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Study of Sex Pheromone of Acantholyda posticalis Matsumura

松阿扁叶蜂性信息素研究



全 文 :林业科学研究 2009, 22 (3) : 423~427
Forest Research
  文章编号 : 100121498 (2009) 0320423205
松阿扁叶蜂性信息素研究
刘小联 1, 2 , 张 真 23 , 金幼菊 1 , 张改香 3 , 牛文梅 4
(1.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 100083; 2.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国家林业局森林保护学重点实验室 ,
北京 100091; 3. 河南省三门峡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河南 三门峡 472000;
4. 河南省灵宝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河南 灵宝 472500)
摘要 :为研究松阿扁叶蜂性信息素 ,于 2008年 5月上旬在河南省灵宝市苏村乡林场对松阿扁叶蜂进行了野外观察、
诱捕实验 ,结果表明 :松阿扁叶蜂未交配雌蜂对雄蜂有显著的引诱作用 ;雄蜂对未交配雌蜂的昼夜趋性反应发生在
白天 ,有两个反应高峰 ,大的峰在 10: 00—12: 00时 ,小的峰在 14: 00—16: 00时 ;总体上 ,随着雌蜂日龄的增加 ,其诱
捕的雄蜂数量逐渐下降 , 2日龄雌蜂诱到雄蜂数量最多 ,占总量 24. 58% , 1~4日龄雌蜂的雄蜂诱捕量占总量 80.
73% ;未交配雌蜂性信息素的正己烷粗提物引诱雄蜂效果最好。
关键词 :松阿扁叶蜂 ;性信息素 ;诱捕实验
中图分类号 : S763. 43 文献标识码 : A
收稿日期 : 2008209210
基金项目 :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松叶蜂性信息素的监测和防治技术”(05EFN216700394)资助
作者简介 : 刘小联 (1983—) ,男 ,河南济源人 ,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森林害虫生物防治研究. E2mail: L iulian66266@163. com3 通讯作者 :张真 ,女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中国林科院森林昆虫学首席专家.
Study of Sex Pherom one of A can tholyda postica lis M a tsum ura
L IU X iao2lian1, 2 , ZHANG Zhen2 , J IN You2ju1 , ZHANG Gai2xiang3 , N IU W en2m ei4
(1.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2. Research Institute of Forest Ecology, Environment and Protection, CAF;
Key Laboratory of Forest Protection of State Forestry Adm inistration, Beijing 100091, China; 3. Sanmenxia Forest Pest & D isease
Control and Quarantine Station of Henan Province, Sanmenxia 472000, Henan, China; 4. L ingbao Forest Pest & D isease
Control and Quarantine Station of Henan Province, L ingbao 472500, Henan, China)
Abstract: Field observation and Trapp ing experiments on A can tholyda postica lis were conducted in L ingbao, Henan
Province, in early May 2008.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virgin females of A cantholyda postica lis were highly
attractive to males. Males responded to virgin females from 8: 00 to 19: 00 in a day, with two response peaks at 10:
00—12: 00 (major) and 14: 00—16: 00 (m inor) , and there was no response of males between 20: 00 and 7: 00 of
the second day. W ith the increase of the days after emergence of females, the catches of trap for males reduced
continually. Trap s baited with 22day2old females cap tured most males, which consist of 24. 58% of the tatal
number. And 1 to 42day2old females2baited trap s caught 80. 73% of all the males caught. Hexane extract of virgin
females attracted most males in four kinds of extracts.
Key words:A can tholyda postica lis; sex pheromone; trap experiment
  松阿扁叶蜂 (A cantholyda postica lis Matsumura)
系膜翅目 (Hymenop tera) , 扁叶蜂科 ( Pamphiliidae) ,
属食叶害虫。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陕西、黑龙江、山
西、河南、山东等地 , 危害油松 ( P inus tabu laeform is
Carr. )、赤松 ( Pinus densif lora Sieb. et Zucc. )、樟子
松 ( P inus sy lvestris L inn. var. m ongolica L itvin. )等树
种 [ 1 ]。据 1984年调查 ,在山东泰山松阿扁叶蜂多分
布在海拔 200~800 m 处 ,危害松林面积达 0. 17万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22卷
hm2。泰山摩天岭越冬幼虫 ,平均虫口密度 287头 ·
株 - 1 ,在受害严重的林分将松针全部啃断呈“秃
头 ”,使松树新梢高生长量仅为未受害树的 50% ,严
重影响了松林的正常生长 [ 2 ]。河南省于 1981年昆
虫普查时在三门峡市首次发现该虫种。1984年以
后在三门峡市油松林大面积成灾 ,虫口密度大时可
将成片松林针叶食光 ,整片油松林呈枯黄色 , 状如
火烧 ,林木生长停滞 , 树势衰竭 ,严重影响树木
生长 [ 3 ]。
目前治理松阿扁叶蜂的主要措施如化学防治、
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 [ 4 - 7 ] ,都有各种缺点和不足 ;
而用昆虫性信息素来直接防治害虫或进行虫情测
报 ,指导化学防治 ,具有高效、无毒、无污染、不伤害
天敌、使用简便等优点 ,不仅可节省化学农药用量 ,
提高防治质量 ,而且对减少环境污染、增强生态效应
可起到积极作用 [ 8 - 12 ]。所以能否利用性信息素来
治理松阿扁叶蜂成为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
目前国内外对扁叶蜂科性信息素的研究较少。
J. H. Borden等人对落叶松腮扁叶蜂 ( Cepha lcia lar2
iciph ila (W achtl) )的野外诱捕实验表明 [ 13 - 14 ] ,未交
配雌蜂、雌蜂性信息素的二氯甲烷粗提物对雄蜂有
明显的引诱作用。雌蜂在交配过程结束 10 m in后 ,
就不再对雄蜂有引诱作用 ;已交配的雌蜂或雄蜂对
未交配雌蜂性信息素的产生和释放有“抑制 ”或“掩
盖 ”作用。R. Baker等人 [ 15 ]报道 ,用正戊烷作溶剂 ,
提取落叶松腮扁叶蜂性信息素粗体物 ,经气相色谱、
质谱鉴定出一种活性成分 :邻 - 氨基苯乙酮 (O rtho2
Am inoacetophenone)。
本文主要通过野外观察、诱捕实验 ,研究松阿扁
叶蜂雌雄蜂之间的性引诱作用 ,雄蜂对未交配雌蜂
的日反应节律、雄蜂对不同日龄未交配雌蜂的反应、
并对几种性信息素粗提物的引诱效果进行对比 ,旨
在为今后松阿扁叶蜂性信息素的研究提供理论
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 1 实验地自然概况
本实验于 2008年 4月下旬至 5月上旬在河南
省灵宝市苏村乡适当沟林场进行。该地属北温带大
陆性气候 ,气候温和 ,四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 12 ℃,
年降水量 700 mm,平均海拔 1 141 m,主要树种为油
松和刺槐 (R obin ia pseudoacacia L. ) ,其中油松林面
积 200 hm2 ,树龄 30年 , 80年代以来一直遭受松阿
扁叶蜂危害。
1. 2 实验材料
本实验用的松阿扁叶蜂未交配雌蜂、未交配雄
蜂、已交配雌蜂、已交配雄蜂均为油松林间采集所
得。昆虫诱捕器为 Lund2I型粘胶式诱捕器 , 22 cm ×
22 cm ×8 cm,由北京中捷四方公司提供。雌蜂挥发
物的采集选用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研制 ,北
京市新华劳动科贸有限公司生产的 QC21型大气采
集仪。吸附剂采用从迪马公司购进的 PorapakQ,每
个吸附管内装入经活化处理后 100 mg的 PorapakQ。
1. 3 雌雄蜂之间的性引诱效果
分别以未交配雌蜂、未交配雄蜂、未交配雌蜂 +
未交配雄蜂、已交配雌蜂 +已交配雄蜂 4种处理为
引诱源 ,并以空白诱捕器为对照 ,共 5种处理 ,每种
处理 4个重复。将每种处理的昆虫用纱网裹起来 ,
并留些活动空间 ,然后固定在诱捕器上层纸板下面 ,
当作引诱源。按照随机区组实验设计 ,将 20个诱捕
器设置在林间树冠中部 ,间隔 30 m ,区组之间间隔
50 m。实验开始后 ,于每日相同时间调查 1次诱捕
情况 ,实验持续 4日。每次调查结束 ,区组内随机调
换诱捕器位置 ,以消除随机因素对诱捕效果的影响。
实验期间若诱捕器粘虫板上沾满昆虫 ,及时更换新
的粘虫板 ,以避免影响诱虫效果 (下同 )。
1. 4 雄蜂对未交配雌蜂的昼夜反应节律
将采集的当日羽化的未交配雌蜂用纱网裹起
来 ,然后固定在诱捕器上层纸板下面中间位置 ,当作
引诱源。每只诱捕器固定一头雌蜂 ,共 12个诱捕
器 ,即 12个重复。将 12个诱捕器依次设置在林内
树冠中部 ,呈一直线 ,间隔 30 m。实验开始后 ,每天
24小时观察雄蜂的诱捕情况。从诱捕器上出现被
诱捕的雄蜂开始 ,每小时调查记录一次诱捕的雄蜂
数量和林间树荫下的温度 ,直至不再诱到雄蜂为止。
实验持续 3日。每次调查后随机变换诱捕器位置。
1. 5 雄蜂对不同日龄未交配雌蜂的反应
此项实验中未交配雌蜂和诱捕器的设置均为实
验 1. 4中所用。在实验 1. 4观察前 3日的基础上继
续观察 ,每日相同时间调查一次诱捕情况 ,记录诱捕
到的雄蜂数据 ,直到不再有雄蜂被诱捕为止。每次
调查后随机调换诱捕器的位置。
1. 6 不同性信息素粗提物的引诱效果
雌蜂性信息素粗提物的提取采用溶液浸提法和
动态顶空收集法。溶液浸提法分别用正己烷、二氯
甲烷作溶剂 ,体积 8 mL。每种溶液用 30只 1日龄未
424
第 3期 刘小联等 :松阿扁叶蜂性信息素研究
交配雌蜂浸提 24 h,得到 6 mL粗提液。取粗提液
1 mL滴到脱脂棉上 ,再装入容积 4 mL的离心管中 ,
挂入诱捕器中作为引诱源。
动态顶空收集法用 PorapakQ 做吸附剂。于林
间采集 40头 1日龄未交配雌蜂 ,置于封闭的容器
里 ,接通大气采集仪 ,形成封闭回路 ,连续抽提 12 h
进行采集雌蜂的挥发物。然后对 PorapakQ吸附剂
管分 2种方法处理。一部分吸附管用正己烷洗脱 ,
每吸附剂管经洗脱得到 4 mL洗脱液 ,然后分别取洗
脱液 1 mL滴到脱脂棉上 ,再装入容积 4 mL的离心
管中 ,挂入诱捕器中 ;另一部分吸附剂管未经洗脱 ,
直接设置在诱捕器上 ,其吸附的气体可以自然挥发 ,
以此做引诱源。
以上 4种不同粗提物 ,另以未交配雌蜂、空白诱
捕器作为对照 ,共 6种处理 ,每种处理均为 4个重
复 ,共 24个诱捕器。按照随机区组实验设计 ,将 24
个诱捕器设置在林间树冠中部 ,间隔 30 m,区组之
间间隔 50 m。实验开始后 ,每天调查记录诱捕器上
诱捕到的雌、雄蜂数据 ,实验持续 4日。每次记录之
后 ,每区组内随机调换诱捕器位置 ,以消除随机因素
对诱捕效果的影响。
1. 7 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
对各组数据进行方差齐性检验 ,若不具方差齐
性 ,则进行数据转换。然后用 SPSS12. 0统计软件对
各组数据进行 LSD 多重比较 ,并作差异显著性
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 1 雌雄蜂之间的性引诱效果
如图 1所示 ,未交配雌蜂平均诱捕雄蜂数量达
到 22. 75头 ,明显高于其他 3种引诱源 ,差异显著 ,
表明未交配雌蜂对雄蜂有明显的引诱作用。未交配
雄蜂诱捕雄蜂数量则较低 ,为 2. 69头 ,与对照相比
无显著差异 ,表明未交配雄蜂对雄蜂没有性引诱作
用。未交配雌蜂 +未交配雄蜂、已交配雌蜂 +已交
配雄蜂的组合 ,平均诱捕雄蜂数量分别为 7. 31头和
5. 13 头 ,分别为未交配雌蜂诱捕量的 32. 13%、
22. 55% ,且二者差异不显著。这表明这两种组合的
引诱源对雄蜂也有一定性引诱作用 ,且二者引诱效
果基本相当 ,但与未交配雌蜂相比 ,则处于较低的
水平。
各种引诱源都能诱捕到雌蜂 ,诱捕数稳定在
1. 18头左右 ,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
(注 :相同字母表示经差异显著性检验 ,差异不显著 ,
P > 0. 05,下同。图中不同引诱源分别为 :
1、未交配雌蜂 ; 2、未交配雄蜂 ; 3、未交配雌蜂 +
未交配雄蜂 ; 4、已交配雌蜂 +已交配雄蜂 ; 5、空白对照 )
图 1 雌、雄蜂的不同性诱效果
2. 2 雄蜂对未交配雌蜂的昼夜反应节律
如图 2所示 ,连续 3日的观察表明 ,在每日 20:
00时至次日 7: 00时 ,松阿扁叶蜂雄蜂对未交配雌
蜂没有趋性反应。雄蜂对雌蜂的反应 ,从每日 8: 00
时开始 ,持续到 19: 00时。在此期间有两个趋性反
应高峰 ,反应高的峰出现在 10: 00—12: 00时 ,较低
的峰出现在 14: 00—16: 00时。雄蜂对未交配雌蜂
的昼夜反应节律为“双峰式 -白天型 ”。
图 2 雄蜂对未交配雌蜂的日反应节律
2. 3 雄蜂对不同日龄未交配雌蜂的林间反应
图 3表明 ,松阿扁叶蜂雄蜂对未交配雌蜂的反
应随雌蜂日龄的增加而变化。随着雌蜂日龄的增
加 ,雄蜂的数量开始上升 ,而后逐渐下降。1日龄雌
蜂 ,平均诱捕雄蜂数量为 19. 00头 ,占诱捕雄蜂总量
的 16. 70% ; 2日龄雌蜂诱捕雄蜂最多 ,达 27. 58头 ,
占总量的 24. 58% ;雌蜂 3日龄和 4日龄时 ,诱捕雄
蜂数量逐渐减少 ,分别为 25. 08头 , 20. 18头 ,占总量
的 22. 05%、17. 74%。1~4日龄雌蜂诱捕雄蜂数量
524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第 22卷
占总量 80. 73% ,且相互之间差异不显著。4~8日
龄雌蜂的雄蜂诱捕量较低 , 仅占诱捕总量的
19. 27%。
图 3 雄蜂对不同日龄未交配雌蜂的反应
2. 4 不同性信息素粗提物引诱效果
如图 4所示 ,以正己烷和二氯甲烷为提取溶剂
得到的性信息素粗提物 ,引诱的雄蜂数量分别为
9. 94头 , 5. 13头 ,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 ,但分别为雌
蜂对照 (23. 44头 )的 42. 41%、21. 89%。这说明二
者对雄蜂均有显著的引诱作用 ,但此引诱效果与雌
蜂相比 ,差距很大。进一步对这两种粗提物的雄蜂
诱捕数量进行比较 ,发现正己烷粗提物的雄蜂诱捕
量显著高于二氯甲烷 ,说明前者对雄蜂的引诱作用
要显著高于后者。以 PorapakQ为吸附剂的两种粗
提物引诱雄蜂数量极低 ,与空白对照相比无显著差
异 ,可知这两种粗提物对雄蜂没有明显的引诱作用。
(图中不同粗提物分别为 : 1、未交配雌蜂 ; 2、正己烷粗提物 ;
3、二氯甲烷粗提物 ; 4、PorapakQ粗提物Ⅰ (洗脱 ) ;
5、PorapakQ粗提物Ⅱ (未洗脱 ) ; 6、空白对照 )
图 4 不同性信息素粗提物引诱效果
3 结论与讨论
实验结果表明 ,松阿扁叶蜂未交配雌蜂对雄蜂
有显著的引诱作用。未交配雌蜂 +未交配雄蜂、已
交配雌蜂 +已交配雄蜂的组合 ,对雄蜂也有一定引
诱作用。这表明 ,很可能松阿扁叶蜂未交配雌蜂释
放性信息素 ,并且对雄蜂有显著的吸引作用。雄蜂
对未交配雌蜂的昼夜反应节律为“双峰式 - 白天
型”,雄蜂只在 8: 00—19: 00时的时间段内对雌蜂有
趋性反应 ,在 20: 00—次日 7: 00时之间 ,雄蜂对雌蜂
无趋性反应。雄蜂对不同日龄未交配雌蜂的反应不
同 , 2日龄雌蜂诱捕雄蜂最多 ,占总量 24. 24% ; 1~4
日龄雌蜂诱捕雄蜂数量占总量 80. 73%。4种性信
息素粗提物中 ,正己烷粗提物和二氯甲烷对雄蜂均
有显著的引诱作用 ,且前者的引诱作用要显著高于
后者 ,说明正己烷的提取效果比较好。
对于松阿扁叶蜂 , 4种粗提物中 ,正己烷粗提物
对雄蜂有很明显的引诱作用。Borden等人对落叶松
腮扁叶蜂性信息素腺体的二氯甲烷粗提物和 Po2
rapakQ提取物进行野外诱捕实验研究 ,结果表明二
氯甲烷粗提物对雄蜂有很强的引诱作用 ,效果明显
高于溶剂对照 ,而 PorapakQ提取物的效果与对照没
有显著差异 ,甚至还略低于对照 [ 13 ]。R. Baker等人
报道 [ 15 ] ,用正戊烷作溶剂 ,提取落叶松腮扁叶蜂性
信息素粗体物 ,经气相色谱、质谱鉴定出一种活性成
分 :邻 -氨基苯乙酮。此成分在随后的生测实验中 ,
对雄蜂也有较显著的引诱作用。可见对于不同的昆
虫 ,其合适的性信息素提取溶剂有所不同。
松阿扁叶蜂成虫白天活动 ,羽化时从土中钻孔
爬出 ,在地面爬行 1~5 h后 ,就能飞翔上树 , 在树冠
中上部飞翔 , 交尾产卵 , 以晴天 10: 00—16: 00时
交尾最多 [ 16 - 18 ]。从图 3看 ,雄蜂对未交配雌蜂的两
个反应高峰均在此时间段内 ,与文献和野外观察的
情况一致。此外 ,雄蜂在 14: 00—16: 00时有较弱的
反应峰 ,可能由当天从地表羽化出来的雄蜂反应所
致。随着大气温度的上升 ,在当天晚些时候地表温
度达到合适温度 ,成虫就开始羽化出土 ,经过一段时
间开始活动。
从雄蜂对各日龄未交配雌蜂反应来看 (图 3) ,
雌蜂 2日龄以后 ,被诱捕雄蜂数量逐渐减少。5日
龄雌蜂诱捕的雄蜂数量应低于 4日龄 ,而高于 6日
龄。而事实上 , 5日龄 (第 5日 )雌蜂诱捕的雄蜂数
量比 4日龄 (第 4日 )减少了 56. 89% ,并略低于 6日
龄。究其原因 ,应与天气有关。松阿扁叶蜂成虫羽
化活动多在晴天 ,阴雨天极少羽化和飞翔、交配、产
卵等活动 ,栖息在枝叶丛中 [ 1, 4 ]。实验第 5日正好有
小雨、大风 ,气温明显下降 ,影响了昆虫活动 ,因此雄
624
第 3期 刘小联等 :松阿扁叶蜂性信息素研究
蜂诱捕量急剧下降 ;至第 6日 ,天气转晴 ,雄蜂诱捕
量又有回升。
诱芯是决定雄虫能否被诱捕最关键、最重要的
因素 ,而诱捕器在诱捕效果中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
作用 ,诱捕器的大小、形状、颜色、设置方法等均会对
诱捕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实际应用中 ,设计和
制作实用性强、捕虫效率高、易操作的诱捕器已经成
为昆虫性信息素应用研究中比较重要的内容 [ 19 - 20 ]。
例如 ,马铃薯甲虫 (L eptinotarsa decem linea ta Say)雌
雄成虫对黄 -黑条纹、黄色、浅绿色纸板有很强的趋
性 ,对黄绿、暗绿、红色、白板 , 对带黑色或者黄黑色
条纹的圆珠 (与甲虫身体大小相当 ) ,以及这些因素
的“综合 ”有较低的趋性 [ 21 ]。本实验采用的诱捕器
为白色 ,而松阿扁叶蜂对不同颜色的趋性反应是否
存在显著差异 ,或者说其他颜色的诱捕器对其诱捕
效果更好 ,今后也值得继续试验。另外诱捕器设置
高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据文献和野外观察 ,松
阿扁叶蜂多在树冠中上部活动 [ 16 - 18 ] ,因此本实验中
把诱捕器设置在树冠中部 ,至于树冠上部、下部诱捕
效果如何 ,也值得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
[ 1 ] 萧刚柔. 中国扁叶蜂 [M ].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 2002: 37 - 40
[ 2 ] 刘 静 ,孙启温 ,庞献纬. 松扁叶蜂生物学及防治效益综合评判
的研究 [ J ]. 山东林业科技 , 1990, 2: 38 - 41
[ 3 ] 王文林 ,彭兴龙 ,荆高升 ,等. 松扁叶蜂的生物学与防治对策 [ J ].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1998, 7 (1) : 56 - 58
[ 4 ] 杨 晖 , 王宇萍. 岐山县油松扁叶蜂大发生原因与对策 [ J ]. 植
保技术与推广 , 2000, 20 (1) : 27 - 28
[ 5 ] 杨大宏 ,王小纪 ,周明清 ,等. 松阿扁叶蜂防治试验 [ J ]. 陕西林
业科技 , 2007 (1) : 36 - 37
[ 6 ] 彭兴龙 ,王文林 ,郭民生 ,等. 松扁叶蜂的危害与防治 [ J ]. 森林
病虫通讯 , 1999 (1) : 17 - 18
[ 7 ] 梁中贵 ,李建军 ,刘建强 ,等. 松阿扁叶蜂研究进展 [ J ]. 中国植
保导刊 , 2007 (5) : 4 - 17
[ 8 ] 蔡双虎 ,程立生. 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进展 [ J ]. 华南热带农业大
学学报 , 2002, 8 (1) : 47 - 53
[ 9 ] 迟克强 ,孙亚飞 ,孙守慧. 昆虫化学信息物质概述 [ J ]. 吉林林业
科技 , 2004, 33 (5) : 7 - 10
[ 10 ] 张 岩 ,刘敬泽. 昆虫的性信息素及其应用 [ J ]. 生物学通报 ,
2003, 38 (12) : 7 - 10
[ 11 ] 赵博光. 美国加拿大利用性信息素进行森林虫害预报的研究进
展 [ J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 1996, 18 (2) : 90 - 95
[ 12 ] 杜家纬. 昆虫信息素及其应用 [M ]. 北京 : 中国林业出版
社 , 1988
[ 13 ] Borden J H, B illany D J, B radshaw J. W. S. et a l. Pheromone re2
sponse and sexual behaviour of Cephalcia lariciph ila W achtl(Hyme2
nop tera: Pamphiliidae) [ J ]. Ecological Entomology, 1978, 3: 13
- 23
[ 14 ] B illanyD J, B rown R M. The web2sp inning larch sawfly, Cephalcia
lariciph ila W achtl. ( Hymenop tera: Pamphiliidae) , A new pest of
larix in England and W ales [ J ]. Forestry, 1980, 53 (1) : 71 - 80
[ 15 ] Baker R, Longhurst C, Selwood D, et a l. O rtho2am inoacetophe2
none: A component of the sex pheromone system of the web2sp in2
ning larch sawfly, Cephalcia lariciphila W achtl [ J ]. Experientia,
1983, 39: 993 - 994
[ 16 ] 杨 晖 , 王宇萍. 松扁叶蜂生物特性与综合防治技术 [ J ]. 陕西
林业科技 , 2005 (2) : 47 - 48
[ 17 ] 萧刚柔 ,黄孝运 ,周淑芷 ,等. 中国经济叶蜂志 [M ]. 陕西杨凌 :
天则出版社 , 1992, 20 - 21
[ 18 ] 樊 骏 , 黄 霞 , 张亚雯 ,等. 洛南县松阿扁叶蜂危害现状与防
治对策 [ J ]. 陕西林业科技 , 2007 (1) : 34 - 35, 37
[ 19 ] 张桂芬 ,阎晓华 ,孟宪佐. 性信息素诱捕器对槐小卷蛾雄蛾诱捕
效果的影响 [ J ]. 林业科学 , 2001, 37 (5) : 93 - 96
[ 20 ] 盛承发 ,苏建伟 ,王红托 ,等. 两种性信息素诱捕器对棉铃虫雄
蛾的诱捕效果比较 [ J ]. 昆虫学报 , 2002, 45 (2) : 271 - 274
[ 21 ] SzentesiA, W eberD C, Jermy T. Role of visual stimuli in host and
mate location of the Colorado potato beetle[ J ]. Entomologia Exper2
imentalis et App licata. 2002, 105: 141 - 152
724