kanti2Nougaku, 1984, 2: 143~147
[ 10 ] 徐文铎. 吉良的热量指数及其在中国植被中的应用 [ J ]. 生态
学杂志 , 1985 (3) : 35~39
[ 11 ] Penman H L. Estimating Evaporation [ J ]. Transaction Amer Geo2
phys Union, 1956, 37: 57~94
[ 12 ] Thornthwaite C W. An app roach towards a r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climate[ J ]. Geograph Rev, 1948, 38: 57~94
[ 13 ] Holdridge L R. L ife Zone Ecology[M ]. Costa R ica: Trop ical Sci2
ence Center, 1967
[ 14 ] 张新时. 植物的 PE (可能蒸散 )指标与植被 2气候分类 , (一 )几
种主要方法与 PEP程序介绍 [ J ].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
报 , 1989, 13 (1) : 1~9
[ 15 ] 张新时. 植物的 PE (可能蒸散 )指标与植被 2气候分类 , (二 )几
种主要方法与 PEP程序介绍 [ J ].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
报 , 1989, 13 (2) : 197~207
[ 16 ] 张新时 ,杨奠安 ,倪文革. 植物的 PE (可能蒸散 )指标与植被 -
气候分类 , (三 )几种主要方法与 PEP程序介绍 [ J ]. 植物生态
学与地植物学学报 , 1993, 17 (2) : 97~109
[ 17 ] 洪必恭 ,安树青. 中国水青冈属植物地理分布初探 [ J ]. 植物学
报 , 1993, 35 (3) : 229~233
[ 18 ] 孙凡 ,钟章成 ,李旭光. 四川大头茶地理分布与环境水热状况
的关系 [ J ].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 1998, 6 (4) : 315~322
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